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时间:2023-02-19 16:2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范进中举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范进中举教案

第1篇

一、板书设计的几点原则

1.要有一定的目的

没有目的地去设计板书好比开战之前没有计划一样会战败的,有了目的性说明你心中对整堂课已成竹在胸,已经为这堂课描绘了一个蓝图。

教师设计的板书,应显示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要有归纳提炼的能力

板书被人们称为“微型教案”,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设计板书,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一次精选、浓缩、提炼、加工等工作。板书语言不等于课文语言,教师设计板书,要把最精炼的内容概括出来,一语中的,方能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受。

3.要有条理性

从课堂教学来看,板书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为板书演示的过程,也就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设计板书时要考虑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完美的板书过程,就是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促使“教”与“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陶行知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因此设计板书,一定要精心安排好板书语言的组织结构,使得板书内容的组合排列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板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既有并列关系,又有递进、总分等关系;既有横向联系,又要有纵向联系。

4.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板书设计更要具备启发性。板书要内涵丰富,不仅有“是什么”,还隐含“怎么样”和“为什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去学习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一看板书就一目了然,而是留给他们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在方法中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二、板书设计的基本方法

合理安排板位,板位安排就像规划报纸的板面一样,应精心设计,严谨布局,决不可满板乱画,使板书杂乱无章。做到如下几点,可使板书既美观又实用:

1.充分利用黑板的有效面积,不可过乱,也不可太满。

2.布局合理

在板位安排时,应当注意整体效果,合理布局。哪部分在左,哪部分在右,哪部分位上,哪部分位下,必须有一个全局安排,使之位次适当,措置有序,编排合理,给人以整体美感。

3.主次分明

在板位安排上,不可主次不分,平面直推。应准确地把板书内容的主次在板位安排上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明确重点,便于理解和记录。需要分层次时,应正确使用层次序号。

三、板书内容的设计方法

1.摘录法。摘录课文关键词句而形成板书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要基于课文自身结构的条理性、内容的明确性。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古文的讲解,以一个字或一句话来代替非常有效。

2.概括法。即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语言的内容、形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课文的研究、分析及概括能力。比如我在讲解《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采用的这种方法就感觉非常有效。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3.对比法。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过程中用对比的方法板书能形成强烈反照,起到深化、强化的作用,可以收到“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对比有许多方法,如,求同法、求异法、纵比法、横比法、综合法、专题法……这些方法用在总结、复习、单元教学上效果更好。

例如,《故乡》一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板书可设计为:

闰土 少年:健康、活泼、多知、热情

中年:衰老、迟钝、麻木

杨二嫂 今:放肆、泼悍、自私

昔:安分守己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选择其中一种适当的方法。还可以把这几种基本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2篇

一、深刻解读文本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忙于浏览教案、教参等一类的教师用书,忙于制作形式花哨的教学课件,忙于寻找各种各样的练习题......忙这忙那,自己研读文本所花时间却很少,所得的感悟也很少。各种教学资料的泛滥,似乎为老师的备课提供了便利,但是,没有消化的东西,究竟不是属于自己的,如果照搬照抄拿到自己的课堂上来,也只能是照本宣科,"鹦鹉学舌"。还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由于老师对现成教师用书的过份依赖,缺少对文本的专心研究、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导致有时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粗略、肤浅甚至于错误。例如,有教师用书对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而"这样解释: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富有闲情逸致的生活。试想想:满怀政治理想,遭遇贬谪、无所事事的一代大家,那时那地,怎么可能有"闲情逸致"的生活呢?"闲"的意味复杂微妙,要理解此味,必须到苏轼的历史遭遇中、苏轼的人生理想中去寻找答案。可以想见,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缺少静心读书、读出感受的过程,缺少自己读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东西,在课堂上多的就是教师教学用书中若干信息的传递,哪里谈得上"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二、善于组织好对话教学,进行有效的主题式对话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我教《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让学生围绕"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有学生说"撒盐空中"好,因为盐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学生说,"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让人感到了雪漫天飞舞的情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我并不做定论,而是让学生由此更深一层去思考写景该如何赋形传神,这不是一举两得了么?

