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

时间:2022-10-25 20:4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锻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锻炼

第1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 原则 体育目的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076-02

体育锻炼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来锻炼身体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从事体育活动过程。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以及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都有重要意义。从遗传与变异观点看,对改善与提高下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体质,有着重要作用。

|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参加体育锻炼者,对已设定的行为目标所采取的一种主动。体育锻炼本身是一个克服自身惰性,战胜各种困难的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自我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就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一部分人能认识到体育锻对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作用,并从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把身体锻炼作为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自觉的、积极的,是“我要练”。而另一部分是“要我练”的学生,虽然也在锻炼,但未能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因而锻炼时,态度消极被动,身顺而心违,收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自觉性锻炼的要求:

(1)明确目的,端正动机

有的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出于对某项运动有兴趣,也有的是出于好奇心,还有的怕体育课成绩不佳,影响自己的学业等。

(2)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

在开始从事体育锻炼时,无论对内容、方法的选择或对运动负荷的安排,都应从有利于培养兴趣人手,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调动锻炼的积极性十分重要。

2经常性原则

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体育锻炼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体内异化作用的加强,进而得到 恢复过程同化作用的加强,加快体内物质的合成,从而使机体内部的物质得到补充。在体育锻炼对人体给予刺激的过程中,每次刺激都产生一定的作用,这种刺激使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得到强化,机体结构和机能产生新的适应,不断增强体质。如果坚持经常锻炼,使之成为作息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会形成生物钟节律,有助于提高锻炼效果。反之体育锻炼时断时续或长时间停止锻炼,已形成的动作技能就会消退,身体各种机能、素质就会慢慢减弱。因此,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已取得的锻炼成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保证锻炼时间、次数、强度的衔接性和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经常性锻炼的要求:

(1)合理地安排锻炼间隔

在每天的生活中,要有规律地坚持体育锻炼,合理安排时间,开始可隔日一次,适应后再增加次数。

(2)锻炼后产生肌肉酸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随着机体的适应会逐渐消失

在此之间,锻炼者要有毅力去完成每次锻炼的内容,保证锻炼时间和质量,不断增加锻炼的信心。

(3)锻炼要持之以恒

体质的增强和素质的提高,都是经常刻苦锻炼的结果,而人的运动能力,也不仅仅是运动器官的能力表现,往往取决于内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等整个机体的适应过程。同时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个复杂的协调过程,要从不适应过渡到完全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要通过不间断的锻炼,达到从量变到质变。

3渐进性原则

体育锻炼必须按人体自然发展、机体适应性规律和超量恢复原理,逐步积累增强体质的效果。而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应反映体育锻炼发展过程的必然性,按合理的顺序逐步提高。

每次锻炼的负荷量应在机体能承受的范围内。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原来的负荷会变得不再适应,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即增加负荷),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循而不进,只能使体质保持在原有的水平。如果循而冒进,将会损害身体健康。

渐进性锻炼的要求:

(1)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2)运动负荷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般应在逐步提高 “量”的基础上,逐步增大运动强度。锻炼后既有适度的疲劳感觉,又感到胜任愉快,然后再加以调整,以取得新的锻炼效果。

(3)体育锻炼时应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人体活动能力的提高,要经过上升阶段(机体适应过程)、稳定阶段(机体进入工作状态)、下降阶段(机体产生疲劳),所以每次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身体“预热”,减少肌纤维之间的摩擦。结束前应做好整理放松练习,尤其是早晨或寒冷的冬天,更应重视准备活动,这样可以防止运动损伤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4全面性原则

体育锻炼应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并且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

人体是一个整体,务器官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局部机能的提高,必然促进机体其它部位机能的改善,当某一运动素质得到发展时,其它运动素质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某一方面的锻炼与发展,也会对其它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单一,会给锻炼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机体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在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时要做到全面发展。

全面性锻炼的要求:

(1)身体形态锻炼和内脏器官的锻炼要紧密结合,使有机体全面、协调地发展

在肢体锻炼上,利用各种徒手操、韵律操、健美操,能使身体形态匀称的发展,在内脏器官的锻炼上,要以有氧代谢练习为主,除了走、跑交替,匀速跑、滑冰项目之外,健美操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机能水平,达到身体形态锻炼和内脏器官锻炼的内外结合,协调统一。

(2)身体素质锻炼要全面发展

因为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一项素质得到发展,将促进其它素质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还应看到,各项身体素质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一面。如长期只从事力量练习,心肺功能就不会得到较大提高;长期只从事长跑锻炼,耐力会有很大发展,而速度、力量素质不会有较大提高;长期只从事身体一侧肢体的活动,另一侧肢体就不会得到发展。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既要注意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也要有所侧重发展几项素质和弥补自身薄弱的素质锻炼。

