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06:5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以案明纪剖析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按照厂党委《采气厂常态化开展以案促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以及《关于召开“以案促改”组织生活会的通知》的要求,今天在这里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现结合十个案例的学习情况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案例的分析。反思发生在我厂作业区的甲醇案例案发过程,总结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思想的问题,也有客观上制度管理的漏洞。
一是思想教育不牢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油田公司及厂党委对廉洁自律有着明确要求,但部分员工显然对此并没有保持清醒的认识,尽管已有多年党龄,但是平时忽略了自身的思想建设和自律自省,导致政治敏感性不强,放松了自我要求,没有经得起“糖衣炮弹”的考验。因此,思想上的不进步、行为上的不约束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二是廉洁纪律不重视。一个人面对诱惑,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经得住考验、迈得过关口。部分同志对单位的规章制度、廉洁从业要求置若罔闻,把组织谈话当成“形式”,把警示教育看成走马观花。正是这种“不重视”的态度,最终导致他们铤而走险,酿成大错,给个人及单位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
三是风险防控不到位。随着我们企业的不断壮大,部分同志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完全跟上我们进步的脚步,辜负了组织的信任。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数字化的监控力度不够,存在“信任代替监督”的现象。因此,造成了严重的风险防控漏洞,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部分同志违规违纪的客观原因。
二、今后注意的几个问题。结合我厂生产经营工作和“一岗双责”要求,对照典型案件,认真查找剖析,更加清醒认识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深刻警示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以案促改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是抓好案例剖析,增强思想免疫力。以案促改,关键在“案”,身边的案例更警示人,系统内部的案例更警醒人。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原因分析不透彻不放过、风险点找不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过硬不放过、成效不显著不放过)深挖问题根源和案发规律,把握廉洁风险防控重点,推进典型案件的警示作用,在自己心里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二是抓牢重点领域,搭起权力高压线。以案促改,目的在改。坚决做到“五个带头”(即带头剖析典型案件、带头查找岗位风险、带头制定整改措施、带头自我约束权力行使、带头整改突出问题),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与今年的生产经营目标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紧盯干部员工身边的“微腐败”,真正把以案促改成果转化为促进全面从严治党、二次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抓住关键环节,推进反腐常态化。事前抓教育预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不断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事中抓从严惩治。对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的,要坚决予以查处,发挥执纪审查的震慑作用。事后抓建章立制。坚持正本清源、源头治理,针对典型案件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推进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四是狠抓制度落实,堵塞管理漏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制度相对健全的情况下,因执行出问题,引发的惨痛教训比比皆是。必须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到执行制度刚性化,不折不扣,不留盲区和死角,通过执行制度规范企业管理,堵塞管理漏洞,减少或杜绝违规违章乃至违法问题的发生。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职工作风建设,深入持续开展作风集中整治,推动作风建设有效开展,根据县教育局文件《关于转发[2013]34号和歙纪明电[2013]6号文件的通知》(歙教[2013]29号)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作风专项整治工作的会议、文件精神,认真执行中央、省、市委和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和省纪委的十条禁令,以及县委县政府的“六个严禁”规定,全面加强学校作风建设,促进学校作风大转变、干部素质大提升、各项工作大推进,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扎根山区、勇于奉献、务实创新、清正廉洁、业务精湛的教职工队伍,为推动长陔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二、工作任务
重点组织教职工进一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三十条规定”、省纪委“十个严禁”规定、市委“三十二条规定”和县委县政府“六个严禁”等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要求。从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认真组织教职工开展自查自纠,重点是对照作风建设各项规定,检查有无下列现象:
1、不履行请假手续,擅自离岗;
2、上班时间违规使用电脑;
3、参与社会赌博;
4、招待超员、超标;
5、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6、滥用职权,铺张浪费;
7、不备课,私自调课,找人代课甚至旷课;
8、课堂上吸烟、接听手机等不文明举止;
9、从事有偿家教,组织学生征订教辅材料等。
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认真剖析根源,制定措施,及时纠正。
三、工作措施
坚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线,以“加强学习、深化调研、推进改革、服务发展”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学习型、效率型、服务型、责任型和廉洁型学校,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部署阶段(时间:5月29、30日)
成立学校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召开支部会议、党员会议和教职工会议,学习歙办《关于开展作风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歙办[2013]34号)通知精神,明确整治内容、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在全校开展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氛围。
(二)自查整改阶段(时间:5月31日-6月10日)
按照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的各项规定和“五查五看”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认真查摆在作风效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围绕查找出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原因,认真反思,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以实际行动改进作风、提高效能、破解难题,使群众切实感受到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效。
(三)监督检查阶段(时间:6月11日-6月15日)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加强对各校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作风问题,通过现场反馈、责令整改、跟踪督办等方式,督促相关人员整改落实。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群众及舆论的外部监督作用,加强舆论引导。
(四)责任追究阶段(时间:6月16日-6月22日)
对违反“六个严禁”等规定,给学校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经查实,一律先停职检查,再报请县教育局进行处理;对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查处,以儆效尤,以严明的纪律确保作风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五)完善机制阶段(时间:6月23日-6月30日)
建全完善责任追究及量化考核等制度,将教职工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干部年度考核等范围,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注重用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汲取教训,举一反三。要把作风建设纳入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教职工对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做到耳熟能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教职工改进作风的自觉行动。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作风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方跃进任组长,毕金胜、毕明良、邵树华任副组长,各部门、各村小负责人为成员,作风专项整治具体工作由学校党支部承担。
