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本主义理论论文

人本主义理论论文

时间:2023-01-31 21:5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本主义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本主义理论论文

第1篇

(赤峰学院 图书馆,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人本主义理论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根本,是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一种真诚和贴心的服务.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导致人类进入了信息的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为高校的图书馆工作提供了新型的工作手段,也为以人为本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帮助.本文就人本主义理念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和人本主义下图书馆现代化信息管理进行研究.

关键词 :人本主义;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69-02

1 人本主义

1.1 人本主义理论起源和发展

人本主义起源于20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在70年代到80年代快速的发展,它的主要观点是反对把人等同于动物,研究人的动作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心,批评弗洛伊德研究的对象只有精神病人,不去关注正常人的心理,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的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且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的最大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和本性是一致的,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人的心理.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他的主要观点是:把人类的基本需求进行了研究和分类,以便于和动物进行区别.他提出了人需要是分为不同的发展层次,追求的目标和满足的对象是不同的,从低级的生活需要和到高级的精神需要.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他的主要观点是发展人的自我实现,人类的发展是为了自我实现的动机,就是说一个人的发展和成熟,是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潜能.

1.2 人本主义理论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人本主义虽然来源西方国家,但是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也提起过,像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审美观点等.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以人为本”和我国现在的科学发展观的观点一致.在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上,从人本主义视角的观点来看,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的图书馆的思想从利用性质变为了服务性质,从花费金钱到无偿读书,从以书为主到以人为主.

(1)人本主义最基本的态度是对人类的一切保存乐观向上的态度,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的时候,也要谨记这个观点,对所有的读者报以最大的热情和关心.

(2)人本主义理念强调人应该有主动和责任.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地参与工作,做好工作的分内之事,负起自己的责任.

(3)人本主义重视人的需要.马洛斯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性的需要,爱和归属性的需要,自尊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人本主义注重人的差异性,所以,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在充分的了解读者的基础上,应该给与不同需要的读者不同的服务和关心.

2 坚持服务读者为本,加强现代化信息管理

2.1 转变工作态度

人本主义强调图书馆的工作应该坚持以服务读者为根本.所以,图书馆工作已经从以前的“以书为本”变为现在的“以人文本”.读者对于图书馆来说不是一位客人,而是图书馆正真的主人,一切的工作是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从读者的利益和需求出发,为读者负责,为读者服务.图书馆过去的工作放在收藏和借还上面,主要是登记图书的收藏和放在什么位置,借还的时间和人物.现在是网络的时代,现代化的建设日以增进,信息瞬息万变,如果只是把图书馆的工作放在收藏和登记借还上面,和藏书楼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人本主义的思想,发自内心的服务读者,像现代化图书馆迈出第一步.

2.2 转变服务角色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层出不尽,各种各样的资料和文献也一惊人的速度增长,知识的方面也日渐丰富.各大高校的图书馆中,来借书和阅读的基本是大学生,他们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资料来补充学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比起课堂来说,更加的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人本主义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有责任心和主动心,图书管理人员更加要为学生服务,转变角色,担负起为学生筛选信息,网络建设的功能.网络技术发达,图书管理人员对于图书信息可以使用网络技术来管理,创造简单的,快速的检索的方法,为学生们图书查找提供给方便.设置读者使用的检索窗口,可以让读者自己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得到书籍的最新信息,查找自己的借阅情况,借阅时间,也可以网上续借,预约借阅.建立自己学校的文献资料库,供学生使用.学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方便日后使用.

2.3 转变服务内容

人本主义有一个观点是“自我实现”即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在人的需求里,精神需求也是并不可少的,在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基础上,也要做好图书馆最基本的工作.图书馆是供给读者提供图书资料的地方,但是,最近几年,信息增长的速度加快,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使用的钱财有限,不能够及时的提供文献资料的的增加.但是,现在的网络技术发达,网络上的文献资料更新的及时,高校图书馆对于现代化图书馆的建立迫在眉睫.各大高校在不断地发展纸质的图书资料的同时,也要逐步的扩大电子图书资料建设和管理.文献资料在采购之前,还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做好采购前的调查和采购的信息反馈.认真的分析读者的正真的需求,优化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以最好的限度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做到读者的满意,体现出人本主义的信息管理观念.

3 提高馆员素质,加强现代化信息管理

图书馆有着无限的知识宝藏,如何利用现代化做好人本主义下的信息管理,关键在于培养出优秀的图书管理人员,尤其是网络技术属于新技术,需要有新思想,高素质和会新技术的图书馆人员.而且,只有优秀的图书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人本主义的作用,更好地做好图书馆现代化信息管理.

3.1 具有敏捷的信息素质

在网络社会中,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对于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对于信息的敏捷性和超前性.能够及时的发现信息和作出反应,如果馆员反应的不够及时,就耽误了信息的时效性.馆员更要在平时习以为常的事情中看出需要的信息,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对潜在的信息有着敏感性.除此之外,馆员还要具有基本的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所有的软件和硬件,能够获取、编辑、储存、专递一切有用的信息.

3.2 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图书管理人员要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在图书馆里,技术在不断地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人本主义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根据环境不断增长变化的.图书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更新观念,总结以前的工作经验,更新工作的方法、工作技能,及时的更上社会变化的脚步.图书馆有无限的知识,图书管理人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自己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信息素质、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把知识转化为自己所有.

4 结束语

总之,图书馆是高校发展的条件之一,是高校学生成长的条件之一.在新时期下,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无可避免,在人本主义的条件下,坚持真诚和贴心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要,一切为了读者,培养优秀和高素质的人才,建设学生自己的检索功能,做好图书馆现代化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熊佐琴.人本主要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09-20.

〔2〕杨喜欢.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图书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03-15.

〔3〕周秀玲,顾慕娴.人本思想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5.

〔4〕陈梧华.略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J].教学研究,2007-05-15.

〔5〕张娟.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高校和谐图书馆构建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12.

〔6〕廉立军.层次分析法在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7,(9).

〔7〕冯琼.图书馆特色服务理论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0(3).

〔8〕吴吉玲,彭澍.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6).

〔9〕梅丽华.浅论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12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

〔10〕柯平,唐承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创新——兼谈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的经验[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第2篇

关键词 现代广告 广告创意 哲学 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 j542.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广告文化在当今的发展十分迅速,所研究的对象、范畴和结论都不停地变化发展,这就要求从事广告研究的人员要不断地提出新的思路,进入新的领域以及总结新的经验,使之成为一门开放和动态的实用型学科体系。

将现代哲学思潮融入现代广告学是广告艺术自我认识的提升,它可以增强广告设计师对广告艺术的理解,提高广告设计师对自我社会使命的认识,使自己的广告作品始终具有较高的商业以及艺术价值。我们知道,广告设计以后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涉及社会、经济和人们的心理三个层面,广告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影响和人文关怀。那种只重视经济效益,缺乏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影响不管不顾的广告,是毫无责任感、没有格调和品位,最终也没有前途的失败的广告。

