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6 16:11: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44-01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为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应用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详分析如下:
一、误认为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便先进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内,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盛行。
二、违背教学规律,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乏师生交流
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储存信息量大的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进去。在授课时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样做极易导致学生导致学生视、听觉的疲劳和对图像、视频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损害了学生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意义构建途径获取知识。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知识和能力建构的工具而不是教师课堂表演的手段。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也难以和学生进行课堂的交流与沟通;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和压抑,也使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丧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锐减。 它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三、违背教学媒体“低成本、高效能”的选择原则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因此在一些地区,一些教师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四、用多媒体音频、视频代替学生朗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小学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教学优势,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值得我们长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科学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充实、更生动,更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还没有自觉地将信息环境纳入到平日教学课堂,在运用信息环境进行教学时,还欠恰当与科学,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因此,如何科学地利用信息环境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信息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①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是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综合的视听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适应了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规律,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②信息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解决学习问题,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使学习更主动、有效,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③信息环境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优势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 利用信息环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正确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1.1 多媒体的使用力求简约有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力求简约,要以文字呈现为主,尽量少用图画加入媒体,因为文字给学生创造的想象空间远比图画要开阔得多。但部分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误区,最主要的是为了追求课件的华丽与有趣,教师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这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冲淡了教学主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再一个误区是多媒体充斥整个课堂,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演变为“媒体满堂灌”,学生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光影世界里,不仅会产生视觉疲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课件多使文字力求简约应成为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好教学程序。多媒体是帮助学生呈现和克服教学重难点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流程中教学内容的替代材料。
2.1.2 多媒体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媒体的展现应该成为促进学生自主活动的媒介,而不是单纯呈现教学程序或过程,更不能以媒体呈现代替对学生的训练与交流。例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媒体的呈现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将学生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文中所指的天堂是什么地方?大榕树是为什么被作者称为“鸟的天堂”?读了这篇课文你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被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间相互交流、释疑;二是在优美的媒体配乐下采取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分组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入文本意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说一说作者的写作目的,谈阅读课文的体验。接下来是学生的交流与讨论环节,学生从鸟的天堂谈到人们居住的生存环境,谈到环境保护,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深化了课文主题。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2.2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信息环境的日益发达,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环境也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资源库及学习手段。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2.2.1 “微课”制作要体现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微课”作为一种辅助于教学的精短视频,对学生学习、回顾、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制作微课时,一是将微课时间严格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并且微课体现的重点难点要做到单一,不宜在精短的微课中设置重点太多;二是要设置提问、练习环节,在适当的地方要停下来,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进行答案的反馈;三是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微课视频可以应用于课堂,加强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强化巩固。微课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在课外预习、复习、巩固知识提供了方便。例如,笔者根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别制作了以“常用标点符号”、“‘的、地、得’的用法”、“古诗鉴赏”、“语文中的修辞”等为题的微课视频,并且将这些视频上传学校网站或者学生个人网络空间,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课程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2.2.2 “翻转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网络环境为“翻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优势条件。“翻转课堂”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资源,对课文进行预习探究,并在预习中把产生的疑问带进课堂,与同伴进行交互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课外学习与课堂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先布置学生课外预习,学生通过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有的学生阅读网络书籍《三国演义》部分章节,并找出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探究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 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教育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以促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得到无意识的培养,对积累小学生语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重要性,甚至不能有效参与到语感培养工作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感培养中,相关教育者应针对教学实践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尤为重要,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有助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程。首先,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发挥语文学科对小学生的教化作用,同时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时,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理解语文内容。其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进行主动的阅读,并非被动式接受,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可促进小学生深入挖掘语文世界中的美,获得良好效果,增强小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最后,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够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性[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建议
(一)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语感培养,有必要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首先,在背诵时,不提倡机械式记忆,应引导小学生在背诵中融入情感,可加快小学生的语感培养进程。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中,要求小学生进行全文背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小学生提取“小溪、细雨、小路”等意象,在激发小学生联想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更好更快的背诵。其次,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基于此,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朗读示范,使小学生能够精确掌握文章的基调,以感受文章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利用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进行朗读。如在《村居》教学中,可为学生播放朗读录音,使其感悟古诗意象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2]。
