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艺术设计

课程艺术设计

时间:2022-02-28 11:4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艺术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艺术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就业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安排、组织下进行,而教学的内容则主要依据艺术学科的教学体系决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设计课程,只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不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式能转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为就业奠定基础。在这个大学生就业难的时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职业岗位,实现就业。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职业的工作技能,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化痕迹依旧明显。目前我国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普教改良型”课程模式。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全部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部门比较擅长从学科的角度分析技术发展的前景,但是并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考虑该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导致艺术设计课程中存在学科化痕迹。与此同时普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家长都认为,在就业之前应该打好理论基础,这一思想使得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部门对学生设计经验的累计和实践能力不重视,最终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市场中失去了竞争能力。

(二)课程开发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市场调研流于形式,制作的调查问卷十分简单,对调查的结果也很少去具体分析,完全是走过场。虽然很多艺术院校都提出了“校企共赢”的口号,但是在实际进行的时候只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进行想象,这种凭空想象出来的课程体系会实际的岗位要求之间必定存在差距,校企合作不能发挥出最佳作用。同时,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论证以及后期管理缺少相对应的评价机制,不考虑效果如何就直接实施。而由于缺少监督机制,导致效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三)目标定位过于片面。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目标是希望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关的行业中成为相应岗位的优秀人才。但是这一教学目标经常被片面的理解,课程设计也就会出现偏差。首先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学科型的影响,导致在艺术院校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毕业之后不能适应岗位工作。其次,艺术设计课程的设计部门并没有对技能培养的内涵充分认识,也不重视从素质、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上述三点可见,我国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发展并不完善,笔者认为只有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措施

(一)树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从我国教育部的《2007年度高职高传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可以发现,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指明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开发理念。总结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思路有四个方面:第一,要承载市场需求,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职业岗位的工作目标相结合。第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应该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融入岗位职业资格内涵,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艺术设计课程。第三要在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对其它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在各门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第四,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课程改革的需求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培训,以丰富艺术设计课程的内涵。抹去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学科化”

(二)提高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科学性。艺术设计课程存在的目标是为国家提供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满足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而社会的需求,只有从社会调研中才能明确。所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发部门应该在开发之前首先进行具体、详细的社会调查。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行业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在进行了市场需求分析以后,认真编制调研报告,把握市场以及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再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互相沟通,为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在充分分析、论证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由专家与技术骨干进行沟通总结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就业岗位中需掌握的知识。以此为依据作为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三)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制定。注意不能太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而是把整个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发的方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中尽量使学生能够获得实践机会,在工作岗位中明确所学专业的作用。总结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一体系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专业主要学的是什么,学习了有什么作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次的调研和反复的实践,这些都需要我国的教育部门认真完成。笔者相信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必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岗位能力。

作者:李毓姝 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学武,胡福志,闫瑞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研究——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

第2篇

网络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技术问题和教学问题,更是一个艺术问题,网络课程的设计水平直接体现设计者的艺术修养。网络课程设计最常用的载体是网页,网页的艺术设计,日益被网络课程开发者所注重。网络课程一般包含着一个主题内容,或文学,或艺术,或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等等的信息传授。每一个主题下面又有不同的分支以及具体内容,因而以主题为支撑点,选取最有代表性,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可视形象

具象形象.元素制作成各个画面和界面,从而构成认知手段和审美感知。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包含着网络课程设计者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确立了网络课程主题(主体)之后,首先要明确和熟悉设计的对象和构成的要素。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可以概括为多媒体元素和界面设计两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元素是指构成网络课程的内容,如文本、背景、按钮、图标、图像、表格、颜色、导航工具、背景音乐、视频等。与普通的课程内容设计一样,它们是实施教学并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根本,都要遵循一些共同的指导原则,比如科学方法、准确性、完备性等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上,网络课程内容不再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教科书文本,而是以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即多媒体元素组成的微教学单元。

我们可将界面设计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一般来说,技术对教学原理产生的影响是中性的,网络也是如此。我们既可将网络课程设计成“电子翻书器”,也可以将其设计成学习者的“良师益友”。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技术的进步上,而更应注意教育规律、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的实现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的表现力。例如,图像与抽象图形、三维图象、文本等在屏幕画面设计中的大小与位置,图像与动画、视频片断的交互切换快缓的节奏,图像与背景的深浅、冷暖,按钮与热点形状大小的位置,图像与图形的造型、色彩以及位置等等安排问题,就要求设计者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而制作出生动、和谐、

美感的界面,整合出整个课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节奏和韵律的格式,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中进入网络学习的世界,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知识信息。要注意的是,网上多媒体技术发展很快,如新的压缩方式、流媒体技术,还有动态网页设计和交互性-包括构建并管理网上多媒体数据库.技术———/012345、/67、893960:2;1、<=60:2;1、等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元素在网络课程界面设计中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广泛,使学习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艺术效果。

二、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原则

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之一的网络课程,除了具备普通课程设计所遵循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等原则外,由于其表现形式、运行方式和承载功能的不同,还应具有自身的特殊设计原则。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整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主题鲜明,条理清晰

视觉设计表达的是一定的意图和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给观赏者。诉求的目的,是使主题在适当的环境里被人们即时地理解和接受,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这就要求视觉设计不但要单纯、简练、清晰和精确,而且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

作为视觉设计范畴一种的网络课程艺术设计,其最终目的是达到最佳的教学主题诉求效果。这种效果的取得,一方面通过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或主题思想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条理性处理,使之符合学习者获取教育信息的心理需求和逻辑方式,让学习者快速地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对网络课程构成元素运用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进行条理性处理,更好地营造符合教学设计目的的视觉环境,突出主题,增强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注意力,增进对网络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只有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才能实现最佳的主题诉求效果。具体可以通过对网络课程的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条理性的把握运用来达到。

条理清晰,这是设计网络课程时要坚持的最重要艺术设计原则。网络空间中有两种最基本的组织方式:一种是“树状结构”,也就是整个站点有一个树根(即主页),在主页中列出整棵树的主干,建立站点的主要超链接,在每个网络课程中又有次一级的树枝。这种结构的站点条理清楚,容易查找,但略显单调。另一种为“网状结构”;这种结构有一个中心的网络课程称为主页,在主页中又有各个网络课程的超链接,进入每个网络课程,都可以找到其它网络课程的超链接。

只注重主题思想的条理性而忽视网络课程构成元素空间关系的形式美组合,或者只重视网络课程形式上的条理而淡化主题思想的逻辑,都将削弱网络课程主题的最佳诉求效果,难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出现平庸的网络课程设计或使网络课程设计以失败而告终。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任何设计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设计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设计存在的基础,被称为“设计的灵魂”;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设计的内容就是指它的主题、形象、题材等要素的总和,形式就是它的结构、风格或设计语言等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一个优秀的设计必定是形式对内容的完美表现。一方面,网络课程设计所追求的形式美,必须适合主题的需要,这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前提。只讲花哨的表现形式以及过于强调“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脱离内容,或者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的表现,网络课程设计都会变得空洞而无力。

