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时间:2022-03-24 21:39: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第1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0301004)。摘要:该文从采用模块化教学、“承包式”体验和教学做一体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如何把“协同创新”理念有效运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迁移和内化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文化、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的培养和熏陶,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养成和语文能力养成,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从业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语文;模块化;承包式;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72-02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培养符合未来职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高职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高职人才素质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何把“协同创新”理念有效运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来,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迁移和内化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文化、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的培养和熏陶,成为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的课题。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的新组织方式。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紧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问题,提出“推动协同创新”的要求。当年,教育部、财政部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2011计划”,其工作重点是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协同创新要求组织内部各独立的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本文从采用模块化教学、“承包式”体验和教学做一体化等方面,积极探索运用“协同创新”理念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笔者认为,借鉴“协同创新”理念,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高职语文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有助于促进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增强就业能力和从业能力。(一)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块

在模块化思想的指导下,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将高职语文课程分解为以下模块:(1)经典导读模块:讲解经典名作,传承传统文化,陶冶道德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2)口语交际模块:突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普通话训练、职业口语训练和会话能力训练等,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应用写作模块:常用应用文书写作指导,注重应用,强调技能培养,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4)综合阅读模块:综合阅读训练,内容涵盖社会、自然、科学、历史、人生等各个方面。采取“阅读―链接―交流―评价”四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高职语文课程模块教学法的实施

教师应对课程的主体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内容彻底地讲解透彻,明确目标,案例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兴趣。提出要求,指导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应用,分组讨论,学生代表讲解分析,互动模式。课堂上未安排的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由学生科泰思考和查阅资料,让学生独立出来,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承包式”体验

“承包式”体验是笔者抓住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形式,把本单位中有关活动外包给能做好这些事情的专业组织这一做法。以学院名义承包外单位的一些“办会”活动,也包括学院内的大中小型会议活动。

笔者在讲授应用文写作中,强调学生要掌握好“三办”,即“办文、办事和办会”。而落实到课程内容上,主要是办文和办会。现就以会议通知的写作为例,把学院关于召开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承包”下来,让学生进行组织、策划。

首先,笔者把课堂搬到学院会议室。在会议室传达学院关于组织召开优秀教师表彰大会的有关事项转告学生,希望学生能从学院的高度明确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意义、程序、参加人员、时间以及后续的报道等注意事项,并对此次会议进行任务分解:设置策划组,负责会议通知的撰写、参会人员的通知;设置会务组,负责会议室的布置;设置后勤保障组,负责灯光、茶水以及奖品购置等;设置礼仪组,负责接待及颁奖过程中的奖品分发等;设置报道组,负责会议主要人员讲话稿的撰写和会后的报道。让同学根据任务自行分组,确保每位同学都有任务。

其次,根据任务,请小组召开会议,确定组长人选,以便承担责任。用责任驱使学生能高度重视自己从事的工作。组长召集大家围绕所选任务开始进行任务分解。特别是每个小组的任务,以及由任务涉及到的文本写作,都必须让学生心中有数,最后组长决策。

再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对整个“办会”流程进行梳理,请各组长汇报本组工作开展进程,回答笔者所设置的关键点。当发现同学们能解决本章节教学重点、难点之后,本次授课基本结束。最后,就是检查学生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笔者基本上在第二堂课把话语权交给同学,由他们分享自己承担工作的一些体验和畅想。

三、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打破了理论、实验和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重点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把课堂环境转为仿真环境、网络环境、企业环境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做一体,还须依托项目来完成。笔者试着以对东莞水乡经济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一次调查为例,进行一次教学做一体的课堂演练。

・教学教法・如何运用“协同创新”理念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有效性首先,确定调查项目,即对东莞水乡经济区社区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将调查范围及重点进行讲解,然后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题目的设计,调查的开展以及最终统计分析,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最终要形成一份调查报告,以反映东莞水乡经济区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思路。写作时为一个月。

