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00:1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形式与政策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学位络出版现有问题
1.1 多元化开发
国内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两大类型,一是商业数据库,如CNKI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二是非营利性数据库,包括各学位论文授予单位自建的学位论文库和国家法定收藏单位以及民间共建共享组织建设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前者基本只面向单位内部开放,后者则面向参建单位开放,例如CALIS学位论文库。总的来看,这些数据库缺乏统一规划,呈现多元化局面,各数据库收全率不高且收录范围有交叉重复,不利于学位论文交流使用。
1.2 商业开发授权不规范
营利性学位论文数据库没有很好的解决版权授权问题,曾遭遇大规模博、硕士生提起的侵权诉讼。此后,开发商采取了应对措施,如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转授权获得论文使用权,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在2008年对百所高校的授权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授权书中学位论文版权归属不明晰、授权主体不适格、缺少权利行使的授权约定、授权范围不明晰等问题。可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3 非商业开发发展受限
非营利性学位论文库因为开发实力有限,在数据库系统构架、数据采集以及版权管理等方面很难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开发主体各自为政,数据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不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很难在统一平台上便利的获取全文,极大地限制了学位论文使用的便利性和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
2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的合理性
2.1 科研成果的公共性效用
学位论文作为高等教育制度下产生的科研成果,具备一定的公共效用。学位论文的广泛传播,对于实现促进知识进步和传播的使命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为学位论文的传播利用提供了崭新的渠道,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学位论文,扩大作者学术影响力,提高学术成果可见度,还可提高学位授予单位的声誉和影响力。
2.2 科研成果传播利用的经济效益
学位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作品,其“作者”和“用户”两大群体及其所属机构有高度的重合性。有学生会同时担当“作者”和“用户”的双重身份。学位授予单位也同时担当了学位论文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双重身份。按照传统出版模式,作者和学位授予单位则需要向同一个数据库出版商支付“出版”与“使用”的双重费用。而且因为学位论文在提交前需要在学位授予单位内部通过论文答辩环节,由学科专家组对之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考核和把关,数据库出版商甚至可因此省略了审稿、编辑等流程和成本支出。因此,学位论文采用传统的出版方式对于个人用户和广大学位授予单位来说,都是极不经济的,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是一种更为合适的选择。
3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客观因素研究
在中国能否实现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出版,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考量。主观方面主要调查学位论文相关利益主体对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确立用户需求。客观环境方面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量。
3.1 政策环境因素
3.1.1 国家层面的政策
国家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是指由相关政府部门对国家范围内的开放存取活动所提出的战略、原则、相关法律、实施细则等系列规范文件,以促进由公共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实现最大化的获取、利用。美英等国家认为推进开放存取是政府的责任,认为“用纳税人的钱资助科研,就必须保证科研成果本身广泛可利用、可获取,使之迅速转换为社会生产力”。
中国目前尚未出台明确的国家开放存取政策,但签署过多个相关的国际开放存取宣言,如200年9月,中国签署了《开放存取萨尔瓦多宣言》,这体现了中国对开放存取的基本态度,并明确提出政府应将开放存取列人议事日程。
3.1.2 机构层面的政策
在国家开放存取政策尚未明确阶段,机构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往往先行一步,并为形成国家性政策提供重要实践基础。例如200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颁布开放存取政策,请求接受NIH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研究人员,在12个月内将其研究成果的最终电子版提交到PMC,使公众可以免费获取。两年后这一政策调整为强制性,并具备了正式法律效力。
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机构开放存取政策是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开放存取政策声明:2014年5月1}日起,中科院所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所产生的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部或部分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作者应在时把同行评议后录用的最终审定稿存储到所属机构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知识库,并于发表后12个月内实施开放获取。这些开拓性的活动也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
3.1.3 关于学位论文的政策
从国家层面来说,目前已经实现的有澳大利亚数字学位论文项目、英国电子论文在线服务等项目。从机构层面来说,根据开放存取知识库强制性存储政策登记平台(ROARMAP)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全球有107家机构实施了关于学位论文的强制性开放存取政策。
中国目前只有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在该平台登记了关于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政策并实施。而实践中,国内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开发的机构知识库中也有涉及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机构知识库的内容政策中关于收录作品类型中都包括了学位论文,这些机构知识库还详细规定了相关的提交政策、使用政策、退出政策等内容。
3.2 经济利益因素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实行的是作者付费、用户免费的策略,这是阻碍开放存取出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现实障碍。而学位论文的产出机制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其开放存取出版的经济利益影响因素也需区别分析。
3.2.1 开放存取资助出版模式
为了更好的实现开放存取出版,许多国家、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各种资助方式。第一是专项经费支持,即设立开放存取专项基金以资助机构成员以开放存取的形式,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设立了开放存取出版基金。第二类是订购费用转换为开放存取出版费用,例如某机构若订购了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指定期刊,则该机构作者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开放存取论文的费用可以从订购费中抵扣。Wiley , Springer等出版社近年来也同意了针对复合出版期刊中以开放存取方式出版的论文按比例减扣期刊订购费的办法。
3.2.2 国内资助现状
从出版社角度看,基于国内作者对于开放存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国内实施开放存取的期刊出版社的经费来源目前主要是来自行政事业费用的支持,面向作者收取的费用并不高。从科研机构来看,有单位对自己机构人员选择开放存取出版实施了经费支持。例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都设置了经费支持,资助本机构科研人员在BMC等开放存取出版期刊上。
3.2.3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资助模式
关于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资助,目前还没有过具体的实践经验,但可以充分借鉴期刊论文的开放存取资助模式,由国家学位管理相关机构或者学位授予单位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单位机构也可参考订购费用转化为开放存取出版费用的模式,与数据库出版商谈判,向之提供自己单位学位论文,实现开放存取,同时抵扣自己单位的数据库订购费用。
3.3 版权保护因素
3.3.1 版权归属情况复杂
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学位论文的产生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所以其版权归属比较复杂。按照中国版权法规定,一般作品的版权归作者所有。但学位论文是毕业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并利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关资源完成的,所以学位论文牵涉到的利益主体包括毕业生、导师、学位授予单位三方。如果论文选题出自导师或学校的相关课题,论文的版权可能牵涉到该课题资助机构,并受其相关规定的约束。如果是在职攻读研究生,并且其论文选题来自于工作单位,论文的版权或受制于毕业生与工作单位之间的约定。这些复杂因素,在实践中给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出版实践带来了难度。
3.3.2 出版意愿不一致
学位论文的创作初衷是为了获取学位,所以作者对于学位论文的出版意愿通常不一致,有些甚至不愿意出版。另外,同一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选题常有继承性,对于后期持续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一些阶段性成果还可能会申请专利,或者导师和毕业生期待在更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这些情况下,学位论文的出版意愿也不是那么强烈,甚至遭到排斥。这也对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实现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挑战,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情况下,版权人的出版意愿,对开放时限做出区别对待。
3.3.3 版权保护不力
版权保护历来是中国的短板,而在学位论文的版权保护上还增加了其它因素。例如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毕业生离校时签署“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该授权书一般由学位授予单位提供,作为学位论文模板的一部分,毕业生在离校时必须签署。此时,即将离校的毕业生无暇兼顾自己的版权利益,也无力与以学校为代表的行政单位争取自己的版权利益。这些隐蔽的侵权行为应当在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中避免,在考虑是否采取强制开放存取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版权人的意愿。