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单纯、对称、均衡、对比、调和、呼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因素,其中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在这个基本原则下,应从结构、权衡、变化三个方面去求得形式的统一。设计者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深入领会主题的精髓,再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到一个完美的表现形式,才能体现出网络课程设计独具的分量和特有的价值。另一方面,要确保网络课程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不要为了炫耀而使用冗余的技术。那样得到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只有通过认真设计和充分的考虑来实现全面的功能并体现美感,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通过局域网上因特网的学习者同样也受到网络传输速率的限制。制作网络课程时,图片、声音、动画可以使网络课程看起来生动形象,但要控制网络课程的字节大小,一个画面通常不要超过1/23,如果超过了./23,就应该考虑是否将一个画面分为两个来呈现,千万要避免制作超过!//23的画面(包括文字、背景、声音、图像加起来的总和),否则,就不符合传播信息的“快捷性”特性,使网络课程内容不能很快地到达学习者,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质量,损害了学习者的情趣和积极性。这种技术要素影响了传达信息的效果,因而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网络课程具有多屏、分页、嵌套等特性,可以对其进行形式上的适当变化以达到多变性处理效果,以丰富整个网络课程的形式美。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注意单个页面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同一主题下多个分页面组成的整体网络课程的形式与整体内容的统一。

设计整体性和编排多变性

网络课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它要表达的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内容、主题和思想,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里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它以满足学习者认知、技能、情感领域学习目标的实用和需求为目标。设计时强调其整体性,可以使学习者更快捷、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它、掌握它,并给人一种内部有机联系、外部和谐完整的美感。

节奏与韵律称为节律。反映在网络课程各种媒体的编排上,学习者希望获得有规律的节奏和韵律产生的,激起情绪上的反应,从而对课程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谈节律,首先要求的是网络课程艺术设计的融合性与连续性的节律。虽然网络课件适应学习者的有选择性的学习,可按需要向前翻页、返回、中英文选择等,不像电视教材那样的单向性和不可逆性,但制作仍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原有的知识结构来掌握节奏。如果界面所反映的知识信息。

如对概念的理解和文字内容的配合次序、逻辑性等的顺序跳跃性太大,图像内容违背逻辑规律和色彩的协调,会造成视觉疲劳,觉得整体结构上松散,导致学生理解不深刻、不透彻,致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主体界面,需要各种媒体因素的重复、间隔、交替、渐变等的整合统一。“有变化、但不混乱;有秩序,但不单调,寓变化于整合中”。

网络课程的整体结构形式是由各种多媒体元素组成的。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强调页面各组成部分的共性因素或者使诸部分共同含有某种形式特征,是求得整体的常用方法。这主要从界面、色彩、风格等方面入手。这自然涉及到屏幕画面布局的均衡、衬托、对比的美学法则了。或对称,或衬托,或对比,或均衡,它们与节奏与韵律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强调变化统一中的变与不变。对称与均衡主要体现均势不变;衬托与对比却相反,强调变的一面,寓变化于统一整合之中。衬托作为对比手法的一种,它的运用是设计中采用率最高的一种。衬托可以使界面的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明显,对视觉形成强烈的刺激和张力,让学习者加深感觉,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另外,象图像与背景的深浅对比、静与动对比、冷与暖对比、疏与密对比、虚与实的对比等等也是常用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强调网络课程结构形式的视觉整体性必然会牺牲灵活的多变性,因此必须注意:“整体”应是“多变”基础上的整体。例如,一些课程在内容上,其结构与普通教材十分相近,沿用着课堂教学中的叙述方式,一味强调学科的逻辑性和内容的严密性,而忽略了远程教育自身的特点。有必要提醒设计者,在课程设计中须克服这种定势思维,决不能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经改造硬搬上网。常规教育与远程教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远程教育中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处于经常分离的状态,学生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目标。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必须立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和保持课件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在这里,界面的布局、知识的表述、问题的设计、练习与思考题的设计等都应十分认真地加以推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富有挑战又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

技术与艺术的整合

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进行的,设计者不能超越自身已有经验和所处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限制。优秀设计者正是在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得到了完全的自由,一种想象和创造的自由。网络技术主要表现为客观因素,教学艺术创意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课程设计者应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网络技术规律,注重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才能穷尽技术之长,实现艺术想象,满足学习者对网络课程信息的高质量需求。

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媒体之处,就在于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都以线性方式提供信息,即按照信息提供者的感觉、体验和事先确定的格式来传播。而在环境下,人们不再是一个传统媒体方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表达之中。这种持续的交互,使网络课程艺术设计不像印刷品设计那样,发表之后就意味着设计的结束。网络课程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络课程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配合网络课程不同时期的教学策略,以及学习者的反馈信息,经常地对网络课程进行调整和修改,在保持网络课程视觉形象一贯性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新的网络课程设计作品。例如,在替学习者考虑得很周到的网络课程中,导航提供了足够的、不同角度的链接,帮助读者在网络课程的各个部分之间跳转,并告知学习者现在所在的位置、当前页面和其他页面之间的关系等。

第3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生、就业、课程改革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art design was born the employment status investigati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higher vocational art design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born measures, and art design lif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rational Suggestion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art design birth, employment, 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艺术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生就业的关键,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艺术设计生的就业。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下就业要求,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一、高职艺术设计生就业现状调查

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特对当前艺术设计行业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本次调查的艺术设计行业的企业有53家,主要苏、浙以及上海一带的广告企业。

1、专业技术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生就业的关键,是实现就业和提升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

2、学历区别、院校区别、外貌长相、院校的知名度、其他专业以外的能力越来越不被企业所重视,甚至有些企业提出只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哪怕没有学历也会被企业所重用。

3、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工作经验、逐渐被一些企业所重视,在调查中被企业所重视的力度逐步提高。

4、通过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求职的基本技能要求高,甚至比专业技能要求还要高,求职的基本技能是实现就业的关键,依靠专业技能为基础的求职基本技能是企业考察用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5、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是企业考查用人的重要内容。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以电脑实践创新的能力是艺术设计企业用人考察的重点。其中包括言谈举止,团队协作,营销等等。以电脑实践操作,当场绘制广告作品——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公司惯用的用人考试项目。以上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就业的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艺术设计生就业现状分析

1、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艺术设计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能有效的提高就业成功率。其中沟通与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于设计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基本专业技能的能力,是培养就业能力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艺术设计生就业形势下的要求,也是解决广告生难就业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的就业部门,应该积极的从多种渠道组织开展就业培训,提高我们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国家也应该从经费和人员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学校也应该多方的联系和组织。最好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就业课程,这种课程的开设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从理论还要有实践,进行不同的就业理论和实际的指导。

2、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是实现就业的关键,也是我们都能认识到实现就业最有用的能力,但学生在实现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提高得了的,尤其是在就业过程中很好的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质量更是一个长远培养的过程。从长远来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和就业岗位结合,要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适应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3、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也可以看出企业在关注艺术设计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关注适应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及学习能力,确不太关注大学的毕业院校的和毕业学历,从这点可以看出,艺术设计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工作经验等是可以弥补学历和毕业院校上的不足。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自信方面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专业技能。提升个人能力,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走出教室,进入企业,通过实践进行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企业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比较前沿的工程技术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的艺术设计新的信息和新的理论指导作用,帮助企业解决面临新知识更新的困境。通过两个方面共同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沟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来改善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企业用人脱节的关系。

