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6 06:0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扶贫统计数据员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月17日,灵丘县政府大楼门前。灵丘去年财政收入在大同市的贫困县中居首。
1月23日,大同县政府门前。大同县已纳入连片特困区。
与放鞭炮庆祝成为贫困县的地方相比,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王汉斌显得很内敛,他只是在办公室传阅文件。
“身份特殊”的大同县已“觊觎”贫困政策十几年。
与“跑”下贫困县对应,在以小康为政绩的年代,大同县申请到小康县称号。此后的十多年中,与其他县相比,大同县发现,因戴着不同的帽子,体验到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顶贫困县的帽子,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项目,还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于是,大同县看着“邻居”藏富,自己开始了“逐贫”,并终于成功入列。
“跑下来了。”2013年1月21日,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王汉斌,将一份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文件,递给办公室的每个人看。
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山西大同县终于开始享受“贫困”待遇。
这纸文件明确,大同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样待遇。
在王汉斌看来,得到这一纸文件,像跑赢了一场竞赛。
其实大同县在2011年年底已经赢了竞赛。2011年年底,国家确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涵盖贫困县679个。大同县被列入其中的“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进入国家扶贫对象行列。
此后,2012年3月19日,大同县新组建了一个部门——扶贫开发办公室。原为大同县开发办主任的王汉斌,成为了县里的首个扶贫办主任。
王汉斌认为,划入连片特困区,是大同县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贫困县能带来的扶持,大同县已艳羡了十几年。如今,终于“后退”到了和邻县相同的起跑线上。
“小康”带来求助难
“你见过这么穷的小康县吗?”1月13日,一名高姓出租车司机反问。
大同县城面貌“简陋”,由一条南北大街和一条东西大街构成主框架。大街两边是三四层的楼房,后面是成片平房。
大同县距离大同市20公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申请到“小康”头衔,是大同市东部六县中唯一的小康县。其他5个,阳高、田镇、广灵、浑源、灵丘都是贫困县。
大同县认为自己是“穷人戴着地主的帽子”。大同县扶贫办主任王汉斌介绍,大同县18万人口中,有近6万是贫困人口,北部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在75%以上,南部在65%以上。即便县城所在地西坪镇,农业人口贫困发生率也在4成以上。
大同县委党校前校长梁斌龙介绍,大同每次寻求帮助,“小康”的帽子都会把门关上。他举例,2000年左右,因房屋破损严重,他去省委党校申请修缮资金,得到的回答却是:“小康县哪会缺这么点钱?”
“当时我跟省委党校领导吵起来了。”梁斌龙说,他把领导拉到县里看了看破房子,才申请下来。“其实我也理解他们,给贫困县是名正言顺,而给小康县,怕有人说闲话。”
王汉斌说,他任大同县开发办主任时,申请项目、申请资金处处碰壁:“只要是小康县,就没有政策扶持。小康县甚至没有扶贫办,连和省市扶贫办对接的单位都没有。”
大同县“自力更生”的同时,对于灵丘等贫困县享受着的不同待遇,都“看在眼里”。
得“贫困”者多助
对比大同县,灵丘县城显得要“发达”。商业街上,有了各种国际品牌的体育用品专卖店。当地有人把灵丘县城称作“小香港”。
大同县戴着“地主的帽子”,灵丘则一直是“贫农”。1985年,灵丘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多灾贫困县。1991年1月,灵丘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1年,灵丘被国务院核定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
灵丘等贫困县会得到“输血式”扶助:贫困县享受专项扶贫资金、各部门的资金倾斜和定点帮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惠等。
贫困县还会得到中央对口扶贫,灵丘县的帮扶单位是团中央。公开报道显示,1998年8月20日到2003年年底,团中央为灵丘各项建设直接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捐赠汽车、电脑、药品等各类物品价值530万元,组织实施各类项目140多个。
大同市委从1996年开始派出工作队,市发展计划局、财政局、民政局等约20个单位在灵丘县定点包村扶贫。
这个时期的大同县,刚刚戴上小康的帽子。不但与扶贫政策无缘,小康县的各项配套支出还带来沉重负担。
贫与富的历史伏笔
提起戴了16年的小康县帽子,大同县很多人觉得是当时的领导为了政绩“瞎胡闹”。
退休干部梁斌龙回忆,大同县约在1996年成为小康县。大约1995年的时候,时任县委书记申报的,批下来的时候已是新的县委书记继任。
大同的“小康”,背景是1990年代全国刮起的小康风,小康县是典型,成为小康是一种荣誉和面子。
王汉斌回忆,当时大同县的日子确实比邻县好过一些。大同县是纯农业县,人均耕地较多,从农业收入看,要高于邻县。大同县另外的收入来源是煤炭。因临靠大同市东侧,大同县成为煤炭输出交易重地,境内有两个煤检站。大同县人搞运输和倒卖煤炭,收入颇丰。
按《山西统计年鉴》,1996年,大同县国内生产总值4.6亿元,处于当时东部县的中游。大同县人口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61元,在大同市辖的7个县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煤炭大县左云。
梁斌龙回忆,按统计数字,在一些主要指标上,当时大同县确实达到了小康标准。例如当时小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标准规定的是2500元。不过他也认为,当时小康县的16个标准中,有一些大同县是不符合的,但当时的统计数据都迎合了小康。1996年,大同县地方财政收入3738万元,支出6590万元,收不抵支。
梁斌龙回忆,当时各地小康县也有名额指标,阳高县也是小康县的候选。虽然按统计数字,阳高县当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90元,处于小康标准之下。梁斌龙说,当时阳高县继任的书记坚决没有要小康县的称号,而大同县要了。
指标拔高经济落后?
大同县成为小康县时,梁斌龙正在一个乡里当干部。
“1996年之前,省里每年要补贴每个乡镇6.5万元,成为小康县之后,补贴取消,每年还要上缴6.5万元。”他说,“小康”之后,大同县开始了苦日子。
最难的是工资,乡镇的工资要自己筹集。县里行政人员的工资往往一拖半年,每年都要开会讨论工资问题。
梁斌龙说,当时,小康县下面要设小康乡镇,乡镇下面设小康村。发给乡镇的小康牌子,部藏起来,怕挂出来老百姓骂街。
大同县的7成财政收入靠煤炭流通,到2000年左右,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相应企业关停,地方性税收大量减少,等于砍掉了大同县一只臂膀。
梁斌龙说大同县成了真正的贫困县,不过统计数字还是显示连年上涨。1996年财政收入3738万元、2000年为4974万元……2012年达到3.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字也年年递增,到2011年达4600元,远远高于国家扶贫政策规定的低于2300元的标准。
“如果靠种地就能小康,雁北地区的人就不走西口了。”巨乐乡东阁老山村党支部书记贠天贵说,他家在村里算中等以上家庭了,像2012年这样的好年景,人均收入也就2000元出头,平常的年份则要少得多。
东阁老山村在大同县的北部山区,75%的农业人口收入在2300元标准之下。
一名当地官员认为,当年大同县为了入选小康,“提高”了各项经济指标,此后的历任领导不想看到自己任期内指标下降,硬着头皮一年年加上去。
根据记者报道,无力完成GDP指标任务的大同县只能把市里设在其境内的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等计入其中,事实上那些与大同县没有一点关系。
“我们是贫农戴着地主的帽子,而人家是地主戴着贫农的帽子。”梁斌龙说。
近10年来,受益于铁、锰、金等矿产开发,灵丘迅速成为发展强县,2012年,灵丘县的财政收入5.5亿元,在大同市的5个贫困县中经济实力居首,远超大同县的3.3亿。
一名灵丘县政府工作人员透露,之前,灵丘有过要被摘掉贫困帽子的传言,曾令该县领导干部焦虑万分。
“穷帽子”大实惠
记者采访中,大同当地有官员称,因为怕被摘掉贫困的帽子,在经济统计数字上,一些县会刻意“藏富”。
在灵丘县,记者问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该县统计数字是否真实。他没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个别的地区的例子。他说,在某市矿区,一个煤矿大县一年产值百亿,但从来不敢报那么多,只报几个亿,因为是国家级贫困县。
2011年的调整中,灵丘依然是扶贫开发重点县,被列入燕山——太行山贫困片区。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扶贫力度加大。根据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扶贫的财政投入,从2001年的127.5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49.3亿元。
这种背景下,贫困县能得到更多帮扶,“贫困”的名头也因此成为被争夺的“香饽饽”。
十年中,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043.8亿元,其中投向贫困县1457.2亿元,占到总投入的71.3%,县均1.36亿元。
王汉斌算了一笔账,贫困县每年在保障房一项上的支持资金是2000万到3000万,扶贫专项资金1300万,财政转移支付两个亿。这些外来注入资金相当于一个县另一种方式的财政收入。
专项扶贫资金之外,贫困县获取的国家转移支付力度很大,包括公务人员工资、重要产业项目的税收减免、优惠补贴等等。一名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负责人透露,一般一个贫困县可能会获得国家1亿~2亿的转移支付。
此外,按国家规定,中央各部门对贫困地区的政策会有适当倾斜,水利、交通、电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各个部门,对于贫困地区都有资金投入。
除了国家和省里,每个市也对贫困县有帮扶。
1月30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林万龙说,很难算清楚贫困县与非贫困县所受到帮扶力度的真实差距,因为帮扶是多渠道的。
成功“返贫”获资助
发展了的贫困县被认为努力藏富,“小康”的大同县,则看到了一顶贫困的帽子能带来的实惠,努力争取“贫困”。
王汉斌介绍,2003年刘俊雍任大同县县委书记时,就不断向省里跑,2005年,大同县成了财政转移支付县,当年转移支付1710万元,2010年财政转移支付1.37亿元。
2008年起,继任的县委书记王凤瑞又继续跑政策。
针对部分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后不“摘帽”的现象,国家将确定贫困县的权限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各省、区、市。
大同县曾寄希望于“局部调整”。因为贫困县的总数不变,想要进入“贫困县俱乐部”,就意味着要挤掉一个。
大同市的贫困县中,灵丘经济实力居首。但贫困县的帽子谁都不愿摘,“暗战”在所难免。
王汉斌认为,跑政策虽然是以县政府为主体,实际上是在拼“领导的个人资源”。
大同县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11年年底,“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大同县是山西省唯一以非国家级贫困县身份入列的县。
划入了连片特困区,大同县依然“心里不踏实”。2013年1月,王汉斌再随县委书记王凤瑞去了省城,去找山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按王汉斌的理解,“片区”里的县,应该享受“同等贫困”的待遇,但毕竟没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月16日,在太原跑了半个月后,王汉斌与王凤瑞终于拿到了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样待遇的文件。
“有了这个文件,就好办了。这就是尚方宝剑。”王汉斌终于有了底气。
戴上贫困的帽子之后,按照扶持贫困县“一县一业”的要求,大同县从省扶贫办跑下来了1000多万元资金发展黄花产业。1月18日,大同县举办黄花产业推介会,要力争将黄花产业做大做强。
靶向对象,分层识别精确到“根”
要实现精准帮扶,首先要甄别出帮扶对象。据桂林市人社局统计数据显示,该市2016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6000人,但桂林市人才办并不知道其中哪些是贫困家庭毕业生。为了精准锁定帮扶对象,桂林市人才办的工作人员可谓费尽心思,想尽办法。
精准找,信息化手段靶中对象。窗口登记、系统导入、上门服务……桂林市人才办多管齐下收集2016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并及时更新和修改。同时,积极与桂林市扶贫办联系,收集全市贫困家庭信息,并通过大数据模式将2016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与桂林市扶贫办数据比对,找出612名2016年贫困家庭毕业生,从而摸准帮扶对象。
热心联,摸清底子靶中现况。摸准对象还不够,还要了解对象现况,才能找到帮扶的要点。帮扶从联系开始。参加帮扶的党员通过一对一电话联系,了解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职业技能、实践经历、身体条件等个人情况,摸清个人的就业实力,为“服务―需求”做好对应。
细分析,分类寻根靶中要点。桂林市人社局按摸底时登记的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现况,从就业软实力和硬性技能方面对其进行评估,进而将全市612名2016年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分类,分析其未就业的主因,从而找到帮扶要点。桂林市人才办主任邓晖表示,每个毕业生的需求不同,所以要了解他们学什么专业,想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岗位的工作,就业区域在哪,是否需要培训和就业指导,是否需要提供见习岗位等。根据他们的诉求,再提供下一步精准服务。据初步统计,这些贫困家庭毕业生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 需 要帮助。
精准发力,联动帮扶精确到“人”
确定了帮扶对象后,桂林市人才办便将帮扶任务进一步明确到组,责任到人,建立了市、县(区)联动帮扶机制,精准发力。
职责明晰联到组。桂林市人才办以党员为先锋,组建起17个帮扶小组,与分布在17个县、区的帮扶对象对应,依据对贫困家庭毕业生的评估分类,将责任明晰到人。每一名党员,联系10家有毕业生岗位的用人单位,帮扶百名贫困家庭毕业生实现就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服务。该局党员老蒙凭着从桂林市扶贫办获得的地址,从市到县,再到村,敲开了恭城瑶族自治县贫困家庭毕业生小周的家门,与其交流家庭近况,了解她的就业态度、就职素质等,同时做好就业指导。老蒙说:“精准帮扶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就是希望他们在就业中不掉队。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再辛苦也值当。”
复联寻找精到户。由于许多贫困家庭毕业生的联系方式已经变更,给帮扶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有工作人员反映,所负责的贫困家庭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无法通过电话联系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电话联系已失效的贫困家庭毕业生,桂林市人才办的工作人员以市、县(区)联动为支点,采取“QQ+电邮+挂号信+登门服务”的方法,与贫困家庭、失联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取得联系,争取不遗漏一名贫困家庭毕业生。有些贫困家庭毕业生既不能通过电话也不能通过网络联系上,工作人员甚至通过乡镇的社保所,找到毕业生家人,最终才得知了他们目前使用的电话号码。
跟踪管理精到人。桂林市人社局要求帮扶人员每周与贫困家庭毕业生至少联系一次,了解其面临的困难,跟进其想法,更新资料,对每一名贫困家庭毕业生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一人一个登记记录。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小黄说:“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所以我一直比较自卑,面试老被刷下,就是不知道怎么改。但是在这次活动中,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跟我聊,找专家为我进行指导。我到企业面试前还发来贴心的提示短信,让我顺利过了关,找到了工作。”
做好服务,分类施策扶到“点”
就业扶贫就是要从解决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入手,因人施策,多措并举打出精准帮扶的“组合拳”。
线上跨区联合,拓宽就业渠道。桂林市人社局依托桂林人才网,联合粤桂湘黔四省长沙、衡阳、贵阳、黔南州、佛山、茂名、南宁、梧州等8城市公共人才服务机构,组织以桂林为中心的高铁三小时经济圈城市网络招聘会,设立贫困家庭精准就业扶贫登记入口,从7月22日开始至8月5日结束,历时15天共汇集8市1567家企业提供16137个职位;活动网页浏览量达58039人次,日均浏览量3869人次;据不完全统计,85名贫困家庭毕业生在此期间登记实现就业。
贴心就业指导,提升就职能力。“我想从事文员工作,但基本的办公软件使用不够精通”,来自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小周说。对此,桂林市人社局采取跟班学习、集中培训的方法,将其请到市区,为其提供食宿,从软件使用到简历制作、面试礼仪进行个性化培训,从而提升其就业能力。
“百十一”活动中,桂林市人社局针对就业观念模糊、就业能力弱、职业技能欠缺、面试心理调适差的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常见的问题,派出专人开展一对一指导,并运用人社系统内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见习等政策,贴身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指导并不止于专家,还在于实践。参加帮扶的党员们主动联系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经理,通过模拟面试问答、应聘观摩等方式,助力贫困家庭毕业生成长。
线下约职,送岗入户到家。参加帮扶的党员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为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毕业生积极奔走协调。活动开展以来,桂林市人社局党员累计一对一地向贫困家庭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1920个。
在坚持就业岗位推荐的基础上,为节约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桂林市人社局加大联系力度,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联系、对接、沟通,积极促成双方就业意向的达成,并将就业岗位(甚至就业协议)送到这部分毕业生家里。
关键词:煤炭企业;困难形势;思想政治;职工;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从2014年以来煤炭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在煤炭消费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进口煤大幅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煤炭市场下行压力加大,煤价下跌、库存上升、货款拖欠严重,导致企业亏损面扩大,经营困难加剧等情况仍然存在;市场供大于求、结构性过剩的态势短期还难以改变,煤炭经济下行还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亏损面在70%以上;有70%的煤炭企业减发了工资,30%的企业出现欠发工资现象,20%的企业工资下降幅度超过10%。面对当前煤炭市场低迷、职工思想情绪多变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怎样统一职工思想,使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经营、成本等方面的压力转变为职工群众同舟共济谋发展的动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作为企业的一名政工人员,结合实际写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抓实抓好困难时期的形势任务教育工作
形势任务教育是基层组织凝聚职工、统一职工思想、形成集体合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保护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形势任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形势任务教育推动企业生产工作实践,以生产工作实践来强化和提升形势任务教育的宣传水平。
