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圣诞节的诗歌

关于圣诞节的诗歌

时间:2022-09-02 09:1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圣诞节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圣诞节的诗歌

第1篇

一、俄罗斯的诗歌与其民族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是千百年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有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消失,有的则在现实生活中仍为人们所遵循。如:

А.Пушкин在《小鸟》一诗里就曾提及古老的放生习俗:春天到来时,把养的鸟儿放飞以求一年的平安。

В чужбине свято наблюдаю

Родной обычай старины:

На волю птичку выпускаю

При светлом празднике весны.

诗人В.Жуковский在《斯薇特兰娜》一诗中曾提到旧时姑娘们占卜爱情和命运的各种方法。还有很多习俗迄今仍为人们所信奉,如:用野瓣占卜爱情,用布谷鸟的叫声算命,听到布谷鸟叫的时候,就问布谷鸟:我还能活几年,然后数布谷鸟能叫几声。П.Хмара在自己的诗歌中就表现了这一习俗:

Двести лет кукушка мне жить накуковала,

Что меня обрадует,знала наперед.

Но двести лет ,кукушка, ах ,как же это мало!

俄罗斯人认为看见陨落的星星会带来幸福,于是马上闭上眼睛许愿,相信这一愿望定能实现。Н.Добронравов在诗中写道:

Звездопад звездопад

Это к счастью друзья говорят

Мы оставим на память в палатках

Эту песню для новых орлят

再比如:人们相信花楸树结的果实能预示幸福或不幸福;猫用小爪子“洗脸”预示要来客人;出生在大雪纷飞的冬天的人一定能够接受住慌乱的年代;窗外生长槭树预示家庭幸福等风俗习惯都成了诗人作诗的题材。可见,习俗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俄罗斯的诗歌与其民族的

宗教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在俄罗斯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一书中写到:“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化中,宗教问题具有决定的意义。”

现在俄罗斯人主要信奉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的东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随着宗教的广泛传播,在俄语中涌现了大量的有关宗教人物、仪式、节日等方面的词语,如:ангел(天使)、акафист(颂歌)、бог(上帝)、владыка(大主教)、икона(圣像)、Исус(耶稣)、крест(十字架)、отец(神父、上帝)、рай(天堂)、поп(牧师)、собор(大教堂)、спаситель(救世主)、троица(上帝是圣父、圣子耶稣、圣灵三位一体的神)、творец(创世主)、Христос(基督)、эдем(伊甸园)、демон(魔鬼)等。如:

Спаситель мой,Творец,Владыка!

Вещанья уст моих,языка

И сердца помыслы Ты благостью внуши!

(Е.Костров)

Есть в мире чувство неземное:

Его божественный Христос,

Как достояние святое,

На землю с неба перенёс.

(Н.Сатин)

进入俄语词汇的还有宗教节日和礼仪名称,如:Благовещение(圣母领报节)、Введение богородоцы во храм(圣母进殿节)、Вознесение(十字架节)、Рождество богородицы(圣母圣诞节)、Рождество(圣诞节)、Троица或троицын день(圣三主日)、Успение богородицы(圣母安息节)、Покров пресвятой богородицы(圣母节)、пасха(复活节)、великий пост(大斋戒)、заутреня(晨祷)、обедня(日祷)、вечерня(晚祷),сояельник(圣诞节的前夜)等:

В день тронцын когда народ

Зевая слушает молебен,

Умильно на пучок зари

Они роняли слезки три.....

(А.Пушкин)

Тяжелешенько вздохнула

Восхищенья не снесла

И к обедне умерла.

На него она взглянула,

(А.Пушкин)

此外,《圣经》里的故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也是作家创作的题材,如诗人И.Бродский创作的《1963年的圣诞节》,描写天使加百利预告童贞女玛利亚因圣灵感孕,所生的圣者必成为上帝的儿子,应取名耶稣。玛利亚在赶回伯利恒的途中生下耶稣,由于客店没有地方,玛利亚遂将耶稣用布包好,放在马槽里。40天后,带着耶稣回到耶路撒冷,将耶稣献给了主。

Волхвы пришли,Младенец крепко спал.

Звезда светила ярко с небосвада.

...

Волхвы пришли.Младенец крепко спал,

Крутые своды ясли окружали.

Кружился сне.Клубился белый пар.

Лежал Младенец, и дары лежали.

《圣经》里关于大力士Сомсон(参孙)的故事,以及关于“浪子回头”等故事也被作家作为题材写入诗歌中。

俄罗斯民间迷信各种鬼神,诗人П.Вяземский在《俄国的神》一诗中就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如бог метелей、бог ухабов、бог мучительных дорог、бог холодных等。诗人А.Пушкин在《致家神》一诗中,也祈求家神保佑村庄、树林、花园、家人。

三、俄罗斯的诗歌与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神话是居住在包括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色雷斯沿岸及小亚细亚西岸地带的民族,为解释和反映自然界、社会各种现象编造出来的故事和传说。古罗马神话是在古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内容之丰富、情节之完美、气势之磅礴,对世界,特别是对西方文化、艺术影响之深刻,都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世界各国作家、诗人、画家、雕塑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如俄罗斯文学评论家В.Г.Белинский说的:“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偷窃了火,它的温暖和光芒烘热了人们业已死亡的身体。宙斯因此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对众神的背叛,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就把他锁在高加索悬崖上,让秃鹰啄食他的肝脏……光是这一神话就足以成为发展伟大艺术性诗歌的源泉和土壤……”

19世纪和20世纪初,俄罗斯诗人大量引用希腊罗马神话,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塑造作品的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阐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以古鉴今,以神喻人。

诗歌中经常引用的大家较为熟悉的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人与怪物名称及有关故事如:АВРОРА(罗)阿芙洛尔——朝霞之神、АГЛАЯ(希)阿戈拉娅——光明女神、ВЕНЕРА(罗,Venus)维纳斯——爱情和美的女神、КУПИТОН(罗,Cupid)丘比特,也叫阿穆尔(АМУР)——爱神等等。如:

Внезапно постучался

У двери Купитон,

Приятной перервался

В начале самом сон.

(А.Пушкин)

Дианы грудь, ланитыФлоры

Прелестны, милые друзья!

Однако ножка Терпсихоры

Прелестней чем-то пля меня.

(М.Ломоносов)

又如,ЗЕВС(希,Zeuc,又叫Зевес)宙斯——奥林匹斯神系中的神王。宙斯了他的父亲提坦神,成为神和人的主宰。他的象征物是神盾、帝王权杖、鹰。克洛诺斯担心被儿子,就把诺亚生的子女全都吞到肚里。诺亚最后生宙斯时,用布裹了一块石头冒充婴儿让克洛诺斯吞下,而把宙斯暗中送到狄克忒山,用阿马尔忒亚羊奶哺育长大。诗人普希金以这一故事为题材写道:

Где Зевса гром молчит где дремлет меч закона

Свершитель ты проклятий и надежд

Ты кроешься под сенью трона

Под блеском праздничных одежд

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神,如战神МАРС、梦神МОРФЕЙ、命运女神ЦАРКА、死者王者之神ПЛУТОН,居住在地下的复仇女神ФУРИИ,幸福、幸运女神ФОРТУНА等等,他们都是诗人用于创作的源泉,也给人们带来遐想和美的享受。

可以说,与宗教、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希腊神话紧密相关,并以此为题材的诗歌,是20世纪俄罗斯一代诗人,如普希金、来蒙诺索夫等诗歌的一大特色,其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诗歌中蕴含着俄罗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福祥.20世纪俄罗斯诗歌选粹[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Стихотворение[M].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

第2篇

[关键词] 电影《日瓦戈医生》;俄国音乐;俄国文化

电影与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两者致力于挖掘人的真实心灵,探索人生的意义,对社会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小说家主要通过眼睛去抓住那些与心灵产生共鸣的故事情节,而电影创作者则采用摄影机去捕捉那至纯至善的画面。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把原著作品中长达六百多页的故事内容凝结为精简的电影作品,小说《日瓦戈医生》就成功实现了银幕化的转变,在情节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把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自然文化进行了诗意化的改编,从而彰显出俄国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旖旎的自然风光。

一、俄国改编电影《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是前苏联著名小说家帕斯捷尔纳克的代表作品,作者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于是许多的电影创作者都力求把这部经典之作搬上银幕舞台,其中最为成功的电影改编当属英国导演大卫·里恩的同名电影作品《日瓦戈医生》,影片也在1966年的奥斯卡电影奖上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包括最佳剧本、最佳摄影等,并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好评。电影与原著相对比,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主题思想的呈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了原著,并延续了这部经典小说的原有风格与亮彩。同时影片也生动再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把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等重大事件都通过一种电影视角真实展现出来了,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主人公执著的精神追求,也把文本中的丝丝悲凉意味透露出来了。作者帕斯捷尔纳克擅长于创作优美的诗篇,在他笔下流动的文字如同诗歌一样的唯美,但小说在创作中由于受到文字的制约,无法把俄罗斯的质朴与冷峻直观描写出来。因此,大卫·里恩充分发挥了影视创作的优势性,使改编电影《日瓦戈医生》在视听艺术上尽显出诗意化的审美内涵,把俄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通过电影镜头呈现出来,透过电影长镜头,我们看到了俄罗斯在严冬时期,整个山头都被厚厚的白雪覆盖了,在宽广的田野上听到了风雪折断树枝的声音,在玻璃窗上凝结了透明的冰花;当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季后,田野里贸然出现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小花,暖暖的阳光洒在静谧的乡村,人们开始在田野上劳作,一群孩子则在远处嬉笑,偶尔还有动听的音乐声传来,好像在歌唱这个美好的世界。在这些电影画面中,如同是经过高超画家精心创作的油画作品,把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色彩描绘得充满诗意美,表达了艺术家对俄罗斯的深切情感。

