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剖析材料

大学生剖析材料

时间:2023-02-24 20:2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剖析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剖析材料

第1篇

一、教材编写的凸显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理论内容把握不够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教育的课程,它不是专门的心理学专业教材,但又要有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功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既需要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多门心理学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统领,又要接近学生实际情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但目前有些教材表现出教材内容理论性不足,为迎合学生喜好过于娱乐化,缺乏专业性,不足以支撑教材内容;有些教材理论深入,过多的教条和专业术语,内容晦涩,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材形同虚设。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仔细考量知识点的选择、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等,使整个教材内容真正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目标。(二)教材内容不能有效的迁移到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时间是短暂的,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相对缺乏,因此,教材的内容能够与学生有效互动,将理论知识迁移到生活当中,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但很多的教材注重说教或举例子,只是简单的阐述观点,缺少对学生实际的指导。例如学习时间管理的章节中,如何设置时间表,系统的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恋爱心理学章节当中,如何在恋爱中与异性相处,这都需要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

二、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以大学生在成长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为载体,强调大学生在发现、识别心理问题,分析、评价及解决心理问题的主体作用,仔细斟酌考量教材的内容,合理选用教材。(二)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剖析教材内容课程实施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建设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项工作,都要依托于其课程教材的有效实施,为了使教材效能最大化,有效组织教学,就需要对投入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教材各部分内容信息材料存在的意义、前后材料之间的逻辑序列关系以及教材的编排风格等方面因素。分析教材整体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关系,合理使用教材内容材料、最大可能的活化并优化教材。(三)以学生为本深入研究教学对象,设计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需求做深入细致地研究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心理需求、自我概念、人际交往特点能有整体性、全局性的掌握,准确把握差异性特征的产生原因,着眼于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设计并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本体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不能只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或单纯说教,要转变教学观念,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切身体验,寓教于乐,这样才能不受制于教材内容的束缚,把教学的焦点由教材的讲解转变为切实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开发心理潜能。(四)深入研究反馈机制,平衡教材内容。教材使用成效有赖于学生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借助于评价反馈能够及时发现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疏漏,进而对之及时弥补、提高与完善。首先是在教学互动往来中,师生之间通过集中讨论、访谈咨询等多种形式,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对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完善的地方,如对教材内容的选取、课堂教学互动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尚存的问题,适时调整与更新,以此形成互动的双向反馈;二是主动深入到学生学习娱乐区向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历程中理想信念、情绪情感状态、意志品质特征、性格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信息,以此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投入使用、融入教学后发挥的效力和尚存的差距,以便日后继续查漏补缺。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反馈机制,使用多元化的方式收集教材使用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应用于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使教材的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契合、与时展需要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林效廷.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及施教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2,(2).

[2]丁志强,刘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建设探微[J].中国德育,2008,(2):60-67.

作者:夏慧铃 单位:塔里木大学

第2篇

关键词: 独立院校 机械类毕业生 就业措施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心理分析

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共有机械类毕业生270人,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100人,数控技术专业22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71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77人。截止至2014年7月,各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9%、99.45%、77.46%、87%。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以合同签约为主,就业质量待于进一步提高。从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2014届毕业生网签人数占机械类毕业生总数的19.62%,非派遣省外签约占2.2%,省内三方协议占8.1%,劳动合同占49.63%,升学占26%。其中网签及非派遣省外签约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就业区域较集中,就业市场待于进一步开拓。从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机械类毕业生就业区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东营及周边地区,学校及院系与用人单位的建立联系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就业产生影响,以至于学生在省内其他地市及省外就业数量较少。

3.就业方式单一,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从学生就业方式看,大部分学生选择通过学校招聘会来实现就业,在找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并未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各高校就业信息网及各大招聘网站,导致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因此而失去许多应聘机会。

4.非专业知识贫乏,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非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性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演讲知识、写作知识、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知识既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需要,又是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更理性务实,越来越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品质、行为习惯。部分毕业生因心理素质不强、性格内向等原因,错过或丧失就业机会。

5.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工作不充分。大学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的重要阶段,尽管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每年针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但是由于学生参与面不广,后续工作衔接不到位,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未来缺失合理的规划,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决策等方面缺少明确定位。面对就业,部分学生采取回避甚至逃避的态度,在就业心理、求职技能、求职材料方面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毕业生就业心理剖析。

1.从众心理。从近几年毕业生看,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从众心理较严重,签约过程中寻求结伴而行,对自身没有明确的评估与定位,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规划。对于“什么样的企业是适合自己的”,或者是“我的就业目标是什么”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2.过于依赖。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过于依赖家庭关系,对学校组织的各种大型、专场招聘会持观望态度,面对就业机会,不主动出击,认为只要毕业家里就把工作安排妥当。在就业过程中缺少积极主动,等、靠思想较严重。

3.浮躁攀比。毕业生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相当多的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经与毕业生谈话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愿意留在大城市,进大单位,对于小型私企、郊县和偏远地区的工作机会不屑一顾。

4.理想错位。部分学生胸无大志,缺乏主动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对工作过于挑拣,对学习明显应付。

5.焦虑情绪。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但考研失败的学生,之前并没有做好两手准备,造成无业可就,错失一定的就业机会,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

6.自卑心理。对于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体会更深刻,在考研复试、公务员录取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学历、学校层次可能不占优势,在许多学生中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导致学习生活中缺乏动力,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

二、促进就业相关措施

(一)明确学院教育目标,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立学院在招生规模上逐渐扩大,随着毕业生的增多,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为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就业指导方面,各独立学院应不断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就业相关规章制度,邀请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家及职业指导师来学院作有关就业创业报告、讲座,在全院形成一种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二)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凝聚合力促进就业。

各独立学院应逐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建议各院系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书记――辅导员――班级就业信息员”就业工作三级管理体系。通过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明确工作目标、完善工作规划,协调配合解决就业中的相关问题。另外,在毕业班设立就业信息员,负责传达就业信息,整理班级就业数据库,努力实现下情上传和上情下达,使他们成为班级就业信息的传递者。

积极动员任课教师加入就业指导队伍,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人脉作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加大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力度,邀请教科研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开展学业发展、考研、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讲座,加深学生对专业学科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更合理地学业规划。

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毕业生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待与想法,与家长沟通学科专业就业总体情况,国家、社会、学校对就业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等,凝聚学校、家庭合力促进就业。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指导过程不间断。

