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8 21:5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测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
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5.撰写论文
教学研究的结果要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目的一是总结,二是交流和推广。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1.文献法。其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2.观察法。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三整理材料。四撰写调查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三、化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1.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题目要求醒目、新颖、具有科学性。作者及单位填写详实。关键词字数一般控制在4个以内。摘要需用最简洁、精练的词语表达出论文研究的问题、方法、意义等,字数一般不超过论文总字数的5%。
2.绪论
绪论要求简明扼要,有吸引力。主要用以说明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方法。
3.本论
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要说明研究的过程、方法、样本和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用调查法或实验法研究的课题,要列出和研究密切有关的数据、表格和图表等等。
4.结论
主要论述研究结论,特别说明有创见的论点。
5.参考文献
一般论文习惯于把参考文献列在最后,有时把引用的文句在脚注中表明出处。参考文献的著录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一般格式如下。
图书著作:主要作者.书名.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期刊杂志:作者.刊名,卷或年(期).起始页码。
报纸文献:作者.论文题目.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论文摘 要:根据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材料化学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完善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了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体现了“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高校纷纷设立材料化学专业。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于2003年增设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并在当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材料化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理科人才,所以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革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材料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3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 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4-25,39.
[2] 宋金玲,蔡颖,王瑞芬,等.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73-274.
[3] 易清风,申少华,肖秋国,等.教学研究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10):174-175.
[4] 郭琳琳.材料化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初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115-116.
[5] 孙建之.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6.
1937年爆发,日军侵占了华东,随着该地区部分大学和蚕业学校的内迁,国内不少从事蚕桑研究的科研人员也纷纷来到贵州遵义,我国生物、动物学家,动物学会创始人之一的蔡堡(1897-1986,字作屏,余杭高桥头人)就是其中一员。到了遵义,蔡堡和一些科技人员分析了遵义的地理、气候和中国蚕桑发展的需要,决定筹办中国蚕桑研究所。经多方呼吁,他的设想得到了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即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和海外爱国华侨的帮助。1939年秋,中国蚕桑研究所在贵州省宣布成立,所址设在遵义山城南郊来熏门外“百艺厂”旧址(现遵义第三中学前操场一片),研究所所长由原国立浙江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教授担任。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采纳了蔡堡的建议,亦将浙江大学迁至遵义,至此,浙江大学和中国蚕桑研究所成了当时遵城的最高文化学术单位。
中国蚕桑研究所主要研究桑蚕,同时也研究柞蚕。所内工作分育蚕及栽桑两大块,另设组织胚胎研究室、细胞遗传研究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细菌实验室、生理实验室等,当时的研究力量主要是依靠一批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教育界的科研人员,迁入内地从事蚕桑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当时浙江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理学院及农学院毕业生。除蔡堡是研究员兼所长外,以下还有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技术员等20余人,还有工人10余人。
