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市场调查报告

金融市场调查报告

时间:2022-02-21 20:3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市场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市场调查报告

第1篇

今年,温州信贷危机爆发,业内人士称,这只是四大行金融垄断带来的恶果之一。如果中国的金融垄断格局不能被打破,中国的金融市场将永远缺乏活力,并且暗藏危机。那么,中国金融垄断的程度究竟如何呢?

存贷款市场占有率:70%

金融垄断,不管四大行承不承认,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达70%,占据很高比例。”实际上形成寡头垄断就是事实。

虽然这四大行之间也有竞争,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都是政策性银行,其内在的产权结构、经营管理体制以及监督管理体制几乎一模一样,最大的不同在于名称以及侧重的业务领域,它们之间的竞争也就变成了一种利益相互平衡的竞争关系。因此我们看到四大行虽然在内部竞争上“暗流涌动”,但在对外业务上却是风平浪静的步调一致,这说明通常情况下四大行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大国有银行”,并且这个庞然大物对银行业市场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2010年闹得轰轰烈烈的异地取款从2元涨至4元,就是以四大行为首开始的涨价行为。并且这种任意调整收费的事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已经是家常便饭,老百姓无论如何埋怨,各种各样名目的收费总是会被摊派下来。这主要也是因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掌握在四大行手中,缺乏竞争,因此,四大行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市场的整体动向。

理财市场占有率:70%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催化了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以理财基金托管业务为例,数据显示,尽管今年以来工、建、中等国有银行基金托管份额普遍下降,但加上农行,这四大行的托管份额仍高达75%。事实上,拥有广泛网络的四大行在基金代销方面的优势一直非常明显,占基金托管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格局依然未变。

论创新能力,四大行言创新,实际上多都是复制粘贴国外的金融模式,但是因为政策支持和规模庞大,所以在该领域四大行也是独领,强势占据了多数的业务份额,谁让人家有钱呢。

盈利能力备受质疑

虽然四大行在业务领域占据大量市场,但是他们的经营能力一直备受质疑。

四大行经营的创新产品很少,银行主要的收入还是存贷利差,中间业务相对较差。中间业务带来的利润占到了欧美银行收入的30%~40%,甚至有些达到50%,而我国的中间业务收入不足10%。

而且,四大行对于5万、10万的贷款没有耐心,青睐于向大型国有企业放贷,因此一旦当其经济出现问题,银行的坏账率就明显上升。

三年前,四大行曝出的坏账率触目惊心。上一轮的拯救行动才过去没多久,业内的担忧又开始出现。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2010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银行业巨量信贷导致不良贷款生成的概率增大,而由此导致的新增不良贷款将会在2012年后集中出现,且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领域。

这个预测,目前已经得到大量证实。资料显示,时至年底,中国的制造业并没有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房市、股市的不景气都让四大行的信贷风险上升。

和四大行相比,其他商业银行的坏账率就明显低很多。虽然没有官方公布数据,但是据业内人士透露,四大行的业务能力和其他的商业银行比起来,潜在的问题很多,机构臃肿、内部分工混乱、创新能力差。但是因为有国家扶持,可以轻松地获得注资,所以四大行才拥有70%的市场占有率,完全不是靠竞争得来的。

中国民营银行的倡导者、经济学家徐滇庆说:“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竞争力令人担心。”虽然市场化让四大行已经上市,“但它内部的官僚体制,是很难通过上市改变的。”

而且,对银行经营能力的考评,有一个重要指标,即收入利润率(净收入与营业总收入之比)。数据显示,四大行的收入利润率仅是其他商业银行的1/3。

11月底,民营银行民生银行行长洪崎称:“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虽然表达不讨喜,不过确实说明一个问题,盈利能力。

垄断下危机重重

其实,四大行低效的根源在于四大行的垄断格局并非是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形成的,而主要是由历史因素、行政手段所导致。

而且,由于国家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双重职能的存在,四大行作为政府的金融工具,承担了太多的非商业性职能,从而造成了银行体系集中了国家信用风险、财政风险、企业风险和居民风险,使四大行在高度垄断金融资源的同时也垄断了金融风险,这些非商业性职能给四大行带来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而且因为金融垄断的存在,民营准入门槛很高,进入之后又没有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金融市场的活力一直都被压抑。四大行任意增加收费名目,就是垄断的恶果之一。在韩国、欧美等国家,中国的银行收费项目多数是免费的,例如密码丢失补回收费,卡收年费等等。

“如果中国金融市场不放开,还是保持国有垄断的情况,那么商品市场再自由竞争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小玄表示。金融垄断让商品市场因为缺乏资金,很难继续维持活力。

今年轰动全国的温州资金链危机,根源在于金融垄断造成民营企业资金缺乏,导致资金链断裂。除此之外,还有马云剥离支付宝,也是迫于银行的压力。

管理层想把国有银行搞好一点,减少危机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长时间的垄断缺乏竞争,已经让国有银行失去了应有的市场竞争力。洪崎就曾不避讳地讲:“以民营为主的银行,在法人治理结构上面,在所有体制中间应该是最完善的。我们现在开董事会,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在里头话语权比较多。对风险的把控,以及对市场的敏感度,作为一个经营者是有压力的。民生银行成立15年,换了我是第五任行长,这在国有银行是不可能的,国有银行可能15年两个行长,但我已经是第五位行长了。”

