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包风险论文

外包风险论文

时间:2022-02-04 02:4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包风险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外包风险论文

第1篇

一、基于金融服务外包决策管理的研究

国外许多学者对外包决策所采用的指标以及工具进行了讨论,Vinning和Globerman将如何让企业的谈判成本、生产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之和达到最小作为企业是否选择外包的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WendellJones认为,许多企业看到离岸服务外包对企业成本降低和海外业务开拓的好处,而没有看到离岸服务外包带来的潜在风险。薛彤分析了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规模迅速增长、业务范围日益扩大等趋势,结合目前中国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不足,从政府和外包服务商两个视角提出发展对策。孙清华等运用模块化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可行性,并以信用卡业务为例探讨了农村信用社开展模块化金融服务外包可操作性。

二、基于金融服务外包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关于服务外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不一致。Rasheed认为企业进行服务外包对其总体绩效水平并无明显的影响,外包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还受环境的变化的影响,并且具有调节作用。Cronkshaw,Nick,Shah,Martin认为,对欧洲银行业务、财产管理和保险部门的金融服务外包,要构建高效的税收体系,提出务实性解决方案。陈菲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运作和竞争绩效三个指标作为因变量,计量分析得出服务外包与企业绩效二者的关系。吴文静等通过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生产费用、IT外包供应商的信誉等因素对商业银行IT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的影响。

三、基于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及管理的研究

许多企业外包的失败使学者对服务外包的风险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Elitzur和Wensley从博弈论视角分析由于服务外包参与双方拥有不完全信息,所以认为外包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完全对称博弈。HitendraWadhwa,RoitArora和HarpreetKhurana指出,对于像金融、保险等行业来说,数据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Hung等指出伴随着服务外包的发展,除了一些基础整合要求外,还需增加总需求和隐身控制。王瀛等认为,应建立金融服务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誉评级制度,完善与金融服务外包相符合的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则。Lim和Tan认为外包业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为公司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然而,外包业务已逐渐变得很复杂,外包公司除了学习,也可以利用品牌权益使自己免受外包供应商这些市场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尤其是在其外包部门具有核心竞争力时。

四、简要评述

国内外关于金融服务外包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金融企业的外包实践提供了决策依据,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从研究主题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外包的概念、内涵、动因以及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等方面,从微观视角对外包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信任机制的建立到风险管理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其次,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这些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及以发包商的立场为主,缺乏对发展中国家服务外包产业一般性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与服务外包承接方的研究。再次,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和管理学理论对金融服务外包作理论上的解释,这些研究比较注重理论变量之间关系的概念型研究,总体上看,研究方法不够系统全面,缺乏实证分析,实践指导意义有所欠缺。

作者:危乐婷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2篇

[论文摘要]对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分析了企业的四种物流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物流外包决策的三种因素,进而提出了物流外包分析矩阵和物流外包决策分析流程。

自从80年代以来,外包(outsourcing)已成为企业运营的一大趋势。许多企业,包括生产企业,也包括流通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摒弃了“大而全”的传统意识,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从而纷纷将自己的全部或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在所有业务外包中,物流业务外包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最为普及、最受欢迎的一种外包业务。这就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将物流业务外包,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如何进行企业物流外包决策呢?

一、企业物流运作方式

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有以下四种:

(一)自营物流: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企业,把物流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营物流。

(二)直接使用第二方物流:对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物流活动并不很复杂,加上客观存在的一些原因,企业自己完成对第二方物流的整合。

(三)使用第三方物流:将物流活动外包,是近年来企业专注核心业务的结果。

(四)部分自理,部分使用第三方物流:这类企业往往在原料物流上自理,而利用第三方物流的管理能力和配送能力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

物流外包已为众多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及跨国公司所采用,发展迅速,但物流外包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这种物流形式之前,需要对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做详细的分析,以制定应对策略,有效地控制风险。

企业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综上所述,物流外包虽然具有成本节约等方面的优势,但同时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这也是有些企业放弃物流外包而选择物流自营的原因之一。因此,企业需要进行物流决策:物流活动是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而承担一些风险,还是自身培养一些技术专家来防范相关的风险。

三、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模式

到底使用哪种物流运作方式,必须对企业的物流进行战略上的考虑。

(一)识别企业核心能力(Key Competence)

企业核心力量是企业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价值优越性、差异性、难代替性、可延伸性等特征。对企业的核心力量和非核心力量进行区分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在某一业务上的突出业绩并不意味着该项业务就一定是战略核心的一部分。在识别了本企业的核心力量之后,也就明确了非核心的能力。

(二)物流外包决策考虑因素

从某种意义讲,物流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任一物流活动,都存在着自己做或外购的决策。对于企业而言,物流外包决策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Hamel等BPR专家认为:“一个组织应该将价值创造体系中的每项活动定义为一种服务;仔细分析每项服务活动,看其是否能成为世界最佳;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公司内部供应成为世界最佳的活动,就将其取消、外包或与他人合作”。如果自营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并且通过自身努力难以达到最佳,那么,从企业战略上考虑,应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将物流外包。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外包存在的风险。

2.物流对企业降低成本的影响

降低成本往往是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最原始的动机。由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往往拥有规模、专业优势、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这些都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企业可以借此获得较为显著的成本降低。据美智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仓储协会2002年对第三方物流市场状况的调查表明:有33%的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的原因是降低成本,占第一主要原因,而专注企业核心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减化复杂流程、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分别占27%、24%、13%、3%。

物流总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D=T+S+L+FW+VW+P+C

式中:D为物流系统总成本;T为系统运输总成本;S为库存维持费用;L为批量成本;FW为系统总固定仓储费用;VW为系统总变动仓储费用;P为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C为客户服务费用。

3.物流对企业提高服务水平的影响

物流实际上是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的一种权衡。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目的,在于以更少的成本达到目前的服务水平,或以现有的成本达到更高的服务水平,或增加少量成本,以实现服务水平的大提升。

4.物流外包对企业形象的影响

当前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低成本、高质量和准时交货等方面,其中低成本和高质量可由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但往往容易在交货时 间和售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得不尽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形象和顾客满意度。因此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可以使客户得到优质的物流服务,从而 缩短定单的备货周期,有效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使制造企业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

5.物流外包对企业经营风险分担的影响

制造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时,可以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分散由政府、经济、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制造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专业和规模优势对物流进行整合,可以更好地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在生产经营活动和物流活动中找到一种平衡,保持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使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总成本都达到最低,从而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分担。

参考文献

[1]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郝聚民:《第三方物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安全外包存在的风险,根据风险提出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详细探讨了信息安全外包风险与管理的具体实施。文章以期时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进行控制,并获得与外包商合作的最大收益。

1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

1.1信任风险

企业是否能与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建立良好的工作和信任关系,仍是决定时候将安全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可以访问到企业的敏感信息,并全面了解其企业和系统的安全状况,而这些重要的信息如果被有意或无意地对公众散播出去,则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害。并且,如若企业无法信任外包商,不对外包商提供一些关键信息的话,则会造成外包商在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从而导致某些环节的失效,这也会对服务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信任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也是很大程度上风险规避的重点内容。

1.2依赖风险

企业很容易对某个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产生依赖性,并受其商业变化、商业伙伴和其他企业的影响,恰当的风险缓释方法是将安全服务外包给多个服务外包商,但相应地会加大支出并造成管理上的困难,企业将失去三种灵活性:第一种是短期灵活性,即企业重组资源的能力以及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应变能力;第二种是适应能力,即在短期到中期的事件范围内所需的灵活性,这是一种以新的方式处理变革而再造业务流程和战略的能力,再造能力即包括了信息技术;第三种灵活性就是进化性,其本质是中期到长期的灵活性,它产生于企业改造技术基本设施以利用新技术的时期。进化性的获得需要对技术趋势、商业趋势的准确预测和确保双方建立最佳联盟的能力。

1.3所有权风险

不管外包商提供服务的范围如何,企业都对基础设施的安全操作和关键资产的保护持有所有权和责任。企业必须确定服务外包商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职责,并且其服务级别协议条款支持这一职责的履行。正确的风险缓释方法是让包括员工和管理的各个级别的相关人员意识到,应该将信息安全作为其首要责任,并进行安全培训课程,增强常规企业的安全意识。

1.4共享环境风脸

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使用的向多个企业提供服务的操作环境要比单独的机构内部环境将包含更多的风险,因为共享的操作环境将支持在多企业之间共享数据传输(如公共网络)或处理(如通用服务器),这将会增加一个企业访问另一企业敏感信息的可能性。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风险。

1.5实施过程风险

启动一个可管理的安全服务关系可能引起企业到服务外包商,或者一个服务外包商到另一个外包商之间的人员、过程、硬件、软件或其他资产的复杂过渡,这一切都可能引起新的风险。企业应该要求外包商说明其高级实施计划,并注明完成日期和所用时间。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对实施过程中风险的时间期限做出了限制。

1.6合作关系失败将导致的风险

如果企业和服务商的合作关系失败,企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合作关系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时间损失都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合作关系的失败归根究底来自于企业和服务外包商之间的服务计划不够充分完善以及沟通与交流不够频繁。这种合作关系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失败,如同其他商业关系一样,它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同时还需要合作关系双方进行频繁的沟通。

