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03:0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助理工程师见习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中专毕业:在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岗位上见习期满1年,可认定为技术员, 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可认定助理工程师。
2、大专毕业:在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岗位上见习期满1年,可认定为技术员,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可认定为助理工程师。
3、大学本科毕业:在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岗位上见习期满1年,可认定为助理工程师,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4年可晋升工程师(中级)。
4、不论是参加哪种方式的工程师证书获得途径都需要有一个可以获得信息的方式,那就是登录所在城市的人事考试网或者是社会保障局的跟人事有关的网站。比如小明在北京那就要获得相关准备知识和考试计划以及评审计划,就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了解完成以后按照报名计划的时间进入报名考试网进行报名。
5、职称评审的步骤是找到评审文件,看看是否符合条件,然后进行网上申报。根据评审计划进行答辩安排,然后参照评审条件,最后会公选结果。
6、所谓人事考试获得工程师资格证书。就是通过自己的专业对应考试。获得国家承认的注册证书。毫无疑问,通过国家考试的资格证书含金量更高。
7、那么既然有这两种考试存在,那么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是在国企或机关事业单位。他们所走的系列就是职称评审,所以只要按照人事部门的要求进行材料提交考试,评价,最后就会符合条件的,会获得工程师资格证书。那通过国家考试的一般是不在这个系列之内的人员会参与这种考试,当然对于事业单位机关的人员来说,也可以报名参加人事考试。
8、一般所属是的,人事考试网每年会公布当年的考试计划,按照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可以进行报名,然后交费。当然这些都是在网上进行的。报名成功以后就可以通过规定的日期去进行考试,通过以后大概一个月左右就可以获得证书,当然这个考试并不是人人都能通过的,不管是中级初级高级都是有一定的难度。
(来源:文章屋网 )
本次见习工程师活动得到大众中国赛车运动部的巨大支持,就与组织FSC一样,完全是凭借社会力量的资助。首批参与见习的学生不仅在真正的赛场上大开眼界,同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他们在这次见习活动中看到了中国方程式赛车运动与世界水平的巨大差距。未来中国赛车核心技术的发展只能寄托在这批学生身上了。
姓名:马升
学校:北京理工大学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年级:大四
FSC车队职务:车架组
10月25日清晨,我们从酒店前往上海国际赛车场,赛道上的标语醒目而有力:“生于赛道,驰于公路”。再次看到赛道,听到引擎轰鸣,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脑海中不断翻涌着的是襄阳梦想方程式赛场上的点点滴滴。就在五天前,FSC在欢笑与泪水中落下帷幕。对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而言,这一年多少有些不平凡。
我很幸运能作为四位见习工程师中的一位加入大众星之队,与专业方程式车队并肩去完成上海站的比赛。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细节决定成败。每节比赛下来一个必做的工作即是擦洗车身,轮胎。这在我以前看来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在与队员沟通之后,他告诉我轮胎上粘结的杂质会严重影响到轮胎在做动平衡后平衡块的添加位置从而影响赛车的动态性能。而轮胎的各项参数对于赛车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工具管理决定工具效率。每个技师在对赛车进行拆装工作时手边都有一个小工具盒,方便拆下部件暂时放在一起之后迅速装回。而车身,侧箱,前后翼,扩散器这些需要经常拆装的部件则有一个独立的架子以供暂时搁置。
工作任务表格化。P房内张贴着未来三天的赛程,非常细致。对于赛车故障的维修他们也有着非常细致的实时记录,短时间内也许并无影响,但几个月下来就能看出端倪,对于经常容易损毁的地方就可以仔细推敲凭借经验分析出原因,非常有助于改进设计缺陷。除此之外,对赛车的每一次调校也被完整地记录在案。
“不要在工作时嬉戏”。车队总监是一位叫做莫希姆的意大利老头,平时看上去和蔼幽默。26号上午的比赛后有两辆赛车冲出赛道,前后翼,扩散器及悬架A臂,转向横拉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损毁。车一进P房,老头就指挥大家忙活起来,此时距离下午的比赛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记得当时有人在边工作边开玩笑聊天,这遭到了莫莫希姆严厉的指责。专注的工作态度最终使得四辆赛车没有错过下午的比赛,而莫希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姓名:陈冠华
学校:清华大学
年级:大三
FSC车队任职:底盘组组员
这几天在星之队做见习工程师的生活挺美好的。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专业的赛车,我有些兴奋。这几天的工作内容比较简单,“见习”么,多数以学和看为主,后来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换轮胎、拆装车身等等。
比赛和FSC其实还挺不一样的,大众方程式采用统一的赛车,“只可以调不可以改”。而FSC每支车队的赛车都独具特色,比赛期间各车队也可以自由交流,对我来说,后者其实更具观赏性。但是专业赛车的结构设计、专业车队的工作方式都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指导意义。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去参与专业车队的工作和比赛,尤其是去参加他们比赛间隙时的调试工作,比比赛的收获应该更大,毕竟,一支FSC车队每年比赛的时间一般只有一周,其他所有时间都是赛场之外的工作。
这次活动对FSC最大的帮助就是学习了专业车队P房物品摆放,工作流程,赛前准备和专业赛车的结构及调校。
姓名:姚奇敏
学校:上海交通大学
年级:研一
FSC车队任职:传动组组长
在星之队的三天体验到的是真正的专业方程式车队的工作,整个周末的比赛、P房的工作、车队在赛场的运营管理都深深地震撼了我。相比技术上的学习,我想我收获更多的是车队在打造自身的形象和安排整支队伍井井有条地完成比赛中繁杂的事务的经验,这也是我认为FSC车队最缺乏的也是最难养成的。
整个P房其实空间很有限,一共要放下四辆车,每辆车一个技师和一个助理,车队总共有两个赛道工程师和两个赛事经理。两个车组共用一组工具,四辆车共用一套四轮定位的设备。但是即使是在紧急抢修的时候,P房也没有出现混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车队的每一样东西都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比如工具车虽然是可以推的,但是整个比赛周末都是放在P房的角落里的,技师从来都是需要什么工具到工具车里拿了工作好了再放回去,随车的工具是在赛前整理到一个小工具箱里。从车上卸下来的螺栓都有固定的盒子安放,车辆回到P房里之后例行检查拆下来的引擎罩、鼻锥等空气动力学套件也都有专门的架子和地点放置。
