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23:4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伦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哲学学科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科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等具体门类和分支;哲学学科所研究的问题也较为复杂,有的是一般的哲学问题,有的是各哲学门类或分支的特有问题,还有的是哲学不同分支之间以及哲学与其他学科门类因交叉而出现的问题。因此,通过cssci收录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通过分类处理、具体分析来考察学科研究的热点,是一个较为客观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2005-2006年度cssci哲学论文关键词标引数据,对2005-2006年的哲学热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哲学门类;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道德哲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分类处理,既把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热点和研究趋势,也能够说明各哲学门类和分支的具体热点与趋势。
2005-2006年cssci共收录哲学论文8278篇,这些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有16000多个,其中被标引15次以上的有160个左右。下面分类对这些标引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加以分析,了解2005-2006年哲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一、哲学门类关键词分析
根据我们对哲学研究成果的观察和了解,哲学论文中如果直接标引哲学或哲学各门类的名称为关键词,则所研究和分析的内容大多与学科或各门类的自我描述、反思或建设有关,即便是具体人物、流派或问题的研究,也与上述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如表1中被标引的哲学(60次)、哲学研究(22次)、哲学观(18次),显然都是学科相关问题的标示。
分析表1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到,在2005-2006年间的哲学研究中。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哲学是哲学研究的重心。
如果合并哲学(324次)、(133次)、马克思(132次)、马克思哲学(87次)、西方(33次)等高度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数量,可以看到,在2005-2006年间哲学研究中,与哲学有关的关键词标引数达到577次。因此,哲学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设是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如果合并中国哲学(112次)、中国哲学史(33次)和中国古代哲学(15次),与中国哲学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数达到了160次,排名第二,但与哲学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由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的规模决定的。但就中国哲学自身来说,学科的自我反思和建设显然也有较高的热度。如果将科学哲学(83次)、技术哲学(54次)和工程哲学(20)这些通常视为科学技术哲学的关键词相加,其标引数为157次。与西方哲学相关的关键词标引数,如西方哲学(61次)和西方哲学史(15次),共76次。这表明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学科反思和建设也有一定的热度。
分析表1还可以看到,一些具体分支和方向是2005-2006年的研究热点,如政治哲学、实践哲学、道德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特别是政治哲学、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通过关键词的标引数来看,2006年比2005年有大幅度提升,增热趋势明显。
二、哲学基本问题关键词分析
哲学作为一个形态较为成熟的人文学科,学科研究所围绕的核心问题通常包括一些历久弥新的“老问题”。同时,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致思于一些“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往往是在新的理论和实践境遇中出现的,需要展开新的探索。
表2给出了2005-2006年哲学论文中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标引关键词。
通过分析表2可以看到。一些哲学学科中的基本问题,如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辩证法、方法论、自由、存在论等,仍是哲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一定是专门进行的,往往更多地是在具体研究中加以涉及。另外一方面,一些现当代哲学研究中所凸现的“新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如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生活世界、人类中心主义、真理、主体间性等,作为关键词的标引数排列较前,且基本上呈上升趋势,成为哲学研究所关注的对象。特别是现代性、后现代问题的讨论,显然成为热点。
三、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3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3,有关哲学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设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注意到,一些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理论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荣辱观也成为重点的关键词或标引数上升幅度较快的关键词。在经典作家的研究中,除马克思之外,关于恩格斯的研究也有增强。在哲学问题的研究中,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也是重点。此外,西方、后也获得了持续关注。
四、中国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4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中国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4,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自我描述、反思和建设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从哲学学派的研究看,先秦儒道哲学、周易哲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等仍是研究的重点。从研究的重点人物看。先秦的孔子、老子、孟子、荀子,汉代的董仲舒,宋明理学家中的朱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以及现代新儒家中的冯友兰、牟宗三等,是研究所关注的对象。就哲学问题而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人生境界等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独特问题,仍有广泛的理论效应。此外,关于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思考,也成为中国哲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五、西方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5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西方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5,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是研究的重点。此外,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等研究热度有较大上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黑格尔,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胡塞尔、德里达等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由收集整理
六、科学技术哲学关键词分析
表6给出了2005-2006年cssci哲学论文所标引的科学技术哲学关键词的统计情况。
根据表6,有关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描述与思考,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重点,虽然相关描述
与思考更多地通过具体问题的研究而展开。就问题而言,对科学的反思以及技术哲学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技术理性等,是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对象,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数也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
七、道德哲学关键词分析
cssci在哲学特别是道德哲学的考察中,将伦理学的内容也纳入其中,因此设计了表7,对2005-2006年哲学论文中道德哲学方向(包括伦理学)标引关键词加以统计并作分析。
根据表7可以看到,与道德哲学自我描述相关的关键词道德(60次)、道德哲学(38次)有较高的标引频次,说明相关问题是讨论的热点。在道德哲学的理论方面,如价值观、道德规范、道德价值、人性、人性论、德性等,这些问题是道德哲学研究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此外,在有关道德的具体实践领域,也有相应的理论思考,如道德建设、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成为研究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关键词标引出现于2006年,并达到27次。显然这与由国家所主导的道德建设活动密切相关。
根据表7,“伦理学”作为关键词标引频次达到71次,说明伦理学领域的自我描述是一个重点。伦理学领域的热点还体现在具体的伦理学方向和分支的研究。在中国学者这里,除了传统的儒家伦理受到重视之外,当代的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等,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
八、结语
本文就哲学研究的自我描述、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对哲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有了客观的了解和把握。下面通过关键词标引频次的升降趋势对相关问题加以总结和说明。
笔者注意到,有些关键词的标引频次有显著增长,说明相关的研究处于上升态势,学者较为关注,研究正在加强。如哲学的自我反思和描述。是目前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可以从哲学的标引频次的显著上升得到印证。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作为关键词的标引频次也有迅速上升。语言哲学在2005年被标引8次,2006年则被标引30次;分析哲学在2005年被标引5次,2006年则被标引21次。这说明。在2005-2006年间,以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为中心的研究显著增强。
在哲学问题的研究领域中,除了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践等传统问题受到关注外,一些与当论发展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新问题也成为研究的重点对象,其增长的趋势明显。如现代性与后现代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
就哲学各学科门类自身来看,哲学领域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研究,中国哲学领域中的天人关系研究以及孟子研究,西方哲学中与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相关的学派和问题研究,科学技术哲学领域中的技术哲学(如技术创新和技术理性)研究,道德哲学领域中的生态伦理和经济伦理研究等,增长趋势明显。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目前国内诸多学者对“礼”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主要表现为:礼的本质、礼的起源、道德法律化等。这些研究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对“礼”及其发展进行阐述。本论文在查阅了相关书籍和有关学者发表的论文的基础上,旨在从“引礼入律及其影响”的角度来阐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礼”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二、 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礼的起源
(2)“引礼入律”的时代背景
(3)“引礼入律”的过程
(4)具体的做法即相关的法律规定
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礼”入律的背景、过程以及历代具体的法律规定来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法制、对现代社会的的影响。
三、 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有关论文文献,初步形成自己的写作结构并拟写提纲,有如
下进度安排:
XX年01月——XX年02月 构思写作提纲,制定研究方案,提交开题报告
XX年02月——XX年04月 撰写论文初稿,接受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XX年04月15日——XX年05月10日 撰写论文第二稿
XX年05月11日——XX年05月20日,定稿,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四、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宪义.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XX.
[2]武剑青. 从“春秋决狱”到“纳礼入律”——浅析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的必然性[j].柳州师专学报,XX,(02).
[3]陈戌国.《大明律》与明代礼制以及相关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3).
[4]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
[5]黎莲芬.儒家的法律道德化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 ,XX,(12).
[6]张竞生.伦理与法律融合的重要时期——从魏晋南北朝看封建法律的伦理法特点[j].重庆教育学报,1999,(2).
[7]詹正发.论道德法律化及其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XX,(1).
[8]汪飞.儒家法律思想对当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影响[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报,1998,(8).
[9]刘绍云.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j].理论学刊,XX,(6).
[10]聂秀娥.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报,1995,(5).
