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博士论文

工商管理博士论文

时间:2022-04-03 21:0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博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商管理博士论文

第1篇

亨利・明茨伯格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创立了在管理界影响深远的管理角色学派、战略过程学派和实践管理教育范式,他同时是美国战略管理协会的创始人及前主席,国际实践管理教育联盟的创始人及前主任。自1968年取得MIT管理学博士以来,他一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教,同时担任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伦敦商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访问教授。

本书于1973年出版,是以明茨伯格1968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中的经理――由有结构的观察确定的经理活动、角色和程序》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基础完成的。它全面地阐述了经理工作的特点、经理所担任的角色、经理工作中的变化及经理职务的类型、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要点、经理工作的未来等基本问题,并评介了其他管理学派有关经理职务的各种观点。

该书提出的经理角色理论,如今已经成为大多数管理学教科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书是作者最知名的著作,奠定了其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地位。他对管理工作的观察与研究,迄今无人能超越。

本书是经理角色管理学派最早出版的经典著作。很多人至今仍乐此不疲地回忆着当年明茨伯格这本书的命运。据说当年亨利 ・明茨伯格曾经把自己这篇博士论文的手稿寄给了15家出版社,但是都被一一退回了,亨利・明茨伯格修改了一次之后又寄了出去,才最终得到了一家出版社老板的青睐。然而,能够凭借此书一举奠定亨利・明茨伯格“经理人角色理论巨匠”的地位,恐怕不仅是这个出版商,也是亨利・明茨伯格自己没有想到的。

在这本奠定其管理大师地位的著作中,明茨伯格指出了4个对管理者的工作产生影响的变量,并将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分为3个大类,在这3个大类中又细分管理者的工作角色为10种。于是,4个影响管理者工作的变量+3个类别的管理活动+10种管理者的工作角色,就揭示出管理工作的本质。

书中提出了对现实管理非常有意义的一点:总裁或企业管理的最高领导者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是拥有信息量最庞大的人!也就是说,管理的权力来源于信息!

第2篇

关键词:中关英法;博士研究生培养:学位授予制度: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37(2012)03-0051-06

英国学者菲利普斯(Estelle M,Phillios)将博士学位定义为:教学许可证。意即获得博士学位可以在大学里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该定义虽然起源于大学教师应该成为学术领域某一方面的权威,精通某一学科及其前沿理论。并有可能为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概念;但是。博士学位还应体现学位拥有者应精通某一研究领域。并能在该领域中作出一定贡献。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培养就是在研究领域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研究者哪,而不只是培养大学教师。杰・D・怀特(Jav D.White)教授将博士学位水平定位在根据科学的标准进行研究,展示出他们具有广泛的研究能力,而不仅仅为本专业领域发展作贡献。

国内通常把博士学位定义为:标志学位拥有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本专业规定标准的最高学识水准的学术称号。学者们的定义虽然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博士生教育代表一个国家最高水平的教育确是毫无异议的。

一、培养模式

中国全日制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3年,在职培养的为4年。博士生课程学习时间通常为1年,一般在第一学年末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学校会设置中期检查,主要通过开题报告和学位考试的形式进行。后两年或三年的时间通常用来进行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在毕业前两个月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可以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课程学习,课程学习与研究同步进行,同时以科研为重,更加关注学生的科研及学术能力,学位授予与科研成果挂钩。

美国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4年,由于个人能力、学习和科研条件的差异。有人可以通过3年的学习获得学位,有人则需7年,甚至更长。第一年通常用来进行课程学习,定期检查课程内容与研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并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课程。美国博士生课程以多样化、庞大化、竞争性、非中心化为特色;第二年进行资格考试,淘汰率也很高,未通过资格考试和平时学习课程困难是学生辍学的最普遍原因;第三年进行研究和论文设计,人文科学的研究具有很太的综合性,如果段有导师适当的指导。仅仅进行文献综述。学生就可能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第四年完成论文并进行答辩。美国的博士生必须进行实习培训,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进入正规的学习和研究阶段。美国很早就开始了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提高专业博士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美国博士生教育重视综合和交叉课程以及基础理论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为其今后研究和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坚持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二者同步进行,彼此促进。

英国博士生修业年限通常为3年。但对于已获硕士学位的博士生可缩短为2年。学生可以半工半读。也可以中途去工作。之后再回来完成学业。博士生课程分两类:一类是高度专业化的课程:一类是基础综合课程。英国的博士生培养主要以科研为主,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以小组形式展开,而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则以个人的形式为主。博士生一入学就要选择其感兴趣的领域展开研究,并且制订研究计划。根据计划进行实验、调研和数据采集等,通过分析和归纳,写成研究论文。-博士生培养不但强调学术研究。而且日益强调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资格的获得,重视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教育博士、工程博士、工商管理博士等专业博士生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法国自从2005年起实行全国统一的“LMD”学制(“358”学制),此学制涵盖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即获得学士学位学制3年,获得硕士学位学制5年(包括学士阶段的3年),获得博士学位8年(包括学士和硕士阶段的5年)。法国在实行“LIVID”新学制后,也实现了研究型文凭与职业型文凭的同步发展。法国博士生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博士生只有在研究学习阶段合格后方可申请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第一阶段期限通常为1年,在职和个别专业博士生经校长批准后可延长至2年。此阶段要经过公共基础课程。研究课程、实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同时,课程难度很大,淘汰率也相当高,平均约为40%,某些专业的淘汰率甚至高达80%。第一阶段合格后即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撰写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核心部分,通常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期限一般为2~3年,也可延长至4~5年。

二、指导方式

中国的博士生由单一导师负责,也有个别接受导师组联合培养。中国的博士生培养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导师从全方位对学生负责,包括课程教授与辅导、科研、培养方案、研究及学习计划、论文、实习等,导师均会提出建议和指导。导师对学位论文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和严格审查所指导的学位论文。同时,导师具有提出不授予学位或暂缓授予学位的建议权。导师可以参与毕业论文答辩,但不能参与表决。学院(系)学位评定分委会成员基本上由院系内导师组成,他们具有是否授予学位的表决权。

美国的博士生由导师组联合培养。每名博士生人学后由一名主要导师联合其他2-3名不同专长和特色的教授组成特定的导师组负责。通过不同学术专长的相互补充,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领域。

英国的博士生只有单一的导师,通常是学院安排,或者由导师挑选,学生没有自。导师对博士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论文选题到培养方案、实习与实验、学习及科研计划等,导师均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导师每天都要和学生见面,甚至在同一工作室或实验室进行研究,随时指导学生,并及时了解学生的科研及学习状况:与此同时,学生每周还要和导师至少进行一次讨论,以便学生能够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和找到不足。不断提高自己。

法国的博士生培养实行培养组负责制。培养组负责人一名,成员若干。负责人应具有教授职称。由校长根据校学术委员会提议名单进行挑选。培养组采取教学组和研究组联合培养的方式,目的在于促进培养组内部的交流、合作与共享,保证学科培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避免将博士生培养变成狭隘的专业培训,以做到“博士要博”。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法国十分重视对学位论文的指导。导师

制订周密、详细的指导计划,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及论文撰写计划;学生与导师定期见面,及时接受导师指导和帮助。博士生在导师和培养小组的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博士论文。

三、学位论文

(一)开题报告

相比欧美各国,中国的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会是最正规和严格的。在中国,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都有专门的开题报告会,学生通常从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可行性分析,研究进度安排,预期成果和目前的工作进展等方面等进行详细汇报。虽然美国一些大学也有论文开题审查,但是是由博士学位委员会审查,对学位申请人最终是否获得学位不起关键性作用。学生通常要向教授委员会作一次开题报告,以获得委员会对博士论文选题的认可。英国也没有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会,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往往是学生和导师在长期共同研究中,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的课题双方共同商定。法国博士生只有在学习研究合格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深入研究学习文凭是学生开始学位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同时,拥有欧洲硕士或同等学历文凭也是其申请博士论文的重要条件。

(二)对学位论文的要求

在中国,衡量博士研究生教育成功与否,核心通常是学位论文的质量。由此可见我国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博士学位论文注重创新和对社会的价值体现。美国对于研究型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很高,要求对专业领域理论、实践、技术方面有重大和创造性贡献,通过研究和论文,培养其全面学术能力和素质。美国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例如,美国的富布莱特博士论文海外研究奖学金就是专门为在海外做关于现代外国语及外国区域研究的研究生设置的。同时,还有专门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博士生准备的奖学金,等等。英国博士论文要求必须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学术成果,对内容、格式、字数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核心要求是论文的独创性和学术价值,鼓励学生创新。论文正式提交前主要由导师负责把关,多数学生逐章地将论文交给导师。导师会认真审阅每个章节,提出具体指导和修改建议。学生根据导师的建议认真修改,一般要反复修改多次才能通过导师的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提交论文。在法国,审查论文以其质量和价值为主要评估指标。同时要具有鲜明的特色。法国的博士生入学前要和培养单位签订论文协议,以确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和条件,论文以专业培养计划和个人研究计划为依托,确立明晰的目标和实现方式,以确保论文的质量。论文至少包括如下3方面内容:一是简要回顾研究课题,对课题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二是介绍该课题研究实验的基本情况,包括实验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三是客观阐述实验结果,并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三)评审与答辩

