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手绘学习计划

手绘学习计划

时间:2022-09-16 12:4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手绘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手绘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项目化;中职;平面设计;教学;应用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项目化教学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在中职平面设计中,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项目化教学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职平面设计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方法,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并按照学习计划执行学习任务,自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主动收集更多与平面设计相关的信息,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环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疑问,独立完成平面设计作业,找出自己平面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科学地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为平面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机会

中职平面设计应用项目教学方法,需要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机会,因为平面设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自己动手绘制平面设计图,才能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让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水平,进而实现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目标。除此之外,项目化中职平面设计教学,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创新,主要是因为平面设计要求具有新意,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因此,项目化中职平面设计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机会。

四、确定目标项目

中职项目化平面设计教学,需要不断优化认知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科学的目标项目。确定科学的项目,需要充分结合多项知识点,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对项目化平面设计的接受程度,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合适的项目,为实现中职项目化平面设计教学目标提供充分的保障。

第2篇

关键词 国际经济学 教学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多媒体教学是在计算机硬件的基础上,集合语音、视听、图像等元素于一体的数字信号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兼具加工、编辑、存储、查询和检索等复合型功能,既可以直观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生动地描绘各知识点的内在逻辑组织关系,还能够对一些知识点的变化过程加以动态演示,从而可以使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所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现实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对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造成阻碍,这需要高校教师重新审视和界定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考虑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利与弊。

1 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

1.1 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生动

国际经济学包含了大量的基础性理论,而纯粹的理论学习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脱离书本,仅仅靠粉笔和教师口述就能够完成,老师从开始讲到结束,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往往一个环节落下则整个理论体系就完全不知所云了。作为九零后的学生,生长和生活在一个网络技术无处不在的环境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来说过于老套,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课堂学习需求。例如在配额保护措施章节中,如果仅仅采用黑板和口述的方式往往会使得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和抽象,无法令学生感同身受,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多媒体则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影音等多样化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辅助以图片和视频,寓情于景,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气氛,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带动学生的思维,真正实现视、听、思的有效结合。

1.2 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内容

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知识复杂、形式繁多等特点,如果使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既可以节省大量板书的时间,迅速地将书本资源摆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在原有书本基础上进行适度扩充,增加课堂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例如国际经济学中各章都有很多图形,如果每个图形都在黑板上画就会浪费太多时间,手绘的图形不规范、不美观,而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图形既美观又形象生动,给学生更多思考和消化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1.3 培养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创新意识

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学由过去的灌输式主导型转变为启发参与式主导型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寓情于景的感觉,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虚拟现实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其角色转变为教学的设计师、教学方向的引导者、知识学习的合作者,从而改变了学生被动参与的角色,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提出和发现新问题,更好地加强对于重点、要点知识的记忆。

1.4 鼓励了个性化学习

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将知识内容线性地组合在一起,而这对于国际经济学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理论是一环扣一环的,所以不能错过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这种单一的线性学习方法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光、影、声、色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调整和选择学习计划和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家中和宿舍进行自主(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55页)性学习。

2 多媒体技术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弊端

2.1 弱化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偏离了教学本质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许多的优点,但高校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还在于教师自身的讲授过程,教师的决定性地位不可替代。因为机器的讲授过程是生硬而缺少亲和力的,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那么教师仅仅扮演着放映员的角色,基本上等同于学生自己在看课件,偏离了教学的本质。只有与学生的亲切交流才是最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讲解和与学生的互动才是教学的根本,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任何高科技手段都不能代替教师的职能。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那么学生头脑中仅仅是堆积了大量陌生难懂的图片、术语和知识逻辑,如果没能及时讲解,学生就不会真正学懂。

2.2 限制了教师口头和肢体语言表现力的发挥

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容易让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缺少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也大大减少,从而放弃了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缺少感染力和个人魅力,时间长了同样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例如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章节中,所涉及的图型过于复杂,如简单地照搬课件,那么学生往往似懂非懂,此时需要教师举实例(以智能手机的价格变化为案例)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说,适度的板书和口头肢体语言仍是不可忽视的,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2.3 过度依赖多媒体容易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如今启发式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灌输式的教育,要培育学生自主分析演绎和抽象加工的能力。例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中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里昂惕夫之谜等,其中的深层次含义需要学生仔细地回味和反复地琢磨,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逐一展现,那么就没有给同学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样违背了教学相长的原理,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分析演绎和抽象加工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第3篇