五、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医学科学技术作为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推动医学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医学科学技术是同志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有过许多精辟论述,他特别强调在发展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对于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中的作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学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医学科学技术伦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运用于各个领域。在医疗卫生行业,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一些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之中,为人类的健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带来了福音。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科学技术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正如同志于2000年8月21日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20世纪,人类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创立,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信息科学的诞生,到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世界科技发生的深刻的革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可以预计,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1]220“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2]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新医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高新医学技术在医疗工作中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2000年8月5日,同志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强调:“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3]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人类造福历史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同志曾多次指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知识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责任。”[1]60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4]“要十分重视解决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灾防灾、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贡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1]54防病治病,促进人们的健康是医学的根本目的。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要使高新医学技术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操作、运用高新医学技术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为病人服务的崇高品德。因此,应对医务人员加强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真正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从而有利于医务人员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克服医学技术主义至上的观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贯彻和落实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因此,在发展、运用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医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网络技术涉及国家安全、企业经营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权的危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基因治疗、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的国家利用高技术成果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谋取霸权,干涉他国内政……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
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5]2000年5月17日,同志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专访时的谈话中又强调:“生物技术,尤其是对基因的研究,必将给人类带来福音。”“防止基因歧视、保护个人隐私、贯彻知情选择和实现公正原则,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科学自由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但科学的发展要为人类服务,不能危害人类自身。”[1]186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同志再次强调:“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工程,它对于人类认识自身,推动生命科学、医学以及制药产业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工作框架图’已经绘就,这是该计划实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基因组序列是全人类的共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财富,应该用来为全人类造福。”[1]
三、尊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医学科技工作者是发展医学科技的主导力量,他们为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劳动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其人格必须受到人们的尊重,其成果应受到保护
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多次要求对那些在科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1991年10月8日,他在农业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一些科学家给予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摩尔根对遗传学的贡献是不能否定的。”[1]2910月16日,在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讲话中,对钱学森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996年12月9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建国以来在医学科技和卫生服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高度赞扬。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为人类基因组序列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超级秘书网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尊重科技工作者劳动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伦理的一项内容。“技术转让和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总是要同世界各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1]55“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217加强国际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基因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加强了国际合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与国外科学技术的交流中,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伦理原则。由于各国基础、自然环境、人口特征、文化教育状况等的不同,科技发展的程度差距很大,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各国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在科技交往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又要善于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至于遗传资源问题,中国在1998年6月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其出发点是在该原则下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国政府鼓励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进行合作,所限制的只是少数个人和公司以科研名义采集标本从事商业活动。”
[1]186-1872000年10月11日,同志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又重申,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下,搞好科技领域国际合作问题。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大气和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特网上虚假有害信息的防范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工程科技的国际合作来促进解决。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展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好地保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发展空间[1]227-228。
四、诚信、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诚信,是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保证。诚信,在科技领域,也就是要具备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反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
[6]同样,一个人要想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要作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光大。”
具体来讲,“求实是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以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真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是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既要倡导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要提倡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优势,协同公关。”[1]60-61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科技行业中可能出现的弄虚作等不正之风,科技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3].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71.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热点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0-0041-04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应以“师德为先”。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影响着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行为。〔1〕近年来,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那么,目前的研究现状如何?研究内容侧重在哪里?研究热点是什么?研究趋势如何?
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一种以科学理论学为指导,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与图形绘制等现代科学技术来展现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图形。〔2〕它可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角度直观地揭示出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概貌、研究热点和重点等信息。〔3〕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技术,绘制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思考和展望。
一、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
2015年5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幼儿园教师”“幼儿教师”“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专业道德”“职业道德”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剔除无效文献(如无作者文献、重复性文献以及会议信息等),最终得到2000~2014年有效文献174篇。所得数据使用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以及SPSS18.0处理与分析。
2.研究步骤
第一,利用BICOMB2.0软件对174篇文章进行关键词统计。第二,根据研究需要,利用BICOMB2.0软件抽出21个词频大于5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第三,利用BICOMB2.0软件中的共现分析功能,建立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第四,通过Ochiai系数将共现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Ochiai= ),将结果导入SPSS18.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第五,利用“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公式算出相异矩阵,将结果导入SPSS18.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图。第六,在多维尺度分析结果上,结合聚类结果绘制出热点知识图谱。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二、研究结果
1.研究现状统计与分析
图1显示,2000~2014年间,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文献数量(含硕、博士学位论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4年达到最高值。
2.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关键词是一系列主题词的逻辑组合,是学术论文主题思想的分析与提炼。〔4〕若某一主题的研究文献越多,则该主题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也越多。〔5〕本研究对174篇论文的842个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分析,抽出22个词频大于5的高频关键词加以进一步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幼儿园教师”这一高频关键词外,前5个高频关键词分别为“职业道德”“专业伦理”“专业化”“专业标准”以及“师德”。21个高频关键词的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十五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3.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相似矩阵分析
Ochiai系数可以代表高频关键词共现的相对强度。Ochiai系数的大小表示两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似程度或它们之间的远近距离。若Ochiai系数越接近1,表示两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大、距离越近;若Ochiai系数越接近0,表示两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度越小、距离越远。从表2可知,各个关键词距离“幼儿园教师”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专业伦理”“职业道德”“专业化”“师德”“专业标准”及“专业发展”。
4.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图及分析
共词聚类分析法是把某一研究领域内具有代表性且联系密切的关键词,以聚类分析的方法聚集成类。〔6〕聚类结果可反映这些关键词的密切程度。若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则它们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较远。图2 表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化与专业伦理”“专业伦理的提升”和“专业伦理的内涵”三大热点(具体结果见表3)。
5.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借由二维平面距离来反映测量对象之间的相似度,高相似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研究热点。〔7〕基于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绘制出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热点知识图谱(Stress=0.141;RSQ=0.932),结果如图3所示。
图3中,各个关键词所处的位置用小圆圈表示,关键词关系越密切,圆圈间的距离越近;反之,则较远。横坐标为“向心度”,表示某个领域受关注的程度,向心度越大,与其他领域的联系越密切。纵坐标为“密度”,表示同一领域关键词间内在的密切程度。由图3可知,大部分位于第一象限的“专业化与专业伦理”(热点1),关键词的向心度和密度均较大,说明该部分研究成果丰富,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大部分位于第二象限的“专业伦理的提升”(热点2),关键词的密度较大,说明该部分内容内部联系紧密,已有一定的研究积累,是目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话题。但该领域向心度较低,即与其他领域联系不紧密。大部分位于第三象限的“专业伦理的内涵”(热点3),关键词的向心度和密度均较小,说明该部分研究成果数量较少,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中相对边缘的主题,发展尚不成熟。
三、思考与展望
1.幼儿园教师专业化与专业伦理
专业化是《幼儿园教师标准》的核心导向,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8〕在专业化的各项要素中,专业伦理作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能指引幼儿园教师解决实践中的伦理问题,提升幼儿园教师团体凝聚力,推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进程。〔9,10〕为此,在开展有关专业化与专业伦理的研究时,研究者应重视研究专业伦理的具体性、操作性与规范性等,以确保研究成果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伦理的实践有实际指导意义。再者,专业化与专业伦理研究应建立在幼儿教育这一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判断的基础之上,专业伦理作为教师专业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应有相应的专业理论作支撑。
2.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提升
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提升包括专业伦理规范体系本身的完善以及从业者专业伦理素养的提升。从专业伦理规范体系本身的完善来说,未来的研究应展开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行动,既借鉴美、英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开始尝试着手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准则的研究。当前,完善学前教育法规,共筑学前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当务之急。〔11〕另一方面,研究亦需直面保教现场,了解一线教师面临的伦理困惑,观察幼儿园教师实际操作性的外显行为,聚焦其在保教现场中的“实然”状态,并对其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困惑开展实证研究,以切实帮助教师提升其专业伦理素养。〔12〕
3.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不仅是幼儿园教师这一专业群体共同的信仰和承诺(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有关幼儿园教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的行为指南。〔13〕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内涵的研究,亟需明确其专业伦理行为的“底线”是什么,以替代操作性较弱、对保教现场问题指导性较低的“美德伦理”,进一步明确行业伦理规范。〔14〕
参考文献:
〔1〕刘天娥,蔡迎旗.论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634(10):29-32.
