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9 21:35: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思想品德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 实践应用
情境教学模式与其他类型教学模式存在较大不同,情境教学模关注的是教学实践,通过教师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创设不同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融入情境进行学习。该种教学方式应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提升自我素质与修养,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方式。本文对情境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含义
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首先需要明确情境教学法的特殊性,将情境教学法理论、教学规律及教学特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互融合,然后联系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进而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其次,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进行了解,明确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德育性。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第二,思想性。初中思想品德课能够面向社会中的现象,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三,情感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性,才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1]。
二、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因素
(一)教师观念方面
教师观念是制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因素,在很多偏远地区,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模式单一,使得学生错失信息。良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首先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而由于很多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比较落后,把思想品德课中的重点内容定义为背诵部分,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流于形式。此外,思想品德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情境教学实质把握不准
目前,在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都应用过情境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的情境教学模式只是简单实例问题的堆砌,而非真正的情境教学。真正的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并通过真实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此缺乏一定的认识,使得实际的教学效果较差。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践应用策略
(一)情境教学课前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中的重点,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够在课堂上提纲挈领,以新奇的角度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思想品德课堂导入可以从趣味性角度出发,通过对媒体视频的形式,将学生带入真实画面中,进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在进行《善于调节情绪》的课前导入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学校运动会全程录像视频片段,进行情境设置:“同学们,运动会是速率、力量与运动美的角逐,同时是人与人之间心理素质上的较量。从我们学校运行会视频中可以观察到,当遇到困难时,我们看到有些运动员表现得很焦虑、恐慌,而有的运动员则表现得很沉稳、冷静。不同的比赛情绪对比赛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同样的道理,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挫折,你将怎么样控制你的情绪,来战胜困难呢?”
在这样的课堂导入中,教师以由远及近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运动会视频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针对视频中的实例进行与教学主题相关内容分析。以边看视频边解说的方式,增强情境的现场感,不仅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达到良好的课堂情境导入[2]。
(二)情境创设贴近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通过对校园中学生行为的剖析,引出《做一个道德的人》的主题,以校园视频为根基,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导入:首先教师在多媒体上向学生播放三个情境:情境一,清晨学生进入校园,教学楼下的花都开了,操场上干净整洁。情境二,课间时间,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有的学生随地扔垃圾、随地吐口香糖等。情境三,将放学后的操场与早上的操场环境进行对比。
课堂思考:在课堂上,很多学生羞愧地低下头,然后此时教师向学生讲述维护校园环境的重要意义。深化到如何做一个道德的人方面,对学生在学校中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怎样从个人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提出保护校园环境的方法。例如有些学生提出举办“环保小卫士”活动,在课间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校园环境进行监督,建立校园垃圾回收处,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努力维护教学校园的班集体进行表扬。
(三)课堂结尾总结情境创设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如果在课前进行生动的课堂导入,而在课程结束之前忽视了情境的总结,则将会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由于学生在学习时的神经中枢兴奋是一种波浪的起伏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深化教学内容,需要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情境的创设,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首诗的录音,在播放《有的人》时,为学生设计以下问题:(1)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2)怎么样建设我们的国家?此刻你的感想如何?在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下,一方面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另一方面升华思想政治教学。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情境教学法能够以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并以特殊的形式深化主题。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点科目,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思想品德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本文对思想品德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情境教学法在其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对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初中 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 短期集中培训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17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和践行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看到参培学员从理念到行为的改变的同时,选拔标准不统一、学情分析不深入、主体意识不明显、班级文化不浓厚、过程管理不周密等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短期集中培训的效果。
笔者作为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四川师范大学初中思想品德班培训的主要参与者,反思了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为改进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建言献策,为西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短期集中培训提供借鉴,也可为高校本科生的职前、职中、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1 选拔标准不统一,参培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办法》中对省级骨干教师选拔条件的规定是:对教龄的要求,8年及以上;对年龄的要求,原则上男性不超过45岁、女性不超过40岁;对职称的要求是,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对学历的要求是,本科及以上。但考虑到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农村学校省级骨干教师(县城以下学校教师)的选拔,在职称、论文成果方面可适当放宽”。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又规定“农村教师应占省级骨干教师总数的一半”。在2011年确定的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四川师范大学初中思想品德班参培的85名学员中:男性70名,女性15名;汉族80名,少数民族5名;男性年龄在45岁以上的9名,女性年龄在40岁以上的6名;中教高级职称39名,中教一级职称44名,中教二级职称2名;研究生学历2名,本科学历75名,双专科学历2名,专科学历6名。
在培训过程中,还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员所学专业非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后调整教初中思想品德课;少数学员选拔时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后又调整到其他学科任教;部分学员兼任了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只从事少量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少数学员因身体、工作原因不能坚持全程参加培训。
1.2 学情分析不深入,培训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短期集中培训主要应针对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惑,从知识结构需进一步完善、教育理念需进一步更新、教学技能需进一步跟进、自身专业需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依托已有的资源和优势,搭建分享交流平台,提高教师“自我认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学情的分析对方案的研制、过程管理及影响示范作用的发挥都有重要意义。我们的认识是:参培学员都来自省内最基层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一线,有着丰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经验;他们大多是学校乃至当地的教学骨干和精英,自我提升的愿望强烈;由于所处环境较为封闭和繁重的教学任务,造成他们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实践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分析,在经过走访调研、专家咨询、反复论证等环节后我们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
在培训过程中,还是反映出培训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全体参培学员的需要:限于经费缺乏和有限的培训时间,不能让参培学员“走出去”实地亲身体验沿海新课改实施较早的学校的有益尝试;专题讲座对理论提升效果明显,但部分参培学员不能很好消化理论;名校课堂同台竞技展示参与积极性与能参与学员数量间的矛盾。
1.3 主体意识不明显,组织合力难以有效发挥
参培学员是短期集中培训的重要资源,是培训工作的主体,要完成其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其亲身感受的基础上掌握“参与式”、“探究式”、“自主式”、“活动式”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参培学员作为培训工作的主体,主要表现在:培训需求的调研,目的在于充分了解参培学员的实际和需要;培训方案的设置,目的在于提升参培学员素质和能力;培训工作的实施,其对象是参培学员;质量监控与管理,其目的在于贯彻方案意图;三年的远程指导,其目的是使参培学员充分利用已搭建平台的资源;引领示范作用的发挥,是参培学员培训工作的继续,是继续再培训、再教育的过程。参培学员的主体作用,体现出“一切为了参培学员、为了一切参培学员”的初衷。
在培训过程中,参培学员主体意识不明显表现在:部分参培学员认为被选拔参加短期集中培训是浪费时间,耽误自己在学校的正常教学安排;部分参培学员认为被选拔参加短期集中培训是一种“福利”,可以有短暂的休息时间;部分活动围观的积极性高,自主参与意识不浓;有少数参培学员把短期集中培训看成是“走亲访友”、“同学联谊”的好机会。
1.4 班级文化不浓厚,隐性文化需要长期积累
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班级文化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的显性文化较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例如干净整洁的上课环境、桌椅的摆放、墙报板报的制作、培训简报的编辑等;而班级的隐性文化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它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例如班风建设、合作与竞争的协调、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等。班级文化是一个短期集中培训班的灵魂,是每个培训班所特有的。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一般每次培训时间在十天左右,隐性文化需要长期积累与短期集中培训时间过短之间出现矛盾。