仅是偶尔的一两次活动,一两次集体参观学习,缺乏教育的可持续性,难以拉近学生与博物馆的距离。由于中西方对博物馆的概念理解不同,在西方的museum以muse为词干,强调的是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2]。在中国,人人常常认为博物馆是以物为中心的,重在说教,大家看过了就忘记了,教育效果不佳。

儿童教育是博物馆社会化功能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博物馆在儿童教育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大部分博物馆没有把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分开,混在一起,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博物馆教育业停留在说教、施教方面,难以让孩子接受。很多博物馆在进行大胆尝试,也有做得成功的例子,比如说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辟的“南越玩国”,上海的儿童博物馆,等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西方很多国家,关于博物馆的儿童教育这块起步比较早。美国的博物馆把儿童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19世纪后期,北美地区就兴建了一批儿童博物馆,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安全、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旨在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孩子独立解决事物的能力。相对来说,国外的一些儿童教育更加成熟,有了一套儿童培养教育的体系。在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国内博物馆学习、借鉴之处。

一、建立儿童乐园,先让孩子踏进博物馆大门,为持续化的教育提供场所。

国外有儿童博物馆,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互动教室――workshop,或者是没有专门的儿童室,专门为儿童设计好一个参观线路,国外很多博物馆儿童教育比较成功。在我国,儿童教育处在探索阶段,国内民众对博物馆教育缺乏重视,把孩子的教育一股脑地放在学校教育上,这使得国内博物馆的儿童教育事业一直缺乏前进的动力。我认为,在国内,做好儿童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在博物馆内建设一个儿童乐园,先让孩子主动踏进博物馆的大门,再搞儿童教育,为儿童的可持续化教育提供一个场地。

需要这样一个儿童乐园,让孩子自由穿梭其中,学习喜欢的东西,在玩乐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启发式教育。这样的启发式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的孩子接受的启发式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这种教育需要具备可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化教育,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固定的玩乐场所,能够为孩子记住,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博物馆的匆匆过客。博物馆需要一个儿童乐园,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育。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需求,馆舍造型比较生动,色彩亮丽,陈列展览内容多具有趣味性,打造出一个属于孩子的玩乐、学习的天地,实现孩子与博物馆的互动,寓教于乐,为孩子的持续化教育提供场所,提供机会,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开创全国首个馆内儿童乐园――南越玩国,主要针对4~8岁的小朋友。在南越玩国内,可以模拟考古过程,孩子跳进沙池,用工具挖掘宝藏。再把挖出来的宝藏放置于指定的识别区,电子屏会自动读出宝藏的身份和用途,增强了互动性,让孩子们更易于理解。此外,孩子们可以穿上汉服,攀爬干栏式建筑玩乐……这样的儿童乐园无疑是成功的,考虑到了孩子的年龄与接受能力,也不是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易于为孩子所接受。这样的儿童乐园,孩子去过一次还想去第二次。上海儿童博物馆也是国内首个专为儿童设计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无论是项目的趣味性、真实性还是语言解读方面的生动性,都考虑到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与接受能力设计。

一个孩子学习乐园的建成,不是为了孩子一次两次的参观,而是吸引孩子一到周末、节假日都会主动想到到博物馆的儿童乐园玩,让孩子主动踏进博物馆是展开儿童教育的第一步,最终目的是实现儿童的可持续化教育。

二、家庭宣传是专为家庭参观者设计的。

儿童来博物馆参观游玩,肯定需要有成人的陪同。一种是由学校组织参观,一种是由家庭成员的陪同。更多的情况下,儿童一般由家长陪同。在服务和宣传理念上都要考虑到家庭参观者方面。无论是儿童博物馆还是博物馆内设置的儿童乐园,或者是在做儿童教育这块的博物馆,都要以儿童为主的家庭单位为观众对象,在服务理念上要为家庭观众、儿童观众,提供服务,并以儿童作为服务的中心对象,开展亲情教育、儿童教育的专属博物馆[3]。

大英博物馆专门为家庭参观者设计的参观路线与介绍,Family map family guide,就比较受家庭参观的欢迎。在family guide中考虑比较细致,如果家庭观众时间比较紧,预计要在1小时内参观完,博物馆就会根据1小时的行程推荐观众博物馆必看的藏品;如果观众预计有3小时时间,博物馆就会做出相关推荐。每个周末都有特地为家庭参观者举办的免费活动,把适合儿童参观的一些有趣的藏品挑出来推荐给儿童,还为儿童准备了蜡笔、铅笔、便笺本等美术用品,让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发挥。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经常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活动,也是以孩子感兴趣的为主题,比如说学习中国的剪纸艺术,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也让孩子在玩乐中达到了一次受教育的目的。华盛顿首都博物馆会为孩子制订一个年度学习计划,专为3~6岁孩子设计的游玩路线图,每个项目都是按照俄勒冈州地区孩子的教学水平设计的。这个游玩计划,能够让孩子们在华盛顿博物馆玩个够。当然也考虑到了一个家庭游玩的所有需求,包括出行计划、坐车、费用等,真正达到了以孩子教育为中心为家庭观众服务。