近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关政策,反映出国家对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大学生更深入地剖析自我,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更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大一至大四不断线。如通过针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修订、大三学生开展“简历大赛”、“就业知识竞赛”、“暑期就业调研”以及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动员大会、就业问卷调查、就业知识单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评估,确定职业目标,并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②。就目前独立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看,主要是由辅导员组织实施,由于辅导员学科专业不尽相同,相差较大,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建议学校针对辅导员开展系统地培训,以此逐步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密切校企联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密切校企联系是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及教学院系应与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加强联系,加强沟通,挖掘校企合作潜力,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具体要求,以便有针对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定期到用人单位参观,具备条件的可与用人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各教学院系应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及优质企业数据库,将沟通工作建立在平时,加强与已就业学生的联系,通过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文化、发展前景、基本待遇等,了解学生对企业的评价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为以后的毕业生就业推荐打好基础。

(五)引导科技创新,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因素。作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及创造力,组织开展科技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创造性活动及实践,形成良好的学习及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学生自身的含金量。

(六)“四心”并施,加强对特殊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指导。

特殊毕业生群体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有生理缺陷、有心理障碍、性格特别内向、学习成绩较差、受过纪律处分、网络成瘾的毕业生”③。特殊毕业生群体作为就业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就业质量及就业工作开展的效果。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本着“四心并施”原则,即对特殊毕业生群体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建立毕业生特殊群体档案,通过单独座谈等方式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自身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通过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单位、报销求职费用等方式为他们提供就业便利。

注释:

①陈小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②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7):39.

③李俊峰.高校特殊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0).

参考文献:

[1]陈小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袁南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7):39.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

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教育与大学生自身不断学习、持续修养的协调统一,从而达到大学生自知自觉地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教师除了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艺术性外还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问题,才能消除理论说教的单调枯燥气氛,才能使看似空洞的理论为学生所接受;真正实现大学生对书本理论的接受、内化并转化为自身素质。

一、将课本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的主渠道首先是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其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直是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该课程内容丰富且理论性强,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或者拘泥于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单一、授课方式死板,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和师生互动,缺乏时代感、显得不切实际;或者压缩课堂的讲授时间,花大量的课时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进行其他实践活动,而对这些活动教师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参与,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恰当的案例教学不仅使教师的讲解变得生动活泼,有助于教师把抽象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具体化、现实化,使学生能透过事实理解思想道德与法律的概念、原理,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案例讲解是为教学服务的,一次课不能讲太多的案例,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近年发生的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重大、热点、有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在陈述案例时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果案例材料太多,太复杂,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使学生不知所云。如果有些案例无法简化,教师可事先印制书面材料发给学生或播放案例内容的课件,使学生在课前了解、熟悉案例内容,必要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初步的讨论此外,还要注意到案例教学属于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另一些学生参与较少,甚至一言不发,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分配”发言的机会,启发、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参与讨论。

二、用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有时可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解、苦口婆心地劝导,下面学生却是我行我素,或是睡觉,或是聊天,或是做与课堂课无关的事情;一些教师只停留在概念和知识体系的灌输层重,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学生也是一知半解不得要领。考前死记硬背,考完试就忘得一干二净,更别说从内心接受和领会课程相关知识的内涵和意义了。这样热必造成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效率低下,也使荐我们对教学中此情此景因何而来不断反思。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如果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或者总是依靠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而不注重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难达到让学生提高素质的目的因此,用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改变呆板的说教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运用问题启发法,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和方式。总体说来,可以在课前、课中或课后的恰当时机提出问题,其中课前提出的问题倾向于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需要学生搜集资料和准备发言稿的问题;课中提出的问题具有“此时此刻”的特点,重点关注学生对社会热点、典型个案的即时认知、看法和意见课后提出的问题倾向于解读及剖析课堂教学结束时还意犹未尽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提问方式要形式多变,可以是自问式提问,如对思想道德与法律重点知识的强调,这种提问方式并不追求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而是重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关注或心理认同;也可以是泛问式提问,这种提问不需要某个学生单独回答,而是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判断和回答。

三、寓教于校园实践活动中

教师在课堂灌输的理论知识,如果能经过学生亲身的实践体验,则更易转化为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更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信念和行为,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中,校园实践从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仅仅是教材;从形式上看,它丰富多彩、活泼有序、直观生动;从活动范围上看,它不局限于教室,可以在操场图书馆,草坪等一切可利用的场地进行。相对于校外实践,校园实践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学生全员参与,节省实践教学经费,因而可操作性更强。换言之,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园生活蕴含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构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实践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的有限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会和领悟职业教育内容的深刻内涵,从而受到切身体会,进而提高自身素质。

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第4篇

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就事论事,重点剖析事件本身。选材时不需要古今中外地旁征博引,即便举例子也要和事件本身密切相关。这类作文,应以说理为主,举例为辅。本文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都在举例子,整个就是事例的堆砌,而且事例还不能贴近材料。

范文例举

立于律法 扬乎正道

襄阳五中 李晨阳

一个满载荣光的大学生,因为十几只小鸟而身陷囹圄。而十年半有期徒刑的判决则引发了全民热议:有人惊呼量刑过重,有人感叹处罚太轻。而于我看来,法院立足律法,依法做出了相应的公正判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探讨这个案件量刑轻重的问题了。

那些认为“因为几只鸟就毁了一个大学生的前程未免量刑过重”的思想毫无可取之处。姑且不论那位大学生闫某在庭审时如何狡辩,说自己并不认识这些鸟是国家级保护动物这一明显缺乏诚实品格的表现,单是其法治观念淡薄便已十分可恨。知法犯法,漠视生命,一心求利,这样的大学生空有一腔专业知识又有何用?一个不具备生命意识、漠视法律的人,我们能指望他开创一个怎样的前程吗?中国自古便是人情社会,但对于这种有意而为的非法牟利行为,我们决不可容许泛滥的情感去冲毁法律的长堤。一代大儒荀子也曾说过,世间一切的恶“皆生自纤纤也”。“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道德对恶念的束缚,立足于法,闫某身上镣铐的重量与他所犯下的罪行,相等无疑。

一年前,林森浩投毒案落下帷幕之时也曾有过这样的争执。一边是复旦大学百名学子,哭陈林森浩平日里并非罪大恶极之人;一边是群情激愤,更有人甚至大呼应由受害者黄洋的父母亲自行刑。对案件判决的争执甚嚣尘上,但无论哪一方也不能动摇法律的威严。一纸死刑判决书,沾了当事人双方和百名学子的眼泪,却是对这一案件的最好宣判――以法律为准绳,不以人情为转移。我们不应只看见法律的铁血无情,还应看见,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也恰恰在这决不退让的不动如山的律法之中。

诚然,这些鲜活的个例令人扼腕。但最初酿成悲剧的永远都是当事人自己。若是公民的法治观念能够加强,对于法律的敬畏能够付诸实践,哪里会有这一幕幕叫人心酸又无奈的场面呢?

