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院感染科门诊

医院感染科门诊

时间:2022-05-11 22:54: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感染科门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院感染科门诊

第1篇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口腔科门诊 医院感染 对策

口腔科门诊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部门[1,2]。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分析,建章立制、循证干预,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各个环节的管理,使经口腔诊疗而发生的医源性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口腔器械清洁、消毒、灭菌难:口腔诊疗器械种类繁多,使用频繁,形状结构复杂,且在诊疗操作过程中直接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黏膜频繁接触,污染严重。尤其是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负压,使患者口腔内血液、唾液、组织碎片、各种微生物等回收吸入机头内部,如去污不彻底就会影响灭菌效果而致医源叉感染。

诊疗环境污染:在使用牙钻时,由于高速旋转所产生的飞沫、气溶胶对诊室空气、物体表面的污染更大,如不及时清除环境中污染,极易造成病原菌扩散[3]。

综合治疗台水路、气路污染:在口腔综合治疗台停气、涡轮手机停转的一瞬间,手机头部的空气呈负压状态,该状态已经Ojajarvi等实验证实可导致患者口腔中的唾液、微生物、切割碎屑、血液等回吸入手机内部,并可经接头进入综合治疗台的水路、气路系统。还可以在综合治疗台的水路、气路系统的侧壁形成生物膜,当再次使用时,即便使用彻底消毒灭菌的手机,微生物也可经污染的综合治疗台供水、供气系统喷入患者口中[4]。在手机灭菌合格情况下,连续3次的手机喷水采样超标且有致病菌生长也充分证实了水路存在污染。

忽视口腔诊疗工作中的环节控制:手卫生及干手措施配置不完善,忽视诊疗前后的认真洗手或规范洗手,以至洗手后的采样结果超标且有两种致病菌生长。部分医务人员自身与患者双向防护意识淡薄,两名患者间不更换手套,操作时不注意个人防护及对患者的保护。有牙科医师因职业感染艾滋病的报道[5],20世纪90年代曾有口腔科医生感染艾滋病并传染给患者的报道。

医疗废物:口腔科产生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废牙、牙胶尖、带血棉球,以及刀片、针头、缝针等均为感染性医疗废物,诊疗后如回收不利或乱丢、乱放或未严格分类及时处置,易造成交叉感染和锐器伤。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对策

加强知识培训,坚持循证干预:以《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为重点内容进行培训学习,共同制定口腔科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感染管理科通过定期检查或随机对口腔科空气、物表、手采样及器械清洁度及灭菌效果监测,了解口腔科及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染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循证干预,持续质量改进。

规范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①规范清洗、消毒灭菌流程:口腔科器械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消除了因口腔科自身清洗、消毒、灭菌条件不完善造成的隐患。逐步形成了规范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工作流程。例如手机清洗灭菌流程:分离手机钻头自来水清洗复合酶浸泡(5分钟)自来水清洗去离子水清洗干燥上油包装压力蒸汽灭菌贮存。对清洗后器械用带光源放大镜进行清洁度检查,不合格者重新清洗,直至符合要求。对牙科手机、拔牙钳等耐湿热的口腔诊疗器械采用单包装,能压力蒸汽灭菌的不用消毒剂浸泡消毒灭菌。②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感染管理科每个月到消毒供应中心随机抽查3个待灭菌包内物品的清洗质量,定期对压力灭菌器、消毒灭菌物品,使用中消毒剂进行监测,对不合格项目协助查找原因,提出整改建议直至结果达标。

加强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诊室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坚持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对口腔综合治疗椅和地面清洁、消毒2次,对易污染的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牙椅的开关、头托、手柄等处用防护罩覆盖,并定期拆下清洗消毒。每周对环境进行1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加强水路消毒:定期对综合治疗椅的水路管理系统进行清洁,每天在接诊患者前对综合治疗椅的水路管道系统用消毒液反复冲洗3分钟以上,从而使附着在水管内的生物膜得以清除。定期对口腔科治疗用水进行微生物监测,及时更换净水装置。每次使用高速手机前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

督促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利用其不规范洗手的采样结果,教育督促口腔科医生给每位患者操作前、后严格按张贴图示洗手,更换手套。进行拔牙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无菌物品及药品由专人规范管理,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通过医院感染事件及随机监测结果的警示,提高医务人员防护依从性。在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认真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并据需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分类收集,凡诊疗使用后一次性医疗用品、废牙、及患者血液体液接触的废弃医疗用品,均按感染性医疗废物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刀片、缝针、针头等锐器均置入利器盒内,每天专人密闭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处统一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 吴晓磊,靳祥堂.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23:3220-3221.

2 秦红梅,周丽,赵文捷.口腔专科医院器械集中消毒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4):2070-2072.

3 杨梅.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1):4538-4539.

第2篇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21-01

门诊口腔科是医院最易造成交叉感染的场所,因其特殊性造成交叉感染的因素和环境十分复杂。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切断造成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各个环节,控制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的发生,从根本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1 健全制度,责任落实到人是控制感染的重要保障

根据医院感染规范,结合口腔科的特点,将每一环节落实到人,特设专职护士负责消毒供应工作,对消毒工作实施规范化,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按规章制度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完善各项护理工作登记、统计,是,每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2 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口腔疾病的各种治疗大多数在口腔内进行,且多数传染病通过口腔就诊过程传播,故控制口腔科交叉感染在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举足轻重[1]。口腔科涉及诊疗器械繁杂。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常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龈沟液等,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医生、护士在给患者诊疗时,面临着自身健康受损的威胁,医护人员患病后又可传染给患者、其他医务人员和家属。因此,切断医患之间传染连已成为口腔科感染的重要内容。

3 增强医务人员自身防护

医务人员在接诊时应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护士做好分诊工作,注意询问患者健康情况、既往病史,及时发现医源性疾病隐患,为医生提供预防交叉感染信息,当接触血液、唾液或粘膜时必须戴手套,完成操作马上脱去手套,再进行其他工作或接触其他物品,以免造成交叉感染。目前,广泛性使用的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治疗巾、胸巾等对严格医护人员自身防护起到一定作用。

