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硕士论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

时间:2022-07-08 21:13: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硕士论文答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硕士论文答辩

第1篇

1.学会写标题

好的标题应该是简明扼要,并且要求全文标题风格一致,这也是训练概括能力的时机。

2.论文的理论框架

论文的论点在阐述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理论框架,特别是硕士论文,不可以只是一、二、三、四的罗列。论文的理论水平往往就从这里彰显了,理论和观点的差别就是系统性。理论框架如同纲,纲举目张,论文就成一体了,否则会有拍脑袋的嫌疑,别人也会质疑结论的覆盖面和价值。

3.毕业论文的结构

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么搭毕业论文的结构,于是就会去找师兄师姐的论文观摩,方法是对的,但是如果“遇人不淑”,对自己并没有多大帮助。

建议:在查找论文相关工作的同时,搜索国外大学的博士论文。揣摩他们的论文组织,一般来说国外大学在论文写作方面会比国内规范很多。

4.摘要写作

在审阅几届学生的学术论文的时候,往往发现学生不会写摘要,也许是不重视摘要写作所致?

摘要对于论文非常重要:决定了编辑、评审人员是否会采用你的论文,读者是否会阅读你的论文。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摘要也反映了你的学术能力----简单概括地向别人介绍你的思想、观点、成果。摘要说明你知道你在做什么,你的写作目的,你对所做事情的价值认定。如果你的摘要不能成为你的论文的好广告,就说明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中小学的时候很讨厌老师经常要求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现在想来,这其实就是在训练我们的阅读能力----你读懂了什么,也是在训练我们的概括能力-----你读到了什么?转化到论文的摘要上就是---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这个写作功夫真的是一脉相承的。用心体会,不断实践,写出一个让人看得明白、引起兴趣阅读的摘要并不难。

5.论文最后的审校

在论文经过与导师的讨论,几番修改之后,准备付印之前,一定要再仔仔细细地读一遍,改正所有句子不通顺和错别字的地方,否则,不经心的粗心,会给评阅人员留下不好的印象。

另外,最后审查一下目录:章节的标题是否简明扼要,句型是否有一定的对称性和一致性?

6.论文要论才成文

中学学写议论文的时候老师一再强调要有论点、论据。看学生的论文,发现大家往往不太注意提出论点,收集论据,进行论证,或者是很感性地说些感觉和猜测,或者是平白地陈述我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了什么程度,何去何从往往缺乏强有力的论证和阐述,功夫没有做啊。

7.重视结论写作

学生论文中往往不太重视最后的结论写作,大概是论文写到最后已经不堪承受了,也许是想反正我以后也不做这类研究了,所以草草收场。况不知写论文结论正是训练人的大好时机:概述能力和敏锐的判断能力。

结论中的第一块是概述你的工作,实际上是在阐述你对所做工作的核心内容及其价值的认识,如果你自己都看不到工作的意义,自己都说不清工作的内容,这样的论文不写也罢了,省得危害生态环境。

结论中的第二块是对研究不足的分析,对研究过程、方法、结果的反思,是你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基础。每次写论文的时候都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反思,这种素质会迁移到你所做的其他事情而受益终身。

结论中的第三块是对下一步研究的建议,体现了你对这个领域研究发展趋势的把握,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对未来趋势的判断能力,对你职业的发展、leadership的形成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8.如何准备答辩

论文答辩主要是阐述论文研究做了什么,因此在答辩陈述的时候主要是说自己的工作。建议采用下面思路准备答辩报告:

1)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必要性(一句话概括研究背景)

2)对于这个问题,我所采取的研究思路,为什么要这么研究

3)我的研究结论,以及每个研究的支持论据(这时候也可以用到一些文献作为证据)

总之,说清楚你的研究逻辑。在阐述时,比较忌讳

1)花很多时间从开始说起

2)过多交待大家都知道的现状

3)好像教书一样,过分显示自己的饱学、博览群书

答辩不是论文的缩写版,论文需要说明来龙去脉,而答辩只要说明我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了什么程度。

9.如何应对答辩

第2篇

毕业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教师、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学生可以获得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应把它看作,治学的“起点”。

(一)答辩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从下列问题(第4~10题)中,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汇报准备,(第1~3题必选)。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

1.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或题目),研究、写作它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

2.说明这个课题的历史和现状,即前人做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有什么新的看法,提出并解决了哪些问题。

3.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

4.学术界和社会上对某些问题的具体争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

5.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6.本应涉及或解决但因力不从心而未接触的问题;因认为与本文中心关系不大而未写入的新见解。

7.本文提出的见解的可行性。

8.定稿交出后,自己重读审查新发现的缺陷。

9.写作毕业论文(作业)的体会。

10.本文的优缺点。总之,要作好口头表述的准备。不是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写作提纲和朗读内容提要。

(二)答辩会程序

1.学生作说明性汇报。(5~10分钟)

2.毕业答辩小组提问。

3.学生答辩。(一定要正面回答或辩解,一般允许准备10至20分钟)。

4.评定成绩。(答辩会后答辩小组商定,交系、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小组审定。)

(三)学生答辩注意事项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

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一回答每个问题。

6.对提出的疑问,要审慎地回答,对有把握的疑问要回答或辩解、申明理由;对拿不准的问题,可不进行辩解,而实事求是地回答,态度要谦虚。

7.回答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正确、准确。正面回答问题,不转换论题,更不要答非所问。