人情固然温暖,可这也会成为罪恶的催化剂。试想,若没有刚性的钳制,光凭几句不痛不痒的教诲劝告来感化罪犯,凭一腔泛滥的同情心去宽恕罪犯,有罪的人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今天猎了十六只燕隼的闫某明天就会喜滋滋地把山林洗劫一空。纵容之下,必会导致不思悔改的人心存侥幸,日益猖獗。届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一切社会准则因律法的缺失而相继崩毁,难道要让我们泛滥的同情心冲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律大堤吗?

圭臬不可违。只有立足律法,激浊扬清,才可扬乎正道。

【考纲概述】

在高考作文评分发展等级要求中,有两处提到材料:一处提出材料要丰富,一处提出材料要新鲜。所谓材料丰富,就是选材要广泛,要有足够多的材料论证观点;所谓材料新鲜,就是要关注身边最新、最热点的时事要闻。

举例论证,就是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时所列举的事例必须典型,叙述要简洁明了,高度概括;所叙述事例的重点部分要突出;叙事之后,要有精当的分析论述,将摆事实和讲道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范文解析

高考语文突出体现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通过形成“一点四面”实现高考语文的育人导向。学生熟悉的话题、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文化社会现象等都应该成为我们选材的对象。精选材料内容,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引领我们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选材宗旨。

文章针对河南新乡一大学生闫某因在家乡猎捕1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和购买1只苍头鹰,而被判刑十年半引发热议这一热点话题展开论述。文章立意巧妙,不偏不倚,既不赞同说量刑过重,也不赞同说处罚过轻,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立足律法,依法做出了相应的公正判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探讨这个案件量刑轻重的问题了。”然后运用大量假设论证,并辅之以非常贴切的事例,使文章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材料丰富。

作文材料本身是对大学生犯法的热议,有人认为过重,有人认为过轻,法院依法判案。材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设计,涉及学生,涉及法律制度,贴近学生生活。这样让学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充分发散思维。文章选材非常贴切,做到了高度类似,同样是生活中的案件,同样是涉及学生的,同样是法院依法判案的,同样是判决后的各种议论,举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选例,既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选材宗旨,也高度契合了材料本身,有举一反三的说理效果。

类文生成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选材,要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进行类比。但是,我们在写作中常常缺少合适的例子,或者举例类比不当,使得说服力不强,造成论证乏力。这里所说的类比事例,就是指选例与材料中的相关方行为在本质上有同一性。在具体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应该怎样选材呢?

扩大阅读面,积累素材

除了课堂内的阅读,我们在平时要多阅读,尤其是要多读报,要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如环保、教育、娱乐、科技等。而且,读了以后要有自己的思考,它们对自己有哪些感悟,那么,一旦在写作中真的碰到这类题材,由这个材料引发议论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备考时,我们也可以把平时所做的阅读理解材料收入自己的素材库,并从中提炼出相关话题,以备不时之需。

选择素材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要“新鲜”,只有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说,读者才愿意看;二要有“亮点”,即所选的新闻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是重大事件,或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要能吸引人;三要选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材料。新闻包括时政、法律、经济、民生、教育等众多领域,自己熟悉哪类知识,一般就选哪类新闻,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说到点子上。

选材对象既可以是“个例”,也可以是“泛例”

“个例”就是具体的事例,就是紧扣中心观点,选择一个典型事例,详细地叙述下来。当然,这种具体叙述是相对于概括性的事例来说的,不可像写记叙文那样过于详细,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即可,因为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泛例”就是概括性的社会现象,它是舍弃了具体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加以概括归纳出来的一类一类的“泛指事物”。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根据写作实际恰当处理好“个例”与“泛例”的选择。

有感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阅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之一,无论是想学好母语还是学好外语,大量的阅读都是十分必要的。单单从考试方面而言,英语阅读一直在考试中占有很高的分值,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在作为检验英语水平的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这一点更加明显,英语阅读的比例达到了40%。但对于大学生而言,阅读理解偏偏是很头疼的一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一一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了解决的方法,希望对广大的大学生朋友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大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一个神圣不可或缺的角色。同其他学科一样,英语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英语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能够从老师口中直接获取知识的话,没有人愿意课下讨论或者是查阅资料。这或许是中国学生形成的习惯,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大多数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表现很让人失望。他们大多是给定时间让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间一到便开始对答案然后对错误较高的题进行讲解。这样一来阅读锻炼的效果便很差,基本上达不到什么效果,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1.2阅读兴趣缺乏的问题

英语阅读理解比起汉语的阅读理解来,不单单是多了单词和语法的考查,还是一种心理的历练过程。在中国,大多数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一路读到大学,基本上对考试已经是"厌恶透顶"。很多学生看到英语阅读后的第一感觉便是厌烦,但又很无奈,不得不做下去,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折磨"。当学生没有多大阅读兴趣的时候,一旦遇到很多不认识的词汇,大多数学生都会在心烦意乱的情况下选择放弃。由此可见,兴趣在大学生英语的阅读中非常重要。

1.3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阅读习惯。

所谓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大多数时候不需要认识单词的意思也能把文章的大意弄明白。但是大多数学生存在逐词阅读的坏毛病,弄不懂某个单词的意思就不能继续读下去,结果导致做题的时间不够用,因小失大。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指读、有声阅读、回视频繁等不良阅读习惯,这些习惯严重影响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的速度,是英语阅读中的大忌,必须改正。

1.4阅读策略运用不当的问题

英语阅读理解题做不好的学生大多数不会运用阅读技巧,导致他们一度认为英语阅读"很难"。研究发现,超过90%的学生会注意到阅读中遇到的新单词和词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会纠结于它们的意思而影响阅读的速度。调查发现,有15%左右的学生会根据上下文揣测陌生单词的意思,并由此做出正确的判断。还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做完阅读题之后试卷基本上是白的,没有任何标记和笔记。实验证明,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做标记或者笔记的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成绩都比不做笔记或者标记的学生要强一点。