三、巧妙抓准对话契机,适时做出对话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言说"丧失,出现"倾听"乃至"失语",这实际上是淡化甚至取消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对话教学并不是让教师们放弃判断学生行为价值、思维结论的责任。对话教学是指教师努力去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下,所有人都可以发言,而所有的声音都会被人聆听。只有这样,对话交谈才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才是真实的。作为教师,因其生活阅历、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及审美情趣远远高于学生,对学生的见解有一定的判断、辨析能力。而学生因主客观原因往往限制其解读视野和解读深度甚至歪解文本。诸如出现《背影》中父亲爬过站台栏杆是违反交通规则,给孩子不良影响,其亲情不值得赞赏的看法。又如教学《多一些宽容》时,就有学生提出:对任何人都要宽容吗、一错再错是否要宽容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作出中肯的评价,切不可抱着"平等"、"开放"的思想对学生的观点一概赞许。同时,对学生辞不达意、词序混乱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逐渐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特别是农村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表达能力较弱,教师要积极给予指正,让学生的语言不知不觉美起来。总之,教师要把对话中的"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是由"长善救失"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四.让学生享受和老师平等对话的权利

平等,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姿态。教师要明白学生在人格和学习权利上和教师是绝对平等的。有了这种心态,教师就能在自己备课的同时允许学生有时间备课,在此前提下,教师才有权提问。学习《范进中举》,给学生二十分钟准备,从细节入手,客观评价范进。学生发现范进自己在中举前后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中举前称胡屠户"岳父",中举后则称其为"老爹",对势利的权重绝不亚于对功名的热衷,更有同学综合老师"读书人"和"市侩"的分类,称其为"书侩",对作品的理解已具有一定深度。此时老师拍案叫绝,则又是一次有效的对话。

五、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阅读文本是一种心灵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交流、碰撞、共鸣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年纪尚小,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审美意识、鉴赏水平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教师想要让学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笔者曾见过不少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学生从快速浏览课文到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发表见解,往往不过是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的事。认真调查,细细研究,才知在这种学生阅读繁荣现象背后,文本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缩短了,应有的鲜活真切被风干了,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得索然寡味,最终,营养丰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时的快餐。可想而知,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能培养起来呢?

第3篇

李燕娟

(阳春市陂面中学,广东  阳江  529621)

摘  要:阅读在语文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但依目前的现状来看,阅读教学越来越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阅读教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本文着重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读书不但能益智,还可以养性”。而从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阅读学习普遍处于被动、无序、随意以及低效的状况,这不仅影响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影响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学过程趋于程式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教师们往往只对它们作琐碎的分析,而不带领学生深入文中咬文嚼字,认真品味文中语言的特色、情感,从而学生也无法体会到阅读文中的那份韵味。过于程式化的教学方式不但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还遏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这种周而复始机械的教学方式也就显得毫无价值。

(二)   教学方式趋于呆板化

不少教师在上课之前都喜欢撰写教案,把课堂中所要讲的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连学生的想法、提问的形式都设计好了,但是这往往是教师的假想。在既定教案的指挥下,整个课堂就好像是教案的“复读机”,而课堂中的差异性与复杂性都被忽视了。这样一来不但无法调动和发挥学生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也无法让学生参与到文章的阅读、分析、理解当中去[1]。

(三)   教学手段趋于形式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运用到了课堂中,屏幕逐渐取替了黑板,鼠标逐渐取代了粉笔。虽然多媒体教学精彩多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好像在观看教师利用多媒体演戏,使整个课堂容易被影像喧宾夺主,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创造力。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形式和手段

创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多种课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朗读课型、思维训练课型、活动课型、学习方法指导课型、思维训练课型等。同时还应结合教学目标,并根据文中的重点与难点来选择教学形式与手段,例如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可以采用探究课型与思维训练课型来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小组辩论赛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范进中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文中内容编写表演剧本,让学生通过分组表演来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思想,从而更好地领悟到文中的情感[2]。

(二) 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积累语文知识,让学生平时多收集一些课内外的经典词汇、优美诗句,并养成勤摘抄、勤做笔记的好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给一些阅读文写批注、作评价、写读后心得等,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这样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否则一开始太难了,容易让学生知难而退,反而不利于兴趣的培养。

