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4 18:2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文学习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全方位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
《酒店英语》课程一直是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2009年以前,这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由我院外语系教师担任教授该课程的工作。虽然外语系教师的英语水平很高,但是由于他们不具备酒店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或工作经历,无法有针对性地以专业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所以,从2009年开始,我系专门聘请了具有优秀英文能力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担任此课程的讲授。由于该教师在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是第一次讲授该门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以及考试方式只能继续沿用以前以笔试为主(占总成绩的70%),平时表现为辅(占总成绩的30%)的模式。经过该教师一学期的经验总结与反思,我系于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对《酒店英语》考试模式进行了第一次的改革:将以前的笔试改为一对一(一名教师,一名学生)的口试。这样的方式极大的促进学生对英文听说能力的学习,也符合酒店行业对人才的英文能力的基本要求。
但是,这样的考试模式也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由于考试时间有限,一个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前后不会超过5分钟。这样无法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其次,考试的内容相对固定化、格式化,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内容较为单一;第三,对专业英文应用层次较低。这样的考试模式仅仅是对酒店一线服务的日常英文用语进行考核,这是一般高职高专的学生也可以掌握的技能,无法体现本科学生能够用英文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2012-2013第二学期,酒店管理教研室根据主讲教师的建议,经过多次讨论,提出以“全方位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理念。
二、构建多层次的考试内容
全新的考试模式为口语考试和笔试结合的方式。主要分成以下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分组Presentation(全英文演讲)
在教师讲授、场景模拟对话、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英语听说能力、组织和沟通能力――实施以小组为主体、以酒店实际问题为导向的Presentation(全英文演讲)。这种考试方式要求学生结合之前所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一次知识的整合训练,并且加大力度地训练学生用英文思维的能力。以此为中心,综合考察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以及英文能力。
具体做法如下:2010级酒店管理本科学生共分成4个教学班,每个班由授课教师随机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5-7人不等。授课教师在期初就给出了三个项目研究方向:主题餐厅、主题酒店、主题宴会。每个小组将模拟真实的酒店项目策划小组,以获得“投资方”(考官)认可其项目为目的,进行15分钟以上的全英文展示和演讲。考官根据科学的评分标准对学生的Presentation(全英文演讲)进行打分,并针对项目策划中存在的疑点和问题进行英文提问,由学生代表现场用英文进行作答。同时,考官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分。
第二,英文书面报告
在学生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全英文演讲之后,每个学生以个人为出发点,对此次策划的项目进行英文书面的总结报告,并在报告中总结学习心得和体会。
学生最终考试成绩由分组Presentation(全英文演讲)成绩、期末笔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堂表现、讨论)三部分构成。其中,分组Presentation(全英文演讲)成绩占50%,期末笔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
三、学生对考试模式的反馈信息分析
根据学生的英文书面报告中对此次全新考试模式的总结以及心得体会,授课教师获得了宝贵的一手数据资料(如下图所示)。下面,将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合理的分析。
(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与人沟通能力
2010级酒店管理本科共162名学生,其中有将近31.6%的学生认为此次《酒店英语》课程的考试模式对提高自身团队合作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接近21.1%的学生也同样认为这次Presentation(全英文演讲)加强了自己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很多学生表示,虽然在其他一些课程中也有过小组合作的经历,但以往的分组方式大多是按照以寝室为单位,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还是会和自己相对较为熟悉的同学进行小组组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对自身与人沟通的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但是这次的《酒店英语》课程小组分组是完全随机的,这就对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很多学生反映自己通过这次考试,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应付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单凭个人能力很难取得显著的成绩。通过这次的Presentation(全英文演讲),和班级里面其他同学一同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一同学习、理解、掌握新的知识,这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对促进班级的团结也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二)提高学习英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另外,21.1%的学生认为此次Presentation(全英文演讲)和英文书面报告这两个层面的考试内容,都对提高自己英文听、说、写的能力大有帮助。在演讲的准备期间,每个组员都先写好要演讲的内容,然后反复的默念背诵,以达到考试要求的“脱稿”这一硬性指标。在考官提问的环节中,很多学生都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感受到英文口语以及听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此重要,感受到自己英文听说的不足。有些学生表示,虽然听懂了考官提出的问题,但是由于自己英文口语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经历都使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更自觉地、更主动地、更有意识地训练自身的英文口语。这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文的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不仅如此,此次考试模式中的英文书面报告提高了学生对英文写作能力的要求。普通的英文考试要求的写作内容大多是以议论文为主,字数要求大概在150个英文单词左右。而此次的英文书面报告,要求学生先以记叙文的方式阐述此次所策划的项目的主要内容,再以议论文的方式分析总结项目的优势、劣势以及学习心得体会,字数要求500个英文单词。很多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写过如此完整、全面的英文报告,这种全新的英文学习的经历强迫了学生提高自身英文写作的能力。
(三)优化制作PPT的能力
其次,有将近13.2%的学生也表示此次的Presentation(全英文演讲)优化了自身制作PPT(PowerPoint,幻灯片)的能力。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有过制作PPT的经历,但是在这次的《酒店英语》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授如何科学的搜集有价值的一手、二手数据资料、如何合理利用PPT高效的辅助小组进行Presentation(全英文演讲)以及如何提高演讲技巧。这些教学内容是以往课程中,或同类型课程中所不具有的。这类实用性极强的知识体系是培养国际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所必备的。对此类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未来走出校园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还有许多学生表示在这次考试过程中,自己综合运用了以前在其他专业课程中学到的各种酒店的知识,实用性极强,是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激发了自己创新思维的能力。与此同时也锻炼了演讲的技巧,提高了勇气。