在中国,学位论文评阅过程通常为1个月左右。论文要在答辩前1个月由答辩秘书送达评阅人。评阅人姓名和对论文的评审意见对申请人保密,博士论文实行匿名送审。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应聘请校外博士生指导教师和专家。指导教师不可以做自己指导的学位论文的评阅人。评阅人一般为5~7人,其中校外专家至少有2人。评阅人负责对学位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和具体的修改建议,并对是否同意学生进行论文答辩明确表态。学生必须根据评阅人提出的修改建议对论文进行修改,合格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委员会对学位申请者的资格进行审查后,组织学位申请者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学位论文、主持答辩,并对是否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需经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的2/3以上同意方可通过。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委员会通常聘请外单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美国的论文评审和答辩由论文委员会负责,每名博士生均由一个论文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通常由3名导师组成,这3名导师对该博士生学位论文进行评审,只有3名导师一致同意,论文方可通过。论文评阅通过后。很多院校要求学生对其论文的价值、创新性、观点、依据等进行公开答辩,答辩通过后方可授予博士学位。

英国的博士生必须提前3个月提出提交学位论文的申请,同时要提交一份300~500字的论文摘要。提交论文期间,学生可以同时提交反映自己学术水平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已等,以此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学术功底。英国学生可以获知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员名单,论文评阅委员会通常由3人构成,除了导师以外,包括1名校内专家和1名校外专家。论文初审通过后,学生方可进行答辩。评委将针对论文的内容和观点与学生展开辩论。若论文答辩未通过,学生可在2年内重新答辩。

法国博士生需在答辩前3个月以上将学位论文提交给导师聘请的2名以上的教授或专家进行审阅,其中至少1人为校外或国外的教授或专家。校长根据书面的评审报告,批准是否进行答辩。同时还要向教育部提交答辩申请,教育部通常在1个月左右批复。被批准答辩的论文需装订成册,提交答辩委员会各位成员提前审阅。答辩通常公开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由校长指定。论文摘要在答辩前在校内张榜公布。答辩时,首先由学生进行简要陈述,然后开始正式答辩。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进行讨论,针对论文提出意见并进行评定。答辩委员会通过论文及学生的陈述与答辩情况,判断论文是否具有特色和创新的价值。讨论后’,答辩委员会主席会撰写评议报告,并由全体成员签字。经过评议,当即宣布授予合格者博士学位,并在该文凭上注明评语和等级。评议结果除了通知博士生外,还要在颁发同一专业博士学位的其他院校公布。

四、学位授予及监管体系

‘在中国,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监督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学位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国务院对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进行任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授予学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然后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学位申请者的资格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委员会进行审查。学位申请者资格审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委员会负责对报请授予学位的建议进行审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学位委员会会议应有全体成员的2/3以上出席,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全体成员过半数同意即通过。决定授予博士学位的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美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和学位质量评估源于20世纪初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高等教育认证以院校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价为基础。美国高校拥有很大自治权,博士生教育只有通过本校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办学宗旨,才能实现质量的不断提升。最终获得教育的成功。高校的学位授予权由州政府审核,联邦政府不予干涉,州立大学等公立院校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利。美国的博士生培养机构由民间组织组成的机构进行认定。美国联邦教育部批准了6大

区域的认证机构和近百个专业认证机构来监管和保障各高校的办学质量。联邦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负责协调和审核认证机构。保证认证机构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确保评估结果客观、真实、有效。联邦政府通过认证机构实现对高校学位的间接监督与管理。

英国的大学除了高校自身拥有学位授予权以外,学生还可以向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提出申请,这一规定扩大了学生在校外攻读学位的机会,是英国学位制度的一大特色。英国大学评估机构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它对英国境内所有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公布于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对英国学位质量监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英国还有区域性质量保障机构及专业质量认证机构,共同保障学生培养及学位授予质量。

法国每所大学都设有行政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既可以颁发教育部的国家文凭,也可以颁发自己大学的文凭。在法国,只有公立高等院校才能颁发国家文凭。为了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法国博士生培养单位除了接受全国科学、文化和专门职业公共高等学校国家评估委员会、总督学和校内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外,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也定期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是民间组织,成员由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评估周期为每5年一次,经评估的全国大学排名在网上公布。其结果直接影响对各大学的投资经费。通过社会评估,用将评估结果向大众公布的方式进行质量监控,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法国博士生培养质量。

五、讨论及启示

综上,各国博士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制度各有特色(见表1)。我国可以借鉴美、英、法3国的做法,在以下几方面完善博士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制度。

(一)学位质量保障

我国应该在坚持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适度放权,形成中央与省级政府分级管理、责权明晰的学位授权审核管理机制。伴随博士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逐步将部分博士生培养质量高的地区的博士学位授权审核权限有条件地下放到省级政府,由省级政府在国家给定的权限内,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对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及学位授权学科点进行自主统筹,从而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提高各学位授予单位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有效地促进博士生培养更好地为本地区服务。

同时,应该引导社会行业组织或者第三方中介评估机构介入高等教育评估审核工作,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实现多种评估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学位审核的实效性。实施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不断完善各项评估制度和程序,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首先,通过在学位授予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自评系统,加强对自身的评估和督导,通过自我约束和提高。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开展年度自评,并将评估结果通过网络和媒体对外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如无任何人对公示结果有任何异议,则可将自评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大众公布教育年度报告。其次,将定期评估与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相结合,加强日常的评估和检查。对评估后不达标的培养单位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则取消其继续招生的资格。最后。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专业采取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现代评价方法和模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通过完善学位授权和评估机制,实现行政监督、社会评估和培养单位自评的有效结合,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鼓励特色发展

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从而通过实彳亍特色办学,逐步满足社会对各类特殊人才的需求,有效遏制各类专业性强的高校跟风向综合院校发展。对于那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在政策、资金、就业、人员分配等方面给与更多的倾斜,以利于其不断发展提高。

同时,鼓励应用型专业学位的发展,逐步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均衡发展。现在国家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专业学位的发展。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土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结合。不仅要实现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专业学位教育;而且也要增加专业博士生培养力度,促进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理论基础 会计研究方法 信息有效性 对策

一、中西方会计研究方法比较

(一)西方会计研究方法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在1986年以前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以规范研究为主。在对原有的会计理论研究基础上,西方学者采用归纳演绎法等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描述,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斯普瑞格所著的《账户原理》(1907)、佩顿编著的《会计理论》(1922)、麦克尼尔的《会计中的真实性》(1939)、利特尔顿所写的《会计理论结构》(1953)、利特尔顿和齐默尔曼的《会计理论与创新》(1962)。这些著作都采取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的资料加以归纳总结并描述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了会计理论的发展,为后来的实证会计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研究法主导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方法经历了一个形成的过程,19世纪50至70年代孔德和斯宾塞提出实证主义思想,继其之后马赫提出马赫主义思想,而后到20世纪20至30年代石里克等人提出了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后来波普尔提出朴素证伪主义,其学生拉卡托斯(I.Lakatos)在他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思想。然而,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首次出现是以1968年鲍尔(ball)和布朗(brown)在《会计研究杂志》发表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和贝费在其增刊《会计中的经济研究:论文集》发表的《年度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为标志的。他们首先提出相关假设,然后利用已有的数据加以证明,开创了会计实证研究的先河。从此会计研究从规范会计过渡到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促进了会计理论的研究,有效指导了会计实践活动。

(二)我国会计研究方法发展历程

相对西方国家会计理论研究来说,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由于受到时代特征、经济社会环境、理论研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1978年三中全会后广大学者开始审视我国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和真理性。国内学者加大了对会计职能、会计本质、会计目标等的研究。到80年代初期,国内大部分研究成果还仍然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例如杨时展教授提出的会计控制论观点;孙宝厚博士论文《会计系统论》;裘宗舜教授出版《会计信息论》等。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我国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成果很少。1988年裘宗舜、王平发表的《会计改革若干问题――一张有意义的社会问卷调查表》第一次使用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会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急需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来促进会计理论的研究。1990年陈少华和黄世忠等翻译了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名著《实证会计理论》,为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掀起了浪潮。1996年沈艺峰的《会计信息披露和我国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开创了我国会计界“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刘玉廷,2000)。之后关于会计实证研究的论文层出不穷,秦荣生(1997)的《谈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张朝宓和苏文兵(2001)的《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等。在此之后,我国会计实证研究进一步发展,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实证研究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趋势。

(三)中西方会计研究方法选择比较

借鉴国内关于中西方会计研究方法选择文献对比中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差异。刘亭立、宁凯蒙(2013年)选取2001年至2011年我国《会计研究》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和2001-2011年美国《Accounting Review》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统计结果可知:我国2001-2011年《会计研究》论文研究方法绝大部分都是使用规范性研究方法,而2001-2011年美国《Accounting Review》论文研究方法则大部分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刘亭立、宁凯蒙认为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是《会计研究》刊发论文的主流方法,在《会计研究》刊发论文中,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两种方法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我国与西方国家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程度不同,市场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和对会计研究方法的研究时间长短不一样,导致我国这一时期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绝大部分为规范研究,而会计实证研究成果较少。

二、我国会计研究方法选择存在的误区

(一)我国会计研究方法存在的错误认识

我国会计研究方法一直处在规范会计研究占主导地位的阶段,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已经成为现在会计研究方法的大体趋势,但是实证会计研究发展仍然很慢。在会计研究方法选择上,很多学者存在错误的认识,有些人认为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就是要在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之间二选一,其实不然。刘玉廷(2000)认为,会计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两种研究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实证研究可以验证规范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而规范会计研究的结论为会计实证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我国对于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对于实证会计研究还缺乏系统的思想体系,很多照搬西方国家。许多学者认为再进行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很难出成果,于是将国外会计实证研究成果翻译转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著名会计学家于玉林先生认为实证研究及其论文的固定文体是西式八股的典型代表。实证研究方法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基于偏颇的基本理论指导,研究目标不明确,经验实证绝对化,操作方法有局限性,引进吸收不够,消化不良或停滞没有创新。对于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不可一味追求西方国家的实证主义研究。

(二)我国实证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

(四)以保证信息质量为基础选择会计研究方法

受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影响,加之国内的学术生态使得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也朝着实证研究方向发展。实证研究强调“是什么”,是一种比较精确、可靠的研究方法。但是这种可靠性是建立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所获取的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及时的、可获得的。否则,利用滞后的、虚假的、没有操作性的数据信息所做的实证研究,也只会变成为了作实证而作实证,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我国规范会计研究取得比较大的成就,现在更多的是朝着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发展。保证实证会计研究数据信息的质量需要相关部门规范市场信息的,提高市场信息的可靠性、可获得性、及时性等,减少和防止信息的扭曲。S

参考文献:

1.Fama,E.F.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ournal of Finance 1970,25,(2):383-417.

