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时间:2022-06-07 01:01: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第1篇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充分认识“与别家不同”的贾府的特点。

[总体思路]

教案由三部分组成,即:1、“硬件”;2、“软件”;3、解题。这三部分均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

[实施步骤]

一、贾府的“硬件”

提问:

课文交代,未进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首先请大家想想,这贾府的硬件措施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

明确: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二、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三、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

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二、贾府的“软件”

提问:

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学生讨论)

明确:

不可以。“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不好。

说明:

此问意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

[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板书]

教案点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贾府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和“软件”(贾府人非凡的服饰、骄矜的气质和贾府的繁文缛节)两个方面分析,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封建大家庭的样板、封建上层统治者生活写照的贾府的特点:富贵尊荣、威严袭人

[目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充分认识“与别家不同”的贾府的特点。

[总体思路]

本教案由三部分组成,即:1、“硬件”;2、“软件”;3、解题。这三部分均围绕同一个教学目标。

[实施步骤]

一、贾府的“硬件”

提问:

课文交代,未进府之前,“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就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慧眼一层层铺陈开来。首先请大家想想,这贾府的硬件措施是怎样的?

(学生读书讨论)

明确: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二、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三、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说明:

此问重在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贾府硬件的信息,课文中都有直接表现的文字,学生只要认真读书,不难筛选出的。通过此问的探讨,学生能够从“硬件”设施上,一下子从感性上把握到贾府的环境特点。

二、贾府的“软件”

提问:

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二、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三、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说明:

此问重在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说来,认识一个环境,往往只把握“硬件”上的特点,而忽视“软件”上的观察和研究。本问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体味出贾府的精神内涵实质。

三、解题

提问:

至此,我们已经认识了贾府这一环境。我们接下来看看课文的题目。注解中指出,题目是编者所加。现在我想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你们看可以吗?

(学生讨论)

明确:

不可以。“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赫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不好。

说明:

此问意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

[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板书]

教案点评: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这对学生了解《红楼梦》全书有着非凡的意义。那么,教学本文的重点自然是对贾府这一环境的分析。本设计拟着重从贾府的“硬件”(贾府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和“软件”(贾府人非凡的服饰、骄矜的气质和贾府的繁文缛节)两个方面分析,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封建大家庭的样板、封建上层统治者生活写照的贾府的特点:富贵尊荣、威严袭人

探究活动

在对比中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丫环数量的对比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结局安能不惨?

人物描写的对比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抓住一点拓展对比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写黛玉初至贾府门前,有这样一段描写:

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依据“蹲着”和几个“大”字,学生能够理会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贾府宏伟富丽、庄严肃穆的豪门世家的贵族气派、而且也暗示了贾府“诗礼簪缨”、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但是,环境的描写与展现,是融合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之中的,这段描写对于刻画林黛玉的性格到底有什么作用,学生就难以理解了。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我便把《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初至贾府门前的一段描写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对照阅读:

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

同是贾府门前的景物人物,在黛玉眼中突出的是“大”,对守门的奴仆也仅注意到着装别致而已。而这些到了刘姥姥眼中就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石狮子”不“大”了,匾上的字也未进入她的眼中,那些守门奴仆在刘姥姥眼中也变成“挺胸叠肚指手画脚”威风凛凛的人了。

经过对照思考,学生终于明白:这是由于人物的性格、身份、教养的不同使然。于是,我又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林黛玉本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有着极强的自尊心。由于母亲去世,才离父到京,来贾府过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在来贾府之前,就曾知道贾府“与别家不同”,今天亲临贾府,她特别叮嘱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她不准自己出现丝毫的差错,以致有损自己小姐的身份和自尊。可以设想,黛玉在贾府门前,行动是多么的谨慎,心情是何等的紧张。这种谨小慎微。忐忑不安的心理必然会通过她眼中的景物人物而体现出来,她在贾府门前的“大”的感受正是她这种心情的折射,也就是说,这位体弱多并多愁善感的姑娘初临贾府,就感到那扑面而来的压力了。然而,黛玉毕竟是一个承袭过列侯门庭的盐课老爷家的贵族小姐,对那些守门奴仆只觉得他们穿着考究,但不会对他们产生一种胆怯畏惧心理,因为在他们面前,自己仍然是主子。

而刘姥姥则不同。她本是一个村妪,只因自己姑爷与贾府“略有瓜葛”,为了讨些银钱才来到贾府。由于她在农村见多识广,诸如“大石狮子”、大匾上的大字等是不会引起她的注意的。能引起她注意的自然是那些能显示官宦世家富贵阔绰的“簇簇轿马”。而那些守门奴仆在她眼中则一个个显得飞扬跋扈。气使颐指,令她不寒而栗。这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豪门大户的爪牙,他们常常是直接百姓的鹰犬,因而,他们在刘姥姥眼中就成这样一副神态了。这段描写同刘姥姥的性格。身份极相吻合。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学生不仅把握了黛玉进贾府的性格心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容易把握了。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二、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三、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说明:

此问重在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般说来,认识一个环境,往往只把握“硬件”上的特点,而忽视“软件”上的观察和研究。本问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体味出贾府的精神内涵实质。

三、解题

第2篇

一、预设细节,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体验情感和增长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人文性和艺术性的享受。《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珍视孩子们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是课堂生成精彩绽放美丽的弹性调控过程。高明的预设总是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表现,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我们关注生成精彩并非摈弃细节预设。教师的细节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教学才能更具有针对性,才会为课堂生成精彩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认真预设好课堂中可能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就可以在教学中胸有成竹,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二、抓取细节,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课堂教学往往是千变万化的,这多得于突发性的生成。生成好像是教学过程的节外生枝,但节外生枝或许会开出艳丽的花朵。生成是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是预设灵活机变的调整。如袁蓉老师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为女性,同为很美的女性,王熙凤与林黛玉的美有无差异?”有学生说,林是一种少女的美,王是一种的美;有学生说,林是一种内敛的美,王是一种张扬的美……这之间,忽然有同学交头接耳:文中似乎没有写林黛玉的衣着打扮,她会穿怎样的衣服呢?这是袁老师没想到的,于是她让大家想象一下林黛玉当时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有学生说,林黛玉第一次到外婆家,应该是精心打扮过的;有学生说,林黛玉很自尊、心细,不会在给人第一印象的衣着上随意的;有学生说,林黛玉是一个孤高独立、不合流俗的女子,她的衣饰应是淡而不俗、清雅高丽的。忽然有学生发问:“文章为什么对王熙凤的着装描写细致,而对林黛玉的着装一字不提呢?”课堂又掀起了。大家认为,王熙凤身份特殊,出场时就要引人格外关注,所以艳丽华贵的衣着非常夺目,既符合其身份,也符合其性格;林黛玉略去衣着打扮的描写,更显示她灵秀的精神气质。 

这堂课,袁老师本来预设的教学细节之一是“透过王熙凤和林黛玉肖像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特别是发现林黛玉不同凡俗的气质美”,不料中途出现“意外”,“想象一下她当时会穿什么样的服装”看似顺着学生的发言游离了教学的细节预设,实则从另一个更有趣味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人物内心世界,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是不曾“预约”的精彩。 

三、优化细节,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应该注重细节的预设。而这里所说的细节预设,应是一种开放式的多元的细节预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是细节预设,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参与教学研讨也是细节预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细节预设必须做到心中有人,我们需要淡化狭隘的格式化的备课,优化课堂中的每个细节,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教案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细节优化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 

四、预践统一,绽放课堂教学的美丽 

语文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的多向性、结论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可以达到生成的多样性,而一定的预设必不可少,预设与生成,似乎是矛盾对立的,但预设可以转化为生成;预设是为了生成,为了创新,为了学生的发展。然而,生成也决不是随意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预设不能被生成无情放逐,生成也不能因失却引导而放任自流。 

有位教师在执教《孔雀东南飞》时,按照文本和他的预设,刘、焦悲剧以双双殉情而终。但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他们为什么非要选择死呢?于是全班对这个“另类”问题探讨起来。他让大家为刘、焦设计“出路”,有的说他们可以告焦母破坏婚姻,有的说二人可以私奔呀,司马相如、卓文君不是私奔了吗,有的说干脆听从母、兄安排,各自结婚不也很好吗……老师把他们说法一一提炼,归类为板书:①状告,②私奔,③屈就……然后进行对话: 

师:刘、焦状告焦母,那时有《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吗? 

生(笑):没有。 

师:那时没有这些法律,但有另外一些“国法”和“礼教”,而它们都是维护封建家长制的,刘、焦想告也告不赢呀! 

生:那他们就私奔吧。 

师:他们私奔虽然可以暂时逃离刘、焦家庭小“火坑”,但别人如果知道他们有违母命兄意而私奔会怎样看待他们呢,他们会不会陷入为社会所不容的大“火坑”呢? 

生:有可能,那简直是一定的。 

师:如果让他们分别再娶再嫁,这就不符合他们的性格和对爱情的忠贞,人物形象就不美了,就失去了魅力! 

