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时间:2022-06-08 10:2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模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第1篇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大胆破除了“呈现——接受”的教学程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

根据这种内在机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各种认知、非认知因素全面投入,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具有传统的“呈现——接受”教学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一切教学都是教育”的时代价值。

1.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热情参与、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协作状态,他们在语言表达、思维推理、自学实践、群体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动精神。

2.由于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界定“导”的功能,正确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引导——发现”的过程包含了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更新完善,因而学生通过“引导——发现”教学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必然会构成有着个体特点的统一完整的体系,其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促使他们各种非认知因素投入认知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势必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并得到和谐发展,诸如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等,得到整体的培养和发展。

一、理论意义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在纵向上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步划分为相对独立而又前后联系的几个阶段;在横向上,又综合构成课堂教学诸因素,使教学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发现,实现整体素质的发展。

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与“发现”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的,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

所谓“发现”,在这里不是布鲁纳“发现法”的简单移植,而是“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三方面的要义,即:“发现”必须“发挥主动精神”;“发现”重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现”还要求“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引导——发现”的“发挥”、“发掘”和“发展”,正是为了最佳实现“主体的发展”。

(二)当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学”乃师生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强调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全面发展的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当表现在“引导”上。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在强调“主体”“发现”的同时,也辩证地规定了“引导”的重要作用,突出了教师“引导”的要义在于目标诱导、过程疏导和评价指导,即突出它对“发现”的目标导向、层次编排、途径选择和价值评判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控制与调节。

“引导——发现”辩证地深层次地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

(三)跨世纪教育的首选目标无疑是努力提高新世纪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特别强调的是对现代人的素质的要求。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一思想交际的工具,并且包含着深刻的内容,诸如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精神世界的开拓,民族文化的承传,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铸造,乃至行为习惯的养成。

“引导——发现”的过程更在于强调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着重于发展他们的自主意识、进取精神、创新观念和耐挫能力等现代品质。这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二、操作方式

(一)操作原则

模式操作的基本原则,是“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思想及其本质意义的体现,是组织和实施“引导——发现”教学活动的准则,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它从客观上反映了“引导——发现”教学的基本规律,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操作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根据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终端目标,可以划分为互相联系、前者向后者迁移的阶段目标。教学达标的过程,不仅是认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情感、能力、智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2.自主性原则

学生按照一定的目标,调动内驱力来展开“发现”活动,有很强的自主性,能使其个性不断表现,才能逐步增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现”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互讨论追求学习成果的过程,教师大可不必“越俎代疱”,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学习信任度,要给予他们思辨的充分空间。

3.激励性原则

教师在目标诱导、过程疏导、评价指导中,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发现”、“再发现”,催化学习情绪,对萌发的“发现”幼芽,更要小心呵护,大加赞赏。要着力造成“发现”的心理期待,激发“发现”的学习欲望。

4.有效性原则

强调有效性原则,主要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发现”价值,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从目标假设、策略选择、探究深入及价值评判等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的调控、反馈、矫正,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并向新的目标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一般结构

教学模式具有简约性的特点。它必须极精要地反映由各要素组合形成的基本结构,并以简约的形式为载体。任何一个成功的模式,只有确定了最简约的形式,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被迁移应用到各具个性特色的具体的教学中去。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即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经过假设、归类,确认定向目标,进行深入的发现活动;然后在交流发现材料时,作出演绎或归纳的思想加工;最后以目标为准则,对发现的结果作出评判。

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发现”行为,在教学结构上呈现出互动,并推动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这样,便构成了“引导——发现”教学的一般结构:

1.启动发现欲望,形成问题情境;

2.展开发现活动,建立问题假设;

3.深入阅读实践,收集发现材料;

4.交流发现结果,综合比较筛选;

5.取得发现认同,继续深层探究。

它在课堂时序上纵向排列,既相对独立,各有层次;在课堂教学的多种因素上横向组合,又互为联系,相互组合,使教学过程构成正态发展的价值取向。

(三)教学程序

与结构相对应,形成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教学程序,即:

读中探究探后议论议中点拨交流评判归纳总结

教学程序的运用,可以是针对一堂课的整体设计,也可以是某一教学环节的局部设计。

1.读中探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帮助学生初步提出学习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探后议论: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组织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

3.议中点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段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改组,或者提供具体材料,要求学生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确切的认识上的结论;

4.交流评判: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广泛交流表达发现结果,并作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多向反应,进行比较选择,评定有意义、有价值的“发现”;

5.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思维过程、概括学习方法、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三、课型变式

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特点。这就必须加强对模式的灵活应用性研究。“模式”一旦陷入“模式化”的泥潭,便会造成操作的失落,导致模式的僵化。

根据模式研究中的变换、孕育、包容三大原理,由于各个具体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变量,在实际教学的应用操作中,“引导——发现”的教学必须产生多种课型变式。

这多种课型变式的衍生,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个性、风格得以张扬。

1.探究型变式

这类课型强调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它在课堂中造成问题态势,但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提问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具有渐进探索的特点。

变式结构为:

初探发现问题探究占有材料印证发现结果

这类课型变式,宜用于重点明确、难点集中、文理清晰的课文教学,或在学生已初步具有教师引导下自我进行发现的能力的情况下,也可选用。

2.研读型变式

这是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为主要手段而达到发现目的一种课型。它重在“读”字上下功夫,不但要求能读得有情有味,而且更强调在“读”的过程中形成发现课文佳处妙境的能力。

变式结构为:

初读感知细读深究精读顿悟熟读涵泳

它多应用在宜于朗读的课文教学中,学生的发现越深刻,感受越纤微,朗读的质量就相应地提高;而高质量的朗读,对学生发现和加深领悟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特别是培养语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景型变式

它借助于各种教学媒体,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氛围之中,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在氛围发现情景外难以领略的东西。

变式结构为:

再现情景设定目标自行发现解决疑难

这种变式多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用于设计具有典型情景的课文教学。

4.体验型变式

它不仅要求教师使用具有浓重情感的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小结语来催化学生的情绪,而且突出表现为由诱因到移情到转化的“情感历程”,去发现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变式结构为:

创设诱因移情体验反刍转化深入感受这种以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课型变式,宜选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课文进行设计。

5.比较型变式

这种课型的变式特点,在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几组可供比较的材料,可以是句段或篇章,也可以是课文中不同特质的物与物或人与物,使学生从比较中获得质的发现。

变式结构为:

第2篇

关键词:作文先导式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小学语文长期受到传统“学科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就作文先导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1“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作文先导式”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表达交流模式和阅读拓展模式。

1.1.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小学生创立各种各样有趣的情境,小学生正在处于童年时代,对很多事情都忍不住好奇,比较爱玩,教师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游戏的情境,通过游戏来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而当小学生们发现自己喜欢的游戏后便会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小学生们对某些事物有了很好地体验,便会乐于跟别人分享,并且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现阶段,小学生们对于汉字的掌握还不是很充分,不能够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们自由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游戏的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同步进行识字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表达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的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年级较低的小学生,是由基本模式延伸出来的一种模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学生们营造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境,让小学生得到更加丰富的体验,随之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多更加主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开展这种模式教师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循序渐进,让小学生每体验完每一次活动之后,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和深层次的交流;二是,先让小学生一次性将所有的活动全部体验完毕,再一次性的进行总结表达,这种方式能够使课程进程更加顺利快捷。但是教师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舒适的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强迫学生进行发言。如此一来,班里就会呈现出比较融洽和谐的气氛,一些胆子比较小的学生也会受其影响积极踊跃地发言,相反,如果教师硬性要求学生进行发言,就会使得课堂气氛紧张起来,学生们能就无法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1.3.阅读拓展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拓展模式是专门针对年级较高的小学生,由基本模式延伸出来的另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则需要小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表达能力,有了这一基础,再通过对课外阅读的拓展使小学生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思维方式。这种模式相对其他两种来说较为复杂,可以分为情境体验、相互交流和教师指导等环节。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参与其中,引导正确的方向,在完成所有这些环节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范文阅读。让小学生通过学习范文的一些长处,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提高语文的整体水平。小学生在最后的“阅读拓展”中,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水平,从而总体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2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1.生成性的特征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认为小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实况了一由内而外形成的,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因此该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变现为生成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生成性的特征,促使小学生们能够充分体现和贯彻到这种生成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弱小学语文教材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让学生们充分进行交流、表达、体验、描述的过程,而且有非常多类型的教材实验模式,并且都是随机性的教材模式。

2.2.整合性特征

“作文先导”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识字、拼音、作文以及阅读整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根据学生们实际的需要灵活的产生一些教学切入点,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单一板块教学模式,使其能够有效地融合到语文系统教学中去,从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们学习语文和灵活运用语文的能力。

2.3.潜移性的特征

在“作文先导”教学模式中,将语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小学语文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友好交流和沟通的使用工具;另一方面,更是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且这两个主要特点可以看做是相互统一但又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人文性在突出的时候,也必须加强对语文教学的“潜移性”的重视程度。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小学生们怎样用语文进行交流和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生们情感体验的重视程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积极营造一个充满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表意见,充分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老师跟学生们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关系,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跟学生们共同交流、表达,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

3 结语

“作文先导式”教学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们的兴趣作为最基本的起点,将学生们的自主亲身经历当做小学语文学习和认知的基础,从而不断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

由于中国绝大部分高级中学还是采取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那些少之又少的进行改革的学校所实施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跟北大附中的模式有点像,却依旧有较大出入。因此,北大附中所进行的课改后的新型语文课具有不同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独特性。毕竟中国绝大部分高中采取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几乎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传统语文是什么样子。北大附中的新型高中语文课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①废除传统教材,采用经典文本;

②采取小班教学,每个班15~20人;

③增加研讨环节,对文本进行讨论;

④进行小组汇报,对文本进行赏析;

⑤取消期末考试,采用学案和论文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特征大家都知道,此不赘述。现在针对以上五个特征分别进行详细分析,并就这些特征与学生学习压力的关系作简短的评判。