(三) 师生互动优化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这有赖于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通过独立思考或是小组共同学习的方式,对文章进行仔细的揣摩、分析,然后制定学习目标,找出文中的疑点再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如学生遇到难点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可以比较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所有的难点、重点问题都会随之迎刃而解。

(四) 读、思、议、练有机结合

为了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应提倡将“读、思、议、练有机结合[3],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读”要求学生做到两点:其一,让学生流利地对文章进行阅读,不但要读出语感,还要读出感情,并且能读出自已对文章的独特情感。其二,教师在导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在文中找出启发语、铺垫语、提示语等,让学生更好地去认识、感悟文意。

“思”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去思考。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进行小组探讨。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提问,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议”是培养学生多交流,并通过辩论、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以及独特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练”是提倡学生多练习,由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尽可能给学生多练习的实践机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读、说、写”都必须要求学生多练习,找出文中的训练点,设置适当的练习,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为了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去阅读,积极去探索、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用心灵去领悟文中的情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红妮.初中语文阅读之我见[J].陕西教育,2007,(8).

[2]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 [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3]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4).

 

第4篇

[关键词]“闭嘴”;“自由”;打破;激励;合作交流;“至法无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247

一直以来,笔者很庆幸是语文老师,因为笔者热爱中文专业,也很庆幸自己有一双“文学”的手,可以把自己的语文改革心得写下供反思供同行们参考,以求共同进步。

记得有位权威的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语文教学改革里最难得就是如何让语文老师“闭嘴”。它,给笔者的内心带来很大的震撼:语文课堂改革是势在必行了。而反思自己过去:“满堂灌”“ 填鸭式” 教学,“ 题海式作业”,把自己弄得疲于备课,疲于上课,疲于批改作业。堂堂课都由老师自己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是一味接受而不能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自由,创造性更是被束缚了。本来就几十方的课室,只有四堵围墙,两个门口,狭窄的空间的已经让困在里面的几十个学生觉得无趣,若课堂也枯燥无味,这势必形成学生厌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在教学中如何努力地闭上自己的嘴巴,如何努力地张开学生的嘴巴,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笔者在进行教学改革中至今仍在不断探讨摸索的方向。

1创设“ 放飞” 学生的自由平台,把课堂还给学生

笔者喜欢“自由”一词,喜欢把它还给困在四面是围墙的同学们,喜欢在课堂里设计一个个让学生“放飞”自己的平台。课堂里,笔者喜欢对学生说:老师喜欢听你们说话,你们想说就大胆地说。“请你”一词成了我的口头禅: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请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朗读课文……它能带给学生一种民主、受尊重的感觉,为此,学生也喜欢回答笔者一句“let me try(我来)”!这成了我们共同的语言。在上课外阅读课《理想》时,笔者设计了一条问题“请你把你喜欢的诗句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同学们表现很活跃:“老师,我说一句行不行?……”,“老师,相同的一句行不行?……”,“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到最后,笔者也忍不住凑热闹:“老师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看同学们认同不。笔者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一句。”笔者举了我们班数学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的例子,很是感人,同学们说他们也看见了,听老师一说有点想哭了。课堂里开设一个让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把民主还给学生,把说话权利还给学生,它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达到让学生开口说话和动手操作的目的。为达到此目的,课堂里笔者都尽可能少说或不说。如在上《寓言四则》时,笔者让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与童话的异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文比赛,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讲故事比赛,小组讨论各则寓意(想说那则就说那则)。一节课里笔者占用的时间不到十分钟,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同学们的寓意板书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而到下课了,同学们还说“我还要说……”。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新,课堂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陈规,鼓励创新,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如何让例子“活”起来并延伸开来,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方向。在教学里,笔者也不断地努力构思、探索、研讨: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必须要先扔掉自己原有的陈旧思维,老师必须先要革新自己。如在上《看云识天气》一课时,笔者并没有按照教学用书里的教案――用表格罗列,而是设计了一个“自由发挥”话题:请你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把各种云彩介绍出来,比一比谁设计得准确、生动、精彩。学生的设计真是妙趣横生,有的唱“彩虹妹妹哎哟哎哟……”,在课堂上一吆喝,同学们的兴致也来了,有的英文也来了“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ring,我的是彩色光环家族中的一名成员――华,I am smaller than halo(晕),I have a brother,we are twins(双胞胎)……”;有的设计成家庭式的“我是霞妈妈,我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一个是朝霞,一个是晚霞,她们常帮我分担工作……”。很多同学都喜欢把自己的新奇创意毫无保留地和同学们分享,这样的课堂设计,比起简单的用表格罗列更受同学们的欢迎。如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故乡》《孔乙己》《范进中举》等经典课文时,我把讲台设计成舞台,让把课文改编为舞台剧,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很感兴趣,课余时间都喜欢聚在一起探讨课文,揣摩人物形象,还时时来找我商讨如何能把人物演绎生动。在课堂上,学生们把唯利是图的菲利普夫妇、尖酸刻薄的杨二嫂、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虚情假意的张静斋、醉心功名的范进、趋炎附势的胡屠户等演绎得栩栩如生,让课本知识深深印在学生脑海里。这些大胆的课堂设计,不但能让学生啃透课本知识,而且能让他们自己设计的东西得到认同和表扬时,那种满足感和喜悦感更能让他们深受鼓舞,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