其次,按照笔者上课惯例,首先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制定写作计划,并根据任务进行分工,明确开展调查研究的一些基本要领和写作知识点。笔者在授课中还就学生的写作计划进行指导,让每个计划责任到人,步骤科学合理,措施切实可行,特别是对问卷的设置以及最后的归纳统计,小组的讨论分析以及最后观点的提炼。

再次,各小组开始根据计划开展工作,在此期间,笔者主要是对问卷的调查进行指导,如针对东莞水乡经济区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关键词是东莞水乡经济区和社区文化,如何有效的开展问卷,首先是必须选择合适的调查人群,根据这些人群可以用不同的渠道开展问卷,比如可以开展网上调查、进入社区走访,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讨论提炼观点。

最后,还要对调查报告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小组、自我与教师评价,让小组组长介绍本组调查报告的内容与调查经过。而其他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调查报告写作的知识、调查过程与人沟通的技能、调查者自身素质、调查中团队合作精神、思想收获等。各族之间相互点评,发现对方的优点再加以学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协同创新”理念对指导教师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问题转化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追求自我发展有很大帮助。通过书本知识点的协同,实现模块化教学;通过与企业在办会上的协同,实现“承包式”体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协同,达到教学做一体。而“协同创新”在理念的高度又促成教师从传统的关注“教”彻底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文丰.现代应用文书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潘菊素.实践教学三课堂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第2篇

大荔县是全国闻名的瓜菜之乡。近几年来,大荔县委、县政府以追赶超越,加快发展的惊人速度,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拥有美好家园的嬗变,一举成为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示范县。根据这一实际,大荔县司法局以“服务全县大局,建设法制大荔 ”为主线,把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县建立起以县为中心,镇站办、村联络点的一整套高效运转的法律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活动,加强人民调解,规范社区矫正,抓公证律师教育管理,构建新型关系等工作上,大胆创新,多措并举,为全面推进“法治大荔”建设工作做出了显著成效。

2016年,大荔县司法局按照“强基、创新、抓重点人群、服务美丽大荔建设”这一思路,狠抓法治文化建设,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费用的激励措施,先后在美丽乡村、同州湖景区新建9个法治文化阵地;投资3万余元,开通了大荔司法和法治大荔微信公众平台,动员本系统各股、办、所和全县各单位各镇积极撰稿投稿,实行量化考核,关注率稳步提升,受到了干部和群众的好评。在系统内部采取交叉培训的基础上,邀请专家教授对全298个行政村(社区)调委会主任、调解员、各镇办分管领导、全县司法行政工作者约500人进行调解技能技巧培训,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办事流程,并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对涌现出的30名优秀人民调解员进行了表彰,以此为契机,推动了“双建”工作的深入开展。2016年规范嘶调委会106个,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4325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

大荔县司法局始终把规范特殊人群管理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抓社区矫正管理教育帮扶中心规范运作,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案件,“一案一报”制度。对法院、监狱委托进行调查评估的,在广泛走访居住地村级干部、群众、家属和案件当事人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公安部门的协作,在对每名拟判决、裁定社区服刑的罪犯,委托公安部门核查其犯罪前科,“中心”综合评估,出具委托调查报告。

不断抓好日常工作的执法检查,在对司法所日常监管情况,逐所逐人开展地毯式排查的基础上,会同检察院对全县16个司法所联合开展社区矫正执法检查,采取随机抽查社区服刑人员执行档案、查看工作台账、听取工作汇报、走访当事人等方式,对各司法所日常教育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时限,杜绝了重新违法犯罪。同时,接通服刑人员网上远程探视系统,在社区矫正人员中推行“日行一善,以善养德”活动,鼓励社区服刑人员撰写“善心日记”,设立社区服型人员“好人好事榜”等。“中心”先后接待了青海省司法系统300余人的观摩指导,接待了西安市长安区同行观摩,社区矫正“大荔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第3篇