(3)要注意心理素质培养

我国古代的养生学家认为:“形须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讲的就是锻炼身体和精神相互依存,不可缺一。现代运动心理学实验研究,在锻炼过程中,增加默念(即念动)练习,对完成动作和提高身体锻炼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收到健身、健体、愉悦心理、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5适量性原则

参加锻炼者应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强度。前者指完成练习的时间、次数、组数、距离和负重总量。后者指动作速度、练习密度、间歇时间、难度等。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锻炼的效果,实践证明,运动负荷太小,对机体刺激不能引起功能的变化,锻炼效果不明显,运动负荷过大,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增强体质,而且有损于健康。

运动负荷的大小,应因时、因人而异。同样的运动负荷,对青少年来讲可能是小,而对老年人来讲,则可能过大;对个体来讲,同一个运动负荷,在锻炼初期是适宜的,但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机体产生了适应性,就可能小了。然而,适量的运动负荷也不是长期不变的锻炼模式,随着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调整。为了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通常采用以下脉搏控制的方法来确定锻炼负荷。

(1)一个人接近极限运动时的脉搏率(假如是200次/分)减去安静时脉率(假如是60次/分)的70%,再加上安静时脉率的基数60次,是对身体影响最好的运动负荷。即适宜的运动负荷=(200-60)0%+60=158(次/分)。

(2)以脉搏率150次/分以下(平均是130次/分)运动负荷的指标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3)以180次减去自己的年龄,作为锻炼时的每分钟平均脉搏率。

适量性锻炼的要求:

第2篇

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

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是智力形成的根本因素。在儿童期,神经系统的形态就已经较为完善。脑的重量,脑细胞的数量,基本上已接近和达到成年人的标准。因此,要发展青少年的神经系统,主要在于采用跑、跳、器械运动、球类比赛等多种体育运动,来加强神经元的兴奋,使其中的蛋白质和核糖白含量明显增多。

因为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神经元营养过程的加强,也就是蛋白质综合过程的加强。运动时,神经元处于抑制疲劳状态,上述物质含量相应减少,但运动后,这些物质便回复或超过原有的水平。并且,运动后血液供氧量的提高,对改善连接神经元的突触的传递机能也具有明显的效果。有效的身体锻炼还使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加强,促进和调节人体内分泌的功能,从而起到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特别是一定难度和强度的体育锻炼(如各种比赛),能有效地刺激神经系统控制和指挥人体的工作能力,使大脑神经细胞的分枝增多,神经系统的联络更为复杂、完善。

锻炼,获取身高、体重的发育优势

人的身高、体重的发育,一生中有两个高峰:第一次是婴儿期,第二次是青春期。此后,身高增长减慢,至25岁骨化完成则停止生长,而体重仍可发生变化。

常言道:“先长腿骨后长腰”,说明身高的增长主要是腿骨(长骨)和脊椎骨的生长。因此,青少年在骨化之前,经常进行对称性的体育锻炼——奔跑、体操、武术等,都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骨细胞营养物质的供应,提高骨细胞的生长能力,促进骨的生长,使骨的长度增加,横径变粗,骨密质变厚,骨重量增加。但应注意:青少年时期骨的弹性较大,坚硬性不够,容易变形。因此,在进行单臂支撑、投掷、单脚踏跳等非对称性练习时,不要忽视对侧肢的相应锻炼。

人体的肌肉发育与其他器官相比显得较为缓慢,直到30岁仍有增长的可能。从生理上来讲,儿童、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中的水分逐渐减少,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逐渐增多,使肌肉的重量和肌力不断增加。

这表明,在青少年时期可采用循序渐进,连续不间断的锻炼方法,逐渐加大运动强度,多进行一些力量性的体育锻炼,以使人体的肌纤维迅速变粗,肌肉的体积不断增大,对形成魁梧健壮的体格有明显的效益。

坚持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

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日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予体育锻炼。值得注意的是:体育锻炼除了要讲求科学的锻炼方法之外,还要注意讲求环境条件的卫生。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对人体是不利的,尤其在污染的环境里进行体育锻炼,对身体更为不利。一般来说,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质污染。空气污染主要影响陆地上的体育锻炼,而水质污染主要影响水上的锻炼,其它还有噪音等。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相对要比一般人大些,尤其是运动时呼吸加快,吸入有害气体要比不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多,所以在污染的环境里进行体育锻炼,不但好处不大而且危害健康。