四、“以考促学”效果显著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对《酒店英语》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以实用性作为出发点,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英文知识,培养学生用英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试模式,不仅仅对学生学习专业英文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与人沟通协调、PPT操作技能、演讲技能、创新思维的能力。此次考试模式改革大大促进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把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求和职业追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为他们今后从事酒店管理相关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关键词: 高职 商务英语 口译教学 改革
一、高职英语口译教学定位
全国各地有许多本科院校都开设有翻译课程或口译课程,部分外语院校的翻译教学水平相当高,不少学生毕业后能成为顶尖的翻泽人员,从事政治、外交、高级商务会议等重要场合的翻译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面对生源差、学生学习能力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不高的局面,如何体现出自身的优势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我认为,高职院校开设口译课并不应盲目以培养职业译员为目标,而是应该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涉外口头交流的需要,课程使用较为浅易的资料,通过进行口译快速反应、信息理解和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口头交际能力。高职院校在设置口译课程的时候应体现出其“应用性”和“专业性”。就“应用性”而言,应考虑地方和社会的需求,比如,宁波外贸经济发达,中小型外贸企业云集,课程设置就应该着重在商务谈判、国际会展、商议价格等方面。说到口译,一般认为译者应该具备百科知识,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应该发展其专长,体现口译课程的“专业性”。高职商务口译课程没有必要对文学、医药、科技等方方面面泛泛而谈,而是应该集中精力加强学生掌握全面的商务知识的能力,以满足商务、贸易方面的翻译需要。
二、课程内容
1.商务情景
从就业情况来看,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一般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单位,这些单位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二:一是能从事公司业务工作;二是能从事企业的接待口译、产品介绍、会议口译等商务活动。我认为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可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即追求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根据随从口译工作的特点,课程涉及五大情景,即商务接待、新产品会、商务旅行、国际展会和商务谈判。
2.英语口译基本技巧
该课程采用“PMDCE”口译模式进行教学。介绍影子跟读法、口译笔记、文章复述、句子释义、话语分析、增词减词、词类转换、反译法、倒置法、数字口译、成语口译、组合与拆分、被动式、长句译法、质量评估等口译技巧。在口译技巧的安排上遵循口译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口译活动的客观规律相一致,如下表所示。
“PMDCE”Model
三、课堂教学设计
口译课绝不仅仅是笔译课的简单重复,更不可能是教师“满堂灌”的理论课。教师应该明确整个口译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口译课应该是在教师教授学生口译技巧、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实操训练的课程,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译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口译课堂上可以借鉴“任务型教学法”,根据不同的主题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我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出以下具体教学步骤。
1.译前准备
教师在口译课开始阶段应让学生做一些与当天内容相关的准备。前任务阶段教师可以讲解不同专题的文化背景和口译技巧,并应给学生提供当日“任务”的相关句型、短语和专业词汇,让学生心里有底,为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做好准备。
2.现场口译
在任务环节阶段,学生要完成专题口译训练。具体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在前任务阶段提供的句型和词汇,自行设计口译场景。比如,这次的任务是商务接待的口译训练,那么教师就应提供与商务接待相关的词汇,把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场景,2名学生说中文,另外2名学生依靠短时记忆做出笔录并即时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要求学生将教师提供的词汇全部包括在对话中。
3.译后评价
学生分组练习完毕后,教师抽取其中一至两个小组在课堂上演示,并进行小组互评。最后教师对口译表现进行总评,以及对该专题的口译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四、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本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估体系,即评估内容多元化,评估方式多元化,评估对象多元化,评估主体多元化。同时结合传统的结果性或终结性评价,采取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和教师总评等多种评估方式,强调对过程的重视,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更加看重平时的努力。
五、高职特色的自编教材
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口译教材都难以全面涵盖口译现场的各种具体情景,难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口译训练。根据我的实际经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结合各种参考书籍,归纳总结出口译技巧的各个相关主题,在学生掌握基本口译技巧和各个专题的背景、相关词汇之后进行口译训练和实操。教师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挑选最新的口译场景实录进行分析、模仿,这样可以避免“一本教材用到底”带给学生疲劳感和厌倦感,使课堂生动富有变化并且与时俱进,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口译课的兴趣。
六、结语
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是一项相对较新的工作,缺少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可供参考的教学材料。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的教学方法就离不开对学生特点,对就业需求和口译学科特点的分析与把握,本文正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把握,探讨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的定位,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握的教学方向和重点,使学生真正地有所学,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做合格的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学习情境自蠛设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2).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研究,2006,(1).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王天力.口译教学构筑实践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撂讨[J].吉林教育,2007,(1).