(2)重点突出。抓住主题、要领,抓住关键词语,言简意赅。

(3)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不绕圈子。

(4)有答有辩。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既敢于阐发自己独到的新观点、真知灼见,维护自己正确观点,反驳错误观点,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修正失误。

(5)辩才技巧。讲普通话,用词准确,讲究逻辑,吐词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助以手势说明问题;力求深刻生动;对答如流,说服力、感染力强,给教师和听众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3篇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第4篇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

第5篇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为企业输送大批用得上、留得住、吃得苦的高水平高素质专业人才,教育部于2009年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做出了重大调整,在原有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5万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1]。并计划在今后的10年左右实现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规模均衡发展的预期目标。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公众对其认识不到位,社会认可度不高,企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积极性低,学位论文选题不够规范,论文评审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摆在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构建一套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1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内涵

所谓的全日制是一种全天候的教学体制。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前往研究生培养单位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学习期间不再承担工作任务,在规定年限内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相关要求,申请学位通过后即可获得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而撰写的学位论文即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生产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或应用课题,选题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2]。学位论文形式不局限于学术型研究论文,可分为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本质上来说,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它包含以下五个要素:准确把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概念内涵,努力加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宣传力度,积极搭建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培养的平台,合理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有效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审体系和评估机制,五个要素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起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2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环节,统筹规划、查漏补缺,开展卓有成效的质量保障工作。

2.1加大解释和宣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力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均属同一层次,但培养类型不同,它与一般意义上侧重学术、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教育所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在应用性、专业性、实践性,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大规模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普及、被广泛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乃至新闻媒体等主体的共同努力,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深入第一现场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宣传报道。使企业、社会人士和学生、学生家长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能有一个全方位的正确认识、了解,被广大考生、考生家长、企业、社会充分认可和广泛接受[3]。

2.2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刚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他们未来就业主要是面向社会上的大中小型厂矿、企业,需要走进现场和工程前线。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创造一切条件使研究生更深入、更便捷地走到企业中去,多视角、多方位了解企业,同时也要让更多的厂矿、企业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中,悉心指导、倍加关怀、爱护研究生,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加强研究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督促研究生与企业之间换位思考,使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加融洽、更加深入。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企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实践培训、论文选题、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力争从企业中寻找一批热心研究生教育的企业大家和工程技术、管理骨干,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中的校外导师,承担起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部分工作,建设一批校内外双导师队伍,建立健全“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指导过程中仍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4],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与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锻炼、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并承担学校研究生教学的部分任务。作为提高企业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项举措,高校应注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并注重在企业中建立一批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5],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发挥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让研究生到实践基地实习,在实践过程中磨炼,练就一身真正的才干。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西安科技大学率先垂范,建立起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9家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遴选校外导师110余名,卓有成效地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实现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2.3建立科学规范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架构体系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在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是结合工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工程难题开展研究工作的成果结晶。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架构体系中,学位论文选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选题才有可能产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质量、水平事关学位论文成败,需要研究生导师、工程硕士生高度重视,选题要求遵循企业引导、学校负责、科学合理、源于实践、通力合作的原则,校内外导师做好分工,指导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保证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实践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突出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性、现实性和经济性[6]。要做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坚持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三段式管理模式,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阶段,研究生导师、专家组要充分论证研究生论文选题是否科学合理,有无研究前景,参考文献阅读、选题依据是否充分,要审查论文安排进度、研究方法、工艺流程是否合理,就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是否通过给出结论性意见,对提高学位论文选题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后开展论文研究工作一年左右时,学校通过实施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组织专家检查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进度情况,就论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性意见和看法,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及时调整研究方式方法和技术路线,确保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可持续性。

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申请学位前的两个月左右,通过开展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由专家组成员就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成果进行一次整体评价,指出问题与不足,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继续完善其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位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前者着重于实践性、应用性,后者强调的是学术性、研究性,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审、评价体系和传统意见上的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也有所不同。在论文评审指标体系中,通过调整指标体系构成和权重,重点考核选题的工程实际背景、研究内容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7],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工程应用性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评价指标应包含论文选题、论文内容、研究成果和论文写作四个部分。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选择方面,注重筛选一批现场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企业技术骨干[8],就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中肯的专家建议、意见,在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供专家参考借鉴,使学位论文答辩环节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答辩质量和学位授予水平。在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特别是学位论文质量的过程中,质量评估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开展校内质量评估的同时,积极与企业、社会等外界评估相结合,充分发挥质量评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监控、督促作用,建立质量评估反馈机制,搭建质量评估反馈平台,通过质量评估手段更好地促进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第6篇

通过分析学院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总结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培养问题阐述了学院的改革思路与解决方案,并为今后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指引方向。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问题已经凸显。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变革,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从2009年开始,对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意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探索钻研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新型工业化对于人才的战略需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探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层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4届学生。根据学院近几年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单位反馈等整体状况分析,毕业生普遍就业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江浙一带等电子通信类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普遍反映学院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且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稍显欠缺。在读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认识尚显不足,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实习经历培养锻炼自己,成果产出较少。

二、存在问题

根据学院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生源选拔问题。

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行时间较短,作为一种新兴学位,社会认可程度尚不明确,学生对其认知更为模糊,选择率较低,所以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仍旧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首选。很多学生最终是因为分数过低调剂到专业学位,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题研究也比较盲目。