3.4 实施机构
纵观国外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其实施主体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制定主体,二是具体事务管理主体。
3.4.1 政策制定主体
目前中国尚未有国家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出台,仅有部分机构的开放存取政策,其中涉及学位论文。若想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现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必须由政府机构主持制定中国的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政策,并充当学位论文开放存取运动的有力推动者。这个过程应该是逐渐深人的,政府机构需要从最初的宣传、资助逐步引导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深人人心,在条件成熟后,制定国家层面的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政策,并推动执行。
3.4.2 具体事务管理主体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的具体事务管理主体应该是一个由各级主体各司其职的框架机构,即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牵头,由相关信息开发机构作为平台和技术支持,强制或鼓励全国各家学位授予单位积极参加的体系。其中,各个学位授予单位的参与度尤为重要。而具体负责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工作的机构适宜由各高校及其它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图书馆承担。另外,还需要研究生院等机构的合作与支持。
对科学数据的法律限制以及对其要求的不明确与不统一是科学数据有效分享和利用的障碍,并最终会影响到科学研究的进展。OA期刊的数据政策制订关系到科研工作的发展进步,应该做到逐步细化,切实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来建立统一的规范,并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数据共享与利用。本研究借鉴相关学者在政策调研过程中的方法,从数据提交的要求与规范、数据的审查存储利用、数据的相关权益问题三个方面入手,每个方面再通过具体提出一系列主要细节问题形成政策研究框架如表1所示。基于该研究框架,本研究以BMC期刊的Editorialpolicies为主,同时参考BMC’spositionstatementonopendata以及其Copyright[8]、Licensea-greement、Opendata政策,对BMC期刊的数据政策进行详细解读。此外,在探究各个政策观测要点时,笔者将引入较早建立科学数据政策、并且其数据政策规范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期刊PLoS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我国OA期刊制定的数据政策提出政策建议。在对BMC期刊的数据政策进行解读之前,首先需要了解BMC期刊是如何定义数据的,BMC期刊认为有多种文件类型明确地属于数据的范畴但是无法去全面的定义它们,因此在一个粗粒度的层次上将数据定义为:论文主体和附加文件中提供的能被利用和使用的原始的、无著作权的事实。
2、数据提交要求与规范
提交数据的要求
除了少数几个期刊外,BMC期刊并没有强制要求论文作者提供支撑数据,对于旗下的所有期刊BMC都鼓励公开论文结论的支撑数据,对于那些对数据共享已有确定标准的领域BMC强制要求数据存储。BMC认为作者可以有选择地将数据集以一种机器可读的形式(例如用电子表格而不是PDF)存储在公共数据库(如果可用并且适合的话)或者呈现在论文主体与附加支撑文件中。不难看出,BMC期刊对于数据的提交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而诸如ScientificData等期刊则将数据提交作为出版前提条件,对于出版前仍未提交并公开数据的论文期刊将取消其出版,PLoS甚至会在极端情况下撤销已的出版。2.2需要提交的数据与材料BMC期刊的编辑在与科研工作者关于数据开放与共享最佳实践的探讨中将最小意义上的数据集定义为“能够完全重现科学报告的最少具体细节”,这与PLoS数据政策规定必须提交的“形成论文结论所需要的最小数据集”是相似的。BMC认为论文的支撑数据出版于在线期刊要优于保存在作者网站或不开放,因此建议作者提交所有支撑论文的相关原始数据并说明数据处理过程中用到的统计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提交一份数据和材料的可用性声明来具体说明如何获取这些支撑数据。如果作者不想分享数据也必须要声明数据不会被分享并且说明理由。BMC还具体给出了数据与材料可用性声明的几种形式(作者可选用其中的一种格式或者在需要多个数据集时采用几种格式的结合):①本研究中生成和/或分析的数据可以在[名称]知识库,[数据集的永久网站链接]获取。②本研究中生成和/或分析的数据可以基于合理请求从通讯作者处获取。③本研究中生成和/或分析的数据包含在论文主体(和附加数据文件)中。④本研究未涉及到数据的生成和/或分析,因此无法共享数据。⑤本研究的支撑数据从[第三方机构名称]处获取,在取得许可后数据的应用仍受到严格限制,因此无法共享数据。但可以在取得[第三方机构名称]许可后基于合理请求从作者处获取。BMC期刊认可《数据引用原则联合声明》(JointDeclarationofDataCitationPrinciples)中的数据引用原则并要求所有支持公共获取的数据集附在参考文献列表中以供参考并提供获取码或者唯一标识符(例如DOI)。
提交数据的方式与规范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资助机构要求受资助者公开其科研工作的原始数据,BMC加强了对此类受资助论文数据公开的要求,对于存储在特定学科知识库中的支撑数据,BMC要求该类数据在文稿提交前将数据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向公共开放,否则不会评审此类论文。数据可以在论文正文呈现也可以放在附加数据文件中与文稿一并提交,附加数据文件(每个文件不超过20Mb)数量不受限制,对于存储在学科知识库中的数据,需要在数据和材料的可用性声明部分详细提供数据的获取码或唯一标识符,BMC致力于以一种易于自动获取与重用的方式开放数据,为此支持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期刊BMCResearchNotes的出版也是部分地出于这一目的,该期刊正在征集关于数据标准的专题论文,以期达成关于数据标准的共识。为了发挥研究的最大效用,在特别注意保持参与人保密性的前提下,BMC希望作者在数据的记录与准备过程中能够遵从学科内现有的具体标准并推荐作者参考BioSharing网站上关于特定学科领域学科数据标准的信息,例如医学领域中的心电图存储格式SCP、HL7aECG、DICOM,生物学领域中氨基酸序列的FASTA格式、核酸序列的FASTQ格式,以及遥感影像的BSQ、BIL图像格式。在数据提交过程中,涉及动物的研究还需要提交一份声明详细说明对相关规定的遵守情况以及包括道德委员会名称的道德许可,涉及植物的研究也需要提交一份声明具体说明研究取得的准许与许可,植物的凭证标本必须附上鉴定人信息存放在公共植物标本集或其他可获取的公共收藏中。
3、数据的审查与存
在国外学术期刊制定的数据政策中,部分期刊对于数据没有审查机制,作者的数据审查完全交付数据知识库来进行,期刊本身不要求作者提交数据,因为没有对于数据审查的规定[12]。科学强大的自我纠正能力来自于它对审查与挑战的开放态度,为了最大化科学数据的社会效用,BMC对作者提交的数据的格式、统计方法等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查,以期获取数据的人们能够在最小的障碍下重用、详细检查所需数据,数据的审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4、数据的相关权益问题
著作权归属
著作权是数据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数据是否受著作权保护也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世界各地的法规并不统一。数据是否有著作权视不同的法定管辖范围而定,在美国事实(数据是事实的数字表现形式)并没有著作权,而在澳大利亚却恰恰相反,因为其法律更注重原创性而不是创造性。除非另有说明,BMC期刊出版的论文(论文主体及其附加文件)都采用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CC-BY4.0,其中遵循开放数据政策的期刊对论文中的数据采用CC01.0。采用CC01.0意味着数据所有者放弃了著作权法赋予他的全部权利,也就是放弃了数据的著作权,因此对于这部分遵循开放数据政策的期刊来说数据的著作权属于公众,而对于其他期刊BMC并没有对数据著作权归属进行明确说明。相对而言,初景利等研究发现,我国科协科技期刊对国际上公认且采用最多的CC(CommonCreativity)协议的认识及使用率极低,仅有6.33%的科技期刊使用了CC以及类似的协议,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我国科研以及编辑人员的开放获取版权意识。
数据的使用与许可
开放获取学术出版联盟(TheOpenAccessScholarlyPublishersAssociation)强烈建议它的成员使用CC-BY许可,BMC和许多OA出版商一样默认对其出版的学术论文和补充材料(包含数据的附加文件)采用CC-BY以允许任何人自由地传播利用出版物。不同于其他OA出版商对出版作品的商业利用和衍生作品创作(可能包含文本挖掘)进行严格限制,BMC对商业利用等毫无限制并且鼓励数据挖掘等研究。BMC认可《开放科学数据的潘顿原则》(PantonPrinciplesforOpenDatainScience)[16],并认为读者在不用取得数据原创者特殊许可的情况下即可利用数据。尽管对数据采用CC0许可意味着在法律层面上不要求对引用的数据进行出处说明,但是BMC认为引用是一种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规范,所以要求在技术上可行的情况下对重用的数据进行引证,对于那些资助者不允许作者使用CC0的情况,BMC认为可以基于正当的理由请求使用非标准许可。
。其次,把你的论文用合乎投稿期刊格式的形式表达。
第一条是最重要的。不管形式是多么的谨慎和优美,如果没有明确的、清晰的结论,论文
是不会被出版的(如果作者的科学结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他们却苦于把它表达出来,尤
其是用一门外语,那么有着良好声誉的期刊编辑通常很乐意向他们提供建议)。
因此,在投稿之前,确保你有一些重要的和可以出版的东西要说。为了到达这个目的,你
应该和在该领域中的其他人,包括本单位和外单位的,讨论一下你的结果。
这样做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科技会议上展示你的成果——如果你可以参加的话。另一种策略
就是加入一个与你领域相关的电子邮件新闻组,利用它来获得关于你的研究计划的回馈意
见,并且参考该领域内他人的成果。
和你推崇的专家一起讨论你的想法和论文。给一个或两个核心科学家寄一份你的论文总结
,请他们做一些非正式评论,看你是否值得花费时间把它扩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论文,或者
你应该首先做一些前提工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具体工作是什么)。
如果你不能在会议上直接与专家交流,那么不妨使用互联网或者电子信件。如果你能在电
话中讨论你的工作,那么不要犹豫;但是首先要给对方寄一份大纲或者你的论文草稿,这
样在讨论的时候就有具体的内容可谈了。
打草稿
当你确定你要完成这个论文时,首先要准备一份草稿,当中包括图表,并且重复咨询专家
的程序。请教本领域的专家,哪本期刊最适合发表你的论文。
一旦你觉得你有坚实的结论需要表达,那么你需要准备论文的最终草稿,它的形式要参照
投稿期刊要求。
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你需要听取该领域专家的意见(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本身就是某些期刊
的学术编辑或者审稿人,因此在选择投稿期刊时更有经验)。
你还要清楚哪些期刊发表与你的论文类似的文章,并且你所投稿期刊是否存在一些有利或
者不利于你的规定。
例如,一些期刊收取版面费(虽然许多不收),通常是每页50-100美元,但是差异也很大
。在作者须知中,期刊通常会说明是否收取版面费。如果你的单位不能支付费用,在投稿
之前,你应该向期刊咨询,看是否可以免除这些费用——这种情况下,许多期刊确实这样
做。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虽然许多期刊允许通过互联网或者电子邮件投稿,但是其他
期刊只接受邮寄的打印稿件。这也许会影响你向何处投稿。
大多数期刊或者它们的出版商拥有网站,上面的信息也许会帮助你做出这个决定。或者你
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你所投稿的期刊。
参照指南
在投稿前,确保你阅读了期刊的编辑政策,作者须知,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信息——例
如,你的领域中的哪位专家在编委会中。