4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4.1 加强口腔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凡被患者的血液、唾液等感染的器械,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的原则。一般器械及拔髓针、扩大针、光滑针等全部高压消毒灭菌,仍有一些需要侵泡的器械,如洁台机柄、胶圈、砂石等用2%的戊甲醛溶液侵泡消毒15-30分钟后使用,口腔检查器械一律使用一次性口腔包、一次性嗽口杯。口腔科使用的敷料均由供应室消毒灭菌,实行小包装,一次打开保持时间不超过24小时,口腔器械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但用后一定严格做好医用垃圾的消毒处理,严防医源叉感染。

4.2 手机的灭菌:牙科手机价格高,使用频繁,目前大多数医院不能达到每治疗一例患者更换一个手机的水平,手机消毒目前仍是一个难题,实验证明采用2—3%的戊二醛檫3次可完全灭活HBSAg,手机钻头必须一人一机,用后清洁表面污垢再用超声清洗,上油加封袋塑封后高压蒸汽消毒备用。

4.3 加强环境监测

4.3.1 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诊疗区,每日开窗通风,工作结束后用空气净化机空气消毒2小时。

4.3.2 每日工作前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檫拭窗台、桌面、桌椅、治疗椅、机台、操作台和水池、地面,抹布分类固定使用,每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侵泡30分钟后冲净晾干备用。

4.3.3 若被血迹污染的物体表面及地面立即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抹。

4.3.4 每月对口腔器械进行检测,对空气、手指、器械、操作台、消毒液、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一次。

5 认真落实洗手制度

口腔科诊疗中使用手套不能代替认真洗手,医院感染多为接触传染[2],而口腔科则多为口腔侵入性操作,如医护人员洗手不彻底,可使手细菌移位而导致患者感染。因此口腔科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每次治疗操作后接触下一位患前都必须认真洗手,按消毒六步法规范洗手方法,现推广速干手剂,主张取缔固体肥皂。

6 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与销毁

使用一次性物品的过程中要检查物品有无破裂、过期、损坏等质量问题。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全部要初消毒分装后交供应室毁形处理,规范物品回收,毁形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程序,可避免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流入社会。

7 体会

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护理,严格把好护理质量关,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规范完善规章制度,使医院感染率控制到最低,从而提高医疗护理水平,确保医患双方的安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5-0021-02

门诊是患者就医的第一场所,除了对疾病进行诊断之外,一些病症较轻的患者也会在门诊接受治疗[1]。由于门诊患者流动性较大,而且很多患者为初诊,诊断不明,即使存在传染性疾病也会由于缺乏必要的隔离措施而在患者之间进行传播,造成医源性感染[2-3]。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对门诊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的认识,从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2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共接诊11 947例初诊患者,其中男5 939例,女6 008例;年龄3~82岁,平均(47.17±20.49)岁;其中儿科1 878例,内科4752例,外科3973例,皮肤科417例,五官科469例,急诊458例。

1.2方法

1.2.1 诊断方法 当有下列情形之一时为患者发生感染:①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患者就诊时没有感染,而在复诊时出现感染或者初诊时诊断为感染性疾病,但在复诊时出现新的感染为发生医院感染。

1.2.2 危险因素分析 对11 947例门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就诊过程进行统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患者各种因素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且P

2结果

2.1 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门诊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年龄60岁者、儿科或急诊科就诊、有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门诊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2.2 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较小或者高龄、就诊儿科或者急诊、有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是门诊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表2 门诊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3讨论

门诊是医生通过问诊、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一整套手段对患者做出初步诊断,并对症进行适当治疗或收入住院的场所。随着医疗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门诊患者潜在的医院感染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4-5]。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和老年人是门诊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与这部分人群抵抗力较低有关。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功能发生退行性变,且多合并慢性疾病,免疫力降低,从而使这两类人群成为易感人群。急诊患者由于发病突然,病情急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有时会忽略感染的控制和管理环节,特别是手卫生方面意识不强,增加了感染的几率[6,7]。常规认为皮肤科疾病多为感染引起,且为了诊治,医生时有接触,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但是在本研究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皮肤科就诊者并未明显增多,可能与此科室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意识较强,勤洗手、勤消毒有关。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的治疗水平,侵入性检查和治疗设备大量应用于临床,比如纤维支气管镜、肠镜、胃镜等,这些操作有可能对人体正常的防御系统造成损伤,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引入到机体内部,造成感染[8,9]。吸氧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组织器官的缺氧状态,但是当患者抵抗力降低时,随着氧气进入呼吸道,致病菌就有可能进入下呼吸道[10]。当有病原微生物入侵时,糖尿病患者较高的血糖水平为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从而更容易感染致病。

针对上述高危因素,我们认为在对门诊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定,针对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如:尽量减少侵入性诊疗操作,如必须进行侵入性操作,即使是在抢救危重患者,也要严格无菌原则。在患者候诊的过程中,可对患者进行基础的防感染健康教育[11],请其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外来微生物感染[12,13]。同时,很多门诊医生认为门诊时间短,大多无开口操作,感染的几率很小,对防感染意识较为淡漠;加之门诊量大,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在对患者进行诊治过程中,注重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忽略对患者疾病更为长远、综合的治疗考虑。且门诊进行部分侵入性操作的环境较差,门诊人流量大,也是导致门诊患者感染的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医护人员的自律,加强医生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即使在抢救危重患者的关头,也时刻不忘感染控制。在诊疗场所配备有效而便捷的手卫生措施,定期进行手卫生知识和无菌知识的培训,不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抽查,从而督促医护人员勤洗手、勤消毒。对于聘请的保洁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办公室、治疗室、走廊以及厕所都要使用专用的抹布和拖把,并严格区分,清洁工具在使用之后要及时进行消毒,并悬挂晾干[14,15]。定时使用消毒机和空调机对诊室空气进行净化。

综上所述,患者的年龄较小或者高龄、就诊儿科或者急诊、有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均是门诊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门诊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对门诊患者的个体情况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针对性的医疗措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任艳芳,姜蓉,汪在中,等. 浅谈如何做好精神科门诊医院感染工作[J]. 医学信息,2012,25(7):255.

