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13:0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压强
1.压强:(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1900px。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13.6x103kg/m3x9.8n/kgx0.76m=1.013x105pa。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1900pxhg=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四、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节点是各个章节知识点有效衔接的关键部分,对于知识点的相互衔接起着引导或者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点的节点,可以掌握整个知识的脉络结构,强化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单元教学为契机,抓住知识点中的关键内容,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点中的节点,进而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与记忆的效率,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借助知识结构图,指导学生明确知识的实际联系与结构关系,促使学生抓住单元知识的节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课程,缺乏物理基础知识的积累,进而初中物理教学注重基础性.虽然初中物理注重基础教学,其实际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并且带有显著的应用性,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机械化的讲授,以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则学生很难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最终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无法真正实现,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受到严重的阻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以物理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单元知识的节点,并进行有效的记忆,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教师可以尝试将单元内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并汇总成结构鲜明的知识结构图.通过知识的总结与教师的指导教学,学生就能够明确地抓住声音定义、声音特征以及特殊声音等知识的节点,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速,或者是声音的响度、声色、音质等知识节点,进而有效地对单元内的前后知识进行记忆,并凭借记忆框架把握好章节知识的实际排布,以深入理解物理单元的知识内容.
二、借助知识应用的推理过程,以难点映射出知识的节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外,知识应用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在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借助随堂的习题来对学生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指导.这一过程中,习题分析思路以及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点,而这些应用技能的掌握需要借助习题与知识点的密切结合.在章节知识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习题思路推导等方式,为学生查找出解题的难点与关键点,进而以难点和关键点来映射出知识应用的有效节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保障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应用.例如,在讲“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引入杠杆的表示、滑轮的设计、力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大小的计算等习题,让学生逐步明确知识运用的主要方法,并以解题的思路与难点来指导学生对杠杆三要素、杠杆平衡条件、定滑轮动滑轮的判断、滑轮阻力以及力的方向等关键的知识点,再借助知识结构图的有效总结来明确这些知识点作为简单机械知识运用时关键节点地位,促使初中物理知识的高效运用,并提升学生解题的准确率.
三、借助物理实验的开展过程,以实验的注意点和易错点展现实践知识的节点
除了物理习题的有效解答外,初中物理教学中单元内的物理实验同样是物理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在单元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样会指导学生注意实验的重要步骤,并结合课程的实际知识以及实验的安全知识来进行实验,力求达到理想化的实验效果.整个单元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验的重点步骤、实验成败的关键点以及实验的特殊注意点都是整个物理单元知识的节点,对于知识的系统化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以课标与教材目录作为大范围知识的节点,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延续,需要借助教师积极的课堂总结和巩固.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重点地对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借助课标以及教材的目录,为学生设计出知识的引导节点.在单元知识总体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借助这些节点的引导,能够深化知识的总结,保障物理学习的实际效果,进而能够摆脱课本的限制,将学习内容转化成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总之,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知识储备的提升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强化有促进作用,而每个单元知识节点的有效掌握是学生单元知识理解和记忆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结构图的有效运用、习题解题思路的分析、实验流程的运用以及知识总结大纲的使用等来帮助学生找出最佳的知识节点,并进行有效的掌握,进而推动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不断强化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以突显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祁娟 单位:江苏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控制
物理知识主要由物理理论以及物理方法组成,具体来说就是一般的物理现象的概括以及物理公式的总结,如何有效地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帮助学生将学习的物理知识转换成为物理实践能力,总结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才是现代初中物理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地使用,具象化、直观化、扩展化物理知识以及物理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促进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一、多媒体技术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
1.扩展物理实验实施以及物理名词的解释
由于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量涉及物理现象以及物理公式,使得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扩展物理实验展示以及物理名词解释,尤其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是图片的展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将物理知识具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时,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以及物理现象进行适当的具象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以及扩展。比如,将比热容的学习与加热实验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到比热容的具体含义,可以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二、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实施要点
1.选择合适的物理知识点,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
在进行物理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对物理教学知识点的区分与选择,应该选择那些适应进行多媒体教学扩展的知识点,将教学重点转换到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上,尤其是物理思维的培养,比如在进行重力的学习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重力物理实验的选择,尤其可以选择经典铁球物理实验。
2.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相关的物理辅助资料
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实施,应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的物理辅助教学资料,尤其应该是对于物理现象以及物理实验资料的收集。比如,在进行大气压强的学习时,一方面可以选择对高压锅的原理分析作为辅助材料,另外还可以收集大气压强的科技宣传性的实验资料,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教学过程转换成为具象化的物理现象的理解过程。
3.积极进行多媒体软件的运用,提高多媒体呈现方式
