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3 19:1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打假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讯:近日以来,唐骏学历门事件在网络上愈演愈热,被誉为“中国学术打假第一人”的方舟子通过微博对唐骏的学历提出质疑并列举多条证据,在网上顿时引起了一场硝烟弥漫的大战。颇有金山360口水战硝烟重现的气势。唐骏“学位门”事件越炒越热,不仅“唐骏”、“文凭”和“学位门”都成为网络搜索热词,更有网友迅速建立了“学位门”的百科词条。
从7月1日开始,有“学术打假斗士”之称的科普作家方舟子连续在微博上爆料称,新华都集团总裁唐骏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系伪造,因为在该校的校友名单中查无此人;而且在相关数据库中也找不到其博士毕业论文。在随后几天发表的十几条相关微博中,方舟子还对唐骏的数项发明专利和海外创业经历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质疑。
自此,唐骏陷入了一场信誉危机,这场危机对于唐骏而言,也许是空前的。“学位门”的直接导火线来自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方舟子通过微博炮轰,对其书中提到的“大头贴照相机”和“卡拉OK打分”专利、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学位、开办的“美国第一移民律师事务所”等均属捏造,网友的关注度在这两天呈持续高温态势。
而在7月5日,唐骏“学位门”事件呈现了戏剧性走势——唐骏向媒体发出了他取得博士学位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的证书复印件。并且宣布对此事封口的宣言。然而,誓不罢休的网友群起调查西太平洋大学,“野鸡大学”的传言也甚嚣尘上。
广大网友针对唐骏学历造假事件展开了一场:“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的网上辩论。不过也有网友一针见血的指出,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根本是一个伪命题,学历造假事关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的诚信问题,这才是大家应该讨论的重点。公众确有必要公开质疑,因为榜样不可能完美,但榜样应该是诚实的。
集众多耀目光环头衔于一身的“打工皇帝”唐骏,在互联网和IT界是名副其实的精英。可是在信息透明、公开的互联网领域,一切处于阳光之下,而此次学历造假门事件,引发了一轮名人更新“百科简历”的热潮。商业金融、娱乐圈、科技等领域的不少名人的百度百科词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
此次“学历造假门”事件最初从方舟子的新浪微博流出,到唐骏在搜狐微博中回应,微博这一目前互联网最流行的传播形式同样受到空前关注。在新浪微博贬唐骏者多,而在搜狐微博挺唐骏者更多。两大微博阵地,两大相反观点,方舟子大战唐骏,此次唐骏“学历造假门”的背后,凸显了新浪与搜狐正在掀起的微博大战。搜狐副总裁方刚表示,与新浪在微博圈中比拼的是产品的技术能力、文化特征,或者是差异性、特色等。
全球电子商务专家中国诺网表示,微博如今已经成为重要的网络推广平台,此次搜狐和新浪借助唐骏学历门事件,成功的推广了自身门户的标配产品:微博。借助名人的轰动与争议事件,进行关键字推广产品,也是电子商务领域的成功营销经验。而借助名人效应通过微博推广,能够产生大量的优质内容、高品质的信息和双向交流的氛围,从而吸引普通用户去参与互动,另一方面也对自身产品产生品牌积聚作用,可以达到双赢的完美效果。
唐骏的诚信危机也波及到了盛大网络。方舟子指出,盛大网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招股说明书中对唐骏简历的说明与唐骏后来的表达不符。一位运作中国公司到纳斯达克上市的执业律师告诉记者,招股说明书信息有误属于信息披露不实。如果盛大网络的招股说明书信披不实,可能导致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对公司发起集体诉讼。
业界人士表示,唐骏的诚实与否,不仅仅影响到投资者或者相关企业利益。因为诚信问题一直是制约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瓶颈。IT行业十大风云人物唐骏的学历造假也会让整个行业信誉遭受一定程度影响。而面对各方质疑,唐骏唯有挺身而出澄清质疑,或能挽救已经倾斜了的形象以及对行业起到积极影响。(来源:中国诺网 )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严重制约着我国体育的发展。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用一系列手段对体育社会问题予以解决和控制。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纪律手段、社会奥论手段。
一、体育社会问题及危害
体育—这一人类社会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体育的实际社会效能不仅表现在增强人们体质,同时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国家安定团结、丰富文化生活、培养人们良好的个性心理、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国际交往和促进人们之间的友谊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出现了一些体育社会问题,不仅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干扰人们生活,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正常运行;同时妨碍体育的正常健康发展,既不利于正确地完成体育的目标,也不能充分发挥体育的各种效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治理。
所谓体育社会问题是指:以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体育运动相关联的社会行为、关系、作用和事实,出现病态或失调,危害了正常社会秩序,并影响体育运动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需动用社会力量解决和控制的社会现象。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有时表现为一种客观行为,如“吹黑哨”、“打假球”、“滥用违禁药物”等等;有时表现为一种客观现象,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失衡”问题,“我国竞技队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及“‘体育政治化”问题等等。
综合起来说,我国体育社会问题的影响和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体育的影响:妨碍体育的公平竞争,站污了体育的形象,_对运动员、教练员及人民群众身心产生危害,导致体育畸形发展。第二、对社会的危害:干扰人们的生活,严重时能扰乱社会正常运行秩序,甚至引起和激化社会矛盾。
二.体育社会问题的治理
1、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必要性。
正因为体育社会问题同时具有两方面的危害和影响,所以要对体育社会问题进行治理。另外,治理好体育社会问题,对消除体育中不公平竞争现象,维护体育原有的纯洁的精神,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让体育更好地为建设我国的“两个文明”服务,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我国的某些体育社会问题几近“疯狂”,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如前段闹得沸沸扬扬的“黑哨”事件,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要“捂着盖子”,不敢揭开。当我们为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而欢呼时,又有谁知道正是中国的这种“国粹”—“假球”、“黑哨”,耽误了我国足球运动多少时间。
2、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手段。
①行政手段。因为目前我国政府是利用行政力量来对体育实施宏观调控,那么治理体育社会问题就少不了要通过使用行政手段。采用行政手段治理体育社会问题,是通过制定体育的方针、政策、调拨体育经费、任免体育官员、审批体育社会团体、开展重大体育活动,以及通过对各种体育理论的选择和评价,组织研究体育的发展战略,编制体育的规划和计划来实现。
②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在治理体育社会问题中起着主导性和规定性的作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各体育社团的群众团体法等。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稳定性和不可违背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在体育竞赛中严禁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禁用药物检测机构应当对禁用的药物和方法进行检查”,“在体育竞赛中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的,体育社会团体按照章程规定给予处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对解决“滥用违禁药物”问题的直接写照。在运用法律手段对体育社会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其一,具体针对某些问题的法律条文,随着这类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自动失效,对于这些条文要予以扬弃。其二,对可预见性的新的体育社会问题,应通过立法的手段提前予以控制,以避免这类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③纪律手段。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团体为自己的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与法律不同的是,因各组织的性质、目标不同,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纪律,所以纪律有多样性的特点。纪律是法律的辅助手段,也具有强制性和不可违背性。纪律手段在治理行为性体育社会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④社会舆论手段。社会舆论可以督促某些现象性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一些行为性体育社会问题具有控制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行为的导向。社会舆论往往暗示出特定社会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以体育这一特定社会现象作为一个社会层面,它的基本价值规范是“更快、更高、更强”,基本行为准则是“公平竞争”。这正是社会舆论一直关注和监督足球运动中的“假球”问题和“黑哨”问题的原因。其二是社会行为的约束。社会舆论是一种公意,反映大多数人的意见,对少数人的与众不同的言行,特别是越轨行为具有压力。如“吹黑哨”、“打假球”等是少数人的行为,这些人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往往会改变或放弃自己原来的行为。
⑤其他手段。包括道德、习俗、信仰等手段,它们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思想、观念、认识等产生作用,然后再对治理体育社会问题产生影响。如“运动场暴力”问题,不仅影响正常的体育比赛,还对运动员和观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通过对运动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后,可以适当地缓解或解决这一问题。这些手段虽然不像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得强烈和直接,但在治理体育社会问题过程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基本要求。
①应具有客观性。只有对实际问题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进而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然而,我们的认识往往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作到公正和客观,这要求我们对具体的体育社会问题作具体的分析,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正确、客观的认识上。