2、严明工作纪律。各校要按照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的各项规定,加强对教职工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对本校范围内的人和事从严要求。广大教职工要认真遵守作风、效能建设各项规定,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按照鲁桥镇教体办暑期集训工作部署,我校于2018年8月29日—9月2日开展了暑期集训活动。学校首先于28日制定了《鲁桥镇枣林小学2018年暑期教师集训工作方案》,学校成立了由校委会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了集训内容要求与时间安排,严明纪律,活动开展有条不紊。29日上午8:30,学校召开了暑期集训动员会议,会后对校内外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31日,全体教师参加了“鲁桥镇教体办暑期集训专家报告会”。
会议由焦主任主持。首先由刘利民主任作了题为《阅读,最好的学习方式》的报告,最后焦主任对刘主任的报告给予很高的评价,并指出我镇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给全体教师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明确了各学校、各教师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
一、暑期集训目标
2018年暑期集训是为上学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对2018年秋季学期工作的预热。期间,完成了方案中的学习任务。
二、制定集训方案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暑期集训领导小组。会上明确了小组成员分工。具体安排如下:
1.暑期集训时间为8月29日至9月2日。实行集中学习与分组讨论、教师自学、书写心得等方式进行。
2.具体时间安排:
(1)8月28日,制定学校2018年暑期教师集训工作方案及本学期工作计划,并上传教体办邮箱。
(2)8月29日上午8:30,学校召开暑期集训动员会议。会后对校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整治。
(3)8月30-31日,根据暑期教师集训工作方案,印发相关学习材料,明确学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每天上午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下午教师自学,并写出2000字的心得体会。要求手写,学校统一发放加盖公章的学习笔记,封皮上注明姓名和时间。学校和教师做好学习记录。学习结束后,学校统一收交检查、存档(学校实行考勤制度,以备教体办检查)。其中31日上午教体办在中心校组织集中学习。
(4)9月1日,上午:召开全体教师会议,传达学校工作计划,明确校委会成员分工和教研组划分情况,宣布班主任及代课教师任课任务。发放办公用品。下午:写教学反思材料。主要对上一学年的教学工作深刻剖析,找出在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爱心态度、讲练时间分配、讲授方法技巧、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布置梯度、针对性课外辅导、经验学习借鉴、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整改措施。
9月2日,组织教师全天到校。教研组进行活动,讨论制定本学期业务活动要点。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进行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开学前完成第一周的备课任务。做好开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迎接教体办检查。学校暑期集训总结,制作美文。
三、落实方案,认真学习
1.严格考勤制度。
每天上午、下午教师签到。学校规定,教师无重大特殊事件不得请假、缺会。
2.精心组织学习材料。
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材料、县教体局及教体办印发的“三大活动实施方案”、庆祝教师节活动通知及其他文件、、落实“四有”好教师活动相关要求、教师“十不准”、“八个精心”、“361”要求内容、、县教研室下发的备课、教案、课堂教学和作业要求、济宁市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意见、小学课程标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微山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评价标准、济宁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规程、今年县暑期教育干部培训相关内容、上级下发的请假制度及《鲁桥镇教育体育办公室教师考勤制度》以及部分经典文章。广泛营造“做人民满意教师,为人民满意学校,创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服务意识和依法治教意识,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3.认真撰写心得体会。
这次集训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各撰写2000字的学习心得体会和1500字的教学反思材料,交学校集中审阅、检查。 本次集训认真落实了《鲁桥镇教体办2018年暑期教师集训工作方案》,通过组织学习,增强了干部和教师的法纪意识、改革意识、创优意识,达到了优化行风、鼓舞士气、提高素质、振奋精神的基本的目的,为新学年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我们的教师、学校必然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关键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89-02
一、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与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教会学生;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的巨大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感受,使学生感到厌烦。这正如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育家孔子也曾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21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要发展进步,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就日益受到重视。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者的高质量的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能力。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模式,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1]合作学习是围绕共同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寻求解决办法,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自主学习既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实行学分制的需要,又是大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同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败关键。”[2]在三者的关系上:第一,自主学习需要合作与探究。在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就需要通过独立探究来解决;当学生个体通过探究尚不足以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答此问题时,可能就需要分工与协作,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第二,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从组织形式上来看,研究性学习有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之分。学生个体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个体具有主动探究的动机和精神,而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做出监控和调节,对自己的探究结果作出总结和评价。集体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合作学习过程。集体开展研究性学习经常需要成立课题组,需要课题组的成员分工协作,各展所长,交流探讨,共同把问题解决,共享研究成果。第三,合作学习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员都需要各负其责,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学习问题,如果个体通过独立探究不足以解决问题,就要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来解决,这又属于集体的研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
在《马哲史》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课下我们分组讨论学习,通过合作完成文献综述、线索梳理等,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二、《马哲史》课程学习方法收获