2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

要进行成功的信息安全外包活动,就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框架,这对于企业实施和管理外包活动,协调与外包商的关系,最大可能降低外包风险,从而达到外包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的内容分为几个主体部分,分别包括企业协同信息安全的外包商确定企业的信息安全的方针以及信息安全外包的安全标准,然后是对企业遭受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并根据方针和风险程度.决定风险管理的内容并确定信息安全外包的流程。之后,双方共同制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安全外包的控制方法,协调优化企业的信息安全相关部门的企业结构,同时加强管理与外包商的关系。

3信息安全外包风险管理的实施

3.1制定信息安全方针

信息安全方针在很多时候又称为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方针指的是在一个企业内,指导如何对资产,包括敏感性信息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指导或者指示。信息安全的方针定义应该包括:(1)信息安全的定义,定义的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的总体目标、信息安全具体包括的范围以及信息安全对信息共享的重要性;(2)管理层的目的的相关阐述;(3)信息安全的原则和标准的简要说明,以及遵守这些原则和标准对企业的重要性;(4)信息安全管理的总体性责任的定义。在信息安全方针的部分只需要对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安全职能给出概括性的定义,而具体的信息安全保护的责任细节将留至服务标准的部分来阐明。

3.2选择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BS7799与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013335是目前通用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1)BS7799:BS7799标准是由英国标准协会指定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标准包括如下两部分:BS7799-1;1999《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BS7799-2:19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2)IS013335:IS013335《IT安全管理方针》主要是给出如何有效地实施IT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指南。该标准目前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信息技术安全的概念和模型部分;信息技术安全的管理和计划部分;信息技术安全的技术管理部分;防护和选择部分以及外部连接的防护部分。

3.3确定信息安全外包的流程

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商业特性、地理位置、资产和技术来对信息安全外包的范围进行界定。界定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1)需要保护的信息系统、资产、技术;(2)实物场所(地理位置、部门等)。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应该根据企业的信息安全方针和所要求的安全程度,识别所有需要管理和控制的风险的内容。企业需要协同信息安全的外包商选择一个适合其安全要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然后进行合乎规范的评估,识别目前面临的风险。企业可以定期的选择对服务外包商的站点和服务进行独立评估,或者在年度检查中进行评估。选择和使用的独立评估的方案要双方都要能够接受。在达成书面一致后,外包商授予企业独立评估方评估权限,并具体指出评估者不能泄露外包商或客户的任何敏感信息。给外包商提供关于检查范围的进一步消息和细节,以减少任何对可用性,服务程度,客户满意度等的影响。在评估执行后的一段特殊时间内,与外包商共享结果二互相讨论并决定是否需要解决方案和/或开发计划程序以应对由评估显示的任何变化。评估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和文档在控制过程中都应该予以建立和保存,企业将这些文档作为评估的重要工具,对外包商的服务绩效进行考核。评估结束后,对事件解决方案和优先级的检查都将记录在相应的文件中,以便今后双方在服务和信息安全管理上进行改进。

3.4制定信息安全外包服务的控制规则

依照信息安全外包服务的控制规则,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定义了服务规则的框架,主要阐明信息安全服务要如何执行,执行的通用标准和量度,服务外包商以及各方的任务和职责;第二部分是信息安全服务的相关要求,这个部分具体分为高层服务需求;服务可用性;服务体系结构;服务硬件和服务软件;服务度量;服务级别;报告要求,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安全要求,包括安全策略、程序和规章制度;连续计划;可操作性和灾难恢复;物理安全;数据控制;鉴定和认证;访问控制;软件完整性;安全资产配置;备份;监控和审计;事故管理等内容。

3.5信息安全外包的企业结构管理具体的优化方案如下:

(1)首席安全官:CSO是公司的高层安全执行者,他需要直接向高层执行者进行工作汇报,主要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主要管理部门的领导、首席法律顾问。CSO需要监督和协调各项安全措施在公司的执行情况,并确定安全工作的标准和主动性,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通信、法律、设备管理等部门。

(2)安全小组:安全小组的人员组成包括信息安全外包商的专业人员以及客户企业的内部IT人员和信息安全专员。这个小组的任务主要是依照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与企业签订的服务控制规则来进行信息安全的技术。

(3)管理委员会:这是信息安全服务外包商和客户双方高层解决问题的机构。组成人员包括双方的首席执行官,客户企业的CIO和CSO,外包商的项目经理等相关的高层决策人员。这个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负责审核年度的服务水平、企业的适应性、评估结果、关系变化等内容。

(4)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的会议主要解决计划性问题。如服务水平的变更,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服务优先等级的更换以及服务的财政问题等,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内部的TI’人员和安全专员,还有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外包商的具体项目的负责人。

(6)安全工作组:安全工作组的人员主要负责解决信息安全中某些特定的问题,工作组的人员组成也是来自服务外包商和企业双方。工作组与服务交换中心密切联系,将突出的问题组建成项目进行解决,并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咨询委员会。

(7)服务交换中心:服务交换中心由双方人员组成,其中主要人员是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中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人员。他们负责联络各个业务部门,发掘出企业中潜在的信息安全的问题和漏洞,并将这些问题报告给安全工作组。

(8)指令问题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员组成全部为企业内部人员,包括信息安全专员以及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在安全小组的技术人员解决了企业中的安全性技术问题之后,或者,是当CSO了关于信息安全的企业改进方案之后,这些解决方案都将传送给指令问题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员经过学习讨论后,继而将其到各个业务部门。

(9)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全部由企业内部人员组成。负责对外包商的服务过程的监督。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分析,对策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兴起了企业外包的风潮,后来发展到欧日,再后来扩展到整个世界。到目前企业外包所包含的内容也从传统的信息、制造业等,扩展到了企业人力资源模块。据相关调研,2000年时美国的人力资源服务投入就超过了227亿美元,其中人力资源外包是其增长量最大的一块。当时有研究者对美国的外来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做预估,预言未来几年这方面的投入将翻番,且以人力资源外包投资增长最快。事实上,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外包就发展较广泛,当时大量的PEO机构(专业雇主机构),来服务于其它企业的人力资源方面,也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外包服务。

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必要性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产生根源 企业人力资源的外包可以说是管理细化的产物,它的实质就是劳动分工的延伸,企业为了减少管理的复杂,就会将部分职位进行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作业性的、战略性的两种,许多的企业大都忙碌于较为基础的作业性管理,很少有时间投入到战略性管理上,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工作。另外人力资源的具体工作涉及较多,通过外包方式,来简化工作,有利于企业员工将更多的经历精力投入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工作上面。

(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作用 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外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因为企业在自己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接触招聘、人员面试等多项环节工作,这不仅要投入人力、物力,更得投入财力。然而将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就能使企业在人力方面的投入转到中介公司,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再有人力资源外包,对企业来说是精简机构,这不禁会使企业的效率提高,另外企业可以由此获得专业性的服务。

3.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呈现出较快的增速,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也是其以后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越来越多,由以前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合资企业,拓展到了我国各类企业;另一方面,外包范围得到拓宽。由早期的员工招聘等行政事务,延伸到了员工激励、主管选择等战略工作水平。前期中国人力资源外包的调查显示,7成企业未曾用这项服务,用过这项服务而又放弃的比例也较高。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市场潜力较大,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的覆盖范围还比较窄,这一领域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虽然我国外包管理起步较晚,但它为我国企业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具体的实践中也需要企业自身进行不断的探索完善。(2)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有很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概念的引入,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处于探索阶段。

4.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策

(1)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认识 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毕业论文随着市场的成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也进一步成熟,外包承包的企业也积极进行市场开发,另外随着企业管理层面的逐步完善,它们也会渐渐地感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来的利益,明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优点,进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就会逐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要注意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决策方法 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企业的决策应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要结合自身企业的指标来确定企业是否需要人力资源外包。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忙于日常的关键工作,如人事档案、员工福利等,这时为了减轻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量,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用在企业的关键工作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翰威特咨询公司在亚太地区曾对4百多家公司进行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调研,在调研中发现超过一半的公司认可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它们认为这样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主营业务上,另外有关调查显示,企业外包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使企业面对市场的适应能力获得提高。其次,企业要关注哪块业务可以外包,通常人力资源的工作职能包括招聘、培训、HR信息系统、薪酬、福利、绩效考核。这些职能可大致分为事务型、职能型、战略型三类。事务型是指如工资、福利等传统人事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较为重要的工作。职能型是指如招聘、培训、考核等基础性的工作,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工作。战略型是指如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文化优化等战略性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创新性工作。根据工作的重要性来讲,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应优先选择事务型业务外包,其次选择职能型业务外包,而战略型业务则不能也不容易进行外包。另外这种外包业务的选择,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果企业觉得自身在某项职能中缺乏人手或能力,就可以选择将这类职能工作外包。