在进行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地扩展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既可以是博物馆的记录视频,同时也可以是科幻大片的场景展现,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物理应用结合起来,将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有效作用。
三、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的控制与优化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老师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尤其应该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及学习兴趣,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媒体物理教学过程,比如,在进行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对光线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光知识点的全面认识。
2.控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明确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地位
在进行初中物理多媒体教学过程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辅导作用,不能只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还应该充分地发挥教师对教学知识点的把握能力,尤其是对考试考核重点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点以及关键知识的学习能力。
3.积极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尤其是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积极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重点是对于物理实验的参与积极性与物理现象的举证积极性,将物理课堂转换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尤其是对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料的选择主导性,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初中物理教育是现代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知识点,形成重要的物理知识框架,掌握物理实验方法以及物理思维逻辑,是现代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向,因此,应该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资源,实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具象化、方法化、视觉化,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实现学生物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穆庆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2]陈晓燕.关于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J].物理化学习,2010(12).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初中学生 物理学习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93
现代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及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物理知识点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生良好的物理学科学习习惯展开论述。
一、教师积极主动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在初中阶段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科学习习惯,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学科学习,因此,对如何有效的进行物理学科学习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而就目前初中物理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的意识与能力来看,还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对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达到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物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难以积极主动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教师可能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但是却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进而也影响了学生良好物理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鉴于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学科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初中为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也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引起重视。本人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不仅教师能够更好的认识到预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也能够更加有效的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值得教师安慰的是不少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预习。然而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中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预习不得法。
预习虽然是学生在教师讲解新课之前进行的一种提前学习行为,但是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也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学生一旦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即使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进行预习,也难以收到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与技巧。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在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要“钻牛角尖”等,这些对提升学生预习的有效性都有很大帮助。
三、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思考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科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初中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的意识还不强,另一方面,物理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学生对该如何有效进行思考还没有深入的把握。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积极的培养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的好习惯,本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途径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考习惯,教师首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下工夫,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点的过程中就有效进行思考。途径二,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进行问题的设置,结合知识点设置一些供学生思考的内容,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当然,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环节还有很多,教师要将对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思考。
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的好习惯
古人就提出“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可见学生对知识点的有效应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物理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有效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当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物理知识点解释生活中问题的好习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下工夫。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要能够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知识点学习之处,就能够很好的感受到物理知识点的作用,也能够掌握该如何实现二者的结合。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思考生活。毕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是有限的,生活才是个大舞台,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生活,并积极的运用学习的知识点去解释生活中多种不同的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才能逐步养成。
