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职校企合作

中职校企合作

时间:2022-03-15 11:4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校企合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职校企合作

第1篇

键词: 创新型 校企合作 模式分析

1.引言

职业教育只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形成“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中职学校与企业单位在合作中的双赢。实践证明,以校企合作模式替代校园课堂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2.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

校企合作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可以总结为一下五点:第一,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信息优势,以此帮助中职院校确定或者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第二,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以企业内的技术人员帮带学生,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单位的设备优势,促进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第四,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为中职院校提供专业培训的场所。第五,能够为学校教师的转岗进修及自我提高准备便利条件。

3.传统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传统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有很多种,但笔者着重对由企业与学校在参与方式及层次的不同所分成的三种情况进行分析,这三种情况分别是:“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第一,“企业配合”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承担主要培养任务,企业根据学校要求协助完成实践环节的办学模式,它的缺点主要是:①企业与学校形成了不对等的利益关系,在此种办学模式中,企业缺乏话语权和主动性,易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降低。②此种办学模式易造成校企合作的深度扩张与广度延伸的限制,致使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第二,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具有同等地位,企业既能够参与研究和制订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又能够实施相关的培养任务。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弥补第一种办学模式的缺陷,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措施及保障性法律法规,其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第三,“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是指企业以设备、资金、师资、场地等多种形式向中职学校注入股份,以实现合作办学的模式。在此种模式中,企业具有参与主动性,能够对学校发挥管理职能,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缺点:①企业有可能因追求利益而出现短视行为,以至于背离校企合作初衷;②我国当前的学校大多是公立性质,所以这种模式的推广并不容易。

4.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通过对传统中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创新性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应该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多征求企业单位的意见,实现人才市场短周期性与人才培养长远性的结合,以培养出满足行业需要、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的员工。

4.1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

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能够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校企之间的平等对话。学校可以与企业合资建立一条生产线,安排学生在该生产线上进行企业产品的生产,并由企业负责人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又能够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益,为学校与企业的平等对话打下经济基础。第二,企业能够适时参与,并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校企合作。企业的适时参与是创新型校企合作的基本理念。对此,企业可以在每学期开学之前与学校就本学期课程及生产任务等细节问题进行磋商;在学期之中,企业可以进行相关课程的授课并指导生产现场工作;在学期结束之际,企业可以参与对学生的考评[2]。第三,课程结构有所改变,课程内容更加新颖,授课形式实现多样化。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是以企业产品为基础进行建构的,所以课程分成两个部分,即以学校教师授课为主的校园课程及以企业人员授课为主的企业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坚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企业产品为核心的原则,依据企业自身和本行业的工作需要,从企业单位的视角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丰富性。对于丰富的课程内容,必须有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一般来说,有讲座、会议、研讨会及实践课等不同的方式,其主旨是以交互式教学代替传统灌输式教学,以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第四,实行“一班两制”的新型管理方式。所谓“一班两制”,就是指在班级中既实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实行车间的管理制度,以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第五,实行全程跟踪评价,能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素质。

4.2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

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如下:首先,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习惯、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形成。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内容更加丰富,饱含企业文化及职业知识,并通过入学教育、企业参观、企业来校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职业知识,促进学生在脑海里塑造出鲜活的企业形象[3]。这对于学生的职业习惯、职业意识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其次,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反复的练习是技能形成的根本要素,在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得以利用企业与学校合资建立的生产线进行企业产品生产,并得到企业工作人员的指导。另外,定期的实践课促进学生对于生产线各环节的充分掌握。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显著,除了以上两种作用外,还对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及教师素质提升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5.结语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广大中职院校在不断提高办学能力的基础上主动走向企业单位,创造合理有利的条件,吸引企业单位参与到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之中,以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振贤.创新型中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02):160-161.

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校实习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90-02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国职业教育确立了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战略,强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职业学校也面临着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发生的新问题和承担的新任务,如实习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等诸多问题。这对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学生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和改进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对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中实习生的教育管理进行探析。

一、职校实习生在企业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习生的职业和角色意识转变慢,未能及时融入企业管理中

一般情况下,实习生进入企业参加实习后,就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工作人员,既要接收学校的教育管理,更要服从企业的安排管理,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尽快转变观念,摆正位置。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在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学生对其角色转变认识的偏执化有很大的关系。第一,把工学结合等同于有组织的打工,强化了“员工”的角色,过于看重眼前物质利益而忽视了企业实习对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这类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不太关注实习的教育功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常常寻找各种理由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不能及时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工资报酬。另外,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在岗位选择上职业定位模糊,不考虑能否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或者与未来就业目标有关系,只要有岗位就凑合着干。第二,过于强调“学生”的角色,这类学生对参加企业实习积极性不高,在企业实习过程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如出现叫苦怕累、不服从企业的管理、怠岗甚至旷工等现象,始终以学生的身份要求自己,不愿配合企业的管理,没有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工作中。

