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热点调查报告

社会热点调查报告

时间:2022-03-26 21:2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热点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热点调查报告

第1篇

集中实践环节是对学员们两年学习经历的总结,是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体现。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梳理所学知识,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为本地区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献计献策。

管理类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两部分。

一、社会调查

(一)社会调查的目的

社会调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管理工作、生产技术工作等的初步训练,对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调查的程序及要求

社会调查要求学员深入并参与当地的乡村、乡镇管理和生产实践中,了解当前管理和生产状况,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掌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能够改进生产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完成调查报告(即毕业作业)。

第一步,选题

①选题一般实行教师指导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办法,原则上一人一题。如果确实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综合性课题,必须明确分工,必须注明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保证各自独立完成所分担的部分,杜绝抄袭、等弄虚作假行为。 ②选题一定要依据当地的农业生产及管理现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既要符合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又要满足个人兴趣或社会热点问题追踪,同时要切实可行。题目不宜过大。

③要紧密联系实际,应尽可能选择与本地区、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与本单位、本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现实问题,鼓励从现实需要出发,分析、研究和解决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实际问题,或者研究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④选题要鼓励学术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选题范围既要与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相关联,又要避免重复。

第二步,选点

调查地点一般可选学生所在乡镇或乡村,应就近安排,调查应取得当地领导的支持。应事先将调查提纲提交对方。社会调查不能等同于平时的工作,它是有

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的教学活动。

第三步,制订调查方案

调查方案是社会调查的行动纲领或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调查的方法、内容和步骤。大致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即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可采取在乡镇经济管理部门或村、镇政府部门实习、实地综合考察、访谈、问卷等形式。要求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会设计问卷,能组织座谈会。)等,也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调查、向谁调查、调查什么、如何调查等问题。注意,调查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实习笔记。

第四步,实施调查过程

根据调查方案的规定就可以实施调查过程了。这一阶段就是将调查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社会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需要实习点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大力配合,需要收集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也需要指导教师的及时指导与帮助。

第五步,查阅文献资料和整理分析

了解国内有关主要期刊文献,掌握查询方法。掌握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分析方法。

第六步,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学员生产实习的最终成果体现。报告依据内容、性质可分为专题调查报告(就一类事件或一项工作的调查分析)和综合调查报告(对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参加社会调查的学生应独立完成调查报告,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完整的调查报告包括:社会调查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效果和体会或建议)等。

(三)社会调查的成绩鉴定以学生提供的实习笔记、社会调查提纲、设计及收回的问卷、查阅和整理的文献资料、座谈会记录、参加社会调查的态度等为依据,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二、毕业作业

毕业作业即调查报告。旨在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毕业作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

(一)毕业作业的写作流程

选题——收集资料——写作提纲——初稿——修改稿——修改稿 ——定稿(毕业作业的篇幅应不少于4000字)

(二)毕业作业要求:

1.要求学生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作业。即学员确实进行了认真的、与专业有关的调查工作,调查报告是独立完成的;

2.毕业作业的形式:主要是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分析报告、学术论文等。 如果是调查报告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有社会调查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效果和体会或建议)等。

3.毕业作业要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顺、简练、准确;叙述清楚、明白;数据、资料可靠;结论有理、有据。

4.定稿的毕业作业一律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用统一的封面装订。统一装订顺序为:封面、毕业作业评审表、毕业作业教师指导过程记录表、中文内容摘要与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毕业作业写作过程记录表、毕业作业评审与答辩记录表、封底。省电大统一印刷封面、封底和各种表格。

(三)毕业作业的完成时间及格式要求(另发)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

1、什么是调查报告

A、调查报告就是在经过调查研究之后所写下的关于被调查事物、人员、组织等等有关情况的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

B、调查报告的用途

⑴、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提供材料和事实依据;

⑵、反映下层情况,以便更好地贯彻执行方针政策和上级决定;

⑶、提供宣传的典型,以便面上工作的开展;

⑷、为处理某个具体问题提供依据。

2、调查报告的特点

A、内容广泛——重大社会问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正面的和反面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等等,都可以作为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

B、无严格的固定格式。

C、着重事实的陈述。

3、怎样写调查报告

A、观点和材料要统一。尤其是观点要鲜明。通常的办法是:

⑴在文面上上使它显眼一些,通常用把它作为标题。

⑵运用对比材料,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

⑶运用统计数字和百分比。

⑷尽可能采用原始材料。

B、要分析研究,归纳材料。

C、语言要朴实、简洁、准确(尽量不用“可能”“据估计”等)。

D、严谨的结构

⑴标题——要标明调查的对象和内容。如;《上游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永安镇坪头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等。

⑵开头——又叫“总提”或前言,一般交待调查的缘起、时间、对象等,有的还说明调查的范围、方式、方法、经历的时间和调查的结果等。

⑶正文——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通常用能概括那一部分的内容的字样作小标题。 ⑷结尾。如果觉得要定的内容在前面都写清楚了,就不要另写了。但有关情况还有必要作一个交待和说明的,就在结尾部分写明。

(见示例)

四、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绝对不要相互抄袭。以免造成都不过关的惨况。

2、从自己最熟悉最能找到材料的方面着手,形成第一手材料,再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观点,然后拟定写作提纲,再写成4000字的初稿。10月12日交班主任老师。然后确定指导老师。

第2篇

该报告基于全国25个省、80个县、320个社区共8438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涉及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保险、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的基本状况。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张宗益,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稻葵,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西南财经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报告会。