另一个让我影响深刻的是车队中所有人对车的爱护,没有人站在车旁边会把脚不自主地踩到轮胎上也没有人会坐在轮胎上。除了车辆的故障,平时P房做的工作都很琐碎,比如每次比赛结束都要检查螺栓,放汽油,下载数据,用气枪清理刹车灰及其他部分有可能的杂物,用清洗剂擦拭暴露在外面的部分(主要是车身和悬挂),比较无聊,但是每个人都尽力把它做好。在车队呆了三天,有两个工作人员是从头到尾都在擦车子的,只要车子是停在P房的,他们的工作就没有停止过,车身的每一个地方、悬挂杆件、轮胎轮辋还有被技师的手弄脏的工具车外壳和工具。一支车队能把车的技术部分搞到什么程度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但是呈现在外人面前是一个什么状态,则是体现在一个个很小的力所能及的细节上的。
P房里面还有一个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整个周末车队每项任务的时间安排表,精确到分,P房后面的3间休息室都有张贴,这是每个人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保障!
其实多数Formula Master的技术并不能用到FSC赛车上,但团队管理和建设是共通的。我们今后也能做得更专业。
姓名:李海邈
学校:同济大学
年级:研一
FSC车队职务:车队队长(主要负责车队管理,发动机标定,车身加工,空气动力学套件设计与加工)
很高兴参加此次“赛车之星见习工程师活动”。接到通知时特别激动和兴奋,毕竟是第一次到专业方程式车队去实习,赛前特意学习了一些专业英文词汇,因为搞赛车还是老外多一点。我三天的体验总体感觉如下:
一,P房特别干净,工具摆放很整洁。我们自己的车队,可能刚打扫的工作室没几天就又变脏变乱了,这可能是因为工作太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收拾,也有可能工作不积极不想收拾,但这都不能成为借口,一支优秀的车队必须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
二,人员分配合理。我所实习的车队共有四辆车,有一个技术总监,总管四辆车的所有技术问题,下面有两个技术工程师,负责分析数据,与车手沟通,每辆车配一个总的维修工程师,总负责这辆车的维修、检测、试车工作,每辆车又有几个维修工,分工也很明确,包括数据采集,赛前加油,赛后放油,换胎,清洗车身都有专人来负责。明确的分工可以让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可以保证每个人都有事做,可以更好的统一与管理。
关键词:管理培训培养
0 引言
2009-2011年企业共招聘大中专生1030人,2009 年企业被批准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关心下,见习基地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三年来,来见习基地实习的高校毕业生共315人,截止2011年12月底这些见习人员在公司的留用率为97.46 %,充分发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作用,企业从以下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1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流程管理
企业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十分重视,党委副书记亲自抓落实,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具体工作。从制度的订立、流程的设计、计划的实施、见习的跟踪管理等方面着手,力求就业见习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1.1 建立制度。企业专门成立了就业见习工作小组,制订了《见习生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见习生见习期的目的、相关要求和条件以及见习期的管理办法,制订了《见习人员岗前培训与见习计划》和《见习人员岗前培训管理办法》。
1.2 规范管理。管理部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管理办公室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每个见习人员在上岗前与公司签订见习协议,填写《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报名表》。建立见习人员花名册,上岗10天内收齐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等材料,并在15天内向扬州市人才服务中心上报相关材料和就业见习生花名册。见习人员所在部门、工段、班组每天对见习人员进行考勤,采取统一的管理。
2 保障见习条件,注重岗前培训
2.1 提供优质岗位。三年多来,企业先后从中国矿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40多所高校招收了315名见习人员。涉及的主要专业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电气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加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机电一体化、会计等32个专业。设立了机电维修、公用工程、分析、化工操作、财会等29个工种600多个见习岗位,为广大见习生提供优质的见习岗位。
2.2 配备合适师资。企业拥有一支种类齐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以兼职教师为骨干,以分厂和工段教师为主体,共有教师46人。其中本科学历28人,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3人,高级技师1 人,技师2人,高级工3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0人,助理工程师18人。他们承担着对公司员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岗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训的责任。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见习人员实施以师带徒形式的岗位计划培训。
2.3 制订落实计划。企业崇尚“育人、用人、留人”的管理理念,为见习生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有专人负责跟踪见习生的培养和成长情况。
见习人员按照公司《见习人员岗前培训实施要求》,培训主要分为3级培训,一级培训:管理部组织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意识、化工操作岗位共性基础知识的集中授课培训;岗位仿真操作类的培训一到两个月。二级培训:各分厂、车间组织见习人员进行分厂概况、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环保管理等内容的培训。三级培训:由部门负责,工段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岗位能力要求”中的所有内容,重点针对岗位操作技能开展,主要在现场进行培训。见习人员上岗后所在部门、工段为见习人员制定见习人员岗位培训计划、进行阶段测评并反馈意见、培训结束考上岗证。
企业为每位见习人员配备师傅或指导老师,签订师带徒协议、并对师带徒的效果建立实施动态的考核机制:对按期完成目标的师傅根据徒弟人数、带徒的难易程度给予师傅一次性奖励200-500元。徒弟能够提前独立顶岗,根据协议可享受本岗位待遇或转为企业正式员工;在学岗过程中徒弟学习主动性不强,成效不显著,不能按期完成阶段性目标经师傅和部门教育仍未改进的徒弟,由师傅建议,经工段和部门认可,按协议给予考核或取消见习资格,徒弟不能按期完成学习目标,对师傅和徒弟给予同等考核,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促进见习人员的成长。见习人员按照公司相关规定须在3-6个月内取得上岗证,取得上岗证后,可享受奖金500-600元/月,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取得上岗证的见习生,按制度实行淘汰。
