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科学硕士论文

社会科学硕士论文

时间:2022-03-31 09:1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科学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科学硕士论文

第1篇

一、对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个别访谈法和专家评审等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一方面详尽地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国内外人文科学成果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形成相应的论文类成果和应用对策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实证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与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二)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具备研究生培养的石油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国内顶级院校、地域差异的院校、省内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相关大学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以及通过相关的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除此之外,我们重点选取了二十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三)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选取,最终有21所高校被列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这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的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探析各类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内部的权重分配,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分配的规律。

以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所石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为蓝本,结合其他18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将21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一级评价指标的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学校统计数量21个;要求选题前沿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3个;要求选题新颖性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一级指标论文水平主要包括七个二级指标:要求研究方法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文献综述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5个,要求写作的逻辑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2个,要求论文研究难度与工作量的学校统计数量8个,要求材料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观点鲜明、立论正确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新观点与新见解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获奖或的学校统计数量4个。一级指标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要求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书写的规范化的学校统计数量10个;要求设计图形、图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学风严谨性的学校统计数量5个;要求摘要表述简洁规范反应核心内容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答辩情况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回答问题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报告重点及阐述情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着装及态度情况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

(四)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原则

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六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评估对象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应明确,数量需适当,同时,同一参评项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使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独立性原则。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被修改或调整时,其他指标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不会因某一指标的修改和调整而使评价指标或评价结果之间相互矛盾。

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重新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答辩用)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该评价体系针对科研管理者、专家和2013年毕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实际应用,该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经使用即得到了学生、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的一致好评,一致认为该评价体系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客观科学: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实际水平。严密可靠:该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项目和权重比例之间的关系是严密的,选择的应用对象具有代表性,评价结论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进行可靠评价。操作简单: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该操作步骤简单明确。答辩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该体系判断是否符合答辩标准,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评价体系衡量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督促学生。答辩时各答辩评委可以准确科学的评定学生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

第2篇

摘要,无论是期刊摘要还是学位论文摘要都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简明概述论文重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发现研究等重要内容。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好的摘要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因此,英文摘要作为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们的关注。作为文章在网络上,尤其是各大网络文献库中首先展现给读者的重要部分,对于读者是否会进一步阅读整篇文章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纵观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不难发现,许多摘要存在语法错误、时态混用以及摘要内容不完整等诸多现象。本文通过抽样数据重点分析硕士研究生论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为硕士研究生英文摘要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现状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摘要以提供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摘要属于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论文作者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让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对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通过我们对长春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并非真正的英文写作,而是基于汉语摘要的翻译,而且大多数翻译均有他人或使用百度翻译以及有道翻译等网络工具完成,因此其撰写的摘要存在大量的语言问题以及结构问题,语言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大量语法形态错用,文不达意,意思表达不完整甚至错误。为了调查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尤其是摘要部分的英文写作情况,本文随机抽取CNKI数据库博硕论文子库的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学科领域各40篇,共200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摘要进行摘要写作研究,主要分析英文摘要的时态使用、语态使用以及摘要中各语步的出现情况,以求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過对于上文提及的200篇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数据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期刊的英文摘要普遍存在时态和语态问题以及内容结构的问题。 

(一)时态的使用 

研究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明显出现滥用一般现在时态的现象。由于硕士研究生缺乏摘要语篇中时态的相应知识,在进行摘要英文写作时,大多数学生们不考虑摘要的不同部分的作用,一味使用他们最为熟悉的一般现在时进行英文摘要写作。 

摘要写作通过英语时态体现出其简洁的语言特点。时态方面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将来时和其他复合时态。John Swales和Christine Feak撰写的《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是一本专门针对英语非母语的学生撰写的写作教科书,此书经多次再版,现已多次再版,书中指出一般现在时通常在背景和讨论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低;而一般过去时在方法和结果部分出现频率较高。学术论文摘要概括作者就本学科领域里的热点研究。研究背景是现已存在的事实,因此多应使用现在时态,通常包括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的使用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一般过去时态多出现在对于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的描述之中。而研究结果部分通常应使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说明。总之,摘要是以经济客观、准确严密的语言表明论文作者的主题大意或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正文轮廓,突出正文的重点信息,因而不能一味地使用一般现在时,当然也没有必要用大量过去时态回顾过去事实或用将来时态预测未来。 

(二)语态使用情况 

由于受到汉语摘要表达方式的影响,样本英文摘要中的主动语态频率远高于被动语态的使用。为了避免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we,our和us的使用,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使用了大量的非施动主语,例如this paper,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及其人称代词it作为主语进行摘要写作,甚至一些论文根据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对英文句子进行无主语处理和翻译。非施动主语大量使用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86年开始提倡的“使用第三人称作为主语”,而且在论文写作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过多强调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但是纵观国际重要SCI, SSCI, EI期刊论文的摘要不难发现“We+verb”和“our+noun+verb”等主动形式的出现比例并不低。第一人称主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突出和强调作者的观点,以及团队成员的合作。Hyland和 Milton(1997)曾指出被动语态是学术写作的特点之一。由于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施动者和执行者,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客观态度,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青睐。但是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并不高。对比其中文摘要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汉语论文写作中较少使用“被”字句以及“把”字句,从而导致英文摘要被动语态的低出现频率,而非硕士研究生主动语态意识的提升。 

(三)摘要内容结构

     认为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立的语篇,其范式、结构、体裁大都遵循英美学术界通行准则,自成一格。Bhatia Swales(1993)提出论文摘要的四个语步:Introduction- Method-Result-Discussion,即IMRD结构模式。后来,Santos(1996)提出定位研究—引入研究—描述方法—陈述结果—呈现结论的五个语步模式。Hyland(2000)提出了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五语步结构模式,这个摘要语步模式越来越受到论文作者以及期刊编辑部的认可。 

我们对于收集的200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结构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的各学科领域的摘要语步数量以及百分比: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医药卫生科技类的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各语步占比较高,人文社科类硕士论文的研究结果语步是五个学科领域中出现比例最小的;背景语步和方法语步的整体比例较大,结论语步的占比较小。大多数抽样的硕士论文的背景语步过于冗长,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方法语步多为论文研究内容的概述,其展现形式多为首先……,其次……,最后……等,这一结论和人文科学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也体现出了人文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描述的忽视。 

四、对于英文摘要写作的教学启示 

综上所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存在着时态、语态使用不规范,摘要内容结构不完整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英文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不重视英文论文写作;一些学校开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但是教师并不强调有关英文论文的语法特点以及结构特点,鲜有教师在教学中基于SCI,EI期刊论文进行英文论文写作教学,而且也不强调学生写作中的摘要语步意识,现有的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往往忽略论文的体裁特点以及语篇特点。 

作为重要的衔接手段,科技语篇中时态的选择,以及语态选择都是语篇连贯的重要体现。同时,语步模式决定了論文的层次结构,以简练的形式浓缩了论文的重要信息。因此时态、语态等语法特点以及语篇结构都应成为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课堂的重点部分,进而提高研究生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英语谋篇能力。我们认为在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中应加强学生的英文摘要的语言规范性意识,教授给学生分析科技或专业性文章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英文行文特点。教师应结合国际通行的摘要写作规范以及影响因子较高的SCI,SSCI和EI期刊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范例对于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进行规范,进而提高学生的英文摘要写作能力。通过大量有效的语言输入提高研究生正确的语言输出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 

【参考文献】 

[1]Bhatia,V.K.1993.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Longman. 

[2]Dos Santo,M.B.1996.The textu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paper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Text.16(04):481-499. 

