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时间:2022-08-05 03:1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国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国文学

第1篇

英文名称:World Literature Recent Development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7-7766

国内刊号:11-3128/I

邮发代号:82-83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2篇

一、课堂表演

使用课堂表演这一方法的原因有三:①众所周知,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小学课堂非常流行,而本校未来可能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②这种方法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又能训练同学们的想象力,锻炼写作能力,激发创作欲望,还能把自己融入作品中与作品人物一起喜忧,深刻理解作品内涵;③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外国文学史上半学期教学内容以戏剧居多,如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莫里哀喜剧,所以在这一学期我安排了三次课堂剧表演,依次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莫里哀的《吝啬鬼》。提前一周让事先安排好的课堂表演小组去准备,他们有的创作剧本,有的参与表演,有的进行道具设置,等等。

这三出剧本都是非常伟大的作品,是需要重点讲解的篇目,具体的表演我安排在分析作品之前,时间为10~15分钟。这样可以通过同学的表演来了解剧情,也可以通过同学的评价来分析人物形象,看其是否有将人物角色的性格表演到位。通过一学期课堂表演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创新的火花、想象的丰富、表演的才能,课堂笑声此起彼伏,我为学生的精彩表演感到骄傲。如在演出《俄狄浦斯王》时同学们精心准备了道具和服装,演出采用演员专职表演的方式,台词由其他同学从旁配音;再如表演《哈姆雷特》时同学对剧本进行了改编,加入许多现代流行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用许多流行语作为台词;还有演出《莫里哀》时,融入了歌舞剧的形式。学生的表现出人意料,让人为之一震。课堂表演确实是一个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也是尽情释放学生青春活力的平台。

二、讲述故事叙事,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叙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行为或本领。

文学史教材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了作家作品的线索,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将概念化的文学史还原为丰富生动的故事。文学的本质就是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文学的内容,即文学是人学;讲故事的方式是文学的形式,即文学是美学。西方文学史上经典作家个个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莎士比亚之所以是莎士比亚,因为他讲述过《哈姆莱特》;托尔斯泰之所以是托尔斯泰,因为他讲述过《战争与和平》。因此,对外国文学的理性分析应该建立在故事的生动讲述基础上。这也是文学课不同于历史课、哲学课、伦理课的独特魅力所在。基于此,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史的过程中首先要读作品,然后能将作品中的故事讲述给他人听。当我要讲某部作品时先布置某位同学提前准备,分析作品之前,由他将该作品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不恰当的或不足的地方,由老师予以纠正补充。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督促学生读原著,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讲给同学听;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课件制作

外国文学课程体系庞大,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创作的艺术特色是这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渐渐总结出一套令学生较好地掌握作家作品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众多,他们的作品同时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读懂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充当小老师,把自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讲给同学听。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表演对原著的扭曲过大;讲述故事时学生时间把握不好,占用太多课时;讲述的内容有时不够完整,等等,这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更新,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

第3篇

关键字: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历史;现状

语文已走过了百年历史,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它作为一个载体,源源不断地向我们传送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随着“西学东渐”浪潮的来袭,外国文学逐渐走上了语文课本的历史舞台,为我们中华学子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另外,它也在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精神文化方面起到了催化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的地位更是越发重要。然而,受长期以来中国固有的教育观念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的作用与地位似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外国文学步入高中语文的发展历史

外国文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中文专业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外国文学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但它在中国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却一直是不可动摇的。而且,随着大学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提出,外国文学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然而,相对于大学的外国文学而言,高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的地位却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外国文学进入高中语文的道路也是非常崎岖的。

清末民初时期,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是文言文,还没有外国文学的身影。直到五四期间,才有一些反映五四思想的白话文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被纳入语文课本中。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语文改革后,才有教材选编进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尽管选文多注重其政治性,但是毕竟有了一定比例的外国文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种种原因,外国文学曾一度沉寂,直至改革开放,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以及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外国文学才被较多地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外国文学就这样冲破了重重阻碍,从数量和范围上都有所扩大,囊括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作品。总的来说,外国文学总算是在高中语文课本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外国文学作品是我们培养高中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弊端,现状令人堪忧。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文学教育减分

由于受中国本身社会体系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的审美观念均逃不出用阶级观念图解外国文学并加以批评。尽管后来一些教育政策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文学性,新版的课本在选文方面也有挣脱以往局限的趋势,教师用书中也提供了相关文化知识与多向解读课文的角度,但是外国文学教学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进,因为一些旧有的观念依然没有被摒弃。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遵循着政治理念而忽视外国文学的文学性。如此死板的教育观念使得原本生动并且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外国文学作品变成了单一的政治说教。这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外国文学,更可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定了政治思维模式,从而使其对文学的感悟能力大大减弱,失去了对外国文学的兴趣。

