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12:2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21年教师节表彰先进教师个人事迹材料
在x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当过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劳技老师、体育老师、美术老师、思品教师……虽然有些科目我并不擅长,但我都会尽心去教。实施新课程之后,我从常识老师过渡到科学老师,此后开始专心于这一门课程。尽管因学校课务安排还教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但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科学兼数学或其他。沉浸科学教学教研时间久了,我益发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是一门重要却没有被足够重视的学科,在大家都认真的前提下,教科学绝对是最辛苦的。
我要用自己的付出,让学生喜欢科学课,让大家了解科学课。以今年为例,我任教的是六年级科学,我不仅仔细钻研教材,还认真制作了每课课件。说实话,做课件是很辛苦的事儿,从研读教材内容到参阅他人的课件资料,从思考作业本的题目到网上搜索图片,而我又比较要求完美,完成一节课的课件平均要花三个多小时。科学课,当然少不了做实验,而最让科学老师觉得辛苦的,就是准备实验器材。本学年,我和学生把书上的主要实验基本上都做了,而且一般都是进行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权利。我喜欢在课堂上用相机记录学生活动的精彩时刻,看着学生那一张张开心或专注的脸庞,我体会到工作的价值。
三年前,我组建了“科学俱乐部”社团,把热爱科技、乐于探究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展开科学探索活动,与科学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实践中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今年的科学俱乐部成员共xx人,跨越了四到六年级三个年龄段,其中有老队员也有新队员。为了能让学生喜欢和有收获,我真的是绞尽脑汁,从确定主题、设计教案到准备材料,其中的辛劳旁人是难以想象的。如今,依托科学俱乐部开展的主题科普活动已成为我校的科技特色,多次在丽水市电视台展播。今年就有“畅想太空”、“趣味实验课堂”和“陀螺大赛”三个活动在市电视台“欢乐天地”栏目播放。
20xx年x月xx日,xx区教育网公告出第一批学科基地名单,我校成为全区唯一的一个科学学科基地。学科基地的称号,既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而每一项实质工作,都要靠身为教研组长的我去落实。20xx年xx月xx日下午,我组织了xx区小学科学学科专题研讨会暨学科基地展示活动,主题为“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这次面向全区的校本教研展示,我让本校的三个年轻老师上交流课或经验交流,并向全区科学老师汇报了我校科学教研组的备课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做法。
20xx年x月x日,在我校召开了xx区小学科学命题专题研训活动,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怎样出好实验探究题》的讲座,并组织了教师现场命题活动。20xx年x月xx日下午,xx区小学科学疑难问题专题研训暨学科基地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我在会上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分类和回收利用》。这些活动有效组织和开展,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等作用,深受大家好评。
因为成绩突出名声远扬,20xx年x月x日,xx市xx区xx一小科学组专程来我校进行科学考察,我先后上了《哪根蜡烛先熄灭》科技社团活动和《昼夜交替现象》科学观摩课,并作题为《麻雀,也有自己的天空》的教研经验交流,受到天河一小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网络教研,已成为当前教学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要实现网络教研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人引领、组织和管理。多年来,我在小学科学网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组建小学科学QQ群联盟,到负责xx小学科学论坛,还有xx省小学科学协作组的管理工作,每一项工作我都想尽力去做好。每天,我把许多业余时间和精力放在浙江小学科学论坛和几个主要QQ群的管理工作。
关于论坛,我及时做好新会员的审核工作,时刻关注着论坛动态,督促各版主履行工作常规,促进论坛和谐稳定的发展。至于QQ群,我最讨厌的是垃圾用户,看见它们在群中发无聊等信息,一举报二删除绝不留情。遇到群友在QQ群里提问,我喜欢引导他自身去分析思考,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
我把自己的大量宝贵资料与大家分享,我无比虔诚对待教学工作,我用真心和耐心对待学生,正所谓“用心灵赢得心灵”,学生喜欢我的科学课,我也结识了许多工作上的朋友,包括遍布全国各地的许多网友。本学年,我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如下收获:
1、论文:《精心策划专题,实施按需培训》获全国一等奖,《有效调控,和谐课堂——小学科学课堂的散乱现象和调控策略》获全国二等奖,教学随笔《一定要“看到”岩石的变化吗》发表在《科学课》20xx年第一期,新闻报道《六年改革结硕果,众志成城谱新章》发表在《科学课》20xx年第六期。
2、讲座:在xx学院作讲座《小学科学教师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在区级会议上作讲座3次,主题分别是《怎样出好实验探究题》、《实施三全管理,有效监控质量》、《小学科学六下教学建议》。
3、科技: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共有34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x人次,二等奖x人次,三等奖x人次。组织学生参加在20xx年度xx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x人次,二等奖x人次,三等奖x人次。在市电视台“欢乐天地”栏目播放主题科普活动x次,内容为“畅想太空”、“趣味实验课堂”和“陀螺大赛”。科技报道《发射水火箭,放飞航空梦》发表在《少儿科技》杂志20xx年第一期,科学小论文《家庭盆栽葱的实践研究》发表在《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20xx年第三期,科学小论文《金边黄杨,你的金边到哪里去了》发表在《少年发明与创造》20xx年第六期。
继续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围绕我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科学教学的教研质量与教研水平;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有效资源,强化教师业务学习水平,实施专业化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增进我校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一、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1、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本学期拟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继续组织科学教师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两本最基本的导向性书,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向与目标。
(2)组织学习《科学课》等专业性杂志,加强平时的总结与反思。
(3)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要求科学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参加“教海探航”论文评比活动。
3、“上网学习”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的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网上学习实践活动。
二、继续深化科学课程改革,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
1、本学期要抓好实验教材的研究工作,利用好“江苏教育网”中的教材教法培训资料,对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亮点与精华,向全镇科学教师展示一些精品课例、精典案例等。
3、加强与溧阳市教研室的联系,积极争取各种培训的机会。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依托远程教学资源,带动学校科学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1、调动教师参与科学教学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挖掘广大教师的研究意识,组织教师学习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共同协商、互动交流,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
2、积极探索“看中学”的形式、内容,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开发一批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资源。
3、注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教学的内涵。
4.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四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培养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超级秘书网
5、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实验仪器的保管使用及实验登记工作。
6、继续做好小
小气象台的指导工作。
四、具体工作:
九月份:
1、制订课题组计划。
2、制订各年级教学计划
十月份:
1、中学《科学》新教材分析与培训活动。
2、组建科学兴趣小组并开展活动。
十一月份:
1、积极参加“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组实验教师研讨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优秀课”评比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元月份:
根据医学院校及医学生的特点,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1突出重点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及不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功能和作用,结合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生的现实需要,确定若干门主干课程。主干课程的选择,应体现重点性、综合性、全面性的要求,在不同类别的课程中分清主次。如我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把《医学伦理学》作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点课程来抓,该课程先后被评为广州市重点课程、广东省重点课程、广东省优秀课程、广东省精品课程。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对我院进行的本科教学随机性评估中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1.2循序渐进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需要按照不同门类、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进行设置。不能简单地认为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就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不需要考虑开设顺序等问题。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安排要形成系列,按照不断深化、不断扩展的原则构成前后顺序关系,并根据医学生心身发展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纵向连贯,贯穿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1.3整体性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要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规律,注重内容上的衔接性、综合性,避免重复和分科过细的情况,将分散在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学科群,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生与病人》课程就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典范。