[3]Hyland,K.2000.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London:Longman. 

[4]Swales,J.M.and Feak,C.2012.Academic writ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Essential tasks and skills.3rd ed.[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57-158. 

[5]操林英.国际科技期刊材料类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06):1109-1112. 

第3篇

摘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交易成为现代购物新模式。但是,网上交易的复杂性和虚拟性使网络信用风险加剧,在分析网络交易

>> 网络交易信用风险的防范分析 我国网络购物的信用风险研究 基于复杂网络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用风险预警研究 信用风险分析方法的发展 网上交易信用风险评价研究:基于网上拍卖的卖方视角 银行间市场交易系统的信用风险模块设计研究 网络银行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评价研究 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综述 信用风险研究分析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网络借贷平台信用风险的测度和控制研究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信用风险与ABC分类方法分析的应收账款研究 基于 Fisher判别方法的信用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信用风险评估中的财务分析方法 信用风险的变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倪翠云.我国网络购物的信用风险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6):61-62.

[3]于鸣燕.人工神经网络在金融领域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06.

[4]冯炜.消费者网络购物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0-06.

[5]洪琼.C2C交易模式下诚信问题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06.

[6]周艳美,李伟华.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及其对任务方案的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5):212-214.

[7]刘巧玲,张金城.在线拍卖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7(8):211-214.

[8]张浩,洪琼.一种网络交易诚信风险的判别策略模型[J].中国集体经济,2010(34):93-94.

[9]崔百胜.基于Pair copula-GARCH-t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实证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2.

第4篇

关键词: CDA 语言 权力

《实习医生格蕾》是一部以医学为主题的获得艾美奖、金球奖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剧中通过描述实习生及住院医师之间的工作、生活状态,深刻地反映了7年外科实习的高强度训练,以及人性之间的关怀与情感。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指出语言源于社会,同时由社会调控。本文通过对台词的分析,旨在揭示剧中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变化。

1.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概述

辛彬(2006)指出,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来自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即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王洪颖(2010)认为CDA是一种分析形式,通过分析语篇的形式,进而研究语篇、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探究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下话语的产生,以及该话语反映的权力、控制权及不平等现象,并将之合理化。

“批评话语分析”(CDA)一词由福柯在《语言与权力》一书中最早提出。Durst(1999)提出:“最初基于社会学理论的批评理论旨在揭示社会阶层及各方不平等权力关系。同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部分学科如修辞与写作均有所交叉。”很明显,批评话语分析是建立在这些社会科学的研究基础上的。因此,通过话语分析,能够反映深刻的社会意义及不同身份和不同权力阶层人物之间的复杂社会关系。

George Yule(1996)陈述道:“话语分析涉及之面非常广泛,如在教育或政治实践层面,可始于对日常对话中诸如‘oh’和‘well’的研究,又或于文化中的主导意识形态的研究。”

CDA的研究基础源于社会理论,因此权力自然而然成为社会研究中的一个中心话题。权力与语言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权力趋于与等级阶层、身份相关。不难推断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均有显著的不同。再者,语言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语言交际,因而基于社会、职业关系的相关权力上建立起来的层次等级便产生了语言差异。徐品晶(1996)提及,话语分析更多的关于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的对话:电话中朋友的通话内容、餐桌上朋友之间的对话,诸如此类。

至于权力,Caja Thimm,Ute Rademacher和Lenelis Kruse(1995)认为在权力情境下,对于话语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日常言语互动中权力的“强势”与“弱势”风格的不同。事实上,日常对话中的语言使用最能明显反映出说话者的身份、权力和地位。正如福柯(1992)提出,权力隐含于广泛分布在社会生活中各个阶层的日常实践中。权力并不是否定那些受支配者,而是起到配合支配者的作用,为了迎合支配者的需要,帮助其进行语言权力导势。权力是福柯著作中的核心概念。当“权力”一词被用于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有以下两种理解:一是“行为的能力”,二是“支配他人的能力”。前者指的是人们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或实现某种目标而诉诸行动的能力。后者则指因一方的地位高于他人,处于一个制衡地位,而他人必须表示服从。

2.《实习医生格蕾》中对话的批评话语分析

韩礼德的概念功能是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通过及物性系统来实现。及物性系统包括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因而对话对象不同,过程也截然不同。

“Nurses will page you, you answer every page at a run ... Your first shift starts now and lasts forty-eight hours... you run labs, write orders,work every second night till you drop and don’t complain.” Dr.Bailey对实习生们的开场白,多为物质过程,主要用以表示命令、安排,如Nurses(Actor)will page (Process) you (Goal),详述作为实习生的职责及任务所在,在众人面前时刻保持作风严谨、精益求精的导师风范。

“You're interns, grunts, nobodies, bottom of the surgical food chain”,此处句子精短,为关系过程,认定值为“interns”,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实习生们的现实生活与地位。“grunts,nobodies”让这些实习生们认识到自己在这所医院是没有任何权力的,没有地位而言,处于外科食物链的最底端的他们是不能有任何优越感的。

如上所述,Dr.Bailey在对实习生们宣布五条规则的时候,各小句多使用的是物质过程,这些都是表示命令的下发。同时,此类话语中多以“you”为动作的承受者,表明了实习生的被支配地位。如“you answer every page at a run... Rule number five. When I move, you move. Bailey:You are the first person they see in the morning. You say please. You say thank you.You apologize for waking them up.”。

人际功能的实现与情态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对话中情态词量词的区分,能很好地分析出会话中两人的权力关系。如“should/will”为中量词情态词,表示较强烈的意见。作为院长的Richard在回答关于器官移植的问题时,表达了强烈的专业意见,而作为权力阶梯下段的Bailey只能是无条件地服从与认同。

Richard: Our responsibility is to the patient.If, medically, he's at the top of the list, then he should get the heart. Hypothetically.

Bailey: Thank you, sir.

Richard: But practically? Whoever removed the patient from the LVAD, I expect to be given names and there will be severe, severe consequences.

Bailey: Yes, sir.

3.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权力并不源于语言,但是语言能够用来体现权力,甚至挑战权力,权力可以用于限制语言的使用。权力与语言是密切相关的,支配者与受支配者均能选择适合的词句,在字里行间,让观众们深刻感受到社会阶层及权力地位的显著性。正如彭丽(2004)指出的,权力关系能够产生、存在并再生于语篇之中。

参考文献:

[1]Caja Thimm, Ute Rademacher and Lenelis Kruse, Power-Related Talk: Control in Verb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14 No.4, December 1995 382-407 Sage Publications,Inc.

[2]Durst, R. K. Collision Course: Conflict, Negotiation,and Learning in College Composition.Urbana,IL:NCTE,1999.

[3]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4]Yule G, Pragma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彭丽.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媒体语篇的批评性研究[D].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4.

[6]王洪颖.美剧――绝望的主妇中冲突话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0,5.

第5篇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新媒体时代引领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新媒体时代深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探析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 微信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治理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的风险与应对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影响研究 论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下的校园教育环境建设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分析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特征及教育对策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探究 刍议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程文忠.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朱源源,聂立清.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作用机制[J].河南高教,2015(9).

[4]张震环.“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境遇及路径探索.当代继续教育,2015(10).

[5]郭志钦.网络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学术交流,2013(11).

[6]王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7]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8]张一,罗理章.新媒体境遇下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学术探索,2012(12).

[9]曾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10]姚望.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选择[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科学社会版),2015(2).

[11]张标.微博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与策略[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4(6).

