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师论文

名师论文

时间:2022-10-14 11:5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师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名师论文

第1篇

一、中职名师所应具备的素养

(一)不断奋斗进取的素养

作为一个名师不能够只将眼光放在当前、不思进取,而应该要不断的努力进取,获得更高的成就。不断的奋斗进步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化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道德实践与示范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因为经济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要消除这些代沟就必须要不断的发展自身。

同时作为一个中职名师不能改在理念、知识体系以及对新的教育目标的理解上落后于人,而理念、知识体系的更新、对教育目标的理解都需要去积极进去。但是作为中职名师,肯定是身处教育第一线,基本没有脱产进修的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更进一步呢?

(二)名师需要“博学知服”,拥有健全高尚的职业人格

社会上虽然没有对名师进行明确定义,但是却认为名师有许多的不能,有很多不能够碰触的道德底线。作为一个“中职名师”应该博学,拥有牢固宽广的学识体系。一名中职名师,不仅仅能够在自己所教授的专业领域有着高深造诣,同时对于其他技术类课程也应该有所了解。作为一个“中职名师”,要能够在相邻的知识领域拓展自己的课程,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各种为教学服务的资源并应用到教学中,趣化教学;能够理解学生并适时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中职名师需要足够的创造力与魅力

作为一个中职名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与魅力,能够让学生喜欢。名师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灵气,能够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魅力,深深的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模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每一位“中职名师”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与他人不同,对于中职学生的教学也会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中职名师”通过创造力来不断的改善自己的课堂、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中职名师”会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们所接触到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喜欢上他们。

二、如何进行名师素养教育

(一)素养教育必须要深挖教学特色,丰富知识内涵

要成为一个名师就必须要对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深挖、发展,同时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内涵,使得自己能够达到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人文素养。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特征。

首先,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中的优势,如果与自身的个性特点相违背,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其次要有着积极改革与创新的精神,对教学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素养教育不断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

要形成名师素养,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种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让自己能够在教学中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以及教育技巧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让他们去进行积极的模仿,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三)素养教育要不断自省

孔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现在的名师相信与已经被后人封为圣人的孔子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圣人都需要“三省吾身”,要想成为名师的我们更应该自省。我们要断的自问“上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课堂教学组织上还有那些不足之处?课堂上是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是否尊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通过不断的自问来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

第2篇

一是审题模糊化。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人都知道,“切合题意”的习作才可能进入一类。教师写下水文,是在相对放松与自如状态下进行的,没有时间限制,应该能对作文试题的规定性做出合理的解读,然后选择最恰当的角度立意、谋篇。但有些名师的下水文,在这一点上显得很仓促,很草率。以新课标卷Ⅰ为例,试题提出了比赛中可不可以违反规则的话题,答案是多向的,可以谈严守规则的重要性,也可以谈竞争中的合作与双赢问题。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河南焦文林老师的下水文《生命因相拥而美丽》,语言是流畅的,内容是充实的,但离“切合题意”还很远。从全文来看,第一部分“生命相拥,展现共赢智慧”多少还能算得上“基本符合题意”,习作中的后两个部分“生命相拥,演绎人性善良”“生命相拥,达成万物和谐”则与竞争、规则、合作、双赢一点关系也没有,是典型的“贴标签”、粗暴的“拉郎配”。

湖南高星云老师写的北京卷下水文《由“老规矩”想到的》,混淆了老规矩、规矩、套子三个概念,属典型的偏题。试题中“老规矩”强调历时性,指的是实行已久的、人们普遍默认的约定或执行的方式方法。其中有的成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符号,带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观念等色彩,有的可能带有某种局限,但更多的老规矩是应该传承、丰富、改进的。规矩,是校正圆形p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而“套子”是有固化感情倾向的词语,是贬义词,与规矩、老规矩岂可混为一谈?最离谱的要数山东闫会才老师的下水文《窗外的世界》,虚构了一名教师误解学生后向学生道歉的故事。也许我有些愚钝,读了这个故事后,怎么也看不出其与试题提供的“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这个材料到底有怎样的关联。

二是表达程式化,思维表面化。

一半以上名师的作文有明显的套路化、程式化痕迹。全篇多用“总―分―总”模式,举例以外,多用因果分析法(包括正向的、反向的),且多为表面化的分析。写议论文,应以“分析”“推理”“解说”“阐释”为主,可以用例子,但并不是说你只要把例子摆出来对方就心服口服了,必须对例子作理性分析,揭示出例子所蕴含的使观点得以成立的内在逻辑必然性,或者有助于突破所谈话题认识理解上的关键节点。

另外,有些教师所举的事例过于陈旧、俗滥,又不能翻出新意,可见阅读视野的狭隘与大脑更新的迟滞。

名师“下水文”暴露出的问题我想应该不是个例,可以推想,写作方面的素养有待提高的,也绝对不会是这几位“侥幸”中枪的“名师”。

教师应该成为“眼高”“手高”者。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好作文的标准。什么是好作文,是有一个基本共通的标准的,可是,从名师的“下水文”以及见诸媒体的名师推荐的“好作文”看,的确存在着评判标准上的误差。有的“好作文”有明显的不应有的缺陷,甚至有的“好作文”竟然是曾被媒体批评过的病文。比如审题上的偏向,立意上因求异而舛误,分析、诠释的表层化,结构的模式化,材料的单一堆积等问题。学生的模仿力很强,教师把这些东西推荐给学生,很快就会谬种繁衍。