第2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成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19-02

一、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各种难以预料和不易控制因素带来的财务成果不确定性,使得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与企业财务目标相偏离。从财务管理过程看,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资金回收和分配利润等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增强防范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管理职责不清,财务独立性不够。首先,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薪金报酬、职称评定、晋升调动等都涉及到日常评价。这种日常评价并没有因为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而与其它部门有所区别,造成财务人员受制于行政领导。其次,审计制度容易受利益驱使。出现审计人员按领导意图走过场,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图走”的现象。最后,企业往往未针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描述和职责要求,设计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2.缺乏风险管理手段和人才,风险管理技术落后。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的沉淀和闲置,降低财务风险。但实践中缺乏先进管理模式,信息技术不健全等问题,导致解决资金分散占用时矛盾重重。缺少能胜任专业性强,管理领域宽泛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又造成了风险管理技术的相对滞后,风险预测能力、定量分析能力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另外,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不健全,导致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影响企业对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和管理。

3.事前忽视整体战略,缺乏主动性。一方面,许多企业未在事前通过整合资源,系统考虑风险组合,理清风险发生规律,从而制定出规范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风险意识淡薄,主动性差。未形成定期评估机制,缺乏对风险的必要识别。出现财务风险后,企业才忙于救火,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事务中,往往造成被动局面,影响管理效率和资源分配。

4.事后应对措施不完善。首先,财务风险发生后,应对基本以回避和接受为言,甚至部门和岗位之间互相推诿,应对措施消极;同时只强调纯粹风险的规避,缺乏对机会风险的合理管理。其次,应对措施单一。发生财务风险后,仍未系统梳理组织结构、厘清职责,处理方法随意性大,操作程序不清,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对剩余风险缺乏应有的认知。财务风险的发生往往不是独立的,深入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对风险进行再审核和再评估,充分估计剩余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的再次发生。

三、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宏观环境的影响。财务宏观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一般包括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及资源环境等因素。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把握的,它可能为企业带来机会,也可能导致企业面临财务威胁,由此带来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

第一、筹资决策不当。筹资决策失误引发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筹资规模不当,资金来源结构不当和债务期限结构安排不当三个方面。如果筹资规模大于企业投资规模的要求,不仅会造成资金闲置,还会增加资金成本,引发财务风险。资金来源结构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不恰当也会引发财务风险。借入资金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伴随的财务风险就越大,甚至还有可能导致破产。就债务的期限结构而言,长短期负债比不合理会加大企业债务筹资风险。如果大量举借短期借款用于长期投资,短期借款到期又先于投资回收期时,企业就会难以按期还款,财务风险应运而生。

第二、营运能力不理想。营运能力反映有效利用企业资本的程度,营运能力强则资产利用效率高,营运能力差则可能引发财务风险。强有力的营运能力是企业按时偿付到期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和保证,能及时偿债的企业,可树立值得信赖形象,进而增强企业的筹资能力;而当一个企业资本营运出现问题时,表明资产出现闲置,可能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和再投资。

第三、盈利能力不强。盈利能力是企业长期、稳定的现金来源,也是企业偿债和信用的保障。从长远看,要想抵御财务风险、远离财务危机,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越强,财务基础就越牢固,对外筹集资金的能力和清偿债务的能力也越强,企业引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

3.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企业治理结构是指企业规范不同权利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还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及风险分配等制度的形成。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还影响到风险发生后控制的难易程度。企业治理结构成熟,各经营环节井然有序,则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小,控制较为容易;治理结构不成熟,则经营活动运转不流畅,财务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1.增强风险意识。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风险的主要应对主体,加之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的每个方面。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防患于未然,从思想上树立风险意识,从行为上保持严谨作风,坚持谨慎细致原则。一方面提高决策水平,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预测决策在施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未雨绸缪。另一方面,建立风险调查制度,在财务风险辨识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科学模型进行分析,以探寻风险根源,对短期内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风险排序。

2.完善风险应对体系。

(1)预警指标体系。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市场调查报告、会计报表等工具,分析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指标。采用科学方法作横向、纵向等多维度比较,预测企业在哪些方面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同时针对风险来源,进一步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完善预警指标体系。有了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在风险未发生时,可趋利避害,提前化解风险;如风险不可避免,则在预警体系的指导下可提升风险处理水平。

(2)风险应对体系。发生财务风险后,积极有效地应对可降低风险危害程度。首先应当正确评估风险,区别财务风险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风险评估是制定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应当积极应对,准确衡量影响程度,完善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妥善处理风险带来的后果。最后,应当重视剩余风险,重视风险应对的成本效益,重视考量应对措施是否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特点相适宜。

3.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筹资决策不当,营运能力不理想、盈利能力不强等是引发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手段。首先,应当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负债融资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也会带来债务风险,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自身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能从源头上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机率。其次,应当降低筹资成本。金融市场竞争剧烈,筹资成本过高也会影响企业资金运营效率。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比对各大银行的优惠条件,可以趋利避害,降低筹资成本。最后,应当慎重投资。对投资活动报以慎重态度,充分考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通过调查进行可行性分析,可降低由于主观原因引发的投资风险;合理搭配长短期投资,根据企业资产运用水平决定投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可降低由客观原因引发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王晋汾.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改善[J].财务与审计,2006(3)

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课题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张敦力.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5.刘玉贤.论企业财务风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