哲学这门学科,是一门能让学生养成独特体验和感悟的学科,也是能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魅力的学科。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从而使我们在学习马哲史知识的同时,拓展了学习的思路,掌握了多样的学习方法,使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清晰明了,对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1.表格归纳法:表格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能帮助思维和记忆。归纳整理知识时,用表格形式把知识系统化,以便理解记忆运用。更加直观地接收到我们所要获得的信息。利用横行纵列,将原本两个维度的概念相关联。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多门不同的课程。
关键词:装饰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352-01
建筑装饰施工是实现装饰效果的重要环节,其质量好坏直接反映出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业的信誉。
1 图纸的控制
建筑装饰在确定了装饰方案后,必须出具完整的装饰施工图。施工单位施工前应对施工图纸详细审查,首先检查设计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设计资质,设计图纸是否符合建设规划、消防、环保等有关规定。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应保证建筑物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功能,如果涉及主体和承重结构有改动或局部有增加集中荷载时,必须由原结构设计单位核查结构的安全性。施工图中所涉及的材料应符合方案设计理念的要求,所选择的材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图纸涉及的施工工艺应满足质量标准要求。
2 材料的控制
施工中应对装饰材料作出正确选择,合理使用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新材料层出不穷,对材料应严把质量控制。为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应对材料的品种、颜色、花纹、图案进行认真的选择。施工中的材料应符合行业有关材料质量标准的规定,防止以次充好的现象出现。对进场的材料应加强检查验收,杜绝材料来源变化、技术指标出现差异、质量有异常等现象出现。对可能含有有害成分的材料,还应该进行有害成分检查分析。由于装饰材料品种多,规格复杂,市场上又存在伪劣产品。因此所有半成品材料必须先报送样品,样品必须有厂名、价格、质量说明书。装饰材料样品得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认可后进行封样,每次进场材料必须对照样品进行验收。
3 施工前期周密计划
装饰施工现场在岗人员包括项目经理、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材料员、统计核算员、安全管理员等几个岗位。工程部依据工程规模及难易程度确定管理人员的数目并进行职能分配,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负责人,组织本项目人员认真熟悉图纸,与营业部沟通现场用工及材料用量,提出人员及机具计划,在公司要求工期内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工程部应组织项目部有关人员对入场工人进行入场前的安全教育及技术培训,使工人在入场前对工程项目的技术难度、质量要求有所了解。
4 设备工具的控制
对项目施工中所用的设备工具,应根据工程需要,从型号、性能、参数及使用操作要求等方面进行控制。仓库管理人员要对施工机具妥善保管,分类存放,实行施工机具领用登记制度,执行领用者责任制原则。为了保证施:E,-F常有序进行,装饰公司应对设备机具建立维修档案,从而保证进场设备都已经检验合格。对于手动工具,应由工程部按工种不同列出必备工具明细,入场前检查各工种自备工具是否齐全,保养是否良好。
5 工艺及技术的控制
技术方面应该严抓隐蔽工程的检查工作,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装饰工程的质量。比如给排水工程管道的水压试验虽简单,但施工中一旦忽略,管道系统的正常使用就得不到保障。等到饰面工程完成才发现管道漏水,这时再寻找漏水部位及原因就非常困难,而且带来较大经济损失。施工中加强施工监理,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对正在施工的部位及工序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施工单位予以纠正;对建筑装饰隐蔽工程、工序间交接检查验收,保证在施工过程控制好重点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对变更要求和技术核定,要严格进行审核,并报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同意。施工工艺的先进合理是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及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公司对于不太成熟的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试验,编制工程所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专项技术方案和质量管理方案,并下发各施工主管,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指导生产时则依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书面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全面正确分析工程特征、技术关键及环境条件等资料;制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合理选用和设计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设施。
6 加强常规管理
做好各阶段过程的控制,施工准备阶段包括技术资料、文件、设计交底和图纸审核、采购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教育与培训;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包括技术交底、测量控制、材料控制、机械设备控制、环境控制、计量控制、工序控制、特殊过程控制、工程变更控制以及成品保护等;竣工阶段做好最终质量检测与试验、编制工程竣工文件和移交准备、做好产品保护和离场计划。以装饰工程开工前为例,应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尽可能减少图纸上存在的错、漏现象,实行图纸质量连带责任制,以增加会审各方的责任心,防止图纸会审流于形式,造成变更、返工影响工程质量。在施工现场对正在施工的部位或工序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减少质量缺陷的发生,保证装修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各阶段经常开展自检、互检活动,培养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7 推行样板制施工
在施工中应推行样板制施工,即重点部位每一分项的工序都应做样板,监理人员对样板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重做样板,合格后才能扩大面积施工。施工期间,甲乙双方质量人员进行常规检查,其间还进行多次甲乙质检员组织的联检评比,最后由监理方实行终检验收。
参考文献
一、壁画艺术的历史与现实
探讨现代壁画和谐美,不能不对壁画的历史沿革和主要流派进行剖析,从而认识现代壁画的规律与特征,进一步明确壁画与建筑、人文、社会等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根据壁画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一)壁画的历史发展
壁画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洞窟壁画,迄今为止,壁画历经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近现代,直到20世纪初,墨西哥艺术家把壁画作为激励人民革命以及鼓舞人民反抗的艺术工具之后,壁画造型艺术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实现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包容了一切流行的艺术风格,具象、抽象、装饰、表现、材料等等,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门综合类艺术门类。具体到中国,壁画艺术产生于距今两三万年前的石器时期,到了夏商周时期,壁画艺术开始被统治者所重视,此后从秦汉兵马俑到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佛教壁画群,无不是中国壁画艺术中的瑰宝。进入二十世纪,中国的壁画艺术在之后,出现了被称为“中国壁画复兴”的新转机,其标志性事件是1979年由张仃、袁运甫等艺术家们共同创作的首都机场壁画群。“它的震憾效应在于由于艺术观念所处的前锋位置,在表现、观念、形式方面引起的思考,给其他画种的变化带来的助推力”。[1]此后,我国的壁画实践与理论探索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二)现代壁画的特征与流派
《中国美术辞典》对于壁画的定义是:“壁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绘制在土砖木石等各种质料壁面上的图画。”[2]现代建筑空间要求现代壁画体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价值理念与审美取向,使其具备了新的特征:一是升华美饰建筑环境。二是信息量大题材广泛。三是多种综合材料的运用。四是构图宏伟时空自由。五是群体行为长期作业。这些特点在20世纪的壁画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比如在20世纪早的壁画作品中开始从倾向于传统的哲学观念、宗教教义转变为倾向于形式美。主要的流派包括野兽派、立体派和墨西哥壁画等流派,这些壁画流派对现代壁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壁画的发展,也经历了启蒙期(1949年以后)、震动期(1979年)、壁画热时期(1980-1987年)和低谷期(1988-1991年)。从1992年开始,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建筑规模的发展,壁画艺术在缓慢复苏,作品数量质量都有所突破。
二、现代壁画的内在和谐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奏,现代建筑的发展以及工艺制作的革新,极大地丰富了壁画的视觉美感效果,壁画的构图美、色彩美与材质美共同构成了现代壁画的内在和谐美。
(一)构图和谐