〔2〕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3〕任红娟,张志强.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知识图谱发展研究〔J〕.情报杂志,2009,(12):86-90.
〔4〕刘春涌,刘艳玲.学术论文关键词的重要性和标引准则〔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9,(9):68-70.
〔5〕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5):70-72.
〔6〕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二):类团分析〔J〕.情报杂志,2008,(6):141-143.
〔7〕刘荣.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创新系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502-504.
〔8〕何锋.试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专业化导向〔J〕.江苏教育研究,2013,(19):36-39.
〔9〕徐浩斌.关于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5):80-83.
〔10〕王小溪,姚伟.幼儿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历史追寻与现实价值〔J〕.现代教育管理,2013,(5):80-83.
〔11〕王成刚,袁爱玲.论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向度与路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51(9):32-35.
〔12〕〔14〕步社民.专业伦理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3,(Z2):69-73.
〔13〕步社民,姬生凯.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三国品〔J〕.教育发展研究,2014,(18):50-56.
An Analysis of Hot Issues on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in China Between 2000 and 2014
Xin Weihao, Bu Shemi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的,时间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3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 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 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关键词]罗尔斯顿;内在价值;环境美德;生态理性;生态情感;生态想象
被誉为环境伦理之父的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Holmes Rolston Ⅲ),他所建立的环境伦理学体系一直被中西学者所广泛探讨,尤其是这一体系建立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即自然的内在价值。直到今天,对罗尔斯顿环境伦理思想的研究依然是热点。在中国环境伦理的研究领域,除了期刊上发表的大量相关的研究论文之外,至少有两本研究专著已经出版。一本是赵红梅撰写的《美学走向荒野:论罗尔斯顿环境美学思想》①,该著主要是从美和善的关系角度来研究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作者指出,是罗尔斯顿对自然的审美欣赏搭建了他的环境伦理体系。另一本是杨英姿撰写的《伦理的生态向度: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思想研究》②,该著主要探讨了罗尔斯顿的价值论,此外还把价值论和美德理论联系起来作研究,也就是指出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理论是与人的德性的形成与完善密不可分的。这些研究大多从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出发,很少聚焦于环境美德的角度。尽管杨英姿在其专著中提到了自然价值和环境美德的关联,但她却忽略了环境美德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也就是人的情感与身体的功能。本文试图从环境美德理论的视角出发,来分析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观:首先对环境美德伦理的兴起及其理论源头作一介绍;接着介绍罗尔斯顿环境伦理体系中内在价值的概念;最后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罗尔斯顿以生态为核心的环境伦理为什么可以纳入环境美德伦理的范围。
一、环境美德伦理的兴起及其理论源头
环境美德伦理是近三十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它是针对非人类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理论体系的一种批判。以内在价值为核心所建立的环境伦理体系,其主要代表人是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保罗・泰勒(Paul Warren Taylor)和汤姆・雷根(Tom Regan)。加拿大学者卢克・温文(Louke van Wensvee)于2000年出版了第一本研究环境美德伦理的专著①。另外,菲利普・凯佛瑞(Philip Cafaro)和罗纳德・桑德拉(Ronald Sandler)也是研究环境美德伦理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曾共同编辑了两本论文集《环境美德伦理》②。此外,在哈国罗夫(Eugene Hargrove)主编的《环境伦理》(Environmental Ethics)期刊上也发表了很多关于环境美德伦理研究的论文。中国学者对环境美德伦理研究的专著,目前有华东师范大学姚晓娜写的《美德与自然:环境美德研究》③。环境美德伦理主要关注的并不是自然是否具有内在价值的哲学论证,而是关于人类的卓越和幸福,尤其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培养的人类的卓越品质。环境美德伦理研究的代表人之一菲利普・凯佛瑞,曾在论文中把梭罗(Dawid Thoreau)、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卡森(Rachel Carson)这三位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看成是环境美德的体现④。另外,他还专门写了一本《梭罗的生活伦理:瓦尔登湖和对美的的追寻》⑤,通过分析梭罗的环境美德,详阐述了其环境美德伦理思想。凯佛瑞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促进人的卓越,这种卓越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个人的美德(自信、独立、充满希望、活在当下、阳刚气质、自立等)、社会的美德(情感、友好、慈善、爱、同情和信任等)、智力的美德(自我知识、历史感、好奇心、敏感、野性和原创性等)和身体的美德(健康、活力、忍耐、寂静和坚忍等)。
环境美德伦理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德性。德性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的活动是指“灵魂的一种合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与实践,且一个好人的活动在以合乎它特有的德性的方式完成时就是完成得良好的”⑥。当人心灵的高贵部分即理性的活动完成得比较好的时候,人就具有了德性,并因此实现了人类的卓越,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幸福,即幸福的本质就是做得好(活动得好)。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德理论中重点强调的是灵魂中理性的部分,他把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又分成了两个方面:一部分理性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性,主要思考不变的问题,这一部分理性的充分实现即具有了理智美德,其中包括科学、智慧和努斯。另一部分理性是非严格意义上的理性,思考可变的问题,它包括实践智慧和技艺。就实践智慧来说,它思考的是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善的问题,其主要功能是决定人的总体生活中什么是善的,并努力去实践这种好的生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性的卓越,侧重人的心灵的卓越部分即理性的实现,最卓越部分的理性是理智理性,另一部分则是和人的生活相关的实践理性和技艺。当两种理性处于理想的活动状态之时,人就具备了两种德性,即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
环境美德理论在三个方面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其一,环境美德思想把孕育美德的关系从人际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自然尤其是指较为原生态的自然,也就是西方所特有的概念――荒野。菲利普・凯佛瑞在他的论文《梭罗、利奥波德、卡逊:走向环境美德伦理》⑦中所列举的梭罗、利奥波德和卡逊的环境美德基本上是在较为原生态的荒野中,而不是在已经人化的自然中孕育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中看出。其二,环境美德思想注重人的身体在美德实现中所起的作用。菲利普在《生活伦理:瓦尔登湖和追求美德》一书中对梭罗的美德作了归类,其中有一项即与身体相关,例如身体的干净、活力等①。其三,环境美德注重人的各种情感的扩张,而不是情感的克制。我们在梭罗、利奥波德和卡森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对自然的情感的无限扩张;而不是如亚里士多德的注重人际相处时用实践智慧去克制自己的情感,使之在一定的度之内,也就是中庸。环境美德理论非常重视人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主要包括人在自然中的审美感受力,包括观察力、创造力、感激之情和敬重等。
二、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内在价值的概念
我们知道,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体系是建立在内在价值这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他认为,如果环境伦理学要成立的话,就必须证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那么什么是自然的内在价值?对于内在价值的定义,罗尔斯顿在其经典著作《环境伦理:对自然世界的义务和自然世界的价值》②第六章中详细作了阐述。他主要是在与工具价值的对比中提出内在价值概念的。他说:“工具价值使用某物作为实现某一目标的手段;内在价值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不需要必然地去诉诸其他。利奥波德感叹自然以前只是被看成是人类的工具价值,人类被看成是内在价值的唯一拥有者。但对生态学敏感的人会修改他的价值观。”③在第六章及该书其余的章节(第二至第五章),罗尔斯顿从生态科学的角度描述了大自然中有感觉的生物、有机体、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对自然的自然价值的描述都是根据他们的生态特征。下文将从形而上和伦理的角度来分析罗尔斯顿内在价值的概念。
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内在价值是不依赖于任何其他有意识的存在物而独立存在,它依赖于我们通过生态科学和生物科学知识所发现的自然的客观特性。也就是说,内在价值不依赖于关系而存在,不依赖于人这样的评价者。对于罗尔斯顿来说,人不是价值的唯一评价者,在动物界也存在这样的价值评价。他在《自然的价值和价值的本性》一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点:“一个没有尾巴的蝙蝠妈妈,可以使用自己的方式在完全的黑暗中逃脱布兰肯洞穴,每小时捕捉500到1000个昆虫放到自己的翅膀上,然后再返回去找到并哺育自己的幼崽。她评价昆虫和幼崽。”④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罗尔斯顿看来,人不是大自然唯一的评价者。自然的内在价值不是人类赋予自然的,而是人类发现了自然的属性,但这种发现伴随着情感的体验,也就是说,情感的体验与自然的客观属性的结合形成了价值。
从伦理的角度来说,自然的内在价值是康德义务论伦理思维的生态延伸。按照康德创立的义务论的伦理理论来说,人类对动物和对自然的其他生灵没有直接的义务,原因是动物不具有康德提出的理性的标准。在康德看来,我们只对人拥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因为人具有理性,这种理性能使个人超越当代的风俗和权威等去建构自己的道德原则,并且会遵守。这里面有一个道德思维逻辑框架:当我们理性上认可了一事物具有内在价值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在行动上去尊重和保护这种内在价值。罗尔斯顿提出的以内在价值为核心的环境伦理尽管把道德考虑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了有机体、动物、植物和整个生态系统,打破了曾统治西方多年的人类中心主义。他发展了康德的人是目的的观念,而提出自然尤其是荒野本身也是目的。自然的目的体现在其生命创造活力。“在荒野中,生命体会被降解,但在这永恒的毁灭中,自然又能极有秩序地自我聚集成新的生命体。大地杀死自己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极大的负面值,但她每年又生长出一轮新的生命,用以替代被杀者。大地这维护生命的生发能力,既是最具野性、最惊人的奇迹,也是最有价值的奇迹。”①在罗尔斯顿看来,自然(主要指荒野)是有目的的,不断地创造出生命,这一目的是善的和美的。这是自然作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论证。罗尔斯顿就是通过这种生态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论证了生命有机体、植物和动物的内在价值。但这样的论证模式是康德义务论伦理思维的延伸。罗尔斯顿将康德的实践理性发展为生态理性,但在伦理思维方式上他沿用了康德的义务论伦理框架。关于内在价值的义务论伦理框架,拉斯・萨谬尔森很好地表达了这一观点:“证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这一论点的意义在于这一价值会使我们承担义务:它们给我们对自然的价值的承载者进行行动的理由。”②
三、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与环境美德