在培训过程中,班级隐性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短期集中培训时间较短,参培学员短时间内无法充分融入班级;小组活动参与积极性高,班级活动参与动力不足;沟通交流平台不健全,培训结束后联系少;班级认同度不高,竞争与合作缺乏主动性。
1.5 过程管理不周密,质量监控缺乏有效手段
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均有具体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和专兼职管理人员,对项目实施有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手段。过程管理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保证,质量监控是提高培训实效的有力保障。项目执行的成效,除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之外,更重要的是得到参培学员的认可。一切管理活动的开展,都应围绕“参培学员是否满意”的最终目标进行。参培学员的满意度是衡量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考核指标。“参培学员是否满意”可细化为五个方面:对培训方案是否满意、对培训过程是否满意、对培训安排是否满意、对培训结果是否满意、对管理服务质量是否满意。只有做到培训前充分调研、培训中认真负责、培训后及时总结,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总结培训工作的经验,才能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在培训过程中,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管理人员专职的少、兼职的多,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培训全过程中;质量监控主要采取参培学员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方式进行,缺少专家、同行的评价;指导老师对参培学员的指导更多的是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方面;对参培学员远程指导缺乏有效手段和载体。
2 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实效性的探索
2.1 处理好三种关系,突出“三种能力”的提升
处理好三种关系,就是处理好“培训目标与培训安排的关系”、“短期集中培训与日常教育教学的关系”和“时代需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突出“三种能力”的提升,就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三种关系之间并不矛盾,只有处理好三种关系,才能提升“三种能力”。
培训目标是培训预期要达到的成果,培训安排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的最终目标,就是突出参培学员“三种能力”的提升,使其逐步成长为具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家型教师。因此,培训安排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培训目标来展开。
短期集中培训是为做好日常教育教学打基础,做准备。不能有短期集中培训费时费力,打乱自身日常教育教学的想法。短期集中培训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在为日常教育教学做储备。通过短期集中培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提升。因此,要集中精力、安安心心做好短期培训期间的各项工作,不打折扣。
对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科教兴国的重要历史使命,需要千千万万教师的不懈努力,也更是一种责任。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推动者是教师,广大教师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2 设计好培训版块,构建“三年三阶段”模式
对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一般应包括教育理念更新、典型示范、精彩课堂展示、“同课异构”、心理健康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名校参观访问等版块。培训时间一般为三年,每年集中学习十天,合计240学时。我们的做法是构建“三年三阶段”模式,具体为:
第一年,观念更新、典型示范。我们安排了11场专题讲座,涉及课程改革与展望、教师教育能力与新课程、构建新课堂文化、试题的编制与评价、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教学重难点问题分析及对策、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思品教学、发展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师的人文关怀多方面。参观访问了树德中学、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观摩了两位老师的典型示范。进行了十场“同课异构”展示。
第二年,名校课堂同堂竞技、参培学员成果展示。我们安排了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树德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田家炳中学等四所名校参观访问。观摩了四位老师的典型示范。四名参培学员同台竞技。安排了两场专题讲座,涉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新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十场“同课异构”展示。参培学员向指导老师汇报了学习成果、教学反思。各指导老师重点对参培学员科研课题申报、研究、成果等作了详细指导。
第三年,成果展示、总结提高。安排了两次小组活动,在组内进行成果展示。安排了五场成果答辩,让参培学员就自身三年专业成长情况做汇报、接受检查。进行了优秀学员的评选并安排十名优秀学员作个人成长成果展示。对三年培训成效进行总结,对参培学员资料进行整理。
2.3 整合好各种资源,组建“三三三”培训团队
培训团队是短期集中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我们坚持“开门办培训”的理念,协调好各种关系,整合好各种资源,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培训团队。团队由三个“三”构成,具体为:
第一个“三”为师资来源上的高校、中学、教研三个部分。三年的培训中,来自高校的老师有南京师范大学谢树平教授等,来自中学的老师有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李镇西校长等,来自教研的老师有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陈中华教研员等。师资来源上,三部分组成人员各占三分之一。
第二个“三”为队伍结构上的省外、省内、校内三个部分。三年的培训中,来自省外的老师有福建省教研室文科室主任、“国培”首席专家刘文川等,来自省内的有成都市外国语学校段必聪校长等,来自校内的有四川省著名教育和心理学专家张皓副教授等。队伍结构上,三部分组成人员各占三分之一。
第三个“三”为管理队伍中的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班主任。学院院长、分管副院长作为项目负责人,学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培训管理团队成员,首席专家全程指导培训过程,选派了年富力强的两位老师作为教学班主任和行政班主任。管理队伍分工合作、精诚团结,在教师培训学院的直接指导下顺利完成三年培训任务。
2.4 克服各种困难,发挥引领示范“三种作用”
短期集中培训的目的,除达到参培学员个人成长之外,还必须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从培训效果来看,参培学员在培训中、培训后,都在学校、地方和全省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在学校是思想品德课程带头人。参培学员是各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参加培训后将新的理念带到所在学校,将新的教育手段、教育设计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指导青年教师,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在地方是思想品德课程示范者。参培学员在地方通过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广大任课教师进行培训、示范。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具有开放性、匿名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对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是影响深远。在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教育信息可谓是广阔无垠,为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信息,让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变得新颖别致。不过网络中也存在不少负面信息,如果不能做好筛选工作,反而降低思想品德的教育质量。
一、传统和网络环境教育相结合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并不代表着完全摒弃传统教育内容和模式,需做到两者之间的融汇贯通。其中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课堂上以精讲为基础,积极配合网络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人,以此提升教育效率,强化课堂教育效果。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需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核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搜集资料、寻求答案与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指定的网站上搜集本节课所需的素材。不过,教师设计问题的指导思想需正确,要求中学生普遍关注一些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而且网站指定也应适用、便捷和健康。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共享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资源,他们在网站上搜集资料时,所寻找到的内容不可能完全一样,只有丰富教育资源,才能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自由度共享,可让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更加全面,从多个角度教育学生。另外,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这种讨论模式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中,也可在课堂上实施,在讨论过程中,由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帮助他们合理选择和使用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实现强化教育的目标。
二、建立一支思想品德教育队伍
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中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教育队伍则起着关键的辅助作用,在网络环境下,要想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同样离不开一支精干的教育队伍,整个教育团队需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确保专业素质、教育观念和模式等符合中学生的需求。学校网络作为融合网络技术与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要求管理人员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熟悉基本的网络情况和计算机操作技巧,这是对开展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为此,中心思想品德教育者不仅需积极学习网络理论知识,了解和学会运用网络,还要思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网络环境有机整合,促使教育理念、方法、途径和内容等多个方面,均适合时代的需要与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思想品德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或者定期邀请校内外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比较优秀的学者、专家、教授和教师等,利用网络技术或进行面对面交流经验、讲授知识,提供咨询服务和思想交流,不断开阔中学生的视野,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并完善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
三、完善规章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在新形势下开展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需认清时代特点和发展现状,大力推进和提倡学校网络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的开展与实施,通过一系列有特色和教育意义的网站,使其成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资源,并起到领头作用。同时,由于网络信息错综复杂,应做好网络监控工作,注重搜集、整理、分析和筛选信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者需发挥“守门员”的功能作用,积极引导、主动出击,利用网络即时,及时了解师生双方的思想状况,并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由发言与讨论,针对有益信息应扩大影响和宣传,让更多的中学生从中获益。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和讨论交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鉴定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和祖国的信念。另外,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变化明显的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他们虽然接受能力较强,但是自制力却较弱。网络信息库庞大,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部分不良信息,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者应肩负着引领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健康学习的重大责任,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辨别力与自制力,真正促进其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