权威数据,填补国内空白

家庭金融的相关数据直观反应了家庭在经济金融活动中的行为决策,对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家庭金融在国际上早已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xx年美国金融学会(AFA)年会上,AFA主席、哈佛大学教授John Campbell断言,家庭金融将会成为金融学中继资产定价、公司金融后第三个重要的研究领域。20xx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本应于2010年举行的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提前到当年进行,以便及时直观地了解美国家庭财务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为详细了解各类家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美联储需要直接观察各个家庭的财务变化。伴随着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中国的经济走向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最基础的我国国民家庭金融行为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针对中国微观家庭金融数据匮乏的现状,2010年4月,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强强联手,整合高校与政府机构优势资源,成立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心是迄今国内最为权威的研究中国家庭金融微观问题的机构之一。

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的问世,共历时三年,历经前期筹备、中期调研、后期数据整理、报告撰写四个阶段。32个调查小组、343人次,经过对全国25个省、80个县(市)、320个社区(村),8438份有效样本的科学分析形成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以其权威性和详实的内容填补了行业空白,是我国家庭金融微观数据领域的重大突破。此报告既是西财倡导求真务实学风、推动中国问题中国研究的重要收获,也是西财与央行携手面向社会重大需求进行协同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张健华局长表示:针对中国家庭开展金融调查是全面深入了解消费金融现状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前提,对政府、金融界和学术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相信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调研数据的出炉,不仅为目前对家庭消费金融行为的了解提供有价值的补充,还将为政府和监管层制定重要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关注家庭,聚焦民生热点

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政府政策的最终受众。资产配置、借款、贷款、保险、消费、投资等需求,以及家庭对经济变化的反应等家庭的金融行为,都对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此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提供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家庭金融状况的数据,其中包括:

家庭储蓄。中国家庭储蓄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家庭,收入最高 10%的家庭,其储蓄率为60.6%,其储蓄占当年总储蓄的74.9%。大量低收入家庭在调查年份的支出大于或等于收入,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中国较高储蓄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广大民众没有足够的消费动机,而在于没有足够的收入。因此,增加消费、减少储蓄最有效的政策是减少收入不均。中国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工资增长和GDP増长速度要求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降低中国的储蓄率。

衍生品及债券市场。家庭对衍生品市场参与率为0.05%;家庭对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参与率为1.10%。这与我国衍生品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现实基本吻合。

家庭负债。中国家庭负债平均为6.26万元,城市家庭平均为10.08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3.65万元。中国家庭总体资产负债率为4.76%,城市家庭为4.08%,农村家庭为9.81%,农村家庭负债较重。

第3篇

(一)科技创新活动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现实生活、精神世界与科学世界交流的活动,是学生将所理解的科学转化、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生活态度转变和精神提升的过程。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发现和提出疑问并在解决困难与矛盾的过程中发挥其聪明才智,从而深化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探究能力。

(二)科技创新活动是在实践中加强对科学认识和技术的掌握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多种发明创造、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青少年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将各学科的知识与前人的理论融会贯通,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和方法的真本领。

(三)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青少年掌握学习的技能,领悟学习的方法,从而具有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综合思维技能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活动从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综合思维技能的训练,激发了青少年极大的科学热情与兴趣,从而使他们从中受到探索求知的教育,形成创新意识,激励自己去发现和再发现。

科技创新活动在德育课中的实施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社会实践项目,既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活动,又是一种能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学习体验活动。笔者将其做为德育课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开展,主要由申报项目、确定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含举办主题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活动时间原则上是一学年。

(一)申报项目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印发科技创新活动资料以及讲授科技创新技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四周内,各班完成活动小组的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申报项目,各组限报一至两个主题,使用申报表进行书面申报。

(二)确定主题各活动小组上报项目后,指导老师将依据项目主题需体现的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等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创造性要求选择的主题,必须是那些前人没有提出来或者前人已经提出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指导老师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查新,来确定所选的主题是否具有创造性。科学性要求选择的主题要有事实根据,实事求是。可行性要求选择的主题必须可操作性强,立足现有的或经过努力可能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三)开展调查研究主题确定后,各组制定出活动计划表,开展约一学期的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网络交流活动、定点采访和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开展过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在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中,主要由学生完成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总结整个过程,教师在此过程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发挥创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辩论赛、宣传手册、创建论坛和发起微博等。

(四)撰写调查报告在调查结束后,各组在整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整理调查数据就是将调查过程中所得到的原始数据制成表格或图表,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的背景、目的、实践方法、实践过程、实践体会和实践结果等。(五)总结评价调查活动结束和报告撰写完毕后,就需要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自评就是学生评价自己通过此次科技创新活动,在思想方面得到的启示,在知识方面得到的收获,在能力方面得到的提高。互评就是学生评价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包括评价组员的协作精神、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师评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团结协作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等。

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德育课教学效能

(一)结合活动主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开始选择、确定活动主题时,教师将结合德育课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选择关于国计民生的课题,通过了解活动主题的背景和确立活动目的,学生就能深入地了解国家的需求、人民的期望、公民的责任。如开展“关于社区老年人文体生活现状的调查”时,学生在研究活动背景时,就深入了解到本市老年人对文体生活的迫切需求与活动设施的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出需“关注老年人文体生活,营造温馨和谐社会”的呼吁,表达了对社会的关爱。而在确立课题研究目的时,也可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如在开展“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时,学生通过进行课题研究目的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肩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了要“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了自我的责任感。