我们知道,环境美德伦理是在批判内在价值为核心的理论上建立以来的,那么,为什么罗尔斯顿以内在价值为核心建立的环境伦理体系能纳入到环境美德伦理中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从《哲学走向荒野》中的一段文字看出:“但纯粹的城市人是单向度的人,只有那些把乡村和荒野自然也加入自己的存在中的人才是三维的人。至于我自己,我认为要是缺了对自然荒野的尊重与欣赏,生命的道德意义就会大大萎缩,一个人如果没学会尊重我们称之为‘野’的事物的完整性与价值的话,那他就还没有完全了解道德的全部意义。”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罗尔斯顿对道德的理解并非只是遵循生态道德原则(即尊重并保护自然的内在价值),而是通过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和欣赏,实现一种三维人的好的生活。这里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为什么尊重和欣赏内在价值就可以帮助我们过一种好的生活?这涉及对好的生活的理解和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观,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好的生活也是一种人性在其中能够充分实现卓越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更多地是强调在城邦中人际关系的实践智慧。当科技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空前改变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又实现了复兴。在环境美德研究领域,人们更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培养人性卓越时的影响。人的卓越也从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理性的功能扩展到了人的身体功能和情感能力,而情感能力不是如卢梭所指出的天然的情感能力,而是奠基于生态理性基础上的生态情感。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观所体现出的生态情感,与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展现的生态情感有本质的不同。受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梭罗在与自然相处时,强调的是对自然(尤其是对荒野)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并不是以科学的数据为媒介,而是人的直觉为基础,其在对自然的感受中结合了很多人类文化的元素。而罗尔斯顿对自然(尤其是对荒野)的感受力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态知识基础上的,它与自然中的文化关系不大。下面,本文从两个方面详细阐述罗尔斯顿在对自然内在价值概念的论证中所体现的环境美德思想。
(一)生态情感的充分展开
这里的生态情感主要指的是对自然的亲身体验产生的精神上的“兴奋”,正是这些“兴奋”与在生态科学基础上发现的自然的客观属性结合,形成了内在价值的观念。罗尔斯顿调,价值评价需要兴奋体验。他说:“如果我们想谈论自然价值,那我们必须主动‘介入’到这些价值中;也就是说,必须要以个人体验的方式分享这些价值,这样才能对它们做出恰当的判断。”①在罗尔斯顿看来,“价值,需要内在的兴奋……所有的自然评价都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描述,它的价值只是那些体验。评价可以是更进一步地以非偏袒的方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罗尔斯顿所指的兴奋并不是在人的感官体验基础上的兴奋,而是在人的生态理性结合了身体体验基础上产生的兴奋。情感的介入与身体紧密相连,这一点与中国的身心合一有些类似。在环境美德伦理中,对身体的重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了延伸了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人性的卓越。身体与情感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理性为主导性的古希腊古典哲学中,这两种能力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这两种能力对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关于身体能力,罗尔斯顿非常注重在荒野中的行走,正是这些行走和所遇到的与身体相关的体验,如饥渴、信心与恐惧、寻找住所等等,激活了我们与动物相近的本能,也因为这些体验,我们对与我们有亲缘的生命能作出价值判断。
1·1定位恰当,培养目标明确
西方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自20世纪60年代起,新的医学人文教育在西方兴起,进入80年代以后,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2];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GMC)在“明天的医生”(TomorrowsDoctors)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humanitiesspecialstudiesmodules,SSMs),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3];法国也提出把人文教育与医学各科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线限制的人”。
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4。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综合上述要求,我们认为国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主要在于: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professionalvalues,attitudes,behaviorandeth-ics);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沟通技能(com-municationskills)和协作精神;培养信息管理和社区管理能力。
1·2课程设置合理
为增强医学的人文特征,改变医学的“纯科学技术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同时,为了进一步克服因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医预综合征”要求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增设人文学课程,到1995年几乎所有的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学课程,并得到联邦基金,特别是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的支持。
美国大学实行选修制或半选修制和学分制教育体制,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教育贯穿前两年半课程,以后的必修课有:医学人权和医生、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医学实践中困境的伦理方面、健康和疾病的伦理根源、医学社会史、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学人类学等;选修课有: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疗管理、生物科学的社会问题等[5]。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已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6]。总的来看,国外的医学院校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如在北美的医学人文学21个研究生教育点中,也是以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为主干课程[7],欧洲国家也是如此。这些国家中,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8]。
相比之下反观我国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其中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约占人文社科课程课时总数的86·21%[9]。如作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先河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对其80年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时指出该校人文社会课程由原来的无增加到目前的9门,但仍不到总课时的5%,且中国革命史、哲学等政治类课程就达5门,并占人文社会课程的73%[10]。
1·3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序惯性和实用性
1·3·1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表现出横向的“关联性”,即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呈现出交叉性。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学科课程被大量开设,这些课程不是孤立地讲授而是彼此融汇一体,并与医学内容紧密结合,这也是推进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的有力举措,值得借鉴。
1·3·2人文课程体现出纵向的循序发展的“序贯性”,即人文课程在临床前期开设,但并没有在临床前期就结束,而是延续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如日本的医学院前2年主要用于学习基础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以医学概论涵盖医学人文课程,并在第五学年开设续医学概论,了解医疗与法律、伦理、社会经济的关系[11]。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课程也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学年时间。
1987年英国的报告建议:医学伦理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和反复进行,应该在临床教育中,按一定的间隔插入一定时间的、由医学以外很多专家进行的、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因此从总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此外,医学人文教学并没有在本科教育划上句号,而是成为医学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
1·3·3人文课程突出实用性。国外认为,医学教育的核心是病人,医学院是一个专业学院,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实现医学与人文课程的一体化,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并始终贯穿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以病人为中心,二是密切联系实际,很注重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以及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
例如,“当代法律与医学问题”主要讨论影响医患关系的法律以及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法律基础问题,其教材从法律杂志、法庭判决、医学伦理学杂志和医学卫生政策期刊中挑选资料编写而成;再如在基础课中有一门必修课为《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内容包括行为现象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病理学、性心理学以及社会医学、医学发展理论等,并紧密联系地域实际,讨论各种由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问题,例如上瘾、车祸、青少年自杀等等,同时也为进入临床阶段《精神病学》学习打下基础[12]。国外大学医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都是针对现实问题,针对现实问题是国外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特点。
1·4教学和考核的方法灵活多样
国外的医学院校为了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术研讨、课外阅读、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已被广泛采用,小组讨论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倍受青睐,教师通过阅读材料来指导学生,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信息和观点,给学生以最充分的自由度;也有的采取指定学生阅读、实际写作训练、直接的角色示范活动;还有的特别注重教学情境与场所的设置,如在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采取直接的讨论方式,如邀请医生———诗人、医生———作家、危重病人、自愿参加临床实验的病人及其主管医生一同讨论,甚至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戏剧表演,以便学生真正投入到情景中去。如日本在大学一年级安排学生“体验实习”,每4-5名学生为一组,通过体验唤起心中的感受,达到西方所强调的“移情作用”[13]。此外,国外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有考试、写论文、讲座及参加教学、研究项目等。
2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对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2·1增进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20世纪50年代学苏联,我国大学院系开始调整,实行了人文与科技教育分离的错误政策,高等教育推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和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重理轻文、智育至上、能力主义等观念已由学校渗入社会,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价值观念,致使学科背景原本就单一的医学院校又严重削弱了人文学科教育,除“两课”外,医学生与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难以接触,医学教育中也越来越追求纯粹的技术知识的攀升,存在着泾渭分明的界限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加之医学院校普遍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这样,医学院校大学生既在早期社会化机构中缺乏文化素养,又在大学校园内缺乏文化熏陶,真可谓人文教育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这一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反而随着市场经济下功利行为的泛滥,唯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的盛行,医学教育对于技术的强调进一步加强,“学”渐被“术”所取代,必然导致了大学的人文资源和人文精神严重流失。
近些年来,这一现状和医疗活动中发生的一些不良事实,引发了国人的深刻反思,因而在报纸杂志的文章中,强调医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观点已不鲜见。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依然是困难重重,一方面,在理念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行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我们认为人文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之所以出现上述的矛盾与困境,最主要的是人文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更恰当地说,则是大学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人文教育应该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组成,并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
最值得反思的是,常常热心赞教育的人,对什么是人文教育,什么是人文教育的组成,却往往人言人殊,并无共识,因而我们认为人文课程本身没有“受尊重性”(respectability)可能是问题的核心,所以如何使人文教育赢得“受尊重性”,是使学生向人文教育归心、向心的根本之道。因此,增进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与医学院校的院校长等决策层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克服把目光只集中在技术和设备、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倾向,制订明确合理的人文课程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