(二)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沦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庸

在新教材中,外国文学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了10%,这表明我们在强调中国文学的同时也在力求兼顾外国文学。而这其中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高中语文不仅仅要让学生吸收和消化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更要让他们立足世界,了解各国的文化,学习他们的思想,培养外国文学素养,从而提高人文素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外国文学似乎没有起到这些作用,相反的,它仿佛沦为了高中语文附庸。就以高考为例,虽然高考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就外国文学教学来说,它似乎变成了阻碍因素。我们都知道就目前而言,高考升学率是许多高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说到底都是为了高考而各司其职。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就是高考,而不是文学本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于外国文学不是高考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冷落。比如,教师以高考为标杆,在所编排的外国文学中随意取舍,或许本应该是由教师重点分析的文章也被设定为让学生自学,而那些本被定为自学的文章就更难逃被忽略的厄运。

总之,外国文学作为各国文化的代表,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中,无论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文学修养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基于我国社会背景以及教育体制与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的。所以,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困境,使学生能在高考体制下最大程度地接收外国文学中的精华,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对于所有外国文学工作者以及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找到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大鹏.《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09(05).

2.宋德发.高校文科教学十大关键词――以《西方文学史》的教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

第4篇

一、外国文学步入高中语文的发展历史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大学学科中起到非凡的作用,在语言学相关专业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人们的需求和自身发展也是不一样的,对待外国文学的需求也有着很大的变化,可以说外国文学在国内的各大高等院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由于大学文化素质和课改的出现,外国文学的位置在大学课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重视。和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进行比较,高中教学中外国文学的教育却显得不那么重要,并且在这期间外国文学进入到高中语文中也不是容易的。清朝时期,学生学习语文都是一些文言文类的文章,完全没有外国文学的影子。直到五四时期,有些思想的白话文和外国文学进驻到了高中语文的课本中。一直到20世纪后期,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全新改革后,有一大部分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被选中在语文课本中,不管选的文章是为了某些政治问题,最终还是会有外国文学进入我们的视野中[2]。但是这样的情况发展没有多久,因为很多原因,外国文学曾沉寂无声,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发展的需求和西方思想的不断涌入,外国文学被很多的纳入到高中课本中,外国文学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打破了沉寂,进入到高中语文课程中,与此同时,外国文学的范围和数量在不断的提高,提取了很多时期不同的作家的优秀作品。总结可知,外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在高中语文中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外国文学不仅仅是在教育中培养的一种文化思想,同时在高中语文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象另我们担心。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文学教育减分

中国是传统的古老文明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界对外国文学可以说不赞同并且严重的进行抨击。尽管在后期,教育的改革后要注重文学性,但是后期新版的课本中也没有脱离以往的概念,还是一味的继承着传统的文化教育。很多的课外教书中明确表示着要多学习和了解其他的相关文化知识,即使这样外国文学教育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原因就是传统的思想完全没有被屏蔽。有很多的教师还在传承着古老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忽略了外国文学的重要性。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却变成了单一乏味的一门学科。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习不到外国文化的思想,也失去了学生原本的创造和领悟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感悟的兴致[3]。

(二)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沦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庸

新的课改中,外国文学已在书本中占有了一部分的比重,这就足以说明了我们在遵循传统的中国文化基础上不放弃外国的文学。同时也表明,高中语文既要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们了解世界,了解其他的国家,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掌握外国的文化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现在,外国文学的教育并没有起到这些有利的作用,相反,外国文学却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庸。例如每年的语文考试,虽然语文考试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外国文学而言,考试就变成了它的阻力。我们大家都知道考试无非为了就读更好的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只是关心考试成绩,说到底大家都是在为分数而努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外国文学自然的受到的冷落和排斥。综上所述,外国文学是每个国家的代表,把外国文学放到高中语文的课本中,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是掌握文化思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的体制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对外国文学的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4]。在学生为了考试分数学习的情况下,最大范围的去了解和掌握外国的精髓,提高教师的外国文学教育等问题,要解决这些的难题,日后必须要不断地去探索、分析和研究,找出一个合理科学的解决办法。

作者:陈秀梅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

初中语文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主要是对外国优秀作家、优秀作品进行赏析与学习。当今的世界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之中,教育也不能盲目闭关自守,也应该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教育和世界文学的发展。每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反映着该国家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些对初中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进行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初中语文教育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非常必要。然而,我国现在有关初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到其发展及学习效果的实现。