第3篇

最近听了一场学术报告,海报上开列了报告人的十多年头衔,有省字号的、有国字号的,但听了之后觉得此君说的都是些老生常谈。于是想到了如何做学问的事情。

如今的学者想“出大名”,基本上都是走的以下路径:先在单位混个一官半职,争取多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最大限度积累人脉,然后再报从地厅级到国家级的各种课题。报课题之后接着就是“跑课题”(这是大学、研究机构一个专用术语),约这个吃饭,给那个送礼。课题到手,胡乱发几篇文章或拼凑一本所谓的专著,反正现在为钱不为质的学术刊物和出版社遍地都是。“成果”出来了再跑结题的事,关系到位才提交材料。地厅级课题如此操作,省部级乃至国家级课题也这样操作。一个人做得七八个课题即可报高级职称,评几级教授,做教学名师,成为所谓的“名学者”。有些会操作的人,做地厅级课题是那些论文,做省部级、国家级课题是那些论文,报职称、当教学名师还是那些论文,顶多换个题目在学术报刊重新自费发表一下。

我喜欢早些年做学问的环境,那个时候发论文不要钱,还有稿费,加上学术刊物不是很多,这就使得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能够挤过去的一般都是相对优秀的。其时的人评教授的绝大多数都比副教授水平高,评副教授的一般都比讲师水平高。谁获得了高一级职称,别人看他的目光满是崇敬之情。现在呢,一些专心做学问、搞科研的人评不上职称,某些不要脸皮、东抄西抄的人反而成了所谓的“教授”、“博导”、“名师”,反正现在一些所谓学术论文与专著少有人关注,即使抄袭也不一定被发现。

从某种意义说,如今的一些学者,他们没有资格叫学者,只能叫学术活动家。这些人要知识没知识,要创造性没创造性,他们唯一擅长的是做所谓的课题、捞取各种各样的荣誉称号,被人称为巴金研究权威,却没有认真看过《家》《春》《秋》,不晓得巴金跟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关系;被叫做某方面的杰出科学家,却没有一个基础科学方面的新理论或应用科学方面的发明专利,不能创造丁点儿的经济或社会效益。这些年,我们的科研投入在全世界的排名节节上升,科研绩效却不明显,就是由于长于交际的学术活动家太多,认真做科学研究的学者太少。

学者越来越少,学术活动家越来越多,固然跟学术道德有关。如果一个学人甘于寂寞,立志做传世的学问,我想无论外界的诱惑大到什么程度,他都不会动心。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某些政府部门的隋政思维。评价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非常费事,要组织人论证,要调查实效,要给出定性的评价,而评价课题只要看它是什么级别、是否重点就行。只是,课题优先的科研评价取向,方便了某些官老爷,却苦了那些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

这些年,有关民国学人的治学一直是个热点,我们之所以回望民国学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国学人是活在学问中,而不是活在千奇百怪的课题中。他们的出名都是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独到的研究,为他人所不及。

学人是一个相对被动的群体,要让学人立志做学者而非学术活动家,我们其实无须在学人身上动多少脑筋,只要某些政府部门改变一下科研评价机制就行。

第4篇

摘 要:在当前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博士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勤奋学习的劲头,坚定的意志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人,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树立“名校名师理念”、“烧开水理念”和“酿蜜理念”。

关键词:博士生; 培养目标; 培养理念; 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3-0001-03

博士生正在进行着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理想,进入博士生群体进行着自己人生的另一场拼搏。在三年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如何学习以及取得什么样的成效,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还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结合本人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和思考,在此谈点肤浅的体会。

一、当代博士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在十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在校的博士生年龄有大有小,我们以27岁计算,到建党一百周年时36岁,到建国一百周年时64岁。在实现第一个目标时,他们正处在增长才干,准备接班的阶段。在实现第二个目标时,他们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有的还是领军人物。作为在青年中最有知识,最有创新精神和发展前途最远大的博士生群体,他们不仅在实现两个目标的过程中是主力军和社会精英,而且他们最辉煌的成就也产生于这个时期。可以预见,在当代博士生中间会产生我国甚至世界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其他杰出的人才。

当代博士生未来的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博士生的历史使命也决定了博士生导师的职责:指导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二、目标、勤奋、意志、方法

如何度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目标、勤奋、意志、方法”这八个字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确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博士生入学,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读博,三年的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应该取得的预期效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的在入学前就已经有考虑,有的可能还没有考虑。无论哪种情况,入学后都必须解决。因为在人才的战略性地位日益突出而竞争更加激烈,浮躁和诱惑又越来越大的今天,要想成为有用之才,必须尽快确定自己三年及更远时间的奋斗目标。

确立科学的奋斗目标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培养方案;二是导师对目标的要求。

培养目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内容:具有坚定的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理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

导师对目标的思考。面对踌躇满志,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博士生,他们在思考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也在考虑将他们引向何方。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带研究生总结出的经验,就目标问题,我先后提出了两个十字架战略:第一个十字架战略是我培养的研究生如果考博,要分布在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并且是考名校名师。第二个十字架战略是就业。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要分布在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在实现这两个十字架战略后,前两年,我又提出了第三个战略,太平洋战略。就是鼓励学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去求学。前两个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已开始实施。现已有4人出国深造,还有一批学生将在明年、后年及以后陆续出国。

通过这三个战略目标是希望培养两类人才:学术型人才,走科学研究的道路,成为未来的专家学者;实用型人才,在实践中成才,成为单位工作的骨干。

根据上述的设想,要求博士生、硕士生进校后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出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和未来的远期目标。

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和未来的远期目标的要求是:

近期目标:圆满完成学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远期目标:成为专家、学者或工作骨干。

三年的博士生生活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是否有一个科学而符合自身素质特长的目标作指导有密切关系。

确定目标的意义在于:

首先,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奋斗目标,就能知道自己今日的成才活动和未来的展才活动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息息相关。就能够不怕困难与挫折,不会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其次,知道应该学习什么知识、需要培养哪些能力。确立了科学的目标,就能够根据目标的要求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和调动一切资源,充分开发自己的潜力,发奋读书,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高效率、高质量地去破解自己学业和日后事业中的道道难题。有了目标,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适应业务活动的需要,发挥专业优势,创造出高价值的业绩,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就。

最后,懂得珍惜并有效地利用时间。三年的博士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有无目标效果大不一样。目标明确的学生,能够惜时如金,科学利用时间,瞄准主攻方向,有计划、分步骤地去解决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后实现目标。一些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漂浮不定的博士生,三年的时间就会在犹豫、彷徨、抱怨、困惑中流逝,等待他们的只有郁闷和终身的懊悔。

第二,勤奋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勤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大,但在勤奋上的差距却很大。我国正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各条战线急需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人才。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增长5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上数据能够解读出什么内容?