2·2明确规划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与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效用性首先,我们应认识到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有很大的随意性。实际上,由国家硬性规定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仅有医学伦理学一门,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大多为选修,而且大多课程是依据学校或教师的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课程的变动性大,盲目开课、为开课而开课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因此许多课程的教学和师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应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医学概论等,同时可以考虑设置医学人文学辅修专业(本科生),目前国内已经开设的医学人文学辅修专业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医学创新等。
其次,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探讨,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力求知识的完备,试图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但由于教材更新速度慢,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很快,学生学的与现实差距比较大,面对现实问题许多学生往往一筹莫展,有时甚至被错误的言行所同化。实践表明,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为主,把人文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基本思想。
这样,才可以避免人文科学与医学实践的脱节,才能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及体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基本宗旨,即:将人文知识整合到医学实践中,不是为医学增加“文化外衣”,而是使之加强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学习的不是文学、伦理、法律、宗教等学科知识的理论体系,而是他们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医疗实践的引导和制约作用,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1受大语文教育启发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唤起医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医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医学伦理知识、良好的医学伦理意识和较强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相比,医学伦理学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养,而信念的培养是道德主体经由他律到自律、内化为主体生命一部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的开放性。这与重在培养学生情感、信念等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语文教育”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出发,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建议。
1.1大教材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又要研究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还包括医学科学所特有的道德问题,如人体试验、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要以一切适合的素材作为教材,包括课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相关热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医学人文著作、临床案例等,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教学的目的。例如,大多数教材对知情同意权的论述主要为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及理论上如何应用,缺乏与现实应用对接的桥梁,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介绍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要应用一切有价值的素材,包括通过教材以了解其理论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影视资料如《死亡工厂》以明白知情同意权的起源、医学临床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临床应用。在介绍其他内容时,同样需要将一切与之相关且有价值的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的全方位的理论介绍;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往往有差距,进而通过多种素材的结合生动地呈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提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
1.2大课堂观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的有限课堂的时空观念,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进行学习。通过上述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理念、素质、价值观、情感等更为柔性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般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学期固定的教学时数中,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只以课堂为医学生唯一接受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基地,而应当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笔者认为可分三个阶段进行:(1)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讲座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内容主要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生誓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意义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学医的动机和学习目的;(2)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展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即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医德、临床决策能力、生命高新技术应用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育,并进行专题讨论;(3)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以床边教学、案例分析、调查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在学生动手亲身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1.3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教法观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自我教育、内心陶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约束)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约束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意义。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伦理学教学要运用一切能提升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如C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故事引入法、模拟讲座法、专题论辩法等,减少说教式的灌输,以增强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促使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自我伦理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创设更多接触患者及医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项调查。调查可以是座谈式、访问式、问卷式等,让学生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与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据调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目前国家级、省级、校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及科研的课题中。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选题可以共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分组调研,将调研结果汇总整理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并了解到医疗领域的问题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学期组织1~2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地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红色革命基地、基层医疗、基层教育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义务支医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小结
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课程。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决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而应该拓宽思维,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不拘泥于课堂、立足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又要不断思考探索新的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进而促使其自我教育,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董晓艳单位:皖南医学院
【论文摘要】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对消费的控制,从而产生了消费伦理问题。本文将对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科学技术根源与消费的当代启示以及如何构建合理的社会消费理念进行初步的探索。
作为西方的代表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典型,马尔库塞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而消费伦理是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的有机构成上,他关于消费的论述是非常经典的,对于当代有不可缺少的借鉴作用。
1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思想
前工业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匾乏,因此马尔库塞认为,为了文明的进化不受干扰和破坏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压抑。在这点上,马尔库塞是赞同弗洛伊德的文明压抑论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当代西方社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在全社会的宣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制造新的消费需要,使人民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因此,也给现今社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他们为了追求这种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从而产生了伦理问题,消费不从人的利益出发,追求更大的财富的拥有,采取一些非法行为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最大的需求,从而给消费也产生负面影响。
2马尔库塞消费伦理的科学技术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当代工业社会是靠高生产和高消费来维持其存在。无论物质产品的需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都遭到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控制,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行为都处于资本主义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上,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工具,并且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科学技术造成了发达工业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方式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又激起了人们更高的物质需求,使人们处于一种永恒化状态,迫使人们不断去追求更高更新的物质需求。
消费伦理是指消费活动本身的正当性和消费方式的正当性问题,消费伦理教育是指通过观念,舆论和制度的形式促使消费主体进行合理消费的正当消费。我们可以根据消费主体来归属消费行为的责任问题,在消费伦理教育方式上,我们把它细分观念培养观念培养,舆论谴责,制度惩罚三种。