要不断创新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形势任务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要善于运用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进行教育,把形势任务教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要善于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育,进一步做好困难时期凝聚职工力量、调动广大职工的主动性,群策群力达到企业节支降耗的经营目的;要善于发挥企业职工文艺的教化功能,使职工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形势任务教育;要强化职工形势任务的宣传和学习,充分利用企业报刊网等各类宣传媒体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把企业的应对策略、目标和要求向职工广泛宣传,使职工的思想和智力统一到应对当前新形势、新目标上来,为企业走出困境赢得主动。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职工不仅是企业的建设者,也是生产经营的创造者,企业发展必须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因此,煤炭企业应从人才培养入手,深入推行职业生涯管理理念,通过制定系列措施,拓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开发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要建立培养专业人才机制,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通过有效途径和手段选拔人才。对那些有一技之长和创新思路,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职工,要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支持其外出学习深造,增强他们的工作成就感。要抓实抓好激励机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考核办法,对在生产经营、安全管理、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群体、先进个人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更多职工展示自己的才华。要建立帮扶机制,为职工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建立起集法律诉求、扶贫帮困、金秋助学等为一体的职工服务站,把职工的事当成企业的事去办,解决职工后顾之忧,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职工。
三、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堵”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疏”,另一方面也要“堵”。“疏”就是疏通和引导,通过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对职工施加心里影响,理顺职工思想情绪,使职工能够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达到影响职工行为的目的。而“堵”则是管理,是一种措施和手段,通过建章立制和一些规章制度,对职工的行为进行制约,从而达到规范职工行为的目的。
当前,煤炭市场形势严峻,面对新情况和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职工的工作竞争、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大,遇到不愉快、烦心的事时,闹“小情绪”、讲客观、找理由、出难题,会影响到工作效率。所以,当前形势下,职工较过去更加需要真情呵护和温情关怀。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入到职工中,从细微之处着手,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变化,发挥好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优势,广泛开展搜集掌握职工信息的工作,以便及时地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和帮教活动,及时解开职工的思想疙瘩。通过大病医疗、困难救助、生日祝福等形式,让职工体会到企业的关怀和温暖,使职工自觉地献身企业建设,与企业同舟共济。
另外,企业管理者还要注意到每个人的思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从被动到自觉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就不会统一职工的行动。所以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这种有效的约束,逐渐地形成职工的自觉行动,促进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的有机结合,达到教育的目的,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四、注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带头作用
关键词:连云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SA8000
一、引言
随着当前连云港市加快跨越步伐,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迅速掀起,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市民营企业由点到面、从上到下呈现出数量扩张加快和质量渐进提升的双重景象。民营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民营经济已成为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51.4%,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超过8%。目前,连云港正处在跨越发展、崛起腾飞关键时刻,全市掀起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热潮,这里面商机众多,广大民营企业家在紧紧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密切关注港城发展动态、梳理自身发展思路、找准未来发展定位、积极寻求投资机会同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练好企业内功、塑好企业形象、进一步做优做大做强。然而,仍有少数民营企业存在着履行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提出和谐社会人人共建,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民营企业如何正确处理好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与履行好社会责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不仅越来越受到民营企业的重视,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连云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重视。民营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扶贫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2007年8至9月间,全国工商联各级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调查统计。按全国工商联、省工商联的统一部署,连云港市工商联在493家骨干会员企业中开展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统计调查。调查统计内容分为7个栏目共50多项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参与光彩事业投资项目情况、企业参与就业再就业情况、企业开展培训情况、企业员工社会保障情况、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捐赠情况和企业与村结对帮扶情况。先后进行了近两个月时间,对数万个统计数据进行了采集、汇总、归类,在较高层面上进行数质量分析。总体来看,连云港市民营企业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呈现出了多方面的积极态势和良好影响,涌显出了一批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光彩之星、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热爱员工的优秀民营企业家,纳税大户、吸纳就业先进、和谐劳动关系先进和双爱双评先进民营企业,他们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一)民营企业已成为“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坚定实践者
连云港市广大民营企业大力弘扬“三创”精神,紧跟省委、市委发展港城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参与了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建设工程,为港城的崛起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上交税收占全市的总量均超过5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5%。此次调查的493家民营企业注册总资本47.3亿元;资产总额198.7亿元;2006年上缴税金17.3亿元;现有员工67628人。
(二)民营企业正努力成为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奉献者
发展不忘回馈社会,积极投身扶危济困、共同富裕的各类光彩事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已得到连云港市恒瑞医药、太平洋石英等民营企业的广泛践行,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建设者和“光彩之星”,党的十六大以来,已有近百名民营企业家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光彩之星”荣誉称号。据调查统计,自1994年以来,493家企业实施投资类光彩项目188个,累计到位资金611142.92万元,安置就业39408人,培训57509人,带动脱贫161020人,带动村数901个。实施捐赠类光彩项目981个,捐赠金额6538.218万元,捐赠物资1008.109万元,受惠人数达631142人。从中我们可以看,众多的民营企业家已经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和一线指挥员。
(三)民营企业正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民营企业的重要历史任务和社会责任,已成为连云港市民营企业的广泛共识。其中,康缘康缘药业增资1000万元与兴云鹅业重组合作成立江苏花果山鹅业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上市公司与龙头企业的联姻,实现强强联合,直接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走出了一条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之路,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灌云县种业商会率先在全省推行与农民签定种子合同,每年签定种子合同达35万份,农民用上了放心种,会员企业销售收入年年递增,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的经验已被省工商联推荐到全国进行宣传介绍。据调查统计,493家企业中有80家企业与92个村实施了结对帮扶,共形成98个帮扶对子。从帮扶途径看,有的是实施产业带动,如赣榆的泥鳅养殖业、康缘的中药原材料种植业;有的是就业带动,先后有数万名农民朋友受到培训并有了合适的就业岗位。从而有效地促使新农村建设产业带动农民收入9337.7万元,就业带动农民工资总额10284万元。
(四)民营企业正努力成为和谐劳动关系的自觉构建者
吸纳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逐渐受到包括连云港市鹰游纺机、君臣实业等广大民营企业的认可和重视,并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鹰游纺机、恒瑞、康缘、天明、君臣等民营企业分别被评为国家、省市就业、“双关爱”、和谐劳动关系等先进单位。据调查统计,2001至2006年期间,493家企业安置就业96882人,其中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49688个工作岗位,同时还为21760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期间,民营企业还为1215名残疾人士搭建了就业平台。
总之,连云港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营企业在纳税、就业、培训、新农村建设、扶贫济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的不断升高,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493家民营企业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是民营企业在对企业员工社会保障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2006年,493家民营企业的劳动合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率分别是79.4%、60%、51.4%、63.4%和63.5%,距国家的全覆盖、全方位和应保尽保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调查中也发现,已参保人员多为企业管理层、技术骨干或有特殊关系的员工,主动为农民工投保的还较少。二是薪酬制度还不尽合理,薪酬问题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而又较难解决的问题。抽样调查显示,连云港市民营企业支付员工工资、奖金、分红平均为133.7万元,员工人均收入0.77万元,比全省抽样调查人均收入1.02万元低了0.25万元。此外,民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企业中还存在强制劳动现象,安全与健康问题存在隐患。近年来苏南转移的一些中小化工企业中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设施投入还不够,存在区域环境污染的可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整治力度,企业生产和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职工的社会职险、伤残补偿、妇女权益、民利保障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解决。民营企业的工人生活工作等环境也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连云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思考
493家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的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正以越来越积极的姿态履行着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说明,社会责任的观念正在迅速普及,深化到全社会各种企业公民的经营理念和实际行动中。但调查也显示,当前连云港市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履行现状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尽相适应的地方。一方面,总体上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别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特别是侵犯员工、消费者利益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仍存在;另一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在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化和构建相应管理体系方面仍然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显得经验不足,在正规化、组织化方面严重滞后,这使得民营企业不能有效地将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绩效有机联系起来。其结果不仅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效果打了折扣,也影响了企业履行责任的动力。还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主要是相应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社会监督还不规范;群众观念中的财富观还有待更新,企业也需要公众的理解和认同,其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还有待完善。具体来说,我们应思考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首要的任务是企业发展。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是民营企业最主要的活动。显然,它承担社会责任最主要的表现就应该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社会创造财富。离开了物质基础,社会都将不存在,何谈责任二字。所以,只有依靠发展,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才能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发展经济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责任的基础。
二是社会公民在社会责任方面责无旁贷。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推动实施过程中,绝不应该只有企业单方面的行动。事实上,脱离了社会的参与,企业就失去了承担责任的对象,“责任”二字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社会公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也是责无旁贷。作为社会公众,通过媒体等舆论监督机构,既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理性看待企业行为,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政府在推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切实保护人民的切身利益,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以限制性措施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严格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例如,倡导民营企业以SA8000标准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行为,SA8000作为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认证体系,将社会责任和管理相结合起来可规范企业的道德行为,有助于改善劳动条件,保证劳工权益。另一方面,政府还应以各种鼓励性措施来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例如,企业参加慈善捐赠活动,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有关捐赠免税或纳税优惠的法律,限制了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进行税制改革,以鼓励企业善举。
四、连云港民营企业推行SA8000认证的必要性分析
SA8000标准是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的管理标准体系,它是企业继ISO9000和ISO14000之后的最新管理体系标准,反映了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它把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体量化标准。
(一)SA8000是保护企业劳工权益的需要
SA8000标准的核心是保护劳工权益,标志着经济领域“以人为本”时代的来临。ISO9000标准针对产品质量、ISO14000标准针对环境质量,关注的都是“物”,而SA8000标准关注的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质量,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二)SA8000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要求企业必须保证最起码的劳工标准。实施SA8000标准,对于民营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入平台,这就是:企业的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共同的追求目标。
(三)应用SA8000可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环境
