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时间:2022-12-08 00:3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1、依赖、嫉妒、自卑、孤僻等多种性格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较高比例,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即使在家的家长很多也由于自身教育、观念因素缺乏对孩子的学业辅导及心理疏导,绝大多数小学生均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课外作业,学习成绩不佳,加上同学、玩伴儿之间的家庭情况、物质条件不一,使得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随着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网络设备逐渐进入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和学校监管,很多小学生沉溺于电视节目、游戏等,显著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离家出走、逃学等。

2、以自我为中心、骄纵、任性等逐渐增多。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明显上升,加之留守儿童居多,父母的面对面教育较少,而家中老人对这些孩子又较为溺爱,这样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犯错后不能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改正,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骄纵、任性等情况,在对待人和事物等方面易出现“指责别人、难以合作、不能友好相处”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

3、厌学情绪高、学习适应性较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在学习适应性问题上,村小教学点学生厌学的比例高达35%,而乡镇中心校学生学习被动的比例最高达67.5%,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学校教育师资力量较差,教学方法、设备等较为落后,农村家庭对于孩子学习教育的关注不够,加之较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很多小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4、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曝光的儿童犯案件越来越多,农村地区更是儿童犯的高发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发育直接影响到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一项关于农村小学生性知识、性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报刊、电视、电影、父母、学校及朋友,其中报刊、电影、电视占绝大部分(42.72%),生理知识、性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均较低,总体性知识严重缺乏。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对于性知识、性心理问题的好奇和困惑增加。

二、针对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的对策

1、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控制和解决,亟需适合农村地区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并及早促进其真正落实:设立相关职能部门及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的形成和责任体系的建立;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心理问题评估方案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通过上述措施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培训对象并非只是针对专业人员,而是针对所有教师而言。前文提到的相关基础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这就需要对我们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予以培训和提升。农村具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加之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冲击下,农村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表明,通过对基层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不仅增加了教师对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矫正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误区,还相应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及时的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准确的判断问题类型,指导和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优化课内、课外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材及课程设置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多元教学,增加基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率,结合具体情况因人施教。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中的渗透,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积极利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等方式,充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家长的指导,提高学生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家长需建立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及时沟通、合作,共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环境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亦不是单独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共同重视和协作,长期建立全面的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杨晏,黄雅利.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2] 詹 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 2005(5):71-72.

[3] 廖全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53-55.

[4]易小君.基于政策角度分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J] .读写算:教师版,2015(27):211.

[5] 徐忆梅.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的几个问题[J] .教育现代化,2015 (3): 9.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指导纲要》提出的工作体系建设目标包括: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95%以上;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0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也可以看出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儿童进入小学学习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生理的变化和在教育的作用下认知能力和个性的不断发展双重影响,进入到“前青春期”,是儿童正式进入青春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时,为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纵观我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提高与解决。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还有所谓的主科思维,觉得语数外是最重要的学科,对心理健康教育处在应付上级检查阶段,没能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没能形成完善的一套教学体系,教学形式与内容比较零散,总而言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引起上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很多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没能有效的开展起来。

(二)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师资队伍的不够专业化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小学没有专业、专职的心理学教师,学校所谓的心理学教师大多是班主任老师、团委老师或其他一些老师代为承担,由此可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就无从谈起。有些小学配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但这些教师由于学校一些工作安排,没能全心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是从事了学校的其他教务工作。可见,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是有待提高的。

(三)开展的心理活动过于形式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太过于单一。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所谓开展的心理活动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但学校开展的活动太过与形式化,开展活动大都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能到达评估要求,没能从儿童本身出发,因需开展相应活动。

(四)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全面。由于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相比前几年,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还是有所提升,但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重视方向还是不够科学。很多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是从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了才开始着手干预,没能建立提前预防的意识。

(五)家长和学校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沟通不足。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大都是从儿童学习方面、学校有没有听话这些方面进行沟通,很少有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沟通,这样可能儿童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就被忽略了,长此下去,积累的问题可能越来越多,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一)加强家长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如果说学校是儿童的第二课堂,家庭就是儿童的第一课堂,二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有二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任务来对待。

(二)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任何一门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队伍作为强有力地支撑。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首先要保证这支的每一名成员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经历过系统的相关知识培训,而且这样的培训要不定时的开展,保证教育者知识的鲜活度。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是一名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有相关的教育背景,接受过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及准确性。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游戏活动还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因需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非常重要了。对于活动类型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尝试在一些日常活动中渗透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儿童接受就更加容易和自然了。

(四)集各方力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有关注、保护儿童心理健康的责任。社会和教育机构更应该集各方力量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民众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我市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应结合一致,共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儿童教育的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M].1995