(二)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应注重从语言文字的心理活动、认识过程视角着手。首先,语感培养,不应停留在言语直X、经验方面,而是应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小学生进行咬文嚼字,对语文文本中的精彩句子、段落等进行深刻领悟,以增强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其次,教师要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必须从语言文字进行语感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语言文字的重点语句。如,“文眼之语句、形容性语句、修辞手法的语句”等。通过在语言中构建语感桥梁,能够使小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容,并逐渐感知语感的艺术魅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应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将语言进行内化,使其形成一种独特的能力,在无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小学生能够通过存储知识完成语感的培养。首先,加强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引导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积极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在小学生识字过程中,应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小学生的识字体会,并尝试多元化识字方法。在词汇积累过程中,小学生应根据已有认知、生活经验等,鼓励小学生产生联想,以不断深入的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3]。
(四)在语境中挖掘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有必要将其放置于语境中,以更好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其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置于不同语境中,表达的情感有不同,所以应在语境中深入挖掘语感。例如,在学习《买木雕的少年》教学中,其中蕴含的“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具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如若能够在培养学生语感中,与语境相结合,则可以增强小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如,其中的“洁白”,在课文中表面描写的是“牙齿”,但实际上是表达卖木雕少年拥有一颗纯洁的内心。如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对文本字词的深入理解,可促进语感能力的提升,为语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在写作中提高学生语感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重要环节,只有鼓励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习惯,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感素养。要在写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随笔写作习惯,在此过程中,小学生可以深刻理解语言,有助于其语感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小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促进其与他人交流。首先,引导小学生写作时,应激发小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小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以期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感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为写作奠定基础。基于此,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生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只有确保对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至关重要,因而相关人员应提出语感培养的合理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诵读中进行语感积淀;二是在文字中构建语感桥梁;三是在词汇积累中奠定语感培养基础;四是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韫.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
[2]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策略
1前言
过去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注重书面表述的训练,忽视了口语表达的训练。人教版教材不仅在理惫上强调要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而且在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为教师留下了口语表达训练的广阔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此加以充分的利用,多给学生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语与别人交往的能力,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得到口语表达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文明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教育应该能够在培养小学45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从语文课堂入手。学生口语能力不高,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不受重视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母语这一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听和说的本质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活动信息、情绪、情感等活动,所以从小学开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口语交际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口语交际能力强弱也是衡量小学生综合素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口语交际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要着眼于整体,追求一种综合效应。语文教学中每一个口语训练都应当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兼顾其它素质的训练,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淡化了其交际性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说话、听话训练取代了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交流。在口语交际课上,经常出现一人讲,众人听的场面。教师关注的是说者是否说得完整、清楚;听者是否听得专心,忽视了交际双方的交流。这一做法将动态的、互动式的口语交际活动置于了一种静态的、单向式的个体性的语言实践。
(2)忽视了情景的创设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能否创设一个和小学生现实生活、认知实际相似的交际情景,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交际内容的剖析上,忽视了交际情景的创设。这一做法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
(3)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发现,在家里经常活蹦乱跳、能说会道的学生,到了学校之后很少说话,到了课堂上更是一言不发,这是明显的对语言接触、口语交际的恐惧心理,这也导致了他们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加大,久而久之,他们越发不愿意张口说话,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海通交流,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出现在考试中表现好、成绩高,但平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高的现象。
4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乐于交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想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很多:实物演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交际的话题应来自生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积极参与,突出交际主体
在教学中要让所有学生确定交际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以及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全体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长期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的殿堂,他们总是在侃侃而谈,老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口语交际教学就变成了少数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则充当了“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达到训练的目的。
(3)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①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在课堂合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势必作用于学生的心理。②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③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口语交际训练生动化。毕竟学生和老师一起的时间多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有时无法创设情境。但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将教师无法描述,学生没看过的东西或景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兴趣,对口语交际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足社会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更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口语交际课往往空洞、乏味,因为学生的语占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表达、思维能力都不完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巾,无拘无束地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增强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常小珂.小学语文El语交际教学探究.语文教育,200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现阶段,大多数学生均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甚至溺爱,这样的情况非常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除了家长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之外,学校教师也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求有效的方式教育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的完成德育渗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教育体制改革客观需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是局限于语文知识的讲解,还要充分发挥语文知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优势,不断完善学生的个人品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出现了高分低素质的情况,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此形势下,一定要重视德育渗透,在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二)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学生在社会负面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倾向,与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很大的距离。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成长为可以担负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重任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三)个体发展需求