五、培养学生建立学科知识框架的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化 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5-02
物理是当前我国初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推进,使得生活化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并且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生活化教学有效地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促进教学还是学生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使得初中物理教学在很多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不可否认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比如,当前很多物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使得教学与生活实践脱节,从而不利于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将生活化教学有效地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成为当前教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对其具体措施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利用生活化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因此,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富有生活化气息的导入,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力”这一章节的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案例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我们将鸡蛋碰石头,然后鸡蛋破了;而我们用船桨划船,船就往前驶去了。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么”,然后在学生对其进行充分讨论的时候,老师再以“今天我们就要来探一探其中的缘由,学习力的相关知识”自然导入新课。这样带有悬念似的情境创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将学生引入设置的情境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从而使得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在将日常生活融入到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时,老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物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可以结合生活案例,如“当我们能够在清澈的水面上看到嬉戏的鱼儿,但是却叉不到它们,而渔民却可以准确地叉到它们,这是为什么呢?”,或者是“当我们把筷子放到玻璃杯里时,会发现原本笔直的筷子变弯了,这又是为什么呢”等,让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尝试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的教学。如果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教学,则很难会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这时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展开教学,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接受,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声音”的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声音,如雷声、风声、雨声、笑声等,营造一个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如老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的音频,然后让学生猜猜这些都是什么声音。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然后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发出声音。这时学生可能会说敲打或者震动等,使得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极其活跃。然后老师再以“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声音么?今天我们就要来进入声音的奇妙世界”来创设课堂情境。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得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设计生活化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老师则主要以引导者的身份掌控着课堂。比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设计类似于如下的富有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将一个水杯倒放在一张纸张上头,同学们可以在不移动水杯的情况下抽掉纸张么?”、“一辆装满纸箱的汽车突然刹车,同学们想想车上的纸箱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为什么呢”等。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实践和探讨,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解释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初中物理是初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生活化教学对其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不断尝试与总结,不断探索与创新,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从而促进教学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类比教学;物理课堂教学;内涵;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74-02
前言:基于物理知识具有大量性,因此为了让学生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最大化的掌握和吸收,就必须加强教学中老师的引导,将物理知识结构逐渐系统构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明晰、深入和拓展,促进物理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使物理知识更加系统、具体,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1.类比法的内涵
对一般规律予以推理并将事物发展共性规律获得的方法或者是对比相近或相似事物查找其特征和共性的方法即为类比法,该方法具有科学性,能够将人的创造性思维充分的发掘,通常我们也将类比法叫做推理对比法,即依据某事物的属性对其他类似事物相同属性进行推理的方法。目前在验证类比法结果正误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2.初中物理教学中类比教学法的作用分析
2.1 有助于物理实验效率的提升。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并且实验教学还能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大大的激发,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要想保证物理实验教学成效的事半功倍,可将类比教学法引进,通过研究某一次的实验结果与现象将全部实验结果推断出来。
2.2 有助于规律记忆的加深。基于物理教学所涉及的公式和规律较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想将知识点全部掌握则难度较大,然而引进类比法的情况下则能够将以上现象改善。其原因是类比推理法能够通过一系列物理规律得到其他规律,这就要求了我们必须加强物理学的根源学习,同时加强对推理过程的关注。
2.3 有助于物理知识理解的加强。基于物理在规律上具有复杂性,在思维上具有抽象性,因此我们可借助类比法生动演绎和形象比喻物理知识,使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知识点予以理解,进而以此为前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实现教学目标。
3.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类比法的策略
3.1 与已有知识类比,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基于初中物理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光学、电学和力学等,因此要掌握以上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较强。在教学中教师假如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并且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深入探索。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将类比教学法引进。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只有让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延伸,使之与新知识点类比,使新旧知识点具有相关性,并将知识网络构建,才能将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促进学习悟性和灵活性的提升,从而轻松愉悦的投入物理学习。