二、《日瓦戈医生》中俄国音乐文化的精彩表现

电影《日瓦戈医生》的诗意化改编,首先就表现在借助电影音乐来展现俄国的人文艺术与历史文化,随着音乐旋律的丝丝入扣,影片展开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刻画了永恒的爱情,反映了主人公对纯净情感的向往以及自由的不懈追求,这是俄国文化的精髓,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浇灌每一个人的心灵,哺育他们成长。

(一)纯洁的爱情来抗衡剧烈的时代动乱

影片在安排女主人公拉拉出场的时候,通过拉拉主题曲的铺垫作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当日瓦戈第一次去往拉拉家的时候,画面中就响起了拉拉主题曲,并把他初次见到拉拉的情感变化细腻移植到跳动的音符中。在另一处情节中描写了日瓦戈准备回老家暂避动乱的时候,他踱步来到了窗前,看到了形状各异的冰花,此时的拉拉主题曲再次响起,电影画面中通过阳光照射到窗前的冰花上,情景交融的镜头画面使主题音乐得到了唯美的呈现,而后冰花感受到了阳光的温度开始慢慢消融,镜头从特写转化为近景描写,接着又通过全景的刻画把春暖花开的景象展现出来,日瓦戈欣喜地来到了花园中,抬头望着湛蓝的天空,诗意的情感宣泄而出。最后,随着主题音乐悄然接近尾声,镜头中再一次出现黄花的时候层叠出拉拉喜悦的脸庞。事实上,电影创作中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所以关于拉拉与日瓦戈的爱情并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但他们的爱情是永恒的,两人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总发现心灵愈加紧密,并且两个人在性格、精神追求、理想等方面都产生了共鸣。拉拉具有坚韧不屈、力求完善的品质,并凭借自己的意志与努力争取美好的生活,她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绝不轻易就接受他人的恩惠,在敌人面前丝毫没有退却。从这个角度来说,拉拉与日瓦戈的爱情中并没有夹杂世俗的成分,影片也通过刻画两人纯真浪漫的爱情,借此来抵抗剧烈的时代动乱,展现人性的光辉与永恒的爱情。

(二)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是俄国文化的核心

帕斯捷尔纳克在小说《日瓦戈医生》中深入阐述了关于自由的文化内涵,他认为的自由界限要远远大于道德、法律等层面的规范,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与自然万物的融合。同时小说主人公日瓦戈也对自由存在疑虑,许多可以说旧俄沙皇的行为作风是残酷不仁的,那是因为他们为了夺取更多的利益而变得冷酷无情,但如果为了推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杀人的举动,这无疑也是不能逃脱的罪恶行径。电影《日瓦戈医生》中通过镜头呈现出莫斯科开往乡下的火车车厢内充满了令人恶心的臭味,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犹如没有反抗能力的牲口一样随意拥挤在一起,于是日瓦戈把车上的小孔打开,并借此看到了天上闪耀的星星,白茫茫的田野,但随之就被火车头上冒出的一股长烟掩盖了天空,偶尔还有月亮闪现,透过日瓦戈眼睛里的世界,可以看到他内心中对自由世界的渴望,这是无法被禁闭、阻拦的东西,因此,当天空开始泛白的时候,日瓦戈就决定下车,重新返回那片树林中去寻找自由、充满阳光的世界,此时的画面响起了主题乐曲,这是对自由的最热切的歌颂,在日瓦戈的心里,对于自由的憧憬是没有界限的,那是上帝赐予的充满爱的自由世界,是天地之间没有阻拦的自由,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深刻而又高远的,是构成俄国历史文化的核心灵魂,是支撑生命延续的内在力量。

三、《日瓦戈医生》中俄国自然画面的诗意刻画

电影《日瓦戈医生》对俄国自然景象的图像化呈现也力求能再现原著描述的充满诗意化的自然世界。为此,电影剧组还专门前往西班牙等地取景拍摄,由于视觉艺术的表现更具有直观性和画面性,所以能很好再现原著中对俄国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象的诗意化描写,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柔美与凄凉的色彩基调,深深印刻在观众的心底。

(一)象征希望与理想的烛火之光

在原著《日瓦戈医生》中,帕斯捷尔纳克着重对圣诞晚上的景象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日瓦戈正准备闯过一条街的时候,他被一扇玻璃内穿透出来的烛光吸引了,房间内的蜡烛还在不断燃烧,或许这一丝光亮在圣诞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显得很平常,但在日瓦戈的心中,那跳跃的火焰就如同爱情一样浇灌着他此刻的心,那烛光更点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与心灵世界,指引他无所畏惧地面对世间即将发生的一切。除此之外,在《圣经》中进一步解读了圣诞之夜的光亮,它在文本中蕴涵了深层的意思,认为上帝就是一切,是真理,是永恒,是世界上所有人都笃信的“光”,上帝是每个人心中的不灭之光,让人们获得感悟与启发。圣诞之光的独特意涵其实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具有紧密的联系,这里的光不仅仅是来自窗户内照射出来的烛光,更是为正处在混乱时代的黑暗心灵注入了明亮的灵性之光,所以在圣诞节的晚上,舅父给日瓦戈讲述了一个关于基督的故事,并告诫他要真诚听取基督的祷告,并在日瓦戈的心灵上烙下了永恒的光亮,因此,即使日瓦戈独自处在孤独的世界中,他仍然会感谢上帝赋予他生命中的光亮。电影在表现这一深刻的自然意象的时候也进行了详细的刻画,所以影片中出现了日瓦戈在中途就下了火车,并疯狂进入树林中去找寻这一瞬间的光亮,这正是来源于他灵魂深处的对光的渴望,即使他身处在混乱的战场上,日瓦戈的心中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光的渴求,对光这一自然意象的描写,使其赋予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尽显出主人公永不退却的诗意情怀。

(二)色彩鲜明对比的自然景象

事实上,电影《日瓦戈医生》对原著的诗意化改编,通过匠心独运的搭配自然色彩,使电影画面如同一幅水墨画一样,闪耀着诗意化的色彩美。影片在开头长达四分钟的镜头描写中着重刻画了白桦林的自然背景,把观众带入到一个耳目一新的艺术殿堂中,在这片壮观的白桦林中,背景色彩主要是灰白与黄色相搭配,就好像在一片宁静的世界中隐藏了巨大的骚乱,在悲痛中还透露出一丝的曙光。自然界的色彩本身就包含了多种意义,艺术家可以把这些生动的自然色彩实现物化,使其担负起表达某一种情感与思想的载体,甚至可以借助自然色彩的运用直接反映出历史与文化的时代印痕,例如影片中时常闪现出红色,列车上随风飘扬的红色旗帜,在一个冷色调的物体上突兀地出现了一片红色的亮彩,这种冷毅的影像化视觉效果强烈地向观众传达出为了争取幸福生活的革命思想,并有效延长了对事物的审美过程,从而获得诗意化的观影感受。影片在另一个情节画面中也着重凸显出俄国自然景象的诗意化特征,并通过自然色彩的变化与人物思想情感的波动形成相互的对等,漫山的白雪与红色革命旗帜形成一道鲜明的景象,影片中描写了龙骑兵冲击游行队伍经过时闪现的那一大片红色,不禁让人在心里产生一种暴力的想象。

四、结 语

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日瓦戈医生》无疑是一部包含了深刻文化内涵与抒发了诗意化自然情感的影像艺术作品,再现了原著的丰富审美特性与浪漫色彩,对俄国的历史文化实现了影像化的塑造,当历史的河流已经悄然隐退的时候,成为永恒的则是富有诗意化的爱与自由。整部影片,只通过短短200分钟的镜头创作,把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画面细腻地表达出来了,带给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的艺术美与视听享受。

[参考文献]

[1] 张晓远.别样背景下的混血日瓦戈——新历史主义观点下的电影《日瓦戈医生》[J].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2010(03).

[2] 贾莱,孙维权.重逢有日——影片《日瓦戈医生》插曲[J].钢琴艺术,2007(09).

第3篇

慈琪,1992年出生,中山大学博雅学院2009级学生,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浙江省青春文学新势力金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奖项;曾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故事大王》《诗刊》《东方少年》《中国校园文学》《读友》《美文》等报刊发表作品,《中国儿童文学》多次转载;入选《中国年度童话》《中国儿童文学精选》《中国年度儿童文学》《当代儿童文学阅读新经典》《浙江儿童文学60年作品精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等数家选本;出版长篇童话《漫画世界传奇》和诗集《梦游的孩子》。

白夜

文/慈 琪

有人管这叫懒惰。上午的阳光里,苏醒的世界里,还有人在沉睡。

但在每天24个小时里,睡眠占了哪个8小时,又对哪个时辰不公平呢?