1.4主辅相承原则
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践中,可以根据各门课程在内容、功能等方面的逻辑关系,将其分为不同的“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内含有若干门相互联系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标明在每一模块内哪些为必修课程,哪些为限选课程、哪些为任选课程。我们不同意国内部分学者主张“以必修课为主,辅以选修课”[2]的观点。笔者认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才,而是为了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素质,因此必修课程不宜太多,应充分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选修课为主,辅以必修课”的原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最大限度地自主选课,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5显隐结合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显性课程模式,还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的作用。因为人的素质包含多个方面,有认知的,也有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任何单一的教育都不可能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应当在改革显性课程的同时,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于校园文化环境之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得到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
2课程设置
依据以上原则,结合广州医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实践情况,我们认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体系应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模块组成。显性课程模块又可分为不同的子模块,每一子模块承担不同的功能,经过组合后产生整体的预定功能,以实现教学目标。在显性课程的各个子模块中可根据课程的不同作用和地位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不同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每一模块中应当选修多少学分,明确不同模块、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等内容。
2.1显性课程模块显性课程模块需要在教学计划安排中明确课程名称、性质(必修或选修)、时间进度、学时、考核方式等内容。笔者认为,该模块可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以教育部98课程方案为例)、人文基础知识课程模块、人文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模块等四个子模块。笔者对我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24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238份,回收率为96%。调查结果显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最感兴趣的有6人,占2.5%,对人文基础知识课程模块最感兴趣的有131人,占55.5%,对人文基本技能课程模块感兴趣的有18人,占7.6%,对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模块最感兴趣的有81人,占34.3%。由此可以看出,在四个模块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人文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其次是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模块,而最不感兴趣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这一结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深思。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太感兴趣就放弃该类课程,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兴趣为标准。但是,教育者也必须正视现实,必须弄清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太感兴趣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另一方面,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前提下,应合理地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压缩可有可无的课程,提高教学实效。
在对学生就每一模块中不同课程的感兴趣程度进行调查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法律基础知识》(占36.2%),其次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占29.4%),最不感兴趣的是《思想概论》(占0.4%)。该调查结果与我院开展的学生网上教学评价的评分结果基本上一致。这说明同学们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与教师的授课效果成正相关。为此,“两课”教师应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狠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加教学实效。在人文基础知识课程模块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电影欣赏》(占27.8%),其次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与调适》(占14.5%),最不感兴趣的是《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占2.1%)。该结果说明,医学院校的学生对较难于掌握的人文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而倾向于感性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基础知识。在人文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体育舞蹈》(占45.7%),其次是《形体知识训练》(占20.9%),最不感兴趣的是《应用写作》(占12.8%)。该结果说明,部分同学尚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际工作技术的重要性,或者没有看到作为未来卫生工作者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能,而乐于选择轻松易学的实用课程。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模块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医学心理学》(占23.7%),其次是《医学美学》(占13.2%),最不感兴趣的是《医疗保险原理实务》(占2.6%)。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选择倾向于与医学结合更加密切的人文社会医学课程,而对于具有较强人文社科性质的课程则不太感兴趣。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之外,可以根据对其他课程模块调查中学生感兴趣的程度,以及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来确定哪些作为必修课、哪些作为选修课及学时的分配等内容。在表1中带“*”号的课程即为相应模块中学生较感兴趣且专业需要的课程,应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从对我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6.0%的学生对我院已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感到很满意,82.1%的学生感到较满意,感到不满意的仅占11.5%。从教学效果来看,感到很满意的占6.8%,较满意的占81.6%,不满意的占10.7%。但在感到不满意的同学中,有的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选课太随便,学时少”、“形式化较强”、“应像平时一样严格要求课堂纪律”等。尽管反映此类问题的人为数不多,但它说明,学生希望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应象对待必修课一样对待选修课,确保教学质量。
总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兼顾到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四个模块应有所侧重,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以强化学生的基础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医学素质为重点,适当开设人文基本技能课程,并以必要、够用为原则。此外,课程的设置还应考虑到开设顺序问题。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应当实行“靠前置”,放在本科教育的第一至第五学期。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止,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人文基础知识课程模块也应实行“靠前置”,即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的人文基本技能课程应实行“靠中置”,放在第五至第六学期,而且学时不宜过多;人文社会医学课程应安排在第五至第八学期,实行“中后置”,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之后开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服务。
2.2隐性课程模块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但培养人的方式并非仅仅局限于显性课程,隐性教育也是人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隐性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实现的。所谓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隐性课程的作用是在无形的教育中进行的。它包括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学术讲座等形式。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医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渠道,是完善医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医学生适应能力和交往技能、发展医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
3实施建议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确保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除了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的课程定位和优良的师资队伍外,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3.1组织保障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得到政府、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高等院校的人文教育问题日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尤其医学院校与综合院校的合并,更进一步推进了该项工作的实施。但是,在部分高校尚存在认识不够到位的现象,还有部分医学院校的领导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实践表明,加强组织和领导是确保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为了加强我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院专门成立了“两课”教学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成员包括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党政领导。并确立了每学期一次的“两课”现场办公会议制度,参加人员包括学院党政领导及其相关部处负责人,说明了组织保障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2教材建设