比如最近引发社会舆论热议的“张太广告”。南方都市报用整版篇幅登出这则广告,内容为一署名“张太”的女子呼吁“前任张太”放手。“张太”在文中称双方输赢已定,“男人只属于懂得搞好自己的女人”,同时希望“天下无三”。后来据查《南方都市报》刊登的“张太声明”广告其实是某系列化妆产品进行的商业创意广告。广告一经刊出,迅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眼球,引起广泛讨论。但这则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广告实际上却引起社会不良反响,读者普遍将其解读为“小三宣言”,南方都市报社称该广告属于系列“悬念广告”,并没有充分预估到传播的负面效果,这则广告最终被工商部门及时查处。如果单纯从广告创意的角度而言,“天下无三”的悬念广告创意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其传递出的价值观让很多女性觉得该广告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女人活着的价值就是为了取悦男人这种格局中,引起关注也没意义,有独立人格的消费者最终会拒绝此类产品。所以,再好的创意如果突破了道德和媒体责任的底线,只是注重经济效应,到最后都会得不偿失自食恶果。

好的广告创意除了有好的艺术性外,还应具有思想性。广告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广告的创意表现如果能从当代哲学思潮中吸取智慧和养分,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当今哲学思潮主要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部分,人本主义又称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强调的是人的正面本质、价值和尊严,以及人的成长和发展,既个体的自我实现,其根本特点就是将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因此,人本主义思想给予广告设计师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 象征主义和意象派

人本主义的源头是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象征主义的主要思想是:其一,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以及内在生命力;其二,追求自由的艺术创新;其三,高度注重个性和人的内心活动及反应。意象派的核心概念就是意象,强调“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的一个理性和情感的复合体”。

象征主义和意象派对广告创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倡自由的艺术创新,尊重个性,用意象去启迪、感染受众,而不是生硬地去推销,这就大大拓展了广告创意的表现空间,也体现了广告的人文关怀。绝对伏特加的“绝对系列”广告创意堪称是象征主义和意象派的经典之作。绝对伏特加来自瑞典,却反客为主,逐步消解了伏特加原有的俄罗斯文化背景,以其绝对完美的传播绝对个性,至今为止,绝对伏特加的平面广告已超过了500多幅,每一个都是以它的名字“绝对”作为主题,包括绝对城市,绝对文学、绝对主题艺术、绝对话题、绝对节日、绝对任务、绝对物品等等。那个曾经被批评为“丑陋”的酒瓶用象征与意象的手法巧妙地镶嵌在每一幅作品中,以其特有的形式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绝对城市系列之一的“绝对北京”,将最能够代表中国北京特色的京剧脸谱作为主要视觉元素,而脸谱中间的那个红色的鼻子被改成酒瓶的形状。又如“绝对布鲁塞尔”,举世闻名的撒尿的男童在广告画面中被喷水的酒瓶所替代,绝对伏特加广告正是通过这种象征手法,用意象的形式将产品的形象与各个国家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变成城市特色的一部分,自然大大增加了当地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钟爱。

对的创意,造就了绝对的传奇。绝对伏特加在进军美国酒类市场后不到十年,便成为美国最热销的伏特加酒之一,它不仅仅只是极品佳酿,而且成为品位和尊贵的象征,缔造了广告业和酒业的神话。

2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现象学是以科学的理性精神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并且将意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主要对象。现代广告学的理论需要从现象学中学习一种哲学精神,那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方法。现代广告理论研究往往流于表象,不够深入和严谨,就容易造成现代广告纷杂无序的乱象。相对于现象学,存在主义可以认为是现想学的一种延续。他们更多的关心社会问题,关心身边的现实问题,并且诉诸行动。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人的自由,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张扬。现实社会中那些低俗、刻板、守旧的广告,其实质就是对人性的亵渎、对人的尊严的冒犯及对社会正面价值的漠视。

3 表现主义和精神分析

当代人本主义的另一个起点是克罗齐提出的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表现的理论;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则发现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艺术创作与接受的重要心理特征。

克罗齐的表现主义为广告创意开辟了新思路,他的直觉理论强调艺术感悟,他指出思想就是语言,当思想变成语言它就得到了表现。他的观点让我们懂得设计师平时的素养、积累对于广告的艺术表现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以无意识、梦、欲望和幻想等人的内心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在哲学及广泛的社会科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广告创意带来无限的可能性。精神分析可以让广告设计师更好地了解自身,最大限度地开放自己的潜能,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标人群,让广告诉求直达受众的心灵,更有效、更快速地实现广告目标。

在进行消费市场调查时,常常会发现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和设计者的预判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有时甚至是匪夷所思。并不像某广告语所说的“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一些都市小白领会毫不犹豫地花上千块钱买一小瓶纪梵希香水,花上万元钱买一个路易威登的皮包,这一切都可以在弗洛伊德那里找到答案。

4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最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提出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哲学,尖锐地抨击了资本主义的消费控制,把不属于人本性的物质需求无限度地刺激起来,使人将这种虚假的需求当做真正的需求去盲目追求。他还批判了资本主义对本质的压抑,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把当成人的真正本质。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也能帮助广告设计师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商业广告的弊端,那就是把物质需求渲染到极致,这正是现代广告难以解脱的羁绊。

将人本主义的思想理论融入现代广告创意,就使得现代广告的创作多了一个视角,多了一种感悟,多了一份内涵。也使现代广告创意增添了理论的支撑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长荪.美学艺术学与哲学讲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网络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17-03

一、引言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理论在与“行为主义”和“心理分析”两大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派的长期论战中脱颖而出,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标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以人为中心”,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甚至波及教育领域。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在其著作《八十年代学习的自由》(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一书中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受到极大的冲击,促进了传统教学在新形势下的改革和转型。在网络教学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追溯和反思罗杰斯的教育思想的师生观、有助于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出现的困难,对于网络教学效益的改善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二、网络教学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网络教学对很多人而言还是陌生而新鲜的,因此,相关研究还局限在对网络教学理念的介绍[1]、网络教学系统开发[2] 等等。21世纪初期,对于网络教学的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出现了各个学科的网络课程设计[3],网络教学平台研究等。近几年来,如火如荼的网络教学研究已经涉及网络教学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教学逐渐由想象变为现实,这一点也得益于教育部的重视。从2004年教育部强调要大力推行基于自主学习理论和计算机辅助学习理论的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以来,[4]国内有条件的高校积极行动起来,探索具有校本特征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随后,大量的网络课程平台相继建成,各类网络课程不断涌现,并促进了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的诞生。

新型的网络课程教学无论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测试评价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新颖、便捷、可操作性强的特征。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曾一度使教育教学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兴盛场面,成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大受欢迎的教学模式。

然而,网络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也在不断地凸显出来。虽然不少高校斥资构建了网络课程平台,但多数的网络课程平台在实际运用中并未真正发挥作用,仅仅只是资源展示和信息传递的平台,缺乏定期的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管不够;学习评价依据、评价模式单一,缺乏相关的反馈机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促进角色未得到很好的发挥,无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效果调整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等。[5]总体而言,目前的网络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是传统教学的翻版。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新形势下的教育产出以及教育效益的提高和改善。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也离不开师生双方。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使网络课程教学的重心真正地实现从教师向学生的转移、真正地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目前网络课程教学研究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界针对网络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点:如,网络自主学习效能产出体系构建[6],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效能的合作学习法的推广[7],通过网络日志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过程监控[8],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调整等等。[9]事实上,网络自主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以下两个问题的解决:首先是网络环境下教师应该如何教,其次是学生应该如何学。