②应具有针对性,或称选择性。在治理体育社会问题过程中,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治理方式或治理手段,都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或者说治理具体的问题时,采取的方式、手段应有选择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适得其反。
③应具有灵活性。在治理某一问题时,往往有多种方式或手段可供选择,在选择具体的方式和手段时,要依据问题的发展和变化,灵活地变换选择,才能有利于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控制。
④应具有适时性。体育社会问题都是发展变化着的,因此在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时性。比如,相关的法律条文一定要适用于现时期的问题,而不应只是对过期问题的鞭答;社会舆论一定是关注现时期的问题,而不应仅是对未来假想问题的谴责。
4、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两个基点。
治理体育社会问题的基点应该放在对现行体育体制和体育法制的改革和完善上。包括体育社会问题在内的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几乎都与相应的社会制度和体制的失调有关,并且在导致社会问题的各种原因中,体制和法制的失调往往是根源性的。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广泛性和迅速性,使得某些体制和法制上的东西存在缺陷或混乱。如我国的足球管理体制,“中国足协”既是民间足球协会又充当足球运动行政管理机关,既是“甲级”联赛的组织者,又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执法者。这种体制,与我国球迷痛恨的“黑哨”、“假球”等问题的出现,有着莫大的关系。《体育法》只对体育比赛中的裁判权利义务作了一些规定,但没有对裁判的违纪违法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甚至在中国足坛“黑哨”现象曝光后,却一时找不到适当的法律条款来惩处。
根据以上事实,笔者认为为了有效的治理体育社会问题,应该合理地改革我国的某些体育体制,进一步完善体育法制。具体的说:在体育体制的改革方面,应确实分清行政、管理和经营的性质、权限和责任,不能因体制自身的混乱,而成为体育社会问题产生的“温床”;在体育法制方面,《体育法》中应该具有详细的对违反有关规定作出处罚、处理的条文,不能因自身的漏洞,而让某些体育社会问题的产生有空可钻。
三、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体育社会问题
1、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体育社会问题存在两个方面的影响和危害,不能文过饰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治理。同时应客观认识到体育社会问题与其它社会问题相比,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冲击力要相对较小,在治理体育社会问题过程中,不要将之盲目扩大化。
2、要认识到体育社会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从理论研究到实际矛盾的解决,往往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些体育社会问题的产生背景相当复杂,需要体育部门和其它部门进行综合治理。
【文章摘要】通过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我们发现不少企业会计岗位责任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缺失,会计管理、会计基础工作淡化,致使单位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影响。
【关键词】会计岗位;内部会计控制;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危害极大,它不仅违反了会计的真实性原则,还直接影响了国家税收。这与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内部会计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严格制定会计岗位责任制、严格内部会计制度。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一)会计法规不完善,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备在我国,虽然近年已相继修订了《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但由于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有关规定不配套,执法环境欠佳及执论文法者本身素质低下,对违规违纪者惩罚不力等因素,会计法律规范的执行仍不理想。但就现有会计管理法规、会计管理体系而言,还存在理念滞后,规定内容空泛,监管手段不明确等局限。(二)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是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有所削弱,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管理民主化程度不高,会计行为透明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真实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和会计人员个人素质,这就不可避免的要留下隐患。(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企业在人事管理上还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致使素质差的下不去,素质高的上不来。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致使其素质、技能较低,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帐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尤其近几年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的内容较多,如无形资产、增值税等给会计核算增加了不少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的信息质量。
二、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会计工作秩序和提高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一)尽快制定并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并继续完善会计制度首先,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其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草案颁布应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应扩大范围,审批条件应慎重严格。严格执法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环节。从法律上对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形成约束,一旦发现企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帐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帐表进行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就要依法严肃处理,做到打假不手软,包括对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人员进行处罚。(二)改进会计管理体制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便是如何改变会计人员的工作受制于经营者,真正落实会计人员的监督权,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1、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即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直接由国家行政机关领导,会计人员由国家委派,统一管理,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代表国家监督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具有单一身份。这一管理模式在上海浦东新区实施后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其具体作法就是设立具有法人性质的会计服务所,隶属政府直接领导,服务所人员实行招聘,经过考核择优录用,被录用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由服务所统一管理。企事业单位需要会计人员,一律向服务所申请,由服务所派出会计人员,提供有偿服务。2、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制是由一具有特定人员执行的,为保护所有者利益,通过直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组织,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的外部会计监督系统。财务总监制度完善了会计管理体制,使会计的双重监督职能得以真正落实。财务总监的存在会使财务总监与企业负责人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共担责任,同时会抑制任何一方权力的过分膨胀。在两者之间会形成及时性、经常性、有效性、自觉性的特点。所以说,财务总监制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力举措。3、会计人员申诉制度和会计主管任免审批制度。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上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可考虑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申诉制度和会计主管任免审批制度,并以法令形式颁布。企业任免会计主管须向财政部门提交任免意见书,说明原因。会计主管如有不同意见,同样可以申诉。不服会计争议裁决的,可以向上一级财政部门申诉。
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作为新世纪的优秀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发挥基础的品质,立足岗位,踏实苦干。在此基础上,优秀会计人员还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锐意进取,为我国会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会计人员还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如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知识,同时还应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如一般商业知识,财政、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第三,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门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会计的法规准则也在不断发展,中国的会计制度要和国际接轨,改变是必然的,会计人员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再学习的能力,不断接受再教育,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虞文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朱元午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两难选择《会计研究》2004年7月
3、李邦忠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构想《现代审计与会计》2007年4期
4、马宏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财会研究》2007年4期