关键词:中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需要,管理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中国管理会计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孟焰1999)。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张海涛张琳李安琪2003)。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黄晓波赵红娥1999)。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
(黄晓波赵红娥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张海涛,张琳,李安琪.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材质量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关键词]母语 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34-02
引言
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和教学界对母语的负迁移研究较多,很多学者和教师一直把母语表达习惯和母语思维对外语教学的阻碍作用当作常识来接受,认为外语学习过程就是逐步克服母语干扰,养成目的语表达和思维习惯的过程。但是也应该认识到,母语思维和母语知识的积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母语使用量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用于翻译及翻译练习时,那么基于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其母语使用现象则更加普遍。但多数教授翻译的教师使用母语的意识仍不清晰。基于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笔者得出结论:母语在翻译课堂的使用必须局限于一定范围之内,过分依赖和完全排斥母语教学都不利于翻译教学。弄清母语在翻译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在翻译课堂上应该使用多少母语,何时使用以及使用母语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母语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及使用原则做一些探索。
一、母语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必然涉及母语授课。首先,翻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翻译课堂上教师母语授课的必然性。翻译学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文化学、思维学、符号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科学,或称多边缘交叉性科学。翻译学很明显属于人文科学,因为它的客体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即文本。但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地涉及不同语言的社会流与传播的社会性活动,要受到社会习俗的制约,所以翻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这样复杂的学科体系,要想让学生彻底理解吸收,没有母语的运用是解释不清楚的。其次,教师母语的使用目的不是为了省时以便安排更“有益”的活动,也不是为了让教师或学生的日子都好过些。相反,正如Duff所阐述的那样,其目的是引人思考,促进交流,活跃思想,磨炼智慧,并使师生进一步认识到,在任何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母语与指定语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二、母语在英语专业翻译课中的教学功能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提出,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和顺应交际语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语言形式和策略进行不断选择,母语就是其中的一种策略。教师使用母语具有以下语用功能:第一,强调所传授内容的功能(Emphasis Strategy)。第二,解释复杂的语法结构、长句、段落以及一些外语词汇的功能(Understanding- Facilitating Strategy)。第三,反馈功能(Feedback Device Strategy)。Hamer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应该是积极的,而教师在对学生作出积极的反馈时使用母语,而在作出消极的反馈时使用英语更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减少焦虑的功能(Anxiety- avoidance Strategy)。第五,制造幽默效果的功能(Humor- Creating Strategy)。第六,节省课堂时间的功能(Time - Saving Strategy)。翻译课固然应该遵守这些规律,在授课语言上适时使用汉语,但针对翻译课的特殊性,在教学应该本着母语尽可能少用,但同时要尽所需多用的原则,翻译教师应该明确教授哪些内容时必须使用母语。以下是根据本人翻译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母语授课的功能,以及需要使用母语授课的场合:
第一,教师用母语授课,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地方,而不至于分散一部分精力去想该说什么,以及怎么说。他们可以更加容易地使用自发的语速表达,保证了翻译的完整,保证了信息的全部传达,增加自己的课堂魅力,更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第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翻译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也是翻译教学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作为人类的交流工具,总是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翻译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贯通两种不同的语言,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进行两种语言的比较与联系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英汉语言对比不仅要在语言层面的语义、词法、句法、文体篇章上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掌握其异同,还要在文化层面、思维层面进行英汉对比,以便在传译过程中将母语作为一种重要且有用的心理工具,完整、准确、恰当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这一切必然涉及教师课堂母语的使用。
