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栽培技术论文

栽培技术论文

时间:2022-08-26 02:55:14

栽培技术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从良种选用、适时播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玉米旱地宽厢宽带高效栽培技术。

玉米又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六谷、芦黍和珍珠米等,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玉米的代谢能为14.06MJ/kg(谷实类饲料中最高),无氮浸出物高达72%(消化率可达90%),粗脂肪含量在3.5%~4.5%,还含较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玉米在我国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很广,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他旱谷地区人们的主食之一。为了进一步推进遵义市农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积极做好旱地宽厢宽带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实行科学合理分带粮经作物间套栽培,对确保稳定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因地制宜选用优质高产良种

宽厢宽带玉米种植宜选用紧凑型品种,如遵玉8号、临奥1号、掖单13号等品种;间套经济作物品种,可选用辣椒、花生、蔬菜、薯类或1年生药材等矮生型作物(植物)为宜。

2适时播种,精细培育壮苗

玉米采取配制营养土肥球育苗,辣椒等间套经济作物品种的肥床稀播育苗。玉米育苗肥球制作方法:在播种前10d,每公顷备足过筛肥沃细土或岩窝泥7500kg、腐烂粪渣肥7500kg、磷肥(普钙)225kg、硫酸钾18.75kg、锌肥18.75kg,将各种肥料和细土混合拌匀后,用适量清粪水拌湿堆积薄膜覆盖发酵,待播种时用手捏团做成重量为0.25kg左右的肥球,每球用手指打孔播1粒种,整齐摆放在备好的茶盘式苗床上。然后再用过筛细土撒盖床上肥球和填满球与球之间缝隙,盖土厚度以不见肥球露面为宜,再用喷雾器喷清水浇透床面细土,拱架盖膜保温培育壮苗。

2.1播期在海拔900m以下地区,玉米宜在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辣椒、马铃薯宜在元月上中旬播种;花生以4月中下旬播种为宜。

2.2苗床管理

2.2.1温度管理。玉米播种出苗后,苗床内温度以22~25℃为宜。若遇高温天气,要及时揭膜进行两头通风,以降低温度,防高温烧苗。晚上盖膜密封保温。

2.2.2水分管理。一般保持床面细土湿润不干白,若床面细土干白,要及时喷洒清水或无渣清粪水(需浇透),保持床面湿润,确保出苗整齐健壮,以利于玉米苗后期生长。

3开厢分带,确保合理密度

玉米移栽时,在深翻细碎整平土壤的基础上,采取2.64m开厢,在厢内拉绳掏沟或打(窝)移栽玉米2行,间距33.3cm,株距0.55~0.66m,确保玉米40500~45000株/hm2,预留带2.31m内套种辣椒、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3~4行(套种时必须留足玉米两边空行50~60cm,以防玉米后期遮阴影响),窝距0.66~0.77m,达到每公顷45000~60000窝。

4适龄拉绳移栽

玉米移栽叶龄以2.5~3叶移栽为宜,并认真做到按大小苗分级,单株定向移栽,实行小苗、弱苗偏管,促进幼苗均匀一致。套种各种经济作物品种,仍必须实行拉绳定距,规格点播或移栽,提高大田种植的规范化。

5平衡配方施肥

重施底肥,早追提苗肥,适时适量追施壮秆拔节肥及穗粒肥。玉米移栽底肥,每公顷施四元素专用复合肥375~450kg,磷肥(普钙)300~375kg,锌肥15kg。

5.1施肥方法复合肥深施窝底泥肥拌匀,盖泥栽苗或沟栽丢入苗与苗之间空隙处,肥料不能直接与苗根接触,以防“烧苗”、死苗,造成缺窝断行,其他肥料均可混合放入15000~22500kg/hm2清粪水中淋窝施用。5.2大田追肥期玉米在大田期一般追肥2~3次,第1次追肥于栽后15~20d内及时用尿素120~150kg/hm2对入清粪水中追淋提苗肥。第2次追肥于11~13叶大喇叭口时期,看苗适量追施拔节壮秆肥,同时挖行培土上厢。第3次追肥于抽胸吐丝期,用尿素10~15kg/hm2追施背包穗粒肥,促使穗大粒多粒重。套种经济作物施肥,均可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的需肥要求和特点,灵活掌握使用,但仍必须做到重施底肥,早追提苗肥,后期看苗追肥,确保不脱肥为宜。

6及时防治虫病

要随时认真做好田间观察预测,针对不同品种的不同病虫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对症用药并及时防治。

参考文献

[1]宋碧,曾永德,左乾勇,等.不同玉米品种萌芽期抗旱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1):17-19.

[2]张德平,古雁滨,尹迪信,等.平衡施肥在玉米生产中的增产效果[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1):58-59.

[3]宋庆昇.山区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5):74-76.

[4]左明玉.旱地不同覆盖物对玉米生产的保水效应[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62-63.

[5]张书华,周开芳,石小燕,等.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S):68-70.

第2篇

新疆纬度高,无霜期短,春季气温回升慢,稳定性差,常有倒春寒,秋季降温快,棉花品种选择必须以早熟为前提。因为有机栽培不化控,因而对株型有较严格的要求。选用的品种棉株需节间短,结铃集中,零式或I型果枝最佳。随着新疆棉区棉花枯黄萎病不断扩散,虫害也对棉花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有机栽培对农药限制使用,因而棉花需选择抗病虫的品种。有机栽培的原棉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应注意品种的纤维品质,选择主体长度29~33mm、比强度23~25cN·tex-(ICC标准)的优质品种。

2合理种植密度

新垦荒地,土壤肥力低,棉株的个体发育较小,在前2~3年内应靠群体增加总铃数。因此,一般采用高密度种植方式,栽19.5~22.5万株/hm2;第2年,栽18万株/hm2左右;达到中等肥力时,应栽12~15万株/hm2。

3灌溉方式与水量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棉花有机栽培首选灌溉方式。新疆棉花生产中株型的调控是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有机栽培禁止使用化肥、生长调节剂,运用膜下滴灌技术能够少量多次,合时合地、合理统筹水肥,完全可用水肥调控代替化学调控。播种时滴灌毛管铺设在地膜下,1根毛管灌2行棉花,播种、铺管、覆膜一次完成。全生育期滴水12~13次,总灌水定额为2700~3000m3/hm2。出苗水:部分地块墒情差,播种后不利于种子萌发,难以做到一播全苗。采用膜下滴灌,播种后视墒情和天气情况适量给水,灌水定额为150~195m3/hm2。花前水:苗期棉株叶面积较小,气温较低,一般少灌或不灌水;蕾期营养体生长较快,干物质积累多,叶面蒸腾加快,此期间灌水3次,每次在180m3/hm2左右。花铃水:从开花至盛铃,气候炎热干旱,棉株正处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旺盛时期,且植株蒸腾快,故此时应及时灌水,缩短灌水周期,隔6d左右灌1次,共灌水7~8次,每次灌水225m3/hm2。吐絮水:8月中下旬,为防止早衰而又不能贪青,根据气温、土壤水分及棉株长势可灌水2次左右,每次225m3/hm2。

4施肥与打顶

有机棉栽培培肥地力以绿肥轮作和全层基施有机肥为主。棉花与草木犀或苜蓿豆科绿肥作物套(轮)作。每年6~7月灌水前在棉田套种草木犀或苜蓿,棉花收获后草木犀或苜蓿越冬,第2年春季棉花播种前翻入土壤。施用棉籽粕或畜禽粪等有机肥。棉花播前基施棉籽粕6000kg/hm2或牛羊鸡粪肥7500kg/hm2以上。另外,备用棉籽粕1500kg/hm2(堆制腐熟),于棉田灌第1次水前开沟追施。在棉花生长发育时期,运用滴灌技术追施液态生物肥、液化有机肥。在有机栽培条件下,水肥调控为主要手段,但也必须结合打顶整枝。打顶较一般棉田早3~4d,7月7日左右据苗情开始打顶,7月12日前打顶结束。再根据长势去叶枝、整枝。