第6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

一、国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代价评估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及对环境价值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代价意识较中国早。

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首次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并指出市场机制自身无法消除外部性,应该实行政府干预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庇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互持平,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随后帕累托、卡尔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继提出了系列性观点,并与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环境代价的评估的理论基础。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了环境代价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政府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就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开展了定量化的评估和计量工作。并已将由马歇尔、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论应用到了水、大气污染代价定量评估中。

自产业革命开始后,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而且还有比之更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损害,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和关注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环境破坏者补偿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损失的评估计量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之带来的是有关的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得以滋长生根。而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评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不可直接计量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选择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学界逐渐完善了环境代价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还开展了重要污染物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场价值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代价评估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不同层面逐渐开展,挪威、法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研究工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力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办法。提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环境卫星帐户,对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把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统一起来,在各种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则、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内的三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环境代价评估在计算对象的内容上,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全球系统层次,从环境资源核算扩展环境服务核算,从经济效益核算扩展到人类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代表的新一代环境代价评估技术。

虽然不同的环境代价评估方法的得到了应用,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发达国家针对水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开发、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论方法比较成熟、案例分析较多。而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是因为国际上在注重环境代价核算时的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开发一般都没有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控制环境代价的制度问题一般被假设由市场机制所包容,并放在环境与资源框架内分析,缺乏对资源环境空间负外部性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明显不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监测和量化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资源,不仅会消耗资源,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破坏,产生环境损失,国内有学者已开始对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进行定量研究。雷明围绕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这一主题,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提出一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应用问题如绿色GDP核算、绿色税费、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成对此一体化核算体系还进行了实证。这些成果总的来讲仍是理论太强,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对矿产资源与环境资产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价值帐户的设置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徐篙龄认为中国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这种计量缺乏充分而完备的可计算性。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损失评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曹凤中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为了对污染损失的价值进行货币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评估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的程度。他认为这样基于成本的方法对支付意愿的估计偏低;二是计算环境污染损失必须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与健康损害间的剂量―反映关系,但我国却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源,因而使环境价值的评估缺乏真实性;三是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而他主张加强中国环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学和综合研究。

此外,张金屯、黄广宇、青卫平、张坤民、陈妙江等则从区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对其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这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区域内生态和环境损害,但没有考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折耗和补偿问题,更没有考察跨区域的环境损失以及补偿问题,以致没有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全面核算。

目前,环境经济学家已开发出了不少对环境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价的方法,新的文献仍在不断出现,并且其中的一些评估结果已被决策部门作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虽然这些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根植于传统经济学,但它们又都包含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创新。在核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中,传统上主要有三种核算技术:即总量假设估算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总量分析法。这一思路虽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中间规模层次,无法解决物质稀缺性与经济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贯彻“穷尽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问题,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近有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环境价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对己有研究思路进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涛(1998)从宏观层次上提出的环境价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赵景柱等人(2004)从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中观层次提出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张云(2007)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补偿进行了研究。余振国、冯春涛、赵冉(2007)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代价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我国明确尚没有出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统、全面、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现有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从国内外环境价值评估的实践看,常用的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价值的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包括改进的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价值的旅行费用法以及基于假设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价值的意愿调查法(CVM)等。虽然这些基本方法对准确评估环境损害价值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基本方法在进行具体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间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基于上述相关方法衡量的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的方法―成果参照法或称转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环境价值评估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国内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计算结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银行(1997)在研究我国环境损害经济价值时,都是围绕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而没有对生态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而且它计算的主要是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而对其他污染基本没有计算。美国东西方中心(1990)在计算中也一直强调由于数据和信息缺乏,其计算结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的环境代价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损失,而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害没有综合的予以考虑;三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生产力的破坏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从研究结果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对污染引起早死的经济损失计量方法不同。国外主要采用WTP,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人力资本法;四是对生态破坏的损失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评估的主要内容又是围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的,对生态服务价值或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2002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家统计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开展的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西部和中东部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3%、5%~

12%。因此,从己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两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对1949―2004年间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我国针对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有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3006800);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 00811044)。)

【参考文献】

[1]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叶兆木:环境损失与环境成本评估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J].四川环境,2007(1).

[3]李宏: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4]郝红彬:生态公路建设环境损失经济评价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姜涛:山东省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评估[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陈葵容:煤炭企业资本补偿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8]郑文莉:我国农业环境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田华: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刘文明:山东省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李瑞俊:山东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纺织行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第7篇

关键词:计量分析 方言 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74-01

方言关系计量分析结合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和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共时方言亲疏关系、历时方言亲缘关系、方言分区和方言沟通度等研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历史语言学分支――语言年代学,创始人是斯瓦迪士。而后,施莱赫尔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启示,在语言学中最早使用谱系树图来表示语言的分化情况。

20世纪70年代起,方言学界就有学者运用计量分析法研究汉语方言分类问题,比如:郑锦全(1973)利用阴调和阳调的不同调高计算汉语方言差异,陆致极(1986)对闽方言内部差异程度及分区进行了计算机聚类分析。此后,汉语方言关系计量研究先后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文章和专著:《汉语方言间亲疏关系的计量描写》(陆致极1987),《汉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研究》(郑锦全1988),《比较方言学中的计量方法》(马希文1989),《方言关系的计量研究》(王士元、沈钟伟1992),《谈汉语方言的定量研究》(沈榕秋1994),《聚类分析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运用》(项梦冰2015)。郑陆二人通过各方言词汇的对比排列和古音在现代各方音里分化状况的排列,使用“皮尔逊相关”(Pearson)和“非加权平均系联法”(Non-weighted)来计算出词汇、声母、韵母、声调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并用树形图显示出它们的亲疏关系。郑锦全(1988)采用了平均系联法(Group-average clustering),马希文(1989)介绍了最短系连法(Minimun spanning tree)和主分量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并用这些方法对郑锦全的相关系数作了分析。王士元、沈钟伟(1992)提出了分词目计算的方法和计算方言间相关系数的Jaccard计算法公式。总的来说,过去的研究成果首先确立了计量分析法在汉语方言关系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明确了计量分析在汉语方言关系比较研究中所需要的材料、计量单位以及步骤和方法,同时也讨论了相关系数的计算问题和尝试了不同计量方法的实践研究。

可以看出,用计量分析法研究汉语方言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往“方言特征比较法”的主观局限性,可以从数据上直观地看出方言之间的相关系数。李如龙(2001):“共时的分类有时应该以一定的数量为界线的,量是区分不同质的依据;历时的演变则往往是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的飞跃。这便是现代系统十分重视计量研究的原因。研究语言时重视计量研究这是现代的汉语研究工作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方法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

但是不是说定量分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计量分析的结果可以和描写比较的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具精密性和科学性。正如马希文(1989)提到:“数理统计方法所做出的分析总是带有随机性的,不能把它和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同样看待。在理论研究的预备阶段,统计方法可以用来整理数据,以求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理论研究暂时做不到定量化的阶段,统计方法可以用来作为理论研究的补充。好的、合理的统计方法应该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来设计,在反复尝试中逐步确立下来。”项梦冰(2015)也指出:“聚类分析虽然可以给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分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但倘若奉之为圭臬则未免失于偏颇。恰当的分类常常需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在定性和定量之间取得平衡。”

