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实践总结

德育实践总结

时间:2022-03-12 05:17: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实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育实践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模式

学分制在国外存在已久,我国对学分制的引入稍晚,因此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完善的状况,鉴于将其应用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必须要做好对这一制度的构建工作,同时还要将其真正的应用到具体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其应用效果的提高,以为中职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德育学分制概述

对德育学分制的了解能够为其应用过程提供基础,同时也是每个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总的来说,所谓的德育主要指的便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的过程需要在相关制度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严肃性,同时也是形成了一定体系的。在最初,将学分制应用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当中是以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为基础实现的,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评价,学校要将其以学分的形式反映出来,以使其能够更加清晰的体现出学生的种种素质及水准。这样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对自身形成清醒的认识,这对于其对道德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及其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大力度构建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

对德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构建过程主要需要从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具体实施途径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1.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对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为体现公平,保证评价结果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将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分为基础分与附加分两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中职学校可以将德育的基础分设置为100分,其中思想政治分以及道德品质分均占据其中百分之三十的比重,纪律分占据其中百分之四十的比重。其次,对于附加分来讲,可以将其适当分配在社团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形成相应的处罚机制,以使学分制能够更加完善。2.具体实施途径学校可以成立以主管副校长、学生处、系部干事、班主任、学生干部等为主要构成的德育学分制测评实施小组。主管副校长任组长,主要从德育管理职责、资源分配、整改验收等过程来保障德育质量水平;班主任、学生干部负责对照测评标准细则,实施完成本班学生的具体德育测评工作。

三、对道德要素的培养及构建

1.道德认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形成既符合国家意志要求,又富有职教特色、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课程体系。职中在德育课教学上,将课程分为必须、选修两类,必修课主要以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为指导;选修课则指汇编校规校纪的《德育手册》、第二法律讲堂等。2.道德情感学校可以开展特定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以及猜谜语等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将会得到德育附加分值。手抄报比赛使学生表达了自己对美和人生的追求、猜谜语比赛等有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心理体验。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道德意志所代表的是一个学生心理发展的状态,一旦这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厌学以及消极的现象。在对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完成,首先,中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帮助农民进行粮食的收割等,这对于其坚定意志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其社会责任感。4.道德行为学校可以以值周生活动为平台,以言行举止塑造为重点,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周生活动指某班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负责学校的接待引导、义务劳动、校园协理、学生管理等内容。值周生活动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典型的经验总结,同时也能够发挥引导、实验和示范的作用。5.道德信念高职学校可以开展以赏识教育为指导的“校园之星”评比活动——用放大镜找优点,实施阳光育人,凡有过助人为乐、自立自强等突出表现的学生均可被评为“校园之星”,并奖励一定的德育分。通过对校园之星经验总结可以,该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四、对具体实践的总结

1.德育测评体系更加完善德育学分制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德育方法的灵活新颖和德育关系的互动民主,注重实施科学化人性教育。实践证明,德育学分制极大地提高了德育过程的系统效能,较好地解决了德育内容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促进了体系的完善。2.中职学生德育自主性得到了提高德育学分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做到根据中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为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充分的教育平台。多年的德育实践表明,加强学生对德育学分制的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3.提高了德育队伍的整体性通过对德育学分制的总结探讨,推动了教育工作者发现教育教学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差距,提高了学校改进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的自觉性。同时也为教师从不同角度介入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机会,进而更好地促使他们围绕德育目标发挥其聪明才智。由于德育过程的全员上阵,大家同心协力有力地拉动了各方面力量,形成了整体合力,为“全员德育”提供了有效载体。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是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想要保证德育效果的提高,可以将学分制引入其中,实践证明,学分制的应用对于德育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因此,中职学校必须通过对学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培养去促使其道德水平进一步改善,以学分制为基础及鼓励手段,使其道德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振华.实行德育学分制和构建德育评价[J].职教论坛,200(68)

[2]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第2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答辩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3]张立忠.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4:59-61. 

第3篇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3.2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丰富创新高中德育工作形式

德育工作形式是联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重要桥梁,恰当的德育工作形式可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几率,从而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强制性、落后、呆板的德育工作形式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反叛情绪,为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创新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使德育方式符合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从而可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微博官方平台,并定期与学生分享德育内容,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容易接受性格、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教育。

3.3及时总结并分析德育工作思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长久发展

除了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以及形式进行重塑、改革以及创新以外,要取得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展,教师必须及时对工作过程、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从各方面入手分析德育工作思路。首先,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以网络文化背景为依托的高中德育工作计划,使后期的总结分析具有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其次,教师应在德育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总结和分析,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才能真正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另外,为实现德育工作的先进性与现代化发展,教师在进行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必须以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动态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更新,只有充分保证自身的发展速度,才能促进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德育模式;研究;理论特征

0 引言

近年来,教育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如潮水般向着社会各界用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该如何将这些理论科学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德育教育作为当今教学领域中研究重点,已成为我国德育研究工作中引入注目的新问题。