[2] 王凤枝,陈琳. 浅谈院感办与门诊护士长密切配合,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J]. 医学信息,2012,25(6):43.

[3] 刘铭,童丽娟. 医院感染门诊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2,9(6):43-44.

[4] Sánchez,GV,Llibre,JM. ,Torrens,M,et al. Effectiveness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HIV-1-infected active drug users attended in a drug abuse outpatient treatment facility providing a multidisciplinary care strategy[J]. Current HIV Research,2012,10(4):356-363.

[5] 王桂珍,崔瑞芳,乔艳丽,等. 如何加强综合医院门诊手足口病输液室感染的管理[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2):684-685.

[6] 苏颖姬. 加强管理对控制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68-69.

[7] 卢桂存,卢宝珍,孟瑞芳,等. 实施环节管理提高门诊输液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5):1122-1123,1131.

[8] 吴娴波,柯雪梅,王冬,等. 医院门诊就诊人群医院感染知晓率的调查[J]. 广东医学,2007,28(5):802-804.

[9] 纪琼玲. 门诊理疗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043.

[10] 陈全华,周慧敏. 门诊外科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4):748.

[11] 曹国秀. 加强护理管理控制门诊的医院感染[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42-642.

[12] 孟凡慧,李丽民,范红艳,等. 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15-916.

[13] 严香菊,赵冬梅,丁翠青,等. 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824.

[14] 董薪,宋烽,吴桂芬,等. 加强医院门诊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8):916-917.

第4篇

【关键词】口腔诊疗 感染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067-02

当前,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重要课题。无论是国内或国外虽然已对院内感染加强了各种预防措施,但医院内发生的感染比率却一直居高不下。目前院内感染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住院病人发生的感染,而对于一些特殊的科室,如口腔科门诊,其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尚在探讨之中。口腔门诊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且多数传染病可以通过口腔就诊过程传播,故控制口腔科门诊感染在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中举足轻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断造成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各个环节,防止污染与污染扩散是控制门诊感染的一个重要任务。

1 口腔科门诊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1.1 口腔门诊的环境污染

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病人密集在有限的空间内,极易造成院内感染,有口腔医院调查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14%。病人咳嗽喷出的带菌飞沫,口腔治疗使用的高速涡轮手机!超声洁牙机产生的水雾飞溅(水雾中不同程度地混有病人的血液!唾液及龈沟液),还有修复义齿打磨的粉尘都是构成诊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1.2 口腔诊疗自身的特点

口腔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操作大多数在口内进行,包括唾液、血液在内的体液为多种病原体的载体,如HBV、HIV等,且口腔门诊病人中,多数其口腔粘膜因病变的原因或治疗中操作的原因而使完整性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了高度的易感性,易于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1.3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不严密

如果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消毒隔离观念不强,频繁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消毒不严格,手套未作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手套。医护人员的手可能成为医院感染的媒介,这些极易造成感染的传播和病毒的扩散。

1.4 口腔医疗器械的污染

口腔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尤其是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沾上患者的唾液、血液。因手机及其附件包括机头、机头内的涡轮腔、水气管道等,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在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将患者的唾液、血液吸进机头的内腔中,如消毒不彻底往往导致口腔治疗中的交叉感染,此外根管治疗器械、拔牙钳、牙挺、凿子、手术刀、牙周洁治器、牙颌模型和正畸治疗器械等也是传染疾病的工具。

2 预防和控制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措施

2.1 诊室和空气消毒

净化及消毒是切断空气传播途径。每天保持空气流通,同时使用湿式清洁,避免菌尘飞扬,做好各诊室的清洁卫生。每天用紫外线室内空气消毒2次,每次30min,后开窗通风。诊室的工作台、灯手柄及开关、痰盂、地板每天使用有效氯含量5g/L的速消净擦拭或消毒二次。

2.2 加强隔离措施

由于慢性传染病不可能通过问诊或口腔检查确定,因此应按“标准预防”原则,即假定每位患者均有血源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在诊治过程中一律按严格的防止交叉感染原则进行。

2.3 加强口腔科医护人员感染的预防: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每3~6个月进行胸部X线检查、肝功能及经血传播的病原抗体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感染和动态观察健康情况,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和鼻咽部带菌检测以防其成为感染病人的传染源。

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及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指标阴性者进行疫苗接种。如果被疑有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针或其他瑞其次上,立即注射抗HBVIgG(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可提高保护率至95%。

在口腔诊疗操作中带手套和口罩,防止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唾液溅入口咽部及手的皮肤破损处。防止在诊疗操作过程中手被锐器刺伤,使用过的针头等锐器应立即放耐刺的容器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口腔科病人,在诊疗操作前采集有关病史及必要的检查,以了解病人的其他健康情况。妊娠期牙科工作人员尽可能避免与风疹、麻疹、疱疹、肝炎、病人接触,或戴双层手套、口罩及保护眼睛。

2.4 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

2.4.1 一般口腔器械消毒灭菌 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各类车针、扩大针、拔髓针、牙周刮治器、洁牙器等小器械使用后先用2%戊二醛浸泡30min,再用清水冲洗擦干。分类包装采用小型高温蒸汽灭菌器灭菌。拔牙钳、牙挺、非一次性弯盘、探针、镊子、牙龈分离器、牙凿、骨凿、持针器、剪刀、玻璃调板、剔挖器、取模托盘、银汞充填器、金属雕刀、三用枪等使用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浸泡30min,清洗擦干分类包装采用高温蒸汽灭菌。口腔检查器材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吸唾器、漱口杯、注射器、手套等,使用后浸泡于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30min,浸泡的容器要加盖,初消后由供应室回收集中毁形分类装入黄色塑料袋再装入专用密封桶定点上锁放置,每日由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特种医疗垃圾回收公司上门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禁止回流市场。