今年以来,**区烟草专卖局在省、市局的正确领导和指示下,围绕“保增长、促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省局“打假破网有新突破、内部监管有新提升、队伍建设有新成效”的要求,结合市局“管理年”创建活动和**辖区卷烟市场的实际,严格履行卷烟市场日常监管,涉烟违法犯罪惩处,零售许可证审核发放等基层县级局的工作职能。经过一年的努力,专卖管理各项工作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提高,为明年争创优秀县级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转变管理理念不断增强卷烟市场监管能力
**区局作为基层县级烟草专卖局,作为基层专卖执法的先锋,肩负着稳定烟草市场根基的重要使命,卷烟市场监管和涉烟犯罪查处始终是专卖工作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在市局公司的正确指导下,在专卖人员的忘我工作下,截止到11月底,区局专卖科共查处涉烟违法案件624起,其中5万元以上案件28起,其中5-20万元的25起,20-50万元的2起,50-100万元的2起。查处各类涉案卷烟32377.7条,其中假烟4390.3条。移送公安案件25起,判刑5人,刑拘3人,上网追逃2人,上缴罚没款114万余元。
二、鼓励全员参与不断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今年以来,区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规范(试行)》,按照“全面覆盖、良性互动、注重实效”的监管原则,完善机制,狠抓落实。成立了内管工作领导小组,在专兼职内管员到位的情况下,完善了一系列内部专卖监督管理规范,确保内管工作流程明确、节点清晰,实现对卷烟营销配送和行政执法情况的有效监督。在督察考评上,专卖科本着奖惩并重的原则,加大考评量,凸显考评中出现的问题,就事论事,针对解决。全年以来,督察考评组共出动考评人员570人次,参与考评人员340人次,考核零售户1819户。
三、加强规范管理不断提升专卖依法行政水平
以来,区局在上级烟草系统和地方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法制办和市局公司法制办的具体指导下,在公检法、工商、质检等部门通力协作下,严格依照《烟草专卖法》、《专卖法实施条例》、《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职能,严格执法。首先,区局专卖科根据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特点和要求,对原有各项规章分类梳理,结合实际情况变化,查遗补缺,扬长补短,建立起分类清晰、目录详细、内容完善、执行便捷的执法工作制度体系,确保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各节点的行为都有明确的责任要求,规范的行为方式,严格的监督考评和有效的奖惩措施,以制度的完善和刚性,保证执法行为的规范性。其次,区局通过健全和完善权责分明的执法责任制度体系,确保执法工作有序、规范、公正。
在11月份,区委法制办公室来区局专卖科检查全年法治建设的详细情况,在听取了相关汇报,检查了相关台账和卷宗后,对区局全年以来的依法行政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鼓励区局继续努力,做好**区内依法行政的排头兵。
四、完善培考体系不断提高专卖执法队伍素质
今年以来,**区局以深入贯彻省局加强专卖两项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职能定位,以科学定岗定员为目的,以创建优秀县级局活动为契机,围绕制度完善、人员到位、责任明确的要求,继续深入开展两项建设,着力抓好专卖人员的教育培训。今年8月份,在市局公司举办的专卖业务技能竞赛中,**区局代表队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获得了一等奖。9月份,区局专卖人员参加了常武一起的国防园大军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相关领导亲自参与其中,参加了包括队列训练、拓展训练等内容的军训活动,锻炼了大家的意志力和执行力,为专卖行政执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建国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中,区局专卖科5位同志积极参与,努力演出,获得了赞许和褒奖。在区局公司组织的大型升旗仪式上,区局专卖科所有人员整装参与,聆听了昂扬的国歌,激励了斗志。在11月份,区局专卖科响应市局公司的管理年论文大讨论,人人根据自身实际,书写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感想。全年以来,区局组织专卖人员各类教育培训6次,培训考核3次。专卖人员参培率达99%。今年常州市局党校在职学历教育中,区局有9人参加法律本科班学习,7人参加法律大专班学习,大大优化了队伍的学历层次。
**区局专卖科严格按照市局公司各项指示和创建任务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客观存在的不足,如专卖稽查成绩虽然不错,但是与**卷烟市场的实际情况还不相符合;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鉴定2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规范执法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内管的延伸度还有待继续加大等等。今后工作中,区局专卖科将继续发扬成绩,弥补不足,把好市场关,继续做好一线专卖守门人。
[关键词]C2C 电子商务 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C2C市场的交易量呈爆炸式增长,网购已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且渗透到网民的生活中,这对于C2C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被众多网民接受的同时,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极大关注和有力的政策资金扶持。
早在1996年,国务院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开始涉及互联网的管理,提出了对互联网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分级管理、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表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施行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这一系列法令的出台充分表现出国家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视及扶持。
近几年我国经历了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网购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它的价格优势才更加突显出来,因此网购的规模并未因上述因素而降低,反而在大大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更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化境、拓宽市场,提高技术,加强安全,完善服务,扩大地域,发展出口。本文主要是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的对策
从传统企业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政府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对发展企业是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投入
电子商务企业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如C2C此类企业,淘宝从03年到08年五年时间,已经投入了14.5个亿,并且仍不断继续投入,曾公布要在后五年再投入20个亿,而且至今为止的免费政策,我们不得不说淘宝的投入为C2C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对这样的企业扶持,引导和促进更多的社会资金帮助这样的企业发展起来,尤其是风险资金。
2.尽快完善立法,维护C2C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秩序
C2C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让不少不法分子在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尚未完善的阶段利用此平台进行非法交易,此类让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的案件在不断打击网购的潜用户进入市场的信心。要更好地发展C2C市场,就必须不断增加用户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网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消费者索赔成为难题。09年,淘宝网上陆续出现一些利用低价3G卡诈骗消费者的情况,出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考虑,淘宝对外公布,受害消费者可向淘宝提供相应证据,淘宝将破例予以额外的经济补偿,同时淘宝还高调宣布将拿出1亿元来支持打假行动和建立网购保障。在10年3月5日,淘宝还开始大量招募“资深买家”,通过买家团暗访卖家的方式,为卖家交易行为打分,以此督促广大卖家提高商品、服务质量,提升售后保障,进而推动整个网购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仅靠企业来维护秩序是不够的,政府应该加快立法的完善步伐,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打击不法分子,维护市场秩序,帮助推动C2C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
3.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实施人才第一战略,培育相关的专业人才对于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由于电子商务是新兴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处于摸索状态;且因为电子商务是门交叉学科,综合性非常强,既需要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又需要懂得经济和管理,所以在有限的课时里要让学生掌握这么多的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不少电子商务的学生感觉在学校开的课程太多,但却又都是蜻蜓点水,就业的时候很难有自己的优势。而在电子商务企业方面,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但又感觉可供选择的人才相对较少,所以目前处于一个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平衡的状态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可帮助企业和学校相结合共同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企业实实在在需要的人才。
二、企业的对策
1.加强原始性技术创新
我国的C2C电子商务企业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C2C,因此决不能对西方模式照搬照用,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创新和特色。西方人流动性大,二手物品较多,且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有规模的市场,能接受并拍卖自己的二手物品。而中国的C2C主要以出售全新商品为主,这些C2C的卖家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中国个体经营的网络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这几年面临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C2C成为不少人的第二职业,甚至解决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在校的时候就选择在C2C平台上创业。所以C2C企业是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要更好地发展企业,就必须要在中国本身的市场背景和经济环境下,加强原始性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坚持以用户为中心
