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

时间:2022-06-18 01:25:52

思政元素

第1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程思政;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与我国坚持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密不可分。经济上的发展,使得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发展变化。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世界,如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针对学校教育而言,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课程思政”。中职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既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中职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中职英语课程具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等特点。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中职英语教学中,实现协同效应,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英语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中职英语融合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

中职英语是中职学校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不仅仅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而且学校在课程安排、管理等方面也需要改进。目前,中职英语教学改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中职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理念落后。在中职学校的英语课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会贯通,英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中职英语老师忙于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等日常事务,对于英语教学得心应手,但对于课程思政存在困惑。一方面,部分中职英语老师只重视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中职英语教师本身缺乏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不懂得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1.2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缺少组织性和纪律性。就目前而言,中职生存在很多的问题。他们大多数在中考时没有取得好成绩,而被迫选择中职学校。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和排斥情绪;不遵守纪律,存在上课睡觉、做小动作,打架、逃课和早恋等行为。其实,透过这些表象,能够分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做事情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肆意地破坏规则,心理脆弱,受不得委屈。其次,这些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缺少自信心。因此,中职学校的英语课程思政,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教育。

1.3中职学生容易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作为中职学校的必修课程,英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下,中职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技能,就能够接触和了解世界文化。但是,英语教学必然要讲授外国的人文地理、生活习俗等知识,部分学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薄弱,醉心于外国文化,容易产生崇洋的心理,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客观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英语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中职英语融入思政元素采取的措施分析

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学校的英语课程改革也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中职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挖掘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1强化教师的思政意识,提升思政教学能力。中职学校要在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就要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英语教师要自觉改变重传授知识、轻视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探索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的能力。最后,英语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养。另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示范课和公开课等教学教研活动,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2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积极备课,挖掘英语的思政元素,通过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正确解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依托课堂教学,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环节上,要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充拓展,教师要联系时事政治,增加知识与时事的紧密联系。还可以在英语课堂上设计各种活动,如对时事热点进行小组讨论、制作调查问卷、访谈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奖励制度。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职学校建立健全学校的工作机制,并且设置奖励制度,让英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形成良性循环,将英语课程思政落到实处。首先,健全领导机制,设置领导小组,在全校各部门、各专业、各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氛围。其次,强化教学资源配套机制,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补充教研经费,通过讲课比赛等形式将教研成果进行总结转化,对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成效进行考评,并及时反馈,加快英语课程思政的整改和优化。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容易受到外来思潮的冲击,而面对英语课程中所展示的包含多种元素国外文化,容易迷失自己,误入歧途。因此,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有机地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乐大杰.中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5):30~32.

[2]朱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1):58~61.

第2篇

1多维融入的中药学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1.1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应把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1]。要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历史文化,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意识地把个人的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来。要从中药悠久的应用历史、广阔的分布环境、著名本草学者的事迹感动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掌握中药理论与应用等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入心、入行。

1.2激发守正创新精神

中医药在其悠久的历史中,从来都是兼容并蓄,不断充实进步发展的。中药学在其发展史上吸收了不少外来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沉香、西洋参、番红花等。近代中西汇通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医家对传统中药形成了新的认识和发展。进入现代,化学、药理学、生命科学等技术的融入,使得中药学科获得了深入和长足的发展。青蒿素等中药学的优秀研究成果为人类健康贡献了积极力量[7]。中药课程思政要挖掘这些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精神,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先贤留下的中医药学宝库。

2全面渗透的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药学教学内容包括中药的起源与发展史、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炮制、性能理论、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用法,以及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知识,各个章节教学内容均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融入。中药学课程思政要根据不同专业学情特点,开展充分研究和精心设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中药学教学内容思政融入点详见表1。

3立体开展的中药学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思考

3.1传统课堂思政渗透

在中药学课堂上,通过适时引入采药、制药、用药案例,以及名家严谨治学的案例,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领悟,并得到升华,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7]。教学中既保持中药学的学科本位,又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将传统课堂向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延伸,形成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全方位立体化育人体系。见图1。

3.2第二课堂拓展实践

借助学校中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模拟药房、医药实践基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构建中药学课程思政第二课堂。还可发动学生进行家乡的中药调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人文情怀。通过学生社团或志愿者组织开展各类药膳文化、养生保健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学生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感,和对健康中国事业的责任感。多措并举,让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精神风貌[8]。

结语

中药学作为中医药类各专业的骨干课程,受众面广,且开设于低年级,在帮助青年中医药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入挖掘中药学课程里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传统课堂-第二课堂、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立体渗透,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自信、职业品德教育、传承创新精神等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以实现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的作用。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渗透医者仁心、药者匠心、中西汇通、守正创新的精神,可促使学生成为具备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品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中医药创新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2]俞铮铮,江玲丽,邬晓婧,等.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医药膳课程思政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1):34-35.

[3]张妍,李根林,李宁,等.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48-49.

[4]宋佳,赵艳,汤巧玲,等.宣明往范昭示来学———论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4):10-11.

[5]张海英,陈良,聂继红.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20,38(1):51-53.

[6]潘颖洁,金策,黄真,等.融入中医药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中医教育,2020,39(2):24-27,31.

[7]陈建真,何昱,黄真,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中药化学教学方法探索[J].中医教育,2020,39(1):48-50.

[8]王琳.多措并举打造“四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J].山东教育(高教),2020(4):32-33.

第3篇

关键词:思政元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考核方式

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新时期高校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中提到美术史课程要实现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必须立足于时代特色,从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思考[1];《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以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研究对象,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提出了现阶段通过艺术课堂应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等[2]。本文重在研究如何把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这些为本次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得到升华的一种课程路径探索,能实现美育、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一、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本课程需要主讲教师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等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教学[4]。首先,本课程教学改革应明确课程定位,即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为辅。既不要把工艺美术史课上成思政课,又不能让工艺美术史只停留在“技术”和“史料”的层面。其次,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调整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的教学大纲,打造师资队伍,实施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及教学评价等,完成此次课程改革。

二、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挖掘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两者的“结合点”教师先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找到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把工艺美术史里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如夏商周青铜器、战国的漆器、秦代兵马俑、唐三彩无不让世界称奇,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本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谈想法、出主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找到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具有绿色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系统化设计、科学设计等因素的作品,如彩陶中众多人性化设计的例子[5]。汉代长信宫灯是利用虹管灯的原理,把产生的烟雾通过青铜制作的宫女的衣袖和手臂进入宫女的体内,达到了减少烟雾,让室内清洁的目的,这是绿色设计的典范。长信宫灯的灯罩可以转动,调节光线的强度和角度,这又是科学设计的范例。还有如西汉九子漆奁的系统化设计、东汉马踏飞燕中完美的力学原理等。学生对这些工艺美术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再用于今天的创新设计中。