[2]《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2008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健康教育;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G 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51-02

Effect Evaluation of Maths Exercises on Primary Health Knowledge/FANG Yue-wei*, HE Song-cai, GU Song-jun, et al.* The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Zhoushan City, Zhoushan(316021),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aths exercises of primary health knowledge" and to provide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schools,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to receive health education, to make the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 authorities' initiative. Methods The same content health knowledge was compiled into a health knowledge "maths exercises" or "flier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id the "exercise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fliers". The baseline and the terminal surve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ults After using "exercises" or "fliers", the awareness rate of related health knowledg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rom 12.6% to 24.3% and the control group from 13.6% to 21.0%.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 Mathematics; Health edu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健康相关行为的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1]。只有通过学习,获得了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才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2],人们普遍容易忽视对学生个人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如何让孩子们从小掌握健康知识,进而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健康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3-5]。笔者通过多年的健康教育实践,编辑了《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并试图通过学科渗透达到上述目的。

为验证《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数学作业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效果,笔者于2009年9月对舟山市定海区和普陀区六年级学生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舟山市定海区和普陀区范围内(除“健康促进学校”以外)的6所小学六年级学生,按区域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上所谓的“好”和“一般”学校)分类搭配分成2组,再随机决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69人,对照组577人。干预前,实验组发放问卷669份,有效回收问卷652份,有效率为97.5%;对照组发放问卷577份,有效回收问卷556份,有效率为96.4%。干预后,实验组发放问卷669份,回收有效问卷648份,有效率为96.9%;对照组发放问卷577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有效率为97.2%。

1.2 方法

1.2.1 材料 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现举例介绍如下:(1)少量饮酒有益身体健康,过量饮酒对大脑皮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害,还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和暴力事件。适量饮酒男性每日摄入酒精不超过25 g,女性每日摄入酒精不超过15 g。计算公式:饮入酒量(mL)×酒精体积分数(度数%)×0.8(酒精比重)=酒精(g)。如小丽的爸爸喜欢饮酒,每天喝500 g黄酒(酒精度14%)。请问小丽的爸爸每天摄入酒精多少克?超量多少克?(2)国家提倡18~55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的成年人每次采集血量200~400 mL,2次间隔0.5 a以上是安全、无害的。假设一个健康人热心无偿献血,每次献血400 mL,他一生最多能够为他人提供多少毫升血液?(3)白开水是人体最好的饮料。一般人群日常生活需要补充白开水1 200 mL。小倩家的水杯容量是220 mL。请问小倩每天用这种杯子喝水,大约要喝几杯(用整数)?

1.2.2 调查 采用根据《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中的健康知识内容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调查表共有12题,题型如下:(1)正常成人运动后,心率应该控制在每分钟多少次?(2)正常男性成人每天能够喝酒精度为14%的黄酒多少克?(3)小明家有一台40英寸电视机,小明看电视至少要离电视机多少厘米?(4)每100 mL可乐中约含有多少克碳水化合物?(5)正常人每天应该睡眠几个小时?(6)一般人日常生活需要补充白开水多少毫升?(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水果多少克?(8)《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植物油多少克?(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摄入谷类多少克?(10)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多少毫升的血液?(11)正常成人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多少次?(12)成年男子肺活量约为多少毫升?所有被调查学生均进行基线调查,干预后再进行终末调查。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识记后短期内遗忘较多,过了较长的时间后遗忘发展减慢了[6]的规律,在学生们做完作业后45 d,进行终末调查,调查表同基线调查。总体知晓率=总答对题数/总题数×100%;单题知晓率=该题答对数/总人数×1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3 干预 基线调查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为了控制调查质量,笔者对教师布置作业的重视程度进行限制,印制了调查导语,统一了口径,借“创卫”的理由叫实验组完成《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对照组学生阅读健康知识宣传单,作为学生家庭作业,在1周内完成,告知以后要考试。

1.2.4 统计处理 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经过审核和统一编号后,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学生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使用《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和健康教育宣传单后,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2组均提高(P值均0.05)。而终末调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各项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各知识点均有显著提高(P值均0.05),其他均有提高(P

表1 不同组别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

知识实验组基线(n=652)干预后(n=648)对照组基线(n=556)干预后(n=561)

正常成人运动后,心率应该控制在每分钟多少次?28.837.0**29.123.4*

正常成人每天最多摄入多少酒精量?05.2**00.7*

看电视时应距离电视多远?04.6**05.2**

每100 mL可乐中约含有多少克碳水化合物?4.113.6**2.715.5**

正常人每天应该睡眠几个小时?20.145.5**19.433.7**

一般人日常生活需要补充白开水多少毫升?1.76.2**4.511.9**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水果多少克?21.936.0**17.636.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植物油多少克?5.119.8**2.517.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谷类多少克?11.830.2**13.119.3**

