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3 03:2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经大学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双学位――一石二鸟
在各大招聘网站上,处处可见取得双学位的本科生可以享受研究生待遇的说明和标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双学位?它又有什么样的魅力让招聘单位另眼相看?
其实双学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学习另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要求者可同时获得另外一个学科的学士学位。双学位,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制度出现在我国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国外,双学位制度由来已久,不但有双学士,还有双硕士、双博士。
【示例】武汉大学(辅修、双学位)2016―2017学年部分招生专业
双学位培养模式在当前国内各大高校中极其常见,而且数量众多,各具特色。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开设双学位专业的院校众多,所以也使得这一培养模式参差不齐,在教学质量上差别极大。有些专业是学校真正花功夫培养的双学位专业,如西南财经大学的经济数学专业,学生除了和该校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修习相同的课程,还要和数学专业的同学一样学习本科期间全部的数学课程。
小贴士:1.双学位与第二学位。双学位培养模式为那些入学时未能进入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圆梦的机会,学生可以跨系、跨专业系统地学习。第二学位一般需要学生在本科毕业以后再进行相应的修习取得。2.双学位证书与辅修专业证书。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规定学生在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的前提下,修满规定课程25学分以上,可获武汉大学颁发的辅修专业证书,修满规定课程50学分(含毕业论文答辩5学分)以上并符合《武汉大学双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者,可获得双学位证书。
实验班――实验中的新事物
从2010年起,国内高校纷纷推出新设的实验班(学院),目标直指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根据实验班的专业性质及培养模式,目前实验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别:理科实验班、文科实验班、工科实验班、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基础科学班、复合培养实验班、双语实验班等。
这些实验班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理念等优势而成为国内各大院校的一颗颗明星,毕业生在留学、保研、就业方面要远优于普通毕业生。以人文科学试验班为例,其打通文学、史学、哲学三个学科的专业界限,培养具有深厚文学、史学、哲学理论基础和科学素养,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适应多学科日益渗透发展趋势的人文学科科学研究和教学方面的高级人才。例如,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试验班前两年强调经典著作的研习,大三以后再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将学生分流到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三个专业进行培养。
再如双语实验班,往往采用国外的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这些实验班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所学专业的先进知识,而且其英语水平可以和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媲美,暂且不说他们辉煌的就业前景,单是他们出国留学的人数就已经让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眼t了。
小贴士:1.基地班是大学里的重点班,一般由国家专门拨款、专门培养某一方面人才。原国家教委在全国部分高校建立了83个理科基地班和51个文科基地班。基地班的学生除享有一般学生具有的全部权利外,还享有专项基地奖学金、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等权利,部分优秀生还可到国外深造或攻读硕士研究生。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拟用10年时间(2010―2020年),培养百余万各类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的一项举措,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
创业教育――坚决不做打工仔
随着当前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就业形势变得愈发严峻,鼓励创业便成了上至国家下至各大高校的工作重点。在全国各大高校中,伴随着包括“挑战杯”创业大赛、“KAB”创业课程在内的活动火热进行,创业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
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一般来说,创业优势比较强的团体主要集中在三种高校:综合类院校――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财经类院校――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理工类院校――华中科技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因其专业的设置,相对来说具有更加浓厚的创业氛围,而理工类院校因其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新的技术,所以有更多的机会将之转化到应用领域。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普遍提出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或是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要求,对会计与财务方面的用人尤为明显,这对应届生很不利。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训练,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机会较少,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而用人单位普遍具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希望招聘的员工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很快投入工作状态。若聘用刚毕业、毫无实践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则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投入。结果是,在人才市场上那些仅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届生不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开展并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执业能力至关重要。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并完成一系列的完整实践操作训练,了解并掌握实际工作流程,不仅可以弥补单纯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选择空间,而且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因此,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形下,开展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仅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二、目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各个部分的时间、地点安排如表1所示。在整个实践教学中,校内专业实习尤为重要,投入师资众多,耗时长,学生也非常重视。因此,下面主要介绍专业实习内容、安排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实习分为两个阶段,即专业实习1和专业实习2,其实习内容安排如表2所示。