经济全球化发展、科技进步与自由贸易使得我们不得不放弃以人力资源数量取胜的优势,以及牺牲劳工利益保持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做法。SA8000强调人本管理,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体量化标准,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引才留才的环境。从长期发展看,实施SA8000标准有利于建设一支职业道德强、技术水平高的员工队伍,充分提高人力资源效率,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
(四)SA8000标准是适应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民营企业的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但是,在面对国际“买主”说了算的时代,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不断提高,实施SA8000标准是适应外贸环境变化的现实需要。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意味着要承担较大的道德风险,而这种道德风险随时都可能转化为商业风险。
(四)SA8000认证具有潜在效益
SA8000提供全面而灵活的社会责任认证,通过供方统一的第三方审核计划,减少对买家提出的供应商审核。特别是兼容其他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企业国际信誉,取得消费者的信赖,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长期利益。实施SA8000还能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企业产品品质,培养员工和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加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连云港市民营企业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
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企业实施SA8000认证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以SA8000:2001国际标准为依据,以国家劳动法规和国际劳工标准为规范,利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框架,结合企业需要和行业特点。
(一)树立利益相关者满意的社会责任理念
实施SA8000标准,必须保证企业决策层在价值观念上由企业利润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满意最大化的转变,尤其是要关注员工利益,体现劳工权益保护与回馈社会。其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提出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并不冲突。ISO9000强调顾客满意,并以此提高市场占有率来解决企业生存问题。SA8000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对顾客的负责,通过提高利益相关者满意尤其员工满意来推进企业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二)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一是企业实施SA8000管理体系前的现状诊断。参照SA8000管理体系的第三方评审规范要求,由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小组成员与外部咨询专家共同参加拟订企业现状诊断检核表,包括面谈提纲和现场检查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清单。其目的是从中收集问题、发现疏漏,确定SA8000导入的工作重点。体系建立前的现状诊断内容主要是明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社会责任因素,识别出重大社会责任因素,评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SA8000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差异程度。
二是拟定社会责任政策与目标。在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现状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资源、战略发展规划、利益相关者的意见、适用的法律法规等,拟定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政策及其所要实现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以有效衡量,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和可以实现的。社会责任政策反映了企业高层管理者对实施SA8000体系的承诺,而社会责任目标则是对体系实施过程中重大社会责任因素的量化与细化。
三是明确社会责任组织结构与职责。通过工作分析,明确社会责任组织结构与职责,确定稳定有效的组织结构,保证组织内外部沟通渠道与核实渠道的畅通。在此过程中,需将以下三方面内容予以文件化:①社会责任赖以实现的组织结构图;②各组织职能的社会责任职责、行为规范与社会责任目标;③组织沟通的方式、程序与渠道。
四是编写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需要一套文件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编写体系文件是公司实施SA8000:2001标准、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企业达到预定的社会责任目标、实现持续改进必不可少的依据和见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是SA8000体系标准的信息承载体,体系的文件结构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五是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运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完成并经批准生效后,进入运行阶段,按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及技术规程等文件的要求,整体协调地执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运行是执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文件、实现社会责任目标、保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优化的过程,它将企业制定的社会责任政策、目标、方案及体系文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六是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的监控。SA8000:2001标准要求企业对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它们满足标准的要求。企业应根据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控制程序,在评估和挑选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时,同时评估它们的社会责任表现及其管理水平,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选用。企业还应进一步要求供应商、分包商和分供商作出书面承诺,承诺遵守SA8000:2001标准、接受公司监督、对不符合项及时采取补救行动。
(三)内部审核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审核,检验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是否符合SA8000:2001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体系的内部审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SA8000体系的策划是否符合其标准内容。二是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内部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目标达成状况及企业社会责任表现;SA8000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相关法律法规与SA8000的符合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意见;对内对外信息沟通;供应商、分包商的控制;意外事故与教训;SA8000的组织结构和职责。
(四)管理评审
企业最高管理者定期组织管理评审是SA8000:2001标准的要求。企业最高管理者根据标准要求定期审查企业政策、措施和执行结果。在通过SA8000:2001标准认证后,定期的管理评审可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是在企业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下,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充分、适用和持续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它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承诺与体系的持续改善。管理评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体系运行的结束,它只是体系下一个运行过程的开始。
六、结束语
在连云港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强化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战略高度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设计,引导企业创建对环境和消费者负责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对于连云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企业社会责任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它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了人的发展。当然,对我国不少企业来说,SA8000标准的选择可能有些无奈,但是应该认识到,在经过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之后,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时代正在来临,人道的工作条件和和谐的劳资关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岳燕,陈圻.审视8000:评析该标准存在的六大问题[J].商业研究,2006,(23):101-103
[2]王冉冉.论SA8000标准的双刃剑效应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4,(10):19-20
[3]金碚,李钢.企业社会责任公众调查的初步报告[J].经济管理,2006,(3):13-16
[4]文英.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2006,(9):26
[5]文炳洲.社会责任、核心价值与企业国际竞争力[J].经济问题2006,(8):44-45
[6]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理解及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
[7]连云港统计年鉴(电子版).连云港市统计局,2007
[8]单忠东.2006-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徐晔宇等.2006连云港市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我们写工作总结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经验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公司人事上半年总结700字五篇,欢迎参阅。
公司人事上半年总结700字一转眼间20__年上半年已过去了,回顾这半年,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上半年度的工作。作为公司的行政专员,半年来,在公司各部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勤奋踏实地完成了上半年度的本职工作,也顺利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自身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现将这半年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踏实的工作态度
半年来,我坚持工作踏实,任劳任怨,自觉维护公司企业形象,妥善地做好本职工作,尽量避免工作中出现任何纰漏。
行政专员是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且比较繁杂。每天我都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保障各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日常的工作内容比较琐碎,需要细心、谨慎,且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马虎潦草。为了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坚持每日建立备忘录。我将当天的工作列入到备忘录里,一项一项的去完成,以免出现遗漏现象。
二、尽心尽责,做好行政人事工作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和日常事务性工作,协助领导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工作环境,使各项档案管理日趋正规化、规范化。同时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让领导和同事们避免后顾之忧,在部门经理的直接领导下,积极、主动的做好本部门日常内务工作。
1、物资管理工作:做好公司日常必备的物资采购,根据部门领用情况,进行领用登记。
2、文件管理工作:上半年共书写会议纪要20篇、新闻通讯投稿8篇,各项申请报告及总结20余份,同时完成各部门交待打印、扫描、复印的文件等,对公司所发放的通知、文件做到及时上传下达。
3、人事管理工作:每月月初统计公司员工考勤、加班值班表、按时完成员工社保缴费基数的变更,及每月五险一金缴纳及核定工作。
4、日常行政工作:车辆的使用、办公用品和印章的管理,做到细致和仔细。
5、公司资料办理工作:办理了公司营业执照年检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
6、协助工作:协助部门经理做好公司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工作,以及搞好公司企业文化的宣传活动。
三、学习到的知识
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我深深地感觉到了学习的紧迫性。所谓学海无涯,而现有的知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随着企业不断深入的发展,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此,我利用业余时间报名了国家人力资源师二级培训,通过学习,加强了本岗位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了自身专业素质。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面临着项目已接近尾声,在下半年工作中,我将积极协助部门经理组织各项验收手续办理的准备工作,按时完成资质证书的年检工作,确保各部门工作正常开展,认真做好员工考勤及社保缴纳核定工作。以端正的心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完成上级交派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企业明天的壮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公司人事上半年总结700字二不知不觉中,20_上半年的时光已悄然飞逝。自2020年_月进入公司以来,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许多。刚加入公司时,我对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都很生疏,多亏了领导和同事的耐心指导和帮助,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工作内容还有公司各个部门的职能所在,点点滴滴都让我在工作中进步,受益匪浅。在过去的上半里,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考验和磨砺。现就进入公司以来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同事作简要汇报:
一、前台日常工作
主要包括:
1、负责前台服务热线的接听和电话转接,做好来电咨询工作,重要事项认真记录并传达给相关人员,不遗漏、延误。
2、负责来访客户的接待、基本咨询和引见,严格执行公司的接待服务规范,保持良好的礼节礼貌。
3、负责公司接待室及领导办公室的卫生清洁及桌椅摆放,并保持整洁干净。
4、早上给同事开门。
保障员工饮水的及时供应;报刊杂志的收取和保管及信件的收取和发放。
二、行政工作方面
行政工作是繁琐的,小到复印、扫描、传真、订餐、发快件、印制名片、订阅报刊杂志、文件的保管、联系清洁公司清洗地毯、列需要采购的办公用品清单、电子邮件的查收与转发、办公设施环境维护协调、协助销售部进行投标文件的打印、整理及标书的装订、库存物品的临时保管与统计、会议纪要的记录和整理,大到费用结算、订房、订机票??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是对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考验,如何化繁为简而又能保证万无一失,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换得的效率,这已经不单纯是对现代企业从事业务工作人员的要求了,对行政工作人员也同时适用。
三、人事管理方面
1、落实相关人事管理制度。
到公司时,由我负责公司的考勤统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我尽快适应公司的政策安排,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地统计考勤,每月初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制作考勤统计表,并及时交由财务制作工资表。
2、人事相关资料。
为了方便开展人事工作,规范管理人员情况,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上级的指导下,我建立了相关人事表格并和__方面统一了格式,包括《应聘登记表》《入职员工简历表》《车辆审批单》《请假申请表》《未打卡情况登记表》等,也加强了各部门之间工作的沟通与联系。
3、归档人事档案。
及时更新各兄弟公司及相关往来单位的通讯资料对于公司的业务效率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因此需要及时更新通讯录并上传至群邮箱中,给公司各位领导及办事员备查使用。另外在员工档案的管理上,做到分别以纸板和电子版备份,严格审查全体员工档案,对资料不齐全的一律补齐,并及时将最新的信息更新。员工档案是随时掌握员工基本资料情况的资源库,也是建立员工人才储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员工手写档案,包括在职人员员工档案,离职人员员工档案,以及应聘人员档案存档三部分,档案的建立以及有效管理,有利于公司随时掌握在职人员以及人员流动情况,并建立公司的人才储备库。
4、制作了员工生日统计表并及时提醒领导给大家准备生日礼物,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的环境,也是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5、组织了每个月的团队活动。
先后组织聚餐,唱歌及给员工庆祝生日,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加强了同事之间的交流,活跃了公司气氛。
6、协助部门主管起草行政文件、放假通知、温馨告示草案等。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上半年已过去,上半年就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将做到如下工作:
1、做好办公室内务工作。
注意植物的保养、更换及办公室内的清洁、保洁;注意复印机、打印机、热熔装订机等办公设备的保养。做好办公用品的费用控制,维护好各种办公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努力做好为各部门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协工作。
2、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信息,以备不时之需。
例如快递公司的名片、酒类礼品供应商、航空公司订票电话以及饭店订餐电话等。