事实上,关于教与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与学目的等等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罗杰斯早在其教育思想中有所论述。所以,追溯罗杰斯的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及教学观,无疑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罗杰斯教育思想与网络教学

罗杰斯倡导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他把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目的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及教师观。

1.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和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和人格的变化,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个人潜力和学习潜力的充分发挥,最终成为“功能充分发挥”的人。然而,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一点受到罗杰斯的严厉批判。他认为,传统教育几乎是完全无用、无效的,它使无数不能掌握知识的学生感受极强的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是不利于学习的进一步推进和学生个体的进一步发展的。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个体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才能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罗杰斯的教育目的观关注的是个体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个体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罗杰斯的教育目的观超越了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的传统教育。

当代网络教学强调教育过程中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解放了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学生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自由地畅享学习的乐趣。这种自由对于学生身心的成长以及学生的整体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辨别是非的能力必须增强,这一能力的前提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积累和智力培养息息相关。由此看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目的并不矛盾且互为前提。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是网络学习过程中鉴别能力的前提条件,满足了这一条件,学习者便可在网络世界自由驰骋,不断积累新经验,促进自我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明白了这一点,有利于正确处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对于网络教学盛况之下传统教学应当取缔的观点的改变也有帮助。

2.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学生观

传统教育及学习理论往往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认为学生只有在外界压力推动下才会去学习。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这一动机如果没有受到压抑,会伴随人的一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使学生保持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何使学生成为不倦的学习者,这是教育面临的真正挑战。在《80年代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认为,决定我们未来的是学习者的好奇心、热切的学习愿望以及他们在复杂困难的选择面前做出决策的能力。他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现存的教育方法居然还没有完全窒息探索的好奇心,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株稚嫩的幼苗,先且不说(如何)去激励它,它的生存首先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它必死无疑。由此看来,学习者学习的自由是其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创造性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这种自由是学习者根据自身兴趣去探索发现的自由,是质疑现有结论的自由,是选择自身发展方向的自由。罗杰斯的学生观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他的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具体体现。

网络教学是在传统教学面临重重困境的情况下出现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宰,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等都由教师预先安排。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学过程中被动地接受教师所安排的一切,全无自由可言。在网络教学出现后,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在网络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自由学习,自由地决定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等等。这一自由使学生备感舒畅。然而,舒畅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很多同学在网络学习中缺乏自制力和学习规划能力,致使大量学习任务无法完成,导致费时低效。所以,罗杰斯提倡的学习过程中的自由在网络教学中应该是有一定限度的,或者说网络教学环境的设置上应该有一定的制约措施,让学生在享有学习自由的同时,有目标、按计划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学习观

罗杰斯教育思想的学习观关注的是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的学习过程本身。他认为,学会如何去学习无论是对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现代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应对新变化,对新事物保持敏锐感和好奇心,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不断促进自身发展。这种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价值,它涉及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以及今后的行动方向甚至是整个人格。

罗杰斯的学习观相比传统的认知学习观似乎要求更高、更难实现。传统教学的课时有限,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但网络教学有实现这一学习观的潜能。网络教学可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提供大量多介质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并通过个人学习经验的不断总结,逐渐掌握自主学习技能并具备独立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这种探索式学习比起传统的“填鸭式”被动学习更有意义,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教师观

教师角色在罗杰斯教育思想中也发生了变化。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注重个人学识,强调教学技巧、课程计划和教辅手段。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接受事实性真理,教学内容一致,课堂讲授是最基本的方法,标准测验是最后的测试手段。罗杰斯认为,这与真正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对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学习结果,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是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学业分数,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如此以来,那些事先制定好的课程计划就限制了学生的探索发现式学习,因为这种学习呼唤学生的直接参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参与学习内容、参与学习评价等等。因此,教师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发生一定的变化。教师应当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给他们提供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条件。

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恰恰是罗杰斯教育思想中勾画的教师角色。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整个学习过程得以正常实施的协调者,是学习任务是否按时完成的监督者,是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者等等。当前的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很多教师走了极端,不再是以前的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且由中心走向边缘,甚至有淡出学习过程的趋势。也就是说,很多的网络学习管理粗放,缺乏有效的教师监督和管理,导致效果不佳。如果教师们意识到重任在肩,对网络教学内容定期更新,不让它形同虚设;如果教师们做好学习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及时给学生反馈学习效果;如果教师们改变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模式,不但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也让学生们的同级评价成为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之一,那么网络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的解决便指日可待。

四、结语

罗杰斯教育理论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因素,这一点与网络教学目的不谋而合。两者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退出课堂中心,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但是,目前的网络实践告诫我们,只有做到以下几点,网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学生享有的自由应该有一定的限度、网络学习中教师对学习过程的监管必不可少、教师评价应该从终结性评价转为形成性评价,并结合学生的同级评价、网络教学资源要做到定期更新,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库的作用。否则的话,我们便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会在享有的无限自由中荒废青春。

网络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信息资源传递的便捷化,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中,新问题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网络教学研究中不但理论上要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国情,积极应对新问题,争取网络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欧创皋.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特点[J].中国电化教育,1996(8):15-17.

[2][6]莫莉辉等.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的实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4):461-466.

[3]胡继岳等.英语网络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3(1):12-15.

[4]王国栋.高校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效能产出体系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2):58-61.

[5]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曹若男.网络时代大学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效能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64-66.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教研员;自主发展;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理论基础 

 

按照库恩的解释,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体系。库恩认为,“范式”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即一种“世界图式”或世界观。“范式一词通常被理解为人们看待与处理特定领域内的一种现象或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原理”。本文中的范式指教研员与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英语学科人本主义教研范式指团体中英语教研员与教师围绕共有的英语学科教研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英语教学实践中问题时的基本理论、视角和话语。 

最早提出人本主义范式的是泽兹纳(zeichner),“人本主义范式强调教师教育将教师培养成为完整的‘人’,促进教师心智、品格的全面成长,重视对专业知能中各种知识、能力、信念和态度的反思与经验重建”。人本主义教研范式是指教研员应将教师看做独立自主发展的人,促进教师心智、品格的全面成长,引领教师反思英语教学实践,重视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传统教研范式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客观主义教研范式体现旧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即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性格、规则、自律、服从以及勤劳的习惯,培养一种专门的职业技能。以客观主义为基础的教研范式主张教学存在规律,它是一种稳定的结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制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研的内容为教研员指导教师教学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并将规律输入到教师内部。教学中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着教学中隐含的因果规律,具有普遍性、稳定性且价值中立,这些客观存在的真理支配并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教师服从于规律,处于被动的地位。教研员在研训中传播客观的教学规律,带领教师追求普遍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研的方式必然以教研员为中心,教研员控制教研内容以及教研的活,动方式。教师成为教研员知识的接纳容器,教研员的主张在教研中起重要作用。教研员在研训中强调统一和标准,认为统一的标准能预测教学后果并提高区域教研质量。 