经过一番点拨、疏导,预设与生成的“死”“生”之争得以顺利解决:焦、刘只有殉情,才彰显他们爱情的始终不渝,才有力地批判封建家长制害人的罪恶。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参辅;高中语文;高效教学;对策

高中可以说是决定学生命运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所以不单单是学校重视,家长、社会也给予了高中生更多的照顾。辅导书市场也看准了市场需求,推出了全面细致的语文教学参辅书。甚至包括了课程引言、课文中生僻字注音、重点段落逐字逐句讲解等,可以说参辅书你想到的内容都有,你想不到的也有。有如此详尽资料,有的学生甚至不再认真听课,全依仗参考书了。语文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一、教辅书对现代语文教学冲击

(一)学生表现

首先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学参辅书深受学生欢迎,几乎人手一本,甚至有的学生还拥有多本语文教学参辅书。语文参辅书的出现以及普及,威胁到了老师手中的教案。以往只有教师掌握核心重点资料,学生方面掌握较少。而现如今,学生有可能通过多本教学参辅汇总,掌握的知识甚至比老师还要全面。第二,也是较为严重的一点就是好多学生不再认真听语文课。学生们认为,自己该学的知识已经在教学参辅中学习过,所以认为上课不重要。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对高中语文教学十分不利。

(二)语文教师的表现

对待教学参辅的冲击,不同的语文教师也存着着不同的表现,大体总结下来的话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种表现为厌恶教学参辅。这类教师一般有着较高的资历与较深的教学经验。他们并不把教学参辅放在眼里,并把自己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奉为真经。他们觉得教学参辅只是小儿科,也不会从教学参辅上学习比较新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这类教师由于过于固守陈规,因此课堂的内容也比较刻板枯燥,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就会差些。

第二种表现为过分相信教学参辅。这类教师一般年龄比较小,缺乏教学经验与自信心。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所以他们更愿意学习、⒖急鹑说木验。因为现在的教学参辅内容全而且细,教师完全不用自己设计教学流程与思路,直接照搬参辅书就可以了。这类老师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对工作缺乏热情而且较为懒惰。就算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很好,但是学生分明就能觉察出老师实则照本宣科,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第三种表现为选择性运用教学参辅。这类教师一般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又渴望在教学工作中自我提升。他们会自己撰写教案,同时也会参考教学参辅,将二者结合起来,将教学参辅中有用信息为自己所用,没有用的给予删除。这样既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也规避了照抄教学参辅的无聊状况。

二、高中语文实现高效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看待教学参辅的存在并为我所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的存储量与传输量也很迅速,所以学生获得更多关于教学的知识成为必然。我们无法将已经普及的教学参辅驱逐出市场,也无法无权限制学生的购买。所以教师能做的不是向教学参辅低头,而是更好地利用教学参辅,让这些书为教师的课堂服务。

教学参辅虽然多而全,但是高中学生的学习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学生只靠教学参辅学习,学习的时间长不说,以他们现在的水平也很难快速把握课文重点,所以说学生只看参辅不听课的结果会是事倍功半。当然,教师也不能完全否定教学参辅,教师可能将自己的教案与参辅作比较,看看参辅有哪些好的内容可以补充到自己的教案当中,从而引起同学的注意,以便教师能够更好传授知识。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的氛围好坏对老师的授课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起着巨大的作用。课堂氛围融洽和谐,能够使教师享受其中,课堂讲授变得更富表现力,学生也更加热衷于听课,能够在欢乐的氛围中不自觉学到知识。所以说,要实现高效教学的课堂,必然离不开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果老师心中带着怒火,学生面露怨气,这样的气氛下,别说学习了不打架就很不错了。那么该如何营造和谐的氛围呢?

首先,教师自己站在课堂时就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因为他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以后。都说快乐是会被传染的,如果教师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快乐,这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的学生,从而把学生带到一个很快学习东西的环境。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述鲁迅的《祝福》时,这是一个带有悲剧性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进入到故事当中,真实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教师可以适当搜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小故事,在讲背景的时候,适当穿插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帮助他们更好探求文章的中心。

(三)利用影视资源提高课堂感染力

高中语文涵盖的内容很多,人文色彩浓厚,有些课文思想深邃,甚至会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在所有教学辅助设备中,影视资源可以说是十分有效,学生十分乐于接受的形式。

比如对于《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如果教师单独讲课的话,就会显得很枯燥。因为文章中对林黛玉的内心刻画比较多,还有林黛玉初进贾府对所有人的印象,曹雪芹的描写十分精妙。在单纯的教学讲义中,教师其实对于林黛玉的感受以及贾府的各个人物特点只能用语言概括,感染力欠缺。其实,高中好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被翻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和讲课内容相关的剧集,帮助大家学习。

再比如,高中课本中的名篇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是一个让人热血喷张的演讲稿,如果单纯让教师用嘴去介绍,教师很难精确描述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状态与演讲激情。由于现代教学条件改进,教师完全可以从网上拷贝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英文演讲现场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接、生动感受马丁・路德・金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不满,感受他的希冀。这样的课堂震撼力与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肯定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四)充分落实因材施教