一、废除传统教材,采用经典文本

传统教材就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经典文本则指《论语》、《孟子》、《礼记》、《庄子》、《荀子》、《史记》、《唐诗三百首》、唐宋家的散文、《清平山堂话本》、《红楼梦》、茅盾和莫言等现当代作家的小说、《万历十五年》、《荷马史诗》、《哈姆雷特》等经典名著。

这些经典文本不仅包括中国古典名著,也包括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古典名著和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但实际上,针对前者(中国古典名著)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单本经典的阅读课程,“庄子”课就讲《庄子》,“红楼梦”课就讲《红楼梦》;而针对后者,则是许多本经典放在一起进行节选阅读的课程,“现当代小说阅读”课包括茅盾、莫言等一系列作家的作品,“方古典名著选读”涵盖了8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从高考语文主要考查内容来看,学校依旧更重视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经典文本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大挑战,上课不再像以往那么轻松,每节课前都得预先把指定的篇章读完,要不然根本无法参与讨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特征加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

二、采取小班教学,每班15~20人

小班是指与传统的40多人的大班相对比较而言人数更少的15~20人的班,小班教学使得教师易于把控课堂进程。考虑到附中语文的模式过于先锋化,很多学生可能不适应,因此教师能否把控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求也很高。

文学是一门个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应该因材施教。没有“所有人的语文”,只有“个人的语文”;没有所谓的“最好的语文”,只有“最适合的语文”。文学上任何方面的集体主义都只会导致形式化、死板化、僵硬化和保守化,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小班教学的灵活性能够克服上述弊端。

小班教学更易于教师控制课堂,更易于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更易于学生之间迅速地熟悉起来。但这些都与学习压力没有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特征对学习压力没有影响。

三、增加研讨环节,对文本进行讨论

研讨会,即英文中的seminar,是一种大学的课堂模式。北大附中语文课引入了这种模式,希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但附中语文并没有全盘使用这种模式,虽然教师实际讲课的时间依旧大大减少,但讲课与讨论实际上融为一体,教师对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所以,目前附中语文实际上不是完全的研讨课,而是半研讨课半传统授课的模式,这是一种介于大学和普通中学之间的模式。

研讨会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虽然研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但学生为了更好地研讨文本内容,课下肯定要精心阅读文本。之前说到阅读文本是一大挑战,须知此种阅读的要求还不仅是普通的阅读要求,而是一种精读的要求。可见,此特征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四、取消期末考试,采用学案和论文模式

北大附中语文学科取消了实际意义上的期末考试,虽然个别教师也许会偶尔进行一两次小测验,但严格意义上的考试已经几乎不存在了(《鲁迅作品选读》课除外)。取而代之的,是学案和大作文(论文、阅读报告、大写作之类),这种灵活并更有实际好处的方式代替了形式固化的传统考试。

相比传统考试中的作文写作,附中语文的论文因其对题材、思想情感内容和文风的放开和不作限制,实际上能大大锻炼每个学生的文笔水平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这两项能力是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期末考试会在平时给学生带来压力,而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学案显然跟传统语文课中的作业差不多。论文虽然也有要求,但毕竟得分比期末考试宽松,不会在平时造成多大的紧张感。因此,此特征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总的来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一种重视学生长远发展和实际能力的特点,但同时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将每个学生都默认为愿意并且能够把语文学好的学生,而实际上真正这样的学生却较少。这是一种具有理想化倾向的语文教学模式。尽管如此,大部分学生表示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比较满意。而谈到各种特征与压力的关系,我们则可以发现,5个特征中有3个加重了压力,1个减轻了压力,1个没有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附中语文相对传统语文在理论上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造成的综合压力更大。

第4篇

1.1渗透性特点

当学生学完一节语文课后,这节课中所讲的语文知识会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进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再加上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优秀文章逐渐形成的,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性能,运用语文知识可以发散学生思维,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思维的渗透性特点,不断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文学上的再创造,让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语文教学的魅力,进一步促进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1.2广泛性特点

由于思维空间具有无限性特点,所以就导致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思维层面。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本身这一学科广泛性的特点,不断引导高中学生通过自身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来挖掘语文知识本身的深层价值。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1.3交流性特点

语文思维教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其交流性是非常强的,语文这门学科是我国的基础学科,因此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就成为当前教育教学中的重点。语文这门学科的交流方式主要有语言和文字交流两种形式,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思维交流性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2高中语文思维培养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改进传统的教学观念,去掉其中不合理的及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内容,通过不断完善而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但是从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一些高中教师无法有效适应,很多只是被动地执行教学方案,这也是导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低的主要因素。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不统一。高中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教师将语文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相对欠缺。第二,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教学形式非常多样,不管是采用哪种教学形式,其目的都是希望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刻意改变07教学形式,虽然有时课堂形式的改变会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好。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形式,所讲解的知识点很多都是与教材内容相脱离的。教师要明确一点,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保证二者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第三,没有将学生的独立思考放在重要位置。从我国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往往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讨论,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为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只是在单纯地大声说话,而且大部分讨论的内容与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相关性。如果长时间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会逐渐丧失,试想学生都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那么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是天方夜谭。

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3.1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和内容

我们都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死板,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枯燥,长时间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使其无法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中设计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由于语文思维的无限性特点,语文教师不能全盘否认学生的回答,要不断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思维,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主要途径。

3.2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

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课业负担最重的阶段,身处这一阶段的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肯定是非常大的,这一压力的产生也会导致学生的语文思维受到限制,因此也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方面的培养。注重语文思维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可以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

3.3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思维的深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深度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对语文思维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及分析语文知识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断指导学生全面理解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点,充分理解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准确发现事物本质。此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度。同时,由于语文思维的广度性特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语文教师还要不断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只有多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沉淀语文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4结语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科研中,不断尝试新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为主,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此外,还要不断深入语文学习的知识层面,只有做好全方位的语文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作者:赵伟 单位: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亮.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C]//语文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2009.