首先,增加的6600万的巨大的人才需求量,无疑给在同龄人中专业知识水平最高的博士生们提供了发展自己,报效国家的机遇。

其次,社会给博士生提供的成才机会和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现在国家针对青年制定许多人才工程。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都专门设立了青年课题。教育部还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各单位也设立了青年课题项目和人才培养规划。青年人,尤其是博士生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出国留学或访学的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最后,能否成才与博士生的努力程度紧密相关。国家需要建设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才。但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勤奋学习就至关重要了。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的形势下,缺乏勤奋,无法实现目标。只有勤奋,才能掌握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学到了真才实学,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搏击风雨的高手,展现出当代博士生的特有风采。

第三,顽强的意志是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支柱。攀登学术高峰的过程,少有平川大道,更多的则是重重险关,道道陡坡。三年的博士生生活,既有斩关夺隘的喜悦,更多的则是理论探索的艰辛、烦恼和红尘杂音的袭扰。只有那些具有顽强的意志,不畏山路崎岖陡峭,敢于挑战艰险,挑战自我,富有进取精神强的人,才可能逾越障碍,步步登高,获得成功。博士生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培养顽强的意志,从中获取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四,科学的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方法是手段,成功者没有不讲方法的。听课、读书、写论文都有方法;有了方法,才能提高效率;有了方法,才能少走弯路;有了方法,才能较为顺利地实现目标。培养博士生的方法很多,根据自己多年带研究生的经验,我总结出三个方面的方法:多读、多思、多写。

多读是基础,多思是重要环节,多写是结果,也是衡量多读、多思效果的标志。

首先,多读。多读之所以是基础,是因为只有多读,才能系统地了解掌握专业知识,追踪理论的发展前沿。只有多读,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量,为多思、多写积累知识。

多读,读什么?主要有三类书:经典著作、有代表性的专业著作和论文、与专业相关的书和论文。对经典著作和专业代表性的著作和论文,必须精读,反复读,读懂其精神内涵,读出自己的心得,从中受到启发。

泛读是读对专业知识起辅助作用的知识。泛读的知识不仅对专业知识起辅助作用,而且还能够扩大人的学术视野。

其次,多思。多思是科研的重要环节,是为下一步多写作准备。多思是对所读的书和论文要进行思考、研究。

多思,思考什么?思考、研究所读书、论文的结构;所读的书和论文的理论价值及理论创新点;找出存在的理论问题;读后得到的启示。经过多思,继承其精华,从找到的理论问题中发现研究的选题,为进入多写环节准备题目和资料。

最后,多写。多写是多读、多思的归宿和结果。只有多读、多思,没有多写,读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只有多写,才能将读和思考的内容用文字固定下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和理论化。到了这一步,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

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差距不大。到了第二学年就开始发生分化,分化的标志是论文写作。第一学年大家在学习成绩上有差距,但差距不大。到第二学年开始写论文就显示出差距了。第一学年读书效果的好坏;读博前的理论和科研差距;个人的努力程度;等等,都会使学生之间拉开差距。

多写,写什么?一是写课程论文。这个阶段处于模仿性劳动阶段。根据导师讲课的思路和要求写。二是写读书笔记。三是写学术论文。四是参加导师的课题。五是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当学位论文题目确定后,学术论文最好围绕学位论文的选题写。积极为撰写学位论文作理论准备、资料积累和进行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

三、考博、读博的理念

第一,名校名师理念。考博要求学生报考名校名师,因为名校名师有以下优势。首先,名校资源丰富,知名度高。名校的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现代化程度高,图书资料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名校知名度高,不仅对学生的激励力大,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学术交往和社会交往。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学生成才率,尤其是成高级人才的概率较大。其次,名师能够带出较多的高水平的学生。名师不仅人品好,而且知识渊博、科研能力强,有丰富的带研究生的经验。跟着这样高水平的导师,再加上学生的勤奋努力,能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二,烧开水理念。水要烧到100℃才沸腾。假如中途烧到90℃就不烧了,温度会下降。下次要再烧时,得从降到的最低温度烧起。有的人烧到中途又停了下来,水温会因不烧火而再次下降。如此反复,连烧好几次,水温也上上下下好几次,最后还是没有达到100℃。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浪费资源。做学问,就如同烧开水,必须一鼓作气把水烧到100℃。即学习必须持续不断,中途不能停留,咬紧牙关克服各种困难,勤奋学习,完成自身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我们的学生中,有的因工作和学习时间的冲突,有的因为畏难情绪,还有的并不热爱我们的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时断时续地“烧水”,花的时间不少,效果则不理想。一些花了六七年才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人,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5篇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高效运作;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09-2名师工作室搭建了青年骨干教师成长的平台,如何真正从内涵上引领学员发展,拓展工作室活动渠道,丰富工作室活动形式,提高名师工作室的质效,经过实践调查和理论研究,笔者探索出如下措施:

一、机制推进策略

1.名师周期制

工作室名师经过考核上岗后,三年为一个周期,围绕这样一个周期,挂牌名师制定个人及工作室的行动方案,制定目标各发展规划。三年到期后,考核合格可以继续申请名师工作室挂牌,否则取消。

2.量化指标制

对每个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次数、经费使用、学员课题及学员成长都有量化指标。比如特级教师挂牌的名师工作室,三年任期内必须完成至少一个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否则就是不合格。