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我们把品画、听歌、唱戏、讲故事、看电影、配乐诵读、电视品读等引进课堂,一本书,一条教鞭,一张嘴主宰的课堂已经成为了历史,打破陈规,与时俱进,成为了我们语文课堂的主流。

3引导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张扬个性,达成共性认识为了更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里我安排了四人学习小组,尽可能开设让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交流的平台,并要求一切活动都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荣誉患难”与共。这样,不但形成了“一帮一”的学习风气,也大大促进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如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最有特色;小组进行诗歌朗读挑战赛,看哪个小组最棒;小组进行辩论赛,看谁嘴巴最厉害……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得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上《风筝》一课时,笔者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风筝,进行放风筝比赛,看哪个组做得最好看放得最高,笔者到同学们在做风筝时热闹的场面,看到学生在足球场来回奔跑的欢快身影,我自己内心也感叹“自由多好”!课室的四堵围墙是围不住同学们的雀跃的心的!而许多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当我们的风筝高高飘扬时,我们是多么的兴奋多么的自豪,笔者反对《风筝》里的“我”压抑“弟弟”不许他放风筝,更是粗暴地毁坏他的风筝,游戏不但是儿童需要的我们青少年也需要啊……以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研讨的形式不但调动了一部分懒散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语文老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路,要想方设法“闭起”我们的嘴巴,而努力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手扬起来,让学生的脑袋“活”起来!也要善于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勇于改革创新,用愉悦的心态接受新鲜事物,还自己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著名语文教师董一菲说过这么一句:“永远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至法无法”。的确,教师的教就该要“至法无法”。

参考文献:

[1]孔继芹浅谈有效利用激励评价手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6).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言表达;修炼

人们常说,教师是“吃开口饭”的,当教师“三分靠内才,七分靠口才”这些都意在强调教师口语的重要。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已经提出了“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来论述教师口语的重要性。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吸收的程度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的教师由于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讲课有声有色,教学效果就好;有的教师虽满腹经纶,由于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佳。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思维的能力。这其实就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教学,都必须要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因此,针对语文这样一门语言基础性学科来说,在其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表达修炼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思想上要有高度认识

要充分认识到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只有认识正确了,才能自觉、主动、积极地不断加强语言艺术修养。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二、要经常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从名篇佳作中汲取语言艺术精华,然后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古今中外一代代语言艺术大师,他们的经典作品中蕴藏着语言艺术的珍宝。那璀璨夺目、魅力无限的语言如珍珠、翡翠和玛瑙,串联成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汲取、消化、运用,使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要广泛学习