C2C发展近十年,只有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才能坚持下来。C2C用户包括买家和卖家。对于买家来说,网站的商铺越多,产品可选择性越多,商家竞争也就越激烈,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这对于买家来说才更有利。所以C2C企业要不断地加强为商家的服务,吸引他们在网站开店,帮助他们对网店进行设计和装修。如淘宝的消费者保障计划,从一方面来看是在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加入消保的卖家在通过淘宝的资格审核后,需要交纳1000元的保障金,淘宝为这些店铺提供“先行赔付”担保;买家使用支付宝购买这些卖家的宝贝,在收到货物后14天内出现产品质量等卖家导致的问题,淘宝将帮助买家向卖家提出退货赔付申请,如果卖家对申请不予接受,淘宝将会先行赔付给买家,优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入消保的卖家实际上是提高了自己的可信度,在其他条件均相等,而一个是消保卖家,一个是非消保卖家,买方更大机率的会选择消保卖家。这虽然是提高了卖家的门槛,但也能帮助他们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有更多的交易机会。但在C2C的发展过程中,也许还会出现很多我们不能预知的问题,这就需要C2C企业随时保持警惕,关注用户,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贴心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我国C2C的发展。赢得更多的用户也让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竞争力。
3.加强人才培养
由于企业才是最终使用人才的机构,所以企业更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在这个方面,企业应帮助学校培养人才,给大学生更多的机会在企业中学习,为行业的长远发展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
4.加强C2C市场环境的维护
除了依靠政府立法,C2C企业本身也要承担起维护市场环境的社会责任。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出现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由C2C企业介入保障消费者利益,在这一基础上,C2C企业应该要不断呼吁消费者要按更安全的购买流程,如遇一些突况,C2C企业应考虑冻结卖方账号等措施,以降低买方损失,也为查实诈骗案件提供帮助。C2C虽然存在于网络上,但其也是存在于现实中,所以线下的诈骗交易在线上同样会出现,再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旦出现网络诈骗等案件,比线下案件更难查办,所以C2C企业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些方面,为警方办案提供协助,才能更好的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利益。
5.加强品牌建设
C2C电子商务企业虽然不是生产企业,但属于服务型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有助于提高用户忠诚度以及以良好的口啤吸引更多的用户,如淘宝、拍拍等在08年汶川地震后都开设了义卖平台为灾区捐款出力,有的还设立的专门的捐款通道,企业存在不光只为了盈利,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类似的公益事业是应该积极参与的,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也为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C2C电子商务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发展,既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也受行业结构的制约,更主要的是受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此,想进一步加快我国的C2C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必须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企业本身也要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维护交易秩序。
参考文献:
[1] 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中国工业经济.2001.10:5-10
关键词:大学知识经济;文化生产力;正向转化;反向孵化;经营资源
知识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一个标志语,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我国大学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也遇到了诸如“债务危机”、“学术打假”、“毕业生就业难”等与大学发展相悖的阶段性困扰。能否从知识经济中找到解救大学危局的钥匙,进而能否从知识经济的需求中找到对大学发展至关重要的平衡关系,以确定大学不同层面的建设格局?从三大生产力(科学生产力、技术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的演化规律来阐述知识经济在大学的发展轨迹,探索知识经济对大学学科建设的正向转化和反向孵化进程,是本文研究的宗旨。
一、知识经济对大学的需求
在普通产业中,一个消费者购买一个生产者的产品,至少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一个好产品;第二,的确是这个生产者生产的;第三,这个生产者现在还在生产、而且做得不错。在相对健全的社会里,确认是否是一个好产品,要靠政府和学术界。要确认生产者的真实身份,则需要生产者自身提供真实可验证的信息、并形成与消费者的沟通和共识。要确认生产者的现在进程,是为了消费者能确保自身的消费福利,这就需要生产者具有良好的生产形象(包括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和服务机制)、按标准和规范生产出合格乃至良好的产品。如果大学是一个生产者,则属于知识经济范畴当中的人力资源培育和集成知识的生产者,也就是说,大学的产品是能增值的人才以及能武装人才的合适的知识。由于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不可逆积累的特点,在对大学产品进行阐述时不能简单地使用“消费”这个词,而需要把“消费”置换为“需求”,即表述为“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的需求”。需求者购买大学的产品,同样至少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优秀的人才和先进适用的知识;二是的确是这所大学生产的;三是这所大学现在还在生产、而且可持续发展。与普通产业产品不同的是:大学产品的确认,不仅要靠政府和学术界,更重要的是靠三大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家计[household])的历史评价(相当于时间的积分函数)。但如何判断大学的真实资质,则出现了真正的在经济学上称之为“柠檬效应”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需求者由于发展进程的原因尚没有形成判断大学真实身份的办法,以致大学的信息对需求者来说过于抽象而无法判断。要确认大学的发展进程和今后是否可持续,既是需求者对大学的未来忠诚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产者自身生产要素获得配置的必要条件,因为人才的文化特性(尤其是母校情结、复合型知识结构倾向)和知识更新需求特点,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比那些短期行为的大学更能获得长久的资源支撑。那么,知识经济对大学究竟有什么需求?首先,大学是新知识的生产者之一。大学可以为政府提供决策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框架;大学可以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技巧和相关的经营管理工具;大学可以为大众(消费者或家计)提供社会发展和持家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技巧培训。第二,大学是人才培育的基地。培养高度专业性和高度复合型的人才,都是大学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满足方式,同时大学文化对人才的影响是长远的和深度的,从政府官员到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大学对他们的培养方式和过程(包括专业素养、人格、可再造性等)都具有终生的影响。第三,大学是新生产力转化和形成的示范者。大学可以通过产业设计和知识集成手段,实现三大生产力(科学生产力、技术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向现实的价值转化,建立可控制的产业合作化市场,从而完成经济学上“看得见的手”的历史性演变。换言之,知识经济对大学的需求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新知识的生产、人才培育、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在操作层面上,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的大学,应该具有“教学、科研、产业、学生特色”四大发展领域,教学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科研是生产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途径,产业是生产力示范和人才培养实践的基地,学生特色是打造大学文化和品牌忠诚的基本保证。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产力要素分析
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首先要从经营资源要素(人、财、物、空间、信息、时间、关系) 的角度确定大学发展的生产力要素。第一,毫无疑问大学人力资源的主体是教师,但是大学的经营体制不同,大学教师的人力资源主体地位的程度并不相同。教师个体在“教学、科研、产业、学生特色”领域中的能力不可能是均衡发展的,同时他们所处的团队由于团队文化和管理能力的差异,也导致教师个体会遭遇“机会选择的陷阱”。第二,大学的财力资源是生产力要素中的血液,但是大学的财力资源由于历史体制和所处地方经济环境的影响,财力状况千差万别,加上我国大学中真正可以自我理财的大学经营者数目极少,因此只要政府支持减少,大学的经营状态就会恶化,近年出现的高校债务问题困惑着相当多的大学,导致大学职工队伍动荡、大学设施维护不良、教学和科研质量下降。第三,大学的物资装备水平是人力资源效益提高的必要保证。越复杂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更高的教师队伍,对物资装备的依赖度更高,而且装备的完备状态也是经营运转的基本条件,甚至装备的易耗件不足,对经营效益的影响也是致命的,而且在现存的物质装备管理体制下,经常发生装备管理人员和装备使用人员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大学的装备闲置率和完好率不对称。 117第4期江新喜,等 大学知识经济学思考第四,大学的空间位置是大学经济区位的重要因素。地理远隔的大学,通常运营成本高,信息交流相对滞后,教师队伍不能保持经常稳定向上的状态,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受到交通或区位的阻隔。第五,大学的信息资源是大学经营的核心资源,但在大学的信息资源能否实现其经营价值,关键在于信息手段的完整性和信息利用能力的强弱,因为信息资源本身存在着时效性(陈腐化函数)和不可逆积累的特点,也就是说信息如果不及时利用就有可能“过期作废”,而另一方面若掌握和利用的信息领域越广阔,其产生的价值就可能是累加的(或乘数效果)、并不会因为用过了就失效,所以从信息特性的角度来看,大学的学科结构和层次越完整,其利用信息所产生的价值就越高。第六,大学的时间资源是一个价值的宝库,在生产知识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各人群的时间利用特性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存在着与各种设施依存性程度不同的客观规律,因此只要对上述各种经营资源进行时间管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挖掘价值的潜力甚至超过资金等其他经营资源要素的投入效率。第七,大学的关系资源是一张可以提升大学社会地位的网络平台,大学内外的各种人群由于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的缘故,主动或被动地编织着大学的关系网络。就关系的种类而言,大致可以列举诸如 “官产学研相结合”关系、校友“同窗”关系、校际提携关系、文化亲缘关系、区域领导地位关系等。从以上经营资源要素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对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深刻影响的首先是人力资源,而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的是信息资源和关系资源,这三项要素组成核心竞争力的生存因子; 其次是作为生存因子的保障体系,资金、时间、空间、物质要素是重要的环境因子,它们可以加快和强化大学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从这种意义上看,大学的知识经济生产力又兼具生态经济生产力的许多特征(如大学的发展必定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关联等)。