4、通过艺术设计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来看,企业对艺术设计生并不满意,即使就业的艺术设计生,距离企业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满足企业的要求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培养艺术设计生的就业能力是个长期的过程,自艺术设计生入校起就要培养艺术设计就业能力,有就业的意识。现在很多的院校都在重视学生的就业,各个院校都在开展就业培训,据我了解,都是停留在毕业生的阶段和择业的环节,大多数都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只是单一的,没有从全局角度考虑。艺术设计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培养的过程,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

5、通过调查,艺术设计生自入校起就应该进行就业培训,应该把就业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应该把就业培训贯穿于整个艺术设计学习的生活中。应该把高校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就业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高校办学的好坏。要在高校内形成人人为就业,处处为就业,事事为就业的良好局面。

三、艺术设计生就业现状对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通过调查分析,对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具有现实的意义。

1、加大专业技能培养的力度,这种专业技能培养是艺术设计生就业的关键,也是就业内力支持。课程的重点应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应该从专业的理论中走出,应该充分的运用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艺术设计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加大应用能力的培养,简单的理论死记硬背式的教育,是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艺术设计设计者,更不用说什么专业技能了。加大实践设计课程的力度,解决设计能力的锻炼。

2、加强实践的内容的多样性。实践的多样性能从各个方面锻炼艺术设计生的实践能力,不要只是在课堂模拟实践的一个题目进行实践的设计的死板教学,要走出课堂,与企业联系,真正步入实践,进入企业,真正的和客户进行交流,和客户对话,让自己的广告设计作品满足客户的需求,真正体会到学习理论和实际结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摆脱那种空谈理论或者空谈实践的教学理论化的形式。

3、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增加艺术设计职业的知识。艺术设计生要具备职业认知能力,应该想尽各种方法,获取职业信息,认知职业性质与特点,职业的前景,职业的环境,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职业的地域特点、单位特点和岗位特点。只有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特点准确、充分的把握,才能有针对性的掌握和学习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在就业过程中赢得成功。准确的认识艺术设计职业,还能找到职业的兴趣点,确定就业的职业目标,给自己的就业求职的过程中确定一个奋斗目标。

4、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高职生本身就是比本科生从学历上矮一截,高考的失利,从而在心理上就有一种阴影,感觉到不如本科生,不如名牌大学的学生素质高,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情绪,同时又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要求高薪、高地位、高享受、高舒适等在心理上的追求虚荣感。另外在择业的过程中经受不了挫折。所以在教学过程就要求培养良好的艺术设计生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心理挑战。所以艺术设计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树立就业的信心,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消除高职艺术设计生的自卑情绪。让学生认识到学历的不足可以用专业技能补足。培养艺术设计行业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

5、加大电脑短时间的创作的技能培养。几乎每家企业就业面试都进行此项环节,短时间的创作技能的培养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在课程设置中也要开设短时间创作技能课程,有人说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只有短时间创作搞好了,就业面试才能被企业认可。

6、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生的学习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刚刚学过的新知识,都有可能随时过时,在课堂学的知识都有可能是被淘汰的,所以要保持一颗时时刻刻学习的心,适应不同的环境,学习不同的新知识。就业过程中,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保持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心,走向社会要学习,走向企业要学,走向工作岗位要学习。有很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是进行在企业内二次学习,适应不同的岗位学习,因此,学习能力更为重要。艺术设计者要求具备的知识更为宽广,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天文地理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习。因此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课程设置过程要更为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形势下,提高高职艺术设计生的就业竞争力,从培养高职生的课程进行改革,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培养人才,提高高职生艺术设计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王巍 《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时代经贸2010年12月中旬刊 190期

马于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及其创新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0期

文东升《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年2期

梁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年2期

第4篇

关键词:装饰图案设计;创意思维;表现技法

装饰图案设计并非依言语及声音来表达,它是通过现实的材料(物质)来表现的,所以在意识、组织的构成及设计之前最重要的是要亲自体验诸如材料和工具、表现理念等如何利用,打破某种材料是如何使用先入为主的固定观念及模仿的习惯,才能找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这种学习不能以功利性的知识来传授,也不能只凭观看就能学会,重视使用过程,自己亲临实践才能真正谙熟技法要领。在学院派的教学体系中,过多地注重教学、记忆和应答,对重视个人亲身体验和原创性开发的意识均比较淡薄,很少有人去探求发现有关材料(物质)在装饰图案创意中带来的无穷变化和创作情趣,只求安逸的、传统的描绘和一般的表现技巧,长此下去只能成为一般的传统匠人,阻碍了创意思维的发展,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独特的作品,即使有了创意的概念,也会因其缺乏实践难以付诸实现,这是狭义观念和保守思想所致。装饰图案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构思和审美,对表现技法也应予以重视。表现技法是作品外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表现,而形式又是构成作品的主要因素,所以应重视材料、工具、制作手段构成的形式美。

在装饰图案设计中,使用的材料及工具是变化多样的,应广泛涉猎,只要有可能的不妨都加以实践。古人云:“喜爱才能精于此道”。在艺术实践中,对于表现技法的探求要有兴趣和毅力,持之以恒,通过培养感觉、独特思考,用自己的头脑、双手融合材料工具来完成装饰图案造型表现。对兴趣的培养是装饰图案设计的首要条件,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培养和学习的,天生不可强求,但后学则多是表现为自己的一种精神追求和求知愿望,经验的获得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必然会引发对问题深究的动力,兴趣也会由此而生。其次,对审美的培养也是装饰图案设计的必备条件。审美源于一种心态,急功近利、寻求捷径肯定无法使自己的作品有超逸的品格。因此,要多看、多学、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个性品格的作品。装饰图案创意构思的表现展开是由认识和选择物像开始的,随着这种认识和选择,对表现的主题进行整合变化,将技法这一处理的手段恰如其分地引入其中,使作品得以最后完成。图案技法创意的设计者应凭着敏锐的思维感性、超凡的想象和与内容相符的技法赋予媒材上的点、线、面、体一种特定的结构以及比例、组织、肌理等效果。装饰图案即使是采用同一种手法表现,也会因为设计者使用的工具、笔触、肌理、造型等不同,使形象产生不同的风格变化。在工具材料的选择上,纸张要尽可能地收集现有不同质地的纸张,如各种印刷纸(铜版纸、白卡纸、白板纸、胶版纸、牛皮纸、各种颜色的特种纸等);各种绘画纸(油画纸、素描纸、水彩纸、水粉纸、高丽纸、宣纸等)以及工业用的水磨砂纸、包装用的瓦楞纸、纤维织物等,根据收集的纸张及材料,选择描绘工具进行试验;画笔要选择衣纹笔、叶筋笔、小白云笔以及水粉笔、油画笔、记号笔、绘图笔、圆珠笔、马克笔、炭笔等,然后在纸或其他媒材上进行试描,并根据不同工具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来决定纸张和工具。上述的这些做法一般是在图案制作前应探索、尝试。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图案技法创意都是在秉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它作为图案形式美的一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法的探索提倡原创性,它要求设计者要有勇气,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和丰富图案创意技法语言。