3、团结员工,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协助领导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个业务全面,工作热情高涨的团队,和大家一起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积极发现部门员工的长处,使其在工作中得以发挥,增加部门员工的凝聚力,使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相结合。
4、处理好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做好重要活动和外出活动的安排。
协助公司领导不断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使公司趋于规范化的管理。加强公司车辆调度、管理、维修、保养工作,确保公司领导和员工正常工作用车。
作为行政人事部的工作人员,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虽然琐碎但也有它的重要性。正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要想协调好一个团队,必须做好每一件琐碎的小事以保证业务的正常有序发展。首先要抱以一个正确的心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完成上级交派的工作;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抓住每一次让自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业余时间善于发现与工作有关的新事物新知识;最后,以主人翁的姿态发挥所长,为公司分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只要我们工作更加细致点、沟通多一点、责任心强一点,我相信__会越做越强。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能够提供给我这个工作平台,使我有机会和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感谢每位同事在这上半年来对我工作的热情帮助和悉心关照。虽然我还有很多经验上的不足和能力上的欠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只要我们彼此多份理解、多份沟通,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相信公司明天会更好。
公司人事上半年总结700字三一、加强学习研究,提升能力素质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把握好人事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别人,服务于中心和大局。在调资过程中,能切实领会每次调资的政策、规定,及时主动地为符合调资人员进行调资,做到一个不错,一个不漏。同时,对有人提出疑问的或不太清楚的,能耐心解释,做到对人人负责。另外,还积极配合市人事局做好了镇属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调研工作。根据市局统一安排,认真组织镇机关公务员参加《行政许可法》的培训,培训、及格率均达100%,使他们增强了依法行政的能力。另外,还认真组织了部分规模骨干企业参加了市人才中心举办的系列培训和讲座,使企业家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视野拓宽了,发展的压力增强了。
二、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本领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事工作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本人经常深入企业,调查了解各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为他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人才服务。一是做好企业和高校的桥梁和纽带,组织3家企业和安徽工学院等高等院校进行双向交流。同时,还积极做好冬、夏两季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摸底,了解人才需求信息,积极动员他们参加人才集市,以便他们引进合适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积极做好我镇各类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工作。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凡符合条件申报的都能及时申报。另外,今年四月份积极做好了扬中市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工作,我镇按要求选拔并申报了专业技术带头人5人。三是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行人事管理。在核实的基础上,对18名合同到期的招聘干部进行了续聘,及时对镇属法人事业单位进行了年检,同时还认真做好了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的定级考核和继续教育的报名工作以及培训工作,此外,还认真做好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录用工作,今年我镇考核寻用了1名国家公务员。同时,为了解决我镇的后勤人员后顾之忧,多次到市劳动局了解和咨询有关劳动保险情况,根据他们不同情况办理劳动保险。另外,及时做好干部年报、工资年报、编制年报以及党员年报工作,按时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工作等。
三、服从组织分工,完成中心工作
在做好人事工作的同时,紧密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各项任务。一是切实协助做好铁本的善后处理工作,在分房安置、装修、分配等多个环节中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做好稳定工作。二是紧密配合镇“双清双美”主题活动,深入所分工的村及路段,做好思想宣传发动工作,和村干部一道清理整治杂草、垃圾及河道里的漂浮物,营造整洁、优美的环境。三是协助组织口工作,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配合组织委员继续做好农村干部“三制”管理工作、农村后备干部培训工作、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发展党员工作、村干部人事考察工作以及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等,四是积极做好分工定村工作,与村干部一起为村里的三个文明建设出谋划策,出力流汗。同时,还认真做好了村组合并前的各项协调和宣传解释工作,为南旺桥村和双三村的顺利合并做了应有的工作。
四、做到严于律己,树立良好形象
平时能认真学习党纪、党规,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生活上不追求享乐,特别是对两个条例的系统学习,酚对党的纪律有了更深了解,时刻做到自重、自盛自警、自励,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把握好自己。作为一名入事干部,更应该做到对党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个人前途负责,对家庭负责,严格要求自已,时刻不忘廉洁自律: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要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克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义之财,断不可龋三是要自觉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都能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从而提高自已的拒腐防变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一年来所做的一些工作,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上级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离不开分管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在平时工作中,本人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形势下人事人才工作的思想不够解放;二是工作中还缺乏创新意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公司人事上半年总结700字四根据年初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在局党组的领导下,_年我处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成全系统年度考核工作。组成由局领导带队的5个考核组,对各市局、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及70余名处级干部进行了年度考核。首次以公开述职、多方考评的模式开展了省局机关处室目标考核工作,局机关19个处室(中心)负责同志在全局大会上述职,由省局领导、处室(中心)领导、群众代表共计60余人组成的考评委员会及各市局、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对各处室(中心)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二是积极做好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准备工作。保持和省编办、国家局人事司及兄弟省局人事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体制改革的相关信息;会同局办公室共同起草对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体制调整的建议并上报省编办。
三是认真做好日常干部人事管理工作。配合省委组织部完成了有关调研及干部考核工作;完成了全系统名公务员的招录工作;完成了省局机关及直属单位50余人次工资、津贴审批;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重新制定了省局出国(境)任务办理流程,共办理全系统8个团组19人次的出国(境)审核及上报工作。
四是按照上级部署,做好省局机关干部培训工作。组织工作53名处级干部参加省级机关处级干部“菜单式”选学、57名科以下干部“5+_”学习、5名干部“_”普法培训工作。组织4名市药检所所长参加国家局举办的培训班。
五是为全省药学技术人员做好服务工作。组织召开全省执业药师工作座谈会;开展执业药师、从业药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今年报名参加网络教育培训人数达到7373人;会同省人事厅做好执业药师报名工作,今年全省报考人数为7618人,报考科目达到25016科次;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考前培训;组织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面授培训工作,__年共举办了39期面授培训班,近万人参加培训;成功举办了全省首届执业药师继续教育高级研讨班;依法认真做好执业药师登记注册工作,_年全省执业药师新登记注册人数为779人。
六是加强自身建设。建立省局机关及直属单位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建立了省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全体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并对全处人员进行了培训。坚持每月的处务会和支部学习活动,组织支部全体党员赴苏北扶贫点捐助贫困独生女童;在全支部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
_年工作思路及初步工作安排。
一是做好省局机构改革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起草并落实省局的“三定方案”;按照要求做好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体制改革工作。
二是做好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工作。根据省人事厅的部署,做好省局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三是与省委组织部共同举办一期以全省市、县党政领导干部为对象的《食品安全监督专题研究班》;完成全系统__年度新招录公务员、新招聘事业单位人员、新接收军转干部三类新进人员的培训任务。
四是继续开展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工作;做好_年药学高级职称评审工作。
五是加快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尽快正式投入使用。
公司人事上半年总结700字五忙碌而充实20__年上半年已经过去,我来到公司也有一年的时间了,一年来我围绕管理、服务、学习等工作重点,注重发挥行政部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枢纽作用,为公司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经营目标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今年上半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业绩
1、公司各类证照的办理、年检,与外部机构的联络与沟通
20__年上半年我与相关部门合作,顺利完成了公司经营地址变更后相关证照的更换工作,按时完成了公司证照的年检,组织接受并通过了政府药监、社保、消防等部门的检查,更正了企业工商电子信息资料,与区工商局、社保局、劳动监察队等部门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2、行政费用的预算与控制
按照公司财务标准化制度规定,为合理控制企业行政费用支出,行政部每月底制定了下月的费用预算计划,尽量将费用支出控制在计划内。我对公司办公场地租赁费、水电费、办公及劳保用品、固定资产购进、员工及公司通讯费等项目建立了台账,逐月逐笔登记。
3、公司固定资产、办公用品及劳保用品的管理
作为行政部,购进、管理和分配公司固定资产、办公用品及劳保用品是部门的日常重要工作之一,我在进入公司后,首先对公司现有固定资产进行了盘点、登记和贴标,然后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修订和制订了固定资产、办公用品等管理制度,建立了增设固定资产先提申请相关部门和总经理批示后再采购,办公用品季度统计需求后统一采购分配的流程,规范了公司固定资产、办公用品及劳保用品的管理,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4、公司印章、档案及合同的管理
20__年行政部起草和修订了公司印章管理、档案管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规范了公章使用登记流程,并对公司档案和合同进行了整理,鉴于不影响工作效率等因素,合同流转审批流程尚未完全执行,但将合同审批步骤暂时并入了公章使用审批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风险。
5、公司员工薪酬福利与绩效考核管理
我在过去的半年里按时完成了每月的工资核算,协助总经办根据外部市场行情及公司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了薪酬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对员工月度工资、社保基数及公积金进行了调整,在保证了员工权益的同时,使得公司的薪酬管理更趋规范化。
6、日常人事工作及员工关系管理
20__年上半年我按时保质办理了员工入离职、转正、续签、档案转移托管等工作,并制定和推行了公司员工手册,进一步规范了员工日常行为。另一方面与工会合作,积极倾听员工心声,及时解答员工疑问,并组织员工参加了运动会、集体旅游等活动,丰富了员工业余生活,提高了员工士气,使得员工能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
7、与集团总部的联络与沟通,按时完成布置的任务
行政部也承担着与总部人资、行政、法务、董秘、战略、工会等部门的日常联络与沟通工作。20__年上半年我共收到和转发集团各类通知和文件100余次,认真细致的完成或组织完成了集团布置的各项任务,按时上报相关资料。
8、协助公司质量、销售等部门完成相关工作
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以质量保证体系为主线,对各个流程进行管理和控制,行政部作为枢纽部门,积极协助质量管理部进行了质量体系文件修订、培训及测试组织、仓库改造、流程优化等工作,并在日常协助销售、采购、财务等部门完成了资料的准备与报送工作,保证了公司的运作顺畅。
二、上半年度取得的进步
1、通过日常工作和与部门间的合作,了解的人福诺生的整体运作流程,感染和学习到了公司的团队协作精神。
2、深切体会到了质量管理体系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对质量管理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习了很多的相关知识。
3、通过独自处理行政人事各项工作,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上半年度工作的三点反思
1、也许是因为之前缺乏在此类企业工作的经验,一开始对企业的运作流程和规则不够熟悉,没有能够很好的满足和提前预见其他部门的需求,今后要更加细致的了解各部门的工作,以利于更好的起到服务和监督作用。
2、个人对行业相关知识了解得还不够,需要加强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和理解。
3、因个人所负责的工作较杂,有时会没有很好的分清主次和安排时间,以致有些计划实行的工作未能展开,20__年下半年我将加强个人时间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更加有条理的完成手上负责的各项工作。
四、学习与成长
1、20__年上半年参加了质量管理部组织的培训、药品制度和法规自学与测试,参加了集团总部组织的人才体系构建培训、E—HR系统使用培训、“团队执行力”专题培训、法律风险控制等培训
2、上半年度自我优劣势评价:
本人优势:外向开朗、乐于助人、工作认真、细心谨慎、态度端正、有责任心、比较善于与人沟通,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突发状况。
本人劣势:专业知识仍需继续提高,宏观规划及统筹分析能力需要提高,看问题的高度还不够。
五、20__年下半年本岗位工作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1、继续做好公司证照及公章的管理,保持与外部机构的良好沟通。
2、精细化行政费用的预算,严格控制费用的审核支出。
3、做好固定资产、办公用品及劳保用品的管理,优化采购计划。
4、加强对公司档案和合同的管理,在不影响效率的同时逐步细化流程和记录。
5、按计划执行薪酬福利预算,推行并不断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建立部门和员工个人年度KPI指标。
6、建立员工沟通平台,通过招聘、培训、转岗、公司间交流等手段培养公司后备人才。
7、保持与集团总部的联络与沟通,按时完成布置的任务,关注可利用的共享资源。
关键词:外出务工;老人家庭;贫困;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F0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7)01-0063-12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701007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6-05-11;修订日期:2016-09-1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欢,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英)A Study about Migrant Workers,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and
Rural Household Poverty Dynamics
(英)作者姓名LIU Huan
(英)作者单位(The Center for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英)摘要: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from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2006 to 2011 data,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family poverty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using random effects model with migrating behavior. We find the presence of the old man and the old people’ life quality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family poverty. Further study finds that mi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the frequency about poverty and previous year in agriculture. There is als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easant workers. We use migrant workers’ wage as IV to eliminate endogenous effect and find the elderly life quality, whether have the elderly and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 affected the migration and migrate workers’ income.