(二)实习生低水平的职业素质影响着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工作态度、奉献精神等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一些中职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偏弱,社交能力较差,不习惯企业严格的纪律约束,安全意识与质量意识淡薄,这些职业素质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三)实习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不能承受企业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实行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环境由单纯的校园环境转变为校园和企业两种环境的交替。学校和企业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不同。学校是以育人为主要目标,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参加各类学习活动,习惯于对理论知识的求取,而对基本能力、专业技能掌握、实验质量不作过高的要求。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将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成为对产品质量有严格要求的责任主体。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产品质量关,再加上高强度顶岗工作中引入的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等多重压力,致使部分学生对这样的环境不适应,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感、自卑感、失落感、挫折感等心理问题,也影响了实习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实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难以适应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的主导者是学校的教师,而在实习过程中,教育的主导者就是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的管理人员,两者在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部分中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思想不稳定,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做到主动求问、主动观察、主动探索,直接影响到实习的学习效果。

二、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策

对于实习活动实施过程中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变化,很多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开展,任务难以执行,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改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以学生职业角色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为基本原则,依托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时效l生。

(一)加强实习前教育,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完善学生素质,促进学生成人

第3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对策

一、问卷调查的相关介绍

1.问卷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福建经贸学校教师、物流与食品烘焙专业的学生及学校合作企业。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学校篇”,二是“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企业篇”。

第一,“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学校篇”。该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调查内容。内容共设计了13个题项,其中1?12题为选择题,第13题为开放性题目。

第二,“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之企业篇”。该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企业名称、员工数量、企业性质等,共设计17个题项,其中1?16题为选择题,第17题为开放性题目。

2.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情况,使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更具科学性,笔者于2016年3月至5月对福建经贸学校教师和物流与食品烘焙专业的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2份。其中,企业管理人员回收30份,涉及物流、大型超市、财务咨询、星级酒店等合作企业;学校问卷回收102份,涉及教师与物流与食品烘焙专业的学生。问卷的回收率为88%,有效问卷为128份,有效率为96.97%,其中企业有效问卷30份,学校有效问卷98份。笔者对收回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和调查分析。

二、校企深度合作情况

1.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情况

调查发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企业有12家,委托院校进行员工培训的企业有23家,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企业有26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的企业有30家,设备仪器资源使用的企业有14家,参加院校举办的招聘会的企业有30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报告)的企业有9家,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的有8家。从合作的内容来看,校企合作仍然处于浅层次的合作,对于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教育实质内容的更新等还缺乏更多的企业参与。

2.学校师生对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认可程度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93.88%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非常重要,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认可度较高,但同时也有6.12%的师生对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认可度不高。

教师认为参与校企深度合作重要和非常重要的人数共有60人,占调查样本数的61.23%,学生则有32人,占样本数的32.65%,这说明教师群体更认可和了解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意义,学生对其认可度也较高。

三、影响企业、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分析

1.影响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看,影响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缺乏深度合作的资金。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资金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企业生存与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专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由于投资期限较长,其作用和意义不能在短期内发挥出来,致使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将宝贵的资金投入到回收期限长的校企合作上。此外,缺乏合作机制、缺乏校企双方交流平台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影响企I参与校企合作的因素可见图1。

2.影响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分析

在调查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中,认为“校企合作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是影响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原因,占总样本数的38%;其次,“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利于就业”这一因素也十分重要,占22%。此外,“与企业进行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密切关注行业、企业发展方向,合理设置专业”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当前,学校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等创造更加有利于学校、学生、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的环境与政策,为人才培养扫清障碍,发挥人才优势,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的创新性和知识水平。因此,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最主要的出发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创造。此外,学校更加重视与校外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为毕业生安排实习机会,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见图2)

3.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分析

校企深度合作中,由于各方的利益不同会产生冲突,由此形成的各种问题急需解决。调查显示,“学校教师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差”是影响中职院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最大问题。因为中职院校获得的补助较少,政策扶持也较为缺乏,能够用于科研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最终导致学校的教师研发能力差。而且,中职院校过于忽视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导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此外,校企深度合作还存在“校企合作管理松散”“教师时间精力有限,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和家长对校企合作缺乏认知”“难以寻求稳定的合作单位”等问题。

四、推动深度合作的对策

1.推动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

校企深度合作不仅需要中职院校和企业的推动,政府的相关政策对企业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也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政府需要给予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资金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税收优惠是推动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而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训经费补助、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等也是重要的措施。

2.推动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

调查发现,在推动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中,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认为,首先设置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是推进学校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措施,其次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此外,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重要的对策。(见图3)

五、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笔者对合作企业、教师、学生进行了调查,取得了福建省校企深度合作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了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为验证本课题提供了实践性、真实性、完整性的信息,也为兄弟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相应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保东.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6):96.