5病虫草害防治

5.1病害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剔除带病种子,可用温水等物理方法处理种子,以杀死病菌。改变灌溉方法,如运用滴灌,以减少土壤潮湿面积,高湿度是疾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在病害严重时,用一些无机杀菌剂进行防治,如波尔多液、植物源制剂等。还可通过合理轮作控制疾病、通过生物防治控制疾病、接种棉花根际真菌来抑制黄萎病的发生。

5.2虫害防治进行秋耕冬灌,降低棉铃虫、地老虎等蛹的越冬基数。适时定苗、中耕除草、整枝打杈、剔除虫株,可消灭部分害虫的卵和幼虫。采用棉花与玉米、小麦、油菜、高粱等地块邻作,或在棉田内、田边、沟旁点种玉米、高粱等诱集作物,为天敌提供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微生物杀虫剂防治害虫,如Bt、核多角体病毒具有较强的专一性,对人畜、农作物和天敌无害,不污染环境,对害虫毒性较高,不易产生抗性。或利用性诱剂诱捕成虫。棉田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成虫。在棉铃虫羽化盛期,杨树枝捆成束竖立在田间地头或渠道两旁诱集棉铃虫成虫,每天日出前用网袋套住枝把捕捉棉铃虫成虫。苗期可在棉田周围间隔20m处放糖浆瓶1个,诱杀地老虎成虫。棉田周围和中间渠埂放置黄色胶板诱捕蚜虫。在棉花受到直接威胁时,杀虫皂(钾皂)和植物性杀虫剂,如除虫菊酯、鱼藤酮、鱼尼丁、沙巴草、茶、苦木制剂、苦参碱等可用于防治害虫。

5.3杂草防除

对种植地灌溉促使杂草萌发,然后在种植前翻耕1次,清除萌发的杂草。另外,适时进行机械与人工除草;膜下滴灌能够抑制杂草生长;轮作覆盖作物,如苜蓿抑制杂草萌发;使用真菌除草剂。同时要科学发酵有机肥,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有利于杀死杂草种子和一些病虫休眠体。

第3篇

论文摘要:结合岳西县实际,总结了栝楼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期指导栝楼在当地的推广种植。

栝楼为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果实、根均可入药,具有极高的营养、药用价值。岳西县自2002年引进栝楼种植以来,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初具产业特色,种植面积连年扩大,产量、销售价格年年攀升,市场供不应求。现结合岳西县实际,将栝楼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地块选择

栝楼生命力强,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适合岳西县种植。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充足、排灌方便的壤土为好;环境要求阳光充足、无污染。

2选择良种

岳西县种植一般选用皖蒌一号、皖蒌二号、皖蒌五号,出籽率可达10%以上,高产时净籽产量可达1500kg/hm2以上。

3整地施肥

冬前对选好的地块进行冬耕冻垄,3月上旬开始整地,开沟做厢。行宽3.5m、畦宽2.0m、沟宽1.5m、畦高30cm。在畦边50cm处开沟,深施45%硫酸钾复合肥750kg/hm2、硼砂15kg/hm2、硫酸锌15kg/hm2、饼肥1500kg/hm2。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施入土杂肥、人粪尿等腐熟有机肥。若是粘性重的土壤,可在翻耕前撒施一些河沙改良土壤。

4及时搭架

搭架要本着棚架牢固、降低成本、方便作业、提高覆盖率的原则,大田种植的栝楼多采用平面棚架式。具体方法是:在地面按3.5m×3.5m标准立柱,柱上端选用10号不锈钢丝拉对角线,然后在上面铺上20脂网眼的尼龙网即可。一般架高180cm。在移栽前或出苗前结束,避免搭架伤苗。

5切根育苗

选择二至三年生、生长一致、抗病、高产、根粗2~4cm、无病虫害、断面为白色的新鲜栝楼块根,将其切成10~12cm长进行无性繁殖。将合格的块根在阳光下晒4~5h后用1.5%菌线威4000倍液进行消毒。育苗前将苗床用水浇湿,摆放时块根间保持一定间距,以防相互接触引起烂根。摆放好后用湿河沙盖好,覆沙厚度以3~5cm为好,然后盖上稻草,再浇透水,并采取平铺地膜和拱棚双膜覆盖。移栽前1周揭膜通风炼苗。

6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根据岳西县气候特点,块根直接移栽应在3月中旬,带苗移栽应在4月上旬。过早移栽易遭受倒春寒危害,过迟移栽延迟了坐果期,降低了产量。栽植密度一般为3.5m×1.0~2.0m。当年栽栝楼不少于2400株/hm2,多年生栝楼视品种特性适当减少株数,一般不得少于1800株/hm2,保证茎蔓铺满架面。栽后要浇活棵水,浇到活棵为止(一般7d以上),其标准为日晒叶片不萎蔫。

7雌雄搭配,合理定植

雌雄搭配要合理,岳西县小面积种植一般按10∶1比例配置,大面积种植可按15∶1种植;但雄株不得少于150株/hm2。8选留主茎,扶苗上架

当栝楼主茎长到0.3~0.5m时,选择生长旺盛、健壮无病虫害的主茎1~2根,插好攀援物。用软质带绳将苗固定在攀援物上,牵引上架。根部多余的弱苗、架面以下藤蔓上的腋芽、雌花要及时抹去,做到去早、去尽。

9田间管理

9.1合理施肥

一是早施、轻施提苗肥。定植活棵后,追1~2次速效氮肥,一般用稀释后的腐熟人畜粪3750~4500kg/hm2即可。二是重施花果肥。6~8月,栝楼生长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重阶段,需要吸收大量养分。在此期间要以有机肥和钾肥为主,重施2~3次花果肥,一般每次用饼肥750kg/hm2或腐熟人畜粪15t/hm2+硫酸钾225kg/hm2。

9.2水分管理

多年生栝楼根系发达,较耐旱,但在生长盛期和果实膨大期,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遇涝要及时排水。

9.3合理整枝

一年生植株主茎留1~2根,第2年后,只留1个健壮主茎,主茎长到3m后,应断头,促第1分枝生长,增加挂果率。同时剪去一些小枝头,控枝蔓、老叶及多次分枝。

9.4保花保果

为增加花粉量,提高授粉率。在花期喷1000~3000mg/kg矮壮素,花果期喷0.3%~0.5%硼酸液。

10越冬期管理

越冬期主要以保温防冻为主,伐禾后应在其上盖沙或草。开春后即时施肥,浇好返青水,力争早出苗、出壮苗。

11病虫草害防治

栝楼的主要病虫害有:炭疽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病、瓜绢螟、瓜实蝇、黄守瓜、瓜藤天牛、透翅娥等;草害主要有马唐、牛筋草、狗尾草、旱稗、铁苋菜、香附子等。在栽培过程中一定要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能力,及时清沟排水,中耕松土,平衡施肥,合理整枝,增强抗逆性。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方法。

第4篇

论文摘要:从整地、选种、育苗、起苗假植、运输、造林和抚育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杉木栽培技术,以期为建设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提供参考。

杉木又名刺杉,是主要用材林树种,生长快、材质好,木材普遍用于建筑、桥梁、桅杆、家具和农具。杉木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吸毒防尘,消除噪音,还为多种经营开辟了门路。因此,多种杉木,种好杉木,加速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是当前林业生产的一项迫切任务,对支援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