2.4 做好周到服务。企业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积极注入人性化要素,增强见习人员的归属感,为见习人员成长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企业为每位见习人员提供见习津贴、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参照公司正式员工劳保标准为见习人员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等,使见习人员在公司见习期间的劳动保护、收入待遇、岗位培训等得到充分保障。公司为每位见习人员提供并安排一个以上的定向见习岗位,免费组织进行上岗前体检,为外地见习人员安排集体宿舍,按公司内部员工教育与管理的相关规定为见习人员提供相关的技能知识教育、安全教育与培训。公司在政府每月500元的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将见习补贴待遇与见习人员的实际学习、情况挂钩,引导和促进了见习人员的快速成长。目前在公司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实际拿到的补贴在1500-2000元/人.月。
3 发挥基地作用,共同培养人才
3.1 培训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企业利用两年一次的毕业生调查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岗前培训和日常工作中重视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培养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协作意识。
企业出台了《见习期内实践锻炼办法》,督促各部门做好培养见习人员的培训计划、目标与措施,定期到见习人员所在部门了解他们见习期内实践锻炼情况,每两个月组织收集《见习期内实践锻炼信息反馈表》和双月小结,每季度组织召开员工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倾听他们对工作的感受,通过与见习人员心与心沟通,面对面的交流,鼓励他们珍惜机会、爱岗敬业、勤学善思、吃苦耐劳,坚定信心,珍惜机会,再接再厉,尽快成长成才,实现顺利就业。及时收集、反馈过程信息,对优秀成员予以激励和鼓励,鞭策和淘汰不能很好适应扬农文化的成员,促进了见习人员的成长。
为了帮助见习生尽快适应环境,更好地融入集体,尽快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集团公司、所在部门、分会、党支部、团支部积极组织见习人员开展见习人员、新员工联欢会、知识竞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拔河比赛、才艺大赛、职工运动会等寓教于乐、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见习人员的业余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不少帮助,也给见习人员提供了更多展示风采的舞台。
三年来,来我公司见习的315名高校毕业生中,有307名见习人员通过公司考核和遵照个人意愿,签订了劳动合同。目前已有42名优秀的见习人员走上了技术、管理者的岗位(技术31人,管理11人)。
3.2 帮学生实现岗位转换,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
企业与华东理工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将这些高校建成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在见习期,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完成一项见习计划,建立一对师徒关系,学会一岗操作技能,珍藏一段难忘的经历。
参加工作以来,我遵纪守法,恪守其职,服从安排,出色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多次受到单位的表彰,特别是在任实业总公司负责人后,深感责任重大,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我认真践行南网方略,千方百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抓好企业安全生产,至2009年12月31日,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963天,近三年平均每年完成的工程项目达60多个,年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266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8050万元,在2009年底实现盈利700多万,扭转了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亏损的被动局面。下面我就施工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等技术方面做个简单的总结:
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技术质量保证体系
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对公司《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提交公司职代会讨论获得了通过。另外,还确定了充实完善现有变电压施工技术和拓宽发展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方案,并制定了外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办法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要点,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在船舶工作期间,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制订了电气设备、控制线路等的保养及维护方案,对出现的故障能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理。记得某航次,当时气温很低,船舶锅炉出现了故障,影响了燃油的加热和船员的正常生活,由于本人对控制系统比较熟悉,经短时检查、分析,发现是水位控制电极损坏,更换后锅炉运转正常。船舶部分电气设备系进口设备,说明书系英文版,在工作之余本人进行了编译,方便其他人员阅读使用,受到了好评。一年来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履行其职责,并认真执行公司技术质量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