有人在深夜歌唱,有人在深夜冥想,有人在深夜痛哭,有人在深夜飞翔。

然而,那些为了生存,将皎月当做朝阳的人,纵使有着充足的睡眠,面色也还是苍白,眼底也深藏疲倦。他们的精力因为没有阳光的注入而日渐干涸,如同放在室内的喜阳植物,一点点将叶片垂落,花色褪去。

人类,族群中的大部分,还是要生活在阳光之下的。他们是光之子。而有光必然有暗,暗的一部分,在黑夜的世界背后沉默地转动轮轴。

我想有些事情是特别适合在深夜做的。就算是最幽深的地方,也不会比一个黑夜更静。如此静谧,仿佛时间已经停下了步子,等候你想清楚一些事情,一些在白日的喧嚣中无法好好思考的事情。黑夜是对白天的一次总结,有些人在睡梦中回想着他清醒时不曾想到的东西,而有些人在夜光中睁大眼睛,试图看清在灼眼的阳光下无法细察的事物。

这样的联想,让我想到了白夜。如白昼般明亮的夜晚,是一类人的工作场。

白夜,被很多作家用做一个诗意的深邃的书名。也有同名的人物、电影和电视剧。这个名字固然是很美的,但很多人使用时,仅仅看中它的诗意与美感,而没有发现比这个名字更宏大的东西。我们知道,一个人懂得的越多,他会感觉自己懂得的越少,因为每一个新的知识点背后,都挂着另一串问号。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当他们发现这个名字蕴涵着更多意义时,他们也就发现了一个小世界。

对我来说,如果我用白夜当一个人的名字,那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只有这个人被真正创造出来,有了自己的灵魂和生活,我才能得知。

于是,我突然对一个目前只拥有名字的人物,产生了莫大的期待与好奇。

有一种声音为寂静存在

文/慈 琪

有一种阅读是为写作存在。即使是最无意地在书页上扫视,也会敏捷地抓住几个字词,在心灵之海中,烙上一个有关感官与永恒的印记。它们像古老的活字印刷的模板,很快便在一个人的话语和故事中显露出自己的身影。

有一种张望是为奇遇存在。生命中的奇迹就像街口的陌生人,你不知道他何时出现或消失,也不知道他会从哪个方向而来,往哪个方向而去。因此倘若热爱奇迹的人们有心,他们不会错眼离开。隐藏在尘世中的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上隐藏的细密小果子,甜美多浆,但需要认真地网罗。

有一种声音是为寂静存在。这样一种声音和寂静,我相信所有人都曾体验过,无论他们当时有无留意,事后有无想起。但正是这种绝对的寂静,让我坚信了生命的实质,因为它让灵魂发出了深沉的回响。

有一个我,是为幸福而存在。即使人世比我想象的还要艰难,我也不会放弃哪怕最小最天真的希望。每一个无人的梦里,我都能听到,我的名字被幸福一再召唤。

他们的文化

文/慈 琪

虽然自生下来那年起,12生肖已经轮转了一周半,我还是没能弄清楚这12只动物的出场顺序。

也许是因为,有关生肖的事情,只在岁末年初时热闹一阵子。平常的日子里,几乎没人想起生肖这种东西,就像我们这些孩子很少能想起传统节日的阴历日期,传统节日该吃些什么――什么时候该吃汤圆什么时候该吃水饺都摸不着头脑,如果不是老一辈提醒的话,估计这些东西早已失传了。反而,圣诞节的日子与活动我们却记得格外清楚。

他们的文化打败了我们的文化。

我只有回到老家去,回到时间的上一步,那儿每天都过得很慢,道路和房屋都是几十年前的光景,但是不穷、不苦。

只是时光悠悠。

年轻人过得像悠闲的老人,眯眼坐在太阳下面。

猫儿不知疲倦地从这家的门钻入那家的窗,将炊烟和北风混在一块儿。

屋后的菜地里,有沾霜的菜叶,有动物的足迹,都被冬天压成了一动不动的模样,仿佛大地上雕刻出来的画,每一笔都琢磨了数日。

那里的人还记得传统节日,以及这些日子里该做什么。

孩子们在课本上学习这些,学习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那些名称无声无色无香无味,很快便模糊了记忆。

只有活色生香地过一个节,才算是真正体味到这个节日,并不是从课本上背了几个定义、几个描写段落就算了的。

城市里的中国孩子也过年,但若是没有老人操持,他们的年几乎失去了年味。没人知道除了年夜饭、看电视和出去狂欢之外,还要做什么。那和西方的新年,有什么两样啊!

想想,欧洲人在看我们欢欢乐乐过圣诞节,煞费心思准备礼物与贺卡时,该是多么奇怪啊!圣诞节从严格意义上说已不是非基督徒的节日,更不是远在东方的我们的节日,我们只是找个乐子,实在没什么意思。

可真正属于我们的节日,我们却过得漫不经心。

他们的节日战胜了我们的。

而我们在为别人的胜利狂欢。

温柔

文/慈 琪

学校里有一种黑色的鸟儿,长得像鹩哥,黑漆漆的,但从来不鸣叫。我称它们为黑鸟先生,因为它们和蔡康永肩膀上的那一位大概是同族。

我们走路的时候,这群黑鸟先生就在草坪上找虫子,或钻过白色篱笆,连蹦带跳地穿过人行道。当有人感兴趣地接近它们时,它们起初会很淡定,该做什么做什么,继续啄草叶,抓虫子,蹦蹦跳跳;一旦到了两米的界限,它们就会偏头望向来人,眼神一凝,身体一绷,很快地飞窜到周遭的老树上去。

因此,它们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我总有一种冲动,在它们睡着的时候,从树叶间伸出手去,抚一抚它们的黑羽,就像抚一抚某种触碰过天空的东西;就像触碰一小块夜空中,安静的、捉摸不定的物体。

五月十号上午,我们在小礼堂前的草坪上捡到了一只不会飞的鸟。那是一只全身色彩艳丽的牡丹鹦鹉,绿毛红嘴,又称情侣鹦鹉。不过此时这只情侣鹦鹉却是落单了,在一棵老树下转来转去,一声不吭。几只黑鸟先生在数米外闲逛,带着想要窥探的好奇心,伸头缩脑。

我们加快脚步走上来,它有些惊慌,钩喙伸爪,一窜一窜地想往树上爬。凑近看时,我们发现它的飞羽和尾羽都被除去了,这是它见我们走来却没飞走的原因。抓吗?我们环顾四周,没有发现谁像这只鹦鹉的主人,它可能是从哪个阳台上逃出来的。

于是我们心动了。

曾经养了多年鹦鹉的我,因为较有经验,便拿外套轻轻扑在它身上。它没怎么挣扎,我担心压伤了它,隔着外套触碰,感觉没事,便两只手分别在外套内外捉着它,从地上捧起来。它在黑暗中不安地动了动爪子,铃铛般发出一串鸣声,但是最后也没挣脱出来。

就这样捧着它到了教学楼。在教室最后一排坐定后,我们将它放在抽屉里。

两节近代史纲要课,它在里头安安静静的,偶尔,我们抽出外套看看,却发现它在外套的皱褶处埋头睡得正香。伸手进去抚摸,它也不躲,简直乖死了。我们情不自禁地开始唤它为小小乖。它的飞羽被除掉了,是习惯被人捧在手上把玩,所以才这么逆来顺受么?

我记得自己养虎皮鹦鹉的时候,也曾将它们的翅膀剪短,放出笼子让它们玩耍。但它们个个精神得很,尽管个个只能靠双脚在地上小跑,但每次被捉得生气了,都会一口啄住人手指上的肉,像拧螺丝一样地拧。相比之下,小小乖好像一只小天使,胆怯、温和、柔顺――这是因为它的性别?它的尾巴分岔成“W”型,头部呈圆形,是雌鸟。

本来,我应该可以写出很多很多关于它的温馨故事,它似乎就是为一个故事的主题而生的,每一簇绒毛都能织出温柔的修辞。

可晚间它却受了寒,羽毛蓬乱,脚爪无力,在平地上也会踉跄打跌。恹恹欲睡了一上午,最终未能撑过去。闭上眼睛的时候,它所有紧张焦躁的羽毛都安顺下来,服帖,安静,却拢不回它消逝的呼吸。