这种类型的信息还出现在期刊网站中的免费通道处,即使该期刊内容仅对注册用户开放
。如果你们的图书馆没有订阅你选择投稿的期刊,但是那个期刊有在线版本,那么你有必
要向期刊发一封电子信件,说明你打算投稿,请期刊给你安排有限的时间以接触到它的内
容。
这将会使你看到已经出版的论文的水准和形式,这对准备论文的最终的版本是有帮助的
。
投稿
一旦你阅读了期刊的读者须知,并且准备好了论文,那么你必须按照期刊的指导来投稿
。
不同的期刊,要求一般都不一样,例如关于稿件的页码,如何制作图表,是否有必要包
含论文的补充材料,是否需要一个或者所有的作者在投稿信中签字,等等。
当你投稿时,投稿信中应该包括:
你的姓名,地址,电话,传真,以及电子信箱。
如果你在投稿后的3个月内要离开你的处所,那么把这个信息包含进去(日期,以及相关
的,变更后的联系方式)。
用1句或者2句话,简要陈述为什么你觉得论文是很重要的,期刊应该考虑发表(换言之
,说明论文的主要结论)。
如果在投稿之前,该领域中的某人阅读了该文,那么在投稿信中提及此人,尤其是如果
他们在该领域中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并且/或者位列期刊的编委会中。
如果你希望该领域中某个特殊的人评审你的论文,那么就推荐这个专家(虽然你必须确
保此人是独立的,换言之,他或者她没有与你共事过,以及不存在其他理由偏向你)。
类似的,如果你不希望某人评审你的论文,因为你认为他们不会对你的工作做出客观的
评价,那么你也要在信中指明此人以及他的实验室。
其他一些你认为相关的信息。
尽量使投稿信保持简短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它的编辑会收到许多论文,如果你的信很简
洁,那么他们评价起来会容易一些。
针对期刊的回应而行动
当你的论文递交之后,期刊也许会发出一个收稿函。如果2周后你没有从期刊那里得到
任何消息,那么给编辑发一封电子信件,索要一个收稿函,稿件编号,以及处理稿件的编
辑名字。
在后面的状态查询中,使用这个稿件编号。期刊会在每期的工作人员后面列出他们的电
子信件,通常在首页或者末页。
当期刊对你的论出评价之后(通常是在审稿人的帮助之下,他们是编辑在本领域内
选择的独立科学家),编辑会给你写信说明有关录用与否的事宜,并且附上审稿人的意见
。
有时,编辑的信件很清楚,你也很明白如何对稿件做出修改以重新投稿。如果信中内容
不是很清晰,那么你要给编辑写回信(通过电子邮件)说明你什么地方不太明白,并且需
要解释——例如审稿人的意见很难理解,或者你不太清楚如何按照编辑的指示去修改论文
。
如果论文被拒绝了,怎么办
如果期刊拒绝刊登你的论文,那么在进一步行动之前,首先要把审稿人意见以及编辑来
信给该领域的同事看一下,和他们讨论一下这个决定。也许有必要对这个决定申诉,或者
也许改投他刊更好。
如果你确实要对期刊的决定进行申诉,那么寄一封信,说明你的情况,指明科学论点(例
如,论文中某部分被误解,或者没有被意识到)。
不要寄去愤怒或者辱骂性质的信件,这对你的处境没有任何帮助。
如果你的论文被录用了,怎么办
如果你的论文被录用了,那么在出版之前,向编辑询问有关期刊对于版权以及单行本的
政策,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涉及到出版的条件。
如果你没有基金支持,那么期刊也许会给你提供一些单行本。但是,确保在你的论文出
版之前询问此事;在文章出版之后,也许期刊就不能提供免费的单行本了,因为比起论文
的出版阶段,此时制作费用更高。
或许你需要解释你的处境,通过请求才能使期刊免除它对于版权限制的标准。
当你被告之论文的出版日期,那么通知你的单位,使得它能在年度报告或者其他文件中
包含这个信息,以促进科研工作。
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全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其改革和创新也是势在必行。
在全实践教学改革的引领下,针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和创新,我校以校级课题的形式组织专门的教研团队进行研讨和论证。本文的从“理”到“实”,亦指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指引下进行毕业设计,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必不可缺。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
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
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
2.论文。
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
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
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
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
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在对活动设计难点的调研中,56%的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内容的格式要求较难,14%的学生认为电子文档名称设置较难,17%的学生认为字数要求(至少3000字)难以达到,字体格式难的占9%。对此课题组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学生觉得格式难的原因主要是word文档操作不熟练。字数达不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就是教案的编写,而且多数学生在实习中跟着幼儿园指导老师学写的是简案,自然不能达到学校的规定撰写要求。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认为应打通课程的链接通道,让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融合来解决以上问题。比如五大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可通过微格教室的实训及教育见实习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程教学、幼儿园的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其要求和规范应与毕业设计的要求一致,要求学生写详案。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应强化学生对word文档的使用,这样学生对毕业设计规范的格式要求自然不会感觉陌生。
总言之,现有的毕业设计方案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它的多元化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呈现,既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
【关键词】职称,申报,体会
职称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人事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医院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0%以上,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化及相关政策的放宽,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积极性,现就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职称申报工作的关键
职称是评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带动一个单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加强职称工作的领导,把职称评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医院要成立以院领导及各专业专家组成的综合审核小组,职称工作日常部门一般为人事部门,明确审核小组的纪律及职责,严格把好申报材料审核关,减少资料填报的错漏,保证材料的准确和真实为申报人顺利通过评审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增加职称评审政策透明度,及时将有关职称评审政策宣传下达
2.1人事部门要及时正确掌握政策,做好宣传下达
职称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调整:如从2001年开始卫生中、初级专业资格实行全国统考,针对学历的不同,报考初级和中级的任职年限作了一定的调整;2002年开始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从2005年开始增加一个模块的要求;从1999年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高要完成半年以上的下乡定期工作任务,从2007年起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的下乡任务;外语政策进一步放宽,免考年龄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者,取得A级(县以下单位人员为B级职称外语成绩合格证书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2006年起广东取消评职称条件中关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的规定,论文数量要求原则不变,这是继进一步放宽申报职称的外语条件后,对评职称条件作出的又一调整。还有除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以外,申报中级以上职称的,要完成两门公修课等等。在信息索取方面,人事部门要掌握主动权,与医务科、科教科等相关职能科室提前作好协调沟通工作,妥善安排医务人员下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密切关注上级部门或媒介公布的有关政策,并通过院内网站、宣传栏、下发通知等多种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公布各级别职称在专业理论、专业工作能力、论文、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对照自身条件申报职称。
2.2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提前做好材料准备
过去的职称评定受岗位编制的限制,存在排资论辈的现象。职称改革后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只要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都可以申报晋升,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职称评审政策逐步放宽,特别是在学历、外语方面,如以前申报正高职称须有本科以上学历,申报副高职称须有大专以上学历,大专学历的须从事专业工作20年以上。
现在不再有学历方面的要求;外语方面免考年龄,从2007年起,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1961~1965年出生的,可放宽到40分;1956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免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因此,我们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有计划地准备有关硬件,特别是年龄较大,外语能力较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要轻易放弃申报机会,可以提前一两年参加外语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否则政策有所变动的时候,错过晋升机会。
三、职称工作日常部门树立服务意识,指导工作要到位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副高以上职称,要填写大量的表格,从2008年起,更增加了网上申报这一环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初次申报,对表格的填写要求不清楚,有的申报材料不完善,过于简单或画蛇添足的,人事部门要耐心细致做好指引工作,帮助申报人员能够更完整地完成表格的填写,正确如实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和专业水平。一般来说,每年的晋升表格虽然有所不同,但变化不大,在评审文件未下发之前,人事部门可先提供上一年度的表格,让有计划申报职称的人员作为草稿填写。因为每年从评审文件下发到提交材料,时间比较紧迫,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材料,也有更多的时间检查材料填报上的错漏,在时间上争取到主动权。
3.1指引申报人认真填写表格