四、精心策划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网络的本质在于特色和内容,在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将教育模式和资源移植至网络上,而是需精心策略,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者可从最基本的网络知识教育开始,保证网络环境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正确引导和技术支持,在网络上拥有独立的思想品德教育空间,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交流的综合性平台,拓展思想品德教育途径。同时,开展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讨论和交流活动,精心策划、设计开展将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和思想性集于一体的校园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诸如,可以开展网上游戏竞赛,设计多种游戏;开设网络论坛,利用社会热点、重大事件、重大节日等良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另外,需整合社会、家庭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学校虽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但是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也不同忽视。在社会上,为中学生创设良好的思想品德风气和文化氛围;在家庭中,家长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做好监督。
五、总结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需充分借助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合理筛选和整理教育内容,与当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吻合。所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者需充分发挥个人聪明与才智,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内容与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费晓婷. 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D].苏州大学,2015.
【关键词】心育活动;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初中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尤其是对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师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的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影响着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对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劳拉.贝克认为,进入初中,学校对个体的关注有所减少,整体课堂教学增加,课堂决策参与机会减少。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不难想像,学生会更加喜欢小学时的经历;同时他们还会报告说,初中生老师对他们不关心,表现的也不和蔼,初中的学习成绩不公平,有压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因此,许多学生会觉得学业缺乏竞争力学习动机下降,导致成绩下降,最终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面临新的学习环境时,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方面会感到力不从心,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与心育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育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的重要性
心育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运用,对于学生的自我完善,以及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实施下,思想品德课堂应该与心育活动相结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走出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解放课堂。思想品德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与心育活动联系更为密切,思想品德课堂的开展需要心育活动作为支撑,起到教育性,指导性,科学性等特点。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在书的世界中,意味着领略思维之美,享受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这也更加强调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与心育活动结合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增强学生的亲切感与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学习,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初中生需要与人交往,如课本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方式,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心育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的策略
(一)计划好开始活动,形成融合与认同的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育活动要有一个计划好的开始活动,这个活动要能引入讨论与分享,这比整个阶段都只依赖于讨论分享要好。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活动进行的同时进行学习的效果更好,而且也更容易投入。”雅各布斯指出,“一些领导者未能计划有趣的热身阶段,这是错误的,”“计划持续过久的热身或介绍活动,也是一个常犯的错误。”所以,“确保开端是有效的,且不会拖长到令学生们厌烦,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心育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组织,增进同学相互之间的了解,不断地进行融合。
(二)角色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而是要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心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进行总结归纳。
(三)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
在思想品德课堂与心育活动相结合,需要表扬和鼓励。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师通过组织心育活动,把课堂学生活动渗透进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育人成果的有效性,将是每个思想品德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任务和使命。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与心育活动相结合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上面的策略是我个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还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我相信,通过努力,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交流,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心育课堂。
参考文献
[1] 桑标等译.儿童和青少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741.
[2] 孙时进等译.体咨询方法――培训师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2.
关键词:思想品德;法制教育;情境;多媒体;课堂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100-01
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的法律意识还不强,容易出现触犯法律或者不懂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情况。所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也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职责所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思想品德课堂中的法制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法制教育
众所周知,一堂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很重要,教师精心创设适宜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立刻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此,教师应该每节课都提前认真备课,整理教材,搜索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以及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开展思品课教学。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在课程导入或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无论是问题情境还是游戏情境,学生都是很愿意参加的,这对教育教学有很好的作用。例如,“隐私和隐私权”一课教学中,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手中拿了一封信,声明这封信不是教师本人的,但老师非常想拆开看,可不可以?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可以。问:为什么不可以?学生回答:这是个人隐私。正是这种巧妙导入,使学生对保护隐私有了兴趣,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进行了法制教育。又如,在“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为指定的某商品做代言、编创广告语,学生们都踊跃参与。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编广告语的心理体会一下商家的销售心理。听了老师的点拨,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作为消费者为什么要合理消费,因为少数商家是在夸大其商品的效果。这样,学生懂得在日常消费中应有冷静、合理消费的态度。再如,“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商家来推销自己的滞销商品。学生们在为推销滞销商品积极出谋划策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购买促销商品时,是否考虑过商品过期、产品有瑕疵等问题,反思自己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后有]有维权意识,有没有采取维权行动。通过本课教学活动,学生有了维权意识,知道了侵权行为发生后消费者的维权途径。
(2)在课堂教学中举行小型知识竞赛。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学生懂得的知识很多,接收的信息量也很大,但是很少有机会展示自己。基于此,教师应该给学生积极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教学中,可以举行小型知识竞赛,设置如下问题:第一,消费者在购物时为什么要索取购物发票?第二,消费者在购物中如果遇到商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等问题,投诉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如何解决假冒伪劣商品害人、坑人问题?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得出结论,能够很好地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并懂得如何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合理运用。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法制教育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一线教师应该很好地运用它,但也应避免过度依赖它。如果能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生命和健康的权利”一课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侵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视频。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并且迫切地想要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想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法制教育。
三、在课堂小结中进行法制教育
课堂小结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一堂课的升华和点睛之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堂小结不一定是由教师进行总结,也可以是回答学生的疑问,还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想将这些知识加以运用,因此,应该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和升华。通过课堂小结,学生会增强法律意识,懂得明辨是非,避免不良风气和行为的滋长,规范自身言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对国家、社会、家庭和青少年自身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思品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与实践。只要教师能够细心地琢磨、交流、碰撞,就能将法制教育渗透得更好,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更好地懂法、爱法、用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戴丽琴.小组合作让思想品德课复习更高效[J].教书育人,2016(28).