(二)探索适宜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找到的“结合点”实施教学首先,撰写新的教案,包括课程切入点、德育元素应用、教学内容、方法及实施过程。教师应注意工艺美术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时机要适当,并对德育元素进行合理和节制的使用,坚持德育元素和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有机融合的原则。其次,在教学课程中注意教育方法的艺术性。教师在讲授工艺美术知识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增加课程的形象性。如讲述商代妇好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工作和敬业精神、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体现的家国情怀、陕西人民用生命保护昭陵六骏的英勇事迹、元代黄道婆对中国棉纺技术的巨大贡献、明代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的卓越地位等,以此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性,强调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丰厚积淀下,中国的工艺美术技术需要薪火相传,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承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任务。最后,教师团队在课后作业的设置方面也应做一些调整。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每组形成一个团队。教师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以一个个课题的形式安排给每个组。组里的成员自行分工,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对总体教学进行设计、有的整理和消化资料、有的制作课件、有的演讲等,之后每个团队学生代表在课堂中用20分钟展示。形式不限,学生可用传统授课方式、访谈方式、辩论方式等进行展示。学生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和思政相结合,转化成主动性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教师倾听、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来完成课堂作业。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中国工艺美术间史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

(三)探索适宜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考核方式第一,我们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评定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平时的习题外,教师应结合各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现场评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第二,教师应对期末考试进行改革探索,即把思政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形成各种题目,用答辩的方式进行。因为学生人数较多,答辩教师人数不够、上课时间不能统一等诸多因素,这种考核方法未能坚持下去。目前,我们采取了在期末试题中增加思政元素比重的考核方法。如“请列举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处在世界前列的工艺美术作品并简要分析。结合你的专业谈谈当今工艺美术设计如何做到发展与创新”等,让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有足够的重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四)课后教师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调整和完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反思因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是新生事物,没有旧例可循,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应经常总结和反思。对于对融入课堂效果很好的思政元素,教师课后应整理归纳,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记录、分门别类和完善,整理成教学案例库。其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及反馈分析教学效果,反复比对,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工艺美术史教学中灵活使用。另外,笔者也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题目做成了试题库,用于学生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中。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改革在学校实施了一段时间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此种教学方法行之有效,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如艺术教师在思政理论方面的欠缺、对思政元素植入课堂中“度”的把握都是一个尚未突破的问题。

三、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笔者在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实践过程中,对教学行为、学科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形成较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并逐步形成课程思政课题“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方面,教学为课程思政课题明确了方向,提出了问题,也成为科研成果讨论的平台;另一方面,科研成果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让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二)采取“二旧化一新”的创新思维模式思政和中国工艺美术史分开来是两个“旧”的元素,但它们融合起来可以形成“新的”元素。这些旧元素看似不是太调和,但找到它们的契合点,就会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如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正确审美和评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工艺美术人性化设计的讲解、对学生爱国思想、民族精神的培育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的史料分析等。

第4篇

摘要: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取得实效、难以找到抓手的主因。从事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整体上的“精心布局、苦心经营”,却不能有具体操作上的“直接介入、刻意为之”,不能急功近利。本文借助近代物理学中场理论,结合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与高校组织的特点,分析了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作用途径与作用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构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并成为后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首创电磁场理论,他发现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磁场的变化也能产生电场,因而将电场和磁场组合成电磁场。在麦克斯韦看来,“电磁场应当看成一个基本的物理实在,是所有那些数不清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1]。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将“场”的概念引入牛顿的引力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场理论,并由电磁场理论而产生了统一场理论构设。差不多同一时期,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20世纪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费曼等的推动下,量子力学介入场论,使场论量子化,形成量子场论。

在高校教职工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其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场”的活性元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也可以弥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说教痕迹。

一、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如果处于良性的、健康的状态,就会汇成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

1.心理——情感场

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内容或者说被关注的客体与教职工的主观精神世界有着某个契合点,客体或教育内容就会表现出一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并与主体的投射力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场”。在“心理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又会在教职工心中激感能量,造成情感触动或情感性心理张力,驱使着新产生的“心理场”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方向是由主体情感的指向性所决定的。如果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心理——情感场”就好比是一个中转站,外在世界的信息刺激输入,主体情感的输出反应,都要通过这个中介。“心理——情感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多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层次的,也有内在层次的。不同类群的教职工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专业教师的认知起点、文化层次、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就不同于后勤系统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地激活“心理——情感场”,既要用管理的手段解决表面层次的需求,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高度契合的精神方式解决内在层次的精神需求,既要设置工具性的最低目标,又要设置终极性的理想目标。

(2)易敏感。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大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个体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也注重自律内省和自身形象的维护。因此,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同时还使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性凸现更为明显,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他们更信任与关注自己,更习惯于自身的精神世界遨游。在同事关系处理上,较少受物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2]“心理—情感场”敏感挑剔的特性,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时候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尽量把自身的思想观点转化为组织权力、组织意志和舆论氛围,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职工的需求意向相吻合。

(3)持续性。当形成“心理——情感场”的所有事物和对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的时候,“心理——情感场”本身并不会马上消失,仍然会对原本处于场中的事物产生一段时间的持续作用,类似于运动物体的惯性。一般而言,要形成新的“心理——情感场”,依赖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外部信息或环境刺激,二是主体的投入包括主体的修养、情境、介入或接受的主动性等。其中,主体的心理定势对主体的投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2000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之间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合并组建了一批新的高校。但合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原有的“心理——情感场”并没马上消失,继续对教职工的言行产生影响,导致“磨合期”延长,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规避的现实。

(4)联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从而产生心理、情感的连锁反应。高校教师之间,思想、情感上具有较多的共性,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波动,创造条件,合理引导,使教职工在互激状态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培养积极的情感。

2.信息——文化场

文化和信息从静态角度来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显性“产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但从动态角度来认识,则是一种“力”,即“文化力”和“信息流”。这两种“力”相互交织,综合形成一种既有纵向历史延续又有横向现实联系,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引导性、渗透性的“信息——文化场”,就高校教职工而言,“信息——文化场”有以下三个特征:

(1)传递性。文化是人的心灵所依附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信息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信息的选择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更新速度以及文化的交融、思潮的交锋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也使传递性成为“信息——文化场”的首要特征。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蝴蝶效应”:一个坏的微小的内控机制或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个好的典型,如果加以及时的宣传,也会产生正向的轰动效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就是说,初始输出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会对其未来输出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时间,但高校组织的松散性特征却拉长了传递的链条,为“蝴蝶效应”的形成创造

了条件。

(2)叠加性。“虚拟世界”的介入,使“信息——文化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往往相互重叠,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虚拟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话语权的无国界、无时空、无限制,虚拟世界中拥有话语权的教职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保留这份话语权,相反,虚拟世界中不一定拥有话语权的教工尤其是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拥有这份话语权。在虚拟世界里,教职工往往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思想。“信息——文化场”的叠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合力”,又要尊重信息源和文化的多元化,把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民主诱导、信息辐射、双向互动的吸引教育对象的过程,反对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客体而单纯地“灌输”,真正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密切结合。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精心设定主导的信息源,建设好主流文化,坚守主阵地,打好主动战,又要注重艺术,尊重教育对象关于信息和文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吸收的规律,创造一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培养教职员工接受动机,启发教职工产生自觉的接受需要,并善于抓住接受动机转移的时机,采集、加工、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水平。

(3)不对称性。高校功能的拓展使高校组织与所在社会的界限开始变得很不明确,不仅组织成员多样,结构更加复杂,而且组织活动也变得异彩纷呈。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克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并且把大学形容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3]在这个“城市”里,由于不同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垂直分化程度较低,权力关系模糊,教职员工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知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学组织不仅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系统人员之间对校园文化的认同难以均衡。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成员间或成员与组织之间出现的矛盾与隔阂,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没必要看得过于严重。要认识到这些矛盾大多是认识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或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最大努力使所在单位的各项工作处于信息公开状态,对教职工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作出相应的客观的宣传或表扬,从而引起成员对所在单位领导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赖,得到教职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3.环境——制度场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是促成人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必须接受为自己准备好的环境,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他又说:“思想问题常常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4]“环境——制度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弥漫性。环境的影响是立体的、弥漫式的,其中既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正向的影响因子,也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负向的影响因子,这种“吸引力”或“拉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场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有赖于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某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用时间越长,教育效果也会累加,形成平时我们所说的“泡菜效应”。

(2)暗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度场”中,教职工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民众心理深处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不仅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和规章制度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而且学校整体形象也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一般而言,教职工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这样会产生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这种暗示性特征的影响因子包括领导班子形象、领导者领导方式、奖惩制度和方式,校风校训与大学精神、学校或所在学科的地位与影响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暗示性特征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持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某个制度尽管不尽合理,但只要对每位教职工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公”是高校教职工的一种普遍心态,如果外部环境客观公正,即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败下阵来,他们通常会心悦诚服,制度的严肃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保障。特别是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不严肃就意味着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产生不了约束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载体。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开展;制度的连续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基础。制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预期,制度的完善是在保持连续性基础上的一种完善。所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今年实行一种制度,明年又是另一种制度,只会导致广大教职工无所适从。通过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可以“目中无人”,没必要时时处处围着教职工个体的情感“兜圈子”,可以用群体的“粗”来解决个体的“细”,确保“公共牧场的规范与利益[5]。

(3)可塑性。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生活在环境优雅、设备完善、人文底蕴深厚、校风教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教职工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切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和约束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可以说,社会大环境我们只能客观面对,尽可能地排除其自发的、消极的影响,但校园小环境则完全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优化或挖掘,充分发挥其“染缸”的功能。

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整体动力系统,从作用方式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空间上的全方位

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里,各子场的相互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原动力,各个核心子场都可能决定一个宏观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微观状态,整体的场效应就来自各子场耦合后所体现的综合效应,各子场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平等的参与和协作。由此而产生的组织形式不是集中控制的多层指令系统,而是分散控制的多层参与系统。同时,各子场所产生的合力不是单个分力的线性相加,而是各个分力的矢量和。也就是说,这种力是通过立体的方式向包围着的对象发射能量,若各种力作用方向相同,合力才大。

2.时间上的全过程

时间上的全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在一个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场中,受教育对象“场”中持续时间越长,人们所产生的与这个场一致的倾向性就越明显。这一点在社会生活中也得到证实。如南方人独有的细腻与大西北人的粗旷就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6]。二是指“场”对教育的影响是无时不在、连绵不断的。由于场可叠加的特性,各子场就能同时起作用,也正是在时间的整合下,“场”才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整体效应。三是指作用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场”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经常处于一种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螺旋上升,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使作用对象发生质的飞跃,而必须通过长时间量的积累和巩固。同志就曾指出:“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太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太接触本行业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业务,给以适合需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下几百公里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7]

3.途径上的全隐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会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可以感知的“信息波”或“暗能量”,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往往携带着某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认知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教职工的内心深处。而教职工受到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的辐射后,尽管自己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也会自发地根据需要做出选择。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场对人思想政治品质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渗透。

三、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主要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高校教职工或多或少地受这种“场”的影响。这种“外加场”可以不受“人工雕琢”而处于自发的状态,也可在人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下使本身的强度越来越大,从而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效应地影响处于其中的教育对象。

1.约束功能

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影响,教职工个体将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动力,组织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以及传统文化、行为准则等因素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共鸣和强烈的心理暗示,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使行为取向与大众趋于一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认同”或“顺从”。如果教职工个体行为背离了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持有的共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就会发生一种纠偏和矫正功能,从而产生导向作用。

2.凝聚功能

群体凝聚力的本质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及成员间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缩短心理距离是提高凝聚力的关键。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场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教职工积极合作、协调一致的行为状态将明显增强,消极反抗的行为状态将显著减少,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就会象磁铁一样紧紧地把教职工团结起来,使心理距离大为缩短,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高校一旦形成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就会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应地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创建一个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不仅可以对新成员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促进他们向组织发展目标靠拢,而且可以职员工的思想认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启发他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矛盾,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参与公平竞争,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从而产生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仲牧:《物理场论对哲学思考的提示》,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第1、3页。

[2]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7页。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月。