三、应用多种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我们要摒弃传统的说教,更多的思考怎样鼓励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教孩子如何使用,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比告诉孩子怎样做更有意义。

1.区分孩子的年龄层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设计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使得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让孩子乐在其中。

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主要把孩子分为三个阶段,6岁之前,注重从色彩、动物造型、人物和地点等角度展开教育活动;7~12岁,采取自我导向型学习,前提是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存在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老师提前布置好这次参观展览的任务,学生在博物馆实地学习参观,分组讨论这些艺术品,提出见解与想法。青年阶段,有专门的学习室,并且可以参加馆内定期组织的学术讨论会。

2.以提问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以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发挥孩子的创造力。

6岁之前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条条框框束缚,处于想象力最丰富的年龄段,好奇心重,要抓住他们的兴趣开展活动。首先,从孩子感兴趣的动物形象入手,挑选出博物馆中含动物形象的藏品作为对象,介绍藏品上的动物是什么,是用什么材质制成的,动物的姿势是什么。进行诱导式提问和启发式思考,让孩子们在参观的同时思考。比如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一件藏品名叫a girl with her doves,先整体介绍了这座浮雕上雕的一个少女和手中的一只鸽子、穿着,等等。在了解完这座浮雕的大概后,提出几个问题:对这只鸽子,女孩有怎样的感受?在这个艺术馆中,你能找出另一个与鸟有关的例子吗?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紧扣艺术品本身,而且在诱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在亚洲,也有一些国家的博物馆在儿童教育上比较成熟,像日本的京都国立博物馆有一个workshop,孩子们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在workshop可以动手绘画,在陶瓷盘上做装饰,这些手绘艺术品主要是日本的和东亚地区的艺术品和工艺品。这是在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6~12岁的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开始形成知识结构,有自己的想法,有动手操作能力,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创作,用自己的理解解决问题。6岁之前是学习的过程,那么6~12岁应该是做的过程,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深化理解:华盛顿博物馆,在馆内设置卡通制作室,不仅使孩子可以看到荧幕上卡通形象是如何制作的,而且可以动手设计出自己喜爱的形象。沙可乐美术馆为儿童免费安排想象亚洲的活动,使儿童依靠导游图自行参观,制作一件艺术品带回家。迪杨纪念馆配合学校教学计划,展开活动[4]。鼓励和诱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重要的,给孩子想象与创作的空间,把孩子完成的优秀作品,放在博物馆的儿童乐园区或者在博物馆的官网上展示,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 室内设计 软件课程 教学创新点a

室内设计行业随着大环境的发展而不断蓬勃前行,室内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也明显增加。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的来源不同,培养出的相关人才也有着各自的侧重点、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教学目标定位主要以应用型为主。学生在接受三年左右的专业与实践教育后,具备了快速进入工作岗位的能力与状态。其中软件设计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帮助室内专业学生快速进入用人单位。而长期以来专门针对室内设计软件教学的探讨资料却并不多见,各类相关研究资料都把重心放在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上,而忽视了软件教学学有所用的的基础研究入手点。通过对这一课题方向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软件课程知识点从而更快速的适应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也为规范日后室内专业软件教学提供一些客观理论支持。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离不开前期对软件课程背景的相关分析。

室内设计软件课程背景分析

设计软件包罗万象,而室内设计做为设计门类中的一个单独模块,主要软件课程还是主要围绕AUTOCAD、PHOTOSHOP、3DMAX、VARY等几个相关软件展开。其中AUTOCAD课程主要包括:CAD基础制图类课程:主要以室内平面图,室内立面图。设计施工图绘制为主。PHOTOSHOP课程主要包括:图片后期处理及相关平面设计基础。3DMAX课程主要包括:室内设计基础建模及基础渲染。VARY课程主要包括:VARY渲染器使用技巧及超写实照片级渲染等等。这些课程配合着室内设计其他相关课程:室内设计理论课程、室内装饰材料课程、室内手绘效果图课程、家具设计课程等等共同展开。课程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

室内设计课程创新立足点

掌握软件类课程背景在结合软件课程自身变化快,难度深,运用广,忘性大的特点,并加上学生普遍心理与以往教学经历,共总结出以下七点创新点,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合理安排理论学习部分,也为实践类课程打好扎实基础。方便日后学习与工作。具体如下:

1. 课程设置符合工作岗位需求.