[2]何静.从象征性意义到实质性作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的功能[J].继续教育研究,2014(7):44-46.

[3]吴建新,欧阳河,黄韬,陈凯.专家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设计――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的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5):74-84.

[4]林振志.创新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市场论坛,2015(8):88-92.

[5]吴亚娟,闫超.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国企研究,2015(10):109-111.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训;校企通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近年来,校企合作作为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重要举措,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中职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注定了人才培养必须要与社会需要进行良好的架构。虽然社会企业对计算机毕业人才需要量大,种类要求繁多,然而由于学校理论与实践存在线性脱节,毕业生常难以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将是不可回避的巨大课题。

1 现有模式下人才培养的不足

经由过去数十年长足发展后,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模式经历了由政府推动型、双方利益驱动型、市场拉动与科技驱动联合型四个阶段的转变,出现了教学-科研-联合生产等高水平合作研究模式,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也应用而生。

然而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经过长足发展后,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表现为: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中职学校要求部分专业教师定期下到合作企业中,参与生产管理一线进行锻炼,但后续考核方法只需要填写实训表格以及完成下企业总结,一些教师往往并未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而只是自己完成表格的填写,由企业管理部门加盖印章从而完成任务。一些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只是完成表格填写,因此校企合作的失去了效果。

随着企业合作活动逐步推广,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在实践领域上的一些“创新”理念引起了外界的足够注视,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潜在问题。例如,一些小型企业实际上不具备实力规模,这些企业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在合作开始初期,一般都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学费,项目分成等利益条款。此类合作最终只是达到形式上的统一,在项目参与与人才培养上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操作。

2 新型模式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为克服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结合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辅助,许多地方创新出新型的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宁波市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而开发的校企通。校企通平台是目前全国首创的创新示范网络平台,专为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服务。该平台主要功能定位为提升区域型企业合作公共服务以及资源整合水平。

校企通网络平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将企业最新实施项目案例,通过网络平台引入到中职院校的校内实习实践环节上,从而将校企合作模式由传统的“场馆摆摊”转换到“资源平台交流”上来,克服此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原实训模式层次不齐等问题,为职校学生提供了“优质”、“免费”、“多样”的技能实训平台,实现职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方面共赢。

校企通网络平台除了在网站上大量岗位信息,还在线下举行了多场次的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和校企合作产业对接会,从而拓宽了职校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大了中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通道。另外再培训市场这块,校企通还担负起“管理监督员”的职责。

图1 校企合作网络平台的概念模型

新型的校企合作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在建设中,它的核心要素是整体框架设计,关系到了整个平台建设运营的成败。首先,其将客户第一作为服务的理念,将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作为首要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先进网络通信技术,体现时代职业教育新规律,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该网络平台模式,完成整体框架设计。

新型网络平台人才培养将带来三个重大转变:

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的实训案例来源于不同大型企业的实际项目,由过去的“高费用”和“低效能”转变为“免费”和“高效能”,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的建设模式由传统的“场馆摆摊”转变成“资源平台交流”,由外延式建设转变到内涵式建设上,真正做到企业案例与学生实训完美结合。

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实训和职校教学的关系由“妨碍正常教学”转变到“无缝连接”,将实习实践环节变成更具备效益。

3 校企合作网络平台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中出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裁员,并解决了定向培养协议,由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按照原公司的需求而制定,其他企业不愿意接受原企业定制学生,导致学生就业情况不乐观,“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遇上“寒流”。

这几年我校在计算机专业校企模式中出现了几个范例:

2011至2012年浙江澳维智能集成信息公司,宁波卡酷动漫有限公司分别与我校达成了中职计算机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方实施了技能实习实训,问题随之而来:企业实训作为应聘企业的门槛条件面向即将实习的学生,但是收费高(企业要预先收一笔培训费),周期长(一般为6-12月)成了实习学生的主要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实习实训将企业新员工培训环节放在中职学校的正常教学中,不仅节约了新员工的培训成本,降低了技术员工跳槽的概率, 也为企业带来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甚至还有丰厚的利润。然而这种模式对职校学生不仅带来了经济负担,而且长时间的企业实训环节让计算机专业学生无心对付正常的学业。而且企业实训实习缺乏规范,学生也无法融入其企业文化中,最终学生被作为企业的免费的雇佣人员。这种模式最终也将趋于失败。