小学生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心理特点,非常容易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出现各种观点,树立各种道德观。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德育渗透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摆正心态,从而促进学生个人可以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课堂教学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最为主要的场所,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主要包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互助互爱等内容。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德育渗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可以全面开展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重点讲述家人的善良和辛苦,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并且主动和父母进行沟通,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优秀品质。
(二)作文教学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正面、典型的材料教育学生,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与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勤奋练笔,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比如,在以“二十年后回家乡”为题进行写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想象,写出家乡二十年后可能的改变,并且对可能引起学生回忆的地方予以重点阐述,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有效完成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活动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之外,还要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德育渗透,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此让学生接受良好的熏陶,提高自身素质;在植树节的时候,组织学生一起植树,并且向学生讲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与意义,从小就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品德;在清明节的时候,组织学生一起去烈士园扫墓,向学生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教育学生多关心身边人,在学校、家中主动做一些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时常带学生看望孤寡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集体的品德。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们不注意的细节均可以用来教育学生,如节约用电、爱惜粮食等。
(四)言传身教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一定的道德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言行,保证仪表端庄、举止文明、谈吐优雅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有效熏陶学生的情操,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有效的引导机制,完善德育渗透,比如,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事情的正确做法,之后让学生进行实践,再通过共同交流、探讨,加深学生对正确行为的印象,以此完善自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一定要引起教师与家长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在课堂教学、作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予以德育渗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予以正确处理。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赵立柱.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读写算,2015,(02):327.
[2]杜飞,徐英芝.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230.
[3]杨艇,夏杰会.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新课程,2014,(03):90-91.
[4]杨维靖,陈媛媛.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2):83-8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 多媒体技术 整合 思考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达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在当今社会,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但是,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征,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成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不断加深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着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小议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
一、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手段
现代社会中,网络化已成为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因素。人们广泛利用媒体进行各种学习,这样将过去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变为多元化,主体化、社会化。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小学生们,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掌握更新更快的学习方式,因此,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必须改变,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必须加快,只有好利用多媒体技术并将广泛地融入小学教育中去,才能给小学教育插上启航的翅膀。
1.电子化教学
电子化教学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授课过程或好的内容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录音、录像聆听或观摩学习。通过电子化教学,能有效扩大有经验的教师上课的听众范围。能让孩子们和专家一起“趣味教学”,“快乐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不同的环境,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多种功能的教学示范如:VCD、DVD等视频光盘或者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动态连续地传播全体学生观看,同时,利用网络教学,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可以方便快捷地相互交换信息,也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知识竞赛和模拟游戏吸引孩子参与,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高效性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认识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然习得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凭借感性材料,由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着力陶冶思想情感
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不同的情景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特定的情景来发挥它在陶冶学生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具体情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给同学们找一些精美的朗诵、具有教育意义的短片、精美的图片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升华。
3.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分析综合、处理与控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方面,有着极高的水平和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上述特点与功能,可以有效地将教学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也就是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可以展示那些看起来比较枯燥、比较乏味的知识,使这些知识更为形象生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给学生的就是重难点,学生学习的也是重难点。
4.运用多媒体技术,弥补教材不足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的学习需求出发,既贴近儿童的生活,又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尽管新教材有很多版本可以选择,但还是无法避免那些偏离地域生活、远离本地实际的内容信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学术界又提出了“校本开发”、“校本教研”等学术思想,使这几年的教育论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我个人认为,让不知道的东西变成知道的东西,才叫教学;让不理解的内容变得理解,才算学习。所以,我认为北方的孩子,应多接触南方的知识,而南方的学生也应多了解北方的信息。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受到地域的限制。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弥补了教材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5.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造的火花。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对学生的公正、平等和尊重。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才能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面对高科技、强竞争的挑战。因此有无创新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决定他们的未来。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学生,需要培养他们勇于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而多媒体技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捷径。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对小学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也是一项长期而又极为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把握这一机遇,让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凭借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政策的强有力支持,突破自我,走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马培林.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J].信息化教学,2009(16)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从内容到理念都有了全新改革与变化。新课改靠教师实施,教师实施新课改靠教学策略。因此,研究教学策略永不过时。笔者介绍以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践行新课程理念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观念与应试教育观念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观念主要是通过传授,让学生能够做到对语文知识的把握,并能够获得高分。相对素质教育来说,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因而,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更新教学观念,做到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阅读、思维与语言能力。另外,教师应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并能够通过有效引导,使得课堂更具开放性,做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还需要体现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偏离语文学科特点,否则,就会导致语文学科本质的丧失。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灵丹妙药”。