三、大学生产力的转化路径
大学生产力包括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一是培养人才和生产知识的部分———这部分可以归纳为学科建设形成的生产力;另一个是大学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文化成果的部分———这部分是知识成果转化所形成的生产力。学科建设与知识成果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协调关系,经营创新是学科建设和知识成果转化的共同的原动力。笔者从自身的经营实践中总结出两条大学生产力转化的路径: (一)大学科技成果与学科建设向生产力的正向转化路径如图所示:大学科技成果按照一般路径从学科建设发展的成果中分离出来,需要经历开发研究、产业化前期的诸多环节(如中试评估、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经营计划等)、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动力学评估、经济主体认同、市场检验、产业组织、消费者屏障等转化的必要路径,一路过关斩将、不出半点差错,才能实现正常经营。这些环节都是必须经过的,但是大学的最初的科研计划和学科建设计划并非都能与最终的消费者的需求相吻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为大学的科研实务中,自由研究和计划研究是并存的,而学科建设也经常是以自身的学术需求为第一需求,所以这条正向的转化路径经常只有很少的成果能进入转化过程,且其成功率非常低。我国大学的大多数科研(包括教改研究)传统,都仍然停留在“花钱搞科研、科研(教改)出论文、论文出职称、有了职称就加薪、加薪校长就头痛”的状态,“科研专业户”(以获取科研经费为主要目的的研究团队)越多,大学的埋没成本就越高。以往大学科研成果中所包含的埋没成本十分巨大,所以科研成果的拥有者会对所形成的产品有很高的心理期望值,加上“高科技高投入所以高价格”的观念误导,其结果是上市价格偏高,也导致消费者对所形成产品的逆向选择,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上市成本,而导致产品退出经营。 118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二)科技成果市场化对大学学科建设的反向孵化路径大学在新时期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两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依存的平台———即学科建设平台和产业孵化平台。学科建设平台———是近年、特别是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开展以来各大学努力打造的平台,名师队伍、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名学者(例如长江学者、井冈学者等)、两院院士、政府津贴获得者、重点学科、专业学位点、重点实验室(基地)、精品课程等,是学科建设平台的具体实施内容。学科建设平台的目标是要实现作为大学的正常的知识传播,它的载体就是所具有的特色学科群和特色专业,其成果评价的终极手段是测定大学所生产知识的创新程度、以及大学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准。但是这样的成果评价手段并不能直接反映社会需求与大学成果(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适合程度,这是因为大学培养的拥有知识的人才毕业后并非直接进入社会需求的第一线的缘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需求至少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生产资料的设计、制造层次(这是一个典型的二级市场,商品价值来源于与一级市场的博弈结果),另一个是生产资料的营销、使用和生活资料的整个经济过程层次(这是一个典型的一级市场,即实现最终商品价值的市场),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结构矛盾运动和博弈关系。[1](P188-192)换言之,大学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并不能直接向社会需求转化成为生产力,而是为社会需求提供作为信息知识和人才的资源基础。知识和人才的资源基础只有在经过精确整合和与市场结合后,才有可能转化成为社会所需求的生产力,从而实现大学贡献社会的目标,并从社会贡献中取得大学应有的报酬。 119第4期江新喜,等 大学知识经济学思考
产业孵化平台———是国际社会在20世纪中期开始逐渐扩大的大学产业发展趋势。大学科技园区的规划和经营,是大学产业孵化平台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硅谷”、“筑波科学城”、“学园都市”到“大学科技园”,无不与以大学为背景的产业相关联,加上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样的产业孵化平台既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又是大学建立科研和产业基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产业孵化平台的目标是孵化人才、孵化企业、孵化技术,这个平台的最大特点是采取各种类型的互助合作化机制、建立精确的资源整合体系,把企业、人才、技术引入市场当中,以实现其作为知识经济资源的价值。该平台的实施载体有:职业经纪人制度(创业经纪人、科技经纪人、产业经纪人、文化经纪人),中小企业大学校(一所没有校门的社会经营大学),知识经济中枢型产业公社连锁超市大市场,价值形成及资源循环引导系统等。值得强调的是,产业孵化平台建设须在产业设计和知识集成条件下进行。产业设计要求的方向路径是“核心技术———技术群———核心产业———产业群”,因为单一的任何核心技术或核心产业都无法产生系统效益,只有形成协调、互补的技术群或产业群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要求。而知识集成则要求创业和企业孵化在可持续发展的四大要素(资源、技术、经济机制、市场)之间实现精确整合和相互协调,这就对知识本身提出了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创业和企业孵化本身都是有成活率这一客观规律的,所以大学产业孵化平台必须有必要的基础条件和相对数量的创业团队或入驻企业,才能形成有产业文化和创业氛围的孵化环境,提高成活率、降低孵化成本。平台的意义不仅是从两个方面表现了大学知识经济发展的路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展现了经营资源的积累特性所反映的“平台势能”。从积累特性上看,大学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时间资源属于不可逆积累,就是说它们无论怎样使用都不会减少价值;但物质资源、空间资源和财务资源则是可逆积累的,他们会随着消耗的增加而减少价值。可逆积累的资源量相对稳定、不可逆积累的资源利用效益越高,平台的势能就越大(也就是说产生的影响越大越深远),可实现的知识经济的价值越高。反向孵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两个平台的相互协调是建立在市场利润诱因、技术群整合诱因、产业群整合诱因的基础之上的,这些诱因驱使学科建设更加面向社会经营实际,而缩短了产业转化的路径(甚至能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或部分一级市场),同时也使产业孵化平台的成活率大大提高、降低了产业转化成本。
--谈我校在新课改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同时也是为了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尤其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我校在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感悟和经验,有些做法和经验需要提倡推广,当然也有些实践和想法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和改进完善。现在就如何“创新有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话题,谈些认识和思考。
一、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
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一句话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就学生发展来说,转变学习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在未来社会中每个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从本次课程改革来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其落脚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之一。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是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三大要义。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谈,转变学习方式是为了全面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仅就学生学习生活而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乐意学习。学会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即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有效;乐意学习就是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来讲,中国有一句俗语说得好: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记》里也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今天教育的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2020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能否迅速提高的战略举措。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从我市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总之,改变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改善学生明天的生长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因此重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二、新课程改革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的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感情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生。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整理;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都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一些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们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与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他们实际采用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学习方式对于不同学生来说,是各不相同的,对于统一学生来说,不同年龄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学科不同阶段也应当有所差别。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其优势、长处及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存在劣势和不足或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辩证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因事而异、因地制宜。
三、怎样转变学习方式?