(二)新教研范式以人本主义为基础。张奎明博士则认为:“建立在实证主义知识观以及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传统教师教育范式正在被解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主张教研的本体教学实践的规律是教师群体创建的集合体,它的存在取决于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解释教学中的各种教学现象。英语学科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认知离不开教师的个人语言教学实践经验,需要教师自身参与探究、反思、建构等活动,最终建立起教师个人对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解。理查德·亨利·托尼(r.h.tawncy)曾经说过“:只有当人进行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并且行动时,他才是真正的自己。”语言教学研究是基于个人教学环境的创造过程,每位教师在创造中积累对语言和语言教学的理解,教师的教学知识是独特而多元的。每位教师基于自身教学经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构建教学知识。由于每位教师具有不同的经验,因而构建出的知识具有差异性和多元性。教研活动的内容是多元知识的汇集,教研员提供交往和互动的平台供教师理解与反思。教研活动的方式是开放的,不限定于具体统一的模式和方法,重视教师个别差异,教师在自我判断、自由选择中自主地成长。艾·伯林(i.berlin)认为:“那些曾经为了自由本身的缘故而尊重自由的人认为,应该自由地进行选择,而不是要别人代为选择,这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的教研范式体现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新的教研范式赋权于教师,尊重教师的话语,关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实践的价值与意义,教研员与教师共同选择与参与者相关的教研内容,以教师自身的实践理性和反思理性为基础,引领教师形成个人独立的立场和观点,探求与自己相关的学习经验,构建独立的自我,在平等、交往和互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筛选各种信息,并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成长。教研员在新的教研范式中起支撑作用,以引导者、咨询者和对话者的身份,创造情境供教师在经验中构建实践性知识,搭建教师对话的平台。 

 

二、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结构特征 

 

(一)教研目标:引领教研主体一教师为“独特的专业自我”。传统英语学科教研范式以教研员训练和发展英语教师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其目标定位为掌握熟练英语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英语教学知识和策略,教师将教研中接受的普遍教学规律运用于课堂教学。“传统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是技术效能。为教师教育确定了一个以具体的、外显的、可操作的行为指标为主体内容的目标体系”。控制与规约成为传统教研范式的一大特点,专业标准化的英语教学行为规范由教研员决定,并自上而下地严格执行,普通教师及学生对研训的内容影响甚少。 

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以教研员引领和发展教师实践理性和反思理性为价值取向,教研的目标定位为教师自主诠释教学,建构其意义与理解,教研员引领教师成为独特的专业自我。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强调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实现知识现、教学观的转变。关注的焦点不是用专业的标准规约教师的行为,规约教师的行为并不能实现教师价值观和教学观的改变,机械地限制和规定会限制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教研中获得的知识只会成为僵化、不实用的教条,影响研训的效能。真正让教师实现成长势必以教师为主体,建立在教师的实践基础上,教研员引领教师积极地体验教学,诠释和反思教师的主观体验,领悟英语和英语教学中蕴藏的价值观和意义,构建教师个人独特的专业信仰和专业认同,构建个人的教学知识。改变教师的知识观和价值观,从而使教师成为独立的专业自我才是教研的真正目的。教师的专业自我影响教师在具体语境中的个人语言及行为选择,帮助个人根据教学情境自由选择适合的学生语言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理论转化为实践。 

(二)教研组织管理:以平等、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为载体。“当前,教研室、教研员依靠其部分行政职能拥有大部分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分配权,享有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法摆脱的结构性依赖的优势地位”。由此可见,学科教研员掌握一定的教育资源,享有检查、监督、评价学科教师教学的权利,受我国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室呈省、市、县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如果教研员欠缺专业道德、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则难以避免工作中的武断与专制。“教师教育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一个方向是延续武断的、专制的官僚组织体制;另一个方向则是转向参与、合作、分享权力与责任、扎根共同体的专业发展方式”。因而教研组织需要成为平等、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成为新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的载体。 

在教研员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平等地分享、思考、内化知识,在自身理解基础上构建个人的知识,形成个人独立的观点。教研过程中,教师主动根据个人需要选择知识并表达个人的声音,知识呈多元性、平等性和情境性。而非传统范式下不顾个人的需要统一被动接受教研员教授的知识,教师的个人观点无法得以展示,传统教研范式下的知识呈单一性、权威性和去情境性。因而,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平等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教研员与教师组成的英语学科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主要工作模式为立足教育现场的情景式协作模式,英语学科教研员为区域教学专家,熟悉当地教育设施及教师的实际语言专业水平及教师的实际需求,区域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特征、教材及英语教学资源、家长整体素质、英语教学问题等当地英语教学场景特征,同时掌握一定的教育资源,教研员能为理论转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英语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弥补理论与实践的代沟。因此,教研员引领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应立足当地的教育情境开展现场教研,全面地诊断当地的学科教学状况,为改进学科教学和管理提供咨询,同时发现学科教师中的有效经验和优秀典型,在区域内推广传播。否则将沦为游荡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中的行者。“教研员角色定位:行走在理论与实践断层之间,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起中介作用。在课程与课堂、研究与实践、行动与反思中发挥中介作用”。 

(三)英语学科教研的目的:为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自主地形成专业信念、观点和看法,最终的落脚点在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成长,因而教研关注教师的语言观、语言教育理念及师生观,这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思想、经验及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质量。“教师的观念是教师专业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观念与教师的专业行为是相互关联的”。教师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对自身教学情境的诠释与理解,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选择。教师所决定的教学行为产生的后果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反思、更新其教学观。因而教研的重点在于构建教师观念。教师的教学理念被认为是教师专业“设备”的关键部分。帮助教师形成个人实践性教学理论是教研员的重要任务,实践性理论是个性化、情景化、动态、不断变化的,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下的具体教学行为。教研是重新建构教学观念的专业场所,一方面,教研员挖掘教学中“隐性理论知识”并使其显性化,引导教师具备系统的教学理论系统;另一方面,教研员根据区域的教学情况补充、更新教师原有的主观性理论,促使教师个体形成“实践性理论”。 

教研需要关注教师的知识观,尤其是学科知识观。传统客观主义教研范式中英语学科教研更多关注学科本体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英语学科教研应强化教师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教师离校后专业知识与能力退化的问题,熟练掌握交际工具。但语言不能仅仅为表达意义的符号、人类交流信息的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中教研员同时也关注教师的精神状况,鼓励教师在语言中领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思考存在的价值,以语言为载体引导教师获取多元信息,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观点,教师在语言中得以成长。教师语言观的改变能帮助改变学生功利性语言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思想蕴意,在语言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成长。 

学科教研的过程由传统的传递式改为批判式建构。由于知识社会中知识快速递增,语言的形式和功能随之不断加载新的内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价值观转变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这些因素导致语言教育环境异常复杂。独立、创新、批判的思维为教师解决复杂教育环境中的新教学问题提供自信,而教师的批判思维无法通过传统的传递式教研形成,互动、批判式建构才能帮助教师独立批判思考的能力。英语学科教研需以英语教学问题为中心,教研员引导教师基于专业知识和专业体验上互动并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研员系统地引导出教师的经验、观点和概念,将教师置于不完整、相互冲突、多种多样的观点中,为教师搭起脚手架供教师主动建构。与传统客观主义教研范式从量上关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相比,人本主义教研范式从质上关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强调教研的过程,教研中学科教师的主动生成,形成独立的专业自我。 

 

三、人本主义教研范式的意义 

 

第5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研究型教学模式,具有其内在理论基础。一是构建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对学生个人来说是重要的理解。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个体需求和个人情感的重要性。代表人物之一Rogers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意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出发,设计有意义和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的自我责任感。

二、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定。但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探索、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最佳的平台,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在思维上、知识上形成优势互补。