[4]姜正国:《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第69页。

[5]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11页。

第5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堂教学;口腔生物学;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育人目标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力强调,高校教师务必要把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成协同效应[1-2]。2020年5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专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内容传授,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思政元素育人的作用[3-4]。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重设口腔医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入思政育人目标,完成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口腔医学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5-6]。本文以《口腔生物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以及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1修订教学大纲,重塑教学目标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7]。以往很多高校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专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来制定的,一般会忽视思政育人目标,在专业课与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环节,设置育人目标,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者有机融合,合理设置,形成有机的育人体系[8],将育人的思政内容有机的整合进课堂教学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及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口腔医学人才是口腔医学的培养目标,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级目标与育人目标一致,把育人目标细化的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章节中,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施。如《口腔生物学》中口腔生态系部分章节内容,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口腔生态系概念及组成,熟悉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了解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作用;能力目标则通过对生态系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的去认知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育人目标则通过联系生态失衡造成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态平衡理念。

2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2.1改进策略,拓展路径与方法。高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力拓展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中的方法及路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9-10]。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课堂教学育人体系[11-12]。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的进入课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之下,借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巧妙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其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改进的。2.2创新组织形式,协同课程思政育人。随着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在改革的如火如荼,借此教学模式改革之际,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育人功能的同向同行,切实体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13-14]。如今很多高校教师也都在努力探索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现在的高校课堂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也是丰富多样,如精品资源共享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将优秀的网络课程及网络短视频教学合理融入课堂教学;增加教学软件的辅助实现智慧课堂的教学,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增加研讨课及考察课的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3设定过程思路,规范课堂流程。在常规课堂教学流程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教学流程,通过旧知引入回顾知识,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新知传授指导教学,结合应用巩固练习,知识归纳完成总结,课后思考拓展运用。建立规范化课堂教学体系,在规范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和提炼思政育人元素,逐渐形成完善的思政元素资料库,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凝练形成规范的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育人元素及课程融入点,使规范的课堂教学体系及育人元素体系的有机双重融合统一,并通过完善配套建设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15-16]。2.4深入挖掘剖析,精准提炼育人元素。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细致梳理课堂内容,深入挖掘并提炼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育人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既可提高专业课教师把握课程思政的能力,又可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从知识点挖掘素材,可以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对科学问题的反思分析和经验教训,可以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是学科发展历程、著名人物的故事、教师个人经历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政元素挖掘切入点。例如《口腔生物学》绪论引入中,我们可以通过口腔科医生的工作状态导入。再如《口腔生物学》微生物学部分,在讲到口腔细菌中的致龋菌时,口腔链球菌是必讲的细菌,其是唾液中的优势菌群,也是在龋齿形成过程中的主要菌群之一,是重点讲述内容。因为此处涉及的细菌较多,各类细菌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学生学习记忆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提升学生科学钻研的浓厚兴趣,本人便结合自身主持的口腔链球菌的国自然基金项目,从科研选题到项目立项,到创新发现等环节过程中凝聚的点点滴滴,通过切身体会与学生探讨科研背后的故事。

3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3.1思政育人目标纳入过程性考核。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对教学成效的判断,对教学各环节起着有益的促进,以往期末考核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根据目前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合是形成性考核的必然要求。将思政教育的考核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相统一,实现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课程形成性评价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反馈教师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效果,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对学生理论素养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次方面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达到口腔医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标准是必要的。在设计过程考核时,可以将育人元素设计成有一定深度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思政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17-18]。例如,口腔微生物一章内容包括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牙菌斑及其生物膜、口腔正常菌丛、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关系,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应了解口腔生态系影响因素,掌握牙菌斑生物膜概念,了解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及组成,了解生态平衡对维持口腔健康的作用,熟悉常见口腔微生物,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此部分考核内容除常规考核外,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调研、小组讨论、总结汇报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结合上述基础知识组织学生查阅口腔生态学、口腔致病菌等相关资料,参与到临床专业教师开展的口腔流行性疾病调查,组织学生通过PBL分组讨论口腔微生物在龋齿形成中的作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等。3.2增加学习渠道,构建多样化过程评价体系。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专业课或基础课课程性质不同,积极探索开拓多渠道多方式学习途径,利用相关网络课程资源,开展PBL小组讨论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期末理论试卷考核、实验考核、网络课程考核、实习调研、总结汇报、平时(PBL等讨论)考核等相结合,分别按照不同比值权重相加,全方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口腔生物学》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不同环节。参与小组讨论项目占10%,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得出此项分值;观看老师指定的网络课程占10%,通过学习通可以实时查看学生观看进度;参加实习调研占10%等,增加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而多方位多层次评价学生。

4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内容后的教学反馈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原则

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根本,更是中国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就是提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让大众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受它国不良价值观的诱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完善大众的价值体系,它相当于一个准绳让人随时知道是否过线。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涵义

1.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信息的文化,这一概念在二十一世纪开始兴起,属于一种知识管理策略。信息素养简单来说就是确认信息需求、掌握信息技能、熟悉信息源。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是可以让人能够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资源的一种技巧。年,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是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需求,是全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需求。我国近几年也逐渐开始重视信息素养。随着国家的重视,各学者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也逐渐的深入。有的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品质的代表,它包含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觉悟、信息知识、信息潜能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能力的集合,它包含搜集开发、综合分析、运用鉴别等方面。更有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是教育的产物,它培养个人的信息观念、心理素质、主体意识,激发个人潜能、智慧。各学者在不同角度阐述了信息素养的内涵。综合上述观点,信息素养是一项基本素质,它集合了信息需求、心理品质、价值意识、规范判断、信息处理等,它是一种综合素质。我国古代就有对信息素质的朦胧要求,例如孟子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就突显了对信息素质的单方面信息识别能力的要求,孟子认为人们要对书的信息有一定的识别能力,批判地接收信息。现代中国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电子书、微信、新媒体,这些新兴事物的出现,给人类带来知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没有好的信息素养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不知何去何从。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需求。培养大众的信息素养,更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2.信息素养的构成