2.解决的办法

2.1针对教学能力方面

所谓教学能力,不仅仅与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与教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师学生心理状况的把握,教师对于突况的处理等等有关。某些大学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学术科研,毫不关心学生的教学问题,讲课就是应付公事,毫无责任心可言,完全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样的教师,学校管理部门一定要及时给予批评指正,让其明白,虽然是大学,但还是要以学生的学习为重,不要在其他方面投入过多精力而影响教学。其次,教师与教师之间要相互合作,不要一味的竞争而因小失大,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最后,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让学生放下心理上沉重的包袱,思想压力不能过大。教师在学生问题上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切不可以随便放弃任何学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许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2.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英语阅读失去兴趣,除了对考试的厌倦以外,还与学生长期在英语阅读中受挫有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不合适,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欠缺,没有或者是不熟悉阅读技巧导致的。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找到合适的材料,大量练习。只有这样,在实践中多多总结经验,才能在考试中做到从容镇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都能得心应手,从容应对。课外阅读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效。

2.3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学生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一一留心,做出正确的处理。比如,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挑有用的信息读,不要纠结于不认识的单词,而且要限制学生做题的时间,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不至于考试中手忙脚乱。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不习惯,做题效果也不太好。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因为这样一来阅读目的就变得明确起来,因此,阅读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节省时间。再者,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主题句的重要性。在遇到主题句比较明显的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先快速阅读,然后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找出了每一段的主题句,文章的大体意思便跃然纸上。最后,每一次考试都是查漏补缺的好机会,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的漏洞暴露出来以后高度重视,趁早纠正。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因此,学好一门外语十分必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而且又是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的一门学科,大多数学生从小便开始学习。大学生即将迈出校门步入社会,学好英语势必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发展,为了自己的未来,大学生一定要攻克英语阅读理解这一关,让英语成为自己成功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参考文献:

[1]段自力.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策略调查与后摄自主课外阅读[J].外语界,2006(3).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实验 自主型实验 创新能力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创新训练项目是指本科生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自主型实验特色,就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教师提出实验目标和任务,学生剖析实验内容、搜集资料、编写实验大纲,由实验室提供实验设备、耗材等条件。在教师陪同下,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构件设计、试件加载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和完成实验报告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知识,真正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1.大学生创新实验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逐步落实,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1]。各地高校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纷纷进行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导师制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综合国家、省市、自治区、学校和院系各方面的力量,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和完善创新实验平台,概括起来主要做法有:(1)开放实验室,结合自身学校特色,整理实验室相关材料,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实验室开放的方案,鼓励学生进行相关实验;(2)鼓励学生在课余期间,对自己或者兴趣小组需要完成的实验,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3)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特定实验器材的学习,完成实验,并写出试验报告和初步论文。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若干问题[2]。

1.1选题的意义及重复拷贝现象存在。有些学生在选题过程中,一味地求新求异,但对题目的研究意义和试验目的了解深度不够。有些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的目的不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实验。因此,个别学生要端正参加综合实验的态度,重新正确定位参加创新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有些项目与指导教师的项目基本相同,这说明学生在选题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这种做法本身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意义不大,而且会影响整个团队正常水平的发挥。这种状况与创新实验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应该坚决杜绝。

1.2项目的实施出现急功近利和毫无头绪的现象。某些大学生为了获取学校和国家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名额,认为通过跟随老师完成创新性实验就可以发表学术论文,提高自身素质,为自己保研之路添砖加瓦等。因此对这样一次真正接触科学研究的机会,某些学生不想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认真思考,缺乏科学、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有些学生基本功不够,又不愿意花时间学或者只是为了学学,忽视自身作为研究者的主动性,被动应付。有些时候学生想做出些创新,但是由于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或者衔接不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少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有些知识书本上没有时,不知道如何查阅文献,不知道到哪查,毕竟百度的知识有限。由此导致采取应付的态度,重复他人工作,失去创新和研究价值。

1.3创新题目和创新实验严重脱离本科生的能力范围。创新实验,重在创新,但对于本科生来说,很多专业课程都是大三、大四时才开设。而科学研究则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专业的工作,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力和时间有限,这就决定了创新项目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提出一个适合本科生科研的项目是保证创新项目有效开展的关键。若题目难度大、涉及面广,就会影响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课题开展一段时间后参加项目的本科学生往往演变为指导教师或研究生的科研助手,仅仅做一些辅的工作,则成了单纯的劳动力,达不到该项目立项时的预期效果[3]。

2.大学生创新实验结合自主型实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达到创新实验的预期目的,在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既要注意避免包办代替,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又要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实验现象,善于提出问题,启发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4]。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验证型的实验方式,并没有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能力得到转变和提高,很难建立对“实际操作-实验现象-分析理论-设计计算”这一过程的完整认识,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进行实验改革,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全过程由学生完成的具有综合设计性的自主型实验,依此促进大学生创新实验质量的提高。根据上述现状,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方案:(1)在大学生中逐步采用大三学生带大一,大四学生带大二的方式,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大三、大四的学生。大一、大二的学生跟随大三、大四做实验写报告,充当科研助手,通过两年的辅工作,逐步了解相关实验仪器和小论文的基本写作锻炼。在学习和试验过程中逐步体会和了解科研项目,并且积极思索科研项目,为后期科研项目的申报打基础。(2)提供开放式的实验室,并且提供实验室试验仪器的自主实验指导书,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完成试验。比如我院的结构实验室,提供一套自主型结构试验大纲和对于的指导书,帮助学生自主完成试验。(3)基于本科生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或者衔接不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生专业训练,对某些试验相关数据和实验方案不够了解的现状,我们采取指导教师主动介入,帮其分析相关实验数据和试验方案,指导学生查询和查阅相关文献。

2.1创新项目与自主型实验结合的实践过程。我们在指导大学生创新研究课题“新型棉花秸秆绿色保温超轻粗集料的试制研究”中,采用课题开题之前学生先介入指导教师的相关实验。这个阶段的学生状况可以说是毫无章法,盲听盲从,处于混沌状态。但是跟着做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后,随着对实验仪器和试验过程的熟悉,就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在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指导的协同工作状态下,该课题小组完成了“新型棉花秸秆绿色保温超轻粗集料的试制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1)制订实验方案阶段。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充分认识和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和意义,熟悉实验设备和原材料,提出并讨论初步实验方案,制订实施方案。(2)实验进行阶段。根据自主型实验大纲独立完成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初步整理、重复实验,保证结果的可靠性。(3)撰写实验报告阶段。学生独立地将实验过程和获得的数据组织成实验报告,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2具体实验过程和研究内容。(1)实验原材料的处理研究。棉花秸秆的切割过程与切割工具的特性、茎秆的物理力学特性、切割工具与茎秆的相对位置及切割的速度等都有密切关系。切割工具的结构应与所收获的作物相适应,刃口越薄,刃口越锐利,越有利于切割,但过于单薄而尖锐的刃口,没有足够的强度,会很快磨损或折断,而缩短寿命。因此,必须处理好锐利度与耐磨性的关系。(2)棉花秸秆超轻粗集料的表面改性和裹灰处理研究。丙烯酸是乳液聚合中不可缺少的功能性单体,它具有增加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减小乳液粒径,提高乳液的分散性,增加涂膜的附着力,与水泥复配促进水泥的水化反应,起一定的加强作用。如果丙烯酸的量加得少了,则由于涂膜水分干燥快,水泥未来得及水化既已成膜,水泥在其中只起到填料作用,制成的产品性能显示不出水泥水化物的优点,那么就没有必要采用水泥,因为很多廉价粉料也可以满足要求。相反,如果丙烯酸的量加多了,则会引起水泥水化过快,使聚合物水泥成膜出现干缩以致裂缝,失去防水作用,因此丙烯酸的添加量尤为重要。(3)棉花秸秆颗粒超轻粗集料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手工去叶、壳和侧枝,外部擦拭干净。试样要求通直、无虫害、无明显缺陷、没有表皮的损伤或开裂。自然干燥后测定棉秆含水率,获取棉秆试样后立即做相关力学特性实验并测定相应含水率。