教师教学之所以能够优于冷冰冰的教学参辅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是有感情有温度的,而参辅书没有情感。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于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因为学生是不同的,老师的方法就应该有所不同。而参辅书对待所有同学,所呈现的内容是一样的。这是教师所拥有的一个绝对优势。

比如对于不喜欢语文的学生,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好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爱上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像可以推荐一些名著让他们读,让他们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而对于十分喜欢语文的同学,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把他教授的重点内容与章节全部领会。对于爱自我表现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多让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学会挖掘他们的长处,多在课下指导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克服腼腆,勇于表现自我。

三、结语

虽然教学参辅十分流行,但是它们还是无法取代教师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教师既要认识到教辅所带来的冲击,又要不断完善提高自我,最终才能实现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谈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3):22- 13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效果 综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56-01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中职院校旨在为社会培养、输送专业型的技能型人才。语文是中职院校的基础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阅读教学是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阅读感受,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职语文教师在不断探索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但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认识不足。不少中职语文教师认为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所以不少中职语文教师没有深入钻研阅读教学,对阅读内容的讲解草率了事,没有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

2.方法单一。目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注重向学生灌输单一、程序化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认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语文阅读知识,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体验和阅读能力。

3.阅历不足。中职语文阅读教材比较经典,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进行讲解,要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但由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学习阅历也不是很充足,教师一味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阅读教材似懂非懂,阅读兴趣难以大幅度提升。

三、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综合方法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阅读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经常进行阅读,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和深刻。可以说,阅读能力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基础。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却又需要学量专业知识,所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大有裨益,这也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的专业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要提高综合素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能力和高尚的操守,方能为学生发挥表率作用。有鉴于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各种文学典故和经典诗词能信手拈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提高阅读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钻研,精心设计教案,课堂导入语要新颖独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将精力放在课堂中,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再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不能摆出高不可攀的姿态,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个性与灵性,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学生”的良性互动局面,使学生与文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确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各种手段优化教学情境,能使平淡枯燥的阅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形式。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于一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当时林黛玉初次进贾府的影视剧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当时的情景,事半功倍地掌握阅读内容。

其次,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开放式阅读。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性差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个性火花,让他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理解。比如在教学《项链》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思考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品德是不是完全不可取,是不是除了虚荣以外一无是处。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打开思维,无形中提高阅读能力。

3.开辟阅读第二课堂。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将眼光延伸至课外,积极开辟阅读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成立课外阅读小组,教师为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如每人每天阅读15-30分钟,阅读5-10页;规定读物;交换读物;交流精彩句段和故事大意;做限时阅读练习。教师通过各阅读组组长及时了解掌握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并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

其次,开展语文活动,比如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诗文朗诵会等,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再次,开展读书报告会,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检阅课外阅读成果,进一步推动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学生在报告中,讲清自己最喜爱读的一本书的书名和故事梗概,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不拘一格,教师要大胆探索,积极应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信任他们的能力,并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映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91.

[2]杨锦恋.入境生情,以情会文―――浅说情境教学在中职教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7)242-243.

[3]王微微.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51

[4]杨燕敏.中专语文阅读教学技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85~86

第5篇

一、文本――对话的根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是对话者之一”,“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等。虽然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等多层面的对话,但对话的根本是文本。也就是说就课堂教学而言,不管是隐性的思想的无声交流,还是显性的语言方式的交流,都应该以文本或以文本为中心的辐射范围为对话的依据。

1学生自读走进文本

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学生是读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前和上课时给足学生自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略读或精读的过程中感悟和品味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方法,比如写读后感、写点评。

例如,学生自读《七颗钻石》就会被小姑娘的爱心打动,会被文中神奇的想象吸引。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评点和记录这些阅读初感。总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体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思想。

2师生共同探究文本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这一过程不是教师完成预设的教案,而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为目的。

比如学习《七颗钻石》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文章的结尾体现作者的什么用意?为什么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要为大熊星座创作这样一个起源故事?而探究《背影》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此文成为经典的理由是什么?

3学生创造超越文本

此环节要在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出乎其外,把文章读活。

比如学完《背影》课文后,只让学生讲讲自己家的亲情故事,是对文本的肤浅拓展,往往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而变成老生常谈的孝敬父母品德教育课。但若是设计成这样的活动:搜索日常生活中,父母最打动你的细节或动作,借鉴朱自清先生的叙事线索和详略安排,进行讲述或写作,则更能在本文学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真情实感调动出来,并强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再如学完《七颗钻石》后,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运用想象和联想为大熊星座编写另外的起源故事。

二、提问――对话的显性形式

提问的主体是学生或者教师。学生可以把解读文本过程中的疑惑,以问题的形式向对话的“引导者”――教师提出;教师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把学生的对话引向深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垫脚石,是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保证。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注意横向和纵深两个层次。横向要能涵盖课文内容,纵深要形成问题序列。