[2]陈秀玲.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C]//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3]漆仲权.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2004.

[4]高永义.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C]//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2007.

[5]孙和平.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C]//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2004.

[6]水卫国.逆向、侧向、多向———论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

[7]孙德寿.浅谈创新思维与快乐体育[C]//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06.

[8]斯琴格日勒.边远民族地区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浅析[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2010.

第5篇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拥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近年的相关文件与会议中,大学语文课程多次被强调,获得广泛关注。而对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现出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大学语文需要改革与创新,可以从明确其文化素养教育的目的;按需调整,取诸教材之长,增加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内容;开展文化专题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开设人文通修课程,创设良好文化氛围四个方面进行。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人文素质综合课程,大学语文所具有的独特育人功能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自1978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并率先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关键课程,就大学语文在高校实际开设情况来说,存在着课程边缘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诸多问题,与课程设置的初衷和期望还有很大距离。

2006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就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6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在湖南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其后,一些高校响应号召,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大学语文,又以矫健之英姿,重新崭露头角,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但是,关注是否转化为行动?必修是否解决题?大学语文课程是否取得预期效果?直到今天,我们还不能给予确定的回答。作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成员,笔者从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人手,展开调查,并试图在对大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出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关注,研究者对南京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状况展开了调查。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发放与访谈两种方法: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8%;并与7名大学语文教师、19位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访谈。

1.大学语文地位

就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言,被调查者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仅占26.6%,认同大学语文被设为必修课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9.4% ,而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比例则达到了67.5%。在其后的访谈中,作为有着12年教龄的高校大学语文教师A在提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时就感慨道:“大学语文课程几经变化,必修变选修,选修变必修,学生却是越来越淡漠,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是一届不如一届!”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单纯的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以此来要求大学生学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大学语文教材与师资

大学语文教材并无指定的材,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使用教材不一,除了常见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等版本,还有一些学校自编的教材或不确定教材,由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在对教材满意度的调查中,对教材很不满意的学生比例为5%,不是很满意的占47.7%,一般满意的为39.4%,非常满意的为10.6%。在针对大学语文师资的访谈调查中,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时缩减,大学语文课程处于一个边缘的地位。大部分高校仍不会安排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经常是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兼任,并且时常会安排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来任课。如此无序的教材与师资,必然会给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在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对大学语文授课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为31.6%。在大学语文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上,高达82.5%的学生选择了“需要改革”,而在加强教学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中选择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的学生比例为55.1 %。某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教学时说:“我们需要的大学语文不是枯燥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也不是读课件式的讲解,我们期望大学语文的课堂是丰富、生动、吸引人的、有启发的!”确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与缺乏新意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以至于大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和课程无关事情的情况。

尽管,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识,但是,显示的种种结果都指向一个事实:大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问题,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而迫切,大学语文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与方法

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切实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让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优势,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者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症方能下药,笔者们联系调查结果,从实际教学经验人手,在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1明确大学语文“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解决课程认识错位的问题

大学语文究竟教什么?这是课程教学首先必须明确的。“语文”二字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一直在强调。大学语文是否只是过去语文学习的延续?是否还要继续掌握字词、分析文章、理解中心思想与艺术特点、背诵记忆相关段落?一直以来,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理解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教师与学生都普遍存在认识错位的问题,一般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对于已持续多年的语文学习早己兴味索然,对于枯燥的字词句强调与中心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早已疲惫不堪,而在教学中,时常会有教师将它变成学生口中的“高四”语文。如果只是在重复和延续,大学语文的存在似乎就没有了意义。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所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确实,通常理解下的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供语言交际工具,二是加强文化素养。如果大学语文依然只是重复强调语言交际工具的学习,无疑是不可行的。在现代功利文化大背景的冲击下,在学生的心目中,英语、计算机的工具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大学语文;且专业的细分常常会使学生漠视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屑于花时间纠缠在看似与求职、就业无关的课程上。但是,文化素养的教育却是没有专业的,它强调文化价值的传递,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表现。故而,课程教学伊始,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与作为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学生都应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素养教育”的教学目的: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感受传统文化底蕴,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革新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让大学语文以新的面貌重现于课堂。