2.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是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造而来的,尚未摸索出一套真正的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整体看来,课程设置较多,内容偏难,与工程实际应用融合内容偏少,学生对于学习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上,学生都整日忙于课程学习,很难提前进入实验室做一些基础课题研究。另外,课程体系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环节偏重小,工程应用性体现不强。

3.工程实践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工程实习,学生需要到相关实习院所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工程实习,目的是希望通过工程实习提高工程意识,掌握行业领域的基本原则、职业方向等。但是从目前跟踪近几届学生实习状况总结:具有较强培养实力的实践基地偏少,大部分学生都依靠导师和学院联系实习单位,由于选择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去”,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到研究所进行实习,但是很少能够接触工程项目研究,主要从事助理性边缘工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另外,学校与学院虽然在积极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地域限制,电子通信类企业在北方偏少且规模较小,很难达到教育实践基地规模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企业仍以实际效益为主考虑方向,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需要较大的投入,收益难以预期,所以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这项联合培养工作。

4.学位论文质量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深度不高,但是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性,论文形式可多样。但是从导师指导到学生自身,仍旧拘泥于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模式要求,论文工程应用性不高,企业实习内容无法融入学位论文。

三、培养对策研究

从国家大力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看,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强化工程教育理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为此,针对近几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学院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改革培养模式。

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

为吸引优秀生源,学院加大宣传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从导师配备、助学金资助、奖学金分配、就业推荐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倾斜。学生通过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较为深入的了解到其学位特色,学制2年较短,可以很快就业,而且因工程背景较强就业平台较宽,毕业生就业层次较高,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生源质量在逐步提高。

2.调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电子通信工程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且能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外文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胜任电子或通信系统、设备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将培养方案设置成A环节和B环节。A环节由理论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少于20学分的理论课程。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因此设置了B环节,B环节为综合环节,包括实验课、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5个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必须修满A环节学分,并通过B环节考核。该培养方案能够尽量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压力,使学生从繁重的理论课程学习中解脱,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学术活动、听专家讲座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同时学生可以尽早的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从课程内容上进行全面更新,注重理论内容与工程案例分析的结合,加强案例教学,贴近前沿知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3.拓宽工程实践平台推进国际交流。

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加大对已有的实践教育基地中兴通信股份、中电49所、亿阳集团的投入。鼓励教师将科研合作单位引入,学院也积极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联系增加实习单位,多方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阶段,学院与实习单位深入沟通,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目前已有学生赴德国进行实习交流,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反馈良好。为此,学院积极推进合作交流项目建设,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联合培养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

4.严控学位论文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监控体系需要将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落实到实处,环环相扣。首先,开题。学生企业实习并确定论文主题,根据参与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完成开题报告,返校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过程中5位专家严格评审确保该课题的实际工程应用性,对于选题过空、过大且没有实际工程价值的课题要求学生在1个月后重新开题,以确保文论的顺利进行。第二,定期汇报。学生开题过后需在企业一边实习一边开展论文,需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在完成实习后向学院递交实习考核表,由校外导师给出实习过程评价及成绩,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定期汇报及校外导师评语给定学生工程实践最终成绩。第三,中期检查。到中期检查阶段,由学生提供书面报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加检查环节,从内容深度和实际完成情况两方面对论文所需内容的完成进度进行检查。最后,就是成果验收及论文答辩。论文评阅采取院内双盲审,学校进行论文对比度检测,通过盲审和对比度检测之后学生可进入到论文答辩环节,此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于学生阐述的课题实际工程应用性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量与答辩,确保学生论文质量。通过不断加强学生论文管理,近几年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大幅度提升,且课题的工程实际应用性得到校外专家的肯定。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任重而道远,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不断拓展教育改革新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学习国外和其他高校的先进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与改进,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通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穆琳琳 李一兵 张琳 苍岩 肖易寒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石防震,眭国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2).

[3]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第7篇

上午10时, 女孩坐在轮椅上被人推进了会场。答辩开始,女孩用柔弱的声音宣读了自己用生命书写的论文,会场上寂静无声,静的让人窒息。 读了十来分钟后,女孩猛地咳嗽起来,呼吸困难,现场的医护人员马上紧急输氧。最后,因为咳得太厉害,只好由师弟廖志超代读,女孩在一旁补充。

答辩会神圣、庄严。女孩已经生命垂危。伤感向每一个人袭来,有的人背过身去,偷偷抹泪。

一个多小时转瞬即逝,而对于与死神争分夺秒的女孩来说,是如此漫长。答辩结束了,评委们一致认为,论文设计合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总评分优秀!

女孩眼睛湿润了,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掌声持久、热烈,献给了这个勇敢的人。1个月零4天后,女孩安静地离开人世,微笑着以“优秀”完美谢幕。

女孩的导师夏中生,一个治学严谨的教授,评价爱徒用了四个字:弥足珍贵。女孩在逆境中坚韧向上、清贫不坠青云之志,在科学之路追求真理,在生命的旅程播洒爱与感恩。精神可颂,更是今天大学生学习的典范。

她告诉我们,什么叫坚强

如果命运要用苦难考验我们一次,或许我们中的许多人能坚强面对,但如果苦难接踵而至,有多少人能坚强到最后?