2.合作学习原则

研究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不仅能够扩大信息容量、活跃思维,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研究型教学还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重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尊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个性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3.开放性原则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诸多教学要素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首先,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既要基于课堂,又要突破课堂的闭锁。其次,教学内容基于课本但不限于课本。再次,教学的组织形式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式转变为以互动为主的多种形式。最后,研究型教学模式还要求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使评价学生的标准与手段更具开放性。

三、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的实施途径

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自身应切实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推行研究性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多种实践途径来推行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1.提问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提问。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授课效果,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还能启发学生积极对有关内容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可以就所学内容向教师提问。通过提问、思考、回答和总结,学生对英语知识就有了更加深入和具体的理解。

2.任务教学法

在一个新单元学习前,由老师精心设定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并把这些教学任务以问题的方式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的同学通过协作的方式分工合作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在课堂上起到督导、检查、纠错、指导、评价的作用。

3.辩论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辩论来实现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在辩论中学生如果遇到语法和词汇困难,老师可以提供解决方案并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通过辩论, 学生既锻炼了英语思维,操练了英语口语,又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

4.实践教学法

结合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日常生活中路牌、产品说明等存在英文翻译错误的地方并提出建议的译文。学生通过个别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所需资料,写出报告。通过实践教学,不但使学生英语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亲历社会生活,深入了解、主动思考社会相关问题。

5.论文教学法

每个英语学习单元给学生布置一个论文任务,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阅资料完成自己的论文,并在小组内交流,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互改互评,并选出优秀论文和大家分享。通过论文写作,使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调查、作分析等,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模式,只有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要为师者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勤于思考,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史光达.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2]王体.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

[3]王素敏.大学英语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1(2)

第6篇

一、班级日志――让学生养成习惯,见证成长,学会感恩

我们平时听史话、看史书,但对史官、史书的形成却了解的较少。现在的学生较早熟且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马上要和小学时代告别了,我们能在时间老人前行的步履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该是件幸福的事儿,但该怎么办?这就出现了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命题――最近发展区。教师自己除了要懂得怎么拴住历史这根锁链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最近发展区”这种理论意识,然后向学生们提出:该怎么拴住的问题。

每当在开学之际,笔者就请两个懂事的学生做班级的史官,独立、真实地记录班级的活动和同学的成长,并互为补充,以防遗漏。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在课务学习之中的同学们感受一下班级、个人的成长,给他们泓泓清泉式的心灵滋润。慢慢地,吵架的同学和气了,偷懒的同学勤快了。

实例一: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中边光骅希望小学2009届毕业生

(注:小史官――罗忠志)

二、学以致用,相信学生的无限潜力

1.班会活动

教育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指出:不同阶段的人都有他(她)的独特性,人的潜力巨大,只要引导好,人潜藏的优点、积极性就会极大的得以体现。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冲动:求成长,因此笔者一改以往班会课由班主任单独主持的形式,并逐步探索由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新模式。

实例二:

教师带领学生或学生代表教师和班级去同学家进行家访,这是我们班的班级管理的又一特色。以往搞家访工作,一般由班主任一人开展,而我们则是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了解同学在家的生活。让学生向家长介绍其孩子在学校的相关情况,这就使得家长接收到一些连教师都不知道的信息,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中不止是学业学习,还有孩子其他的方面的学习,如生活。

三、自觉充电,富有爱心,视教学质量为第一工作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互动,视听说课程,职业能力,评估

 

语言教学是大学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特别是大学英语的教学,受到广大学生的特别重视。如何有效地组织英语教学,将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近阶段研究的重点。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已经成了教学研究中的重点。就高职教育的特性而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体现就是培养其职业能力既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切入,着重探讨职业性与视听说互动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可行性。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相关精神,着重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如何将互动教学模式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相结合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研究现状

1.互动教学理论研究

近几十年来,围绕教学法,专家们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根据语言教学流派,其可分为:行为主义流派,结构主义流派,建构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交际英语教学理论认为学英语就是要获得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教育学论文,着重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即知识、技巧、能力。李筱菊教授在《外语教学的交际教学法》指出正是为了探索一种能使学生把交际本领的三方面都学到手的英语教学法,才产生了交际教学法。[2]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作用,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这种建构在个体认知上的学习程序决定了我们探索一种互动、互补的教学模式。[2]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著名教授戴炜栋在其所著的《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中指出,传统的中国外语教学主要建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操练和强化以及传统认知主义的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为学习者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却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因为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们对语言教学进行了各种改革与尝试,但却从根本上忽视了语言学习中学习的规律,忽视了对复杂的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其直接后果是外语教学出现过于简单化的倾向和费时低效现象,学习者的学习停留在重复和记忆等低阶思维阶段,而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高阶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中国的外语教学不能忽视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体现当代认知心理学特点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和联结丰义学习理论,代表心理学新思潮的人本主义学爿论,以及继认知主义之后更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建构主义学习论。[3]

互动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源于交际英语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是交际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许多研究者也进行了不同的设计与探索。

2.互动教学模式实践调研与教学设计研究

1)实践调研

赵瑞雪在《高职英语互动教学效果实验研究》一文中,以两个教学班的教学实验数据为依据,将实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了互动教学与传统教学过程之间的差异,对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互动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动力,并提出了相应的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策略,如针对性的课前预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以及鼓励小组合作。[4]

2)互动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

陈卓的《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了利用多媒体优势进行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反馈与分析,认为学生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较清楚的认识,为能够真正实施外语素质教育提供了比较理想的语言教学环境,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增加学习的信息量,锻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大地提高听说水平。同时她也认识到对多媒体的利用既要充分又要合理,不能盲目使用。[5]

二.研究重点

借鉴专家与前辈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如何将互动教学模式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相结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高职高专英语视听说教学把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即职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强化研究的针对性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突出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进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是高职高专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英语专业性课程,是以多媒体为依托,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和设备,将“视”、“听”、“说”进行统一的有机结合进行的授课模式,既有高等教育大学英语课程的共性,又有高职教育的特性。这门课是一门交叉学科教育学论文,涉及到英语的语法、文学、文化、科技、商贸、礼仪等各个方面,需要课前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随着国内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一线英语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肯定了互动教学的作用。而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将新兴的英语视听说课程与互动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在操作上还是一次较新的尝试,也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依托先进的教学资源,以特定的职业环境为背景,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视听说教学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无穷魅力,让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充分提升,重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感到英语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这才有可能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的文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难度,实训课程的考核偏离“实用性、系统性”,学校学习与岗位学习脱离,学生实际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差距很大。创设“工学结合、做学合一”的仿真式商务职场情境,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紧密结合,这才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

在一个相对小的时空中,如何造就出最适合语言学习的环境,探索互动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优势与特点,应用于实践教学,进而推广到其他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改进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语言教学模式,形成交互环境和知识的建构,是困惑很多高职高专教师的难题。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上,突出其高职性,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中突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在课前,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的力量,发挥好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课堂上,采用课堂整体教学结合分组学习的形式。教师就相关话题根据视听材料进行视听说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为下一步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在分组学习任务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分别以当地真实商务为背景,设置交流任务。第一步,小组在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教育学论文,分工合作,分配任务和角色。收集和整理背景资料,通过讲授和查询熟悉各个学习情境的基本口语表达,话题摘要不断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监督检查,从中找出需改进的地方。第五步,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并对每组写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和实际工作接近,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教室、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网络等广泛教学资源,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难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主,教师则辅导答疑为主,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指导者。