美国建筑家沙里宁在其《形式的探索》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人们似乎在真诚地渴望朴素简洁的东西,而且仍显然想努力摆脱外来的陈旧装饰的束缚。”[3]因此,现代的壁画的装饰图案需要具备简练、素雅、流畅、鲜明的特点。由于壁画的构图对形色的处理起着无可置疑的统率、指挥、调动的作用,所有的点、线、面都必须统一于构图。对于壁画图案的表达有着诸多的表现手法,譬如重复、渐变、近似、对比、变异、辐射等等,从构图形式上,又可分为横带式构图、散点式构图、波浪式构图、满幅构图等多种形式。“由此可见,构图多样统一的客观规律使装饰壁画的构图进一步秩序化、规范化。”[4]此外,壁画的构图还需要思考与环境的兼容,比如外形尺寸的大小、外部形态与墙面的对照关系、构图内容与门、窗、异形墙面的呼应配套,甚至与建筑环境所针对人群的特征及心理指向的契合等等。
(二)色彩和谐
“色彩是组成画面艺术氛围的主要因素之一”。[5]壁画设计中的色彩,是将原本存在于自然界的色彩用人为的方法加工和再创造。现代壁画丰富的色彩运用手段,已经不再以光源色为标准,不再受三度空间色彩表现法的限制,而是允许艺术家选用更加单纯、明快、丰富、多层次色彩来表达自己固有的思想,并且达到色块配置的和谐。“很明显,色彩的和谐统一的关键最终在于对人类心灵有目的的启示激发”。[6]总之,壁画色彩的运用,需要创作者具备更高明的色彩修养,从而可以综合思考与平衡与色彩相关的诸多要素,用丰富的色彩装点出迷人的壁画效果。
(三)材质和谐
色彩与图案,最终必须在多元的材质中得到和谐的交融,并且最终统一到建筑环境之中。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及技术的发展,可供壁画依附表达的实体与材质日渐广泛,这些材料的运用得当,从色彩到光泽,从质感到肌理,可以产生异常的审美效应。无论是材料的强度、力度、软硬度、吸音性、吸水性、防潮性、防氧化性、耐火性、耐久性等等,以及材料表层所呈现出的纹理的形状、大小、疏密、色彩、组织构造等诸因素的差异,可以唤起壁画家在心理上冷暖、舒适、欢快、沉郁等视觉感受以及光滑、粗犷、华丽、透过等肌理效应,从而唤醒创作者创作的灵感与表现欲望,激发创作者以创造性的思维、全新的构想,将现代的意识、理念,以各种材料的形式再现于现代建筑之中。
三、现代壁画的外在和谐
壁画是一种为大众服务的公共艺术,现代壁画更加注重人文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因此壁画作品必须在审美风格、情感传递和公众认同上获得有机统一,使壁画艺术与社会环境、建筑环境、人文物质环境以及时代的人文精神也有机统一起来。
(一)审美和谐
“在对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进行审美判断时,愉快与不愉快是无需反思性的思考就可以获得”。[7]现代壁画的特点,决定了壁画艺术的审美,不仅是原有意义的绘画或者雕塑的审美,而且包括协调统一壁画与建筑的关系、壁画与环境主题的关系、壁画与公众的关系来显示自身的审美价值。比如,构图与色彩构成了壁画原始的视觉语言,壁画的材质与工艺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经验,壁画与环境的呼应体现出壁画独特的环境特征。因此,优秀的壁画作品总是以审美意趣的和谐为重要目标,通过虚实互补、情景交融、气韵贯注、浑然一体的表现手法,涵纳时代的精神、道德、伦理、风尚等方面的最新动势,传达丰富的人类情感,让人怦然心动。
(二)情感和谐
阿伯特.奥里埃曾经说过:“壁画艺术是精神的,因为它是以形状来表现这一精神的。”现代壁画作品,不应仅满足于线条的柔和、色彩的悦目、图案的优美,而忽略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发自肺腑的情感律动。没有人文关怀与情感传递的壁画作品,一定是狭窄与肤浅,无法打动人心的。也许一千个壁画创作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如何,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尽可能丰富地表达美感,才能用尽量多的艺术风格让尽可能多的公众得到最多元的满足。只有作者充满情感,技术才能发挥作用,所创作的壁画才能形、神、韵三美并具,才能含义丰富、趣味更浓,感染力更强。
(三)社会和谐
鲁讯曾说:“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的,属于大众的。”[8]在现代壁画的形象创造中,艺术形象不仅要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还要让公众体会作品所传达的内容与美感,获得社会公众与艺术家心灵上的沟通,真正实现公共艺术的价值。因此,壁画艺术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壁画家以自我表现和独树创意为为最高追求的“小我”的境界,而应当定位在与社会公众的好恶爱憎趋同又超前的讲求“群我”的追求之上。这样的趋同,促成了壁画家们与社会公众一颦一笑到心脾深处的共鸣。
总之,现代壁画艺术应当实现壁画艺术的表现语言与制作工艺的统一,以及画面结构、造型语言与色彩处理的统一。同时壁画艺术是一种公众艺术,有其社会性。这就要求壁画艺术只有实现审美风格、情感传递与公众认同的和谐统一,才能为社会所理解、所认知、所接受,才能以鲜明的时代特点、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完美的艺术,达到艺术创作与人文意识的完美和谐。
注释:
[1]李化吉.《浅谈中国现代壁画历程》,北京:《美术》,
2004年第6期
[2](美)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形式的探索: 一条处理艺
术问题的基本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年第232页
[3]沈柔坚.《中国美术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年第2页
[4]张莉娜.《试论装饰壁画创作活动中的艺术语言》,湖
南:彬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6期
[5]徐志坚.《走进壁画》,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8年
第 26页
[6]康定斯基著、查立译.《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5页
[7]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北京:高等美术出版社
1994年版第224页
[8]鲁迅.《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18页
21世纪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每个教师来讲是面临着新的开始。如何按新课程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快速提升自己、引领自己?我想: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那么针对自己的生物学科要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反思的后续又该怎样?本文将结合自身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反思策略
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笔者有意识地对生物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课后回顾以及学生评价这四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尝试,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分述如下:
1、教学理念反思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教师的反思是否全面,不能只看是否反思了教学问题,而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否努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为了分数,即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2、课堂教学过程反思
反思课堂设计模式成为教学行为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对象分析:学生预备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教材分析:应删减、调换、补充哪些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
(3)教学顺序:包括环节、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
(4)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5)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3、课后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笔者常常从课堂的亮点和败笔两个角度去加以反思。
(1)亮点反思——总结精彩,发扬光大。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精彩之处。经常反思课堂亮点,把亮点进行积累,在今后的教学中把亮点更好地加以运用,以更优化的教学模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必将提升课堂效率。
(2)失误反思。教师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达不成预期目标的环节。当出现失误时,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①预设目标是否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②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③教学重点是否突出?④教学手段和形成与内容是否配套?⑤学生为什么没有兴趣?是内容本身还是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偏差?⑥学生是否积极思维?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对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认真地剖析,多积累“病例”,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二、反思效果
1、教师方面
(1)通过理念反思,提升了教学高度,明确了教学方向。通过理念反思,让我们在每上一堂课前明确了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非仅仅掌握知识点。我们在教学中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堂反思,优化了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课堂反思,让我学会了教学设计时如何让学生这个主体在课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3)通过课后反思,积累了教学经验,增强了后续发展潜力。通过教学反思,每个教学设计的优化方案在课后反思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对教学设计的二次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在下一轮教学的后续发展潜力。