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必须将教材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中,以教材内容改革为突破口,推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近年来,我院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之所以能够取得可喜成绩,关键之一就是狠抓教材建设。通过教材的编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及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学生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培养一批师资队伍,巩固教学内容。
3.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教学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通过实践使医学生认识自我、体验人生,更深刻地领会人文素质的具体内涵,强化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课程所学的医学伦理学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我们与多家医疗卫生单位建立了固定的联系。通过调查实践,不少学生写出了具有一定质量的调研论文,目前已有20多篇论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3.4改革考核形式
在集中培训的二十天中,我认真地聆听了十多位专家的讲座,听取了李保伟等多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以及观摩了多节优质课等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9月起,我上了四年级的科学课,在教学中我能够将集中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于10月22日至26日在万安县城实验小学实习一周。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一节汇报课。经过一周的实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课余时间,我能坚持记录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小小的进步,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写出了我的教育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经过这近半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思想有了大转变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对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科学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事情具有较强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第三、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应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前我们总认为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要绝对的服从,特别是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容纳知识的容器。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而科学课程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
2、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自然会成功的。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学探究法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相对而言是适合科学课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喜乐。
一、小学科学课程与中学物理的联系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终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课程的设置较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遍性。其中小学科学课程融合了物理、生物、地理三门学科,少量涉及化学学科。其中光、电、力、声、机械等方面是中学物理的基础内容[1]。中学物理课程是在小学科学普及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是从现象了解升华到本质学习的重要阶段。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认知学习具有累积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等特点,学习高阶段的知识是在掌握低阶段知识、能力、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学习需要必要的学习准备。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与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成为一门学科由启蒙到系统化过渡的重要环节。如能将小学中学两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则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目前多数小学与中学独立设置,校际之间的沟通多局限在横向,缺乏足够的纵向交流,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尚未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教师缺少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本论文致力于小学科学课与中学物理课的有效教学,避免小学科学课因教学难度把握不当而导致学生厌学,避免中学物理教学只是单纯简单的重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造成时间的浪费。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过程需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保护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笔者提出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
二、小学科学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
小学科学与中学物理在内容标准上有相近之处,中学物理是小学科学的延续,在教学上能够进行合理且有效的迁移,如下图所示。小学科学(物质与世界部分)与初中物理相应部分的内容基本一致,《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2]。小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授、谈话、讨论、实验、自学等传统教学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中初步体现出科学探究的思维萌芽,但受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缺乏理性思维的参与,机械模仿,重复记忆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物理除沿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之外,更强调探究式教学,即强调“授人以渔”的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物理课程标准》中作了明确的要求,即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三、“非常规”物理实验概念界定
常规物理实验一般是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地利用实验室装备的专门实验器材、设备展开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此类实验通常采用厂制仪器,遵守严格、有序、规范的操作步骤,突出了实验规范、定量、严肃的特点。“非常规”物理实验,是与常规实验相对,指选择和利用环境中“非专门”的物质手段,不按固定方法或形式,人为控制条件、有目的实施的观察与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活动[3]。此类实验贴近生活,主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材料、工具以及儿童玩具等多种生活常见资源开发进行的一类体现创造性、简易型、趣味性、体验性、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非常规”物理实验是一种直接的创新活动,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非常规”物理实验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空间,使“非常规”物理实验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常规”物理实验的范围广泛,包括人们熟悉的“低成本实验”、“自制教具实验”、“玩具实验”、“家庭实验”等[4]。
四、“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
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课程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为例说明中学物理“非常规”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一)学情分析与教学准备学生在前课已掌握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能够明确拉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相关,本课在前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动手能力,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利用自制的弹簧测力计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与物体重量的关系。教学准备:橡皮筋若干、回形针、硬纸板、线绳、纸盒、学生准备可供拉动的小物体若干等。(二)实验过程教师启发学生先举出一些常见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摩擦力现象,如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出示新鞋底和磨损严重的旧鞋底,让学生进行比对观察,使学生在了解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基础上,逐步给出摩擦力的概念。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我们可以用硬纸板、橡皮筋、曲别针制作一个测力计。学生探究:用右边两种方法制作的弹簧测力计会有什么不同?怎样画出这两个测力计的刻度?用自制的弹簧测力计和可供拉动的小物体、纸盒等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实验中思考:物体重力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摩擦力的大小将如何改变?实验记录:根据实验得出相应结论。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运动中的物体有轻有重,用准备的实验器材推测摩擦力与物体重量有怎样的关系,即接触面光滑程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的重量,摩擦力将如何改变?实验记录: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根据实验得出相应结论。