强调每位申报人员应下功夫填好《()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此表最直观并能全面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是评委评议的参考物,一张表可反映出申报人在学历、工作经历、外语、计算机、理论考试、论文、业绩成果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求申报人填写此表要认真、谨慎,不漏填、不乱填,如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供评委评审。在填写《专业技术评审表时》,要好好总结、提炼自己在专业、科研及培养下级人员中取得的成绩,不要把完成专业工作情况填成业绩成果。《专业技术报告》要侧重于专业技术工作方面的内容,不要泛泛而谈。
3.2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准备
提交的论文原则上应为第一作者论文,并按论文质量高低排序装订。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的准备,因为论文是申报人在专业技术经验的总结,应是逐步积累的,有些申报人论文准备不充分,如任现职周期5年,前4年没有,到第5年,一连发表几篇论文,这样做会有两个不好的效果,一是时间太仓促,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即使是优秀的论文,因等候发表时间长而找不到高水平的核心刊物发表;二是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不送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业绩材料,宁缺勿滥。
四、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位
4.1对于暂时不符合申报条件但本人想申报的。目前政策规定,晋升卫生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其论文、业绩成果、学历计算时间为申报当年的8月31日止,个别申报人的业绩超过时限仍然坚持申报,如不获批准会对人事部门有怨言;在下乡工作安排上,医院以大局为重,根据医院中心工作及支援单位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有个别申报人会因下乡未能如愿安排,使申报职称延期,对医院的安排不理解;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人事部门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平心静气等解释有关政策,开导他们,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申报人都不会无理取闹。
4.2对于上报评审不通过人员,我们要了解通不过的原因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第二年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计金标,1966年生,浙江湖州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富布兰特研究学者。分别于1986年和1989年在中央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5至1996年在荷兰Nijerode大学(荷兰商学院)研修西方税务。2005年在美国霍华德大学经济系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处长、经济学院院长、税务学院院长、校长助理。2006年12月,出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自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计教授一起从事财税理论和政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了个人学术专著数部,主要有《个人所得税政策和改革》、《生态税收论》。百余篇,主持参与财政部、教育部、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研究课题多项。曾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特别资助,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税务总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计金标教授在税收理论和政策研究方面最主要的成就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环境税收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他从1995年起开始发表关于环境税收方面的论文,并将之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后将成果以专著《生态税收论》形式出版。专著中对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生态税收的基本要领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我国需要研究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研充提出了一个理论研究框架。他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生态世纪建立生态税制是新世纪对我国税制建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之一。计教授的论文及专著出版后成为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被广为引用成为我国在此学术领域的带头人。
对个人所得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1996年他出版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和改革》是我国在个人所得税领域的第一本理论专著。该书系统研究了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原理,探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模式问题,提出我国应向综合与分项相结合的模式转换,研究了我国当时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其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目标定位的观点、个人所得税管理权限的观点都得到了税收理论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同。
关于遗产税问题。他是国内建国以后第一个系统研究遗产税的学者。早在研究生时期就以遗产税作为硕士论文,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1989年时他就认为到20世纪末我国有条件和有必要引进遗产税。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该税至今仍未开征,但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遗产税已被列入到14个税种之中。
对税务筹划的研究方面,他是国内较早呼吁从战略角度重视企业税务筹划的专家。在对企业是否有权进行税务筹划还未成定论时,他就提出MBA课程以及高校尤其是财经高校财务、会计、税务等专业必须开设“税务筹划”课的意见。他出版了国内第一批《税收筹划》教材,并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该教材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他在对证券交易征税、对网上交易征税、增值税转型等方面的研究也曾产生影响。早在1993年他就在《财贸经济》发表关于对证券交易征税的论文。在1998年就关注网上交易对税收的影响,发表文章被《新华文摘》收录。他的关于增值税转型方面的论文曾获国家税务总局全国群众性学术研究成果一等奖。
目前,计金标教授仍在税收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他将视野扩展到税收对各行业发展的影响方面,如他关注国务院提出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后,财税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税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新形势下税收的调节职能如何发挥等。
关键词:考试方式;本科;经管类课程;国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73-03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大学阶段的教学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大学阶段的考试也应围绕此目标,真正发挥其检验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双重作用,既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更要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在实践中,传统的课程考试往往形式单一,内容以知识记忆为主,一次期末考试往往决定了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使得学生以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同时,由于考试成绩往往是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标准,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具有了功利性,只重视考试内容的复习,对其他具有学习价值的知识不花时间钻研,甚至为追求成绩而在考试中作弊。这样的考试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还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学习观和考试观,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不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如何克服上述弊端,更好地实现考试的功能,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经管类本科课程为对象,研究了国外大学经管类本科课程的考试方式,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在本校的教学资源库中,有国外一些高校的开放课程,这些课程一般都有包括课程纲要(syllabus)、教学日历(calendar/schedule)、讲义(lecture notes)、课件(slides)、作业(assignments)、考试(exams)和资料(readings/study materials)等内容的详细课程信息。通过查阅经济及管理类的二十多门本科课程,可以发现国外高校的本科课程考试具有如下特点。
一、结合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考核形式
国外课程的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考核方法。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史课程采取回答问题的方式,学生仅需回答三个问题,但对问题的回答以掌握老师课前布置的阅读内容和参与课堂讨论为基础,综合阐述观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以撰写论文作为考核的方式,学生需完成指定题目的论文两篇(每篇要求12~15页)或一个主研究论文(15~20页);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则由3次小测验和若干次习题作业构成;而经济研究课程的考核办法为撰写小论文、完成主课题研究及做两次课堂演讲(presentation)。可以看出,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老师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这些办法力图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避免要求学生死记知识点。有些课程,老师通过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定,而对一些需要对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课程,老师则注重通过习题和测验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针对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考核方式的长处,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达到最佳的考试效果。
二、考核成绩构成不单一