3.结语

为了保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顺利实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教与学是根本保证,实践锻炼是重要手段。为此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3.1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采用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更多学生涉足科研创新,毕竟教师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指导很多学生。

3.2通过前期自主型实验的积累,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的一批人,他们思路开阔,富有浓厚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要给他们平台,展示自己,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3教师合理的指导、帮助和督促能够促进学生完成试验,避免创新实验流于形式。唯有在不断的实践、探索、改进中逐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才能真正为在校学生构建一个高水平综合创新实验平台,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林,吴振宇,于丽英.大学生综合创新实验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验[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110-113.

[2]李丽洁,施瑞,陈树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62-163.

[3]朱玲玲,叶国田,周颖.材料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78-180.

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学习状态;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经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外资的引入、市场竞争的激烈,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英语水平愈来愈重视。而本论文中反映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状态的一些现象与原因令人深思。

一、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些现象

(一)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不明确,英语学习随主流

英语学习的茫然导致大学生不愿意经常参加与英语相关的活动。在调查“你在学校里类似英语沙龙这样组织里的活动参与程度”时,选“A 积极主动”的学生中,文科学院与理工学院皆为15%左右;选“B跟随主流”的学生中,文科学院有57.7%,理工学院有40.4%;选“C不知所措”的学生,文科学院有27.3%,理科学院有44.3%。对比可得大学生学英语出现跟主流的状态。

(二)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调查“你在学校里类似英语沙龙这样组织里来的频率”时,选“D每月1、2次” 或者“E更长时间”的学生中,文科类学院有67.1%,理科学院有52.8%;选“ A每周两次以上”的学生中,文科类有3.40%,理科类学院有3.83%。从调查的数据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高。

(三)英语学习主要为“考研”,英语学习功利性强

在对老师的随机采访中,老师反映学生学习英语出现两极分化。英语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形成各自小集体,很少交往。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过四六级或者考研。他们主攻的是四六级英语题目、考研英语。学生偏向于书本方面的学习,忽视自己的英语口语等能力的锻炼。

(四)学习态度差异性大

在调查“不能坚持来学校里类似英语沙龙这样组织里学习的原因”时,选“惰性”的学生在大一、大二中分别占52.2%、40.4%。选“天气不好等客观原因”的学生占40% 到50%。由于不够自信而选“看到外教不敢开口”的大一学生中有24.4%,大二学生中有11.25%。选“口语不好,无法和外教交流”的大一学生有45.6%,大二学生中有17.5%。此外因为英语学习环境不好而选“外教太少,插不上话”的大一学生中有18.9%,大二学生中有27.5% 。“觉得外教不好”的大一学生中有2.22%, 大二学生中有8.75%。选“对外教话题不感兴趣”的大一学生中有8.89%,大二学生中有27.55%。另外因学习英语不知所措而选“去那不知道做什么”的大一学生中有32.22%,大二学生中有23.75%; 选“别人不去我也不去的”大一学生中有10.0%, 大二学生中有11.25%。 以上分析可以反映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差异性大。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状态不佳原因剖析

为什么大学生学习英语状态会出现让人担忧的现象呢?在采访一些学生和相关老师后,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高中时期,英语教学大多采取的是传统模式。老师与学生的重心都放在考试上。学英语变成了学习英语语法。英语语法的呆板的、缺乏吸引力使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概念是模糊的。然而大学里新的教学模式更加自由。在大学里我们可以和外教交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真正的外国文化。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日趋浓厚。例如在调查“你对学校外教的评论”中几乎99%的同学选择了外教优秀或者较好。在调查“如果一个星期有一个晚自习不上,你是否愿意利用这个晚自习来此学习?”时,学生中选“A很愿意” 文科学院的有80.8%,理科学院有63.8%。从这一选择中可以看出高中英语教学抑制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就业原因造成了英语学习的功利性

就业趋势造成很多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变成了就业的筹码,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所在学院与专业的就业趋势有关。文科学院对口专业更加看重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他们拥有好的普通话与英语能力。例如外语学院的英语沙龙、英语 自主学习中心、英语同声传译及特色班级的开展。工科学院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城建的各种实验班,包括工程力学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等等。因此就业原因造成了英语学习的功利性。

(三)学生缺乏自信

正如疯狂英语的李阳说过的“OPEN YOUR MOUTH”,大学生在外面大声说英语很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自卑心理, 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不好,发音不准,不够自信尤其是在口语方面是出现大学生英语学习状态不好的一个原因。

三、促进、提高、改善大学生英语

学习状态的措施(一)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模式

高校应该积极引入一些英语口语好的优秀老师来为学生的英语教学增添新的活力。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组织英语老师参加一些关于英语教学的交流会。让老师能够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是带动学生英语学习重要途径,学校也要积极在学生之间举行各种各样的英语口语比赛。

(二)调整专业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的每一个学院都应该对英语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工科专业的学员要积极的组织学生参加外语比赛,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学校应该在校园里渲染英语学习的氛围,无论在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环境中都有英语学习的气氛。例如:道路的标识,建筑物的名称都用中英文表示出来,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英语的气息。多鼓励学生到英语相关的协会或沙龙中去学习,把英语口语带到生活中。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上所述,自信与英语能力成正比。拥有自信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英语交流活动。让大学生通过生活了解英语,消除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与不自信。

(五)改革教学体制

目前多所大学都在提倡素质教育。通过多种举措,大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视程度加深。此外针对英语的特殊性,学校可以对英语的期末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语考试。口语考试的成绩计入学生的学分中。有了相应的规定后,学生对英语学习状态会走上顺利的轨道。