(一)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形势挑战与教学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外国文化的影响已相当普遍。这些,对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也产生了冲击,对我国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所以,当今语文教育必须进行重大改革。新课标改革就提出了学习中西方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汲取世界文化中的营养的要求。若要达到这一要求,初中语文外国文学的教育就可以直接实现。现在的语文经过新课标改革,教材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其重要性。中国文学的教育和外国文学的教育有一定联系,但也都各有其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到二者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现在初中一般都采取中国文学的教育方式进行外国文学作品教育,这样教育的效果自然难以达到。还有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作品在教育中直接被忽视。还有,当前初中教育,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相关的外国经典文学作品。文学的学习是由内而外的,必须从心灵上感受到其魅力,从内心深处感受作品,然后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影响与教育。

(二)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另外,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缺乏相关的保障。虽然我国教育已经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做出了相关的调整,但是这些还不够。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什么学什么。虽然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但是这种思想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改变。目前,初中生升学压力比较大,所以在学习上也有一定的取舍。因为外国文学作品在中考考核过程中所占分值较小,所以一般都会被教师和学生忽视。在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方法上,教师也只要求学生记忆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学生能够应付考试就算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的。然而,教师这种做法已经背离了文学学习的根本理念与目的。文学的学习,相关文学常识的记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用心去感受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人文情怀和情感寄托。

(三)探究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新路径

探究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新路径,解决传统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问题,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1.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实践决定认识,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更新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理念,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意识,对教育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与时代需求和世界教育发展紧密联系的。教师须认识到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我国初中教育和我国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准,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传统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如死记硬背,并不适应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所以,教学方式必须适时改变。新的教学方式应该引导学生用心灵学习文学,感受其魅力,并且在课后也要有充足的时间阅读相关的外国文学名著,不断获得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育主要由教师直接引导学生完成,所以对教师也应有严格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课程中涉及到的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还应该对其写作背景与写作艺术有通透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一步步将学生引入外国文学的宫殿中,引导他们用心学习。在课堂、课下都留出时间,让学生能够对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内容沉淀、消化,最终能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二、结语

学生的发展,不仅依靠知识,还需要高尚情操的陶冶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外国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可让初中语言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丰富。

参考文献:

[1]林淑玲.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意义和现状[J].新课程:中学版,2011(3):123.

第6篇

身处外语专业教学一线,我们深知外国文学的教育现状比较严峻。

大学生的外国文学积累基本来自高中阶段的语文课。虽然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但数量较少且并非高考的重点内容。于是各种语文技能训练自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外国文学作品丧失了原本应有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学生本应对外国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现实却变成了仅仅是教师对作品情节、主题、人物、特色等所考知识点的机械介绍或讲解。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构文本意义”的良好愿望也在实际的外国文学教学中消失殆尽。

教师的文学理论素养也不容乐观。无论是高中的语文老师,还是大学的外国文学课程老师,如果没有一定的西方文学史、文艺理论、现代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等基础,自身就很难读懂外国文学作品,更谈不上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况且,大多数老师对外国文学名著,尤其是现当代作品阅读甚少,恐怕所知也仅限于高考范围内的作品。

换言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外国文学教育无论“教”与“学”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普遍陈旧,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淡薄,文学基础相当薄弱,历来的学习方式需要改进。我们主张从“教”入手,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多元化理解,提高他们的感受力、领悟力。

二、策略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此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和“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

关于学习的含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同学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贯穿于资料收集、假设验证、成效评价等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完成协作不可缺少的手段和环节;“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要对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建构起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最终长期储存在大脑中,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意义的能力。

关于学习的方法,教师是指导,学习者才是中心,也就是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认知作用,同时不忽视教师的辅助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努力发现,主动搜集资料、积极提出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建立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并认真思考。因为,这种“联系”与“思考”正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能将之与协作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的话,则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同样,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恰当的情境、组织协作学习,提示新旧知识的联系,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引导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总之,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基于上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首创精神、实现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即整个学习群体共享知识的意义建构;第四,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使学习者能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第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第六,强调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

(2)教学改进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我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提出三种教学方法:研究学习法、比较阅读法、迁移阅读法,以期对学生的外国文学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也就是说,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学习专题,以个人或小组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外国文学内容庞大,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名篇荟萃,导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我们的做法是,给学生列出一些专题,例如爱情、生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样的话题,让他们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查找资料、分析总结,定期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小组汇报。这样就把课堂延伸到了课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