这里谈谈怎样选择体育锻炼的环境:

1 水和花草树木多的地方,尘埃少,空气新鲜,在这些地方进行体育锻炼,氧气充足,可以满足人体最大摄氧的需要。

2 在交通要道口,由于含硫的煤和汽油的燃烧,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较多,应该远离这些交通繁杂的十字路口和街道进行锻炼。据测定;居住拥挤,房屋简陋的地区,有害气体污染量并不大,甚至很少,在这些地方进行体育锻炼,从环境上讲,比在交通要道上要好些。

3 强烈的噪音,可以刺激人的神经,使心跳加快,时间长了,还会使人的注意力减弱,听觉的敏感度降低,影响语言和音乐的知觉。即便是一般的噪音,也可以扰乱人们精神上的安宁,引起厌烦感,时间长了会影响身心健康,应该选择噪音小或没有噪音的地方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有益于身心健康。

4 科学证明;阴离子可以改善大脑功能。据测定,室内空气中每立方厘米只有40~50个阴离子,而室外的院子里街道上,阴离子就增至每立方厘米100~200个;河边,花草树木多的地方、野外等,可达750~1000个;尤其空气新鲜的山谷、喷泉、瀑布附近竟多到两万个以上,在这些地方进行体育锻炼,对身体非常有益。

符合以上条件的地方很多,象各机关单位院子里的开阔地方;各处的公园和街心公园;小河、湖边;较僻静的马路、林荫道等,这些地方都是适合进行体育锻炼的地方。

第4篇

关键词:幼儿;体育;科学锻炼;强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缺乏运动而引起的体能低下,会造成多种健康问题。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最好砥石,运动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从小锻炼,将受益终身。

一、幼儿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体育锻炼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有利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骨骼生长需要不断地吸收蛋白质和无机盐(特别是钙和磷),人体必须有足够的维生素才能使钙和磷很好地吸收。户外活动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另外,体育锻炼中,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中心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使肌纤维变粗,肌肉血液供应好,毛细血管增多,促使肌肉强壮。

(2)、有利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运动中,肌肉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因而改善和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

(3)、有利心脏的生长发育。经常运动的幼儿,心肌健壮,跳动次数比一般少,这是心脏健康的表现。“您的心脏就是您的健康”,这是联合国“世界卫生日”提出的口号。

2、体育锻炼能使幼儿更聪明。

一个人是否聪明,主要取决于大脑的功能。幼儿大脑需氧量占整个人体需氧量的50%,体育锻炼消耗大量的能量,为了满足运动的需要,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从而保证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大脑工作时的能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体育锻炼还可使体内胰岛素工作正常,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发挥“聪明”功能。

3、体育锻炼能增强幼儿的抵抗力。

锻炼与不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就大不相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经受各种气温的刺激,尤其是在冬季,能更有效地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幼儿适应环境,抵御疾病的能力。

4、良好的体能是学习和工作的保证。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我们的调查表明,经常参加运动的幼儿与同龄幼儿相比,平均身高4厘米以上,肺活量多200毫升以上。此外,体育锻炼还能改善幼儿的心理气质,形成热情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怎样从小进行科学锻炼

1、锻炼时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明确锻炼的目的和意义,讲究锻炼的科学性和兴趣性,调动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在锻炼过程中,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兴奋情绪中。

2、注重身体的全面锻炼。

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发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等各项身体素质,提高生活劳动所必需的跑、跳、投掷、攀登和游泳等实用技能。在锻炼中培养果断、机敏、勤奋、吃苦耐劳、大胆沉着的意志品质,起到健身、强身、养身之功效。

3、音乐、棋类可提高锻炼效果。

音乐能调节运动时的情趣,在优美动听有节奏乐曲的伴奏下,能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棋类活动是一项比智力、比体力、比技巧、比意志、比作风的全面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列宁曾形象地把棋类活动比喻为“智慧的体操”。它同样可以起到开发智力,增强体质的作用。

4、锻炼应掌握时间和量。

体育锻炼要遵循人体的生理机能规律,而不是时间越长、越剧烈越好。每天活动持续时间为1小时左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在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三、幼儿锻炼时应注意的问题

1、空腹时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长时间清晨空腹进行锻炼,体内的能量大量消耗,对身体不利,最好适量进食后开始轻微活动,使休息了一整夜,长时间处于安静状态的肌肉、关节及内脏器官积极活跃起来。

2、饭后不立即进行剧烈活动。

饭后,人体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统,此时如进行剧烈运动,血液就会流向运动器官,以保证肌肉工作的需要,造成消化系统血液供应不足,胃肠蠕动减慢,影响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正常进行,严重的会导致胃痛、消化不良、溃疡等疾病,一般在饭后0.5~1小时再进行活动比较合理。