总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为了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中国的国际化,各学校应该加强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塑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状态,促进学生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与升华。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践形式;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依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内涵在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书本知识学习和投身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四有”新人,价值目标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旨在通过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观察、分析与服务,进而了解世情、国情,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的再要求、再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是大学生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体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探索、掌握、实践、验证、发展真理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科技相结合、认识与改造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体、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的重要渠道。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仍处于被动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单向的教师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尽管我们认为大学生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是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在教育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对应地,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群体也一直习惯于以教育者“权威”自居,对大学生实施甚至灌输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分别处于主动、被动的位置,这体现了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如果不能将这种传统、单一的主客体关系打破,自然也就无法建立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新局面,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实践形式有待创新

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无论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学科专业实践活动还是校外实践活动,都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形式。每年各种活动在开展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流程乃至学生参与的群体、活动合作方往往都沿袭多年来的经验做法。当然,依靠经验办事是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实施的效率的,也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一些精品活动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但是,这也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怠于思考、盲从组织安排,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继承性的传统实践活动中,新一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往往会先研究前辈留下来的活动资料,往往也因为这样而容易陷入到旧的思维模式之中,难以实现突破创新。

(三)考核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首先,实践报告作为当前考核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最主要依据,实践报告所获得的成绩分别与个人、团队受表彰情况有关,笔者发现实践报告得“优秀”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的表彰。实践团队中,获得优秀实践报告的成员越多,该实践团队也更容易获得“优秀实践团队”的表彰。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察比较片面,主要是依据实践报告来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实践成果。在成绩评定和表彰上,对学校立项的实践活动参与者存在明显的偏向性。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少数精英群体具有“保护性”,不利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全面评估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建议

(一)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

高校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了解更为全面,在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能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贴近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能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践场地、资金支持和最实用的案例学习。校与基层一线相互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不仅能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社会带来的价值,那么只有全方位地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因而,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推行校企联合的“双元”实践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校企联合实践模式以企业为高校创办实践基地的形式为主,这样可以长期为大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岗位。这样既能保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实践教学成果的转化,也能为企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在选择合作单位时,应倾向于对培养大学生的主观愿望强、社会信誉高的单位,并且从一开始就签订全面而详细的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细化共建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等内容。对于实力雄厚的学校,在拓展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师生自主创业、与企业合作发项目等,这种合作形式下更能保持高校的自主能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锻炼平台。

(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

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落脚点,即是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具备优秀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因而,实行社会服务型实践模式是高校实践教育社会功能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服务型实践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近些年,由团中央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累计有七千多万人参与进来,分别深入到贫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支农、医疗卫生及科技服务等志愿工作。其中,扶贫接力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等是当前几大重要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

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大学生真正有机会深入到山区、农村、基层,了解最真实的国情、民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通过运用自己所学到知识、才能为人民群众服务,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感,是对大学生最生动、最具实效性的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服务型社会实践通常都是以义务服务、公益活动为主,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来说,是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可言的。因而,政府和高校最主要是解决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在政策和物资上大力支持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国家对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对于服务期满、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在报考公务员时可以优先录取等政策,很显然对大学生投身于西部建设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其次,时常关心和慰问正在服务期内的大学生,对家庭困难的志愿者直系亲属给予一定的帮助和照顾。这样才能使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安心于志愿服务工作。同时,对志愿者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当地政府应与之保持经常的沟通和联络,了解服务地区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帮助志愿者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志愿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三)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都是比较多的,要使其规范、有序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运行的各个环节、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高校实践教育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表彰先进来激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等,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精益求精、做得更好。

当前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估考核,按照考评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对参与实践的大学生的考评与对组织方的考评。从考评的内容来看,对大学生的考评,主要以其参加实践的时间、实践单位的评价及实践报告为依据;对组织方的考评则主要依据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总结材料以及参与人数、媒体报道情况等量化的实践效果,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贴合度、参与面与受众面、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等方面来进行考察。现有的这种考评形式在考察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考评者对考评对象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知之甚少,仅仅依靠文字材料和汇报演讲作出判断,主观性较强。

针对这种现状,应建立起综合全面的评估考核机制,按照比例分摊的形式分别考察学生、组织方、学校、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其中以大学生和组织方为考评重点,同时要总结学校整体的部署、指导情况,并定期对合作企业及实践基地进行评估和考核工作。

对组织方的考评亦同,以目前的考评指标为主,并参考过程监控中所得到的详细信息、学生对组织方的评价等内容,对其在社会实践计划、组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过程交流和成果分享,并适当对优秀个人和组织者进行表彰奖励。对于某些长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或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果的实践活动,还要进行后期的效果追踪,并根据实践效果决定该类实践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周期。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地改变传统的教育体制,减少行政干预和教师权威,放权给高校自主设计教学计划,放权给大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地以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导向,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规划、组织管理、评估考核及保障支持工作,将实践教育与专业学习和日常教育相结合。通过把每一环节做到实处,来实现社会实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国栋,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管理学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是为人立业的根本。但是,近年来在社会风气、校园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人才荟萃的高等学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影响了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影响校园的安定、和谐。导致大学生失信的原因是什么?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途径有哪些?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高校和社会面临的课题进行探讨。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校园受来自社会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其中的非诚信风气,在社会漫延泛滥的同时,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大学生不诚信行为不仅越来越普遍,而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明显:不诚信的领域在扩大,不诚信的人数在增多,不诚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提高,不诚信行为导致的负面影响更久远。在此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考试作弊形式趋于多样化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又担心成绩不及格,所以只能是抱翘幸心理作弊。作弊手段和方法,由传统的抄袭、夹带纸条等形式向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电子网络平台作弊,由1-2人作弊向团体化、组织化作弊发展,甚至有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如在一些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中,作弊形成了一条龙服务。

1.2 假材料、假证明有了时代的特点

传统学生的造假行为主要有:乱编理由请假,为了荣誉作假材料等。今天大学生的造假范围已经扩大,一是就业时求职简历“水分”多和随意毁约。此外,有一些部分毕业生把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当儿戏,随意毁约,频繁变更用人单位。二是利用假证明骗取国家助学金和各种奖学金。一些同学为了骗取国家奖、助学金,虚报家庭经济情况,到当地民政部门虚开困难证明等。

1.3 部分学生瞒天过海拖逃贷款

国家指令金融机构对在校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学生与银行签约,学校作为担保单位,学生毕业后通过就业获取收入来逐年还款。本意上是为了培养人才和维护教育公平,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部分学生毕业后通过各种手段拖逃贷款,包括隐满收入,频繁变更单位、住址等。