二、技术指导施工,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以技术指导施工,使多项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在每个工程开工前,项目部均制定了具体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为了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各项工程分别召开了施工方案汇报研究会,结合人力、设备、材料、技术等实际,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以技术指导施工,加大技术复核力度。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可操作的质量控制程序,特别是电气管材、线盒的质量关,将不合格材料拒之于工程之外。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要求所有安装队伍提高质量管理意识,特别是管与管、管与盒连接应牢固、紧密,要防止堵塞,绑扎必须牢固。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顺序的开展和操作要求、施工方案的制定、工艺的设计等,也都必须以确保工程质量为目的,严加控制。在施工中,坚持对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做到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从而提高了质量,加快了进度也降低了成本。
记得2003年6月任实业发展总公司任副总经理期间,主要主管安全生产和工程技术工作。由于公司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我经常深入工程施工第一线,坚持谦虚、踏实、勤奋的工作准则,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协调指导电气工程安装、调试、系统启动运行等技术工作,修改、审核了大量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系统启动运行方案,通过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及时发现图纸中的不足,及时进行考核和评估,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将每项工作的落实到位,以确保工程质量管理的安全。
三、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任总经理期间,由于技术人员缺乏,我经常深入工程施工第一线,除了协调指导电气工程安装、调试、系统启动运行等技术工作,还对新进场员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编制针对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设专职持证上岗的安全员。安全工具及设施要落实到位,电气设备要符合有关临时用电的管理规定。施工队进入变电站后,通过培训和现场指导,转变变电运行人员的观念,对全过程严格做好施工现场管理。为防止施工对运行设备和操作通道的影响,合理地安排了运行人员进行材料和施工工具的堆放布置。指导并督促运行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现场巡查,加强对变电设备、施工设施、绿化的安全检查和监督,对违障或损坏等现象,严格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从不手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对施工、安装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安全质量管理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理解,也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了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
1、2005年10月,通过我主持指导的***站10KV线路和老城区北滘片区表计改造工作,发现个别同志对表计改造思想上存在松懈想法,认为表计改造技术含量低,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通过这件事我即召开个各班组长会议,要求各班组长从影响项目质量的各方面进行控制,人员要持证上岗,材料质量、性能要达到要求,方法要科学、规范,要提高安全意识,并逐层落实。最后项目顺利完成,验收合格,受到群众的好评。
2、2007年12月本人主持的220KV云路站高压室10KV开关柜改造工程,该工程系为配合引资项目,工期只有12天,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公司负责人,我的压力非常大,为确保工程按期保质完成,我主持制定了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细则、组织技术措施,编制进度计划,在进度控制上采用增加作业人员、延长工作时间以及处理好工序作业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方法,最后10天就完成了任务,工程顺利通过验收,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工程的进度管理和控制问题,本人曾在《科园月刊》进行分析。
3、2009年6月完成的110KV溪西站技改工程,由于原110KV线路已投入运行,该工程必须在保证正常供电部分停运的情况下进行改造,且工期处在5-10月属台风多发季节,安全保护措施、技术难度大,任务艰巨,为确保该工程顺利完成,我亲自对所有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对工程技术人员编制的施工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既坚持了严谨、科学的态度,又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该方案受到了业主和监理单位的高度评价。在对一次设备的更换改造中,采取错峰施工,在用电低谷,利用双回线倒电,争取更换时间,同时与气象等有关部门联系交通,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减少不利天气对工程进度的影响,确保工程安全有序进行。另外,对全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是本工程技术性较高的项目,该站原有采用的继电保护是老式的保护装置,设备体积大,线路复杂,损耗大,且经常产生误动作。在本人的主持下,按照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改造设计标准进行改造,改造后达到遥测数据、遥信信号齐全,正确无误,并能反映站内各种运行工况,各项指标达到有关要求,运行正常,工程一次启动成功。
四、加强学习,提高技术知识,不断力创骄人业绩
业务的经营管理,有效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如三年来,公司共完成大小工程项目近二百个,我指导或主持的工程项目达40多个,每项工程施工都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认真抓好安全文明施工和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杜绝人事故的发生。所有工程项目质量符合行业标准和设计要求,未出现安全和质量事故,多项工程受到业主的表扬和嘉奖,公司连续三年被供电局和市建设局评“先进集体”、“先进施工企业”和“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创业就业、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实效,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职工都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和“创业一人带动一批”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5万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40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初、中、高之比为25:45:30,基本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重点开展“学历+技能”、“外语+技能”培训。