[2]韩雪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激励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拓展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教师必须对学生成才过程中存在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依然滞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上,而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以及素质教育方面做出必要的创新。近年来,拓展训练在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则是有益、有效、有趣的创新之举。
一、拓展训练概述及基本方式
现代意义上的拓展培训机构开始于英国,但真正兴盛是在美国、加拿大,在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较晚,到现在也只有十来年的时间。由于拓展训练适应了当今时代要求完善人格、提高素质和回归自然的需要,因此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时尚。
美国的大学课程中就有断桥、天梯、独木桥、空中单杠、信任背摔、攀岩等项目,在日本,野外生存的能力被视做青少年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把拓展训练以不同的方式引进到学校教育中。
1970年,中国香港成立了香港外展训练学校。1995年,北京拓展训练学校成立,这是内地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最早的培训机构。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了“野外生存体验”公选课;2002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的首次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与生活实验课题相当成功,于是高校野外生存课程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
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全新的体验式培训方式,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项目,使受训学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完善人格、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拓展培训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外化—内化—感悟—应用—提升”的训练过程,深入认识自我,思索生活和人生,达到在“练中学,学中思,思中进”目的,培养团队精神、坚毅性格及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发展。
二、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开展大学生拓展训练活动,可以使大学生达到坦诚心胸、拓展自我、完善人格的目的,这将有效弥补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思想政治教学的不足。可以说,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起到突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增强了大学生以下意识:
责任意识。通常在课堂上,教师给大学生从理论上讲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意识,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在概念、要求、目的方面有所了解,在认知、感悟、自觉等深入的层面上远远达不到真实的教学目的。然而,在拓展训练活动平台上,每个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身处地,亲力亲为,人人有责,共同分担,团队协作,正是这样的体验式学习,相互之间的责任关联,令他们学得更牢,悟得更深。
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中靠一个人打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成功需要合作,需要团队每一个成员积极默契的相互配合。拓展训练中有很多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例如“求生”、“罐头鞋”、“有轨电车”等项目,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可当融入团队后,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整个团队就能产生1+1>2的力量,完成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
奉献意识。拓展训练的每一个项目都有严格的程序设计、责任分工,学生以团队组合参与项目训练之中,就要顾全大局,服从安排,更要勇于承担,提倡奉献意识,多为同伴分担,多为团队做出贡献。例如求生墙项目中,身体强壮的学生应当主动担当人梯的基础角色,勇于担当,把自己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个人最大的作用,从而为团队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意识。参加拓展训练有利于启发想象力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训练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设计的。例如 “电网”、“雷阵”等等。学生没有在书本上学到过这样的知识,这里没有人教你怎么做,要完成这些任务只能靠自己,挖掘你的想象潜能,发挥你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大胆想象,勇敢地去尝试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沟通意识。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是拓展训练的重要内容。拓展训练中有一类项目是在要求学生在看不见或听不到的情况下大家共同来完成规定任务的。例如,“盲人方阵”这个项目要求十几个人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一捆杂乱无章的绳子拉成一个正方形,并且所有的人要平均分配在四条边上,整个过程所有的学生都被蒙上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与大家进行沟通,倾听别人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团队意见要达成一致来完成任务。
进取意识。拓展训练所设置的项目和采取的形式,对人的心理、智慧和体力形成了一定的甚至是严峻考验。每一名受训者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自身的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创造力、进取心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问题、困难摆在眼前,目标、要求不能更改,只有勇于尝试,开拓向前,才能完成训练任务。例如开展攀岩、空中单杠等拓展项目,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得到有效激励。
突破意识。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胜任挑战性极强的工作。拓展训练在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素质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比如“断桥”这个项目就是旨在培训学生心理抗干扰的能力。正因如此,拓展训练注重对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心理得到有效突破,无疑是对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自我意识。拓展训练通过活动设计及实施,创建了和谐、支持和信任的活动氛围,提供了轻松有趣的、发人深省的、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更好地认识自我,调控自我。
诚信意识。拓展训练有助于高校学生增强诚信意识,拓展训练很多项目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都诚实守信、相互信任、遵守契约。例如在“背摔”中,倒下的学生要对同伴们有充分信任,轻松面对;托接的同伴也要有诚信,履行职责,双方在“诚”与“信”的前提下就会得到圆满合作效果。
学习意识。促进学习、学会学习、激励学习是高校学生参加拓展训练主要目的之一。与辅导员日常的说教和成长引导相比,拓展训练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能使学生模拟训练,做到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形成积极、主动、负责的自我心理品质。
规范意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组织纪律意识较差、行为规范缺失的问题。拓展训练项目由于制定严谨、完善的活动方案,条理清晰,规范有序,学生可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到组织纪律、制度要求的意义和价值,将会有效的促进自我规范意识的强化,把外在的约束力化为个体自主自愿的需要,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尽快适应企业文化顺利就业提供了基本训练。
务实意识。务实就是实在地做该做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法做事。在日后工作中,大学生必须具有务实意识,说实话,办实事,利用个人见识对事情并作出明智的决定,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务实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很多没有价值的工作省略了。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活动时,他们能够学会审时度势,量力而行,重在解决问题,不好高骛远,不胡思乱想,懂得珍惜与把握,学会放弃与妥协,力求解决问题,这有利于他们日后的求职就业和进步成长。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拓展训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训练手段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强调从德、智、体、美等多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对学生人格精神、个人内心感悟、合作支持、成长激励等方面的培养相对薄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拓展训练是一种强调“先行后知”、“边行边知”、“愈怕愈行”的培训教育方式,与普通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也有别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和其它学科教育。
教育方式的自主性。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采用说教的方式不同,拓展训练以体验性的实操项目为载体,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受教育者, 又是启发者、教育者,以交流、总结、反馈方式来实现育人功能。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拓展训练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训练阶段或不同参与对象的实际需要, 通过认真策划, 精心准备, 区分不同年级及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当的训练内容, 设计虚拟情境。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为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典型的、突出的、急迫的问题, 帮助学生在融思想性、教育性、挑战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训练过程中实现激励成长目标。
教育过程的体验性。拓展训练与其它思想品德教育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的训练活动。通过各种拓展项目的情景设置,可以模拟展现出在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难题、困境,让学生从中充分体验所感受的各种情绪和心理,再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反思, 进而学会自我控制并实现自我超越。
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拓展训练与传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比较, 后者虽然也强调学生个体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但事实上更多地是关注个体目标的实现。然而,拓展训练活动以“ 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最终目标,强调个体与团队目标的一致性。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参与意识与责任感, 实现个体与团队在环境适应和能力发展目标上的高度一致。
(二)拓展训练具有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拓展训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拓展训练看似游戏活动,其实是为达到某些预期的结果而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愉快的参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验人生,感悟道理。学生在规划好的“游戏”之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收获。
拓展活动所需场地、器材比较简单。拓展训练项目所需场地不多,方式灵活多变,适合在校园内开展,场地大小均可,室内室外兼顾。拓展训练所需的器材大致有绳子、眼罩、呼啦圈等,这些器材容易买到且便宜,有些可以自制。有些项目基本上不用器材,比如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大家相互信任的卧式传递项目,就不需要器材,并且同一个培训目标有多个项目可选择。