比如讲授《最后一课》时这样提问:“透过课文,大家说说看,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通过这两个主要人物体现本文的主题的?”前一个问题是就课文层面上横向展开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有贪玩、天真、自尊、爱国等性格的小男孩,以及韩麦尔在最后一课上有着自责、悲痛、爱国等复杂情感的高大的教师形象。第二个问题的目的则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一个纵深层次的问题。课文写了小弗朗士在战争环境下自然形成的爱国思想,以及韩麦尔自觉主动的爱国情感。以这两个人物为主人公,反映了整个地区人们的丧失母语的悲痛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另外,提问还应该形成序列,当然也可能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申。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整体思维或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三、多媒体――对话的途径之一

多媒体容量大,形象逼真,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莲文化”专题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图片、诗文、莲的名称等等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列出相关的网站,建议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多媒体的辅助能更好地达到专题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和文本内外广阔的语文资源对话。《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师生、文本边展开对话,边用多媒体介绍贾府众多人物的关系以及表现贾府内在环境的黛玉行走路线,都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直观有效。

但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它只是对话的途径之一。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和文本为中心,要注意运用时机、技巧,避免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形象思维遭到扼杀。

四、留白――对话的拓展

留白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语文教材本身就含有很多的、有待学生对话补充的“空白”。如《项链》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了结局的空白。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阅读主体各方面的差异自然带来读者想象的不同。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清新美丽的荷塘月色图,学生进入情境后会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作者文字的基础上勾勒出各自的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具象的荷塘。

第6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有些教师已不知不觉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其主要特点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域,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能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寓教于乐。

一、多媒体,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建筑在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以它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学生很少有人见过赵州桥,对赵州桥的历史也知之不多。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教师紧紧扣往“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通过演示作者的头像及有关文字,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展示有关岳阳楼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完成对表象的认识。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贾府的人物和建筑复杂,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两张图片,即“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建筑图”。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二、巧用多媒体:深入情境,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1、深入情境,理解课文。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想问题,再加上画龙点睛的讲析,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怀乡,怀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情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丰富情感,陶冶心灵。课文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的模拟直观,更能激起丰富的想象,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陶冶静化学生的心灵。大海是神秘而诱人的,大海怎么会唱起欢乐的歌呢?课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丽的景色和海港繁荣的景象,赞颂了祖国建设的新貌。配合教材,给学生欣赏一段“浪涛声”。只听得喧哗的浪涛声中传来了几声海鸥的呜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学生似乎一下子来到了烟波浩渺的大海,和大海一起欢歌,一起涌上无数朵感情的浪花……学生和课文中的“我”融成一体,正驾驶语言文字之舟犁开着一道道“爱我大海,爱我中华”的波澜。同时,在这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激发了对祖国深深地爱。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情境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如果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就能利用播音范读使学生领悟语言情感:用图片演示及动画效果,再现情景,用多媒体展示平台、展示教学思路与再现生活形象等。它可以融视、听、感、悟、思于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能够达到、循序渐进的学习目的。它以形象的直观性,表现手法的独特性,知识的密集性以及对学生感受的多元性等特点备受教育者的青睐,在语文教学中将会得到更好的运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第7篇

教案之于老师,如同大米之于巧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难为无教案之教学。即使是一名在三尺讲台上身经百战的优秀教师,也很难保证在没有教案的情况下能顺利进行有效的授课,所以对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而言,能否撰写一份含金量高的教案,对其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第一步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备课,教案是要根据我们所要讲的课文来撰写的,如果我们不熟悉我们要讲的课文,我们怎么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首先对教材要有个性化的解读。有新意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新意才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气氛。但有个性并不是说脱离实际去谈新鲜,而是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知识,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如有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根据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为什么贾母让丫鬟称宝玉为宝玉,而不是叫‘宝玉爷’呢?”他从名字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封建思想中,小孩子取名贱才容易养活,如有些孩子取名为“小猪”、“小狗”。从孩子取名角度来解释,见解独到,有新意。其次要把教材读厚。文学作品在创作上简练,特别是诗歌,有许多空白点,我们要把空白补回来:把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原丰满,填补教材中的空白点,充分挖掘文本意蕴和作者写作意图。当我们对课文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教案的写作。

中学语文教案的撰写体例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设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数,具体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教案撰写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上。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所以深入研究教材是写好教案的第一步。无论是哪一类题材教案的撰写,都需要我们把课文读懂,读透,读出新意。