专业实习1在大三上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即在完成《基础会计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中级财务会计学》的前半部分内容后,学时为8周,基本与《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同时结束。专业实习1采用“多媒体网上会计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不统一安排实验教室和时间。根据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学生自备电脑、自主安排时间登录实验系统进行操作。若实验中遇到问题,通过网络给指导老师留言,由指导老师进行网上答疑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操作”与“综合案例”两大模块的实习项目,并按要求提交纸质实习报告后,可取得1学分。
专业实习2的方式与专业实习1相同,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的后期进行,即在完成《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等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之后,学时为1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拟企业的全部会计业务处理,并按要求提交纸质版实习报告后,可取得0.5学分。与专业实习1相比,专业实习2通过模拟一家制造企业的全年的会计业务,要求学生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完成从原始凭证填制与取得到会计报表编制这一全部账务处理过程,因此,业务更加复杂化,也更具仿真性。
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专业实习1和专业实习2两个阶段的实训操作,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主要业务环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执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然而,根据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与学生反馈结果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统一考核标准,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开展专业实习前,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考核标准,而由于缺少统一的要求和标准,由指导老师根据各自理解提出实习要求并对实习结果进行考核,而又因部分指导老师要求严格、部分老师要求宽松,考核标准不统一,引起学生的不满。另外,专业实习2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专业实习2在大四上学期的后期进行,即在12月初,刚好是大四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时间,也是招聘会高峰时间,学生既要忙于准备考试,又要奔波于人才市场,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实习。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正在备考研究生,更是无暇顾及专业实习。结果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能按要求真正认真完成实习项目。
2.学生不够重视,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尽管开展专业实习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熟悉业务流程很有帮助,但是有小部分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而是应付了事。由于采用网上会计模拟系统,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实验,并且所有实习项目的操作过程都附有参考答案,学生何时进入系统进行实验难以掌握,是独立完成实验项目还是完全照抄参考答案难以辨别;而且由于实验系统自身存在的漏洞,即使学生登录进入系统,是在进行实验还是待机也无法区分。但由于实验系统会自动记载在线时间,为了通过考核,部分学生进入系统后并不进行操作却也不退出,不仅占用了资源,也误导了指导老师。
3.部分指导老师不够认真负责。由于采用网上会计模拟系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直接通过网络、电话等咨询指导老师或专门的实验管理员,不需要指导老师在实验室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因此大大减少了指导老师的实验准备工作量,也减少了学生和指导老师当面交流的机会。有些老师把实习任务布置下去后,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实验进度不关心、不监督、不过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回复、不解答,在最后的考核环节评分随意性较大。由于指导老师不够认真负责,难免会造成考核结果不公平,不仅引起学生的不满,也影响专业实习的效果。
(二)提高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1.统筹安排,统一考核标准,强化激励与约束。由于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规模较大,班级较多,涉及的指导老师人数也较多。因此,应在正式进行专业实习前,成立专门实习指导小组,对实习项目、实习时间、实习进度、考核与评价标准、预期目标等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统一标准,形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错开学生期末考试、考研、找工作等时期,可考虑将专业实习2的时间提前至大四上学期开学初。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可以考虑采取增加专业实习的学分、考核成绩优秀的同学优先推荐校外实习,对那些在实习过程中不认真、不积极的,不予通过考核,要求重修等措施。对于指导老师,必须规定最少指导次数、指导时间,并由学生进行评教。如评教分数低于75分的给予批评,评教分数低于60分的取消下一年度指导资格,评教分数高于85分的,则给予表扬等。通过建立管理、学生与指导老师三位一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管理与实习过程控制,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目标。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专业实习的重视程度。开展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加深对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工作的认识,还为学生将来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部分学生对专业实习等教学内容的认识很模糊,认为专业实习的意义不大,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不积极,不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因此,在正式进行专业实习前就要对学生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灵活采用多种实习方式,激发学生对专业实验的兴趣度。目前专业实习要求不分角色由一人完成全部实验项目,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和掌握处理程序。然而,在业务量繁多复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部实习项目就有点困难了。由于专业实习1的业务量不大,可以由一人完成全部实验项目。在完成专业实习1之后,学生已具有了一定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因而专业实习2可以采用分组分角色一人一岗、一人多岗、多人一岗等形式,既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各个会计岗位的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适应能力。
