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0 21:2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元素周期律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学反思;调控能力;评价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74-01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非常强反思。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积累的经验得以升华。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改变自我,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然途径。反思是一个教学能力的沉淀过程,是一个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的养成过程。按照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本文以“元素周期律”实际教学为例,就教学反思谈些看法。
1做好教学前的反思,提高教学分析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应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
析能力。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本节课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根据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本节课课程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元素周期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课堂中又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成教与学的目标。若能经过这种教学前的反思,那么形成的教学方案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三维目标方面有这样的设想,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其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2及时抓好教学中的调控性反思,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调控性反思就是及时、自觉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本节课中,在完成活动探究的表格内容后,要求学生对表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需要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应对。但是刚开始学生反应并不积极并且思维仅局限于对1-18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不停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交流,使学生充分挖掘表中各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进行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提高教师评价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出改进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评价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进行全面的反思是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看待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实践背后的各种假设,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和假设是如何限制了自己的实践,也意味着寻找一些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7,
张平众 杨旺
按照我校校长室及教务处的安排,我校化学教研室成立了由我和杨旺老师及全体化学老师参与组成的督导团,对高三化学教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督导学习。
本次督导主要从试卷讲评课及一轮复习课、学生学习常规检查上开展的。现将督导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同仁进行汇报。
一、课堂教学
(一)课型模式
1、高考一轮复习课课型模式
课标展示 → 自主梳理 → 策略点拨(构建体系、突破难点) → 迁移拓展 → 整理完善 → 例题展示(教师点拨、方法小结) → 练习尝试(独自思考、交流展示) → 总结反思
2、讲评课课型模式
试卷分析、成绩分析 → 明确重点讲评题目 → 自主矫正、小组交流(查看讲义、相互讨论,教师参与、个别指导) → 教师点拨 (重点题目:典错展示、问题分解、层层递进、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多样矫正 → 整理消化
(二)亮点
1、课堂上能紧扣新课标,紧扣高考题型,紧扣学情考情组织教学,对学生疑点困惑点着力突破,杜军主任的《反应热 盖斯定律》一轮复习课中各种题型的典例解析及变式训练涉及层次分明,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两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能够充分二次备课,严格执行学科组提出的课型模式,并有个性化创新。赵庆老师的月考试卷讲评课,能提前准备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相关知识点复习,及离子方程式过量问题的相关变式。
(三)建议
1、讲评课需注重过程分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学生是怎么思考的?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思考?针对学生思维缺陷,切实讲清错因。必须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与反思的余地,时间长短可根据学情而定。争取使所有学生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简单题不丢分,中档题多得分,难题争取得分”。
2、一轮复习课中要给学生一个“悟”的时间与空间,做到“讲—练—悟”有机结合,效果会更好。解题技巧的归纳整理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学案可以适当简化。
二、学生学习常规
(一)亮点
1、学案、试卷及练习整理有序,一轮复习资料、错题本记录完整,有三色笔痕迹,有补充记录易错易混点、解题过程、解题技巧等,书写较认真。
2、教师对学生的学案、试卷、练习及一轮复习资料、错题本均有批阅,并有相应评语进行提醒督促鼓励。
(二)建议
1、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做好错题集整理,将错题分类:
第一类问题:粗心遗憾之错。比如“审题错误”“计算错误”“表达错误”等。
第二类问题:似是而非之错。记忆的不准确,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
第三类问题:确实不会之错。知识点不理解,解题方法或解题技巧没掌握。
每一次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对错题做出深入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成果总结,从而不断地消除疑点、盲点、失分点。
2、每次试卷的答题卡争取做到二次批改,重点临界生面批,引导学生反思错在哪里?错的原因?补救措施?有何启发?