出于科研工作需要,研究所成立后所领导就设法安排资金派专人到上海及各地购置了大量必需的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及图书资料(其中大部分是外文版专业研究书籍)。据曾在研究所工作过的高守仁撰写的材料回忆,当时的化验室和细菌室已拥有显微镜20台,其中高倍镜占半数以上,另还配有微米尺、切片机、分析天平、自动消毒器、自动调温箱、计数器、伸度测量仪、气象测量仪等,这些仪器现在看来很平常,但在科学落后的旧中国,特别是交通闭塞的黔北,拥有这样的先进仪器,确属稀罕。
创建之初的研究所十分重视对桑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利用工作,当时从全国各地包括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收集到的家蚕品种资源已达50余种,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育种试验。有些家蚕品种经过多次配种饲养,遗传控制,已基本上达到了高产优质的生产要求。如“华临白”号,不仅出蛾率高,抗病性强,生活周期短,结茧率高,而且茧层厚,茧丝长,丝质好,很受蚕农及缫丝厂欢迎。此外还进行了家蚕遗传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家蚕组织胚胎、细胞、生理、生化、病害等方面研究。在栽桑方面,收集了当时可能收集到的桑树品种数十个,在研究所附近还建立了20余亩的桑品种标本园和实验桑园。
研究所还十分重视研究数据的记载和统计工作,研究工作深入细致,如:研究各种蚕卵卵形的特征,一个雌蛾的产卵一般有500-800粒,统计五个雌蛾蚕卵就要测量3000多粒,在显微镜上安装上微米尺,一颗小小的蚕卵,可以量出60-80微米单位。各种桑树梢头的第2-3叶,除了每天量出它生长的长、宽,还要量出它的厚度,计算它的日产量。各种抽丝,要测量它的伸度,观察它的横断面。蚕室内外的温湿度,每天24小时都有专人记载,室外的气压、雨量、风云、霜雪也有详细记载,当时已能够粗略预报2-3天的气象,尽量避免雨天采叶,不喂湿叶等等。
为培养人才,提高遵义地区参与辅助工作的练习生养蚕管理水平,1940-1944年,研究所每年开办两个班,设置语文、英语、数学、生物、化学、遗传、栽桑七门课程,所长蔡堡亲自担当遗传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经过四年的学习和实习,这批练习生逐步成为研究所新生力量,有的还成为业务骨干。
虽然当时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差,但在抗战精神激励下,从事栽桑、养蚕、实验、调查、研究的工作人员情绪极高。研究所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职工的工作、学习、科研蔚然成风。建所第三年,即1941年,研究所开始编辑出版中国蚕桑研究所《汇报》,将本所当年的研究成果收录其中,第一卷第一期,收录研究论文、工作报告、研究简报共20篇;1942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二期,收录研究论文10篇;1943年刊印了第一卷第三期,收录研究论文9篇。《汇报》在当时的遵义可以说是唯一的一种科研杂志,反映良好,曾引起过多方重视。
研究所创办的第四年,即1942年,英国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以中英庚款董事会英方代表身份来遵义中国蚕桑研究所视察时赞扬说:“在艰苦的抗日环境中,竟能在山城遵义办起一座像样的又节约的研究机构是难得的。”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很多机关纷纷迁返江浙,因中英庚款逐渐短缺,1946年中国蚕桑研究所迁到杭州。在杭州庆春门外华家池借浙江大学土地建立新址,继续开展工作。1949年该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接管,改为省农林厅蚕桑试验场。1954年该场并入江苏镇江华东蚕业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前身)。
(责任编辑:张英娇)
英文名称:Nano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天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天津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6030
国内刊号:12-1351/O3
邮发代号:6-17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通过测定含铅、汞的水源的电阻率来判定水源中铅汞离子浓度”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的具体目标: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给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水资源的影响较大,在工业区附近的城镇和农村,由于一些工厂的污水排放,造成对水源的严重污染,尤其是重金属铅、汞离子的浓度严重超标,对人们的身体造成危害,所以本次科技教育活动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物理、化学及地理知识,对校园周边的河流及水井等水源进行抽样调查研究,通过抽样测定含铅、汞离子的水源的电阻率,从而判定这种离子在水中的浓度。
本次活动方案所要抽样的水源是:
湖南省道县境内的潇水河、濂溪河、春秋井。
高三理科实验班45个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15人,要求每组同学对自己的抽样对象取样水,通过测定水源电阻率的办法来判定水源中铅汞离子的浓度。
本次活动方案的具体内容:
1 要求同学们开动脑筋,在探究式学习中设计测量大电阻率的原理方法,在实验室配制不同浓度(铅汞离子浓度)的水溶液进行电阻率测量计算,并列表绘图做成“标准参数”,然后再对样水进行测量对比分析并标度,从而可测出样水中的铅、汞离子浓度来。活动时间:只能利用课外活动和中午休息时间进行。
2 本活动方案的难点:
①怎样利用恒定电路测量含铅、汞的水溶液的电阻率;
②怎样在实验室做好一定铅、汞离子浓度的“标准参数表”。
3 本方案的重点是:设计测量水源样水的电阻率的电路原理图:
4 本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课时)查阅资料,分组学习讨论,确定测量含铅、汞离子水溶液的电阻率的电路。
第二阶段:(3课时)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研究实际测量的可行性,由电阻定律R=PL/S得到:P=RS/L,利用注射器作盛水容器,可测出该样水电阻的横截面积s和长度L来,并不断改进测量方法,直到能较准确测量出电阻率很大的纯净水的电阻率为止。
第三阶段:(2课时)根据实验的可行性来设计电路,对不同浓度的铅、汞离子水溶液进行电阻率测量并绘制“标准参数表”。
第四阶段:(1课时)对水源的样品进行测量其电阻率,并依照“标准参数表”读出其离子浓度来。
5 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①设计测水源电阻率的电路实际误差较大。