配合学校德育、团委的工作主题,结合九月民族精神教育月、国庆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契机,开展系列活动。(数为周次情况)

九月,民族精神教育月

1

通过校园橱窗、班级环境布置、墙报美化,营造新学期新气象;

高一年级准备东方绿舟学军活动;

校学生会协助艺术总指导排练东方绿舟汇演节目;

周四完成各班团员人数统计情况;

2

班委会议讨论、制定班级计划并上交,团支部讨论团工作计划并上交;

高一年级赴东方绿舟学军;

高二年级午会课交流暑假班级社区服务、团支部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工作;

校学生会各社团负责人学期注册,并筹备社团招生;

3

高一年级讨论制定团支部工作计划;

校学生会协助高二年级召开暑期工作交流表彰大会;

校学生会组织社团招新社员;

4

高一年级创建英雄模范班;

各班迎国庆班级海报比赛;

特奥宣传;

十月,爱国荣校月

5

国庆节

6

市二读书节开幕式;

班级国庆海报评比公布结果;

7

校学生会筹备市二中学第xx届学代会准备工作;

8

国情与荣校教育,筹备迎接校庆105周年;

9

迎接期中考试,号召同学积极应考;

十一月,和谐成长月

10

期中考试(暂定)

11

班级回顾期中考试情况,班委团支部召开班级学习情况分析会;

12

校学生会协助体育组开展校运动会(暂定),和学校体育文化节;

13

高一年级筹备高一年级分会、团总支的成立;

校学生会召开市二中学第xx届学代会;

十二月,科学发展月

14

高一年级学生分会、团总支成立;

各班迎接校艺术节;

15

校艺术节开始(暂定)

16

校艺术节进行中

17

校艺术节闭幕

18

校读书节闭幕;

班级、团支部工作总结;迎接新年xx的到来;

一月,迎接期末考试

19

准备迎接期末考试,班级学习氛围营造;

20

期末考试;

21

期末结束工作,布置寒假班级、团支部工作。

二、组织建设

1.加强学生会成员班组建设:十一月,召开校第xx届学代会。

2.加强学生干部培训的力度与实效

将通过报告会、优秀干部心得、自主讨论、校领导指导等形式,提高学生干部的思想素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学习中不断获得养料,得到成长,做好同学们的榜样。

3.坚持工作会议制度

每两周的例会确保进行,每次例会不仅进行工作研讨、任务布置,还将及时进行重要文件和时事动态的学习,并结合干部培训。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常规工作

1.校园文化建设

① 指导校广播台、电视台开展工作;

② 组织进行新一期校刊的制作;

③ 规范学校社团管理。

2.常规工作

① 保证学生会干部值日制度,以更好服务于广大市二学子。

②配合学校做好学校橱窗宣传工作。

③ 配合教导处做好校行为规范检查工作,做好班风学风的检查、监督、考核的工作,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共同维护市二良好的校风学风。

第4篇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而生物学科正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尤其作为初中生,对生物兴趣浓厚,乐于探索,若能积极开发,是完全可以将初中生物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

一、利用课内资源,展开学科活动

初中生物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因此,在教材中就有很多可供利用的实践探索活动。例如,七年级课本里就有关于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的活动,学生通过调查一方面可以学到进行生物调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对校园生物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调查活动结束,学生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对校园生物的改进、完善建议,使校园生物资源更加丰富。还有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学生不仅参与设计活动,并对可行方案加以实践,这个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还能掌握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使校园文化建设植入学生内心。学生还亲自动手,在校园内尝试对各种植物的扦插和嫁接,学生不仅明白了哪些生物容易扦插、嫁接成活,哪些则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在扦插和嫁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可以增加植物的成活率,学生在生物实验室里还专门饲养了一些小动物,研究生物的生殖方式和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昆虫的生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最终制成了标本进行永久保存和展览,提供了非常好的图文资料。关于传染病和免疫,学生通过对周围常见传染病进行了调查,并研究引发传染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学生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在校内进行展示,并给同学提供了合理健康的建议,引起了学生的重视,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调研能力。