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他们才能在学习上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做到对知识的有效学习与探究,做到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构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做到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突破,才能够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从教学经验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有效融入情景教学过程中,做到对其能力的有效发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当前教学应用广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做到对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有内涵、有意境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若是能够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则能使学生有效融入情境当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例如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苏州园林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园林建筑视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用园林介绍的音频,让学生跟着朗读,这样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视频与音频结合的方式,可以应用于很多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之渔”。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最优秀的老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语文”,而是教学生“会学语文”。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时期,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养、习作能力、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是对文章的理解,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都需要教师的科学点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口头交流和即兴习作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机会和环境,让学生得到语言和习作等方面的训练。对于实际交流与习作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更正,以便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习作训练,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102-02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也肩负着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职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整合,更能发挥它的优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它们整合效果的不良因素,并产生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是有待于探讨的课题。
1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对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 由于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文字生动形象、内容广泛的学科,其多姿多彩的热莶⒉荒芄灰揽拷滩娜部展现出来,会因教材篇幅限制,影响教学内容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得不到应有满足。而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可以发挥出信息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补充教学内容不足,增加教学容量,使教材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得到升华,加强学生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入交流,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关的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增强语文教材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引导他们去探索语文世界中的奥妙,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其目的是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与团结合作的机会,从而强化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与实践能力。
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丰富学生个人内涵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效地强化与完善语文内容资源,对比较生僻、不易被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搜集到相关的解释资料,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而其他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也会查询得到,增加学习的知识量,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个人内涵。
2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动摇教材的教学主导地位,影响课本价值的体现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整合并不是决定两者之间谁处于主导位置,而是充分发挥它们的共同优势,实现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精力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忽视了对于语文教学目标实现,不仅动摇了语文教材的教学主导地位,还影响了其课本价值的体现,弱化了和语文教学整合后的教学成效。
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教学的真正内涵 现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过于追求制作形式,让小学生只片面地认识到语文内容的艺术性,反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文学性,局限了小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发展。这种整合方式,不仅体现不出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反而削弱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后的优势。
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发挥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信息技术被引入语文教学后,不仅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反而让机器代替人的功能,在多媒体教学时完全用教学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析与讲解,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也越来越少,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助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当前互联网应用较为普及,虽然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但也给学生的个人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小学生本身心智与思维模式不够成熟,无法正确判断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劣,反而极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教师频繁地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很多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3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语文教学内容情境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能够快速地让学生融入教学中。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材料或是信息资源创设情境,同时要营造出愉快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天安门的图片或影音资料,让学生能够直观欣赏到天安门的壮美、雕梁画栋,对天安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与感受。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的直观形象演示性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汉字进行演示性教学。如教学“尖”这个字时,教师可以将其拆分为一头大一头小为尖,并以锥子、针等图片形象性地显示“一头大一头小”是“尖”字。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其心智与思维能力还比较幼稚,而要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要增加小学生自主探讨与合作学习的机会。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沟通平台,营造他们自主探讨与合作学习的优越语言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找到有机整合契机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优势的充分利用,是实现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最有效策略,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优势的利用,必须要遵循语文教育的特征,找到有机整合契机,才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整合后共同作用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以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律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安排整堂课的教学计划,并且能够明确课堂中信息技术整合的契机,实现整合的有效性。
4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注意事项
对信息技术运用频率要适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当,不能过分或极少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当前有很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制作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件,如果过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而会让学生忽视教学内容的重点,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如果极少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而会影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整合过程中优势的发挥,无法发挥出对小学生培养的功能。因此,教师要把握对信息技术使用频率的尺度,合理安排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以小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小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等,制订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使用计划。
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并与之进行有机整合,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快速并优质地达成教W目标。因此,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具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盲目使用于教学全过程,应该对其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够做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将教学内容细化,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助教学。
5 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必要性的分析,充分认识到它们二者之间有机整合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整合共同作用,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加强对小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小学生向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迈进。同时,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对小学生设定的教学目标,推动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炳英.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效率[M]//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2007.