1 我国德育模式概述

长期以来,德育研究一直都深受人们的重视,在德育研究中设计内容十分复杂,其研究工作不仅是简单的理论研究,更多的研究重点在于其独特、实践方面的研究。德育模式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理念,它受制于社会文化、教育体系、教学背景,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也不尽相同,其各种学说理念和思路众说纷纭,互不信服。根据过去多年的研究归纳总结,在我国的德育模式严重主要的特征表现在自身理论研究越来越丰富,德育模式的类型越来越繁杂。

1.1 德育模式的内涵

德育模式作为一个反思对象而存在的理论,它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关于德育模式自身理论的研究主要指的是将德育模式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教学实践为研究重点的内容。在过去的研究实践中,不少学者人为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德育实施过程道德理论、德育内容、德育理论、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组合,它为人们观察、理解和思考德育提供了各种方式。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德育理论的研究并不单单是德育方法、德育计划的研究,也不是德育理论的探索,他是一个在特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经过德育实践而稳定下来的教学活动,它包含了活动内容、形式、实施方法以及评估策略等。

1.2 德育理论的特征

关于德育理论的研究,其理论特征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首先是德育模式的形态变化,有学者认为当今的德育模式研究已经从传统纯粹的学术构建形成了跨理论研究实践。在德育模式研究中,普遍采用了以实践叙事为主体的研究流程。其次,在德育模式研究功能方面,一方面表现出通过德育模式的研究,是通过寻求教育改革的赋权的研究新策略,使得德育研究逐渐从学校迈上了社会,形成了专家研究新流程。另外一方面是将德育模式的研究作为当今教学研究的理性工具,使得学校的德育研究模式同专家研究结合起来,进而提高研究力度和优化研究策略。最后,是将德育研究模式的研究价值进行延伸,将其同行为操作价值结合,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到业界的教育模式改革。同时,在当今教学领域中,德育模式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研究的一种常见方式,它是体现学校德育价值的载体。

2 德育模式的研究形态变化

德育模式是我国德育领域研究的独特模式,它在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以叙事为主体的一种研究方式,其在研究中是寻求德育体制改革赋权为核心,以推动德育实践发展为目的的工作模式,它的研究是通过自身理论价值的深究来规范个性教育行为,从而扩展到整个教育体系当中,为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改革提供价值载体。

2.1 一种新的理论方式的出现与独立

从概念上分析,德育模式的研究是将原生形态的西方德育理论与我国教学实践相机和,通过对德育模式进行解释、表达乃至深究而实现的一种教学流程,它的出现不适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操作方式,而是根据教学实践综合研究的一种质变流程,它逐渐占据了我国独特的位置与研究对象,成为我国研究领域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截至目前,德育理论研究已经同我国学术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研究方法和策略。

德育模式的研究最早是西方理论研究的一种,它被关明义德育研究,并作为专业的理论术语集合、总结和归纳,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学说在我国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的德育研究逐渐拜托了西方学术理论的影响,使得这一理念在我国得到普及和广泛的应用。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表明,我国理论界对德育模式的研究虽然仍然采用了西方学术界的观点,但是其在理论和构建上出现了很大的出入,使得我国的德育研究逐渐得到重视,成为教育界工作人士共同关注的重点。

在这一个阶段的研究中,虽然我国没有超越西方学术界的实现,但是最初的研究已经从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中走了出来,形成了一个德育模式理论研究的新开端,为我国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我国有关学术研究单位已经将德育教学研究列为新世纪教育研究工作的三大重点项目之一,是国家教育部点名关注的内容,可以说这一内容既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也得到我国最高教育机构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德育模式的研究拜托了西方学术界的影响,逐渐同我国传统教育工作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研究体制。

目前,德育模式的研究已经向着实践行动靠拢,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单独研究的问题,虽然其中也出现了逐渐结合,但是具体而言,它是自身理论方式的变革,是将理论和其他学术内容结合,从而扩大自身的包容性、可行性和合理性。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德育模式的研究才显得更加重要,才变得深受人们的关注,已成为大胆而充满信心的研究学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学校迈进。目前,德育模式已经不仅是中小学教学中关注的内容,在一些高等院校也非常重视,寻求一套完善、科学、可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我国各等级院校共同面临的重点,也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基础环节。

2.2 以实践叙事为主体的研究

在西方国家的德育模式研究中,主要是一种以理论形态为主的研究体系,尽管当时的研究模式主要体现在实践性、有效性方面,但是整个研究领域却依然遵循着理论研究的范畴,它是同整个世纪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新内容。在他们的研究中,不仅需要对德育模式展开全方位的研究,而且要充分的体现研究主题的学术性、封闭性倾向,将这些内容作为追求和研究的最终目标。事实上,任何一个德育模式都不是单纯的学术性研究,它是将学理性知识和实践性内容结合产生的综合体。就研究过程分析,德育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具备开放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的内容,它在研究中存在着显著的未完成性,因此在目标和内容的构建上最重要的是处理有效性、综合性之间的关系。正如我们过去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研究是一个过程性的内容,方法在研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也是研究所创造的产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因此,在构成性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深入到现场去实践和学习,并和学术界、教育界认识共同探讨和研究。一般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不需要修改研究思路,只要将其简单的列为实践叙事的研究就行了。