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血多少毫升?42.256.0**54.148.8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多少次?9.216.2**14.216.9

成年男子肺活量约为多少毫升?6.321.3**6.123.4**

注:与基线调查比较,*P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对健康知识的传播效果更加有效运用日常使用的一般健康教育方式――发放健康教育文字资料,45 d后可以使学生记住学过内容的21.0%,其记忆效果接近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学习1月后记忆能够保留21.1%[7]。而使用《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进行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45 d后可以使学生记住学过的相关健康知识24.3%,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比一般的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学习效果更好。

3.2 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的内容选择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数学学科的健康教育优势就是发挥数字的作用。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般都是作为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渗透在例题、习题之中。教师利用一串串的数字,适时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则更生动、直观,有效[8]。本研究中与六年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如运动心率、睡眠时间、水果摄入量,相比其他各知识点始终得分较高,就证明了这一点;而需要计算的知识点(如心率计算、酒精摄入量计算)通过数学练习传播更加有优势。

3.3 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不应局限在家庭作业 本研究中,看电视至少要保持多少距离,本来是一个非常相关的问题,但学生干预前后都掌握的较差。原因可能为:一是教师把预防近视知识关注在了读写姿势方面;二是此健康知识数学题是个动态的计算过程,比较难,因此需要关注与讲解。

3.4 学科渗透对于师资培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贡献[9] 健康教育数学学科的渗透不但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了健康知识,同时也可以使教师获得健康知识和教学经验。

3.5 在小学推广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的可行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练习仅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改变传统的练习方式,设计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探索的练习[10]。进行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9]。

4 参考文献

[1] 马晓,主编.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59.

[2] 喻坚,唐佩佩.对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新思考.四川体育科学,2005(1):82.

[3] 闰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41.

[4] 郭喜青.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5):10.

[5] 吴国瑞.应用“学科渗透法”实施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国学校卫生,1998,19(3):212.

[6] 冯凌,孟强,李文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单词记忆中的应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3):35.

[7] 金大鹏,主编.健康科普演讲教程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

[8] 汪建红,王芝平.初中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环境教育, 2004(9):32.

[9] 汪人.渗透式科技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48-50.

[10]凌国伟,黄伟星.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小学数学教师,2009(1):132.

第4篇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我们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的重要心理素质。因此,加大整个学生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水平而且着眼于学生未来,促进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然而,以往的小学语文教育多旨在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完善素质教育,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1)从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引导学生阅读《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述文中人物的故事情节和知识,亦可以向学生表述徐悲鸿从小树立志向并为之坚持不懈,无论遇到如何大的困难都能勇敢面对的精神,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样既有效地完成教学的内容,又慢慢地让学生建立起健康心理的概念。

(2)鼓励和支持学生根据教材内容组织一些读后感交流、课后阅读研讨会等活动,加深小学生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建立健康心理的意识。

(3)加强师生交流,保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了解学生的最好方式就是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课上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课后师生间的谈心。力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教学时严厉认真,课后平易近人,关怀备至的亦师亦友的形象。

2.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品德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品德,不仅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德智美全面发展的氛围,缩小学生与教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经常举一些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康人格的事例或者名言警句,让小学生体会伟人的高尚节操并引导小学生从小树立大志。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打开学生心扉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自然是百般疼爱要什么就给什么,这就滋养了小学生的娇气和自私的不良品性。积极地组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且能够让小学生打开心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课外读书有感等活动增强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互爱、友善的品格,让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所言、所想、所虑,大胆地与老师、同学间分享自己的心理思想。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途径 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小学生 辅导

在新的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也许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活泼的成长。然而多数家庭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发展,而对孩子心理健康知识的关心和了解太少。但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会对以后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重则会产生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现代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题。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及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根本,运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途径,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同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小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输导,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要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和普及性特点;要新增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身心健康。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人格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危机问题。有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约 1/5 的儿童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错能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小学高年级存在早恋、上网、抽烟的现象,孩子们受到外界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被这些外表看起来华丽的陷阱所迷惑。在农村,由于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外出打工,孩子缺少沟通和交流的对象,情感得不到宣泄。这也会造成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和心理偏差。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的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而且给学校的教学造成了很严重的困扰。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就是家庭和学校,所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很多,而且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每一个方面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影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大致有:

1、家庭因素

家庭状况对小学生心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新一代的父母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压力,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时,却淡化了对孩子的教育和交流。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还有麻将家庭、酗酒家庭、关系紧张的家庭难免会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特别是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学校因素