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总目标,即语文教学大纲、高中或初中阶段目标、一学年的目标、一册书的目标、一个单元的目标以及课文学习目标等来制定教学目标。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教案,制定教学目的是借用文章中的两个字“业”和“德”,来表达学习与意志、毅力等思想品德的关系,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符合以上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有:针对性原则,《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中,学习叶老“说明白”艺术,是要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故都的秋》这一教案中,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明确性原则,而《故都的秋》制定进一步掌握散文“行”与“神”的关系这一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所以可删去。整体性原则,《送东阳马生序》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本文最为显著的写作特点就是把自己青少年求学的情况同当时太学生学习情况加以对比,从而去表现主题。可行性原则,写教案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该简则简,该繁则繁,

教学设想是在对课文的主要特点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具体来处理这篇课文。如《荷花淀》的教案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还根据课文的要求,仅就“话别”与“探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和设想,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来确定。重点、难点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必须在

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给与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一切都在于服务实现这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这一具体目标是一门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教案和全部课程目标体系上的有机统一。

教学时数则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设想、和重难点来确定。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教案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教案撰写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总和,一般包括导入语(由旧课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整体感知)、重点讲解(互动环节)、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或思考)。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才能完整。

导入语的设置是有技巧的,可遵循心理原则来设计,包括激发兴趣和触感。如《荷花淀》中的导入新课“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闪现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痛苦嘶叫、鲜血淋漓,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战争则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齐学习被称为“诗体小说”的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如《景泰蓝的制作》,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先出示景泰蓝的实物或照片,让学生回答有关景泰蓝的问题,有利于触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内容包括解题、作者介绍、整体感知,《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中,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注释和自读提示,了解题目和作者,然后再补充作者的信息,如果能解释课文的体裁“序”的特点,那就更加清楚了。整体感知是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一般在预习完成)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行文脉络,如《故都的秋》;也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如《景泰蓝的制作》;而对于文言文,老师就选择范读课文,以提示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意义及句读,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示清楚,以便在讲课时引起重视,如《送东阳马生序》......

重点讲解主要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的形式,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一定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按层次分析段落,分析重点难点,而文言文则要适当解释难理解的字词。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都要经过设计,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多说,该什么时候说,用什么语调说等都应经过精心安排。另外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问题后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自己解答问题;也要注意帮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板书设计要力求创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极富个性特点的创造性劳动,其个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每次课的板书设计中。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一节课设计出具有如下特点的板书方案:一是严密的逻辑性,板书顺序是逻辑推理的高度概括再现;二是概括性,高度凝练概括本课的教学主要内容;三是符合审美要求,板书设计要符合审美规律,给人以明确清晰、美观大方的良好审美感受;四是结构的完整性,即对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表述;五是创新性,每个人即使在讲同一内容时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作用,板书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

课后作业要能帮助学生复习,掌握今天课堂的知识,将知识提升到更高层次。如《东阳马生序》可以布置如下的作业:如何看待作者的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教案撰写不是一次性劳动,初稿完成后,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一是因为初

第8篇

一、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急切呼唤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备受人们关注,可是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满怀,滔滔不绝,而台下学生两眼茫然,昏昏欲睡。语文课通常被学生当做休闲课、放松课。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高考命题的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只要背诵题是课内的,一些学生质疑:学了也不考,学了有什么用?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高,整体的语文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一些教师花了大量时间死记硬背繁琐的语文知识,功利地去告知学生答题方法。我们所有的目的就是提高高考语文那张卷子的分数。语文的人文性内涵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上为了追赶所谓的进度,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提问,也是只能关注到少部分同学,不能关注全体。在这样的状态下语文不再是充满灵性的美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而是变成了面目可憎的说教,无边无际的试题。

在竞争日益严峻的今天,高考制度决定了学生过多地被功利思想支配,希望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课后学生不会花过多时间学习语文,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这四十分钟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现状,打造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的课堂?这成为一线语文老师急需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二、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如何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反思。

(一)教师要潜下心来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学无止境,教师这个职业比任何其他职业都来得艰难,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但是,读书对老师来讲是一种奢侈。成天是作业、试卷、琐碎的班务工作,繁重的工作把人碾压得佝偻苍白,读书这个必修之课成了奢侈的梦。

读书应该是教师的常态生活,语文教师更应如此。语文教师不读书,必定难致远处,课堂枯燥,解读低弱,语言乏味,了无生气,教学只能是压灭火花,扼杀灵性,捆绑灵魂,造就浅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从来不爱文学、不看“闲书”(教本教参之外的书)、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读的语文老师,能够让他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读书。

所以,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潜下心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

(二)因材而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也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上课前就要“瞄准最后的结果”,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标越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就越紧凑,教学效果就越明显,教学的目标要重点突出。一堂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了,讲什么,练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0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最后,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三高”目标。

(三)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恰当的导入手段和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在课堂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肯学、想学、会学”,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例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从时下最火的红楼梦中人的海选讲起,这是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讲必修一读本《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时,导入由赵咏华演唱的《最浪漫的事》。