从德育模式的构成上进行分析,德育模式的实践叙事显然是非常显著的行动性内容,它在应用中主要强调了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及时性,然后才和理论实践相结合。它在研究中,强调了研究结果的假设与置换,是针对行动、思想和方法进行总结和优化的一个方法。经过一段时期的研究,我们需要从理论、内容上进行深入的分析,确保研究工作的有效、合理开展。

3 研究功能的拓展

3.1 寻求德育改革的赋权能力

德育模式的研究是实践叙事为主的研究内容,它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它推动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是纯粹的行政推进专项工作。在最初的工作中,这一工作的开展主要针对中小学进行的,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它在高等院校趋于普及,发挥出重大的优势和作用。经过这一理论分析,它有可能会按照自身的逻辑去发展,尽管这一理论的可能性很小,但毕竟有了变化就会有发展。因此,在工作中需要科学的寻求出的与改革的赋权能力,从而保证研究的合理开展。

3.2 研究内容的创新

模式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当代教育哲学理念为依托,以中小学校为实践研究基地,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关于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理论研究 这里的基本理论既包括模式建构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模式建构的原理。德育模式基础理论研究,为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模式建构提供新的教育理论依托。

4 结束语

总之,在德育模式的构建中,我们需要加大力度研究其包容性、价值型,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研究德育模式的构建体系和理论,寻找出能解决当今教学问题的德育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甘剑梅.近10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研究述评―兼论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几个问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2]赵传江.试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及其保证体系的建立[J].江汉论坛,2001(06).

[3]张霞,张毅.高校研究生科研群体建设研究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4]苏立增.国外学校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2(05).

第5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体验式教学 实施策略

一、中职“体验式”德育课实施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高效教学形式。

中职德育课开展“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将德育内容形象化、生活化,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中职“体验式”德育课实施方法和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验式”德育课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创设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情境。

在学校烹饪二年级学生学习“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一节时,笔者结合学生的专业以视频 “厨师秀刀工”作为导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才能学好刀工这门课。通过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探究新知做好了准备。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自主体验

职校生由于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的不足导致其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不仅有利于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问题,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展的实质、途径,笔者组织学生对“交通工具的演变”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理解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等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内化提升、运用新知、深入体验

德育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将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内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人生遇到的相关困惑,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体验以实现知识的内化。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等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就“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展开辩论。学生通过列举事例、谈感受,进一步明确了顺境、逆境对人生成长的作用,掌握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科学方法。

4.总结评价、明确意义、强化体验

总结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课堂体验,巩固初步树立起来的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中,笔者通过强调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归纳知识点,总结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与收获。通过总结评价,学生理顺了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5.课外拓展、接轨社会、升华体验

课外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丰富体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就业,你准备好了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分析本校学生就业案例,学生对就业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为顺利就业做好了思想准备。

三、中职“体验式”德育课实施的思考

1.情境设计是关键

情境设计必须遵行德育课的“三贴近”原则,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学情境还要突出情感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学生体验是中心

只有让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体,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构建,才能确保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行为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留有充足的体验时间以确保效果。

3.教师引导是保障

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体验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确保德育的实效性。

四、小结

总之,中职德育课开展体验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德育目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适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艳.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第6篇

摘 要: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是当今德育课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德育课教学中,不仅活跃了德育课堂的气氛,促进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有效地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提升了德育课的实效。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德育课 改革

当今,职业教育界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文化理论课改革。然而,就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而言,通常是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性教学严重不足,无疑这极大影响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追求德育行为的改善,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德育课能否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教学的实效,已成为德育课教师当前探索的一个重要的热点课题。笔者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对德育课堂进行改革,是希望变革、改革过去那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之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德育课教学引入思维导图的理念和方法,无疑能避免教师“满堂灌”、学生打瞌睡、教师声嘶力竭的传道士式的说教,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概念和道理的现象。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由教学的主体——学生参与设计完成,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更牢固地掌握德育原理,并运用德育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了德育课的教学目的。

所谓的“思维导图”,又俗称“心智图”(Mind Map),也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思维导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是使用一个中央

关键词 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通过一个中央

关键词 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实施德育教学,笔者通过以下思路进行了探索。

一、简单解说思维导图的理念和优点

开学的第一堂课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形成刻板印象。所以,第一次上课时,笔者会通过引入思维导图实例直观地告诉学生们,思维导图是可以通过颜色、图像、符号等建立起来的,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还能让思维导图运用得更加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它具有能把书读“薄”、把握重点、增进记忆、方法独特、解题更准的五大优势。通过将思维导图的这种方式引入德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用于实践中。长期坚持在德育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训练,能帮助学生们用以分析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随后,可以引入一个实际、简单的例子,如“分析本班同学的入学情况”。最后,引入一些学生们的作品。通过用丰富的颜色、图像、符号等让学生感到笔者的德育课与以前的不一样,与笔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兴趣。