1因地制宜,细致整地

根据杉木生长特性、经营要求、地形条件以及当地劳力情况,可因地制宜采取全垦、撩壕(抽槽)、水平带(水平阶)整地。坡度较大的山地,全垦要注意水土保持;坡度比较平缓的山地和丘陵,全垦之后再筑成水平带,带上挖定植穴。

2选种

要建立大面积用材林基地,实现速生、优质、高产的要求,采集良种是其重要的一环。良种一般是指籽粒饱满、发芽率高、遗传品质好的种子。凡是建立母树林、种子园,并已生产种子的单位,要从母树林、种子园中采集种子。没有建立良种基地的单位,可从立地条件较好、光照充足、林木生长旺盛的林分中选择优良母树采种。用材林树种一般要求生长快,干形通直圆满,分枝较高,树冠窄而浓密,健壮而无病虫害。

3培育壮苗

杉木育苗大多在雨水至春分播种。播后用黄心土或焦泥灰覆盖,也可用2份黄心土和1份焦泥灰混和盖土,要覆得薄而均匀,以看不到种子为度。覆土后覆草,并用草绳或树枝压草,以防被大风吹散。用塑料薄膜覆盖育苗,要专人负责,出土前要保持土壤湿润,出土后,尤其要掌握好薄膜内的温度,一般控制在35℃以下,并且每天上午9时揭膜通风,下午3时以后盖膜,直到天气转暖,幼苗茁壮生长为止。

当年生苗除少数高达30cm、根径0.4cm可出圃定植外,一般高12~15cm、根径0.25cm,需分床移植。经过移植,二年生苗高50cm以上,根系比较发达,造林成活率高。

4起苗假植

起苗多在秋季落叶后至春季出圃造林之前,于阴天或雨天后土壤松软时进行。如圃地干燥,起苗前1~2d要灌水1次,以免损伤苗根。起苗深度因树种而异,一般9.8~26.4cm。要用锄头掘起,禁止用手拔苗。并实行苗木分级,坚持用壮苗造林,严禁不合规格苗木出圃。一般是边起苗,边造林。起苗后,暂不出圃的要假植。常绿树种以及易发生梢枯的苗木,不应长久假植,可在造林时临时假植。

5运输

苗木运输,宜用稻草、蒲包等妥为包装,或在苗上盖湿稻草。常绿阔叶树长途运输,苗根最好用苔藓、湿稻草或塑料薄膜等保湿,包装时枝叶适当外露,严防灼伤。

6掌握季节,科学造林

第5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黄姜的形态特征,并总结了黄姜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繁殖方法、藤架的搭法与管理、病虫杂草综合防治以及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以期为黄姜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黄姜形态特征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也叫火头根,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藤本作物[1]。地上茎左旋,光滑无毛,有时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盾形、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叶片厚纸质,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两面光滑无毛,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的斑块,叶柄盾状着生。花单性,雌雄异株少有同株。雄花无梗,常2~6朵簇生,再排列成重穗状,花序单一或分枝,1~2个簇生于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花被片6,长1.2~1.5mm,宽0.8~1.0mm,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托的边缘,花丝极短,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近似,雌花具花丝状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长1.2~2.0cm,宽1.0~1.5cm,干后紫黑色,表面常有白粉;种子通常每室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9月。地下根状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直径1.5~3.0cm;新鲜时外皮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和白色圆点状根痕。断面桔黄色,质地细而嫩,干后粉质,维管束明显。根状茎薯蓣皂苷配基含量高,最高达16.15%,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2]。

2人工栽培黄姜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

2.1栽培地块的选择

人工栽培黄姜地块,要求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土层厚度15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含量0.1%以上、pH值6~7。栽培黄姜的地块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不能过砂过粘或过酸过碱。

栽培黄姜的地块,应进行深翻细整,并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早春种植的,头年冬整地,整地时,铺施45~60t/hm2腐熟的农家肥,均匀翻入土中,种植前进行1次深翻细耙;秋末冬初种植的,栽前应深翻,打碎土块,拣净石头、杂草。

2.2栽培种的选择

作种的黄姜,根状茎应粗细均匀,生命力强,无病虫害和损伤,粒度饱满,无霉变,千粒重达10g以上,需种子45kg/hm2左右,并尽量选用一年生根基做种茎。

3繁殖方法

3.1种子繁殖

黄姜的种子发芽较慢,繁殖倍数高,实用价值较大。播种前需将种子晾晒并将周围翅壳搓去,用25℃的温水浸泡12h捞出晾干,然后拌细沙或肥土进行播种。露地育苗方法,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苗床应选在靠近水源和较肥沃的地块,施腐熟农家肥60t/hm2左右及黄姜专用肥1500kg/hm2左右,翻耕后作成1m宽的床,床面要平整、绵软、疏松,苗床作好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或开沟撒播上去,种上覆盖细肥土2~3cm,床面覆盖作物秸秆,经常喷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土壤温度处于20~25℃。播后25~30d后发芽率可达50%~60%,40~50d左右即可出苗,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将黄姜种子放在培养皿或营养钵内,置于20~25℃的湿润条件下发芽,发芽率可达80%~90%,然后播入湿润、遮荫的苗床里培育,当年可形成小根状茎种。

3.2根状茎繁殖

根状茎繁殖时将根状茎掰成5~10cm长的茎段,每段根茎上保留2~3个健状的潜伏芽。实行起垄种植,播种时间一般在11月至来年3月以前为佳。将选好的种子按25cm×30cm的株行距,开深13cm左右的沟下种,芽向上,覆土6~8cm,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待苗长到15cm左右,移栽于大田。

4藤架的搭法与管理

薯蓣的藤架一般可采用竹棍或木条绑缚搭成。山坡或不成行的稀林地,藤架高度宜在1.5m。平川地带或成行的稀林地,藤架可顺行搭成长方体或长弓形,藤架高度宜在1.5m左右。垄作的,可2垄合搭1道藤架;沟植的,可3行搭1道藤架。

薯蓣种植后,应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干旱季节,应灌几次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灌水追施适量速效肥。当黄姜的地上茎攀上藤架到地下根状茎增生膨大期间,应适时松土,除去杂草,尤其是每次雨过天晴,应待土不粘锄时进行1次松土,松土深度5~6cm。松土除草时,勿伤藤茎。

5病虫杂草综合防治

5.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虫、无霉变种薯,防治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种姜1年为佳,要求大小一致,1kg种子150~200个芽头,每个芽头有2~3个芽眼,用种2250~3000kg/hm2。

(2)采用高畦垄作种植,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根茎生长。按1m宽作垄,垄高20cm,株行距25cm×25cm,每垄种4行,种10.5~13.5万株/hm2,以冬播为好。

(3)合理轮作倒茬,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一般施农家肥30~45t/hm2、磷肥750kg/hm2、钾肥375kg/hm2、黄姜专用肥1125~1500kg/hm2,以基肥为主。

(5)搭架栽培。当苗高30cm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和根茎生长,能有效提高产量和防病控害。

5.2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福美双4500~6000g/hm2拌细土撒施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预防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采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乳油2250~3000g/hm2,或3%呋喃丹45kg/hm2,拌细土300~450kg/hm2均匀撒施。

(2)病害防治。在病害发生地块,当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多菌灵、50%溶菌灵、70%托布津或86.2%铜大师500~800倍液,在发病部喷雾或灌根,每株灌50~100mL。

(3)虫害防治。在叶面害虫发生地块,选用55%一遍净225~300g/hm2、50%辛硫磷1500mL/hm2、20%菊脂农药450~600mL/hm2或Bt乳剂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在幼虫3龄始盛期喷雾防治。