温柔的是否都是天使呢?――得空落到人间玩耍,到处点燃爱的奇迹,却总会被上天发现,贪婪地、迫不及待地一个个收回,连余温也不给我们留下。

云朵在我们眼前消逝,但最终会在别处重聚,虽不是原来的形状模样,但洁白不改,温柔不改。

灵魂若有,大抵如是。

荒原狼

文/慈 琪

我一身镣铐

钻过弯折的铁栏

四野无人

我飞奔在黑暗的草场

风绊住我的脚爪

询问我的方向

雷电在云端迸裂

传递神秘不明的声响

大雨倾盆

火一样烧灼我的世界

烧成一片荒凉……

而妈妈是如此生气

让我擦干净脸上的汤水

扫掉碎裂的盘子

再去把湿漉漉的地毯晾干

阿拉伯之梦

文/慈 琪

我和同伴去沙漠的另一边

带着清水,还有两桶上好的蜂蜜

我们裹着头巾,穿着短靴

捧着大肚子兴高采烈

我们开了一天的木头车

在绿洲里休息一整夜

两个比我们更胖的

阿拉伯商人

偷走我们的蜂蜜

与他们的两桶放在一起

两个家伙结伴走进酒店

大吃大喝,好不得意

我和同伴偷回蜂蜜

又把空瓦罐放进他们的桶里

哗啦,哗啦

舀起一罐最纯的蜜

装满清水,检查木车

我们慌慌忙忙从绿洲撤离

道路上的守卫把着闸门

懒洋洋地说,两点半才能通行

后头传来怒气冲冲的叫喊

我的心中真是焦急

满头大汗,突然惊醒

哎呀

我把我可怜的同伴

孤零零丢在了梦里

写作感言

人类都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所以他们演讲,著作,向上攀登。我不记得是谁说过类似的话,应该是个值得铭记的作家,可我光记住文字记不住作者的坏习惯从来没改掉过。打小我就不认为那些封面上的名字和封面下的故事有什么联系,因为一个生活于现实,一个存在于童话。直到我开始接触非虚构类文学,我才渐渐记住了几个在书店专栏书架上高频率出现的名字。

到16岁的时候,我才醒悟到,无论虚构得多么离奇的文字,都是浮于现实之下的幻影,和现实有着雷打不动的联系。于是我开始真心实意地关注生活。可以说,那时候我走出了一座由层层书页构筑的精致城堡。那城堡美丽梦幻,却是一个极小的天地。尽管我能从高大透明的落地窗中看到城堡外的茫茫草色,遥远的村庄,以及山坡上的大树风车,却从来没有走出去,触摸到那绿意盎然之下的粗糙树皮和沧桑土壤,或是坐在木屋外面,呼吸那触手可及的充满干草味道的炊烟。

17岁,我开始对散文认真,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赞赏,而我也越来越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我感觉我坐在一只诗意的双桅船上,从孩子的丛林驶向更广阔的世界。

编者漫谈

我们谈论80后尤其是90后作家时,一个尴尬却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们对他们80后、90后身份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其作品本身的关注。比如在网页上搜索“90后作家”,会得到大量不乏炒作性的新闻,而搜索与之对应的“90后文学”时,得到的结果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除去主流文坛对新生代作家的关注度不够外,一些作品自身缺乏内涵的硬伤,也令它们难以被社会大众接受。如果刻意地以颓废、黑暗为主调,经常写一些外国人看不明白,中国人也不懂的文章,虽然能利用某个噱头加以炒作,但这类作品注定难在文坛长久立足。

1992年出生的慈琪,散文、诗歌、童话信手拈来,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让人惊叹,而更令我们赞叹的是她清新的文风。慈琪的诗,才情尽显,平易近人却又不是大白话,每首都这么精致、情浓,这么有想象力,这么音韵流转;慈琪的散文,将美好的关爱、自由的思想、睿智的理性融于一体,让人常读常新,不忍释卷。

第4篇

假如细读他们的作品,可以体味其别有的深意,类似的话,时常跳跃在诗句里。在没有自己生命空间的词语里,精神是苍白的。这些诗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写作,不属于流行色,无论在什么时代,这样的存在都是一个异端。逆俗的文本穿越了词林,有了自己的所在。他们用一种本民族难以解释的词语写作的时候,诗才真的诞生了。

我有时候阅读类似的诗句,就想:这是经历了死灭的人才有的咏叹吧,在逃逸历史重负的民族那里,没有人在意它的存在的。

去年冬天,我从克拉科夫到离其不远的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一幕一幕屠杀犹太人的惨景让我惊呆了。我平生还没有见到如此大规模的有计划的杀戮。那些死者的头发山一般堆在地面,无数冤魂似乎就在此间里回荡。那天飘着零星的雪花,冷极了。这是圣诞节的前夜,波兰在乌云的覆盖下没有声息。那一刻我忽地想起了关于奥斯威辛的种种书写,觉得自己在监牢的遗址面前,已失去了语言。回国后查书,遇到德国策兰的诗,不禁吸了一口冷气:

经由克拉科夫

你到达,在安哈尔特――

火车站,

你遇见了一缕烟,

它已来自明天。

策兰说的路线,正是那日我所走过的。他对大屠杀的预言,竞如此准确。一个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的诗人,他的精神如此有着长恒的爆发力,细想起来,与那黑色的记忆与不断正视这记忆的勇气是相关的。

诗的译者是王家新,它在中国流传很远。奥斯威辛的宿命的存在,是欧洲最凄惨的一页,诗人把它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里。这时候我才理解了流亡诗人的内心之苦,似乎明白了王家新的用意。此前我对策兰毫无研究,但他的诗文孕育在奥斯威辛的长影,已足以让我念之又念了。

因了策兰,我注意到王家新的翻译。原来他写下了那么多关于策兰的文章。他写诗,也译诗,有趣的是,他对曼德尔施塔姆、策兰、索尔仁尼琴、阿赫玛托娃有着相当的热情。那都是精神的流亡者,他们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异国的路上。诗人的词语里爆破性的光波弥散在生命的躯体里,而这,唤起了我们的中国诗人的思想流亡的自觉。他意识到,在流俗的词林里,没有自己的家园。

王家新的创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的八十年代》里,他描述了自己的复杂的历程。怎样从启蒙的冲动到走向底层,又怎样由不合时宜而走到异邦,最后又回到自己的祖国。而他的痛苦是,一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空间。而抵抗这些,成了他写作的重要原因。

从他大量的文本里,我读到其内心悲痛的情感,犹如曼德尔施塔姆一般,站在荒凉之巅,陈望满目疮痍的家园。他的气质里有忧郁的东西,内向而不失热情。在一个混乱的世界里,他隐藏在自己的精神领地里,像他所说的“与语言独处”。而那些诗文,又非旧京派不关痛痒的存在,有阅世后的苍凉。

那首被人传诵良久的《帕斯捷尔纳克》,写着他心绪里的郁结:

不能到你的墓地献上一束花

却注定要以一生的倾注,读你的诗

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

一个节日的破碎,和我灵魂的颤栗

终于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

却不能按一个人内心生活

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悲剧

你的嘴角更加缄默,那是

命运的秘密,你不能说出

只是承受、承受,让笔下的刻痕加深

为了获得,而放弃

为了生,你要求自己去死,彻底地死

这就是你,从一次次劫难里你找到我

检验我,使我的生命骤然疼痛

从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轰响泥泞的

公共汽车上读你的诗,我在心中

呼唤那些高贵的名字

那些放逐、牺牲、见证、那些

在弥撒曲的震颤中相逢的灵魂

那些死亡中的闪耀,和我的

自己的土地!那北方牲畜眼中的泪光

在风中燃烧的枫叶

人民胃中的黑暗、饥饿,我怎能

撇开这一切来谈论自己?

诗歌一唱三叹,是对俄罗斯苍茫天宇飘散的精灵的致意,那些灰色的云朵被一点点击落,的太阳升起。王家新以自己的喷血的文字,寻找心灵的归宿。

他的许多诗歌是沉郁、悲楚的,丝毫没有一点得意。自然,有时不免布尔乔亚式的低语,可都是灵魂里流出的真声音,让我们读了有一种深深的痛感。他的许多句子是苍冷而富哲思的:

中国北方的那些树,高出于宫墙,仍在刻划着我们的命运

在伟大的诗歌中/有一种伟大的失败

在黑暗中躺下/这仍然是我们与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

一棵孤单的树/连它的影子也会背弃它

请哀悼这个可怜的人吧/因为在他的墓碑上/也写满了谎言

这些描述不是木心式超然的凝视,王家新放不下自己的故土的遗存,因为他有记忆。诗人不想以静观的方式走向无痛感的静思,他割舍不了俄罗斯式的沉重。以冷然的目光穿越死亡之谷,用如炬的火,照着周围的灰暗。而那种拷问和沉思,背后如地火般,随时可以喷出。其雄浑之力是可以感受到的。

在其大量的写作里,欧美诗人的影子一直在其间晃动。中国古典诗歌给他的暗示远不及西洋诗歌。又因为他是一个翻译家,都深深影响了其诗歌的写作。

王家新内心一直有一个奥斯威辛的情结。他关注的许多作家,也几乎都有这样的情结。他在那些幸存者的文字里,读出自己的旧影。那也是经过“”的人才有的体味。在《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一文里,王家新写道:

不仅是历史迷雾中的奥斯威辛,还有人类存在的一切,生、爱、死,都被纳入了这种痛苦的视线之中:“我们的爱,就像一个满面笑容、张着胳膊奔跑的聋哑的孩子,慢慢的,他的嘴角弯成了哭的模样,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他,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奔跑的目标。”

我一次次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甚至生怕把它们读完。为什么折磨着一个犹太裔作家的谜也折磨着我们?为什么我竟会在这种在别人看来也许大惑不解的“奥斯威辛情结”中愈陷愈深?我不再问了。不是我累了,而是我渐渐明白了――究竟是什么在我自己身上痛苦。

这种绝对意义上的追问,这种具有不朽的灵魂质地的文字,照亮的正是我们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长久以来所盲目忍受的一切。

上述的话,是我们进入王家新诗歌世界的入口。我以为读懂了这段文字,也许就看到了其漫长岁月坚守写作底线的因由。而他身上的那种隐隐的痛感,连带着那广漠的空间里的忧思,就那么久久在云层里回旋着。