国外课程的分数评定往往由几部分构成,最简单的成绩构成也包含作业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个部分,而大多数课程的成绩往往由四五项内容构成,举例如下。
A课程:
B课程:
C课程*: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课程尽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做出评定,避免由一次考试,或从一个方面决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定,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应对考试,使学生通过提高全方位的能力,获得更多展现自己学业水平的机会。
三、考试政策提前说明
在国外大学的课程纲要里,教师会对课程和考试的安排做出明确的说明,尤其是在课程考核方面,学生能够在选课时就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内容及教师的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关于考试的政策说明往往包含考试分数构成、作业次数和要求、论文内容和页数要求、作业及论文的提交日期,等等,这些说明往往会非常具体。例如,老师会明确提出:课后习题为必交,占总成绩的25分;必须按时提交答案,不按时提交一律不计成绩;习题成绩在12.5分以上才可以参加期末考试;习题可以和同学讨论,但提交的答案必须为自己完成。又如,针对考试,老师明确告知:一共3次考试,占60分,每次20分;前两次考试在第7周和第13周随堂考,最后一次在期末考试期间考;每次考试的内容仅针对之前的授课内容,考过的部分不再重考;考试基于教材、习题、指定阅读和课堂讨论。针对习题,老师明确提出:习题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取自教材和课堂讲解,一部分基于阅读和课堂讨论;习题提交日下午5点以后再交不计成绩,无例外。针对论文,老师会给出内容方向、页数要求等,有些老师还会给出参考书目和提示性思考方向,对论文提交日期也会有明确的说明,如要求第15周提交论文,大纲和初稿在此前2周上交等。对考试政策提前说明可以让学生有所准备,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学生之后的讨价还价,建立学生对考试制度的尊重。
四、可选择性
可选择性有两个具体的体现:其一,老师在布置论文时,往往会给出多个题目由学生选择完成,例如从3个题目中选择1个作为研究的方向,其好处是老师既对考核内容有一定的控制,又给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自主选择的自由,减少学生在对待论文写作时的任务感;其二,老师在进行作业评定时,往往会从布置的多次作业中选择其中完成最好的若干次计入成绩,这样使得有一两次作业没有完成好的学生(不论因何原因)还有新的机会做得更好,对学生形成一种激励。
五、重视过程性考核,而非终结性考试
通过前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国外大学对课程阅读、课堂讨论、日常习题作业等方面的评定往往贯穿整个学期,而课程的最终成绩往往是对贯穿整个学期的各项考核内容的综合评定,而不是仅仅由一两次考试得出。国外大学课程从多个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分若干阶段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查体现了课程考核的全程性和连续性,从而使学习贯穿始终,既避免了学生仅仅为应付一次期末考试而学习,不重视日常的学习和积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中靠作弊而取得好成绩,从而使考试的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术危机,基于此类相关认识,考虑其应用趋向,由此参鉴、探究一些成功的开放存取网络平台,对开放存取的种类和特性作探讨,由此也可展望,未来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创刊模式将呈现多样性的发展形式。
关键词:
体育期刊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期刊出版事业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几年前是手写投稿,而现在则是电子方式投稿,其中最突出的为“在线投稿”。在这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背景的开放存取出刊模式下,中国体育期刊的出版模式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针对这种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发展趋势,体育期刊如何利用开放存取的成果来发展、创新自己的期刊模式,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开放存取的出现和特征
1.学术危机产生
众所周知,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期刊论文,它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交流环节与媒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因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出版的商业氛围浓厚,且越来越限于商业化操作,如此一来,其表面目的是为促进学技发展,但其背后的真正目的却是为追求最大商业利益;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发表费用一路飙升,如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著名图书馆中,科技期刊占总的图书份额少于1/3,但其订购费却占整个订购费用的2/3。在大不列颠,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刊费用涨幅超过3倍,但相较之下,民众的工资却只涨了60%多。还有很多国家也呈现这种情形。期刊订购价格上涨,则个体订户就相应减少,团体的订购量也会减少,进而造成订购量无法上升,出版商则只有提高价格以填补订购量的不足,最终形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恶性循环,形成了学术危机。以上为国际上的情形,我国虽然也出现学术期刊订购价格上涨,但涨幅不高,所以相比较而言,所造成的冲击相对要小。
2.开放存取的出现
以上我们剖析了学术危机的产生,在学术危机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后,开放存取便应运而生。严格意义上的开放存取最早起源于Paul Ginsparg等人的电子预印资源库,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这些人主张获得公平对称的信息与知识,在开放存取的运动中,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事件:即2000年,非盈利性质的科学公共图书馆创立;2002年,开放社会基金会,在布达佩斯会议上提出“开放存取先导计划”;2003年,代表我国的路甬祥签署了柏林宣言。
3.开放存取期刊种类与特征
在开放存期运动情形下,出现了开放存取期刊,以下主要论述开放存取期刊的种类与特征。何为开放存取,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准确而全面的答案,但人们一般公认为:开放存取主张客户借助互联网来获取、阅读期刊论文,这种访问是没有限制的,期刊的质量是通过同行评判来实现监督和提高的,以论文作者付费来作为期刊费用的来源,但读者完全免费获取其资源。开放存取期刊有可能是电子版,也有可能是以前非电子版转化过来的。其特点是方便、快捷、费用低廉、检索便利、覆盖面广。以下根据期刊开放的深度,我们对开放存取的期刊进行简要分类。
提前开放存取。期刊所有论文的全文开放的时间与内容分别为:第一,论文借助评审获得发表,论文的全部可以实现免费读取;第二,部分全文的时间与内容,即作者需要支付费用的论文要提前给读者访问,因此期刊选择此类论文的全文;第三,题名和摘要的开放,期刊预先把目前或者后面几期的文章摘要放在主页上,来实现读者自由访问。
即时开放存取。期刊全部论文的全文开放时间与内容:第一,论文在发表时,论文的全文可以实现免费访问,有些人称此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存取期刊;第二,部分全文开放的时间与内容:即时开放作者已经支付费用的论文全文和有选择地开放部分全文;第三,题名和摘要的开放时间和内容:即时开放当期的题名和摘要,并提供访问的链接。
延迟开放存取。期刊全部论文的全文开放时间和内容:第一,期刊全部论文的全文开放时间和内容:论文已经发表一段时间过后,一般是半年到一年,才提供全文被免费访问的链接,但作者不同意开放访问的论文除外;第二,部分论文的开放时间和内容:出版一段时间后,有选择地提供部分论文免费访问;第三,题名和摘要开放的时间与内容:延迟开放论文的题名和摘要。
二、中国体育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式
1.依托型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合对象为:影响小且访问量不大的期刊,它是传统期刊将每期刊登的文章用电子形式发送给“集成者”,然后这一“集成者”把相应的内容在网络上,最后读者可以访问,可以检索,还可以引索。该模式把不同期刊按照所属类别来分类,这样有利于读者访问,显示度得到极大提高,出现了“规模化效应”。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大部分采用这一模式,这一模式的不足在于未实现全文开放存取模式,仅仅实现题名与摘要的开放存取,如果要访问全文,则必须支付费用。可以认为,这种开放存取是属盈利性质的,在此,我们可以假设:假如中间商的利润主要来源不是期刊内容,则实现全文的免费开放存取就能成为现实。虽然要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很长,但如果获得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转移经济支持,则其充满着实现的希望并值得期许。
2.孤岛型开放存取模式
2009年,据玛格泰克网统计数据显示,体育期刊网站采用开放存取模式的占到了73%,目前实现全文开放存取的我国体育科技期刊有:《体育学刊》《体育科学》《天津体育学报》等,这些都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实现开放存取,它是革命性的变化,因为以前的读者想查阅期刊全文是要支付费用的,而现在实现的免费访问与读取,对体育科学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总而言之,之所以叫做孤岛型开放存取,是因为期刊网站是从一个孤立的网站当中演化出来的,它是体育科技发展的一个环节。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在于不能够整合各种信息,不能够产生集群效应,有待完善。
3.新型模式
建立一个新型的开放存取期刊主要是指:遵循布达佩斯的主张,重新申请刊号,建立一个新的开放存取期刊。然而这种期刊多数是电子形式,当然也有印刷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支付费用的副产物,可以分为提前、即时和延迟开放。提前开放的一个代表就是《植物生态学报》。而延迟开放是指:论文出版后一段时间,当成本收回后,再开放全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植物生态学报》是以传统期刊为基础发展而成的一种模式。何为真正的新创办的开放存取期刊,在中国没有可以操作的方法,没有严格的文件政策规定,也没有法律认证,大量的资料证实我国主要是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与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来实现网络杂志的管理的。但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的内容非常有限,且很片面,大体上是宏观层面上的东西,没有一个详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监督网络出版,把网络杂志也加入到了监管的范畴。而网络出版已经是无法阻挡的潮流,国家如能及时制定出相应的互联网管理条例,则构建新型的开放存取期刊将获得法律的支撑,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将加速法律化和正规化进程。
4.网络平台模式
中国科技体育期刊类的相关文献对网络化期刊较少论及,但其可以在王子朴的网络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中找到最早起源,在该文章里,作者认为体育学术期刊要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实现资源的相互访问与分享,从而使得自己有效面对国外期刊的挑战。其认为构建体育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的网络平台与体育学术期刊网站并不会出现“一山不容二虎”现象,建立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平台,是它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是集群效应。构建体育科技网站,既要符合市场的行情,又要注意国家的宏观政策,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体育学刊》。