2.按需调整,博采诸种教材之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内容

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1000种,这是我国目前关于‘大学语文’的专著数量。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在100种左右。”现有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品种虽多,但良荞不齐,有的甚至只是在其他版本上的重复。许多教材,更多的是以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来编选篇目,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且在篇目的编排选取上也各有千秋、难以以一应全。以曾被推荐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影响较大的徐中玉、齐森华和王步高、丁帆主编的两本教材为例,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编排体例根据文章内容来归类,按以民为本、心怀天下等主题分为十二个单元,选文增加了现当代文学作品及外国文学作品的分量,书末附有“中国文学史概述”“古代诗词格律常识”等内容,考虑较为全面。但是,此版本对写作知识的忽视是其不可回避的缺点,而且“编排方式值得商榷,因为每篇文章自有其内容主旨,但又未必只有一端的意义,必然会有交叉的现象。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体例符合人们普遍的接受心理,脱离接受的基础,不利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王步高主编本按作品时代先后为顺序,兼顾文体、专题知识,附录部分内容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面广,集评、汇评等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准和学术前沿性,但是缺乏外国文学作品部分,且有的部分比重不尽合理。

在教材选用上,过于依赖其一,不如按需调整,取众之所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与关注的内容。比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采用王步高本的文学史发展脉络,加以徐中玉的专题模式,在讲授中唐诗时,以“登临寄赠”为专题,串起相关的中唐作品,其中突出李贺的诗歌,同时为加强对李贺其人其作的理解,增加了对现代诗人洛夫的《与李贺共饮》的赏析。再如,在课程内容上加人通俗文学作品部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喜闻乐道的武侠与言情小说。在武侠小说部分重点探讨武侠小说的源流、江湖文化、金庸小说中忠义爱情的展示等内容;在言情小说部分则侧重爱情小说的发展脉络、琼瑶与中国古典文学、席娟的“冰淇淋”模式等的分析,让学生普遍接触阅读的通俗文学作品更好的发挥其文学文化作用。

3.开展文化专题讲授模式,革新传统教学方法

讲授模式的单一、方法的低效与缺乏新意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大忌。长期以来,大学语文遵循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释题、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字词讲解、主题与艺术特点一已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固定范式,而讲授法的运用更是贯穿课堂始终,PPT课件的运用时常会演变成读课件式的讲授。大学语文教学要改革,就要摒弃此种单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杜绝出现“老师一讲到底,学生爱听不听”的局面。

在教学中,为联系学生实际,笔者试图开展文化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脉络映照之下,课程内容由一个个文化专题组成,每个专题中以经典篇目为主线,辅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大时代背景下的作家生平轶事、历来述评及渊源延续等内容,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去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使其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有更深切更正确的感悟,使课程教学在突出“文化素养教育”目的的同时,变得多彩多姿。在教学方法上,对最常用的“讲授加课件”的方式进行改革,借鉴《百家讲坛》视频的动态模式,课程设计中截取视频或自主设计,将枯燥的文学知识做成可感的动态图文。同时,为将学生融人到课堂,增强其参与性,课程中采用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方式,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安排一定的课外延伸拓展题,给出一定的参考书目,促使学生去查阅、整理、分析资料,以论文、演讲、情景展示等多种方式输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学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在组织协作、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独立研究及解决问题做好准备。如此,必然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意识的同时,锻炼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开设人文公选课程,创设良好校园人文氛围,与大学语文教学形成良好互动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相关人文课程的支撑,需要良好校园人文氛围的支持。在课程设置上,除大学语文课程外,还需要开设相关的一系列人文公选课程,如“社交礼仪”“文学名著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写作”“民俗学”等,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修,如此必然对大学语文教学起到极好的支持与延伸作用,加深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理解。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区

 

有人批评语文教学“误尽苍生”,虽然言辞偏激,但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却是不能否认的。母语是一个民族文明之本。免费论文,误区。为了全球教育、科技、经济的大挑战,我们必须首先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母语水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及主管教育的领导们要敢于担当责任,正视问题,尽快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

1. 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语文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和技能,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与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可是,过去在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中,我们的组织者们制定评比细则时,几乎没有把人文教育作为一项内容。因此,在这类活动中,教师的课似乎上得很精彩,然而,教师的“做”人,学生的“做”人却毫无体现。在作文教学中,问题更为严重。文章是感情的抒发,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但是为了应试,学生只能把真情实感隐藏起来,而与此同时,他们却失去了许多陶冶情感的机会,习惯于说假话、空话,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毫无生气,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严重萎缩。