二、拓展课外资源,组建社团活动

生物课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生物兴趣的发展,因此,拓展一些课外资源,组建一些社团活动,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学校内,生物社团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尝试制作过叶脉书签、种子拼图、米酒发酵、酸奶制作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学生对生物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索欲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也不仅仅限于课本内的知识。在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之后,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微观世界的活动,活动中,学生对于生命中的奇妙现象欷歔不已。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辩论或演讲,例如,如何改善校园环境、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倡议等等,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都是学生乐于探索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培养学生兴趣,挖掘生物资源

学生除了这个阶段对生物自然生发的兴趣,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断挖掘校园生物资源。例如,学生对于周围的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非常感兴趣,我们带着学生组织了一次,昆虫标本制作和展览,学生参与度非常高,一方面积极搜集周围的昆虫资源,另一方面,还学会了如何制作昆虫标本,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有些还将其制成了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展览价值,学生寓学于乐,同时也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源。另外,学生对于人体及动物的解剖结构很好奇,我们通过搜集、购买各种资源,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组装、分析、研究,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探究欲望。

四、加强家校合作,师生共同发展

除了校内资源以外,通过家校合作,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资源。例如,在昆虫展过程中,有些家长本身就是生物爱好者,非常支持孩子对生物知识的探索,提供了一些生物标本供学生参观学习;另外,有一些家长在医院工作,可以请来为学生做医疗卫生方面的讲座,提高学生医学常识意识,例如,在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我们就请了心血管方面的专家来校进行讲解,学生不仅对心血管方面容易产生的疾病有了一些了解,而且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心血管病,对家中的老人如何照料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学生自己还深入社区进行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并对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血管病张贴海报进行宣传,讲生物知识由校外带入校内,再由校内反馈到社会,我想,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模式,在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时,我们组织学生到医院进行参观,了解肾移植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详细观看并了解了血液透析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相信这对于学生的健康知识普及是非常有效的;还有一些家长可能在生物研究所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生物前沿科学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初中生物,作为中招并不考试的科目,很多学校的老师、学生和家长不能引起重视,学习应付,也不能好好开展各项活动,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生物的探究兴趣,也失去了很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机会。

总之,学生对于生物的兴趣是靠老师、家长、社会不断培养和挖掘的,只要利用好方方面面的资源,并积极探索,一定可以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料,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生机勃勃。目前,我们也在极尽所能不断开发各方面的资源,虽小有成就,但也并不完善,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希望我们都能在不断探索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

作者:唐俊换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枫杨外国语学校

第5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阅读;文化建设

书籍是智慧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创设以“书香永恒”为主题,有意识地建构书香特色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让学生倾心于书香,醉心于书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势在必行。

一、营造“书香”班级环境文化

环境育人的作用不可小视,构建“书香永恒”特色班,首先要优化阅读环境,把阅读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1.“书香永恒”――文化牌。教室门口高高悬挂着我们班的阅读文化牌,只要一抬头大家就可以看到它。这块阅读文化牌是经过大家智慧探讨最后共同制定的,内容涵盖了以阅读为主题的班级名称:书香永恒班;班级读书口号: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班级读书目标: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2.“书虫乐园”――图书角。我们教室里还有一个阅读小天地――班级图书角,大家都说这是我们的“书虫乐园”。为了完善“书虫乐园”的数量和种类,一部分是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喜爱的图书,一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向学校图书馆定期更换与借阅的图书;为了更好保护图书,我们还成立了“班级图书管委会”,指定专人管理。和同学交换阅读、定期更换,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他们随时都能有书读,随时都可以尽情品味书香,整个教室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读书氛围。