Keywords:(英)P键词:migrant workers; family with elderly; poverty; dynamic change
《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1期
刘欢:
外出务工、家庭老人特征及农村家庭贫困的关联研究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0年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近26亿下降到2800万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1》关于2010年中国的官方贫困标准线为1274元/人,从2011年起中国大幅上调贫困标准,使之达到2300元/人,当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变更为8200万。,近两亿多人次脱离贫困生活。但是,新时期,贫困家庭呈现出新的动态变化特点,特别是老人家庭贫困问题尤为显著。同时,2010年,全国登记的外出务工暂住人员达到了086亿人
数据来自2011《中国人口年鉴》。,与此相对应的是大量老人留守家庭。在当前经济处于疲软期,对贫困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于家庭外出务工特征及外出务工对于老人家庭贫困影响等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精准扶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识别农村家庭贫困动态变化是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前提,特别是针对农村老人家庭贫困的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有效脱贫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贫困群体在不同时期的差异状态,即贫困家庭不断表现出的脱贫、再陷入贫困及持续贫困的动态变化,经济学界也更为注重关于动态贫困的研究,而不只是关注同一时期的贫困人口状态和规模[1-2]。贫困测度通常涉及贫困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及贫困脆弱程度等相关指标[3],并且各地在相关指标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收入流动的风险较大
收入流动分为相对收入流动和绝对收入流动,相对收入流动指同一个人或同一组人不同时期的收入在同一群体收入分配中位置的变化,相对收入流动强调收入位置的变动;绝对收入流动指的是即使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只要绝对收入变化,那么收入也将随之流动。,脆弱性强,不稳定,但是贫困家庭具有较高的向上收入流动概率,且农村家庭贫困脆弱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更多的是表现为慢性贫困脆弱
慢性贫困脆弱家庭表现为贫困脆弱持续的时间较长,长期生活在脆弱线以下,贫困脆弱往往要持续很多年甚至于全部生命周期。
;同时,地域特征、家庭基期收入、户主特征及土地面积等因素对家庭动态贫困、脆弱性变化都有显著影响[4],农村贫困家庭的贫困发生次数在不同家庭存在明显差异,绝大多数贫困家庭在脱离贫困后进入较高收入阶段,但脱离贫困又返贫的家庭与持续贫困家庭并无显著的脱贫机会差异,这些家庭维持非贫困的能力存在不足[5];在城乡比较上,城乡贫困家庭脱贫、返贫概率趋势基本一致,农村贫困家庭表现出状态依赖较弱,脱贫又返贫家庭更多处于贫困群体的较高收入组[6],家庭陷入贫困与脱离贫困的比例以非对称的比例同时存在,处于贫困与非贫困的持续时间长短对于贫困状态转换有重要的影响[7],即贫困发生次数与家庭贫困状态的转换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国外关于老人家庭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也相对丰富,如米赫拉(Mihaela)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糖尿病等慢性病与低收入者收入及社会地位的关系,健康分布不均对于纵向的社会经济地位乃至收入都有显著影响[8];麦克林(Mclaughlin)和雷夫(Leif)研究发现生活在非大都市的老人比大都市老人更有可能陷入贫困,教育、工作史及工资水平三个变量对老人家庭贫困转换有显著的影响[9-10];托马斯(Thomasp)和贾斯汀(Justine)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年时的工作参与度、收入及居住地变量对老年收入有强烈的相关性,且中年生活特征及老年生活事件对于老年贫困持续时间也有显著影响[11]。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村外出人口对留守老人和子女影响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影响的背景下,基于对贫困的动态变化及农村家庭贫困形成原因的分析,对于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而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使农村贫困家庭成员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就业以获得收入,分享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果并脱离贫困状态[12]。针对老人家庭外出务工情况的研究,国内学者较多地分析了子女外出对老人的影响,分析内容主要涉及外出对家庭生计策略及老人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家庭生计策略的主要观点是外出务工虽然可以增加家庭资本积累,但长远来看会显著影响流出地的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当地的收入水平[13];外出务工对农户家庭农业经营收入、非农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汇款只是部分地补偿了外出务工对于家庭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考虑到农户家庭外出前后家庭规模的变化,外出务工对留守成员的人均收入起到了正向作用[14]。子女外出务工对老人生活质量也a生较大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导致了留守老人居住方式发生改变,减少了老人获得的照料资源,原本由外出女性子女负担的照料责任转向老人自身或者未外出子女,加重当前照料者的负担[15];子女外出务工提高了老人经济生活质量,但留守老人的医疗、生活照料和精神生活存在严重问题,且随着子女外出时间延长、距离增加,留守老人农业劳动参与率明显上升,家务负担高于子女未外出之前,子女就地就近迁移有利于亲子关系和谐和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16],与在本市县以外区域务工而言,子女在本市县务工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更高[17];连玉君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子女外出务工使得父母自评健康与生活满意度双双下降[18];罗芳等从外出务工与农村家庭老人养老方面论述了外出务工的利弊取决于父母的经济、身体、心理状况及子女外出收入、家庭规模、是否有配偶相伴等因素[19]。关于农村老人家庭外出务工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工作、地位及相关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如朱荣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上城市职工与农村外来务工人员之间工资水平的差异,通过生产力不同来分解工资差异的原因,指出生产力特点造成了工资歧视的不平等[20];托尼(Tony)等对外来务工人员找工作的信息途径及获取较高工作信息的教育投资进行了研究,引入家庭和朋友等变量后,结果显示教育水平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选择正式与非正式工作程序的最关键影响因素,进而影响其融入城市社会[21];崔玉玲等对中国城市工人和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工资率差异和自由职业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都不处在能挣到最好工资水平的工作种类[22]。
综上所述,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关键突破口,学术界关于农村家庭贫困动态变化及成因、外出务工家庭留守老人状态的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对外出造成农村家庭留守老人的消极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居多,而对于外出动因的实证性研究却相对较少,且对于外出务工家庭经济贫困研究的文章相对集中于农民工群体,未能有效地将农村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与外出务工联系起来,因而本文尝试分析农村家庭人员外出务工特征、家庭老人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家庭贫困及贫困动态发生次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村老人家庭外出务工动因,为精准识别、帮扶农村贫困家庭提供支持。
二、数据选取及描述
二级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选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选取了2004年、2006年、2009年及2011年四次调查数据。在数据处理上,根据分析需要,选取了T2值为2的全农村样本;在区域特征调查省份上,为便于比较分析,剔除了2011年新增值11(北京)、31(上海)、55(重庆),最终得到包括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九省4次调查的有效农村样本数据32179份,其中农村样本数并不都是老人家庭样本,也包含了对没有老人家庭的统计,因而在实证分析时引入了老人特征变量。文中老人家庭是指有65岁及以上人口的家庭。为不影响统计结果和实际意义的需要,文章对家庭总收入和家庭人均收入数据为负值的家庭样本进行0值替代,其并不影响回归结果;另外,对于家庭人均收入变量中的部分缺失值或者无效值进行了均值替代,因为在相关家庭户数据统计上有些年份有家庭收入,却无人均收入,文章根据家庭总收入与家庭人口数关系求取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总收入为家庭人口数乘以家庭人均收入),进而进行家庭人均收入的均值替代,由于相关缺失数据和无效值并未占到总样本数的1%,均值替代并不影响计量回归结果。
二级2.主要指标介绍
文章在界定家庭贫困指标时,使用的是当年国家划定的贫困线标准,其中2004年、2006年、2009年、2011年的贫困线标准(人均纯收入)分别是683元、693元、1196元、2300元,并在各年国家贫困线的基础上对家庭样本数据进行处理,低于当年贫困线的家庭贫困状态记为1,否则记为0;另外,对四个年度家庭数据在Stata软件中进行合并,进而得到各个家庭分别在各年度的贫困发生次数;最后根据各年度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进行统计,四年中未发生过贫困的记为0,发生一次贫困的记为1,发生两次贫困的记为2,发生三次贫困的记为3,发生四次贫困的记为4。通过对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指标的统计来实现对家庭贫困状态的动态研究。
样本中的主要指标如表1所示。其中外出次数根据4次调查数据中,家庭有过1
次外出的赋值为1;2次外出的赋值为2;3次外出的赋值为3;4次外出的赋值为4;从未外出的赋
值为0。老人生活状况指标,文章使用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进行替代,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评价由1到5分别表示很差、差、中等、好、很好。
二级3.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是对相关变量的总体描述性统计,4次调查农村家庭有贫困的占到了1236%,贫困发生次数的均值为01548;是否外出的比例占到了1801%,外出次数和外出人口均值分别是03371、03759;家庭规模的均值为43140,其中最大规模为13人;家庭人均收入均值为604725元;年龄的均值为3784岁;教育均值为12772,统计误差为09003,说明农村户主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以小学、中学文凭为主;有工作的比例占到7020%;人均耕地面积均值为69305亩;婚姻为在婚的占到8500%;性别均值和生活质量均值分别为14817、36519;老人家庭占比为1527%,考虑其实际意义,文章将家庭收入为负数的值赋值为0,由于负数无效值很少,用零替代并不影响总样本回归结果。
三、农村住户特征、外出、区域差异与贫困发生次数
二级1.农村家庭特征与贫困发生次数
表3是按农村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对住户特征进行的描述。如表3所示,首先是户主特征,从未贫困户主年龄比发生1次和4次贫困家庭的年龄要大,比2次、3次贫困的要小;户主在婚情况由从未贫困的8534%降到4次贫困的7325%;糁魇芙逃状况4次贫困的为10769,从未贫困为13046,到发生3次贫困时已降到08981,均要低于从未贫困均值;户主性别均值从从未贫困到4次贫困呈现递增趋势;而户主有无工作状况则呈现出较大的递减趋势,分别由从未贫困的7211%减到4次贫困的4545%。其次是老人状况,家庭有老人的比例呈现递增趋势,除发生4次贫困的15%外,总体上发生贫困的家庭均要比无贫困家庭老人占比高,其中2次、3次贫困家庭老人占比情况最高,分别达到了2126%、2153%;健康状况用患有慢性病来,从从未贫困到3次贫困有显著递增趋势,4次贫困的(1426%)也高于从未贫困的(1060%);从未贫困家庭老人生活质量指标值(36632)要高于发生贫困的生活质量值。再次,家庭规模中,从从未贫困到发生4次贫困,其家庭
规模有明显的递增趋势,分别由42483上升到了51103。最后,人均耕地面积情况,从未贫困家庭的人均耕地面积(72124)要远大于发生贫困家庭的耕地面积,而发生1次、2次、3次贫困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差距不大,但发生4次贫困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8333,要远小于其他几类情况下的家庭人均耕地面积。
二级2.家庭外出情况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
表4描述了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与家庭外出情况。首先是外出务工情况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占比
对比,从未外出户家庭发生0次贫困为889492%,发生1次贫困为85033%,发生2次贫困为20623%,发生3次、发生4次贫困占比不足1%;有1次
外出家庭发生0次贫困为84381%,发生1次贫困为138835%,发生3次贫困为0,4次贫困为00386%;有2次外出家庭发生0次贫困为819523%,发生1次贫困为134506%,发生2次贫困为39160%,发生3次、4次贫困占比也不足1%;而有3次、4次外出家庭0次贫困占比分别为784945%、730121%,发生1次贫困分别为124145%、151807%,发生2次贫困为77224%、93976%,发生3次贫困为12708%、24096%,4次贫困为00978%、0;从横向比较可知,外出情况从发生0次到发生4次贫困呈现递减趋势,纵向比较可知,各贫困发生次数下外出次数呈现下降趋势,有3次、4次外出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比例均高于0次、1次、2次家庭贫困发生占比。
其次,家庭外出人口变化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关系。1人外出家庭0次贫困发生比为888419%,1次、2次、3次、4次贫困分别是86198%、19566%、04231%、01586%;2人外出家庭4次贫困为0,0次贫困为820839%,1次、2次、3次贫困分别为142857%、33475%、02829%;外出3人以上家庭发生0次贫困仅有734148%,1次、2次贫困高达182664%、71553%,3次贫困为11635%,4次贫困为0。纵向比较发现,外出人口越多,家庭发生1次,2次,3次贫困总体呈增加状态,未发生贫困的家庭却有递减趋势,即当家庭发生贫困时,家庭外出人口有增加,这说明外出对于贫困家庭有正向作用,与很多学者研究一样,外出能够有效减缓家庭贫困;横向比较,在外出人数一定的情况下,贫困发生次数呈现下降趋势。表中出现贫困发生占比为0的情况,是因为选取贫困线标准时以国家公布的贫困线为依据,国家贫困线是绝对贫困线,在较低贫困线下,多次贫困发生的概率显著降低。
3.分区域家庭外出人口、贫困发生次数
(1)样本各省外出人口数的区域差异。
表5列出了分区域特征比较各地外出人口情况,纵向比较发现,无外出户占比最高的是黑龙江省的922904%,最低是湖北省的730706%;1人外出户中贵州省占比最高,为116545%,黑龙江省最低,为51147%;2人外出户中湖北省最高为86825%,黑
龙江省最低,为19932%;3人外出户中湖北省最高,为57607%,黑龙江省最低,为04137%;4人外出户中湖北省最高,为24256%,黑龙江省最低,为01880%,其中黑龙江省外出1人、2人、3人、4人以上均为占比最低,湖北省2人、3人、4人以上外出比为最高,贵州省1人外出占比为最高。横向比较发现,各省外出人口比例均显示出从无人外出户到4人以上外出户递减的趋势。