3.2 与实物模型类比,促进学生物理意识的增强。在学习串联电路的时候,为了对电流规律进行探究,可将电路图设计,让学生动手串联电路,并通过怎样连接L1、L2小灯泡;L1小灯泡熄灭的情况下L2小灯泡是否会熄灭;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区别;串联电路中L1、L2小灯泡的电流与电压相同与否等问题的设置来对学生加以引导,将知识点由浅入深的展开,同时将易混淆知识点及其重难点透彻探究与学习。在此过程中以小组讨论或合作的方式亦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同时也将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客观反映,并以此为依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投入实物模型,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的发展和教学成效的提升,并将物理知识框架构建。
3.3 与应用解题类比,寻求解题方法。基于物理知识与数学知识具有显著差异性,部分变量可视为恒量,但是必须对水的流速来充分考虑,基于水具有运动性,或顺流或逆流,因此在速度上也不同。就拿刻舟求剑来说,楚人将剑丢于水中后,在船上标记掉下的位置却无法重获丢掉的剑,由此可见,该人的思想不变通,且思维僵化。但是对于物理学习来说,则是要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将类比教学法引进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题。如顺流行驶的船在颠簸后掉了一只木箱,在水中漂浮,在发现后掉头行驶3分钟将木箱获得,问木箱一共在水中漂流了多久。再将以上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就要考虑水顺流的速度与行船速度,在此期间可忽略掉头时间,以此类比的形式假设,其中木箱科士威行李,人在船上可是为人在火车上,火车速度即为水流速度,行李丢失三分钟后该人返回寻找,因此对应水流问题,则是追上掉落木箱所用时间为6分钟,通过该转化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也能将问题有效、快速的解答。
3.4 与其他学科类比,促进知识过程的理解。在凸镜成像原理讲解时,可以将生物学内容引进,即人眼视网膜看物是倒立的,然而日常生活照看到的确是正立的。借助该成像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在进行平面镜成像讲解时,可将数学轴对称原理联系起来,该原理与凹透镜和凸透镜成像原理不同,物的大小与像的大小是等同的,且物的距离与像的距离也是等同的。这恰好就相当于数学学习中的轴对称,因此对称轴的距离同对称的符号是相同的,与此同时,符号与符号间图案也相同。通过类比法可以很好地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的增强,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力量,进而对物理学习产生热爱之情,并提升物理学习信心,保证教学成效的事半功倍。
结语: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将类比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物理实验效率的提升、规律记忆的加深、物理知识理解的加强,因此在实施物理教学的时候,必须与已有知识类比、与实物模型类比、与应用解题类比、与其他学科类比,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学生物理意识的增强、对知识过程的理解、寻求解题方法,从而推进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仁仲. 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6,01:63.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是决定学生物理学习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思维导图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性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记忆,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给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阻力。因此,如何将思维导图有效地应用于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优势,成为当前物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1.注重课前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预习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可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地连接起来,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科学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上的一些方法与要求对新知识进行预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这一内容时,老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按照思维导图的要求,对这一章节的新知识进行预习,把“运动的描述”的主要内容先写在思维导图中的主干线上,然后在思维导图中的第一层的分支上填机械运动和变速运动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等的相关概念,然后再详细地分析出如何准确地区分出变速运动的种类、机械运动中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计算公式和原理等知识。通过这样层层推进,对各个知识点进行预习和梳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但是并不是说初中物理教学可以沿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在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之间搭建一座思维的阶梯,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使得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性地找出现实生活中对声音加以利用的现象等。这样借助思维导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记忆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从而降低记忆的难度。
3.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验教学中也会涉及很多需要记忆的现象和原理等知识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框架来理清物理实验中纷繁复杂的知识点间的脉络与关系。
比如,在学习质量与密度这一实验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先用几个不同的物体来做几组实验,并且对每一组实验都画出一张思维导图,然后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这些思维导图进行讨论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将实验中涉及的知识的脉络理清楚。这样的设计可以将看似杂乱的知识点变得更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其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导图的相关教学方法,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尝试与探索,从而找到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微课教学;实施方法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科的学习。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微课教学重点是把所要教学的内容做成相关的教学视频,之后用文字解释,让学生将声音、图片、文字等结合起来学习,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微课应用效果较显著,能够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关于初中物理课堂中微课教学的构建思考
微课作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的一种核心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内容精而短,模块化,学习时间短及情景化等,可充分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微课作为当前课程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具体而言,微课是指为满足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目的的需求,教师通过设置一个5-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记录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一知识点的讲述过程。
(一)微课教学过程
合理运用微课可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教师在微课教学中思路需清晰,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先设置的课堂教学任务。微课教学时间不能太长,通常在10分钟左右,需要有相应的标题、结尾。一段较好的微课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技能。
(二)微课教学制作方法
微课教学制作的方法非常多,例如应用PPT来制作微课教学,利用录视频的工具来拍摄微课以及录制交互式微课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微课教学之前,需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以选取适宜的微课制作方法。
(三)微课教学评价