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也很大,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容易培养学生奋发向上,树立美的理想、品德和人格。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一个知识丰富、心理健康的好老师,必然能塑造出有知识、有品德、健康活泼的下一代。而教师如果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对学生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和不稳定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小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还有就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现在的小学教育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影子,孩子丧失了应有的快乐童年,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

3、社会因素

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心理失衡,如果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会使孩子们丧失对周围人的信任。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有一些不良风气对孩子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小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另外,来自媒体杂志和电视网络的不健康宣传也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必要的。

冯秋景,赵笑梅(2010)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402 名学生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来看,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0.1%,各个因子来看 ,学习焦虑检出率最高为51.03%,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年级、性别差异。(2)小学生社会支持方面,年级、性别差异显著 ,而应对方式上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3)高社会支持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低社会支持组,消极应对组和高积极应对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对应的高消极应对组和低积极应对组。研究表明,主观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有益于增进和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学生感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可以在精神上提供支持,降低小学生对严重压力的压抑感,消除挫折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促进身心健康。

三、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

目前在一些较发达的地方已经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在全国大多学校仍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大致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1、激发好奇心,变厌学为乐学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更大的目的性,甚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学习的需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存在着矛盾,小学儿童必须认真对待学习,必须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学习任务,而这时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应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总是被新事物吸引的特点,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认真学习。

2、培养自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在学校总有一些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孩子被冠以差生的标签。这样极大的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就显得极为重要。小学儿童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心理成熟度低,遇到挫折往往不容易正确对待,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从逆境和挫折中找到希望,重拾信心。教师可以采取多重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学生多鼓励和肯定;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也是激励学生进去的好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孩子种种良好习惯是建筑健全人格的基础,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小学生在初期教育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全面提高素质。

然而,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正确,耐心,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恰当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竞争意识,培养积极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为不但学识丰富,品德高尚,而且心理健康的祖国栋梁之才。

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为孩子们寻找新的成长方式,我们应反思一下中国教育的症结。不解决孩子们在自我意识方面的一些心理问题,单纯在课程上寻找突破口,很难说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因此,在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注重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急需解决和关注的焦点。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安排设计的一门课程。形式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特征。所以,在活动中,应积极创造出一种融洽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的交流。

1、建立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上有潜在的或可能发生不适应问题的学生。当前大多数的都属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在心理、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产生重大问题或不正常状态,或性格出现偏差,非常需要心理指导的特定学生。总之,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来进行。

学习方面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志进行训练和辅导。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是自己能力不够,大多是遇到困难时产生的消极情绪问题和动机不强造成的。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练习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感受到学习进步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人格方面主要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进行辅导。有的小学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控制和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小学生的情绪很不稳定,而情绪又是最为敏感和活跃的心理成分,情绪不好常常会使人烦躁不安,影响学习和生活。如不及时调节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来说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2、畅通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渠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网络

家庭往往依凭血缘关系在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学校的教育与家长的配合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所在。有些小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可能更多地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部分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学校心理教育一定要走进家庭,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一是教师要不间断地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的知识,二是帮助家长自觉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的心理特征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教师要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以及出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形成合力。

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中,大多数的理论是以成人为基础形成的,因此如何看待他们的价值和发展问题是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可知,小学阶段老师成为主要的外部控制源。此时的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完全服从。而此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塑性是最强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然而,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需要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小学生心理咨询对咨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对咨询的理论和技能有很好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在小学儿童心理咨询方面,从理念到方法,从专业学习到临床上都有很好的训练。

切实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简单地与学习上的减负划等号。更重要的是,要在提高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给孩子们足够的认识、表达及提高自我的空间,在孩子本来的状态下关注、接纳他们、鼓励他们。

未成年人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不容忽视。小学生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有极大的可塑性,此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有效的减少问题少年。当然良好的心理指导必须具备真诚、理解、尊重三要素。要运用科学的心理知识,通过积极的技术手段,做好这一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梁红,蓝琼丽,田昕,骆桂秀,陈意曼,张小玲,农超英,韦家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7(09)

【2】江翠娟,李军. 浅析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的关系.预防医学论坛.2009(03)

【3】罗桃兰. 深圳市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张喜转. 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初编及调查.郑州大学,2006

【5】刘丽英. 上海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

【6】江翠娟. 农村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山东大学,2009

【7】方荷花.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大众心理学,2007,(6)

【8】李玲.城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0,(1)

【9】陈旭,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心理学,2007 (5).