二、根据简单、就近原则,给学生分组

一个组的学生不能太多,而且距离也不能太远。所以,笔者采取简单、就近原则,将前后四张桌子的同学分为一组:一是方便讨论,二是可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这样,就不会因小组人数太多,而有些同学忙得不可开交,有些同学无所事事,导致分工不均,最后团队产生分歧,不利于团队合作。将思维导图引入德育课堂中,必须将小组讨论和任务驱动相结合,要求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每个学生必须各司其职。如,组长负责组织工作,分配任务;策划负责设计用何种形状来表达其理念;编辑负责排版、画图;编写负责书写等。每个同学都应分配相应的任务,这样一来,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高涨。

三、教师要耐心做好第一次思维导图辅导教学

“德育课就是过去的政治课,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这种刻板印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况且,学生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思维导图,实施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笔者第一次运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堂教学时,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学生总是说:“太难了!”“为什么要做?”“不就是手抄报吗?”“我不懂!”“我字不漂亮,不写!”等问题。因此,笔者花了很大的工夫为学生一一解答和辅导,甚至有时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了,顾不过来。但是,改革本来就是要克服困难的一件事,而且又是在文化理论课中的德育课中进行改革。虽然是这样,笔者并没有放弃,用努力、韧力辅导,用耐心、诚心解答原理,通过实例、网上下载的作品等,用一切办法手把手地教,甚至有时放学了,只要学生还想继续完成,笔者都会留下来指导,直到学生完成第一次的作品。

四、用心批改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

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第一次的思维导图作品,要做到及时批改,并在每组作品上都附上详细的批改意见。这些意见多为站在欣赏的角度进行评价,通常都会表扬在前,然后再婉转地指出不足和应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就更好了”。这样一来,学生既在肯定中兴奋,又会在笔者提出的意见之下进行修改,下次的作品就会更完美。其实,学生们都非常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每一次批改完思维导图作品,发回学生时,学生都会很在意地去进行比较,看老师给他们组多少分,有何意见,别的组表现又如何,然后,拿着自己组的作品,津津有味地研究。

五、进一步总结点评,提出希望

上新课前,笔者将班上的全部作品做进一步的总结性点评,并提出本次课的希望。

有了第一次课的讲解与辅导,再加上笔者的批改和点评,学生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第二次做思维导图的教学就显得轻松多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就更加轻松了,而且作品越做越漂亮、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当然,不能缺少批改、提出意见的环节,不管是在第几次批改,都不能缺少,因为老师的批改意见是学生们的期待,这些批改意见是给学生的一种激励。不过在上课时,对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还应表扬,口头的表扬激励也是一种强而有力的鼓励。学生也有虚荣心,笔者认为要经常鼓励学生,要满足他们,只要满足他们,下一次他们就会做得更好,一个组做到更好,其他组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不服输,也会更加努力,这就是“羊群效应”!

最后,学生的状态是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思维导图将授课内容高度浓缩,并以组为单位轮流将教学内容与思维导图的设计理念相结合,进行解说。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胆量。开始的时候,教师要善意地提醒:“掌声在哪里?”慢慢地,学生会发自内心地给出阵阵掌声,肯定同学的进步。当然,在课堂尾声阶段,笔者认为一定要对本次课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教学知识点,这是对学生的再次肯定,也是对教学环节的完善。

德育很重要,但从教学课程结构上来讲,德育课毕竟是一门考查课,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有限。但通过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德育课教学中,将每次课程内容的

关键词 、字、句等作为核心,以辐射线形式连接所有的代表词汇、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构建图解方式,进行细化分析,这就需要组内学生高度紧密合作,对内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真阅读教材、研磨教材,最终总结出核心词。有时候,学生会在研究过程中讨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就要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用自己的客观认识来化解矛盾。所以,整个课堂中,教师需要多方观察,精神高度集中。通过在德育课中实施思维导图教学,慢慢地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更加喜欢德育教师。笔者看着学生以主动求学的态度完成的思维导图作品,不由感慨只要用对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潜力是无限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德育教学,笔者明显发现引入思维导图后,带动了学生在德育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活跃了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并将思维导图推广于本校的德育教学中,提高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德育课堂,确实成效地提高了教学的实践性,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了教学实效,同时,解决了德育课作业难布置、难批改等问题。在德育课中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将数据根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分类管理、资料的累积等方面,展现个人的潜能,提高了思维技巧,增进了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有效率,有利于学生将来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耗费的时间以及物质资源,对个人或企业绩效的大幅提升,必然产生巨大的功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白纸和彩色笔,最好是A3白纸和彩色铅笔,最后将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装订成册用来展览,这样可能就会增加教学成本,不过,成效确实显著的。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69-01

德育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我们不断探索,初步提炼出中职德育课“知行五步”课堂教学方法。

“知行五步”教学,就是在知行统一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导课、导学、导情、导行、导标五个教学步骤,分别向课堂任务与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辅导、指导、教导、倡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感、探、悟、用、行),以教学相长为主线,遵循中职德育课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体现合作探究的课改精神,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知,升华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通过设置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活环境,把课堂教学放到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设置职业情境,将职场元素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目标引领。学案导学