我读王家新的诗,感受到内在的苦难无所不在的流溢。他的气质和俄罗斯、德国一些诗人的情形颇为相似。在其作品里,很少田园里静谧的逃逸,总有扯不断的怅惘闪动在词语间。在《给凯尔泰斯》一诗中他写道:

在你的文字间,冰和火,

一个苦役犯的

铁链和自由,

都在作响。

在你没有来过的这个国度,

风景也有些相仿。

铁已长进这片土地里,

苦孩子们从小以吃冰锥子为乐,

而对一只空罐子的隔世敲打,

在我读到你的时候

它的回声也再次传来――

是的,这曾是,恐怕也将是

我们唯一的音乐。

他对历史的沉重之负的理解,带有绝望的感受,悲观主义的情调一看即知。经历过“”的人,深味世间的痛苦。在人不能平等存在的时候,在表达被抑制的时候,思想的天空是昏暗的,而写作,才是自我救赎的路。只有在词语之间,方能够找到自己的灵魂,而在世俗社会,精神的树是没有颜色的。我由此能够理解,他何以对“”有那么深的切肤之痛。在那个年代,他的出身、家庭,都成为问题,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资格。他在插队的时候,遭遇到的歧视和压迫,无法一一陈述。而那个时候,唯有诗歌,能够帮他从绝望里走出,寻找词语,变成了一种可以神往的所在。

在后来的作品里,我一直能够感受到一种受难的主题在词语间的流露。灰暗中的存物,忽然投射来的阳光,在寂静里形成旋涡。而这个时候,曼德尔施塔姆与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文,便成了参照。苦苦走在没有亮色的路上,暴风雪般的天气,碎石的旅途,留下的是斑斑血迹。曼德尔施塔姆流亡中的诗歌,那么深地感染了他。一九九二年,他在英国期间读到曼氏的诗歌和茨维塔耶娃的诗,大为惊异。后来,当他与策兰的作品再次相遇的时候,精神的灯再一次被点燃。那个在危机里不断寻路的人的智慧,把积雪的路踏平了。

策兰之于王家新,乃一种精神的源头。这个奥斯威辛集中营时代的幸存者,在无光的岁月,给了人们那么多智慧的启迪。王家新在这个德语诗人的劳作里,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对象。策兰对于他来说,把抵抗忧郁的火种传播开来。用一种陌生的图景,安放着自己的灵魂。王家新欣赏他的非平庸化的选择,在诗的世界里,策兰给人以跨越旧俗的勇气。人类的悲剧来源于何?与我们熟知的文明是否有关?我们能否在惯性的思维里停下,另辟蹊径走上光明的路?在《阿多诺与策兰》一文中,王家新谈到策兰的哲学的隐含给人的启发,那就是,以“非同一性”的方式,进入“人类之外”的歌中。因为人类的歌,已经被污染了。阿多诺说,“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并不意味着奥斯威辛之后不能写诗,王家新说,策兰的写作似乎就是对阿多诺的回答。在这里,王家新感到批判精神的重要,他认为“‘奥斯威辛’之后写诗的前提应是彻底的清算和批判――不仅是对凶手,还是对文化和艺术自身的重新审视和批判!”策兰的诗歌,就是这个理念的践行。在王家新眼里,策兰在奥斯威辛之后,进行的是一种“去人类化”的尝试。“石头的语言,灰烬的语言,无机的语言,也许是奥斯威辛之后‘可吟唱的剩余一’。王家新从那种不可译的文字里,嘹望到诗人无限深广的存在。而这,恰恰成了其精神的前导。

至今为止,大陆只有王家新在持续不断地研究策兰。他也许是言说策兰最多的诗人。策兰的诗歌,在我看来是介于神秘与朗然之间的星外体。他以如炬的目光,进入我们俗人无法抵达的世界,在无词的言语里,进行着没有表达的表达。王家新从那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词语里,懂得了自己的选择在哪里。

作为诗人,在译介域外诗歌的时候,王家新意识到我们的词语出现了问题。诗歌的新生除了生活的经验外,与外来语言的互动则显得异常的重要。

他开始在多种语境里穿梭,而他自己,正是那词语的互动的跋涉者。

二0一一年秋我和他在韩国,那天传来特朗斯特洛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我问,这诗人有何作品,王家新随口说出他的诗句:

醒悟是从梦中往外跳伞

多么迷人的诗句,这样的句子,深刻在王家新的记忆里。他说几年前,在瑞典见过这位诗人,他们之间的交流,有着难忘的快慰。在对词语的敏感方面,他们属于一类人。在诗人的思维力面前,我们显得极为粗俗和苍白。而诗人的价值,则是在无聊之所构建了可以救出自己的世界。

这时候我意识到,作为精神的漂泊者的王家新,他是在词语里流亡的人。

我注意到他对词语极为敏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一直苦苦寻找自己的词语的空间。说他有一丝绝望的影子,也未尝不对,但后来他把精力转入到词语与精神哲学的连带里。他说:

现在,我不像早年那样去“寻求”了,只是依然关注着“词语”与“精神”的问题。我仍在梦想着一种词语与精神相互吸收、相互锤炼,最终达到结晶的诗歌的语言。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诗句“我的爱能在墨痕里永放光明”,假设把它变成“我的爱能在诗里永放光明”,就会大为逊色,为什么?因为它缺了语言的质感。而原句中的“墨痕”却有一种物质性,一种精神的元素就在这样的“墨痕”里永久闪耀!

而实际上,美丽的句子不在修辞的层面,是生命体验后自如流动的结果。庸常者怎么会有自己漂亮的表达呢?王家新寻找的,恰是自我的放逐的路。在那个路上,词语的家与爱的家都有。

印象里的王家新不喜欢知识江湖的游戏,对那些功名利禄向来是冷淡的。而几十年间文坛的风气,也与其格格不入。厌恶周围的词语,所以常常是,以属于自己的调子与世界对话。他说,“你只有更深地进入到文字的黑暗中,才有可能得到它的庇护:把你本身吞食掉之后。”(《反向》,1992)在这里,他与策兰一样,意识到流行语的意义的无意义。而无意义的自己的表达,才可能接近意义。

策兰给他的启示是,伟大的辞章是远离人类的热语而存在的,冷语才可能存在温度。在《存在,为了相互存在》一文,王家新强调一种“晚词”在策兰那里的意义。拆散旧的表达逻辑,以陌生化的词语建筑精神之厦。只有在这样的词语的流亡中,自我的本真才得以呈现。而王家新自己的写作,朝着的也是类似的方向。不过,在我看来,他的句子不是以晦涩的样式存在着,却以晓畅的口语表达隐曲的体验,精神则在远离脚下的地方。《塔尔寺》写道:

那神秘的

紧箍在塔内的菩提树

几百年来一直让人伏地膜拜

而它在黑暗中的根

在五十米的院墙外长出了另一棵

那绽放的花朵,在风中

说着一种我们更不懂的

语言

像是自白,没有繁复的比喻和刻意雕饰,而思想却是背离日常思维的潜行。他在许多现象界里发现了人类的另一种表达空间。渴望以别样的词语书写己身的体验。他知道自己没法脱离母语,但日常语言可以在黑暗里被心火点燃,诞生的是词语之外的隐喻。那个飘忽于词语之外的意象,恰是他流亡的心的外化。我们在这里读出诗人的苦楚与欢喜。这也恰如曼德尔施塔姆在词语中魔幻感的释放,与一个心仪的存在远距离地相逢,忘记过去的表达,以光的使者的身份走在天地间,才有自由之感。而我们今天缺失的,恰是这样的情感。

第5篇

1、花给空气着彩,就连身体也好像染上了颜色。

2、我经常相信,自然界充斥着我们看不到的人,其中固然不乏一些丑陋古怪、邪恶愚蠢者,但他们大多数都拥有我们从未领略过的超凡之美。当我们在优美,静谧的地方漫步时,这些美丽的人离我们不过咫尺。我还是个孩子时,每次走在树林里,都会觉得我渴慕已久,却不知其所以然的什么人或什么事物,随时会翩然出现。...美一定是我们一出生便陷入的大网的出口,否则它便不复为美。而且,倘非如此,我们想必只会宁愿坐在家里的炉火边,令慵懒的身躯日益肥胖;或者宁愿投身于某种愚蠢的事业,狼奔豕突,而忘记欣赏光与影在绿叶之间上演的绝妙演出。

3、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4、在什刹海边散步直到天空变成淡紫色。跳上手划船便倚在船尾,徐徐的风带着水的味道,心情立刻松弛下来。必须说的话,必须有的面具,必须挤出的微笑,沉沉压着的顾虑和思念,在这一池春波面前,都可卸掉不理。这一刻,只要做我就好。甩掉鞋子,以清清之水濯我足,听着两人吱呀吱呀的摇橹声,看着粼粼波光和不远处的点点灯火,顿觉时间停止,心情平静得几乎掉泪。我是谁,在哪个朝代,爱什么人,为何人所爱,想去什么样的地方,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切,我全都忘了,只记得新月如钩,慢慢蓝下去暗下去的天空一点星也无,心中传来杳杳的歌声。

5、你离开我自己走了。

我想我将为你忧伤,还将用金色的诗歌铸成你孤寂的形象,供养在我的心里。

但是,我的运气多坏,时间是短暂的。

青春一年一年消逝,春日是暂时的,柔弱的花朵无意义地凋谢。聪明人警告我说,生命只是荷叶上的一颗露珠。

我可以不管这些,只凝望着背弃我的那个人吗?