3、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洗澡。

因为运动,消耗大量能量,必须等人体各系统机能恢复正常后(大约半小时)才去洗澡。

4、剧烈运动后切忌暴饮。

因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会将血液稀释,使血量增加,加重心肾负担,同时稀释胃液,导致消化功能和食欲减退。运动后,饮适量的淡盐水,以补充因汗水带走的盐分,千万不要喝生水,以免大量病菌带入体内、感染疾病。

四、锻炼过程中的身体自我检查

第5篇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到2000年人人实现保健,学校学生是重点,“九五”期间学校体育工作明示要在继续抓好普及的同时,狠抓质量,提高效益,把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因而学校要为现代化建设提高素质高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发展学校体育。尤其要抓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项目的训练与测试。这是因为“标准”规定项目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是全体学生唯一必须参加学习的体育内容,是衡量学生体育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因此狠抓“标准”实施中的薄弱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提高达标率就成为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体育测验的项目共设五类,这五类包括了力量素质、速度耐力、弹跳素质,每一类中都有几个项目,可任选一项来进行测验,我校近年来努力提高学生达标率,取得了很大成效,其主要经验是:

①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了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使之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②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有兴趣地自觉地进行体育课外锻炼。因为学生一周只能安排上一次体育课,而这一次体育课也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安排素质练习,拨苗助长适得其反,只有在课堂上教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学生长期自觉坚持锻炼达到锻炼效果。

③选项对达标成绩影响很大,正确的选项能大大提高达标率。选项恰当,学生的达标总成绩能提高几十分,甚至上百分。通过对长沙交通学院二年级83名男生的铅球与实心球、引体向上与屈臂悬垂,100m与50m跑达标测验,发现在短跑类达标测验时,绝大多数老师都愿选择50m跑,认为它省时省力,且分数和测100m跑差不多。可是,我们实测的结果却大不相同:100m达标成绩的最小值比50m的高出35分,最大值高出10分,平均值高出17.87分,有93.244%的学生100m成绩高于50m的成绩,且高出20分以上的占71.42%。100m达标成绩中,优良率达39.07%,分数在60—75分之间的学生占51.56%,学生的成绩全都在40分以上。而50m达标数中,只有8.06%的优良率,60—75分之间的学生只有29.03%,成绩30—35分之间的学生占59.67%,还有3.22%的学生成绩在30分以下,不能达标。在投掷类达标测验中,大部分同学和老师都愿意选择实心球项目。认为其达标分要高于铅球的分数。经分别对两个项目进行测验,发现铅球与实心球达标分相比,最小值高出10分,平均分高出7.65分。有67.68%学生铅球达标分高于实心球达标分,只有21.65%的学生铅球分低于实心球的分数,有39.99%的学生铅球分数比实心球数高出20分以上。在测铅球达标时,只有1.49%的学生没有达标,而测实心球时则有12.12%的学生没达标。铅球达标的优良率高出实心球2.79个百分点,铅球成绩有44.77%在60—70分数段中,而实心球成绩有40.91%在30—55的低分数段中。同样,我们也对学生引体向上与屈臂悬垂的成绩进行了调查分析,首先大部分师生也普遍认为引体向上达标分高于屈臂悬垂,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屈臂悬垂的达标率远远高于引体向上。

因此,在条件允许下,老师在测量同一类达标项目时,应考虑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的差异性,尽量多选几项进行测验,取最好的一项成绩记为学生达标成绩,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达标成绩,也有助于学生经受多项锻炼

第6篇

体育锻炼方案如下:

1、负重练习法。负重练习法即载负重量进行锻炼,它要求锻炼者按一定的次数、重量、标准和动作频率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使用杠铃、沙袋等锻炼身体和增强力量素质。

2、重复锻炼法。重复锻炼法是按预定内容反复进行某一锻炼的方法。如重复进行60米加速跑4到6次,每次跑后间歇1到2分钟,且每次跑的距离和速度不变。主要用于发展下肢力量和速度素质。

3、综合锻炼法。综合锻炼法是在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为促进身体各部位的全面发展,而把对身体各个部位有不同作用的几个或更多的运动项目搭配起来,形成一个可影响身体数个部位乃至全身所有部位进行运动的方法。如跳绳、立卧撑、引体向上、双臂屈伸、多级跳远等综合锻炼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首先,体育锻炼的身体教育功能。

体育锻炼能全面锻炼人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让我们掌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第二、体育锻炼的德育功能。