(2)样本各省贫困次数的区域差异。
表6列出了按国家分别在2004年、2006年、2009年、2011年公布的贫困线各省贫困发生次数的比例。纵向比较,从未贫困占比,江苏省占比最高,为964385%,河南省占比最低,为786979%;发生1次贫困最高的为河南省(144753%),最低为江苏省(30755%);发生2次贫困占比最高为河南省(50780%),最低为黑龙江省(06075%);发生3次贫困占比最高为河南省(15592%),最低为黑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0%);发生4次贫困占比最高为河南省(01896%),最低为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湖南(0%)。其次,从纵向比较发现,黑龙江省的1次贫困占贫困发生比最高为898026%,河南省为最低,(679592%);河南省发生2次贫困占贫困发生比最高,为238404%,黑龙江省最低,为101974%;3次贫困占贫困发生比最高的为河南省(73202%),最低为黑龙江、江苏、山东(0%);4次贫困占贫困发生比最高的为广西(1446%),最低为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河南(0%)。横向比较发现,各省贫困占比从从未贫困到4次贫困都呈现出递减趋势。
四、计量模型与实证结果分析
1.家庭老人特征、外出与贫困发生关联性
(1)模型设计。为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农村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与家庭老人特征、外出情r等相关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相关性,建立以下模型:
Times_pover=α1+α2Num_migrant+α3The_Old+α4Qol+α5Farmland+α6Hhsize+
αi∑ni=7Xi+provindummy+ε
(1)
模型中的X变量表示居民户家庭户主特征变量。
(2)回归结果。
在选取实证方法上,本文进行了随机效应面板泊松回归,表7是对模型的检验结果。文章选用的样本是CHNS数据库中所有农村家庭样本,样本中包含了没有老人家庭的统计,所以使用五个模型进行回归,目的是在引入不同特征变量时考虑对于家庭贫困动态发生次数的变化影响,特别是模型(4)和(5)是在前三个模型基础上分别引入了外出次数变量和家庭老人特征变量,考虑在外出务工特征变量基础上检验家庭老人特征与家庭贫困发生的关联度,这里的家庭老人数变量是一个虚拟变量,取值为1表示家庭有老人,进而引入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
关系,因而模型(5)是考虑农村老人家庭外出务工特征对于家庭贫困动态发生次数的检验。另外,模型(1)表示户主特征对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影响;模型(2)表示户主特征与家庭规模对贫困
发生次数的影响;模型(3)表示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人均耕地面积变量的影响,模型对于区域特征省份变量进行了控制。
回归结果显示在模型(1)下,户主婚姻、工作及教育文凭状况对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户主在婚、有工作、教育文凭越高则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就越少,反之则相反。模型(2)加入家庭规模变量后,家庭规模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即家庭规模越大、人数越多,则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就越高。模型(3)结果显示加入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之后,人均耕地面积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也呈显著负相关,即人均耕地面积越多,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就越少。
模型(4)结果显示加入家庭外出次数变量后,家庭外出次数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家庭外出次数越多,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值可能性越大,反之则相反。模型(5)结果显示加入居民户家庭老人特征有无老人、老人生活质量评价两个变量后,家庭外出次数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仍显著正相关;家庭老人特征中的有无老人变量显著影响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且呈正相关,即家庭有老人时贫困发生次数值更高,反之则相反;另外,
老人生活质量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里老人生活质量为老人生活质量评价,考虑老人生活质量评价的主观性,造成与家庭贫困动态相关性的内生关系,即存在内生性,故引入中间变量家庭外出特征变量来解释老人生活质量评价与家庭贫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在进一步分析中给出。表7中模型(4)给出家庭外出次数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因而选用家庭外出次数变量替代老人生活质量评价能够解释其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相关关系。模型(5)的结果验证了文章关于外出务工特征对老人家庭动态贫困显著影响的观点,如前面所述,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与家庭贫困动态发生次数的相关关系存在内生性,而外出务工次数、有无老人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相关性。
2.进一步的分析
上面是对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性回归分析,其中老人家庭特征、外出特征等变量都呈现显著性影响,但家庭外出特征变量的变化原因是由哪些因素引起,需要进一步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家庭贫困发生、发生次数、老人特征与家庭外出、外出次数、外出人口数之间的关联性,建立以下联立方程模型检验外出特征相关变量影响因素的显著性。
Probit(where=1)=β0+β1The_Old+β2Qol+β3Times_pover+β4Chronic+β5Whe_farming
+Controls+ε1Num_migrant=γ0+γ1Peasant_workers+γ2Times_pover+γj∑nj=3Yj+Controls+ε2(2)Peasant_workers=λ0+λ1Num_migrant+λ2Times_pover+γj∑nj=3Yj+Controls+ε3
模型中的Y变量表示农村家庭老人特征变量、上年是否从事农业变量,其中老人特征变量包括有无老人、老人是否患有慢性病及生活质量评价变量。
表8是对家庭外出特征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模型(1)是以是否外出变量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老人是否患有慢性病、上年是否从事农业对家庭外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越多,外出倾向越高,老人患有慢性病的家庭外出倾向更高,上年在家务农的家庭外出的倾向更高;老人年龄对家庭外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家庭老人年龄越大,外出的倾向也就越低,而老人生活质量对外出倾向影响并不显著。模型(2)农村家庭外出次数的回归结果显示,上年外出人口数、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老人患有慢性病与家庭外出次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即上年外出人数越多,家庭外出次数就越多、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越多,家庭外出次数也越高,老人患有慢性病家庭的外出次数越高,反之则相反;家庭有无老人和上年是否从事农业与家庭外出次数呈负相关,即有老人家庭外出次数就越少,上年从事农业家庭的外出次数就越少,反之则相反。模型(3)是家庭外出人数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家庭人口外出次数、老人患有慢性病、上年从事农业对家庭外出人数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家庭外出次数越多,外出人口也会较多,家庭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外出人口也会越多,上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外出人口会有较大增加;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家庭有无老人对家庭外出人口数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越多,外出人口则相对较少,家庭有老人的外出人口数也相对较少,反之则相反。
回归结果还显示,家庭有无老人与家庭是否外出、外出次数、外出人口数都有显著的负相关;老人是否患有慢性病对是否外出、外出次数、外出人口数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贫困次数对家庭是否外出、外出次数有显著正向影响,与外出人数呈负相关;上年是否从事农业与家庭是否外出、外出人口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外出次数呈显著负相关。
在模型(2)和(3)的回归结果中发现,农村家庭外出次数与外出人口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怀疑存在同时影响外出次数与外出人口的遗漏变量,为此,使用数据库中的另一变量外出工资收入作为工具变量。首先,对外出次数与外省人口数变量进行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均在1%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所有解释变量均为外生”;其次,由于传统的豪斯曼检验在异方差的情形下不成立,故选用异方差稳健的DWH检验。
异方差稳健的DWH检验结果显示p值均小于001,所以可以认为家庭外出次数和外出人口数均为内生变量;最后,模型(4)和(5)是使用工具变量替换家庭外出次数、外出人口数变量的回归结果,模型(4)结果显示,外出收入、家庭贫困次数、老人是否患有慢性病均与外出次数显著正相关,是否有老人及老人生活质量均与外出次数呈显著负相关,即外出收入越高、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越多、老人患有慢性病,则外出次数就显著增加,家庭有老人、老人生活质量越差,则外出次数可能性就增加;模型(5)结果显示,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与老人患慢性病均与家庭外出人口数量显著负相关,外出收入与家庭有无老人均与外出人口数呈显著正相关,即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越多、老人患有慢性病家庭外出人口越少,外出收入越多及家庭有老人时外出人口数增多。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家庭致贫原因为切入点,选取农村家庭为样本,通过CHNS数据库2004年、2006年、2009年、2011年四次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居民家庭户主特征、家庭规模、老人特征、外出特征、人均耕地面积等变量分析了农村老人家庭贫困发生次数的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是动态的家庭贫困变化的统计,即四次调查中根据各个家庭编号将各年度家庭是否贫困进行统计得到,因而是反映家庭贫困动态变化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家庭外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老人特征、上年是否从事农业等变量视角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户主特征中在婚、教育文凭、工作变量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负相关,家庭规模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正相P,人均耕地面积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也有显著的负相关;②家庭外出次数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外出次数越多,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也越多,即家庭外出次数发生的越多,家庭每年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家庭贫困的动态变化也越小,因为连续的贫困,这里更多表现为绝对贫困户家庭;相反,家庭外出次数越少,家庭贫困发生率相对较小,贫困动态变化也相对较小。其中家庭贫困动态变化较大的应属于有过2次和3次外出的家庭,家庭贫困波动较大,这类家庭收入一般游离在绝对贫困线附近或者说是低收入家庭;③家庭老人特征中有无老人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有显著的正相关,而老人生活质量对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存在内生性;④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家庭是否外出、外出次数、外出人口与家庭有无老人呈显著负相关,与老人患有慢性病呈显著正相关;家庭贫困发生次数对家庭是否外出、外出次数有显著正向影响,与外出人数呈负相关;上年是否从事农业与家庭是否外出、外出人口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家庭外出次数呈显著负相关;同时,家庭外出次数与家庭外出人口数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且相互影响;加入工具变量外出工资收入后的回归结果显示,外出收入与外出次数、外出人数显著正相关,老人生活质量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外出次数,家庭有无老人变为显著正向影响外出人数,老人有无慢性病显著负向影响外出人数。
本文的主要研究启示有:首先,从实证结果来看,农村家庭户主特征、家庭规模、老人特征、外出特征等变量对家庭贫困发生次数都有显著的影响,因而,在家庭致贫原因分析时,重视农村家庭老人生活质量、患慢性病及家庭外出等因素的分析,针对有老人家庭、老人患慢性病、家庭外出次数较高的家庭进行更多的关注,从而为精准识别家庭贫困成因提供支持;其次,针对家庭外出特征变量的分析,有无老人、老人患慢性病等对于家庭外出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老人特征对于家庭贫困发生次数也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农村老人家庭贫困及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上,实现动态的联系研究,既要关注老人家庭外出对于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也要关注对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且在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中加大对贫困家庭老人的政策性倾斜研究,关注贫困家庭老人的收入来源,为老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服务需求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叶初升,赵锐.中国农村的动态贫困:状态转化与持续――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微观数据的生存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52.
[2]叶初升,赵锐,孙永平.动态贫困研究的前沿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3(4):120-128.
[3]郭劲光.我国贫困人口的脆弱度与贫困动态[J].中国农村经济,2011(9):42-48.
[4]于敏.贫困县农户动态贫困实证研究――以、甘肃省贫困县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7-65.
[5]张立冬,李岳云,潘辉.收入流动性与贫困的动态发展:基于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6):73-80.
[6]王朝明,姚毅.中国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1990―2005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3-15.