这会是无益的,愚蠢的,因为生命太短暂了。

6、Itisonlyshallowpeoplewhodonotjudgebyappearances.

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

7、既是注定要分开,那么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8、心上的瑕疵是真的污垢,无情的人才是残废之徒。善即是美;但美丽的奸恶是魔鬼雕就纹彩的空椟。

虽然造物常常用一层美丽的墙来围蔽住内中的污秽,但是我可以相信你的心地跟你的外表一样好。

9、整容以后的美和自然美是一样的,而大多数整容后的不美观一是设计的问题,大多数整容者多追求一种畸形的美,二是整容技术没有达到极高的水平!不要把整容当成一件能够改变人生的大事,因为它就像修个牙那么自然那么普通,整容以后想要做的事现在同样可以做!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如此自然!

10、大美有失,小美至极……

11、提一盏灯笼,迎着风雨寻你!

12、你回眸一笑百媚生七宫粉黛无颜色

13、个个连环,永打不开,

生是个结,又是个结!

死是实在,

一朵云彩。

一根绳索,永远牵住,

生是张风筝,难得飘远,

死是江雾,迷茫飞去!

长条旅程,永在中途,

生是脚步,泥般沉重,

死是尽处,

不再辛苦。

一曲溪涧,日夜流水,

生是种奔逝,永在离别!

死只一回,

它是安慰。

14、Beautyrevealseverythingbecauseitexpressesnothing.

美揭示了一切,因为它什么也没有表达。

15、念你,恋你,

那已是曾经,

已是曾经的你

再也不能左右我的如今。

16、此地一为别

相逢与何时

落叶无声

花开花落总是情

17、人世间总有那么一个人一段情,

使你思念,让你温暖;

总是珍藏翼翼,

深埋于心底说不出的秘密,永远不会消逝;

让你找不到借口放弃与忘记,

因为情不自禁,只因刻骨铭心。

即使相隔千里,而相依的心却不感孤单;

即使不在身边,而相吸的念却依然挂牵!

18、爱你,永无止境,只要生命不息,爱你不止。

爱你没有理由,有的也是一世情缘。

来世我依然爱你,与你牵手相伴。

爱转角遇见了谁,是否有爱情的美?

爱转角以后的街,能不能有我来陪?

爱转角遇见了谁,是否不让你流泪?

19、灯火阑珊处

红颜倚翠亭抚落叶

仰望长道苍穹

梦朦胧

问君归何处欢

空留妾深独处闲

20、月下相送,心无所望,漫了多少青丝。抚一曲千年瑶琴,唱醉痴恋的心。

21、青春容颜已逝何言岁月无声无痕

22、没有谁会永远爱你,所以你只能爱自己。

23、情诗处处处处情诗

24、一生跟你走,爱你一生一世,真情永不灭!

25、生命中有的人的出现,

只是刹那间的一次掠影,

又何必去挽留?不如放手!

何必将其紧紧锁于回忆的长河里,

就当是朦胧的梦一场!

26、女人很复杂,男人很简单。----美在于装饰

27、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开出地老天荒的没有风的森林

28、如果一样东西让你感觉很爽很舒服,那它就是美的。比如,让你吃得很爽很舒服的食物就是美食,让你看得很爽很舒服的人就是美人,让你看得很爽很舒服的风景就是美景,让你看得很爽很舒服的电视剧就是美剧。

29、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

恰如那晚看到你爱笑的眼睛

30、夜微凉,黄叶殇,满月独赏,你敢否,侧影梳妆,留我一世念想……

31、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2、“那棵红得那么鲜艳的,是什么树呢?”

“漆树。”苗子抬起眼回答。这当,原来用颤抖的手拢起的头发,不知为什么,一头黑发突然散开,一直披到后背?。

“哎呀!”

苗子红了脸,归拢头发卷起,口衔发卡别好,但不够用,发卡好像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秀男看着她的姿态和动作,觉得很美。

33、千重子低着头。水木真一的面影浮上眼前。那是年幼时的真一——描眉,涂口红,化妆,身穿王朝风格的衣服,坐在祗园祭彩车顶端。不用说,那时千重子也小。

34、像一把宝刀——真一偶尔听人这么说过自己的脸,但从千重子口中还是第一次听到。

每次给人这么说时,都是心中有一种东西即将熊熊燃烧之时,

“宝刀是不砍人的哟,何况这里又是花下。”真一笑道。

35、我开始幻想某个片段,穿过江南的青石巷,在一个没有阳光的黄昏,你在那里等我。我向你慢慢走去,走向时间最后的秘密。

36、我喜欢四十五度靠着你

37、姑娘思量的人已变成追忆,何必一厢旧梦悠悠苦我心。

38、你走后,路就弯了,地就斜了,太阳开始结冰,最冷的日子已经到来。

39、你什么时候托人带来口信?说你已经找到了我们的小镇,那里盛开着荷花栀子花桂花还有兰花,我不怕偏远,我只怕时间不够用。

40、你挽指做蝴蝶从窗框飞起,划过我指尖和眉宇。

41、"“美”开了一家当铺,专收人的心,到期人拿票去赎,它已经关门。"

42、而立之年应该认知噶某件事:个天唔会因为你生得靓仔而对你特别怜悯,却因为你生得靓仔之余兼且仲有才华而对你特别残忍。--呢滴咪所谓噶天妒英才咯!相反,对于人类黎讲,确实有滴人真系唔钟意钱,但无一个人系唔钟意靓(美),只要你生得靓,无论你系蠢噶、傻噶、戆噶,废噶,甚至系痴呆嘎,人类都觉得你趣致可爱。呢滴咪所谓噶人间有真爱咯!

43、有一些人活在记忆里,刻骨铭心;有一些人活在身边,却很遥远。如果清风有情,那么明月可鉴;如果落花有情,那么流水可懂;如果流星有情,那么星空可睹。抹不去的,是幽幽萦绕的孤单;解不开的,是袅袅缠绕的前缘;斩不断的,是缕缕交织的思念;转不出的,是汩汩而逝的流年。

44、这一次因为你的到来,连挂在夜空朦朦胧胧的月亮,我都觉得特别美。

45、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你来,此际叫你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却只是想见你。

46、太美的东西,人们大都不敢靠近,好像只有仰望才能对得起它的美

47、美女因我的回头而生色,世界因我的顾盼而添彩。因为没有感染力的美,不是真正的美。

48、‘美’存在于生命之中,生命是美的精灵,美是生命的促媒。美的本质就是生命,生命之本始就是美,即万物初,性本美。所以生命为宇宙之至美,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49、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50、香港的天空,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非常,非常美丽

这里有真正的流云,每一分钟都在变化位置和形态

他们成批出发,在天空中轻盈地流动着,就像一条透明的牛奶河

这条河的水就是空气,我呆着的地方,是由发出红光和黄光的汽车跑着的河底

在河底往上看,周围是高高的钢筋水草,虽然他们不会随着水波荡漾,但是却会发光

我,在河底一根水草的顶上,仰头看着水面以上的月亮,想象着我所不知道的世界的样子

在牛奶河之上,圆圆的月亮发着明亮的冷光,面无表情地呆在那里

51、微笑的明朗单纯的表世界,哭泣的细腻深邃的里世界.

只要好好地花上很多时间,认真去听格里格,舒伯特,拉威尔的心声,渐渐地就能看到亚特兰蒂斯般的世界,从深潭里浮出来.

细腻的格里格,温柔的舒伯特,纯粹的拉威尔.那些阴晴不定,强弱莫测的表旋律隐藏下的,是一个美轮美奂,又精致又脆弱的,如黄金诸神的国度般,如伊甸园般的世界.

但是伊甸园,是不能在人世存在的.

他们懂得.

所以,这沉在水底的亚特兰蒂斯,是哭着的.

52、站在步道上看,眼前的海面被小小的波纹搅得皱皱的,两岸的灯火映在其中全都变成了明明暗暗的光点。不过,在海的正中央,有一条绸带般平滑的水域,将对岸的灯火拖成长长短短的光带,感觉好像藏着去往异世界的通道。

如果那个世界的风景像现在我所见的风景一样平静美丽的话,我想到那个世界去。

在那里载歌载舞,微笑哭泣,冒险,发呆,直到变得像今天的黄昏一样美丽了之后才回来此世。

这样的话,这粉紫色的黄昏,爵士钢琴的气氛和轻风的味道,就会永远留下来了吧?

53、在时间和空间的四维中,我是位于此世的一个小小的点。

既感到朦胧的不安,又像回到家一样莫名安心。

我看着对岸的灯火,想起了叶月等了一年,在圣诞节时带我去看的圣诞灯火。

这些五彩的小光点,这如同金色香槟酒泡泡般躁动又纯粹的心情,就是幸福吧?