2013年,宁波泛太国际工贸有限公司与我校电商专业合作共建了“电商时代网店开设”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网络平台校企通线上对接,相互合作开设电商工作室。通过在TAOBAO中注册网店(米兰达母婴店),企业提供商品货物,由学生管理经营,并进行营利分成。在合作以及教学方面,除了参观认识,跟岗实习外,专业实训环节不需要外派到企业实训中心,而是通过校企合作网路平台来完成以及及时更新案例,利用网络远程教学以及控制交流进行培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实训项目,还解决了大规模的实训外派带来的问题,还通过短期技术人员上门讲座,将校企合作实训环节融入到正常的教育环节中,成为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成功案例。

4 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新模式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安排多媒体计算机设备以及校企合作网络平台的资源同步,需要配备高素质的实训管理人员以及中职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支持,校企通等作为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型网络平台,其提升区域型校企合作公共服务与资源整合水平的独特作用已经日益凸显。基于新型网络信息共享的先进技术平台,实现中职计算机新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职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吴向鹏,胡坚达,张作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职教论坛,2013(31).

[2]晓东.“校企通”:校企人才对接的桥梁[J].宁波经济,2012(11).

第5篇

关键词:中职;校企人才互动;优化;师资队伍

一、中职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1)实践经验是短板。我国现阶段要求中职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即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而现行阶段中职校的多数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大部分是没有教学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更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许多院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都在自己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来实现教师的培训和考核。这些教师虽然取得了技师证书,符合理论上的“双师型”,但他们实践操作水平却和技师相差甚远,这样不利于教师经验的积累和教学。

(2)教学经验是硬伤。目前,有的院校为了实现教学多元化,聘请了很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来源多样,例如:企业、研究所等,但他们很多都没有教学经历,而且文化程度也不高,同时精力也有限。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导致课堂交流出现问题,学生逃课,课堂纪律比较差,听课效果不理想等普遍现象。同时,兼职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开展,没有、也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在教学上,多种因素的交织,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偏低。

二、中职校企人才互动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决中职校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中职校提出了校企人才互动联合办学的策略。围绕着这个策略,未来中职校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

(1)加强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为了使本校在中职校中具有竞争优势,各个中职校的专任教师就必须具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因此,各个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所以,就必须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通过实践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也使本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职校中具有一席之地。

(2)利用校企互动资源扩大兼职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各有优势和不足,通过相互交流,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互动,引进一批专业技术过硬,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同时,学校老师和这些兼职教师定期进行教学交流,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开阔学校教师的视野,使兼职教师队伍在实践中成长,达到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3)“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体系建立与完善。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同时,强化“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训、资格审查及职称评审,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三、校企互动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的途径

(1)学校鼓励支持、正确引导。学校应加强对在职专业教师的培训,主要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输送有潜质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学习交流,通过顶岗实习强化教师的实验教学,突出专业技术,专注技术细节,完善实验、实训设备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总之,学校作为载体应该千方百计地为教师提供机会,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而努力。

(2)提升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专业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因为,企业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他们长时间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比较熟悉生产的全过程,掌握实训仪器的操作,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企业实习实训设备都比较先进,可以供教师使用,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同时,企业有最新最适用的技术和信息。这三者都是企业的优势,给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有效地构建了以指导学生实训为目的的师资队伍。

(3)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为企业人员在教学一线、教育科研、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设立岗位,通过结构互补,形成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上的“双师型”素质。同时,建立健全兼职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和有效考核,使兼职教师队伍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进一步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4)强化双专业负责人制。双专业负责人主要由校内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专家两方面共同组成。企业专家主要是作为专业的兼职负责人,与校内专业负责人共同制订专业师资培训计划,互派人员参与教学管理,共同规划、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双方共同开发、建设专业教材,尤其是专业实践教材,从而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引领专业现代化建设。

总之,目前中职校的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内的专任教师队伍,二是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队伍。这两者是中职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实现校企人才的有效互动,才能使这两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优化中职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提高中职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吻合度,促进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剑.校企合作机制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

国校外教育,2011(12).

[2]许淑燕,王颖,郑小飞.校企协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的途径与

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3]王宇.关于校企共建教师教学团队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

(1).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校企结合模式对策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但是相应的校园建设、图书馆储量、实践教学基地等软硬件设施建设却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要求。政府的投入少或不投入,中职院校教师待遇极低,留不住高水平的教师,也无法从企业引进高级技师或工程师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实习实训所需教育资源极为短缺[1]。中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决定了生源的复杂性。很多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往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量”, 而非“质”。从根本上说增加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难度。部分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令人堪忧,其主要表现在为缺乏有信心, 自卑感强。认为自己能力低, 前途渺茫,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和个人保护意识。文化基础差,中职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学生基础的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又非常的不均衡。同时新生代中职学生往往缺乏吃苦创业精神,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 法制观念淡薄[2]。但是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尤其是西部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双师型”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些都是制约中职院校发展的因素。