目前,用计量方法研究方言的关系已被广泛应用,见于不少单篇论文和学位论文中,如:《闽方言分区的计量研究》(杨鼎夫1994),《苗瑶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分析》(黄行1999),《吴语五地词汇相关度的计量研究》(杨蓓2003),《湖南方言语音相关度计算与亲疏关系聚类分析》(肖双荣2004),《廉江市粤客词汇相似度的计量分析》(邵慧君,秦绿叶2008),《梧州粤语和周边勾漏粤语词汇相似度的计量分析(粟春兵,王文胜,2011),《兴安县城话与周边汉语方言语音亲疏关系计量分析》(邓盼2015),《广州地区粤语的声韵计量分析》(秦绿叶,2015)。学位论文有:《粤西三地粤语客话方言词汇分析计量研究》(秦绿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廉州话与周边粤语客话语音分析计量研究》(梁小玲,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梧州广府粤语方言岛与周边方言词汇相似度的计量研究》(粟春兵,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综上所述,方言计量分析结合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和统计学方法,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将是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但是目前利用计算机从事方言研究的成果还是特别少,一个方面是因为很多研究人员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研究方法,不愿再做进一步突破,甚至怀疑新的方法;另一个方面是研究人员知识有限,因为利用计算机研究方言需要研究人员首先需要一定的语言学功底,其次是相关的数理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很难兼具,如何突破这个瓶颈,需要研究人员做更多的努力。

语言计量研究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多数研究只在方言之间在语音和词汇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上做了不少努力,从而对方言区的划分以及亲疏关系的梳理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想法。但是比较方言关系选取什么语言特征,采用什么计算方法,是否考虑加权,如何确定语言之间的亲缘或者接触关系等等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总的来说,计量分析法在我国方言研究中刚刚起步,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注释

1秦绿叶.粤西三地粤语客话方言词汇分析计量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刘玉屏.计算机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应用[J]. 宁夏大学学报.2002(1).

参考文献

[1]陆致极.汉语方言间亲疏关系的计量描写[J].中国社会科学.1987(1).

[2]郑锦全.汉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研究[J].中国语文.1988(2).

[3]马希文.比较方言学中的计量方法[J].中国语文.1989(5).

[4]王士元,沈钟伟.方言关系的计量表述[J].中国语文.1992 (2).

[5]沈榕秋.谈汉语方言的定量研究[J].语文研究.1994(2).

[6]邵慧君,秦绿叶.廉江市粤客词汇相似度的计量分析[J].中国语文.2008(2).

第8篇

2.1 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的理由

2004年9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报道了这样一个案例,某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的三名股东林某、孙某与高某是昔日的同事,而且林某与孙某、高某之间还分别是师兄弟和同学的关系。在该公司中,林某出资25.1万元,孙某和高某各出资17.1万元,林某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孙某,高某负责公司的具体业务。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很快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公司的大好前景,让三个股东坚信彼此的合作会永远继续下去。然而,在公司成立一年多后,林某开始将本公司核心技术透漏给其投资的另一家电子工程公司,谋夺本公司的交易机会,高某和孙某对林某的不满意逐渐增加。在后来陆续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之后,高某、孙某与林某之间的关系最终完全破裂。因林某持有公司股份的42%,高某和孙某合并持有公司股份的58%。所以,无论是林某,或是高某和孙某的提议都不能获得决议所需要的2/3的表决权。公司出现了重大事项形不成决议的尴尬局面。[1]

根据我国现行公司法的规定,虽然将公司拖入僵局的责任全在股东林某,上文案例所示情况股东高某、孙某却只能依据公司法第183条申请解散公司,或者向他人转让股权从而退出公司。[2]而无论是哪种选择,二人都必然丧失继续经营公司,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回报的机会。虽然我国公司法对股东滥用股东权利、侵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规定了损害赔偿机制,但单纯的损害赔偿并不足以实现有效的公司自治,尤其不能实现对存在不当行为的股东的有效制裁。这种制裁不仅要求股东及时、全面的弥补公司损失,更要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保障公司运营的健康稳定。同时,从上文案例也可看出,公司法需要一种具备公平正义、诚实信用的价值判断功能,以有针对性的权利限制和剥夺替代无差别的公司解散制度的冲突解决机制,从而保护公司和善良、诚信股东的利益。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无限责任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间的企业形态,一方面具备有限责任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存在股东人数较少、股权分布相对集中、公司股东直接参与公司运行管理、股东关系对公司决策的有效做出影响较大等人合性特征。同时,有限责任公司法制一方面承认这种人合性特征的存在,如允许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简化形态,对公司信息披露、“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不做严格要求等;另一方面也以法律保障和推动这种人合性状态,如设置股东人数上限、限制股东股权的对外转让等。以上法律制度设计和有限责任公司客观特征的相互促进最终造就了这一公司与股东、股东与股东间关系紧密的企业形态。这种紧密关系的直观表现,就是相比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更可能对公司利益乃至公司存亡产生重大影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正是基于这种股东对公司重大影响的可能,从合伙企业、无限公司等人合性更明显企业的法制中借鉴而来的制度。其目的就是赋予公司足够强大的自治权利,在出现股东严重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时及时、有效的制止损害,恢复公司的健康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说,公司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团体,享有受法律尊重的广泛地自治权,将作为其成员的股东除名在理论上并不存在太多障碍。有关理论基础诸多学者已经做过论述。[3]本文之所以仅仅主张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而未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除名,并不是因为股份有限公司更鲜明的资合性使其股东具有了什么特权。或言之,无论是在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东身份本身都不是其不能被除名的理由。事实上,比利时公司法典“不仅在有限公司中,而且在股东公司中,都全面规定了股东除名制度……但准确的说,股份公司中的股东除名制度只适用于非上市的股份公司”。[4]不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规定股东除名制度,最重要的考虑是其并不具备有限责任公司中紧密地人合性环境。其股东通常不能直接干涉公司事务,对公司商业秘密、经营信息的掌握较为有限。同时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总额较大,股权分布松散,个别股东的意志通常无法直接上升为公司意志。其结果是即使有企图,股份有限公司中的股东也难以凭借其股东身份或由此产生的便利对公司造成严重的损害,自然也不必要设立将其除名的制度。此外,次要的考虑是股东除名制度作为一种严厉的公司自治行为,其决议形成通常需要严格的程序和较高的赞成票比例,以此保证该制度不被滥用。甚至在某些国家,除名股东需要其他股东全体同意方可通过。可以想象,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为除名某一股东而召开股东大会并通过决议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缺乏实践操作的可行性也是不在股份有限公司中建立股东除名制度的原因。

2.2 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的依据

对于将股东除名制度引入我国有限责任公司的必要性,学者都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5]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我国已有企业法律制度的分析,发现股东除名制度在我国法上不仅有类似的实践,在公司法内部也存在适用的理论空间。

首先,我国《合伙企业法》第49条规定:“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决议将其除名:1、未履行出资义务;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3、执行合伙事务时有不正当行为;4、发生合伙协议约定的事由。对合伙人的除名决议应当书面通知被除名人。被除名人接到除名通知之日,除名生效,被除名人退伙。被除名人对除名决议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除名决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起诉。”结合该法第51条关于退伙人财产结算的规定,合伙企业法已然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除名制度。只不过合伙与有限责任公司在企业人格、投资责任形态上有着本质区别,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名不可能照搬合伙企业法的规定。但鉴于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同样强烈的人合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改建合伙企业法的除名制度似乎确有必要和可能。除合法企业法外,《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合营一方未按照合营合同的规定如期缴付或者缴清其出资的,即构成违约。守约方应当催告违约方在1个月内缴付或者缴清出资。逾期仍未缴付或者缴清的,视同违约方放弃在合营合同中的一切权利,自动退出合营企业。守约方应当在逾期后1个月内,向原审批机关申请批准解散合营企业或者申请批准另找合营者承担违约方在合营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守约方可以依法要求违约方赔偿因未缴付或者缴清出资造成的经济损失。”“上述条款没有采取‘股东除名’或者‘开除股东’等提法,但是,‘视同违约方放弃在合营合同中的一切权利,自动退出合营企业’的运行结果与股东除名的效果之间,已没有了实质差异。”[6]而且合资企业就其形态来说类似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说相比于合伙企业法的规定,是对资合性企业股东除名的进一步突破。