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实践,将商务的全真案例引入到学生练习中,学生之间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评估实践

本文的研究目标最终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因此还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对研究成果进行一系列的评估,以验证这一研究的可行性,并可将研究推而广之,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满足和丰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效果研究方面,我们将终结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估结合起来,旨在强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师生的互动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语言运用等综合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掌握。

在实践中,将一个学期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其中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在过程性评估中占一定比重。在完成一个项目后,学生将会根据教师事先制定的评估表格对自己的表现和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自我评估。在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组员之间,不同组之间进行评估,结合教师的评价,最终得出项目得分教育学论文,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与传统的注重笔试成绩的评估方式相比较,这种评估模式更侧重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检验,也更为真实的反应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度。当然,这种评估模式还处于实验阶段,比例是否合理,是否要进行调整,还有待在下一阶段的实践中进行检验与论证。

五.结束语

教学法与教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持续进行着变化,互动教学理论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活用理论前,还应活学,对专家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学习与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学互动氛围的形成,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有效、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为以工作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建设提供参考。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突破学科体系的框架,既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又要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能构建符合高职特性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徐玉红.对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3]戴炜栋.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 外国语,2004(4).

[4]赵瑞雪.高职英语互动教学效果实验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8(11).

[5]陈卓.多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互动教学[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3).

第8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研究性教学 教学应用 实施方案

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都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都应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于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中。我院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今后我院的办学方向将由原有的传统教学型体育院校向教学型研究型学院转变。研究型大学教学要求的提出,是大学对培养创新人才需求的响应,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要举措,建设研究型大学,必须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研究性教学。将研究型教学应用到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理论研究,推进研究性教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体育英语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是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

我院英语专业的日常教学强调外语的工具性,教学中侧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多没有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教师授课缺乏创造性。研究性教学成为我院英语专业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研究性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及教育主体论在教学上的体现形式,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学科领域、课程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姚利民,史曼莉,2008:55-58)。研究性教学包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两个方面。

三、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改革理念

我院英语专业的研究性教学应是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传统模式教学的缺陷和局限,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研究更具有动力和灵感,两个方面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的特色是突出研究性教学以育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强调教学科研相结合和能力知识相结合。改革从以下方面进行。

1.研究性教学改革方案

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方案应坚持“一点”、“两线”、“三阶段”:“一点”指以英语专业的研究性教学为中心点。“两线”指以课堂研究性教学和课外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三阶段”指引导―准备阶段、指导―实施阶段和展示―评价阶段。

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两部分:一为专业基础课,二为专业课。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方案方法、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具体如下,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包括:(1)课堂研究性教学(主要面向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实施);(2)课外研究性教学(主要面向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实施)。

课堂研究性教学指教师把研究理念贯穿于课堂中,突破原有教材内容,补充与课文知识或单元内容话题相关的案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采用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综合运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张文忠,2007:81-84)。课堂研究性教学主要面向专业基础课程,在英语专业低年级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

课外研究性教学指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提供课题让学生选择,主要针对专业课开展。学生要运用英语进行社会调查、讨论、汇报、论文写作、辩论等,用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

“三阶段”贯穿于课堂研究性教学和课外研究性教学中。

引导―准备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明确课题。此阶段让学生进入英语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指导―实施阶段:教师指导实践,学生共同研讨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多方面获得英语研究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展示―评价阶段:专题活动的总结评价和反思。此阶段由四方面构成,即书面报告或口头报告;研讨辩论;组织评价;引导反思。

2.研究性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重新构建适应研究性教学的英语专业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估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转化知识技能的过程性评估(黄华,2010:17)。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评价机制设计方案:

一二年级的评估方法

三四年级评估方法

四、研究性教学改革预期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英语实践能力。英语专业的研究性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通过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学生在研究中深入探究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英语,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激发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综合技能得到发展。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以期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英语研究性教学下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

第四,通过研究性教学改革,培养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师队伍,组建专业化特色化教学团队。

最后,通过实施英语专业的研究性教学,形成配套的、高水平的英语专业教材系列教材著作。

研究性教学在英语专业中的应用,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新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此外,新的教学方法会促进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增强。本文通过对研究性教学在我院英语专业应用的思考,以期探索英语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利民,史曼莉.大学研究性教学理论基础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4):55-58.

[2]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81-84.

[3]黄华.立体教学模式中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问题研究[J].2010(5):15-21.

第9篇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学习共同体 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为解决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问题,国内许多教育研究者从宏观上积极的探索英语专业的教学转型,从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以及考试评测方式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就微观而言,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测量量具的设计与实用检验为广大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是,如何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是该研究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针对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强调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采用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包容性的表现形式,创建能够促进思辨能力培养的交流环境,并且拓展学习交流内容的内涵。

但是在我们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往往只是浅层次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而真正深层次的交流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课堂教学受教学时间和紧凑的课程教学任务的限制,缺乏多样、灵活且包容的语言交流环境;另一方面,学生阅读面的窄小,知识量储备不足,对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的处理能力低导致思辨能力低下。因此,本文研究如何在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下,通过QQ平台构建英语专业读写结合,读后续写的课程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

1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者可利用如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并且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各种学习交互社区等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探究性、自主性能够得到极大的调动。学习共同体理念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互动理论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一致,学习者自发的在动态的学习生态环境中主动的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将自身经验带入学习过程而不是由教师掌控既定课堂授课系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体成员共同享有控制权,共同致力于新知识的发现和分享,在共同协商拟定的学习活动中,成员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互相对话、互动和协作,全体成员就共同的目标、问题及项目而协作共进。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能够将网络学习方式下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在团体的探究合作学习中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兴趣、改善教学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培养思辨力的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为证明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是否能够发挥思辨力培养的作用,笔者在大二英语专业某校某班进行了一次为期18周的教学改革实验,通过观察与监控所构建共同体的学习活动进展并听取学生的参与体验及感受,收集学生们在此过程中的思辨性产出成果,与实验前的思辨力测量试卷数据进行比对,并通过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测量量具的准确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为今后共同体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思辨性教学提供参考。

2.1研究问题

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是否能够通过创建多样灵活和包容的思辨交流环境以及拓展学习交流内容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对某校英语专业大二年纪一个班的39名同学,其中男生4名,女生35名进行为期18周的读写课程的教学实验。学生们在学期初建立班级QQ群,并就课文单元话题进行分组,为后期的学习实验做好准备。

2.3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主要实验数据包括两部分,一是在研究开始前对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思辨性论文写作、主观思辨论述题和口语思辨力等的测试结果,另一部分是在研究中收集的 QQ 讨论文本、QQ 论坛文本、学生阅读讨论后撰写的思辨性论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数据。

2.4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所采集的群内讨论文本以及学生撰写的思辨性论文等进行了基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测量量具的分析和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数据研究分析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思辨力培养的效用,尤其是在创建多样灵活和包容的思辨交流环境以及拓展学习交流内容的内涵方面的效用。

3 结果与讨论

在对学生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和问卷调查、访谈结果进行质性研究分析以后发现,学生的思辨能力在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进步,并且学生自身对该学习活动体验评价良好。并且通过该研究实验还发现QQ 平台等网络平台或网络工具具备在线语音、文本、视频传输,博客、邮件、文件共享等功能,能够公告、传递信息,将课堂空间拓展到网络环境,使学生们更广泛更轻松地进行思辨性的交流。因此,充分发挥了促进交流环境构建的作用。

其次,网络探究性学习共同体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还能促进学生以不同的视角构建和解构对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理解。学生在思辨的交流与学习中,自发的由表层的知识积累转化为深层次的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等通识知识的建构。通过个人意义协商,集体意义协商和相互反思与评价互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等都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1).