艺术设计离不开实践,实践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各种传统和现代的工具给了我们众多的选择。工具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多的新工具不妨加以尝试,同时传统的工具也可以找到新的用法,应该多思考、多动手。有时我们在实践中不经意间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用液体蜡画在宣纸上,背面涂墨产生的效果;用棉线蘸上融化的蜡弹线,背面涂墨产生的肌理线;用秃笔蘸蜡液画出肌理斑驳的蜡纹再罩墨产生的肌理……另外,电脑绘图软件也能为我们提供模拟绘图效果。装饰图案设计的表现除了特定的媒材表现外,还要学会用综合材料来拓展表现方式,如水粉、水彩、丙烯组合运用;彩色铅笔、水彩、色粉笔组合运用;油画、丙烯组合运用。注意对先后程序、色层交叉及复合与单纯等因素的巧妙安排,就能获取十分丰富而生动的特殊效果。另外,在画面上选择多种平面材料进行剪裁、拼贴也可以使画面的装饰效果大为增强,如先用粗纹水彩纸、高丽纸用蜡油肌理法制作肌理后,拼贴并绘制图案;用报纸、印刷品、摄影图片剪贴作画均可利用它们的自身肌理、图形等构成因素,既合情理又有偶然的视觉效果。在装饰图案设计中,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制作步骤,具体制作步骤如下:灵感来源(图片)变化依据意象草图草图展开定稿图案制作。为了让作品从意象构思到设计制作等诸多环节得到连贯,并将最后的注意力集中在技法创意上,首先要大胆地做与表现内容相关的技法尝试,其次设计出至少两种以上的可行性方案,最后遴选一种进行制作。“艺术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部分务必使设计者通过生活的亲身或间接感受以及对传统、现代艺术的理解,确定设计目标,从作品题材上进行选择,如人物、动物、风景、植物花卉、器物等。再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提炼、取舍、归纳。

意象草图阶段是装饰图案原始设计不定规的阶段,也是作品构思模糊阶段,这个构思过程非常重要。构思草图应从多方面展开,选出一种理想方案进行制作。草图展开部分是对已经拟定的草图进行放大,并对构成图案的造型元素、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统一整合,确定造型表现语言。最后是图案制作部分,任何一种制作方法都会因为制作层面上的变化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表现方法应该使表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对制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边描绘边梳理,善始善终完成制作。装饰图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古至今被人们传承与应用。装饰图案设计不是自然和生活的直接再现,而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再创造。学习装饰图案设计应从创造性思维和学习传统经典图案、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感悟力和审美能力上下功夫,要关注生活,勇于实践,掌握装饰造型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使感知与心象重合,才能从容地创作出全新的装饰图案。

参考文献:

[1]杭鸣时.色粉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庄子平.装饰图案设计技法创意[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3]王宙川.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5篇

一、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地域化必要性

1.保护传承与创新本土文化

从宏观上看,艺术设计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的责任。从微观上看,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有用的、与时俱进的设计人才。我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着自身的地域文化风情和文化特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应引导学生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挖掘与调研当地文化特征,结合当地文化特征开展艺术设计创作,并且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地域优秀文化,开设与地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相关的艺术设计课程。各地高校可以通过对当地地域文化、人文精神、民间艺术等的实践与研究,结合现代设计与传统艺术,将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在设计中,为了使学生给今后艺术设计生涯打下牢固基础,教师可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横向文化借鉴和纵向历史继承手法。上升一个高度来看,各高校设置地域性艺术设计课程还具有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发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2.确保专业特色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明确课程设置的方向,各高校应给予本土艺术审美取向或传统文化表现足够的重视,将地域文化特征突显出来,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理念。何为定位?就是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找到自身的劣势与优势,找到在全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因所处环境与发展背景的不同,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教学特色与课程设置,且所产生的影响各异。学校综合因素必然会对每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不同的地区特色也会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出来。在地域文化根基下,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做到术业有专攻,打造出独特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设置艺术设计课程

地域文化独具特色,且源远流长,其传统的文化传承至今发挥重要作用。地域文化涵盖了文化遗存、民间信仰、生活习性、地方语言等内容,象征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每个人血液中的乡土情。对于河北唐山而言,当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设置课程。第一,从师资方面来看,为了对外展示和传播本土特色文化,以及培养学生对本土区域文化资源的良好传承,教师应具备多元化文化发展教育理念。此外,还可吸收、利用、借鉴其他区域文化资源,如聘请陶瓷艺术大师、泥塑艺人等当地民间艺人走进高校课堂演讲、授课、亲身演示等。第二,增加调研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观察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社会文化,鼓励学生面向社会、走出校园。如,将当地某人文环境作为重点分析的对象,结合风土人情、历史特点、地貌地形等开展景观艺术设计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当地人文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特征,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对绘画设计方法和景观理念有一定的掌握。第三,教师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审美价值取向与艺术表现形式充分融入课程设置,从而提升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竞争力、塑造品牌专业、深度建设专业内涵。在选择授课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当地特色进行选用。如,河北唐山地方院校可以在设计中应用皮影元素。另外,因唐山市是经历了大地震后重新建造的,因此,还可以将凤凰的元素融入设计,取凤凰涅槃之意。第四,从课程的设置来看,为了丰富学生人文素养,还可开设选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地域风情。还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在课程的设置上,因唐山玉田是我国民间泥塑艺术之乡,泥塑艺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学校可以设置泥塑等相关课程。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整理、收集相应的教材、图书等教学资料,如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本土民间艺术素材等,都将其纳入教材讲义。

三、结语

对于地方性艺术院校而言,要塑造学校品牌、突出办学特色,就必须在结合地域特色进行专业设置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并确保在教学中融入多元化文化发展教育理念,还可吸收、利用、借鉴其他区域文化资源,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观察力。多元化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因而各民族、各地区艺术形态的本质与内涵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各高校应结合传统与现代,进行多视野、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教育,构建现代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作者:王钦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第6篇

一、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信息化的进步,教育教学也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网络背景下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是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和讲解,而大部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迫于外界压力或用被动消极的态度,以此对待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超额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这就是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突出的缺陷。教学实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学习的意义,获得学习的乐趣。在教学方式转换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细致讲解,而不是从头到尾进行灌输。同时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对待自己扮演的角色,认真履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义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取丰富知识,当学习遇到困难时,用积极的态度寻求帮助,在探索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只有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使网络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利用值达到最大。

二、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的运用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网络对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巨大贡献,将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广,在教学过程中,将资源进行综合和筛选,在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在现实教学中,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所推广,但在网络课程推广过程中,也不断凸显出其弱点和缺陷,比如,网络课程不能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不能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个别分析和讲解,这样就使得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使学生的困难问题越积越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恶性循环。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同时也需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利用教师的监督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其难点和困难问题,根据不同的个性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帮助其尽快解决,将网络资源网络课程的推广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艺术设计教程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快速提高。