叶圣陶认为“课本是种工具和凭借,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近书本,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根据德育课教学大纲、德育学业水平测试大纲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形成导学案,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改变传统讲解式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合作交流,活动导情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创设典型情境、分析案例、提出典型问题、分配项目任务,学生以现实问题为核心分小组学习,以讨论、辩论、模拟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踊跃发言,经历情感体验,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与体验过程中完成知识系统的建构。

四、拓展应用,反思导行

紧密联系学生的成长成才实际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品德养成教育和践行教育,将课堂知识引到学生的实践行动中来,做到知行统一。倡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实践去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从而为拓展延伸奠定基础。

五、检测评价。总结导标

第8篇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水平的发展,网络文化是信息化时展的社会积累成果,其不仅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性与多元性,同时也给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难题。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旨在通过行为观察、沟通交流以及思想引导等途径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品德素质,并培养其对庞大的网络文化信息有效性的辨识能力。在信息化时代,高中德育工作必须重新审视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主流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达到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展。

1.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3.2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丰富创新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德育工作形式是联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重要桥梁,恰当的德育工作形式可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几率,从而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强制性、落后、呆板的德育工作形式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反叛情绪,为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创新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使德育方式符合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从而可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微博官方平台,并定期与学生分享德育内容,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容易接受性格、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教育。

3.3及时总结并分析德育工作思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长久发展除了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以及形式进行重塑、改革以及创新以外,要取得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展,教师必须及时对工作过程、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从各方面入手分析德育工作思路。首先,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以网络文化背景为依托的高中德育工作计划,使后期的总结分析具有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其次,教师应在德育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总结和分析,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才能真正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另外,为实现德育工作的先进性与现代化发展,教师在进行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必须以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动态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更新,只有充分保证自身的发展速度,才能促进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促生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体系,及时、多样化的信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然而,庞大的网络文化体系的糟粕同样给学生带来了发展过程中的威胁。因此,教师必须以时代特色为基础,通过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革和升级、对德育工作形式进行人性化创新以及对德育工作思路进行总结和分析等途径,实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作者:雷建平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

第9篇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如何实施有效德育?这就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目前的德育现状。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首先表现在德育目标设定虚空,对德育价值的认识过于狭隘和功利,不符合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其次是德育教育任务化,德育成了对人的意志和行为的限制和防范,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参与。最后是德育实践的模式化和德育活动的形式化,缺乏创造性。种种的原因,限制了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实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实践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2)品德教育平台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则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一旦品德课程实施不重视生活实践教育,就会形成课程学习重道理少生活,从而培养出了一大批道理什么都懂,可却不按道理行事的人,那么就教育显得空洞无力,德育也成了无效的教育。“拓宽课后活动渠道,加强品德课课后延伸”就是要把品德教育平台引导到生活当中,让学生把课堂上所了解的品德知识或道德标准在生活中实践。

(3)五校联动的必要性在哪里?一则,金井镇各个学校课题研究发展不平衡,基层学校在技能学科方面相对薄弱,毓英中心小学近年来在品德学科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带动其他学校更快的进入研究状态。二则,多个学校的联合研究,可以让研究活动更加全面,让研究的成果更具推广的实效性。因而,在金井教委办的牵头下,五所学校共同承担“拓宽课后活动渠道,促进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省级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品德教育生活化——强化生活实践,把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紧密联系。在课堂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在生活实践中落实品德教育,在跟踪研究中分析教育成效。

(2)活动策略多样化——提升研究的深度,抓住课后延伸的点,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在活动中分析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筛选和推进。

(3)研究成果实践化——加强实践的操作性研究,通过各个突破口的研究,定期交流研究阶段性成果,并把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行再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达到提升与拓展。

三、课题研究实施与方法

课题研究实施的有效落实取决于课题参与校的重视及课题参与者的态度。“拓宽课后活动渠道,促进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五校联动的课题由金井教委办牵头主抓,参与课题的5个学校有4个点校,28位老师中有3位校长,3位教导、2位总辅导员、5位研组长,可以看出各个学校都投入了较大的力量。同时,教委办非常重视实验老师的业务成长,多次派遣课题组老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或比赛,并获得佳绩。领导的重视、教师的成长成为了课题能够按照拟订的计划与方法有效实施的关键。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整为零法:找准课题研究的各个突破点,成立子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定期整合探究,交流实施策略,寻找共同体,形成理论升华。“课后活动延伸”是个很广的主题,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们要从小目标着手,因而在研究中,五所学校确立了七个子课题,分别是 “链接班队活动 提高品德教学实效”、“小学品德课课后宣传活动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探究”和“课内学习,课外宣传”、、“小学品德课作业布置的研究”、“开发地域节日资源 拓宽德育实践渠道”、 “家校联动,促进品德课课后延伸的有效落实”, “品生(社)课后延伸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各个子课题各自为政,又互相联系,在每月的研讨活动和每学期的总结会中,我们通过交流来互相促进,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体制。