3.名师例会制

为了保证名师工作室活动的有序进行,并促进名师工作室之间的交流互动,名师工作室管理办公室实施名师例会制度,每学期定期召开工作室质量推进会议,在会议上,各工作室挂牌名师交流经验,反映问题,寻找高效推进工作室质量的措施。

4.经费保障制

社会事业处每年划拨33.35万元经费,用于工作室活动的支撑,专款专用。围绕此项经费的使用,名师办公室专门出台了《名师工作室经费使用制度》,保障经费的使用。

5.年度考核制

在三年周期中,以年度为单位,进行阶段性年度考核,有利于名师工作室的扎实推进。年度考核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挂牌名师考核,包括名师的工作计划、总结、组织活动情况、个人发表文章、公开课及主持讲座情况;二是学员考核,主要包括学员出勤、参加活动、读书及反思、公开课论文及课题情况;三是工作室活动情况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评出优秀工作室及优秀学员予以奖励,同时对不合格学员予以滚动淘汰。

二、理论提升策略

工作室成员都是由一个学科的教师组成的,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各个工作室认真组织所有成员,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习新课程理论专著,提高成员的理论修养。

这种读书活动主要分三个层次进行:

首先是推荐并统一购买书目。各个工作室推荐的书目有《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化学教学论》《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名作细读》《语文的原点》等多部著作。

其次是在学习的同时,撰写读书笔记。通过撰写读书反思的形式,把书中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相融合,去感知、感悟并进行思想的交融,在虚心汲取优秀教育思想的基础中,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

第三,在推荐各种书籍,组织学员进行阅读的同时,许多工作室还组织学员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以现场文学沙龙的形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理论和思想的升华。

三、名师引领策略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学习团体,挂牌名师承担了整个工作室学员的学习任务,其中培养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学员的管理考核等,都是名师一手完成,这对挂牌名师本身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区十个工作室的挂牌名师,都是具有市级以上骨干称号的一线骨干教师,其级教师两名,这些挂牌名师不仅自身学术水平高,而且理论及管理水平也高,这些名师发挥自身优势,引领学员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学习活动,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这是名师引领的第一个层面。

名师引领的第二个层面,是外部名师的引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水平专家、学者的加盟,为沿江工业开发区的名师工作室建设,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林春曹、杨树亚名师工作室长期聘请省著名特级教师、小语会会长袁浩、江苏省特级教师潘文斌担任工作室名誉顾问,有力地推动了这两个小学语文工作室的建设。南京大学陈仲丹、刘经远教授,南京市生物特级教师张鸿亮,特级教师胡玉娟、陈立春,教授级高级教师王高等名家多次来我区讲学。一年来,我区十个名师工作室聘请名师指导不下50余次,其中半数工作室都聘有自己的名师顾问,这些名师利用自身的资源,为促进工作室的对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四、科研支撑策略

各工作室按照管理要求,每年要组织开展学员培训成长活动,这种活动的组织必须以教学科研为引领,才能取得显著效果,避免工作室活动陷入浅层次、表面化和随意性的误区。另外,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也是学员成长的必由之路,对提高学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大有裨益。

工作室成立以来,各工作室利用市区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申报的机会,有目的地开展了此项工作。各工作室选报的课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挂牌名师的教学风格和研究特色;二是学科的研究热点;三是学员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

吴卫东工作室结合挂牌名师所在扬子中学的校园文化特色,围绕“知情交融”这一专题开展活动;特级教师林春曹工作室工作室的研究主题则是“言意兼得”;史献计工作室的研究课题是“专题研究初中生物理前概念调查研究”;杨树亚工作室的研究主题则定位在“思辨语文”……

在工作室集中以课题为引领开展活动的同时,各工作室还组织学员申报南京市个人课题,为学员的教学研究保驾护航。在80名工作室学员中,共有50余名学员申报立项了个人课题,获奖及发表文章200多篇。科研,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剂和动力舱。

五、创新发展策略

名师工作室是由名师引领下的跨校发展团体,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研讨活动是它最基本的平台。名师工作室活动是否高效,决定了工作室的成败。各工作室在设计活动方案,组织活动实施时,要把握好创新发展的策略,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

各工作室在安排活动内容时,采用教师们最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内容,选取诸如“目标研究”、“问题情境设计”、“考试命题研究”、“论文写作”等专题深入研究。同时,不断创新活动形式,采取外出学习、读书交流、课例研究、课题研讨、专家讲座、学术沙龙、网络研讨等多种形式,提升活动质量,聚焦课例研究,加强活动策划,延伸活动时空等多种形式,提高工作室效率。

六、人员优化策略

第6篇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师,学校教研能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动力与水平。特别是对我校而言,如何尽快促进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如何让一大批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发挥指导、引领作用,这将是学校能否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良性、特色、跨跃发展的关键。本学期,教科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本学期,教科处进一步完善了“师徒结对”工作,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灵活的“师徒结对”形式。一位年青教师,可以选定一位师傅作为自己的导师,也可以拜几位老师为师傅;同时,学校聘请了冯敏仪、赖淑英等12位校级青年教师为指导教师(他们都是学校的科组长或区市省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课,分两组集中于教科处,就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当周安排的两位校级指导教师展开研讨。

研讨的问题,有心理压力方面的、有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有学科教学方面的等等。问题富有针对性,探讨富有实证性,反馈富有时效性。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和新任毕业班的年青教师,帮助尤其大。如潘玉雯、陈刚、田斌等老师,他们在各自的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因为他们的好学与勤奋,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越了老教师

2.对“新秀、骨干、名师”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任务驱动更明确。为帮助“教坛新秀”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充分发挥“骨干、名师”专家式的引领作用,本学期,我们要求“教坛新秀”与相关的各级“骨干、名师”结成对子。同时,要求“新秀、骨干、名师”敢于承担公开课、示范课,特别要求名师、骨干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要开设专题讲座,要积极写论文,不断总结与传承好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点。本学期,作为教坛新秀,周旻老师参加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获区第一名、市一等奖;谷跃飞等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开专题讲座。值得一提的是,教科处根据区名师办的相关要求,成功组织了名师述职大会。在大会上,邓校等6位省市区名师就他们的工作特点、成果作了详细的汇报。不但展示了他们作为名师的风采,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指导作用。这次述职大会,不仅是名师个人工作成果、教育思想的汇报会,也是一次成功有效的校本培训会。