5.3化学除草

(1)土壤封闭处理。在黄姜播后苗前,选用50%姜草净750~900g/hm2、90%禾耐斯600~750g/hm2、50%乙草胺2250~2700g/hm2或72%拉索1500~225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

(2)茎叶喷雾。当田间杂草生长在3~5片叶时,选用5%精禾草克、5%旱草枯或10.8%高效盖草能乳油675~750mL/hm2,对水450kg/hm2作茎叶喷雾。

(3)定向喷雾。对局部地块多年生恶性杂草,选用74.7%农民乐1500~2250g/hm2或20%克无踪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定向喷雾,切记不要喷洒在黄姜茎叶上。

施药后因降雨等原因影响防治效果时,应及时补治;土壤处理除草,要抢雨后天晴,土壤湿时喷药,施药后禁止在田间操作和人畜践踏,以免破坏药土层影响防除效果。

6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

薯蓣根状茎入土较深,采挖比较费力。采挖时,先剪去地上茎,拆除藤架,然后沿两行正中间开挖20cm深的沟,分别向两边小心抱出根状茎。陕南一般在11月左右采挖。

根状茎采挖后,应将潜伏芽较多无病虫的上部茎段连同芦头一起截下作种田,晾干水气贮藏。贮藏的方法是:①地下沙藏:选地下水位低、土质较黏的地方挖深70cm、宽50cm的方坑,坑低和四周铺1层稻草或麦草,然后1层干砂1层种茎层放在距地面15cm处,上盖40cm的潮土,作成高出地面的土垄,垄边开两条排水沟。②窖藏:将地窖用来苏儿消毒后,将种茎堆入,堆高40~50cm,窖口留1个通风口。贮藏期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5~7℃范围内,不宜高于9℃,以免发芽。

长途调用新鲜种茎时,应将种茎与锯末层放在木箱或较硬的纸箱内,上加盖封紧。若运输时间过长,应避免种茎过冷受冻或过热发芽。

7参考文献

第6篇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杂交棉种,如皖杂八号、当杂一号、南农九号等。

2整地与施肥

整地时应尽量加深耕层,耕深20cm以上,采用深沟高垄栽培,以利排灌。同时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以前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及一炮轰施肥习惯。积极倡导有机无机相结合、基肥追肥相结合、大量微量相结合的施肥原则。根据蒙城县土壤肥力状况,大田一般施基肥为土杂肥30~45t/hm2、尿素225~300kg/hm2、磷肥750~900kg/hm2、钾肥225~300kg/hm2、硼肥15kg/hm2、花铃期追施尿素225~300kg/hm2、钾肥75~120kg/hm2。

3培育壮苗

3.1苗床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土质肥沃、排水较好、管理方便的地块建床。苗床一般宽1.2~1.3m,长10~15m,深12~15cm。四周要开好排水沟,苗床与大田比例以1∶25~30为宜。

3.2钵土配置

选肥力高的耕层表土,掺2~3成腐熟过筛的优质堆、厩肥,加施过磷酸钙150~225kg/hm2,硫铵37.5~75.0kg/hm2,肥土充分混合,可采用营养钵或营养块育苗。

3.3播种

播种期一般由茬口决定,春棉以3月25日至4月5日播种为宜,苗龄45~55d;接茬棉苗龄以40~45d为宜,育苗播种时间以4月15~25日为宜。播种前1d,先将营养钵浇足底墒水,而后每钵(块)播健籽2粒。播后均匀盖上1~2cm厚的细潮土,然后分别用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床面消毒,最后覆盖地膜,四周压实。

3.4苗床管理

3.4.1通风炼苗。播种至出苗前以增温保湿为主,一般30~35℃以内不要揭膜,当出苗率达70%左右时及时用拱棚拱起地膜,拱高60cm左右。齐苗至一叶期,白天揭开2~3个小口通风,以后逐步扩大通风口,早揭晚盖,要求适温长叶,床温控制在25~30℃。二叶期开始炼苗,二叶期后至移栽前床温控制在18~20℃,移栽前5~7d可揭膜炼苗,如遇阴雨、低温要盖膜,苗要炼到红、绿茎各半。

3.4.2间苗除草。齐苗后几天内结合晒床进行间苗,每钵留苗1株,并清除床内杂草。

3.4.3搬钵蹲苗。移栽前7d进行,选晴天,结合田间除草,将钵重新排放1次。在2叶、4叶根据苗情长势也可喷施矮壮素或缩节胺进行化控。

3.4.4浇水施肥。一般在浇好底墒水的基础上,出苗前不用浇水,出苗后尽量少浇水。在搬钵后,可适当浇1次水,一般在移栽前7d追肥,可用尿素对水浇施,浇后用清水喷苗,也称送嫁肥。

3.4.5防治病虫害。齐苗后结合晴天苗床用80%乙蒜素1000倍液或32%克菌600倍液,防止苗期病害发生。用10%吡虫啉、20%氰戊菊酯和20%哒螨灵分别防治蚜虫、土蚕和棉叶螨危害。

4及时合理栽植

由于蒙城县棉花主导品种均为中晚熟品种,再加上大部分为小麦接茬,应在小麦收获后抢时移栽,达到早发快长,为棉花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春棉移栽期根据气温、茬口、苗龄而定,日平均气温超过16℃时移栽比较安全。棉花移栽时一般可采用宽窄行或等行距进行,窄行距0.8m,宽行距1.2m,或等行距1m,株距27~30cm。一般栽3.3万株/hm2左右。

5田间管理

5.1苗期管理

中耕松土,促苗早发。移栽活棵后,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苗边轻锄,培土护苗。雨后及时中耕,降低田间湿度,增温保墒。早施提苗肥,移栽活棵后,结合第1次中耕,根据苗情施尿素60~75kg/hm2,对水浇施,促苗发育。

5.2蕾期管理

以促为主,搭好丰产架子。及时摘除营养枝和去早蕾。一般在7月25日左右,做到“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适时打顶。

5.3花铃期管理

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对于肥力一般、长势弱的棉田花铃肥宜在初花期施用,而对基肥足、长势旺的棉田宜在盛花期施用(即下部结1~2个大铃时),追尿素225~300kg/hm2。杂交棉结铃性强,需肥较多,为防止后期缺肥早衰,可进行补施盖顶肥,一般于8月中下旬喷施1%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以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如果肥力较高、生长过旺、已有郁蔽迹象的,应分次去叶枝、抹赘芽、摘老叶、打边心、剪空枝,力求通风透光促进早熟,避免烂铃。

5.4吐絮期管理

防止早衰和晚熟,实现早熟不早衰;做好防涝抗旱、病虫害防治、化学催熟和精收细摘工作。

5.5化学调控

棉花苗期长势较旺时可喷缩节胺溶液进行化控,为确保搭好丰产架子,一般花前尽量少用或不用。蕾期纯缩节胺用量为15.0~22.5g/hm2,盛花期30~45g/hm2,花铃期45~75g/hm2。棉花生育期用缩节胺进行全程化控时,要因苗、因地、因品种、因气候特点灵活掌握化控时期及用量。

6综合防治病虫害

棉花病虫害防治原则以健身栽培为基础,充分发挥棉株自身的抗性,保护和利用天敌,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重点做好花铃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苗期重点防治棉花苗病、棉叶螨、蚜虫、地老虎等。一是做好苗床土消毒,一叶一心期视天气和病情喷施杀菌剂;二是移栽后视虫情及时喷施杀虫剂。蕾期重点防治枯萎病、蚜虫、盲蝽象。花铃期重点防治棉铃虫、棉蚜、叶螨、斜纹夜蛾,8月中下旬注意防治铃病。根据田间发生量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和交替使用农药,达到主次兼治和提高防效的目的。