总之,一轮复习应结合新课标,根据教材或资料,全面地梳理化学基础知识,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突出主干,重抓基础,强化规范。学生出现的错题要认真矫正,每次考试争取都有提高,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相信我们高三化学最终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 化学 教师: 赵庆 班级: 高三(7)班
学科
化学
上课内容
月考试卷
课型
讲评课
模式
试卷分析、成绩分析 → 明确重点讲评题目 → 自主矫正、小组交流(查看讲义、相互讨论,教师参与、个别指导) → 教师点拨 (重点题目:典错展示、问题分解、层层递进、方法总结)→ 变式训练、多样矫正 → 整理消化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试卷分析、成绩分析
1
已落实
2
明确重点讲评题目
2
已落实
3
自主矫正、小组交流
3
已落实
4
教师点拨
4
已落实
5
变式训练、多样矫正
5
已落实
6
整理消化
6
已落实
7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规范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坐姿端正、状态良好
6
大声答情况
有待改进
检查人: 张平众、杨旺 2020年 10月20日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 化学 教师: 杜军 班级: 高三(6)班
学科
化学
上课内容
反应热 盖斯定律
课型
复习课
模式
课标展示 → 自主梳理 → 策略点拨(构建体系、突破难点) → 迁移拓展 → 整理完善 → 例题展示(教师点拨、方法小结) → 练习尝试(独自思考、交流展示) → 总结反思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课标展示
1
已落实
2
自主梳理
2
已落实
3
策略点拨
3
已落实
4
迁移拓展
4
已落实
5
整理完善
5
已落实
6
例题展示
6
已落实
7
练习尝试
7
已落实
8
总结反思
8
已落实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规范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坐姿端正、状态良好
6
大声答情况
有待改进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性教学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老师们在备课时,其教案中已体现了一些科学方法的要求。但是大多数的教案对方法的描述过于笼统,很少有人将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明确细化。同时,通过了发现教师们在进行方法教育的教学设计时,大都是从学生易懂,条理清晰,和自身经验积累,或者是依据教材中的顺序,或者认为这样编制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的。可见,教师对科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用还停留在自发状态。虽然教师对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能注意到科学方法的教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科学方法的学习目标设计上、学习顺序安排上、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活动探究中渗透的科学方法不能有效地进行内化,不能及时了解学习的效果。因此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性教学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人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并依据初中化学科学方法学习内容、影响因素和学习过程的研究,对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路。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思想和方法,但教材中并未直接出现科学方法的名称,而是通过选择适宜的知识载体,结合某些知识的形成和获得过程来体现和渗透科学方法和思想。化学知识的教学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等。如学习酸、碱、盐性质时,可以先研究单个物质的每一个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用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理能力。其次,结合化学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概念是从大量同类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化学理论的基础。因为每一化学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化学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的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即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经过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一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化学概念。最后,在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规律是化学现象或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是构成化学大厦的砖石和框架结构,和化学概念教学一样,在探索、总结化学规律时,也应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
其次,创设合理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方法训练。
“问题是激发思维的火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对结论迫切追求的欲望,产生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行动。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猜想、特殊化、一般化等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逐步进行化学科学方法的教育。例如在进行酸、碱、盐教学时,提出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许多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分类、综合得出反应的本质是离子之间的重新组合,生成了水、气体或沉淀。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实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科学方法,而且在实践中还了解实验的结果要经过多次实验的验证。
再次,剖析历史案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家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史料,将化学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化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教学中化学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根据教材课文中提供的事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等化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来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关于科学发现的阅读材料,例如水的组成揭秘,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3)根据教材挖掘出隐含的有价值的史料,如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原子和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等。