第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母语与外语的对比可以有预见、有针对地组织教学。通过对母语和外语在各个层面上的对比,预见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产生困难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安排教学计划和内容。对于在语言现象上与母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对于那些在语言现象上与母语相异,甚至相反的部分,应适当放慢进度,并设计出较好的过渡方法,编排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克服厌学心理,早日使之产生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翻译既是一种学习外语的形式,也是学习外语应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翻译,可以发展和巩固学习驾驭两种不同语言的能力,加强学生母语系统与外语系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学生已较熟练地掌握了所学语种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方法,翻译的练习形式就更加重要。在练习中,母语与外语互译时,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译法,即重译,然而只有一种是最恰当的,此时,需要学生借助母语对各种不同译本进行评价和赏析。提高学生翻译鉴赏与批评能力是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具体而言,就是教会学生懂得比较和欣赏译文的多样性,通过欣赏和比较不同译者的对同一原文给的不同译文,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翻译批评就是品评译文,尤其要从目标语的角度、从跨文化交际效果上探讨译文的好坏,这样一来教师使用母语授课就成为必然。
第五,翻译课程的重要教学模块之一就是要教授学生具体而实用的翻译技巧,其中与使用汉语关系最大的当属套译法。所谓套译法是借助汉语成语来翻译。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原文的形象有时不符合中国的习俗,如直译出来就会颇为费解,或原文的形象引起另一种联想,从而影响到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这时大多可以采用套译。比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样,但是中心意思被传达出来,这样的翻译很容易为中国学生所接受,因为使用了母语的句子做了很形象的对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比起英语专业设置中的其他课程,翻译课对学生的母语要求更高。汉语功底深厚的学习者其翻译能力也会相应较强。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之所以能为中英文学、文化、历史的交流做出重大贡献,为我们留下大量著名译作,均源于他们中英两种语言功底同样扎实、深厚。国家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提高了,要我们培养出高质量的本科生、研究生。这里所指的高质量,就是要求他们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要有较高的汉语水平。例如目前国内出版的一些双语词典中,有些词目的释义就不那么贴切。要编好一部双语词典,就要精通外语和本族语,并能融会贯通。东西方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门新的分科,它超越民族的界限,对东西方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通过思想的交流和比较来寻求相互间的了解,它并不抹杀各民族传统的独特性,只是赋予它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使得比较文学成为交流的普遍媒介。然而我国目前在这个新领域成果甚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既精通英语又精通汉语的人才匮乏。培养高规格的外语人材,母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外语翻译人才质量的高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英语后,母语水平都有下降趋势,原因是他们没有太多机会去学习提升他们国学修养的课程,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丰富、机巧、灵活、高雅和富于变化的汉语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去学习、模仿老师的汉语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母语水平,让他们的汉语表达更加灵活。教师地道的母语表达也可以帮助学生放弃自己的学生腔,放弃不规范的俗语、缩略语和其他不规范的、不完整的表达。
三、母语在翻译课上的使用原则
以上从翻译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上探讨了英语专业教师翻译课堂上使用母语授课的必然性,但是教授翻译课的教师也应该避免母语的滥用。问题的关键不是是否该使用母语,而是使用多少才合适的问题。虽然问卷调查显示,翻译课堂上教师使用母语授课的现象更加普遍,但是翻译教师也要看到,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母语使用过量会产生以下问题:第一,教师过度依赖母语会剥夺学生吸收和处理目标语的机会,并令其难以使用目标语进行意义协商;第二,不利于营造普遍提倡的多说英语的环境;第三,教师过多使用母语传递信息,学生会缺乏理解目标语的迫切需求,从而丧失学习目标语的动力。正如教师们指出的,过多地使用母语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翻译以及母语知识,因此错失了在课堂上从目的语输入中得到乐趣和练习使用目的语的机会。除此之外,那些习惯于母语支持的学生在区分原始形式和对应物上力不从心,并且常常对其用法过分简单化。过分依赖母语甚至使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消极情绪。第四,用母语教授翻译课会忽视学生语篇能力的培养,这种直接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用汉语去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根本无法用英语去理解和表现思维的交际能力。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的英语语感十分薄弱,母语干扰就显得强大。用母语解释法来学习外语,这是一个严重的弊端,制约了学生第二语言思维能力。
四、结论
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要打破原句的结构,然后将各组成部分按照汉英各有的造句规律予以重新安排,所以翻译本质上是跨语言的。翻译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利用母语教学,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翻译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整合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力求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做到融会贯通,同时翻译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总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必须适度使用母语但又不得不从严控制使用母语的过程,应该很好地掌握和注意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这样,才能使翻译教学跃上一个新台阶。在实际教学中,有众多因素在影响和制约着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目标语和母语的具体使用,要想真正搞清楚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母语、使用多少以及这样做的原因绝非易事,需要有更多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证调查研究来说明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目标语与母语的使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Levine,G.S.Student and instructor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target language use,first language use,and anxiety: report of a questionnaire stud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3,(3):343-364.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New York:Arnold,1999.