比较阅读法,顾名思义,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其形式包括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形式比较、内容比较等,非常丰富。我们开展比较阅读,主要是进行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通过打通中外文学的界限寻求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外国作品的文学价值、审美意识,甚至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比如,关于爱情主题的表现,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有何异同,如果表现的方式交换一下会有什么效果。经过这样的挖掘式比较,为学生营造了多角度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环境,培养了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

第7篇

近年来,高职教育已成为教育热点,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迅猛,各种职教理念层出不穷,但大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办出职教特色、如何尽快适应市场等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奉行的是“就业教育”狭隘理念,突出实用性,因而,重技能、轻人文的现状普遍存在。而实际上,无论何种教育形式,尽管有其各自的阶段性培养目标,但最终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以“高技术、高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特点的高职教育,更应重视人文教育,因为笔者教授高职教育中外国文学这门学科,下面就以这门学科为例,谈谈其与人文素质培养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精神成人”的教育,它以健全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和领悟人类普世价值,并通过他们的自由抉择、日常践行和独立担当而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和品质。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突出这个特点,而就文学自身的性质来看,阅读、接受的过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外国文学课是研究西方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作为一名外国文学教师,我们应该利用这块阵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积极承担起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至于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我们应该结合具体贴切的作品去慢慢渗透,如荷马史诗中英雄们的个体本位意识(以阿喀琉斯为代表)、集体意识(以郝克托尔为代表)、古希腊悲剧中主人公们敢于和命运抗争的拼搏精神、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深层思考等等,在这些作品的教学赏析中,都可以适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实际上,在西方文学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都是与伦理、道德紧紧相连的。因此,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会起到补充作用。

而目前,在高职有限的教学计划中,以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化和道德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从教育的功能讲,真正的人文教育有别于政治课的理性说教,不是以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去要求学生,而是通过心灵的潜移默化去修正学生的品行;不是让学生听别人说这“不准”那“不能”,而是学会让心灵告诉自己是非美丑,并择善而从。一个是以“堵漏”去禁绝,一个是以“疏导”去启真。因此,外国文学中的人文教育的作用是政治教育无法替代的。外国文学教学还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而不是教师一味地去讲“纯文学”,去培养“精英人才”、“学术人才”。现在的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弱,而在欣赏外国文学相关作品如《浮士德》、《老人与海》等类似作品时,我们可以适当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欣赏《李尔王》、《高老头》时,我们应辩证分析看待李尔王和高老头对子女的爱,并与当今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啃老族”联系起来,来反思一些实际问题:如何看待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如何回报父母等。通过这种联想思维,从而把德育、伦理等人文素质渗透到教学中,使外国文学的学习跳出狭隘的理论层面,从而具有实际意义。

其实学习文学本身就不应该在纯文学氧吧里去呼吸,有时它也会像技能型学科那样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既然外国文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承担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注意调动、运用多种手段、方法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目前,很多学生对文学作品不求甚解,这对我们老师来讲是极大的挑战。如何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抓住学生们的心,让他们浮躁的心沉静下来,让他们功利的心进入文学意境中去接受洗礼,是我们教师当务之急。一、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学生学习外国文学课程已经是最后一学年了,而在此之前的初高中、高职前两年学习阶段,学生对外国文学接触较少,不像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那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异质文化的差异往往成为他们理解外国文学的阻碍,再加之社会因素,急功近利、浮躁的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而再结合到高职院校具体情况,学生的文学素养较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培养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远比教师自己个人详细的讲授来的更为重要,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我们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要经常、较多、自觉、有意识地将比较文学的方法使用其中,而不是将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作为两门独立学科鲜明地割裂开来,涉及到相关作品时,将中外文学作品个案进行详尽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赏析作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他们自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学乃至中西文化的差异彰显出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这也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如讲授《美狄亚》时,可把它与中国诗经中的《氓》进行比较,同是写古代社会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平等,同是弃妇形象,由于两人身处于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因而命运抉择也截然不同。

类似于这样的抛砖引玉,促使学生在课后有兴趣去读原着,并在阅读过程中善于用比较的眼光看待问题,视野得以开阔。二、教学手段应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多媒体教学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以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画面和视听效果来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则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将外国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以图文、影像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很难理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这时只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学与中世纪文学进行比较后才能让学生直观深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而比较作品则需要很长时间复述,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时利用教学课件显示,让学生看到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陶器的生动自然,中世纪圣父、圣母、圣子题材的单一,颜色的暗淡、忧郁,文艺复兴时期各大家笔下人物线条的优美,脸部表情的生动,人物关系的和谐。