2.4.2 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的消毒灭菌

高速涡轮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器械,其内部较难消毒。治疗完毕将水汽开关开启,冲洗水汽系统1s,用2%戊二醛棉球将钻针周围的残垢擦掉,将钻针卸下,然后将手机卸下,再用2%戊二醛棉球擦拭手机外部,用清水冲洗擦干,从管口喷入牙科手机清洁剂,袋装封口注明灭菌日期, 再放入小型预真空高温蒸汽灭菌器,接通电源,启动消毒器,选择程序及灭菌温度和时间。

2.5 预防措施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可靠、操作方便、对环境无污染,是目前口腔科器械灭菌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我院为适应临床需要,口腔科购置小型速效压力蒸汽灭菌器,经检测,临床使用后污染的手机、吸唾器、车针、扩大针经压力蒸汽灭菌135℃,作用10min后器械上附着的细菌均被100%杀灭,化学指示卡完全变色,生物指示菌片培养全部阴性,HbsAg抗原性全部灭活。

第5篇

1.1重点部位构成

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有手术室、门诊注射室、口腔科、内镜检查室、门诊换药室、急诊抢救室、观察室等。手术室、门诊注射室、口腔科患者多以治疗为主,在这些地方停留的病员数量较多,流动性大,获得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注射室一旦消毒液体、注射器具等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较多人数的感染,因其感染的群体性,波及面广,对病员造成危害也较大。口腔科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唾液,自身的感染风险较高;手术室、口腔科的各种器械较多,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造成感染,也会给消毒灭菌带来困难。

1.2内镜室感染预防问题

内镜室有关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HBV和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都有可能经内镜传播,其中胃肠镜以幽门螺杆菌、沙门菌、假单胞菌;气管镜以结核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假单胞菌感染为主[2]。对内镜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

1.3门诊手术室和换药室感染管理问题

近年来,门诊手术数量增加,控制门诊手术室、换药室感染也成了门诊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手术切口感染,但多数感染是因术中细菌进入伤口所致,所以医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严格保持门诊手术室的无菌环境,换药室也要尽量保持相对无菌。

2医院重点部位感染分布

2.1人群分布

①年龄分布:何多多等报道[3],感染与患者年龄呈“V”形分布。婴幼儿及老年患者感染病种广,感染率高,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老年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侵入性操作较多,且多伴基础疾病,是构成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②性别分布:牛凤梅调查发现[4],医院感染与性别无关,但某些部位感染有性别差异,如泌尿系感染女性较男性高。③患不同基础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根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1996年监测报告,以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最高,达9.5%,其次为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疾病患者,发病率为7.1%,而良性肿瘤及未定型肿瘤、妊娠及产褥期并发症及精神病患者发病率较低,均在3.0%以下。④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无危险因素者高[5],如心脏外科术后行气管插管患者,插管时间4d以上者为4d以下者的20.1倍,手术时间5h以上者为5h以下者的3.7倍。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5.7%其感染部位依次为泌尿系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肺炎菌血症和其他部位感染,其中泌尿系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占整个感染部位的42.0%和24.0%。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8.0%,以下呼吸道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消化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这4个感染部位占整个感染部位的70.0%,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外科切口部位感染分别占33.0%和21.0%。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随手术切口的不同而异,手术切口污染程度愈重,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愈高。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3.1自身因素

高危科室患者从年龄上看,老年科、儿科由于老幼体弱者较多,机体抵抗力弱;从住院时间上看,神经内科患者病程及治疗周期长;从接受药物治疗看,肿瘤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3.2医源性感染因素

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谨可成为感染源,如侵入性操作、各种插管(导尿管、吸氧管、气管插管等)不及时清洁更换,将致病菌带入体内增加感染的机会;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许多耐药菌株的产生;激素用量过大、过滥使机体免疫力有下降趋势[6]。

3.3环境因素

病室是病员密集的地方,由于通风不够造成交叉感染机率大,加上陪护人员的增加,致使环境中微生物含量升高;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如对出院患者的床单元终末处理及晨晚间护理不符合湿式打扫要求,也使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增多。

4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和问题

4.1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

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断出现,旧的病原微生物抬头;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的使用,特别是介入性治疗;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广泛使用静脉置管,导管菌血症占全部医源性菌血症的75%,菌血症发生率达4.2%[7];机械通气设备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再加之患者抵抗力的下降,卫生资源的限制等诸多因素是构成医院感染的原因。

4.2存在的问题

各医疗机构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的问题是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医院中心供应室存在问题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清洗消毒的意识不强,医院的医疗器械和设备陈旧,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管理不严。

5、医院感染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控制的管理思路

笔者认为,单纯依靠医院自身已很难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必须通过卫生系统各部门、单位的通力合作方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控制效果。以笔者多年来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必须确保以下各项管理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方能确保医院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

5.1加强科室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在医院感染的管理中,组织制度建设应摆在首位。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协调各科室组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内日常工作的监督及消毒灭菌管理,分工明确,实现目标管理。院感科对各部门的环境监测结果,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建立各科室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等。

5.2加强院内预防隔离措施,深化“标准预防”理念

将有传染性或疑似传染性患者按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进行保护性隔离,其有效性已得到欧美国家一些医院的认可实施[8],但我国尚缺乏系统、明确、严格的执行措施。目前,各种相关的隔离措施已被广泛探讨,正在逐步将“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基本规范转化为严格的规章制度。

5.3严格无菌质量的监控

各科室的无菌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首要条件,为了提高无菌效果,主要对各种器械、物品、布类的消毒与无菌进行质控管理。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进行常规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无菌质控,对内镜室、口腔科、妇产科、手术室根据消毒液作用时间的长短每月定期做细菌培养,保证消毒液无菌合格率达100%。搞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所有可能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各个诊疗室空气、各类器械、医护人员的手等。

5.4重视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感染护理

5.4.1重视护理单元管理

对供应室、手术室、产房等重点护理单元,严格规范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及半污染区范围,操作流程合理,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按《规范》要求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对监测结果及时反馈。