【10】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第7篇

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未来是否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可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本事。”国家教育部的一位负责同志也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成年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有一千多万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景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景,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着手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调查的项目及资料

在我们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指标。所谓健康,它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侧面来表现的。从表现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测试的手段就比较复杂。同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比了解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要困难得多。我们按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认真进行调查工作。

调查的设计:

(1)时光:20x。9。5--------20x。9。30

(2)对象: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3)方式:问卷、座谈会等

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分别从小学生 “对待学习成绩的态度”、“对待自我错误的态度”、及性格、本事、交友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旨在考察学生智力智能发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的认识自我、良好的情绪注意力、心理承受本事,为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供给了详实的参考数据。

(二)调查情景分析: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智能发育正常。一个小学生,能正常学习和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有必须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一般说其心理就是健康的。从我们的调查情景看,能正常学习的小学生占98%,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占97%,有必须求知欲和兴趣爱好的占99%。我校在校生为1800人,在这一方面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1—3%,约为300多人。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准是同家庭成员、教师同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诚恳、谦虚、公正和宽厚的态度对人。从我们的调查情景看,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占99%,能以诚恳、谦虚、公正、宽厚待人的占97%,在这一方面,也有1—3%的 小学生有心理障碍。①父母关系与父母的对话程度十分好的,占51%,比较好和一般的,占21%和19%;几乎不交流和根本不交流的,占4。5%。与父母的最大分歧是不理解我的行为的,占30%;其次是溺爱和过高期望的,占13。4%;与父母产生矛盾时解决的方法,经过对话解决的学生,占75%,其次是不服气但还是理解的,占12。3%。②对学校的态度和师生关系上。学校生活十分满意的,占59%,比较满意和一般的占38%,不满意的占2%。对与教师沟通程度感到十分好的,占36。4%;其次是一般的,占32%,比较好的,占25%;几乎没有对话和根本不对话的学生,占6。1%。与教师最大的分歧是学习上的,占15%;不理解我的行为的,占13%,其他86名,占20%。与教师产生矛盾时的处理方式是经过对话来解决的,占63。6%;其次是不服气但还是理解的,占17%;第三用间接方法(第三者或信件)的,占7%;第四是反抗,不想上学或逃学的,占1。3%。③与同学关系上能够交心的朋友,占48。4%;其次是有几名的,占38%,第三

是没有的,占13%。交友的最大障碍是性格上的差异的,占17。4%;其次是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占7%。再就是缺少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占6%。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处理方式是经过对话来解决的,占64%,其次是不服气但还是理解的,占17%;第三是用间接方法解决的,占7%。

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表此刻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努力发展身心潜能。不做无谓的怨尤,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有99%的小学生在这方面是正常的,也有1%的小学生有这方面的心理障碍。

4、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思想应当有条理,行为前后统一,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上有必须的毅力。在调查中,这一方面正常的占99%,有1%的小学生有心理方面的障碍。

5、在一般情景下,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有良好的情绪,比较活泼、开朗,经常坚持愉快,遇事冷静,处理谨慎,同情老幼伤残,憎恨坏人坏事,向往完美未来。调查情景证明,95—97%的小学生属于心理健康范畴,另外3—5%的小学生有这方面的心理障碍。

6、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有较好的心理承受本事,能适应环境变化,乐于理解新生事物。这方面心理正常的占99%,有心理障碍的为1%。

以上的调查情景证明,就本校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心理发展总体还是较健康的。围绕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项标准所展开的调查,各项指标均有1%的比例属于有可能有心理障碍的范畴,尽管其中的各个项目间不可避免的有交叉象,可是其绝对数还是较大的,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认真分析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就是件刻不容缓的工作了,我们既要对这些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矫正, 同样也要对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指导。

二、认真研究,剖析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各种生理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整体环境恶劣,会导致小学生对生活失去信心。小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负面因素太多,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长期以往,在他们的心理上留下阴影。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面大,对小学生所造成的影响不是点式的,而是面式的,这样就会使一批小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心理障碍,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其绝对总数是不可忽视的,其对社会发展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将是巨大的。所以,国家的和平,社会的安宁,人们生活的礼貌程度,是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减少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家庭原因:就家庭教育而言,它具有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情感性。国内外很多研究证明,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不利的。残缺家庭是指核心家庭中父母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的家庭,亦称单亲家庭。我国心理学者曾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64名1—5年级的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离异家庭729名,完整家庭825名),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如焦虑、冷漠、自卑、孤僻、萎缩、敌对等,并所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在双亲不全的家庭中,以双亲不和对小学生有更大的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孩子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另外,在一些家庭中,小学生长辈因自身的心理障碍,在和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使其病态心理影响了小学生;同时,一些小学生的长辈,相互关系紧张,他们不注意自我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小学生下意识的对自我周边的人或事物,采取敌意的态度。再者,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记得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保护儿童权益公约》的广告拍得很有意思,描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一阵车鸣声、传呼声、麻将声、成人吵闹声中,一向不停地在倾述着什么,但他发出来的微弱声音,早已被成人社会的“噪声”淹没了,最终当一切噪声停止,才听清孩子说了一句:“你们为什么都不听我说呢?”。我想这个公益广告的确把儿童的生活处境揭示得淋漓尽致!难怪那么多小学生感到孤独,认为谁也不理解自我,不尊重自我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教师总是要管这管那。