比较之后,学生会很容易得到答案: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时期非常接近,正是因为中世纪以“神”一统天下,文艺复兴以“人”为表现中心才显得尤为可贵。这就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艺术品上重要美术作品,以加深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此外,外国文学教学中还可以适当运用电影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在外国文学中,经典的文学作品被 改编成经典电影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哈姆雷特》、《简爱》等,在当下,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经典原着,十分难能可贵,更多时候是没有时间耐心去读,那么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妨利用电影教学这一便捷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对作品本身有更直观深刻印象的同时,也适时激发学生再去读原着,比较影视与原着在表现、处理人物时的异同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学生思考。

当然,还有其他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改编外国文学中的经典戏剧,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物角色,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命运,从而理解戏剧主题;布置相关读书任务,设置读书小组,就某一作品进行问题讨论、辩论等,都可以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有效手段。不管怎样,以上提到的这些教学手段都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形式始终要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积极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方法手段,说到底,无非还是为怎样把外国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服务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牢记“人文素质培养”这一宗旨,相信不管是哪门学科,一定可以培养出既有能力、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第8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25-02

收稿日期:[HTSS]2007-02-12

作者简介:吴贤义(1972-),男,江西南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一、文本细读的涵义

文本细读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其定义为:“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细读(close reading)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等。……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1]孙绍振教授也曾指出,我国文学评论长期以来长于宏观的概括,缺乏微观的分析,重视演绎而轻视归纳,粗心大意的感想和印象式概括流行,真知灼见的艺术分析少见,这与新批评式的针对作品局部的细读,以及结构主义的针对作品整体的分析的缺乏不无关系。[2]

文学,它首先是一门艺术。只有将它的艺术特性细细地品味出来,感受出来,才能给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而才能确认它在文学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价值。文学以语言为载体,而文字又是语言的重要表征,因此,由文字符号构成的文学文本就成了文学艺术的重要呈现方式。作家的思想、对社会的记录与表现等等都大多需要通过文本而获得一个物化的存在方式。美国当代有名的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等四个要素构成,[3]因此研究文学的时候必然得兼顾四者才可能获取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读者只有在与文本有了足够的亲密接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文学的艺术魅力并进而进行研究和解说。比如钱理群先生主编的《文学名著导读》等著作,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论坛,以及陈思和先生关注细读的研究论文和课程[5],对我们的文学文本细读起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人为地为学生制造一个进行文学文本阅读的氛围、环境,使其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文学作品中去,从而接触经典、感受魅力。

二、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当今高校中文系主干课程外国文学(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多数高校的外国文学课程已变更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中,现在大体的情形是:台上,老师声情并茂、神情飞扬;台下,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和暗示要么心领神会,尽显默契,要么一脸茫然。学生通过跟老师的交流,大多数情形下是所谓的“一介绍作家生平,二复述故事情节或剧情及主旨,三写作特色”的程序,学生依然习惯于模仿教师非常喜欢运用的“作者通过以XX表达XX”这一通用的公式。这种现象延续的情形就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这与文学史课时限制、本身性质等方面因素有关――文学史更关注总体和阶段性的文学现象,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则相对比较少。这也使一批学生满足于跳过作品阅读,直接记忆别人的关于该作品的各种观点和结论。此情形出现的原因,不外乎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教师自身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时所选择的立足点错误及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前面两点不用多加解释,重要的在于分析学生。由于年龄、社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学生的阅历相对而言不是很丰富,这阻挡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我们必须看到,学生并不是真的不愿意或不想阅读文学作品,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去进行阅读,如何去感受作品。目前大部分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方面也一样,文学思潮和史料知识占据了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各种考核也以文学史知识为主,课堂上的文本分析则越来越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因为教师(研究者)不重视对文本的研究,很难有对作品分析的独立见解,就只能以教材上的结论作为“定论”来规范,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学习兴趣。受其影响,学生在论文选题时往往会选择那些“更具综合性”和“宏大意义”的题目进行研究,因为他们的老师早就告诫他们说,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格局太小”、“价值不大”。可以说,文本细读似乎正在远离文学研究和教学的“大雅之堂”。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虽然由于社会科层化的深入、文化网络的完善,文化环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在文学研究中拓展文化的视角很有必要,也是具有必然性的事情,但文学的根本毕竟是作品,文学的魅力、影响和意义也主要来自于作品。离开了作品,就不存在什么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环境也失去了依附的基础。作为文学研究来说,最基本的无疑是对作品的研究;只有深入地阅读、分析和发掘出文学作品的意义、魅力,才能真正体会出文学的真义,才能生发出对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化思潮的研究。那么,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何种方式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了解文学阅读的基本知识呢?我认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该鼓励采取文本细读方式与其他常规模式相结合的

方法。外国文学教学的主旨就在于使学生应能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史,并能结合所学哲学、文学理论等知识对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类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要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诚如学者王卫平所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4]

参考文献:

[1]鲍昌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K],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316.