②不会抽取水源样品,或者是水源的样品中还含有其他盐类而影响“铅、汞”离子的电阻率测量。
③不会制连续性的“标准参数表”。
6 解决以上问题的预案:
①引导同学们运用已学的恒定电流知识设计3种以上电路原理图,然后从误差方面分析,择优确定一种。
②在抽水样时,定好体积,用注射器抽取较为适宜,在设计离子浓度与电阻率关系的“标准参数表”时,要求同学轮流测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便把实验误差降到最低限度。
③如果在样水中出现较多的镁、钙等离子,必须设计化学实验方案除去这些“负因素影响”离子。
7 活动结果及呈现方式:
要求同学们在反复测量中所得到的数据具有稳定性,与“标准参数”误差不超过5%,而且写好论文和报告,把整个活动过程和电路设计原理记录下来,以便活动终结考评。
活动评价标准:
1 查看各组所采用的电路原理图是否科学而且误差不超过5%,否则视为活动结果不合格。
2 所设制的“离子浓度一电阻率”标准参数表是否准确且有连续性。并评定打分。
3 所著论文报告是否详细如实,根据情况评定优良。
本次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设计出以前从未想过、但有效可行的电路来,使他们在探究式学习中培养科学素养,从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而且在创新设计中加强了动手能力,使之从小养成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
本活动方案的有利条件是:
1 我们曾经研究过对大电阻率导体的测 量原理,所以同学们在这一方面会有一定的电学基础。
论文摘要:随着 经济 全球化步伐的加速,企业经营活动向不同地区延伸,跨文化管理日益受到管 理学 界的重视。跨文化管理必须关注文化差异,对不同地域与群体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这是其研究的基点。而进行相对客观的文化比较,涉及不同文化的测量问题,这是跨 文化研究 的难点。文化协同管理的方法是利用文化差异和多元文化作为组织的资源和优势,创造出解决跨文化管理问题的双赢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速,企业经营活动向不同地区延伸,跨文化管理日益受到 管理学 界的重视。许多发展
跨 文化 管理 的难点:文化测量
跨文化管理的比较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的测量问题。文化测量是 企业文化 理论和实践发展有待深入研究的前沿课题,也是企业界关心的实务性课题,客观的对企业文化进行评价,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变革。在以测量的形式对企业文化进行评价,相对来说比较易于操作,也能够使不同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但由于文化本身涉及面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什么标准,如何进行企业文化测量层面成为跨文化管理的关键。
在跨 文化研究 中,很多学者们结合人类学、 社会 学 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工具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文化分析模式,这些模式分析了不同文化的基本变量或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下面结合目前最著名的仍在跨文化管理领域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的文化分析的经典模型对文化测量进行分析。
(一)文化人类学发展中的多维度企业文化测量模型研究
在文化学研究领域具有极高建树的荷兰学者霍夫斯坦特(hofstede)对企业文化的测量研究的基础是他对国家文化的已有研究。霍夫斯坦特通过文献回顾提出了明确的企业文化层次结构。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集体的思维模式,由价值观和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而实践部分由表及里又可以分为象征、英雄和仪式。基于这种思想,他提出了多维度企业文化模型(mmoc)。
在多维度企业文化模型里面,霍氏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他的研究主要根据管理层的判断来决定一个组织是否可以分成若干个文化同质的单元。他从企业文化本身的内容和结构出发,构建了以价值观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的企业文化测量问卷,其中价值观部分含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对安全的需要、以工作为中心和对权威的需要;实践部分则由六个独立的成对维度组成,名称为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员工导向与工作导向、本地化与专业化、开放与封闭、控制松散与控制严格、规范化与实用化;全部问卷共有135个题目。霍氏和他的研究小组在对 ibm 跨国公司 分布于 150 多个国家的子公司的 11.6万员工进行了问卷 调查 。在大量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 出权力距离感、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男性文化/女性文化、长期时间导向/短期时间导向五个文化维度,用来测度群体的文化特征。
霍氏的研究触及到企业文化的本身结构,也深入到人类文化学的角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增加测量维度,构建了反映组织文化差异的多维度模型。这一模型在价值观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构建的维度结构较为全面和清晰,不足之处是其对价值观维度的确定受到许多研究者的质疑。
(二)关注契合度的企业文化描述量表研究
美国加州大学的chatman教授为了从契合度的途径研究人——组织契合和个体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组织价值观的ocp量表。完整的ocp量表由54个测量项目组成,分为7个维度,分别是革新性、稳定性、尊重员工、结果导向、注重细节、进取性和团队导向。
ocp量表的测量项目通过对学术和实务型文献的广泛回顾来获得,该量表经过对38名毕业生的访谈,获得了110多个用于描述价值观的题项,历时8年多,经过描述企业价值观、评估企业文化、评估个人文化、计算汇总等步骤,经过细致的筛选最终确定了54句关于价值观的陈述句用来评价企业文化。
[关键词]石油化工业自动化仪表及系统
中图分类号:TQ056;TE9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05-01