3.组织中青年教师举行教学设计比赛和说课比赛,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区市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在市获奖的论文较多),重视科组教师集体参加市学科基本功解题大赛,并以此为契机,夯实、更新老师们的学科基础。初步落实了教师学年“三个一”计划和公开课网上管理、公示制度。

二、加强科组、备课组建设

本学期开学初,学校提出,我们的教研活动,要在级组统筹、科组规划的基础上,让备课组成为核心、实体,切实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学期教科处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些努力:

1.积极参加佛山市品牌学科评比,推进我校品牌学科建设,提升我校科组教研实力。我校已经有语、数、物、化、生、地、信息等七个学科申报了佛山市品牌学科,目前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各科组的热情很高、信心较足。各科组以此为契机,加强了科组资料的整理、科组经验的交流、科组教师的专业发展、科组特色的形成,提升了科组的教研水平,增强了科组的凝聚力、协作力和工作落实能力。

2.制定了《佛山三中备课组长岗位职责》和《佛山三中科组长岗位职责》,以文本的形式,明确了科组长、备课组长的具体职责,引导科组长、备课组长各施其职;同时,再一次明确了各备课组活动的形式、时间与地点,利于形成常规,也利于检查落实。本学期以来,备课组教学研讨的氛围较好,备课组成为学科教研实体的构想,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初步的体现。

3.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加强科组、备课组与省内同类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学期各科组都组织了全体组员到省内一些学校听课学习,如语文科组去了清新一中,数学科组去了东莞实验中学,等等。老师们在听课、交流中学到了许多。在教学观念、工作热情、学科教研等方面,都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冲击,老师们工作信心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紧迫感与责任意识。另外,根据学校“加强与外校联考,提高教学竞争力”的构想,本学期高一高二备课组与深圳宝安中学、东莞实验中学展开了中段考试题交流,为实现真正的联考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三、加强课堂研讨与学情研究

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和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而有效课堂的研究,就必须立足于对学情的充分把握。本学期,教科处试图在学情研究、课堂研讨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将教研的触角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最核心之处。

1.加强了高三复习课有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刘闻主任的高三复习课“自主评讲”模式,汤涛老师的物理复习课模式等等,形成了我校的特色,并相继在不同范围得到推广,获得较高的评价。另外,区市组织的多场高三教学研讨活动,在本校召开。省考试院秘书与市教研室教研员及全市各科高考中心组成员,到我校展开专题教研。我校以此为契机,展示我们的常态复习课,听取各位专家的指导,加强高三有效复习课堂的精细化研究。

2.加强了高一级学情研究。针对我校生源情况的新变化以及本年高一生源结构的新特点,中段考后,教科处联合高一级部,对本级学生就“对学校、班级、自己的总体评价”,“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业、晚修、早读、文理分科”等问题展开问卷调查。之后,对调查数据作了详细分析,并形成了调查报告,为级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参考。

四、系统总结、提炼高三备考经验

第7篇

根据去年的工作室活动取得的成绩和不足,现拟就xxxx年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完善管理机制

科学规划是确保名师工作室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本年度的工作室在总结去年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管理规划:

一是在岗管理,激发自主、自觉参加工作室活动的热情和干劲。制定工作室活动章程,提出在岗研修学习要求,要求每位工作室成员都必须按时参加活动,因故不能按时参加的,应提出书面请假。连续三次以上未能参加本室活动的,视为自动退出本工作室。本工作室将根据需要补充新的成员。

二是组织管理,强化督促和检查。按照市县人事科的考核要求,本工作室出台相应的对成员的考核制度。年终,每一个工作室成员要接受考核。考核形式分书面与当面两种。书面是填写考核表,写好总结。当面考核结合具体教研活动进行。

二、丰富活动形式

1、读书学习依据市人事科考核细则,每位工作室成员每学年至少阅读两本以上的教育专著,并且撰写不少于1万字的学习心得。经常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每位成员每学期不少于三篇。

2、主题研修每学期都集中一段时间,开展主题研修活动。活动要求主题要鲜明,可以就名师阅读、课堂风格、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学主张提炼、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等专题开展研修。要求人人参与,认真学习。

3、课题研究本工作室的市级课题“文体意识观照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已处于结题阶段,各工作室成员要继续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上好公开课,撰写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题研究论文。

4、会课活动作为教师,根基应该始终在课堂,名师培养最重要的活动是会课活动。为此,每学期都要组织一至两次集体会课活动。每次会课都要有研究的中心,要有明确的主题,还要组织相关的说课和评课活动,如有条件,将特聘一些外地的学科专家。

第8篇

【关键词】学习 思考 实践 成长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没有什么骄人的业绩,但我懂得笨鸟先飞,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多一分付出,多一些勤勉,不断地进行累积,就会多一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今天抱着学习的态度,与大家交流我的成长体会,收获成长快乐,但愿我的“抛砖”能引来更多的“和氏璧”与“和田玉”。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我于2013年9月加入龙岩市小学数学邱廷建名师工作室,转眼之间已有三个年头。三年来,工作室领衔人邱老师为我细心而默默地付出,为我指明专业成长的方向,为我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每一次活动前的谆谆教导、细细叮咛,每一次活动后的细心呵护、殷殷期盼,让我深深感动。三年来,我按照自己制订的《三年成长规划》,在邱老师的引领下,走进网络研讨、走进教学研究、走进专著研读、聆听专家讲座、参加送教送培、深入课堂实践……在持续的学习交流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思考着,进步着,快乐着,成长着。2014年我被评选后批准为龙岩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15年12月我被评为龙岩市名师。