三、要进行网络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网络课程教学的发展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让学生享受更多的资源,同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机会和学习机会大大增多,补充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空白。网络教学和网络资源的推广过程中,大部分是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理论部分进行教学,通过更丰富的资源的更充足的创新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灵感,这个方面的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相似,通过已有的理论知识来丰富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认同。但是艺术设计课程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来巩固和提高,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对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更要在课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理论,让理论反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实践作为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找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设计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模式,达到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四、结论

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需要先进的思维方式和超前的创新模式,网络带给艺术设计学科鲜活的生命力,让更多艺术设计课程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共享,为更多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在网络推广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提高学生主动性,让其更好地享受网络带来的福利,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对学生特点和个性进行分析,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是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网络技术的发展仍有空间,它的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网络技术水平的发展必定会促进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陈静单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第7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创新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名称:甘肃省非艺术高校艺术设计创新营造实验课程研究(GS[2015]GHB0919)

为了让实验课程教学达到实验的目的,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实验教学环节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真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考核方法的制定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课程活动的质量。

一、非艺术设计院校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的现状

(一)考核方式单一无创新考察

创新意识是设计从业人员的核心素质,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非艺术设计学校艺术设计实验课程考核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作品和实践报告,非艺术类院校实验课程考核体系,依托工科性质的量化标准,这种模式不符合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实验报告考核方式不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绘画实践和设计实践课程的要求,导致非艺术设计类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考核不符合专业特色,考核方法不完善,不能科学的制约评价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实验情况。很多非艺术设计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重视实验课程,值体现在设置中比重相对较大,但在教学管理和考核上却淡化了对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的考核要求,忽略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验与工科类实验的区别与特殊性。

(二)实验课程考核的主观性

艺术设计实验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实验教学方法及过程都主观制定,随意性很大,对实验课程考核只停留在实验报告和平时考勤,对学生实验真正的意义无涉及,缺乏科学性,作品考察只作为辅助参考。造成很多学生对于实验不重视,应付心态较强。艺术设计实验课程不同专业考核要求相同,平时实验考核没有考略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学生的课程体系和学习内容的差异性,未从专业角度出发有效进行评价,没有达到考核促进培养的目的。

(三)实验课程考核缺乏公平性

非艺术设计院校考核实验课程内容由任课老师自行自定,学生不了解老师的考核标准,出现了老师在考核评分中的随意性和人情分的影响现象,考核评价缺乏公平性,考核标准缺失。使实验课程考核不能反映教学效果,实验没有真正达到实习的目的,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无法完成对自我的认识。

(四)实验课程考核功利化现象严重

大部分学生是迫于毕业压力,要求分数过关就好,对学习态度比较消极,他们对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学习习惯依然是高中的学习状态。实验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果有设计方案或者制作等,学生能力不行的有找人代做作业的现象。这样的实验考核方式只看结果和学生成绩作为奖学金评定的依据的要求。使学生养成应付的心态,对待实践课程的学习重视不足,无法认清自己要掌握的知识的情况的意义和目的。

二、探索创新的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实验课程教学考核是一个多重评价综合性的问题,它既包括学校、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效果的评定也包括学校对指导教师的评定。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有效的实验教学管理和考核,对实验教变化性学水平和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实验课程教学评价团队

艺术设计是一门教学模式灵活的课程,具有的不同专业方向的应用型学科,因此特定的课程性质决定校内外实验课程环境的多变性的特征,也使得不同专业方向实验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在考核评价方面,应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特点,对应性的进行实验教学环节当中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方面的考核,结合实验课程的目的和意义。邀请一些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行业领域里的专家,组成评价团队进行课程考核评价,一方面让学校对专业特点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生专业情况,给予后续就业打下基础。对教师的实验课程指导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情况,给予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同时给予教师及时反馈,及时改善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实验课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在每门实验课程结束之后,将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一次集中性的展示,实验教学评价团队给予指导和评定,改变通过学生实习报告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检查评价水平,而不是一个笼统的评价分数或一个简单结论的做法,结合多方意见及时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帮助教师对实验课程进行完善改进,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促使每个教师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开展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采取不同的评教方法,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验教学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地实验课程考核的方式,如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将学生实验课程过程中的作品参加各类各级竞赛,也按获奖等级计算不同的工作量。也可以通过选课的情况体现教师的评价情况,学校一般采用学分制,每门课可有几个老师同时带,选课人数少的,会自动取消教师课程,通过由学生从多角度对任课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课程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建立实验课程学生考核体系

对于学生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形式,由教师、学生、教学评价团体共同构成评价的主体,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学生的实验过程由学生互评,占分30%;实验态度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由教师评占分40%;实验的成果可由相关考核团队进行评价,占分30%;通过这种综合全面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的考核和督促学生实验课程学习的态度,教师通过学生互评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中真正需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在自己的教学中可以对知识和内容进行调整,在企业团队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习中可以有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四)注重实验课程过程考核

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课,其考核方法应具有不同的针对性。例如艺术设计绘画技能、手绘技能的实验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绘画表达技能,该实验课程重点在平时的技能训练过程。实验考核应该采用过程考核的思想方法。从课程前期准备、课程过程的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过程中技能掌握过程中对问题解决能力、实验报告和作品等方面来考核绘画、手绘能力作为实验考核的结果。在实验课程过程考核方向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艺术设计类的学院的考核标准。美国教师采用对学生实验课程学习过程的的理性化评价标准,包括出勤率、平时课堂的实验过程问题解决能力,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最终完成的作品几个方面考核。实验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表达次数及能力、对实验过程问题解决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以及和其他同学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实验课程的授课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比较重视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引导,学生不会出现作业拖拉的现象,最终成绩采用综合评定结果。实验课程过程中的比较和评价通过作业展览形式表现。可以借鉴的是,在我们的实验教学考核中,加强对学生进入实验室实验过程的评价,不再是对学生实验课程结果的评价。实验课程教师可将一门实验课程分若干时段考评。在老师的实验考核也注重过程考核,教师多进入实验室,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这样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实验过程的表现,客观的做出成绩评定。

(五)建立实验课程整体考核体系

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应包含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侧重对过程评价,不仅评价教师的指导过程,而且也要考核学生的实验过程。建立评价体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监督教师和学生,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实验能力的提高。因此,既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也要有专项评价也要有综合评价,能反映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实验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其考核标准可以部分量化,对于较难评价的问题,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评价。重点的艺术设计实验课程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方式细化,其课程评价体系中应包括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结构的评价、课程设置的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等方面。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指标体系、获取评价信息、信息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的处理五个阶段。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的制定应该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培养目标的差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实验评价系统。评价的过程同时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使教师和学生出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不是成为被动的接受评价的产品。考核过程中教师、学校要通过应当吸收多元化评价主体们的意见,而不是为了满足单一评价主体的意愿而改变自己的实验教学发展计划。学校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实验课程评价体系中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办学风格,这才能满足学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非艺术设计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实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学生们的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掌握每位学生的专业水平,艺术设计实验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不仅对学生实验过程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因此仅凭一个作品或者一纸试卷,无法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组件考核评价团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灵活和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考核,针对艺术设计不同专业建立立足本装也发展特色的考核评价细则。及时反馈实验课程中教学的不足,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实验课程中能力提升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适应以后的工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锦林.艺术设计专业重过程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研究[J].包装世界,2014(5).