[7]聂荣,张志国.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动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10):12-20.
[8]MIHAELA D P. The dynam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betes incidence and low income:longitudinal results from Canada’s[J].National Population Health Survey, 2012,72:229-235.
[9]MCLAUGHLIN D K, LEIF J. Becoming poor: the experiences of elders[J].Rural Sociology,1995(2): 202-223.
[10]MCLAUGHLIND K, LEIF J. Work history and US. elders’ transitions into poverty[J].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000(4):469-479.
[11]THOMASP V, JUSTINE M M. Older women in poverty: the impact of midlife factor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2,64:532-548.
[12]章元,许庆,邬ZZ.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降低农村贫困的经验[J].经济研究,2012(11):76-87.
[13]李聪,李树茁,梁义成,费尔德曼.外出务工对流出地家庭生计策略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10(3):77-85.
[14]王子成.外出务工、汇款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4):4-14.
[15]贺聪志,叶敬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3):46-53.
[16]卢海阳,钱文荣.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6): 24-32.
[17]唐浩,施光荣.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2):95-101.
[18]连玉君,黎文素,黄必红.子女外出务工对父母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影响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4(1):185-202.
[19]罗芳,彭代彦.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6):21-27.
[20]ZHU R.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China during 2002C2007: a distributional analysi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6,37:2-14.
一、我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特点
(一)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但也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高发领域
从2005—2012年,我区就业人数增加了263.8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167.5万人,占新增就业人数的63.5%。从2013年劳动力市场上半年各产业需求人数看,第三产业的需求人数为18.2万人,占到总需求人数的65.8%,需求人数是一产的38倍,二产的2倍。从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看,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两个行业需求人数占到劳动力市场总需求人数35%左右。虽然服务业对就业带动能力比较强,但从2013年上半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看,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前10个职业中有7个职业属于服务业行业,主要集中在销售和服务类领域;劳动力明显富裕的前10个行业中有9个职业属于服务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教育和办公类领域。
表1 2005-2012年各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变化情况表
表2 2013年上半年劳动力市场各产业需求人数表
(二)制造业、建筑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技术工人短缺
近年来随着我区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快速增加。据统计,我区制造业和建筑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第二产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0%以上,如果考虑到制造业和建筑业与服务业的关联性,则制造业和建筑业间接提供的就业比例更高。从2013年上半年我区各地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前十个岗位中,除了服务业领域的7个岗位以外,其余的3个岗位分别是车工、操作工、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以上岗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领域。
表3 2010-2011年第二产业各行业城镇就业人员结构表 (单位:人)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但基层单位普遍缺乏人才
目前我区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是单纯的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更主要的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一是岗位与技能不对称的矛盾。据相关部门统计,80%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新招毕业生的技能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特别是高技能岗位和现代服务业的人才供给不足。二是人才分布与实际需求不对称的矛盾。每年呼包鄂地区接收的高校毕业生约占全区总人数的2/3。而从人才的实际需求看,许多旗县特别是苏木乡镇急需一批教育、医疗、农机、农艺、农产品加工、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但每年仅有12%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旗县以下就业的毕业生更少。
(四)大量的农村牧区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但其素质无法满足招聘岗位需求
截至2012年底,全区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为284.8万人,从文化结构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73.5%。从2012年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行业看,主要以从事建筑业、加工制造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为主。目前仍有大量的农村牧区富裕劳动力需要就业,但企业多需要一线操作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无法胜任此类工作,农村牧区转移劳动者素质与需求岗位不适应的矛盾依然严重。
表4 2012年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文化结构表 (单位:万人、%)
(五)个体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但就业的稳定性和质量相对较差
从新安置就业人员去向看,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约占新安置就业总数的76%。该类人群有大部分处于就业不稳定的状态,缺乏劳动权益保障。目前由于受经济形势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一线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用工不规范、规模性裁员、恶意拖欠工资以及不缴或少缴社保费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劳动关系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增多。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成因分析
(一)高端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发达地区的经验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就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第三产业除了住宿餐饮等传统领域外,还包括金融、保险、教育、信息服务等广阔的领域,这些领域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但是目前我区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一方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且呈下行趋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9.49下降为2012年的34.4%,2012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仍是服务业发展的主体,而金融、电信、房地产、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水平,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实用技能型人才缺乏
虽然近几年我区逐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但由于技术工人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一般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需10年左右时间,即使是职业学校学生培养也需要3—5年的时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数量、质量、结构均能适应全区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术工人队伍。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区六大支柱产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缺口达到3万人以上,而且主要集中在车工、操作工等一些工种。从2013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看,车工、操作工、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的需求人数分别是1936人、3206人和2289人,而求职人数仅为925人、708人和970人,缺口相当大。
(三)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一方面,高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各环节缺乏密切配合。高校招生部门只负责新生录取、教务部门只负责按各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培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只负责安排就业,尚未形成招生、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联动模式。另一方面,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按就业和社会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机制不健全。招生专业同质化,缺乏鲜明的地域经济特色。毕业生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就业创业能力不适应社会需求。
(四)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预期不断提高
目前,“80后”和“90后”新成长劳动力已成为求职者的主体,其中以高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最具有代表性。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目前机关、事业单位是众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除此之外,在择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往往对工作的报酬、工作环境、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是否稳定等诸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虑,不愿意接受薪水低、工作环境差和较为偏远地区的工作。据调查,初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因企业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资福利待遇等未达到个人预期,流动率超过30%。流动性就业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稳。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看,他们的学历越来越高,对职业、对生活的看法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已不再是生存的唯一途径,他们对职业的选择更加理性,不是以收入多少为第一要素,而是更注重职业的发展空间、工作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职业前景看好的企业或行业才是他们的首选。而目前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和服务员,这些工作岗位与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预期存在较大差异。
(五)农村牧区转移就业培训与劳动保障不足
全区农村牧区劳动力以文化程度偏低的中年人为主,由于转移就业上岗前适应性培训缺乏,大量的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劳动技能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2012年接受转移技能培训的农牧民工仅占转移就业农牧民工的6%。同时,由于目前的培训学校普遍存在教学实训场地小、设备功能不全、资金投入不足、培训项目单一等问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高,技能培训缺乏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除此之外,农牧民转移就业以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为主,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来强制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建立集体协商制度,经常出现劳动用工恶意欠薪行为,导致农村牧区转移就业稳定性差。
三、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劳动就业宏观调控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与劳动就业管理脱节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最主要原因,一直以来,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隶属于经济管理部门,而教育培训隶属于教育和人社部门,造成就业需求信息不对称,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与用工之间缺乏有效对接。为此,要加快建立统一协调的就业信息沟通机制。一是研究建立产业发展规划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各地方和各部门在制定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时,要同时提出劳动需求规划和劳动用工年度计划,并将劳动需求信息提供给教育和人社部门,教育和人社部门汇总提出全区教育发展和职业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建立投资项目与居民就业相关联的约束机制。把吸纳劳动力就业作为投资项目的核准与审批的重要条件,按照项目投资规模和企业特点,分层次确定就业岗位数量,要求项目建设主体履行带动就业的社会责任。在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同时要提供就业计划,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环节要同时论证安排就业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在开工建设时要明确吸纳就业的岗位和人数,在生产运营时要兑现就业承诺并签订劳动合同。
(二)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拉动就业功能
今后,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新的就业增长极,以呼和浩特市为例,预计2013-2015年期间,现代服务业将吸纳就业2万人以上,仅云计算产业全面建成运行后吸纳就业将达到1万人。因此,要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力争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今后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一是要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升级。在稳固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把现代服务业放到优先发展位置。用足用好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税收减免、奖励扶持政策。实施重点行业突破、重点功能区建设带动和重大项目推动三大战略,扩大规模,提升结构。重点推动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及卫生云等云服务平台、现代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建设。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科学制订 “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各盟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认真梳理,依托区域特色,注重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结合各地的区位优势,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物流园。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把各地区、各类型休闲旅游项目进行整合,形成产业链条。对现有的各大城市综合体要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帮助招商选商,带动当地就业。
(三)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
加强实用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今后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实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一是要加大对技能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各级财政职业教育经费预算中,按一定比例划拨给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支持其发展。对建立长期实习基地的企业和民办职业技术学校给予税收优惠。二是破除束缚技工教育发展的体制。努力破除困扰技工教育的师资身份、职称问题,因“断头”教育导致的技工教育上升通道堵塞等问题,形成科学的新型人才观,发挥制度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三是要完善服务体系。建立由政府牵头和相关部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委员会,开展引导性、鼓励性的政策研究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开发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并对技能型人才在领域、层次、结构、规模等方面加以科学规划。同时,要建立全区技能型人才预警预测系统,对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家底”和需求动态进行科学统计和预测,科学、超前分析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使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具可控制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四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各类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工人的主渠道作用,扩大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范围,突出办学特色。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支持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投资建设实验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平台,每年在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中建立3-5个职业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以及“教学-生产-科研”一条龙等培养方式。
(四)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服务
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化解工程。一是及时准确掌握各地区各用人单位就业需求信息,建立实时更新数据库,并对大学生就业信息进行实名制登记,为有效化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对接平台。由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收集整理市场供求信息,分析把握市场动态,定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引导服务。三是通过优化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跟踪分析毕业生各专业就业供求走势,动态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四是通过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的需求对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化大学生培训实践,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五是加大择业理念教育和舆论宣传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就业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业价值观。六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改善中小企业的就业保障水平,为中小企业搭建用人服务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通过在全区范围内开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等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援助,促进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
(五)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受地域及传统的生活理念影响,我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高,而且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性不高。为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农牧民工转移的组织服务。把建立农牧民转移就业服务基地作为强化政府有组织劳务输出的重要切入点,在劳动力用工比较密集的地区设立就业服务机构,了解市场信息,开展劳务合作对接,实施就业援助,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将就业信息网络覆盖到乡镇、村嘎查的就业服务中心。二是建立完善转移农牧民正常工资协商和支付保障机制。对有组织转移输出的农牧民初次工资水平由输入、转出两地人社部门和转移农牧民代表与用工企业协商确定。输入地区要严格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有效保障转移农牧民的权益。三是调整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切实解决农牧民工待遇政策规定“硬”而实际落实“软”的问题,避免城乡二元结构演变为城镇内的二元结构。重点在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放开限制,同时在农牧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设相对集中的农牧民工经济租用房。
关键词:教育公平;瑶族教育;和谐
作者:玉时阶,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2-0131-008
“教育是人力资源的主生产部门,而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重要的财富。教育的产出――人力资源,是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最为活跃的投入要素。创造知识、引进知识、交流知识无一不是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瑶族是个以农为主的山地民族。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在全国2625032瑶族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数为2355163人,占89.7%。这些人大多居住在西南边疆地区,生态环境较差,经济发展缓慢,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人才资源短缺,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支持经济的持续迅速增长。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瑶族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24924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数的8.6%,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只有45421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1.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有2400108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91.4%。瑶族地区人口素质问题已成为制约瑶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影响了瑶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当前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根本上是人的文化素质的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得益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一、教育公平与瑶族教育