54、万事皆有缘法,是你的自是你的,不是你的,再执着也无用。

所谓人世,就是贝多芬的第八号A小调钢琴奏鸣曲啊。

又温柔又悲哀。

我已想得很明,因此不再斗争了。

我已想得很明,因此努力奋斗着。

多说无益,多说无用,于是我从此只笑着听。

偶尔点点头。

但是手底自己的事情,一刻不停。

第6篇

端午节,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共同阅读端午节作文演讲稿5分钟,请您阅读!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为了传承屈原的爱国传统,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大家。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2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__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3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在此佳节来临之际,我祝所有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

端午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演讲稿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4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__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5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__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第7篇

1寒食节的演变及其主要活动

1.1寒食节的起源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曾盛极一时。该节在冬至后105日,在清明前两、三日。节日期间严禁举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总其要略,大致可分为“子推说”和“改火说”两派观点。“子推说”认为,寒食节起源于一个感人的传说[1]:介子推,又作介子绥,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从臣。他曾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历尽艰险。流亡中饥饿难忍,介子推曾割其股肉为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后即位,成为晋文公,大行封赏,却忘了曾与他患难与共的这位贤臣。介之推耻于与同僚邀功争赏,偕母隐居山西绵山。晋文公为让其出山,从山三面举火,介之推与其母藏而不出,一起被焚死于绵山。晋文公为表达对介之推的怀念和铭记自己的过失,下令在其忌日不许动火,人皆寒食,寒食节即由此而来。“改火说”认为寒食节源于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在祀火时,各家都要“去旧取新”,即熄灭旧火,然后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活动约源起于周代。在熄灭旧火、钻取新火之时,中间有一段时间断火,就只能食用冷食,同时,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久而久之,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习俗。其中,“子推说”属坊间流传版,在民间传播更为广泛,也饶有趣味。“改火说”属学界考证版,论证较为严谨,更具说服力。2寒食节的演变因介子推的传说,寒食节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至唐宋时盛极一时。后来改火制逐渐淡化,寒食节在南宋时已开始不被重视。至元明时期,朝廷已不再举行钻火仪式。特别是在元代,改火制已废,但寒食节的部分习俗保留了下来。《岁时杂记》说:“清明节在寒食第三日,故节物乐事皆为寒食所包。”寒食节通常禁火三天,节日活动多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人们对寒食与清明就不加区分了。随着改火、寒食等风俗的衰亡,寒食节逐渐为清明节所取代,以至现在人们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了[2]。

1.3唐代寒食节的主要活动寒食作为唐代节日(元日、上元、中和、寒食、上巳、中秋、重阳、冬至)之一,尤为人们喜爱。唐代诗人王冷然在《寒食篇》中写道:“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3],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寒食节的重视。在唐代,上起宫廷,下至民间,均视寒食为重要节令,并围绕寒食节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唐代寒食期间的活动主要包括:①禁火,即为纪念介子推而禁止举火,如“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②冷食,只吃节前储备的“冷”食,如“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③赐火,即寒食节即将结束时皇家御赐新火给近臣、权贵,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④扫墓,即拜扫、祭祀等,如“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白居易《寒食野望吟》);⑤游乐,就是在户外进行的一些游玩、娱乐活动,如“香尘未歇暝烟收,城满笙歌事胜游”(李中《都下寒食夜作》)等。其中,与体育有关的游乐活动成为唐代人寒食节期间的主要内容和活动特色之一。

2唐代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描写

唐诗是唐代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据笔者初步统计,在《全唐诗》中,内容含“寒食”一词的唐诗有200余首,表明寒食节成为唐代诗人关注的重要事象之一。在寒食题材的唐诗中,有60多首诗作描绘了寒食节期间人们的体育活动,为我们考察唐代体育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材料。寒食题材的唐诗对体育活动的描写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专门描写寒食节体育活动;第二类是仅仅提到某几项体育活动的名称。第一类情况反映了唐代寒食节期间体育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本研究考察的主要内容。唐诗描绘的寒食体育活动主要包括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鞠等。

2.1“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的寒食斗鸡斗鸡,即以鸡相斗为戏,早在春秋时就已产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娱乐活动。到了唐代,斗鸡在以前的基础上更为兴盛。唐代喜爱斗鸡的阶层涉及到皇帝、诸王、重臣宠幸、四方豪客等,民间斗鸡之风也盛极一时。陈鸿在《东城老父传》中揭示了唐玄宗在宫中建立专门驯养斗鸡的机构“鸡坊”以及斗鸡场所“斗鸡台”的情况[4],反映出斗鸡是唐代较为流行的一项活动。唐代斗鸡活动主要在寒食节期间进行。花蕊夫人的《宫词》中第一百二十四首诗专门描写了皇宫女伎在寒食节观看斗鸡比赛并打赌的情况:“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而杜淹的“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等诗句,则刻画了斗鸡比赛的壮观场景。另外,唐代诗人在其诗作中多次提到寒食斗鸡的情况,如“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孟浩然《李少府与杨九再来》);“寒食空江曲,孤舟渺水前。斗鸡沙鸟异,禁火岸花然”(卢纶《舟中寒食》);“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韦承庆《寒食应制》)等,反映了斗鸡在寒食节期间普遍开展的情况。

2.2“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的寒食秋千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在狩猎、劳动之余的一种嬉戏活动,传说起于山戎,到了汉武帝时成为后宫之戏[5]。秋千也是唐代寒食节期间人们主要从事的运动之一。在唐代,秋千先为宫内女子所喜好,后在民间盛行起来。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6]杜甫《清明》诗中“万里秋千习俗同”一句表明,秋千已在唐代民间普遍开展。唐诗描写的寒食秋千活动,以女子为主。韩偓的《想得》勾画了一位女子面对秋千架的有趣景象:“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秋千架前欲上却怕、似喜又忧的“娇羞”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唐代有多位诗人描绘了寒食节期间女子打秋千的情况,如“绿杨枝上五丝绳,枝弱春多欲不胜。唯有一年寒食日,女郎相唤摆阶(张籍《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元稹《杂忆五首》之二)等,描绘出唐代女子闲适、活泼的形象。另外,诸如“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寒食夜》);“夜半无灯还有睡,秋千悬在月明中”(薛能《寒食日题》);“佳人宿妆薄,芳树彩绳闲”(羊士谔《雨中寒食》);“抱膝思量何事在,痴男騃女唤秋千”(白居易《寒食夜》);“彩索飏轻吹,黄鹂啼落花”(吴融《寒食洛阳道》)等诗篇,均说明秋千是寒食题材唐诗的重要意象,反映了秋千是唐代寒食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2.3“村球高过索,坟树绿和花”的寒食蹴鞠从现有资料来看,蹴鞠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普及。魏汉时出现了专门用于蹴鞠的场地“鞠城”。到了唐代,蹴鞠的制作、踢法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由八片熟皮缝制而成的充气球,以及双球门、单球门、一般场户、白打(即两人或多人进行对踢的一种玩法)等踢法[7],极大地促进了蹴鞠活动的开展。蹴鞠也是唐代寒食节期间的一项基本活动,多在宫中、军队以及民间举行。蹴鞠曾是古代训练军士的一项活动,韦应物的《寒食后北楼作》描写了在寒食节期间军中蹴鞠并擂鼓助兴的场面:“园林过新节,风花乱高阁。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在寒食节期间,唐代宫中开展具有组织性的蹴鞠活动。据《新唐书》记载,少府监下属的中尚署负责组织“献球”活动,其中就有蹴鞠表演[8]。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之八十一首对此进行了描写:“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另外,描写寒食蹴鞠活动的唐诗还有:“村球高过索,坟树绿和花”(薛能《寒食有怀》);“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五)等,均反映了唐代人寒食节期间开展蹴鞠活动的情况。

2.4“饥童饿马扫花喂,向晚饮溪三两杯”的寒食踏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百花烂漫,是踏青、出游的大好时机。众多富贵子弟、市民阶层、年轻女子以及文人墨客等,多外出留恋往返于绿树芳草、乡村旷野之间[9]。唐诗中有众多诗篇对寒食节期间人们的踏青活动进行了描述。胡曾的《寒食都门作》一诗,描写了节日期间都市市民竞相出游的热闹景象:“金络马衔原上草,玉颜人折路傍花。轩车竞出红尘合,冠盖争回白日斜。”在暖日照耀,气温渐长的情况下,长时间或大量室外活动不免会饥肠辘辘,人困马乏,孟郊的《济源寒食》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饥童饿马扫花喂,向晚饮溪三两杯。”此外,“寒食权豪尽出行,一川如画雨初晴”(卢延让《樊川寒食二首》之一);“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四);“喧喧里巷蹋青归,笑闭柴门度寒食”(白居易《寒食卧病》);“东郊蹋青草,南园攀紫荆”(白居易《六年寒食洛下宴游,赠冯、李二少尹》);“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李中《客中寒食》);“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齐己《寒节日寄乡友》)等诗篇,均反映了寒食节期间人们外出踏青、游玩的热闹纷繁景象。