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谁来转变,二是转变什么,三是怎样转变。转变学习方式是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一次发生在校园里的涉及面较广泛的。因此,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家长需要共同努力,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协助他们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1.学校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1)我们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搞好协调,成立“两种方式”研究办公室,各教研组要将学习方式研究作为校本研究的重点。学校教导处拟在年内专门组织一次学习方式论文评选,并纳入教研成果的评价指标。(2)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坚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这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并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系列主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别行动。(3)建立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4)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各校减少指令性的课外作业,增加开放性的家庭作业,减少由教师支配时间的强制性自习课,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开放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场所,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好学生吃得饱,吃得好,促进优生优培工作。(5)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并开发有利于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条件和资源。尤其要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切实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6)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评价和考试方法。各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业绩纳入其中。同时要尽快出台并实施初中生个性发展多元化评价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信,都有成功感和闪光点。(7)搞好有关学习方式及其转变的理论学习,让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认真总结新课程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并积极做好理论笔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习心得、体会、经验交流会。(8)制定学法指导实施方案。一是要开设学法指导课,设立专职的学法课教师,定时间、定人员。二是确定学生学法指导专题,使学法指导制度化、专题化、系列化。三是学法指导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性一是指学法指导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如理科和文科以及跨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二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如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情感个性等,三是要针对不同的年级或阶段,如起始年级要侧重学习方式养成教育,毕业年级要侧重探索规律等,四是要针对教学的需要和问题。实效性是指学法指导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防止空泛说教,多谈微观的学习方法,少谈宏观的学习策略,最好结合案例进行辅导。(9)精心选择适合初中学生且符合学科实际的研究课题,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10)搞好社会宣传,提高认同感,动员并培训家长进行积极配合,做好社区教育,让社会、家长理解并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
2.教师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推进,我校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虽有许多转变或改进,但是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还相距甚远,总体上发展很不平衡,现状令人堪忧,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十重十轻”的现象:(1)教育观念“重教书轻育人”。(2)课程资源“重静态轻动态”。(3)教学目标“重双基轻三维”。(4)教师备课“重备书轻备人”。(5)教学方法“重教法轻学法”。(6)习题编选“重形似轻神合”。(7)实践参与“重个体展示轻整体参与”。(8)教学反思“重经验轻教训”。(9)作业布置“重硬性轻弹性”。(10)教学评价“重单元和结果轻多元和过程”。另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十假”问题:(1)假课堂(实际上是演戏或回头课);(2)假自主(显性中心或主体是学生,隐性中心或主体依然是教师);(3)假探究(实则为接受);(4)假合作(随意组合的假小组,其实仅是形式而已);(5)假手段(为手段而手段,不求实效);(6)假民主(故意表现民主,内心则是专制);(7)假创新(过程和形式为求异思维,结果和内容为求同思维);(8)假问题(大部分是一些不用学生动脑思考就能回答“是或不是”的简单问题,或提问前已经准备好了答案的问题,致使学生根本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9)假反馈(布置的作业、设计的任务、问题、习题、活动等越简单越好,耗时越少越好,以便形成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教学效果很好的错觉);(10)假思考(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老师就急于得出答案或结论)。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克服上述“十重十轻现象”,而且还要严厉进行课堂教学的“打假”活动,将“十假”变成“十佳”。教师应该做到:(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确保专业不断发展。美国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职业本身就督促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要刻苦学习、认真读书的时候,不能忽略了自己,勿忘自己也要读书,也要学习。学习首先是新课程理论,其次是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包括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教研观等。(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位好自己的教学角色。在课堂教学和师生平日交往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创建友好和谐的人文环境。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角色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应当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活动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育者,是学生成功和喜悦的分享者,是学生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商讨者甚至辨论者。(3)研究所教学科特点,明确自己的教学优势,创新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各个学科都要注意设计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团队精神。同时不同学科要有不同侧重。文科教师,包括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和地理等,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鼓励学生
自学、自得、自悟、自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问难,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科教师,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要重点抓好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思考获得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理解所学知识,倡导探究、交流、发现的学习方法。要精心设计探究的情景和问题,尽力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变成生动直观的图片、图画和动画,引导学生更多地采用感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要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给学生提供必需的资料、资源、工具、设备和相关信息,重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承认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和智能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关于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调查研究表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以单一不变的教学方式对待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失败。例如,老师在呈现一个新的概念或规律时,先用语言进行描述并给与定义,然后举例说明,最后让学生练习应用。这是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能适合善于抽象思维的学生,而不适合那些擅长通过具体操作而获得知识的学生。因此,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老师应均衡地实施匹配策略,一是每一类学生均有机会按自己偏爱的方式接受教学的影响,避免只对一种学生实施过渡匠匹配而忽视其他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注意有意地使用错位失配策略,以弥补某些学生在学习方式或心理机能方面的欠缺或不足,优化他们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心理机能的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使他们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情景。例如:对于偏好独自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老师应鼓励其积极投入小组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与表达。以掌握动作技能或智慧技能(又称程序性知识)为目的的学习任务,要求不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也一定要亲自操作,以确保学习质量。(5)换位思考----重新当一回学生,备课时将“学法”融于“教法”中。积极开展好“假如我是一个学生”的学法设计活动。(6)组织学生定期举行学法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学科优秀学习者评价标准。(3)学生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农资连锁经营模式的优势,以及基于这种优势可能带来的违反竞争法的市场障碍,并就如何规范农资连锁经营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保护小规模农资经营者的利益、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信息透明度等防范农资连锁经营弊端的建议。