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不仅仅是对我们身体技能和生理结构的锻炼,也是对我们心理健康的锻炼。很大程度上,体育锻炼起着德育的功能。以武术为例,作为中国的国粹,武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主要的体育锻炼项目,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有句俗话,未曾学武先学德,未曾学艺先学礼,由此可见,在体育锻炼中,与单单强调外在的强身健体不同,我们一样注重体育锻炼对人内在修养的培养上,可见体育锻炼还起着德育教育的功能。

第三、社会交际功能。

在传统的体育锻炼中,户外锻炼占了多数,而户外锻炼一般都集中于一些环境优美的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这就给人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公共交际平台,并且,体育锻炼项目具有很大的通用性,这就使相互学习、模仿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体育锻炼也有一定的竞争性,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切磋的可能。于是,在这种模仿与切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顺理成章地进行开来。

第四、增强团队协作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的内容丰富多彩,花样复杂多变。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体育锻炼活动是以团队游戏的形式展开的,如踢毽子、拔河、健美操等。这些活动需要有一个协调有序的团队配合作为保障。于是在这种配合当中,团队意识和团队协调能力自然而然得到加强。近年兴起的以公司或家庭为单位开展的拓展训练就是将体育锻炼与团队协调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的产物。

第五、文化传承的功能。

体育锻炼在项目上多种多样,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有一些体育锻炼项目,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征,其背后所体现的,更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传承。例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体育锻炼项目,如中国古代的蹴鞠,还有的体育项目在进行的同时还反映了一种特定历史情况下的社会发展状况。如民间至今流传的捡石子、丢沙包、跳皮筋等游戏。在游戏的同时,往往配以相应的歌谣,而这些歌谣的内容往往反映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氛围、文化特征。体育项目的传承过程,也是这种独特历史文化的传承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体育锻炼,我们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对我们自身的品德修养、团队协作意识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对体育锻炼背后的文化特征也能起到很好的传承作用。因此,积极提倡进行体育锻炼,大力发展全民体育事业,无论是对每一个公民还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技巧性在里面,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不会达到体育锻炼的预期目的,相反还会对自身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在体育锻炼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综合来看,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应注意的问题之一:锻炼时间宜“晚”不宜“早”。

首先,清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下午要高,这是因为夜间没有阳光,树叶的光合作用停止,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此外,由于夜间缺乏太阳能的辐射与紫外线的照射,清晨太阳尚未出来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密度较高,对人体十分不利。其次,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看,清晨不仅感官不敏感,运动协调能力较差,容易造成急、慢性损伤。

而在下午或黄昏时分,人的体力更容易发挥,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敏感性最强,全身肌肉、关节的协调能力最强,对体育锻炼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与耐受性。因此,在下午或黄昏时参加体育锻炼更适合。

应注意的问题之二:锻炼手段宜“杂”不宜“单”。

体育锻炼不同于运动员的专业训练,其目标是追求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使身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在锻炼手段的选择上应注意全面性,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手段进行锻炼。

应注意的问题之三:锻炼过程宜“缓”不宜“急”。

人体的器官结构十分精密,他对运动的适应就如同我们发动汽车一样,如果我们在发动汽车过程中,直接从1挡加至5挡,汽车不但跑不起来,反而会熄火。因此,锻炼者在锻炼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规律,运动量安排要由小到大,运动的持续时间、距离、次数、速度、频度和强度等要逐渐增加,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也要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提高。

应注意的问题之四:锻炼地点宜“开”不宜“闭”。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一些健身者也因此将健身器械买回家中进行锻炼,另有一些健身者则常到经营性健身中心进行健身消费。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无论是在家中进行锻炼,还是在健身中心进行锻炼,都要注意保持锻炼空间的开放性。简单来说,就是要保证健身场所良好的通气性。因为,锻炼过程中人的呼吸深度增加,空气在人体中的转换频率加快,而密闭空间中的空气质量较差,含氧量低,肺通气量越大,呼吸深度越深,吸入体内的有害气体就越多,对人体的害处就越大。