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专门化的体育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网络平台,为此我们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构架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整合网络期刊资源,实现共享,从而加速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的网络化进程。
三、网络平台案例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飞速前进,开放存取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变革,问题在于很多开放存取的信息是在各个地方不同的网站上,客户要全面、同时检索这些信息时就显得束手无策,开放存取的网络平台就是在这种尴尬的情境下出现的,由于开放存取的网络信息资源容量的不断扩充,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下面就几个重要的网络平台作简要分析。
1.开放存取期刊网络
2003年,隆德大学图书馆构建了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全文访问的学术期刊网平台,开放存取期刊网络主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采用新的电子技术,重新组织开放存取资源,提高效率,进而推动跨国学术交流与合作。
2.一站式平台检索
一站式平台检索是由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开发的,公司开发用了近4年的时间,2007年才正式开放。这一网络平台意义非常特殊,因为它是我国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网络平台。之所以叫做一站式检索,是因为它不仅全面详细收集、整理、加工了国际分散的信息资源,它也支持对开放存取期刊资源进行统一的检索。现在国内其他网络平台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也是未来我国开放存取规模的参考。
四、开放存取的影响及成本分析
1.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
开放存取期刊的特点是:广泛性、开放性等,开放存取在期刊上的优势影响表现在提高引用率上把科技期刊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中,可以使科技期刊的效用明显显现出来。我国学术期刊在提高经济直接效用方面,尚处于劣势地位,所以要提高其国内的知名度,建立自己的品牌,使得学术效用最大化,开放存取模式对于学术性的期刊是很有利的。
2.期刊开放存取成本分析
有研究表明:开放存取对期刊的发行收入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其原因可能是:中国的网络期刊处在成长期,由于技术等因素,能不能一直发送免费的论文是未定的;加上期刊的收藏效用,如图书馆收藏,相关课题收藏等,所以在近期内,不会由于期刊开放存取,造成终止期刊印刷版的订阅。从上面成本分析,可以看出实现开放存取所带来的好处是利大于弊的。目前,开放存取成本收回的主要模式为:受资助的开放存取成本收回,作者付费的开放存取成本收回,多元融资的开放存取成本收回等。
一、2008年工作总结
(一)承办“财务会计改革与国际商务可持续发展”论坛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6月,由商务部财务司主办、天津市商务委协办、我会承办的“财务会计改革与国际商务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天津召开。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刘山在、商务部财务司司长李荣灿、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金融司司长孙晓霞,商务部有关司局、事业单位、商会、协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各省、市商务厅(委、局)领导及财务处、会计学会负责人,中央和地方外经贸企业近160人与会。与会代表回顾了商务财会改革30年的历程,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并对当前实现国际商务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热点问题,如会计准则的建设与趋同、银贸协作、人民币升值、“走出去”战略、反倾销、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二)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1.年度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理论研究作为学会重要的职能之一,自2007年开始,学会与商务部财务司联合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论文评选,推动理论研究工作开展,提升论文评选层次。2008年全国论文评选,设立论文评选工作组织奖,改进论文评选机制,将署实名评选改为“双盲评”,规范论文报送格式。
2.两项课题研究
学会承担了商务部财务司两项理论研究课题,一是人民币升值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根据所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产业分布特点以及受升值影响的重点行业等特征,人民币升值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分别由辽宁、上海、江苏、广东承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由宁波市外经贸局与会计学会承担。
(三)《国际商务财会》月刊编辑发行
《国际商务财会》自2007年更名改版以来,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改进,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内容上,2008年杂志综合版增设企业理财、个人理财等副刊,增加信息量;扩大对外交流,围绕当前商务形势和会计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约稿、采稿,对制定相关政策的权威人士进行采访,为广大读者提供及时和权威的指导,增强实用性。形式上,统一文章的格式,对论文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注释等具体要求做出规范。
(四)专业书籍编撰发行
1.《财经法规财会制度选编》
我会受商务部财务司委托,出版了两册《财经法规财会制度选编》,编入了400余个重要的财经法规和财会制度文件。
2.《反倾销会计实务》
为更好的帮助企业应对反倾销,学会组织了几位反倾销专家编写了该书。目前该书的初稿已经编写完毕,正在抓紧时间总撰编审。
3.《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实务》
随着新企业准则、新财务通则在企业的推广实施,新税法的出台,企业迫切需要有一本既反映外经贸行业特点,又紧跟各项财税政策的业务指导用书。我会对《对外经贸会计实务》(原《外经贸财会基础手册》)进行修订。
(五)培训
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会培训工作的重点。自1999年我会开展中央国家机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以来,每年培训人数均名列20多家培训单位的第2、3名,多次受到国管局的好评。2008年我会以加强培训质量为前提,结合学员需求、紧密围绕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开展培训;适时增加了形势政策指导讲座。培训形式不断改进,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最方便的服务。2008年共举办了25期培训班,其中:走读班7期、公司班18期;共有3 399人参加了培训,比上年增长了7.5%。
2. 反倾销应诉会计培训
自2006年始,我会在全国举办了多期“反倾销会计人才”培训班。2008年分别在杭州、无锡、青岛、西安、上海举办了5期,共计667人参加了培训。
(六)会议与会员活动
2008年3季度由财务司和我会共同召开了“商务系统企事业单位财务处长联席会”。该会已举办8次(2001~2008年)。
4季度,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外经贸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恶化。为让企业更好应对此次危机,我会于10月在北京组织一次国际金融形势报告会,中央外经贸企业,天津、北京外经贸企业及有关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80多人出席。
(七)组织建设
为保持我会与省市学会合作渠道的畅通,按照自愿、不双重缴费、保持总会与省市学会联系渠道畅通的原则办理各省市学会会员单位加入我会的入会手续,实行双会员制。
二、2009年工作安排
(一)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1.年度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坚持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会计学会联合开展商务财会理论研究和论文评选机制,继续优化评审流程,激发各单位参与理论研究和论文评选的积极性。
2.两项课题
学会将在总结上年课题研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结合商务财会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酝酿承担两项理论研究课题任务,一是关于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课题研究,二是服务外包与会计工作课题研究。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课题将分为3个子课题:以家电、轻纺为主体的制造加工业;以商业服务为主体的批发零售业;以承包工程为主体的建筑业。
继续做好《国际商务财会》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在提高杂志总体质量的同时,加大发行力度,扩大期刊的国内外发行。
(三)开展合作办刊
为实现月刊的发展与创新,2009年将开展合作办刊。合作办刊的目的是为各省区市商务主管部门财务处,外经贸会计学会,中央和地方外经贸企业,大专院校,提供一个开展理论研究活动、发表理论研究成果、交流财会改革经验、介绍企业财会案例、展示财会人员风采的平台,同时也提高办刊质量、拓展发行渠道。合作双方实现双赢。
(四)专业书籍编撰发行
学会将根据拟定的提纲,完成《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实务》的编写工作。继续编好《财经法规财会制度选编》。并做好这两本书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与《反倾销会计实务》的发行工作。
(五)业务培训
学会在继续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承办反倾销应诉会计培训的同时,根据地方与企业的迫切要求,针对中小企业会计工作薄弱、内部控制不完善,应对外部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申请承办“中小外经贸企业会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才培训”。
(六)举办“海峡两岸企业会计准则”研讨会
上半年学会酝酿举办“海峡两岸企业会计准则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推动海峡两岸开展经济贸易合作。日前已就相关事宜做了初步调研,计划于2009年第二季度在西安、上海或南京举办此次研讨会。
(七)会议与会员活动
为搭建商务系统财会处长交流平台,更好地为会员服务,2009年我会将继续和商务部财务司联合举办商务系统财会处长联席会以及积极组织会员开展相关活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阶段;特点;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57-02