2、学生方面
(1)通过理念反思,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密切了师生关系。由于知识的获取过程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使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有了改观,是学生自己去学,而不是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牵着学生走,老师只是在学生快要跌倒时的搀扶者,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
(2)通过评价反思,改进了评价策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进评价策略,每个学生都觉得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不论优生还是后进生都能在这反思性的学习氛围中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因而学生的学习更带劲了。
(3)通过教学反思,改进了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理工融合;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
应用化学是以化学理论为基础、跨学科、跨领域、具有活力的学科,在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国有300余所学校设置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既有综合性理科院校或师范院校利用理科优势建立的与化学专业并存的理科应用化学专业,也有工科或单科性院校利用工科优势设立的工科应用化学专业。然而,应用化学专业缺乏大家公认的基本特征,在培养机制方面理工融合不足,由此引起的学生能力和优势单一的倾向已明显制约学生全面发挥创新思维,限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彰显应用化学专业内涵,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理工科教育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86年,是多科性大学中的理科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一条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办学之路,逐步形成了显著的理工融合专业特色,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成为北京市、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以理工同强的优势学科推进专业建设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同时考虑学术培养和社会需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目前国内企业少有正规的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人员缺乏,人才缺口较大。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以“大化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支撑应用化学专业的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化学学科是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国家发展重大需要和企业创新对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确立了为学科发展及“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培养理工融合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定位。
培养理工融合的人才需要理工融合的“土壤”和条件。我校具有理工同校、化学化工同强的优势,拥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国家发改委基础研究实验室、“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依托强势的工科和迅速崛起的理科进行建设,以国家、北京市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和“十一五”期间各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抓手,调整专业方向、规划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依托国家精品课程群、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造就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理工兼备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1.建设亦理亦工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育人的保障。我们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针,建设一支理工融合、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教师的毕业院校既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综合性较强的院校,也有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工科背景较强的学校,具有工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1/3。同时,注重从国内外企业和研究院所引进具有工程技术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采用引进海外知名学者和输送优秀在职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目前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28%。
2.在理工融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践中培养师资队伍。应用化学专业教师以国家重大项目为引导,遵循“基于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模式开展科研工作,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理工融合的研究思想不仅造就了一支理工融合的师资队伍,也融入教学过程,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创造良好氛围。
3.多种方式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通过聘请企业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邀请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和讲学交流等方式,充实师资队伍力量。通过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去大庆石化、辽化、吉化等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培训和暑期科技服务及社会实践学习团,为青年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走进基层的实践机会。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找到与企业结合的科研方向和课题。教师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示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匪浅。
师资队伍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应用化学专业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6人。“超分子结构功能材料的插层组装”团队被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构建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理工融合、理论与技术结合、知识和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强化理论基础的化学课程群,强化工程意识和培养工程能力的课程群,体现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群,拓展性的第二课堂。如图所示。
其中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计算化学、大学化学实验、化工原理等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物理化学等被评为校级双语示范课程。
依据专业发展历史和学科发展趋势,凝练出具有鲜明理工融合特色的分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有机合成化学和精细化学品化学四个专业方向。其中,分析科学与技术方向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传统特色专业,教师队伍具有优秀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该专业方向特色专业课程有分离科学与技术、复杂物质剖析、分析测试质量保证、商品检验基础等,教学内容既包含分析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也包含专业技术、技能,还有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和技术进展报告等。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方向骨干教师主要来源于“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这些教师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的无机功能材料设计与开发,已形成了无铅热稳定剂、耐老化沥青紫外阻隔剂、焦化脱硫废液资源化技术等工业化生产技术。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成为具有理工融合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沃土。