2.吴水澎,谢诗芬.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洪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刘玉廷.关于会计研究方法问题[J].会计研究,2000,(12):9-13.

5.刘亭立,宁凯蒙.中外会计理论研究动态与趋势分析[J].财会通讯,2013,(7):7-9.

6.于玉林.会计研究:中八股、洋八股和范式[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6):24-30.

7.王立彦.会计实证研究,亟待改变下游徘徊格局[J].中国会计评论,2013,(1):1-4.

8.盖地,吕志明.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J].会计研究,2007,(4).

9.张金松,尹立军.实证研究是未来会计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J].经济理论研究,2013,(7):7-9.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 房地产 预警指标 预警方法 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房地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在其短暂的20多年的运行中却一直在不断的波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地区性的房地产发展过快、房价过高等现象,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房地产预警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我国对房地产预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还是参照经济预警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的。我国对房地产预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房地产预警方法的选择和房地产预警系统设计三方面。

一、 房地产预警指标研究评述

房地产预警指标及指标体系是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设置指标体系能有效地实现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因此,对房地产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早期对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多采用定性方法,而采用定性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因为主观性强,各指标之间不可避免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也不能准确判断各指标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指标选取依据不充分,可信度不高,因此后来的学者主要采用各种定量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郭磊、王锋等认为,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因素的外部冲击在房地产经济中产生了内部传导。他们在进行预警指标体系设计时,根据先行、同步和滞后的数量特征关系初选了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等18个指标,然后以深圳市为例通过时差相关分析法选择了9个能相对独立地反映城市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指标作为房地产预警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统计预警法进行了单一警兆指标预警和综合预警分析。

郭峰认为房地产预警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等七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选择房地产预警指标。其具体做法是参照各地已有的预警指标体系,取其交集,然后利用专家评分法和相关分析法选出了12个指标,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该指标体系可以满足预警的要求。

叶艳兵、丁烈云利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各单项指标的权重及反映市场景气状况的“第一主成分”,采用相关性分析来确定各单项指标同“第一主成分”的相关性大小,并按照相关性的大小来决定指标的取舍, 同时结合专家经验等定性分析方法,利用武汉市的历史数据,建立了包括房地产价格、从业人数等在内的武汉市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但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预警,具体效果如何,限于篇幅,作者没有结合数据进行检验。

周忠学、李永江以青岛市为例,用聚类分析法把影响房地产的20个因素指标分为5类指标,然后分别对每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把原来的20个指标合成为7个综合指标,大大简化了分析工作。

李崇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房地产预警指标选择方法。他认为房地产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影响因素众多,必须采用一种适合复杂大系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由此提出了系统核及核度方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指标间的关联度,然后根据指标关联度的大小建立指标体系的拓扑图,最后求取拓扑图的核,其构成要素就是要选择的房地产预警指标。

杨佃辉,陈轶等把初选的22个房地产预警指标按照指标的性质分为总量指标、购买力指标、生产类指标、价格类指标和交易类指标五大类,分别对每类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并结合定性方法建立了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上海市房地产相关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综上所述,我国对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正在逐渐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向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思路转移。定量分析方法主要通过一些统计分析方法消除指标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使不同指标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描述得更为准确,但它不可避免也存在缺陷,如多数统计方法对数据要求较高,通常需要样本数据够多,且不具备容错能力,而且对某些不能量化的因素指标也无能为力,而这正好可通过定性分析来弥补。因此,把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来构建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房地产预警方法研究评述

预警方法是预警系统的核心,预警方法是否合适是房地产预警系统能否发挥其预测、防范和调控功能的关键。在预警方法的选择上,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房地产发展初期,即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以景气指数预警为主;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以统计预警为主;近期的研究则转向以人工神经网络等为主的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方法方向发展,逐渐与计算机软件融合。

(一)景气指数法。

如上所述,我国早期的房地产预警研究主要借鉴了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常用的方法,即景气指数预警法。这种方法以经济周期循环理论为基础,从影响房地产经济的诸多要素中选出一组对景气变动敏感,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把它们分为先行、同步和滞后三类指标,然后分别对这三类指标编制扩散指数(DI)和合成指数(CI),以预测房地产景气的转折点和长期趋势,达到房地产预警的目的。

黄继鸿、雷战波、凌超为了描述房地产景气的动向,通过构建合成和扩散指数来达到对房地产运行情况进行监测、预警的目的。他们认为扩散指数能综合各个指标变量的波动,反映宏观经济波动过程,还能够有效地预测经济循环的转折点,但是不能明确表示经济循环变化的强弱;合成指数不仅能预测经济循环的转折点,还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经济循环变动的振幅。因此,他们认为扩散指数(DI)和合成指数(CI)适用于房地产预警等宏观经济领域。

李斌、丁烈云、叶艳兵对景气指数预警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发现由于计算方法和侧重点不同,利用扩散指数DI和合成指数CI对相同的数据分别计算得出的房地产警度不一致,他们分析了两种指数的计算特点,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法.第一,对传统DI计算方法进行合理改进,引入精度比较的概念,选择精度更高的指数来进行景气评价,有效地消除了两指数间的矛盾冲突;第二,利用DI值与CI值及其精度设计了一个能完整反映市场景气状况的综合指数,即对DI与CI指数向量进行数据处理并建立整合基础以后,依据DI值与CI值的精度分析,摒弃主观判断的处理方法,按照各自误差的高低和权值计算理论,确定各整合基础数据所载信息量的权重,最后对其进行加权平均求出房地产市场的综合景气指数,并利用武汉市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综合指数能更好地反映武汉市房地产的实际警度。

景气指数法经过多年的发展运用也比较成熟,计算方法有了许多改进,但是用该方法来对我房地产进行预警,存在着许多先天的缺陷.首先,景气指数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波动的周期性,而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其周期性更是无从谈起;其次景气指数用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这些综合指数来反映总体的发展趋势,而这些综合指数对具体指标的信息抽象化了,不利于具体分析,也容易掩盖个别指标的异常波动,因此,用景气指数法来进行房地产预警不是最佳方法。

(二)综合模拟法。

综合模拟法也叫统计预警法,是我国房地产预警采用最广泛的方法。它主要从系统论角度对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房地产预警的目的。其基本思路是先对警兆与警素指标进行时差相关分析,确定其先导长度和强度;接着根据警兆指标变动的情况确定警兆指标的警级,然后根据各警兆指标的重要性对警级进行综合,得到总体的综合警度。使用此方法进行房地产预警,不仅能反映房地产的综合警度,还能反映单个指标的警度,比较适合用来进行房地产预警。因此,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少成果。

1995年,建设部就组织过房地产监测、预警体系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即为统计预警法,但鉴于行业发展的初期性及其资料积累的有限性,无法在定量上有所突破。

赵黎明、贾永飞最早对用统计预警法进行房地产预警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现在很多研究都是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首先对经济预警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统计预警方法适合用来房地产预警;接着运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警兆指标,并确定了预警界限;最后使用模糊评价方法来进行警级综合,使房地产预警走向定量化和系统化,明确了警情发生时的控制目标和方向,实现了房地产预警系统的计算机处理。

郭磊、王锋等采用统计预警法,结合深圳市实际数据,对深圳房地产运行的轨迹进行监测,并对未来的走势进行了预测。他们首先根据房地产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深圳房地产自身的实际,选择房地产销售量作为警情指标,然后通过对其它指标和房地产销售量的时差相关分析,选出警兆指标,然后通过各警兆指标警界的确定,对深圳房地产进行了单指标预警和综合预警。张泓铭对各种预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进行比较之后,指出综合模拟法比较适合我国当时的房地产预警,他详细介绍了综合模拟法的思路、步骤并以某城市为代表进行了实证分析。

陈峰、丁烈云对利用综合预警法进行房地产预警容易出现的失真现象进行研究后,提出用数学方法对用3 预警准则确定的预警区间进行调整,并以武汉市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对预警区间修正后,能够提高房地产预警系统的精度。

综合模拟法既能对房地产整体警度进行综合判断,也能够对各个指标进行监控,便于找出警源,比较符合预警的目的。但运用该方法对我国房地产预警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统计预警法要求它的参数必须满足多元常态分配的假设,而实际资料常常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目前以3 预警准则获得的预警域与现实并不符合,使得预警精度不高或失效;另外统计预警法是静态的,不具有容错性,而目前我国房地产数据参差不齐,房地产发展迅速,因此采用该方法结果往往系统精度不高,于是更多人又转向了基于模式识别的预警方法研究。

(三)基于模式识别的预警方法。

房地产预警研究要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就必须广泛借鉴其它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非线性系统学科的研究成果,避免或尽量减少预警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使预警过程更客观、可靠。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尽管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前景已引起人们关注。