5.4.2病区环境管理

规范病区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等的陈设,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新鲜,晨间护理湿式清扫,污染的卧具及时更换,据资料显示,患者用过24h的床铺上可以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9]。因此,保持病床清洁、平整、舒适可以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

第6篇

关键词 传染病 综合医院 规范化管理

资料与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8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均及时上报,感染管理办公室登记汇总。

结 果

传染病种类:634例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307例(乙肝245例,丙肝44例,戊肝10例,甲肝2例,未分型6例),痢疾111例,肺结核102例(涂阳24例,菌阴23例,未痰检55例);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梅毒、猩红热、淋病、水痘、流行性出血热、麻疹、风疹、感染性腹泻、非淋菌性尿道炎、结合性胸膜炎等。

接诊情况:634例传染病中,经门诊、急诊确诊后收入传染科住院治疗454例(72%),由普通病房确诊后转入传染科180例(28%)。

讨 论

综合性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综合性医院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多,除与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医疗操作、消毒监测、环境卫生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就诊患者多,病种复杂有关。本研究显示,到我院就诊的传染病患者不仅数量多,而且病种多达14种,这给医院感染带来潜在危险。

加强规范化管理:按传染病管理法严格管理,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病房要建立在相对独立位置,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传染科门诊必须另设一区或单独出入口,挂号、取药、化验均在此独立区内完成,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引导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诊治。使来院就诊的传染病患者得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医院感染管理科督促普通病房的传染病患者及早转科进行隔离治疗。为了确保医院传染病疫情完整、及时、准确上报,我们坚持对各种相关科室进行日检和周检。主要内容包括:加强门诊、病房、化验室、放射科各环节的检查和核对,做好检查及处理记录。并且将检查结果作为各科室及相关责任人的考核和奖惩依据;坚持实行了临床医生的首诊负责和报告责任制,化验室、放射科传染病结果报告制,责任疫情报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员的核查制。针对无化验室阳性结果登记,仅靠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为防止漏报也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对儿科常见的风疹、水痘、猩红热等仅靠临床诊断的传染病病例,一方面向医生讲明漏报的后果与责任,另方面对就诊人数、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等进行跟踪检查。②对新入院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先报未痰检(每日跟踪检查感染科住院患者一揽表,排查放射科肺结核阳性结果登记),待痰检结果出来后,如是“涂阳”再报订正卡。根据WHO全球结核耐药监测的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每10位结核病患者中有3位是耐药者,其中1位还是耐多药者,如果结核病耐药比例继续扩大,疫情难以控制,就有可能使结核病再次成为“不治之症”。为此加强结核病防治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结核病病人报告、转诊与追踪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还要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医疗废物处置行为。③严格执行医疗制度及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消毒制度,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在医院传播。

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疗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可能发生的感染,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对医疗卫生等职业暴露高危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感染管理办公室还为全院临床医务人员建立了职业暴露健康挡案,然而在传染病的防护意识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大量调查显示,传染科的医务人员强于非传染科的医务人员。在综合性医院里经常可见医务人员尤其是门诊、急诊科的医生在接待患者时不戴工作帽与口罩,接诊后不做手的消毒处理,一但遇到传染病患者,对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将有发生感染的危险,如果遇到烈性传染病将会发生极为严重的后果。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医院内传播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护意识不强而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此强化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医院感染性疾病流行是由于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引起的,有人对7所医院内科病房的护士手进行表面细菌数测定,以

第7篇

关键词:口腔门诊医源性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78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63-02

1加强医务人员意识及职业道德

医德与院内感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防止院内感染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职业道德,增强预防院内感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才能有效的降低院内感染率。

2加强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进行感染知识的学习,使医务人员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和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必须使医务人员,认识到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工作,视所有患者都为感染病例,并按感染病例进行处理,将危险因素降至最低。

3加强对手带菌的预防控制

患者的院内感染,通过医务人员、病人手带菌污染最为严重。除医护人员外,医院清洁卫生员由于要经常清理污物、医疗垃圾、手的污染更为重严重。接触传播是许多疾病重要的治病原因。手的污染常造成医院环境物品的污染,就要有效的控制预防手带菌。

4观念改变

口腔治疗中要解决部分医务人员传统观念,即认为口腔本身就是有菌器官,无需严格的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自我防护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概念不强,因此应加强对口腔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和自我防护的教育,引入标准预防概念,视口腔为感染源。接触病人诊疗时穿立领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或眼镜。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戴手套应和洗手相辅使用,每次诊疗前后、戴手套前、脱手套后均需洗手,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有研究显示,虽然病人是感染的直接来源,但是造成医院感染扩散的途径则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用流动水冲洗、肥皂洗手,自然菌消除率达99.5%。

5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5.1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法规要求,制定适合本医院口腔科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医务人员培训制度、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等。

5.2 制定诊室保洁和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危害。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严格分类,对于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棉球、纱布及各种敷料以及注射器、手套、帽子、口罩、一次性诊疗器械等,均按照感染性废物装入黄色包装袋中,对于针头、探针等锐器需按损伤性废物放入防渗漏、耐刺的锐器盒内,在包装袋和锐器盒外应当有警示标识,并标明科室、日期、类别,对于特殊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采用双包装袋双扎口。科室人员与专职回收人员严格交接登记手续后送焚烧站统一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

5.3 制定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的各项操作程序

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消毒或灭菌”的要求,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5.4 定期监测,规范化管理

口腔门诊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设立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加强对本科室医院感染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形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三级医院感染监测网络。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考核标准及奖惩措施,感染管理科定期对口腔科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形成标准-考核-奖惩三位一体的责任管理体系。

总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诊疗过程中交叉感染发生的核心,工作中严格执行现有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方案,加强口腔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卫生习惯教育,增强行政部门的有效干预,可确保口腔医疗安全,降低医院感染因素。