一、“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年级比较低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小学生的口语表达作为先导模式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作文能力和知识指导进行提前训练的一种现代化语文教学创新模式。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对拼音、识字以及阅读等内容进行熟练掌握,还要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改革重点,进一步打破那些以内容序列和教学程序为主导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用写作和说话的方式,对作文常识教学与思维活跃训练进行灵活穿插,提前对学生的交流及表达能力进行开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主要以“说文”或者“作文”来充当教学载体,并以交流和表达来充当教学操作平台,以综合性与整体性来充当教学价值取向,以小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与需求来充当教学逻辑的起始点,以每个学生对学习的体验来充当认知基础,共同构筑起一个比较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得以切实提高。
二、“作文先导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加强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作文先导式”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说写能力。这种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看图写作、仿写儿歌、观察日记、活动作文、观察作文、编写故事以及体验作文等。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就是要求学生能比较完整地表达出一句或者几句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则转变为一些文章片段的训练,在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能书写出字量在300~400之间字的小作文。
训练小学生写说能力的模式通常可以设计成五种类型,即(1)玩耍说写。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游戏时间或者课外活动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2)绘画说写。在进行颜色识别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涂画一些花花草草等,再让他们学习与了解这些图画所对应的颜色和正确的作画顺序。(3)动手说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并让学生将制作的过程与大家分享。(4)听读说写。这种类型就是通过听一些音乐或者一个故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并用写作的方式将感受表达出来。(5)背诵说写与阅读说写。通过让学生阅读或者背诵一些优美的片段、诗歌、名言以及一些成语等,积累写作的素材。
2.以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开放式的教学引导活动为基础。这种引导性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一些具有意义的、比较丰富的活动,确保小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进行感悟的同时,能够获取一定的知识,而且还能有一些素材的积累。(2)使学生课余生活尽量丰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自然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其视野开阔。(3)小学教师要对学科活动中现有的资源予以充分利用,并更好地应用到作文教学中,如将绘画、游戏、音乐等融入作文课堂。(4)小学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浅显易懂。尽量多使用一些故事性比较突出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确保学生观察后能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所看到的阅读材料作为参考来进行作文。
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识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视频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依托现代先进的拼音输入固化语言文字技术以及声音、视频技术,立足活动体验、交流表达及阅读升华三要素,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灵活组织教学活动,采用“说文”作文的模式,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结构的整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汉语拼音学习、汉字识读理解能力,促进语文教学逻辑起点的直接导入。
小学生通过对多媒体展现的丰富画面和动听的声音进行观察、聆听,按图索骥,基本上就可以从观察的视角出发,依照一定的顺序,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出图片中的内容。在小学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二阶段则应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的书面作文训练,使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写与生活实际较为贴近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29―02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6. 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拟教训练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教学。虽然师生一起听课、一起评议,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收益,但那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要想“绝知此事”必须“躬行”。因此,本着“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备课小组,小组内学生一起备课,组内讲课、评议,组长记录,教师及时检查。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在下次课进行课前练讲,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每次的模拟教学中,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技能。
总之,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高专师范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教材整合、学科整合,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潜能的挖掘,使师范生达到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具有熟练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李志厚,新课程教学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肖川,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韦志成,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87-01
生活不仅是学习的重要源泉,也对课堂教学有着很高的拓展和延伸,日常生活才是学生真正发挥语言功底的重要场所。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感知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科, 将小学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中,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与途径。
一、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改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许多的要求,其中使教学内容实现生活化是其强调的重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而要使小学语文教学能够较好的与生活实际取得联系,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创设生活情境。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许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积极地给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语文。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方式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这样的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在培养学生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文情操。此外,要想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生活化,教师要极其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可以把那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充满时代感的、趣味性强的、具有人文价值的文章编选在一起,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
二、联系生活,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部分的教学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课内阅读的教学,不进行适当的拓展,那么学生的知识面、学习的空间将会被局限,不利于学生的长久性学习和提高。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然后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因此,在小学语文生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善于联系生活,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积极的使阅读教学生活化,努力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具体生动、引发联想的生活情境,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动了学生积淀已久的情怀。此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也应注重价值取向。
三、联系生活,作业设计生活化