(3)企业注意规避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的风险 企业实施外包时要注意规避其中存在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与外包商的合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要考虑外包商的资质、声誉、经验等,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明确外包责任、服务要求、费用明细等;外包中要加强与外包商的沟通,以及监督其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发生;外包后要注意进行评估总结,做好外包带来的效益分析。企业在实施外包之前,就应该制定好外包细则,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尽可能将外包风险降到最低。

(4)要规范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虽然已经兴起一段时间,但在市场上仍然不够规范,对应的组织管理也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对应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避免非正规操作。另外可以组织建立外包行业的协会等类似机构,使其能够为外包行业做出指导或提供服务,另外可以让其进行外包新技术、新方法创新,进而使市场更规范。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由于自身特点,能较好地服务于一些企业,为它们提供专业知识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要,选择人力资源外包的企业也需要做到良好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外包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安全外包存在的风险,根据风险提出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详细探讨了信息安全外包风险与管理的具体实施。文章以期时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进行控制,并获得与外包商合作的最大收益。

论文关键词:信息安全外包风险管理

1信息安全外包的风险

1.1信任风险

企业是否能与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建立良好的工作和信任关系,仍是决定时候将安全服务外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可以访问到企业的敏感信息,并全面了解其企业和系统的安全状况,而这些重要的信息如果被有意或无意地对公众散播出去,则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害。并且,如若企业无法信任外包商,不对外包商提供一些关键信息的话,则会造成外包商在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从而导致某些环节的失效,这也会对服务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信任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也是很大程度上风险规避的重点内容。

1.2依赖风险

企业很容易对某个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产生依赖性,并受其商业变化、商业伙伴和其他企业的影响,恰当的风险缓释方法是将安全服务外包给多个服务外包商,但相应地会加大支出并造成管理上的困难,企业将失去三种灵活性:第一种是短期灵活性,即企业重组资源的能力以及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应变能力;第二种是适应能力,即在短期到中期的事件范围内所需的灵活性,这是一种以新的方式处理变革而再造业务流程和战略的能力,再造能力即包括了信息技术;第三种灵活性就是进化性,其本质是中期到长期的灵活性,它产生于企业改造技术基本设施以利用新技术的时期。进化性的获得需要对技术趋势、商业趋势的准确预测和确保双方建立最佳联盟的能力。

1.3所有权风险

不管外包商提供服务的范围如何,企业都对基础设施的安全操作和关键资产的保护持有所有权和责任。企业必须确定服务外包商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职责,并且其服务级别协议条款支持这一职责的履行。正确的风险缓释方法是让包括员工和管理的各个级别的相关人员意识到,应该将信息安全作为其首要责任,并进行安全培训课程,增强常规企业的安全意识。

1.4共享环境风脸

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使用的向多个企业提供服务的操作环境要比单独的机构内部环境将包含更多的风险,因为共享的操作环境将支持在多企业之间共享数据传输(如公共网络)或处理(如通用服务器),这将会增加一个企业访问另一企业敏感信息的可能性。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风险。

1.5实施过程风险

启动一个可管理的安全服务关系可能引起企业到服务外包商,或者一个服务外包商到另一个外包商之间的人员、过程、硬件、软件或其他资产的复杂过渡,这一切都可能引起新的风险。企业应该要求外包商说明其高级实施计划,并注明完成日期和所用时间。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对实施过程中风险的时间期限做出了限制。

1.6合作关系失败将导致的风险

如果企业和服务商的合作关系失败,企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合作关系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时间损失都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合作关系的失败归根究底来自于企业和服务外包商之间的服务计划不够充分完善以及沟通与交流不够频繁。这种合作关系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失败,如同其他商业关系一样,它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同时还需要合作关系双方进行频繁的沟通。

2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

要进行成功的信息安全外包活动,就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框架,这对于企业实施和管理外包活动,协调与外包商的关系,最大可能降低外包风险,从而达到外包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安全外包的管理框架的内容分为几个主体部分,分别包括企业协同信息安全的外包商确定企业的信息安全的方针以及信息安全外包的安全标准,然后是对企业遭受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并根据方针和风险程度.决定风险管理的内容并确定信息安全外包的流程。之后,双方共同制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安全外包的控制方法,协调优化企业的信息安全相关部门的企业结构,同时加强管理与外包商的关系。

3信息安全外包风险管理的实施

3.1制定信息安全方针

信息安全方针在很多时候又称为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方针指的是在一个企业内,指导如何对资产,包括敏感性信息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指导或者指示。信息安全的方针定义应该包括:(1)信息安全的定义,定义的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的总体目标、信息安全具体包括的范围以及信息安全对信息共享的重要性;(2)管理层的目的的相关阐述;(3)信息安全的原则和标准的简要说明,以及遵守这些原则和标准对企业的重要性;(4)信息安全管理的总体性责任的定义。在信息安全方针的部分只需要对企业的各个部门的安全职能给出概括性的定义,而具体的信息安全保护的责任细节将留至服务标准的部分来阐明。

3.2选择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BS7799与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013335是目前通用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

(1)BS7799:BS7799标准是由英国标准协会指定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标准包括如下两部分:BS7799-1;1999《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BS7799-2:19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2)IS013335:IS013335《IT安全管理方针》主要是给出如何有效地实施IT安全管理的建议和指南。该标准目前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信息技术安全的概念和模型部分;信息技术安全的管理和计划部分;信息技术安全的技术管理部分;防护和选择部分以及外部连接的防护部分。

3.3确定信息安全外包的流程

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商业特性、地理位置、资产和技术来对信息安全外包的范围进行界定。界定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1)需要保护的信息系统、资产、技术;(2)实物场所(地理位置、部门等)。信息安全的外包商应该根据企业的信息安全方针和所要求的安全程度,识别所有需要管理和控制的风险的内容。企业需要协同信息安全的外包商选择一个适合其安全要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然后进行合乎规范的评估,识别目前面临的风险。企业可以定期的选择对服务外包商的站点和服务进行独立评估,或者在年度检查中进行评估。选择和使用的独立评估的方案要双方都要能够接受。在达成书面一致后,外包商授予企业独立评估方评估权限,并具体指出评估者不能泄露外包商或客户的任何敏感信息。给外包商提供关于检查范围的进一步消息和细节,以减少任何对可用性,服务程度,客户满意度等的影响。在评估执行后的一段特殊时间内,与外包商共享结果二互相讨论并决定是否需要解决方案和/或开发计划程序以应对由评估显示的任何变化。评估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和文档在控制过程中都应该予以建立和保存,企业将这些文档作为评估的重要工具,对外包商的服务绩效进行考核。评估结束后,对事件解决方案和优先级的检查都将记录在相应的文件中,以便今后双方在服务和信息安全管理上进行改进。

3.4制定信息安全外包服务的控制规则

依照信息安全外包服务的控制规则,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定义了服务规则的框架,主要阐明信息安全服务要如何执行,执行的通用标准和量度,服务外包商以及各方的任务和职责;第二部分是信息安全服务的相关要求,这个部分具体分为高层服务需求;服务可用性;服务体系结构;服务硬件和服务软件;服务度量;服务级别;报告要求,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安全要求,包括安全策略、程序和规章制度;连续计划;可操作性和灾难恢复;物理安全;数据控制;鉴定和认证;访问控制;软件完整性;安全资产配置;备份;监控和审计;事故管理等内容。

3.5信息安全外包的企业结构管理具体的优化方案如下:

(1)首席安全官:CSO是公司的高层安全执行者,他需要直接向高层执行者进行工作汇报,主要包括: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主要管理部门的领导、首席法律顾问。CSO需要监督和协调各项安全措施在公司的执行情况,并确定安全工作的标准和主动性,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通信、法律、设备管理等部门。

(2)安全小组:安全小组的人员组成包括信息安全外包商的专业人员以及客户企业的内部IT人员和信息安全专员。这个小组的任务主要是依照信息安全服务的外包商与企业签订的服务控制规则来进行信息安全的技术。

(3)管理委员会:这是信息安全服务外包商和客户双方高层解决问题的机构。组成人员包括双方的首席执行官,客户企业的CIO和CSO,外包商的项目经理等相关的高层决策人员。这个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负责审核年度的服务水平、企业的适应性、评估结果、关系变化等内容。

(4)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的会议主要解决计划性问题。如服务水平的变更,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服务优先等级的更换以及服务的财政问题等,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内部的TI’人员和安全专员,还有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外包商的具体项目的负责人。

(6)安全工作组:安全工作组的人员主要负责解决信息安全中某些特定的问题,工作组的人员组成也是来自服务外包商和企业双方。工作组与服务交换中心密切联系,将突出的问题组建成项目进行解决,并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咨询委员会。

(7)服务交换中心:服务交换中心由双方人员组成,其中主要人员是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中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人员。他们负责联络各个业务部门,发掘出企业中潜在的信息安全的问题和漏洞,并将这些问题报告给安全工作组。

(8)指令问题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员组成全部为企业内部人员,包括信息安全专员以及各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在安全小组的技术人员解决了企业中的安全性技术问题之后,或者,是当CSO了关于信息安全的企业改进方案之后,这些解决方案都将传送给指令问题管理小组,这个小组的人员经过学习讨论后,继而将其到各个业务部门。