第10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代表了学习理论的发展方向,对学习的主动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强调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建构主义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的独特解读契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主体性、情境性、活动性、体验性的内在要求,启迪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处理了“教”和“育”、感知和体验、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情境性和抽象性、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一系列焦点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成绩斐然,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需要有先进理论的引导。时至今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理论需求与建构主义理论影响的扩张,促使我们思考与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剖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埘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迪与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

回顾学理论的发展历史,2()世纪前半叶比较活跃的是行为主义、格式塔理论;20世纪50年代认知结构理论、人本主义、信息加工理论代表了学习理沦的主流;建构主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登了学习理论的舞台,影响日益扩大,代表了学习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行为主义到信息加工理论基本上都以客观主义为基础,认为事物的意义存在于个体之外并完全由事物本身决定,对事物的学习与认知就是从外部事物到心理的单向的信息接收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由事物单方面决定的,还要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足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将新旧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地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的,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三个重要特点,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需要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生与课堂以外的同伴、专家、实践工作者以及更广泛的社区的互动,高度重视学习共同体的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生存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知识、学习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等一系列观念做出了新的阐释与解读。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不是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转移或灌输,并不是学习者原封不动地接受、占有知识,而是学习者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新旧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表现为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在教学观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经验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通过激发和挑战其原有的知识经验,提供有效的引导、支持和环境,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要求与内在规律,心理继康教育的目标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与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一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

1.主体性

如果说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存在着双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的话,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学生。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无法靠外部强制实现,无法在被动中完成,也无法通过客观知识的掌握生成。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主观性、能动性、自觉性。所谓主观性,意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改变客观的存在,而是改变对客观存在的感知、体验以至态度与行为,这与其他学科教学中以客观知识的掌握为目标截然不同。能动性意味着,没有主体的积极感知、体验和活动,仅凭外界的教导与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外界仅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适宜环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自觉参与和积极改变。自觉性则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依赖于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清晰理解与对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强烈要求,在适宜环境的影响下能主动地确立目标,改进认知,丰富体验。

2.情景依赖性

其他学科教学所重视的知识传授主要是在课堂环境内完成的,通过教师的讲解与课堂练习就可以掌握知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知和体验;其他学科学习的主要是一些抽象性、概括性知识,而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都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只有在具体情景中才能呈现出来,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只有在具体情景中才能实现;其他学科所解决的问题可以是形式化的、理论性的、假设性的或者经过简单化处理的,从纷繁复杂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问题的基本轮廓供学生去练习、应用,而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发展中真实遇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无法与具体的情景剥离,在不同的情境中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就有所不同。

3.活动体验性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特定性决定了其过程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主题活动、情感体验、个体问互动。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时,学生在独处的情况下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生与同伴团体相互比较、相互参照,在实际活动中切身感悟才能提高;其他学科知识掌握的标准是固定的、统一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是量化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价指标是多元的,知识的掌握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主要的考核指标,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冲突、情感体验、思想改变、境界提升比单纯的知识掌握对心理健康来说更具价值,心理健康体现在知、情、意、行多个方面,是知、情、意、行的完整统一。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主动性、社会互动性、情景性内在地适应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与情景依赖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学观的阐释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系列启迪,为顺利解决长期困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难题如“教”和“育”、认知与体验、个体学习和群体活动、情境性和抽象性、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等提供了新思路。

1.“教”和“育”的关系

“教育”蕴涵了“教”和“育”两种过程,两者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教”重在传授、指导、给予,体现了信息与知识由外及内的传递,在“教”的过程中体现了知识传授者的主体性、能动性,而对知识接受者的主体作用强调不足。“育”重点强调环境条件的创设,犹如园丁培育花草,园丁的主要工作是提供花草成长所需要的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等基本条件,而成长则是花草自己的事情,花草通过有效地利用各种条件,吸收养分,茁壮成长。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对事实的积极建构,高度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者的主体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强调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在“育”的实践中找到了契合点。在“外部输入——内部生成”这一维度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强调学习者内部的生成作用,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预示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说教者、教导者,而是共同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协调者、监督者。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培育,重点不在“教”而在“育”,外部的强制灌输让位于个体的切身体悟、积极内化、主动建构和自觉完善。

2.认知与体验的关系

认知与情感是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然而受传统学习理论影响,在一般的学科知识学习中,学习的目标被界定为知识的掌握,认知就成为学习的主要心理过程,冷冰冰的客观知识可以被个体毫无情感地占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人格特征的人,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建构主义的这一观点启迪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视认知过程的同时,更要重视情感体验,在真实环境中的真情实感更能激起个体内心的强烈体验与震撼,更有利于激起认知的冲突与情感的升华,推动个体修正不合理的认知,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促进行为习惯的改变。在个体心理品质优化、心理素质提升的过程中,情感体验成为枢纽与核心,连接了认知与行为。积极环境营造积极体验,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人格。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它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由于是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

3.个体学习与群体活动的关系

传统学习理论在论述个体学习过程和机制时,不约而同地假定学习是发生在个体头脑中的事情,与社会环境无关,学习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领悟与掌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外界的强化对学习者个体的影响;认知结构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变化;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用计算机类比人的认知加工过程,从信息的接收、存贮和提取的流程来分析个体学习的认知过程;人本主义虽然强调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者依然是指个体学习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社会建构主义颠覆了这一传统,旗帜鲜明地指出,学习不是学习者个体的单打独斗,而是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协商。每个学习者拥有不同的经验背景,对同一事物会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会促进置身于其中的学习者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合作学习、互动学习、学习者共同体等观念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强调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有益启迪。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形式不是课堂讲授,而是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在每次的主题活动中,教育者需要精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启迪、开放的氛围与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个学习者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协商,实现心灵的交汇和观点的碰撞,彼此加强沟通,倾力合作,启迪智慧。也只有在彼此互动之中,学习者才能够更深刻地体察他人,拓宽思路,以人为镜,躬身自省,全方位认识自己。

4.情境性与抽象性的关系

传统学习理论对学习基本持“去情境化”的特点,将概括化的知识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知识可以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来,学生可以脱离具体物理情景和社会实践情景进行学习,所习得的概括性知识可以迁移到各种具体情景中。建构主义倡导学习的情境性,主张知识与智慧与具体情境联系在一起,知识无法抽象地独立于具体的活动与情景,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理解,“在实践情境中所生成的实践性知识是现实世界中最强有力的智慧”。

情境性学习观点强调了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以此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抽象性理论与概括性方法,但更需要重视以下因素:1)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超越学校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更多地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活动内容应该与对应的现实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同构性,不能过于简单而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2)情境化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应该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中的,不存在超越具体情景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方法。3)社会性互动合作。现实问题解决总是在一定的共同体之中进行的,学习者也应该在学习共同体之中进行合作互动,持续地进行交流和协商。