关键词: 会计人才; 培养; 实践教学; 模拟实验;硕士论文
会计是一门务实性的学科,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本人的调研及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培养具备会计工作能力的学生。
一、实行专业课程教材改革
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会计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传统的会计教材主要偏重于理论上的阐述,较少顾及具体的实务操作,条文性解释多,直观性图表少,学生很难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与技能。《会计学原理》(有的学校使用《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基础学科,会计工作最基本的技能如会计凭证的编制、审核、传递与保管,账簿的设置、登记、对账与结账等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但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初学者不易理解,所以最好结合具有操作性较强的教材(如《会计操作实务》)进行教学。如在《会计学原理》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填制的章节中,只是条文性地列出填制原始凭证应该注意四点要求,即内容必须真实,数字必须准确,填制必须及时,手续必须完备,但是没有介绍应该具体如何填制原始凭证。而《会计操作实务》除了介绍上面的要求外,还详细介绍了原始凭证的填写规范,如书写使用的墨水、标准数码的填写、汉字大写金额的书写、支票日期的规范填写;介绍了红字发票的使用、原始凭证的分割、原始凭证遗失处理等,这些都是会计日常工作常常碰到的情况。如果学生仅仅学习《会计学原理》,而不结合《会计操作实务》,往往还不会规范填写支票日期,不懂规范书写凭证汉字大写金额,甚至出现象$50.00元这样的低级书写错误。学生通过结合学习,对原始凭证的填制就能心中有数,上岗后就能很快达到工作要求。
因此,不管是中专、大专还是注重会计理论培养的本科教育,不管是会计专业还是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都要注意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会计实务教材的选择,都要注意贴近实际。因为用人单位一般都会把刚毕业的学生放在会计最基层的岗位,如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而不会放在财务管理、会计主管岗位。所以会计专业课程教材改革应该以培养具有会计理论又具有较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为基本要求。
二、实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市场要求企业提供更加规范、具有可比性与参考作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在提供决策信息、引导投资方向、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综合素质更高的会计人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该掌握我国会计法律法规,掌握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学校应该增加会计法律法规的课程。增加会计法律法规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会计法》。《会计法》是我国会计法律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法律,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会计法》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等方面进行规范。会计人员应当熟悉《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履行职责,依法维护职权。《会计法》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学习《会计法》,对于会计人员制定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扎实有序,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遵循《会计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各项要求的基础上,对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规范,如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工作交接,会计核算一般要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告、会计监督等。尤其针对会计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地方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有些刚毕业的学生不会规范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如对原始凭证进行涂改、挖补;用“白条”充当原始凭证;对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明细账户没有结计累计数额;年终结账对有余额的账户,将余额再记入本年账户的借方或者贷方等。因此,会计人员应当掌握有关会计基础规范知识,规范地进行账务处理,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
(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财政部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问题,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成本费用、筹资、担保、实物资产等环节或项目进行具体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强调的是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要经过授权批准,进行岗位分工与复查核对,建立标准化(一般包括授权、主办、核准、执行、记录和复核六个步骤)业务处理程序。加强内部管理,以防疏忽、舞弊发生。一些毕业生对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淡薄,不了解内部控制措施,如不知道借款需要经过审批,支付款项需要经过审批、复核等控制措施,容易被不法之人利用,发生失职事件。
(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前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专业的会计实务课程都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是针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很少提及。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区别。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就职,但不管是对进入事业单位还是进入企业单位的毕业生,了解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都十分必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具有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学生。高等教育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广东省教育厅制订的《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中,鼓励高校向社会招聘“兼任教师”,有条件的高校兼职教师可占教师总数四分之一。尤其鼓励“高校、产业部门、科研机构”互聘专家教授任课讲学、协作科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也鼓励高校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说明社会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和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一些51lunwen.com/accountingauditting/学校的会计专业老师直接从大学毕业分配而来,理论水平较高,但从来没有到会计岗位真正实践过,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知之甚少,对于单据的填制