一个28岁的女研究生,几年间被绝症一再光顾,两次大手术、一次又一次化疗,使这个身高1米6的女孩体重不到70斤,像风中之叶。女孩文静、瘦弱,却语出惊人:“我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此时,正是癌细胞再次向她袭来之际。

1997年,来自广西横县一个贫困山村的何国英考上了广西大学。在读大二时,病魔第一次把魔爪伸向这个前途无量的女孩,她患上了直肠癌。家里倾尽所有,为她手术和化疗。

尽管是一个癌症病人,何国英从未放弃人生。2002年,大学毕业一年的何国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生,师从夏中生教授,主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然而,恶运之箭再次射向这个善良的姑娘,2002年11月底,发现肺部出现广泛癌转移。

短短两年多,四次化疗、一次大手术,每次化疗疗程2-3个月,即便是一个正常人的身体也会遭到毁灭性打击,何况一个曾经的癌症患者。疼痛,呕吐,头发脱落,身体极度虚弱。把癌症当作“大考”、不服输的何国英对指导老师说:“我首先是一个学生,学业上不需要特殊对待。”

这位“巨人”硬是一边定期治疗,一边苦攻学业,身体稍有好转,就捧起课本补习功课,戴上耳机听英语,住院还参加了英语六级考试。不但和其他同学一道正常完成学业,还和导师共同完成了两篇高质量的论文。

2005年5月底,病情恶化的何国英不得不再次住进医院。而6月10日对她是个重要的日子,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在这天举行。

学校曾表示,她可以不答辩,也可以考虑把答辩会场搬到病房。然而,对何国英来说,在严肃的氛围中按照标准的程序答辩,有老师和同学在场,这个答辩才完整。于是,她含泪央求医生和导师满足她的愿望。

女孩的坚强、执着感动了医院和学校。10日,何国英早早起床,精心梳了头,还别上了自己喜欢的、却许久没佩戴的发卡。在作了严格的检查和适当治疗后,几个师妹师弟和老师专程到医院接她,医院派出3名医护人员,带上急救药品和氧气,用救护车把何国英送到学校。

从医院到学校,不到一小时车程,她用了一生来走。

女孩用生命换来了“优秀”。在夏中生带的8个研究生中,4个是优秀,何国英占据一席。“在第一关校外专家盲评阶段,她的论文就是优秀。无论从学术上、应用上都有重要价值,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这个领域有突破,优秀当之无愧”。谈起得意门生,夏中生至今仍感慨万千,从教20年,从没见过这么坚强的学生。

“希望大家不要为我难过”

何国英不长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使命已经结束,我可以离开了,希望大家不要为我难过。”

在这个缺乏使命的时代,何国英,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却默默地坚守她的使命,不离不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何国英家在农村,村子人多地少,家里只有两亩多水田,靠着父亲外出打工、东挪西借,供何国英和弟弟读完了大学。农村除了贫困还是贫困,农民因贫困而读不起书,看不起病,这一切,像烙印深深打在何国英的心上。

研究生论文,何国英选择了一个很“土”的课题:《非常规饲料――构树叶的营养价值评定研究》,她对导师说:“我家在农村,我喜欢这个‘土’课题,构树叶在广西农村到处都是,如果能做成饲料,让农民用很低的成本养猪养鸡,不就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了吗?”看着眼前这个身患绝症的学生,导师无言,嘱咐了一句:这个研究很辛苦,多注意身体。

2004年7月,何国英开始了她的硕士论文研究。而此时,癌细胞正对她进行疯狂扫荡,夜里疼得睡不着,只能靠着被子坐着,整夜整夜地煎熬。

“癌痛像刀割一样,不是一下,而是持续性的。这对人打击特别大。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疼痛中,一般人是熬不下去的。”何国英的主治医生、广西医科大肿瘤医院化疗科主任胡晓桦如此描述。

在这种刀割般的疼痛折磨中,何国英开始了异常艰辛的科学研究。

做动物消化实验需要大量的体力活,首先要自己养鸡养猪,每天搬饲料、调合,然后喂猪、鸡,还要收集鸡、猪的粪便、尿液,打扫鸡舍、猪舍,又脏又臭;天气热,每天要给猪冲十几次水;消化实验要煮树叶,一煮就是几个小时,人不能离开。师妹刘丹说,“师姐带着我们从宿舍到鸡场,骑车20多分钟,两、三个月下来,风雨无阻。每天从早到晚,从鸡场回来再回到实验室做实验,正常人都受不了。”

大量的动物实验对于何国英来说是致命的:异味反应。因为身体原因,她每天只能吃点青菜,闻到异味就想吐。南方天气已经炎热,小白鼠解剖一会尸体就发臭,师妹们劝她下楼透透气,她坚持着一定要做完实验;受不了的时候,有的小师妹打开风扇来驱逐异味,被何国英制止:气流对电子天秤有影响,而这会影响数据的准确。

“师姐很文静,话不多,很少向我们诉说,但你可以感受到她的苦痛。”实验后期,师妹刘丹几乎每天都陪伴在师姐身边,“实验室在五楼,她要爬大半个小时,走一步休息一会。本来喂小白鼠可以交给我们做,但她每天都来自己喂。常常在实验室泡到半夜,那一定是她疼得受不了,睡不着,就来做实验。”

2005年3、4月份,实验进入到关键时期。剧烈的疼痛、呼吸困难、咳血,一次又一次攻击她早已不堪此重负的身躯。她把氧气瓶搬到实验室,一边做实验,一边吸氧。老师、同学劝她休息、住院治疗,“课题没完成,去了就做不了实验了。”一个老师清晰地记得她说的一句话,“这不是我的疼,是别人的疼”。