[2]孙绍振.西方的文论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J],文学评论,1999(5).

第9篇

一、在外经贸类院校开设《外国文学与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作为外经贸院校,其毕业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将进入外贸行业,外国文化的修为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只有对外国文化的源流、内涵和特质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增强外国文化修养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甚至对外国文化产生兴趣,才能以更大的热情去学习外语,才能在日后的对外交往中采取跨文化的姿态,兼容并蓄,。外国文学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艺术宝库。外国文学经典是历经岁月长河冲刷、检验、筛选而积淀下来的文学精粹,展示了文学发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进程。文学是社会的反映,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灿若繁星的外国文学名家名作将把学生带往遥远而神秘的异国,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现象。了解其源有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何以呈现今天之样貌;了解其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外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了解外国作家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深远思想,也会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净化和陶冶;通过中外文学现象的对比,还可使学生了解到中外文学甚至政治经济如何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开设《外国文学与文化》选修课适合外经贸院校特点,符合此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符合文学基础课的改革潮流。《外国文学与文化》选修课将成为具有外经贸院校特色的、学生喜爱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所以,在外经贸类院校开设《外国文学与文化》课程,有利于培养外经贸院校人才的多元文化素质,加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够尊重与了解他国的文化底蕴,重视与掌握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商机。

二、《外国文学与文化》教学与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的教育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综合素质,文学类课程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审美要素,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国文学与文化课程以各国、各民族的文学经典、文化精髓作为教学内容,这门课程的设置将是拓宽大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除了汉语言文学和英语专业把外国文学作为本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之外,只有部分高校把《外国文学与文化》作为通识课程或者公共选修课程。仍有大部分高校尤其外经贸类院校还没有把该课程的设置与建设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当代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很大,在对异域他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往往希望能更深入地探知那些新鲜的国度与陌生的空间,对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另一方面他们阅读量小,缺少有效的学习途径及学习方法,更没有专业老师在文化方面的疏导与启发,对异域他国往往停留在雾里看花的层次。总之,本门课程的建设现状仍远不理想。这对即将进入外经贸行业与他国文化近距离接触的大学生来说,对即将走出国门、到国外留学深造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该课程在实现预期目标、取得应有效果等方面并不容乐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外国文学与文化》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现状是并不理想的,其研究的空间非常广阔。

三、进行《外国文学与文化》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在外经贸院校,可以用《外国文学与文化》课代替原有的文学欣赏课。首先在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等部分专业试行。进行《外国文学与文化》的课程建设,具体的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手段的更新。1.教学大纲应结合学院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该课程的外向型和跨文化性质。该课程应以世界眼光、比较意识、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优化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相结合,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思维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服务。2.教学内容应以外国文学为主,突出文化内涵,适当介绍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思潮和文明礼仪。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与整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避免抽象理论的单一阐释,确保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普及性和通俗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建设特色大学中的特色人文素质课程。3.教学手段应以原有的多媒体教学为基础,教学过程中重视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建设海量资源库;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尝试为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配音,排练课本剧,写博客,发微博,编写短信,交流与争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

(二)介绍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观点、新见解、新分歧,兼顾中西,并将西方文学与文化现象同中国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揭示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特别是文学中凝聚和积淀的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并与东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对比;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地进行外国文学鉴赏,帮助学生建构开放性、融通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注重文学的多方面联系,使学生产生别有洞天之感,活跃思路;保持开放、探索、突破、创新的课堂氛围,解决学生对中文类课程热情不高、兴趣不强的问题。

(三)外国文学与文化课有利于外经贸院校学生增进知识、丰富思想。该课向学生打开一扇扇面向世界的窗户,再现外域历史和现实场景,对了解外国思想、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情世态、风俗习惯都大有助益。对于未来从事外语工作的学生,该课可以通过对作品艺术写作技巧的评析,能大大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提高;对于未来从事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相关职业的同学,该课可以为学生在文化上做好一定的准备,使其在对外交往中能够跨越文化的障碍,做一个国际人。所以,该课可以通过文学课带动写作课,以文学课辐射影视课,以鉴赏带动评论,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解决外经贸类院校中文类课程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四)外国文学与文化课可以通过原版和译本的对比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发现语言的规律,找出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以文学课带动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学课的德育、美育功能。这一点不仅对外经贸类院校是有益的,而且对其它类型的院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锐徐雪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基础课教研部沈阳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10篇