信息素养是多元化的素养,它主要由五元素构成。分别是信息意识、知识素养、心理素养、能力素养、信息规范这五元素。首先,构成信息素养的信息意识元素。意识是人类本身具有的一种自我觉查,而信息意识是人类利用信息的观念。信息意识包含信息传播、财富、资源、公开、获取、安全、更新、环境、主体意识等。信息意识取决于自我对信息需求的意识以及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其次,构成信息素养的知识素养元素。信息知识素养指的是科学的基础知识,信息方面的技术,信息化的特征以及在各方面的应用。信息知识素养可以说是信息素养金字塔的底层地基。只有底层地基牢固,上边的金字塔才能稳定。再次,构成信息素养的心理素养元素。心理素质指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可以说心理素质是面对信息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许多人上网却不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形成了网络依赖。“网瘾”、“微博控”等都是不会调整心态造成的。心理学家大卫刘易斯说过:“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无数资讯便纷沓而至。因此我们都对网络产生了依赖。一旦不能上网,就会觉得坐立不安。”由此可见,信息素养中心理素养的重要性。第四,构成信息素养的能力素养元素。在构成信息素养的五元素中能力素养元素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元素。它包含信息查询、加工、推理、分析、应用、组织等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素养元素是当今社会人类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将获取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最后,构成信息素养的信息规范元素。信息规范素养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信息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是信息法律素养。,用信息道德来规范自身信息行为,用信息法律良好的信息秩序。构成信息素养的信息规范元素就是要每个人都遵循道德准则与法律法规,用一个准绳来规范信息。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顾名思义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要具备的信息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要求,也是应对网络信息战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全球所重视的内容。每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有信息的参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更离不开信息素养。可以说信息素养是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纵观古今,信息是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的诱因。早期信息的不发达,造成了人类生产工具的单一,发展速度的缓慢。后来随着火车,电报,电话,电脑,网络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快速,信息几乎可以同速度的到达。信息的便捷让社会,生产工具,以及经济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就显得极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可以说是在修心。心正责道通,只有修好心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才能在人生的分道口中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可以让人正确处理信息下的人际关系,可以规范道德标准,保持良好心态,完善个人价值观。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成熟,极大的方便了人类生活。在享受方便生活的同时,网络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庞大的信息量分散了人们的精神力,注意力无法集中,办事能力下降,甚至有些人换上了“网癌”。更不要提网络黑客、病毒、木马横行无忌,各种因为网络的造成的负面影响接丛而至。社会对网络问题中极度重视。这些问题究根结底都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质。在没有法律与道德的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缺乏约束能力。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可以让人正确处理信息,矫正负面思想,提升正面意志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可以引导人的信息处理方向,可以指引人走入正确的道路。

3.提髙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应对网络信息战的需要

有人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各国之间核武器的威慑不会再有大型的战役。但是这并不是说各国之间可以和睦相处,没有任何战役,而是战争的形式变了,更加科技智能。近年来各国的网络虚拟战争一直不曾间断过。这个网络虚拟价值观并不仅仅指的是网络黑客攻击,更多的是接住网络宣传信息对它国造成的影响。提髙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已成为重中之重。思想领域是我国民族价值观的体现,更是我国能够长治久安的基础。提髙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就是应对网络信息战的需要,反和平演变,反它国价值观洗脑。

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原则,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基本路径。信息素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信息素养。它们两者直接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不了信息资源、技术、基础设施的参与。要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彻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正确的视角去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善教学活动的认知。所谓的正确视角,就是以质和量这两个角度去审视。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丰富,是否全面,是否多元。完善教学活动需要借助载体,信息载体的运用对完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原则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方法。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需要“觉”与“悟”,要在“整合”上下功夫,遂守信息规范以及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1.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觉”与“悟”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之一是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觉”与“悟”。这里面“觉”与“悟”分别指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本体的知觉,以及对信息价值的领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觉”与“悟”,就是要提高对思想政治信息的敏感度,懂得将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上,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正确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价值。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需要了解思想政治信息,了解信息技术对生活乃至世界的影响,自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意识。并进行筛选。

2.“整合”上下功夫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之一是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要在“整合”上下功夫。“整合”是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核心。想要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整合”是关键。在掌握软件应用技术的基础上,详尽地掌握信息处理。通过将信息技术“整合”进去,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应用信息技术。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要在“整合”上下功夫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更能实现相互的沟通协作,做到“惠而不费”。

3.不断提高信息能力、遂守信息规范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之一是不断提高信息能力、遂守信息规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信息能力指的是不断提高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利用能力。选择信息指的是对信息价值的取舍、分析与判断。信息有序进行的活动就是组织信息。获取的信息通过学习、研究等行为实践是利用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遂守信息规范指的是遵守在信息网络中道德、法律等规范。不断提高信息能力、遂守信息规范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可持续的源泉。

4.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之一是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要具备自我调适的意识,在面对信息处理时要有“以我为主”的原则,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要提高自控能力,把握住自身的注意力。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是抵制对信息的贪婪的关键,更是保持好心态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社会的稳定。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涵义讲述了信息素养的涵义以及信息素养的构成,着重分析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方面意义。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要求,也是应对网络信息战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全面解析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的四大原则方法。提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需要“觉”与“悟”,要在“整合”上下功夫,提高信息能力、遂守信息规范以及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应列为国家的重点战略目标。只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素养,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张澍军.思想理论教育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 文化多元化 思政教学 改革创新

一、引言

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加上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如何选择各种思想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文化多元化的视野下,传统文化与各种现代文化都进入了大学校园,那么高校该如何进行思政教学的改革,如何抓住多元文化为思政教育改革带来的机遇、如何应对多元文化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时所有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文化多元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对高校思政教学的主旋律造成抨击

在传统文化视野下,国内高校的思政教学有着统一的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朝着一个相同的目标而进行,但是随着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的教学目标渐渐模糊化。在文化多元化的视野下,各种西方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涌入大学校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观念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这样就形成了大学校园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由于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政治信仰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马克思主义也不再是唯一的指导思想,只有属于众多思想潮流的一种。大学生的主流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渐渐偏离了高校的思政教学的主旋律。

(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威胁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流入我国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控制,大力鼓吹西方文化具有的优势。大学校园是前沿思想交流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没有认清西方文化的情况下就盲目追捧西方文化,动摇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大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怀疑,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降低,使我国的文化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三)高校思政教学的渠道受到影响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校的思政教学的载体发生变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了思政教学的新载体。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影响,学生已经不再完全信赖教师的理念和行为,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但是网络环境具有复杂性,大学生在各方面的观念都还有待加强,所以网络背景对学生的选择和控制力都提出了挑战,一些外来传媒通过网络被大学生说熟知,对高校的思政教学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文化多元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措施

(一)丰富高校思政教学的内容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有我国的高校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将各种西方文化引入大学校园,但是在思政教学的内容上应该不断丰富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突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让大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仍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并时刻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荣,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的同时要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主观片面观念传染给学生,减少自身的情绪色彩。教师要接受文化多元化的客观事实,要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强化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二)采用多元化的思政教学方式