其次,公司法内部也存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的适用空间。一方面,公司法第20条第一款规定股东不得滥用股东权利侵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第二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不对第二款进行机械的排他理解,也就是认为滥用股东权利的责任形态只能是损害赔偿,而结合第一款,认为法律禁止股东以滥用股东权利的方式实施侵权,只是特别强调了损害赔偿责任,那么“对于股东持续性的滥用权利行为,其它股东和公司除了损害赔偿请求权外,还应当有权行使停止侵害请求权”。[7]这对于公司股东来说,将表现为股东权利的限制,而这种限制的极致,将等同于股东除名。进一步说,若整个侵权法律责任方式都可适用于滥用股东权利侵权的话,“消除危险”的结果恐怕就是将股东除名。此外,“公司法第28条第二款规定:‘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公司法》第84条第二款特别规定:发起人不依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应当按照发起人协议承担违约责任。由于《公司法》没有特别解释该‘违约责任’的具体含义,因此,应当与合同法上的违约责任作出同一解释,包括解除出资协议、继续履行出资合同以及赔偿损失等。其中,解除出资协议与取消股东资格的价值基本相同。”[8]当然,做出这种理解,需要明确第28条规定的是股东向其他足额缴纳出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这与股东除名中的股东被公司除名的情况不完全相符。但本文认为公司法第28条仅规定欠缴出资股东向其他股东承担违约责任本身就有问题,没有考虑到公司才是股东的投资对象。尤其是在我国采用分期缴纳出资制度的情况下,公司在股东足额缴纳出资前通常就已获得法律人格,股东完全有可能是向公司承诺出资。另一方面,公司法第72条是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包括股权的内部转让,外部转让和第四款的例外规定。第四款明确“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如果对第四款进行大胆的解释,那么此处所指的“另有规定”,起码应当包括公司内部的股权强制转让和对外的强制转让,即对第72条第一、二款的股权转让规定的强制转让版本。而全部股权的强制转让,效果上等同于股东除名。因此,可以认为此款为公司章程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提供了理论空间。

最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名制度被大陆法系国家广泛接受,包括葡萄牙商法典,西班牙有限公司法,比利时公司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而德国通过理论和司法判例将无限公司中的股东除名制度类推适用于有限公司;意大利则允许“在公司设立行为中可以规定股东因正当原因被除名的特定情形”,相当于赋予通过设立协议或章程除名股东的权利。[9]英美法系没有大陆公司法股东除名制度的概念,但美国的全部购买(BUYOUT)制度同样产生将特定股东驱逐出公司的法律效果。[10]因此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强制驱逐股东并不是一种激进的尝试,相反,其正在成为公司内部冲突解决的必要环节。对于各国股东除名制度的具体情况,本文将在论述相应制度设计时进行分别介绍。

第3章 除名股东的价值判断标准

股东除名作为一种严厉的公司内部冲突解决方式,直接影响股东的身份和投资利益,只有在足够正当的前提下方可适用。同时,有限责任公司具有鲜明的特点,其除名制度不能照搬合伙等无限责任企业的规定,必须充分考虑有限责任这一本质特征。但是,正如在成文法中普遍出现的兜底性条款一样,很难想象现实中会有多少种需要将股东除名的具体情况,与其奢望以列举的方式挂一漏万的明确各种除名事由,不如深入的分析除名股东的价值判断标准,以便对司法实践和公司章程除名规定的正当性进行准确的判断。

反观现有股东除名制度的研究成果,对此问题的讨论却不够深入。不仅多数学者只讨论具体的“除名事由”,而且在涉及此问题的论述中,也多以“重大事由”对股东除名标准进行概括[11],缺乏实践性。本文认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名的价值判断应当同时满足一下几个条件,只有在全部满足的情况下,除名股东才是正当的:

3.1 引发除名的事由是股东的行为

本文一直强调有限责任公司的有限责任本质对股东除名制度的影响,认为在这里,除名股东不是以维护股东间的合作关系和信任关系为主要目标,而是重在保护公司的利益。因为即便再强调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其也完全可能在股东彼此都不交往的情况下正常运作并满足股东的投资期望。所以,要获得除名股东,剥夺其身份资格的正当性,首要标准就是引发除名的事由必须是“股东的行为”。这里所指的“股东的行为”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除名事由必须是与股东的投资者身份相关的情况,排除股东仅以个人或公司职务身份所为的行为。因为除名针对的是股东的投资者身份,虽然股东以个人或公司职务身份所为的行为也可能对公司利益造成损害,如股东纵火烧毁公司仓库、作为经理的股东贪污公司财产,而且这种行为也会导致股东间的关系紧张。但是一方面这些行为与股东身份无关,纵火的股东需要以个人财产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贪污行为是利用经理的职务之便,而且将这类股东除名并不直接解决问题,如非股东仍可纵火或担任公司经理。另一方面不被其他股东信任和欢迎也不足以成为除名的理由,因为只要股东足额缴纳出资,其完全可以不出席股东会,拒绝与其他股东交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排除的是“仅”以个人或公司职务身份所为的行为。如股东担任经理贪污,正当的做法应是免去其经理职务。但若存在股东身份与其他身份相结合,导致非除名不能解决的情况,如公司大股东担任重要管理岗位,导致免去行政职务的决议无法通过或者这次免去,再选时还是该股东时,自然可以适用股东除名以解决问题。这里涉及除名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判断标准,即“无其他合理解决办法”,将在后面进行论述。

“股东的行为”的另一层意思是,除名事由必须是一种行为而非股东的某种状态或和其他股东的关系。这里的行为包括作为,如滥用股东权利,也包括不作为,如欠缴出资。有论述认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名事由包括“存在于股东人身的事由”,如股东年老、精神异常、被宣告破产或无力偿债等。[12]本文认为这是对部分大陆法国家和地区(如德国和我国澳门地区)无限与两合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的机械移植。因为这类公司最大的特点是无限连带责任,每个股东可能承担的投资风险与其他股东的个人财产与人身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当某一股东的人身状态出现足够令人不安的变化时,其他股东有理由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将其除名。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缴付出资承担有限责任,股东相互间并不存在动态、直接的投资风险分担。也正因如此,我国合伙企业法要求自然人合伙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合伙企业法第14条)而公司法并没有对股东的行为能力有要求。所以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除名中,不能包含股东年老、精神异常等人身性事由。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在股东尚未完全缴纳出资前资产状况严重恶化而被除名的情况,但那本质上是合同法“预期违约”理论的适用,仍是基于股东无法履行出资义务,而非资产状况恶化本身而进行的除名。相反,若股东已足额缴纳出资,则资产或身份状况的变化对其股东身份没有影响。