第8篇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陶艺课程;项目化教学

中国陶艺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非专业陶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装饰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陶艺不仅仅是传统的“道器并存”以实用形式存在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更多融入到环境艺术之中,成为环境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成为了专业必修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相对保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笔者经过多年的陶艺教学,不断实践与研究,进行陶艺课程的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为载体,以陶艺创作为手段,在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对整体装饰空间的氛围营造以及风格把控能力。

一、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在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不仅要满足其功能性,同时还要具备精神意味的满足。比如自身的居住空间,以及除了自身居住空间之外的其他空间环境,如购物空间环境、休闲空间环境、娱乐休闲环境等,人们对这些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就担负着去创造美好空间环境的重任。

(一)教学对象。

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均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对于绘画,电脑设计等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立体造型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师资与设备。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陶艺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很多陶艺教师甚至都是由雕塑专业的教师担任,或者是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兼职,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陶艺教学设备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般非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设备上都只是具有完成相应教学成果的一些简单设备,例如一些拉坯机,手动转盘,电窑等。像球磨机、练泥机、泥片机、吹釉机等都还达不到专业院校的水平。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陶艺课程无论从教学受众群体还是教学主体上,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装饰艺术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的以培养陶艺设计人才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与审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并且能够设计与制作出符合环境空间风格的陶艺作品,以陶瓷为材料最终创造出更好的环境空间装饰效果为最根本目的。

二、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单向化”显著,学生创新能力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学习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多数学生仍然保留着初高中时期的教师单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缺乏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设计本身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创造性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这种“单向化”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创造力的缺失。大多数学生在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缺乏创新能力,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赏析,不但不能用来借鉴与激发创作灵感,反倒是成了学生们直接拿来进行抄袭的样本。这种抄袭性、模仿性设计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时间较短,一般都只有60学时到80学时左右。陶瓷制作是一个复杂的工艺,一是要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历史以及陶瓷的制作工艺,二是在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三是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成型、烧制。陶艺作品的制作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然而作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不可能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去完成一件陶艺作品。当前我们的陶艺课程,大多时候都是顾头顾不了尾,时间短,任务重,制作工艺又相对复杂,很多工作例如上釉、烧窑等,在安排的教学时间内都无法完成,只能占用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去进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形中对下面的课程造成了影响。依据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陶艺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传授技能与改变思维模式并重。

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在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改变,从设计模仿,改良,转向创意理念的提升和原创性设计理念的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如同社会上电脑速成班里的学生,只是单单掌握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同时我们的任务在于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等问题。

(二)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设置,要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要有别于陶艺专业的陶艺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范畴内的陶艺课程。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强调环境空间的设计,在这样的前提下,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环境空间而展开,以空间环境为主体,进行相应的陶艺作品。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更加明确陶艺作品的创作目标,同时也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一个东南亚风格的休闲会所设计中,需要设计一件陶瓷香薰器皿。这时,我们所设计的陶艺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它一定是要与东南亚风格会所相融合的,无论是它的造型、装饰都要与大的环境空间相统一。这样很好地避免了学生盲目进行陶艺创作,节省了大量的前期构思的时间。同时,制作的陶艺作品还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整个项目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陶艺课程在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是因为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同时让装饰艺术设计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改革,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可以通过陶瓷这种特殊的材料,结合自己设计的空间风格去创作相应的陈设元素与摆件,在提高了学生们艺术修养的同时,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具有原创性,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陈淞贤.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J].现代陶艺,1995

第9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进步,如今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学生学习是以将来的工作为目标的,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以后的工作,所以针对他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工作过程导向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创新开发。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内涵与思路

1.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的基本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指的是在中间环节进行工作分析活动,是以中间过程为核心进行科学的对工作流程进行分析。这是一个丰富的概念,不仅涵盖了作业方的要素,还要完善工作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要素。所以在对陈设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就需要有着丰富的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撑,基于工作过程就是在自身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在教学一体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核心能力。

1.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不同于传统思路的,对于传统课堂知识的传输教学方式是颠覆的,打破了教师在传统课堂上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进而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对课堂进行重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在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知识技能进行吸收,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对此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编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技术为核心实施岗位与职业发展的课程知识观,受教育者不再单纯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是模拟自身真实工作环境与情景的状态下去学习,从简单的工作到复杂的任务一步一步的成长为陈设艺术设计的成熟工作人员。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研究

对于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考虑到学生的工作过程导向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接受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的也不局限于理论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需要师生共同进行探索,也需要相关设施的配合。

2.1校企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营

专业实训基地的投入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保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就要求大量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与工作环境中进行,对于陈设艺术设计来说就需要宽阔的工作场景与必要的工作材料,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满足不了的,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进行操作的教学环境,而与学校周边的相关企业合作是一种节约资金且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设一个实训基地或者是在企业中进行实训教学,打造一个专门用于学生实践的实训环境,是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基础。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对陈设艺术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去讲授知识而学生单纯的去听去学,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而改革之后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职,帮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融汇知识与掌握技能。

2.3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过硬的教师团队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人才甚础。这样的改革下对于教师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改变了传统教师只掌握理论的状况,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掌握扎实理论的基础下更要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然而如今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教师中能够满足要求的不多,这就需要对于这些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帮助他们适应改革后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可以聘用企业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来教学,弥补现有师资力量的不足与缺陷。只有不断的完善师资队伍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

3.1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原则

对于陈设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发需要遵循一些原则,首先是预见性,陈设艺术设计的工作需要结合时下的流行因素,所以教师在教授时应该考虑到未来学生工作时的流行元素,这样学生在未来步入工作的时候能够减少适应的时间,也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次是多元性,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多方向的去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共同能力;最后是实践性,学校培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使用学习的知识去工作,这就要求学习的内容必须有较强的实践性,应该能够在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存在与理论中。

3.2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创新要素

3.2.1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总体开发始终注意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就需要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核心转而以技术为核心,技术知识的构建能够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的目标,相关的知识也是学生能够在工作中使用的有效知识,这样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也可以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

3.2.2陈设艺术的个性化陈设艺术设计的课程教学实际上应该是有无限活力与无穷空间的,设计的理念可以一致但是设计的方案可以是无穷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样的材料空间不同的设计人员不会有一样的设计,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去进行创新,鼓励学生遵循自身的想法去实施,鼓励个性化,尽可能的避免对学生进行统一化规范化的教学,如果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模样那可以说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第10篇

一、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新要求,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已显现出越来越多的欠缺,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在考核内容方面,未能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有机融合。就目前来说,社会上缺少的不只是懂理论的设计家或只会使用工具进行制作的设计者,而更缺少懂得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融为一体,可以创作出体现当前社会观念和文化作品的复合型设计师。从现实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过于关注实践技能训练的考核内容,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技能两者的结合。第二,在考核方式方面,重点关注了对考核对象的技能考核,而针对其在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考核较少,遏制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三,考核主体较为单一,主要为任课老师,未能将考核对象学生作为考核主体之一,也忽视了企业、社会等第三方的评价。由于考核主体的单一性,造成了任课教师成为考核评价的唯一评价者和实际操控者,这也使得学生习惯以任课教师的思维模式、创作手法和喜好作为学习模仿的对象与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第四,在成绩评定方面,没有把成果和过程这两种评价予以有机结合。现行的考核评定方式往往是“一考定乾坤”,这种方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比如老师的知识背景、喜好、工作责任心、情绪等,会造成不同的老师对某一考核对象的评定结果不同。另外,在考核结果的评定上过于注重成果评定,对过程的评定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评定方式对学生的考核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二、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趋势与举措