四、构建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平台
1.构建理科化学基础精品课程平台,强化理科基础。依托首批国家级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多名教学名师,建设化学基础理论必修课群和选修课群,加强化学基础理论。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工业实例,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依托校内工科教学平台,强化工程意识。依托化工原理、电工电子和机械工程三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应用电工学、电子电工实习、金工实习等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学生具有进行应用性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工程能力基础。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民办高校 教育教学质量
一、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教学大纲和目标的实际情况,选用社会或者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组织、引导学习者分析案例,进行学习、研究,用原理说明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获得启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20世纪初(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用于管理教学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它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一)与传统课堂教授法的区别。
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法采用的就是以案论理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强调为什么,问题的答案具有创建性及多元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学材料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使用的是教科书,案例教学则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教学过程不同,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不是教师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案例法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能力。
(二)与举例说明的区别。
案例教学与举例说明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同。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主要地位,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处于次要地位;二者进行的主体不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的一种手段,其主体是学生,而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其主体是教师;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能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涵盖的范围不同,前者涵盖面更为广泛和精效,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后者不一定有这些特点。
(三)特殊的教学效果。
1.鼓励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转化技能。案例教学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将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真实的数据为依据,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例的剖析,运用创造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作能力。
3.注重双向交流,达到双赢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与辅助作用,学生面对案例,要自己进行调查、策划、论证、实施、评估等一系列的工作。案例教学这种双向教学形式达到的双赢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四)几个明显的特点。
1.明确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2.客观真实性。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3.较强的综合性。原因有二:一是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内涵丰富,二是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
4.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突出实践性。学生在校园内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案例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既可以传授知识,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潜能,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较差、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特点,增强了学生的从业能力。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剖析与拓展。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典型性,又要符合课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地将教学光盘中的案例未加剖析就搬到课堂上,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某种程度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本应该掌握的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内化与拓展。
(二)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只是在21世纪,特别是2005年以后才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加之师资队伍流动性大、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没有稳定的案例教学教师队伍,从而使得案例教学得不到很好的应用。
(三)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
案例教学在我国还没有得到最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相关的专门教材少之又少,特别是民办高校中,很多专业为新专业,案例教学的教材几乎没有,使得部分课程的教师往往因为缺乏相关的案例而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效果。
五、完善的对策与建议
(一)针对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案例。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典型性又要具有现实性,既要具有热点性又要具有生活型,除此之外还要具有综合性、直观性、可判定性等。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课前精心选择,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深加工,根据不同的学生及课程选取不同的案例,课堂教学过程中周密安排各教学环节,积极创造各种教学环境,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在既得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知识。
(二)加强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
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与稳定是一件系统系长期性的任务,首先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改变民办高校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民办高校也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机制,提供更多的培训及进修的机会;教师本身也要珍惜学校提供的机会和条件,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寻找更合适的课程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相关案例,最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讲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媚.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课程中的应用.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J],2010(11).
[2]刘永前.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卷宗[J],2012(9).