1 石油化工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是由化学工业发展而来,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和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如丙烷、汽油、柴油等)进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约200种)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有机化工原料继续加工可制得更多品种的化工产品,习惯上不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2 石油化工自动化
石油化工自动化也分炼化自动化、油气田自动化、海上平台自动化及输油、气管线自动化等分支。从20 世纪60 年代起,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已经形成了石化工业和创新体系。2006年9 月投产的茂名年产100 万吨乙烯工程,新建裂解装置国产化率达到了 87.8%。目前我国在裂解技术、有机原料生产技术和聚合技术三大领域均有了一批自己的专利技术。炼油厂的燃料产品中,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等气体燃料将成为21 世纪汽车的主导能源,加上天然气原料增加因素,对于炼化工业的工艺会有一定影响。由于节能、环保、有效利用资源的要求,石化技术正出现新的突破,即出现第二代石化技术。
3 自动化仪表及系统
3.1 自动化仪表
自动化仪表主要有压力仪表、温度仪表、物位仪表和流量仪表四种。
①压力仪表压力范围为负压到 300MPa(高压聚乙烯反应器)压力传感器、变送器和特种压力仪表采用多种原理,而且可用于脉动介质、高温介质、腐蚀介质、粘稠状、粉状、易结晶介质的压力测量,精度可达 0.1 级。
②温度仪表石化现场设备介质温度一般都需要指示控制,温度范围为-200℃到 +1800℃.大多数采用接触式测量.在现场指示的水银玻璃温度计多被双金属温度计取代,最常用的是热电阻、热电偶。
③物位仪表在石化行业一般以液位测量为主,由于测量过程与被测物料特性关系密切,物料仪表没有通用产品,按测量方式分为直读式、浮力式、辐射式、电接触式、电容式、静压式、超声波式、重垂式、激光式、音叉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
④流量仪表如今所说的流量,不是一般的流速,是单位时间内流经有效截面的流体的体积和质量,另外还需要求知管道中一段时间内流过的累积流体的体积和质量(流量积算仪)。
3.2 其他仪表
3.2.1 分析仪和在线过程分析仪
从工艺上看,生产过程中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工艺参数的保证,只是间接保证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的质量合格,所以对过程中物料成分的直接分析和对最终产品的成分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排放的物质也是要分析和在线监测的。多变量控制已在炼油,石化行业开始进入生产阶段,它以DCS为基础,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一个软件包,它与多变量动态过程模型辨识技术,软测量技术有关,多采用测控与PID串级控制相结合方式等。
目前在炼油厂中,对于分析仪器和在线过程分析仪的需求很旺盛,分析仪器的高科技含量,特别是对多学科配合要求高等,使得近年来分析仪器的科研和应用投入力量大,主要有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及红外光谱、核磁、电镜、原子吸收及等离子发射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
3.2.2 执行器
由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联动构成。石化行业经常使用的是气动执行器,少数液动执行器,其中气动薄膜调节阀又是最常用的,另有少数气动活塞、气动长行程执行机构。调节机构(阀)由阀体、阀芯、阀座、上阀盖等构成,其中阀芯有平板、柱塞、开口3种类型。按阀体结构分调节阀的产品有直通单座、直通双座、三通型、隔膜型、软管阀、阀体分离阀、凸轮挠曲阀、超高压阀、球阀、笼形阀等。
3.3 控制和安全系统
①常规控制石化工业自动化的连续控制、批量控制、顺序控制的基本控制策略没变。其中主要为连续控制,或称反馈控制、回路控制,仍然以 PID 调节为基础,功能块之间连接可以是多重串接、选择性连接、并联连接,自动补偿、自动跟踪、无扰切换,多配方自动改变参数或功能块连接方式。它能在保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满足复杂参数的计算、综合指标的显示和监控,从而帮助操作人员实现回路操作、单元操作应付多种燃料变化、原料变化,实现生产指标、节能指标,保证环保运行,完成大型装置的开、停车、一般故障处理及一般连锁保护。但石化行业目前的主流控制策略仍是适应多回路控制站的功能块复杂组态能力的控制策略。
②智能控制和优化在现代控制论的推动下,各种智能化算法应运而生,其中除智能 PID 控制器外,多变量预测控制已在炼油、石化行业开始进入生产实践阶段。
③人机界面目前石化企业正在由一个装置一个控制室逐步过渡成数个装置一个控制室,而且最终是以 CRT 或 LCD 屏幕显示为主,辅以少数显示仪表和指示灯,以鼠标、键盘操作为主,辅以触摸屏及少数旋钮和按钮,工业电视摄像头摄取的画面也由专用屏幕逐步纳入 DCS 操作站的屏幕。
④安全仪表系统石化装置由于大型化、连续化及工艺过程复杂、易燃、易爆、对环境保护要求高等原因,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由 DCS 等设备完成安全连锁保护的方法,在某些企业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所以紧急停车系统(ESD)等为 DCS 之外的单独设备。此外还有火灾和可燃气体监测系统(FGS)、转动设备管理系统(MMS);特别是压缩机组综合控制系统(ITCC,因其防喘振而特殊)等。现在自动化仪表行业兴起的基于 IEC61508 和 IEC61511 的安全仪表系统(SIS),正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石化企业的需求而开发的。它是在安全总概念下,不同于3C强制安全认证、Security保安等的Function Safety 功能安全。SIS 是专门的工程解决方案,它连续在线运行,当侦测任何不安全过程事件时,能够立即采取行动,以减轻可能造成的损失。功能安全还应结合风险度、安全指标、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等,正确选用 SIS(或直接称 ESD)系统。
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在自动化仪表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现代自动化仪表的智能化技术及系统改善了仪表本身的性能,影响了控制网络的体系结构,其适应性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李桢.Li Zhen 自动化仪表系统供电方案的改进-石油化工自动化2008,44(6).