一、课题研究,提升素能

邱老师说:“参与课题研究,是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呼唤‘研究型’教师,要求教师自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从进入工作室开始,邱老师就引领我规划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前期准备,我根据工作室的总课题《互动生成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确定《把“课堂生成”变成“教学资源”》作为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我紧锣密鼓制订研究计划、有效实施研究活动、仔细分析研究材料,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研究方法,精选研究内容,细化研究过程,提炼研究成果,积极推进课题有序、持续、健康发展。在实践研究中,我将各项活动与课题研究联系起来,从文本解读、课堂对话、听课评课等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课题展开,通过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论文写作、案例反思等多种方式,研究如何把“课堂生成”变成“教学资源”,并努力将研究成果物化。我撰写的《把“课堂生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有效策略》等7篇课题研究在《小学教学设计》等教育刊物上。通过课题研究,让我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转变了观念,提升了素能。

二、走进名家,聆听思想

“名师的课例是其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名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虽然不可复制,但可以学习、借鉴。”三年来,邱老师积极为我搭建平台,让我学习名师课例,感悟先进理念。2014年7月21日至24日,工作室组织全体成员参加了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2014年年会暨“师生共同发展的深入研究”课题研讨活动,我听取了刘德武等名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名师们亲切、严谨、尊重、创新、大气、幽默、风趣……他们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他们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展示了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年来,我参加了工作室组织开展的6场“送教送培”活动,执教了2节示范课,作了1场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参与指导了15位成员执教“送教送培”示范课。我将名家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并及时反思总结验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阅读专著,温润心灵

研究力的提升,源于高品位的阅读。无论时间如何紧,我都会挤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也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从城里回乡下老家,或外出学习培训,行李中定少不了那喜爱的几本书,只要有空就拿出来认真研读,遇到共鸣处,我都会圈、点、画、评。

邱老师告诉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体现量的积累,正是这种量的积累,才能为成长名师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认真阅读了工作室赠送的《你能成为最好的数学老师》等6本专著,阅读时我喜欢在书上圈、点、划,有感而发做些批注,记些笔记,写下思考、体会,有针对性地积累一些素材。通过阅读专著,我撰写的多篇心得在工作室网站和《工作室成果汇编》中刊出,既提升了自己的思维素养,又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读书是一种“输入”,是一种“修复”。白天我不停地做好学校事务、上课、改作业、辅导,也就是说在不断地输出。而人的能量是守恒的,如果不及时输入,持续输出之后,就会苍白羸弱。如果每天及时输入、修复,那么,我们的状态将会保持平衡,会一如既往地丰盈、饱满,充满力量。如今阅读已成为我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成为我生命成长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学校传达室是我的最爱,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我必到传达室,一是领取我订阅的书报,二是浏览学校订阅的书报,看看有没有我喜欢的文章。我是学校阅览室的常客,工作室成员谁发表了文章,往往除作者之外我是最先知道的,对此邱老师多次称赞我:“善林老师获取信息的能力真强!”

四、网络教研,受益匪浅

利用工作室建立的QQ群,邱老师定期组织引领工作室成员和基层学校教师参加交流研讨,做到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问题。每次研讨前,我都能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把研讨交流内容用电脑写成电子文档,便于自己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也使研讨交流更有实效。三年来,我没有迟到、缺席等不良现象,我非常珍惜邱老师为我们创建的网络研修平台,我每次都能以认真工作的心态参与网络教研,对每一次的网络教研活动我都充满了期待,因为每次网络教研都能擦出思想的火花,我虚心向大家学习,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做法,从中得到了大家的热心帮助,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邱老师让我们团队每一位成员轮流做主持人,每月围绕一个主题、每周围绕一个问题开展研讨,每次研讨活动,大家互相提问,发表意见,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真挚坦诚、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的成败得失与团队成员分享。

值得引以为荣的是,我们工作室的网络教研平台人气旺盛,邱老师盛情邀请了钟建林、郑琼良、孙建、马建军、盖悦等省内外数学编辑老师,以及郑美玲、蔡凤梅、李玲玲等名师,加入到我们工作室的网络教研平台传经送宝,为我们指点迷津,使我们可以与教育专家、名师近距离接触,获得教育教学的最新资讯。

邱老师还经常为我们推荐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引导成员共同交流研讨课题研究的做法与成效,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题研究,网络教研促进我们成长,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提升素质,锻炼能力,增长智慧。

五、读写结合,促我成长

邱老师教导我们:“普通教师要想成长为名师,一定要有教研成果意识,要善于把教研成果‘物化’。要善于总结经验,学会撰写教学论文,多出教研成果,多发表教学文章。撰写教学论文,既是评职称、评名师的需要,更是总结、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的需要,提高自己教研水平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思考数学教学,把学到的、读到的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积累一些科学合理有用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时记下自己的灵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能更好地与同行切磋共享。三年来,我在《小学数学教育》《福建教育》等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学文章10多篇,在工作室网站和龙岩市教研网站发表了多篇教学反思、研究论文、读书心得、听课感悟和教学设计。读写结合,促进成长。

三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如果要说我在“虚心学和勤实践”上做出了一丁点儿成绩的话,这也与邱老师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无不倾注着邱老师的心血,因为有了邱老师的引领而让自己更加明晰了未来的教学之路,也因为有了工作室大家庭兄弟姐妹的关心厚爱而使自己显得温馨可人。在新的流年里,我真心希望我们这一群人能继续在邱老师的引领教导下守望相助,不断谋划新的期盼,延续新的辉煌,在阳光路上不断齐步向前!

【参考文献】

[1]谈祥柏.祝贺《小学数学教师》出版300期[J].小学数学教师,2014(10):13.

[2]宋煜阳.十年有你十年陪伴[J].小学数学教师,2014(10):25.