(二)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科技创新活动要求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在实践中获取科学的数据。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网络交流活动、定点采访和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收集调查资料。通过深入一线实地调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很好地培养了中职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在开展“中职学生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念的调查”时,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就深入地了解到中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部分中职学生无法顺利就业。通过调查,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从而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的就业能力,不会存在过高的择业期望值,并通过改变就业观念来拓宽就业渠道。实践证明,参与该研究课题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都比较顺利。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发挥创意,设计并组织各种诸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辩论赛、宣传手册、创建论坛和发起微博等形式的活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总结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提高了组织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尝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实践中形成了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和感受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如在开展“中职学校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时,就举行《快乐社团,伴我成长》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弘扬社团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演讲竞赛活动,举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论比赛,进行《走进社团文化》的专题采访活动,创建《中职学校社团建设情况调查》的论坛等,这些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既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总结及撰写报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活动结束后,通过及时归纳总结,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科学思维,将实践结果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在完成此项活动的过程中,科学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学生通过对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支出进行调查,然后整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撰写调查报告《树立正确消费观,引导学生科学理财——关于汕头市中学生理财情况的调查》,提出家长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校应进行理财知识的普及,学生自身需养成良好的消费观,从而科学理财的建议。在整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需要学生运用“调查、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研究的方法,要求学生善于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把归纳和演绎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五)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技创新活动是以个人兴趣为引导的团队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从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开展主题活动、整理调查数据到撰写调查报告,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集体协作,这就要求成员们必须具有团队精神,懂得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与合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每个成员都融入团队,一起构想方案,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克服困难。如开展“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时,就举办“爱心送关怀”系列活动——汕头市福利院爱心探访活动,该活动包括“捐爱物,献爱心”活动,成立了爱心小组、“爱心送关怀,倾听爱的声音”活动这三个部分。而在号召本校学生捐物,与汕头福利院联系并探访孤儿等活动的策划与开展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小组内的成员面对困难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后终于使问题迎刃而解,该活动得到福利院的表扬,而爱心活动也引起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实践中慢慢得到提高,培养了企业最重视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六)通过总结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对成绩考核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为了更好地达到德育的目的,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如实地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扬长补短,增强自信心。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学习其他组员的优点,而避免犯相似的错误。通过师评,指导老师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结语

第4篇

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教学案例教学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定位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多样性需求,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并无完全体现出其本质,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缺乏特色,没有明确的目标;忽视学习主体的客观实际,教学结构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等等,本文以法学专业教学视角分析在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1.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结合培养模式,对本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即在打好学生理论基本功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拓展课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案设计中,结合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环节,如开展社会调查、组织辩论赛、主题讲演、组织参观考察、聆听专题报告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努力实现讲(系统讲授)、读(读书笔记)、听(听专题报告)、谈(讨论交流)、看(看专题录像)、走(参加社会实践)、写(读书心得、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多途径的结合学生在生动、活泼、积极的环境下自觉掌握理论知识。

3.发挥学生主体性,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丰富校内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实际问题并通过参与集体讨论,学会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以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这些活动有利地促进了学生交往、协作、口头表达和活动组织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讲授,以学生为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心理需求,一是将学习内容整合,以专题讲座形式,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引发学生对自身和社会实际问题的思考,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二是采用案例导入、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听、读、看、说、写”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灌输式教育,启发式教学,具体做法是把“听、读、看、说、写”(听,即听教师讲课;读,即读教材及其他参考资料;看,即观看教学影像资料、到实践教学基地学习;说,即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写,即写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五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的“五动”状态。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程的学时和教学环节。在课时分配上,既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课外教学主要采用参观考察、专题讲座、主题活动、课程论文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尽可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课程应有的教学目标。

3.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改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变老师单一教学为师生互动教学。

三、考试考核制度改革

1.考评制度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体现学生的素质。将平时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列入考试成绩。同时增大平常学习态度和课堂、生活表现的考核分值;改变了只重理论、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状况,把学生平时行为情况融入课程成绩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了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建立卷面考试、日常行为养成评定相结合的学生成绩全面考评制度。

2.建立试题库。试题库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全面深入地领会大纲、全面细致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题库每学年都要进行充实。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收看影视资料。充分利用课间和每周五时间组织学生收看《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教学影像资料。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2.充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采取“点”、“面”结合的形式,除了由教师带队统一组织部分学生赴实践基地开展专门的活动外,走出校门的“面”上的实践活动一般集中安排在长假(寒、暑假或“十一”等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都要在教师指导下写出规范的调查报告,并评选出优秀调查报告进行奖励。假期社会调查,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从感性体验中得到启迪,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第5篇

《中国经贸导刊》读者广泛,最适合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部门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阅读,同时也是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机上刊物。是政府、企业、学者、民众有关国家发展改革问题的交流平台。围绕国家发展改革问题,融学术性、服务性(工作指导性)和宣传性于一体的经济类综合性半月刊。 

《中国经贸导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大16开本,48页;彩色胶印四封、插页。全年24期,每期定价7元。用户可随时到全国各地邮局订阅(国内邮发代号:2—864)或直接寄款到本刊订阅。 

杂志社地址:北京市东长安街12号 

邮政编码:10074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中国经贸导刊 

曾用刊名:经济工作通讯 

创刊时间:198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栏目

领导谈、专家论坛、本刊特稿、宏观调控、经济运行、分析预测、经济政策、投资与规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环境资源、国资监管、改革热线、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内贸外贸、财政金融、看议市场、地区经济、经验交流、调查报告、中国品牌、警钟长鸣、环球掠影、人物写真、八方论坛、经济信息、企业纵横。 