[2] 陆德民.石油化工自动控制设计手册(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
[3] 期刊论文陈缃雯.邱宣振. Tube与自动化仪表系统工程-石油化工自动化2009,45(4).
几块从2 元钱的大喇叭里面拆出来的磁铁,替代了20 万元的磁选仪,用来筛选样本,一台烤肠机用来溶解杂质提取石英砂,沈冠军依靠这些装备,带着学生在周口店的龙骨山上寻找能证明“北京人”生存年代更古老的蛛丝马迹。
2009 年3 月12 日,英国的《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南京师范大学沈冠军、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和美国普度大学的达里・格兰杰共同署名的论文,将“北京人”生存年代确定为77 万年前,这比之前40~50 万年前的研究结论整整往前推了至少20 万年!
大地的计时器
沈冠军等待这个结论有20 年了。拥有着放射性化学的专业背景,他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扩展年代测量的上限。如果能把中国猿人的生存时间推前,也许就能证明“中国古人类自成体系”的说法。沈冠军找到了铝铍同位素质谱测量法。这种最早被用于地质学的测量方法,由沈冠军后来的合作者达里・格兰杰于1997 年投入实际应用,并在2003年首次成功应用于南非一个古人类遗址的研究,随后被发表于《科学》。沈冠军说:“我一看到《科学》杂志上这篇文章,马上意识到它可能为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年代研究带来新的契机。”
人类活动的一切证据都要向大自然中寻找,沈冠军深信这一点。而他所使用的铝铍法,通过测量与“北京人”同一相对年代的石英砂里所含的铝26和铍10 两种同位素的比例来判断他们的绝对年代。持续轰击地面的宇宙射线,会将石英中的硅原子核和氧原子核打破,从而生成铝26 和铍10 两种保持着恒定比例的同位素。然而,当这些石英被埋入宇宙射线难以穿透的地下10 米深时,同位素就不再继续生成而开始衰变。由于它们的半衰期不同,只要测定其含量的比值,就能判断埋藏距今的时间。
藏在泥土中的石英砂粒,就像一只计时的秒表,或许能帮助沈冠军提前“北京人”的年代。而证据也并不总是青睐收集者。在沈冠军提供测年的10 个样品中,其中有两个居然被测为278 万年和166 万年。它们最终与另外两个样品一起被剔出,其原因或许就是因为铝铍法所用的样品“必须是没有经过反复埋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在看到论文后指出:“现在的问题是,你又怎么保证被选用的6 个样品,在进洞之前没有被掩埋过呢?”有时候,大地与河流的运动会把一只相对古老的“秒表”带到年轻的地层。
在吴新智看来,77 万岁这个新年龄甚至还与古生物学存在矛盾。与“北京人”共同分享这片山林的动物,其中有许多在理论上是无法适应77 万年前冰河期的寒冷气候的,比如鬣狗。而被包括吴新智在内的许多学者认同的“20 多万年到50 多万年前”这个含混而巨大的时间区间,倒真是经过多种测年法相互印证而得到的。
淘砂龙骨山下
自然不仅仅只埋藏下一种计时器。近30 年以来的历史课本上,“北京人”的生活年代一直写做“四五十万年前”,这个结论主要来自铀系法的测定。沈冠军1996 年发表于《人类学学报》的文章《高精度热电离质谱铀系法测定北京猿人遗址年代》中也提及了从1977 年开始用于“北京人”测年的裂变径迹、铀不平衡系、热释发光、氨基酸消旋和古地磁等方法。与铝铍法相似,它们多是通过测定并比较标本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来判断遗址的年龄。
对于系统性的测年工程得到的结论,“你无法说认不认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主任吴小红教授告诉记者:“因为只有这个结论存在。”
然而,这些拥有不同的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计时器”,有着各自的测量上限。C-14 法只有5 万年,而铀系法也不过60 万年。“但是铝铍法可以扩展至500 万年。”沈冠军告诉记者。
“同位素衰变”的测年思路依然不变,沈冠军为了获得更广的测年区间,选择了铝铍这种对标本要求更高的方法。“采样的经过相当复杂。”一次检测的石英砂样品在60 〜100 克左右,而一个学生工作8小时仅能采到2 克。
当这些每个花费近万元的样品被送至美国普度大学进行化学分析时,在达里・格兰杰的加速器质谱仪那里等待进行同类型分析的样品排成了长队。等待漫长而煎熬,沈冠军并不敢预料结果。在2008 年5 月,他终于收到了来自达里・格兰杰的邮件:样品年龄为77 万年,误差正负8 万年。“如果是我,最后一定把论文投到《自然》或者《科学》去!”达里・格兰杰还这样鼓励了沈冠军。
没有万能的方法
长期以来,古人类研究领域中的年代测定一直是个关键性、争议较大的难题。吴小红告诉记者,针对不同的时期的对象,测年情况是不同的。“每一种测年方法背后都是相当复杂的。”吴小红说,“考古界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当不了解他人的方法原理时,就无法对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事实上,沈冠军本人也需要依靠电子邮件接受格兰杰的指导。这样的指导甚至包括标本的选择,当然,这点他并不讳言。
“即使目前77 万年的结论,也未必能盖棺定论。”吴小红针对结论是这么评价的:“测古人类的年代,最好用人骨。现在根据铝铍埋藏测年法的原理,测量样品选取自猿人生活环境。在埋藏环境中,样品是否被污染,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人骨在沈冠军的认识中恰是并不理想的测年载体,“因为年代信息记录在骨头里不是高保真体系,误差很大。”
因为没有看到北京猿人铝铍埋藏测年的原文,吴小红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评论,但是她说,测年方法的精度取决于样品、制样过程和测量过程。每个细节都是需要仔细研究的。目前直接面对77 万年的数据,很难判断合理与否。
而沈冠军自己也指出,没有一种测年法可以宣称自己是万能的。“铝铍埋藏测年法也并不是万能的。”沈冠军说,有些遗址里没有测量必需的石英砂,尤其是南方的一些石灰岩洞穴。而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测量对象只能是石英。另一种情况是石英砂在地表停留时间过短。沈冠军说:“有些地方虽然有石英砂,但是地表隆升过快,或者地表侵蚀速率较快,石英砂过早被埋藏,样品中可能没有足够的铍。”