[3]杜静.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吉林日报[N],20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崛起”的主题和“完善四大体系”的载体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切身利益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纪党风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形成一批针对性、操作性和创新性强的调研成果,切实把调研的过程变成分析形势、把握粮情的过程,变成集思广益,凝心聚力的过程,变成解决问题、促进*粮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二、调研重点
局党组成员、机关各科室和局直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工作实际,以“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崛起”为主题,着重围绕完善粮食监管体系、粮食流通体系、粮食储备体系、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和加强干部能力作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内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专题调研报告。
三、调研时间及步骤
本次集中调研时间原则上为4月10日至4月20日,主要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调研准备。结合工作实际,确定好重点调研课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调研方案,理清调研思路。
2、开展调研。局党组成员和各单位负责人要采取带题调研、实地调研、座谈调研、网络调研、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集中一段时间,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购销现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广泛走访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征求加快粮食产业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市局网站上开设“建言献策”等专栏,在局直粮食系统开展百人问卷大调查活动,并通过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3、撰写报告。局党组成员、机关科室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形成有情况阐释、有问题分析、有措施办法的综合性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形成后,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组织群众代表和相关专家进行评议。
4、上交报告。局领导班子调研报告经班子集体审定后,于4月30日前报送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各科室及局直企事业单位调研报告于4月18日前报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5、交流调研成果。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调研活动进行总结,评选优秀调研文章,采取多种形式展示调研成果,并择优上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1、明确责任。各科室负责人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调研工作第一责任人,要组织好调研工作,并带头参加撰写调研报告。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综合汇总,及时了解调研工作进度及完成情况,加强分类指导。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资源学院在大一新生的《学会学习》课程中安排了一次职业生涯认知教育,首先,通过北森公司开发的朗途测试软件的测试,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等;再通过自我认识剖析、360度评价、橱窗法分析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性格取向;其次,通过性格取向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性格特点等;再次,试探性地传授一些职业认知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取向等。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自我膨胀意识强,缺乏有效的自我定位
与学生的实际接触中发现,目前的大学生普遍成长环境优越,受家庭过于保护,自我膨胀意识很强,觉得自己很能干,什么都懂,在实际的的操作中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例如,张燕飞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CAD,可有些学生觉得她给的图太繁琐,不愿意画,建议老师换点容易的。下课后却说老师讲得很快,什么都没有学到,把责任推卸到老师身上,而不是从自身找问题。对待学业,很多学生希望越简单越好,并不是真正希望学到知识。当真正迈入社会,设计公司或单位让学生现场画CAD时,很多学生却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有效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
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大学生一进校,辅导员就让每人都交了一份大学4年的规划,可是到了大二,我让城规091的学生谈谈当初自己的规划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呢,90%学生都说不知道自己当初都写了什么,当时完全是为了应付差事。对于大学第4学期的规划,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因为变数太大,我也不知道自己这学期都能做些什么”;还有同学写到她的目标就是减肥。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职业规划理念较模糊,没有普及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职业规划理念缺失,觉得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他们遇到就业问题时,也就很难得到一个合理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体制不完善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于20世纪90年代才由欧美国家传入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随着职业生涯规划市场需求的增长,在国内为个人职业进行规划的专业职业规划师随之产生。但由于这一行业在我国起步晚,相关制度和体制还不健全,职业规划师和相关咨询服务机构非常短缺,职业规划咨询机构的社会接受程度尚较低。浙江农林大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只是附带在《学会学习》、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里面,并没有专门的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职业咨询.
二、解决对策
在如今就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之下,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非常必要,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全面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认清自我,明确奋斗目标,提前作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明确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为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对大学生来说,通过相关软件的心理测试,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自我需要等,同时接触了解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的要求,客观分析自己适合干什么样的职业。其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企业需求,制定奋斗目标,规划自己大学4年自己应做的事情。在职业目标的确定中,要采取弹性制,近期远期相结合,且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实际忌盲目夸大。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项目
实践实训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窗口,一个好的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受益无穷,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应积极参加浙江农林大学每年设立的科研创新项目、东湖杯创业大赛、课程实习、实验以及导师的科研项目,假期应到规划、房产等相关单位实习,进行职业体验。在参加实践实训中,大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工作经验,增长社会阅历,锻炼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增添筹码。
3.加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
学校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中应加强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成立由教授和工作单位专家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职业规划课程包括学会学习、专业辅导、就业指导、岗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学校应通过设立职业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意识深入人心,帮助学生科学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今早的融入社会。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对于大一新生,通过心理测试、能力测试、学会学习,使学生认清自我、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定初步职业目标;对大二学生则要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初步的专业技能,并扩充学生的综合知识;对大三学生进行岗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明确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熟练应用相关软件,掌握专业技能;对大四学生要进行就业指导,包括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使学生能尽快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学校应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引导学生在认清自我、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奋斗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付诸于实践。学生应充分利用好大学的一切资源,学习知识,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为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11,(1):118-119.
\[2\]朱军.《学会学习》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1学生工作研讨会交流材料).