2.5“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的寒食击鞠击鞠自汉代已出现于中原以至黄河流域,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球类运动中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10]。到了唐代,击鞠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唐代击鞠至少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参与阶层广泛,皇帝、诸王、大臣、军将等均热衷于此项运动,并乐此不疲,尤以玄宗、穆宗、敬宗、傅宗、昭宗等皇帝为代表;二是,建有专门活动场地,不但皇宫建有许多球场(如麟德殿、中和殿、梨园、飞龙院、清思殿、勤政楼、含光殿球场等),京畿以外的许多郡、县治所以及藩镇驻区,也建有球场;三是运动水平高,比赛激烈,场面壮观,唐代诗人韩愈、张建封、杨巨源、张祜等在其诗篇中作过精彩的描绘[11]。击鞠作为唐代最为流行的运动,也是寒食节期间开展的基本活动之一。张籍的《寒食内宴二首》描述了皇宫在寒食节这天御厨分冷食、殿前打马球的情况:“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周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另外,王冷然的“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王冷然《寒食篇》)等诗句对唐代寒食节期间的击鞠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2.6唐诗对寒食节其他体育活动的描写上述斗鸡、秋千、蹴鞠、踏青、击鞠等,是唐代寒食节期间最主要的体育活动。除此之外,部分唐诗也提及了“捉迷藏”、“斗鸡卵”、放“纸鸢”以及“打猎”等活动。如“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元稹《杂忆五首》之三);“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元稹《寒食夜》);“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田父引黄犬,寻狐上高冈”(于濆《寒食》)等,均反映了唐代人节日期间较为丰富的户外活动。

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审美情趣对唐诗的鉴赏至少应从语言斟酌、意象刻画和意蕴渗透三个方面入手。如果说语言是唐诗的骨架,意象是唐诗的血肉,意蕴则为唐诗的灵魂。

3.1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语言之美除了部分唐诗专门描述寒食节某项体育活动外,大多唐代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描写往往是两种体育活动并提,构成对仗工整、格律优美的诗句。最常见的是将寒食节的重要活动“秋千”与“蹴鞠”并提,这样的诗句在唐诗中比比皆是,如“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温庭筠《寒食日作》);“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韦应物《寒食》)等。唐代诗人对斗鸡的描写,往往与“走马”、“击鞠”、“秋千”等活动并提,也构成形式整齐、动态盎然的优美诗句。有的将“斗鸡”与“走马”联写,如“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崔颢《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孟浩然《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王贞白《少年行二首》之二)等;有的将“斗鸡”与“击鞠”并提,如“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击鞠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皮日休《洛中寒食二首》之一)等;有的将“斗鸡”与“秋千”联句,如“陌喧金距斗,树动彩绳悬”(白居易《会昌春连宴即事》之五)等。将两种寒食体育活动并提,一方面是作品遣词造句、对仗形式的需要,体现了唐诗的形式之美,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是唐代寒食节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3.2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意象之真在文学视阈中,所谓“意象”,简而言之,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它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唐代诗人在描写寒食体育活动时,塑造了斗鸡、击鞠、秋千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情绪与感悟。杜淹的《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诗,描写了当时民间寒食斗鸡的情景:“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花冠”、“芥羽”、“长翘”、“利爪”四词勾勒出斗鸡的雄健造型,“频扫”、“屡通”、“飞毛”、“洒血”则体现出斗鸡的矫捷与勇猛,一个英勇善战、百战不挠、不擅论功的“斗鸡”形象呼之欲出,是在描写具体的“斗鸡”,亦在颂扬心中的“斗士”、“骁将”。王冷然的《寒食篇》对唐代寒食节期间的击鞠描述道:“别殿前临走马台,金鞍更送彩球来。球落画楼攀柳取,枝摇香径踏花回。”“别殿”、“香径”、“金鞍”、“彩球”四词交代了在寒食节打球的地点和器具,“球落画楼”、“攀柳取球”、“踏花而归”则描绘了打球的经过。整诗的文笔清新自然,事象刻画栩栩如生,全诗并未说出一个“春”字,但阳春三月驰马击球的生动画面跃然纸上,唐人闲适、激情的生活志趣可见一斑。在唐代,有的女子艺高人胆大,秋千技艺让人称奇,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妇女的“另类”形象,如王冷然在《寒食篇》中对此描写道:“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似在“画阁”,又在“云里”;似是“神女”,又像“姮娥”。全诗虽没有用“高”、“险”之类的词语,但生动描绘出了女子打秋千“优美”“愉悦”“惊险”的形象,俨然一幅惟妙惟肖、情趣盎然的写意画,唐代妇女豪迈、无惧的独特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另外,部分唐诗描述了包括体育活动在内的几种事象,向后人集中展示了唐代人在寒食节进行各种活动的有趣画面。如白居易《和春深》之十六首:“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碧草追游骑,红尘拜扫车。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全诗40字,描绘出在阳光明媚、碧草如茵的春日里,人们“镂鸡子”、“彩球花”、“追游骑”、“拜扫车”、荡“秋千”等活动,刻画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再如李山甫的《寒食》:“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出墙。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短短一首七言绝句,揭示了在和风荡漾、百卉争芳的季节里,人们从事“秋千”、“走马”、“斗鸡”等活动,活泼、欢悦的新春气息扑面而来。可以看出,这些唐诗是在写景、状物,也是在刻画人物、临摹生活。

3.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意蕴之幽民俗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某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执范性,在不断的重复中,会形成自觉维护习俗惯制的力量[12]。唐代寒食节继承了前人的做法,主要活动为禁火、冷食、赐火、扫墓等,描写寒食节的基调以悼亡、别思、伤时等情绪为主。如“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李郢《寒食野望》);“寒食悲看郭外春,野田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日》)之类的诗句,在寒食题材唐诗中俯拾皆是。正如南宋著名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这是寒食题材唐诗充满“悲催”的一面。但是,针对寒食节这一看似“抑郁”的节日,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异类”画卷。“人在死亡的观照与参悟中获得生的意志和力量。死亡意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形态下的生命意识”[13]。唐代人在完成了悼亡等寒食节固有的仪式后,并未一直陷于悲伤氛围中,而是在感念过去的同时,在春日美景的感召下大胆享受现世的生活。唐代人对自我个性的充分尊重与张扬,逐渐冲淡了寒食这一特定节日对鬼神的敬畏,转而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生命新的色彩[14]。诗人对寒食体育活动的大量描写,完整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唐人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珍惜,反映了唐代贵生、积极、活跃的社会生态和时代风貌———“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15]。

4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时代价值

4.1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对我国古代体育特征的揭示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受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生产节律的限制,再加之气候、节气以及政府对官员定期放假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形成一种节令性活动。节令性活动形成之后,再辅之以民间传说等人文素材,又形成了寒食节之于介子推、端午节之于屈原等民俗纪念活动。而作为节令、生产、人文综合产物的元宵夜游、寒食蹴鞠、阳春踏青、端午竞渡、重阳登高等体育活动应运而生。这些体育活动构成了我国古代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节令体育或民俗体育。民俗“表现为一种习惯或定式,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大量存在,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具有相对稳定与长久遗存的特征”[16]。节令体育或民俗体育产生后,以其固有的“规范性”一代代延续下来,这是中国古代部分体育活动流传至今的基本机制之一。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所揭示的古代体育的节令性、民俗性特征,对我们下一步发掘这一传统文化宝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2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学术意义文学作品是考察古代体育活动的一扇窗户,这是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留给我们最主要的学术启示。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诗文大家钱仲联对其价值进行了经典阐述:“唐之三百年,诗称极盛,朝廷以诗治世,文士以诗为用,人文风气丕变,而天地、山川、风云、草木、人情、世态皆可诗情,台省、幕府、市肆、庙观、楼馆、田园,无不播扬清音,为文学史一大奇观……其中峻伟精辟者,或著于诗史,或家弦户颂,至于东传西渐,举世视如瑰宝,实可证吾国文化之宏邈,文明之辉煌。”[17]其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作品数量亦相当可观。体育题材的唐诗,弥补了唐代体育资料的不足,并与历史资料、文物相互引证,对研究唐代体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推之,体育和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可能一直有密切的联系。如诗歌总集《诗经》、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分别是东、西方较早描写古代体育活动的文学作品。从《诗经》开始,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汉赋(如《鞠城铭》)、唐诗(如《打球篇》)、宋词(如《酒泉子》)、元曲(如《仕女圆社气球双关》)以及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等,都有对体育活动的描述。这些文学作品成为考察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资料和线索,成为体育史料、体育文物的重要补充和参照,因此,有必要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这一文史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4.3寒食体育活动题材唐诗的实践启迪寒食节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也是一项历史上曾经有过、现实中业已消亡的文化活动,更是一项独具民族特色、尚需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西方文化在国内的快速蔓延,“言必称希腊”、“数典而忘其祖”的现象日益严重,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影响巨大,而寒食节等传统节俗却逐渐淡漠。特别是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等事件使我们严重意识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在保护的基础上,在阐释传统节俗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变化,给予传统文化以新意,进行适度的开发,也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体育活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寒食“禁火”,可引申为护林防火、保护生态等含义,开展寒食节“消防安全宣传”等活动;寒食“斗鸡”,可开发为斗鸡养殖、斗鸡肉食加工、斗鸡比赛表演等产业链群等。从体育角度而言,推而广之,结合我国体育现状,可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建立与地域、气候、民族传统相适应的全国性或地方性体育节,大力开展节日体育活动,如寒食足球竞赛、端午龙舟竞赛、重阳登山比赛、冬至滑冰滑雪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发和开展,一方面,可以继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民的体育和健康意识,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为体育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刚健活跃的社会氛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