二、校企结合模式的定义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可根据不同区域及对象以及合作的深度情况进行适度的合作。所谓深层次合作就是指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3]。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三、校企结合模式在中职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教会人的技能,培养学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人才,并以一技之长找到工作的教育。中等职业院校通过教育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学生经过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后参加工作,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在增加了盈利的同时节约了培训成本。“校企结合”中“订单式”培养模式同时为学校节约了教育成本费用。现代社会才的培养提出了多层次的要求。课本上的文化知识面很狭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注重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在基础课程中穿行实践技能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的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要根据用人单位的自身业务特点及工作需要,调整培养方式,以“出口”决定“进口”,实行典型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人才。在成功提升学生的一技之长和就业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四、校企结合模式的具体实施

“校企合作”在一般情况下缺乏政府机构的协调,长期处于自发合作阶段,导致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合作。学校的合作一般仅限于一城一地甚至是固有的一个企业,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机会[4]。“校企合作”缺少“双师型”师资,造成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离,学生的理论很难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在实施“校企合作”时要保证校企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必须得到政府与企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来自政府的强力支持,保证政府在合作期间的引导和干预,以保证教育质量。按照“校企合作”的主体来分,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有以下四种。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企业引进学校即“校企合作”建立校办工厂。这种模式可以在解决企业场地不足

同时解决了学校实习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2)劳教结合、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是实现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必然要求。具体主要是指在非毕业学年,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专业技能实习、专业技能培训、校外教学实习、校内教学实习等。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

(3)企办学校模式

企业办学是当前很多技术院校的形式。其最终目的是让被培训者能够成功地完成其作为企业人士的责任,招生即招工,所培养的学生参加工作也更加能胜任专业岗位。

(4)“订单”式合作模式。

“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它是培训机构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经考核鉴定后,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了用人单位的用工缺口,同时用人单位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培训费用和部分生活费用,有效的解决了学校的经费和学生的消费。“订单式”培养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稳定。但是该培养模式的满意度容易让人诟病:“双师型”队伍的匮乏和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如何建立校企之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是在培养学生技能,促进就业基础上中职教育发展和企业提升的“双赢”途径,校企双方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充分的沟通合作,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中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杰山.中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 职教论坛.2010(10):64-70

[2]曹淑兰.浅谈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科教文汇.2007(04):28

第7篇

职校毕业生不仅仅需要知识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和生存问题。我校搭建校企一体的合作办学平台,构建校企文化融合的“12345”多元立体培养体系,创新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和经验。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我们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职业素养(非技术职业素养)。笔者认为,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将其与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相提并论,因此中职生职业素养可以被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心态与意识”类,即积极心态、职业忠诚、责任心、纪律意识、细节意识等;二是“职业核心能力”类,包括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共同构成了中职生必修的职业素养。

2.校企一体是指建立企业化校区,实现校企一体化;或建立企业化实训车间,实现产教一体化;或建立企业课堂,实现工学一体化等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

三、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及学生基本现状

当下对于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很多学校仅注重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重视不足。社会或家长对于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值期望比较高。中职生中存在厌学、自卑感强烈、叛逆心严重、虚荣心强、责任心不强、法纪观念淡漠等消极因素。

四、“校企一体”下职校生提升职业素养的“12345”工程体系

(一)搭建一个平台。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只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才能有效地将企业文化移植于学生的头脑,在潜意识中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学校可通过开展企业文化专项调研,创建企业文化案例库,搭建校企文化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建、成果共享”。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塑造二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当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校企一体教学中,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兼职教师)的地位和角色都要进行转换,要从“灌水者”转换为去创设、组织学习情境的“导演者”;学生从原来独立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的、互动的“取水者”。这就要求对这二类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三)实施三项“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改革:校企共建突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主渠道,具有系统、全面、综合的教育特点。开设相关的“综合职业素养”必修课,如企业文化、企业规范等课程。学校可自编适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以拓展延伸的方式,把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与课程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改革评价模式。过去的终结性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评价的方式,应当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学校为核心,社会、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形成评价主体,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职业素养的过程性考核。

(四)开展四类实践活动。开展各类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1.由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参与社会调研,完成调查报告;2.开展一系列主题素养班会;3.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开展讨论会、演讲活动;4.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实习。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五)开通五条提升素养的渠道。

1.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这不仅能体现职校企业化特色,更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必然需要。如通过引人海尔“6S”管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

2.在校内建起“企业化车间”,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加强教室内、走廊内的企业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企业文化内容,增加企业文化、工业文化宣传图片、学习宣传栏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4.建设企业文化展厅,在厅内举行就业指导讲座、模拟招聘会,进行企业用工洽谈、招聘会等,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