3.“小荷广角”――展示栏。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充分利用课前的一两分钟,进行“课前一吟”活动,学生依着学号,诵古诗、背儿歌、讲小故事等。利用黑板,开辟了“积少成多”栏,分小组展示大家精心搜集的“每周一诗”、“每日一句”、 “每日好词”,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不定期推出“好书推荐”“读书感言”“图书信息窗”等,让大家分享读书的收获和快乐。

4.“快乐驿站”――背景墙。班级是学生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教室里任何一处的布置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两侧的墙壁上张贴着学生亲手书写的读书名言:“呼吸书香,与大师对话;遨游书海,与经典为友”;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着名人读书格言,如“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等,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背诵名人名言,学习他们的读书方法,感受他们刻苦读书的精神。整个班级环境给人意清新淡雅、充满书卷味的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二、构建“书香”班级制度文化

陶行知说:“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培养学生的自觉行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有规范的制度做保障,“书香”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学生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1.阅读时间我安排――享受阅读时光。我倡导“晨诵、午读、暮思”的新教育阅读模式,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制定读书计划,并长期坚持。早上利用晨读15分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呼吸着校园里的新鲜空气,个性化的大声诵读古诗文和经典美文;中午,适当休息之后,在安静的教室里,默读经典名篇;傍晚回家,在温馨舒适的环境里,与父母一起亲子共读半小时。

2.阅读内容我选择――筛选阅读书目。小学生要有选择的读书,那就要: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因此我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向他们介绍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优秀杂志。“儿童文学”引领学生走上充满鸟语花香的书香之路;《我们爱科学》、《儿童文学》等优秀少儿刊物,让他们在阅读中拓展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

3.阅读感悟我采撷――做好读书反馈。我一直倡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因此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要求每天都做读书摘记。内容包括摘抄好词佳句优美文段,仿写优美语段,并学着用三言两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或者心得,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每周对读书笔记进行版面设计,装饰美化。学生们经常因为共同喜爱某一本书或某一类书而结为知己,读书成为了他们高尚而坚定的情谊纽带。每月定期举行的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更让大家认真做好每次摘记,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当然阅读反馈除摘记之外还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说读书小报、读书交流会等。

三、打造“书香”班级活动文化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点,因班级文化向校园、社区拓宽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情。

1.评选书香学生及书香家庭。定期评选班级读书小明星、藏书大王等,在各评比鼓励下,让好书陪伴学生。藏书成为一种习惯,看书则是一种乐趣了。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可以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记忆中留下阅读给他们带来的五彩缤纷的童年。

提倡“亲子读书”。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使家长成为我班书香行动有力的支持者、直接参与者、建设者。家长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要求定期带孩子到新华书店去“同读一本书”。这样有了家长的参与,形成书香文化家校的互动,真正使书香文化成为孩子们生活的有机部分。

2.开展读书竞赛与交流。在营造好班级氛围的同时,把学生引导阅读道路上来。在班级氛围中,开辟的专栏用来展示学生特色、专长,通过平时开展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其次是定期开展围绕阅读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读书竞赛和交流可以督促孩子更好地融入阅读的环境,如经典诵读展示、赏诗会、故事会、演讲比赛、走进童话世界、科幻世界,动物知识探秘等,“好书推荐”活动,“诗配画”比赛,读书经验交流、调查报告、书签制作、小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小荷尖尖DD学生优秀阅读报告展”等系列活动。

3.让班级文化走出教室。我们把孩子们读后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布置在橱窗里,在校园网上,给校园文化增添了勃勃生机,前来观看的孩子络绎不绝。无声的班级文化作品,拓宽了平行班级同学间的视野,悟出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道理。结合语文科写信要求,课内外结合构建书信班级文化,写信给见习老师,写信给自己最尊敬的人,写信给爸爸妈妈等活动。阅读的同时锻炼了写作。

英国哲学家留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做为班主任,要顺应时势,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创新方式方法,让阅读成为一道亮丽的班级文化,让“悦读”成为学生一生的热爱。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文化;博物馆建设

Abstract: the museum is the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ural heritage treasure, is the human wisdom, also show to the public cultural education of public welfare institution. In a certain sense, the museum represents a country or a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useum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how to do well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seum.