(三)实验总结及反思中学物理与小学科学课程旨在以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理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运动与摩擦力是科学与物理学科共有的基础性章节,将中学“非常规”物理实验理念应用在本章节具有合理性,教学过程中重在保护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学习和实验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做到把“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实验过程中学生利用橡皮筋和回形针制成了弹簧测力计,用同样规格的橡皮筋替代了钩码,用纸盒替代了小车等,由教师利用实验室器材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探究实验,在教师的引导和教材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能够发现大部分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发现学习的转变,学生的兴趣有所提高,在收集实验物品及实验过程中修理改进器材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本课总结时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表述实验结论,还能够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说明和进行一定程度的解决。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受社会整体教育环境影响,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注重程度不够导致课堂参与性不高,同时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少数同学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有欠缺,更加难以适应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的“非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其效果和目标达成仍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的因材施教。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不断实践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五、小结
小学科学课程是科学的启蒙课程,是学生系统化科学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应用中学物理“非常规”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建构,让学生参与进来,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受教育者即学生,接受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系统角度来看,科学素养的培养及物理教学过程可看成是一个系统,由各教育阶段教育的子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有机衔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是理科课程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途径,“非常规”物理实验能够很好地将小学科学课程与中学物理衔接起来,将知识的掌握系统化,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的动手过程中来,在平时生活中发掘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知”的环境中探索未知,提高学习兴趣,时时刻刻培养科学素养,这在进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意义尤为重大。
作者:苏岩 张伟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崔成志.浅析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过渡[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130.
[2]陈刚.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标衔接比较研究[J].湖南中学物理,2014(12):12.
1.抓好师资培训
以“主动?合作?探究”的培训方式,继续做好新课程备课培训工作。研讨优秀课堂教学案例,探索优秀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重点研究和指导农村初中科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总结优秀个案加以推广。做好新课程骨干教师研究班的培养工作,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通过省、市学科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教学案例三项评比锻炼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加强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
调查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总结新课程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及时推广,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撰写2009年度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总结报告。召开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研究探究性实验教学,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与途径。重点深入乡镇教学第一线,加强农村新课改的指导工作,研究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召开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做好校本教研联系校工作,规范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实施策略,推进校本教研的文化建设。推广优秀个案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市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3.推进新课程评价研究
认真研究新课程学业评价,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评价宗旨,深入教学评价改革。加强日常教学评价研究,尤其要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方法。精心编制学业评价试卷,为教学提供优质学业评价材料。做好中考评价分析,召开中考质量分析会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随堂听课、评课、召开教师座谈会、与部分教师个别访谈交流、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重点了解农村新课程实施现状,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施。
三、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科学学科目标分类教学研究
科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表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地点参加对象
18.28~9.3预备周
29.4~9.10**市各县(市、区)教研员工作会议暨培训会教研员
市直属中学初中教研组长会议市教研院教研组长
39.11~9.17完成科学学业考试分析报告
49.18~9.24**市初中科学优质课评比待定部分教师
参加省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评比
59.25~10.1初中科集体调研(市直)**二十三中
610.2~10.8国庆节
710.9~10.15初中科学教研组长培训班报名、录取
810.16~10.22市直九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实验中学市直九年级教师
910.23~10.29初中科集体调研、送教下乡永嘉
1010.30~11.5市直八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外国语市直八年级教师
1111.6~11.12初中科集体调研苍南
1211.13~11.19期中检测
1311.20~11.26初中科学教学调研(市直)待定
1411.27~12.3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待定九年级教师
1512.4~12.10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学员总结会议待定研究班学员
1612.11~12.17市直七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十四中市直七年级教师
1712.18~12.24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导引编写待定部分教师
1812.25~12.31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期末试卷审卷会议市教研院
191.1~1.7元旦
201.8~1.14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部分学员外出学习
211.15~1.21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结业
暨教研组长培训班开班典礼**八中研究班
培训班学员
221.22~1.28初中科学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研讨会待定市直部分骨干教师
"
论文摘要:小学科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要转变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信任学生;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要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课堂;自主探究;课外科技活动
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无疑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学教育是人的基础教育,在小学的各课程中,科学这一课程学习的知识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科学的知识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自然客观规律,是最直接的,最真实的。“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向往。而科学课恰恰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场所。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想象和创造,形成科学志趣,养成探究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发展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听课情况,就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同仁交流。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
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易于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探究、去发现:例如,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20世纪70年代咱们国家从德国进口了两台火车机头,准备仿制。于是拆了一台做研究,正值夏季,研究之后怎么也装不上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又提出:到了夏天自行车胎打足气,停放在阳光下时间长了就会爆胎,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实践者和发现者。于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面前积极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做了用热水把瘪乒乓球给鼓起来的实验;有的学生做了钢球通过小孔的实验;有的做了热气球飞起来的实验,证明了气体、固体也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时有理有据地觎释了以上两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创新