拓展训练项目有极强的安全保障。拓展训练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绝对安全可靠,所有户外活动均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实验。各项户外空中活动的保护装备均使用专业一流的专业器材,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培训师严格地依照安全程序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
校内部分教师可胜任拓展训练培训师的角色。拓展训练中每个项目如同一个专项游戏,教师很容易掌握项目的布置和规则。目前,拓展训练培训师绝大部分是由校内部分教师兼职,要通过业务培训,达到培训水准,才能上岗培训。
参考文献:
[1] 王长权,高林,李笋南.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 陈峥嵘.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途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404-03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是指体育本身具有教育因素,如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田径可以培养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球类可以培养集体主义、遵守纪律的精神……。二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体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竞赛方法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竞争、顽强拼搏、集体精神等等。
但是,我国大多数研究是比较分散、独立的教学经验总结、感性探讨的成分居多,而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及其效果,尚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作为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中心)课题:“21世纪初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优良品德形成与发展影响的研究”,我们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试图研究这个问题,供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参考。
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
1.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影响非常突出表1的调查表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影响非常突出。其中,75.4%(31%+45.4%)的大学生和88%(44.0%+40.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是良好以上(很好+良好);79.2%(22.5%+56.7%的大学生和100%(50%+5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专家组的评价高于学生组。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劳动能力、吃苦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心。体育教育是一种身体教育,体育活动需要大学生付出身体上、精神上的努力,需要承受运动负荷,在体育练习中会产生肌肉酸痛、身体疲劳等,也会伴随心理反应,如怕苦、怕累、怕痛、怕伤等思想,体育教学对学生磨练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提供了天然的场所,也为教师应用体育手段教育学生提供了极佳的机会。这种锻炼效果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非常高的认同。
1.2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精神压力、培养良好情绪的影响非常明显我国的材料表明:“在大学生中,1/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精神障碍是近20年导致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1]北京市的调查表明:“尽管有65.8%的小学生、31.4%的中学生在学校感到很愉快,但仍有34.2%的小学生及高达68.6%的中学生感觉一般。”[2]杨德广等调查上海大学生表明: “大学生情绪愉快的占41.72%,一般占34.69%,烦恼占20.33%。”[3]
表1调查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精神压力、培养良好情绪的影响非常明显。77.2%的大学生和10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精神压力的影响是良好以上;74.9%的大学生和87.5%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情绪、协调精神压力的重要场所之一,它具有健身、游戏、娱乐等功能,可以使学生宣泄不良情绪、抒发感情,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培养良好的情绪,完善学生人格。体育教学还对提高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有很大的作用,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2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明显
2.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影响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合作能力、人际关系、组织纪律是现代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素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基本生存技能。
表1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能力、人际关系的影响明显。其中,70.8%的大学生和72%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影响在良好以上;70.5%的大学生和100%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影响是良好以上。 体育活动是全世界通用的身体语言,是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
体育教学的群体性、流动性有利于人们相互认识与交流。体育教学有大量的分组练习,小组比赛,其依赖性、竞争性、群体性,都为学生学习怎样同别人相处、怎样对群体目的做贡献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育实践场所,也为学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恰当的场合与时机。
2.2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组织纪律的影响明显许多教师认为,当今大学生的组织纪律不如以前,表现在上课迟到和旷课、开会缺席、集体活动懒散,这种现象难于管理、教育。表1显示,70.4%的大学生和76%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影响在良好以上。体育活动具有群体性特征,体育教学需要学生服从集体活动纪律、需要遵守规则、服从杰出的领导、尊重权威、公正感,可以学会无怨恨地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即受到了组织纪律教育,又认同了纪律教育的必要性。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影响积极
表1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影响积极。其中,58.5%的大学生和72%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是良好以上;65.5%的大学生和96%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影响在良好以上。
体育教学中有大量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素材。如讲述中国体育的历史,介绍中国运动员的拚搏精神等等,都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组练习、分队比赛,形成了学生群体活动的环境,学生可以感受到集体精神的影响,可以从中体会到体育比赛中对队友、对手的尊重和关心,通过比赛学会对班级、学校和社会的日益关心,学会与他人遵守体育规则、个人服从整体的观念。当然,体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局限性,如本身以身体活动为主,课时少等。但是,体育教学在爱国主义方面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4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影响良好
表1显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影响良好。其中,61.9%的大学生和70.9%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体育教学中有大量的公德教育素材,如:搬运体育器材,爱护体育场地,维护场地卫生,练习时互相尊重和谦让等,教师都会发现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丢失体育器材、损坏体育设施、不讲公共卫生等,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公德意识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我国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明显的,效果是积极的,且根据自身特点影响力度也不同:最明显的是心理因素(意志品质、吃苦耐劳、协调压力、调节情绪),其次是社会适应能力(合作、人际关系、组织纪律),再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最后是公德意识。体育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5体育教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良好的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教育学理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有,教材内容、学生兴趣、学习态度、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等。同样,影响思想品德的因素如下:
5.1教学效果之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得到肯定表2的调查表明,82.8%的大学生和79.2%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是良好以上。说明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得到了非常高的认同感。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就判定是体育教育的失败。客观地说,学生体质下降,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如营养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生活习惯、体育活动等等。学校体育又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因此,由体育教育来承担主要责任是不客观的。可见,学生和专家都对此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5.2教学效果之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良好表2的调查显示,76.7%的大学生和75%的专家认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良好以上。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体育教学是可以磨练意志、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态、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 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经有充分的论证。
5.3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关系融洽,为思想品德教育创造了良好氛围师生关系越融洽,越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表2可见, 77.5%的大学生和92%的专家认为师生关系良好。体育教师和大学生的关系相当融洽,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喜欢体育课等。如各种各样的体育选项课、选修课,提高课,民主的师生关系,公平竞争的体育环境等,都是促成师生关系融洽的因素。
5.4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良好,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表2显示,69.2%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方法良好,25.7%和5.2%的大学生认为方法一般和不好。48%的专家认为教师的德育教学良好,44%和8%的专家认为方法一般和不好。虽然专家认为德育方法问题不少,教学效果下降,但是多数专家和学生的结果趋向一致,体育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直观,身体语言有利于师生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又容易暴露一些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劝解、疏导。例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指责对方、粗言秽语、甚至动手伤人,有的内部埋怨、攻击裁判等等,这些问题的暴露,正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时机,使学生理解体育精神,体会体育的教育价值。