最后,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纵观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验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领略化学科学方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通过典型实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抓住实验异常现象,充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反常实验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可以忽略这些异常实验现象,而应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异常现象,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客观、全面、准确地找出真正的原因。在找原因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反复实验,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来论证猜想和假设,可见,利用实验的异常现象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可以充分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然而在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而应试教育仍然搞得轰轰烈烈的今天,实施科学方法教育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以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主,而忽略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忽略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在教学中是极其普遍的,因此加大对初中化学的科学性教学的推广力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学生升入高中后,往往对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习困难认识不够,思想准备不足而又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学习方法,再加上教师对新接手的班级学生不够了解,备课的时候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特点,那么高中化学学习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维持不了学习兴趣,给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化学号称理科中的文科,他的学习与数学物理的学习有所不同,要记忆理解的知识更多,有的需要死记,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化学用语;有的需要理解记忆,如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没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而一部分学生往往在上课时,机械听课,只听不记忆,不思考,甚至打瞌睡,做小动作;复习时,只看书,不动笔去做,思想不集中,有时半天也没有复习完一页课本的内容;练习时,懒于动脑,抄袭作业。这种刻板僵化,完成任务式的,不愿下真功夫的不恰当学习方法,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测验时,只做选择题(有时是用抓阄的方法确定)、填空题,而推断题、计算题即使是较简单的也不敢做,就干脆不做,缺少成就感,害怕失败。一些学生由此产生严重的偏科学习,这样给学习化学造成恶性循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数学相比,有它有利于学习方面的优势,通过实验,能使一此抽象概念,性质等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化学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化学知识的应用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中的困难的,针对上述成因,我采取了下面一系列的方法:
一、重视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序言课中我充分分析学情,把握大纲教材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课型,联系初中化学知识,精心设计教案,做好化学实验,“化学魔术”,用新鲜的知识,变化多样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奠定好学习基础。
二、树立信心,巩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经常教育学生要有顽强的学习意志,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应当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实事求是地分析失败原因;要有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下决心施展自己其它学科的成功的学习本领,对付化学学习中的困难。相信经过努力,能获得中学初始阶段化学学习的成功,逐步将自己的思考水平调节到适度,保持探索的好奇心,进而取得成功。
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多思善疑。在辅导学生时,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困难生,即使是荒唐幼稚的问题,也要灵活回答。帮助找出错误的原因,千万不能训斥、挖苦,而要多多给予鼓励,有时还要变学生问老师问题为老师主动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对学生能够回答出的问题,进一步问为什么?检验其知识的连贯性及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掌握知识的快乐;期末考试前的复习,由学生出一份期末考试卷测验老师,比老师给学生上两堂复习课的效果好,这样变换角色,教师可以“不会做”要学生给出参考答案,要学生给老师讲解试卷。这样学生既有新鲜感,复习较为主动,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巩固了学习兴趣。
三、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到环境污染及防护时,结合我市造纸、印染、日用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又是污染大户的事实,教育学生可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或今后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发展生产,减少污染这对矛盾,造福人类。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受益非浅。如开展根据实物画实验装置图比赛,使一些原来对化学没兴趣,而对画画有兴趣的学生,转变了对化学的学习态度,组织学生对一些必须记忆的知识进行攻关,如一些常见盐类的水解的酸碱性的记忆,刚开始学的时候,学生存在着记忆困难,教师就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强强不水解,弱弱双水解。”由于学生自己参与及顺口溜基本压韵,学生对常见盐类溶液的酸碱性掌握就较好。
四、因材施教,情感投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中学化学史教育的形式
1.集中形式与分散形式
集中形式,是把一个单元里有关的一些知识(理论或概念)集中在一起,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排列起来,组成新的知识体系来讲授的教学形式。
集中形式的化学史教育,应本着“有论、有史、有人、有事”的原则组织内容,即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有令人信服的化学史资料,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动人事迹,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选的内容应是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近代化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都可采用集中形式讲授。
分散形式是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地穿插引入化学史的形式。