第6篇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具有成人在职、自主分散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背景复杂、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层次的学生情况较其他专业复杂,多数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与本专业相去甚远,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理论素养较低,大多数属于学习弱势群体,其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实践教学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创新。

1.基本思路

(1)明确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社会实践的目的应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社会实际,以训练学生社会调查和行政工作的各种能力为首要目标,在加强学生对我国国情、民情尤其是行政管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接受系统、科学的行政管理思维和社会调查专门技能的基本训练,提高他们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2)实践教学应增强现实关联性。远程开放教育主要是面对基层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层次的学生大多来自社会生产一线,他们虽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与工作实践,但文化基础薄弱,对事物的认识多为低端的感性认识,难以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指导社会实践的行动、自主地在教学环节中将所学理论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同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经验有效结合[1]。因而实践教学切不可照搬普通高校传统教育的做法,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淡化实践教学的理论色彩,增强其现实相关性,使社会实践与学生的工作实际和社会经验结合起来。(3)实践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分层(分类)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学生的构成相对复杂,大多数人所从事职业与本专业相去甚远。这些不同职业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因此,满足其需求的路径和手段也应当不同。在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类型细分,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

2.多元化社会实践形式的开发设计

为适应电大开放教育办学及其学生的特点,我们结合中央电大的相关要求,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及其学生特点,开发设计了使用于不同学生人群的多种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方式,即随岗实践、专题调查和自选调查,并对各种实践方式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说明。(1)随岗实践:依托学生工作岗位就地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随岗实践主要适应于本职工作与专业对口的学生学习需求。依托学生工作岗位就地开展随岗实践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既有利于保证学生实践学习时间又没有耽误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紧密联系本工作岗位或本单位的实际,选择课题,边工作边调查,达到以所学理论与方法指导本职工作的目的。(2)专题调查:属于定向题目的调查,学生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独立完成社会调查,以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素材撰写调查报告。专题调查经过教师或教学机构对调查主题的确定及调查问卷的设计,使调查的对象明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调查过程可控,真正地解决了以前社会调查的实效性问题,真正使学员的社会调查落到实处。(3)自选调查:自选调查作为原有社会实践形式进行保留,但又与原来的做法不同。以前的自选调查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统一要求,现在的自选调查主要针对那些本职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但学习和工作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提倡在本人同意的前提下,采取自选调查的方式。在自选调查中,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社会需求,根据自己具有的主客观条件,自行选择适宜课题,进行调查,达到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与方法认识的目的。

3.实施专题调查探索社会实践改革的有效途径

为了探索社会实践改革的有效途径,2011—2012年,我们在广西电大总校直属班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组织实施了“南宁市市区道路交通状况调查”的专题调查。该专题调查要求学生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独立完成社会调查,以调查过程中收集的素材撰写调查报告,完成社会实践。本专题调查实践形式的主要做法如下:(1)问卷的开发设计:实践教学研究团队结合目前南宁市市区道路交通状况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实施方案,对开展此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组织与落实、实施方法、具体步骤等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有效开展调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调查操作培训:做好对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培训。这是有效开展调查工作的基础。我们首先开展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做法。在每个学期开展社会调查之前,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进行操作培训,使学生明确该项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增进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操作力。(3)调查过程的服务和监控:为指导和帮助学生按时按质完成社会调查,指导教师通过电话、QQ和邮箱等多种沟通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保证社会调查的有效性,我们要求学生提供调查计划、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包括联系方式)、调查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等,强化了对学生调查过程进行的有效监控。在回收问卷时,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审核,并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对调查问卷的真实性进行验收。(4)调查结果的提炼和检验:调查过程完成且问卷有效性审核之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把调查过程中取得的素材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查报告,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建议。最后,对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检验、评审,验证其真实性、规范性、合理性。从两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通过结合本地区社会实际开展的专题调查,对促进电大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有效促进学生真正投入到社会调查实践中,避免过去调查流于形式的普遍现象。此次调查改革,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调查问卷开展独立调查,调查之前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使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增强了调查操作的可行性。为使本次调查改革能达到预期目的,避免过去流于形式的现象,我们加强了对学生调查全过程的监控,有效促进学生真正投入调查过程,确保调查过程的真实性。二是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通过专题调查,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的基本过程,了解了本地区社会热点———市区交通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调查素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收集材料、整理归纳消化素材中,培养了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三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专题调查,有效促进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对调查结论进行建设性思考。通过对本市市区道路交通存在问题的实际调查,学生加深了对“维护交通秩序需要社会、政府、公民个人共同努力”的整体认识,提高了学生个人遵守交规维护交通秩序的意识,增进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也发现,专题调查因其调查主题和调查对象的相对固定、调查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在经过几次的实际操作之后,容易出现调查报告相似度逐渐增多的现象,为保证定向专题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结合社会实际开发新的调查主题并对调查专题进行适时调整。

作者:韦玲云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第7篇

【摘要】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中职语文教学强化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研究和探索。本文将理论联系实际,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创新学生的综合实践理念;按“社会即学校”的思路,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空间;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一书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点。新的课程标准对开展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提高中职生语文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在活动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积累语文知识,拓展语文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一、用“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创新学生的综合实践理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字面意思是指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和生活是一体的,教育和生活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生活即教育”指出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生活决定了教育,同时教育又改变着生活,两者是辩证关系。