2. 忽视汉字特点与教育规律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以方块字为基础的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它不仅不妨碍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而且更方便。因此,我们终于从近百年来“汉字落后”的心态中解放出来,但是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仍然被束缚在旧的成见之中,其表现为:①汉语是以字为基础的,汉语中的绝大多数字就是词,字与字的各种不同组合,又产生大量的新词。这就使人们只要掌握足够量的字就很容易理解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新出现的词。因此,学习汉语的根本就是掌握汉字,但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忽视字而偏重词的教学现象。②中学语法教学搞得十分繁琐、繁难。语言的掌握从来不是以学习语法为主的,而是靠语感训练。而语文教师却热衷于讲语法知识,不仅将部分大学汉语内容纳入中学课堂,甚至把连一些语言学家都还没搞清楚的东西讲给学生,并且还搞了各种各样的语法练习,这样的语文教学还有什么效益可言呢?③忽视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吸收。语文教育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许多东西应该继承和效仿。但由于照搬西方和原苏联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好传统大多被扔掉了。如识字教学,几十年来,一直采用拼音识字法。小学六年,学生只能掌握两千多字。而我国古代有着解决识字问题的成功经验。即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韵语读物作为识字读本,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就能识记一两千字。韵语识字体现了汉字的特点,其效果是拼音识字所无法比的。如传统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练字,而现行语文教学中几乎销声匿迹了。又如传统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读,而现行语文教学正好相反,是以大量的繁琐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所谓课文分析,把课文肢解得鸡零狗碎,把学生搞得身心憔悴,这样的语文教学还有什么收益可言呢?

3. 误解语文基础的真正含义

人们一提到语文基础,无非是指十二个字: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近年来,人们对十二个字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多,搞得越来越细,甚至有人把它串起来搞什么语文学科知识科学化系列”的尝试,结果对什么是语文基础,认识越来越模糊了。

所谓语文基础应当是个人语文能力所必备的,必须从头学起的而且一定要学好的东西,而语文的学习从来就是在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并不需要先学语法修辞等知识,才能听说读写,因此,语法修辞等十二个字并非语文基础所必须。把不是基础的东西作为基础,要求学生非学不可,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从语文学习规律来看,语文基础应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掌握四千以上常用汉字,识字不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最大障碍。②多读名篇精品,特别是古代文学精品,搞好阅读积累。③搞好生活感受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以及灵性的培养与发展。免费论文,误区。

4. 严重了忽视课堂教学规律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它必须注重感情的交流和个性的发挥。这是由语文学科

摘要。那么,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尽快走出误区呢?笔者有如下观点:

(1)要不断优化教材和教法。在国务院、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全面问世了。我认为,在课标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应允许各地有所增减,也应允许教师自已有所增减,多种教材并存,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加大改革力度,欢迎和鼓励各地语文教师锐意创新,不断优化教法。免费论文,误区。多种教材教法并存、百花齐放,才是语文教学繁荣的标志。

(2)要不断优化考试内容与方法。免费论文,误区。高考、中考仍是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怎么考至关重要,要好好研究,平时考试,不可过多。免费论文,误区。只需在期末考一次即可。免费论文,误区。试题要精当,而且要在促进读写上多出题,不要让学生为应付考试而疲于奔命,而应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打基础。

(3)要建设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主管语文教改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这可从教学一线选拔热衷语文教改并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校长,充实各级教育领导班子,主管语文教改最难的、最重要的还是高素质语文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我们要在建设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上多想办法、多做贡献。

高素质语文教师队伍建成,时间长、任务重,绝非一朝一夕,需要我们的教师、学校、教育行政转变观念,适应教改的需要,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

第7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 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在学生的培养中会引进企业文化的教育理念,是联系学校、企业和各项职业的纽带,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欠佳,学习积极性较低,对语文课学习提不起兴趣,没有开动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的学习,这些都导致了教学活动难以开展。为了正视这个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根据各项职业的特点去设立教学模式,以便突出其职业的实用性,争取在中等职业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具有综合职业的能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与企业文化融合

1.企业文化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引领。企业文化能对中职的语文教学模式起着引领的作用,企业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不断总结提升出来的,并被企业所有成员所认可。它向外代表一个企业,也是全体成员的信念所在,而且它可以促进全体成员朝同一个目标前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更多地以企业的需求来指导并调整教学内容,对企业文化知识和能力进行整合,开发学生发展综合职业能力的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企业文化的核心要求。

2. 语文教学模式融入企业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设置融学习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体现企业文化的鲜明性,带有浓厚的专业特色,向学生灌输企业的理念,讲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适当在课堂教学中用企业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并考核学生,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言行,修身立志,强化企业管理理念,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体验企业文化。

二、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应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通过突出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方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能掌握更多实用的专业技术。由此,中职语文教学模式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根据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设置改进相关学习内容,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向企业输送新鲜血液。

1.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中职语文的教学模式首先应注意从企业文化方面考虑,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多开展校园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从中得到收获。根据中职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需立足于学生的就业和整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这些元素巧妙的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提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性更加提高了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第一,把企业文化引入语文教育,并纳入到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估之中;第二,把某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当做教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也从小有服从企业管理的意识。第三,实施校园和企业相互合作的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由传统的教室转移到“教学工厂”,实现课堂和工作中的职业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氛围,体会企业精神,能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根据企业文化调整课程设置。在中职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融入对企业文化的渗透,调整语文课程的设置,在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及方式更多地关注和引入企业实践的需求,体现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让企业的文化也成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对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自主编写适合的相关企业文化的语文教材,还可以通过学生学习企业中的相关案例或企业的专题研究,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掌握企业文化素养,能够全面地获得企业相关的文化,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向其他学科渗透的方式,拓展相关知识,使课程内容和企业文化联系起来,通过教学大纲、计划和内容等方面充分体现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特点,让企业对需要的各种不同素质能力的岗位贯穿到专业的具体教学环节中去。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引入中职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文化引入前,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并没有基本的了解,更多了一份迷茫。学习积极性差。而且毕业之后的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选择,即使就业,对企业也了解甚少,融入企业较困难,归属感弱。容易激发挫败感。而在中职的语文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之后,能让学生学习并了解企业文化,清楚的知道企业需要的人才特点,能够结合需要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这也更有利于学校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迎燕.理想与现实——中职语文教学冲突的思考[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职语文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161”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使学生活学学活乐学,加强学生的语文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把课堂延展到课外,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鉴于此,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采用“161”语文教改模式。?