软件课程种类繁多,在设置室内设计课程软件前期定期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把真实室内设计案例资料带入日常课程安排。减少空洞与过时的陈旧案例学习。广泛听取一些是室内设计行业组织对课程的设置的意见。学习一些对学生未来职场方向有用的内容。以专业服务室内设计为教学培养宗旨,帮助人才成为材料生产。设计经营、图纸服务等方面的第一线高端实用人才。按照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立足点的人才培养观,使得室内设计师的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要求,更贴近社会需求。把室内软件课程打造成一个的精品课程。

2. 单个软件学习转变为整体入手。

在以往的教学案例里,软件课往往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由于学生要学习多种软件,所以常常出现学前忘后,单一软件的快捷键弄混,或者曾经会做的作业无法再做一遍等等。这样的现象出现在大部分的学生身上。如果可以将单个软件学习升级为软件综合案例学习,一次学习整体,长用长新,会对软件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同时案例的学习也告别枯燥的单个软件学习,提升学生对软件的全面使用。帮助他们培养更大的学习兴趣。

3. 改变传统做好学习的角色换位

考虑到软件类课程的重学生实践,轻理论传授特点。我们应慢慢淡忘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副的教学模式,告别普通课程粉笔加黑板的教师诵经式教学模式,改由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由学生自身来安排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而教师更多是以导师与同伴的角度进行教学指导。这种换位学习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本身鼓励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更加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现,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对软件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并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

4.开放办学理念加强学术交流

闭门造车式的单一模式学习完全不适应今天的软件设计课程,师夷长技以制夷。一门好的课程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国外开放式的办学合作模式。帮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软件设计。这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可通过多种途径展开。及可以是老师间的交流或是学生间的单纯交流。也展开各类专题研讨与科研项目的合作。国际教育合作形式则可通过与国外高等院校合作办班来直接引进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推进高职室内设计课程的现代化与精品化进程。

5. 考评体系多样化多方评定人才

淡化以考试分数为最终考核成绩来区分优秀。但课程效果应是知识、能力、技能并重的考核,软件课程的考核主要来自实践与创意,不同过去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考核的方式应该多样化,但建议以课堂表现为主体考核内容,加强创意与实践综合能力。考核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教师角色的终身学习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承担着方方面面的责任与义务。今天大部分的教师在面对课程排课时,往往会被被动选择同样的课程讲授,这样固然一方面保证了课程质量,但是不可否认,长期的机械重复也会使得各位教师缺乏很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作为教学主体,如果可以定期给教师提供相关专业与相关行业的培训,此外可以让教师进入企业,实岗学习。以“终身学习制”来不断更新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丰富高职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7. 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综合立足点

课程设置前期 定期加强与毕业学生的联系,,做好随访工作。广泛听取一些他们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对课程的设置的相关意见。而不是以课程结束,学生的教学就结束、毕业生们进入岗位后基本都会出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在绘制AUTICAD室内施工图时,我们常常发现不同的公司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字体与图形,在初步接触时,往往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指导。

立足于课程内部,但是更要关注学习完课程后做到学有所用。

总结

第5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视觉传达 人才培养 现状

一、高等职业院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的现状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信息载体,以设计信息组合而成的具有传播性图像的一门艺术学科。根据市场所需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定位于为市场输送一流的,既有艺术知识、又有技术知识的交叉复合型“设计精英”。可对于当前很多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选择方面,问到自己应聘的岗位工作,在设计、媒介、策略、文案、美术、排版等方面,对职位的选择不敢肯定,由于专业涉及较多,很多毕业生面对当前问题无法回复自己到底能做什么,这样的现状在当前很多。对于当前艺考生的人数不断增多,人数“量”上得到提升,而“质”却没有很大的优势,设计院系往往大多以安于现状来面对,很多学生往往需要在校外报培训班等“二次培训”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还有很多学生毕业后由于学艺不精找不到工作“失业”现象大有存在。[1]

二、高等职业院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的方法对策

1.改变教学方法以更新教学模式

如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很多大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设计的教师在这方面要转变以往的经验型教学方式。例如以前多是理论和技术教学,转变后的教学方式要多以开发性来对学生思维起到启发作用,让学生多以主动来参与课堂学习,科学有效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照明学习的发展方向。[2]