据调查,我校独生子女约占35%。发现这些孩子中普遍存在着自理本事较差,独立完成工作的本事较弱,依靠性比较强,脱离家庭、亲人的照顾将寸步难行。产生原因是由于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而忽视本事的培养。父母娇养、过分保护、照料,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靠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这样会给孩子以后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带来许多障碍。

在我和小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个别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确是因为家庭原因造成的。有个小学生家庭父母不和,关系紧张,甚至到了快离婚的地步,使这个小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使她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造成这个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3、学校原因:以往的时光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觉得学校教育主要是尽可能多培养“应试人才”,提高升学率。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内只抓智育,而课后家长又让学生参加多种补习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剩余的时光来做自我喜欢做的事情。主要表此刻考试紧张、厌学、偏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产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又过高,加上社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认为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没有到达欢乐学习的目的。

4、生理原因: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或者智力低下,他们觉得,自我和其他人往往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心理上,也不能和其他小学生一样得到正常的发展,时光一长就有了某种心理障碍;还有一部分小学生,他们因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身体残缺,这使他们下意识的产生了自卑感和心理障碍。

三、齐抓共管,多方面做好心理指导

学校层面,经过调查,我们已明白,在小学生中,有一部分因社会、家庭、生理等各种原因,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力所能及的情景下,尽力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指导,要使我们每一个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人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要重视这项工作。同时要使每个人明白,良好的心理指导必须具备:真诚、理解、尊重三要素,要依托有社会意义的背景,经过各种技术手段,认真细致的做好这项工作。1)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和同学相处。我们和他们相处,决不能虚心假意,失去信任,心理指导将无从下手。在这次调查中,我和小学生们融切相处就是一例,这也是我能完成这次调查工作的重要一环。2)要换位思维,要从不一样的视角,和同学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心理有障碍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理解、看法往往和别人不一样。理解他们,是能否和他们进行交流的关键。3)除了真诚、理解以外,还要注意对每个同学都要在人格上予以充分的尊重。4)做心理指导工作,要适当的运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如:专题性活动;课外合作游戏;帮忙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疏导学生从沉闷的气氛中释放出来;注意用非语言的方式给学生必须的时空;注意观察,能够采用反馈技术,重复一些师

生言行,引导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消除学生的下意识自我防护意识等。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班主任)自身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感染。5)要异常注意对具有自卑心理障碍学生的具体分析。其中,要异常注意小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正。矫正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有:了解他们的想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愿望;适当让他们理解一些小小的考验,增强他们自我承受心理;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自我优越心理;创造简便环境,淡化其不安、烦躁、孤独、离群心理。

第8篇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对学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详细论述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方法。

关键词:小学品德;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是让学生通过受教育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落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美好童年。

一、利用生活实例进行心理辅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纯的思想理论知识传授仅能从表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净化学生心灵,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辅导的基础上要强化生活实例教学。通过生活实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小学生的社会阅历虽然浅薄,但他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还是很了解的。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它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一堂脱离生活的思想品德课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再加上大量的思想理论背诵会加重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恐惧感,如果教师一味强调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实践,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利用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尤为重要。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校园生活,通过将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理论的理解,让学生从思想行为上改变不良习惯,与此同时,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轻松生动、富有趣味性的,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思想情感也会在无形中受到陶冶。

例如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章《如何正确与朋友相处》,这章有一个经典教学案例:小娟和小雪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是有一次小娟不小心把小雪的秘密告诉了另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拿小雪的秘密嘲笑小雪,使小雪在班里很尴尬。对于小娟偷偷泄露自己秘密的行为小雪很是愤怒,与小娟大吵一架,发誓以后再也不要理她。小娟对自己的无心之失很是愧疚,她很珍视与小雪的友情但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件事,请同学们帮她出主意。与朋友相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事,与朋友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与朋友的关系与我们的心情,教师在讲此题时可以假设故事中的情节发生在某位同学身上,然后提问同学们当他们遇到这些情况时应该如何做,最后教师要向同学们强调:朋友间相处应遵循一定的相处之道,正确处理好与朋友的关系是学生快乐生活的前提。