1.概述

“161”教学模式由三大基本框架构成,其中“6”为基本中心教学单元,包括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板书小结、双向质疑等环节。两个“1”则相对独立,前一个“1”是课前的个人展示单元,后一个“1”为语文活动课单元。?

2.示例

2.1 个人展示单元——亮出自我。

通过课前的1~3分钟,以学生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述哲理寓言,评新闻时事,做即兴演讲等形式进行。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基础较差,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在校的2~3年时间即将踏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因此,让学生进行个人展示,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展示出自我风采,为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演讲环节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表情、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同时一次演讲完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演讲,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当然首先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再对某些不足轻松、诙谐地点评出来,并辅之以示范。 ?

2.2 基本教学单元——锻炼自我(此过程是本教学模式的重点和核心)。?

2.2.1 激趣导入: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分钟左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悬疑导入法等。此举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第9篇

山东省临朐县柳山镇魏家小学 033200

新课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更新观念,教会学生人生发展的技能呢7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如下四种技能

1.书写技能

虽然信息时代将发展成为无纸化办公,但是目前书写仍然是人生发展必要的基本技能之一,为此,语文教学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

书写意识:一笔好字受益终身,影响前途命运,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书写意识。

练习理念: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人文素养,努力引导学生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练习方法:摹写、临写、背临、自由书写,寻找一切机会,采用多种练习方法。

2.阅读技能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获取靠阅读。阅读能力的培养靠语文教育。强化阅读,是因为语文肩负着下一代人能否更好地生存、能否向更高素质迈进的重任。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和工作的成绩。在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可以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写作、语言知识和表达等能力都离不开阅读的积累借鉴。因此,作为现代人,如不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就不能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阅读是现代人的阳光雨露。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法指导,忽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不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即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创造性的人才,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培养新一代知识型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未来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未来需要的是能够自己主导学习与工作的人才,而不是等候指示的下属。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为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阅读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发展智力和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我们看到,当前的阅读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还比较严重。例如在教法上,灌输式仍大有市场,教师只重书本知识,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等问题缺少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学习的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作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为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时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作为对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肤浅探讨。

3.写作技能

写作技能的培养应重视整体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应试写作培养中。我们认为,写作技能应包括以下方面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写对联等。特别是应用文写作,由于高考近几年没有考,应用文写作教学几乎成为空白,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如有的学生连一个求职申请都不会写,计划总结不会,甚至通知都不会,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学 改革 尝试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要切合高职院校生源实际,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要根据实际进行适当调整。

语文教育历来被认为是基础的基础,但对应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其功能也是多层次的。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程是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其背景,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基础,以社会的需要为其归宿的。因此,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应有其独特的内容。笔者在多年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作了些尝试,教学效果良好。

1.利用即兴发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高职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练习,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笔者认为应更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内必须改变“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我利用每次课的前15分钟用来做口语练习,每月的最后一节课的用来演讲或辩论。口语练习不规定话题,即兴发言。可以是对学校、社会新闻事件的评论,也可以是介绍一本书、一项活动等。演讲或辩论则在上一次课中由学生自主的确定话题。一般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身边的话题,如友谊与爱情、高职学院学生能力要求等。这些练习一来增加了学生锻炼普通话的机会,二来提高了他们快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把平时的口语练习纳人期末考核体系中。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胆子越来越大,由原来的被动听、不愿讲、不敢说变得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和实践训练。

2根据高职语文的特殊性,选择教学内容

高职语文是高职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是他们现在学习、将来工作和科研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来看,高职语文应具有独特的功能,即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和应用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被安排在高等学校录取的第五批,这些学生的基础较差,有的学生甚至连请假条、申请书等简单的应用文都写不好,更别说比较复杂的应用文的写作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作了些变通,应用文的比例占了近三分之一。高职语文教师在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所教专业的特点,不断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研究有关论文的写作,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专业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如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以市场调查报告、经济合同为重点,机电专业的学生以实验报告、科技报告为重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为学生提供了最具个性与创造性的学习空间:以汉语为载体的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和以汉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给语文以想象的空间和创新的魅力。高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风流蕴籍、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负载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堪称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蓝本。高职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往往因为缺少生活发现不了作品的艺术之美,又因不能学以致用发现不了生活之美.将现代教育技术引人语文教学,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灵活的特点,在教学中展示形象、渲染意境,增大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发现美、欣赏美的效果。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我选用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引人课题,伴随着深情的朗诵与动人的音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出现在显示屏上,淡淡的月光,亭亭的荷叶,袅娜的白花,脉脉的流水,作者笔下那清幽美丽的荷糖景色细致人微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视觉和听觉的统一,有效地启迪学生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培养,这些活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与广阔的空间,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注意总结,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语文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引言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并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文将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研究分析。