5.5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积极,最喜欢的公共基础课是体育课本次调查表明,78.4%大学生喜欢体育课,18.8%的大学生表示一般,2.7的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我国大学的主要公共基础课有体育课、英语课、政治课等等。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最喜欢的公共基础课是体育课,占28.8%;其次是英语课,占21.8%;再其次是政治课,占3.3%。可见,体育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深受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6体育教材受欢迎、学生有兴趣,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天然条件学生们天生好动,参加游戏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育课具有娱乐、健身、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体育课以独特的运动魅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不同项目的运动特点、健身娱乐的运动效果、体育精神的潜移默化,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这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天然条件。由此可见,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优良品德影响良好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思想教育方法合理、学习态度积极、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教材内容等。说明我国大多数大学体育教师坚持教书育人,按教育规律办事,工作认真负责,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项目特点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学生和专家的肯定。
6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如果施教者只教不育,或者不能从正面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也可能对学生没有影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从调查看,仍然有一些大学生和专家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佳,虽然是少部分学生,也要引起重视。一些体育教学存在思想性不足、只教书不育人、放任自流、见物不见人、甚至误导的问题。许多学生反映,如一些体育教学只注重技术练习和身体练习,注重比赛胜负,忽视思想教育和体育道德提示;一些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个人英雄主义、自私自利、持强凌弱、小团体主义、盲目的明星崇拜,以及狭隘民族主义等倾向;一些学校体育比赛存在着弄虚作假、攻击裁判、球场暴力等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看不到问题,或错过了教育的时机,就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效果,可见,体育教师只有坚持教书育人,按教育规律办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有利条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就达不到教学效果,这些应该引起教育者的思考和警惕[4-6]。
7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独特的教学效果和很高的贡献率,体育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本调查也为我国大学体育的思想品德教育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研究还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知、情、意、行、信的高度统一和即时反馈,给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条件。但是,教育者如果不能从正面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优良品德,也可能对学生没有影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志馨.四分之一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专家开出六良方[N].辽沈晚报,2004-10-9.
[2] 鲍东明. 我们离素质教育有多远?专项调查有答案[N].中国教育报,2002-1-20.
[3] 杨德广,晏开利,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55.
[4] 体育院系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97:31-33.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情趣课堂;教学方法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如果老师仍然是“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本书打天下”的枯燥上课模式,学生肯定不买账:无论老师怎么努力,怎么加班,还是难以避免学生上课发呆,打瞌睡的现象,课后再给老师一个差评。信息时代下的老师唯有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才不至于被学生淘汰,被社会淘汰。构建和谐、生动、活泼的情趣课堂是适应时代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情趣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依托,以体验为途径,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杨屹)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品德学科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课堂上老师以长者的姿态对学生进行孜孜不倦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反感,进而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的情感教育就是走向失败。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情感教育就没有触发点,老师的辛劳只能是白劳。因此,思想品德学科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开展生动活泼的情趣教学,以“情”激“趣”,以“趣”达“情”。
一、尊重学生,构建和谐的情趣课堂
和谐课堂是情趣教学必备的课堂环境。和谐课堂应该是井然有序,师生平等对话、关系融洽的课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情感信任。
尊重学生,构建和谐情趣课堂,首先要求老师要有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预设和谐平等的课堂规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构建和谐的情趣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爱学生的发展。当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宠儿,父母的掌上明珠。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情感丰富。我每接一届新的学生,在上第一节课时就与学生“约法三章”:(1)老师保证不拖课,如果拖课,学生可以把老师轰下课堂。对应的要求是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趴在桌子上,若因生病要趴下得事先打招呼;(2)容纳不同声音,允许并鼓励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观点进行质疑,对于学生积极踊跃探讨给予表扬,对于没有发言的(每月总结一次)同学以表演节目形式代替惩罚;(3)为不影响正常教学,允许学生迟到不喊“报告”从后门直接进入教室,课后再向老师做出说明。这种新老师新规矩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学生对新老师的兴趣,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起到关键作用。
尊重学生,构建和谐情趣课堂,还要求老师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确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思想品德学科以德育为主,知识传授为辅。很多老师在课前布置很多预习,查资料等,课后做许多练习,背诵许多知识点,这样学生要在课余花费很多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将从喜欢到厌烦,情感教育更是无从着手。本人主张学生课前预习不能超过十分钟,课后作业不能超过二十分钟。让学生收集的资料应当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主,而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以避免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对于教学的重难点的理解,我认为基本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完成。辛苦在老师,而不是在学生,老师既是导演,有时也是演员,通过老师的导与演让师生情趣交融,进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结合生活,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
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思想品德学科承担着培育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大责任。如果仅以理论进行教育会显得空洞无力,而仅依靠教材的案例又因陈旧性而缺乏说服力。“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歌德)思想品德课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才能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1.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要回归学生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身边的见闻进行主题探究,以发生在学生身边事件进行讨论更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老师可以抓住学校的一些校园布置、学校的活动进行探讨。把学校设置文化长廊和开展书香活动与学习宣传中华文化联系在一起;把学校的一系列德育、法制教育阵地(道德明星、学习标兵、法制宣传栏、安全教育专栏)与责任、安全,法制教育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身边模范感受他们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要从专栏学习知识,也让学生设计专栏的内容。再如,对七年级《创建新集体》,八年级《合作竞争求双赢》和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及“团队精神”等课题探究理解时可以关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了解各班在文化艺术节的表现,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总结探究,引导学生对班级在艺术节运动集体项目取得好成绩原因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生活的内容走进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
2.构建生动的情趣课堂要结合时政热点
国家大事,时政热点是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把时政热点引进课堂,可以弥补教材案例陈旧性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姓名权的内容,书本引用的是“张楠以王芳的名义给她家发电报,导致王芳父母从千里之外的老家赶到北京”的案例,这个案例显然与学生认识的现代生活不相符,缺乏时代性和真实感,因此我在教学中放弃此案例,而引用了中央电视台报道的“王娜娜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件,分阶段播放新闻,让学生为王娜娜出主意。在学习第五课《隐私受保护》这一课时,我播放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手机APP泄露个人信息的视频。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哪些信息可以成为个人隐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也越大,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这些时政热点引用,即使课堂充满时代感,又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意方法,构建活泼的情趣课堂
俗话说“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以德育为主的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更是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接受,是否感兴趣。老师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期待。
1.构建活泼的情趣课堂,老师要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经常改变教学方式