第9篇

一、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不完善

目前,许多地方用量化法考核教师,各学校出台量化评价方案,用分数给所有教师排名,以此作为评优、晋级、晋升的依据,但由于评价指标不完善,导致名师名不符实。真正的名师不但“德高”“身正”“艺精”,而且

“术业有专攻”,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名师更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这样的名师,其人格魅力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教师向他靠拢,教师们会觉得与这样的名师共事是莫大的幸福!真正的名师是在教育园地里自由成长起来的。于漪、李镇西、窦桂梅、霍懋征等名师,无一不是把教育当做自己的终身追求,以教书育人为乐,在全身心享受教育乐趣的过程中,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学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实践,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用智慧和汗水,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出版了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教学著作,并且获得了教育专家和同行们的认可。如果客观地审视一下许多名师,就会发现他们离这样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今,绝大部分名师都是评出来的,评选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学业绩、发表或获奖论文、课堂教学水平、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情况。晋升中学高级教师时的参评名额,也是打分确定下来的,有了参评名额后,许多教师就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顺利闯过评审关;而在全国、省、地各级教学竞赛中,奖牌除了凝聚着参赛选手的汗水和智慧外,更多的则是“智囊团”创新与设计的结晶。

二、教师任用与激励制度有缺陷

一旦“名师”到手,如果名师们不“激流勇退”,让“后起之秀”也有机会“脱颖而出”的话,就会受到同事或明或暗的指责。名师们虽想继续奋进,但人言可畏,只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时,这些名师长期名列前茅,成为其他教师步入名师行列的“拦路虎”,时间一长,名师与其他同事之间就积聚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内耗。

于是。又出现了所谓的“捆绑式评价”,小组里的所有成员都“荣辱与共,利益均沾”。在这样的“利益共同体”里,那些非名师们即使不怎么努力,也会沽名师们的光而获得相同的利益;而名师们即使再努力,最终获得的利益也与其他人一样。时间一长,名师们的激情也就一落千丈了。

三、相关制度缺失

其一是名师管理制度缺失。目前,中小学名师很多时候是一次评定就终身享有,像国家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特级教师等都是终身荣誉,还有高级教师,也是终身制――只要上级认定了,即使这些名师今后的工作再随便、业绩再平庸,其相应的待遇也丝毫不受影响。说到底,就是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促进名师发展。

其二是名师再成长制度缺失。这也导致获得国家级荣誉后,名师们的追求目标不明、动力不足。

第10篇

一、师德

热爱教育事业,从教26年来,时时处处注意为人师表。遵纪守法,遵守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关心爱护学生,经常为生病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补习功课。从来不做有偿家教。

二、读书

读书、教书、写作,是我的生活方式。作为教师,读书至关重要。一个教师不读书是走不了多远的。读书是增加底气,有了底气才谈得上灵气,才有豪气。这一年我主要读了《诗意语文课谱》《中国新教育》《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王崧舟讲语文》《此生未完成》《活着》《活着已值得庆祝》《于丹趣品人生》《书生傻气》《中国智慧》以及教育报刊杂志。读名人传记,激发自己走向成功的欲望,同时在名人传记中体悟到“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读教育名着,走进教育家的心灵,领悟教育的真谛。读文学名着,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起来,使自己的底蕴丰厚起来。读教育报刊杂志,掌握最新消息,知道同行在研究些什么,研究得如何。

三、教书

我喜爱语文教学,精心准备每一节语文课。我的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家长也对我的语文教学给予很高的评价。我给家长写了四封信,谈孩子的语文学习问题,深受家长的好评。我乐意传播自己的教学经验,经常应邀外出讲学:3月,在郑州作报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4月,在浙江大学作报告《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5月,在无锡市芦庄第二实验小学作报告《语文课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运用》。7月,在上海作报告。9月,在四川大学作报告。11月,应邀赴广州讲学,老师们反馈:“诸老师是一位拥有深厚文学和教学功底,富有爱心、童心和耐心,风趣但不失严谨,能走进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

四、写作

作为教师,既要活得精彩,也要写得精彩。勇于探索、勤于笔耕。今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篇文章:《在徐州上课》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第4期;《一路寻梦》发表于《江苏教育》第5期;《月光启蒙教学辩课》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第6期;《小露珠教学实录》发表于《小学教学》第8期;《让童年与鲁迅结缘》发表于《新语文学习》第5期;《让语文课充满智力挑战》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

五、管理

身为副校长,谨记二十一字方针:“定位、到位、不越位;跟从、听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配合校长创造性地做好分管工作。做好省级课题《激励教育背景下小学学习共同体研究》开题工作。“着眼校本,着力课程”,抓好校本课题、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与“现代与经典”组委会合作,成功承办第15届“现代与经典”名师观摩会语文、数学专场,锻炼了青年骨干教师,全员培训语文、数学教师,展现学生风采。鼓励教师,为教师修改、推荐论文,魏峰老师的论文在我的推荐下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第12期,张效杰老师的于《通俗歌曲》第11期。为浙江大学校长研修班作报告《校长的“三导”修炼》,受到一致好评。

六、带徒

诸向阳名师工作室于XX年9月成立,在认真开展“五个一工程”的基础上,XX年工作室继续踏实前行。今年,诸向阳名师工作室搭建平台,让工作室每一位成员共同成长。5位学员上区级以上展示课,多位学员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第11篇

[关键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学报》;栏目设置;名师引领;学术提升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23-01

学报是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大学学报作为大学的学术窗口,是理论研究与交流的平台,在促进对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报)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名师引领,提升学术境界

学报是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反映学术的前沿成果。鸿德学院学报的栏目设置,充分发掘自己的学术资源,展现我们在某些学术领域的优势成果,提升本学报的学术境界,扩大本学报的影响力。