第7篇

1.1选种

山栀育苗应选用抗性强、果形大、无病虫害、优质高产的品种。果实成熟后,可稍加堆置存放,使果实完全软腐后,除去果皮杂物,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在阴凉处凉干,妥善保管,待翌年播种。

1.2整地和播种

1.2.1苗床的选择。山栀苗床应选择土壤较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向阳地块,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100。土质粘重地、深砂地、涝洼积水地、易遭洪水冲淤的地块不易作苗床。

1.2.2精整苗床。在苗床整地时要清除一切杂物,施足基肥。施优质有机肥料37.5t/hm2或腐熟的人畜粪15t/hm2,饼肥750kg/hm2,结合深耕,翻拌在土中。垄面整细、整平,垄宽1.2m,沟宽40cm,沟深20cm,同时开挖好中心沟和围沟,确保能灌能排。

1.2.3适期播种。播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宜,可撒播也可条播,播种量为30~45kg/hm2。播时按垄面积分称播种,做到精播匀播。播后盖1cm厚的肥细土,垄面盖少量稻草或用遮荫网,视土壤墒情及时浇水保湿,促使早出苗、出齐苗。

1.3苗床管理

山栀齐苗后,在晴天傍晚或阴天及时揭草、揭膜,揭草揭膜后要及时浇1次水,以利适应生长过程,以后保持垄面湿润即可。待山栀幼苗长到3片真叶、苗高10cm左右时开始追肥,追肥以清水粪或少量氮肥为主,做到少量多次,少吃多餐,促使幼苗生长。

山栀幼苗生长到四至五叶期,进行1次间苗和人工拔除杂草。间苗要留大去小,留壮去弱去病苗,密度保持90株/m2左右,总苗数在75万株/hm2。间苗去杂后要及时上1次清水粪,以防土壤松动所造成的根系损伤。另外在春夏季节,在苗床杂草较多的情况下进行1次化学除草,方法是用10.8%高效盖草能60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

山栀病害主要为山栀斑枯病,植株受害后叶面有黄褐色病斑,上生小黑点。药剂防治方法:用65%代森锌5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虫害有瓢虫、蚜虫等,可用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雾。

2大田移栽

2.1茬口安排

移栽山栀大田宜选用丘陵向阳山坡旱地和岗塝田,在土壤较厚的粘砂适中土壤种植最适宜。

2.2移栽时间

山栀移栽时间以2月下旬至3月之间最为适宜。高温期间移栽一定要注重保湿;否则容易失水枯死,成活率低。

2.3移栽要求

山栀大田移栽规格按株行距1.2m×1.5m打穴,穴径约30cm,深20~25cm,穴内放优质基肥栽植,每穴栽1株,栽植4950株/hm2左右。移栽时要坚持“三带”下田,即带土、带肥、带药,要努力提高起苗质量。在苗床起苗时,严禁人为用手直接拔苗。因为手拔苗,小苗的根系与土强行脱离,根系尖端的根冠和幼根表皮易拉破撕断,折伤严重的难以成活。在移苗时用钉耙轻轻将土破碎,用手轻托轻抖轻放,争取有较多的根系带土,栽后及时浇水,以后看土壤墒情及时抗旱保苗,确保栽后有较高的成活率。

2.4栽后大田管理

一要及时中耕除草,早追肥促早发。春季温湿度较好,应当及时早管促早发。在搞好中耕松土除草的同时,及早追肥。山栀移栽活根后,在第1次中耕松土除草时,用腐熟的人畜粪或少量氮素肥料对水点浇,促进根叶迅速生长,以后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进行抗旱与增肥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二要及时开挖好撇水沟、中心沟、垄沟,严防水土流失和渍害、草害的发生。三要将幼苗开出的早花及时摘除,确保养份供应全株生长。

3成年山栀的高产管理

3.1增施冬腊肥

在严寒冷冻之前,即12月中旬至1月上旬,进行打穴深施,施有机肥12~15t/hm2或饼肥1050kg/hm2,复合肥600~750kg/hm2,做到有机肥与化学肥料相结合,确保早发稳长。

3.2修剪和冬管

入冬后,山栀要进行整枝修剪,剪去长枝、老枝、劣枝和病枝,使整株形成伞形或半圆形,确保有足够的枝顶形成花芽。同时进行人工深翻,促进新根再生和熟化土壤,达到保水保肥去杂的效果。

3.3叶面追肥

在8~9月之间,即果实生长中后期,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和叶色进行2~3次叶面喷肥,用磷酸二氢钾1500g/hm2或尿素9~12kg/hm2浸出液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果形质量。

3.4病虫害防治

3.4.1病害。山栀的斑枯病、腐烂病,可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减少病源传播。药剂防治:用65%代森锌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喷3~4次。

3.4.2虫害。山栀在湿度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发生疥壳虫、茶小蓑娥(皮袋虫)和蚜虫为害。防治方法:在害虫的幼龄期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48%乐斯本800倍液均匀喷雾。

4采收与加工

山栀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开花,11月中、下旬就可采果。果皮由青转红呈红黄色时,即可采摘。在采摘时尽量避免损坏新生枝条,以免影响下年新枝结果。而留种的果实要养到老熟采摘,采回堆放软腐几天后,剥出种子,晒干,扬去杂质,放入布袋中,挂藏。分次将成熟的大小果一律摘尽后,将果实在沸水中浸泡1~2min后捞起,曝晒2~3d,堆放在阴凉通风处,隔2d后,放在日光下晒到果肉坚硬干燥为止。山栀青果不能混同成熟的果实加工处理,因青果体内肉质水分大,容易腐烂变质,影响其他果实质量。

第8篇

论文摘要介绍花椒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栽培时期、栽植、土壤改良、施肥、修剪、防冻保产、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等内容,对花椒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花椒属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能,在我省东部农业区的黄河、湟水河谷地温暖地带,已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栽植适宜区已接近海拔2500m地域,亦能正常结果。花椒为深根性树种,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pH值在6.5~8.0范围内都能种植,但以pH值在7.0~7.5的范围内生长最好,花椒耐寒,年均气温为8~10℃的地区均能栽培。花椒喜光照,一般要求年日照时数不少于1800h。多在农户庄廓周围及具有小气候的退耕地内栽植,其根系耐水性差,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

1栽培时期

由于我省冬春季气候干燥,土壤水分少,最易造成脱水干燥现象。因此,在气候温和、雨水较多、土壤较湿润及空气湿度大的秋季栽植,一般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并将嫩稍、嫩叶剪除一部分,以减少蒸发,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提高成活率。

2栽植

应做到“窝大底平,深挖浅栽,重施底肥,熟土填窝,根深苗直,水分充足”。栽前按计划确定栽植点,按行距2.2m,株距1.5m进行挖穴,一般栽花椒苗3000株/hm2,挖穴深浅随苗木而定。栽植深度以苗木根茎略高于地面为宜,一般定植穴保证直径和深0.5m以上,每株施有机肥3g、过磷酸钙0.2kg,并做到肥土拌匀,填入穴内,定植灌水后用干细土或地膜覆盖穴面,防止水分蒸发。

3土壤改良

深翻土壤,扩大树盘,达到熟化土壤的目的,花椒是一种深根性植物,根系的旺盛生长,需要有通气良好和富有有机质的土壤条件。定植后如不进行深耕扩穴,随着树龄的增长,根系也会限制在表土层内,其后果将造成冠形矮小,地上部分所需营养供不应求,果实丰产性差,花椒树寿命短。所以从秋季开始到封冻前要进行深翻改土,具体做法是:花椒树冠下土壤浅挖,树冠外土壤深翻,以免伤根,松土的深度一般应掌握在20~25cm。