陶行知曾说,“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立足课内,引入或迁移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和生动性。如:国际国内大事、生活潮流、人心世态、社会现象等来拓展教学空间。我们的中职语文书上也设计了语文类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比如:舌尖上的记忆、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

去年,面对“学生过生日搞聚会”越来越普遍的生活现象,我别出心裁地开展了《如何过好生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先是让学生调查采访、搜集资料:有的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举办一次生日聚会在时间、精力、经济方面的情况,请家长谈谈对生日聚会的看法;有的拿着调查问卷去调查采访学校的老师、同学、邻居、社区的居民等;还有的通过翻阅书报杂志、上网查阅等方式,了解一些名人、伟人过生日的故事以及和生日有关的资料……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接着,组织开展以“生日聚会好不好”为题的辩论赛。“辩论时应注意些什么呢?”面对赛前这一生成性的问题,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看辩论赛视频,引导学生阅读《演讲与口才》,让学生对辩论的内涵、技巧乃至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辩才”都有所了解,还让学生通过办手抄报、讲故事等形式,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介绍给同学。唇枪舌剑的辩论使学生达成了共识——“采用何种方式过生日并不重要,重要地是让自己的生日过得有意义”。

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离开语文将黯然失色,语文离开生活将枯燥无味。在《如何过好生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从“生活”这个基点出发,让语文教学与生活链接,使语文教学凸显生活底色,弥漫生活气息,所以,学生的语文学习因为生活而显得更加精彩。

二、按“社会即学校”的思路,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空间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但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仍是一种鸟笼式的教育,把社会里的生活搬进学校,而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陶行知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进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据此,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新途径。教师尽可能创设条件,突破时空,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动脑学习。

社会是一个大学堂,到处都充斥着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善于发现既能吸引学生眼球,又在学生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范畴内的具有语文价值的内容,挖掘社会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关注社会的热点,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事要把它与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如近期阿里巴巴成功上市,学生对马云的奋斗史很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报道资料,了解社会动态,言为心声,学生通过看、听、说等活动感受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萌发了自己的想法,便能写出生动流畅、热情洋溢的文字。又比如,去年在2014年亚运会到来之前,我们开展了一次征文比赛,主题是“迎亚运,促和谐”,学生们以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亚运会的真情实感和美好祝福,激发了学生迎接和关注亚运会的激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另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参加社区服务工作与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我们的中职语文书中也设计了许多类似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如:“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工作,走进企业文化、走进家乡、社会热点问题调查、职场人物访谈等。通过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大力发展,将来的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有熟练劳动技术的人才,但这些技能的获得通过学校与课堂的学习成效毕竟有限,因此,主张社会即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将来全方面发展的学生极有帮助。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知行”之名为“行知”。他十分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把教、学、做三者统一起来,以“做”为核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以“会做”为目的。而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教师应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外出、周末、假期等开展一些社会调查、课题研究、公益服务等活动,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对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分析、判断、归纳、比较和推理,其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以融会整合。

开展综合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施展才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生活实践创造的能力,使学生有机会获得成功,并从中发现自我。如今,家乡盛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每一幢高楼的崛起都让我们欣喜万分,更无比的振奋!为此,我在班内开展了《走进家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为学生规划制订了一系列综合考察项目,组织班内学生进行社会综合考察活动。通过调查考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综合考察活动之前,各组确立了考察课题,大家共同探讨,制订简单的调查考察计划,人人动手,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获取资料,讨论分析问题,落实调查考察的内容。学生们在走访调查、搜集整理、撰写宣传等实践活动中,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真切感受、体味家乡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得平面、单调的语文学习变得血肉丰满、立体多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幸福地体验语文,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热爱长辈、热爱家乡的情感就油然而生。

考察活动之后,调查报告、金点子、创意设计,每一位学生都做得像模像样。为此,班级里还特意开展了调查考察活动系列比赛,包括征文、金点子、创意画、小报、调查报告。这些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精美作品,渗透着学生综合学习的结果。同学们共同探讨、交流心得,提出建议,写出了一份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正确的格式,丰富的用词和精彩的论述,讲述着他们的成功与喜悦。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汲取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积极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努力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摒弃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多角度、多形式地引导中职学生走进生活、社会大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探究渠道,使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呈现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喜人景象。

参考文献

[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现存问题;突破途径;对策建议

基层审计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中心以及社会关注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是审计机关的根本职责,同时也是有效发挥审计预防、揭示、抵御等功能的重要手段。专项审计调查通常根据资金运行主线,运用专门的审计技术方法发现和剖析项目、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问题,并从审计专业视角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发挥审计的功能作用。然而,基层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中却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基层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的现存问题

1、调查项目不多。基层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占据基层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的比例较低。虽然在近两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都明确提出要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覆盖面和力度。表明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审计工作转型中的审计方式创新,在高层审计机关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然而针对基层审计机关而言,在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上与上级精神并不符合,专项审计调查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调查项目数量和项目质量都有待提高。

2、针对项目不强。基层专项审计调查项目计划安排阶段,从宏观着眼谋划好的项目通常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只有针对性强的选题才能使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并能引起决策层重视,进而落实好审计意见,最终体现出专项审计调查的成果与价值。基层审计机关应着力从项目选题上下功夫,克服项目选择敏感度不够、热点把握不准等问题,使专项审计调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宏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3、调查成效不高。基层专项审计调查实施过程中,因为受到方案设计不科学、方法把握不准确、调查技巧运用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项目实施通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却使审计成本大幅度增加,并且违背了专项审计调查的初衷,导致最终事倍功半。