近年来,在农资流通领域“连锁经营”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各种形式的农资连锁经营实体纷纷出现在各地的农资市场上。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使用统一商号的若干门店,在同一总部的管理下,采用统一采购或授予经营权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商品流通方式,主要有直营连锁、特许(加盟)连锁、自由连锁等类型。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价格等是连锁经营的基本规范和内在要求。连锁经营具有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优势。农资经营者通过连锁经营的模式,依靠其特有的优势给农资经营主体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为建立农资市场秩序开创了新的局面。
但是,尽管农资连锁经营有许多的优势,缓解了农资市场上的无序竞争的一些问题,然而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也存在很多隐患,可能造成市场竞争障碍,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害,本文分析了农资连锁经营的优势,并从竞争法的角度分析在其优势中潜藏着的违反竞争法的隐患,并提出完善农资经营模式的建议。
农资连锁经营的优势
伴随着我国农资流通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快速过渡,农资生产企业不再受到旧的农资流通体制的束缚,进入了自由流通的市场领域。农资分销网络在市场竞争和淘汰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以个体经营户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格局。农资生产企业依托这种分销网络而生存,但是,这种以个体户为主的分销模式存在诸如资金、信誉和规模等方面的风险,其一是中间环节繁杂,不能保证分销商对农资质量和品牌的维护,另外在出现假冒伪劣农资后,农资消费者不能有效地找到生产者,也使正规生产商信誉受到损害。在这种形势下,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一)农资连锁经营提高了经营者的竞争力
农资连锁经营这种模式,给经营者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形成品牌效益,促进了农资经营主体的规范化管理,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改变了市场结构。
1.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减少了营销的中间环节,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首先,降低了经营成本。集团化统一订购增强农资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谈判的优势,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种大批量、多批次并以长期合同方式固定的订货能减少交易中的资源损失,尽可能地避免交易摩擦,同时也符合农资生产厂商的利益,一般能获得厂商给予的价格优惠。另外,农资集团化订购利用庞大的分销网络,提供内部供货价格以降低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其次,简化了流通环节。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是连锁经营的重要一环。发展连锁经营,建立高效运转的物流配送中心,简化了流通环节。第三,带来了规模效益。农资连锁经营总部以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后盾,通过整合上游农资生产厂资源,丰富产品;对下游拓展并巩固连锁网络。进而达到以经营规模取胜,以商品价廉见长的规模经济效应。随着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网点的合理布置,以区域配送中心为基点的物流规模也相应扩大,从而带动了整个农资流通领域物流的系统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营。第四,信息共享。农资连锁总部对市场信息和市场趋势进行分析和处理,向连锁经营的网络主体(区域农资配送中心和基层店铺)之间进行传递,减少了决策的不确定性,有效降低整个连锁系统经营风险。而且,庞大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本身便是一个快捷、低成本的信息收集系统,而且伴随网络规模的扩大,其生成的信息、信息的积累、增值和再利用的价值以及整个农资连锁网络对于信息反映的灵敏度越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
2.形成品牌效应。品牌是企业的形象,连锁经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诚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强化商品质量管理、完善售后服务制度来树立品牌形象。农资连锁经营企业总部在严格品牌授权使用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品牌发展特许经营,吸收加盟店参与,扩散品牌效应。通过建立品牌,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将形成一系列的无形资产,如商标、特许经营权等,从而取得竞争上的优势,放大连锁经营的效益。
3.促进农资经营主体管理规范化。农资连锁经营要求加入的经营者接受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化的管理。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资连锁经营总部对于整个连锁网络的管理逐步趋向于一种职业化的管理,即由总部集中行使管理权力,集人事、财务、物流、营销、信息等管理于一身,这种集中更有利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更有利于企业的协调运作。
各个区域农资配送中心和基层店铺可以充分享有农资连锁总部这种职业化集中管理资源,例如农资连锁总部提供专门的培训;财务管理系统;总部的物流系统升级等统一的市场运作和广告宣传投人等将会使每一个基层店铺获益,并在一定支出水平上获得大于分散支出时所取得的收益。
4.提高市场占有率,改变市场结构。连锁经营依靠规模效益盈利,投资大,因此,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必须有实力较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以他们为核心,整合现有农资营销网络,发展连锁经营。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过程中,鼓励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的农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与业务重组,建立产权清晰的股份制核心企业,以此带动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通过这种模式,企业间相互联系和依赖的程度加强了,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
(二)农资连锁经营降低政府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成本
我国现在农资市场上存在很严重的以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的问题,农资市场秩序混乱。农资市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常常出现劣质的商品,而农民购买到劣质农资后,难以得到赔偿或者其他的救济措施。伴随着我国农资流通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快速过渡,农资生产企业摆脱了旧的农资流通体制的束缚,纷纷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大展拳脚。经过了市场的竞争、淘汰,形成了目前这种以个体经营户为主要形式的农资分销网络格局。农资生产企业依托这一分销网络而生存,同时又强烈感受到了单纯依靠这种分销模式所存在的经营风险。基于对良好的农资市场秩序的追求,保证市场上流通的农资商品的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也为农资消费者的救济提供更便利的途径,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崇,因为这种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能够有效控制市场上农资质量和服务水平。连锁经营是个一体化的链条,拥有稳定可靠的供货源。因为连锁经营需要大批量采购,统一配送,必然要有规模化的供货源。在农资出现问题的时候,监管部门就可以很容易追溯责任者或者找到生产厂家,便于对劣质农资的处理,追究责任。连锁经营也可以方便主管部门对经营者的服务水平的统一要求和管理。
农资连锁经营运行良好,提高了农资市场主体和农资的市场准入的标准,可以有效缓解农资市场的质量安全问题,能有效追溯产品质量问题的责任,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农资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利益。但是,这只解决了农资市场的安全问题,政府的支持使得农资经营者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地位,却留下了市场竞争公平性的隐患,当市场不能保证公平的时候,以农资连锁的经营模式保障农资购买者利益目的也就难以保障了。
综上所述,从农资连锁经营中的优势分析中,显而易见,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形成品牌效应、规范化管理、提高市场占有率改变市场结构,这些都是针对经营主体而言的,强调的是对农资经营主体通过农资连锁经营所能够取得优势。另外,降低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成本,有效控制农资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是针对农资监管主体而言的,农资连锁经营的形式有利于监管。这与农资连锁经营所倡导的目标显然有一定差距,农资连锁经营被认为是能够改变目前农资流通领域无序竞争的局面,为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的有效方式,并且作为农资打假整治工作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整治手段,然而从现实的分析可见,农资连锁经营的模式,显然对农资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提高,也有利于监管,但是这样一来,使得本来就不平衡的农资买卖双方的地位更加向经营者一方倾斜,农资购买者就处于更不利的位置。也就是说,农资连锁经营的优势越突出,越容易引起反竞争的弊端出现。