消费主体不同,消费活动的责任就不同。根据不同主体,我们把消费责任分成政府消费责任,企业消费责任和个体消费责任。目前学术界关于消费伦理或消费责任的讨论,多半是向个体提出消费行为的正当诉求,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思考方式。无论是根据数据还是根据经验来判断,政府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都远远超过个体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消费伦理中的消费伦理观念以节约为基本范畴,但强调的主要应是资源节约。资源主要指那些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的物质资源,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占用自然资源的多寡不尽相同,有些占用得多,有些占用得少。传统的节约观没有具体区分消费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占用的不同情况,以致加剧了经济和伦理的紧张关系。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就要在消费伦理观念上教育人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受,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占用自然资源少的消费方式。
3消费伦理的当代启示
从马尔库塞的消费伦理中,他的理论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不会必然带来人生幸福。在一个全面控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它至多能带给人的精神上的愉悦。他的理论还说明,发展虽然以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只有当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资本生活需要,人类才能异化的消费和重占有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而且真正意义的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向。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a)-214-02
医院是临床实践的场所,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医院普遍存在着临床工作量大、人员缺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同时不少基层医生抱怨说:“我们缺少大型医疗设备和实验室,没有科研条件,再者我们平常见的都是被研究透了的普通疾病,因此没什么可研究的,论文不好写,没得写。”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科研课题俯拾皆是,前提就是需要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和学习中进行长期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本文就从基层医疗单位医生的角度探讨如何开展临床科研研究。
1 正确认识强化临床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强化临床科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临床科研的本质是探索人体生命本质和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寻求防病治病和恢复健康的方法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以发现为主要研究内容;发展新的技术,以解决已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以阐述、解释为主要研究内容;验证和检验已有的科学发现;数据积累性工作――总结规律。要实现医院持续稳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坚持依靠临床科研不断发展和创新临床技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诊治水平。明确主要研究方向,制定出以临床研究为中心,促进临床诊疗技术与服务能力的发展,合理组织力量,利用各种条件,发展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走科技兴院之路,打造医院品牌,培育医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可持续性快速健康发展。
1.2 强化临床科研是提高医院学科人才建设水平的关键[1]
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造就高水平的人才,也不可能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临床科研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培养学科人才、显示学科水平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临床科研,临床学科才能逐步确立和形成优势,培养业务熟、技术精的医疗科技人才队伍[2]。
2 基层医院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的条件
首先,在基层医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有研究价值的病种和病例数,保存有较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其次,随着全社会卫生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在基层医院也增添了一些硬件仪器设备,可满足临床科研使用;另外,在基层医院的人员结构中也有一些曾涉足临床科研的高级职称人员;从循证医学角度看,临床科研的成果最终必须以是否能指导基层医院的实践来验证其应用价值,而一个好的临床课题必须源于多中心的随机荟萃试验,这样得到的数据才最有科研价值,往往基层医院是可以通过协作来开展临床科研的,并能提供详尽的有价值的共享数据;临床科研的市场应用需要基层医院能参与整个研究过程,只有得到了基层医院检验的临床科研成果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才更有说服力。
3 临床科研的选题
研究者必备的要素之一是自信,缺乏自信是基层医生开展科研和撰写论文的头号敌人;要素之二是知识,仅有自信是不够的[3]。
3.1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
科学研究工作能否成功,关键就在科研选题上,科研选题是一项严肃的研究工作,也是一种灵活的研究艺术。爱因斯坦与他的学生费尔得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2 科研选题的灵魂就是创新
关于“创新”现在普遍的误解:谁都没做过的事情、谁都没用过的方法。其实不然,科技部认为创新是:第一类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的核心在于所在研究领域中基本概念上的建立或突破、新方法的建立或在新的领域内的拓展。基础研究的工作主要属于原始创新,如诺贝尔奖80%以上都属于原始创新。第二类是次级创新,次级创新主要表现在对现有概念、理论、方法等的补充和改良,应用基础研究和大部分应用研究多属于次级创新,又叫集成创新。第三类是消化吸收再创新。
3.3 如何实现创新
3.3.1 博览群书,建立扎实的知识积累创新就是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探求新的发现和发明,绝非凭空想象。知识积累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起点。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把当时已有的科学水平作为起点和前提的,包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技术的学习和积累、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科学问题的经验的积累。
3.3.2 练就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强调开拓性、创造性和突破性。人类所创造的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在物化。
3.3.3 寻找新的突破创新的目标是新意。如何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实现有新意的科研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最关键一步,也是第一要素。总结前人成功的经验,归纳如下。①善观察――发现新问题:在医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问题,通过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首先在现有的书本、杂志上找答案,如果没有现成的答案,就应该研究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就会有很好的选题方向。提出问题的源动力就是永不满足。②勤思索――解决新问题(能力):解决新问题的本身,就是很好的创新研究,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可充分地采用想象,激发灵感。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而灵感与触发信念,是阅读、交谈或学术交流中偶然得到某种思想的启示和思维而引发的。
4 基层临床科研如何选题
4.1 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要善于捕捉临床实践中的研究课题:课题最好出于自己比较熟悉的、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领域,不要超出距离当前工作太远的范围,或是探讨自己一无所知的问题。临床人员从事实验室研究应紧密围绕临床,密切联系实际去选题,希望最终能用于临床实践或解释疾病的某个问题。实用性是医学研究的“价值”体现,科研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以解决特定的医学问题,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选题的基本过程就是在工作中、学术交流中、意外事件中发现问题,再大量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课题。如在老年病房的工作中发现老年心力衰竭的患者较多且难于治疗,经过查找文献知道,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目前仍存在许多疑惑和难点,资料表明随着社会的老年化及医学的进步,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有报道,心力衰竭2年的病死率在男性为37%、女性为33%,而心力衰竭6年的病死率则分别达到82%和67%,病死率甚至高于多数常见恶性肿瘤。这样就对老年心力衰竭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也认为对心力衰竭的研究会对临床治疗带来益处。想了解凹陷畸形的女性有何不良后果,对若干入选未婚女性进行长时间随访,观察哺乳、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乃至乳腺癌等发生情况,课题构思就很有新意和实用价值,但却是个不显眼的小问题。类似的临床问题数不胜数,最有价值的课题来源于临床实践当中,只要多动脑筋,何愁无题可选、可做。
4.2 立足协作是选题创新的途径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要从事一项跨学科的研究或交叉学科的研究只凭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条件是无能为力的,必须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学科的科研大协作,否则就不可能产生重大突破,也不可能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协作是一种观念,要在科研人员头脑中扎根,要贯穿于科研过程的始终。在选题阶段我们就要立足于协作。在相关的若干领域内选题,走跨学科的科研大协作的路子,充分利用各自的人才、设备、技术、知识和信息的优势,通过积极开展协作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缩短研究周期,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5 明确科研目的、精心设计科研流程
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①科学问题的提出:形成和确定研究课题――选题;②制定研究计划――完成计划书: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内容的选择、技术路线的选择、技术方法的选择、技术方法的建立;③开展研究工作――完成过程;④研究结果复核、验证――实验结果的产生、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⑤研究结果的文字表述――表达载体(论文、专利等)。
选好课题即是明确研究目的,目的明确是指打算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且要想到可行性,缺什么条件要设法落实,然后进行设计,制定科研路线,就是确定计划、步骤、方法,尤其是观察指标和实验数据,如有多人参加,要分工负责。临床科研也包括为解决临床某一问题为目的的急性或慢性动物实验。目前循证医学(或译作证据医学) 倍受关注,实际上做到第一级,即多中心、大样、随机、双盲、对照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容易,国内大多为回顾性病例分析,资料多有欠缺,如果病例数量较多,或者是少见病例,自己有经验体会,也还是值得总结的。但如果要求更高档次,有条件时能做到双盲,甚至随机更好,否则应争取进行前瞻性研究,即便病例少一些也无妨,严格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指标力求新和全。比如重症胰腺炎,死亡率甚高,进行一般性分析总结,很难有新的发现,但如果做出计划,检测入选患者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以及有关的特殊蛋白,然后按采集标本时间段对比死亡和生存病例的差别,数据的异同,以及有关的变化消长规律,得出的结论显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由于一些数据的检测难以作为常规,必须先有计划,然后前瞻性地严格进行才能做到资料完整,结论可信。
6 基层医院临床科研中的“伦理”问题
基层医院要开展临床科研,目前缺乏的只是科研人员素质的正规化培训和得到与科研相关的伦理委员会的指导。因此,有关基层医院开展临床科研的瓶颈问题应该是科研所要涉及到的伦理问题[4]。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有二:首先,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应与国内大型医院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临床科研活动,并在上级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指导下,解决试验中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其次,找准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基层医院有一定科研素质的人员进行伦理方面的培训,使之成为基层骨干,以维护临床研究中伦理问题的严肃性,在条件成熟时基层医院也要成立相应的伦理委员会,使临床科研能适时合法地在基层医院得到可持续地开展,避免出现大问题。
总之,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对于有心者来说,开始策划论文的时间应该是他(她)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不是在将要晋升职称之前的临阵磨枪。只有在工作和学习中经过长期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才能酝酿出有见地的科研课题和论文计划。
[参考文献]
[1]张洁,陈志强.加强临床科研管理,推动医院整体发展[J].河北中医,2007,29(2):186-187.