将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对教学成果展开相应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需小且精,重点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充分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可较好地解决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第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合理、科学,与学生学习情况、认知特点相符,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较全面,如设计一个小型实验、一个章节的知识点、一个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等,且教学内容的设计需充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三、初中物理课堂中微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应用微课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在整个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内容占据重要地位。部分实验教师可直接在课堂上演示,并指导学生完成,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乐趣[1]。但受到很多条件的局限,部分实验必须要在实验室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微课教学较好地应用到实验学习中,在课堂上应用微课演示具体的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所需仪器、实验结果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观察实验,并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强化其实践操作技能等均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学习“气体的压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解“托里拆利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将水银直接放到长玻璃管内。因水银有毒,此实验不宜直接在课堂上操作;若教师仅仅根据课文内容讲解,实验操作过程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并不是很好理解。对此,教师可将此实验通过微课的方式直接向学生展示出来,方法为:第一,物理教师为学生讲解“托里拆利实验”具体经过,并讲解此实验原理,让学生亲自计算出标准的大气压强;第二,教师对该实验做相应的改进,用水取代水银,将操作流程利用微课更加详细地向学生展现出来,之后让学生自己计算出水柱高度;第三,教师把一张硬纸片覆盖在一个盛满水的杯子上,之后把杯子倒转,并把杯口朝下,结果水不会流出来。教师在物理课堂上利用微课来演示实验,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整个实验过程,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构建微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刚开始接触微课教学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微课学习情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2]。同时把此章节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点展开讲解,在讲解时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出此章节所要讲解的重点、难点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及记忆。
例如,在讲解“浮力”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在课前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在课堂上较好地设计教学情景,并把微课教学所设计的提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陈列出来。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如浮力的具体概念指什么,如何计算浮力等。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学完本节知识点后,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考核,以进一步了解微课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为学生制作出更好的微课视频,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网络微课资源,丰富初中物理教学内容
将微课教学应用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突出教学重点,提升教学效果。当前,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即可通过上网查找答案,这就为微课教学提供了便利[3]。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按照物理课程知识点找寻和微课教学相关的资源,并把有用的资源应用物理教学当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机械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当中计算平均速度、运动快慢方面的内容,利用网络为学生查找相关的微课资源。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先讲解基础知识点,待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后再重点讲解必须掌握的内筒。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测算运动速度、运动快慢的具体微课教学资源。如以摩擦力计算为例,教师将例子呈现在多媒体上,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实图,并展开讲解,如图1所示。学生经教师讲解后,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机械运动方面的知识。这样,大部分学生对于运动速度的测算方法会有一定的认识及了解,在之后的学习中反复练习,就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最终提升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图1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入展示课程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发挥多媒体共享性好、交互性强、表达能力强的优势,有助于调动初中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改善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例如,初中物理教师为学生讲解“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斜面机械效率”“水的沸腾”等实验时,可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过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并保证实验安全、高效。多媒体技术可把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极速变化慢慢地呈现在显示屏上,并能把一些较慢较小的变化现象放大,使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看到实验现象,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同时还能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化教育和网络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微课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对提升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构建并实施微课教学,对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物理学习状况,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等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宏涛,梅歌,刘晓梓,等.基于微课程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5):66.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所以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提出问题的目的要与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保持一致[1]。具体来讲,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由于初中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把握与学习能力并未完全发展,因此问题的提出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符合当前初中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水平,以难度的递进对问题进行划分,保证问题的生动、准确与趣味性。同时,问题提出不可过于简单而让学生毫无思考空间,也不可过难而让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一切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启发性原则
问题的提出要与实际相符,并且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据而提出,确保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对问题有所关注并积极寻求答案。同时,在问题的提出方面,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其感受到问题的产生、探究以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目的性原则
问题提出不可随性而为,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导向,目的在于保证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避免教学活动失去秩序。
4.全面性原则
问题的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为了保证问题对所有学生产生吸引力,引发全体学生的热议与师生互动,教师便需要重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注重问题的全面性,使得各层次学生都获得探究机会。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提出的方法