3.2 股东行为对公司利益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害

要求作为除名事由的股东行为必须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同样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损害必须针对公司而非股东或其他主体,哪怕这种损害非常严重,如一股东杀害另一股东。(存在一种情况,当公司股东以其资本优势滥用股东权利恶意排挤其他股东,形成英美法上所谓的“压制”[13],此时理论上可能出现滥用权利股东仅侵害其他股东而未侵害公司利益的情况。本文综合考虑,认为这种情况仍不应通过股东除名制度解决,具体论述见下文“法定除名事由”中“股东滥用股东权利”部分)因为有限责任公司的结构和有限责任制度决定股东只是公司的股东,除名股东是基于对公司利益的保护,那么自然损害必须是针对公司而言。虽然股东间的侵害会导致股东关系的紧张,进而可能影响公司决策的做出而影响公司利益。但考虑这种情况就必须承认一个前提,即股东将私人恩怨带入到公司决策中,而这本身就是一种非正常状态。严格的说,无论挑起事端的是谁——这往往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远不限于投资法律关系,很可能不止于商事法律关系——因相互间矛盾而有意阻碍公司形成有效决策的股东双方或多方都是有过错的,很难说谁更应当被除名。[14]因此避免将复杂的股东间的爱恨纠葛引入严厉的股东除名制度中,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资合性的本质,有利于防止该项制度被滥用,也方便启动司法保障程序时法官进行正当性判断。基于此种认识,有必要明确股东除名不能成为打破公司僵局中解散公司通用的替代措施。如因股东个人关系的不合导致公司无法做出有效决议的情况,或言,纯粹是基于人际关系的问题导致的公司僵局,就无法以股东除名加以解决。因为此时很难说哪个股东的行为是对公司利益造成了直接的损害,除名任何一个股东都缺乏正当性。

二是对公司利益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损害必须足够严重。有观点以广泛应用于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解释这一问题,可作为参考。[15]更简单的说,除名制度是公司对股东的最严厉(处罚)行为,且法律出于对公司自治权的尊重和满足复杂的现实需要,通常允许公司以章程的形式自行规定除名事由。所以无论从正当性还是防止权利滥用的角度出发,都须对股东不当行为的程度做严格要求。同时需要明确,这里所指利益损害不仅指侵权损害,也包括违约损害,不仅指实在发生的,也指现实危险可能造成的。至于如何判断“可能的损害”,则主要是预期违约理论和侵权法要解决的问题。

3.3 无其他更缓和解决方式

有限责任公司为解决内部冲突,实现公司治理,有一整套自我协调和保护机制。其矛盾激烈程度从内部协商机制,董事会议与股东会议,违约责任请求权、侵权责任请求权到股东代表诉讼、异议股东股权回购请求权直至解散公司之诉逐渐增加。通说认为股东除名可作为解散公司之诉的替代机制,但适用顺位排在任何其他冲突解决方式之后。即股东除名的适用以无其他更缓和的解决方式为前提。[16]本文同样认为股东除名的严厉性决定其不应成为一种被轻易适用的制度,如果能有其他更缓和的解决股东侵害或威胁公司利益的手段,则应尽量避免对股东除名。

但是,必须承认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从实体层面证明股东除名确实是解决股东侵害或威胁公司利益的唯一方式。因为在被除名以前,股东可能百般抵赖或横行跋扈,对公司积极地解决问题的种种尝试不予理睬;而一旦为避免除名,或者在被除名后为证明还有其他解决方式存在,股东又可能变得无比积极和主动,并在自身积极配合的前提下——这通常是公司在前期尝试解决问题时不敢想象的——设计出丰富的除名替代措施。如果真的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尤其是赋予法院依据“实质上存在其他更缓和解决方式”的理由撤销公司的除名决议,则可以肯定地说,未来所有除名异议之诉的争议都将围绕是否还有更缓和解决方式这一问题无休止的争论下去,股东除名制度的价值将大大贬损。

因此本文认为,“无其他更缓和解决方式”这一价值判断标准,应谨慎的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对于公司而言,这一标准应以满足特定形式要件为目的。具体针对不同的股东除名事由有不同的程序性要求。如对于欠缴出资或不履行其他股东承诺,也即以违约的方式侵害或威胁公司利益的,公司应先行催告,要求股东及时履行义务。例如股东欠缴出资时,公司董事会就有责任代表公司要求股东缴纳出资。只有股东在催告后一定时间内仍未履行义务或满足预期违约的条件,公司才能启动除名程序。对于滥用股东权利、利用公司管理职务之便侵害公司利益等侵权型除名事由,则公司应当对股东的行为进行警告、制止并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例如将担任管理职务的股东免职即是一种制止其侵害的做法,而依据公司法149条行使归入权则是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表现。只有在警告、制止侵权行为无效或股东拒不承担侵权责任弥补公司损害或虽然此次侵权行为得到暂时解决,但未来仍发生类似问题或存在类似风险的情况下,公司才能行使除名权。最后,对于满足特定程序的证明责任,应当由作出相应行为的公司承担。

注释:

[1] 葛仲阳:《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3页。

[2] 因为不属于公司法第75条所列情形,作为受害人的高某、孙某甚至不能强制要求公司回购起股权。

[3] 参见 刘德学:《股东除名权法律问题研究——以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法为基础》,“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7-27页;刘炳荣:《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8辑,厦门大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432-434页;齐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19-23页 等。

[4] 刘德学:《股东除名权法律问题研究——以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法为基础》,“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91页。

[5] 参见 本文“前言”及刘炳荣:《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8辑,厦门大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6月版,421-426页;张宝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1页;叶林:《公司股东出资义务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7月第16卷第4期,121页。

[6]  叶林:《公司股东出资义务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7月第16卷第4期,122页。

[7] 刘建功:《第20条德适用空间》,法律适用,2008年第1、2期,20页。

[8] 叶林:《公司股东出资义务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7月第16卷第4期,122页。

[9] 参见 刘德学:《股东除名权法律问题研究——以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法为基础》,“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3-91页。

[10] 参见 张宝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31-35页。

[11] 参见 张宝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37页;齐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30页。

[12] 参见 张宝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43页;齐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31页。两者在论述时都以德国法的规定为参照。

[13] 参见 张宝亮:《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34-35页

[14] 葛仲阳在其《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制度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3页,将损毁其他股东名誉也列为除名事由。本文基于上文理由,表示反对。

第9篇

关键词: 图书馆学位论文管理再利用

1.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决定了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学位论文通常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为了获取学位资格,向学校或其它学术机构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它是学位申请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总结,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论文的选题一般都是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所探讨的问题相对专一,对问题的阐述详细、系统且不乏新颖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重要问题。因此,学位论文与普通科研论文相比,具有文献分析面广、数据与图表量大、理论分析充分且深刻、参考文献大等特点。基于以上原因,学位论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学术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源[1][2]。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规定,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其中教学类文件材料的归档按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相关规定执行。在《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中,第十条为优秀的、典型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评审意见。第十一条为研究生及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册、学位论文及有关审批文件。因此,电子档案材料的归档是必须的。

1.2山西师范大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并入,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随着该校博士点的申请成功,该校已经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位授予资格,未来还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2.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的收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图书楼310室是博硕论文库,从中可以获取纸质版和电子版的硕士论文资料。其中电子版的硕士论文是从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为Word格式。而历年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从各学院获得。

第二,学位论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仅占用内存空间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该校要求硕士毕业生在离校前必须将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直接提交给校研究生处存档。其中电子版的论文资料采用文件夹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审核力度不够,因此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别存放在多个Word文档中,给电子论文的管理和电子论文的入库带来了很多不便。而学士论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四,校图书馆自建资源中提供了一个VF开发的博硕论文摘要查询系统,但它只提供了简单的论文摘要查询功能,没有实现论文全文在线阅读、论文提交和论文下载等功能,这样的系统不利于学位论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中提供CNKI系列数据库(清华同方),但是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山西师范大学的论文资料。