首先,学好专业知识,过好语法关、修辞关、逻辑关。

其次,要向所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听广播,跟播音员学;看电视,跟电视节目主持人学;听观摩课,跟其他语言表达能力好的老师学。学语言,还包括向学生学,向自己的教育对象请教。一方面,可以向普通话说得标准,语调语速掌握好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有人曾在两所中学近800名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你欣赏哪种教学风格”一问时,选择“照本宣科”的占2.2%,“慷慨激昂”的占5.8%,“娓娓道来”的占4.7%,“细密严谨”的占11%,“循循善诱”的占22.7%,“幽默诙谐的”占39.9%。由此可见,学生最欢迎的是幽默的语言风格,学生的要求便是教师的努力方向。

再次,要向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学习。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厚的古文底子,“唐诗”、“宋词”、“汉文章”都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灿烂的瑰宝。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我国古典诗文中吸取语言的精华,多储存,底蕴足,教学时才会根据需要信手拈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大放光彩。特别要注意选一些典范的文学作品着重研究,仔细品味。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契诃夫的《变色龙》、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等;这些作品,不仅有巧妙的构思,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刻画,而且其语言或辛辣嘲讽,或委婉含蓄,或诙谐滑稽,或隽永风趣,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灵活地借鉴其语言运用上的巧妙之处,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学,还包括从其他学科和艺术门类中汲取语言养料。

于漪老师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脸谱”、“光感”、“线条”、“中镜头”等术语,在于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她善于从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中学语言,这不仅使教学语言词采丰美,而且形成于漪课堂教学中浓郁的文化氛围。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则折射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知识面,他力求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既“明”又“白”,所以,物理、化学、美术等学科的一般术语经常在他的课堂语言中出现。由此可见,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专家”,还要成为“杂家”。知识越多,课堂语言越丰富,课堂教学越轻松、自如、有效。

四、要勤练苦练

练,就是要多实践,多读多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练。普通话不过关的,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语调、语速把握不准的,要在抑扬顿挫上多斟酌。至于口头吐字不大利索的,则要下苦功夫练习,而不要信心不足,更不能灰心丧气。

练,还包括将教案和讲稿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学得脱稿讲课的本领。我们知道,教学实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而信息传播的效果取决于信息通道的多少与信息量的大校脱稿讲授,教师不仅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作内容和表达上的调整,有时还可用姿态、手势、目光、面部表情等无声的体态语言传达教者的情感态度等更深层的信息,这就增加和扩大了师生间的信息通道和信息量。

第6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自觉读书;立足课堂;课例研修

Casual talks the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 growth itinerary

Pan Xian jun

【Abstract】Ages at progress, society at development, Be a glimmer of language teacher, urgent need to be pass continuously study to promote oneself profession development.Aware of self to study, have a foothold classroom, lesson example to study conduct and actions correspond point, three is integral whole, this is to promote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 growth valid path.

【Key words】Teacher's profession turn;Aware of self to study;Have a foothold classroom;The lesson example study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学教研能力的不断发展;是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样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不断发展进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之后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呢?

一、自觉阅读,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确实可以远离平庸,可以增加睿智,可以滋养教师底气与灵气,可以增加底蕴。苏霍母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的读书人。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一)博览群书,以读促读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学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可见语文教师的阅读面要广,要博读群书,不能仅限于专业学科一类的书,阅读对象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能登大雅之堂,凡能获取知识营养的内容都要读。特别要读知识“杂交”的公用部分。这样,教学上知识链接的问题。学生突发性提出的问题等对一个有着丰富课外知识的教师来说,去应对就是小菜一碟了。

而教师的读书精神会传染、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功体验与快乐,成功欲又会不断地促使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我们语文教师挖掘出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进行语文学习将不再限于语文课堂,他们会博览群书,课内外衔接,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基础。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目标,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学会学习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学会以读促读。