应注意的问题之五:锻炼呼吸宜“鼻”不宜“口”。

第8篇

本文作者:王传伟工作单位:广饶县第一中学艺体中心

结果与分析

广饶县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的仅占13.4%,大部分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这种认识与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经济状况、社会发展水平、体育文化氛围和体育宣传活动有一定关系。广饶县农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调查结果显示,有44.7%的农民每周锻炼次数不超过1次,这部分人由于生活负担重,忙于田间劳作,缺乏时间锻炼;有26.1%的农民每周锻炼次数2次,这部分人群大多数是青年,他们曾有在外打工的经历,受城市环境的影响对体育锻炼有了一定的认识;有29.2%的农民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这部分人群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没有生活负担,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锻炼来丰富他们的生活。广饶县农民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有56.3%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下;有21.4%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31~60min;有17.2%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61~90min;有5.1%的人每次锻炼时间在91min以上。结果表明,农民锻炼的次数少,时间短,运动量小,达不到锻炼的效果。2.2.4广饶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场所的选择由表1可知,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首先是晒谷场、住宅区空地;其次是自家庭院、街道;其他依次是广场、花园、学校等。从总体上看,农民体育锻炼主要在露天非正规体育场所进行,在正式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寥寥无几。这从侧面反映出农村体育场所缺乏,体育设施有限,农村学校、乡镇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所目前完全开放的很少。广饶县部分农村农民在不同季节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由表2可知,农村体育锻炼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很大。春季和秋季是农忙季节,而冬季和夏季是农闲季节。79.2%的人选择在冬季和夏季进行锻炼。夏季多于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农村没有室内活动场所,所以夏季锻炼的人比较多。20.8%的人选择在春天和秋天进行锻炼。由此可以看出,春天和秋天锻炼的人较少,这是由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所造成的。

结论与建议

广饶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非常薄弱,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这种人群结构与农民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农村的生活特色有关。因此,广饶县应该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而有效地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大力宣传,以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广饶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受季节特性影响,农活忙,大多数选择在夏季和冬季农闲季节进行锻炼。农民每周锻炼的次数不超过1次,每次锻炼时间少于30min,运动量不足,达不到锻炼效果。广饶县农民体育锻炼缺乏活动场所,无人组织和无人指导;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晒谷场、住宅区空地和自家庭院,基本都在露天非正规体育场所,在正规体育场所锻炼的很少。因此,巧借农民健身工程契机,加大新农村体育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强化农民就近就地健身场所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民体育锻炼的健身场地需求。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体育消费

大学生是未来消费的主流,而体育消费在人们闲暇休闲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其未来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本文对福建省江夏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等因素的调

查,研究这些因素对其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体育消费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建省江夏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600份(每个年级200份),内容涉及体育锻炼意识、动机、体育锻炼项目、习惯等,收回问卷586份,其中有效问卷573份,有效率为98%。

2、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查阅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论文数十篇及有关体育消费的相关着作。

3、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问题的访问,提出有关问题,了解其行为现状。

4、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软件和EXCEL对研究中出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闲暇时间经常从事的活动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男生在余暇时间经常从事的活动前两位为上网和体育活动,女生排前两位的为聊天和上网;男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比例要远高于女生,如表1所示: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闲暇时间重要的活动方式,这意味着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和部分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发邮件、聊天、查阅资料、游戏等,大部分学生在网上进行过观看体育新闻和赛事转播等行为,但网络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进行体育活动,也势必影响到大学生们进行必要的体育消费。

(二)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

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图1所示。

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经常从事的体育活动为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但男女生在喜爱项目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男生在整体上喜爱一些大球,而女生对小球和操类偏爱。

(三)体育锻炼习惯

从相关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喜欢体育锻炼的男性占男生的86.78%,女性占女生中的72.65%。其中主要的原因:72.80%男生为增强体力与健康;62.38%的男生为满足娱乐需要;61.95%的男生为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与能力;61.45%的女生为增强体力与健康;57.73%的女生为满足娱乐需要;57.36%的女生为减肥或健美体型。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在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中发现:多数男女生因为不懂锻炼方法、缺乏闲暇时间、锻炼场地缺乏及不兴趣体育,比例分别是6.82%,9.55%,11.69%,16.42%。从图2显示的结果看,绝大部分学识还是喜爱体育运动的,但就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看,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或体育锻炼的情形并非乐观,如表2所示:

从调查获取的数据可知:将近一半的男生能每周锻炼的频率是3次-4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而女生的比例则仅为男生的五分之一左右(18.5%),这说明男女生的体育锻炼具有明显的不同,在对部分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主要是因为学校锻炼场地的限制所致,很多女生实际上是非常渴望体育锻炼的,然而由于女性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体育锻炼场所要求较高,而学校又缺乏,这限制和影响了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可能;二是由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不断的加强,大学生忙于“考证”,从而限制和影响了他们参加锻炼的时间。