王建成在其博士论文里构建了基于概率模式分类的经济预警系统。所谓模式识别是泛指一类用于对所研究对象根据其特征和属性,分辨其所属模式类别的识别和分类方法。模式识别突破了传统的指标处理思路,不再从简单的统计规律出发探求发展趋势,而应用模式分类和比较来对未来状况进行预测。概率模式分类法可以满足最小的误警概率和最小的预警风险等要求,其有关分类错判概率等理论,很适合研究预警系统的预警可靠性,另外它还可以和附加信息检验、模式特征提取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预警指标选择,构造出一个实用、完整的经济预警系统。但是基于概率模式分类的预警系统的设计需要已知经验概率、条件概率、和后验概率,实际上这些是很难得到的。另外,贝叶斯最小风险分类过程还建立在样本拟合最好这样的基础之上的,这显然是不能满足的,因此该方法没能得到广泛地使用。

虞晓芬通过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杭州市历年的指标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预测有关指标2004-2005年的值,并结合统计预警法对杭州市房地产市场现在和未来两年的综合警度进行判断和预报。陈彦等利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以南京市为例,建立了房地产预警系统,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BP神经网络在经济预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预警方法(景气指数法和综合模拟法)的一种拓宽和突破,解决了传统预警方法存在的难以处理高度非线性模型、偏重定量指标、难以处理定性指标的问题。从而为预警走向实用化奠定了基础。但是BP神经网络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如其过分强调克服学习错误而泛化性能不强,同时还易出现隐层单元的数目难以确定,网络学习的收敛和最终权值受初始值影响大,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这也是不少学者正在研究的课题,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房地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大系统,由上可知,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预警,都有各自的缺陷,因此不少学者尝试着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进行房地产预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丁烈云在他的名为房地产周期波动与预警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把景气指数法、基于系统核与核度理论的综合模拟法和模糊神经网络预警法三种方法和相应的模型结合起来预警,经过实证分析,表明预警效果相当不错。

南京房管局在建立南京市房地产市场预警系时也结合了景气指数法、警兆信号法和专家经验法三种方法共同预警。采用多种预警方法对房地产进行预警,以便相互验证,这也是今后房地产预警的发展趋势。

三、房地产预警系统设计研究评述

房地产预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预警指标体系的选择是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基础,而房地产预警方法是房地产预警系统的核心,而除此之外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警度的预报,以及排警对策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房地产预警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设置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科学调控进行研究,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许多尝试。

梁运斌对建立房地产预警监测系统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房地产预警预报系统应该由景气分析、预警信号、行业监测和景气调查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基本构想,研究虽然粗略,却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思路。

彭诩也对房地产预警系统的框架进行了构建,他认为房地产预警系统可以细分为信息采集系统、预警信号系统和景气分析系统三个子系统,各个系统相互独立,其功能如下.景气分析系统主要进行要用来建立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和预警预报制度,房地产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收集房地产基础数据及相关信息数据;预警信号系统主要进行数据的整合分析和。

郑淑琴认为房地产预警系统可分为数据处理分析子系统、监测预警子系统以及排警子系统,在文中对这三个系统分别加以研究。

以上研究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其基本思路大致相同,都是从数据的收集、预警方法的确定和出现警情时的预报和对策来构建的。韩立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房地产预警系统框架的构建提出了较系统的构想。他认为房地产预警系统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纵向是指由下至上即由各地市汇总到各个省,层层预警最后到全国综合预警,而横向预警是指对每个具体城市的预警框架可分为统计信息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和动态监控系统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面还可细分为更小的模块。其中预警预报系统是核心,统计信息系统与动态监控系统都是为其服务的,前者为其提供基本资料和数据,而后者则起着辅助预警及决策的功能。

郭峰在他的博士论文里以大系统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房地产“递阶控制”预警系统,把它分为上、中、下三级,上级是输入部分,也称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警兆数据库、预警界限数据库、预测指标数据库和警情分析指示数据库等;而中级为控制处理大型专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处理器,具体包括指标筛选、界限确定、预测判断和警情分析指示模型库;下级指的是输出部分,即生成子系统,通过衔接器和中级相连,具有图表、数据结果输出等功能。

李斌、丁烈云认为从计算机软件开发角度来看,房地产预警系统应该是以MIS为基础,兼有DSS功能的计算机预警信息系统。它可以通过自动处理、分析、判断输入和存贮在计算机中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态势发出预先警告。他们将其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模型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两个系统之间、操作人员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的传递由人机交互总控系统来调度。

总的看来,我国房地产预警系统的设计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但与计算机紧密结合,友好的人机交互模式和动态的建模技术将是房地产预警系统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文系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239269)

(作者: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专业博士)

参考文献:

[1]郭磊,王锋.深圳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

[2]郭峰.基于大系统控制的房地产预警系统及应用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5.

[3]叶艳兵,丁烈云.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研究,基建优化,2001(3)

[4]李永江,辛益军.房地产业预警预报系统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经济师,2003(6)

[5]周忠学,李永江.房地产业预警预报系统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企业经济,2003(12)

[6]李崇明.基于系统核与核度理论的房地产预警系统指标体系选取方法,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第11期

[7]杨佃辉,陈轶.基于聚类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的房地产预警指标体系选择,东华大学学报,2006(4)

[8]黄继鸿,雷战波.经济预警方法研究综述,系统工程,2003年第3期

[9]李斌,丁烈云,叶艳兵.房地产景气预警中DI的改进及与CI的精度比较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3)

[10]李斌,丁烈云,叶艳兵.城市房地产市场综合景气指数的构造与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20)

[11]赵黎明,贾永飞,钱伟荣.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12]郭磊,王锋,刘长滨.深圳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7)

[13]张涨铭,陈则明.城市房地产预警研究,房地产市场,2004(11)

[14]陈峰,丁烈云.房地产综合模拟预警法误区的识别及修正,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36)

[15]王建成,王静,胡上序.基于概率模式分类的宏观经济预警系统设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8)

[16]虞晓芬,商升亮.杭州房地产市场预警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33)

[17]丁烈云.房地产周期波动与预警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6)

[18]彭诩.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设计,中国房地产,2002(6)

[19]郑淑琴.,房地产市场预警系统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

[20]韩立达.我国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0)

[21]郭峰.基于大系统控制的房地产预警系统及应用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5。

第5篇

【畲英辉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法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法与比较法法学硕士、英国纽卡素诺桑比亚大学荣誉法律学士等学历。2006年创办畲英辉律师行。现任国际警察协会(香港分会)名誉会长、香港新界中小企业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香港)法学研究生校友会会长、亚太法律协会副会长等多项社会职务。】

求学之路,勇于攀登

不论是少年时代还是现在,畲英辉博士最大的一个优点是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他身上总有一股永往直前、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不管是在他的求学时代还是工作创业时期,他以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专业精神向前迈进,赢得事业的成功,更赢得人们的支持和赞誉。

畲英辉博士出身于草根家庭,但好学不倦的他在中学毕业后不久,于1983年就进入一家律师行工作,在此期间除了要完成大量的基础事务,还要不断地学习阅读大量的法律书籍,这让刚工作的他感到很吃力,当看到其它律师在法庭上口若悬河、案件胜利后的喜悦和满足让他相形见绌。畲英辉博士有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要继续学业,立志做一名为民请命的律师。1990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畲英辉结束了七年的工作生涯,勤奋好学的他越来感到知识的重要,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1993年,畲英辉和妻子结婚后决定去英国修读法律。当时去英国留学的费用是由香港政府资助,经过不懈地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6月畲英辉博士和妻子终于完成了三年的学士学位课程, 分别获英国纽卡素诺桑比亚大学颁受法律学士和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原本畲英辉博士要继续进修为期一年的律师执业课程, 可当时生活困难, 学费无措, 他只好带一家人回港工作。 一年后, 畲英辉博士转而在香港城市大学进修律师执业课程。1998年7月畲英辉博士终于完成律师执业课程, 开始了见习律师的工作。“那几年对我来说是最难忘的日子”。回想起当年那种艰难竭蹶的情景,他如是说,而这也恰恰磨练了他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意志。

其实,畲英辉博士从来没有停止过他奋发追求的步伐,他认为学无止境,作为一名专业人士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因此1999年,他开始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一直读完硕士和博士,获得人民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因工作和读书的缘故,畲英辉博士与内地的接触和了解也日渐增多,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围绕着内地和香港继承法的比较来研究的。今年的五月份他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其论文为《中国内地与香港继承法的比较研究》,他笑着说:”现在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往来非常频繁,出现的继承问题也不断增加,因此,中国内地与香港继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顺应了这个需要,也旨在为两地法制的藉鉴、公民相互继承遗产等实务提供一些参考。”

在学业上步步提升的同时,事业上畲英辉博士也不断开拓进取,旨在用专业知识去服务社会,帮助民众。

肩担道义,孜孜不倦

畲英辉博士工作认真踏实、肯于钻研法律事务,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深厚的法学理论和执着的敬业精神。2005年,畲英辉博士正式成为律师行合伙人律师,在此期间,他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勤勉尽职、服务及时,受到客户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及信赖。

从事律师工作多年,畲英辉博士决定自己开办一家律师行,在2006年2月,他创办了畲英辉律师行,为客户提供房屋转让、民事诉讼、工伤索赔、刑事索赔等二十多项法律服务。他及时了解和深入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并把握中国最新立法动态,从而在香港这一独特的市场环境中为客户提供更及时、全面和有效的法律服务。不仅如此,畲英辉博士除了具有非常丰富的案件审判经验、企业法律顾问经验、律师职业办案经验外,他待人真诚、勇于进取、敢于探索、精益求精,愿为天下人交朋友、为天下黎民百姓服务,因此取得广大民众充分的信赖、获得客户好评,为客户利益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保障。

法律专业,保障民生

与此同时,他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以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在专业领域走出一条卓著之路。由于他本人从基层慢慢发展起来,用自己的毅力和勤勉,奋发图强,一步步走向成功,因此畲英辉博士深知普通百姓的困苦,为他们提供法律帮助,利用专业知识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为民众主持公道,他认为这些都是一个律师的职责。用律师行的一位朱姓朋友的话说:“畲律师平易近人,做事认真,头脑清晰,很明白百姓的疾苦,而我们的专业就是提供给有需要帮助的人。”