[3]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3.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英语教育;应用
1传统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意义
传统茶文化与英语教育结合涉及大学生的品德教育,而品德教育又包括注重品德原则、规范的制定和推行等内容,教育过程注重行为规范、规则的训导,要求人们遵守品德准则,同时以善的、正确的品德标准进行品德评价,企图通过品德规范教育来约束人们的课堂行为。传统茶文化与英语教育指导下的品德教育将课堂社会的品德要求规范化、系统化,以新时期的品德准则来引导大学生践行品德的行为,并在其理论的对照下验证课堂行为的真伪善恶,使品德教育得到了更深化和细化的演绎。传统茶文化与英语教育指导下的品德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就是制定和实行具体的品德规范以约束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最终提高人们的品德品格,净化课堂环境,使课堂社会成为真正的“有方圆”的空间。针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传统茶文化与英语教育的视角与德性教育学略有不同。若德性教育更为注重“德性”教育,那么在传统茶文化与英语教育指导下则更位注重“规范”教育。德性教育学的特点在于强调对人们品德品质的培养,表现在人们品德的内在性,要求人们进行自我约束,即品德“自律”;而传统茶文化与英语教育结合的特点则是给人们提供品德行为规则,通过品德规范约束人们行为,即强调品德“他律”。在品德教育过程中,两种伦理视角充分体现着各自的特点,且二者均有良好价值,品德教育也将在日后逐步趋于完善。
2传统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背景与趋势
2.1传统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我国高校的英语教育不管是大学生学习的效果还是教学体系内容均欠理想,而大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直接反映出对课程教学进行教学倡导势在必行。传统茶文化与英语教育结合的品德教育正值此际应运而生。我们将传统茶文化与英语教育结合的品德教育归结为如下三点:第一要掌握理论与技能的同时丰富学习生活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与技能,还要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采取鼓励措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更具备想象力。学习和教学,将为学生的空间感和平衡性、协调性培养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系列素质都是普通文化课程教学所无法实现的。然后应该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结合大学生学习兴趣等客观要求由老师引导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导向,学习是多数学生的兴趣使然,通过学习从传统茶文化中领略做人的道理,并能够有效调节学生在学习和备考中的压力。最后,开展教学课程倡导并关注综合素质培养。以传统茶文化为主题开展教学课程倡导,并以当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背景关注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要求,通过开展体系化的学习,将为学生身体技能、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充足动力。
2.2传统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当下,国民与社会发展步伐紧凑无比,人才要求随之越来越苛刻。品德修养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又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突出亮点。因此,高校教学倡导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首先是转变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为主,逐步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思路。换句话说,不但要重视教育学生掌握理论与技能,还要大学生自身拥有良好的精神品质和传统文化内涵。其次,教学应倡导发展趋向多元化。现阶段教学活动倡导中要从培养学生全面、个性成长角度出发,以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全部要求。最后要综合考评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从传统的重成绩与轻过程的考评理念中解脱出来,转而以综合考评为主导办法,从成绩和结果向着综合素质考评发展。以往我们在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多以学生的成绩数据作为考评结果,事实上这一考评机制并不合理。
3传统茶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应用思路
3.1开设专门茶文化课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
以往英语文化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确定学习方式,而学生只有被动接受。中国茶文化精髓至深且内容包罗万象,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这一教学模式的长期实施结果,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难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了更充分地挖掘人的精神生命及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各大中小学校可适当参考及借鉴美国茶文化导入的成功经验,开设专门的茶文化导入课程,并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将茶文化导入融入到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茶文化导入课程应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将茶文化导入渗透到英语学科之中,力求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有机统一。此外,还应努力做到与心理咨询辅导相渗透,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最后,茶文化导入课程应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讲授法。这一教学模式中,还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是单一的,完全是结合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思路所开展的。
3.2优化教学环境,确保茶文化导入正常运行
大学生在心理上并不成熟,因此,很多学生不能很大胆、很知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耐心,对学生经常予以呵斥,使的很多学生更害怕参与到课堂上。课堂教学环境的重点在与课堂英语氛围的营造上,开放课堂是由学生根据自我兴趣自主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能充当指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开放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开放式教学在高校英语课中运用的整体教学环境保证。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英语氛围,也有利于辐散到可以练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可有时间能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时,往往未能形成坚实基础,无论是其演唱效果,还是表达能力,都有较大差距。所以,其缺乏最佳的观赏效果。而对于课余练习环境而言,学校英语场地的沿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参加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3.3灵活应用英语词汇教学的茶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用英语对汉字进行转化的活动,而是在充分理解原有语句意义基础上的所进行的一次含义再创造过程。在茶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相关文学作品,其中涵盖诗歌、古文和经典著作,当然茶文化的最深层次内涵是一种精神,茶文化中也涵盖了许多抽象的内容和情感。比如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有篇诗歌《冬夜即事》中有句诗歌: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以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为例,可以充分感受到如何更好的要国外读者表达诗歌中独有的茶情茶韵,Happilythemaidknowshowtomakegoodtea,andgathersupfreshfallensnowtobrewit。杨宪益老先生在反映时,将原来诗句中的知试茗翻译为:“knowshowtomakegoodtea”,将“扫将新雪及时烹”翻译为:“gathersupfreshfallensnowtobrewit”,形象描绘了中国人喝茶的场景,可以说是从传统茶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英译。
3.4将英语教育作为茶文化词汇教学的升华
从语言和多元文化沟通不断成熟的背景上看,茶文化是可以被翻译的。因为文化的根源是一致的,都是对日常生活的汇总。因此,达到茶文化英译的唯美,应该更多是一种翻译技巧上的升华。所以,不仅需要翻译者有熟练的翻译技能,同时也要对茶文化做前期了解和深入。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看,对茶文化进行合理的英译,不仅是翻译文章著作,更是对茶文化的全面传播。在对茶文化进行英译的过程,通过融入唯美理念,实现尽善尽美的追求,这实际上是翻译人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当然想要达到这一高度,不仅需要良好的翻译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化个人理解,通过对茶文化进行全面、有效的学习,最终确保达到最完善的翻译效果。理想效果不仅要通过丰富大量的翻译实践来实现,同时也要做好个人经验总结和学习,只有将个人认知和翻译水平提升相结合,从而最终实现个人水平的全面超越。
4结语
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初期,茶叶和丝绸、瓷器都是主要物质载体,随着茶叶输出的,还有丰富的茶文化。帮助多元文化实现实质化沟通的要素就是语言沟通,通过将一种文字语言按照某种约定含义翻译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就是文化沟通、交流的过程。之所以要探究唯美,主要是由于我国博大的茶文化中,有很多深层次意义,是无法用直白的英语来翻译的。只有尽可能保留其中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实现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刘静,牛跃辉.从认知学习理论看英语词汇教学[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2):81.