--> 、账薄的登记、备查账、卡片账的设置及运用等实际知识缺乏;对于社会经济案例的分析能力、经济业务账务处理知识比较肤浅。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会计实务课程老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对于《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会计实务课程,学校可以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的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进行授课。
四、实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经过调查,绝大部分会计人员对我国会计教育有同感:学校里学的会计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呈断层现象。这反映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书本知识严重脱离实际。所以在会计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社会实践,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会计科目、会计分录、会计凭证等的含义与应用,是十分抽象与难以理解的,因此要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如在学习《会计学原理》会计凭证—记账凭证时,教师可以出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与通用凭证,使学生接触实际,加深印象,还可以让学生把案例分录做在实际使用的记账凭证上,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科目、会计分录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了记账凭证填制技能。同样,在学习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时,在介绍编制方法后,应当让学生根据案例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在计算固定资产合计数时,应以固定资产净值而非固定资产原值计算(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还是往往搞不清),否则资产负债表左右半表合计数不相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加深学生对资产定义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技能。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会计学科除了财务管理课程涉及比较复杂深奥的计算外,其他的都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往往会出错,不是会计分录做错就是累加数字算错。所以学生一定要自己动手操作,才能掌握会计核算方法、账务处理技巧。现在很多学校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由于学生的社会关系较简单,加之会计资料涉及到单位的商业秘密,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生,所以一些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即使找到,由于单位避免出错和泄漏商业秘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使实习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以弥补实习缺乏的不足。会计模拟实验通过创造一个模拟企业,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充当出纳、会计、会计主管、稽核人员等,练习假币识别、点钞、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审核签字等。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财政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内部会计控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珏,顾玉芳.会计操作实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
关键词:英语教育;母语文教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03-04
2010年1月,在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6所上海高校进行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高校或是放弃了对理科生语文科目学习成绩的考察,或是规定对考生仅测试其数学和英语两科的学习成绩[1]。而几十年前,我国数学大师苏步青在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就职宣言”中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2]同样是高校招生,同样说的是语文科目,一个说必考、先考,另一个则说可不考,差别何其大也!
所谓“语文”,通常是指我们的母语。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的研究表明,母语除了交际功能外,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认知媒介,它会帮助人们进行推理、分析、归纳和综合,会使人从中产生创造性思维活动[3]。母语是一个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人们的文化积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基础,也是人们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的基础,语文都学不好,本民族的文化如何能得到传承与发展?理科学生应有的分析、归纳、综合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何能得以形成?学习外语的认知思维与语言学支撑从何而来?高考不考语文,是一种典型的轻视母语和母语文教育的做法。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环境里,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若高校招生放弃了对语文学习成绩的测试,学生就将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育中的问题本来就很多,也很大,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会说较规范的中国话的现象出乎想象地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招生若不考语文,若学生都放弃了对语文的学习,未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一、中国的母语文教育目前正遭受着双重的挤压
1.一味地重视英语,英语的地位超过了母语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们中国,英语热高热不退,对语文学习而言,英语的地位似乎超过了母语。多数孩子从幼儿开始就在学英语,几乎所有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学英语。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如果继续读书,还必须学英语,一直学到高中、大学和读研究生。英语关系到学生的升学、毕业和就业。但是,因师资、教法、语言环境和人们的功利心过重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目前仍很不理想。为应对考试,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无限地投放,在心理上和事实上对母语的学习构成了挤压和冲击。上海一些高校招生不考语文,但英语却属必考科目,说明语文教育已被挤压到何种程度!一项关于大学生学习外语和学习汉语时间分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用其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来学习外语的占到大学生总数的6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75%左右[4]。这么多人花这么多的时间学英语,其结果如何呢?