[2]邓军,徐迪雄,解志杰,等.强化临床科研,全面提升医院科技综合实力[J].重庆医学,2005,34(6):809.
[3]冯庚.临床科研课题从哪里来[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5):1480-1481.
关键词:理论性 理论文著 价值特性
一、引言 理论、理论性的经验把握与“精神垃圾”泛滥
对“理论”的通常理解为“概括地反映现实世界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它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的结果”[1],“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原理组成的观点体系”[2]。对“理论”含义的理解似乎没有太大的分歧,不过是措辞上带来的理解角度的差异。然而,从“理论”到“理论性”则不象望文生义的理解那样简单。“理论性”一词借用一种源于文学的表达形式,可以称得上“熟悉”的“陌生词”,初看起来感觉似乎是再熟悉不过的“理论”具有的特性罢了。但稍一细究,就会觉得要具体、准确地说明其含义倒也颇费周折。
一般辞典或资料无法找到“理论性”的具体解释。事实上,由于从模糊把握的理论相关性状印象来看,应当与文章有着密切关联。毕竟在较为规范的文字出现以前,即便存在以口头形式呈现的某种理论性的思维,对较为准确意义下的理论性含义没有实质性,从而可以忽略。这样,直觉地看待理论性的文本含义,应当是针对以文字为依托的文章而言的,尤其是文章中以涉及各种理论探讨为核心内容的理论文章、著作(以下简称理论文著),换言之,要获得对理论性含义的深入理解、探究,需先行对文章进而对理论文著进行解析,是符合逻辑的。
一般辞典对文章的解释为“统称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显然这是广义的文章涵义。按照《文章学史》的编撰观点,“所谓文章,大体上包括古文、骈文、辞赋,不包括诗歌小说、戏剧”[3]。这里的文章已经是狭义的文章了。本文的理论文著,泛指文章中涉及各类学科偏重理论阐述,而非实用说明、指导或者评说事理的漫谈、随笔,以及直接针对具体世界进行虚构、描摹的各种文艺性文本。
迄今为止,人类思想精华的展示、传播,最主要的渠道仍然是理论文著形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理论文著在刊登、出版,但除了就学科领域进行分类外,无论就广义或狭义而言,理论文著有具体哪些类别,尤其是如何认识其理论价值——亦或关于理论性,并没有公认的规范定论。换言之,刊登、出版理论文著的选择、录用过程——及其理论性判别,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经验化的模糊把握。这样,在风气存在欠缺、出版发行体制存在漏洞的境况下,各种人情关系、权钱交易等等不正之风,难免乘虚而入。
于是,低级重复、粗制滥造、毫无理论价值甚至漏洞百出的所谓“理论文著”,充斥、泛滥于书架、报刊。或拍马屁,以愉悦上司、师长、亲朋;或塞职责,以应对上级布置、科研项目要求;或装门面,以捞取职称、学位;如此等等,或骗名或捞利,林林总总比比皆是。正所谓“在论义的评价中,各种各样的丑恶思想和精神垃圾也是存在的。例如有的利用论文评价搞‘关系学’,弄虚作假;有的出于门户之见及妒忌之心,倚势压人;有的在与奖励中摘‘平衡’,送入情……”。[4]
当然,对于理论文著及其价值判断缺乏应有的评判标准而缺乏充分认识,应当是主要原因。客观地说,充斥、泛滥毫无理论价值甚至误导、贻害的“理论文著”,既严重浪费社会资财,也严重耗费甚至毒害读者脑力,“精神垃圾”也确乎是其最恰当的称谓。
不难想见,精神垃圾的产生与一定社会风气下的学术品德缺失有巨大干系,但根本原因似应归于对理论文著本身缺乏相应的甄别规范。本文试图对理论文著内涵、一般类型及其价值特性做出初步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理论性的含义进行新的探索。
二、关于理论文著的认识缺憾
在中国古代关于文章写作的宏观认识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专门论述,当推墨子“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5],意即立言、著文要本于上古圣王,察于百姓耳目,用于国家民众。其“察之”、“用之”的境界,至今仍然难以逾越,但过于迂腐的“本之”即便行文形式上在引用各种“语录”、“指示”、“讲话”作为指导方针,但思想上将其遵从为“凡是”的已经成为。
清人来裕恂《汉文典》中关于文章写作的观点,已经显得更为现代、更为宽泛、更为深刻: “盖文也者,有陶情淑性之功用,有移风易俗之功用,有爱国新民之功用者也”[6]。如果再补充思想创新方面的内容,则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今文章的精微要旨。
至于对纯理论文著进行系统分析基本上源于现代。在“文章”理论有一定代表性的现代著述有赵建中编著的《文章体裁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张会恩、曾祥芹主编的《文章学教程》(上海出版社),夏绍臣著的《文章原理》(人民日报出版社)等书。在上述主要是就广义的文章理论进行论述的书中,难得以“理论文著”为专门论题的,只有赵建中编著的《文章体裁学》。
按照《文章体裁学》的观点,论著文体涉及“文学评论、报告文章、毕业论文、实验性论文”[7],并归结了若干主要特征“论文专著要求对各自领域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和探讨,其共有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独创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客观性”[8]。细究之下,上述观点在逻辑划分严谨性方面,明显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如“毕业论文”完全可能是“文学评论”或者“实验性论文”,“文学评论”也很难一概而论地标称“科学性”[9]或者“客观性”。
类似值得商榷的代表性观点还有:
论文的共同特性有:探索性、论理性、鲜明性、科学性、实用性;[10]
论文类型“按任务和持点分:专题论文、综述式论文、驳论式论文、工作研究式论文、杂文式论文、体会式论文、书信式论文、资料式论文、科普式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小品式论文、要论式论文、述评式论文、论证报告式论、散文式论文、故事式论文、对话式论文、日记式论文、“六性”式论文、科幻式论文、毕业论文、寓言式论文”;[11]
“论文‘六性’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创新性、理论性、可读性、实用性、精粹性、科学性”。[12]
“学术论文有着自己特殊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表现在科学性、创见性和平易性这三个方面。”[13]
上述引文及同类论著,对理论文著的认识,除了在划分、定性的逻辑性上存在明显值得商榷之处,最根本的缺憾则是,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属于从外延层面对理论文著分类及其特点进行的论述。探求理论文著外延性正确认识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仅偏重于外在形式的区别仍实现对其本质的深层认识。
三、理论文著内涵性辨析
考察各种理论文著的构成内容方面的属性,可以将其概括为创新、补益两大类。创新类,是指通过文本形式,在理论、方面提出全新或重要补充性观点,包括新论创立、方略建言及实验论析三种;补益类,是指通过文本形式,对既有理论、方法的观点给出证明、驳斥、考证、评述、释疑等,包括猜想证考、综说辨疑及事理评鉴。[14]
1、新论创立
新论创立,是指在某一领域提出以一系列新的概念、原理为依托的理论、推测。根据提出新理论原创程度,新论创立存在三种情形:或者全新创立新的理论、推测;或者对已经存在的理论、推测,提出实质性变更加以补充、完善,但仍然属于原有理论框架;或者对业已存在的理论、推测,重新组合、归纳而获得实质性差异的理论价值。
第一种情形的例子,在“地心”说理论一统天下的年代,哥白尼系统地提出“日心”理论,全面改观了人类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在牛顿的“绝对时空”力学理论一统天下的年代,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理论,全面改观了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
第二种情形的例子,“克罗齐(B.Croce 1866-1952)不仅时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的首要代表,也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影响最大的家之一”[15],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不仅与唯物史观根本对立,也和黑格尔的历史观有很大差异”,但他“并不是否定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而是指责黑格尔的容忍历史规律的存在”[16]。
第三种情形的例子,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其唯心主义的外壳;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宗教伦理杂质,创立了和过去一切哲学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鉴于创立理论过程的历史继承性,有时三种情形难以明确划分。尽管提出纯粹原创的理论固然富含独创精神,但补充、完善乃至重新组合而获得新的内涵页同样功不可没。
2、方略建言
方略建言,是指针对理论、实践活动存在的欠缺、谬误提出新的运作模式、途径、理念等理论策略指导性方式、方法。这里的方略建言是狭义地作为理论文著性的,以着重于理论阐述,而非技术指导为要义的。纯技术指导性文章、著作,相当于说明书的功能,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文著,如《电影演员表演入门》、《街舞基本技巧》一类书籍。而理论阐述性文著,更侧重于在思想意识层面进行引导、分析,如《论电影演员的修养》、《论街舞文化》等等。
一如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存在相互融合难分泾渭的现象,一般理论、技术方法以及理论文著、纯技术文章、书籍有时也难以完全区别。
3、实验论析
实验论析,是指在较为规范的实验、调查统计等相关手段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分析结论、猜想或经验公式,以形成归纳性理论。最通常的实验论析形式是物、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实验报告,以及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的调研、统计报告。按照实验报告、调研报告、统计报告的一般要求,应当对所涉及内容在实验、调研、统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进行成因分析,这些内容是其自身价值的根本体现,也是实验论析性文章、著作之所以成为理论文著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学术规范 《规范》 学术腐败