而被用来检测1974 年发现的南方古猿阿尔法种“露西”,宣称她是“全人类之老祖母”的,是国际上常用的钾氩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人类测年中更是几乎无法应用,因为缺乏必须的样品火山灰。
目前,沈冠军已经“撒下一张大网”,准备将国内适合铝铍埋藏测年法的知名古人类遗址进行重新测定。“4 月份,泥河湾的采样工作就开始了。”沈冠军说。
“我不是说一定能测得成。”沈冠军在采访结尾长长舒了口气,“只能说是探索。”
Tips
大自然的“计时器”
死亡的动物可被用作氨基酸消旋的测年标本
牙齿或含碳酸钙的岩石可被用作铀不平衡系的测年标本
石英石可被用作铝铍法的测年标本
观看树木的年轮能最准确地断定年代(如果能够找到标本的话)
地面沉积可被用作古地磁等定年法的测年标本
骨头和烧焦的木头可被用作C-14 测年标本
近5年来,主讲化学专业本科生主干基础课分析化学及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程色谱分析,每年承担化学学院本科生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测量与计算实验、化学合成实验,生命科学院及其他院系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主持校级实验教改项目“化学理科本科生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并主持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多项。
主编及参编《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化学测量实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蛋白质多态性的微型化学发光成像检测方法研究”“蛋白质多态性的纳米基质辅助化学发光成像方法的研究”和“蛋白质的二维电泳分离-直接化学发光成像检测新方法研究”。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50余篇,近5年在SCI收录刊物发表影响因子大于4.0的论文9篇。被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Analytical Chimica Acta,Talanta等国际刊物聘为审稿人。承担了“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字画鉴定”的文化部社科基金,并被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和《走进科学》栏目作为专题进行了报道。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立于1998年,于2006和2007年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998年,化学系(2005年撤系建院)将原来分属于各教研室的教学实验室与大型测试仪器室整合成立了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负责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5个院系本科生的化学实验教学,继续教育学院本、专科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育,以及全校文理科本科生的化学实验选修课。中心统一安排实验教学课程和聘任实验教师,实现了“人、财、物”的集中管理。
集中精力与优势资源,分三步建设高水平示范中心
第一步:打破“教辅”模式,实验独立设课
1999年,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心从师范院校特点出发,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学校“综合性、有特色”办学思想指导下,打破以往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的“教辅”模式,在化学一级学科平台上,以“一体化、多层次”的形式独立设课,重新确定高师本科化学实验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构,强调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在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全面科学素质、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完善、更新了基础型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实验,减少了验证型实验;加强了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课程的内容。同时,结合师范教育特色和优势,在原来二级学科教学实验的基础上,优化重组实验内容,形成了“夯实基础—综合提高”实验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的大多数实验项目是由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而来,与“夯实基础—综合提高”的实验课程一起,形成完整的“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新体系。
第二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创造多途径、多层次的开放实验室模式