二、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为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丰富课堂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形式可以是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话剧等。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心理知识,从而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生活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学生可以学习到有效的心理疏导法。参与心理话剧表演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从这些励志人物身上得到启发,成为身心健康的好少年。在每年的“5.25心理文化月”教师可以举办心理话剧表演。心理话剧表演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强化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强大自己的心灵。教师可以给学生确定心理话剧主题为“正确认识自己,告别心中的郁结”,学生可以自由结组编制剧本进行排练,也可以挑选网络上的实例进行表演。如挑选网络上很热的一个事件:某学校女生因为外貌不佳,学习成绩不好,常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因此,她不敢和同学说话也不敢抬头走路。有一天W校有一个男生嘲笑她,她实在无法忍受便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学生挑选这个悲剧进行表演,可以让学生明白事件中的女生之所以走上自杀的路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足、过于自卑,她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没有用心去寻找自己的优点。自卑心理是一种心理问题,教师要劝导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要多与老师、家长和同学沟通,不要选择一个人承担,在未来的漫长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不顺心的事,学生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学会释怀,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三、在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许多小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集所有家人的宠爱于一身,因此,他们在性格上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孤僻,不愿意与同学沟通和交流;自私自利,漠视班级利益只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独生子女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改正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宽容大度的性格,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进沟通交流,从而促进性格的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按照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状况将班内的同学进行合理分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团队,当学生遇到学习上或者生活上的难题或者疑惑时,小组成员可以讨论解决,大家互相帮助,才可以共同进步。

总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利用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和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强大心灵,丰富精神世界。

第9篇

一、改善学生身体素质

1.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锻炼的自觉反应,是小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只有培养小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意识,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小学生体育锻炼不积极,身体素质较差的现状,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对小学生体育运动的培养要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小学生可长期用来作为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努力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2.加强小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当代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体育基础,但是缺乏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导致小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应加强小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全面系统地认识体育运动,掌握正确的体育战术、技术,和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小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此外,进行小学生体育理论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知识面的扩展。

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尽可能多地成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用的、容易操作的俱乐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散打、套路、跆拳道)、轮滑、美操、健身健美、瑜伽、冬季三项等,有条件的还可开设网球、壁球、游泳、舞蹈、身体素质拓展项目等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课余时间安排选择俱乐部来参加活动,这样既符合了学们运动兴趣,又便于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4.开展多种活动,增加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任何的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时候它的示范效应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在学校里应定期举办运动会;举办多种形式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通过各种比赛,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也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氛围,提高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在举办各种比赛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大众传媒对体育文化的传播活动。优秀的体育宣传,不管是一场精彩的转播,还是个有品味的栏目,对普及体育知识、提高国民素质、陶冶人们的思想情趣、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都会起到积极的宣传鼓舞作用。

二、提高小学生的意志力

1.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比赛。主动、积极地参加一些体育比赛,通过规则的制约和一定的对抗强度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比赛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有利于培养自制品质;比赛的瞬间变化,时机的稍纵即逝,要能够抓住时机,果断出手,有利于培养果断品质;比赛过程中不断地克服自身和其他各种困难,以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夺取胜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2.增加负荷,克服疲劳;加大难度,提升要求。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给予自己一定的心理、生理负荷,产生适度的疲劳感,并要求自己在疲劳后坚持完成任务,从而达到磨砺意志的目的。如在疲劳时要求自己完成动作,保持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准确性和一定的力度,体验成功的快乐,展现自我价值,提高信念。通过控制体育活动的条件,提高练习的难度,使其为完成任务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就可以提高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培养意志品质。例如,限制完成体育任务的时间和质量,提高速度、强度和密度;挑战比自己实力强的竞赛对手,提高应变能力和培养坚韧顽强、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3.自我强化。就是指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自我鼓励、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等手段来鞭策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例如:在长跑出现“极点”时,通过“我一定能坚持”等语言暗示自己坚持到底;在坡度较陡的高山滑雪时,通过“我能行”、“大胆一点”等语言激励自己,挑战自我,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

4.正视挫折。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由于遇到阻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如比赛失利、裁判错判、观众误解、对手小视等,有可能造成自己消极、排斥、懊恼、沮丧等不良情绪。面对挫折,小学生应该认识其积极的一面,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

三、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1.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化解人际冲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帮助小学生做到在与人沟通时要坦诚,尊重彼此的看法,并积极地倾听对方所表达的信息;彼此的要求和请求要合情合理;培养幽默感,给予对方适度的赞美;主动地关心对方的成长与幸福;尊重他人的自由与适度地自我肯定表达。对于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而遭到孤立的学生,这就需要帮助他们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其途径是主动交往,换位思考,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之中,而不要被排斥在外,维持与他人正常的交往,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2.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指导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3.重视做好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做好有心理困惑、经济困难和学业困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小学生当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类讲座应列入教学计划。讲座的内容应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接受能力而定。如:适应小学生活提高学习质量;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快乐人生;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良好心态提高综合素质等等。