从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成立“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协调组正式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到2014年11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整整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在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25年发展历程梳理的过程中,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划分为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1990―2002.4)、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2002.4―2010.5)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2010.5至今)三个阶段,并从教育理念、政策法规、学术研究、实践事件四个维度对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将来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一、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1989年柯林・博尔在其提交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创业教育的概念,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1]。我国随后在1990年成立了协调组,并以6个省市为项目单位,正式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但在此阶段,仅有部分政府部门和少数高校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体对于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还有争议。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正是由于此时创业教育仅得到了部分政府部门的认可,因此虽然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会议及文件上开始出现有关创业教育及促进创业的论述,但一是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很少涉及,二是引导、鼓励性的语句多,没有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以1998年的《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和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前者提出“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后者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并没有详尽的论述。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2年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105篇,其中1999年仅有5篇。不难发现,此时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不仅相关学术论文数量偏少,而且没有出现相应的研究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此阶段的实践尝试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高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在高校层面,1998年清华大学借鉴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做法,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在实践型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值得一提的是此项赛事随后演化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一直持续至今。在政府层面,2000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等10个创业园为国家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开始尝试开展创业示范点建设。
二、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2―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专科生和本科生相继毕业,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面对此种情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靠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从此,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无需再讨论的话题,探讨的内容逐渐转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2]。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相比前一阶段,此时的政策法规出现了三个明显特点:一是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创业教育从法律的高度给予了认可。二是政府各行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的情况明显增多,开始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例如2005年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就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0个部委联合的。三是关于创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开始不断出台。以2007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为例,该通知明确规定“可按70%抵扣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必要性的逐渐认同,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仍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3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2782篇,其中2010年的论文数量达到875篇。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以2009年的研究论文为例,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从2002年到2010年,无论高校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引领下对创业教育开展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在政府层面,首先从国外引进了2项创业培训课程即SYB创业培训和KAB创业培训,一直沿用至今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其次致力于创业教育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2009年4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作为隶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致力于深化、普及和开展创业教育,分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在高校层面,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拉开了我国大学研究与实践创业教育的序幕。在社会层面,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积极响应的号召,开始注重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多档创业教育主题节目应运而生,如2009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的“青年创业中国强”大型电视活动和201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举办的“创业有道”系列电视讲座。
三、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2009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调研通过专家鉴定,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创业项目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偏低的生存型创业,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3]。另据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4]。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创业教育的理念,并最终促使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该理念将创新的元素融入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正了“创业教育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5]及“定位于培养少数创业明星的创业教育理念”[6]等片面观点,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此阶段的政策法规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特点。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文件的形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予以明确。2012年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对“创业基础”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突破之后,研究成果不断展现。前一阶段关于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7]等成果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这一阶段出版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著作与教材明显增多也从侧面证明了研究取得的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化发展。在高校层面,2011年中央部委所属的109所高校启动实施了16300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为践行“让全体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受益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了积极尝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后于2012年推广至全国所有高校。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3个阶段。但我国目前仍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且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支点,在未来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林・博尔.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1990,(7).
[2]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3]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223-224.
[4]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5]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
[6]雷家X.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应做的调整[J].青年探索,2011,(1).