郑福田为现任十届政协副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政界、学界位高名重,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唐宋词史”、“楚辞研究”、“唐前诗歌史”、“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主潮”、“《谈艺录》选读”、“中国诗律学”等多门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汉文古籍整理、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论研究等方面著述颇丰,著有文史类书籍40余部,主要著作有《唐宋词研究》、《风诗决疑校释》、《含英咀华――三益斋说诗丛稿》、《巢林观海―三益斋读书札记》等,主编(校理评点)《中国将帅全传》、《中国宰相全传》、《永乐大典精华》、《传世奇书》等,诗词著作有《鸿印书痕――三益斋旧体诗词》、《鸿印书痕二集》、《三益斋吟草》、《和风清穆――郑福田和范曾诗词》等。

前5期学报,我们连续采用了郑先生的5篇词论新作。郑先生造诣深厚,论著博大精深。《燕归帆尽水茫茫――薛昭蕴词说》辨析花间派词人薛昭蕴生平的一段公案,认为薛昭蕴与薛昭纬系同一人。文章分析了薛氏一组《浣溪沙》与一首《谒金门》,认为这些作品或深婉或精艳,要之均出以真挚之情。又分析了薛氏另一些小词,清新含蓄,活泼跳脱,疏朗有味,又正与史上薛氏性格相合。《尹鄂词说》认为尹鹗词“似韦而浅俗,似温而繁琐”,只在“似”的层面。他的一些词发乎情而不止乎礼义,不避俚俗,开屯田俳调,于花间,于词史,洵为大功。而其《醉公子》《菩萨蛮》诸阕,明朗鲜活,饶于思致,有的又分明近于《蕙风词话》所推崇之“浓而穆”的境界了。5篇词说,为词学方面国内高端最新研究成果。

张阿泉,内蒙古电视台记者、首席编导、作家、藏书家,中国第一读书民报《清泉部落》总编辑,“全国民间读书活动”的核心推动者之一。现为鸿德客座教授,将《清泉部落》编辑部移至鸿德学院图书馆。1984年开始倾心淘书与写作,斋藏万卷,读趣驳杂,文笔简净,清思无邪。主要作品有《掌上珠玑》(散文集)、《躲在书籍的凉荫里》、《把我们的心放进一个嘎查》(随笔集)、《慢慢读,欣赏啊》、《答客问》(采访对话集)、《草原文明》、《碧绿与蔚蓝》、《短解说,长镜头》(电视解说词集)等。在鸿德学院为师生作讲座,在第三期学报上奉献了《新闻记者:身在果壳而心怀宇宙》,文章恣肆,纵横挥洒,辽阔而深厚,尖锐而深刻。

本学报积极拓宽渠道,发掘优质稿源,得到多位专家的有力支持,这几期中,还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著名教授王可、内蒙艺术学院李树榕教授、徐英教授的论著,获得鸿德学院外语系张有主任、人文系主任李凤清、财会系主任李富强的专论,获得原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祥英的图书馆学方面的专论。这些论文,在各自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许多名家的支持帮助下,稿件质量与刊物质量得到提高,鸿德学报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名师专家的学术造诣对一般教师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优质论著具有非常直接的示范带动作用。除此而外,他们还经常直接指导、推荐青年学者的优秀论文,为本学报的稿源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直接帮助。

二、搭建研究平台,促进教师发展

立足本校,学报工作要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服务,努力配合学校科研工作,搭建研究平台,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所以栏目设置更多的是直接对应本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

本院建校历史短,青年教师多,学术历练不足,成果展示途径少。学院建立了科研激励机制,设立了专项经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支持教师的学术研究。学报的创办,搭建了一个专门的学术平台。同时,与学院项目研究相结合,请专家细致深入指导修改,借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所以,多数栏目对应本校教师的研究领域,发表本校教师教学研究与专业学术研究方面的论文。

加强与学校项目研究的联系,积极为项目研究建立学术平台。直接参与项目究项的策划、实施,主动跟进项目进展,在各栏目别注重项目成果的展现,促进学校的学术建设。近年来,学院每年有三四十个科研项目在研究进程中,大量的研究成果亟需转化,学报成了本校教师一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

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现状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学院管理的研究,以及民办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和政策问题等,积极关注,主动促成成果的形成,每期都有新的探讨,而且不断拓宽、加深,对学院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封二、封三为彩印,也算是两个特别的栏目。封二用来介绍学院动态,注重展示学院鲜明的特色,国际化、岩画研究等为近几期重点内容。封二用来介绍本校师生的艺术作品,展示了学院的又一方面的成果。封三介绍的艺术作品都达到一定的水准,作者都在国内获得多种奖项。布尔古德为法国留学归国艺术家,专攻油画,现任本院艺术系主任,作品在国外获得多种荣誉,创刊号介绍的两幅作品是他的新作。教研员晨歌儿的岩彩画通过特有的艺术语言与材料,塑造了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表现了画家心目中的蒙古民族的精神,在绘画艺术领域是一种新探索。

总体而言,本学报初创过程中,各个方面都非常注重落实“为促进教师发展搭建研究平台”初衷。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在通过不懈过程中也得到切实的提高。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历史简短,学术积淀不足,学报在学院的学术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而艰巨的使命。在栏目设置上,注重名师引领,以提升学术境界,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搭建研究平台,着力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研能力提升,一方面着眼于学术高度的建设,另一方面着眼于对较为广阔的面发挥作用。“抓两头”用意就在于此。

第12篇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名师是城市的名片,重视骨干教师团队建平设,必须加强其专业发展能力的引领.而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运用名师工作室是培养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很好的模式。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名师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引领骨干教师的发展。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建学习的平台、研究平台和展示交流发展平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wWW.133229.coM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1.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名师工作室通过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拟定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制订每学年各个成员学习计划,通过制订本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名师工作室活动时间表,使人室弟子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活动形式和地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不仅能面对面向名师学习,还可以在名师指导下向理论学习,在名师工作室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将读书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名师工作室内向同行学习,通过学习内化成果,丰富理论,提高专业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