基于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改革,诸如考核的内容、主体、评价方式等。包括在课程考核评价中,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将评价具有的激励、反馈等功能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机制;针对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涉及技能、知识、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确保评价内容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而在考核评价方法上,推广分层次考核,同时构建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老师的评价、公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有机融合起来,进而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需重点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构建效果和过程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为以下内容。

1.改革考核内容,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增强评价的职业性

按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特征、内容以及面向对象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革新课程考核的相关内容。制定的考核内容应可以准确体现学生在理论、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掌握和理解情况,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地重复书本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让课程考核能对考核对象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予以准确全面的评价,可根据经济社会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多元化人才的要求,把公司真实生产运营的综合性项目设置成考核内容。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及专业技能有效地集中在某一个项目中,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真实掌握情况,还能够反映出他们所学的各种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贯通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改革考核形式,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

在充分研究与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特点及课程属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将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分为理论考核型、技能考核型、作品展示型等多种形式,各课程具体采用何种考核形式由专业负责人及课程负责人共同商定。(1)理论考核型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考试方法,不过并不能因为其具有传统性就把其放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之外。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基础艺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其教学目标是以“必须、够用”为度,其目的也是提升他们在艺术理论方面的综合素养,促使其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之后的专业实践打下基础。艺术设计需要创新,创新又来源于设计者的灵感与顿悟,而灵感和顿悟又源于设计者的文化积淀和长时间的修持。强调技能,并不是说不开展理论方面的学习。所以,这种类型的考核,主要应用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课程教学上,如艺术史论课。通过理论考核,能够加强考核对象对艺术设计基本理论与原理的掌握,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实践考核型实践考核型,主要适用于注重技能操作类的课程,其考核的重点是强调操作技术和技巧的熟练运用程度。如电脑设计软件(AUTOCAD、3DMAX等)、设计表现技法等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进行作品的创作或者完成相关操作,然后按照他们完成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3)理论实践结合型理论实践结合型,是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类型,这种考核方式不但重视学生对理论方面掌握情况的考核,还重视他们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其开设的很多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考核方式进行考核。(4)作品任务型其含义是课程完成后,学生将完成的作品交给老师进行考评,老师根据他们对作品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价,诸如招贴设计等。一般来说,学生都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相关作品,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自定主题或根据需要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最后,由老师根据他们作品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价。(5)作品展示型作品展示型,也属于任务作品的一类,其不同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评价主体除了有专任教师还有企业行业的专家,甚至学生代表也可作为评委之一。另外,完成的作品不仅要提交还要布置展示,展出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成品展示、喷绘展示,在如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也可采取网上展示及微信公众平台展示,这样的展示方式传播速度快、时代感强、学生乐于接受。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不仅可利用专家组的评分,也可利用观众的评分,或是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作品展出效果的比较,能够将各个专业、各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纵向对比,进而反映出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性。(6)团队考核型团队考核型通常是因为一项大型任务(作品)完成的需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或小组,团队成员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之后由任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考评组对团队作品进行评价的一种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适用于一些专业综合性较强且需多人参与的课程,如建筑结构模型制作、企业CIS设计与制作等。团队考核型的评分,是由任课教师、企业行业专家、学生多方主体参与评分。教师和企业专家首先对作品的总体成效给予考核等级(不同的考核等级对应不同的分数区间),学生团队成员再根据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和表现在评定的等级分数区间内进行自评和互评,最终得出个人成绩。和其他考核方式相比,这种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对学生在综合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方面的考查。(7)企业参与考核型企业参与考核型是指将企业项目、企业规范、行业标准引入课程,将企业项目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对接。企业派设计师作为兼职导师担任课程的实训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担负学生实训指导的任务。此种考核,因为企业的参与,其考核评价往往以企业岗位的标准为考核标准,将设计成果被企业采纳的情况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适用于一些专业综合课程。如工作室研学,通过企业参与课程教学与考核,拉近了学校教学和企业岗位要求间的距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企业工作的艰苦与乐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8)课证融通考核型课证融通即指将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把该专业的教学要求和企业对职位的要求对接起来;把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起来;把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起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高度融合。课证融通型考核即将课程考核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的职业资格考证有机融合,认可和接受将学生的考证成绩视为考核成绩。

3.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关注成绩评定的合理性

为全面考查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改革“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考核评定方式,将过程考核贯穿考核评价过程的始终,以学习工作过程的实际表现和成效为重要参考,最终实现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的有机结合。尤其在一些专业综合课程教学中,学习的过程是工作,在工作中完成学习,所以考核应该涉及各个过程和环节。同时采取适当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等方式来帮助其形成竞争思维和意识。在学生学习时,有部分任务是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的,目的就是锻炼和提升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部分的任务则需要学生通过相互间的合作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因而过程考核包含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两种形式,考核过程中可将两种形式交替进行,最终实现课程考核的多样性与考核评定的科学性、公正性。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主要途径。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集设计、工艺、管理等于一身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不但能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他们在创新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因此,改革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主体与考评机制刻不容缓,只有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最终实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作者:任健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路铠铭.高职高专教育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探索.焦作大学学报,2014.2

第11篇

文章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从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内涵与思路,从实践角度探讨了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的相关内容,指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学业与就业的直通。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内涵与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环节着手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即以生产过程为核心起点科学设置工作流程的一种工作分析行为。基于工作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主要涵盖了作业方面的要素(如作业条件、作业环境、作业情境等),完成工作所必备的核心能力、关键技术要素等其他要素。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时一定要有丰富的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的支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是建构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基础之上的,重视研究如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颠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接受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重新组织建构课程,使受教育者在项目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技能的吸收,学习基础理论,获取职业核心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置结合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强调了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素养的锻炼和专业训练。我们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以技术为核心的“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知识观,构建策略—创意—设计—执行职业能力模块课程项目技能的课程体系。受教育者在模拟情境和真实工作岗位上学习项目化的工作任务,从单一工作技能向复合工作任务循序渐进,由初学者逐步成长为陈设艺术设计的行家里手。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设置与改革有利于学生获得全面、有效和有用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技术技能。高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开发,既需要我们大力进行探索与创新,同时也需要一些实施条件的配合。

1.校企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

专业实训基地的大力投入,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必备基础和物质保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实践和课程体系建构,大量教学内容需要在模拟和真实情境中进行,对模拟生产情境和真实工作场景要求高、需求大、使用频次高。所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撑作用无可替代,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认真贯彻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和协同创新的精神,借助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多方筹集资金,提升实训基地的装备与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教发展方针,大力寻求企业的强力支持,与企业合作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打造良好的实训环境,顺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到位。