三、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些知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科学课堂中依托《科学》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式,有了基础的铺垫,让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开展科技活动是形成科学志趣.养成探究习惯,更是向“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的迈进。教师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现象,通过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习了“克隆羊——多莉”,学生对生物繁殖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网上或书店收集、阅读有关克隆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召开“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的讨论会,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活动结束时学生还将收集的资料做成展板,在校园进行展示。
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课程的学习目的。我们要在新课标引领下,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以其课本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享受科学的学习过程,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进步,在探究中成长。
关键词: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教学实践应用;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45-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玩的天性,国内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再也达到新课程的标准,难以适应现代科学课堂,因此,更新当代课程教学理念,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实施游戏化教学模式兼顾了教学的“可玩性”和“学习性”,很好的做到游戏的实施与知识的学习掌握密切结合起来,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做到的。然而,在使用游戏化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可“忘本”,忽视知识的传授,这是很多教师在游戏化教学模式实践中容易忽略的。科学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课程的内容、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二、国内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小学科学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新课程目标的标准,所以,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授必须采用相应的合理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国内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很多教师本身的科学素质并不高,导致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出现很不乐观的境况。很多小学的科学教学存在令人颇为堪忧的局面:学校科学类的器材严重缺乏;科学课程的教授方法陈旧,缺乏创新;专职的科学教师很少,很多“代课”的情况存在;教授科学课程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势必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游戏化教学的应对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当中,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其关键是要考虑怎样把游戏完美地融入科学教学当中。游戏化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对教学的环境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教学配套的硬件设施、游戏选择、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对象等等,均将很大程度地影响游戏教学的实施和应用效果,甚至其决定作用。基于各种差异的教学环境,本论文提出了以下几种实施方案和步骤,具体如下:
1、有效融合游戏,进行新课导入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难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联系并加以整合。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去忽视这重要的一点,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往往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以期望学生能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新知识的教授。殊不知,教师的想法是好的,却忽略了学生还处于小学阶段,不适合这种导入方式。游戏化教学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导入新课时,游戏的方式既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借助游戏的教育作用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的授课也变得更加顺畅。
2、在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好处地导入游戏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其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如果教师授课的方式单一、枯燥乏味,势必导致学生在上课期间产生厌倦心理,出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卖力,台下开小差的局面。如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学过程中游戏的穿插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教育游戏,能够很有效地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等作用。
3、合理地运用游戏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教师一般都要检测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教师准备或者设计一个恰当的小游戏,不但可以很好的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东西,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善于在课后练习中使用游戏
在实际教学中,课后作业是师生和家长十分头疼的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本就玩性很重,要他们在放学后乖乖的回家完成作业之后再做别的事情,其难度相当之大。然而,利用游戏进行课后练习这个方法,能很好的解决作业的问题。利用游戏给学生布置作业,大大加强了作业的趣味性,使做作业对小学生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痛苦之旅,而是变得非常有趣,小学生能够主动资源地完成可够作业,同时复习和巩固新知识。
四、游戏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原则
1、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杜威说“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比从听中学的学习方法更加有效。”在小学科学的授课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在教学中起到的是一个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其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不能混为一谈甚至调换,这种情况一出现,就回到了传统的教学课堂,游戏教学也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
2、对学生的行为实行监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发育和智力发育还很不成熟,其在学习的行为需要教师的引导监督。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要适时地对课堂的节奏和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的具体实际在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已经硬件设施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切实改变现有状况,因此以下方面进行努力:提升一线教师的专业素质;建立和完善发展下评价机制;保障科学教学相关的硬件设施的齐全和完备。
参考文献:
[1] 牛玉霞.娱教技术视野中游戏化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一、现状与问题
(一)科学教学课时被挤占的现象较为严重
按照我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自然课低年级每周1节,高年级每周2节,课改后的科学课每周3节,通过调查,发现城关小学基本能执行,乡、村小学则达不到课时要求。自然课要准备大量实验器材、学具,农村学校没有条件,有的甚至就不上;有的教师观念滞后,重语数轻科学课。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学即智育”的偏见似乎约定成俗,把全面发展的教学人为地肢解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一方面重视智育,另一方面以“智育”来包容其他各育,而应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的科学课在很多学校被作为副课,可有可无,甚至于形同虚设。
(二)科学教师的知识技能素养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
新课程对教师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拿着教科书“自信”地走进教室上课,照本宣科就行了。而新的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设计的权利和任务,课程的创造空间大了,要求教师从被动变为主动。在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学科内的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自然》改《科学》后更要求教师知识面广,要审视和了解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在教学手段上,要求能利用包括网络系统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教学功能上,要体现个性化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等等。对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
二、对策
(一)提高对科学教学的认识,突出该课程地位