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在培训结业时均应参加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四)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方便劳动者参加培训,提高劳动者培训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养,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中心,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咨询服务等,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根据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着力完善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训、创业见习相结合,与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服务相衔接的培训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整合职业培训资源。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和学校类别界限,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有特色、办学有规模、就业有市场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打响“职教”品牌。加强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依托省技师学院及其它重点职业院校建立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世界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2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5个省级、20个市级和20个县级创业培训基地,10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认定和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和定点培训机构。
(六)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建设2-3个市级职业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培养20名省级教学名师、100名专业带头人、1000名“一体化”教师,职业培训专业课教师“一体化”比例达70%以上。深化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改革,加强示范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开发培训计划大纲和培训教材。推进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公布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三、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七)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内技能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工作,贯通劳动者技能晋升通道。探索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办法,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从生产服务一线发现拔尖技能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地区、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丰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内容,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职业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积极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省、国家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类技能竞赛前三名、省级一类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得者以及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市内职业院校任教的,可按规定程序优先招录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
(九)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他们开展相关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推行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采用企业建设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关键岗位设立首席技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创新、技术开发等活动,发挥技能大师“传、帮、带”作用,带动企业技能人才水平整体提升。
(十)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等级、业绩贡献大小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制度。用人单位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享有与高等院校毕业生相同的政策。技工院校高级班毕业生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高等教育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执行;技师班毕业生各项待遇按照本企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有关待遇执行,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四、切实加大职业培训资金的保障力度