第8篇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抗-HCV 无偿献血者 检验科患者

资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2003年1月~2005年12月满洲里市医院检验科检测抗-HCV标本4637例,患者年龄15天~78岁。2004年1月~2005年12月满洲里市医院中心血库采集的3064例无偿献血者血清标本,年龄为18~55周岁。

检测试剂及方法:检验科所用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间接ELISA法,检测结果S/CO值≥3.8即报阳性。中心血库所用初检试剂为北京万泰公司生产,复检试剂为北京华大吉比爱公司生产,均为间接ELISA法,若两种试剂检测结果符合且S/CO值均≥1,即报阳性,若初复检结果不符时,取小辫血样用结果阳性的试剂做双孔检测,若双孔均阴性报阴性,若有1孔以上阳性则报阳性。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医院中心血库无偿献血者抗-HCV检测情况:2年共采集3064例标本,9例抗-HCV阳性,平均阳性率为0.29%。9例阳性中,仅1例有过输血史。

医院检验科患者抗-HCV检测情况:3年共检测4637例标本,抗-HCV阳性例数为94例,平均阳性率为2.0%,其中32例为复检标本。49例阳性标本为门诊病例,占阳性病例数的52.1%;10例阳性标本来源于传染科病例,占阳性例数的10.5%;11例阳性标本来源妇科病例,占阳性数的11.7%;12例阳性标本来源于外科病例,占阳性例数的12.9%;12例阳性标本来源于内科病例,占阳性例数的12.9%,儿科尚未发现阳性病例。

讨 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近年来最常见的肝病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已有1亿7000万感染者。这种疾病的广泛流行,导致社会负担相当重[1]。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率为3.2%,抗-HCV阳性率为0.7%~3.1%[2]。满洲里地区抗-HCV阳性平均检出率为1.3%,与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检出率符合。

我院中心血库无偿献血者组抗-HCV检出率为0.29%,低于我国一般人群,考虑其原因主要为无偿献血者的来源为身体相对健康人群,且通过献血前咨询,排除一些可能存在的传染病风险;固定无偿献血者增多也是抗-HCV检出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无偿献血者组阳性病例中仅1例曾经做过大手术并输过血,其他阳性病例感染原因不明。有资料报道不安全注射可致HCV感染,估计全球因不安全注射所致的HCV感染为233.8万~467.7万人,其中我国占48.6%[3]。

检验科患者组抗-HCV检出率与无偿献血者组抗-HCV检出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估计原因:门诊抗HCV阳性复检患者较多,门诊病例中的阳性例数远远高于内科、传染科、妇科和外科;医院中心血库发现无偿献血者抗-HCV可疑时,均介绍至医院检验科做诊断检验,也使医院门诊病例的抗-HCV检出率较高。

目前因丙型肝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增多,因缺乏输血前检查或术前检查,医院及血站败诉的也较多。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在肯定出现病毒血症快速上升期之前至少1个月,病毒血症水平极低,呈间断性可检出状态 [1]。而且丙型肝炎感染原因并不仅仅为输血或手术,还有其他许多原因。所以应加强对患者的输血及术前检查,为保护医院与患者双方利益提供证据,也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 harvery J,Alter MD,leonard B,Seeff,MD.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恢复、持续、存在和后果:长期结局的展望.[美]Susanl.Stramer.郭永建,王鸿捷,葛红卫,薛晓英,译.新千年的血液安全,109-140

第9篇

【关键词】 麻疹;防控;医院感染;查漏补种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现麻疹改变了以往冬季流行的规律, 成为全年散发的疾病, 这与接种疫苗有关[1]。儿童医院是儿童聚集地, 林献丹等[2]分析认为儿童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就诊与麻疹疫情传播有关联, 院内感染是麻疹流行的重要因素, 本院的医务人员一旦在门诊和病房中发现麻疹疑似病例, 立即做好患儿隔离消毒转诊工作。首诊医师将患儿运转至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开设的麻疹诊室观察和治疗, 同时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消毒。疑似麻疹儿童就诊前在医院周边停留已散播麻疹病毒,造成隐患, 本院预防接种人员深入社区、门诊、病房、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 对可能接触者和免疫史不足儿童, 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 保护易感儿童。

1 本院领导高度重视, 加强培训学习, 纳入考核机制

1. 1 2013年重新制作麻疹相关知识课件。课件内容涵盖麻疹防治知识、标本采集、麻疹患儿就诊处置流程等, 放在医院内部网络系统, 要求全院医护人员认真学习。

1. 2 医院分批对全院临床医师进行麻疹防控知识培训。请感染科的专家就麻疹临床防治、疫情动态、就诊处置流程、标本采集、报告制度等进行培训。使全院每一个医护人员熟练握麻疹的相关知识、就诊处置流程, 不迟报、漏报一例麻疹疑似病例, 提高首诊诊断率。

1. 3 麻疹疫情报告纳入考核机制。对麻疹防控知识学习后相关科室重点是内科门诊、急诊科、感染科、康复科发放麻疹相关知识试卷720余份闭卷考试, 合格率100%。对疑似麻疹病例迟报漏报者在医院疫情报上给予通报批评。全年麻疹疑似病例诊治规范, 无迟报漏报现象。

2 围绕患儿做好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儿童及医护人员的传染病防控

2. 1 严把检预关 诊治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要求, 做好发热、出疹患者的预检分诊工作。预检分诊人员发现发热出诊患儿迅速将其转运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专门诊室隔离。

2. 2 门诊患儿首诊负责 医生诊断后上报传染科, 专人协助做好患儿的治疗及转诊。文献报道提高对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首诊诊断率, 及时将其转至传染病门诊或传染病医院, 减少误收入普通病房的概率, 是控制传染病院内交叉感染的关键[3]。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65例。在本院发热门诊麻疹观察室隔离观察17例, 转河南省传染病医院48例, 无收住普通病房疑似麻疹儿童。

2. 3 住院疑似麻疹患儿迅速运转至感染性疾病科 麻疹的传染性强, 传播机制容易实现, 控制院内交叉感染至关重要[4]。病区做好麻疹疑似病例、高危病例消毒离, 病床单元消毒工作。感染控制办公室负责院内感染控制培训及督导, 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杜绝麻疹疫情院内感染。