Key words: the city development; City culture; Museu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博物馆及其发展趋势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博物馆的存在也是城市文明、城市生活发展的结果。博物馆正日益恢复其文化殿堂的初旨,成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留住民族特色和往昔情怀的记忆现场和新时期文化活动、遗产传承及创新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在人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需求下,博物馆的种类、功能、展示方式都呈现着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博物馆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

(一)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一个贫穷的城市。博物馆在塑造一个城市的文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是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阵地。博物馆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其不可比拟的文化象征的优势,无形无声中培育着城市的形象。博物馆的建筑也往往被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许多著名的博物馆,比如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建筑本身都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塑造城市环境,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二)博物馆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愈增多,这种作用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使很多城市完成了基本的物质基础的构建,进而对精神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增多的对外交流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品格的培养和历史艺术的传承以及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博物馆作为“非赢利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在这一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它通过展览这一独特的方式形象地诠释历史,普及科学,传播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着学校和书本教育以外的有益、有趣的补充,这对提升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三)博物馆在城市旅游文化中的观赏作用,拉动经济增长。旅游及旅游文化是近代兴起,现展的一种新的现代产业和现代产业文化。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和发展,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博物馆是现代旅游业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分不开的。尽管博物馆不是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物宝库,对当代全世界的游客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业异常重要的人文景观和不可回避的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精英们的重要发现,而不是他们的创造。博物馆成为现代旅游资源,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旅游业和游客的观赏需求,而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这条路,现在正是我国博物馆借助这种发展契机发展自己的大好时机,殷切希望我国博物馆能在国内旅游业的兴起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赶上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步伐。

三、博物馆建设

(一)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 在很多人认识里,博物馆都是一些高层次文化人的场所,与普通市民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原始的观念是在以前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今天,博物馆早已不再仅仅为上层文化人士的所专有,而是与普通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另外,博物馆是提高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个大课堂。众所周知,兴趣是逐步培养的,高尚情操也是逐步陶冶的,丰富的知识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博物馆就能起到这种“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博物馆意识也是通过实践培养来逐步提高的。 从1987年开始,中国博物馆学会、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国家文物局和各省市文物局,省、市博物馆协会支持、配合下,在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都根据“国际博协”规定的主题内容开展了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好的普及了普通市民的博物馆意识。

(二)建设规模要切合城市实际

首先,博物馆建设规模要适应本地社会发展需要。在筹划博物馆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本地文化资源状况和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认真筹划建设与本地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博物馆;其次,要量力而行。一定要根据建设资金来源和本地财力状况,拟订切实可行的投资与建设规模。切忌盲目追求规模与气派,那样势必会增加财政负担,甚至会由于资金短缺而中断建设,造成“胡子工程”;第三,对建设方案要进行科学规划论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借鉴兄弟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争取少走弯路,尽可能把方案考虑得周密细致。

(三)打造博物馆独特形象

利用各种事件加强自身形象的建设。博物馆可以通过参与举办大型节事活动来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如针对有关的历史名人与事件,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并形成系列,形成规模;或利用当前正在流行的电影、电视节目的影响,对游客进行宣传促销。同样有效的还有承办大型会展项目,利用博物馆已有的建筑、人员与讲解系统来为会展服务,同时宣传自己的品牌。与文化界、旅游界联手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故宫博物院的一些成功经验已经向我们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如故宫的“三高演唱会”,在国内外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被传为文化的盛事。相同的例子还有长城的飞车表演,故宫、长城、布达拉宫的时装表演等。形象建设的关键措施在于博物馆的形象策划。形象认证系统可以强化博物馆的行销功能,增强竞争力。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自身的文脉,确定自己的主题,广泛征求意见,搞好自身的形象策划。