5.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的训练是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功底浅薄,在咨询实践中常常不容易做出准确、科学的诊断,有时还会出现误导,使症状加重,延误治疗;技能操作上不熟练,往往会使求助者造成误解,产生误会,失去矫治的信心,不但不能减轻求助者的痛苦与烦恼,有时还会火上浇油,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10篇

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为学生举办诸如考试前的心理指导、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健康讲座,并且借助板报、橱窗和墙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德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发挥心理绘画日记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主要开展途径是通过心理小报、广播和心理活动课等形式,也相继获得了不少良好的教育成效,在教育进程中充分发挥心理绘画日记的作用,能够收到锦上添花的功效。具体来说,其一,喜欢绘画是儿童的天性,我们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征,通过绘画比赛的形式,以“我眼中的阳光生活”为主题,引导小学生在思考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善良、积极向上事件的基础上,运用手中的画笔将所思所想画出来,教师要给予必要的主题性的引导和帮助,并且根据比赛的结果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让学生在绘画的世界中挖掘心灵深处更纯真的美好。其二,在绘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绘画日记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将绘画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画面的主题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日记后面要有家长的评语,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不仅能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而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育活动,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家校配合,双管齐下

要想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效,学校与家长就要密切地沟通和配合,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品德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之间是否和谐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等,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主题性的亲子活动、以“我眼中的幸福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方式,调动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孝顺品德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点还应当放在家长身上,这首先需要教师要通过工作之余的自我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通过家长会、家长茶话会等手段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生活态度等,对不恰当的想法和规划,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建议,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再有,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的黑板报、展示牌里的内容除了陈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内容之外,还要将家校合作的最新情况,包括图片、文字、图画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积极配合的热情。

三、结束语

新课改的日益推行和深化,为小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合理的方法和策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在更深的层次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工作,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素质教育获得更辉煌的成就提供活力。

作者:耿艳芳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之后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于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渡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快速适应并不容易,特别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对此可能更加无所适从。而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轻生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2009年一位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如花般的年纪,因为心理上的障碍无法消除而选择自杀这一最悲催的方式寻求解脱,当幼小生命陨落的时候,除了扼腕叹息,更发人深省。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

当前我们中小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是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消极教育模式。而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积极的视野,以积极的心态去促进人的健康和发展。那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如何来正确认识和加以应用呢?

一、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的,也可以说是单纯治疗性质的健康教育。而积极心理学则实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倡导积极地去对人生价值的自我直接肯定。因此说积极心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当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测量评估手段虽然很多,但这些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对心理负面、病态的测量和反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测量评估。而积极心理学则是用正面指标,从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来衡量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有关情绪的问卷、福代斯情绪问卷、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指数问卷等,这些不仅能够对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诊疗”,而且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3.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其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以及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不仅使深受师生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积极的思想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进行了积极的心理影响,使学生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开拓思路,大胆尝试积极心理学教育。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1.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从过去的那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只有这样先从理念上转变了,才能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到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中小学学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预防与诊疗的有效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激情,发挥出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首先,我们应当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格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诊疗心理疾病两大方面。在做好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目标同时,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中小学生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积极心理学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关注如何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最佳的状态,取得最好的绩效。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幸福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其内容更多地注重快乐、尊重、宽容等情感方面的培养,是一些积极地实现人生价值观、追求更高人生目标的内容。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们在教育内容上必须要向积极心理学靠拢,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内容,结合学生们现实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对学生们施以积极的心理影响,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促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此外,也应注重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去,通过积极心理学来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改进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尽管很多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在这些教育中,心理教育老师大多注重的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而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学生们即使学了心理健康知识,但当自己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也不能进行自我剖析和解决。而积极心理学将积极人格的形成作为基本的追求,而积极体验则是形成积极人格的基本途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学生们自身的积极体验,学生们就会从自身内部起作用,以情绪体验为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倾向,其中积极情绪则能通过内化积极的因素,从而使个体建立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能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在有关的研究中显示,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健康的归因方式、良性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应激和心理防御系统、神经中枢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人格,从而实现对人类健康的呵护。积极的环境营造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以咨询、干预为辅助手段,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渠道,构成了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5.通过家、校、社会合作,共同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也是有环境要求的,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除了受学校环境影响外,还直接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小学生,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都是处在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们的心理成长起着关键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共同学习探讨对学生们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中,才能保障学生们积极心理的成长和成熟。三者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总之,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就一定能够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进一步为中小学生们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陈红等.积极心理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4]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5]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