有人惊异于这瘦小的身躯何以蕴藏这么巨大的能量,最了解姐姐的弟弟说,“姐姐最大的心愿是用她的研究造福农村,让农民受益。”

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恳求过医生胡晓桦:“你一定帮我顶住,答辩完论文,我才可以安心离去。”

给世界留下两个字“谢谢”

去年初冬的一个晚上,何国英偶然在学校的一次音乐活动上听了卓有权吹奏的葫芦丝,泪如雨下,那山泉般的音乐温暖、感动了她。小小的葫芦丝,朴实像杂草,在一堆乐器里毫不起眼,然而却能奏出有如天籁之音,拨动她生命之弦。后来,她告诉卓有权,每次听葫芦丝,她都有一种神奇的心灵感受,那一刻连疼痛都消失了。

葫芦丝成为她生命的一部份。为了减轻疼痛,完成论文,她开始学习葫芦丝。一次,剧烈的咳嗽、吐血,卓有权叫她别吹了,她摇摇头说出一个字“不”。卓有权想起来便感慨万端:这瘦弱的女孩好比葫芦丝,朴实无华,却充满生命的张力。

女孩病越来越重,疼痛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已无力吹奏葫芦丝。卓有权每次去看她,都用葫芦丝流出的音乐为她疗伤痛。6月7日,最后的葫芦丝在病房响起,那是女孩最喜欢的一首歌《祈祷》: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快乐健康走四方,让大家看不到失败,叫成功永远在……

师妹们眼中的师姐“热爱生命、懂得感恩”。有爱才会感恩,感恩的生命散发人性的光辉。

师妹们说,师姐漂亮、清纯,如果不是因为病痛的折磨,绝对是个美女,“但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师姐生活很简朴,很少看她买东西,几件衣服换来换去。平时自己买菜做饭。”

没有人知道,钱对于何国英意味着什么。为了治病,父亲穷其所有,家里欠下十几万元的债。“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她独自默默地扛着,由于经济压力,她只服用止痛药,而且是低端的止痛药。”身为医生,胡晓桦深感痛心而无奈。

在何国英生命最后的两个月,父母日夜守护着这个从中学就离家到县上读书的女儿。本来,何国英怕父母担忧、又花钱,瞒着他们住进医院。是同学们偷偷从她手机里找到弟弟的电话,父母得知后急急赶来。

弟弟说,两个月,姐姐从没在父母面前说过一个“疼”字,喊过一声,流过一次泪。疼得受不了,咬着牙,双手紧紧抓住床沿。她是用这种方式来回报父母,不让父母难过,不让父母心痛呀。

而老师、同学、朋友、医护人员关爱之情,更是何国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入院前,已经两个星期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呼吸困难、呕吐、疼痛如排山倒海般。她的主治医生胡晓桦问,为何顶到现在才来?答案让胡晓桦眼窝一热:一住院,惊动太多人,导师、同学都尽了很大努力,他们也是这里挤点那里挤点,我不能给他们增加太多负担呵。

住院期间,有人要给何父捐钱,被何父拒绝了。何父说,这是女儿的心愿,我们要尊重她。“女儿说,不要让大家捐钱,等她好了,出来打工还债。”

第8篇

010-51656177 010-51651981。全国免费直拨:4000-716-617;(24小时咨询热线) 咨询QQ:864429365,976457629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公司与金融法方向(同等学力)

申请硕士学位课程 招生简章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金融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与金融法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业是一个以规则运行为特征的特殊产业。实践证明,经过高素质法律训练的人尤其适应该行业的竞争与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会从事该行业工作,已经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如实现与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成为复合型高端人才,则优势凸显。具备传统法律知识的人员,对于专业很强的公司与金融法律也有知识转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学法学院为应对这种社会需求,特开设公司与金融法硕士课程班,综合浙江大学法学院和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及金融管理实务部门的优质资源,为学员提供硕士层面前沿热点国内外公司与金融法律知识,使学员的公司与金融法理论和实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课程对象】

公司、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期货、担保、贷款公司等相关行业人员;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及仲裁委等公司与金融法律从业者;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等“一行三会”监管官员。

专业背景不限,免试入学。

【课程设置】

法理学、法学前沿、硕士生英语、民法总论、物权法学、债权法学、商法、金融法、票据法、公司法、股权投资法、证券期货法、保险法、银行法、投资基金法、信托法、国际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监管)、房地产法、民事诉讼与仲裁、货币金融专题、证券投资专题。

富有特色的实战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进。

【学习时间】

1年半,双休日学习。

【证书颁发】

经考核合格后颁发浙江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课程班结业证书。符合条件,通过考试和硕士论文答辩可获得浙江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课程费用】

学费:21000元。

书本费:1000元。

教学地点: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联系电话】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费直拨】 4000,716,617

第9篇

关于毕业论文答辩的重要性及毕业论文答辩中,毕业生的表现所带来的教研方面的思考,很多第一线的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指导毕业设计多年,对毕业答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了思考。

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的启示

毕业设计除了综合考查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独立专题研究技能的培养环节。即培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确定研究对象和范围,确定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等的过程。但在答辩过程中毕业生们经常表现出研究思路不清,研究对象模糊,研究内容片面,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基础理论是否扎实,实践活动是否充分,毕业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等相关,这在本文后的几篇参考文献中都有论述。但文献中提到的原因及改进方法,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越难完成的事情,成功的几率就越小,同时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也就越低。因此这些改进方法对于现实的意义就有了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寻找其他的途径来改变这一现状。