2.实施基于工作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

高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工作导向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内涵是为了学生的行动而学习、通过学生的行动而学习,即通过高职教学改革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旧有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灌输的学习状况,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体系。在这一新体系中,教学活动中心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学生独立或者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包括搜寻专业信息、自主制订学习方案、积极参与项目化工作任务、参与学习效果评测和学业成绩评价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在全部学习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

3.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人才基础。大力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优秀的师资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受教育者职业核心能力的获取,离不开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辛勤付出与大量参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者不但要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相关理论素养,能够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还要具有突出的职业实践能力。但是,反观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实况,作为教师队伍中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基本上从各大院校毕业后直接踏入高职课堂,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一线实践的工作经历。这就需要我们花大气力真抓实干,通过多项举措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熟悉企业实际项目运作流程,逐步缩小工作导向教学与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考虑从企业一线择优聘请行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以弥补现有师资的不足。最终我们要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合力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2009年以来重点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工艺方向)作为试点,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出装饰陈设相关课程,将最终的毕业设计定为与岗位一致的整套陈设方案设计。在装饰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以陈设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陈设设计与制作技术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

1.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原则及要素

第一,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工作过程导向开发原则。预见性:准确分析和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所需要学生具备的专业职业技能。基础性: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发展和增强学生潜在能力。灵活性:兼顾工作能力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配合。多元性:注重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共通能力。实践性:包括职业的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及实践的可操作性。第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要素。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年龄、知识基础、专业根底、可塑性是设计课程必须考虑的要素,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要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专业——课程内容应反映本专业中最有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社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及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和制约因素。以上三要素应综合考虑。

2.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创新

第一,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在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中,只有有效知识才能被称为工作过程知识,建构这类技术知识的过程对于引导劳动者达成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总体开发始终注意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陈设设计与制作技术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陈设行业所需的设计协调及制作的技术能力。第二,逆向设计课程。依据装饰艺术设计相关行业职业的工作要求,调研核实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核心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据此设置出所需的装饰陈设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技能课和职业素质课程。课程改革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如本专业的纺织品设计、挂饰设计、灯饰设计、家具设计、花饰设计、陈设项目策划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突出了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空间设计能力、陈设设计能力、手工艺制作能力三大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

3.陈设艺术设计课程开发实践

第一,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美术系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经过数年的研究试验与调整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将课程知识与岗位技术直接挂钩,构建了陈设艺术设计实用技能学习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平台。第二,陈设艺术的技术性与个性化,使它在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方面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和无穷的活力。特别是纺织品设计、家具设计、灯饰设计、挂饰设计、花艺设计等人才输出,都是企业需求的热点所在。因此,院系与企业先后共同研发了色彩搭配、纺织品设计、挂饰设计、灯饰设计、花饰设计、家具设计、陈设项目策划、毕业设计等主干课程。第三,把本专业学生输出方向确定为面向陈设设计公司、艺术设计公司设计部等,工作岗位定位为上述公司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各类配饰设计师助理、配饰设计专业绘图员等。本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学习上述岗位所需的实用技术知识,目前,本专业所培养的陈设艺术设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它充分显现了陈设艺术设计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及项目化工作任务的特征,实现了课堂学习、虚拟情境实训、生产性顶岗的直通与对接,使学生能够直接向一线生产师傅、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等学习工作岗位知识技能。陈设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借助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岗位作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力,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性。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改革实效息息相关,要真正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这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冯卓茹 胡晴 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注:

文章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教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陈设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5092)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12篇

职业岗位群是指与工作内容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相近或有较大关联的一组职业或者职业岗位。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各具体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岗位能力,凝练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遴选项目课程,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加强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形成课程体系目标。因此在具体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课程体系目标应当尽量包括该职业岗位群所应当具备的技术应用、生产操作、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及服务等职业岗位。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方向职业岗位群设置:初始就业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包装设计师、包装设计员(四级)资格证,职业发展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平面设计师、装潢美术设计员(三级)资格证,职业迁移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广告设计师、广告设计师(三级)资格证。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明确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不仅要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在确立课程体系目标时不仅要坚持$能力本位%,重视学生职业岗位知识及技能的教育,也要融合STC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职业生涯中所需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有效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有效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在确立课程体系目标之后,将行业、企业的设计执行标准、工艺标准、材料标准等融入项目导向的核心项目课程,并依据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制订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内容应为学生提供足够实践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加强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高艺术设计类高职生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建设及调整优化高职课程体系内容时,应重视建设与专业技能培养相匹配的综合性实践条件,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新知识与技能,获得实际岗位工作经验,增强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显著的差异是高职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更突出,高职教育只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好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任职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习得专业岗位能力,使课程体系内容有效,适应市场需求。

三.合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设置是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体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一般来说,基础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基础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是从事所有职业所应必备的技能或能力,如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人际交往等。专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基础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合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职业素质类、项目导向类、职业规划及学业总结类课程。有效的课程体系结构应当重视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就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方向课程体系结构如下:一级模块包括职业素质工学模块课程、项目导向工学模块课程、职业规划与学业总结模块课程三个部分。职业素质工学模块课程下划分为基本素质模块课程、造型基础模块课程、设计基础模块课程、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四个二级模块,其中基本素质模块课程开设有大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中外工艺美术史、消费心理学、广告文案、品牌推广等课程,造型基础模块课程开设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包装效果图手绘表现技法等课程,设计基础模块课程开设有图案设计与软件绘图、字体与版式设计、商业插图等课程,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开设有中国画、影视广告等课程。项目导向工学模块课程下划分为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品牌形象设计与营销策划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包装装潢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顶岗就业实习模块课程四个二级模块,其中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开设有包装材料与纸盒结构、容器构造与AutoCAD等课程,品牌形象设计与营销策划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开设有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产品宣传手册设计等课程,包装装潢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开设有印刷工艺与制版、丝网印刷、袋装系列包装设计、纸盒系列包装设计等课程,顶岗就业实习模块课程开设有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职业规划与学业总结模块课程下划分为职业规划模块课程、学业总结模块课程两个二级模块,其中职业规划模块课程开设有职业规划专题讲座、就业指导等课程,学业总结模块课程开设有学业总结专题报告等课程。

四.科学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科学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应当采用多样的课程开发形式,重点是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解决实践问题,保障课程体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课程体系开发实践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是适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这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方法是指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立专业培养目标所指向的专业岗位,以工作岗位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为依据,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找出职业生涯发展中阶段、任务、能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为相应的学习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开发方式一般适应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对于非专业的、不能工作过程化的、不适合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技术完成的课程,就应借用学科分析等其他开发方法。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根据采用多种开发技术,提高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及评价策略

有效课程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建立起课程监控与评价机制,对课程体系及单门课程的开发方案、课程开发方案评价、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实施结果评价开发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及评价应分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两个方面。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应建立学校、院系和各专业工学部三级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标准的评价,形成对教学的多角度评价,保证教学评价客观合理。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应引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及行业企业技术考核标准,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学校专业评价体系相结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在项目课程考核评价时候可采用项目团队内自我评价、项目团队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答辩、校企联合考评等较为丰富的评价形式。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