4施肥

花椒的正常生长与结果,需要从土壤中吸收一定量的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氮、磷、钾三大元素对花椒树的成长与果品丰收有重要的作用。施肥方法主要有穴施、环状沟施、放射状沟施3种。一般以环状沟施或放射状沟施为宜。施肥时沟穴应掌握将坑挖在树冠滴水下面,这个区域内花椒的须根最多。此外,还可在树上进行叶面喷肥,如磷酸二氢钾、增产菌、叶面宝等,以补充养分,提高产量。

施肥一般可分为基肥、种肥、追肥、根外追肥4种。基肥在第1次耕地前(秋耕),将肥料均匀撒于地面,在翻耕时肥料被埋入耕层中,达到全层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配施磷肥。秋季施基肥,土壤潮湿,地温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使有机物有效地转变为无机盐(物),迅速被花椒根系吸收,增加树体营养,起到恢复树势的作用。一般六至七年生的树,每株施有机肥15kg、过磷酸钙0.3kg为宜。追肥以有机肥为主,氮肥配适量的钾肥,一般可分为2次进行。第1次在4月下旬或5月初,追施有机肥和钾肥,以促进新梢生长,增加叶面厚度,提高光合作用,提高坐果率和幼果发育。第2次在6月下旬至7月初,以速效氮肥为主,促进花芽分化和果实膨大,六至七年生的结果树,第1次每株用有机肥5~15kg,第2次每株用复合化肥0.25~1.00kg。

5修剪

花椒幼树易徒长,造成枝条骨架不结实。因此,幼树在第2年和第3年中应进行夏季修剪,以采取摘心控长为主,培养矮而开张的树冠,以利树体的通风透光和采收果实。树龄进入盛果期后,除自然灾害外,坐果一般没有大小年之分。为此,冬剪以短截为主,结合夏季修剪即可调整生长与结果的矛盾。

6防冻保产

花椒树在开春后发芽较早,果苔形成也较早,易受春寒威胁,严重者颗粒不收。因此,应注意天气预报,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在花椒树发芽、坐果期如遇到春寒,应采取必要手段,如进行人工煨火、熏烟等预防措施。煨火时间一般应选在日出前2~3h内。煨火位置:零星树应煨在树冠下,成片林掌握风向,布设梅花点,煨在上风口效果最佳。如遇昼夜长时间低温的特殊冷冻天气,应掌握气温出现0℃以下时开始煨火,不能间断,直至气温回升到0℃以上时为止。

7病虫害防治

常见的病害是锈病,发病初期(7月中下旬)用1∶1∶100波尔多液预防,发病期间用25%粉锈宁600倍液喷打。蚜虫是花椒树的主要害虫,一般发生在5~6月,以5月下旬至6月中旬最为严重,危害严重时对树木的生长和产量影响甚大。为此,在蚜虫宜发生期应随时注意观察虫情,如有发生危害及早进行防治。花椒谢花后喷施40%乐果1000~1500倍液或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严重时8d左右再喷施1次,在休眠期喷5~8°Bé的石硫合剂。跳甲虫为害花椒叶,发生时用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杀螟松喷打;天牛蛀食枝干,发生时用注射器向蛀孔中注入甲胺磷800倍液;木蠹蛾为害树干及根茎,发生时用40%乐果柴油液(1∶9)涂虫孔,进行毒杀,在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盛期用50%杀螟松500倍液杀死。

第9篇

新疆兵团农二师三十团位于新疆库尔勒市西郊,天山支脉马扎山前洪积扇平原的中下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呈现出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的特点。该地区土壤为冲积扇淤泥质土,结构复杂,透水性差,排水不畅,多年的农业地表灌溉,使得场区内地下水位居高不下,土壤次生盐碱化蔓延,农业生态环境处于压盐—种植—灌溉—地下水位升高—盐分积累—再压盐的不良循环之中,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00年开始引进棉花膜下地面滴灌技术,2002年引进棉花地下滴灌技术,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地下滴灌棉花基本情况

2.1土壤和播种情况

地下滴灌棉花栽培实验区选择在三十团四连214+农,条田面积9.6hm2,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盐碱重,播前总盐含量0.65%。棉花播种时间于4月21日,播种行距为60cm-16cm-60cm,株距9.6cm,理论株数18275株/亩,棉花品种为抗9。

2.2设计说明

1)滴灌管选用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生产的内嵌式滴灌管,内径16mm,壁厚0.63mm,滴头流量1.3L/h,滴头间距0.4m。滴灌管铺设间距1.52m,埋于地下0.35m处,详见图1。

图1地下滴灌棉花试验区布置图(单位:cm)

2)个灌溉试验区面积设计为5个轮灌组,10个轮灌小区,每个轮灌组设计流量73.4m3/h。

2.3.滴水与施肥

地下滴灌棉花栽培试验区,在棉花全生育期共滴水13次,共计用水1094.4m3/hm2,6月13日开始滴头遍水,以后参考棉田小气候和棉花的生育特点以及需水规律,每间隔6-10天滴水一次,每次滴水90-180m3/hm2,以满足棉花各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9月9日停水,有利于棉花早熟而不早衰,增加铃重,提高衣分。棉花全生育期随水滴施尿素7次,共施肥307.5kg/hm2,每次滴施30-60kg/hm2,;花铃期(7月上旬)需肥量大,每次滴施60kg/hm2,,滴施两次。

3地下滴灌棉花与沟灌棉花的各项指标对照比较

3.1灌溉水量

对照地下滴灌棉花栽培实验区214+农相邻的沟灌棉花214-农,(条田面积相同)棉花全生育期灌溉水量情况见表1。

表1地下滴灌棉花与沟灌棉花灌溉水量情况表

地下滴灌(214+农)

沟灌(214-农)

灌水次数

灌水量(m3/hm2)

灌溉定额(m3)

灌水次数

灌水量(m3/hm2)

灌溉定额(m3)

13

84.2

1094.4

4

1200

4800

地下滴灌灌水器(毛管)埋在耕作层以下,灌水均匀,并且都集中在棉花根系30-40cm周围,不会产生地表径流,也降低了棵间蒸发损失。对照表2可以看出地下滴灌棉花较沟灌棉花节水50%以上。

3.2生育期变化

地下滴灌棉花(条田214+农)与沟灌棉花(条田214-农)从表2可以看出,出苗、显蕾期时间基本一致,灌水后在现蕾-开花期之间,地下滴灌比沟灌棉花晚2d;花铃-吐絮期之间,地下滴灌比沟灌棉花早5d,吐絮盛期早4d,全生育期提前5d。这样,地下滴灌方式有利于棉花早结铃、吐絮,生长期提前。

表2地下滴灌与沟灌棉花生育期变化对比一览表

灌水方式

播种期(月-日)

出苗期(月-日)

显蕾期(月-日)

现蕾期(月-日)

开花期(月-日)

花铃期(月-日)

铃期(月-日)

吐絮期(月-日)

吐絮盛期(月-日)

生育期d

全生育期d

地下滴灌

4.21

5.4

5.23

6.3

6.28

7.11

7.29

9.3

9.13

131

144

沟灌

4.21

5.3

5.23

6.1

6.26

7.16

8.3

9.5

9.16

134

147

3.3成铃特点和产量情况

地下滴灌棉花平均单株成铃5个,比对照沟灌高1个,1-3果枝成铃2.5个,成铃率51%,,比对照沟灌高3.8%,第4-6果枝成铃1.9个,成铃率37.5%,比对照沟灌低6.7%,第7-9果枝成铃0.6个,比对照沟灌高3%。由此可见,地下滴灌棉花1-3果枝中下部内围铃和上部盖顶桃成铃率高,是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途径。此外,相同品种,地下滴灌铃重为5.0g,比对照沟灌高0.2g,这也显示了地下滴灌棉花肥水供应均匀有利于保铃的优势。