建议:视觉传达教师在设计专业课程时要将理论与专业相结合实施的方法,多让学生来回答相关的问题,以在课堂上演示、即兴表演、小组讨论、单元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并锻炼学生演讲能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与此同时也推进了专业创作的实验性,尊重学生个体,展现出多样性的视觉形式。

2.贯穿大学就业指导的课程设置

经过与各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已毕业学生的交流,本人发现关于视觉传达专业在大二下学期首先还存在很多学生不明白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对毕业感到困惑;其次,还有许多学生到了毕业前设计创作时,对设计作品才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是错过了最佳学习的时间,很多学生只好通过专业再培训来弥补过失。这两个问题在高职院校视觉传达专业普遍存在,虽然这些问题都是在将近毕业学期结束时,发现的问题,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方面还要注重对新生的培养,这方面经常被专业教师所忽视。[3]

建议:在大一时,针对新生,院校专业应开展相关的讲座,如“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优秀校友”讲座,让学生知道他们选择的专业的就业方向,认识到与报纸杂志、广告设计公司、网站策划、个人工作室等相关,让自己有个良好开端,来进入大学的学习阶段;另外在新生入学时,设计系可以开展一些创作性的“视觉传达设计趋势和主题赏析”,“社会职业设计”类似的课程,让新生意识到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将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

3.遵循市场需求以调节课程安排

首先,专业教师在课程安排上要对重复的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区域性的课程。一般高等院校大学四年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四年里非专业课程占有很大的比例,专业课程的学习仅仅一年时间,因此出现很多学生都没有了解如何设计,就蒙混过关毕业了。而高等职业院校是大学三年制,课程设计相对紧凑,但是课程设计安排遵循的路线往往是:“基本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这样的“拿来主义”的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块,出现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教师脱离的状况大有存在。[4]

建议:合并课程,对基础训练和专业创作进行有效的过渡,延长课程时间,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课程的深度。例如在“平面构成”和“版式设计”合并成“平面版式设计”,“色彩构成”和“装饰设计”合并为“装饰色彩”,将“立体构成”和“纸盒结构”合并为“三维包装构成”。 对于重复的课程“结构素描”和“设计素描”合并成“结构设计素描”,“海报设计”和“广告设计”合并成“广告海报设计”等等。

其次,从“口头文化”到“读写文化”,到今天的“网络文化”,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教育不能再依照传统的教育原则,要多贯穿现代科学技术,这样设计教育部门才能做好“视觉传达设计的不断开拓”,让视觉文化跟随时代的发展。诚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大一的课程安排上往往都是色彩、素描、速写,强调手绘的创作,到了大二渐渐步入设计软件相关的课程,相对于在技能和实用性的运用方面没有过多的注重。

建议:在设计软件的课程教学上,要做好对授课时间的合理安排,让学生掌握好电脑技术的学习,以获得更多的创作进度,使学生经过培训练就好一技之长。此外,高职院校要结合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发新的课程,以促进专业发展,努力开展更广阔的前景,如“包装设计”、“书籍装帧”、“多媒体艺术”等,这些课程处于视觉前列,为学生专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意平台,有利于将学生往新型视觉设计师方向培养。

第三,视觉传达设计整体课程结构,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调“达”的研究。“厚基础,宽口径”是强调设计文化的传承与拓展,“达”是以研究设计行为,为受众传播的最终目的研究。只有着眼于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拓展设计思路,并产生有价值的想法,而不是仅仅趋于在设计表面的表现形式。

建议:在课程结构安排上,将“外国艺术设计史”、“外国平面设计史”、“消费者心理学”、“文案”和“新媒体”等课程作为专业的必修课,“信息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注重对专业的考察和对专题教学的市场实践,例如在“广告设计”课程上,专业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设计最初考察好广告目标,拟好广告策略,做好广告调查结果、文案等因素。

4.重视实践,推进“开放式”教学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市场进入“消费需求营销设计决策制作发展生产消费者新需求”这样的循环阶段。然而,目前的设计公司在招聘上,往往是需要有相关两到三年的设计工作经验,这说明公司对应届毕业生的能力没有信任感。