(四)精心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会思考的人,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如何思考”,帮助他们思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正是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的问题呢?北大钱志亮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能够触及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于艺术知识十字路口的问题,树立着思维导向目标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能扩展学生思维时空的问题,能迸发出思维火花的问题。”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探究,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整个课堂就会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师生关系就会呈现出和谐之美,教师不再是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课堂因而变得高效。

(五)“闲言碎语”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插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故事、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碎语。这些“碎语”不仅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而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课堂高效。

总之,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涉及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只要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在教学设计时,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站在学生的立场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一想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语文课堂就能真正实现高效。

第9篇

一、备课中,当一名技艺高超的设计师

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项艺术,备课(包括阅读指导、作业评讲、作文辅导、语文活动等),如同服装剪裁、工艺美术等,是一种艺术创作,要讲究“角度、梯度、力度”;要参考充分的资料,又要独立自主,独树一帜;要考虑恰当的、完整的课堂结构,做到板书“精”、提问“巧”、方法“活”、指导“灵”;还要注意形象、生动、幽默的课堂语言,课堂导入新颖别致,课中过渡不时掀起小,课后结语留下无穷回味。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对备课这一环节有很细致深入的研究,认为设计教案不仅要备预案,还要设计详案;不单要备教材中的细节,还要设计充分的课堂评点语言,甚至要巧设朗读的艺术化,如播音式、评书式、解说式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艺术作品,才会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只有通过认真准备的教案,才会在课堂上受到学生的青睐,达到如期的效果。

如学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就设计引用《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同时引用《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兴”之“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以俗解雅,轻松风趣,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逐渐由消极走向积极。

再如,针对学生作文无的放矢、言之无物的现象,我就创设这么一次活动:一开始就宣布活动要求――师生都不许说话,用心观察,然后板书――做哑剧,再用一些动作提示学生共同参与哑剧表演,如跳绳、拔河、打球等都可以。活动结束后,学生自然兴致高涨地投入练笔之中,记录这次活动的过程、感受、师生的表现等,这不失为一项有益于“激活思维的发散,开拓思维的空间,触发学生的想象”的创新活动。

二、课堂上,进入主持人的角色

语文教学不比其他学科,设计好的教案可以直接拿到课堂上宣讲。“语言的丰富多彩反映了思维的千姿百态,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在能力形成和知识运用方面的独特性。”设计得再完美的语文教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学生也常常有新鲜离奇的想法,耍一个出其不意的花枪。课堂的随意性、灵活性比较大,有时甚至可以预定的构想,重新组合思路,一个突发的奇想、一组精妙的创意、一时澎湃的激情等都可能生发于课堂。教师就要有一定的组织才能、语言功底、文化底蕴,捕捉课堂教学机会,“善于撷趣”,“深于传情”,“工于达意”,“巧于启智”。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进入主持人的角色,像马东一样幽默,倪萍一样细腻,王小丫一样欢快,赵忠祥一样沉稳,李勇一样放达,创设情境语言,调动学生情感;“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灵气”;“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增强活力”;灵活机变,圆满课堂秩序。

三、阅读教学时,做一名导游

不管是体验式阅读、求异式阅读,还是多角度阅读、整体式阅读,都重在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读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读缤纷绚丽的心灵世界。“导”要导得精彩,在“游”中适当加以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导游的任务在于介绍旅游胜地的名景奇观、香果异葩,在于如何让游客更好地体悟山水的奥妙。正如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所说:“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在学习读书的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识见,理解、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游”,在“神游”之中去感悟语言,体验生活,去领略高山的峻朗、幽谷的神奇;感受原始森林的茂密、现代城市的繁盛;欣赏大江大海的壮阔、小河小溪的秀丽;品味树木的朴实、鲜花的艳美、阳光的灿烂、月色的朦胧……

例如,组织学生阅读茅盾的《风景谈》中的六幅图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关键性的事物再自行给这六幅画命名并写在事先准备的纸片上,几分钟后收上纸片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肯定每一位同学的独到之处,指出其中的不足,并且表扬几位命名有创意的同学。最后定下大家都认为的最佳名称。老师作为导游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风景,而不是给他们”讲”风景,学生都成了兴致盎然的游客。

四、更多的教学环境中的多角色变换

作文训练、语文活动时可以像指挥家一样,成竹在胸,镇定自如;可以像导演一样,全面指点,全场控制。有时俨然一名经验老到、水性颇佳的舵手,船上把握方向,导引航程,适时地引吭高歌,千山万水尽收眼底,引人入佳境;船下如鱼得水,畅游无所惧,下水作文和同步作文,千川万流不在话下,激人以热情。有时干脆就是一名演员或观众,置身于同样是演员或观众的学生之中。