4、成果转化不好。基层专项审计调查的成果能否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和关注是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为了给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当好参谋,就必须及时对专项审计调查报告进行深度加工,从繁杂的资料中、林林总总的内容里提炼出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及时反馈给决策层参阅,以引起有关决策层的重视和关注,及时纠正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让项目成果形成良性循环,使专项审计调查的成果得到最大化的转化利用。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应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在项目成果的转化利用上下功夫。

二、基层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的突破途径

1、项目突破途径。专项审计调查与正常审计不同,其并非是针对某一具体单位或项目调查,而是针对行业、部门、资金等宏观事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展开调查,侧重于提建议、揭隐患。目标决定质量,专项审计调查对项目实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广泛收集资料(否则专项审计调查的结果代表性不强),更要准确把握当前形势下的各种政策要求,吃准吃透政策的内涵与精神(否则审计建议就谈不上深度与专业)。其次,审计调查项目的选择应该紧紧围绕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宏观管理,把握总体概念,反映突出问题,加大分析力度,从标本兼治的角度出发针对性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进而提高专项审计调查成果的层次和水平。

2、人才突破途径。所有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审计工作同样如此。人才缺失是制约基层审计机关提高审计能力特别是专项审计调查能力的关键所在。基层审计机关尽管有一些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人才,然而审计人员中视野开阔、思维宏观的高水平审计人才仍然欠缺,导致其专项审计调查能力相对弱化。由于专项审计调查宏观性强,如果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只拘泥于查清某一具体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统筹全局,由点及面,通过个案总结出共性,从政策上、体制上、机制上揭示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

3、时效突破途径。专项审计调查的时效性很强,有时可能转瞬即逝。基层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受人少事多等因素影响,从年初计划到最终完成,通常需要半年甚至大半年时间。对于某些时效性很强的项目而言,就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丧失了时效性而成为“马后炮”。所以,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立项以后应及时组织实施,为决策层及时提供信息和成果,将问题控制或消灭于萌芽状态,做好事前预防。而当前许多基层专项审计调查结果都是事后总结,原有意义已经失去。

4、方法突破途径。如果方法不对路,再努力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目前,基层专项审计调查方法运用上存在四大问题:一是运用正常审计项目思路方法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二是事前准备不够充分,项目总体把握不足,无法灵活运用专门方法顺利实施专项审计调查;三是调查过程方法运用不当,调查取证重点把握不准;四是调查技巧运用不熟,特别是项目组长或主审对项目实施方法缺乏总体设计,无法及时把握专项审计调查的主动权。

三、基层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的对策建议

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要全面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既要培养其过硬的业务素质,又要锻炼其纵观全局的视野,既要做到关注细节,又要做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通过强化学习和实践创新,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开拓宏观视野,体验政策预期。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理解政策意图,吃透文件精神,超前谋划,密切跟踪,把握政策实施的敏感机遇期,通过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当好促进改革发展的“谋士”。

3、关注热点问题,做好服务工作。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关注经济运行质量,关注社会民生,注意倾听群众呼声,服务社会公众。通过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促进政府廉洁、高效运行,促进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民生的改善。既要当好维护经济秩序“卫士”,也要当好反腐倡廉、规范权力运行的“斗士”。

4、把握方法技巧,提高报告质量。专项审计调查方法和技巧是审计人员的工具,只要肯于学习和实践,善于思考和总结,就一定能掌握这种方法和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提高。只有通过勤学苦练,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任务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才能提出真知灼见,写出高质量的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四、结语

总之,基层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既是基层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推进基层审计工作转型和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实际工作中,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必须认真履行职责,正确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突破途径,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切实做好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凌传芳;吴健;孙勇;唐艳芳;专项审计调查的困境与出路――基层审计机关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实践的反思[J];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第9篇

一、鼓励质疑,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教材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师生之间密切配合,教学互动,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在预习每节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提出本节的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根据质量给予不同的评价,由此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开拓思维,积极思考。

第二,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答本组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疑问,让他们去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理解教材和实际问题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空白点,还有某些不能贯通的地方,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设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三,引导全班学生解决带有普遍性的疑问。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争论。不同见解的争论,不仅使参加争论的学生受到启发,还可以使没有参加发言的学生也积极思考。讨论结束,教师适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鼓励质疑,让平常感觉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的场所。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疑问答案,能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不仅能够发现疑问,掌握知识,也能够解决疑问,提高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贴近生活,将时政内容与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

如何更贴近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如何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采取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是政治课改革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让学生掌握、理解时政内容和政治理论知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把时政内容和政治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之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为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用书面形式收录重要的时政内容,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作业,并从每天所收录的新闻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设置的“海口要闻”处,再指导学生针对重大的时政内容,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同时,根据学生收录新闻的情况,每周评出最佳收录者并予以表扬、奖励。

这样,将时政内容与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能促进学生认真收集新闻,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提高学生摄取知识、重组信息的能力,又能使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

第10篇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阅读能力训练中的德育渗透

阅读能力训练中的德育渗透,凭借的主要是课文。教师讲好课文,学生弄懂课文,是语文德育的有效途径。

1.预习中的德育渗透

在上课前,教师可让学生通过阅读图书报刊、网络查询等途径,搜集整理有关爱国主义主题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事迹资料,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受到感化,进而得到深刻的教育。如《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晚年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在课堂反馈中,同学们对朱先生体现的中国人的骨气无不油然而生敬意。这样在预习中就进行了德育渗透。