论文不管是在写作还是在进行答辩的时候,也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撰写到最后进行的论文答辩一般也都是非常严格的,相信很多的毕业对于答辩环节很陌生,不了解需要为答辩做什么准备,也不清楚答辩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一一解答论文答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为答辩需要做好以下准备事项。第一点,做好简介。简介的主要内容是论文题目、指导教师、选题动机、主要论点、论据、写作体会以及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点,熟悉全文。熟悉自己所写论文全文,特别是主体部分和结论部分,弄清楚论文中所使用名词的正确涵义,同时查找论文观点论据方面是否有矛盾的地方、有无与政策相违背的地方等。第三点,准备携带的必要资料和用品。包括论文底稿、主要参考资料,它们的用途是在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的准备时间中可以进行资料查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需要携带笔和笔记本,它们的用途是将将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与见解记录下来。
清楚答辩答的是什么问题,并事先做好预习。答辩老师出题一般是有迹可循的,学生应该事先了解答辩老师的出题范围和原则,这样才有利于答辩。面对答辩老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答辩老师出题有严格的界定范围,也就是答辩老师在论文辩论上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在论文所涉及的学术范围内,一般不能提出与论文内容无关的问题。因此学生只需要将自己所写作的论文全面了解就不会出现问题。
答辩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的。答辩的程序是答辩同学按照先后次序准备答辩事项。正式答辩应该由学生向答辩小组做论文概述报告,作报告时采取简要口述形式,条理清楚、口齿清晰即可,将时间限制在十分钟左右。概述报告后,会由主答辩老师逐一提问,一般提出三到四个问题,学生不得拒答或顶撞答辩老师。
在答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点,保持自信。答辩过程中要树立自信心,不可紧张,沉着冷静能够给答辩老师留下良好印象。当然自信的来源是事先的充分准备,所以在答辩之前一定要记住以上要求。第二点,沉思后再答题。答辩老师给出问题后,学生一定要认真聆听,要深思熟虑,切忌未弄清楚题意就匆忙作答。万不可以答非所问。第三点,答案要简明扼要。弄清楚答辩老师问题后要尽快做出答复,流利地说出自己的作答,谨记不要犹犹豫豫,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第四点,不可强辩。同学们对于回答不出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些同学会选择强辩,这是万不可取的做法。如果在答辩过程中遇到不太有把握回答的问题,可以尝试回答,将自己所掌握的发挥出来,可能不切题,但是只要与问题有关,答辩老师会引导同学切入正题;如果完全没有弄清楚问题,就应该选择实事求是表明自己的问题,态度良好的表示今后认真研究该问题。但是绝对不可以强词夺理,狡辩反驳。
毕业生应该关注答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因为答辩质量不但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还决定能否按时毕业。愿您答辩顺利。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⑴师资力量欠缺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⑷部分毕业设计选题脱离研发实际毕业设计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关乎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传统上,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以高校专任教师为主,选题的范围则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教研项目为主,选题常缺少工程背景,脱离研发实际,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兴趣骤减,敷衍了事。也有部分学生擅长利用政策,在选题时下足功夫,往往选取那些相对简单,容易完成的课题,如课程教学网站、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从技术角度上看来,这些课题实现方法基本一致,在许多网站、教科书、毕业论文指导手册上都有类似的源码,甚至提供几近现成的论文,学生只要变更一下界面或对数据库结构稍作调整,改头换面即可称之为自己的系统、自己的论文,提交上来,对这部分学生由于其论文也基本符合要求,真奈何其不得。⑸论文审查不严,易被学生钻空子通常本科毕业设计最终成果往往反映在毕业论文上,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一般不需要被送入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中进行“”,常以校内专家评审做为最终评价手段。这种纯人工的评价手法易被学生钻空子,少部分学风不够端正的学生到了毕业前夕,往往出尽招数以求毕业论文顺利过关,常将学术期刊网站上的硕士论文下载后稍加修改即呈交上来,或直接通过网络购买毕业设计和论文。采用人工的评价手段稍不留神就让他们浑水摸鱼获得通过,最终造成恶劣影响。
2“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指导方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条途径,在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前提下,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巩固学科基础、培育创新能力为基本目的,由高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研究,明确毕业设计的课题,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7]。在毕业设计实施的具体过程中,由高校和企业联合派出导师,由高校教师承担对学生的理论指导,由研发一线的工程师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后期,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高职称工程师或工程技术部门主要负责人与校内教师一起共同组成毕业设计答辩考评小组,共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实施书面评价、答辩、评定成绩等毕业设计的质量审查。
3“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的关键点
3.1做好选题工作
恰当的选题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能直接体现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密切联系生产和研发实际,有工程应用的背景和工程的实际内涵,确保其具备较强的实用性。此外,选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保证有足够的工作量,在某些方面还应体现出创新的成分。因此,在选题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具体要求:⑴毕业设计选题应与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定位充分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为主要办学方针的高校。我院所处的广东省近十年来软件产业一日千里、欣欣向荣,业已成为全国行业的龙头老大。2011年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省共有软件企业3136家,占全国的13.7%,全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122亿元,占全国的16.9%。其中软件产品收入1203亿元,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471.3亿元,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140.1亿元,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583.8亿元,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663.9亿元,IC设计收入60.2亿元。我院所处的惠州地区正处于广东省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因此我院计算机系的毕业设计在选题上就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嵌入式软件设计、大型数据处理与运营、创意文化支撑技术等方向为主,为人才培养设定了明确的目标。⑵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地方企业研发实际充分结合地方院校的计算机工科专业是为了满足适应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决定着人才能否快速适应地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密切结合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地方企业密切联系、共同协商、共拟课题,真题真做。由于课题贴近实际、应用性突出,学生们往往更容易地激发学习兴趣,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与地方企业研发充分结合还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们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增进服务地方的能力。⑶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学生就业充分结合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可让学生到有就业意向的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的课题,直接接触到今后工作中需要面对的研发项目。这样学生往往会将之视为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一次机会,激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提前适应了工作岗位,完成了岗前培训,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也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新员工的费用与时间。⑷毕业设计选题应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对学科发展前沿的一次眺望。因此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应以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国内外行业应用和发展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最新应用,如云技术、量子计算、网络信息融合与知识服务等,可在毕业设计选题中适度安排这些体现学科先进性的内容,以期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
3.2强化过程管理
对毕业设计过程有效地管理是“产学研”结合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我院专门制定有《惠州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在此基础上还补充制定了与企业研发密切相关的具体措施,如教育并严格要求学生对接触到的关键技术、源代码、项目文档等履行保密义务,保障校企双方的利益都不受损害。在确定课题后,各系部组织学生与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见面,在校企双方面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向学生详细介绍课题的内容、要求和任务,并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完成查新、外文文献阅读、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发计划和工作进度,设定预期目标,确定最终的结果形式等工作。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期间,还加强了对学生考勤的检查,规定学生必须按照实习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请假,应同时报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取得他们同意后方可离开。我院还强化对校内指导教师的管理。校内导师要与学生定期联系、在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定稿前、答辩前均需召集学生开会,检查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收集学生意见,答疑解惑;每周不少于2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考虑到此时学生大多身处企业,不在校内,可利用电话、网络(如电子邮件、QQ在线交流、网络论坛、微博)等方式远程指导,校内导师还定期访问学生所在企业,与企业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协助校外导师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展、生活情况、甚至心理与情感困惑等。为保证设计及毕业论文都到达规范要求,我院专门制订有《惠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对毕业论文的形式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毕业论文送审前均需由校内导师对论文进行形式审查,审核诸如论文各项内容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等,确保形式符合要求。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教务处每年还从各系部评选出来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中遴选出最优秀的典范毕业论文,编印成册,下发至毕业班级中,以这些毕业论文为示范样本,鼓励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我院还做好毕业设计的档案管理工作,规定在毕业设计完成前需提交毕业论文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查新报告、指导记录、外文阅读文献目录、论文文本、各类不的源代码、需求分析报告、项目总结报告等十二种材料,纸版文档与电子版文档均需同时提交,双备份,对于电子文档需长期保存。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