以课堂导入为例,要经常变换方法导入。例如,(1)通过比赛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导入,游戏文化会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世界里自由呼吸,轻松游戏,快乐成长。如在学习八年级下《竞争与合作》时用《同心协力》比赛游戏导入。(2)教师通过讲述与本节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如学习九年级《承担对集体的责任》以谚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导入分析;学习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分析导入分析;学习八年级《诚信》以《狼来了》故事导入。(3)以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的导入。如学习九年级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时就介绍十八届五中全会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让学生讨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不是不需要了,调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既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解决了社会上一些人对政策的一些认识错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4)利用图片漫画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本节课学习内容。如学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时,我把自己到县城及周边拍摄的照片导入,特别把一些具有对比性的照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赏析中,震撼了心灵,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在身边,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由于方式方法不同,学生对每一堂课都充满期待。
2.构建活泼的情趣课堂,要适当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老师要改变靠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本书的枯燥上课模式,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达到课堂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利用声像进行教学。平时我注意收集感动中国一些人物视频材料,如《无臂钢琴师刘伟》《挑战不可能》等一些励志的短片,这些素材在七年级下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强意志、挫折都可以用上;注意收集每年的3.15晚会视频,在七年级上册抵制不良诱惑和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七年级下册感受法律的尊严、八年级上册诚信和八年级下册公民的权利(人身权、消费者权利)等各课题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利用;注意收集一些《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的一些案例并做好剪辑,以便在九年级依法治国教学中适时引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如课堂调查,课堂收集资料,师生互动等。时代在进步,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跟进。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创设的光、声、像、画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想品德学科是以德育为主的学科,情趣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当然,构建思想品德的情趣课堂不能简单地视同活动课,否则就会为活动而活动,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空如也。思想品德课的情趣教育应做到形散神不能散,神就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任何教学活动,任何教学资源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情趣教学,就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去认识事物、参与活动,让学生对课堂从兴趣到情感信任,从情感信任到情趣交流,在情趣交流中得到情感升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杨屹与情趣教育[M].山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发挥;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就是在整个学校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七年级是学生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过渡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七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思想问题,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思想品德教师应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笔者在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要充分运用教材的育人思想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和宗旨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七年级《思想品德》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的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文明礼貌、勤奋学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二、要充分发掘教材的育人素材
教材是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进行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基本依据。七年级《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富有一定特色,融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和传统美德于一体,其中的基本知识、数据、事例、格言、警句等,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的乐趣、能力以及发展出发,选取一些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帮助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合格公民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爱集体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为国家、集体做奉献的观念,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间的关系。
三、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洞察学情,并迅速、准确的作出判断,机智、巧妙的应对发生的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合理解决和加以利用,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七年级学生受心理发展、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的限制,对较抽象的道理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自尝试、参与表演、调查访问、角色换位、情境体验,进行自主、积极、快乐的体验,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内化情感的目的。既突破了重点难点,又满足了学生好动,渴望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五、做到教学生活化
据调查分析,大部分七年级学生喜欢教师听有趣的、幽默的、感性的教学材料,而只有不到20%的学生喜欢理性的、知识性的素材。这说明七年级学生侧重于感性认识,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 “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做到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
六、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思想性是政治课的灵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选择典型的正面材料,做到政治方向明确,思想内容健康,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七年级学生思想未定型,具有反复性和动摇性,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七年级学生如果能不失时机地施以正面的良好教育,会获得极佳的教育效果,对他们整个中学阶段以至一生都将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应通过教师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积极诱导,使学生提高认识,辨别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七、现身说教,运用教师自身的德育经历教育学生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观察事物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能严于律己,虚心好学,敬业爱生,尽职尽责,言谈举止要文明高雅,处处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育人思想和育人素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思想观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懂得善与恶,诚实与虚伪,公正与自私,正义与邪恶等道德观念,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作者简介: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导学生搞好预习,我设置了“预习通知单”,一般预习通知单的设置要讲究方法,否则预习变成了家庭作业,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国情是设置预习通知单的关键。这样,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对国情、国策、发展战略的分析,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学生希望得到这样的预习通知单,他们感到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在等着他们探索、发掘,而基础知识是采掘机。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升华国情
直到目前为止,思想品德课给人的印象始终是讲大道理、背死教条、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里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思想品德课自己的原因,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学生认识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地引入国情。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要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国情,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三、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激活国情
传统思想品德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会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我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变思想品德课的“引人入睡”为“引人入胜”,使学生活中求获。具体地说可用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国情训练:
1.知识竞赛
指在预习通知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观点,列于副板书;然后,通过传授分析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课堂小结之后,请学生点评先列的观点,教师予以总结。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国情快讯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是非但圣贤书没读明白,窗外事也一无所知,学生视野狭窄、能力低下可想而知。为此我特意设置了国情快讯栏目,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若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组织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报道,对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报道效果反映很好的通讯员予以奖励。国情快讯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
3.自由论坛
我们常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可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回顾一下,曾有许多热点问题我们讨论过,以思想品德为主,也有别的方面的,如家庭投资与股票、再就业、大学生不包分配、科学幻想以及初中生早恋等。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4.国情剧场
课本剧是指为强化教学内容,根据课本题材组织学生编演舞台剧的一种活动形式。一般来说,语文课的小说单元、外语课的口语训练常采用这种形式。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参与意识,我在立足思想品德教材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形式,以适合本学科教学的要求。具体做法是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嘉宾,编演案例。
四、采用热点专题――在归纳总结中巩固国情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学习目标;设计;问题;优化策略