1.4 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行骗、诈骗行为时有发生

高校中,互联网已成为广大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或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亦成了助长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工具。一是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是隐蔽的、自由的,于是在网络上不实信息,甚至刻意误导、辱骂,以此来发泄对社会、学校、个人不满情绪,更有甚者利用虚拟网络进行感情、金钱诈骗;二是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个别同学在网络上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甚至公开发表等。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大学文化缺失和非主流文化盛行

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在扩招潮中盲目追求“大”“全”“新”,只注重表面的辉煌,过度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放松对内涵的追求,导致校园文化受非主流文化的侵蚀,使求真务实、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崇尚文明的大学精神在流失。

2.2 “失信成本低,守信成本高”非正常现象的负面作用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现象表明:失信风险小,受处罚力度轻;而诚实守信导致成本增加,甚至被淘汰,就像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一样。正因为诚信缺失的风险和成本较低,大学生的诸多不诚信行为,基于在这种“得”与“失”的博弈中进行选择,从另一个角度上纵容和“鼓励”了非诚信行为的发生。

2.3 功利主义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求利欲望。一些地方和领域,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风气不断滋长,许多人在金钱和权力的驱使中渐渐迷失了良知,各种投机取巧行为被广泛使用,各种、弄虚作假者屡屡得手,甚至在少数地方,不守诚信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公开的秘密。社会上的这些不良现象也时刻在侵蚀着大学生。

2.4 道德评价机制滞后

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中,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和考核一直缺少有效的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而对学生个人信用的登记和考核更是空白,这对不诚信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和制裁。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记录和考核,对违反诚信行为规范的学生也没有强有力的惩戒措施。

2.5 受人性的弱点影响

1957年,美国行为科学家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大多数人是懒惰的,也不喜欢负什么责任,容易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大学生也是自然人,有着自然人的本质弱点,如果在监督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是会做出自私利己的行为的,从某种角度而言大学生不诚信也是人性的弱点所在。

3.借鉴美国高校诚信管理的经验

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及其行为的形成,关键在教育培养,核心在制度管理。为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管理水平, 我们应本着“激浊扬清、为我所用”的原则, 从我国高校的实际出发, 积极借鉴美国高校诚信管理的一些有效做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3.1 大学生学术诚信制度内容的细化

与美国大学相比, 不难发现我国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多的学校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比较匮乏,即使有,也因内容上比较空泛而缺乏可操作性。

3.2 学生在诚信管理中参与度的提高

美国大学有一个重要理念:强调学生参与制订和实施诚信守则的全过程, 就是将学生视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在许多学校的诚信守则中, 都明确规定学生有检举作弊的义务, 并享有参与判定处罚的权利。美国高校的实践表明, 吸纳学生参与制订、实施学术诚信规范的做法,对于提高大学生遵守学术诚信规定的自觉性是行之有效的。

3.3 加快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设

美国诚信管理机制首先从完善个人资信档案管理开始。在美国, 每个人都有“社会安全号”,这个安全号可以把他一生几乎所有的信用记录串在一起, 如果他有过不良的记录,那么该记录将永远伴随着他。美国人完善的个人征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强烈的诚信观念。因此,对于完善我国高校诚信管理体系,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快高校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建设的步伐,是非常必要的。

4.解决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基本途径

4.1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倡导诚信文化建设

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要从文化育人的新视角,把诚信教育和大学文化传承与建设整合起来,将理想教育与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将慎独自律与制度约束和他律联系起来。用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来培养一代新人,建设“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的诚信风气,使诚信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通过各种诚信活动,营造出“讲诚信得益,不诚信受损,讲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把诚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体现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的活动来抓,形成良好的传统和制度,并长此以往有效地开展下去。

4.2 培养学生“诚信为本”的信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诚信文化侧重于自律,竭力倡导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讲诚信,并指出这是是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良方。结合社会的各种鲜活案例,教育大学生自觉树立“诚信为本”的信念,在人生经营中恪守“诚信”,将是未来社会风气转化的前情提要。“诚信为本”理念是我们纠正不良之风的根本,是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

4.3 树立学校、教师诚信形象,为学生守信起示范作用

古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广大教师在诚信文化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来实现对学生诚信观念的影响作用。学校建立严格的制度,面对上级检查、评估不做假,不回避问题;教师在教学上认真提高水平,科研上杜绝抄袭、剽窃行为。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被诚信风气所感染,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

4.4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也需要道德的力量来维系经济的正常运行。诚信是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之一。对大学生的失信惩罚,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身份,给予重新做人机会,同时,也不能避重就轻,要给予足够震慑力的处罚和高成本的付出,才能让大学生坚守诚信的底线,不做出逾矩的事情。

4.5 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

基于人性假设的“X理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记录档案,与社会共享诚信信息。加强大学内部的诚信制度建设,包括实行学生诚信信息公开和失信惩戒等措施;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符合大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诚信体系的“游戏规则”,如诚信评估准则、评估方法和管理办法等充分调动教学、管理、服务各职能部门参与诚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治东.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诚信道德[J].教育与职业.2009.06.

[4]任运康,余惠琼.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及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

[7]胡映君.构建大学生诚信档案略策研究[J].兰台世界,2009,24(3):31.

第10篇

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对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紧密关注社会生活、紧扣社会生活的热点。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多讲一些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巧设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必须运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首选方式,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就是用简单而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印证理论观点。案例教学能融会贯通基本原理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学摆脱枯燥、摆脱单调,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认识程度、理解程度。通过将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使理论的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富于启发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不能孤立存在,它的运行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展开案例分析与讨论。要处理好具体的案例学习和系统的原理掌握的关系,避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防止使完整系统的知识学习演变成零碎繁琐的事例展示,确保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同时,又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加深对原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将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最佳功效。