在多年参与毕业设计环节的X作笔者发现,以上现象的出现跟大学生不会做科学研究相关,毕业设计显然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而大学生们却不会做科学研究。这是他们的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不高,研究思路不清,研究法方落后,研究方案漏洞存出的一个重要根源。而造成他们不会的原因又非常地简单,也不是他们没能力,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他们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关于如何完成课题研究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教师没有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做研究。

其实,在我国国内不仅是我们一些大学生不会做学问,我国有一些学者也不会做学问。那些会做学问的很多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究其原因,他们不是没能力,而是没有人教过。与此不同的是国外做学问的、做研究的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我们到了大学还没有开始。

在美国,幼儿园的小朋友被经常要求作一个主题的研究报告,为了完成报告要去图书馆查资料,制作报告,还要在班级上进行演讲。这种做法非常的好。而我们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却极少开设关于如何做研究的课程。这个可以从我们毕业生的毕业答辩中看到,只要提问“你的研究方法是什么?”要么茫然不知,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英国,研究生一入学,就会对如何完成硕士论文,如何开展研究工作进行教育,会把《如何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与导师手册》161作为教材人手一册。虽然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是有区别的,但从进行科学研究方面看,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大学生一入学有《XX大学的学生手册》,但手册当中却不教大学生如何做研究。

这一状况要得到改善,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曰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研究技巧的教育。教师自己还不懂的,就要先补补课,然后再教学生。这一点做到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二、关于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启示

适应专业发展以及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每过几年,我们都会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响应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如何获得?毕业答辩就是一个获得当前社会需求的窗口3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前毕业生通常都会在一个专业对口的组织中,实习一段时间,称为毕业实刁,这也是为了毕业选题收集资料,满足毕业(设计)论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最近几年,很多用人单位为了让新员工尽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参与实际工作3使得很多毕业生边工作边做毕业(设计)论文,这样他们就直接参加了实际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实习。所以他们所接触的就是实际的社会劳动实践,因此在他们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就常常能反映出目前的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从而明确知道哪些技术早已经淘汰了,哪些是新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大纲的修正都很有帮助,也能使我们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紧跟时代脉搏,同时培养出更多学有所用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所以说,毕业答辩现场是获得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一个窗口。

三、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启示

我国着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提倡“要在做中学”。我们可以把其引申为学习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生在答辩过程中常表现出就理论谈理论,没有自己的认识,这都是因为不能将所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仅仅会纸上谈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怎样做到?因为经费和时间的关系,实际的教学中,很难长时间地带着学生去参加生产实践,但作为教师却应该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一种实践的环境,并激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这是一对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音频,视频,3维,4D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已经极大地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教学中,教师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比如工程管理专业的模拟实验室就可以开展模拟招标、投标及评标活动。学生们可以组成相应的招标单位和投标单位。招标单位负责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审核投标单位资质,以及主持整个招标活动;投标单位负责编制标书,参加投标,进行投标答辩等。而教师则扮演评标专家,最终按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这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可以改革课程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极大地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资源,可谓一举三得。

四、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的启示

通常每一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会选择该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但在实际中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且选题也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毕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近年来,随着招生人数进一步增加,这一状况有恶化的趋势。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故指导教师难免对每位学生的选题和研究内容不能考虑周全。毕业答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毕业生的设计(论文)“挑刺”。在毕业答辩中,答辩委员们会把他们对毕业选题的观点等表达出来。常会见到答辩时答辩委员们之间的辩论,甚至争论。笔者认为这里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不管观点合理与否,都会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裨AZ.

目前,各高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越来越重视,标准也越来越高,也出台了非常多的措施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广东工业大学就设立了优秀论文奖和设计创新奖,以激励教师和毕业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要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选题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不年年写同一题,届届谈老一套怎样才能避免学生找不到题,或是研究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怎样才能在内容上拓宽,在研究上深人,使得后续研究成为可能。这些是令导师头痛、毕业生们头痛的问题,好好地利用毕业答辩环节的“挑刺”,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对于好的选题,答辩委员们会认可,那么这个选题就可以继续作为下一届的选题,各委员在认可的同时还会提出该选题研究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或补充的地方,这样完全可以作为下一届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下一届的研究,一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二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避免了学生无材料可用的情况。比如笔者2008年春季学期带的一个本科毕业生的选题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调查及效果分析”,在答辩时获得了好评,同时该论文被推荐为校优秀论文奖和创新奖。这就肯定了这一选题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但同时,各答辩委员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如在工程项目的选择上要考虑不同类型项目的比重,在研究方法上要完善调研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等3这就给这个选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下一届的毕业设计选题。

五、结束语

毕业论文答辩不仅是对毕业生整个大学学习情况的一次综合测试,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次综合考核。作为一名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更为宝贵。通过毕业答辩,洞悉学生各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第10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改革

2010年后,全日制专业学位开始招生,各高校已有的专业学位被允许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1年,依托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和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教育的培养经验,H大学开始大规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但初期的培养体系建设仍旧是探索性的,同国内多数研究型大学相似,对于这一新学位类型的培养尚未充分体现出其独特性。[1]从2014年开始,H大学加大了改革的步伐,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时间划分进行了调整,以期适应国家关于专业硕士培养的总体规划。