1.借助物理实验提出问题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直接经历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一项实践活动,重视从实验探究中提出问题,能够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有明显的锻炼作用。因此,在开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重视物理实验课程的作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或是对结果进行思考进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电阻”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便可设计一个串联电路,通过对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进而提出问题:灯泡亮度与什么有关?用什么方法能改变电流大小?需要用到什么仪器?直接观测物理现象会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也会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掌握该知识点。
2.利用生活实例提出问题
初中物理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进行总结,再利用其去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问题。因此我们可利用生活实例提出物理问题,进而向学生讲明物理现象的本质,使其探寻到其中的物理知识。
比如,在讲解“大气压强”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便可列举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橡皮吸?P,提出问题:为什么吸盘能够把许多比自身重很多的物体“吸”起?在吸之前先将吸盘中的空气挤出来是出于什么目的呢?通过生活实例的导入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其对生活的观察意识得以加强,不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争论矛盾提出问题
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出现知识理解方面的分歧是难能可贵的,这种争论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大脑的运转,提升其逻辑思考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更为深刻[2]。而在争论性问题的设置方面,还需教师进行生活化演变,以出现的矛盾现象激发学生的讨论。
[关键词 ]物理;知识;创新
初中物理相对来说简单、浅显,直观性的知识较多,而深层次、分析推理非常深奥的知识并不多。换句话说,就是记忆性的知识点较多,而理解性的知识点相对较少。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头脑尽管并不见得非常聪明,但他在学习初中物理时肯花时间去背去记,结果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记”对于学好初中物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学生受制于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很难记住一些东西,或刚记住了一些东西而过不久就忘记了,导致物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笔者在15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物理现象或规律的巧记方法,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对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记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变复杂为简单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较多,有四十多字,有些学生记起来较为吃力,而且背得非常枯燥,但是形象的口诀“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可帮助学生记忆,而对于光的折射定理口诀可改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相等”。对于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可编口诀为“空斜入水入角大,水斜入空入角小”。简单的几个字就概括了所有的内容,学生记起来也非常的容易。
又如六种物态变化中,“三种吸热三种放热”,不少学生往往记不清楚,背起来又很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编口诀为“熔汽升华都吸热,双凝液化皆放热”。这样记起来就非常方便,不容易忘记。
二、变抽象为具体
滑动变阻器的接法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有些学生掌握不好,搞不清楚同时接上柱或同时接下柱会有什么后果,还搞不清楚接入电阻的大小情况。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编成口诀让这个知识点具体化:“两上最亮不变阻,两下最暗不变阻,一上一下接法好,接入电阻下柱定。”结果,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又如,容器受到的液体压力与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关系,一直是液体压强中的一个难点。由于知识点比较抽象,讲解起来也比较吃力,许多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难于理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把知识点具体化,编口诀为“上面大,重力大;上面小,重力小;上下相等力相等”,即液体上宽下窄,重力大于压力;反之则压力大于重力,若上下一样宽(即规则容器)则重力和压力相等,这样学生就较为容易记住了这个知识点,学起来较为轻松。
再如,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有些学生做起来就显得比较吃力,搞不清楚比热容大小对温差的影响。这个知识点也比较抽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知识点来编口诀“容大吸热升温慢;容小升温吸热少”帮助记忆,即比热容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升高速度较慢,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升高速度较快;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热量较多,比热容小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少。
三、变枯燥为生动
在诸多记忆经验中,顺口溜记忆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种。因其押韵,符合学生的心理而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如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或从海里驶入河里),浮力变化情况及吃水情况,有些学生也不太容易理解,可编顺口溜“轮船江海游,浮力仍依旧,轮船江入海,船体上升快”。由于押韵,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实践
实际上,物理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指引了物理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得物理教学生活化,即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理解物理知识,再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这样的教学思想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掌握物理知识的这种方式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凸显教学的主体性。
一、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乐意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渴望接收物理相关知识。而物理教学生活化正是将这些枯燥乏味的物理理论知识寄托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讲述的,这样的传授方式将避免学生厌烦情绪的产生,让学生能够贴近生活地感受物理的魅力。可以说物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将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学海无涯“乐”作舟。
2.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初中生是在初三才开始学习物理的,而初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对那些有着很强具体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薄弱的学生而言,物理学习之路是相当艰辛的,从而导致物理教学比较低效。然而,如果将物理教学生活化,即将物理理论知识中抽象的东西转换成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如此便能够将物理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取物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此外,由于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学生在记忆物理知识时不再是死记硬背,对公式也不再是机械地套用,而是能够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点并且能够运用知识点。