情形一:中国人(主要是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少。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开展的一项对全民的调查,目前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仅4.5本,远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和以色列的64本[5]。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英语学习上的大量的投入,势必占去对其他科目进行学习的时间。同时,更多的在学习者看来是“新鲜”的英美文化充斥着大脑,还会减弱学生对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上述两个因素导致我们的学生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及其传统知之较少,相关知识只限于课本上曾有的。大多数大学生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中国文学名著,对钱钟书和巴金等,知道其名字就算不错了。至于经史子集,则更不用提了[6]。如此,久而久之,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出现断代现象。如此,才在某种范围内兴起了国学热,才有试图推动对我国经典名著诵读的现象;如此,也才有了“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的慨叹[7]。
情形二:国人的语言文字能力越来越差。由于读书少,学生没有足够的积累,没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拿起笔来,不仅写不出什么,更有大量的连话都说不明白的,有所谓的“专著”的作者竟也能写出让人无法对之称许的文字来。在2007年11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全国外语类院校中文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有学者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如今不少研究生、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连‘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用得都不是地方,还满不在乎;甚至连用母语写一段两百多字的通顺短文也成了难事。”[8]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组织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语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在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时,贺阳教授发现,66.2%的学生存在着信件书写格式上的问题,86.5%的学生存在着行文的语气问题,100%的学生存在着语法问题[9]。2010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网和民意中国网对3 26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8%的人承认我国当前存在着汉语应用能力差的危机。在受访者中,有54.4%的人有大学本科或其以上学历。受访者坦言,自己在对汉语的应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词穷”(64.8%),在“词语的使用或搭配上存在问题”(28.6%),“行文格式上存在问题”(27.8%),“语法上的错误比较多”(17.4%),“不认识的汉字太多”(16.4%)[9]。
不仅是学生,就连某些理应有较高一点的语言文字能力的专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其语言文字能力也不容乐观。作为学术期刊语言文字类专栏的编辑,笔者曾接触过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字词使用和标点符号使用上的错误或不妥的甚为普遍,语法上有错的也甚多。让人感到吃惊的是,更有人写出的东西让人不知所云。试看:
例1:某种语言在他国的推广并非被动地是该国国力上升的副产品,也是语言输出国的政府、团体、军队乃至民众刻意推波助澜的成果。
例2:……以他的骄人成绩宣告了英语神话的破产。
例3:且不说简单地增建校舍、加大财力支援、改善设备等方式是否真正能够最后消弭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差别,实现所谓教育硬件条件的均衡化;通过教师流动是否最终真正能够使各校教学水准相对均衡?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的均衡一定并不能仅仅指绝对意义上的资源配置的平均化和对等化,而应该是更为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上引三个例子均来自于某大学教授、某出版社编审的投稿。他是教授,是编审。作为教授,作为编审,他居然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谁能想到呢?但愿这样的教授在现今的中国只此一人!贺阳教授曾指出:“汉语应用能力差,如果变成一种长期而且是普遍的存在,那汉语本身就会受到侵蚀,作为母语的汉语本体就会出现退化。”[9]
2.重理轻文,拔“人”助长
上述情形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人们的功利追求。功利追求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重理轻文。
对理科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这个思维与表达的工具,这早已是学界的共识。有初中生在学习物理定律时,竟认为“在这个方向上的力”只能是向上而不能是向左或向右[3];“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这一概念初中生也背得烂熟,然改变绘图习惯,正方向朝左画,学生就不认为它是数轴了。对此,除了因语文没学好而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外,还能有什么解释?这正如苏步青教授所告诫的:“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与理解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思维的开发。反之……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10]
钱学森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较系统的谈话,核心内容是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11]。钱老讲道:“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这形象思维的形成首先基于人的语文素养,其次是美术、音乐等艺术素养。“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11]。
上海几所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文理科的不同特点,是为了能招到理科精英,是为了不让语文干扰了校方“诚招天下英才”的做法。但是,不考语文或许能招到一些高分的理科苗子,但绝对招不到综合素质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放弃语文的大学教育或许能培养出一些技能高手,但绝对培养不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上海4所大学的校长们,他们想通过不考语文,想通过这种所谓的“不拘一格”来招到天下的英才,到头来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空想[12]。
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英才,语文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汉字和汉语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基石。片面地追求理科的发展而不顾及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无异于拔苗助长。事实说明,语文教育的缺失,势将导致教育中的“豆腐渣工程”!