    (一)强化写作意识顺应了外国文学教学目标的要求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发展学生自身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此看来,写作能力属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而对于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笔者以为,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写作意识。只有在强化写作意识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清楚地知道学习外国文学也是直接有助于提高其写作能力的。如此一来,我们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就可通过强化写作意识而顺应了外国文学教学目标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二)强化写作意识可突破外国文学传统教学的枯燥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听课过程中发现,当讲授外国文学基础理论和外国文学史常识时,学生兴趣不大,整个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而一旦提到某部外国文学作品在写作立意、写作手法或写作语言的运用上如何精彩,进而对学生进行设问——“假如是由你来写作这样的一部作品,在这类问题上你该如何处理?”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而每当在这个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总会有学生不由自主地起来发言,因为时间关系而没有得到机会发言的学生也显得跃跃欲试,整个课堂氛围突然间活跃了起来。由此,笔者以为,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写作意识是可以突破外国文学传统教学中的那种“三部曲”教学步骤[1]所造成的枯燥性,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

    二、外国文学教学中强化写作意识的实施办法

    (一)中外文学作品比较来启发

    针对学生学习氛围不浓的现象,在结合学生对本国文学所接受与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外国文学教学,自然而然会想到运用中外文学作品比较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研究者在这方面也给出过相似的观点。[2]但是,笔者在此主要着意于中外文学作品比较的过程中对写作意识的强化,从而使学生了解到中外文学作品对于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启发性教益方面会各有千秋,让学生由此增加其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兴趣。有研究者在近年的一份较有影响的涉及面涵盖全国二十一所一流大学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中提到过这样的一种现象——“反对外国文学名着的含金量比中国的高的同学是同意的人的二倍”。[3]另有研究者也指出,“很多学生是在中国四大经典名着的熏陶下走上文学学习道路的,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很不适应,这也为外国文学的教学设置了障碍。”[4]面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和外国文学的关系的这样一种现实,笔者以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两者的同等重要性。而在这一引导过程中,借助对写作意识的强化,可以使学生明白学习外国文学将和学习中国文学一样有益于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外国文学也是可以学以致用的,从而拉近了中国当代大学生与外国文学的距离,也促进了外国文学的教学与接受。

    (二)以中国当代名作家的经验来启发

    外国文学课程的主要对象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大多数都或多或少的是抱着作家梦而来的。作家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一个理想的职业。他们在心里对于成为作家的那些人是佩服的,当代知名作家更是他们仰慕的对象。笔者在粗略阅读中发现,中国当代的很多着名作家在他们的创作经验谈或读书随笔中都提到外国文学对他们创作历程的重要影响,他们当中有的甚至把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看成是对其创作上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的,这些着名的作家中有比如余华、格非、莫言、马原、残雪、李冯,等等,可以说不胜枚举。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如果能够以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的阅读与接受外国文学作品的实例来启发学生,进而将写作意识予以强化,迎合学生的心理,将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接受状况也将得以明显改观。

第11篇

一、推介要形象激趣

1.引出经典形象。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外国文学的学习中,对一些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些经典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之中,如顽皮的小弗朗士、潦倒的于勒、狡猾的变色龙、残忍的夏洛克,等等高中阶段的作品中还会见到更多典型人物,如守财奴葛朗台、变形人格里高利等。这些典型形象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欲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与接受力有选择性地向学生推介优秀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学中,西方文学是重头戏,教师从引出经典形象联系到西方文学史,针对性地概略介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大略的文学史体系,了解其文学发展的渊源,这样才会对所涉及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理论有更清楚的认识。如西方古典文学中,宙斯、普罗米修斯、维纳斯等多次在语文阅读中出现,他们特定的内涵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困惑。我们可以专门准备两个课时进行系统介绍,让学生体会古希腊神话传说的魅力与精神所在:潘多拉的盒子,斯芬克斯之谜,阿喀琉斯的脚跟,苹果之争,还有危境中的避难所“诺亚方舟”,潜伏着危险的“特洛伊木马”,和谐无忧的“伊甸园”和满足人们愿望的“阿拉丁神灯”……这些形象遥远而神秘,牵引着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要以感性的方式激趣,让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生动优美之中。

2.选讲名家轶事。这些都是文学大家,在他们背后都隐藏着许多故事。了解他们的故事对于认知他们的作品很有帮助。文学作品大都带有作者的情感烙印,跟作家的生平、个性、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推介外国文学作品,可从名人的小故事说起,如莎士比亚、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普希金……这些文学大家的故事。这样一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二来让他们学会“知人论世”。教师在课上可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让学生猜猜是哪位名人说的,是在什么境况中说出来的,之后再引出名人的故事,学生的了解欲望会更加强烈。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很多学生都很欣赏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与写作中常常引用,但并不了解说话者,最多知道但丁写了《神曲》,并不知道但丁有着勇毅的个性和斗争精神:13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生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的但丁主张独立自由,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勇敢地站在民主派的白党一边,遭到放逐。《神曲》就是但丁放逐期间所写的叙事长诗。