一、问题与困境

尽管国家出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仍旧处于探索的阶段。[2]已运行多年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了部分经验,但同时也让部分高校形成了“路径依赖”,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定位不清,这就使得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培养过程时间分配不合理

顺应国家推建设的潮流,我校从2011年开始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并制定了初步的培养方案。按照“1+1模式”,规定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第二年六月底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基地实践时间为1年,从第二年七月初至第三年的四月底,含寒暑假根据基地单位安排进行实践,在基地单位完成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时间为第三年的五月。

按照这一时间安排,专业硕士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入基地顶岗实践,为期一年。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和处理其他毕业相关事宜,学生基本上在第四学期一开始就已经陆陆续续申请返校。这不仅难以保障学生专业实践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和联合培养基地的合作关系。

此外,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论文写作只有答辩环节放在学校。校内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论文完成后才能有实质性的介入和指导,在已有论文选题和框架的基础上给予修改意见,如果学生论文写作问题很大,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整。

2、课程体系缺乏独立性

因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各高校多是依托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体系建设。在最初的设计中,专硕课程结构与学术型课程结构基本一样,只是在核心课程之外,单独为专业硕士开设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常用数学软件等少量和工程实践关联度比较大的课程。对于实践环节,只要学生在基地实践合格,便自动获得该环节的6个学分。在这种课程体系下,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很小。

按照专业学位的建设规划,课程设计应体现出应用性、职业性指向,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当与以往的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有所区分。[3]当前的课程体系只能算是学术型硕士培养体系的一个变种,难以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独特性。

二、改革举措

经过几年的探索,在积累经验、改进缺陷的总体思路指引下,2014年制定了新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

1、调整时间安排,强化专业实践

在保持专业硕士培养年限为2年不变的基础上,对其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论文写作的时间结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第一学期安排在校完成全部学位课程和部分非学位课程学习;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在基地实践,时间为1学年,在基地单位完成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第四学期在校进行少部分非学位课程学习和修改完善论文,同时完成论文的预答辩、抽检、评阅和答辩工作,即从以前的“1+1模式”变为“0.5+1+0.5模式”。

首先,经过调整后,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为基地实践阶段,这就基本保证了学生能够在基地实践满一年。而且以自然年为划分的基地实践安排,也比较符合实践基地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其次,调整后,校外导师指导学生选题、进行中期检查,而预答辩和答辩环节在校内进行。校内外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时间分配上更加合理,尤其是校内导师更早地介入到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能够给予更充分地指导。

2、改进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特色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2014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我校进一步重申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独特性,为专业硕士设置更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在核心课程上开始分开教学。

在核心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方面,吸取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经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课程设计偏向于技术、方法、应用开发、工程实务。这部分核心课程每门设置为3学分,按照2个学分的课堂教学和1个学分的实践环节的结构来组织。在核心课程之外,继续延续了对学生工程认知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育,如开设了职业素质规划与拓展、工程案例教学等课程。这部分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实践案例以及与职业资格认证进行衔接,提升研究生培养的人文、工程和职业素养,为基地实践打好基础。此外,基地实践环节占比提升,从6学分变为10学分,并增加了基地教学环节,新的课程设计同时为基地教学提供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如工程认知、时间专题研究、工程案例比较等。

总体而言,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的占比达到75%,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很小。在确保校外基地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的前提下,学分占比较小无可厚非。但是校内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几近于无。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转变任课教师的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引进互动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4]

三、结语

调整时间安排和改进课程体系是我校在不断积累和借鉴全日制专业硕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举措,这些举措为更好地培养专业硕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有些方面仍旧需要做出改进。如校内外导师沟通问题,但如果双方导师未能形成紧密的联系,往往会造成学生培养上的脱节,尤其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校内外导师意见不协调的情况。再比如,论文选题问题,专业硕士论文选题一般由校外导师选定,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论文基本上是以项目为依托,而基地单位一定时间内每个导师仅负责一个项目,或者是基地内几个导师共同负责一个项目,这就造成同一基地或同一导师指导的学生论文选题相似度很大,难以有所创新。这些现实问题将成为我们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83.

[2]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胡承孝.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4):58.

[3] 李锋,尹浩.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26):93.

[4] 张瑞成,陈波,陈至坤.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育学论坛,2014(42):176-177.

作者简介:

第11篇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生充满未知,命运总是颠沛流离,若要经得住大风大浪,一颗坚毅的心必不可少!坚毅可以磨练性格,锻炼意志。雪,越是寒冷,越是晶莹。在风雨中不敢怒放的花朵,在阳光下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麦当劳有许多成功的经营理念,其中有一条便是坚毅。麦当劳创始人雷·克罗克常说:“世上没有东西可以取代坚毅的地位。有才能而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才华横溢却不思进取者众多,受过教育但潦倒终生的也屡见不鲜。唯有坚毅的人无所不能。”两年前一个研究生的故事足以震憾我们。何国英,这个2005校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个在几年间被绝症一再光顾,两次大手术,一次又一次化疗,如同风中之叶的女孩,只是因为对生命的坚持,对学业的执着,和对家人及朋友的爱,坚持着异常艰辛的科学研究,直至在生命的最后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安然地离开。常人难以做到的坚毅,她却做得如此完美,

坚毅是人的精魂,失去坚毅的品格,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坚毅支撑着我们的人生,而自强可以使我们短暂的人生更加精彩。

面对事业的挫折,人生旅途的失误,理想的破灭,有很多人啜泣,但现实生活是严酷的冷漠的,它对身处逆境者从来没有抛洒过同情的泪水——生活不相信眼泪,命运呼唤自强!