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充分说明了我国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高校在思政教学的改革创新上,应该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思政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网络教学,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宣教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对网络信息加强监督和控制力度,让学生在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下学习。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辨别的能力,让思政教学更加民主开放。

(三)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成败与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联的关系,想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全面素质人才就必须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教师队伍的选拔、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及完善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首先是人员的选拔,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使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都合理,使教师队伍也呈现多元化形态,避免教师队伍结构的单一。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将多元化的文化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对各种不同的实现和行为的认识,让教师在正确认识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从而建立一支组成结构合理、业务精良以及政治坚定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从而对高校思政教学进行改革。

第8篇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的联结点,是教育主题与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目标与内容的手段与形式,并与教育途径、渠道、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传输、增效、互动和检测作用,是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研究如何加强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正确面对多元文化社会,有效防止多元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多元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一元与多元的社会文化矛盾,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多元文化在促进文化、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多元文化导致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无所适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二是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增加了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大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处于被动境地,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常常陷入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困境之中。特别是个体本位思想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促使他们摆脱依附性、从众性、趋同性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整体和全局观念淡化,甚至导致了各行其是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也导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分化性逐渐增强,进而表现为个体选择性的逐渐增强。如果再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相结合,又容易导致他们在利益选择上偏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政治、道德利益;在思想道德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注重个体目标忽视社会目标,注重多样性内容,忽视主导性内容。

2.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也是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与大学生需求,提升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过程看,它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者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大学生,大学生通过思考、鉴别形成认识,相信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完全在思想领域内进行,通过思维发生作用,由外化到内化,由他律到自律;同时,受到各种现象和思想理论的影响,大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分析、选择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变性、动态性,思想变化的结果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反复性。这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和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大了难度,也为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引导这些变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增强的个体选择性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意识,导致他们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必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多元文化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空间非常广阔,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差不齐,相互差别不断扩大,认识问题的起点、角度和标准也多种多样,甚至大相径庭。另外,在单一文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主流文化来组织,成为传承单一主流文化的工具。而在多元文化社会,多种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都是合理性存在,若继续进行单一主流文化的传承,既不符合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也没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那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是坚持只传承单一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将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剔除在外,还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倡多样化,取代“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二、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智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因对文化的选择不同而造成智力特点不同、认知模式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事物和发展自我,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自觉选择和认可的特点不同,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能够做出多种选择、因材施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具有启发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99年在《智力的重构》(Intelligence Reframed,1999)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强调智力具有文化性,即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和社会所珍视的能力。加德纳教授特别强调文化环境及文化价值标准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是与一定的文化环境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的能力。在多元智力理论那里,文化被提升到了讨论智力问题的核心要素:文化不仅是人类多元智力发展的背景和源泉,而且不同文化珍视不同的智力模式并促进不同智力的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智力组成和智力特色不尽相同,其智力模式和智力发展方向有着鲜明的区别。指出智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将“智力”从无形的东西发展成为有形的东西,并将“智力”从学校教育的领域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中,避免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智力具有实践性;指出个体身上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元智力,在个体的生活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结构具有差异性;指出智力的发展方式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起来的,智力是可塑的,具有发展性;指出智力的潜能有对后天文化环境进行选择的作用,智力具有选择性。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启示

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载体,创新是根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过程中,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握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载体建设的思想性和选择性,使载体能够适应和承载得起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能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2.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其载体创新也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载体建设决不能从概念、意义出发,而必须立足于现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失,又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取得新成效。二是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是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主体性的突出表现。载体必须能为教育主题所把握和操作,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将教育主题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客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自觉、有为的要素。

3.相容性原则。大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具有相容性,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心理需要、发展和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相一致。因此,载体建设必须立足于面向广大学生,尊重差异,促进载体的丰富多彩,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兴趣、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的大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发展自我,以能够启发和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4.合作性原则。学校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创设体现不同文化特色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学校环境创设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智力的个体。因此,在学校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各自的爱好与特长,把学校作为教师与学生展现自己个人能力(智力强项)的场所,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活动中。教师、学生平等地参与学校建设与活动,在丰富的差异与多样性中进行合作,这样的环境创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行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而这样创设出来的学校环境也必然是一个体现多元文化的环境。

第9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育;探讨

一、课程简介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采矿学等课程,是在熟悉矿井生产系统、认识矿井采掘生产过程之后开设的,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形成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使本学科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课程以阐明矿井通风与安全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为主要目的,并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应用到矿山生产中,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理解矿井通风阻力、通风动力、矿井通风系统等相关知识及相应的计算、设计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矿山通风及其工程设计、监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安全技术(防瓦斯、防火、防尘、防水、防毒、防爆技术)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

采矿行业特色表明,采矿专业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内涵,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外,还应注重职业素养、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说服力,凸显隐性教育。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由矿井通风与矿井安全两部分构成,涵盖较多的理论概念、复杂公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往往重视讲解知识理论,将通风应用性作为授课重要内容贯穿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通过矿井通风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与认识所学专业对煤矿、非煤矿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职业使命感,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献身专业的热情;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矿井通风理论知识对矿井通风设计的意义,培养其认真严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为其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正确的思想基础。通过矿井安全知识的学习,采取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精神。

三、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基于不同动力和目标促使大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实现自己价值,因此价值观和知识、技能是不可分割的。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目标,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深入挖掘本课程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有机分解到专业课程中并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育人与育才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学以致用,落实课程思政。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思政元素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过去,教学目标只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忽略了“价值引领”。为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思政元素,以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事故案例、煤矿工作者事迹等主题为途径,聚焦“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学生五大发展理念。

(二)教学内容思政元素

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一通三防”专业理论为主要内容,学生上课懒散,学习效果不强,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通过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完成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与思政渗透融合点,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载体,同时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以矿井空气为例说明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讲述氧气性质时引入拉瓦锡氧气发现实验,突出实践创新、科学求真,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讲解矿井有害气体种类及煤矿安全规程对有害气体的安全浓度标准规定时,教师要引入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案例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从而加强法治观念。矿井气候条件即是煤矿工作者工作环境大气,其与人的身心健康和劳动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煤矿采深的增加和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深井高温热害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开采的重大问题之一,故应改善矿井气候条件,确保人们获得安全感,以此阐述以人为本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将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导给学生,使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取得“寓教于乐”的理想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所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三)教学考核的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传统教学考核多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为单一的专业知识。为了强化专业课程育人效果,加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由单一的知识维度向多维度评价延伸,改进片面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评价体系。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考核延续传统教学考核,但考核内容有所转变。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发言、课后作业三部分。期末考核采用闭卷形式,考试题型应多样化,同时应加入课程思政案例分析,主要检验学生对矿井通风与安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知识考查分值占比为90%,思政考查分值占比为10%。