因此,提倡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事实上,在理论知识普及与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连贯性较强,能更全面、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就意味着自毁案例教学的基石。正确运用案例教学,就是要在讲解基本理论时,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本案例的因与果、问题与对策,阐明案例所包含的本质,把生动的案例与原理融为一体,使学生由对单一的案例认识上升到对相应课题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理论是实践的指示器,而实践是理论的验证体。”[1]强调教学改革不是否定课堂理论教学的作用,而是避免理论课中比较抽象的原理不为学生所理解,要引导学生到现实社会中身临其境的体验生活,使政治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接受并掌握。实践证明,单纯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效果不好,学生也不欢迎。而理论联系实践,学生带着理论从课堂走向社会,又带着问题从社会回到课堂,可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社会热点有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热情和认可程度有大幅度的提升。社会实践调查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社会调查,并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积淀实践感悟,完善自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大学生深入社会第一线,耳濡目染,亲身体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动态中引导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社会调查提纲,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出调查报告或假期见闻。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提高运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报告也为课堂教学补充了新鲜材料,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针对当前与大学生相关的一些热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调查、深层次剖析,并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教师精心指导与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操作和思考,彻底改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在体验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科学探究无限。外部灌输的理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而入脑入心,成为一种信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外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适当向课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修身’活动,体验并感悟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种教学意在强调教育的参与、体验过程,从而体现出教化的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特征。”[2]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变化,加深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体验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体系不仅增加了社会实践这个新环节,而且丰富了课堂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效能,课堂教学仅仅是一个方面,在深入社会实践亲身体验中,当代大学生更能深切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科学理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这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

动脑动手动口与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

现代教育更为强调教与学双主体之间的平等和互动,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动脑能培养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写作可以训练文字写作能力,做事可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动口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表明,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主体的践行、体验、体悟。为此,在教学中应努力构建一个互动、对话、入脑、入心、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学生得到了解放,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学校走进社会,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始终贯穿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反复循环过程,经过多次循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内外积极地探讨和交流,既能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又能开阔视野;既有言语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经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的既严肃紧张又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其间,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互动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心中的所思所想主动地“掏出来”,学生热烈活跃的讨论交流与教师的引导性点拨、导向性分析、实际性讲授双向贯通,并通过“应用”这一中心环节,使学生对自身思想实际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剖析内化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热点、疑点的烘托中也得以解决。为此,应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在大学生的思想上、行动上,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知行合一,逐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生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依据理想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而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是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中根据其专业发展和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定需要达到的目标,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护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职业生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护理学生求职就业带来很大的竞争性、挑战性,因此如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是摆在卫生类高职院校面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为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护生进行个体的自我定位,确立生涯目标、设计合理的成才之路;选择有意义的个人价值观;帮助护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正确处理当前学习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关系。

一、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曾经有人对日本东京大学毕业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的毕业生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毕业后做什么,计划取得什么样的业绩,达到什么样的层次等等,并且予以书面化。12年后。针对这群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当初那3%有目标设定的人.收入状况明显好于其他人,并且对生活的满足程度也高出很多。可见,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对成功者是多么重要。

我校自建校以来每年都举行毕业生招聘会。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许多学生尤其是护理系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拿着求职材料不知往哪家单位投是好.参加就业招聘会好像是在“赶集”。多数护生没有“生涯”概念。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也不甚了解。由此可见.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护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二、辅导高职护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新思路

要解决高职院校护理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从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关心和帮助的援手;而作为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新思路。

(一)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穿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

(二)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自我

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尽快让所有学生接受职业测评服务。

(三)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而且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

(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

三、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尽早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

一个人职业兴趣、职业意识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前,没有实际接受过护理职业教育,对护理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还没有真正形成护理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因此.护生的护理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要从一进入高职院校就开始培养,以适应护理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依据所学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用人单位招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专业。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是护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依据。如果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离开了护理专业.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所学的护理专业,参加工作后必然就要“补课”,这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许多负担,也不利于个人发展,难以实现个人价值。

(三)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曾对700名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很重要;对学校或者其他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生涯设计、就业指导服务。只有两成学生非常满意,而近一半的学生不满意。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不满意。

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不只是职业知识的介绍不能照本宣科,空洞说教,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提高辅导效果。如采用专题讲座、现身说法、社区实践、外出参观、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使辅导的内容形象、深动、具体。要用启发、讨论、辩论、测试等学生参与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路,分享经验和感受。

高职院校适时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提高护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教学手段。科学、合理与适时的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帮助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自我的定位、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寻求最佳生涯发展途径的专门性课程和活动,也是学校职业生涯辅导中最有效的辅导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吴风清;危情护理[期刊论文]-中国医院院长 2008(05)

第12篇

一、思政教育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积极作用

第一,思政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未来劳动力的主力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国家未来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有基础、有理想、有抱负,完全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文化观念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观,社会上充斥大学生缺乏诚信、没有责任感、道德水平低等负面评论。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性,也会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提升大W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而思政教育无疑是提升综合素质的切入点,将思政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并更容易在职业上收获成功。

第二,思政教育有助于高校实现培养目标。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输出人才的重任,输出的毕业生要求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具有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并且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创新思政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有效结合,从而为整个国家提供可靠的高素质人才,创造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中坚力量。高校毕业生出了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外,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也同样重要,同时具备以上素质才能称得上人才。思政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高坚实有力的思想路线指导作用,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学府的培养目标[1]。

二、在职业生涯中发挥思政教育工作作用的具体措施

第一,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为出发点,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适用性和实用效果。思政教育工作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为出发点,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思政教育具有了时代使命,一旦两种教育方式有效结合,思政教育即会更加强调其适用性和实效果,一旦具备这些作用思政教育就会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与之对应的社会问题,也有相应评价指标,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时,我们最看重它的实用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实际作用。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体制下,吸纳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还能够验证它的效果,一举双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可以检验教育是否能够达到预定效果。在实践中,必须广泛的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对职业能够有所了解,以此为基础上制定对应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确认职业生涯目标。与此同时,结合实例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适用性和实用效果。

第二,优化教育课程授课方式和内容。虽然教育部早已要求高校必修课程中必须包含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相关命题的课程,但是全国各地高校林立,具体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参差不齐,差距十分明显。课堂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讲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广泛穿插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内容不仅必要而且更具艺术性。在授课内容上,广泛使用专题讲座,同时要求学生群体积极准备发言材料,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数量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促使授课内容更接地气,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授课工作可以扩展至培训活动、班会活动和社团活动之中;授课方式还可以改进成职业能力测验的方式等等诸如此类,目标就要让每一参与者在个人理想、自我发展、社会需要之间找到自我,找到平衡点。

第三,以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本身率属于 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因而,在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时,不可忽视思政教育的那些基本要求,而且要遵循其发展规律。为了有效的将两类教育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发挥“1+1>2”效果,就必须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做好培训工作。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对教师采坚持长期进修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水平,并定期考核,培养出专业化的教育队伍。其次,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和职业发展业务素质。两种教育若想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和职业发展业务素质,第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水平,第二要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水平,并实施两种教育交叉培训的方式,提高广大师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正人先正己”,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教育队伍的力量和水平,促进新常态下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

综上,本文重点分析了思政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和一些具体的措施,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跟得上时代的节奏,而且要强调其在实践中的实用性,只有这样思政教育才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