小学语文作业,不像数学作业那样,有大量的题目要练习,我们注重的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中,作业应该是语文生活化的有效载体,教师在进行学生的作业设计时,要设计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语文“生活化作业”, 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形式,探索“接受与体验”“发现与研究”“共性与个性”“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新型作业形式;改变单一的个体性作业形式,探索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新型作业形式。教学中,教师要如实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给学生设计生活化作业,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作业内涵,让学生带着作业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去体验完成,实现作业中有生活、生活中映射出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语文整体素养。这样,让学生的作业向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有效的避免了作业的枯燥性的同时,也极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充分的发挥出了作业教学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联系生活,加强学生生活体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社会这一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积极的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不断提高。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一些时髦的店面名字,如“飞发走丝”“糖糖正正”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引导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有效的帮助了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规范和说话规范的良好习惯,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落在实处。
总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的需要。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方式
1、前言
在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要不断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从而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得以提高,最终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新课标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开放性的基本原则
2.1协作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协作性的原则来进行,其中不仅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而且包括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在整个协作过程中,要营造和谐的、轻松的师生关系,并且老师要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以及不断发现。在实现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协作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发展性原则
其中开放性主要是指多元化以及灵活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做到灵活以及多样,并且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所以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发展性的原则,并且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最终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2.3民主性原则
在整个开放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民主性的原则,民主性的原则影响着开放性的教学。其中民主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尊重;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以及合作。通过这样做,可以使得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最佳的状态。
3、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学习的类型
3.1故事式的学习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会对文学典故比较感兴趣,此时教师要说出几个文学故事,通过这种故事式的学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故事式的学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直接讲述文学小故事;第二种,编写文学小故事。通过故事式学习可以使得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辩论式的学习
辩论式学习就是指全体学生要围绕同一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方和反方,并且通过一定的史实来讲自己对某一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见解表达出来,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辩论式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以及创造性,而且可以使得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以提高。
4、实现小学语文在教学开放性的具体途径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要进行开放性的教学,并且要为小学生的发展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从而可以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向着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4.1教学目标要具有开放性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要保证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也就是指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同时要改进以及创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以及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具体目标,与此同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字、词、句以及注重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且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让教学目标趋于生活化。因此,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指对实际生活的具体应用。
4.2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
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并且小学语文教学影响着后期语文的学习。所以要改革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发性,同时不能够将内容局限于课本的教材,而是要放宽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具有开放性,并且要选择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材料来作为教学内容,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最终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4.3教学形式要具有开放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训练的整个过程,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并且要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做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的开放性得以提高,并且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最终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得以提高。比如,当老师要讲解《云雀的心愿》这一课文的时候,其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云雀妈妈擦去头上的汗水”,此时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质疑:鸟类没有汗腺,那么这些汗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的这种反应表现出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有利的条件,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教师要指导以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4.4教学评价要具有开放性
通过改革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形式之后,此时还要对教学评价的开放性进行提高,从而可以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从德智体美、知识、能力、情感以及态度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并且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评价学生,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通过综合评价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束语
在新课程的改革之下,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来开展开放性的教学。在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要将自身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扩展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以及思考的能力,最终使得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得以提高。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方面来对小学生进行评价,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传统走向现代――论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世纪转换[J].2010,(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