表3地下滴灌与沟灌棉花成铃特点和产量情况对比一览表

条田(编号)

面积(hm2)

收获密度(万株/hm2)

铃数(万个/hm2)

单株铃数(个)

单株铃重(g)

测产皮棉单产(kg/hm2)

实际皮棉单产(kg/hm2)

收获率(%)

214+

9.6

22.35

111.75

5

5

2123.1

1932

91

214-

9.6

19.2

80.64

4..2

4.8

1748.6

1486.35

85

4.经济效益分析

4.1直接经济效益

①根据棉花地下滴灌与沟灌的实际收获产量调查表可知,地下滴灌平均单产皮棉1932kg/hm2,沟灌地平均单产皮棉1486.35kg/hm2,平均增产达23.1%,皮棉单价按13元/kg计算,既增加产值5793.45元/hm2(不含衣分的提高)。

②采用地下滴灌棉花能节约人工、节省机力、肥料等各种费用。根据实地调查,节约人工锄草、节省机力、肥料等费用达到761.7元/hm2,提高人均棉田管理定额(由3hm2/人增加到5hm2/人)降低管理费用(人工工资)达到1167元/hm2。

4.2间接经济效益

棉花地下滴灌技术节水率达到50%以上,所节约的水量可扩大农场灌溉面积,或提高农场现有农田的灌溉保证率,缓解农场农业用水不足,农作物受旱减产的现状,同时也带动了农场其他相关产业如(塑料、机械、建筑等)的发展,其间接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明显和可观的。

5结语

棉花地下滴灌技术具有节水、省肥、增产、增效的作用,地下滴灌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劳动管理定额,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场职工的经济收入水平,并且,有效地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了农场农业的竞争力,也使农场职工在农业技术、管理等观念方面发生了转变和创新。同时,它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一次转折,对实现农场农业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狄美良地下滴灌技术[J].节水灌溉,2002,(5)

[2]李道西,罗金耀.地下滴灌技术的研究及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7)

第10篇

论文摘要介绍大果沙棘在青海东部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苗木繁殖、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在栽培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开发利用大果沙棘资源提供依据。

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是青海三宝之一,又名醋柳,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1],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对生态环境适应能力强。在条件较差,甚至是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能顽强生存,并且在生存过程中能改善周围环境,为其他植物的生存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成为实施国土绿化、改造生态环境的先锋树种[2]。沙棘又是青海省增加土地植被、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树种之一。但是由于果实产量低、经济效益差,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致使这一很有开发价值和前途的经济林处于自然繁衍、自生自灭的状态。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进行人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发,实现由野生向人工栽培。青海东部地区海拔1900~2800m,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夏季气候冷凉,近年来,由于引进的大果沙棘果大、高产、品质好、好采收等优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此,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苗木繁育

大果沙棘苗木繁育的方法有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以扦插育苗为佳。

1.1种子育苗

选土质肥沃的沙土壤、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地块作苗圃地。如果在温室育苗,以土和沙3∶1为佳。育苗前,种子应进行处理,因为大果沙棘种子外表被有一层坚硬的蜡质,透气透水性差,在一般条件下难以萌发[3]。①碱处理法。种子放入纯碱或洗衣粉溶液中(比例为1∶20),用力搓洗,直至种子呈现黄色及手捏感觉不光滑时,淘洗干净后再用冷水浸泡24h;然后保湿,在5℃的低温条件下贮藏10d后即可播种。②温水处理法。种子放入80℃左右的水中,不断搅动,直到水温降到室温,在培养皿中催芽,10d后即可播种。处理后的大果沙棘种子不仅发芽快,而且发芽率高,出苗整齐。条播撒播均可,育苗量以15.0~22.5万株/hm2为宜。

1.2扦插育苗

1.2.1插条准备。选择生长健壮、高产抗病性强的植株,取二至三年生枝条,茎粗为2~4cm,剪成14~20cm段,距上切口2cm左右留1个饱满芽[4],下切口剪成光滑斜面,按不同的枝龄段(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将插条每50株尾部对齐捆好,基部置于水中贮存。

1.2.2插穗处理。采用ABT生根粉进行处理,处理浓度为100mg/kg,浸泡2~8h。

1.2.3整地做床。整平地,起垄,垄规格一般为长10m,宽1.0~1.2m。温室以其宽度为准,做好床后,灌足底水,待插。

1.2.4扦插。为防治病虫害,扦插前进行土壤消毒,用硫酸亚铁、呋喃丹或甲拌磷进行土壤消毒。扦插株行距7cm×7cm,即密度200株/m2。扦插深度为插穗的1/3以上,既可露地扦插也可温室扦插。露地扦插在4月20日开始,至5月底为佳。温室以秋季扦插为佳。

1.2.5管理。扦插后随即浇水,生长期做好松土、施肥、除草等工作。

2移栽

播种苗以第3年移栽,株高在70~80cm;扦插苗在第2年移栽。栽植时间以春栽为好,尽量做到适时早栽。在土壤解冻20~30cm时即可进行栽植,选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培。一般采用挖坑定植,行距2.5m,株距1m,树坑规格一般直径60cm、深60cm,苗木埋在树坑中央,使苗根舒展。埋土时应以表土在下,底土在上,并且不要把土填得太满,离地面3~5cm的坑(目的是为了蓄水)。栽植时还应特别注意:按雌雄比例5~10∶1搭配栽植,可栽10行雌株、中间栽1行雄株;也可栽10棵雌株、中间栽1棵雄株,这样便于授粉,提高结果率,提高产量。

3田间管理

定植后,24h内必须灌水,以后根据土壤、气候确定灌水次数。一般当年定植浇水5次,以后每年浇3~4次,并及时将根部萌生枝剪去。定植后,就须加强管理,当造林成活后,要及时进行除草松土,防止杂草丛生。

4病虫害防治

危害大果沙棘的病害主要有干枯病、锈病,以百菌灵、多效唑等稀释800~1200倍液喷施。危害大果沙棘的害虫有多种,一般以食叶害虫为主,食叶害虫的幼虫一般在每年5~7月为害大果沙棘,对有群集为害习性的害虫可摘除虫叶集中杀灭;也可用90%敌敌畏、敌百虫等稀释1000~1500倍液喷杀食叶害虫。另外,还要注意兔、羊等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李耀阶.青海木本植物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景亚安,张福,苏瑾.适宜我省栽植的大果沙棘品种及栽培技术[J].甘肃林业科技,2002,9(3):21.

第11篇

论文摘要从菌种分离与选育、栽培季节安排、菌袋生产与发菌、出菇管理、采收与加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秀珍菇的栽培技术。

秀珍菇,又称环柄侧耳、白环柄侧耳,秀珍菇肉质脆嫩、纤维含量少,口感特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珍稀食用菌。人工栽培秀珍菇原料来源广泛,栽培工艺易操作。笔者将秀珍菇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菌种分离与选育

生产的秀珍菇菌种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子实体分离获取纯菌丝;二是直接向科研单位和菌种生产单位引进。科研单位一般从子实体分离提纯复壮获取。一般栽培者因不具备分离制种条件,建议从菌种生产单位直接引进。