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范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而社会公平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教育公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现代教育的政治价值就是通过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源头,是社会公平的核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公平的核心问题突破,才能最终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当代教育涉及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牵连千家万户,几乎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关心的问题。所以,教育公平历来被视为社会公平的底线,被看作是最基本的公平。教育的不公是社会的最大不公,教育不公正则无社会和谐可言。所以,只有实现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才能构建瑶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周洪宇先生认为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主要有三重关系:教育公平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首先,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首要的、内在的、基本的内容。没有或者缺少公平正义(包括教育公平)的社会谈不上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更谈不上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不能少了公平正义(包括教育公平)这一重要内容。其次,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为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的。抽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就抽掉了和谐社会“大桶”最重要的一块板,和谐社会就无法建成。第三,教育公平还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有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有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有了教育质量的公平,社会弱势群体才有可能与社会其他阶层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才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社会各阶层才有正常流动、正常分化的可能,全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而不至于让社会弱势群体无路可走,铤而走险。这一点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实。所以。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祖国大家庭中,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亿,占全国总人口8%强。少数民族人口虽然较少,但分布面广,全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9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4个,还有民族乡13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不仅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否,不仅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进步,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无疑已成为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时期,能否使我国少数民族在教育上享有平等权利,是我国少数民族能否在政治上实现平等权利的重要表现,是能否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特别是像瑶族这样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地处边疆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其教育的发展在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中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瑶族教育的发展是整个教育公平体系中重要而又独特的组成部分之一。只有当瑶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广大瑶族同胞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时,才能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才能繁荣发展,边疆才能稳定,国防才能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与保证。
瑶族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加上生态环境恶劣,地处偏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瑶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较低,社会发展缓慢而不平衡,瑶族教育相当落后。除湘桂粤边界的平地瑶和部分瑶族地区建有少量的私塾、学堂和小学。有极少数的瑶族子弟能上二三年学,识些汉字外,绝大多数的瑶族基本上不识字,从未进过校门。凡有交易、借贷之事,多用“刻木记事”或“结绳记事”
二、解放后瑶族教育取得的成绩
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瑶族地区大力贯彻落实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高度重视瑶族教育事业的发展,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扶持瑶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的努力,瑶族地区的教育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瑶族教育体系
50多年来,在瑶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瑶族自治县,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具特色的瑶族教育体系。各级各类瑶族在校生不断增多。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1929年10月,政府在瑶族地区开办过6所瑶民小学,2年后停办。1938年重设国民小学6所,1944年停办。1949年又建小学10所。先后受过教育的人不到连南瑶族总人口
的1%。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2005年,全县有完全小学53所,教学点50个,“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级中学9所,普通高中2所,中小学在校生25640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99.7%。又如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20世纪50年代初,只有1所中学和345所小学。到2000年,全县已有49个学前班、253所小学、36所初中、6所高中、1所职业中学、2所中专、2个函授大学和电视大学教学点,全县乡镇有中学,村村有完全小学,大的自然屯有初级小学。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前,全县瑶族聚居区和瑶、汉族杂居区有小学21所,入学瑶族学生455人,占江华瑶族人口的7%。到2005年,江华有各级各类学校625所,其中学前班145所,入学幼儿3427人;小学426所,在校学生41330人;初中17所,九年制学校8所,在校学生27850人;高中4所,在校学生6831人;其中初、高中瑶族等少数民族学生29778人;职业中专2所,在校学生1163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培训学员348人;全县22个乡镇均设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培训。
我国瑶族地区虽然没有设置大专院校,但在各瑶族自治县和瑶族聚居人口较多的地方,均有一些高等院校设置有函授站、教学点进行高等教育。如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于1985年起开办广播电视大学,举办大专学历教育。1979年,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师范学校开办广西函授大学恭城教学辅导站,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5个专业,经过学习、考试、实习,1982年有40人获毕业。除高等院校设置的函授站、教学点外,更多的瑶族青年是考入或保送到瑶区外的高等院校读大学。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全县117个行政村,村村都出过大学生,不仅有清华、北大的大学生,还有在美国、日本攻读硕士、博士的学生。在广西民族大学,20世纪80年代在校的瑶族大学生仅100人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已上升到400余人。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2000年,瑶族6~24岁人口在校情况如下表:
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瑶族子弟不仅都能上学,而且还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二)培养了一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本民族的师资队伍
20世纪50年代前,瑶族地区虽有少量学校,但教师多是外地来的汉族知识分子。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瑶族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定各地的师范院校和民族院校要招收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在各瑶族自治县开办师范学校或教师进修学校,招收瑶族学生进行培养或培训,提高瑶族教师的教学水平;或与各高等院校联合开办函授班,对瑶族地区的民办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前,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有中小学教师274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人。50多年来,通过引进师范院校优秀学生和外地教师、定向委培、招收合格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和“五大”毕业生等渠道扩充师资队伍;同时还采取脱产进修、函授自考、继续教育培训、岗前培训、在职自学、短期培训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素质,至2005年,全县共有教职工4466人,其中中学教职工2219人,小学教职工2185人,瑶族等少数民族1054人。据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教育局统计,1978~1984年,该县离职进修的瑶族教师254人,参加中师函授学习的瑶族教师为202人。通过不同方式的培训、进修、学习,不仅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瑶族教师,而且使瑶族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教育形式
50多年来,瑶族地区的教育部门从瑶族多居山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语言不通,家境困难的实际出发,采取了办民族中、小学和民族班、寄宿制学校、女童班及开展“双语”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教育办学方式。民族中、小学和民族班主要招收家庭困难的瑶族学生入学读书,国家对学生的学费、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等给予补贴或全免,其对象多为民族杂居区的瑶族中小学生。寄宿制学校主要招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家庭困难的瑶族高小生和初中生,国家对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给予补贴或减免。女童班主要在多民族聚居的杂居区开办,以解决瑶族女童因家务多、家庭困难或重男轻女陋习的影响无法上学的问题,入学的女童多为小学生或初中生,国家对女童班学生的学费、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给予补贴或减免。开展“双语”教学是《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瑶族人民的基本权利。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一些地处偏僻的山区瑶族儿童只会说本民族语言,所以,在小学一二年级只能因地制宜,采用瑶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待瑶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后,再逐渐以汉语授课为主。在教学方式上充分体现了瑶族教育的办学特色。
后,在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下,我国的瑶族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瑶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构建瑶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当前,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2004年,我国国内GDP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关。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规律看,一个国家国民收入在1000~3000美元的时候,是各种矛盾发展比较尖锐的时期。我国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各种矛盾在教育问题上也有同样的表现,特别是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已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瑶族教育存在不公平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瑶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与客观等方面的原因,瑶族地区不仅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地区间、城乡间、民族间、性别间、阶层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人口、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总量大;同时,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普遍滞后,面临结构性的发展瓶颈,基础设施与资金短缺的困难,资源贫乏,文化复杂多样性的制约,因此教育发展不公平的问题更突出,更复杂。
(一)存在地区差别
瑶族教育的不公平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仅一般地表现为瑶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上的差距,还表现为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及不同地区的瑶族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以广西为例,2000年,广西有瑶族人口147万余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56%以上,所以,广西的教育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瑶族的教育发展状况。2001年,广西人均教育经费为232元,比全国人均教育经费低131元,而同期北京和上海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105元、1160元;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61元,比全国人均水平低79元,而同期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为794元、817元。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是教育资源相对占有状况的直观反映。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研究成果显示,2003年,广西的教育发展指数为59.5,教育存量指数为83.4,教育增量指数为61.9,教育投入指数为49.8,教育贡献指数为43.0,分别在全国排名为第26位、第15位、第27位、第28位、第28位。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瑶族聚居的粤北山区和珠江三角区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据广东省2005年第2期县处2班“教育体制改革”课题组调查,2003年,广东珠江三角区在校人数约占全省的1/3,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占全省的2/3;2004年,珠江三角区7个市中小学生占全省中小学生总人数的28%,而教育经费投入却占56%,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学生人均教育经费超过1000元,而瑶族聚居的粤北山区人均教育经费却不足500元。广东的瑶族自治县尚且如此,其他省(自治区)的瑶族自治县情况就更差。这些差距导致了瑶族地区的教育普及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年来,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教育补助专款,包括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款、师范教育专款、民族教育专款、义务教育工程专款、贫困地区助学金等都比过去有很大的增加,缓解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困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瑶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这种地区教育发展的水平差距仍难以消除。
(二)存在城乡差别
由于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制度的设置和安排,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突出的“城市取向”,从而使农村教育发展落后于城市教育发展。而瑶族地区农村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教育发展更加落后于城市教育的发展,并成为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显示,2001年,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只享有全国义务教育经费的31.2%,农村初中及小学基建资金支出仅占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基建支出的1.9%和3.6%,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城市平均水平的三成。以广东为例,2005年,广东小学生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情况如下:东部平均为200元,中部为31元,西部为50元,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的小学生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5元。由于教育发展过于重视城市人的利益,不仅使农村,特别是像瑶族聚居的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在教育模式上过于城市化,具体表现为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为依据制订全国各级教育教学的统一大纲、材和统一标准,全盘照搬或模仿城市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这对地处于边疆山区的瑶族学生来说不仅是要求太高,也是不公平的,难以获得广大瑶族学生的满意和家长的支持。
(三)存在阶层差别
所谓阶层差别,亦称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我国目前正面临非常严峻的社会分层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迁,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已经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阶层差别日益加剧,不同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也随之扩大,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有关研究资料表明,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中,20%的高收入家庭占有了全部收入的50%,20%的低收入家庭仅占总收入的4.27%。当前,国际公认的贫富差距的警戒线的基尼系数为0.40,而200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47。严重地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在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中列出基尼系数的12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处于第85位,在比我们国家基尼系数更高的35个国家中,有32个国家属于社会冲突与矛盾激化、经济发展停滞的拉美与非洲国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像瑶族这样原来发展比较缓慢的民族,其差距更大。历史上,瑶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瑶族地区的现代学校教育是后才开始的,教育基础差,底子薄,这是其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教育相差较大的原因。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缓慢。2004年,当我国宣布GDP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大关时,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人均财政收入却分别为517元、250无、201元,分别为广东省该年全省平均水平的28%、14%、11%。瑶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经济不发达,瑶族群众生活较贫困,从而制约了瑶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三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造成的教育不公。瑶族虽人口较多,但居住分散,且多居穷乡僻壤,由于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城市和发达地区享有较多的优势教育资源,从而使得边远山区的瑶族教育经费远远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四是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瑶族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人们生活困难,教育观念较淡薄。
平等参与教育是女性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高妇女精神文明素质和社会地位,改善妇女生活状况,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为切实保障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提高女性入学率。在入学率和升学率,努力消除男女两性在受教育程度和机会上的差距。提高了妇女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程度。据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中国15岁以上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年,男性为7.8年,男女差异为1.7年。2003年,中国15岁以上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男性为8.4年,男女差异为一年。女性增加受教育年限明显快于男性,男女受教育年限的差距逐步减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瑶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还是远远不如男性。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全国6岁及6岁以上瑶族男、女两性受教育状况如下表:
上表数据表明,瑶族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状况仍有较大差别,男性受教育的人数和状况明显好于女性,未上过学的瑶族男性比女性低40个百分点,而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瑶族男性却比女性高30,2个百分点。瑶族女性受教育状况如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势必制约瑶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影响瑶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上述各方面的不公平,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因此。要实现教育公平,推进瑶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同时,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与瑶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构建瑶族地区和谐社会。
四、发展瑶族教育的对策
(一)国家应更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瑶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办学条件一直低于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这是造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不公的重要原因。所以,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为各民族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投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
市,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沿海地区还是边疆地区,都应大体一样,使每所学校都能拥有大体相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基本相同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公平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对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采取补偿措施
世界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均衡的,因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而形成的弱势群体也是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教育问题,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制定各种扶持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如前所述,我国的瑶族聚居区,各瑶族自治县基本上都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县,属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瑶族群众都刚解决温饱,有的人还未解决温饱问题,瑶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属于教育的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国家必须坚持对像瑶族和瑶族地区这些弱势群体与处于弱势地区进行教育补偿,最大限度地消除教育阶层差别与民族差别,这就是罗尔斯公平判据中“平等性原则”之后的“补偿性原则”。这一原则立足于教育的整体利益,强调照顾最少受益者的最大利益,对教育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的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使弱势群体也能普遍地享受教育带来的收益,进而提高教育的质量。正如杨东平教授所说:“中国普及教育的历程已经说明,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仅靠同等对待的平均推进策略,企图通过社会发展自然地缩小和弥补差距的设想是不真实的,必须依靠政府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补偿性的倾斜政策。或者说,在中国这样发展差距极大的人口大国,必须同时使用‘发展性’和‘补偿性’两种标准,才能有效地促进普及教育,增进教育公平。”0虽然我国现在也有一些教育补偿机制,如民间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政府的教育扶贫、助学金、奖学金等,但与庞大的弱势群体的需求相比,这些补偿措施和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无法实现教育公平。所以,应不断完善教育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使教育补偿机制制度化、法制化。
(三)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从世界各国努力促使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来看,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目前,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仍很大,瑶族地区教育经费保障标准偏低,许多优秀教师流动到条件较为优越的城镇或东部地区、沿海地区,使得瑶族地区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小学因无足够的公办教师,不得不聘用廉价的代课教师。“教师问题正在成为新的‘瓶颈’,成为农村教育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锄特别是实行“一费制”后,学校收费减少,农村教师除了工资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补贴。实际收入减少,人心浮动。因此,应尽快建立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机制,将教师工资纳入公务员工资体系,确保足额、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尤其是对瑶族地区这样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更应实行优惠政策,提高这些地区的教师待遇和地位,从而保证师资资源的均衡配置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