第8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得到提高。然而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人数逐年减少,以及“普高热”势头的居高不下,不少地方中职学校生源相应出现滑坡现象,而且生源素质每况愈下,这与国家进一步大力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不太适应。因此,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是当前中职学校前进的方向,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是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 中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1.1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校和企业在技术培训上存在间隙,到企业参与实践的学生的技术水平肯定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其原因可能包括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相对不强等。学生在从“学生”到“员工”的思想转变过程中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生产;另外,有部分中职校平时对学生实习就疏于管理,学生在校实习时较自由散漫,因此到企业参与生产操作时企业就会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很大风险,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企业也要承担相关的责任。凡此种种,均是企业所不愿意惹上的,因此,往往会导致校企合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2 中职学校自身状况不足

当前,各职业学校资金普遍不太充裕,好多学校还是债台高筑,由于资金运行不畅、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不能够真正意义地让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让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机会更少。

1.3 专业教师的参与度不够积极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广大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目前中职校专业教师队伍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相差较远,表现为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大部分教师无论在高校学习期间还是到工作单位后均没有很好地参与过实习活动,“双师型”比例不达标。而现在安排专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实践,由于受时间、家庭、生活、精力、假期招生等因素的制约,专业教师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不太愿意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锻炼。

2 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2.1 订单式

这种模式是由用人单位根据自己企业的用人标准,提出订单要求,由学校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企业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参与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的制定,教学活动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企业也可派专家到学校兼职上课或定期搞讲座等。有些地方还会以订单企业对班级命名,比如“01宝钢班”“02金城班”等,学生毕业后全部到合作企业工作。

2.2 工学交替式

这种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实行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中职学校资金等制约因素,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有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而企业在某个时期可能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这样校企双方就可以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共同制定学生来企业生产实习的计划。到企业生产实习的时间可兼顾教学进程的需求和企业用工的阶段需求。目前不少学校大多安排暑期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1~2个月的生产实习,学生在企业不但学到了实践知识、管理知识,而且获得了企业给予的一定工资待遇,从而能有效地缓解下学期的学费压力。就企业而言,也缓解了“大忙季节”“用工荒季节”招工难的压力,节约了工资成本,从而实现了双赢。

2.3 校企联合式

这种模式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联合办班的一种形式,企业与学校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学校,校企双方成了办学合作伙伴。学校得到企业的经费资助及部分兼职师资加盟,壮大了实力,获得了活力;企业则能源源不断地从学校获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

2.4 产学合作式

这种模式是企业直接搬进学校,学生可以在校零距离接触企业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获得企业资助并不是主要的,而主要的却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师傅的指导,学到当今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当然学校和学生也能从生产中获得一定的报酬,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品牌,也可设立一些奖学金,用于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生产实习的积极性。

3 强化中职校企合作办学的举措

3.1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应以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因此,应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的各机电岗位专门人才。如构建一个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与机电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成立由校内外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机电行业指导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行业特点及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进行调整,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特别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3.2 创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一支适应中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机电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技巧,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中职学校还应有计划有措施地安排对口专业教师到企业第一线顶岗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技能教学水平。

3.3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中职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对照省示范专业和省示范实训基地的标准要求,寻求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综合的实习基地。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实训实习基地的科研优势与人才优势,不但要满足学生实践教学,也要服务于合作企业,实现共赢,如可以为合作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承接科研课题等。

3.4 实施“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制度是指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要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齐发毕业制度既是当前中职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对确保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双证书”制度的实现,可将机电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等融合于机电专业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适当取舍和模块组合,改革机电专业教学内容,使其基本涵盖各种证书考试的范围。

参考文献

[1]霍晓光.校企合作?产学互动?订单培养[J].中国培训,2006(2):9-10.

[2]李敏,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2-14.

[3]曹慧英,彭小虎.顶岗实习置换培训:一种新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探索[J].爱满天下,2007(Z3):19-23.

第9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研究;实践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一种办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为社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以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订单办学

以冠名班的委托培养模式较为典型,如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与江苏磊达钢帘线厂、东台磊达国际大酒店、上海思恩电子有限公司、江苏久工重型机械集团等单位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设立冠名班,实行订单办学。目前,订单办学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30%,但专业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烹饪专业、服装专业以及机械专业。机电专业、数控技术、模具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会计等通用类专业没有订单办学的情况。

2.工学结合

主要是针对中职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去进行教学生产的实习,时间在3~6个月。如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与东台迎宾馆等企业进行了这方面的合作。

3.企业配合式

该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如环宇汽车厂),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东台磊达集团),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4.校企互动式

目前,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与东台翔宇工艺服饰公司、磊达集团等企业建立了用人合作关系,每年各企业向学校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大开“绿灯”,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教师深入签约企业进行实习和市场调研时,企业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学校也为企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员工入职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利用学校设施、设备赞助企业举办职工技能比赛等。校企互动合作的社会效益正日益凸显。

二、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1.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属于自发的、松散型的合作,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缺乏政府的主导