2002年,中心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每学年开设教学实践周,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成学生的实验课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增加结合科研前沿的实验,开设绿色化学实验,并给予大力支持;对低年级学生施行课内外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验教学中心每两年举办一届“食品分析大赛”及“实验教学课件制作大赛”,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场地和仪器设备,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定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创造了多途径、多层次的开放实验室的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大大加强。
第三步:加强实验教材建设,打造实验精品课程
在实验教学新体系推动下,中心教师教学相长,加强实验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2006年起,针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中心组织编写出版了适合师范生特点的化学实验系列教材8部。由实验教师主编的《基础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化学测量实验》等4部实验教材被选为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中心教师主讲的课程中有3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被评为教育部双语示范课,5门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化学综合设计实验》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标明中心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在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及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中的成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秀的实验教学团队
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欧阳教授尤其重视实验教学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中心始终以强技能,高水平,能够承担综合型、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指导思想,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心实验课实行主讲实验教师负责制,采取多项激励措施,正面引导与鼓励更多的学术带头人承担实验课教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任务,同时充分发挥化学学院名教授的科研优势,以高水平的科研为依托,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河海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980
国内刊号:32-1117/TV
邮发代号:28-6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运行,维护
1、引言
蓄电池是变电所直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在交流停电的情况下对全所自动装置、远动装置、继电保护等设备提供稳定的直流工作电源,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具有寿命长、自放电率低、容量充足、工作温度范围宽、无需补水维护等特点,目前在变电所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2、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蓄电池的负极为海绵状金属铅,正极为二氧化铅,电解质硫酸参与电池内的导电和电化学反应。
正极反应:
PbSO4+2H2OPbO2+H2SO4+2H++2e
负极反应:
PbSO4+2H++2ePb+H2SO4
电池总反应:
2PbSO4+2H2OPbO2+H2SO4+2H++2e+Pb
充电时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释放出去。放电时正负极板有效物质变成硫酸铅,使电池内硫酸含量减少;充电时正负极板有分别转化成二氧化铅和海绵状金属铅,释放出硫酸,使电池内硫酸含量增加。
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和充电终止时会出现水被电解的现象,正极析出氧气,负极析出氢气,由于电池采用免维护极板,使氢气析出时电位升高,加上反应区域和反应速度不同,使正极析出氧气先于负极析出氢气。
正极电解水反应:
2H2O→O2+2H++2e
氧气通过隔板通道或顶部到达负极进行化学反应
2Pb+2H2SO4+O2→2PbSO4+2H2O
负极被氧化成硫酸铅,经过充电又变成海绵状铅
PbSO4+H++2e→Pb+HSO4-
由于阀控式电池结构使电池内部保留一定部分压力和气体,保证上述反应循环进行,同时也抑制负极氢气的析出,控制了电池内水分的消失。
3、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运行及维护
尽管铅酸蓄电池运行中不需加酸加水,但是,其对电压和温度的敏感性,良好的维护和监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3.1浮充电
铅酸蓄电池经过初次均匀充电后,即可转入正常的浮动充电运行,浮动充电一般采用恒压限流充电方式,开始限制电流0.1CA不变,电压不断上升,最后稳定在2.275V/单格时,开始恒压浮充,充电末期,电流减少并稳定在一定数值,以满足电池的自放电损失,有效地控制电池中水的消耗。
3.2均衡充电
长期浮充运行,电池极板的活性物质很易硫化,当活性物质越来越少时,电池的放电能力也越来越差。另外,深度放电或长期浮充时,单体电池的电压和容量也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使部分电池长期处于充电不足状态,放电能力不断下降。毕业论文。