2. 4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每发现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跟郑州市金水区疾控中心相关人员汇报沟通, 采集标本、确保疑似病例24 h完整个案调查率、血标本采集率、送检率均达到100%, 所报疑似病例标本郑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采用方法检测阳性34例, 阳性率52.4%。

2. 5 密切接触史的儿童进行呼吸道隔离 对214例麻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史的儿童开展传染病学调查, 追踪询问密切接触儿童的免疫史及病情变化, 建议8个月以下及体质差的高危患儿进行预防性治疗。每日了解隔离观察儿童病情进展, 21 d解除隔离。

3 对群众开展健康教育, 增强防病意识

3. 1 充分利用医院宣传阵地, 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播放麻疹防治知识短片、张贴醒目的防治知识画报、给就诊者发放宣传页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宣传, 为消除麻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 2 深入社区开展麻疹疾病宣传及漏种麻疹疫苗的危害。

3. 3 本院还试行短信提示、微信、微博等先进传媒方式进行宣传, 颇受欢迎 。

4 加强麻疹的初免以及复种工作

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麻疹疫苗, 2009~2013年全国各地多次开展不同形式的查漏补种活动, 麻疹疫情疫苗仍有漏种。提高本市成人麻疹的免疫水平;加强对流动人群的免疫规划管理等均是控制麻疹流行的重要措施[5]。本院在辖区范围内进行麻疹疫苗月查漏补种。

4. 1 住院患儿麻疹免疫史调查、补种 2013年每月1~5 d对全院在院患儿进行麻疹免疫史调查, 按要求登记记录, 上报区疾控中心, 同时做好禁忌证的筛查、登记, 预防接种室为病情许可的漏种儿童进行补种。

4. 1. 1 以康复病区为重点进行查漏补种 康复病区床位468张, 住院患儿平均住院46 d, 患儿病情以脑神经损伤恢复期为主, 疗程长, 麻疹漏种率高。医师每月5号前报告住院患儿麻疹免疫史、禁忌证的筛查、登记, 预防接种室对漏种患儿进行补种, 已筛查应种麻疹疫苗患儿150例, 及时补种麻疹疫苗147例, 出院失去联系3例, 补种率98%。

4. 1. 2 普通内外科病区共查出无麻疹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足2次317例, 病情许可已在本院补种麻疹疫苗87例, 病情稳定后回当地接种202例, 出院失去联系12例, 禁忌证16例, 补种率91.2%。

4. 2 在辖区健康适龄儿童中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4. 2. 1 2013年全年按照郑州市卫生局部署, 制定实施方案, 成立领导小组, 通过短信提示、悬挂标语、张贴宣传单、幼儿园老师通知家长等方式, 积极进行宣传发动。

4. 2. 2 在辖区内每月开展一次摸底排查, 登记造册, 共筛查5116例查出漏种儿童235例。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发放补种通知单等方式, 通知漏种儿童, 及时补种。除禁忌证不能补种58例外, 已全部补种完毕。

5 小结

本院在麻疹防治过程中, 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 整合有限的卫生资源, 在麻疹防治工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几年未出现麻疹院内感染和聚集病例, 这一经验值得推广。建议基层医院面对麻疹疫情, 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工作合理的制度、组织人员培训、规范诊治标准、扎实的健康教育及与预防接种门诊相结合开展疫苗查漏补种等一系列措施来有效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莉.麻疹的表现及预防控制.中国医刊, 2008, 43(12):10-11.

[2] 林献丹, 程慧健,王希江.温州市麻疹流行因素调查分析.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6):495-498.

[3] 李悦, 崔振泽, 崔妮.儿童呼吸道法定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01(6):1141-1142.

[4] 夏佳芬,朱利华. 应对麻疹疫情的医院感染管理.现代实用医药,2009, 21(5):537-540.

第10篇

关键词:合理用药;抗菌药物;PDCA循环管理

据统计,约有1/3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而非疾病本身。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若用药不当,不仅可能影响疗效,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引发严重不良后果风险,提高抗菌药物应用质量管理水平非常必要[1]。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适用于所有领域,有助于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用。某院自2014年1月,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管理中,取得一定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现状,对2013年全年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医院感染率2.08%、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为19.9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4.92%、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33.07%、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5.0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54.94DDD、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29.22%、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h的比例71.42%。抽取2013年全年门诊与住院抗菌药物处方58210份,其中不合格1349份(2.32%),主要表现在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505份、品种选择不适宜284份、用药时机与疗程不合理476份、给药方式不合理35例、联合用药不合理49份。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

1.2.1.1分析现状 抽取医院2013年门诊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以及医院规章制度,从使用指征、品种选择、用药时机与疗程、给药方式、疗效、联合用药、经济性等角度,评价处方是否合理;分析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各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耐药菌株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预防性、经验性、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1.2.1.2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处方不合理常见问题,采用小组会议讨论法,分析不合理原因,对医护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信行水平进行调查,采用鱼骨图分析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现状,寻找关键点。

1.2.1.3制定改善措施 反复思考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措施、这些措施可能获益情况、这些措施由哪些部门执行、如何执行、采用什么方法执行,对每条对症执行原因、目的、地点、时间、执行人、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1.2.2后续阶段

1.2.2.1实施阶段 ①规范抗菌药物管理流程,主要步骤如下:信息科向药剂科提供信息支持;药剂科为临床科室提供药学服务,临床科室将合理用药相关信息反馈给药剂科;临床科室将相关样品送检至微生物室,微生物室将药敏报告送至临床科室;临床科室向医院院感科上报院内感染情况,院感科对临床科室进行指导;微生物室将耐药菌数据上报给院感科,院感科及时进行通报;②提升药物治疗服务水平,药剂科做好每月监督管理、处方审核工作,积极参与科室查房,加强特殊患者用药指导,主动为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并做好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分析;③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召开小组会议,通报上一个阶段抗菌药物管理情况,出现的问题,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并及时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汇报;④加强科室协调,建立信息沟通机制;⑤加强继续教育,对医护人员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信行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培养相结合,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综合能力;加强对新入职医务人员的培养,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纳入必备课程体系;各科室定期开展科室内部业务学习进行研讨,培养医务人员自学意识。