科学教学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力,《科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性,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世纪之交,我国推行了“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科学教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二)重视、理解、支持科学教师工作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程度。要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基本的科学素质,需要运用充足的科学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具备科学课教学的基本素质,这是科学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要求。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使用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等;特别是现场考察、参观、访问,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题调研、方案的选择、实践检验、科技小制作等活动;还要在课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发达国家,小学教室中现代的实验仪器、教育设备齐全,图书资料丰富,教师学生随时可用。而我市除了城关几所学校条件好一点外,其他学校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也相差甚远。相当数量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及仪器不足,严重制约了科学教育的顺利发展。各级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我市属于不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应不发达地区科学课教学的新路子来。一方面必须想方设法加大对学校科学教育资金的投入,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仪器,解除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绝不要把科学课程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程,应在排课、工作量标准以及教师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公正、合理的支持,同时改进不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以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抓教师队伍建设,多管齐下促进科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充分鼓励调动广大科学课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教育技术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开发各种自然(科学)课教学的材料和器具,使学生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三)加强科学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科学素养的学生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既要具备教师基本素质:思想道德和职业品格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又要具备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基于此,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 重视提高科学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思想是行为的动力,教育思想决定着教育行为,当好科学教师,要有一颗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高尚的服务精神,对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热情和激情。
(2) 立足全局,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在现有人才资源条件下,针对现有的科学教师年龄大、学历低情况,实现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同时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择优上岗的全员聘任制,庸者下,适者留,使科学教师永远充满青春活力与生机。
(3) 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将学生科学教学效果,纳入教学效果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科学教学与语、数相提并论,常年开展优质课竞赛、研究课活动和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从教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入手,采用教后反思、课例、评析三课(听课、说课、评课)一条龙的方式,进行问题会诊,设立课改沙龙等参与式教研方式,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同时,要将科学课教学作为衡量素质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7年1月1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表示,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此,教育部修订完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给出明确标准。科学课程的起始时间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要求一、二年级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且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
一、两个新增
(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
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
(一)划分了三个学段
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1.纸笔测验,2.表现性评价,3.真实性评价,4.档案袋。
三、给出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建议
(一)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绘制曲线图。
(二)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写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并设法使之带有科学色彩。例如,让学生撰写观察日记,阅读科普书籍,按科学探究的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三)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探究的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使学生获益。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因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交织而相得益彰,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较为容易实现两者的互动与整合。
(四)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即 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关于新课标,教育部有哪些要求?
一、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
二、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三、确保落实规定课时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四、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大力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加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小学科学教师,逐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要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室建设、仪器设施设备和耗材等需要。要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为保障课程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监测和督导,建立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保证课程的全面落实。
(来源:搜狐教育)
教育部重新修订的小学科学新课标的内容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地方:1)新课标将小学科学课程定位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2)科学课程将从一年级上起;3)新增模块“技术与工程”。
中国教育一直缺少科学与工程文化,这个科学与工程文化绝不仅H是我们在课堂中去教授一些科学的知识,而应该通过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实践来逐步建立。新课标在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时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响应了STEM、STEAM、创客教育推崇的跨学科融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并将其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个领域概念下,科学知识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但看不出不同领域下,概念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每个学段的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这其实间接反映出新课标还不曾跳脱传统学科本位的羁绊。
新课标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W三大领域下的分学段目标基本上都是认知目标,对这些概念相对应的,对于学生的表现性预期(也就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以及具体成果的预期)的提及非常笼统,这种评价表述方式不是以项目式导向的学习设计的风格来组织对学习者的评价,仅仅关注学习者对于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于学习者的知识与概念的运用过程与结果不够关注,可能会导致课程实施落地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教育者在思考如何设计STEM项目式学习课程以及如何将创客教育与科学课程目标融合等问题时可能仍会产生巨大困惑。
教材教具方面新标准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做适切性加工。虽然处于同一学段,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与文化群体,拥有不同的已有经验、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因此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时,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设置差异化知识呈现方式和项目,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艺术作品或影视片素材等,向有艺术设计爱好的学生介绍某一科学领域概念,有编程经验的学生可以选择使用Scratch和开源硬件等工具呈现自己对于某一科学概念的理解。新课标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对教材教具进行适切性加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基本理念。
另外,我认为科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对于科学教师的要求高,目前公立学校中,科学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科学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能力以及科学教师可使用的过程性评价工具资源可能会成为新课标所强调的、高质量的、过程性评价落地的阻碍原因。
建议学校能够积极引入校外优质的专家团队资源和技术资源来辅助本校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并能够根据过程性评价的分析结果建设能够满足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和校园中的科学与工程文化。
(来源:中国教育装备网)
有了课程标准之后,科学课应该怎么上?