双方的目的也很明确:学校主要着眼于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希望得到企业更多的支持;企业则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优秀的劳动力,解决用工的困难。校企合作普遍面临三个难题:一是难以找到合作伙伴,企业很少有主动与学校合作搞教育的意愿;二是合作难以深入,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 三是合作难以持久,与企业的合作往往短期的多,长期合作的少,且校企合作中企业更重视效益。这就需要用法律形式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保证企业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巩固;同时也要完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社会监督保障机制和就业机制,确保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质量。

2.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要作用

应让企业认识校企合作所产生的利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包括社会、政治等方面,并发挥主要作用,这样校企合作才能顺利实现。

3.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

校企合作能否持续发展,中职学校除发挥主体作用外,还应做到: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让学生从校企合作中掌握技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让学校从校企合作中提升办学水平。

4.学校建设成为“产学研”的实训基地

中职学校要主动走入社会、走进企业,与企业的科研人员合作研发项目,提升职业学校科研能力,扩大中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校企合作。把生产、教学、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生产和实习、培训和就业、教育和市场的融通,使校企合作成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联合体。

三、校企合作实践的感悟

第10篇

[摘要]现代商贸业的发展加大了社会对门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在高职院校通过建立“校中店”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现代商贸业所需门店

>>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开发教学产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校中厂、厂中校”形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城校企三主体的软件技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对接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校企合作生产性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依托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培养应用型人才 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校企结合的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 校企合作: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研究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 校企共建高职校内软件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 浅谈校企共建生产性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新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开发与运行管理 引企入校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校企共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研究 校企共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3-16.

[2]黄亮.商科类高职院校开设“校中店”模式创新探析[J].江苏商论,2011(4).

[3]赵永胜.“校中店”:高职商贸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4]钟彬杉.“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第11篇

摘 要:对北部湾地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深入调研,了解到,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它有很多种模式,通过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它是如何培养学生达到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给我校的校企合作"代工生产"提供了一些优势借鉴。

关键词:北部湾地区 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 培养学生

目前流行的 “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学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深入北部湾地区中职学校了解校企合作模式

深入北部湾地区中职学校调研,我们调研的方向主要有几项:1、四职校有哪些校企合作的模式?2、在这些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校如何培养学生?3、在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学生的效果怎么样?经过交流,我们知道,他们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几种,一种是由企业主导型的校企合作,合作的专业是汽车维修,它的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企业提供教材、设备,师资培养,人才考核由企业聘请第三方来考核,考核合格以后才能正式毕业,企业还设有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安心学习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提供场地,并按照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毕业的学生可以正式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该校对于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给与了大力的支持,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输出的人才培养质量最高,企业最满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第二种是由学校主导型的校企合作,合作的专业是汽车营销,学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设备和教材的投入、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使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理实一体化等形式。还提供场地,工作人员由学生充当,企业提供经营方案和管理人员。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也输出了大量的人才,进入到该企业工作,不过这种模式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流失率高。

经过北部湾地区中职学校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我们了解到:第一,校企双方都希望合作。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不仅为其输送合格技能人才,而且还要为其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学校发展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用结合的人才。企业和学校双方各有所图又各得其所。第二,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面对一批企业合作,培养的也是一批技能人才,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批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第三,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第四,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优势借鉴

在借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情况下,希望能充分利用北部湾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进校企业双方可持续发展,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目标,加强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

立足于我们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我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有“代工生产”、“订单培养”、“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冠名班”等,结合我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主要探索北部湾地区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代工生产”学生培养模式,它包括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这三大成要素。最终构建一个合理的校企合作“代工生产”学生培养模式。“代工生产”是近年来北部湾地区兴起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它的做法是学校引进企业生产车间进行“代工生产”,学校提供所有的人力资源,以学生作为一线生产工人,生产出达到企业要求标准的产品,企业收购所有的合格产品并支付合理的报酬。一方面企业会因利益的获得,而加大对校企合作生产车间的投资;另一方面学校也积极的改变学生的培养模式,将岗位工作项目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达到“产教零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代工生产”不同于以往的“顶岗实习”,在“代工生产”生产车间的学生是从一年级就开始的,我校的这种校企合作“代工生产”的专业是机电专业。我们可以借鉴四职校的人才考核办法对我校的校企合作“代工生产”的学生进行考核,这样输出的人才质量高,企业满意度也会增高;我校的校企合作“代工生产”学生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也可以使用微课、理实一体化等进行教学。

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要以校企两方面"双赢"为目标,政府应采取措施,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学校在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的同时,政府应有相应的指导部门,指导学校进行专业方向调整,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上起积极的先导作用,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章做好 。说实在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还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的校企合作,并没达到深入的校企融合的合作程度,这种合作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加深和探索。