1.创新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采用现象分析教学模式。大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话题或者形成的现象,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研究,最后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解析。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大自然环境保护的讲解中,就可以先让学生对本模块的文章进行预习,然后挑出具有针对性的文章对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坏现状及原因等进行分析。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询问学生大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人类是如何对大自然环境进行影响的、我们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做等等,然后通过这些问题引入为学生创立一个可以自由讨论、发言的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预定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采用巴特勒学习模式。该模式需要依托课堂与教学教材的具体内容,通过对二者的合理把握,为学生设计一个新的情景模式,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问题的分析、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之后应开展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运用,进行现有问题的分析、探讨,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然后应引导学生处理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进行自然环保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假定的问题如“在2020年全球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空气质量急剧下降,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种问题的发生,我们现在该怎么做?”为话题,通过合理的引导与指示,然学生自主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创新大学语文的和谐课堂氛围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堂氛围的合理创新、调整,将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心理、改变学生的情绪,为学生营造新的心理效应与审美体验的氛围。在进行语文课堂氛围的创新中,教师应明确所谓的氛围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这种群体心理状态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应将教学的艺术魅力充分的在课堂中展现出来,通过和谐课堂氛围的创新、创立,让知识得到有效的传递,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启迪学生的潜在智慧。准确的说,要想做好语文教育,就必须建立一种彼此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与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旦自己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缺乏激情,那么整个课堂必然会死气沉沉,学生也会丧失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做好师生关系的处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从而带动学生参与到大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氛围中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存在的思维潜能,促进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3.创新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动态开放立体知识结构

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专业化设置,从而提高大学语文在社会所需人才培养方面多发挥的积极作用,对此大学教师就必须学者化。在大学语文课程调整中,专业化设置就是指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让教师能够具有专业的审美眼光对大学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解读,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从而让受教学生能够清晰的分辨文学里面的趣味,方便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了解领略人文的意蕴。而教师的学者化主要是说,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承担教学任务的语文教师,需要从文学类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中挑选,首先,应从当前社会著名的学者中选取适合教学的先生进行大学语文授课教师的担当。就比如以前著名的闻一多、朱自清等优秀的名师。其次,当前大学内部的语文教师,应该为自己树立长远的教学与发展目标,将成为社会上著名文学类学者作为自己人生前进的目标,从而激发教师学习、创新的动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涵养与综合能力,进而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4.创新大学语文课外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学科与很多人文学科及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加之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最高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所以这就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在完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好课外教学工作,将是应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必须将语文教学放在整个人文学科的大背景之下,注重语文与其它人文科学的无法割舍的联系。培养学生形成开阔的学习眼界和联系的辨证的学习观。语文是大学教学课程设置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他与自然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饿关系,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联,教师需要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基于科学的视角去正是两种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文化融合与交叉。

5.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

在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中,传统的检测方式主要以模拟考试、试卷作答为主,通过这种一次性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当前新课标教学体系的建立推广下,大学语文教学应做好新的课程定位,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首先,创新评价内容。把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放在突出地位。其次,创新评价方式。考试和考查结合、笔试和口试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规范的考纲和教师自主选择相结合,同时,考核可采用网上答题、闭卷、开卷、写小论文等形式,但切不可搞成从网上下载拼接或互相抄袭的形式。然后应对评价流程进行创新。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一种“平时学、平时考”的新观念。最后应对评价的方式进行创新。大学语文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不应在以单一的笔试考核成绩为衡量学生的最终标准,应通过笔试、面试、日常作业成绩等多个方向完善教学考核评价工作,采取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考核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评价的可靠性。

6.结束语

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应积极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帮助学生更新思想观念,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坚持国家制定的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走创新性发展之路,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壮云.大学语文教学亟待创新[J].安徽文学,2010年03期.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直面目前我校学生语文整体水平不高,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在学校和学校教导处的统一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开展相关教研活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以单元考试为依托,积极参与师生竞赛,全面提升语文科组的综合实力。

二、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规范语文各项教学常规,紧抓常规落实。

落实学科教学常规,重点是抓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关键是落实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本学期,在对照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真正学好洋思经验,牢固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应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赂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多管齐下,探索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具体策略。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生命线,也是我们语文教研组的重要工作。在目前社会中“减负”呼声十分强烈的背景下,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如何实现“减负增效”上多动脑筋,才能适应新教育形势的要求。

本学期,主要采取教师自主研究实践,加强备课组集体研讨,加强教研组层面分享交流以及学习“减负增效”的具体策略,促使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尤其,各年级备课组必须每周认真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并形成教案上交,期中、期末组织交流集体备课经验。同时,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加强我校语文学科特色项目建设。

(三)、聚焦教研组建设,逐步形成教研组文化。

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和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加强语文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争取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鼓励学生多写乐写,并将优秀习作结集“出版”。尊重语文教学规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认真研究学情,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