因为职高教材的局限性,我们要为学生寻找活水源头,做一位尽职尽责的编辑家,另外编印一些有趣味、有价值、有探讨意义的篇章。

此外,作业批改、讲评时犹似责任编辑、评论家,公平、公正,理智又富于情感。作文评语不能流于程式,注意更新求异。写评语要注入感情,育人要情真意切,注意呵护学生作文中灵性的表达,赞叹其中新奇美妙的创意,确立真诚为衡文的第一标准。这是一个现代编辑应有的情感发挥。为了让学生有表达的冲动,有表达的成就感,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自己出书,抒发喜怒哀乐,展示写作才华。

五、甘于充当配角

因为职高学生书写和写作等基础差、底子薄,我经常重点训练学生的书法、写作与普通话等基本技能。这样的活动中,让学生演好主角,老师做好配角.

如,我注重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一个班分成几个组,每个小组负责搜集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收集整理课文中的资料,并加工处理,班上组织交流,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

第10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48-01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学制结构,同时增加了基础学科的课时。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职业学校的基础课没能体现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而基本上是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现就职业学校语文教育浅谈几点见解:

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大多数学生认为来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而忽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所以在语文课上不愿意也觉得没有必要用心学习。而事实上语文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极为重要的。

2 不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语文教学一些传统的篇目还是按照高中语文课本选用的,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讲解,效果不好。江苏职业学校现在推行的凤凰版语文教材,能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进行选择课文篇目,但职业学习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要能突破原有思维,贴合学生专业实际,让语文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基。

3 作文训练流于形式

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在学校组织的考试中,只要认真复习就能从容应对。再加上学生本来就不愿意写作文,所以写作课流于形式,教师教授学生写作知识,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最后能按时交上来的作文本不多。

4 教师的幸福感不强

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很多,但对于教师来说,如若在上完一堂课后有幸福感,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但是职业学校的老师有多少在上完课后有幸福的感觉?而我见到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老师在走进教室之前是满怀激情的,但在两节课之后,大都疲惫不堪。

面对着不爱学,不想学,不愿意学的学生,教师到底该怎么办呢?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从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着手,能收到一定的效益。为提高职业学校语文趣味性可做以下努力:

4.1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一位老师都应该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情趣充分调动起来。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性格等。情感能真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意志是支撑学习知识的强大力量。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融入课堂,成为学生的朋友,满怀激情地进行讲解,潜移默化地引导,引人入胜地质疑,慷慨激昂地演讲,形成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并将学生带进课堂情境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采用实体情境:如参观现场、观摩实物等;也可以采用模象情境: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可以采用语感情境:如深情导入、激情结尾;可还以采用问题情境:如设计问题、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等。让学生在情境课堂中愉快地学习。

如在讲授《女教师的特异功能》时,在课文导入环节,以倒叙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文最后一段,针对学生在阅读后可能产生的疑问,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本文主题进行讨论。"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环节,没有统一答案。一般而言,兴趣是成功的内在动力。设计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对教师"特异功能"的求知兴趣,在巧妙解题的同时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比较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个性化阅读。

4.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容量受氛围的感染,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花较多的时间用在课前准备上,充分了解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常记教学札记,记录课堂内外有关学生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多方查找资料,备课、写教案、选择常规教学手段或现代声像工具等不再是单纯的应付,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如讲授《亮剑(节选)》时,我到图书馆查找长篇小说《亮剑》,借出来给学生阅读,到网上搜索电视连续剧《亮剑》的剧照和主题曲以及部分剧情,在课堂教学中把这些素材穿插呈现,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内容多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教师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4.3 积极开展双边互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讲一讲,到黑板上写一写。而真正的双边互动要求做到: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主动、积极地回应,使语文课堂上能时时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如在讲授《威科特先生的陷阱》时,本课倡导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由于阅读者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各不相同,阅读中理解、感悟、思考也就千差万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滔滔不绝地讲解,以免出现"教师讲解,学生瞌睡"场面。

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学生在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的诱发下,形成了争鸣的局面,群体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自然而然地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主参与解决课堂问题的习惯。

4.4 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重视语文实践性环节,让课堂为课外的实践服务,强调生活化、现实化、实践化,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其一、活动式拓展。教师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如在讲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节选前,让学生先观看电视本集内容,然后根据课文,利用课余时间排演,在课堂拓展阶段表演。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其二、辩论式拓展。如在讲授《工商文明的基因》时,提出讨论问题:工商文明的基因是什么?官本位与商本位的利弊各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其三、情节补充式拓展。例如在讲解《项链》时,让学生就本文的结尾进行补充训练,"假若你是马蒂尔德在你得知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后,你会怎样做?"通过本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方努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