(2)课堂教研法:定期开展课堂观摩及研讨活动,探究课后活动渠道对课堂的有效促进以及如何拓宽课后活动渠道。实践的平台是生活,但教学、引导的主阵地还是课堂,课题组制定了常规的课堂观摩研讨制度,即每月一研。课题组每个月抓住一个小主题开展研讨活动,主要形式是课堂观摩及经验交流。从2011年4月至今,课题组共举行了9场镇级研讨活动10位老师10节研讨课。课题涉及低中高三个年段,其别强调要提供高年级的课例,从而寻找新的突破口。

(3)整合促进法:把品德学科与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等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把各种活动作为品德课的延伸开展,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品德学科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再加上绝大多数《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老师都是由语文或班主任(辅导员)担任,因此把品德学科与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等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就可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在七个子课题中,“链接班队活动 提高品德教学实效”、“家校联动,促进品德课课后延伸的有效落实”、“开发地域节日资源 拓宽德育实践渠道”这三个课题就是典型的把各种活动作为品德课堂延伸的一种研究方式。在课题研究中,如曾丽玉老师在教完品生课《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后,就引导学生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作一些打扫房间、买菜、洗衣服、做饭等具体事务。结合少先队开展的“亲子教育”活动,开展亲子烹饪大赛中队活动,比赛前每个小队进行分工,作好赛前的准备工作。比赛共分为7个参赛组,每组同学均大显身手,带来了风味各异的南北菜肴:“红烧排骨”、“飞腾跳跃”、“称心如意”、“一帆风顺”等。菜色一上桌,由老师、家长品尝菜色—评比菜色。

(4)分段探究法:各个学龄段孩子的发展情况不同,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开展不同的课后延伸活动,从而达到有序渐进。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在子课题中,毓英中心小学的“小学品德课课后宣传活动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探究”和“课内学习 课外宣传”,双山小学的 “品生(社)课后延伸与校园宣传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三个课题都是“宣传”,然而他们的角度却是不同的,“小学品德课课后宣传活动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探究”面对的是低年级,主要还是以自身出发,宣传的手段比较单一,目标则是身边的同学或家长。“课内学习 课外宣传”面对的则是中高年级,他们的意识更强,所做的宣传也更加丰富。“品生(社)课后延伸与校园宣传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则是站在学校的角度,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等都是其品德学科的宣传阵地,学生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

第10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2-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呈现多元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职业教育一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反思当前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德育仍以灌输式为主,常常流于教师的说教和学生的死记硬背,不顾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接受能力。学生毫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把德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要求。在德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突破理论的抽象性的一个有效地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与德育实效性的概述

1.案例教育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德育实效性。所谓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

二、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优势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1.用案例教学法紧密地将学生与社会现象联结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案例教学中将学生所掌握知识原理、规则,直接运用与现实的案例,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时案例分析针对某一个主要问题或现象,但它还涉及到解决该主要问题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见,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不仅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

2.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德育课课堂教学着眼点不在于使学生获得那些确定的原理、规则,而在于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学会理论的运用方法,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养成科学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训练的过程。

3.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德育差距。现阶段德育差距主要体现在德育要求与现有学生德育水平的差距,差距大小还因学生的自身的素质不同而不同,通过案例教学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时,发觉和体察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引发学生反思并逐步减少差距。

三、如何用案例教学法搞高德育实效性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堂的应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的准备。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课前必须大量搜集材料,制定一个有效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前提,我认为案例的准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接近性:心理学认为同龄的兴趣爱好更有接近性,所以案例选择的首要原则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接近他们生活的案例,容易引起共鸣并引导他们试着去解决。

(2)多样性:案例展现形式多样性。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简单“讲故事”式的案例分析。案例展示的要有多样性,如声频、视频、图片、动漫等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3)教育性: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须产生教育影响和作用。案例来源于社会现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达到几个教育功能:一、个体思想的社会化。二、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三、富于学生社会角色。

2.案例的实施。一个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而案例的实施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课堂实施案例教学要做到以下三个环节:

(1)善于引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最大特征就是让学生自主化,就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做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2)交流研讨。交流研讨是案例教学的精华部分,通过分组等形式让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每个人在共同经历中的反应从来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让学生在一起把各自的看法谈出来,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其他人的思想,就会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3)总结归纳。总结归纳作为升华部分,教师的点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这个环节要注重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的意义,一方面不同的学生他们所思考问题时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不能几句话就能完全改变,另一方面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迈进,通过归纳总结寄语希望。

因此,学校德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革应试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教学方法,创造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新方法。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做,去领悟和体验,最终将德育的要求内化为对自身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

第11篇

【关键词】社团活动

德育功能“五个一”工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88-02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环节的学生社团活动正以多彩缤纷的态势影响着职业学校学生的精神生活及课余生活。笔者对中职学校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德育功能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针对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德育功能的“五个一”工程,使社团德育工作更具有连续性,构建了分阶段进行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把学生社团活动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锻炼功能统一起来,实现方法、手段、载体的创新,切实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发挥社团德育功能找到了有效途径。