(9)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全部由企业内部人员组成。负责对外包商的服务过程的监督。

第6篇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外包的作用,防止其可能出现问题,企业在实际操作内部审计外包时,应当把握好风险评估、外包商选择、外包合同审查和事后监督控制等主要环节。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操作环节

内部审计外包(OutsourcingtheInternalAuditFunction)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或人员执行。它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审计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有利于转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外包在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企业在实际操作内部审计外包时,应当把握好风险评估、外包商选择、外包合同审查和事后监督控制等主要环节。

一、评估风险

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负责了解与内部审计外包相关的风险,并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程序能充分到位。作为董事会职责的一部分,董事会应当就内部审计外包对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的支持情况、与外包商的关系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没有一个有效的风险评估阶段,内部审计外包就可能与企业的战略计划不一致,或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

评估内部审计外包风险,一方面要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各种客观的统计、计划、总结等历史资料,以及本企业或其他企业的风险事故的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并在必要时向专家咨询,从而发现外包可能出现的风险,为后期的风险控制提供对象。同时也要注意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评估是一项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随着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大小和种类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去评估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评估应当考虑下列情形:企业的战略目的、目标和经营需要;评价和监督外包商的能力;内部审计业务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外包的风险程度;对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明确要求;必要的控制和报告程序;外包商的义务;内部审计外包的应急计划;对内部审计外包协议的持续评估,以评价是否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外包商的工作业绩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和有关准则等。

二、选择外包商

选择好的外包商是内部审计外包成功实施的关键。如果企业对外包商的选择出现失误,将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一定要谨慎选择外包商。一个良好的外包商必须是内部控制完备、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外包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质量承诺。质量承诺是否达到企业的预期要求,是否能有效解决企业的问题,是选择外包商的首要因素。

b.收费标准。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降低成本。内部审计外包是否一定会节约成本,因企业的具体情况而论,不能轻易做出主观判断。所以将内部审计业务进行外包前,进行综合性的成本分析是保证决策正确的客观要求,而外包商的收费标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c.外包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外包的一般是不占优势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为了弥补内部审计的缺陷而采取的行动。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首选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的服务商,这也是质量承诺得以实现的基础。在外包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企业应当考虑:评估外包商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经验和能力;评价外包商在未来预期的运作环境下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经验知识;必要的话,要进行现场督察,以更好地了解外包商是如何开展内部审计服务的。21写作秘书网

d.外包商的市场地位及市场成熟度。考虑外包商在内部审计行业中的执业期限有多长、市场份额有多大,这关系到外包商提供服务被监管部门认可的程度,也可用以评价外包商承接内部审计业务的资质。

三、审查外包合同

选择好外包商之后,企业应该与外包商就有关事项签订外包合同。外包合同作为双方的主要约束条件,对外包合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的合同可以帮助企业甄别高效承包商,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问题,促使承包商努力完成外包业务。

内部审计外包合同应当考虑企业经营需求和在风险评估、选择外包商阶段被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内容应当包括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业绩标准、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审计条款、报告制度、审计收费、争议解决。

a.服务范围:合同应当明确规定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外包商的任务和职责;外包商实施的风险分析和制定的计划必须事先得到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批准。

b.业绩标准:业绩标准规定了外包商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企业应当定期审查外包商的业绩标准,确保其内部审计服务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

c.安全保密:合同应当规定外包商保守执行业务过程中获知的商业秘密,以防止其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d.控制措施:企业应当考虑外包商的内部控制措施;遵循监管要求的合规性;外包商保持的有关记录;高级管理层及其代表、外部审计人员和监管当局有权在任何时候接触与外包商任务有关的记录,包括审计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

e.审计条款:合同应当注明外包商提供的内部审计报告类型(如财务、内部控制和安全评估)。合同也应当注明内部审计次数、有关审计成本和企业获取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利。

f.报告制度:合同条款应当规定企业收到的内部审计报告的时间、类型和次数。

g.审计收费:合同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服务收费的计费依据、计费标准及付款方式与时间。

h.争议解决:企业应当在合同中订立一个争议解决规定,以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环境的变化会给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带来新的问题,企业管理当局在签订外包合同时应考虑合同是否具备足够的灵活性,所以企业与外包商之间也应当订立可以改变合同条款的协议,尤其是会预料到可能出现重大问题而需要扩大审计工作的时候。在签字之前,双方应当聘请法律顾问进行审查。

四、控制和监督

内部审计外包后,企业面对的不再是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而是承包商,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运作风险。因此,对整个外包活动的控制和监督就显得额外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外包工作的成败,是整个外包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外包过程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甄别并加以控制,那么企业不仅不能从外包中获益,还有可能面临难以估量的损失。特别是当企业将一项重要的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出去的时候,就更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督。

企业可以不参与外包审计,但不能不控制审计过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论是否外包,企业的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都应对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工作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负最终的责任。部分外包内部审计业务的企业,应当考虑维持一支少量精干的内部审计队伍,并让具备资深和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担任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外包商协助内部审计人员确定要审查的风险,提出建议,实施经内部审计经理批准的审计程序,并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其发现的问题。全部外包内部审计业务的企业,应保留一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日程进行适当的安排和控制。

对外包过程的监督,主要是监督承包商的行为及结果,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监督外包商的运作状况

审查审计报告和获取的监管检查报告,评价外包商控制措施的完备性;跟踪检查审计报告所指明的任何缺陷;定期审查外包商与内部控制有关的政策;监督外包商在内部审计方面的人动;实施现场监督检查等。

b.评估外包商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

企业应当定期审查有关外包商业绩的报告,确定这些报告是否准确;及时追查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评估外包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水准的计划;评价外包商支持和增强企业战略导向的能力等。

c.监督合同遵守情况

企业应当定期审查合同条款是否得到遵守,是否有必要根据企业需要对某些条款进行修改;保留与合同遵守、修改和争议解决相关的档案记录。

如果外包合同出现突然终止的情况,企业要有应急措施。假如在内部审计领域还有许多可待选择的外包商,应急措施应当对某个候选外包商进行详细的调查。假如新外包商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开展工作,企业就必须考虑临时增加其自身的内部审计能力。

内部审计外包合同完成后,企业要对本轮外包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地解决本轮外包中遗留的各种问题,如解决合同争议、进行事后的补救工作等,为下一轮外包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吴秋生,冯婷.当前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转变的观念[J].中国审计,2008(11).

第7篇

【论文摘要】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这种举措,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从总体上提升竞争优势,但是,也给公司治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应根据公司自身的规模、性质、财务状况等作出外包的决策。

外包是现代企业建立起应变性组织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组织的再造和管理战略的实施和拓展。从西方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外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形式:一是部分外包。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一些经常性的、不太重要的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而对一些重要的、涉及面较广、需要较高职业判断技能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审计工作则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二是全部外包。企业不设内部审计机构,与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审计服务机构签约,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机构由其提供职业内部审计服务。三是审计管理咨询,主要是指请咨询机构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等。四是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可称合作内审,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并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内审外包已很普遍,根据美国内部审计协会统计结果表明:内部审计外包能为企业节约财务预算开支,且服务优质高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细分和服务不断完善,经济全球一体化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内部审计外包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一)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外部审计人员工作时,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与企业其他部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使之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委托事项进行审计,并严格地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要求实施审计,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

(二)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审计技巧,而我国目前的内审人员队伍还不能满足这些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外部审计组织拥有大批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领域多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注册会计师作为外部审计主体,服务对象分布在各行各业,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同时,外部审计组织为了维护自身的信誉,会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审计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三)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一是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将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企业保留较少的内部审计人员,从而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费用、为更新和扩充知识而发生的培训费用以及支付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二是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面临的新环境,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内部审计外包,这些开发费用就可以分摊给多个客户。三是降低雇佣成本。内部审计外包将会拓宽外部审计的市场,从而也会加剧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的竞争,最终将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企业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规模经济的实现,使同样审计成本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提高或同样内部审计质量的审计成本降低,减轻了经济负担。

(四)分配资源更具灵活性

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且在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这一点是内部审计所不能及的。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将一些企业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的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避免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五)降低审计风险

由于内审人员知识结构等的限制,某些内审业务光靠内审人员是没有能力完成的。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部分审计业务除了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服务外,还可以采用内审外包的做法,以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论从实质上或是形式上都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为企业节约财务开支、降低雇佣成本,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稳定审计质量。如果内置增加的成本大于外包成本,且审计质量不如外包,那么,内部审计外包应是不错的选择。

二、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外部化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主要包括:

(一)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优势

内部审计职能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一部分,也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政策,了解企业文化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特点,可能提供更好的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咨询活动。而外部咨询人事只能凭借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服务,他们可能会把内部审计工作变成一种程序化的工作,不会像内部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降低为管理层服务的忠诚度。

(二)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难免让员工产生外部人控制内部人的感觉,工作积极性下降,这样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缺少了为企业未来的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的平台。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审计安全性与法律方面的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新生事物,外包主体和外包合作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去规范,外包服务的安全问题让人担忧。由于外包减少了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控,外包合作者掌握了大量的外包主体的信息和机密,使外包主体陷入被动,如果外露可能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内部审计丧失主动性和前瞻性