畲英辉律师行现有员工十几人,主要提供刑事和民事诉讼以及楼宇买卖方面的服务,客户大多数在香港,内地也有少数。畲英辉博士希望把律师行做强做大,而另一个律师分行作为较高级的新办公地点也即将开张。踏足业界多年,他认为律师具备永远保持法律知识的更新是最重要的素质。他说:“现在人们的要求很高,应对客户的高要求,法律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视工作和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是他始终如一的理念。

另一方面,他还提供移民服务,因畲英辉律师在香港、内地均拥有法律学位,熟悉两地法规,对内地欲移民香港的人士,可提供专业意见。与此同时,他还开拓了网上法律谘询服务,“互联网已成为民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此我们发展网上法律谘询服务,提供专业意见助网民了解各方面的法律问题。”

服务民众,真心实意

虽工作事务异常繁忙,但热心的畲英辉博士还拥有众多的社会职务,他担任国际警察协会(香港分会)名誉会长、香港童军九龙城区副主席、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理事,香港汕头商会会董、广东省潮安县政协委员等30多项社会职务。

2005年,作为香港汕头商会会董,他还成为该商会义务法律顾问,改变了该商会60年来无义务法律顾问的现象,为商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畲英辉博士说:我会尽量回报社会。话语虽简单,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他的爱心和诚意。

其中,国际警察协会香港分会是他投放较多时间和资源参与的一个重要组织。国际警察协会成立于1950年,是全球最大的警察社交组织,全球超过30万名会员。国际警察协会香港分会则成立于1960年,会员包括现任或已退休的各职级警务人员、辅警及文职人员。香港分会一直秉承以服务增进友谊的宗旨,在国际建立警察间的友谊。香港分会除接待来自不同国家的会员和协助本地会员在外地获得良好接待外,更常在香港举办“友谊周”,向来自不同国家的会员宣传香港。

担任众多的社会职务,则意味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谈及服务各社团的感受时畲英辉博士笑了,他说:“参加社团工作确实需要时间和金钱的支持,也因此促使你要更努力拼搏去赚钱,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和支持社团的稳健发展。”他每年支持国际警察协会的费用就有好几万,而这种真心实意的服务工作,让畲英辉博士感到快乐而富有满足感。

第6篇

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策略;国际化;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55-02

一、引言

何谓继续教育的内涵?据《教育大辞典》记载,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为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以此推及继续教育的外延,通常应是指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根据不同层次,除由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学会)、企事业单位举办外,还可利用广播电视教育、函授和刊授教育、网络教育等多媒体推行远距离教育形式;学习方式主要有短期进修班、业余自学、技术考察、学术交流等。继续教育的主旨是改善受教育者智能结构,增强专业能力,开发潜在创造力,全面提高其整体素质,以适应并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身的中国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和自身优势,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齐全,客观上决定了高校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专门人才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以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与普通学校教育并重、并存,构成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完整分支,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层次。

二、新世纪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与现实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崛起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职能已由过去单一的传播知识逐步向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扩展,而继续教育也日益成为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成为高校联系企业、政府、社会乃至国际的桥梁与纽带,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的日益凸显,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特别是WTO后国外优质培训机构的大量涌入,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以语言培训为例,在群雄逐鹿的外语培训市场,由高校主办的外语培训机构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力量而独领,尤其在出国热潮席卷全国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校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出国前培训课程更是炙手可热,但随着新东方、环球雅思等民办培训机构的崛起以及华尔街英语、英孚教育等洋品牌竞相登陆中国培训市场,高校培训机构一枝独秀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据统计,在上海的1400家非学历办学机构中,洋机构的比例不足10%,但其项目的市场占有率却相当高,几乎占了上海市非学历培训市场的半壁江山。处于激烈竞争格局中的高校继续教育,将如何发挥品牌、师资、研发等诸多强大优势?更有甚者,当前社会教育需求已由过去单一的学历补偿型逐渐发展为学历需求型、知识更新型、知识复合型、素养提高型、全面发展型、充实生活型等多元需求,该如何整合各方资源以使多元的继续教育与多元的教育需求匹配?

三、欧美及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继续教育的借鉴

继续教育的概念最早由发达国家于19世纪提出,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国外继续教育也由最初以对一般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再次培训,发展成为按照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宽门类、多样化的包括准学历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在内的大众教育。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上,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开展国际间的继续教育合作,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经常广泛的相互交流,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可以极大地加快复合型人才的造就速度。

美国:高等教育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其教育出口额位居世界前列,教育服务贸易跃居美国服务的第5位。据调查,在过去几年中,有50%的两年制学院要求修习国际性课程,50%的四年制大学和12.5%的两年制学院参加了院校国际教育合作,以伯克利加州大学为例,其每年要开设600门国际方面的课程和80余种外语课,社科与人文以及教育等学科领域的50%的博士论文涉及各种国际问题。目前美国大量高校在海外还设有分校区,实施海外跨国高等教育项目。

德国:1993年,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同行开展的合作项目达6700余项,其中3700项与欧盟国家的高校共同实施,1300项与中欧国家高校合作,530项与美国高校合作,230项与中国高校合作。

新加坡:先天教育并不发达的新加坡,政府积极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早在1998年就提出“十所定级大学计划”,即在十年内新加坡至少引进10所世界一流大学,以加速新加坡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并通过这些大学从欧美、亚太和东南亚地区集聚地一流的专家、高校教师和学生,以最高的起点、最快的速度提高本国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新加坡的地区竞争力,确立其在东南亚的教育领先地位。新加坡政府还非常注重吸引国外教育机构到新加坡合作办学,为新加坡普通劳动力提供先进的专业技术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同时,还大力推动教育机构和合作办学机构走出国门,广泛招收亚太地区各国留学生,使新加坡成为“地区教育中心”。

香港:香港对高等教育向来持开放的态度,没有把海外教育机构的入侵视为一种威胁,反而将其看作是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利契机。据统计,1996年在香港地区的海外合作项目就有300个,1997年达到500项。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与其签订合作协议的有120所院校,分别来自欧洲、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等国家。

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未来策略——国际化、品牌化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传统的以学术寂寞为主要特征的学院教育已被大规模的形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所取代,因此,中国高校应及时了解国内外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以及协作活动,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1.国际化策略

全球化的到来,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孤立封闭地发展教育,每一个国家都需要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他国的教育资源来弥补本国的不足。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精神,世界贸易组织提倡成员国相互开放教育市场,允许外国教育机构在所在国颁发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鼓励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学位证书或学历证明。今后高等继续教育服务贸易将会大幅度地扩展,各国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也必将日益加强,全球化策略已成为各国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通过合理地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品牌、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评估体系等,以及积极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加速为本国培养紧缺人才,促进本国高等继续教育体制的革新和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例,为适应全球国际化经济发展趋势,缓解世界国际型人才紧缺现状,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继续教育中心,曾与国外合作办学的重点项目有:上海交通大学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高级工商管理大学后课程班、中澳合作高级公共管理大学后课程班、中英合作高级工商管理大学后课程班。这种国际化继续教育项目,拓展了中西方文化教育交流,为社会开辟了一条国际型人才成长通道。

2.品牌化策略

当品牌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赢得生源、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高校应更加注重内涵的锤炼,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随着加入WTO,中国高校已经步入教育全球一体化时代,面对国门的开放,境外著名高校纷纷登陆我国高等教育市场,构筑国际同盟,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因此,如何打造和经营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早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品牌主要是由专业、课程、师资等硬性教育资源构成,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化经营,首先应树立市场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市场化的继续教育运作机制,培育并引导继续教育消费;其次树立竞争意识,遵循优胜劣汰的客观发展规律,充分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探索建立继续教育投入和退出机制、收益与风险配比机制、决策管理机制以及成本竞争机制。在新世纪中,我国高校要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加快师资品牌化和课程品牌化步伐,不断凝炼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价值。

第7篇

一、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概述

(一)在国际远程教育专业组织中崭露头角

中央电大作为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单一模式的远程教育大学,在参与国际交流上不仅有着较长的历史,而且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央电大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南非等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远程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进行了广泛的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电大还作为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和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ICDE)的成员,在国际远程教育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京电大、河南电大、江苏电大、江西电大、陕西电大、上海电大、四川电大、天津电大、云南电大以及香港公开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也都是AAOU的独立成员。同时,中国远程教育专家也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为推广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贡献。

(二)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

远程教育国际会议是各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者公开、平等、自由交流各自所取得的成果、经验甚至教训的一个良好平台。改革开放后,我国打开交流的国门,不仅欢迎外国远程教育学者到中国讲学,传递远程教育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也派出了许多专业人士参加各种类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到国际会议的大舞台上展示中国远程教育的成果。

中央电大是我国远程教育国际交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远程教育界的许多国际交流都是由其发起的。如早在成立之初的1981年,就在北京举办远距离教学讲习班,邀请英国文化委员会官员尼尔森、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制作专家麦可睦、英国广播公司(BBC)海外服务部高级编辑邓克林介绍英国远距离教学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在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得到了明显地增长。世界远程教育大会(ICDE)是国际上最为著名的远程教育盛会,我国从1995年开始,连续有代表参加了第17届至今的所有ICDE大会。参加历届ICDE世界大会的中国代表,有的来自广播电视大学,也有的来自普通高校,并且在会议上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或者参与世界大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或者在世界大会上宣读论文获得国际学者的普遍赞誉。在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还获得了优秀院校奖,这是ICDE首次向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颁奖;2001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第20届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校长谭尚渭又获得了大会颁发的个人优秀奖,这两个奖项的获得证明了中国远程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世界瞩目的。