第11篇

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新理论逐渐被大家关注和应用,合作学习理论即是其中的一种。笔者经过认真学习和实际调查,尝试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本人任教的中专数学课堂教学,经过试验,笔者对实施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而且合作能力的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全球日益合作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合作学习目前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1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1.1 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而且学生可以在没有老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地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因此,可将合作学习表述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并且,合作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及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1.2 合作学习的种类 根据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合作学习活动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类型:指导型、过程型、结构型和探究型。其中,指导型的合作学习强调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中心地位。如STAD法。过程型主要是围绕小组过程的基本原则组织起来的,强调的重心在于小组过程和社交技能的发展。如共学式,简称LT。结构型是指一些小组可以运用的基本结构,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派生出若干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供小组学习使用。如著名的切块拼接法。探究型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对复杂问题的小组调查。如小组调查法(GI)。

2 合作学习在中专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分析

2.1 以复数复习课为实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①数学知识方面目标:加深理解复数的概念和复数的几种不同形式及其运算,在熟练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数学课题。②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与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③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小组—游戏—竞赛法

教学流程设计:第1课时:基础知识复习并布置合作任务

第一步:1引入课题提问: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适当讲述后,应着重讲清有关复数的三种形式知识;2归纳全章内容如下①复数的基本概念②复数的运算法则

第二步:按小组—游戏—竞赛法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教师适当进行指点后,由学生小组自己进行安排,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织学习。在这期间,教师只是课堂的观察员。

第三步:组织竞赛抢答(第2课时)

具体步骤:以4个学生组成一组,共有10组,课前互相指导帮助复习复数方面的知识。以组为单位,参加比赛。题目全是选择题,全部贮存在电脑里。各组基础分为200分,由教师叫出小组中成绩最后的一名学生参加竞赛(是基础题答题部分),答题学生自己选题目的编号,答对的加20分,答错的扣除20分,不答的由同组同学代为答题,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扣除20分。由原来的10个组的每组第一名组成一个组,第二名组成一个组,第三名组成一个组,第四名组成一个组,共组成四个组。新组成的各组每组内进行题目的抢答,答对者为原来的组加上20分,答错的扣除10分。进行成绩统计,取前4名进行奖励。

第四步:课堂小结,确定小组名次。

2.2 随堂教学体会 此次课安排在晚自习时间,由于题目较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上课时间延长达半小时。但没有一个学生注意力分散,大家都关注本组的得分情况,个个都能积极地参与。组内成员之间彼此互助,在互帮互学时可以说都做到了竭尽全力,组内高度团结,同学们齐心协力。由于设计题目较多,并与组内得分息息相关,同学们课前准备都很认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为了能抢到答题,在教师没有念完题目时就举手,站起来回答时,需要同组同学的提示,使其它组产生不满情绪。由于学生们的好胜心强,都希望自己组获胜,故纪律很难控制,上课时大声说话,对其他班级的上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3 教学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们都有了归属感,每个学生都能为组里赢得分数,都是组内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使学生感到学习需要的满足,从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另外,组内成员互勉互助,加强了组内的团结,又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形成。

3 结论

3.1 合作学习的优势 合作学习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与研究,确是一项实效显著的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更多的优点:合作学习能极大地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在于能使教学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下学生学业成绩。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2 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合作学习也不例外。由于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其优点难以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发挥[8]。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适合合作学习这种方式,那种命题、概念等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讨论、去合作;并且合作学习更注重知识的自我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基础知识。因此,应在一段时间后进行组间互测或是开卷考试,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行政绩效管理,网络,以人为本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一个新的产业行话,是IBM、Lotus公司根据其客户的实践经验,把多年来在这个新领域进行研究的科学概括。这就是,当一个企业或公司把知识管理工作定位在它的商业战略的关键部位上时,它就能取得成功并得到最大的回报。

在Lotus、IBM于98年1月发表的“Lotus、IBM和知识管理”战略白皮书中,把创新、反应能力、生产率和技能素质作为它的特定商业目标和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以帮助公司自身适应知识管理的活动要求。

二、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一)行政管理者应学习并运用知识对行政进行绩效管理

伴随着现代知识时代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附于对知识经济资产的创新利用和知识,绩效知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经济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组织付给员工工资并不能得到他们的忠心,要害是要给他们供给运用知识经济的机会,使其价值得到实现。对于知识经济型管理的劳动,既不好履行计时知识,又不好履行计件知识;既不好光靠高薪高职“购置”,又不能仅用“哥们意气”去收买;既要给他们供给比较优越的办公条件,使他们能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劳动;又不能撒手不管,不加领导。由此可见,“现代知识框架下的行政管理”,实在是一门崭新而艰巨的课题。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

行政绩效管理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能力就无法生存。知识经济要求行政管理也必须是创新性的活动,同时,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要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行政人员就要不断地重新学习和更新知识结构。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世界级管理大师杜拉克在其所著《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指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者群体,即“知识工作者”;他们与以往的资本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即他自身掌握着部分生产工具知识,而不像传统的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我看来,从杜拉克的这一观点出发,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家与知识工作者的关系,已不再是纯粹的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而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伙人”关系。特别是在策划设计、咨询顾问等行业,这种“合伙人”关系表现的更加明显。人们认为,当今世界正在进入“智慧家”将要与“资本家”平起平坐的时代;智慧家拥有过人的经营智慧或管理智慧或研究开发智慧,其大脑无异于一座金矿。在国内特别是深圳的一些企业如华为,甚至打出了“知本主义”的旗号,即把知识转化为认股权、股利和红利。在股权安排上,让最有才能的人拥有重要股权。另外,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要相应而变。根据杜拉克所说,由知识型工作者组成的现代组织,已不再是老板和下属的关系,而是一种团队式的、平等的关系。管理者在这种团队中的工作已不再是命令,而是激励。知识型工作者不像传统的工人那样受到机器的支配,容易受到有效的监督。相反,机器在知识型工作者手里能产出什么产品,以及产出什么质量、什么档次的产品,几乎完全取决于知识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离开知识型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机器就是一堆废铁。知识型工作者由于自身掌握一种生产工具即知识,因而比传统的劳动者拥有更大的独立性、灵活性、自由性,而且他很容易“跳槽”;而他的位置并不像传统的劳动者那样容易替补。

(二)行政管理知识信息化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行政管理的知识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增强实力。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行政管理要实现现代化,那么,管理者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不仅如此,行政管理还要实现网络信息化,也就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要与信息高速公路接轨,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Internet。

在我国到现在为止的现代行政管理领域,其实有很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到现在为止水准来说,对现代行政管理担任职务的人应增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最近兴起科技教育,培育最低限度的管理技术知识。知识经济时期需求有知识的上层,没有知识就没有办法足以担任办公。我们的上层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务必严肃对待地学习好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务必的法律知识,学习上层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形态和行业所务必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掌握基础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时展的步伐,当代没有创新能力就无法生存。现代请求工作者也必须是创新性的运动,同时,在知识经济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的情况下,要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行政人员就要不断地重新学习和更新知识经济结构。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行政管理

人本管理是新一轮行政管理科学的关键性内容,霍桑的实验证明了人是提高生产力的核心因素之一,通过探索人的行为规律,做到尊重人、量才而用,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可以提高行政组织、企业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