(十一)增加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资金要积极整合、统筹使用、提高效益。确保各项政策性资金安排到位。统筹安排省财政补助经费和市、县财政应承担的经费,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建立按生均安排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经费制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市、县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在按规定给予各项职业培训补贴的基础上,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就业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建设。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应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规范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市、县政府可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0.5%,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个人通过国内公益性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资助和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准予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关键词】安徽海事局;船员特征;综合素质;问题;培训建议
1 安徽海事局辖区船员特征概况
安徽省是一个内河水运大省,全省内河通航里程5596km,根据船员有效适任证书统计,安徽省现有持证船员7万余人,船员持证状况见表1所示。
由上述图表可见,安徽海事局辖区船员队伍中,年龄70%以上在30到50岁,持二类、三类证书的占80%左右,有60%的船员从业时间达10年以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船员文化水平偏低,80%的船员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2 安徽海事局船员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
根据辖区统计资料及辖区安全形势,整体来看,安徽海事局船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船员考试通过率偏低;且部分船员安全意识、环境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不顾船舶自身适航状况、不顾通航条件冒险违章航行比较普遍;尤其是船员培训放开市场后,部分培训机构为追寻自身利益,不按培训管理规定要求,扰乱船员培训秩序的种种行为时有发生。安徽海事局船员综合素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现象和内河船员的文化程度的大环境是一致的。由于内河船员待遇较差,且职业保障在内河船员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船员不愿意从事内河船员工作。据相关资料,每年我国高等航海院校航海类毕业生达5000人左右,而真正选择到船上工作的毕业生却不足3000人。而在这不足3000人中,又将有为数不少的在岗位上流失,真正从事船员职业的不足20%。这种现象使得内河船员队伍的文化素质较低。
(2)先天教育不足,制约了船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内河船舶多为家族式船舶,船员通常以船为家,子女跟随父母行船,居无定所,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基础薄弱,成年后又大多数从事内河船员工作,这也是内河船员来源的主要模式,先天教育不足,制约了船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3)缺乏有效的培训,未能为船员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条件。从大环境看,从事内河船员学历教育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少,而自《10考规》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颁布以来,虽然部海事局陆续批准了省内近十家船员培训机构培训资质,但是部分培训机构在后续的培训中,为追求自身利益,并未严格按照培训管理规定的要求实施培训,且目前内河船员培训缺乏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很少能潜心下来研究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提高培训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绝大多数内河船员都没有经过正规专业学历培训。
3 提升安徽海事局船员综合素质的建议
内河船员素质不高有多种原因。积极探索提高船员素质的新途径,将成为船员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安徽省具有全面提升省辖船员综合素质的优势和潜力。鉴于以上分析的安徽海事局船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安全意识较低等突出现象,本文主要从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之一方面来提出提升安徽海事局船员综合素质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船员培训工作等力度
船员培训机构要加大对船员培训在管理、师资、设施设备上的投入,同时加大船员实船操作的培训工作。目前船员在学校培训和实船操作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影响了培训质量,更影响了船员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部门要系统地研究船员培训工作,相关部门要全面制定船员培训和实船操作协凋培训方案,担负起指导此项工作的职责。船公司、培训机构和船员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相互配合,有效地发挥学校的作用,使用好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和实践成为有机的连贯性教育。要创造条件,做好船员实习工作;每个船公司和培训机构都认真抓好船员实习和见习工作,真正提高船员的技术水平。
3.2 实施连续监控,保证和提高船员培训质量
船员培训是提高船员素质的关键环节,根据《STCW78公约》的要求,缔约国主管机关需要采取质量标准体系等手段加强对船员培训机构的连续监控。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规定依法设立的培训机构从事船员培训时,应当有符台船员培训要求的场地、设施和设备,有与船员培训相适应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有健全的船员培训管理体系、安全防护制度,有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因此,在开展船员培训的过程中,主管机关应对培训过程实施连续监控,以保证船员培训的质量。
3.3 加强内河船舶操纵模拟器建设,使船员培训更接近实际
实践出真知,但是大部分内河船舶驾驶员缺乏系统的船舶驾驶专业的实操技能培训,船员本身的综合素质偏低,若直接开展实船培训,则对船舶的航行安全和人员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容易造成水上交通事故。若此时将船舶操纵模拟器普遍应用于内河船员实操培训领域,既能够克服传统培训以理论讲解、理论笔试为主的纯理论弊端,同时避免了培训机构采用真实设备因投资大、人员不足和天气等自然因素造成的不便,降低真实船舶为内河船员实操技能培训而产生的风险。内河驾驶员通过船舶模拟器的综合操纵训练,将各种船舶驾驶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用专业理论操纵船舶,又增加对本行业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他们在日常操纵船舶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成.提高船员综合素质,适应水运经济发展[J].中国水运,2007(9).
[2]万晓明,王龙.新形势下如何规范内河船员安全管理[J].中国水运,2011(7).