因此,浮充运行的蓄电池,每3个月应自动或手动进行一次均充性活化充电,确保电池的放电能力和使用寿命,同时检查蓄电池端电压和电池组总电压是否合格,蓄电池是否破裂、漏液,温度是否过高,并用湿抹布清扫蓄电池上的灰尘。
均衡充电的充电电压为2.35-2.4V/单格,充电18-24小时后必须转入浮充,否则将对电池过充电,影响电池寿命。
3.3核对性充放电
除了均衡充电活化维护外,蓄电池每年还需进行一次核对性充放电,以检查电池组的实际容量。
进行核对性充放电时,一般采用一组蓄电池运行,另一组充放电,为了保证设备在事故状态下电源可靠,两组蓄电池严禁同时放电,可考虑按以下流程进行:
(1)保证运行的蓄电池组可靠运行。
(2)断开需放电的蓄电池组充电开关及电池回路开关。
(3)确认放电开关在断开位置,将蓄电池组外接放电装置;按图1连接好。
图1
(4)记录电池放电前初始数据(电池组电压、单节电池电压、温度)。
(5)合上放电开关,开始放电。
(6)以0.1CA放电,观察蓄电池放电电流,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蓄电池组电压和单体蓄电池电压。当有单体蓄电池的电压低于10.5V(单体12V的蓄电池),应停止放电,检查此只蓄电池。
(7)放电至整组电池容量的70%后断开放电开关停止放电,断开放电开关,拆除放电线等。
(8)将电池静置30分钟,合上蓄电池充电开关, 转入充电。对于开关模块式直流电源装置,在监控器触摸屏上进行相应操作,使之转为充电状态,充电机开始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无需人工干预。
(9)若放电容量达到额定容量,容量试验即可结束,若达不到额定容量,按以上步骤再放、充一个循环。如果放电容量仍达不到额定容量,但不低于额定容量的60%,蓄电池可继续运行,否则,更换蓄电池。
3.5注意事项
(1)浮动充电是维持变电所运行的主要方式,时间长,充电电流小,值班人员在每天交接班巡视时应认真观察,确认蓄电池浮充回路及浮充电压是否在良好状态下运行。
(2)如交流停电时间超过20分钟(智能型充电装置以厂家设定值为准),按均充性活化步骤进行补充充电,均充结束后恢复到浮充运行,20分钟以下时,直接由浮充电压启动运行。由浮充机启动运行时,初充电电流较大,可不限制在0.1CA以内,经过一段时间后电流会降低到一个很低值。
(3)当电池过放电(放电容量为额定容量的1.5-2倍)时,充电时间会比正常时长的多。而且,由于过放电,电池内阻增大,充电初期电流很小,经过30分钟,克服内阻影响后,电流就会很快增大,恢复正常充电特性。因此,充电时应加以注意,防止电池长期处于充电不足状态。
(4)充放电时,操作人员必须戴橡胶手套和橡胶鞋,使用带绝缘把手的工具;严禁把工具或金属物品丢弃在电池上,或是把物体放入通风格栅或通风孔中。
(5)测量电池电压和拧紧螺丝、螺母时,应使用连结牢靠的引线和绝缘良好的工具,严禁蓄电池正、负极短路,以防烧伤和引起蓄电池爆炸。毕业论文。
(6)电池的使用容许温度是-15~50℃,运行最佳温度是5~35℃。毕业论文。如果电池在高温下使用,会缩短寿命,在低温时,会使容量降低。
4、结语
对铅酸蓄电池进行合理的维护,可有效地保证蓄电池的容量、延长其使用寿命,满流停电情况下直流电源的可靠供给,确保供电系统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DL/T724.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2000
[2]周志敏,周纪海,纪爱华.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使用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Laser Spectroscopy
Vol.2,4th Edition
2009
Hardcover
ISBN 9783540749523
W 德姆特勒德著
自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以来的近50年中,激光光谱学一直是研究领域的重点,并且在科学、医药以及技术的许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激光光谱学的发展部份地得力于新的实验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激发了激光在化学、生物、医药、大气研究、材料科学、计量学、光通讯网络以及许多其它工业领域的应用。
为了让读者了解这些新发展,新版书中增加了很多新内容,譬如:外腔倍频,稳定的连续参量振荡器,可调的窄带紫外光源,更灵敏的检测技术,可调的飞秒或次飞秒激光器,原子或分子激发的控制,能与飞秒激光器同步的频率梳,相干的物质波,以及在化学分析、医药诊断、工程中更多的应用实例。此外,对一些章节的内容如非线性光谱学、离子阱、超短激光脉冲、以及激光光谱的新发展等作了较大改进和扩充。新增的50张插图展示了最新的开发和研究结果。这些新内容需要在第三版《激光光谱学》中增加很多页面,因此著者决定将第四版的《激光光谱学》分为两卷。第一卷主要论述激光光谱学的基础。第二卷介绍了激光光谱学的各种实验技术及应用。新技术及新实验装置包括:用光梳直接测量光波的绝对频率和脉冲;可见飞秒激光高次谐波的阿秒时间分辨率;飞秒非共线光参放大器,以及用它来高速测量激发分子的快速动态过程,它也是详细研究一些重要过程如眼视网膜的视觉过程,或叶绿素分子中的光合成过程的基本工具。
本书共10章:1.激光的多普勒极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2.非线性光谱;3.激光喇曼光谱;4.分子束的激光光谱;5.光泵和双共振技术;6.时间分辨激光光谱;7.相干光谱;8.碰撞过程的激光光谱;9.激光光谱的新发展;10.激光光谱学的应用。每一章的末尾有练习题。书的末尾有习题答案、参考文献及主题索引。
著者任职于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Universitt Kaiserslautern)物理系。目前他的教学及研究的兴趣包括:实验物理学,激光光谱,原子、分子和光子,分子物理学。他曾撰写数十部著作。
本书填补了前沿研究论文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术之间的空白。适合于想深入了解激光光谱学的物理学家及化学家阅读;也可作为研究生的教科书。凡是学过原子物理、分子物理、电动力学和光学的学生都能阅读本书。
刘克玲,退休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