第10篇

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工作会议精神,内抓管理,外闯市场,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企业管理井然有序,经济效益走势良好。

全年完成供应额13.7亿元比计划8亿元上升71.3%,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收入1.05亿元比计划7500万元上升40%,费用支出7982万元比计划值5700万元上升40%,上交***三项费用1500万元后利润2185万元与计划相比增加2035万元;物资供货及时率99.9%,主要物资入库检测率100%,发出产品合格率100%。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思想是人的灵魂。领导干部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业务能力强弱与否,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高低与否。在工作中本人不断政治素质提高,倡导好风气,当好“带头人”。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政各项安排部署,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在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下功夫。我认识到过硬的素质、能力不仅是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如果能力、素质滞后于时展,就会缺乏观全局、谋大势的战略思维,缺乏站在时代潮头分析问题的前瞻意识,缺乏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的本钱。为此,我和领导班子其他同志,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方面,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我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带头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市场经济和物流理论,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处干部职工,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开拓奋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全处干部职工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改革意识,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正把物资供应处建设成为***放心,让部门和各服务单位满意的物流企业。同时,顺应加入WTO后激烈竞争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更新知识。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带领大家创建“学习型机关”,努力建立起激发学习、调研和创新的机制,使全体干部形成勤奋学习、深入调研、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风气。建立理论学习的领导责任制,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今年来,我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及时掌握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我还十分注重向实践学习。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提供依据。针对物资供应工作涉及面广的特点,我努力学习经济、法律等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千方百计增长自己的才干,努力如何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和业务带头人。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了班子的战斗力,奠定了干好各项工作的坚实基础。

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增强班子的战斗力。“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班子、一个单位工作搞的好坏,关键是党政“一把手”和主要领导。自己负责物资供应处的行政工作,是工作的需要和组织的信任,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自身的素质,是抓好工作的根本。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一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支持班子大家开展工作,有问题自己主动承担负责。二是讲团结,全力支持党委的工作,维护发挥“核心”作用,大事商量,小事通气,与班子其他同志也能及时沟通思想,敞开心胸,谈心交友,对于生活、工作、家庭等问题及时互相关心过问帮助。三是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班子的领导碰头会、处务会、党政联席会制度,牵扯到职工群众利益的事、有关全处经营的大事上会讨论,充分酝酿,发表意见,发扬民主,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畅所欲言。

三、认真加强党性修养和廉政建设。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尤为重要,这一点除了自己体现在讲政治上之外,在组织上,能够如何做到按时交纳党费,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严格遵守组织规定,出差外出按程序和要求办理请假手续;在经济工作纪律方面,不贪不占不伸手,始终保持廉洁奉公、廉洁自律,结合处里工作情况,我提出“三不”,即“影响工作的宴请坚决不到;拉关系送的礼品坚决不要;有损企业利益的事坚决不做”。并且要求大家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求大家如何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

在廉政建设上,认真执行***纪委的要求,落实好“物资供应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区、分片、分部门挂点包干,并结合处里工作实际,与供货商签订廉政协议、廉政承诺、廉政保证等内部廉政协议,用以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警觉自我,提高自率意识。一年来,班子和我个人如何做到了廉政自律、遵纪守法、勤政廉政,执行党的纪律,提高了共产党员的自身素质。没有任何以权谋私、以权谋利、占公为私、拿公为私的行为和现象。

四、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正视不足方能知过而 民主生活会廉洁自律发言提纲来自-,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开放大学;学前教育;教师口语

本文以开放大学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程为例,深入探讨其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境,进而从师资培养、资源建设、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思路,希望为课程思政在开放大学的全面推进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

一、教师口语课程结合思政教育的意义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和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和学习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作为未来向幼儿传授知识经验的教师岗位,其口语课程更是在所有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来看,教师口语融入思政教育有以下两点重要意义。

(一)精准落实开放大学的培养目标

我国开放大学体系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育目标,在不同学校都有着自己具体的规定,但大部分学校都是把“学习国家领导人提出的重要理论思想,树立正确价值观”等要求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师口语中融入思政教育,则是把相关目标以更加精准化、具体化、实效化的方式在课程建设中予以落实,激励学生以提升口语规范为己任,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教育境界。

(二)全面推进思政教育进课堂

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以规范性和具有较高思政水平的语言体系来开展教育活动。教师口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促成具有“思政元素”的语言表达,以此保障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同时,还可以借助思政教育进高校课堂的实践,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进而推广到其他阶段的教育,帮助课程思政政策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有效落地。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实际困境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困境。

(一)对政策内涵理解不足,使“行动”陷于“迟缓”

在访谈中,教师对课程思政概念的理解各抒己见。有教师定义其为“教师把我国的社会主义路线、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渗透进专业知识的讲解当中”。也有部分教师表明自己虽曾听说过这个术语,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它的内在含义,并且在自己讲授专业课时从未有意识地实施。虽然目前学术界未对该术语进行概念界定,但教师主观认识上的不足和理解不够深入仍是课程思政难以持续推进的一大主要因素。

(二)难以挖掘思政元素,导致“理念”与“实施”相悖

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全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对此合理加工,进而把原有的教学进行创新式改编,形成新的教学框架。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因为理论的不足、经验的或缺,无法有效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这就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相悖的情况[1]。在访谈中,仅有20%的教师提出能够在专业课中挖掘出少量的思政元素,10%的教师自认为有效地提炼思政元素并结合到课堂教学中。由此比例可见,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创新式融入,目前都存在一定的落差。

(三)缺乏有效教学方式,出现“分割”和“强融”现象

访谈中多数教师表示,因为拥有比较成熟的资源储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在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中对课程的设计轻车熟路。然而融入思政教育后,顿时感觉无从下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专业课和思政教育各自独立“分割”,甚至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强融”的现象。如此融合度,自然不是相关政策和理念的目标所在,需要长期的教研与实践,加以优化和全面提升,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三、开放大学教师口语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基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师资培养、资源建设、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规划。