学术规范在中国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后,对此的研究进入“萌芽阶段”;90年代初期进入“少数先觉者率先倡导”的阶段。这一时期,“先后从不同角度参与讨论的包括梁治平、陈平原、谢泳等著名中青年学者,这些中青年学者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都是我国八九十年代在各自研究领域学有专长、素养深厚、卓有影响、承前启后的跨世纪新一代学人。”①
90年代中后期,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现象、持久的学术讨论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关注,使得学术规范讨论从“边缘话题”转向“主流话语”,学术界开始日益关注和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以1999年3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在北京召开“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学术研讨会以及1999年12月8日《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等在北京召开“重建学术规范 整饬学术道德”专题研讨会为代表,成为继“社会科学规范化”大讨论之后,学术界又一次精神盛宴,以此为核心,学术规范研究的角度、深度、广度、密度等达到了,并在其后开始回落。
一、2000年之后学术规范研究综述
到2001年,反学术腐败的声音达到最激烈的程度。《光明日报》2001年4月28日第一版发表报道《北大全体文科教师郑重表示绝不让学术腐败渗入北大》,这是北京大学全体文科教师在“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大会上作出的郑重承诺。据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介绍,这次大会是“”以来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关于文科学术道德的大会。与会教师表示,在北大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进程中,绝不允许学术腐败渗入学术领域。”②
2001年5月22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纲要》,同时学术腐败问题引起媒体的密集关注。
《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学术”版等相继刊发了关于学术规范的文章。2002年1月10日,《社会科学报》发表晓声(王晓生)的《北大博导剽窃 叫人如何不失望――王铭铭抄袭哈维兰〈当代人类学〉》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术腐败受关注的风口浪尖,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8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决定》。
2003年4月10日,中央音乐学院等在北京召开“学术道德问题座谈会”;4月28日,《求是内参》第7期发表杨玉圣的《进一步加大学风建设力度,有效遏制学术界的不正之风》;5月7日,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5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学术规范》经该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
2004年2月,清华大学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和《清华大学关于教师校外兼职活动的若干规定(试行)》;5月15-16日,《云梦学刊》编辑部在岳阳主办“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并讨论、通过了《岳阳宣言――遵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发展》;6月22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一致讨论通过;10月17日,“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在北京举行,讨论和签署了《关于恪守学术规范的十点倡议》;11月3-4日,教育部社政司主办的“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作题为《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的主题报告。
与此相应,体现在这一时期研究成果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见下表:
(注:此表格是在CNKI数据库里,以题名为搜索项得出的论文数量对比结果)
一、关于“学术腐败”和“学术道德”的论文数2000-2002年间有较大增长。这与媒体对学术腐败的报道同步,学术界开始出现明确的呼吁规范的声音。而关于“学术批评”的论文数量自“社会科学规范化大讨论”之后开始下降,可以理解为学者的注意力已经开始转移到了“学术规范”建设上。
二、随着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讨论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2004年关于“学术规范”的论文数量明显上升,其它方面的关注相应下降。经过一个合理反应期,到2005年,这一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一年关于“学术规范”的论文数量增加到93篇,而“学术腐败”的论文数量几乎下降为上一年的一半;但在2006年,“学术规范”论文数量下降,“学术腐败”论文数量增加两倍,“学术道德”论文数量相应增长。
作为学术规范研究近20年努力的结果,“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规范》,被称为中国的“学术”,在出台之初确实令整个学术界欢欣鼓舞,但随后论文数量的变化反映学者对《规范》的态度和学术界的“情绪”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学术规范研究的基调和大致走向。
1、《规范》出台 本能反映――高期望
很多期刊、学者的态度乐观,认为《规范》为整肃中国学界种种失范行为提供了依据和解决之道,呼吁学术工作者学习贯彻。
学者王宁在《批评的伦理与学术的规范》中认为,“这部被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规范》以近似立法的形式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国际化的努力方向,为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迅速进入国际学术前沿进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规范》的意义尤其体现在‘学术引文规范’、 ‘学术成果规范’和‘学术评价规范’所作的一些规定中。”并就引文规范和评价规范中的具体规定,结合文学批评和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做了细致的解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④
2、积极响应――恪守学术规范 遏制学术腐败 整饬学术道德
2005年―2006年的大部分论文当中,《规范》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三方面的明显变化:
一是《规范》通过后,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除对学术规范的继续强调之外,针对一个专门学科的学术规范的研究陡增,提出该门学科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该门学科的特殊性,提倡在尊重学科特殊性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该门学科的学术规范。
比如档案学、翻译学、艺术设计学、教育学、职业教育学、会计学、红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体育学等等。
二是关于编辑与学术规范的论文增多。这类文章大多是期刊、学报、出版社编辑本人为响应《规范》而写。
三是在《规范》出台背景下,继续讨论学术规范建设与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重要关系,出现了以《规范》为参考,对研究生学术规范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以调查数据说明:高校学生学术规范意识、认知缺失,高校开展学术规范教育刻不容缓。
3、希望之后的失望、狂欢之后的反思――“学术”之剑何以悬而不落
这个结论是结合中国学术研究的状况和对“学术规范”研究的把握上,根据论文数目变化推出来的。2005年―2006年,“学术规范”论文数量从93下降为64,而“学术腐败”论文数量从17猛增为53,“学术道德”论文数量从17增至43。
对此唯一的解释是,“为防范学术不端现象而祭起的‘学术’之剑,只是高悬于学界之顶,并不曾见其斩落下来。在其看似锋芒实则被厚厚的剑鞘包裹之下,一些人依旧像蚂蚁搬家般地忙碌着,制造出一个个学术赝品、劣品,并以此获得学术荣誉和经济利益。如此看,调整现行的政策导向,制定可操作的刚性制度,给‘学术’之剑一个落脚点,以整肃目前的状况,已是刻不容缓。”⑤
中国的学术规范问题不是靠《规范》能解决的,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解决的,目前能做的只是反思体制、从个人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强化对准学术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呼吁学术作品生产者强化自律;学术成果出版者强化职业道德、学术意识。
反映在已出成果上,2007年对学术规范的研究趋冷,数量继续下降、内容集中于讨论“高校”和“期刊”――学术生产过程的两头。这貌似是失望后的无奈选择,但同时说明我们狂欢之后的冷静和反思,经过这样一个阶段,我们对学术规范的建设工作逐渐趋于务实,并很可能走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①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②余三定,《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历时性评述》,《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
③吴志攀、纪宝成等,《2005:学术规范,我们一直在路上》,《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1期
④王宁,《批评的伦理与学术的规范》,《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⑤《“学术”之剑何以悬而不落?》,《社会科学论坛》,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