教育实践表明,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推动学习者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并谋求学习上的更好成长与发展。学习目标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学习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具体又有哪些优化策略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分析,现在将个人的认识与看法总结、归纳如下。
一、缺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的体现
案例:某位教师这样设计“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到侵害的社会现象;知道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
2.过程目标
通过材料阅读、观看视频、小组合作形式等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我们不难看出,该学习目标仅仅包含“知识目标”与“过程目标”两个部分,却并没有涉及学生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应当形成的正确价值观。
3.优化策略
传统教育模式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目标通常体现为“两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但是,随着教育观念的日渐更新,新课改将原有的“两维目标”发展成为“三维目标”,即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有必要且必须体现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学习目标。
遵循这一先进理念,笔者认为“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节内容的三维学习目标可制定为如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到侵害的社会现象;知道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材料阅读、观看视频、小组合作形式等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自我保护的良好意识;勇于巧妙地同侵害自身的不法现象作斗争;能运用相关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目标要素。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要注重学生学科知识、学习方法的发展,更要侧重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如此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茁壮发展。
二、缺乏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案例:某位教师这样设计“礼貌显魅力”这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1.了解礼貌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2.理解讲礼貌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3.知道如何树立礼貌的态度
该案例中的学习目标所使用的都是较为笼统、较为抽象的语言,如,“了解礼貌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中的“了解”也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何谓“了解”?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称之为“了解”呢;又如,“理解讲礼貌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中的“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讲礼貌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二是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运用不同的礼貌交际用语。很显然,该案例中缺乏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学习目标中出现的“模糊不清”这一尴尬状况,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明确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目标:即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均要充分体现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能做到什么,这将有利于增强学习目标的实际可操作性。
明确学生学习活动的程度目标:即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均要充分体现学习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礼貌显魅力”这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要想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可以尝试进行如下优化与改善:
1.知道讲礼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是同他人进行正常沟通、交流的前提
2.知道讲礼貌对于社会交际的重要作用,并能将所学到的有关礼貌的知识灵活运用在现实生活之中
3.形成讲礼貌的良好态度,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礼貌用语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显著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效率及质量,更有利于学生自身道德价值观的更好发展,切实存在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
效果。
塞・罗杰斯曾说:“心中认定一个目标,无论他人如何责骂,自己只管前进。”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完善的课程学习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最大限度的实施与落实,这既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率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其行为修养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一、常规教学中的“学以致用”
所谓常规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以日常教学中的某一内容为依托,通过利用并创设恰当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以获得情感体验,深化思想认识,进而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刚入学时,我与学生探讨了笑迎新生活、热爱班集体的话题。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你心中的班集体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班集体?怎样才能建成这样的班集体或你准备为大家所希望建成的班集体做些什么?)并展开充分讨论,旨在凝聚学生的智慧,设计我们的班徽。其次,全面展示和充分评议各组设计的班徽,并投票选出全班学生认可的班徽设计草图。最后,全班学生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选中的班徽。这样,我们的班徽设计完成,并在之后的班级活动中投入使用。这样的常规教学活动同班级文化建设以及班级日常工作紧密相连,切实促进了班级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
二、专题教学中的“学以致用”
专题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为了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学科在学生成长中所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意义,而将教材中的主要观点和当前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相结合,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最终有效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
1.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即面向每届初三学生举办的有关潜能开发的系列专题知识讲座。它以《勇敢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一从人的本质与潜能开发谈起》为题,通过对“宇宙万物中的人类”“人类社会中的当代”和“当代中国中的我们”等三方面内容的深刻阐释,对“大海冰山下的来客”“人生四季里的春天”“迈向伟大复兴的祖国”和“创造波澜壮阔的一生”等四大问题的具体解释以及讲座之后《优秀学习体会》的总结交流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开发自身潜能、铸就人生辉煌的强烈愿望。
2.中学时事讲堂
中学时事讲堂,即面向全校某一年级或全校所有年级学生每学年举办一次时事讲堂。例如,2012年5月,我以《弘扬北京精神,争做文明学生》为题,开展了中学时事讲堂特色活动课。活动从人性出发,将教学内容与现实中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紧密结合,极大增强了学生对弘扬北京精神与促进自身成长的紧密关系的深刻理解,为他们努力践行北京精神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热点专题讲座
热点专题讲座,即在思想品德课上举办的重大时事热点专题讲座。例如,2012年9月,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发生后,举国上下坚决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为了能给学生及时普及有关问题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将理国与发奋学习相结合,我在课上举办了《问题的来龙去脉》的专题讲座,收效甚佳。
三、竞赛教学中的“学以致用”
竞赛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在每节课的五分钟“时事播报”和“我眼中的国内外大事”的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动员、组织和辅导,学生自愿订阅《中学时事报》和参加时事知识竞赛,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最终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1.坚定信念,培养情怀
竞赛教学旨在坚定信念,培养情怀,即坚定广大参赛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参赛前的复习阶段,我引导参赛学生研究各种权威资料,探究美国社会现实,并提出质疑,最终悟出:目前西方仍深陷欧美债务危机泥潭的体制根源。接着,通过深入对比复习,学生从内心深处初步接受了这样的历史结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2.增强能力,激发热情
竞赛教学旨在增强能力,激发热情,即培养广大参赛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例如,怎样正确看待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针对这一重大经济现象,我研读诸多资料,积极开展教学,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三点。其一,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其二,中国仍是贴牌大国、制造大国和经济大国,不是品牌大国、创造大国和经济强国。其三,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我国从贴牌大国、制造大国和经济大国走向品牌大国、创造大国和经济强国。在此基础上,我引领学生回顾中华民族古代、现代和当代的重大科技成就,不仅进一步培养广大参赛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极大激发了广大参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坚定了他们为实现国强民富百年梦想的决心和信心。
3.锻炼意志,树立意识
竞赛教学旨在锻炼意志,树立意识,即锻炼广大参赛学生的坚强意志,树立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时事知识竞赛的备考过程不仅对参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更对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密切关注现实、科学分析时事、不断探索发现和持续发扬团队精神等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四、制度过程中的“学以致用”
制度教学中的“学以致用”,即将思想品德学科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教学内容同班级管理或年级管理相结合,通过充分讨论,由班级或年级不断出台并完善相应的管理规定,以逐渐形成制度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之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年级管理工作,我开始探索年级管理制度,并取得有益的教育管理成果。
通过实践,有关年级管理的框架内容逐渐形成,具体包括四点。其一,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年级管理制度,以促进全年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其二,设置与年级管理制度相应的考查内容。其中,“三大班级精彩”的过程性核心考查内容包括:课堂精彩、作业精彩和课间操精彩。其三,规定考查对象的相关项目,具体有两点:一是考查对象,即学生个人和学生小组;二是考查的名称和担负的职能。其四,明确考查的依据和形式,具体有两点:一是对学生个体进行量化管理,旨在展开全面竞争;二是对学生小组开展量化管理,旨在开展充分合作。在此,竞争与合作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我们逐渐搭建知行统一、体验成长的育人平台,创立“三星两层六大人物,小组大组合作共赢”的年级教育管理模式,极大促进了全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