一、“五个一”工程的内涵及做法

社团实践活动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平台和载体,活动是德育功能的外化形式,开展活动必须以德育的功能和目标为指导方针,根据社团的类别、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氛围,分层次分阶段安排和设计活动。

(一)“五个一”工程的内涵。“五个一”工程的内涵:每周一活动、每月一考核、每季一交流、每学期一评比、每年一总结。每周一活动指每周社团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使整个校园呈现“团团有活动,人人得锻炼”的文化氛围。每月一考核指每月对社团活动和成员进行一次考核。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社团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能力得到提高,社团凝聚力增强。考核切实提高社团负责人和成员的素质,发现问题和不足,提高社团活动的管理水平和影响力。每季一交流指每个季度开展一次交流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培训,负责人统一思想,思路清晰,方法科学,能力提升,为开展好社团活动提供思想和能力保障。每学期一评比指每学期期末进行一次评比活动,诸如优秀社团、优秀社员、最具活力社员等评选活动,树立品牌社团,让后进的社团看到优秀社团的长处,在身边的成员中找到学习的榜样,真正让成员找到差距。每年一总结指通过社团的全方面总结,明确方向,提高社团成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五个一”工程的做法。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尽量从参与性、可操作性、新颖性、趣味性等方面着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排除不利的、干扰的因素。

1 每周一活动。每个社团根据工作计划和活动的实施方案独立开展特色活动。比如,书画协会负责人带领书画协会成员,通过书画活动,互相学习和交流,了解我国的独有艺术,感受书画的神韵及博大精深,在活动中既丰富知识,修心养性,又增强民族自豪感。英语协会开展“英语角”活动,组织学生早晨或傍晚到英语角朗读和对话,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志愿者服务队在校园内一块闲置空地开辟“集体农场”,让同学们自己种植蔬菜和花草,让这些从不参加或极少参加种植农作物劳动的学生增长了见识,收获了劳动的喜悦与快乐。

2 每月一考核。学校团委每月在社团中开展一次考核活动。采用打分量化的方式,从社团负责人、成员、活动内容过程效果、日常管理、创新与特色等方面进行考核。

3 每季一交流。具体为学习交流培训。分社团负责人学习交流培训和社团成员学习交流培训两个层次。首先是社团负责人的学习交流培训。这一培训主要由学校团委组织开展,根据每个季度的情况决定学习培训的内容。社团负责人经过换届选举刚上任时,学习培训的内容是学校的有关管理制度、社团的章程和管理办法,以树立管理理念,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和目标;学习交流工作方法和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走出学校进行校际学习交流,学习品牌社团经验,向先进的社团学习,进行业务能力培训;针对社团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专门召开分析会,互相讨论交流,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培训管理能力。

其次是社团内部成员的学习交流培训。根据社团一个季度以来的情况和社团成员的表现,确定学习交流培训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平时,成员一起参加活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哪位同学表现优秀,哪位同学表现落后,大家心中都很清楚。每个季度为社团成员搭建学习交流培训的平台,让大家畅所欲言,交流感想、体会和收获,取长补短,提高认识,分享快乐,增进团结。

4 每学期一评比。一个学期在社团中开展一次综合评比活动。根据社团的综合情况和活动的德育功能制定评比的内容,从成员的综合素质、活动的数量质量、德育功能(包括道德品质、个性特长、协作交际能力)、社团管理、持续发展情况、品牌作用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在全校的社团中评出优秀社团。同时,在每个社团内根据德能勤绩方面的条件,开展评选优秀社员活动,并进行表彰奖励。

通过这种评比,能在比较短的时间(一个学期)内及时反映社团的全面情况、日常管理工作和育人作用,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增强社团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在社团之间和成员之间营造一种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和超先进的良好氛围。每学期评比的优秀社团和个人,作为一种荣誉,将激励其他同学。

5 每年一总结。每个社团对一年来开展的活动情况和所有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征求成员的意见或建议,集思广益,形成观点和纲要,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使一年的总结成为下一年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提高工作的前瞻性。

二、相关讨论

近年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通过加强社团建设,形成了独特的、符合中职学校社团实际的“五个一”工程。“五个一”工程是发挥社团德育功能的前提和保障,实现了德育工作的创新,构建了发挥社团德育功能的长效机制。

(一)“五个一”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五个一”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将社团活动和日常管理纳入了科学的管理体系。每隔一定时间安排一个主题内容,突出社团工作的连续性和常规化,构建分阶段进行的社团德育工作新体系。

1 合理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开展社团活动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不能太频繁,也不能太少,既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也不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无所事事”。还要从有利于管理和方便组织活动出发,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生活实际,增强活动操作性和可接受性。“五个一”工程的实施,逐项合理分工,深入开展,每隔一定时间都有主题的活动,活动一考核一交流一评比一总结递进开展,促进了社团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把德育方针和育人目标贯穿在“五个一”工程之中。