(四)体育消费意识和动机

1、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意识支配、控制人们的体育消费过程,而体育消费意识是由体育参与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所构成的。体育消费心理是浅层的消费意识,往往受其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自发地形成;体育消费观是深层的消费意识,是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体育消费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正在逐步地提高。本文设计了几道关于对体育消费认识的问题。从调查的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并无显着性差别。60.8%的大学生以为体育消费能促进健康,52.4%的大学生以为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46.7%的大学生以为体育消费很正常,30.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是终身成本投资。

体育消费意识,如图3所示。

大学生多处于18岁-23岁这一年龄段,不论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其体育消费观念塑造、体育消费习惯养成的最好时期,为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欲要期加强锻炼,必须加大力度强化“体育消费是终身资本积累”的认识,促进大学生科学认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悟体育锻炼的好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提升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积极性,将它纳入生活的一部分。

2、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动机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决定了多样性的体育消费动机,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很少只出现一种的消费动机,而往往是由多种动机共同影响其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多种多样,男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体育锻炼、健身62.57%;精神娱乐19.38%;单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9.25%。女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体育锻炼、健身60.81%;精神娱乐20.53%;获得美感7.89%。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大学生已经逐步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应积极地诱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健康文明的体育消费行为。

三、结论

第一,就整体而言,当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概念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知的,在对“影响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选项分析中出现较强的趋同性,表明大学生对体育价值的认知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这对大学生的良好体育消费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建立可持续的、适度消费的体育消费观念,把“绿色消费、消费权益、消费效果、体育价值评价”等相关知识纳入到大学体育教育体系中,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第二,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为了使自己在毕业时多一些竞争的筹码,大部分同学都是利用闲暇时间参与“考证”,以便多一些优势与机会,从调查可知,偶尔锻炼的学生占被调查的50%左右,每周锻炼3次-4次的学生占三分之一,仅为4%的每天锻炼一次,体育课外从不锻炼的学生有10%,同时随着年级增高而参加锻炼的比例呈减少的趋势。无疑这将影响大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及由此而产生的体育消费。另外,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中网络占据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尽管网络能使大学生接收到大量的体育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但仅有知识和信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旨在使大学生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三,在消费意识方面,“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逐步融入到大学生中,对体育价值的理解比较到位、准确和全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各种的体育运动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初步形成了“体育为健康”的理念,对体育消费基本持积极的态度。体育消费动机正呈现多样性趋势。但“体育消费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动机占据着主导位置,男女生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别。但就“突出个性”的选择上,女性的比例较低,从某个侧面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体育消费动机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张保华.现代体育经济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古强.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6).

3、周方.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第10篇

体育课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那么,如何上好初中体育课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在每一节课中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锻炼、自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果教师对体育课统得过死,无疑会降低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初中学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教师应设法满足他们,才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否则,学生会慢慢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是造成学生不爱上体育课的原因之一。

二、创设和谐氛围

体育教学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去“动”,大多数是在室外运动,师生之间的接触自然也就会比别的课程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讲,还要练。如果教师能自觉地融入到学生的游戏和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就拉得更加近了。教师要安排好体育课的运动内容和运动量,让学生精神愉快,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促进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一些体育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淡薄,认识不足,多鼓励他们,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器材设备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体能、技能、心理特征的场地和器材设备,对一些器材、设备、场地等进行适当地改造,或创造一些新的器材设备,并通过改变规则、动作要求与组合等,增加学生完成动作的可能性、参与运动的乐趣。

三、教学形式多样

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努力克服“教师示范、讲解”的单一模式。直观教学非常重要,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光盘等音像资料,加强直观感觉,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练习中,提倡好帮差活动,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进步将会很快,可以多请学生作示范或表演,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和展示创造力与表现力。

总之,初中体育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是教学双边统一的过程,在现实中,学生的学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银集镇中心初中)