3.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学活动应当注重“人”的发展,而不是机械式地教学。具体到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就是让初中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保障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生活以及生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下,教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物理教学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学习物理,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利用这些物理知识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所以说,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还有着帮助实现“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对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1.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甚至是自主探究;而失败的课堂导入将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教学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实现生活化,首先需要将课堂导入生活化,采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课堂导入,防止直接灌输知识的突兀与尴尬,让学生拥有熟悉感,以其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将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让学生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教学过程活动化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进行语言描述将很难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学生也不易吸收。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点,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一些特定的活动或场景,将知识点置身其中,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知,而不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述。也就是说,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创建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深刻领略、熟悉和掌握物理知识。
3.教学作业活动化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而设置的,于是,作业也应当活动化。也就是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该是单纯的书面练习题,而是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让作业也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举调查类作业为例,这种作业形式就不是单纯地做题,它需要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在学生进行该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相应的动手能力也得到提升。同时,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反过来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体现在:一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三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践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导入生活化,二是教学过程活动化,三是教学作业活动化。教师应当重视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生活化的教学,在生活化物理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创新,使得物理教学更具趣味、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构建策略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科最初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物理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诸如探究、理解等基本的物理学习本领,旨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理解相关知识,习得相关物理理论知识的规律。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尽如人意,虽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改革潮流的推动下有所提高,但是效果不显著。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弱化,甚至厌烦,因为物理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动手操作的学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被弱化,物理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教学质量低下,大大影响学生日后的物理学习,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离素质教育的轨道渐行渐远。
二、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物理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并行的学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而且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单纯的讲解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般地记住知识,而不是真正理解。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增强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提高初中物理实验的可操作性,让学生通过创新探究获得知识,真正理解知识,并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进而大大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为学生日后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实验教学,构建高效初中物理课堂的策略
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构建高效初中物理课堂要求教师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技术,完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转变物理教学方式,增加实验教学辅助工具。
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贴近的事情引出实验课题,比如在学习“惯性”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坐公交车时急刹车身体向前倾、加速时向后倒的现象;学习三态变化时回忆冰棍“冒烟”天空下雨的原因,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究的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技术,用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三态变化”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三态变化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的理解。
(二)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组织方式。
物理实验教学组织方式直接关系到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不仅要及时更新实验器具、精心设计物理实验的具体步骤,而且要对物理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设想,并提出解决办法,给学生创造有条件、有机会利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实验设想和实验结果。此外,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实验的难易程度,并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做到优势互补,互相提高。
(三)构建知识网络,优化创新。
构建知识网络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必备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知识点比较零碎、复杂的学科。物理学科的知识点往往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而且各知识点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前一阶段的知识是学习后一阶段知识的铺垫,后一阶段知识的学习是对前一阶段知识的深化。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外,更要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总结,构建本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结物理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内化物理知识。比如在做伏安特性测电阻这个物理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替代法”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
另外,教师要抓住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总结经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本次实验的成败及其原理,帮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分析利弊,及时改正实验的不足之处,以此丰富自己举一反三及自我反思的能力和意识,这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途径之一。
四、结语
物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根据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辅助工具给学生演示实验。其次,要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组织方式,严格物理实验的各个设计环节,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最后要通过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以此达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