二、母语文教育的地位及其作用不容我们有任何忽视
1.语文教育关乎外语习得的效率和结果
外语要学,但若没有母语做基础,外语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徐宝妹教授和该学院的陈慧忠教授等学者,根据该学院及其他外语类院校优秀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道:学生的母语水平越高,运用母语的能力越强,其母语对外语学习和外语运用能力的帮助与提高也就越显著[7]。前任中国修辞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也认为,母语不通,外语同样也学不好;至少,它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8]。有中学生在翻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时,竟然不知道这里所说的“青山”是什么意思[1]。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深爱中国文化,崇拜中国唐朝和尚诗人寒山,专门拍摄了一部关于寒山的电影。寒山,被美国人译为“Cold Mountain”,所以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也叫“Cold Mountain”。但是,当这部影片被引进到中国时,我们的所谓电影翻译家竟把它直译为《冷山》,从而就阻隔了该电影和寒山之间的联系[13]。试想,如果有足够的汉语言及其文化知识,在译者身上能发生这种错误吗?对认知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及经济学上的关于回报递减规律等的研究表明,中国人最佳的外语学习起始年龄应是学生上初一时的年龄。对大多数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外语的人来说,外语不会成为他们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主动力,母语才是他们的无可替代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源泉[3]。小学甚至幼儿阶段就开始学习外语,不仅会是低效的,并且还不利于幼儿或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会使他们失去继续发展的根基。
2.语文教育关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语文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教育,它更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工具。早些年,我们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的传承上的断裂;现在我们若仍忽视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将会导致我们传统的丢失。随着中国的崛起,目前我们迎来了一个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大好时机。国家正在世界范围内广建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正设法在国外传播汉语及其文化。此时,若我们自己不重视汉语,若我们自己都学不好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我们的尊严将何在?我们又怎样才能赢得别国人士对我们的尊重?我们又怎样去向别国人士传播我们的汉语和汉语文化?