总之,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校企的有效合作,我们一直在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星钊,刘世立.全方位、多模式地开展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45-45

[2]王永莲.我国高职教育“订单培养”模式的障碍分析[J];职教论坛;2011年22期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校企 合作模式 运行体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2-02

一、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模式

“北京现代班”是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为支持国内汽车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汽车技术人才而开设的合作办学项目。它不仅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职教学生的就业创造新的平台,还将北京现代一流的汽车服务和维修技术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国内的职业教育领域,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促进三方共赢的实现。

1.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来确定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学校的教学必须顺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依据企业的用工实况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调整课程体系。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企业发展需求,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理实一体化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按照企业生产流程设计教学活动过程,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建设对接于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成为汽车维修的实用性人才。

2.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首先是要规范校企教育教学的工作流程。校方邀请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一起构建学校的管理体制,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实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不断改善管理体制,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和企业需求相统一。另外还应该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体系,通过引入企业评价标准,建立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对接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由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办学质量评价。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形成“名企引领、订单驱动”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3.创新校企合作班班级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完整的汽车维修企业班组管理模式。任课教师兼班主任担任售后经理,负责企业(班级)的管理,工作(教学)的安排,业绩(学习)的评价。任课教师担任维修车间技术总监,负责技术的培训。学生分为不同班组担任不同的工作岗位,各岗位的职责既体现各自独立,又体现相互协作,保证每项工作有明确的责任人。班级学生分别担任车间主任、库管员等,同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以体验各岗位工作职责。二是在校内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丰富班级工作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从而有效规范班级管理行为。

灵活运用企业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熟悉企业的运作体系和岗位要求,便于正式就业时能迅速进入熟悉的工作状态,同时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

二、中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构原则

企业和中职学校是两种不同的组织机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型组织,而学校则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组织,二者进行合作的目标不同,对其运行机制的建构原则进行研究,有助于校企合作的顺利展开。

1.坚持职业教育原则

校企合作属于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究其本质还是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职业培训。既要考虑与社会的关系,提升社会服务力,尤其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也要考虑与人的关系,坚持学生中心地位。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2.服务市场原则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汽车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汽车维修技术工人的重要途径,必须面向市场,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来服务于社会这个大市场;同时,学校也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帮助企业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3.注重质量第一原则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避免一味追求企业的合作规模、数量或是合作的速度,要以质量为主。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检验职业学校质量的主要指标。校企合作形式下的技能培养,应该紧紧围绕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展开,努力达到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都满意。

三、校企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

1.学生的利益保障

学生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性参与者,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对象,必须要保障好学生的利益。将学生的部分实训课程放到合作企业中,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得到实战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如在北京现代班学习结束,成绩合格者由北京现代颁发初级技师资质证书,并推荐到北京现代特约服务店工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空间,这就使得学生愿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企业为学校提供利益保障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够挖掘和培养今后的专业性员工,使其能够很好地胜任企业的发展,在“北京现代班”中,北京现代向学校提供的利益保障有:(1)正式人才培养授权,学校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全部吸纳入北京现代特约服务店,学生为企业提供满一年服务后北京现代授予北京现代初级维修技师资格;(2)提供北京现代专用诊断仪、专用工具、维修手册和专家技术指导;(3)安排合作院校教师参与“北京现代班核心教师培养考核”,通过者授予北京现代核心教师资质证书,在全国各地北京现代特约服务店通用;(4)安排核心教师进行汽车新技术培训;(5)安排核心教师赴北京现代、韩国现代公司参观考察;(6)北京现代对毕业生在北京现代特约服务店实习期工作生活进行跟踪考核,并通报学校;(7)北京现代每年组织各所合作院校进行全国统一考核,由其它合作院校核心教师和企业技术员担任考评员;(8)为北京现代班学生提供面向北京现代特约服务店的专场招聘会。

3.学校为企业提供利益保障

在“北京现代班”中,学校为企业提供的利益保障有:(1)每年为北京现代特约服务店提供优质专业人才,企业在实习工作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素质、能力,选拔优秀人才重点培养;(2)组建北京现代校企合作工作小组,执行各项合作业务;(3)提供教学实训场地,并按北京现代校企合作要求进行布置;(4)提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北京现代班核心教师培养考核”,组织教学工作;(5)安排负责人及核心教师赴省内北京现代特约服务店进行走访,关心学生的工作生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6)核心教师定期去企业工作,了解企业最新的工艺设备以及生产技术实况,掌握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协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难题和技术更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7)邀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并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来学校作兼职老师,或是不定期的邀请企业中的技术专家来给学生作技术讲座,在促进教学改革的同时,保证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确保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全新的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和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冲突,这就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综上所述,中职校企合作方式能够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推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教育方式,对其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有丰富的现实意义,以上论述还有很多片面和不足之处,希望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