2.单元起始课和单元总结课
课外活动是除课堂教学之外,进行化学史教育的另一种有效形式,并经常采取如下活动内容:①开设化学史选修课;②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③介绍化学最新发现及发展远景;④组织阅读有关资料,看科技电影;⑤参观科技展览等。课外活动开展化学史教育的优点,一是内容可以相对系统,二是形式可以活泼多样。
三、中学化学史教育的方法
1.重视学生学习心理,设计有效学习循环。
教师构思教案时,应注意以下学生学习心理:
①学习目的、动机、兴趣——即动力因素。
②激情、自信感、欲钻研——即状态因素。
③成绩、成果、成功愉——即成果因素。
充分发挥化学史作用,设计有效学习循环:
2.采用启发式
中学化学史教育也应以启发式作为整个教学法的指导思想,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
3.尝试发现法
在化学史教育中,只要有可能,就应以实验和假说为中心,以学习自然科学方法论为重点。应使学生了解以下基本过程。
4.教学手段问题
进行中学化学史教育时,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幻灯、电影、录像、电视、广播、电子计算机等。
5.语言问题
由于化学史的教学,绝大部分还需靠讲授法进行,所以务求“语言美”。
化学教育中美育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化学教育中美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化学学科中涉及许多大自然的天然景观和丰富矿藏,他们所展示的壮丽河山,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自然的情感,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
2.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智能培养
许多调查表明,由于不少化学变化具有艳丽多采、现象奇特的特点,所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这种强烈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促进智能的培养。
3.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化学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据有关方面统计,仅直接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化工产品,每年就有成千上万种问世。其中不少产品除了实用以外,还具有五光十色的图案美和造型美。我们在化学教育中注意融合这些内容,就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
4.激发学生追求美的良好愿望
许多化工生产的工艺管理和实验的操作技能技巧,蕴含着布局巧妙的工艺美和高超娴熟的表演美。让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中的厂房设计、工艺流程的安排、生活环节的衔接、管道的婉蜒起伏、物料的吞吐、仪表的控制、环境的安排,会使他们感到整齐、对称、调和、匀称、节奏、和谐、舒坦。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能够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良好的愿望,久而久之,就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使化学教育中的美育进行得更为有效呢?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化学教师自身的美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诱发美感,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
3.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
浅谈作业批改的德育功效
作业批改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及至进一步升华所必需的手段,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贯彻实施《****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时,应该赋予作业批改新的内容和功效,使其成为科任教师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通过作业批改,能及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个性特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生作业中流露出的个性特点是鲜明的,不加掩饰的,无论是从字体、字形、作业完成情况,还是作业、作业本的整洁程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应能大致把握。所以通过作业批改的有效途径,从而为进一步把握其思想脉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作业批改,能加强师生间的心灵交流与信息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信任与理解。作业的及时批改与分发,架起了师生课外交流的桥梁,从中可以互通信息。教师批改作业时鲜红的“√”号,既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肯定;教师批改作业时醒目的“×”号,既是对学生无声的批评,也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正确评定作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1.“数字分值”评定;
2.“语言分值”的评定。
关键词 无机化学 技工院校 药剂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无机化学》是技工类院校药剂类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是药剂类专业学习药学类专业课的一门工具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技工院校学生的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理论课,更为严重。同时他们仅仅在初中学习了一年的化学课,基础薄弱。而《无机化学》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容易烦躁,不愿意听,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差。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将一体化教学方式引入《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1 技工院校学生概况
技工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时期成绩不理想,在中考中失败的学生,他们虽然在年龄及身心特征方面与普通高中学生有许多相似之处,处于走向成熟、形成个性发展的阶段,但是他们的文化素质、自我约束力等方面却与普通高中学生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知识积累的差距比较大。
1.1学生基础薄弱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在中考中成绩处于中游或以下的学生,成绩相对薄弱,缺乏扎实理的论知识,他们大多数没有远大的目标、理想及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进入技工院校大门后,受高年级同学的影响,认为技校学习生活本来就不紧张,更加放松自己,不肯吃苦,贪图安逸。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怕吃苦,懒散,只追求享乐。上网、早恋、逃课等违反校级校规情况严重。
1.2学习兴趣低落
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多数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特别对那些理论性较强的课更不感兴趣,家长也仅仅希望他们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兴趣日渐广泛、开阔,涉猎范围不断加大。考试失败,使得失去信心的学生把对学习的兴趣逐步转移到游戏、网络等方面去。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网络、游戏中去,由于他们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导致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2技工院校药剂类《无机化学》教学方式简述