内部审计外包后,外包人员一般只在契约规定的范围内消极地进行审计,尽量削减审计计划,减少审计工作量,不是积极主动地帮助管理层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且外包人员不熟悉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并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对公司内部治理效率的提高,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高层管理者和信息委员会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也可能使信息外泄,影响公司治理有效性。此外,外包人员可能消极工作,缺乏忠诚度,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内部审计仍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外包的趋势,可以精简内审机构,通过采用合作内审的办法,实现内部审计的外包。

三、内部审计外包关键环节的把握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企业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至于外包的方式和范围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在审计外包的工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企业管理层应使内部审计人员明白,外部审计师是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来抢他们饭碗的,消除担忧,增加信任感,使内部审计师真正接纳外部审计人员,通过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来弥补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的弊端。

(二)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

制定内部审计指导性规范,使内部审计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决策分析,考虑是否开展外包以及外包的内容;然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可以考虑采用作为部分内审职能外包、审计管理咨询以及合作内审的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参照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成本效益作出决策。企业应该设置内审部门,配备熟悉企业情况、业务水平精干的内部审计人员,并根据企业需要,聘请注册会计师或者其他的专门人才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可以采用“作为内部审计补充”的形式,借助注册会计师完成依靠内部力量无法完成的工作。企业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等方面可以采用“审计管理咨询”的形式。对于那些内部审计业务很少的中小型企业,难以聘到高水平的审计师,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此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当然,更多企业可选择合作内审。在此形式下,企业保留较少的内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师的合作获得许多内审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判断和知识技能,为企业节约了培训费用。内审人员能够利用外审人员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审工作,并就审计方式、审计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内部审计人员还可把握审计建议的可行性,确保审计工作结果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更具针对性。

无论企业选择哪种方式,都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来决定。但是成本将不再是企业管理层作出决定的唯一依据,审计服务的有效性,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条件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将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要做好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控制

开展内部审计外包可以节约企业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但同时也要警惕其伴随的风险。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审计外包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限制、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着重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机构选择、合同审查、监督控制等方面做好控制工作,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同时审计外包双方应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和信息,以保证外包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外包的风险。

研究内部审计外包是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更好地治理公司。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规模、性质、财务状况等作出外包的决策。内部审计将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因此,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成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双赢战略,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内部审计外包对内部审计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12-19.

[2] 付贞杰.内部审计外包之辨析[J].山东审计,2003(9):23-24.

[3] 王妍玲.内部审计外包的有关问题探析[J].商业研究,2005(10):26-28.

[4] 孙燕东,曾晖,毕颜杰.内部审计外包问题浅探[J].黑龙江财会,2003(3):40.

[5] 毕华书,马莉.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审计资源配置的思考[J].绿色财会,2006(10):27-28.

[6] 赵恒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内部审计外包[J].企业经济,2005(10):180-181.

[7] 高子宏.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新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35-38.

第8篇

(一)物流业务外包的界定

所谓物流业务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即需方)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即供方)运作,这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简言之,物流业务外包是由发包方或委托方与承包方或受托方之间基于契约合同而产生的一种业务关系。

(二)物流业务外包的特点

物流这种业务外包关系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长期的跨组织关系。物流业务外包是一种长期的跨组织关系,而不是基于单个交易的传统关系。作为物流业务外包载体的第三方物流有别与传统的交易物流,它不是仅满足客户企业的临时物流需求,而是根据长期合同条款的规定,提供长期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并且它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物流服务,实现价值增值。第三方物流企业站在客户企业的角度,按照客户企业的业务流程和需求,量身定制全方位的,差异化的物流解决方案,提供物流运作服务。这也表明物流服务理论从“产品推销”发展到了“市场营销”阶段,同时通过一定的加工,包装等拓展服务范围,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2.物流外包各方之间体现的是合作关系。外包双方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交易性关系”,通过合作完成互补性工作,实现单方面难以完成的成效。合作各方共享信息,共担风险,互惠互利谋求“双赢”而不是零和竞争。利益一体化是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利润基础。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利润从本质上讲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即我们经常提到的第三利润源泉。与传统的物流服务不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源泉与工商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利润来源不仅仅来自运费、仓管费等直接收入,也不仅仅是以工商企业的成本性支出为代价,而是来源于与工商企业一起在物流领域创造的新价值。其运作低成本加上为工商企业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从而大大地提高工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与传统的物流服务方式有本质的不同。

3.合作伙伴数量约定。在物流外包合作伙伴关系中,物流需求企业一般只保留少数几个物流伙伴。物流需求企业的物流伙伴的数目取决于自身的经营以及第三方物流的供应能力。而在传统的交易关系中有“更多的物流供应商”可选为服务对象。五是长期战略联盟关系。双方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签订契约前提下,借助互联网技术,扬长避短,资源互补,在“亲密”与“愿景”氛围下,产生1+1﹥2的聚核效应,取得“共赢”效果。

二、企业物流业务外包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存在控制能力下降的风险

在物流业务外包的过程中,企业在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之后,其更多的是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掌控自身物流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会参与到客户企业的采购、生产、分销、售后服务、信息传递等生产经营环节,成为客户企业实际上的物流业务管理者。如果客户企业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监控、跟踪控制、绩效评价等手段,容易导致物流服务提供商缺乏相应的约束,进而使得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发生阻碍。信息传递在出现偏差、延误的情况下,甚至不能有效到达企业,容易出现客户企业对物流业务的控制能力面临降低的风险。

(二)面临信息泄漏的风险

在物流业务外包的过程中,客户企业为了让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好地进行自身物流业务的运行及管理,会将许多信息告知物流服务提供商。在长期的物流外包合作中,客户企业的公司战略如供应渠道、市场竞争策略、经营现状、未来发展规划、产品结构调整、客户关系管理策略等,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可能得到其信息,甚至其还会接触到客户企业的机密信息。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职业道德感不强,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商业机密泄露。而这些泄露的信息一旦被客户企业的竞争对手知道,客户企业在竞争中将陷入被动局面,进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面临与客户关系削弱的风险

企业采用自营物流的方式,往往能够实现与上下游厂商的直接联系与沟通,企业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而在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企业与上下游厂商的信息沟通往往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进行传递,企业不能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客户对服务质量满意度情况,以及客户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等重要信息,企业也不能及时对物流服务或产品的缺陷进行改进,容易导致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下降,影响企业在客户中的形象。

(四)其他风险

1.企业外包决策失误风险。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识别自身的核心业务,在自营物流与物流外包、在物流业务部分外包与全部外包中艰难抉择,常常会因作出了错误物流外包决策后遭受巨大的损失。

2.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协调困难的风险。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双方的背景、利益主体不甚相同,再加上如果双方没有建立很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与矛盾协调机制,双方协调运作的困难是很大的。

3.企业物流管理能力进一步下降的风险。物流业务外包使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获得了竞争的优势,但是也会使企业丧失了在物流业务管理上进行学习与创新的可能,进而使企业物流管理能力进一步下降。

4.企业物流成本确定与控制难度加大的风险。物流成本自身核算就较为复杂,物流业务外包后,整个物流业务的成本要等到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物流服务完成后才能知道,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确定与控制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三、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建议

(一)决策科学严密

企业在决定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时,除了要对外包成本与自营成本进行分析比较,在外包成本小于自营成本的情况才能做出物流业务外包的决策之外,企业还要设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决策流程。首先要判断物流业务是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每个企业都有它的核心业务,即能为企业带来主要利润并能使企业保持一定竞争优势的业务。所以在进行物流业务外包的决策过程中,要先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在确定了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物流外包,整合利用外部资源,否则企业应该选择自营物流。其次要分析物流业务外包能不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只有能带来外部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才能选择外包。最后企业只有在内部管理层认识到物流外包的重要性并充分做好了外包的准备工作后,才能决定实施企业物流业务外包。

(二)选好物流业务外包伙伴

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外包伙伴的选择问题。企业需要从各个角度去考察物流服务提供商,考虑其物流服务价格、物流业务能力、物流服务质量、财务资信状况、风险应对等情况,并运用一系列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来分析评价物流服务提供商。首先要对可能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进行分析调查与评价,要对其战略规划、管理团队、信息系统、物流设施、行业经验、未来发展等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评价物流提供商的物流成本状况,并结合其信誉度进行综合考虑。其次评价后还要结合物流提供商提出的针对本企业的物流外包解决方案,探讨其是否能开发出可行性较强的物流信息系统模式。再次还要考察物流提供商能否具有按照本企业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换和组织实施物流方案的能力。最后根据调查评价的结果,从所有潜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中选择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本企业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与之形成良好的战略联盟关系。

(三)设计好物流外包合约

企业在选好物流供应商后,首先应设计一个完善规范的物流外包合作协议,并加强和规范物流外包合约的签订和管理,要在合约中较好地体现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各自承担的责任等法律问题。其次,企业在合约中除了保证自身物流业务外包得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维护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利益,使得双方互助互利,达到双赢的局面,这样就能保证双方的长期互信的良好合作关系。最后,企业还要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合约管理部门,在合约的设计、签订、管理等过程中全程参与,并能在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产生矛盾时及时沟通协调,保证合约的顺利履行,将企业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四)加强对外包物流业务的控制