[关键词]民航空中交通管制;人为因素;安全
中图分类号:V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42-01
1. 引言
安全是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民用航空事业飞速发展,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压力日益增加,暴露出许多安全问题。据统计超过80%的空管安全事件都与“人为因素”有关联,这是由人在空中管制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决定的。因此,需要正确人为因素对民航空管安全的影响,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防范于未然。
2. 影响空管安全的人为因素
民航空中管制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空中管制服务,与航空的安全有着密切联系。管制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分布在终端管制室、机场飞行报告室、管制站台、区域管制室、进近管制室等,需要对中国的全部空域以及一部分国外空域进行管制。通常一个管制岗位上的管制人员要全部数架飞机的安全,从某种意义来说,管制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不亚行员。这是因为整个管制流程包括获得、捕捉信息,大脑分析与处理信息,做与决策,发出指令信息,监察反馈信息。这一连串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容易产生差错。下面就空中管制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一些人为因素进行分析。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工作环境以及技能培训环境。其中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对管制人员的心情以及精力造成影响,例如管制室内的光线强弱,室内环境色彩搭配,噪音强弱等都会影响到空管人员的注意力、反应能力、敏感度等,从而影响到空中管制的安全。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让管制人员在工作中时刻集中注意力,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好的心情,提高空中管制服务质量。
技能培训环境包括对管制人品的培训时间、内容、效果等,直接影响到管制人员的管制能力,如果培训时间长、培训内容多、培训成绩好,自然管制能力也比较高。
(2)思想因素
广大管制人员中一部分人思想比较消极、懒散,具体表现有以下:一是,对待工作的态度随意,安全观念淡薄,工作中时而将精力分配在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中;二是,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协调性,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淡薄,独干专行,很多重要的工作环节流于形式;三是,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一些管制人员考核合格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少或从不自觉主动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仅仅满足与学校学到的或在见习时学到的知识和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对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不了解,就连以前所学到的东西都忘记了一些,必然会影响管制能力的提高。
(3)技术因素
管制人员拥有娴熟的管制技能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必要条件。通常主要从决策、调配、动态记忆能力以及通讯技巧等方面来衡量一名管制人员的管制能力。管制人员掌握越扎实的飞行活动相关知识和技能,决策的速度越快,飞行动态记忆越深,通讯技巧使用地越娴熟,在面对飞行特殊情况时,才有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管制人员的管制能力与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个性特征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名管制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或个性懒散,不重视知识、经验的习得和积累,不遵守管制标准和原则,这样的管制人员上岗必将影响到空中管制的安全。
(4)管理因素
民航空管作为对安全要求很高的工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严格限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以及特殊情况处理等是保障飞行安全的基础。但再完善的标准规范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其作用就得不到发挥。因此对于管制工作,不能盲目地认为没有出事故就没有问题,放松对管制人员的要求,乃至放松了对飞行安全进行保障的警惕性。
3. 如何降低人为因素对空中管制安全的影响
(1)环境方面
首先要为管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实际工作环境,例如桌椅要选择符合人体工效学的产品,光学控制要符合生物学等。另外对于人际环境,要选择最佳的管制人员组合,提供班组的凝聚力和工作效力。
技能培训环境非方面,应加强对管制人员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防止管制人员过度以来雷达指挥而忽视了管制技能的提高与使用;针对管制人员的一些个人问题进行加强培训。例如管制人员与空中的交流沟通非常重要,一旦指令或接收错误,很容易造成安全问题。有些管制人员存在发音不准等以及通话不规范等沟通问题,因此就要加强对这些人员通话能力和技巧的培训;另外还要加强对管制人员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确保每名管制人员熟练掌握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当遭遇特殊情况时,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2)思想方面
应积极对管制人员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树立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培养默契的管制班组,加强班组成员的沟通交流,培养良好的协调能力,用班组的集体智慧来保障管制安全;加强安全管制教育,强化每一名管制人员的安全意识,将长期的安全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短期目标,增强安全目标的可操作性,在一个个安全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中提高管制人员的管制水平。
(3)管理方面
标准规范的严格实行是管制安全的基本保障,为防止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应对管制人员加大管理力度。另外还应大胆摸索、借鉴新的管理方法和安全管理系统,并结合我国民航自身的特点,不断完善出一套适合我们实际工作的安全管理系统与方法,提升管制水平。
(4)管制人员自身
对于管制人员自身,为降低工作中人文因素的发生,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注意休息,合理安排值夜班和倒班,确保工作中有充沛的精力;要学会一些知识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疲劳、困倦或其他身体不适的情况。
4.结语
通过上文阐述不难看出,人为因素对民航空中管制的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从客观因素,包括环境、技术、管理等,以及主管因素,包括思想、管制人员自身工作与生活的安排等方面着手,避免人为因素的发生,为民航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超飞 我国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对管制员语言的要求与语言学习[J]. 科技传播. 2014(05).
[2] 许健武,邹国良.理念导入与制度创新――浅谈人为因素在空管基层单位中的应用[J].空中交通管理.2005(03).
[3] 冯爱华.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中的人为因素问题探讨[J].科技创业家. 2014(09).