农资连锁经营的反竞争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主体必然会选择更有利的方式经营,而政府监管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平衡市场主体各方的利益,不能为了降低监管成本而选择一种有损某一方利益的经营方式。就农资连锁经营而言,如果经营主体能够妥善经营,其优势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很显然了,但是经营主体追求的是更多的利润,农资连锁经营给经营主体留下了很大的投机空间,这也使得农资连锁经营模式潜藏了反竞争法的种种隐患。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保证充分的市场竞争,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但是,农资连锁经营模式却存在许多反竞争法的隐患。
总体上看,农资连锁经营会强化经营者在农资市场中的地位,作为最大利益的追求者,连锁经营的主体必然会利用其优势地位,其可能的反竞争行为通常会以以下方式表现出来:达成价格同盟,统一价格是连锁经营的主要特点之一,从竞争法的角度看,统一定价剥夺了农资购买者对交易价格的谈判权利,由于连锁经营本身减少了农资市场的经营主体,作为农资购买者的农民会由于缺乏选择而不得不接受连锁经营者的价格条件;滥用优势地位,排斥其他经营,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希望竞争对手越少越好,连锁经营者也不例外,基于其连锁经营的强势,可以通过价格、质量、政府的支持等手段排挤其他小规模的农资经营者,逐步使其优势地位成为垄断地位。
农资连锁企业反竞争行为可能导致的市场危害后果是:
(一)农资连锁经营会排斥小规模经营者
农资连锁经营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展的,把生产规模比较大、质量好的企业联合起来,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以严格控制农资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在加入的时候往往很多小规模的生产经营者没有达到这些标准而被排除在连锁经营的网络之外。这种模式降低了政府监管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资市场上价格暴涨、假劣农资充斥市场的状况。但是,作为监管主体的政府,监管才是政府的职责,不能为了其监管的便利而过度干预市场的经营。另一方面,政府的推动,很大程度上给连锁经营者做了宣传,也间接否定了市场上的其他经营者,这本身就造成了市场主体竞争的不公平状态,有违市场竞争的原则。
(二)农资连锁经营可能导致垄断
连锁经营体系里的生产经营者,由于经营过程中间环节减少,信息共享,建立品牌等规模效益的形成,成本不断下降,同时由于其技术水平比较高,质量也比较好,那么在同时具有了成本低、质量好的优势时,在市场同等条件下,就有更大的利益空间,这利益空间可能是经营者自身取得,也有可能是通过统一定比较低的价格,让利于市场上的购买者使农民得到优惠。但是,不管是企业自己得利还是让利于消费者,都在客观上会提高连锁经营者的市场竞争力,从 而使得其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当市场占有率到了一定的比例的时候,统一的价格联盟就很可能造成对其它生产经营者的限制,通过控制价格,来限制竞争,从而排挤其他的生产经营者,因为小规模生产经营者的成本往往比较高,在价格竞争中很可能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被迫退出市场。市场上农资连锁经营者们占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并控制了价格的时候,垄断就形成了,这时农资连锁经营在市场上的地位就不能保证其进入市场时的初衷了,此时必然会损害农资消费者的利益,也就是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三)农资连锁经营会助长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农资连锁经营都是以某一区域为一个范围发展起来的,一个区域的农资连锁网络形成,需要有稳定的货源,稳定通畅的物流,以及渐渐形成自有品牌。当一个范围内有了稳定的市场链条时,这对于政府的监管来说是非常轻松的,此时往往会为了维持本来就比较稳定的市场秩序而对外来的经营者或者品牌进入这个区域制造各种阻力,形成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农资市场的充分竞争,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农资连锁经营可能损害农资消费者的利益
对于所有的生产经营者来说,如果能控制市场和操纵价格,就能少花成本而获得超额的利润。而要控制市场,限制其他的生产经营者对于普通的生产经营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并凭借这些优势在竞争中取胜。农资连锁经营模式,把优势的企业进行联合,就提高了他们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当连锁经营网络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将会对其他的小生产经营者造成威胁,限制和剥夺他们的利益;同时也限制和剥夺了消费者对于商品和价格的选择权,使他们处于不利的地位。
农资连锁经营者为了占领市场时会用各种优惠和承诺吸引消费者,也在这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从而慢慢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值得担忧的是,当农资市场中,连锁经营者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后,他们的承诺可能会因为竞争的不足,监督不够而得不到实现。市场上的农资产品也不一定能保证质量和服务,因为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更少了,而且信息也不对称。在农资市场上,购买者本来就处于信息弱势,对于产品的质量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而且购买的选择本来就少。连锁经营发展壮大之后,改变了市场结构并形成优势地位的时候,购买者的选择余地就更小了,信息的不对称也会更加严重。这对于购买者来说地位就更加不平等,保护农资消费者利益也就无从谈起。
农资连锁经营的弊端防范
尽管农资连锁经营有许多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资市场上的混乱,保证了农资的质量、价格和服务,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隐患,需要有相关的制度来防范和限制其弊端,从而推动农资连锁经营的有序健康发展。
(一)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就农资市场而言,作为政府两大职责是:要保障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要保护农民也就是农资消费者的权益。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加强监管是主要的方式。但是农资市场的监管往往会走向两个误区,一是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二是为降低监管的成本而只监不管。这两种方式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市场竞争秩序。农资连锁经营是政府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其中不少企业都享受了政府给予的税收、信贷等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在市场管理上,监督检查不能因为是被扶持企业而放松,应该就连锁经营这种模式建立相应有效的严格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对农资质量和服务的检查要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农资市场关系到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政府应当加大监管力度,调整监管方式,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有效保护农民的权益。
(二)保护小规模农资经营者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而保持相当数量的经营者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如果片面发展连锁经营,排斥小规模的农资经营者,就会导致在特定的市场区域内竞争对手的减少,从而形成有利于连锁经营者的市场格局。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连锁经营者就很可能利用其在农资市场中的特殊地位,损害农资使用者的利益。在家庭承包经营的体制下,农资使用者是广大的农民,由于知识水平、交易经验和农资使用规模的制约,农民本来在农资市场中就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农资经营者通过连锁经营取得优势的市场地位,必然会强化二者在农资交易中的不平衡格局。因此,为了鼓励竞争,保护农资使用者利益,就必须在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的同时,保护小规模农资经营者的利益,建立农资市场有序竞争的机制。
农资连锁经营的其中一个隐患是可能形成农资市场的垄断,而且是在政府推动和扶持下形成的优势地位,往往造成的市场障碍更加严重,《反垄断法》出台将使其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另外,农资市场是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是关系国家安全的特殊产业,因此,对于农资市场该有特殊的规制,应该在给予保护和扶持的同时保证农资市场的适当的竞争空间,才能引导农资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严厉制裁农资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对于各种采取违背公平、诚实信用的行为,应当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进行处罚,以保护其他农资经营者的利益,保护市场竞争秩序。
(四)提高信息透明度
由于农资市场上,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农资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因此,经营者应当提供相应的、充足的、真实的信息,让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能够充分行使选择权。
综上所述,农资连锁经营对于保证农资质量安全,建立良好的农资市场秩序,保护农民权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经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农资市场的质量安全问题,却也给农资市场的竞争公平性带来了隐患,可能造成农资市场的反竞争行为,比如不正当竞争、限制竞争甚至垄断等市场障碍,因此,笔者建议,为保证农资连锁经营优势的有效发挥,防范其弊端,应该加强和完善市场监督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另外,呼吁《反垄断法》对农资市场做出特殊的规制,并尽快制定和实施,使得市场法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