3.普及名著名篇。学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必不可少,如《巴黎圣母院》《高老头》《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这些伟大作品中大多贯穿着作者强烈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他们的创作对学生的写作更有借鉴意义。教师可在课前组织学生朗读精彩片段,或组成小组对片段进行演绎,之后相互之间交流心得。读本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赏析要体现个性

新课标更强调学生的文学鉴赏要形成个人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知”到“识”。而学生本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层次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启发学生多角度解读作品,同时给予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

1.分享阅读体验。学生经过学习《大卫•科波菲尔》都知道大卫在成长过程中历经磨难后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并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这也深深地启迪了学生对未来对人生的思考。这是阅读的共性,而此外学生们可能从各个角度认知获得了不同的思考:有的学生感动于他的坚强和勇敢;有的学生则学习到了他的助人为乐和解决困难的智慧;也有学生从作品中对善恶及金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们应该给予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将心中的想法大胆地呈现出来,而且多样的阅读体验也更能体现出作品的阅读价值。

2.展开课堂讨论。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自身的感受体验深入思考与探究,提出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起对作品的理解力与评赏力,从而拉近与外国文学的距离。如导读《巴黎圣母院》,有学生质疑这部小说是否算情故事,作家在小说中的美丑对比是如何展示的。教师可在学生之间展开一次课堂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做出总结。唯有展开思想的交锋、观点的撞击,产生思维交流的火花,才能使大量的优秀篇章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比较要具多视角

外国文学中各个民族文学之间本身具有众多可比性,教学中可利用比较法指导学生分析各国文学作品间的差异,如文化底蕴、宗教哲学、文学文体、主题思想、语言风格和创作技巧等方面的比较,从而加深他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说到从文化层面进行比较,应让学生了解到由于地域差异及不同的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群体观念,由此产生出蕴含着不同思想与精神的作品。如西方文明源于海洋,人们在征服大海,侵占扩张的同时,个体自由精神和探索冒险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中华民族发源于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那里气候温和、地肥物丰,人们在封闭环境中形成统一意识,缺乏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教师可通过将西方小说,如《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与中国的庄子《逍遥游》、曹操《观沧海》对比,让他们自己去体味其中的文化差异。至于主题与形象的比较,笔如选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请他们参与研究。比如龙在中国被作为神灵崇拜,在西方却常是邪恶的代名词;猫头鹰在中国是“厄运”的先兆,在西方文化中却象征着冷静与智慧;蟋蟀在中国古诗词中常用来渲染烦扰与凄凉的氛围,而西方人却感到舒适幸福。通过意象的比较,让学生略知中外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阅读外国文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学生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中的语言形式、独特思想和巧妙结构进行效仿与个性创作,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课标背景之下,教师应更为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第12篇

一、多种对照式教学

对照式教学是指将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对比式的学习,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促进阅读理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形式自由而丰富,可以进行内容的类比,也可以进行作品形式的比较,还可以做出思想感情的对照。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使用对照式教学,主要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既可以打破中外文学既有的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又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就可以和蒲松龄的《促织》一文进行比较,都是描写人变成动物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主题,二者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通过对两个文本的细致阅读,学生就会发现,在《促织》中人变成蟋蟀是主动的,是为了改变贫苦的生活,虽然过程充满眼泪和痛苦,但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一家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中国文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大结局写法。而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被动的变成甲虫,即使异化之后主人公仍旧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痛苦,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但二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都背负着生活沉重的压力,都是生活在下层的人民。通过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比较,学生就可以理解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同时理解中国文学的内在。

二、探究性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研究专题的指导,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参与学习以此获得知识的活动。探究性教学方法将课堂的教学延伸到了生活之中,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查找资料、总结文字、会议发言等,既能够培养他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也提升了学生对所研究课题的兴趣,增强思维能力。

如学习《守财奴》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课题进行探究:综合介绍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并选择三个进行详细分析。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分工进行资料的查找、汇总,然后选择一个时间举行探究结论报告会。通过这种专题探究式教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不少学生找到文学中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夏洛克、葛朗台、阿巴贡、泼留希金”进行了分析说明。还有的找到中国文学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如《围城》中的李梅亭、《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等加以比较研究,大大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学生们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得到提高。

作者:磨斐 单位:广西河池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