[4] 闫凤良.空管班组的建设和优化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04).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问题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211
0 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研究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方法的机械类专业学科,是各类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最主要特征是追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统一,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系统、扎实的机械制造工艺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训培养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因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1.1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
高校扩招,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解效果不佳,对课程缺乏感性认识,难以跟随教师的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给学习效果带来了较多的不利影响。
1.2 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
受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繁杂而范围宽泛,涉及到各类机床、刀具、加工方法等多内容,在编排教材过程中难免出现求大、求全的情况,忽视了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加工。学生在刚刚接触机械专业时缺乏相关知识基础和实践体验,对教学内容不能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认知,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接触陌生的零件、设备,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本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分布相对独立,学时紧张,而机械制造工艺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知识更新换代快,书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机械制造岗位的要求,一些学生毕业之后在就业岗位上还需要重新学习,给就业增加了阻力。
1.3 实践教学内容缺乏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双重要求,但是一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情况,教师延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详细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却没有必要的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实践操作技能,无法通过现场参观、见习以及实习提升学生对学科的感性认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相互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1.4 教学方法落后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亲自动手来真正理解教学知识点,但是一些教师却仍然沿用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解+多媒体演示,成绩考核也只单纯考察学生的出勤和卷面分数,对学生的机械制造操作实践能力以及感性认识不够重视,在教师不当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机械制造实践教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种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创新教学方法、理念
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照搬教材,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结合机械制造实践,适当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有意识的锻炼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将实践操作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充分联系起来。例如《铸造》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工厂或者实训中心,观看铸造钢的基本流程,同时为学生展示各种铸造残次废品,让学生分辨缺陷类型、分析原因,沙眼空穴、断裂、裂纹,通过切身实地的参与到铸造过程中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将所见所闻和书本上的知识一一对照,加深认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意识,可以应用课题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实践课题,展示一个机械制造成品,让学生自行制定机械制造工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制造工艺进行评分,为学生分析工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类似机械制造车间的工作流程来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发动机箱盖,让学生分析其制作流程,学生会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从铸造、锻压开始,直至成孔、磨削和尺寸精度控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加工流程,通过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类似机械制造车间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
2.2 现代化教具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学生都掌握了应用互联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更多的将互联网当做娱乐工具。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更先进的现代化教具来提供更加真实、直观的教学场景,在学校条件不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课程。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搜集机械制造工艺最新的发展方向和高新技术,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如为学生展示最先进的多轴多坐标全自动数控加工中心,能够在同一工作台上,同时完成切削、孔加工、装配和精度加工等多个任务,但是仍然应用了最基本的机械制造工艺。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PPT技术,播放机械制造加工操作动画,从而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运动模式,将机床基本机构、原理、零件配合方式等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图像,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知识信息,学生自身也会被生动的课堂教学所吸引,而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的教学成本远远高于课堂教学,导致很多专业都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经费组织实践教学。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实际上,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对机械制造加工流程了如指掌,才能够形成对机械制造工艺更高层次的理论认识,高校应该为学生就业打好能力基础,不应该甩锅给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影响专业口碑。为了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深入机械制造生产一线,做到即懂理论又懂实践,才能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有针对性性、不过时的教学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持续2周左右,包括参观、实训两部分内容,教师需根据教学进度计划,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工厂,要注意进入车间之前首先要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布置预习,确保学生心中有数,之后带领学生参观车床,了解其结构、工作原因和刀具夹具情况,参观之后要进行总结,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但是不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课题,学生自主探索,结合零件图学习图样,编制加工工艺,加工零件,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派上用场,在锻炼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课学习自觉性。
2.4 巩固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任何学科的构成基石,虽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较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同样不能忽视基础知识教学,脱离了基础知识教育的实践教学都是无本之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理论课程和传统理论课程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内容之间关系密切相互穿插,因此不能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明确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金属加工基本理论,了解机床的基本结构、原理、用途范围,并掌握分析调整通用机床传动链以及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装配工艺的能力,同时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编排,适当取舍,减少繁琐深奥而生产实践中较少应用的理论推导,剔除和教学目标不符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设置的针对性。
3 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制造过程,学科时间性较强,涉及内容广泛,知识更新换代快,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应用现代化教具以及巩固理论基础等措施来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1]韩兴国,王斌武,崔立秀.高职高专《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4(05).
[2]胡迎春.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手段的应用[J].才智,2015(32).
[3]孙航.技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6(04).
[4]查文秀.浅探《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2012(04).
[5]陈明.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3(11).
[6]刘芳.《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考试周刊,2011(3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