把知识点学习转为“科学理解”
“如何画出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的消化过程?”这项6岁儿童、15岁少年和大学生共同参加的测试结果出乎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裴新宁的意料:尽管大学生的正确率较高,但是大学生的错误水平与6岁孩子几乎一样―――这意味着他们的错误认识从儿童时期到大学阶段都没有过变化。
“我们现在的科学教育习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但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不是那样’。”在裴新宁看来,善于“像科学家一样具备质疑精神”,才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关键。
裴新宁认为,其实人们对于一些与日常经验接近的科学知识,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和“生活化解释”,但这些并不是“科学理解”,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不加以质疑和反思,可能会滋生错误观念,甚至把错误观念延续一生。
裴新宁还提到,接受的知识碎片化是很多孩子在科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学会组织和整合知识是形成科学素养必备的能力之一。根据儿童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孩子在10岁以前不太擅长整合知识,10岁以后,其认知学习的能力将会因为更能够接纳、包容各种知识而提升。因此,科学教育除了应交给孩子“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有选择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定制的教学内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将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融会贯通的科学理解。
培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王祖浩提到,一般来说,科学课程教给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识别科学问题、运用科学证据、解释科学现象,而科学教育包含更多内涵,比如,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等,因此,科学课不是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一种在情境中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到底如何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制订科学课标准仍需前瞻性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称,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此次《标准》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小学科学教育是以科学课为核心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强调了科学课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6年,国办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提到,到2020年,我国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全球中等水平。
在不少学者看来,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目前在科学素养规划方面仍较落后。裴新宁称:“可以说,他们现在的科学标准是10年前就开始制订的。我们科学课程的标准仍然需要有更高的前瞻性,需要面向更远的未来来制订我们的科学标准。”
(来源:《文汇报》)
宏观方面
在对科学课的宏观把控上,此次课标展现出四个不同点。
其一:此次课标突出了国家对科学教育的本土立场
在此前的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部分都以“依据国际教育”一言作为支撑,但此次的课程设计思路的对应段已变为“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最新情况,兼顾我国科学教育现状。”这表明,科学教育真正被重视起来,在宏观价值观程度上产生了改变。
其二:对中国版的STEM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在此次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第五点明确提及学科关联建议,其中言明对STEM的解释: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见,我国此后的STEM概念强调在于跨学科、项目制学习,以及解决问题这三个特点,将区别于国外强调理工科,以及单科教学也被称为STEM的若干种解释,我国将更强调创新能力培养。
其三:强调了与其他学科的链接
在此前的课标中,科学课就是一门学科,科学课谈的是科学知识,但在此次的课程标手校不止谈及科学课框架,也言明科学课与其他课程的链接: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科学学科可以为其他学科做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做贡献。
在下文中更是言明,科学课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课需要数学课的数据处理、模型量化等能力,需要语文课中的记录、表述、论文、戏剧演出等能力,需要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等科学方法指导。
其四:删去了“基本要求”的提法
在往年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方面,都有基本要求的提法,所谓基本要求实际也是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要求。这种提法主要适用于普及教育,所以,如果学校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教育水平,或者进行校企合作等特色教育都有足够空间,只要高于基本要求就行,但这次没有这种提法了,校企合作的空间也有一定压缩。
此次课程标准的要求已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方面做出了相当细化的要求和步骤,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颁发了国家课程,这给公立校外提供各式课程内容服务的企业出了难题。这意味着:教育企业一套课程通吃每个公立学校的规模化,复制的市场运作现状将被打破,因为学校完全可以基于这套课程标准开标准化的科学课了。
当然,企业还是有机会的,但能把握住机会的企业肯定相对过去会减少,此后的市场机会将是为学校提供更高端、定制化的课程服务,服务于学校建设校本课的需求,或者各类定制化需求。但这些需求更不可能规模化,各家有各家的需求,这就考验企业的服务能力了。但是很显然,能抓住这块市场的STEM、创客企业将获得更大比例的营收空间,毕竟做定制化服务的增值空间更高。
课程目标与实操
在科学课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实际操作部分,此次课标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四个变化。
其一:大量增加对实验室的建设,强调科学教育与实验室的关系
在课程资源与开发段落中的第一部分,课标阐述了科学实验室的利用与开发,其中直接点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投入更多经费建设学校的实验室,并配备好与课程接轨的器材,做到每所学校拥有实验室和仪器室。
此外,该段落还强调科学教师应当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上来。科学教师应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管理员工作的,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其二:增加科技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互动和思考
在课标的课程评价方案中,本次课标明确细化了学习评价的几个具体维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在最后这一维度中要求培养小学生具有思考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模式。并删去了此前版本中探讨科技造成社会问题的段落,彭禹认为,这或许是由于时代变化造成的意识改变,科技越发具体地展现在现代人眼前,所以大家更多地开始思考如何运用、驾驭科技。
此外,在STEM教学思维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在这一段落中,我们能明确看出国家对小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止是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要有创业者思维,思考如何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如何运用科技创造更好的生活。
其三:增加了分年级段的目标与评价方案
在此前的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只是相对笼统地提出整体的目标与方案,并未提及阶段性目标方针,教师实施起来不够具体。而在此次的课程标准中,目标阶段将小学六个年级分为了三个阶段,对不同知识点,不同年龄段都做出了更细节化的要求,可谓是在课程标准细节上的改善。
其四:强调探究式学习不是科学课唯一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不要把探究式学习当作唯一的科学课学习方式。课标表示:科学素养包括多个维度,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科学课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质量科学素养
(一)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课是这样导入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与质量有关的事情,如到超市称一斤的白糖、两斤的饼干等等,一斤或两斤都表示某物体的质量,到底质量是怎样一个概念呢?我们先来看一例子。”
讲台上有一小杯水和一大杯水。
我拿起两杯水问学生:“这两杯水中,哪杯水的质量较大呢?”
“大的那杯,”学生答得很响亮
“为什么说大杯水中的水质量大?”
“因为大杯水中水比较多”
“对极了”,我点头,“所以说物体所含物质越多,那么它的质量就越大。
论文百事通”于是我顺利写下了板书: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有单位吗?”
“有,老师,小学里学过,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斤和公斤”。
“很好”,我给以充分的肯定,“这些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呢?”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2斤”
学生答得很干脆。
“非常好,老师想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斤,合多少千克呢?”
“我有80斤、40千克”
“我有84斤、42千克”
……
“很好,请同学估计凳子有多少千克”
“1千克”
“2千克”
“2.5千克”
“我们的书本呢?”
“1千克”
“0.2千克”
“0.5千克”
“老师也来估计一下”,我也凑热闹,“凳子约5千克,书本约0.3千克,我也只是估计,有些同学的数据可能比老师还要准确”。
到这里还算比较顺利。
“好,现在请同学讨论回答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凳子从你那儿搬到我这儿,你说质量会不会变呢?”
“会变。”
“怎么变?”