2.授课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出共鸣。因此语文课可以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境,来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巧妙地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藏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进而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其次,在读讲中抓住课文主题思想的阐述进行德育渗透。最后,在答疑解惑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文章的思想性是内含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的,所以语文的德育思想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人物、事件来实现。如: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同学们不受限制,自圆其说即可。通过此次讨论,学生最终认识到要做一个关心天下百姓的疾苦、注重民生的人。

3.课后推荐阅读中的德育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中学生必读书籍,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边的人和事。如阅读《朱自清散文全集》,学生既可以感受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又可以从中体会他那深厚悠长的亲情。再如阅读《呐喊》与《彷徨》,学生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先带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又如阅读《唐诗三百首》,学生可以在李白那浪漫奔放、神采飞扬的诗篇中领会他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情怀,可以在杜甫那沉郁顿挫、博大精深的诗篇中感受他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在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人那秀丽明净的诗篇中领会他们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可以在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那雄壮慷慨的诗篇中感受他们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二、写作能力训练中的德育渗透

学生写作总要表达思想情感。俗话说“文如其人”,写作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因而,在写作能力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有效途径之一。

1.在写作主题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写吾心”,教师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心态、与时俱进的思想,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应让学生在写作中思考人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崇高人格,塑造健康自我,设计美好未来。

2.在写作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

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社会形势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形成一定的潮流,成为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某种追求和时尚。青少年学生更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最后,教师应指出,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先“调查”后“报告”,反对大话、空话、套话。如果教师能进行恰当的指导,就可以给学生在写作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3.在写作改评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场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当然,中学生年龄毕竟不大,阅历尚浅,认识事物、分析形势的能力不强,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语文教师就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在鼓励的同时及时地指出其中的不足。

三、听说能力训练中的德育渗透

学生听说能力训练,是在口头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实现的。这个过程是学生接受各种思想和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因而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1.开展朗读和表演

学生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在朗读前,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有些课文剧情性强,表演相对容易、方便,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和参与,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与其同爱共恨,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2.开展专题活动。

第11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关心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能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讨论品评。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根据不同的选题、按照不同的形式策划并展开活动,如:“人物访谈”“新闻调查”“热点追踪”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提高文化品位,提升道德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活动步骤

1、能从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体中广泛获取资料,追踪热点,确定选题;

2、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分工合作,进行多角度新闻调查,尽量掌握直接访问资料;

3、以已掌握的原始资料和间接资料为基础,分析讨论问题,用文字、图表、照片、DV等做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4、成果展示后,进行跟踪访问,及时获得反馈并做出活动总结报告。

三、活动反思

了解社会现象,关注多元价值取向,明确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能独立做出辨别、分析和评价,在不断的审视和反思中进步。

热点综述:

植根于现实,关注社会生活,对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也是中考对学生能力考查的终极导向。

首先需要大家关注的是社会热点问题。一方面,该角度的相关命题率逐步提高了,例如,对连战、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这一事件,湖南、山东、吉林、贵阳、海南等省市的命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关于“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活动,浙江、广东、贵阳等省市也纷纷以之命题。另一方面,这类热点问题大部分是结合综合实践题型而出的,例如概括新闻导语、分析表格内容等。

其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阅读理解文章,或者是小说、散文,如湖北黄冈的《换票》、安徽的《百合献谁》等,主要是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或者是议论文,如南宁的《学会感恩》、青海的《说“宽容”》等,主要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应当怎样交往。

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这本身就是写作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中考设题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以社会生活内容为话题,如江苏南通以“谅解”为话题作文;二是提供一段社会生活的材料,如四川考题中介绍贫困大学生张修奇,教大家学会“坚强”;三是作为隐含信息出现,如山东以“回声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这一范围来写话题作文。

新闻盘点:

关键词一:感动中国

自从2002年央视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来,该节目就以具有震撼性人格力量的优秀人物为主要内容,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时至今日,该节目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精神品牌。在今年的1月15日,中央电视台在北京的天桥剧场举行了盛大的“感动中国2005年度获奖人物颁奖典礼”。在2005年,温暖和感动我们的人物是:歌唱演员丛飞、农民工魏青刚、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乡村卫生员李春燕、青年大学生洪战辉、留守北大荒的上海知青陈健、残疾人舞蹈演员邰丽华、二炮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邮递员王顺友、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青藏铁路建设获得“感动中国―――2005年度特别奖”。感动只能是一个瞬间,感动之后,2005年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的眼泪,还包括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可,对创建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

第12篇

走进自然,感悟自然,以托物言志见精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最真实最鲜活也是最富于变化万千的。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河流山川、花鸟虫鱼、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这一切的个体皆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张扬自己的本色、彰显自己的生命,才造就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与鬼斧神工。这与学生的作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鲜活有个性方能打动人。