1.2.2.2检查阶段 医院医务科、质控办、药剂科等部门做好监督管理,每月随机抽检各科室处方,调取病历进行合理性评价,抽检1次/月住院病历。

1.2.2.3处理阶段 医院医务科、质控办、药剂科、院感科等部门对临床科室进行监督、指导,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评价各科室管理水平;建立奖惩机制,督促医务人员提高的知信行水平。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P

2 结果

2014年,医院感染率1.86%、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为13.3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0.37%、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5.3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56.4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6.12DDD、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23.93%、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h的比例92.85%,均达到预计目标。2014年医院感染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处方不合格率均低于2013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法最初被应用于企业管理,适用于所有领域,具有持续质量改进属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受人为因素影响显著,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保障医务人员综合能力、管理水平满足实际需要的重要举措[2]。过去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卫计委指导意见,这些基本原则落实效果欠佳,因缺乏监督管理,这些原则落实主要依赖于医务人员自身知信行水平[3]。本次研究中PDCA循环管理法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规范抗菌药物管理流程、提升药物服务水平、加强科室协调、加强继续教育,从人、制度、信息三个角度提升合理用药管理水平。结果显示,2014年,医院感染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处方不合格率低于2013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09-2013年监测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401-403.

第11篇

采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化验结果,为防止采血过程中致病微生物对检验人员及环境的污染,因此采血室在采血的过程中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消毒管理,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检验科门诊采血室负责全院门诊患者血液标本采集工作。日门诊最达1000人左右,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复杂多样,在接触各类感染患者时,采血过程中极易引起对工作人员及环境的污染,而医疗废弃物的排放更是污染环境的元凶,因此做好消毒隔离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采血人员的培养

人是工作中的决定因素,门诊采血室需要一批素质高、业务好、服务意识强的护士队伍。

(1)培养采血人员的专业素质,经常参加医院举办的各种医院内感染知识讲座,尤其是关于检验科感染的要求,掌握消毒隔离基本知识和技能,规范医疗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工作中的防护技术。

(2)加强采血室人员的无菌观念,要求采血人员无传染性疾病,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衣帽整齐,戴无菌手套,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当分别放置防止交叉感染。

(3)提高采血人员的服务水平,采血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而且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2落实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1)采血室每日工作前,结束后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擦试操作台、门把手、电脑、键盘、治疗盘等,止血带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

(2)工作人员的手由于采血的需要,工作人员的手必须与患者接触,并且所有标本都要通过检验师的手,所以定期对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进行消毒。

(3)定期对采血室、采血人员和物品进行菌检,每月定时进行空气培养并且做采血人员手的细菌数检查。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的物品表面及医务人员手的细菌总数应

3净化采血室的环境

(1)注意地面、物品、空气消毒,每天用含氯消毒剂250mg/L,擦拭桌面、患者椅,每天拖地两次,每日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1小时,并做好登记。

第12篇

通过抓医院传染病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控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传染病的流行态势,有计划地预防、控制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将传染病控制在一定水平和把暴发疫情消灭在萌芽之中。多年来我院重视和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在上级传染病的检查和验收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 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规定,强化法制观念

1.1 开展普法宣传和健康教育

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涉及到基层部队、社会。为面向基层部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我院组织医务人员下基层部队开展经常性健康教育,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增强部队战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

1.2 在职医务人员的普法教育

在医护人员中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教育,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法的自觉性,强化预防意识,明确职责,在医务工作中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医院内感染、实验室感染以及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

1.3 岗前培训

我院对每年新分配来的医生进行传染病管理的岗前教育,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规定,学习各种规章制度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要求,并定期到临床检查考核。

2 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

2.1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各科接诊和经治医师,一旦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甲类传染病6h,乙类传染病12h内,作出传染病登记,填写疫情报告卡,送交预防感染保健科。对于发现传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例及影响面较大的食物中毒病例,首诊医师要立即报告院部、预防感染保健科或总值班,由预防感染保健科电话报告市疾病控制中心及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搜集并提供诊断的第一手资料备查。门诊医师和病房主治医生发现传染病例后必须认真逐项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求字迹清楚,注明诊断依据。检验科、放射科等医技科室,发现阳性结果时,要在报告单上加盖“注意疫情报告”印章后,送病房医师或传染病门诊医师,实行报告签收制。预防感染保健科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注明报告时间,统一上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网。部队传染病由预防感染保健科登记并上报军区疾病监测中心。对于漏报、隐瞒、谎报疫情者,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造成严重后果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2 传染病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全院的传染病管理,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由预防感染保健科具体实施。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34条规定,设定2名传染病管理检查员,负责传染病的监督、监测、登记、上报以及漏报调查等工作。同时还规定了严格的奖惩考核规定,与当月奖金挂钩。

2.3 消毒隔离制度

我院建立并严格执行了门诊的随时消毒制度、病房的随时及终末消毒制度、血源管理规定、污水和污物处理制度,多年来坚持卫生学监测、院内感染监测和传染病监控,使传染病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4 肠道门诊工作制度

设立肠道疾病专科门诊,设专职医护人员,配备专用医疗设备、消毒用品、抢救药品,定期进行消毒监测。对甲类传染病重点监测,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报告、早期隔离、及时治疗。

3 加强领导和检查督导,有效控制疫情的漏报

3.1 医院领导重视

我院成立了传染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及院内感染委员会,与临床各病区、门诊及检验、放射科构成了传染病及院内感染的监测报告网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行了传染病阳性报告签收制,采取了谁签字谁报告、谁负责,发现漏报一查到底。

3.2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

特别是传染科医护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每年进行二次以上的书面测试,使全体医护人员熟悉“两法”的主要内容,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传染病防治,并在工作中认真执行,使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