什么是自强?自强介于自卑与自负的两个极端间。自强是自己努力向上,在思想上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在行动上有拼搏力争的劲头。坚持还是放弃,时常是一念之差。许多人在不幸中远离自暴自弃,演奏出生命的最强音,18个月大时就失去听觉的海伦·凯勒,以自强的信念坚定地走着人生的每一步,为残疾人事业不懈奋斗。像这样的人的名字还有很多,他们用行动来震憾时代。

自立是自强的更高境界,是一种执着追求的信念。莎士比亚出身名门,家财万贯,但他没有沉弱在家中的奢侈生活,而是独立谋生,非凡而广泛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的精神,也为后来的作品奠定了基础。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其后都有着他们的拼搏进取,坚毅奋斗的历程。

那么我们呢?五千年的历史赋予了我们辉煌的文明,然而自近代以来,蒙羞和屈辱几乎取代了一切。但还是有人站了出来。他们反抗击碎了祖国是东亚病夫的说法,建立了新的国家。

可是生活在安定时代的我们,没有了战火,没有了贫穷,难道就应该做一个在精神上没有断奶的幼儿,生活在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人生理想、没有自强精神的世界中吗?不该,不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很长。同学们,让坚毅成为我们的信念,让自强成为我们的脊住。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拼搏吧!

第12篇

不是通过个人的学术成就来确认学术上的地位,而是以不同的人占有的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进行运作,可以获取超额学术资本,这对真正的学术创新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果说当今的出版物,当今的学报刊物发表的研究成果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那我们真就是成果丰硕,大师遍地

毫无疑问,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竞争的时代,谁拥有知识创新谁就拥有未来。但实际上,大学对知识创新存在着多重标准,或者说相当含混不清的表述。特别是人文学科,似乎也存在着创新的焦虑和茫然,完全不知道这种创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

知识创新的有名无实

从表面上看,人文学科的知识创新要求也很强烈。举凡学生论文答辩、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要填是否有“知识创新”,分数占的比重相当高。学报、刊物要,在请专家评审时,都要求写明有没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不通过,要发表肯定要有创新。创新成为一个标准,成为一个口号,谁不创新,谁的教学和研究就无法进行下去,论文也没有办法写,也不可能发表。如果说当今的出版物,当今的学报刊物发表的研究成果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那我们真就是成果丰硕,大师遍地。实际情况又不是这样,显然我们人文学科处在创新的瓶颈上,处在创新的困境中。不管是学界中人,还是社会的一般看法,现在激动人心的学术创新寥寥可数。一方面是知识生产量巨大,比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产量不知翻了多少番;另一方面学术研究者的人数巨大,各自为阵,没有人可以一统天下,或独领。信息的高频率覆盖,使创新不再那么鲜明和突出。

占据资源使学术创新边缘化

而且更严重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是通过个人的学术成就来确认学术上的地位,而是以不同的人占有的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进行运作,可以获取超额学术资本。这对真正的学术创新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会使人认为,真正做踏实的学术研究所获得的学术声誉和资源将是最少的,它只能被边缘化。而通过行政(包括学术行政)位置的占据,可以最快捷有效地获取学术声誉和地位。没有几个人还会看重这个学者教授在这一年写了几篇论文,出了什么书,提出了什么问题;谁在这一年度写出什么有分量的论文,根本不会受到重视。这本身就是使学术创新贬值的做法。

学术评奖制度

现在有各种奖项,有所谓国家级的、省部级的等等,经常以此来衡量学术标准,这些评奖存在着地区差异,学校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北京高校评奖标准就与外省有所不同,但都以所谓“省部级奖”来给定一个评价。就是国家奖标准也不同,所处的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机会也不同。而且获奖经常都是占有行政资源的人得到便利条件,中国流行赢者通吃的规则。只要占据有利地形,就会无止境地把所有的象征资本装入囊中。这使那些套上很多所谓“创新”光环的成果,可能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而在大学体制中,总是要用一些所谓的硬指标来评价学术的价值,给定学者教授的评价。

假大空的巨型项目

现在大学人文学科的不少做法都在模仿自然科学,制度越来越来健全,标准越来越细,框框越来越多。现在最要命的是做大项目。做什么 “系统工程”、“重大项目”招标,一弄下来也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但事实上,人们心里都清楚,这些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花架子。更严重的在于,这些不只是浪费一些资源,而是对社会、对学科产生很不健康的影响。这些都不是原创性的,不是有知识创新的东西。只要拉出大的架子,在学术界占据重要位置,就占有巨大资源。结果,这类东西占据了学术界的核心,做这些东西的人占据了学术界中心,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现在,对学术有危害的并不只是屡禁不止的抄袭现象,更严重的是如此普遍的假大空的学术盛行,而更多的学术生产是简单的重复,不断地在一个低水准的学术层面上复制。

在人文学科研究方面,我们现在依然有很多无形的框框,不少人在拿着那些框框欺世盗名。这使人对知识生产产生怀疑,随后就会对知识的价值产生怀疑。减少框框,保持特色,独立思考是大学培养人才、产生学术成果的重要条件。只有大学具有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人文学科的创新才有底气和持续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