在世界远程教育的学术论坛上,中国还是亚洲地区远程教育一支主要且非常活跃的力量。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在亚洲范围内负责开放和远程学习领域研究与交流的非政府组织机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组织其成员每年轮流举办亚洲开放大学年会,以促进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远程教育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到2004年,亚洲开放大学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其中有4届年会在中国举行。这4届年会分别是1995年由我国台湾空中大学主办的第九届年会,1998年在香港公开大学举办的第12届年会,1999年在北京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3届年会,以及2004年由上海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8届年会。其中,在北京举行的AAOU年会是中国内地举办的第一次规模大、级别高的远程教育国际盛会,是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上海举行的第18届AAOU年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人,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机构,是历届亚洲开放大学大学协会年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除了主动承办AAOU年会,中国代表也积极参加了在其他国家举行的会议,从1995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8届AAOU年会开始,中国代表参与并记录了会议召开的情况,向中国远程教育从业者传递每次会议的精神和理念。

大型远程教育专门会议是展现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通过一些较小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则可以对专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如1999年“远程教育、远程学习与21世纪教育发展”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同支持。国际远程教育协会(ICDE)主席A.R.Trindade教授,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IACEE)主席F.E.Burris教授在会上都作了特邀报告。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主会场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分会场进行了实时的对话,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奥岛教授及“全球虚拟大学”项目的专家在东京以远程方式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五个子主题都是当时远程教育的研究热点,分别是:远程学习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冲击,远程教育和学习的新理念,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持,远程教育的课件,远程教育的管理。会议有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芬兰、比利时、日本、意大利、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华南师范大学和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在广州联合主办了以“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展望”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0位代表,其中30%是国外代表。

(三)国际研究作品层出不穷

谈松华先生曾说:“如何有效地延伸和拓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使远程教育能在建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贡献,是我们目前正在探讨的主题。在这方面,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吸取远程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扩大视野,借鉴经验,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因此,为数众多的研究作品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成果的一个很好表现。

1956年,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函授教育,当时北京函授师范学校就编辑了《苏联函授教育经验选辑》,这是我国第一本远程教育国际交流方面的著作。改革开放后,我国远程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也由函授教育转向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齐头并进。80年代,我国远程教育国际研究的作品主要有:中央电大远距离教育研究室编译出版的《远距离教育工艺学引论》(1987),周简叔编著的《世界高等函授教育概观》(1988)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远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成果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不但是成果在量上的增加,成果的质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代表的书籍有:丁兴富主编出版的《世界远距离高等教育概观》(1990),丁新等翻译的《远距离教育基础》(1996)和《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1999),黄清云等主编的《国外远程教育发展与研究》(2000),张伟远主编的《英汉开放远距离教育词典》(2003)。以上这些成果都是我国远程教育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重要成果。

研究论文方面,从1979年至今,中国远程教育界研究国外远程教育发展状况的论文已达数百篇,研究论文的范围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韩国、马来西亚、南非等后起之秀,还有印度、埃及、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范围非常广。而研究的内容不仅有介绍他国远程教育的概况和经验,而且有从比较远程教育的角度、从研究的目的出发,考察各国远程教育的制度、政策、质量保证等的研究分析类文章。张伟远先生根据我国已有的远程教育研究论文,把我国在国际交流方面的研究论文形式划分为三类。形式一:本国学者研究境外教育,其优点在于作者了解我国读者的特点,能根据读者需要直接参考那些认为有用的内容。形式二:特邀境外学者撰写文章,由我国学者进行点评。这类由境外著名学者按要求的内容撰写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远程教育文章,优点是文章内容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形式三:由本国学者和境外学者合作。这类形式的优点是,本国学者了解自己国家的远程教育,境外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分析,这种结合能使文章的内容符合本国读者的需要又能从国际的视野来探讨。

在我国对国外远程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引入和分析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中国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开展时,利用google对全球远程教育、教育类的著作进行了查询,结果有3540本书都阐述或谈到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其中,由MichaleMoore等人主编的《远程教育手册》(HandbookofDistanceEducation),DesmondKeegan著的《远程教育基础》(FoundationsofDistanceEducation)等远程教育界非常有影响的著作都对中国远程教育开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另外,丁兴富教授的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比较研究》(AComparativeStudyofDistanceHigherEducationSystemsinAustraliaandChina)英文版也由德国远程大学于1999年出版,是我国远程教育学者出版英文研究作品的代表之作。

(四)跨国界远程教育服务和合作的发展

引进国外的远程教育服务,在教材和课程资源上的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从开办之初就给予了相当强的重视。如与英国开放大学在英语课程开发、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多种媒体课程材料设计制作等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地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还与一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业公司(如加拿大奥兹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继续教育课程也取得了成功;上海电视大学凭借已有的在计算机教学领域和艺术教学领域中的软硬件优势,与日本京都精华大学合作开设动漫设计专业;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则特别下设了国际合作培训部,本着业务独立、资源共享、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以引进优质资源、孵化精品项目为目标,目前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爱尔兰、瑞典等国家的一批优秀院校开展了合作,并将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面向在职管理人员和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涉及国际教育合作的学历学位教育和非学历学位课程培训;英国开放大学与人大网院合作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生;加拿大阿尔伯塔理工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信息技术应用学士学位教育”;美国管理技术大学与北京国际工商管理研修学院合作办学等等。

在向外推出远程教育服务上,中央电大也在远程教育界做出了表率。为扩大对美国的宣传影响、弘扬中国文化,通过教授汉语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决定在美国斯科拉(SCOLA)卫星电视网开设全中文教学频道。原国家教委决定由中央电大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心(/)负责该频道的节目组织、制作和播出,并与有关部门一道,在美国进行推广汉语教学、汉语水平考试(HSK)和调查研究等工作。这是向外提供主课程、及课件制作的远程教育服务。另外,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也利用函授或互联网向海外提供中文远程教学服务;华南师范大学通过与美国出版在线集团合作,在网上开展对印度尼西亚的华语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与华夏大地教育共同开办网上对外教学的学历和非学历课程、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教学与考试辅导课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训等相关网上教育课程,并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为考试的学员颁发国家认可的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和结业证书。

除了以上4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以外,我国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考察与访问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到1999年,中央和各地省市电大已接待各国和地区考察团、来访专家超过22次。而中央电大和各省市电大也派出了至少7个访问团到国外学习和交流。考察和访问在集中学习和交流双方感兴趣的远程教育问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和访问也有利于增进我国与国际机构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争取国际上对于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和帮助。如1985年,由武汉市教委和武汉电大组成的武汉市成人教育代表团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与加政府国际开发署、加成人教育协会签署《中国·加拿大共同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协议书》。该协议书规定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无偿援助武汉电大106万加元,其中26万加元为电教演播制作系统设备费及安装费,用于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的9个合作项目;帮助武汉电大选派22名教师、一批电教专家、两批管理专家赴加作访问学者、攻读硕士学位和访问学习等。另外,选派人员到国外进修和学习也是国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中央电大通过中英合作的奖学金项目和志奋领奖学金项目,选送了超过22位研究人员和教师赴英国学习。

二、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史思考

1.科学引进国外远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首要原则。国外开展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起步,在远程高等教育的许多子领域都开展了广泛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具有较高价值和较为普遍的适用性。国际上几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如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知识媒体研究所等,开展的研究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和先导的位置,是世界远程教育研究的榜样。

但是,引进国际远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必须要注意将学习与借鉴同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要看他们在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而绝不能把在某些国家取得成功的经验就当作衡量远程教育发展水平高低或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引进国际远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还需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国际远程教育进入我国后,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传统习惯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并非所有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都适应在我国直接使用。

第8篇

媒介选择行为是人们对媒介服务的消费行为。新闻信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人们了解社会动态、关注各地事件、与外界沟通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媒介,消费者会怎样选择合适的媒介方式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呢这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国外的研究集中在寻找能解释消费者媒介选择的最好理论,主要有媒介丰富论、社会影响论和媒介选择因素之间的竞争性理论。Daft&Lengel认为,媒介选择是个理性的过程,由媒介的客观特性及媒介传递的内容决定。Fulk. et al.则认为社会因素决定着媒介选择。Jane Webster分别从信息内容、位置决定因素、社会影响、象征性意义等来分析媒介选择。Avner Caspi&Paul Gorsky认为重要技术、社会影响和媒介丰富度都对媒介选择有影响。Cele Otnes&Roonald Faber认为广告商的媒介选择可能取决于他们的支付能力、对媒介的价值感知等。还有学者认为,当本地报纸关闭后,广告商在不得不选择替代媒介的时候,选择会因市场情况而不同。Ken Smith调查得出,广告商选择媒介一般遵循四个标准:回报、媒介可作不同目的使用、对某一媒介的偏爱和媒介成本。Judy &Jerry调查得出,人们首先从电视中来获得新闻和信息,其次是报纸、广播和杂志。

国内徐晖明从教育程度、居住地、性别和收入等方面研究了媒介之间的竞争行为,但仅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没有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深入研究。魏李力对网络传媒与三大传统媒介(电视、报纸、广播)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孙宽宁,张冠文对初、高中生媒介接触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董娅对大学生传媒选择进行调查发现:在传媒形式选择上,报刊、电视仍稳居榜首,互联网媒体选择迅速上升;在媒介主体选择上,本土主导文化媒体占绝对优势;在对西方媒体传播的政治文化信息,理性态度有所增强等。廖卫民研究得出:长假期间多数人的行为没有大的变化,少数人变化较大,网络媒介变化比其他媒介大。王慧琳、闫伟对我国大学生的网络体育信息的选择与需要进行了研究,证实我国大学生有多种网络体育信息接触动机。