“变大了”。
“为什么?”
“因为搬到老师那儿较远,有吃力的感觉”
“噢!是这样,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同意。”
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论,如此一来,就不能得出质量与物置无关的结论了。
我灵机一动,马上换个质量较小的圆柱体,这样怎不会有吃力的感觉了吧!
“现在,我们再看这个圆柱体,从我的左手换到右手,质量怎么变”
“放左手时质量大,放右手时质量小”
“为什么?”
“因为放左手感觉比较重,放右手时感觉比较轻。”
这下惨了,越帮越忙,真的得不出我想要的结论了。可是后面教导处的两位老师正听我的随堂课呢?
于是,我在“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下重重的划上一条线,再次强调质量的定义,面后一字一顿地说“同学们看圆柱体从手的左手到右手过程中,圆柱体本身所含物质有没有变多或变少?”
“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
“既然圆柱体所含物质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圆柱体的质量就应该没有变化吗!”我也有点急了。
“假如,我把此圆柱体从甲同学手里,换到你的手里,质量会变呢?”
“在力气大的同学手里,质量就比较小,在力气小的同学手里,质量就比较大。”
晕倒!怎么就这么难理解呢?我无可奈何!
“这是你们猜测的,实际上,这圆柱体不管是在哪一个人手里,质量是一样的。”
“啊!?”学生好象有些不可思议。
后来,我们又进行了几轮问答:
1、“假如,将此圆柱体带到月球,它的质量怎么变。”
“变小。”
“因为在月球上它会飘起来。”
2、“假如,使此圆柱体温度上升10℃,你认为它的质量怎么变?”
“变大。”
“因为热胀冷缩,它的体积变大了。”
3、“一杯水竖直放置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时比较,形状会不会发生变化。”
“会。”
“质量会不会变?”
“不会”,因为水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
只有这一次,大部分同学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4、“若这杯水结成冰后,质量怎么变?”
“变大。”
“因为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
我真恨不得呼一口冷气,将这些水冻成冰,让他们好好称称。
这节课的重点可是下面的托盘天平的使用。这时,时间已经用掉大半,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看来,还得下节课补上。
论文百事通
(二)为什么会困惑
对质量概念的理解,怎么就这么难呢?我困惑不解。于是我请同事们帮我一起探讨。
1、难在与日常生活经验不相符。
比如搬椅子,久了会吃力,感觉好像是椅子变得沉重了。圆柱体左手拿觉得较重,右手拿觉得轻些,但我却说它们的质量没有变化?这些都是与过去的经验相冲突。
2、初一学生还没有分子的概念。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这是个抽象的概念。比如说,水的质量就是指水中所含水分子的多少?在水结成冰体积增大的过程中,水分子总数并没有增减,只是分子间隙变大了的缘故,所以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但学生连分子的概念都没有,是不可能理解这一层的!
3、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学生现还没有学过重力,不知道质量与重量的关系,而且,平时生活中就是这么说的,比如有人问你“你多少重?”“我有100斤”等。学生都把质量当成了重量,将它们相混淆。
(三)问题与思考
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此次课改中应运而生的科学课,我们对它的实践和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虽然有自然课、常识课的教学经验,但我们更应以研究者的心态去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新课程改革,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我觉得目前我校的科学课教学中还有如下的困惑有待于我们去研究:
1、对科学课“科学味”的认识
科学课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科学课应该具有科学性、重视证据和事实;科学课应该不断质疑、反复求证、亲身实践;科学课上应倾听别人发言,积极发表自己意见。而综观当前的科学教学,“科学味”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学生仅仅完成了一次实验操作就匆匆下结论;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把科学记录丢在一边信口说来,人云亦云;还让人不安的是学生很难做到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质疑别人的观点。我们科学教师在知识的科学性上更应“咬文嚼字”、“谨小甚微”,除了设计好教学过程外,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也不容忽视。
2、对活动材料的认识
材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通向科学、引起经历、发展思维。直接材料的选择必须居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材料之间必须组成与概念有关的联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选有结构的材料。在观摩课上,一些设计精妙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适时地出示不同的材料,引起学生不同的探究经历,不断朝着既定的研究目标前进。如比较水的多少,先给每组出示三只形状不同但水面高度相同的瓶子,猜猜哪只瓶子的水多?学生发现靠比眼力比较不出,教师再出示同种容器来比较水的多少,这下行了,但到底多多少呢?还是比较不出,再引出用量筒进行测量比较。这样材料出示的顺序无不体现出教师精心地设计和对材料的深刻认识,使学生每一步的探究都能向前跨一步。
但有的课上出示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或过于单一,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难维持较长的时间,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探究效果。
3、在学生由争论引发真正的学习活动时,为了赶进度,老师不舍得花时间或根本不想花时间;或者课时不足时,有些教学内容不能完成;同时由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具的限制,配套的教学资料相对少,缺少课程资源,使探究学习不能完全进行。
4、教师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怎样做到有效指导呢?对“以全体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理解是当前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
5、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教育要求尚有差距,科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要懂得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生理卫生等科目的知识,又要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任重而道远。
(四)要直面这些困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浪潮中,大家还是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边破边立,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
诚然,教学的优化贵在坚持,重在效用,难在突破,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科学教学,其探讨还刚刚起步,我们坚信只要头脑活,干劲足,功底实,技能全,通过扎实努力,相信我们的教学必将在新世纪焕发青春,赋予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主编朱时清,2002年7月第一版
2、《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主编郝京华,2002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