(一)师资培养

1.思政理论培训为解决部分教师对政策内涵不够理解的现象,通过定期开展思政理论培训,得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意识的提升。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应重视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的培养,为思政理论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环境和人员支持。从专业课教师层面来看,学前教研组可以和政法教研组合作,定期交流、互相学习,力求在丰富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技能提升。2.教学研讨活动(1)思政元素研讨借助教学研讨活动的平台,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可以共同开动脑筋,挖掘每一章节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讨论其背后的教学目标。下面以本课程教材———《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2]中的部分章节为例,探寻“教师口语”和“课程思政”的结合点。(2)教学方法研讨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能准确提炼思政教育元素,还应借助创新、多元的方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共同探讨不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第三章第二节《教学口语的分类训练》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只依赖讲授法、练习法的教学方式,通过几则教师与幼儿谈话的案例,让学生自行判断何种谈话方式最佳,并借机融入有关正确“儿童观、教师观”的思政教育元素。

(二)资源建设

针对教师口语课程,笔者认为要在“示范课程、教学案例库”两个方面进行资源的建设和统筹。首先,示范课程建设。针对教师口语课程,教研组应首先组织课堂观摩活动,筛选优质的课程思政实践范本,并进行实录,最终的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听课笔记、演示课件、课堂录像等。每一节示范课程的最终呈现都将收录于学校的资源平台中,以方便教师下载和参考。其次,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师口语的教学案例库可以由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资源构建,例如前述的教师听课笔记和课堂实录就可纳入其中。此外,还可以对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加工、整理,最终以微课视频、互动课堂视频、教学设计方案等形式予以呈现。

(三)教学评价

教师口语课程要想实现课程教学、技能训练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整体的教学评价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首先,建立考核机制。教学评价机制的设立由来已久,但是往往并不纳入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所以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融合体系的积极性,可将“思政教育”评价以具体条款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中。其次,扩充评价对象。目前,评价机制往往是针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分、教学情况反馈,但在教学过程中仅有一个被考核对象是不合理的,需要将学生也纳入考核对象中,由教师、其他学生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且对阶段性表现进行总结反馈,将考核结果记录到学生管理体系中。最后,优化评价方式。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多是纸质打分,填写建议。然而,为提高学生评价的参与率,可在线上平台开通评价通道,在规定的时间内为该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合情况进行评价反馈,从而获取更多真实信息。

四、结语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开放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需要从大局的眼光明确其在“落实培养目标、促进思政教育全面推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更要真正了解在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够理解政策内涵、难以挖掘思政元素、缺乏有效教学方式”等困难,进而借助“师资培养、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的全面推进,保障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力求早日实现“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程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究: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9).

第12篇

关键词: 多元化 社会思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真正担负起民族重任和时代重任,不仅要着力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高校作为思想研究和政治教育的前沿,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是当前教育者所面临的外在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文化现象、社会思潮也随之涌入国内,与国内各种社会思潮交相辉映。[1]个人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利己主义思潮、全球化思潮等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它们以网络等新兴媒介为渠道大肆宣扬,不断扩大其影响。从国内社会思潮的角度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愚昧迷信伪科学思潮、保守主义思潮、官本位思想等腐朽思潮沉渣泛起,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都可能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思潮“往往占有相当数量的从众,其传递过程一般是从高层知识分子到一般青年大学生,再到社会群体”,可见大学生群体在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虽然当代大学生未必能说得清曾经和正在流行的社会思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言行中发现影响其思想的社会思潮的主要特征,可以说,这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其他相关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总之,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及其表现形态的多元化决定的,它主要表现为社会思潮种类的多样化及其性质和影响的多元化。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及特点

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干部教师必须认识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表现心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具有社会性。大学生思想状态源于社会,社会上的一切重大情况,现象及其对青年的影响都会从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二是认知具有能动性。大学生是最富有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活力的群体,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具有主动的选择意向,这也体现了他们独具个性的自我认知状态。三是身心的可变性。大学生是一群从生理到心理正在趋向成熟的群体,特别在心理上、思想上可塑性更大。[3]

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新时期的大学校园已经打破了单一思潮独占一方的一元格局,形成了多种思潮在冲突中并存的局面。如大学生中的“考研热”及“考证热”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实用主义思潮的特点。

时代催生了各种社会思潮,也为这些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创造了条件。多元化思潮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无疑要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一定表现为他们接受并传播某一种社会思潮,这种影响还可以表现为推动一种新的社会思潮的形成。所以,当代青年大学生,在社会思潮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元化思潮下的大学生不仅仅是社会思潮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往往是在选择中传承社会思潮,甚至是创造和引领社会思潮。因而,对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作用的准确认识就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4]因此,仔细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针对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提出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对我国主导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不但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产生影响,对教育者的价值观、政治理念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在经济上宣扬无序自由的市场竞争;在意识形态上宣扬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平等”、“人道”、“民主”,极其具有诱惑性,迷惑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在价值观上动摇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宣扬“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妄图忽略甚至抹杀、篡改历史,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学生群体容易被社会思潮的表象蒙蔽,受到蛊惑,造成社会责任缺失、道德素质降低、价值观呈现功利化、政治信仰发生动摇,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同时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大众媒体的盛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产生了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肩负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吸引力的重担,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同时社会思潮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教育工作的思想,动摇了部分教育工作者,使其专注利益,对教学任务敷衍了事,缺乏工作热情。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面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在坚定自身政治信仰、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更好地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效地减少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四、多元化社会思潮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其教育效果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更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在高校思想理论课的课堂上要讲授正确的政治理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理念。当今世界的文化和意识是多元的,我们既要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成果,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社会思潮中的主导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并不是简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以一元化的思潮取代它,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论及其实践的影响,使主流思想在众多的思潮中不断壮大实力与声势,不断抵制和削弱错误思潮的影响。

2.将正确的思想引导贯穿到大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在校园内举办各种科学学术活动,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认识,加强正确的政治导向;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以同龄人的角度宣讲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思想的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创造积极健康的网上舆论环境。要建设现代化的网络设施,拓宽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充分发挥文化娱乐和宣传阵地育人的作用,正面宣讲马克思主义和有利于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深刻揭露各种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要加强班风学风建设,通过健康向上的班级活动,科学理论更贴近学生生活。

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学生,不断地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辨析各种社会思潮,正确地认识社会思潮甚至引领社会思潮。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与应对方法[li].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中).

[2]周伟,吴风.青年大学生与社会思潮[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0-51.

[3]解伟.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200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