第11篇

关键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体育锻炼

现如今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很担忧。学生只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为学习、生活和将来工作上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够塑造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关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从中国知网上和其他途径查取大量相关资料文献,阅读相关的书籍及著作。了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与研究,为本研究奠定基础,从而顺利完成相关研究。1.2.2问卷调查法。经过对大量资料的查阅,以及相关问卷的设计。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出符合本课题的问卷,并随机对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发放了200份问卷,实际收回有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5份,有效率为92%,径相关研究数据得出该问卷可用。1.2.3数理统计法。经过对回收问卷的检查与整理,把整理出来的数据结果输入电脑,运用SPSS23.0等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1.2.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法、演绎、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对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各种因素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与探讨,论证有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2.1.1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每一位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向都是不相同的。调查发现,其中有100名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有48名学生认为是重要的,有32名学生认为是一般,只有5名学生认为是不重要的。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还是非常重视参加体育锻炼的,但目前学生的体质问题却是不容乐观,值得我们去深思。2.1.2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调查得知,早上5:00—8:00参加锻炼的人最多,有84人,占45%;其次是晚上17:00—21:00,参加锻炼的有44人,占24%;12:00—17:00参加锻炼的,有22人,占12%;8:00—12:00参加体育锻炼的每一个人运动的时间段不同,可能由于学校场地、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自己的生活习惯、时间安排等不同所造成的。2.1.3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经与管理学部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以跑步占的比重最大,有78人,占42%人;其次是球类运动,有66人,占36%;选择游泳的有35人,占19%;选择其他锻炼方式的有6人,占3%(如健美操、瑜伽等)。这种结果可能与学校的场地、器械、场馆或者是学校政策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经费等原因造成的。2.1.4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经调查发现,有74人,占42%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锻炼身体;有38人,占22%的学生是为了消遣娱乐;有19人,占11%的学生是为了上课的需要而参加的体育锻炼;有44人,占25%学生出于其他原因参加的体育锻炼。从中可以发现,只有一小部分人是为了锻炼身体,大部分人是为了消磨时间和完成学校的任务而参与,并没有收到锻炼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2.1.5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本调查“时长”是不包括体育课上的体育锻炼,指的是课下的锻炼(如一些俱乐部组织的体育活动、自主运动等)。通过数据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更何况其运动为:有30人(占16%)锻炼时间在10min以下;有83人(占45%)锻炼的时间在30min;锻炼外内在0.5~1h,有62人(占34%);有8人(占5%)的锻炼时长不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不一样,是由于每个人身体素质、可以利用的时间或场地等多种因素造成的。2.1.6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调查。发现,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大约有54%的学生所参加体育锻炼是由学校组织的体育课,大约有13%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通过一些社团课,大约10%的学生是通过学习安排的方式偶来参加体育锻炼的,有13%的学生是自主的参加体育锻炼,大约有10%的学生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参加体育锻炼。

2.2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包括身体机能、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中的学校、家长及政策等都会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马斯诺曾说过:一个人的锻炼行为起源于他对体育锻炼的需要,需要引发了锻炼动机,在一定情境条件下产生锻炼行为。2.2.1对体育知识的了解调查发现,有55%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有了解,有33%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有一点了解,有7%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知识不了解。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虽然从小就接触体育,但并没有较好的体育知识基础,对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了解甚少。2.2.2对自身身体状况的了解经研究发现,约有45%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解,约有40%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略微有点了解,约有11%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他们在没有对自身情况的了解下,谈何让其参加体育运动。学生一直以来就把体育锻炼理解错了,学生要有正确的运动方法,而不是随意去锻炼。由于从小没有正确对体育锻炼给予认识,没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盲目地参加体育锻炼是存在危险性的。2.2.3学校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有85%的学生认为学校是支持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4%的人是感觉学校没有支持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没有感觉支持的可能与他们所参加的运动项目、锻炼方式不同及学校组织的锻炼方式有关。其实,学校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非常重视,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政策的颁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得到了基本保障。

2.3体育锻炼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社交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提高锻炼者的意志品质,消除不良情绪,增强对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开朗、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明确,态度积极,对参加体育锻炼都非常的重视。大部分学生是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健全体魄、提高自我吃苦耐劳的品质。但有一小部分的人对体育锻炼不太感兴趣,对体育锻炼持有怀疑和不认可的态度。3.1.2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管理系的学生对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只有一半的学生了解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其他人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3.1.3学校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即使做了可并没有实际的效果。缺乏科学的指导,没有从根本上做起。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形式主义。理论上是促使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的理想效果。

3.2建议

3.2.1健全学校体育教学制度,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及爱好,掌握科学的体育理论,培育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他们运动锻炼的能力。我们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使其适应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培养,教授的知识要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学校要多组织一些与体育相关的活动来号召学生踊跃参加,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组织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3.2.2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区别对待,建立规范的体育锻炼制度,运用合理的锻炼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我国是从小就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国家,可是体育并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因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下降。尽管有些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可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要从细节抓起,要切合实际的开展,要杜绝为了应付而应付,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状况来制定相关制度。

作者:昝新 单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刘洪俊.天津市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0.

[2]董宇.浅谈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J].教书育人,2010(9):50-51.

[3]宋建洪,李小蓉.对四川大学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2):317-319.

[4]李善华,付怡虹.构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J].体育科技,2007(3):13-17.

[5]马越.安徽省学生余暇体育现状与调查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2.

[6]史友国.安徽省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73-175.

第12篇

    【关键词】全民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着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