2 功能性与成就感并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尽量从参与性、可操作性、新颖性、趣味性等方面着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排除不利因素。按照寓教于乐、寓教于动的活动育人要求,让社团成员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找到自信,或感受失败的痛苦,磨炼意志,使成员的各方面素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使社团的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3 连续性与长效性渗透。“五个一”工程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考核,季季有交流,期期有评比,年年有总结,考虑到了社团成员的层次性,从普通的成员到负责人,人人参与,人人受教育,形成一个工作模式和体系,实现了德育工作的连续性、长效性。品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形成不是通过一次会议或一个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培养过程,在社团制订工作计划和策划活动时,要确定教育主题内容,然后列入社团工作日常安排,提前告知社团成员时间及要求,使德育工作连续性、常规化。

(二)“五个一”工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新理念。学生社团活动以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把学生社团活动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锻炼功能统一起来,实现方法、手段、载体的创新。

1 提高活动质量。通过加大社团活动重心下移,让学生亲力亲为,以提高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能力为核心,增加学生体验,亲身感受、感知、感化,使育人活动经常化、模式化。

2 扩大活动平台。从多方面多角度组织活动、学习、考核、评比,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参加管理,提高能力,使学生社团成为学生参加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和交流范围、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平台,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有效载体,实现方法、手段、载体的创新。

第12篇

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自觉的、积极参与的互动中,完成外化和内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活动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德育是一个深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配合,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影响,帮助其健康、有效、良好发展的过程。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应该具备以下三种特质:

一、持久性。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艰苦、反复、潜移默化式的逐步推进。

二、灵活性。德育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生命、独立的人,所以教育的手段也应该顺应学生的成长,灵活采用各种手段帮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所受的教育,易于产生内因的转化。

三、目标性。德育教育不应该是盲目的、单一追求教育过程的,而是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设定目标,有的放矢,避免流于形式,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德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也决定了德育的特殊性,那就是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供我们参考,每个德育工作者需要探究、发掘、调整教育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了德育教育的三步法:

第一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确立德育教育的根基。

一切的教育都应该有个坚实的根基,才能稳固发展。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德育教育最好、最理想的根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祖先创造了五千年文明史,适合学生学习和传承的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中国人,理应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继承自己的民族道德传统,基于上述原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再把它从校园环境、学习内容、行为礼仪等诸多方面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经年累月地浸润,使学生达到身心融合,行为示范的效果。例如,我们从中华文化中撷取了三字经、百家姓、十三孝故事等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蓝本,通过每日诵读、故事比赛、班会研讨、绘画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结合书法、民乐、剪纸、国画等艺术形式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民族文化,从而践行传统的道德思想。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充满了文化底蕴,充满了蓬勃生长的力量,为学生心灵的成长播撒一片绿荫。但是,传统文化并不等于拿来主义,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要以挑剔的眼光,从浩瀚的文化素材中汲取真正能够哺育学生心灵的营养,这样建立起来的德育工作才有意义。

第二步:以人文化制度为规范,建立德育教育的良性循环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立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社会规范的有效手段,但是制度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设计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身心特征,使制度的建立能发挥其优良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不会制约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此,我们经过反复修订,建立了《学生行为规范考评制度》,以百分制为准,通过课间和大型活动中各班学生的表现,予以加分和扣分累积,每周评定一次总分,参与期末的三好班级、规范班级的评定。扣分是为了能让犯错的同学及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加分则是为了鼓励良好的行为继续发扬光大,从而使得学生们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扩大自己的优秀品质,形成人人愿意为班争光的思想,久而久之,帮助学生养成守秩序、懂谦让、重团结的良好行为方式,学校良好的校风也就建立起来。

二十多年的制度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制度是一种保障,更是一种手段,没有良好的制度,学校的校风、学生的行为习惯很难形成。但是,制度是一定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产物,我们需要根据社会大环境的要求和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予以调整,使制度更加适合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建设,以发扬正能量为准则,让学校的制度形成文化,贴近学生的心理水平,德育教育的步伐将迈得坚实有力。

第三步:以实践活动为渠道,拓展德育教育的路径和视野。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是至理名言,用于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是恰如其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并安排了许多目标不同,教育功能各异,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接触社会、观察世界、认识人生,懂得做事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从而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

除了每周一次的升国旗活动、班会活动外,还可以抓住契机,利用重大节日设计、举行一些大型活动,覆盖全体学生,运用集体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灵活机动的实践活动更是必不可少。每个学期,我们都会与联谊、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到老年公寓参加慰问演出;春天带领学生种南瓜,秋天举行种南瓜比赛;邀请老、老教师到我校做报告、讲故事,帮助学生们了解历史,感受今天的幸福;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学习雷锋的精神;寒暑假带组织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帮助学生们了解北大、清华等大学校园的风貌,鼓励学生从小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同一扇扇敞开的窗,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增加了学生同社会接触的机会,为学生们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体来说,实践活动要设计精炼、目标明确、每次围绕一个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每次活动前要有计划,活动后要有总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有所预见,要有预案,能够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使实践活动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