上述媒介行为的研究大多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很少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对媒介选择行为进行分析,至于用离散选择模型来研究的就更少见了,而且尚未发现对影响消费者媒介选择的因素之间进行较深入的比较。本文首次引入媒介的网络外部性,应用离散选择模型来对媒介选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当前的媒介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二、理论模型及假设

本文假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所有的消费者都会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最终选择某一媒介去获取新闻信息。当消费者选用市场中第j种媒介时,其随机效用具有如下的间接效用函数形式:Uij=uij+εij。其中,uij为消费者效用的决定成分,它取决于影响消费者做出选择决定的几个方面因素:一个是与产品有关的性能指标;一个是与消费者本人有关的人口特征;另一个则是前面二者的相互影响效应。其中与产品有关的性能指标包括价格和产品自身的特性。εij为零期望的随机扰动项,其误差来源主要包括未观察到的产品性能、未观察到的消费者的异质性、测量及调查误差、模型形式的设定错误,以及消费者本身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存在的计算误差。根据卢因的行为理论,我们假定消费者的个人特征(C),如年龄(A)、职业(J)、学历(E)以及收入(I)等影响着消费者对媒介的选择,本文还假定与产品有关的性能指标,即媒介价格、媒介特性及网络外部性都影响着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并且令Pj为媒介j的获取价格,Qj为媒介j的产品特性,ETj为媒介j所具有的网络外部性,利用加权和法,我们可以把效用函数假设为:Uij=UCiPjQjWj=γCi+αPj+βQj+χWj+εij。其中,γ、α、β、χ分别是个人特征、价格、媒介特性及网络外部性的参数向量。对于多属性效用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属性的重要性来确定这些参数向量。

媒介特性主要由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得性三个方面来衡量,分别用YS、CS和YD来表示,所以效用函数还可进一步表示为:

Uij=γ(Ai=Ji+Ei+Ii)+αPj+β(YSj+CSj+YDj)+χETj+εij

依照离散选择模型,在产品市场中,如果存在J个品牌或类型,消费者i选择第j种商品概率的一般化形式为:

P i( jOx i, zj)=P i(u(Ox i,zj)+εij>u(x i,zk)+εik, j≠k)

其中,χi为消费者i的人口特征向量,zj为产品j的性能特征向量,u(・)为消费者的效用,上式给出了在由χ和Z所刻画的选择背景下,消费者j依照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产品j的条件概率。在本文中,χi就是Ci,即年龄(A)、职业(J)、学历(E)以及收入(I),Zi为媒介价格Pi,产品特性Qi和媒介的网络外部性ETj。

通过这个式子,可以计算出消费者在选择媒介时对各个媒介选择的概率。并且参照条件logit模型,我们还可以得到消费者i选择第j种媒介的概率为:

三、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

通过访谈发现,基本上没有选用广播来获取新闻信息的,这说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人们已经很少或不再使用广播来获取新闻信息,因此在大问卷的设计中,我们主要针对的是报纸、电视和网络三大媒介。我们借鉴徐晖明对媒介选择所设计的问卷。在本文中,我们把媒介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媒介易受性:新闻覆盖率高、内容通俗易懂、内容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媒介操守:报道迅速及时、报道真实准确、报道评论客观公正、评论深刻、报道新颖、新闻及时更新;媒介易得性:信息获取方便、可以主动选择、可以重复翻阅、信息便于保存、有相关链接。综合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确定最后的问卷。

2.抽样样本

本文主要从三个渠道收集数据:一是对重庆大学MBA学员进行调查,他们来自重庆各大城区,各个企业,能代表重庆市各行各业的情况;二是联系了重庆几所高校,对学生团体进行了调查,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群体的选择情况;三是联系身边的朋友、网友,发放电子问卷调查。我们在大重庆地区一共发出问卷250份,收回205份,其中有19份由于不符合要求或数据缺失较大,予以剔除,最后实际可用问卷18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4%。将正式调查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CNNIC2007年第2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本文的样本与统计报告中的数据非常接近,这说明有很好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消费者的选择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分析工具

用Stata8.0中的条件logit命令进行运算,得到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在运用软件运算之前,由于条件logit模型的数学要求,年龄(A)、职业(J)、学历(E)以及收入(I)等变量不能直接用于分析,本文采用通常处理方法:创造哑元变量来代表各个候选项,然后将消费者个体特征变量和各哑元变量的交叉项引入模型,对年龄、职业、学历、性别以及收入均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在对职业进行处理时,因为个体户只有3个,在处理时将其合并在民营业主一栏,这样便于利用软件进行计算。由于媒介共三个,因此引入两个哑元变量电视(ds)、报纸(bz),而将网络留作对照对象。交叉项的变量名由原变量名和哑元变量名共同构成,例如:ds-age代表年龄age和哑元变量ds的交叉项,其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年龄对消费者选择ds的概率的影响。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1.国内要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1可知,在获取国内要闻时,价格、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非常显著。从影响系数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媒介价格越低,消费者更愿意选用,而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越高的媒介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这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消费者的媒介选择依次是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介易得性不影响对国内新闻的选择,这可能跟人们平时的选择习惯有关系。在获取国内要闻时,信息获取方便、可以主动选择、可以重复翻阅、信息便于保存、有相关链接这些特性对消费者的影响不大,消费者更关注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受性。

表1 国内要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2.国际要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2可知,在获取国际要闻时,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非常显著。不同的是价格对消费者的选择影响不大,网络外部性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通过各个显著因素的系数,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操守好的媒介,更愿意选择易得性好的媒介,更愿意选用用户基础较大的媒介。同样,对于三大媒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电视。因为在获取国际新闻时,价格对消费者的选择没影响,而媒介易得性、操守和外部性则显著影响。

由bz-sex,ds-sex的相关系数为负可知,男性更不愿意选择报纸和电视,更倾向于网络的选择。女性对媒介选择没有显著的影响。徐晖明调查认为男性对媒介的利用效率普遍比女性高,而且媒介接触的频率高低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这跟本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近几年网络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地改变人们的媒介选择习惯,人们逐渐从电视和报纸转向网络这种新媒介。

在表2中,民营业主更喜欢选用报纸来获取国际要闻,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消费者更愿意选用电视来获取国际要闻。这可能跟电视在提供国际新闻时的客观真实性和直观性有很大关系。

表2 国际要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3.本地要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3可知,在获取本地要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易受性和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价格低的,易受性好的和网络外部性强的媒介,媒介操守和媒介易得性对媒介选择不影响。又知在报纸的相关系数为正,在同等的条件下,消费者更愿意通过报纸来获得本地新闻,这跟消费者的习惯及获取的便利性有关。

由ds-edu的相关系数为负可知,学历越高,越不愿意选择电视来获取本地新闻。关于文化水平对人们接触媒介的影响,孙五三认为,文化程度和媒介接触行为水平的关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介接触频率,二是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徐晖明研究发现选择电视与教育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并且,还有学者指出,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众比文化水平较低的受众更多地使用印刷媒介,这些都与本文得出的结果相一致。

表3 本地要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4.娱乐新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4可知,在获取娱乐新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易受性、媒介操守和网络外部性都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负、正、正、正,这些均符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而媒介易得性对消费者的选择没有影响。和本地新闻一样,ds-edu的相关系数为负,学历越高,越不愿意选择电视来获取娱乐新闻,这些都跟以前学者的调查相符合。

表4 娱乐新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5.体育新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5可知,在获取体育新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操守和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负、正、正,与消费者的选择习惯相符。而媒介易得性和媒介操守对消费者的选择没有影响。由于消费者选择电视的相关系数为正,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电视来获取体育新闻,这可能跟电视提供体育新闻时更形象、生动、具体有关。而ds- sex的相关系数为负,说明男性更不愿意选择电视,由于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电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消费者逐渐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介进行转变。

表5 体育新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6.财经新闻的选择分析

从表6可知,在获取财经新闻时,媒介价格、媒介易得性和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的媒介选择影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负、正、正,这些都符合消费者的选择习惯和心理。相对于网络,选择电视和报纸的相关系数都为正,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报纸和电视来获取财经新闻。如前面所述,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愿意选择电视,而男性更喜欢选择网络,不愿意选用报纸和电视。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更不愿意选用电视。

表6 财经新闻的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1)媒介价格与媒介选择显著负相关,媒介易得性、媒介操守和媒介的网络外部性都与媒介选择显著正相关,这符合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虽然消费者对网络媒介的易得性和操守有较高的评价,但使用网络媒介的成本也高于其他两种传统媒介,而且传统媒介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用户群体比较大,使用传统媒介来获取新闻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一种习惯。网络媒介这种新的媒介并不能完全取代电视和报纸两种传统的媒介,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媒介和传统媒介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2)在选择新闻媒介时,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对媒介行为的影响很小,只有部分个人特征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有影响,比较突出的就是性别和学历。男性更倾向于选用网络来获取新闻信息,而且学历越高的人群,选用电视的概率会越小,这些都跟以前学者的研究相符合。但本文并没有发现消费者的收入情况对媒介行为产生影响,并不像其他消费者选择行为研究中,收入对消费者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袁诚得出北京市场冰箱选择的模型,收入的变化会引起北京市民冰箱选择概率的变化。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媒介的获取成本相对于消费者的收入来说非常的小,对收入来说基本上没有弹性,并且媒介行为已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获取新闻只是消费者使用媒介的一种形式,更多的还是媒介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一些娱乐活动,所以在获取新闻时,收入对媒介的选择行为没有影响。

根据我们对影响消费者媒介选择因素的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三大媒介在以后的竞争发展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降低媒介的获取成本。②提高媒介的易受性。③提高媒介的操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传播的冲击越来越大,并且网络传播比起传统媒介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传统媒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对于报纸媒介,我们有以下建议:①走报业集团化道路。②办出自己的特色,提供差异化的产品。③“新闻”当家。④办理网上报刊。

对于电视媒介,有以下建议:①专业化、杂志型发展。②充分发挥现场感强的优势,并且在传播速度和深度报道上下功夫。③电视观众是以平民阶层为主,因此在制作节目时要做到普遍性、日常性、平民性、通俗性和参与性。■

(作者李雪松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司有和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谭红成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08BTQ031资助)

注释:

Daft R, Lengel R.H.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media richnes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anagement Science,1986, (32):554-557.