3.语文教育关乎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轻视母语文教育,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学生外语学习的低效,会导致学理科者的前途无“亮”,导致我们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断裂,还会使我们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素质严重下滑,导致他们的全面发展失去基础。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母语文化的缺失必然会给外来文化的入侵带来便利。全民学英语,英美文化自然会随之渗透进国人的大脑,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殖民”。对于一部分人,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来说,在他们对自己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尚无基本了解,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自觉尚未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外国文化的渗透过多,必将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显然,这绝不仅是一个文化丢失的问题。前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在2010年11月5日召开的中华诗教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意味深长地说:“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学好母语对于每个国民来说都是第一要务。我们不是常常讲爱国吗,讲爱国首要的、最根本的是热爱并且保护好我们的语言文字。道理十分简单,我们既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语言文字世界里。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赖以发展、赖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不二根基。”[2]
三、科学规划外语教育
应该说,在目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对各个国家而言,外语教育同样都十分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目前,外语(主要是英语)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明显不合理,并且因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英语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许多中国人的人生命运。升学,就业,晋级,等等,中国许多人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目前均由英语在把关,并且事实上有“一票否决权”。在此情况下,不少人因为英语过不了关而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少其他科目的学习都很好的学生,就因为英语不过关而丧失了美好的前程。2000年,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陈丹青招收博士研究生,5名入围者中的5人,竟全因英语不过关而被卡住了。其中一个考生,绘画成绩位居第一,但就因外语和政治的考试成绩各差一分而落榜了。该考生翌年再考,政治过关了,但仍因外语过不了关而再次落榜。同样的原因,就因考生的外语和政治的考试成绩过不了关,竟使这位陈丹青教授连续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研究生,最终只能愤然辞职[14]!如此下来,中国的教育能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吗[14]?在笔者看来,即便设语言关卡的话,那也应该是母语而不是外语。但可惜,至今笔者还没有见过或听到过因母语不过关而不让毕业、不能升职晋级或不让考公务员、当教师的!
外语是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比不上母语重要。一般而言,人生绝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其母语环境中的,他们使用最多的是他们的母语。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和学习的工具,语言工具中应用最便利、最得心应手的也是母语。任何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的也是深谙本国、本民族文化的母语能力强的本土人才。前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曾指出:中国人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他的思想和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能力。没有母语能力,他是不能达到其思想的最高点的。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他能否创立出相对论都很难说[4]。公民的语言能力中应该包括其外语能力,但这个标准要有其领域性和层级性,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相适应。现阶段,中国的有些领域或人群未必一定要懂外语;即使学外语,应学到什么程度,也该有不同的要求。中国的现状是国人的语文素养从整体上看在严重滑坡。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地或片面地强调国民应有外语能力很不实际,全民学外语绝对没必要,也无法实现。这正如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所指出的:“对外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还是应该结合职业的需求来加以认识的。”[4]实际上,我国的很多职业基本上是用不着外语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对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求学者、从业人员在资格准入和升职晋级等方面用外语来加以限制。王铁琨副司长也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一样,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强,有些人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你再强迫他学习外语,也不是办法。”[4]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出国留学或到外资、合资企业去工作的,也不是所有行业或岗位都非要有精通外语的人才不可,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逼着人们都去学外语呢?逼着人们学外语,学了若干年,最后用不上,必须学的则没有学,或没有学好,这是多大的浪费!全国政协委员、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早在2006年就对我国现行英语教育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学,而是如何学,学多少,多少人应该学。就我国现状来看,在9年义务教育完成后,甚至在高等教育完成后实际使用英语的人究竟有多少?这一数字可能不易统计,但肯定有不少宝贵的人力、智力和财力被浪费掉了。”[15]
出于个人发展的需要,有些人会主动学习外语,这时国家只需为之提供学习的便利就可以了。至于外语专门人才的培养,靠大学教育完全可以解决。
有人强调,学好外语可以直接阅读外文原始资料,有利于我们对国外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吸收。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这多半只是个理想而已,目前国人中有多少人能在学好母语的同时也把外语学到能自己动手对外文书刊资料直接进行翻译的程度?若不能直接翻译或阅读外文资料,这种外语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来说到底会有多大的帮助?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益川敏英,对英语一窍不通,但他照样登上了科学的高峰;俄罗斯没有多少科学家是具有双语能力的,但俄罗斯却是航空领域的先驱[3]。日本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把外国先进的东西翻译过来,然后在自己母语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学习和研究,然后再有所创新。这与强调原汁原味、强调人人都应学外语的中国模式相比,哪一个更实用,更有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13]。
外语很重要,但说到底,对它应是一种选修式的学习,母语才应是必修的。目前我们把它弄反了,目前我们是全民必修英语,甚至高考可以不考母语,而必须考英语。那么请问,我们的大学到底是要为中国培养人才,还是要为英美等英语国家培养人才?我们的孩子是不是都要出国学习和工作,是不是都能进外企?若他们不能出国学习或工作,不能都进外企,那么他们的出路应该在哪里?