[2]李长华,庄园.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6(1):93-94.
[3]刘红梅.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69-70.
Abstract: PDCA cycle method is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that impact on the welded joint’s passing rate of long-distance pipeline scene anticorros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PDCA cycle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management of welded joint’s one-time passing rate of mending, and then under PDCA 8-step cycle, it proposed scroll management ideas about improving this one-time passing rate.
关键词: PDCA循环法;管道现场防腐;一次补口合格率
Key words: PDCA cycle method;scene pipeline corrosion prevention;one-time passing rate of mending
中图分类号:TU99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24-02
0引言
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法是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也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戴明博士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四个阶段。即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置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进行质量管理,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下去,故称PDCA循环。它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工作方法,在日本称为“戴明环”。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PDCA循环方法,对于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和效率十分重要。
1PDCA循环的内涵[1]
PDCA循环,事实上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其模式的四个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中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P―计划。主要任务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并根据本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实际可能,进行工程施工计划安排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D―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执行包括两个环节,即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计划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展开活动。C―检查。检查指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各类检查。各类检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检查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的行动方案,实际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按计划执行的原因;二是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A―处置。处置指对于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保持目标处于受控状态。处置分为纠偏处置和预防处置两个步骤,前者是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已发生的或当前的问题或缺陷;后者是信息反馈管理部门,反思问题症结或计划时的不周,为今后类似问题的预防提供借鉴。对于处置环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应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2PDCA循环的特点
2.1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改进)是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的一个过程,必须形成闭环管理,四个阶段缺一不可。应当指出,PDCA循环中的A是关键环节。若没有此环节,已取得的成果无法巩固(防止问题再发生),人们的质量意识可能没有明显提高,也提不出上一个PDCA循环的遗留问题或新的质量问题。所以,应特别关注A阶段。
2.2 大环套小环在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小的PDCA循环。比如,ISO 9001:2000标准的管理职责(5)和资源管理(6)是PDCA循环的P阶段,产品实现(7)是D阶段,测量、分析(8)是C阶段,改进(8)是A阶段。而“改进”中的“纠正措施”则是该标准大的PDCA循环中A阶段的小PDCA循环。如图1所示。
2.3 循环前进,阶梯上升在质量管理体系中,PDCA循环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它可以在组织的每一个过程中层开,也可以在整个过程的系统中展开。它与产品实现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策划、实施、控制和持续改进有密切的关系。如图2。
3PDCA循环的主要步骤[2][5]