2栽培季节安排

根据秀珍菇出菇温度安排生产,春栽安排在2~3月制袋,秋栽安排在5~8月制袋,高海拔地区可提前安排。

3栽培方法

秀珍菇栽培方法与平菇、凤尾菇熟料栽培基本相同,但不能用生料栽培。可室内栽培,亦可室外搭阴棚栽培。

4菌袋生产与发菌

栽培秀珍菇的原料配方:①杂木屑50%,玉米芯26%,麦皮15%,玉米粉5%,蔗糖1%,石膏粉1%,石灰2%,磷酸二氢钾100g,硫酸镁25g。②棉籽壳92%,麦皮5%,蔗糖1%,石膏粉1%,石灰1%。③甘蔗渣50%,木屑32%,麦皮15%,石膏粉1%,石灰2%,尿素100g。④棉籽壳90%,谷壳4%,葡萄糖1%,蛋白胨0.5%,谷氨酸0.5%,麦皮4%,石灰少量。玉米秆、花生秆、花生壳、稻麦秆等都可做为培养料,以上原材料都应加工粉碎后用。

备好的材料应加水拌匀,含水量60%~65%。高温季节把料堆积发酵4~5d后再装袋灭菌。选高密度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规格17cm×33cm×0.05cm或20cm×35cm×0.05cm。装料要求松紧适度,以培养料紧贴袋壁为准,在100℃温度下灭菌15~16h,待料温降至70℃时开锅出灶。出灶的料袋移到经消毒过清洁的接菌室内,袋温降到30℃以下时关闭门窗,每立方米空间用气雾消毒盒或或菇保1号灭菌剂灭菌5~6h即可进室接种。每瓶(袋)栽培种可接20~30袋。接完置于常温20~28℃的场所培养,经30~40d菌丝长满袋后可出菇。

5出菇管理

秀珍菇菌丝长满袋后再继续培养5~7d,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积累养分就可运到出菇场菇房产菇。出菇房的选择要求:便于管理,要求能通风、保温、保湿、干净卫生,菇场边无垃圾,无粪便、无臭水沟。菌袋还未搬进前要先用敌敌畏和乐果对整个菇房进行喷雾灭虫,而后再用5%甲醛水溶液喷施灭菌。5d后就可把成熟的菌袋搬进排场管理出菇,排场方法有层架堆垛式、落地堆垛、畦床立袋排放、畦床脱袋埋土等。无论何种,菌袋搬进前,都要对已清毒灭虫过的菇房(棚)进行先预湿,在床架、墙壁、地面应大量喷水,增加整个菇房(棚)的湿度。在菇房(棚)中布置2~3个杀虫灯,以便控制虫口密度。菌袋进房后养菌2d,沿颈圈将塑料袋割掉,刮去原生老的菌种或肥大的原基,菇房的相对空气湿度保持90%,连续3~5d,温度保持在23~25℃,每天给予一定的漫射光。此时菇房应该勤喷水,小通风。3~5d后可见料面上原基开始分化,并形成大量的菇蕾时,要增强小通风和光照时间,保持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湿度保持在85%~90%,此时,切忌向菇蕾直接喷水,否则菇蕾易变黄萎缩死亡。待菌盖渐平展时,可用细喷雾器勤喷雾。干燥的天气条件下,1~2d后即可采菇。第1潮菇全部采完后,最好当天能全部刮净表面干老根与枯死的菇及菇蕾,菇房的湿度只能维持在70%~80%,让培养料表面干燥一点,以防止新鲜料面霉菌病害及防止部分虫卵的孵化,料面太干时可用喷雾器稍喷一点细雾,在此条件下养菌6~10d。经养菌后的菌袋第2潮菇出前需对菌袋的补水,使每个袋增重30~50g。畦栽覆土的土面要保持不干不湿。补水后有条件的把菇房的菌袋给予10℃以下的低温刺激1~2d,或昼夜10℃左右的温差刺激3d,同时抑制杂菌生长。这时管理同第1潮菇,此时通风保湿尤为重要。第3、4潮及第5、6潮菇的管理同第2潮菇类似,关键是养菌与增水的处理上要合适,才能达到稳产高产。

6采收与加工

成熟的秀珍菇子实体标志为菌盖长至2~3cm,菌盖边缘内卷,孢子尚未弹射时采收为宜。采下的鲜菇先排湿,然后放入冷藏库中,待货量有够时再搬出修去菇脚,按采纫分检,包装,运出。鲜菇一时销不出也可渍菇或加工成干菇。

7病虫害防治

虫害要选用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广谱杀虫药喷施,如除虫菊、鱼藤、烟草叶、氯氰菊酯、菇虫净等,一般在采收后喷药。绿霉菌、黄霉菌、黑根霉菌用0.1%克霉灵水剂连续喷施2~3次防治;链孢霉菌,又名红霉菌,用800倍多菌灵加柴油消毒局部感染处;毛霉菌,又名长毛菌,要即时拾出处理。

参考文献

第12篇

要选择土壤、水、空气等无污染区域建立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生产地的环境质量应达到规定标准:土壤中重金属、砷含量不超标,符合GB15618-1995二级标准中关于农田或水田部分的要求;农田灌溉水质达到地面水二级标

准,符合GB5084-1992中有关水作部分的要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各项污染物指标符合GB3095-1996要求。

2品种选择

要根据水稻对产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富硒能力,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耐虫害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经试验研究,长三角地区宜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嘉禾218、秀水128等新型优质稻品种作为富硒大米的生产品种。种植全过程实行无公害管理,在水稻生长中后期进行叶面喷施硒肥,使稻米中含硒量符合国家食品中硒限量标准,米中硒含量控制在0.100~0.300mg/kg范围内。

3沼液浸种

采用沼液浸种育秧具有提高稻谷发芽率,播后易扎根、现青快、生长旺,提高水稻苗期抗寒能力,简便易行,操作安全等优势。沼液浸种具体操作方法:在浸种前先除去籽粒不饱满、发霉变质的劣种,晒种1~2d,以提高种子的吸水性,并杀灭部分病菌。然后把种子装入透气性较好的编织袋,每袋最多装15~20kg种子,留出一定空间,扎紧袋口,放入正常产气使用的沼气池水压间内(水压间内的浮渣等要事先清理干净),一般种子浸泡12h左右。最后将种子取出,在清水中洗净,再按常规方法催芽、播种。

4稀播稀植

根据种植方式和播种移栽期的迟早,确定播种量和栽插密度。一般直播单季晚稻播种量为37.5kg/hm2左右,秧龄掌握在25d左右;移栽稻行株距为23.1cm×13.2cm左右,插30万丛/hm2左右,每丛插2~3株,确保基本苗75~90万株/hm2。瓜翻稻及栽插偏迟的单季晚稻栽插密度可适当提高。

5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各地土壤分析测试结果和目标产量,制定平衡施肥方案及相应的施肥方法。洲泉、乌镇生产基地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了农民长期偏施氮肥的传统做法,解决了过量施肥和施肥比例不合理问题,有效地控制了施肥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强了作物抗性和减少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农田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6病虫害统防统治

长三角地区晚稻主要病虫害有纵卷叶螟、螟虫、稻虱、纹枯病、稻曲病等。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以选择抗病良种为中心,强化栽培为基础,依托市镇2级农业技术部门,加强病虫害测报,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选用优质品牌农药,控制用药次数和用量,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达到节本增效、控制农业污染源的目的。

7施用富硒增产剂

富硒稻米的生产技术跟普通稻米的生产技术主要区别于生产环节多了喷施富硒营养液的过程。硒经过水稻生理化学转化,把无机硒转化为便于人体吸收的有机硒贮存在稻米内。富硒增产剂的使用方法为:在抽穗至灌浆期,大田使用15包/hm2(100g/包)富硒增产剂。使用时,先将袋内的小袋母剂用少量水溶解,再加入其余部分,然后加入300kg/hm2水搅匀后喷雾。一般应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早上或傍晚进行叶面喷施;如在喷施后的8h内下雨,需重新喷施;不可与其他农药混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雅.微量元素硒的生理功能[J].现代农业科技,2006(6):126-128.

[2]赵学杏.无公害富硒稻米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