(二)潜心研读专业书,读以致用。

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况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支撑者,引导者。给人一杯水尚且需要一桶水,更何况是支撑全班几十个人思维的大平台呢?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势必不能担此重任。由此,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精读任教专业领域的知识,不断吸收专业实战技能,积累大量的专业文本知识。学孔子的“循循善诱”,学孟子的“言近旨远”,学荀子的“谨顺其身”,学韩愈的“教学相长”,学朱熹的“春风化雨”,学许衡的“可为也用”……学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学于漪、钱梦龙、余映潮……在能动地、灵活地阅读过程中,把读书所得运用于教学,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在不经意间,学生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教育,领悟了知识,感受了人生。这便是老师最大的收获。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洗脑”、“充电”,把潜心研读专业书,并读以致用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立足课堂,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一)参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不少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备课找了不少资料,教参也弄得滚瓜烂熟,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参透文本,不能带动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与文本、教师、同伴的真正对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的精力应花在备课,落实在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上,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也体现在这一点上。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拿到教材后,深研细磨,精读细读,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来,读出真知灼见来,从而带领学生去感受课文的魅力。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不被教参左右,不被别人的见解所束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剖析作品。只有把教材理解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教师才能以自己丰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教学个性去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二)妙问巧引,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抓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引领学生攀登知识殿堂的阶梯。因此,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做到深浅之间有坡度;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做到随意之间有玄机;在提问时机的不桌上做到冷热之间有讲究;在提问节奏的把握上做到缓急之间有张弛;在提问反馈的处理上做到激励之中有原则。

(三)回归本味,是提高有效课堂的归宿。

语文课应该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折射出生活本相。它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观之有形、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赏之有色;它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心生遐想、感慨万端、缠绵悱恻、悲悯同情;它明亮学生双眸,让学生萌发见底、洞悉事理、启迪智慧、追寻真理。语文课应该是书香溢满学生心田,书卷味弥漫整个课堂。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底蕴丰厚;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纯正酣甜;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睿智迸发灵光闪现。这样的语文课,它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浸润学生灵魂,何其美哉!

三、加强课例研修,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一些,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能力,充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传统教研形式收效甚微,课例研究成为最热门的教研形式。语文组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去得成效。进修学院陈家尧老师专程到我校指导如何课例研究,专家的把脉、专家的引领为我们拨云见日,指点迷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原来教研的形式可以如此别致,教研的天地可以如此广阔。语文组的同行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围绕“品味小说语言”的主题,开展了课例研究。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聚焦,问题设计,问题实施一系列活动,课例研究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以小说《范进中举》为载体,由潘先军老师和李享玲老师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在柳荫片区教研活动中,得到与会语文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如何品味小说语言方面,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8种方法:1、抓住人物的典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2、通过表演形式 3、观看视频,学生幻写 4、心理体验 5、诵读 6、换词 7、比较 8、习作实践。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传统教研形式无法比拟的。

尝到了课例研修的甜头,我们又从教师们最感头痛的作文教学入手,深入其中,真是别有洞天。作文,是学生最感头痛,老师最感棘手的问题,学生的作文,可谓问题多多,例如:1、学生无话可写,无从下笔。2、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够。3、写作对立意不高。4、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5、语言不生动,缺乏细节,文章空洞。6、不知道如何选材和表现材料。

就我们老师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重视教师的本身教学,忽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地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随意、混乱,缺乏系统性和序列性。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把“面对农村学生,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当然,这个课题太笼统,在问题聚焦,问题生成环节,通过老师们的讨论,我们把它细化为“细节描写”、“精彩的凤头”,以此为切入点,以期待在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化方面又突破。

其实,我们也清楚,学生的作文关键在选材,选材的关键在素材的积累。但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长期训练的过程。学生的作文总得有亮点,那么必要的包装无疑是一条捷径。“细节描写”“精彩开头”也算捷径之一。我们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我们找到了一些方法,形成了一些经验。

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由邓静和陈雪梅两位老师执教,进行了问题聚焦,问题生成,课例设计,教学反思这些环节。教师们都全程参与,全心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联片教研中,这两堂得到精彩的展示。邓静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完美的凤头”,重点介绍了题记式和巧用景物描写这两种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非常有效。这堂课教案设计精心,课堂讲析精到,学生实战演练精准,课堂呈现精美。陈雪梅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细节描写”――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细致刻画,抓住读者眼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角度新颖,且行之有效。教学设计足见真功;老师课堂引导启发足见真情;学生操练原生态呈现真实;师生交流、师生配合真诚。

实践证明,课例研修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