大自然鲜活的个性需要我们零距离地去接触、去感悟,去挖掘其中无穷无尽的最新鲜的作文素材,用心去揣摩、思考、感应,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将其中所蕴藏的情感挖掘出来,表现出来。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是会说话的,有感情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水的柔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山的诡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春花出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荷花争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草的顽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木的萧瑟。正所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大自然从不欺骗人类,因而来自大自然的情感总是真实而朴质,真切而动人。只要我们走进自然,留意观察、感悟,与山水为友,与花草为伴,以此为契机,寻找作文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并能巧妙地借助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某种特点、情态与人的某种情感,或者社会的某种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寄予人的情怀,表现人的思想,或者针砭时弊,或者褒扬真善,或托物言志,或以物喻人,或借物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属性只要做到了然于心,就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从中而来。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高中生在三点一线的校园里,学业又繁重,语文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其实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校园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明代学者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声,觉耳中别有所不同。”更何况校园里有花草虫鱼、鸟语花香,有的还有假山池沼、亭榭楼台。春天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夏季骄阳似火,绿树成荫;秋天金风送爽,玉露生寒;冬季腊梅盛开,寒风凛冽。这与校外的大自然其实也没有多少两样,我们何必舍近求远?“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更容易”,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如此说。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带领他们感悟校园一草一木,“静观万物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了解掌握这些自然事物的时令属性,其中的春华秋实,天寒地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随时留心观察、记录,然后从横对比、交流讨论,寻找契机,让草木说话,让山水表情,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为一,由表及里,披情为文。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其主动探讨的积极性,发挥其群体智慧,又能积累最鲜活最真实的生活素材,避免作文矫揉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高品位高人格。其次要走进课堂内外,引领学生学好学透语文课内外的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名篇。许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名篇都是名家们感悟自然精心奉献给人类的精神食粮,学好它们是我们直接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名篇无不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品味之,品鉴之,品悟之,只要了然于心,作文能不信手拈来流光溢彩?

融入社会,感悟社会,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社会是个大熔炉,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因而优秀的学生作文必须跟上社会的脉搏,打上时代的烙印,这就要求学生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取材社会。

首先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高中生学习任务虽然繁重,但一定的劳动实践是必要的,那是为人之根本。在学校做值日生、劳动课劳动;放假在家,正是农忙或春种时节,教师与家长联系安排一定量的田间劳动,其间产生的种种苦辣、愉悦,都是自己劳动直接感受得到的,是最直接最真实,也是最铭心的。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就会珍惜劳动的成果,珍惜学习的机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磨练了身心,磨难凝成了财富。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就会情动而辞发,其间流露的情感自然是真实感人的充满泥土味的气息,纯朴而久远。

其次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可选在学校放假之前,利用主题班会课调研,选定调查报告的主题内容要适合、调查对象要清楚、操作程序要简便、分工事项要明确、时间安排要紧凑,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走进农村和城市,学会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收假回来要按时上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并定时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报告会,讨论与交流心得体会。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加社会阅历,而且能资源共享,拓宽作文素材,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一组学生负责收集春节的对联,光在县城区就收上来近几千条,整理、归类、查找资料,讨论、整合之后,他们撰写了《从对联看大化人民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因材料翔实,观点新颖,论证充分,行文有序而深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再次就是利用媒体网络,了解国内外大事。现在是信息时代,作为一名高中生绝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国内各行风情,世界风云变幻,这些都是最前沿的作文材料。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统筹安排,每周由教师引出一个或几个话题,利用每周两节信息课和每周放假时间上网查找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我们学校装置了一台大型的屏幕,每天中午放学后都播放当天时事要闻,下午学后播放一些专题片,或于丹讲《孔子》,或傅佩荣讲《孟子》,或易中天讲《三国》,或王立群讲《史记》,要按时组织学生观看,聆听专家解读国学经典,陶冶情操,营养心灵,丰富知识。亦可以早读或晚读轮流读报,对热点新闻可让学生讨论,增长知识,增长见解。借助凡可以利用到的媒体网络来帮助学生或了解当今时事要闻,或学习经典,并能根据新闻特点做一些比较或新闻调查。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地震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的7点3级地震,同在地震面前,我们人类既有英勇顽强,又有不知所措。有大勇又有大悲,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这些新闻背后的信息,将新闻信息分点分条,引向纵深,凝练成新颖的作文素材,这既能提升我们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能树立他们远大的社会责任感。在拥有了这些素材的同时,既在写作上寻找突破口,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又不断更新这些素材,使这些“源头活水”永远前沿而新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作文新天地,这样一来作文还能跟不上时代的脉搏打不上时代的烙印吗?

自修内省,自我提升,情动于衷发于外。

我们向来主张学生作文“我手写我心”,学生内心真实了,作文方真实,内心浮躁了,作文也会浮躁,没有体验,就会“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试想一个内心富有的学生,他的作文能不真实丰富?如果说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是让学生外在接近生活、体验人生,让他们的写作真实感人,那么自修内省就是让学生内在感悟生活,自我提升,让他们的写作深刻丰富。那如何让学生内心真实丰富呢?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内心生活富有的人,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行为的种子。鲁班被带齿的野草叶子划破手指,联想生智,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苦苦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殊不知那笔尖流出的血和泪则是真情的写照,我思故我行。学生能自觉将获取的素材,比如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是非曲直、生老病死等等这些自然景观、人迁现象,在教师引导下细心观察、体会、讨论、思考,思到深处,知微见著。情动于衷就自然会发之于外,立意取材、布局谋篇,语言旨意都做到胸有成竹,流出笔尖的将是有深度、力度,洋溢着浓厚的思辨性与哲理性的作文。三思而行,这是学生获得真知灼见的行为方式,是真实成熟的体现,让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常伴学生左右,成为他们固定的学习的常态,充实内心,受益终生。因为学生学会了思考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做一个纯粹的人,会坚强、自信、有为,他们的生活因学会思考而丰富多彩,从而实现写好文提升到做好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