到我们的校园去看看,目前有多少孩子在啃外语。我们的许多孩子随口能说“good morning”,但见到老师却不知道问一声“早上好”,在得到师长的帮助或父母的给予后往往也不知道说一声“谢谢”。几岁的小孩就能较流利地背诵一段英语短文,但一个大学毕业生却未必能背得出几首唐诗宋词,未必看过我们的“四大名著”。长此下去,其状况令人担忧。
外语很重要,但重要的也不仅仅是英语。“外语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4]。那么,独尊英语是出于一种什么考量呢?难道只有英语国家或英语民族的文化才是天下最好的文化资源?难道只有说英语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天下最科学的?2007年,笔者曾撰文呼吁改革我们的外语教育,呼吁应树立一种“大外语”观,以着力培养多语种的外语人才[16]。由于独尊英语,目前我国小语种的外语人才极缺,缺到已经影响到国际交往的地步。目前我们还不具备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有重要事件发生时我们都能及时地为之提供合适的语言支持的能力。而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应该有这种能力。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在2011年10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研讨会”的闭幕式上谈及中国的语言国情时曾指出:中国能够开设的外语课程的语种目前不到50种,我们经常在使用的外语有10种左右。我们语种人才的分布极不合理,除英语外,所有语种都是人才不足。
四、结语
目前在国际上呈现出一种汉语热的状况,这是值得国人骄傲和欣喜的一种状况。但在我们国内,我们有些人却在忽视自己的母语和母语教育,在贬低母语的地位,这让欧美人士知道了会不会也觉得学汉语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目前实际上正在普及英语教育,并且这种普及的力度还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虽然没有用行政手段强制加以推行,但若从把英语考试合格作为学生升学、就业,作为在职专业人员评职、晋级等的必备条件来看,政府实际上对此也是赞成和支持的。笔者呼吁,政府在这方面应略加留意,条件成熟的话,应尽快制定出一个关于外语教育的政策出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外语人才,也离不开理科中的精英。但是,学外语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对我们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学习。为此,必须合理规划外语教育,必须设法处理好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文理科之间的关系,以为合理的语文教育扫除障碍,还母语教育以应有的地位。作为中国语言生活的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应该关注并反映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育中的问题,以引起相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不考语文实际上是放弃对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和汉语文化的要求,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严重走偏方向。
参考文献:
[1]上海31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EB/OL].(2010-01-29[2010-11-17]. .
[2]柳斌.大家都应当读点诗词[N]. 中国教育报,2010-11-28.
[3]牛强,李开拓.母语环境下外语教育的起始年龄探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新华网.教育部 “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会文实录[EB/OL].(2007-08-16)[2010-10-13]..
[8]缪迅,周凯. 母语学不好外语能学好吗[EB/OL].(2007-11-14)[2010-11-13]. http:///publish/portal0/tta414/info193265.htm.
[9]向楠.80.8%的人确认我们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差的危机——专家呼吁“保卫汉语”;71.1%的受访者建议将语文课列为大学必修课[N]. 中国教育报,2010-12-21.
[10]子这样曰过: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语文[EB/OL].(2009-11-10)[2010-10-13].http:///dis/upload/viewthread.php?tid=1133.
[11]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EB/OL].[2010-11-13].http://.cn/gn/news/2009/11-05/1947844. shtml.
[12]西江月冷. 从苏步青的先考语文到今天的不考语文[EB/ OL].(2010-03-20)[2010-10-13].http://.cn/index.php/thread/view/id-46400.
[13]唐发铙. 扩大汉语国际传播应改善国内语言环境[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4]奚旭初. 从陈丹青“出走”到贺卫方“罢招”.[ EB/OL].(2005-06-28)[2010-11-12].http:///comments/2005-06/29/content_3149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