企业在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签订合约后,在物流业务外包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监控,尤其是对其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检查与评价。对于物流作业的相关过程,客户企业也要加强管理,要参与到物流计划、操作标准、作业流程等管理过程中去,以此来加强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监控。要避免放任物流服务提供商单独运作管理企业物流业务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此外,企业也要建立内部相关的监控管理制度,对物流业务外包涉及到的商品货物等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

(五)完善良好的信息共享及保密机制

企业要享受物流业务外包所带来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竞争优势,就必须要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双方的信息共享应该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基础之上的,各自以企业的诚信、信誉、形象等作为承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及时准确地共享运输费用、运输计划、运输需求、仓储能力、仓储需求、生产计划等物流相关信息,最终实现提升外包物流业务的管理与运行水平的战略目标。双方还应建立有效的保密机制,在物流相关信息共享的同时还要做到相互保密,一旦发生泄漏对方商业秘密的情况,就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与法律责任。

第9篇

[论文摘要]说明邱村金矿采用采矿工程外包方式,详细阐述外包价格、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和产生的效益,通过外包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以适应矿山建设和发展需要。

一、概述

邱村金矿位于德化县葛坑镇交通便利,自1998年6月建成投产以来,开采+647m-+882m矿体,经调试及改造,目前实际采选生产能力200吨/日,最终产品金精矿全部供应福建省德化县冶炼厂。

二、采矿工程外包

(一)外包的概念

所谓外包(Outsourcing),英文直译为“外部资源”,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1]。外包的方式有:生产外包、后勤外包、销售外包、采选设计外包、财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等。

(二)外包的意义

其意义在于根据实际生产需要,企业将自己做不好或者别人能做得更好更便宜的事,把一项或几项工作外包出去,交由其它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达到降低本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这样本企业可集中精力去做企业的核心业务,以减少资金投入,达到企业效率最大化。

(三)井下采矿工程外包的方式

井下采矿工程外包的方式一般有3种。

1.按作业类型分包。即采矿和掘进承包。优点是:便于生产管理;缺点是:存在相互影响,岩石混入管理难度增加,不利于降低损失率和贫化率。

2.按作业区域分包[2]。即按不同中段进行分包。优点是:可以根据实际采掘情况进行调整。缺点是:不能实现专业化,每个中段各自为一个生产系统,不利于统一管理。

3.按工序分包。即按打眼、爆破、装车运输等分包。优点是:可以实现专业化作业。缺点是:成本较高,不利于生产管理。

(四)邱村金矿的采矿工程外包方式

邱村金矿采矿工程采用作业类型承包和按工序分包结合的外包方式,即采矿工程用作业类型承包,部分矿石运输采用单独分包。

三、采矿工程外包的管理

邱村金矿外包管理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已基本确定,管理走向科学化,但是随着市场变化,今后工作仍然需进一步完善。邱村金矿除+873中段矿石运输承包给一家运输公司,主要采矿工程承包给一家施工单位。

(一)价格管理

1.采用外包方式的矿山企业与承包单位是甲乙的合同关系,双方考虑的是外包的价格,外包的价格越低,企业的利润越高,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要尽量降低成本,也要考虑承包方的接受能力,邱村金矿每年7月份从新签定合同,根据上一年的采掘成本和本年度物价涨落情况,确定本年度的外包单价,按采矿、掘进分别确定,同时核算出价格涨落和主要材料涨落比率,保证双方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2.采矿和掘进价格的确定是按作业成本计算。矿石分采矿矿石与副产矿石(凡井巷掘进中回收的矿石),不同矿石制定出合理的价格。

3.掘进单价确定,矿山802m中段以上部分,平巷、天井、溜井、漏斗、硐室、旧巷道扩邦、旧巷道抬底、清理旧矿碴、水仓按施工立方分别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斜井开拓部分,一、二次提升斜井及各种附属工程制定出一个价格,802中段(含802中段)至712中段(含712中段)之间各中段掘进工程,其价格在802以上中段相应单价的基础上增加5元/m3,经二次提升巷道掘进工程其价格在802以上中段相应价格的基础上增加10元/m3,硐室、旧巷道扩帮、抬底、清理旧矿碴等工程在各中段价格相同。上述单价包含直接费、管理费及各种税费。

(二)生产技术管理

1.工程采用外包后,邱村金矿生产科工程技术人员对采掘工程是间接管理,所以只能通过经济手段来保证承包方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2.采掘计划由生产科根据矿山实际,承包方设备、人员的实际生产能力制定出年月采掘计划,由于井下工作有时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在执行采掘施工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调整。井下设备管理和生产组织由承包方管理,生产科属于间接管理,为了保证采掘计划的执行,检查和调整工作较多,经常要与承包方协调沟通。

3.采矿地质管理工作是矿山的重要工作之一,邱村金矿矿体沿走向、倾向具有波皱起伏、膨胀收缩、分叉复合及尖灭再现等特征,其厚度、品位变化系数大,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矿石的损失率、贫化率等技术经济指标,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确定矿石损失率为7%,贫化率为10%。

4.年供矿量:根据我矿生产组织安排,承包方应均衡稳定供矿,保证全年选厂的生产需要,其产量、质量指标执行按生产科月度计划要求。

5.矿石质量:矿石要求块度不少于250*250mm。为防止人为贫化,承包方应严格按生产科的要求合理进行配矿,承包方不能把废石、废渣倒入矿井或倒入矿仓。

6.矿石计量:以承包方每天的出矿车数计量为准,矿车的容矿体积不低于0.75m3,少于0.75m3的出矿车不参与矿石计算,满矿车(矿石必须超出矿车顶水平面)为1吨湿矿量,不满1矿车的按0.5吨湿矿量计算,不满半矿车的不予计量,邱村金矿每天派人管理,计量当天的出矿车数,以全月统计的湿矿量扣除4%的水分作为干矿量计价,

7.工程验收以生产科设计要求为依据。若工程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承包方应按生产科要求返工,维修。

四、安全管理

1.邱村金矿在确定承包单位时,对承包单位进行安全资质进行全面审查。在采矿工程承包合同书中,明确双方责任义务。

2.邱村金矿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承包方执行。在爆破管理上,制定明确的爆破材料管理制度,从进库、领出、运输、装药、连线、起爆、剩余清退,安全员进行严格监督。

3.每月支付工程结余款项的95%,其余5%作为保证金,合同期满后一次性支付给承包方。

4.承包方自配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的特种作人员(包括空压机工、电焊工、绞车工、爆破工等工种)。

5.承包方必须遵守《国家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及邱村金矿制定的井下安全生产制度。

五、效益

1.矿山建设投资减少。邱村金矿主要投资选矿厂,道路建设、电力外网、主扇风机生活设施等,而其它设备及维护设施,由承包单位承担,减少了建设投资。

2.降低采掘成本。生产科的有效管理,承包方的选进设备、技术、管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使采掘成本大幅度降低。

3.材料采购、储备及流动资金的占用减少,因此产生的费用大为降低。

4.人员的安全和技术培训工作总量减少。承包单位具有矿山生产和建设的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基础,培训时安全技术的理解能力较强,容易接受。

5.减少安全风险。承包方要保证安全文明生产、承担工伤事故责任及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六、结语

邱村金矿通过几年来的采矿工程外包,采矿工程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效益较好,通过几年的实践,外包形式比较成功。外包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被许多企业所接受。邱村金矿外包形式在今后发展当中定继续改进和完善,通过科学管来降低成本,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力资源外包网.

第10篇

摘要:本文以我国离岸IT及软件外包为切入点,通过面板数据,根据分布滞后模型的夸克方法构建变截距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对2005—2012 年的数据实证分析离岸IT及软件外包的人力资本效应,分析其对我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积累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离岸IT及软件外包的即期与长期人力资本效应均为正,但小于人力资本的自身积累效应,而分省市固定效应的统计结果上有正有负,原有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地区其作用效应越大,存在一定的门槛。基本上,离岸IT和软件外包对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本形成存在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本效应;离岸外包;软件外包;IT服务外包;人力资本积累

IT服务外包指的是企业把相关信息建设智能分配给第三方公司或组织来完成,自己集中精力关注公司发展,而软件外包指的是企业把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交由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过程。IT服务外包和软件外包一直是服务外包领域中多年来的研究热点,事实上,最早引起学界重视的正是20世纪90年生的大量IT服务与软件外包。而学界较为公认的对服务外包的分类ITO(信息技术服务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和KPO(知识流程外包),也很能体现这一点。