Fulk, Schmitz, Steinfield. 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media use in organizations[J]. Communic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1990, 117-140.

Jane Webste., Jane Webster. Rational and Social theories as complementary explanations of communication media choices:twopolicy-capturing studies[J]. Academy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 38(6):1544-1572.

Avner Caspi, Paul Gorsky. Instructional Media Choic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ferenc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Coordinators[J]. Educ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2005,14(2):169-198

Cele Otnes , Roonald Faber. An Examination of Variables Influencing Local Advertiser Media Selection[J].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summer 1993, 70-81.

Ken Smith. Advertisers’media selection in small newspaper markets[J].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998,19(1):30-44.

Judy Barnes Oskam , Jerry C. Hudson. Media Preference and Believability Among Rural Respondents for News and Advertising Information[J].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9,36(2):285-298.

徐晖明:《传播与发展―我国大众传播现状调查与分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魏李力:《网络传媒与三大传统媒介之比较及发展优势》,《湖北社会学》2004年第11期

孙宽宁、张冠文:《初中生与高中生媒介接触行为对比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4期

董娅:《大学生信息传媒选择与倾向的调查》,《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廖卫民:《北京大学生长假期间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市场研究》2006年第11期

王慧琳、闫伟:《我国大学生对网络体育信息的选择与需要》,《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第9篇

Abstract: Selenium is a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of human life, and i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anti-aging and anti-cancer. In recent years, the selenium-rich agricultural product has become the new trend of consumption due to its distinctive image and safe quality and welcomed by consumers. In 2011, The Fifth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Qinghai Province firstly found more than 840 square kilometers of selenium-rich soil in Haidong region of Qingha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in the selenium-rich regions, such as Pingan county, Xiaoxia town, Ledu county, Qutan, Yurun, Putai, Luhua town in Haidong Region, the average content of selenium is 0.44mg/kg, 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soil background value, and reaches the level of the enough selenium or medium selenium-rich. The sale of Haidong selenium-rich region is large, and the strata is thick, but i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ate depth of selenium content, eas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which provides favorable resources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the plateau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es the excellent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agriculture in Qinghai Province.

关键词: 硒;富硒农产品;营销;竞争力

Key words: selenium;selenium-rich agricultural product;marketing;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163-03

――――――――――――

作者简介:张肇(1985-),男,青海平安人,就读于青海民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MBA专业,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营销。

1 实施青海富硒农产品营销的现实意义

青海是个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要使得青海高原富硒农产品更具有竞争力,让海东地区富硒农产品在全国甚至世界众多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迎合广大消费者倾向,大力发展以富硒农产品为龙头的新型产业升级转型,并且努力打好营销这张王牌。这不仅关系到青海富硒产业链的发展与壮大,而且关系到产业链上游从事农业生产群众的切实利益,更关系到我省积极提升和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城镇化差距的早期目标。

首先,开展绿色富硒农产品营销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健康和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其次,开展绿色富硒农产品营销有利于青海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开展绿色富硒农产品营销是提升青海省特色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学习和借鉴外省成功的经验,在研究青海独具特色的地域位置及自然资源的条件下,深入分析富硒农产品相关特点并努力实现成功的营销策略,支持培养与打造龙头企业与拳头产品,扩大青海省富硒品牌知名度,对扩展海内外市场、发展县域经济与结构转型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2 青海省富硒农产品营销发展前景

随着未来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用于高端富硒农产品的收入/支出比将大大提高和促进富硒农产品的消费能力及水准,未来一段时间内,富硒农产品将成为部分城市高端消费群体的必需品,走上人们的餐桌。在西北地区我国首次发现平安-乐都如此大面积的富硒资源区。对于该地区富硒农产品的开发,不仅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以及提高农产品的品味,更是为青海当地农产品的大幅度增值和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促进青海省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

3 青海富硒农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3.1 富硒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低 青海农业最基本的经营现状是小生产对大市场。

因此制约农产品营销的最大问题就是组织化程度太低。由于我国农产品都是随意性种植、分散经营,而且种植不确定品质、质量和数量,因此与销售区就无法建立相对稳定的供货渠道,也无法占据市场的稳定份额,因此,这种无组织化的生产经营很难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另外,政府引导和产业政策力度支持也有待提升。

3.2 富硒农产品营销品牌意识差 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以及城乡居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卫生质量以及营养、安全等意识也越来越强,同时也树立了很强的品牌意识。但是由于目前青海省农业区中都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方式,无法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做到有效的监控,因此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营养、无污染、品牌化的要求。

3.3 富硒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不健全 首先,市场体系的建设和改造的步伐落后于市场化的进程。目前青海省大多数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不具备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基础和条件,主要表现在设施陈旧、结算手段落后、信息以及质量体系建设不完善、销售终端主要是小地摊、大贸易等;其次,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非市场化运作造成市场定位不准确。目前多数发达地区的市场均定位为公共设施,并且通过招标形式委托市场管理公司对公共设施进行管理,而这些设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而青海省目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乃至管理主体各不相同,多数都是属于当地村、镇以及街道办事处的企业,并且许多市场还处于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极端,不仅对市场的功能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位,更是缺乏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改革;最后,市场的管理秩序混乱不规范。大多数市场经营管理的场地和设施都以出租的物业管理为主,并且管理的规则不健全,当前的管理仍旧处于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管理,提供的也是重收费而轻管理的服务。

3.4 富硒农产品营销的科技含量低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由于绝大多数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很难接受新技术和新事物,因此新技术、新成果很难普及到日常的生产中,因此生产以及成果距离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相差甚远,目前青海省的农产品种植随意性大,不容易统一指挥调度,因此就很难进入规范化生产、标准化分级以及品牌化销售的发展轨道。

4 提高青海富硒农产品营销竞争力的措施

4.1 市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一个地区的市场的规范程度以及能否实现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最关键取决于市场的管理和市场的秩序,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的当属日本,日本通过颁布相应的法律条文并且实行严格的监管使得整个市场有序的运行。在市场管理方面政府承担主要的责任:第一,根据不同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市场管理规则以完善市场法规,为确保市场有效的运行提供保障,同时市场规则也是实现公开、公平竞争的有力依据,从而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第二,坚决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市场有序高效的运行;第三,打破部门和地区垄断制度确保形成容易的市场;第四,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及认证和管理体系。同时,制定配套适用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执法队伍,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管理、市场流通、标志使用和包装管理等进行全过程监管,通过依法管理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快速发展。

4.2 “走出去”战略 虽然我国是农产品的出口大国,但是出口的都是普通的农产品。目前国际市场对于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需求量巨大,但是各国都设有技术贸易壁垒,因此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只有有效的图片技术贸易壁垒才能更好的把我国的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无公害农产品就可以有效的做到这一点,利用无公害农产品的总量以及质量优势可以满足国际消费的需要。

4.3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政策支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充实工作体系和支撑体系,建立长效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扶持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发展,实施“企业为核心,政府来服务”的长效发展模式。要依托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青海优先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进行扶持,由此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只有依托政府强大的革新力,才能从根本上对青海农产品在流通领域进行整合改造。

4.4 优质名牌策略 青海省海东地区要把高附加值的富硒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培植起来,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强服务的积极运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给大家树立无公害农产品安全优质的品牌意识,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化,尽快的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4.5 生产规模化策略 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基地进行集中连片认定,会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机械化,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生产,降低劳动强度并且降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4.6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做好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认证贯彻实施有关农产品产地的法律法规,做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业生产模式代替高投入、高耗能以及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做到环境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

4.7 科技推动策略 加大修订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力度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对农民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技术和管理的培训与指导力学科学管理,加强使用产地环境污染的控制技术和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技术的开发和储备。

提高青海富硒农产品营销竞争力,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就需要把握“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以富硒种植、养殖产业为依托,富硒精深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口,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打造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出口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河湟百里农业长廊高原生态富硒产业带,使富硒产业成为青海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型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菲律普・科特勒,王永贵等译.营销管理(第十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2]Marketing Management, Ninth Edition, Philip Kotler,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菲利普・科特勒 加里.阿姆斯特朗著,俞利军译.营销导论.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4]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6]威廉姆G.齐克芒德 桑蕾译.有效的市场营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7]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中国市场营销网,http://.cn/index.asp.

[9]蒋侃.质量风险认知和零售价格差异分析――以农产品为例[J].

[10]靳明,李爱喜.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与博弈分析[J].财贸经济,2009.

[11]张秀芳,史建民,崔卫杰.中国绿色农产品价格定位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9.

[12]李东升,高彦彬.差别定价在鲜货农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J].江苏商论2010.

[13]张辰利.河北堪泰园农产品营销模式启示[J].营销月刊,2010.

[14]吴飞.基于当前农业政策的农业投资机会分析[J].现代商业,2009.

[15]胡建中.我国农户极家庭农业长期投资行为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8.

[16]宋玉智.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看中国农业投资机会[J].农业经济,2010.

[17]卓建国.农产品营销现状与对策分析[J].乡镇经济,2009(12).

[18]崔丽辉.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原产地效应分析[J].中国商贸,2010,(20).

[19]骆涛林,牛春香等.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