论文关键词:学习领域 职业教育
“学习领域”,是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或称课程模式。“学习领域”是两个德文单词Learn(学习)与Feld(田地、场地,常转译为领域)的组合词Learnfeld的中文意译。
一、“学习领域”的内涵
“学习领域”,是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或称课程模式。“学习领域”是两个德文单词Lernen(学习)与Feld(田地、场地,常转译为领域)的组合同Lernfeld的中文意泽。
“学习领域”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一)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
(二)学习领域是指在体育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学习领域目标是指期望学生在各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三)把某些具有共性的学习对象的集合域称为学习领域。元数据库:记录学习对象的元数据信息。项的集合称为项集(itemset),包含k个项的项集称为k-项集。
二、学习领域的设计思想
权威辞典《杜登大辞典》把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定义为:“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学大纲,该大纲描述了在职业学校中与职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被作为指导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德国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国家教育法规、企业教育条例、职业教育领域相关规定等纲领性文件指导下,综合考虑学生自身素质要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等因素,以课程专家提出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思想为指导设计教学大纲。传统的教学大纲通常以学科理论体系为设计原则,而新的教学大纲首先对职业领域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单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和职业领域发展状况将“学习领域”具体化为一系列与职业相关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在职业领域中“独立、负责任地思维和行动”为教育目标。
教学大纲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界定了教学大纲的性质和意义;第二部分为“教学论原则”,以学习理论和教学论为基础,重点阐述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该部分内容中,主要强调其教学特点:“为行动而学习”及“在行动中学习”。教师作为“辅导者”,应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独立地对学习任务进行计划,实施和检验。但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涉及到的“行动”不仅仅包含学生习得能力的一系列过程,也涵盖了安全、权益、经济、技术及其他社会层面的一系列因素;第三部分是“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主要针对职业学校的教育原则、教育目标及其性质进行阐述,特别详细介绍了学校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应具备对事业的自信心、对家庭的责任心及对生活的上进心等个人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第四部分为“与培训职业相关的说明”,详细阐释了与职业相关的教学特色。尤其补充了教学大纲的“职业特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特色。“与培训职业相关的说明”主要强调在“学习领域”方案中,首先必须准确定位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使教学者清晰的领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专业教学论的角度出发,教学大纲主要阐述了,以范例性为导向,以综合性职业任务为导向,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特点。大纲的最后一部分,即“学习领域”,此部分也是操作性最强的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专业教学所涉及的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名称、数量和学时,以及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内容安排和学习时数。
职业学校教学大纲是一个开放性教学纲领,并没有对教学形式进行硬性要求。制定教学大纲者认为,从事职业教育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一般都具有智能类型与教学、学习经验、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大纲应作为一个指导性文件,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不应成为实施教学工作的束缚。
三、“学习领域”的内容选择
一般来说,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更强调的是陈述性知识,它主要介绍“是什么”及“为什么”的问题,在内容方面,更突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所以,一般在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基础之上对学科体系的课程进行开发,并依照层级结构展开课程内容,呈现出“平行结构”的特征。然而,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面向职业,以就业导向”,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获取与职业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知识,才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从业者最关心的是“怎样做”和“怎样做的更好”的问题。显然,“怎样做”映射为职业者的职业经验,而“怎样做的更好”则映射为从业者的职业策略。
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必须到职业实践的现场去选择。德国职业学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步骤是:
(一)确定“行动领域”
首先,确定从业者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即在工作现场调查相关专业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其目的是确定“行动领域”。所谓的“行动领域”是指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的工作任务的总和。
(二)确定“学习领域”
其次,归纳“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所谓的“学习领域”是指根据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形成的教学领域。
(三)确定“学习情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传授学习领域课程,使“学习领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具体化。通常采用范例、项目等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构成“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外在表现,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和教学过程中职业行动领域的具体反映。
当然,“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并不仅仅包含这三个基本步骤。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还要逐步细化这些步骤。
四、学习领域对职业教育内容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以职业标准及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按照真实工作过程构建“学习领域”,围绕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整合学习领域教学内容,开发“课题课程”,并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行学习领域模式建构,从根本上加强和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始终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遵循学生认知和教学规律,采取“以案例教学为主线的四阶段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其要点具体讲分为四步:
1.经典案例剖析。首先,教师深入剖析一个完整的真实工作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工作过程以及企业,增加学生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
2.理论回顾。其次,要求老相关的主要理论给学生作一些简要的复习回顾,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理论的使用方法,适用场合,来增加学生对真是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
3.案例诊断实训。这一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仅提供了问题场景,但没有解决问题作法的真实的工作过程案例。这一步的要求是让学生运用相关理论,模仿之前的方法和步骤分析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然后,由教师把该案例在实践中的作法和最终实施的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比企业实际方案,体会得与失,从而加强学生对真实工作过程的理性与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从“应知”向“应会”过渡。
4.模拟课题实训。这一步可以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在习题课上组织学生对部分重要的课题进行练习。根据课题给定的材料和问题场景,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操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再完善、完备它。
(三)理论联系实践,以任务教学法来展开实训,并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真实工作过程流程组织实训教学。具体步骤为:
1.资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模拟任务,收集课题相关信息,任务要求及相关理论知识等。
2.决策。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和策划团队具体情况,决定完成任务的方案。
3.计划。策划团队根据决策制定开展策划的详细工作计划。
4.实施。按照工作计划组织团队成员开展策划工作,实施工作计划。
5.检查。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和工作计划,检查策划工作开展进度,完成质量等。
6.评估。教师对学生团队开展策划工作的进度、最终成果等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价。
(四)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要营造工作现场的真实情景,以便把生产方式物化到教学环节中去,改变现行教学体系中的学科知识为主线的传统,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强调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该学习领域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担任实职开展实践,保证教师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聘请来自工作第一线的专家担任学习领域建设的咨询和教学工作,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结合的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