自1990 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使得离岸外包在全球产生了扩张性的发展,各国学者也纷纷对此进行了学术研究,然而目前学界研究更多地将重点放在技术溢出效应、经济效应、市场竞合等方面,对于离岸IT及软件外包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效应并没有较多地探讨。同时,技术外出、市场竞合等效应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一国或一地的人力资本水平有相关性,因而笔者将在本文中对离岸IT及软件外包中的人力资本效应进行研究。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服务外包与人力资本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外包中的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服务外包中人力资本对风险与决策的影响、人力资本对服务外包的促进等几方面。其中阚澄宇和于清从3个层面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研究显示人力资本投资对于技术创新的实现和产业顺利升级有重大意义,再对大连与其他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人力资本教育状况进行比较,根据比较劣势提出政策建议。而刘征驰和陈巧以中小型软件外包模式的特征为出发点,分析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形成过程,基于交易成本和期权理论提出控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再外包和分阶段投资策略,为我国中小软件外包企业缓解人力资本流失,控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Farok J. Contractor and Susan M.Mudambi 对25 个国家1989-2003 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对商品和服务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对商品和服务出口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效应,并且对亚洲新兴国家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而对于服务外包与人力资本提升及积累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其中江小涓从合约理论的角度解释了外包的意义,对服务业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及其对服务业合约性质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服务外包合约是人力资本市场合约与劳务活动企业合约的统一,兼取了二者的优势。这种形式的合约能够提高服务业专业化程度,扩大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同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张婷婷则从信号效应、教育与培训和积累经验三方面分析了离岸服务外包对承接国人力资本的影响途径,认为离岸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承接国人力资本水平,并指出了我国如何促使这种积极效应最大化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关于服务外包与人力资本的相互影响中,现阶段研究多是在对其外部效应及衍生影响如技术溢出与吸收、经济促进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在与人力资本积累及投资等方面研究较少,且多是以理论分析为主。故本文选取由国际咨询公司Alsbridge 在2007 年一项以交通状况、人口、教育以及经济稳定性为考量的研究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十大IT软件外包潜力城市(包括成都、沈阳、广州、杭州、济南、南京、深圳、天津、武汉和西安)以及我国原有的IT软件外包中心北京、上海、大连共计13个城市所在的11个省及直辖市,对IT外包中的人力资本效应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

二、IT 及软件外包人力资本效应分析

1.各省市人力资本测量

对于人力资本的测量方法,现在通常有收益法、教育存量法和成本法几种。而由于收益法与成本法的测度过程中相关劳动者的收入及具体教育成本难以计量,可操作性及获得性较低,因此较多研究中偏好使用教育存量法即教育年限法来进行测算。该方法易于操作且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并且不受货币价格影响,故本文采用教育存量法对各省市人力资本进行测度与计量。本文选取2005-2012 年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广东、湖北、四川、江苏、浙江、山东、陕西等11个省市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数据,根据教育年限法将其转化,计算相关人力资本水平。根据平均教育年限法计算公式如下:

人力资本水平=小学程度比重×6+初中程度比重×9+高中程度比重×12+大专程度比重×15+本科程度比重×16+研究生及以上程度比重×19。(表1)

2.离岸IT 及软件外包人力资本效应分析

本文选用分布滞后模型的夸克方法构建自回归模型如下:

LnHRt =C +aLnOSt +βLnHRt -1 +ε通过该模型可以考察离岸IT及软件外包的即期和长期人力资本效应。

模型中,α 用以表示离岸IT 及软件外包对人力资本的即期效应,用α/(1-β)来度量对应的长期效应(即总效应),而β则表示人力资本自身的积累效应。本文选取上述11个省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中,HRt 指当期人力资本水平,即2005-2012年上述各省市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年)。OSt 指2005-2012年全国对外贸易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利用额,用以表示各年份全国离岸IT及软件外包发生额(万美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Rt -1 指滞后一期的人力资本水平,即2004-2011 年各省市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经过相关计算及检验,本文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离岸IT及软件外包的人力资本效应如表2。

通过对表2 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模型回归结果,我国离岸IT及软件外包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即期效应为0.0435,即我国离岸IT及软件外包每增长1万美元,我国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便提高0.04年;(2)我国离岸IT及软件外包对人力资本形成的长期效应(即总效应)为0.0435/(1-0.7681)=0.1876;(3)我国人力资本的自身积累效应为0.7681,远大于离岸服务外包的即期与长期效应;(4)根据固定效应显示,除北京、天津、上海外,其余8个省市的人力资本形成效应为负。

3.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四点结论有以下分析:

(1)离岸IT及软件外包的确在即期与长期情形下对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形成有促进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并且较大低于人力资本自身的积累效应,可能存在如下原因:考量到数据的真实可得以及产业相关性,本文选取的就业人员数据为各省市全行业就业人员数据,因而存在离岸IT及软件外包人力资本效应被稀释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效应虽然为正但并不十分明显。

(2)通过对11 个省市的固定效应比较可以看到,基本符合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省或市所获得的固定效应越大(或负得越小)这一现象,因而部分省市人力资本形成的固定效应为负。存在如下解释:其一,当地固有的人力资本水平不够,因而承接的也都是较低水平的外包工作,在带动低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钝化了其固定效应甚至导致效应为负;其二,由于无法准确获得13个IT及软件外包中心城市细致数据,在本文分析计算过程中使用的是全省(直辖市)全行业的劳动力数据,因而对于一些在其全省经济中离岸IT及软件外包或是外资产业占比并不很大的情形下会出现一些计算偏差。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1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回归模型计量分析,可以看出离岸IT及软件外包一定程度地带动了我国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提升,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本形成效应,但力度较小,我国现阶段IT及软件外包业人力资本的形成更依赖于其自身积累。同时,原有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省市,其效应越明显。因此,我国应该继续加大在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形成方面的国内内部因素投资,而不能只依赖于离岸外包、FDI 等外部因素。此外,在离岸外包、FDI等流入外资发挥人力资本效应时,显然存在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在当地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未达到相应门槛水准时,过多流入的外资会对当地人力资本的形成造成一定负面作用,如何确定该门槛则将是下一步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一旦确定门槛的计量方法后,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利用外资。

参考文献

[1]Farok J. Contractor,Susan M. Mudambi..The influenc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on the export of service and goods: an analysis of the top 25 servicesoutsourcing contrie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8:48(4).

[2]江小涓.服务外包:合约形态变革及其理论蕴意——人力资本市场配置与劳务活动企业配置的统一[J].经济研究,2008 (7).

[3]刘征驰.服务外包组织治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湖南大学,2009.

[4]刘征驰,陈巧.中小软件外包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控制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 (03).

[5]刘征驰,易学文,周堂.引入公众评价的公共服务外包质量控制研究——基于双重契约的视角[J]. 软科学,2012(03).

[6]阙澄宇,于清.服务外包中人力资本投资对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7]阙澄宇,郑继忠.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基于大连市软件外包行业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6).

[8]张婷婷.承接国视角下离岸服务外包的人力资本效应[J]. 商业时代,2009(06).

第1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 物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39-001

一、背景

1993年,我国将电子商务的概念引进来,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显示,2009-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为3.7万亿元人民币、4.5万亿元人民币、6万亿元人民币、8.1万亿元人民币;2010-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33%、35%。根据侯文柏学者的预测,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0亿元人民币[1]。电子商务交易额若以30%的速度持续增长的话,那么到2022年,它将占整体零售市场份额的50%多。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将会深深影响我国人们的生活消费以及经济发展。

虽然服务于商流的信息流、资金流的相关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然而,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不具备良好的物流环境,因为我国物流业起步晚、发展缓慢。立足当前物流环境,如何突破物流瓶颈,成为电子商务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的分类

按照交易对象来划分,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政府B2G、消费者对政府C2G、消费者对消费者C2C。

本文主要研究B2B、B2C和C2C。

B2B即企业对企业的模式。企业通过外部网站和内部信息系统平台,将面向下游的销售业务和上游的采购业务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从而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2]。

B2C即企业对消费者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主要借助Internet来开展线上销售活动[3]。按照年交易额划分, B2C电子商务企业可分为三种,大型B2C(10亿以上)、中型B2C(1-10亿)、小型B2C(1亿以下)[4]。

C2C即个人对个人的模式。买卖双方在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按比例支付给平台提供者费用[5]。

三、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模式分类

尽管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很多物流模式,但是本文认为电子商务企业主要采用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1.自营物流模式

自营物流即企业自身投资建设物流的运输工具、储存仓库等基础硬件,经营管理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在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初期,规模较小,它们普遍采用自营模式。

(1)自营物流的优势。由本企业人员从事物流管理业务,因此便于企业管理物流工作人员;企业可以有效控制供应链上游至下游的整个物流运作系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企业牢牢掌握了控制权。与其他模式相比,在自营物流模式下,企业运营环境相对封闭,因此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商业机密的泄露。

(2)自营物流的劣势。自营物流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会推高物流成本。由于一般企业受资源有限性和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很难建立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加之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化程度很低。物流并不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营物流迫使企业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非核心业务上去,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

2.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3PL),是由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

(1)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将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上。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投入建设物流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设施,这样企业可以省去这部分的投入,从而降低企业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企业自身无法提供的物流服务,他们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满足企业业务扩张时的物流需求,从而避免物流的滞后性。

(2)第三方物流的劣势。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对物流的控制能力降低;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本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时,也为竞争对手提供物流服务,这样企业的商业机密就有被泄露的危险;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最后的配送,只能通过第三方来间接接触自己的客户,客户关系管理的风险可能增加;若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可能给企业带来连带经营风险。