第六,硕博论文库设在逸夫图书楼,属于新教学楼,很多学生不了解情况,此阅览室参阅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本校学位论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统一学位论文组织形式。在对原规范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补充后,出台一份新的、细化的论文组织形式规范文件,并具体落实到各学院。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确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并且要求相关人员审核电子版格式正确后学生方可毕业离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内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应该要求各学院相关人员进行Word格式转pdf格式的技能学习。经过这样的严格要求,相信一两年之后的学位论文都将以pdf格式提交,减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第三,对论文答辩为优的学士论文进行归档。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较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开发软件系统作为论文的支撑,除提交电子版的学位论文外,还需同步将另外两份文档提交。一是将所开发软件系统打包后提交;其次为一份日志文档,将系统使用说明做简要介绍。

第五,图书馆采用一些措施加强宣传,积极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学位论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六,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整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1开发检索系统益处

首先,学校本科生在大三阶段要选择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学士论文的设计、开发和撰写,很多学生在选择导师和选择论文题目时存在很多疑惑。开发一个学位论文检索系统能够让他们很快查询和了解相关导师的研究方向,尽快锁定自己的论文方向。

其次,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需要和学院沟通选择自己的导师并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对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了解不足,所以检索系统的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检索系统的开发让导师的指导作品和学生的学位论文公开化,论文的公开化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必然带来本校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因此,为了实现该校毕业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再利用,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备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2.2检索系统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一个集注册登录、论文提交、论文检索、论文统计、论文评价、后台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其中论文检索为核心模块。

第二,论文提交模块包括论文电子表单的提交和论文全文的上传。

第三,系统应该设有审核机制,相关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后台对已经上交的论文信息进行审核。

第四,论文检索模块应具备初级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并具备两种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确匹配。

第五,学生登陆系统后可在线查看论文全文并免费提供全文下载功能。

第六,系统需收录山西师范大学1994年至今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500余篇。

第七,论文表中的字段分为:基础检索字段、排序辅助字段、审核字段、上传字段、图书馆收录字段,其中论文编号是主键,学生学号是外键。基础检索字段还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导师姓名、导师单位、学位级别(硕士或博士)、学位类别(全日制或教育硕士)、论文类型(应用型或基础型)、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备注、学位授予年度、中文题名、英文题名、中文副题名、英文副题名、中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学位论文管理中学位论文检索算法。传统的基于查询项匹配的检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过多,且查全率、查准率不高,用户筛选不方便等问题[4]。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已应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对论文题名(caption)、关键词(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词器对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分词处理。在分词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检索和排序。

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择学科门类。教育部公布的十二个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由于用户一般会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进行查询,因此学科门类的选择和限制能够很好地解决“一词多义”问题。

第二步,采用“检索项+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查询技术,并去除重复项,得到检索结果集。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四到六个,能有效地表征论文的主题。但是由于用户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关键词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能够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计算相关度,并按照相关度的大小,对检索结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优先级别为一,keywords优先级别为二,abstract优先级别为三。优先级别相同的论文则计算检索词的词频,词频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则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准率。

新算法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较大改进,用于学位论文检索的效果明显,且实用性很强、易于工程实现,基本满足了高校学位论文检索的需求。随着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进,开发和使用校本系统必将是一种趋势。

相信随着学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和学位论文检索系统的使用,该校学位论文的利用率会很快提高,并且一定会带来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春华.我国数字化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建议,省略.

[2]赵嘉朱.中国学位论文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3]袁铭蔚.基于本体的向量空间模型的压缩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2.

第10篇

1997年修订刑法时,将本来修改好的《军职罪暂行条例》整体并入刑法,列为分则第十章。这在客观上将军职罪湮没于浩瀚的刑法典之中,使之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此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寥若晨星。文章就近年来军职罪的研究现状作了一个简要的综述,并分析了几点原因,希望能够引起军内外对于军职罪研究的关注。

【关键词】

军职罪;研究现状;原因分析

一、军内外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研究非常活跃,每年问世的刑法学研究论著汗牛充栋,发表的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可观。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刑法新旧理论的交锋日趋激烈,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比之下,军事刑法理论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寥若晨星,少得可怜。尤其是军职罪方面的论著、文章更是寥寥无几。

自修订后的刑法典增加了军人违反职责罪的内容之后,军内外专家在出版的教材、专著中才开始涉及到军职罪的内容,如2003年黄林异、王小鸣主编的《军人违反职责罪》;2011年卢树明主编的《军人违反职责罪精析》等。这两本书主要研究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罪名、认定和处罚。此外,关于这方面的博士论文有,李国振的《军人违反职责罪体系化研究》(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本文围绕“职责”这一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核心概念,从静态制度与动态规范两个层面,以静态层面的分析结论为理论前提,探究规范在适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得出系统性的完善建议。硕士论文有:付海珍的《论我国军职罪的立法完善》(四川大学,2006年);作者从军职罪立法沿革与现状入手,指出了现行军职罪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种类不齐全,罪名稀缺犯罪主体的规定不周延,共同犯罪的规定缺失,部分罪名的罪状规定存在问题,没有独立的军职罪刑罚体系等。在此基础上,从加大军职罪的适用范围、明文规定军职罪的特殊共犯、完善部分罪名的罪状、完善军事刑罚的配置、改进立法技术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邰忠云的《军人违反职责罪若干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文章从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概念及其犯罪构成入手,着重对军人违反职责罪主体和刑罚两个方面在立法上的不足及缺陷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的阐释,然后,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完善、补正措施。杜彦博的《军人违反职责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作者通过纵向的历史学研究和横向的比较法研究,力图完整的展现我国军人违反职责罪过去的历史渊源、现在的立法成就,以及未来的完善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外国军人违反职责罪立法的比较,并结合我国军事司法实践的需要,提出我国现行军人违反职责罪存在主体立法不足、刑罚种类过于单一且执行方式不灵活、罪名稀缺、入罪标准偏低四大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其他代表性论文有:冉巨火的《论军职罪立法的疏漏之处》(《法制与社会》2010年25期);蔺春来的《军人违反职责罪犯罪主体立法的不足》(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2月);高巍的《军人违反职责罪立法缺陷浅探》(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等。

二、军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原因分析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笔者发现我国军事刑法理论研究尤其是军职罪研究的总体态势是基础理论研究基本真空,具体内容研究基本雷同。主要表现在:其一,都是具体研究某个问题,如绝大多数是研究主体和刑罚方面,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内容雷同,无论是硕士论文还是其他论文,在主体上,都是①未成年人负相对刑事责任能力的犯罪行为列举不周;②欠缺军事单位犯罪的规定;③共同犯罪理论没有考虑到军职罪的特殊情况;④没有包括台湾军事人员;⑤没有包括国外军事人员等等。在刑罚上,基本没有规定附加刑,其缺陷和不足都集中在①军职罪不适用管制刑;②军职罪不适用罚金刑;③设立了战时缓刑制度;④死刑的大量适用等几个方面。

究其缘由,其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1997年并入刑法典十余年来,在地方院校的刑法教学中对军职罪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其二,由于军职罪并入刑法,立法的稳定性客观上要求不宜“朝令夕改”,修订的途径繁杂,熟悉军事司法实践的军队有关部门对军职罪修订的积极性大减。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5月1日,我国新刑法已经公布了八个修正案,但是我们从中找不到关于军职罪的一点影子,真可谓“只字不提”。其三,在每年召开的刑法学年会上,很少见到有关军事刑法方面的文章。其四,相对比较熟悉军职罪立法和司法情况的军队司法机关和法学工作者,以军职罪为专题的学术研究活动多年没有进行过,真可谓“一片空白”。