2.1教学方法呆板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际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它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讲授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高;但不适宜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它适合于公式的推导、计算以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的解决。但对于《无机化学》学科教学,讲授法的局限性很大。
2.2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们仍然采用期末集中考试,选用一套试卷对学生所学一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检查。通常是对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给出统一复习提纲,让学生复习后参加考试,这样考核最终导致学生只复习提纲上有的内容而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伤害了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好的感觉没学到东西,成绩差的觉得平时学得没作用,只要期末认真就行。或者,采用教考分离,不给出复习提纲的方式。虽说教考分离,作为正确评价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教考分离也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课本的相关知识,缺乏应用,和我们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背道而驰。无法评价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难体现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这样考核会导致部分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复习目标,产生放弃考试的想法;成绩好的,体现不出学生动手能力。
3传统教学方式弊端较多
传统《无机化学》课大多采用讲授法。讲授容易导致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学的两个极端。主导性讲授很容易造成知识的单向传递,陷入“注入式”教学的怪圈,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的互动效果。被动性学习使得学生一味追寻教师讲授的思路,耳听手记,造成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记忆参与较多,智力活动参与较少,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我们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理念是技能成才。因此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4尝试将一体化教学方式引进《无机化学》课堂
4.1何为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
4.2《无机化学》教学如何运用一体化知识
药剂类专业学生,学会如何配制溶液,非常重要。下面,我们通过溶液配制一体化模块教学案例来分析。
在这一模块中,学生需学会如何使用分析天平、容量瓶、量筒、滴定管等工具。我们给出课题要求配制0.3mol/LNaCl溶液250ml。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为计算,算出我们需要多少克的NaCl固体。在这一步,要求三组同学,每人计算一遍,比较他们计算的结果。由于我们学生基础的差异,简单的数学计算也需要重复核对,仔细检查。三分钟后,每组同学报出他们的结果值,老师再给出正确的答案,这一步要求所有同学都亲自计算。让他们掌握体积、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等等关系,即n=c・v,m=n・M。其中c单位为 mol/L;v单位为L;m单位为g;n单位为mol,M单位为g/mol。
第二步为称量,这一步我们要学会如何使用分析天秤。具体如下:(1)拿下防护罩,叠好后放在天秤箱上方。检查天秤是否正常,如:天秤是否水平;秤盘是否洁净等。(2)调节零点:接通电源,打开升降旋钮,此时在光屏上可以看到标尺的投影在移动,当标尺稳定后,如果屏幕中央的刻线与标尺上的0.00位置不重合,可拨动投影屏调节杆,移动屏的位置,直到屏中刻线恰好与标尺中的“0”线重合。如果屏的位置已移到尽头仍调不到零点,则需关闭天平,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丝,再开启天秤继续拨动投影屏调节杆,直至调定零点。然后关闭天秤,准备称量。(3)称量:将欲称物体先在台秤上粗称,然后放到天秤左盘中心。根据粗称的数据在天秤右盘上加砝码至克位。半开天秤,观察标尺移动方向或指针倾斜方向以判断所加砝码是否合适及如何调整。克码调节后,再依次调整百毫克组和十毫克组圈码,每次均从中间量(500或50mg)开始调节。调节圈码至10mg位后,完全开启天平,准备读数。(加减砝码的顺序是,由大到小,依次调定。砝码未完全调定时不可完全开启天秤,以免横梁过度倾斜,造成错位或吊耳脱落)。(4)读数:砝码调定,关闭天秤门,待标尺停稳后即可读数,被称物的质量等于砝码总量加标尺读数(均以克计)。标尺读数在9~10mg时,可再加10mg圈码,从屏上读取标尺负值,记录时将次读数从砝码总量中减掉。(5)复位:称量、记录完毕,随即关闭天秤,取出被称物,将砝码夹回盒内,圈码指数盘退回到“000”位,关闭两侧门,盖上防护罩。分析天秤的使用是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尤其是我们技工院校药剂类学生。根据上一步计算和这一步的称量,我们需要NaCl固体为4.388 g。
第三步为溶解,我们将上一步称取的NaCl固体放置于烧杯中,量取纯净水100ml,缓慢加水,轻轻搅拌。这一步,要求学生学会溶液固体只能在烧杯中进行。玻璃棒搅拌溶液的要求是:(1)搅拌时不要太用力,以免玻璃棒或烧杯等破裂。(2)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容器底,不要发出响声。(3)搅拌时要以一个方向搅拌等。
第四步为冷却,将上一步得到的溶液冷去至室温(视溶液情况而定)。
第五步为转移,在这一步我们将冷去后的溶液转移至溶剂瓶中,转移至250ml的容量瓶中,并且学会用玻璃棒引流。在这一步要求我们认识容量瓶,熟悉他们的规格,了解他们的作用,会使用容量瓶。
第六步为洗涤,用少量的纯净水洗涤烧杯、玻璃棒等3至4次。
第七步为定容,在定容这一步要学会使用滴定管的使用,认识滴定管的作用。并且学会如何观看液面和刻度线的关系。
第八步为摇匀。然后贴好标签。
通过上述一体化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天平、滴定管、容量瓶等仪器的实验,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得学生接受溶液配制的各种操作流程和动作要领,为技能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5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成果与反思
《无机化学》一体化教学就是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填鸭式教学转变成到实验室里去主动探索。突出实践的重要性,这和我们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块教学,快乐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容易使课堂上枯燥的理论课堂学习转化成讨论、探究、动手、思考的新型一体化教学方式。
这里探索技工院校药剂类《无机化学》课程学习并不适宜所有知识模块,比如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周期律、物质的量相关计算等,要区别对待。因为这些知识理论性强,知识点集中,大部分属于微观范畴,无法通过一体化来学习,我们要加以甄别。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教学方式能力,对课程整体把握,分模块教学。形成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双慧.中职学校中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 廖仰平.注重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药剂技能[J].中医教育,2005(6).
[3] 王珊,陈璨.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