四、物流模式的选择

自营物流模式需要电子商务企业自身投资建设运输工具、储存仓库等物流基础硬件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等软件,这些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想自建物流,企业不仅要有较大的业务规模,而且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从业务规模和资金实力的角度看,目前只有采用B2B企业和大型B2C企业,才有能力自建物流,如京东商城。

与以上两种电子商务企业相比,中小型B2C企业和C2C企业,在业务规模和资金实力方便显得很逊色。因此,这种类型的企业应该将物流业务外包。

五、总结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无法满足B2B和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迫于现状,他们只能选择自建物流。尽管自建物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的物流需求,但却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本文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价格策略和渠道开发,而非物流。因此,从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分工理论的角度出发,物流外包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1]侯文柏.大连市零售业市场状况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2]陈昌.B2B电子商务模式的探讨,企业技术开发[J]2007年4期

[3]曹娟.浅析电子商务的概念,中国商界[J]2009年5期

第12篇

【关键词】 受托责任理论; 内部审计外部化; 高校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81-03

一、引言

内部审计外部化(Internal Audit Outsourcing)起源于西方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运用。近几年,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专业化协作日趋精细,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内部审计外部化这种形式,以达到促进企业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前理论界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理论研究概括起来主要从三个方面切入:基于核心竞争力外包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理论,且研究对象都只限于企业。

高校领域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伴随着高校近几年规模化发展、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及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发展起来的。高校与企业性质不同,经费来源渠道亦有差异,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在高校推广内部审计外部化模式的可行性及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和审计结果的运用。

二、受托责任理论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内涵

(一)受托责任理论内涵

受托责任理论是关于受托责任关系的理论,各个学科对受托责任理论有不同的定义。在会计学、审计学领域,受托责任关系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由于资源占有人将资源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时资源经管人受托经管资源占有人的资源后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对其加以检查和评价。而审计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可以对受托履行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因此,审计本质上属于受托责任问题,一切会计、审计问题都离不开受托责任。而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关系的建立也是以受托关系理论为基础的,因此,内部审计外部化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下产生和发展的,只是受托责任从内部受托转为外部受托。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内涵及表现形式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将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部分外包,即将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第三方;(2)全部外包,指内部一般不设审计部门,将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机构;(3)合包,即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称合作内审,指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对这种结合内外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经调查了解,高校审计业务外部化的形式有多种,是由高校的办学规模、组织机构设置及管理层的意识决定的。

(三)受托责任理论下高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关系

受托责任系统的发展导致了内部审计性质的变迁,外部受托责任和内部受托责任共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内部审计对象从财会领域扩展到高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受托责任结构及内容发生了变化。在高校组织架构中内部审计部门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受托方,承担着内部受托责任关系职责;内部审计外部化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由内外审计人员合作完成,内部审计部门在受托责任关系中既是委托方又是受托方。因此,在高校受托关系中有两种受托关系,即外部受托关系和内部受托关系。内部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是高校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和各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外部受托责任关系是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在这些特定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内部审计承担着确保各种受托责任完整履行,从而保证整个受托责任系统有效运行的职责。

三、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因及客观必要性

近几年高校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张及“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刚性要求,使得内部审计范围越来越大、内容更加复杂、审计的技术手段更为先进。在大环境和小环境共同作用下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逐步发展起来。

(一)审计工作的需要

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从性质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内部控制审计概念首次在实务指南中提出,并且内容涵盖整个高校经济活动,包括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等。可见,高校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与内部审计的缓慢发展越来越不协调,必须探索出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增强内部审计效果的新方法。借助“外部资源”来履行内部审计职能,既增强了审计效果,拓展了审计领域,又节约了相关成本,提升了人员素质,从而实现双赢。

(二)审计环境的需要

高校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等构成了高校的审计环境。当前,高校屡屡爆出基建、科研、物资采购、招生、财务等领域违纪违法现象,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审计作为高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负有确保高校经济资源安全完整的职责,更肩负着确保高校审计环境符合高校法制化建设要求的责任,从而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高等学校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民间捐赠等各种经费进入高等教育的投资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对这些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如何将高校的资金合理、合法、高效地用好是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是审计面临的难点。内部审计外部化模式的建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从而形成良好的审计环境,为确保高校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奠定了基础。

(三)审计独立性的需要

内部审计部门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对所属部门或机构进行审计时,虽然在组织上不受这些部门和机构领导,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本身为该单位职工,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休戚相关,又与被审计单位一样同受本单位负责人领导,内部审计怎样审、审计结果如何处理、审计建议能否落实都要受本单位领导的制约,因此,独立性是有限的。如果高校把内部审计的部分业务交给会计师事务所来做,带来的好处是:外部审计独立于高校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内在利益矛盾和联系,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受托事项进行审计,并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对于内审部门来说可以避免高校各种利益格局的束缚,可以通过事务所客观公正的报告表达他们想表达但不便充分表达的意见。

四、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现状

内部审计外部化近几年在高校得到蓬勃发展,这与高校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部审计有限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基建工程审计是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内部审计中适用性最广、效益最佳、最能得到管理层认可的、最能体现内部审计外部化价值的审计事项。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和企业有明显不同,节约审计成本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而高校审计费在专项资金中都有保证,节约审计成本不是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首要动因,根本原因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还比较少,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高校审计业务的需要。因此,高校是以提高审计质量,完成各项审计任务为首要目标来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存在的问题

1.目标的差异性。外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是完成契约既定的目标,在审计中往往就事论事,不会积极主动地围绕学校的目标开展审计工作,不用对最终审计结果承担责任,审计结论和建议往往宏观较多,实用性较差。内部审计人员忠于组织,以学校利益为出发点和终结点,需要对最终审计结果承担责任。这样容易造成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所关注问题的差异性,从而对审计结论产生分歧,影响审计质量。

2.配合的协调性。内部审计部门熟悉高校各方面情况,熟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点,而外部审计只有通过内部审计了解高校的组织构架、部门的利益格局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与外审人员的协调有一定困难,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保证其地位,可能不愿意与外部人员合作,两者之间的权力、利益的斗争导致审计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3.审计结果的风险性。内部审计外部化后,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外部审计人员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审计,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工作比较消极。另外,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实际情况,审计结果就事论事,审计结果缺乏深度和实用性,往往达不到管理层的认可,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风险性。

五、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对策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监管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一般都通过招投标取得,通过合同条款进行监管和控制。从实践操作看效果欠佳。要想提高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服务质量,并不能单纯依靠外部市场的约束机制来实现,要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监控。

1.选择高品质的会计事务所是关键。要综合声誉、资质、注册会计师数量、实力、等级等因素全面考量事务所,防止资质低、市场份额占比小的事务所以低价位中标。

2.完善合同内容。基于受托责任原理,合同是受托责任是否得到全面履行的载体。因此,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受托责任内容,它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行为责任,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二是报告责任,即受托人按委托人利益行事,以真实报告或不真实报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某种规范,即受托责任履行中,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四是控制责任,即对受托责任关系中,各方责任和权利的控制。

3.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内部审计部门在与学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事务所交流中应建立沟通机制,采取例会制、报告制等方式确保信息沟通开放和富有成效性,保证外包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外包风险。

(二)根据高校内审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应从审计效益和内部审计质量提升角度来考量。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各有优缺点,如果实行全外包,意味着高校不保留内审部门,全部审计业务交外部审计人员实施,这不符合《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规定:“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 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所以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部分外包模式下的不同合作形式。基建工程审计实行业务全权委托;以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如单位下属的食堂、校办产业等实行部分委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因涉及到高校部分核心业务,不宜外部化。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选择不同形式的外部化模式,这样可以达到审计服务和质量的最佳结合。

(三)寻找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最佳结合点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内部审计的已有成果为外部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部审计的专业素养是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寻找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结合点是高质量完成审计目标的关键。

1.保持审计目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实际情况,了解学校管理层的需要,可以引导外部审计围绕学校目标开展审计。外部机构执行审计时需要内部审计协助,更多了解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流程及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便于准确找到审计切入点,确保审计结果实用性。

2.确保审计资源共享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内部职能部门,在贯彻执行教育部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审计资源,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有合作意识,外审可以借鉴内审已有的审计结论,内审可以利用外审的专业特长,整合利用高校的内、外部资源,共同达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3.审计风险的防范性。由于审计目标的一致性,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面临相同的审计风险(这里指狭义的审计风险,即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更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通过与外审人员沟通交流,对外部审计人员审计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就是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以提高审计质量。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过程,可以确保审计结论更加富有实效性和建设性,从而规避风险。

六、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尚在初择期,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如何搞好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使内部审计资源与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效果,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总之,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不是为了取代内部审计,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使之成为服务于高校管理层,确保高校各项经费安全、廉洁、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11-19.

[2] 黄溶冰.内部审计外包的策略选择:组织柔性视角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12(2):98-104.

[3] 张艳芬.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8):58-59.

[4] 赵娜.关于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选择与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6):15-17.

[5] 周为利.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