①分析和评价现状,调查施工环境,制定具体施工方案,找出关键工序和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地方;②分析关键工序的要害所在和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确定改进的目标;③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便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④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具体施工计划、切实可行的详细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⑤实施或执行选定的解决方案;⑥根据工程计划的要求,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际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达到预期的效果;⑦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以后的施工措施之中,正式采纳更改,巩固成绩同时防止再次失败;⑧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提出这一次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将它们转到下一次循环之中,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其中,①、②、③、④即P―策划;⑤即D―实施;⑥即C―检查;⑦、⑧即A―处置。以上所述,即为解决问题所必须遵从的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
4PDCA循环的灵活运用
ISO9001:2000标准0.2条款的“注”指出,PDCA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PDCA循环理论存在于所有领域,既包括人们的专业工作,也包括日常生活,它被人们持续地、正式或非正式地、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使用于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和每项活动。现将PDCA循环法引进到提高长输管道外防腐工程质量控制的动态过程中来。通过长输管道输送是我国目前石油天然气、成品油输送中的新技术,也是最科学、节能和环保的运输方式。但长输管道多以埋地为主,埋地钢质管道的腐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场防腐补口的合格率是长输管道外防腐工程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补口质量关系到管道防腐的总体质量和长期使用寿命。目前普遍采用了外防腐层加阴极保护的防腐技术。为了保证长输管道的安全运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延长埋地钢质管道的使用寿命,提高一次补口率、保证现场防腐补口质量管理就十分重要了。运用PDCA循环方法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现场补口质量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其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4.1 基本假设本文假设项目的管理者是理性的。即:能各尽其职,善于发现问题,有能力解决问题。同时,具体的现场施工人员也是理性的。即:能服从领导者的安排,且能迅速对所接收到的信息工作任务作出正确的回应。
4.2 具体操作
4.2.1 制定类如《管线补口、补伤施工方案》的具体施工方案根据相关资料[3][4]和一些现场施工经验总结得出:施工人员、材料、设备、施工准备、施工工序、施工环境等因素是影响长输管道现场防腐的一次补口合格率的重要方面,具体如图3所示。其中又尤其以材料、施工准备、施工工序、以及施工人员较为突出。
4.2.2 分析这些关键工序,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现场施工有很多的未知的状况,很多问题也会突然出现。但多数情况下,突出诸如:①锚纹深度不够,表面除锈未达到Sa2.5级,特别是六点位除锈不净。②涂刷底漆前的对母材预热时,出现返绣显现。③搭接处、焊缝一周出现气饱,特别是六点位气饱较多。④补口套表面出现烧焦、碳化,皱褶。⑤补口套与PE层、焊缝处、母材处粘接力达不到要求。
4.2.3 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以下为对中突出问题的分析,步骤4也如此)①石英砂粒径,喷砂时力量,管道底部的操作空间。②喷砂前光管表面预热,空气湿度,液化气纯净度。③搭接部位安装,加热收缩带时的温度和方法,管道底部的操作空间。④加热收缩带时的温度,赶压气泡的方法和力度。⑤PE层的打毛,底漆的涂刷,整体加热的时间。
4.2.4 针对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行动计划①石英砂粒径应在2~4mm之间,最好为3mm左右,空压机排量宜≥6m/rain,额定压力宜≥0.8MPa;枪头出口离钢管表面宜保持50mm左右的距离,同时喷枪应与钢管表面垂直;管道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应大于40cm。②喷砂前,光管表面预热,预热温度最好在40~50℃范围内,液化气应纯净不含水分。③安装收缩带时,应在顶部和非搭接一边的侧上方加4块木楔,加热收缩带时,一定要从中间开始向一边加热,使一边完全收缩,再加热另一边,使其收缩。④加热收缩带的温度控制在50~60℃范围内,赶压气泡时,力量均匀适中,压辊左右交替呈倒三角赶压气泡。⑤打毛时深度适中,不能漏打,底漆厚度涂刷均匀,均匀加热收缩带使收缩带完全收缩后,再次对收缩带进行整体加热2~3min,保证热熔胶充分熔化。
4.2.5 具体施工按照上述步骤4制定的相应的具体施工措施组织实际的现场施工,并做好活动记录。并且每项措施实施完毕,及时确认效果是否达到其目标。此外,实施过程中可适当穿插有关的学习、训练活动。
4.2.6 规范要求严格施工,使焊口一次补口率达到规定的要求,如涩宁兰复线要求焊口一次补口率达到96%以上,防腐补口补伤一次合格率100%,且一次投产成功。
4.2.7 反馈结果,分析总结根据相关检查部门反馈回来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延承成功的经验,如:每天班前讲话时的技术交底,可提高措施的有效性。吸取失败的教训,如:操作人员的随意性,使得措施有效性降低。
4.2.8 带着上一个循环中没有解决或没有被发现的问题进入到下一个循环中去在上一个4阶段8循环结束时肯定还有一些问题是没解决,甚至还没被发现的,在下一个8步循环开始之时,可将这些问题带入下一个循环中进行处理。如:上一个循环里可能存在除锈不完全就被补口了。而那一环节在当场很难被发现。此后的技术检测找出后,就需重新补口。值得注意的是,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技术交底,可以保证措施长期的有效性。也能降低不合格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5结语
通过PDCA四个阶段八个步骤的反复循环,可以找出影响一次补口合格率的大部分主要原因,明确改进的方向,加强现场施工的管理,可以使长输管道焊口现场防腐的一次补口合格率有效的提高。
由此可见,将PDCA循环法引进到提高一次补口合格率的管理中是科学有效并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乐云.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30-231.
[2]宋磊.PDCA循环法在高速公路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建设科技,2008,增刊:14-15.
[3]郑茂盛,周根树,赵新伟,罗金恒,白真权,霍春勇,冯耀荣,李鹤林.现役油气管线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A].中国石油石化工程技术和物装手册(第二分册)[C];2003.