建议:视觉传达设计系内部各部门成立“工作室”教学实施,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设计技术相关的学习之后,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对设计所涉及到的材料和方案进行计划实施;将设计愿景变成现实,解决理论和实际脱节的问题,巩固学生的就业基地。与此同时,加大学校和社会企业公司的合作力度,以大型设计企业为本来对专业系的设计进行开发,注重“产、学、研”的相结合,实现促进学院的专业课程水平、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拓宽企业设计机构,以此达到共赢;而且在学生学习中,能够过多的意识到团结的合作,了解到前沿的设计观,对就业建立信心。[5]

三、高等职业院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的资源保障

1.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目前存在一些新成立的院校,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只有两三个专业教师,教师在职位上“身兼多职”,对于全能型的教师,很难保证所授课的教育质量;一些学校,顺着教育浪潮,将一些子虚乌有的教师隔夜间冠以“视觉传达设计专家”的称号。此外,还有更多的高职院校在招生之后,学生过多,由于缺乏教师,以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加入到大学教师中,这些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在教给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上,往往没有真实的专业能力;甚至一些学院将社会上一些低层次的设计人士收入在教育领域进行教学;还有在聘请真实的视觉大师方面,有的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个人艺术项目或其他经济收入方面,对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要狠抓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对人才的选拔、人才的培养,留住人才上下功夫才是艺术院校资源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一些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学院应安排他们在假期阶段到一些大型的设计公司进行交流学习,让教师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形势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而一线专业教师,要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安排高级课程,增强专业灵敏度。此外,还可以创建开放性课程,扩大校际教师在课程上的交流和沟通,以资源共享;聘请大型设计公司有十几年行业经验,受过高等教育的设计师为客座教授,进行战略经验教学。教研室内部要多以自我激励、自我调整、集体备课,对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互听,对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集思广益,以达到教学的共同提高。

2.强化环境育人意识

在设计教学中,课堂地点安排除了教室、工作室、画室等教育和资源是必要的安排,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更好地整合有利于教学用书、计算机网络、工具设备等各种物质基础。例如在图书资料方面,高职院校主讲教师往往都是自备教案,但“学高”方能为师,对于设计院系要保证对教师所用教材、教辅资料经费的持续投入,来保证教师自编教案及学生课堂质量,建议建立专业院系的书籍书库,以鼓励教师阅读,并拥有对所需图书的自行购置权,院系买单后,存于系部书库作为通用资料供全系师生借读通用。在“网络”方面,专业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二课堂”,利用网络无国界互动的优势,积极关注相关行业的发展,并在其基础上提高自己专业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设计部门教师之间也应定期组织内部,与其他大学之间,与业内人士和市场机构之间进行学术方面的文化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聘请设计师、学术专家、视觉大师、美协会员等作出创意设计思路谈要,定期举办设计比赛,如校园内的广告大赛,学校与学校结合的包装大赛,网站举办的设计,企业直接的项目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对得奖的教师和学生以奖励,来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造潜力,以促进院校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高等职业院校视觉传达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

1.开设高水平就业指导讲座

例如,邀请大型设计公司设计师到院校做“人才就业”的讲座;以专业系赋有一定造诣的教师联合对毕业生开设“视觉传达设计系就业形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求职技巧”、“大学生就业知识”等讲座。来帮助毕业生充分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深入了解有关国家就业政策,如“大学生创业计划”、“选调生”、“留学海归”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前景。

2.建立与时俱进就业服务网

根据毕业生和企业单位提供合理的信息服务平台。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优秀毕业生就业趋势、毕业生求职信息、单位招聘信息、国家就业政策、创业政策、就业辅导、邮箱文件面试等。高职院校与大型企业、社会中介、知名求职网站做好链接,以便更好地提供快捷、方便的查询,给毕业大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3.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与服务部门及时通过电话、互联网、邮箱、来访等,做好人才市场、当地就业部门、报纸杂志、新闻媒体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获取招聘方面的相关信息,力争做到“早”、“广”、“实”、“准”,以尽早给学生信息内容。高职院校要加强院系办学特色的大力宣传,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合作,实施“订单式”的联合推送人才。此外,对院校往届优秀毕业生,可以选择一部分作为学校毕业生推送就业的“联络员”,以帮助学弟学妹起到“帮传带”的作用,给企业单位也引进了优秀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视觉传达专业人才还是存在一定量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要时刻跟随社会和时代的转变,不断持续对就业市场人才的分析和毕业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视觉传达学科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并完善专业教师教学方法,从而确保高职院校的高就业率,让高职院校在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李舒白,视觉传达高等教育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电子测试.2013-07-15

[2]唐倩,视觉传达专业汉字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0-15

[3]张焕芳,新形势下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J].美术大观.201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