其五,也是最根本的,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其研究问题的展开都是以我国传统刑法理论特别是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础进行的。而承袭于前苏联的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所一直奉行的包含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这种平面的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存在着似是而非与规范说理的缺失,主观与客观认识不清,四个要件作用不明确,司法机关过分依赖主观问题定罪导致定罪中的主观化与入罪化等难以应对实践需求的问题。尤其是,这种平面的犯罪构成体系在遵循主观与客观要件的统一之时,往往从文意中的主观在前客观在后,发展出从主观到客观的定罪思路,而且这种定罪模式在实践中大行其道,其结果是导致犯罪认定的入罪化。例如,在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上,“如果从主观到客观认定犯罪,即先考虑行为人,再分析行为人的心理状态,进而追查行为人实施了何种行为,侵犯了何种法益,难以避免‘先抓人,后填补事实’的现象。”这就使得刑法在相关犯罪的认定上出现了违反逻辑和人民群众难以接受的问题,影响了刑法社会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3E;协调发展;河北

项目资助: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GL018);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503024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4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回归到新常态的阶段。加强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经济(Economy)(简称3E)发展的综合决策,实现能源消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河北省3E系统协调发展现状

1、河北省的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但是能源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需要降低能源密度,提高能源产出。

2、河北省环境-经济系统正处于过渡时期。河北省首要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日驱加重,由于环境反馈作用的滞后性,环境问题目前尚未对经济发展构成很强的制约作用。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环境污染的恶化就会引起经济发展停滞,同时导致资源匮乏。因此,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状况堪忧。近年来,虽意识到了环境恶化的危害,并已经通过多种手段加强环境的保护,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仍需要加强力度,最终达到河北省环境―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目的。

3、能源消费结构致使河北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在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大量的燃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最近几年出现的长期雾霾天气就是最直接的污染现象。

二、河北省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河北省的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根据测算结果对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

从整体评价结果看,河北省能源协调度为0.52,为中度不协调状态,说明河北省能源利用效率很低;经济协调度为0.41,为严重不协调状态,经济结构调整属于较低水平,急需进一步改进;河北省环境协调度为0.48,为严重不协调状态,说明河北省环境质量很差。

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综合协调度属于严重不协调的状态,治理环境污染的压力很大;经济协调度低则表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而能源协调度相对好一些,证明河北省在能源保障上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河北省是能源生产大省,能源可以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动力。

三、新常态下河北省3E系统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对能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必须从河北自身情况出发,加快步伐,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3E系统的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能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能源并有效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落实“党的十报告”、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河北的必然选择。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造成河北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促进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先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由目前的“二三一”产业格局转变为“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调整重工业的比重,加大发展轻工业,向结构轻型化发展,并限制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提高高耗能行业准入标准从而遏制高能耗产业的过快增长。其次,大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凸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及比重。同时,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积极稳妥逐步地淘汰落后产能。

2、优化能源结构,建立高效节能管理体系,强化能源节约管理。河北作为工业大省,应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速度,大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强化能源节约管理,并且大力推广新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量,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应利用其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与京津两市开展战略合作,发展电子信息业,不断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建立高效节能管理体系,强化能源节约管理。

3、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再生能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循环经济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耗等融为一体。同时,循环经济还能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能源的压力,解决河北省当前经济、能源和环境发展的现状。另外,河北省具有丰富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并且已经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开发利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更应该积极发展大力推广,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

主要参考文献:

[1]丁欣,李献士.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6.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特色

坐落于新界西贡区清水湾的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于1991年建成使用,图书馆规模不算大,1万多平方米,共五层,是亚洲排名第一的著名的高等学府。校园环境优美,依山傍水,浪漫的环境,赋予理工科学生更多的人文情怀,激发理工科学生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一、藏书建设

(一)港科大在藏书建设方面,比较重视。科大图书馆主要收藏的学科领域:工程、商业管理、人文社会科学。它们包括不同的语言和多种格式的学习和研究资料,包括印刷品、电子资源、缩微胶卷、录音,其它形式的地图和物品。集合的大小细节statisticspresents,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收集政策。大学社区的所有成员可能会提出购买建议。而教职员工可以要求期刊或数据库订阅。图书馆的电子书收集可通过校内外图书馆目录。为了促进阅读的乐趣和享受,图书馆已建立其休闲阅读收集。数据库和数据库的集合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献,包括书籍、期刊、统计、专利和标准,提供全文或书目访问,用户可以覆盖和个人冠军的描述在数据库列表。它们中的大多数需要订阅,butselect质量标题也包括开放存取。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网络的。而一些,由于许可证或软件的限制,只能通过在数据库中的独立电台访问。科大图书馆数字化馆藏举措包括:中国古代地图数字化、高校档案、科大电子论文、科大的机构知识库、科大新闻在线、图书馆展览、科大本科论文、科大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副本被安置在1楼;它们也可通过电子论文、数据库媒体,媒体资源位于科大图书馆LG1层楼。收集载体形式包括DVD、VHS、VCD、CD,磁带和幻灯片。另外,选择香港电视节目和视频,以及大学的档案都可以通过流媒体视频。位于LG1楼层的缩微品,收集过期的专业期刊、报纸和一些特殊设置。如特殊设置:满语文献集=芒果bunkenshu英国外交部机密(BFO)政治对应美国国务院机密文件FBI(国家和地区)、金匠-克雷斯经济文献图书馆科学的地标、专著与第十九世纪股票上市公司年报期刊录、中国图书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亚洲西部图书。媒体项目的补充材料:少用的书复印、旧版本和完整的e-coverage期刊已发送到存储,用户可以通过选择图书馆目录中的请求按钮来要求调用存储项目,通常的周转时间是一天。杂志和报纸可以用不同的格式打印,装订期刊保持4年。

(二)港科大馆藏统计。截至2015年4月纸质图书达721,684册,通常没有复本,电子书达281,273册,纸质版和电子版期刊达46,525册,数据库290,缩微版本357,381,媒体39,918,流媒体104,516。

二、服务理念

港科大将馆际互借关系拓展到了内地和海外,他们的观念是“可以用到,而不必拥有;不仅是香港,而是全世界。”真正做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另外,各大学为了提高科技竞争力,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分工、合作,坚持走区域特色的路子,从而提高了文献保障体系, 而内地图书馆都是本位主义,大而全,图书馆越建越多,读者人数逐年下降。

(一)港科大对社会公众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进馆阅览书刊,只有借阅书刊,才需要办理借阅证。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而且港科大的“地图中国”收藏,在全港首屈一指。另外,过期刊物的装订和摆放等细节也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不只注重整齐美观”而是不同刊物以不同颜色进行装订加以区别“让读者一目了然”非常便于查找。港科大对于读者的服务可以说是体贴入微。从健康人到残疾人,从白天到夜晚,从内到外的通信,从安全到隐私权保护等等。特别注意的是安全与提醒标识 。

(二)港科大图书馆非常重视文献采访过程的透明性管理。充分利用网络条件与用户沟通,让用户积极参与图书采购,人人有建议权,每个人可以依据需求通过网络向图书馆提出订购需求。图书馆原则上2000港币以下的图书都可以进入直接购买状态,2000港币以上,需经过一个简单的讨论程序,决定是否购买。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条件获取用户反馈信息,而且读者的参与程度远远高于内地 ,这一点十分值得领导关注。

三、设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