【关键词】地方高校 本科 英语专业教育 问题 出路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教育、科技等方面不断创新的时代。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教育与人才是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西部地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该如何面对发展的机遇和竞争的挑战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地方高等师范英语教育人才培养应该在具备普通高校师范人才各种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具备外语素质,即: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宽泛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能够志在地方,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德才兼备、热爱农村英语教育。要实现这样外语人才培养目的,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滞后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局面,深入进行外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已是刻不容缓。从目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来看,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面临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发展危机重重
从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统计情况看,全国英语专业目前正面临着潜在的生存危机,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面临的生存危机更大。导致危机的客观因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专业生源质量下滑;(2)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3)社会非教师岗位对以单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下降趋势;(4)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受到社会需求和就业行业变化的影响;(5)以基础语言技能为目标的英语专业教学面临来自中小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强有力挑战;(6)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逐年提高,冲击着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的专业性。
此外,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还存在本身的问题:(1)专业英语重传授语言知识,轻教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基础阶段知识传授,轻提高阶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英语专业未来发展尚无充分准备;(2)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处在探索过程,缺乏经验总结及成功理论和模式的效仿(3)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表现出对社会需求的不适应。
2.教育观念滞后
与一些学科相比,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如下: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关系,学科教育与语言训练的关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关系,语言的应用能力与语言知识获取的关系。就英语教育而言,有专家早就指出: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应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积极进取,与人友善,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在业务水平方面,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而且能在英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融通上体现其长处和特点;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相关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能力方面有较好的科学思维能力,适应工作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专业应建立在宽泛的应用学科基础上,才有可能向更深和更广的方面发展,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3.课程教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的观念。然而,目前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院式”的思维定式,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教学主要环节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知识的拓宽游离于英语专业教学,远没有得到融合。由此可见,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多元需求,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所教授的相对浅薄的外国语言文学知识和对象国国情知识显得十分苍白,这是一方面的不适应。另一方面的不适应表现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口笔头表达和交际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纵观本科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虽然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但来自社会和学生的意见都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很不适应客观需求。在宏观上,我们比较强地坚持了传统,但缺乏与时俱进;在教育理念上,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忽视了全面培养人,尤其是从教的意愿和师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上,重知识传授,轻学科教学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高年级专业课程建设滞后
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是英语专业教学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与大学英语教材相比,精读课教材内容陈旧、体系缺乏、体例呆板、教辅资料少、无多媒体或网络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阶段获得的言语技能有退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高年级教学目的要求不明确,很多学校尝试培养复合型、复语型人才,但它与总的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与学生和社会需求间的关系研究甚少,衔接不够,盲目性多于科学性和理性。我们将本应基础阶段完成的基本功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四年专业教学始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方式又因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要目的,导致基础教学效率偏低;高年级教学仍然是几十年来英语教学的困惑所在。就英语教学而言,以强化英语基本功培养与训练为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应该是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核心。
多年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最引以自豪的是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这是我们教学长期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这一理念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标准的语音,准确的语法和严谨的用词,具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但就英语师范人才培养而言,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与称职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和复合型的社会需要人才之间不可能自然过渡,高年级教学需承担学科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任务,获得用所学语言就某学科(方向)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
三、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的出路
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应立足全面培养人,围绕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树立学科意识,拓宽学科专业,修订大纲,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
1.加强建设与交流,开阔视野
建议英语专业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积极参与本校的学科建设,参加综合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讨,开阔视野。
2.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和规划英语专业计划
用学科思想统领改革,使英语专业设置建立在学科发展基础之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为条件成熟的学校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打开渠道。目前可考虑在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举办试点,设立英语教育、涉外商务文秘、翻译等专业方向。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实力和生源质量,确定英语基本功训练和专业方向选修的整体教学计划,使学生同时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学科方向准备。
3.修订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全面贯彻英语专业教育全新思想下的新的教学大纲应具有科学的宏观指导性,明确阐述本科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根据现有院校的特点和办学水平,设计不同级别层次的教学目标(大纲),如研究型教学目标,教学研究型以及教学型目标。各院校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总之,如何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体现高质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实行分类指导是关键。
4.建设英语专业师资队伍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准学科方向要求建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能胜任基础阶段英语技能课教学,同时每位教师还有各自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教师们不仅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同时能够承担高年级学科方向课程,能够指导学士论文,并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产出成果,提升英语专业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为社会咨询和为社会服务水平。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以及思想观念的限制,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年龄偏低、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教育部应设立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师专项培养项目;同时鼓励东部重点院校帮助培养教师队伍,力争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具有以英语作为载体的学科或学科方向,将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5.完善英语专业高年级教材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无论以交际为主还是语法为中心,或文学路子,均已形成体系。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可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自行编纂或选用适合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年级教材。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组织教材立项,组织专家评审和推广。
6.制定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文件
西部地方各高师本科院校可根据专业目录、教学大纲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符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文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高年级实行学分制,试行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四、结语
西部地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本科英语专业该如何面对发展的机遇和竞争的挑战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未来西部地方高等师范本科英语教育人才在具备普通高校师范人才各种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具备外语素质,即: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宽泛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能够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有较强的应用语言,处理英文信息的能力;有服务于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英语语言功底。要实现这样外语人才培养目的,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前提。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我国英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4):245-251.
[2]高一虹等.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M]. 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李嘉曾.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训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刘润清,吴一安.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6篇)[J]. 《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1-413.
[5]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英语教学语言究出版社,2004.
[6]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M]. 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吴一安.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J].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7-408.
[8]张中载.英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J].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6):453-457.
[9]周远清.教育文集[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