(四)政府在博物馆建设中发挥助力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博物馆建设得到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社区、个体的重视,成为自身宣传、展示和服务社会的窗口和阵地,成为提升文化品味的载体。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博物馆建设并向社区和企业延伸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是博物馆事业繁荣壮大的重要途径。首先,抓住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有意识保护一批名人故居和历史风貌建筑,发掘和整理历史名人资料,收集与名人相关的文物,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利用古建筑开办博物馆(纪念馆),向社区延伸,为社区服务,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亮点。如晋江市政府和安海镇政府将投入400多万元,修缮安海“朱祠”(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拟开辟为“安海朱熹纪念馆”, 以丰富其文化古镇的内涵,现修缮工作已启动;晋江市政府将指导青阳街道下行社区利用市级文保单位张瑞图故居筹建纪念明代大 书法家张瑞图的“张瑞图纪念馆”,指导陈埭镇岸兜村利用市级文保单位丁拱辰故居筹建纪念清代爱国军火专家丁拱辰的“丁拱辰纪念馆”,纳入政府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规划。

结束语

盛世兴文、藏文于馆。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在城市标志中具有典型意义,是通向未来文化的桥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通过普及人们的博物馆意识、建设规模符合城市实际、打造博物馆独特形象、政府发挥助力作用以及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各个方面来实现,相信未来博物馆会在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中发挥出更为广泛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刘俊.博物馆游客行为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0-44.

[2]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研课题组. 2004~2005年中国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05(2):30-35.

[3]张微.论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J[.博物馆研究,2008(1):10-13.

[4]严建强.博物馆“疲劳”及其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2(2):85-89.

第7篇

关键词: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理论依据;现实困境;动力机制

2012年3月3日15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贾庆林主席在会上作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要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而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对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农民工文化生活整体匮乏,其文化权益保障面临诸多困境。为此,应建立一种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工文化权益面临的窘境。

一、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是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公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经济关系的反应。“公平问题的核心是利益关系。”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平等”的概念。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他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定为追求社会公平的主题和目的。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他们为社会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理应享受相应的权益。而文化权益是当代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权益,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只有当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得以保障,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才有望提高,这样劳动生产力、社会劳动生产率才会相应提高。

(二)科学发展观是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既包括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有机统一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毫无疑问,这里的人民不仅包括广大城市居民,也包括全国2.3亿多的农民工群体。因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农民工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建设中就必须从农民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业,为农民工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使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从而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公共文化职能缺失、文化消费供求渠道不畅

文化消费资料的短缺和供求渠道不畅,是目前农民工文化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农民工的生产领域角色已经毫无争议地被定位了,但是在消费领域中的特征则不明确。传统政府公共文化职能缺失和文化消费供求渠道不畅是导致农民工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农民工没有能力去实现应有的文化消费。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所有这些本应当由政府、社区、企业来提供的消费品,却又存在严重的不足,这就致使农民工所需的文化消费品极度短缺。

(二)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不平等

国内学者认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民工群体的边缘化特性,对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与制约。农民工正处于“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之中,亦工亦农,与城里人相比,无论是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职业技能还是在社会交往层面都处于劣势,他们往往把自身定位于社会声望、权力、地位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城市边缘人。由于缺乏城市户籍这一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凭证,导致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大致均等的服务,处于“流出地管不着、流人地不愿管”的尴尬境地。“身份的差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大一部分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加上城市中还存在着一些对农民工的戒心和歧视现象,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氛围对农民工的文化消费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没有社会地位的上升,就难以产生文化消费的动力。

(三)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微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生存需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这一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有动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收入水平的相应提高是消费水平与消费层次提高的最重要前提条件。现实社会中,即便是由政府、企业、社区等提供的公共消费品,显然都不是完全免费的资源。因此,作为一种具有选择性的消费行为,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就受到农民工自身条件与经济地位的强烈制约,他们在支出决策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在农村的家庭成员。由于当前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普遍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这就决定了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的低层次性。因此,经济收入的低下,是农民工文化消费水平不高和消费不足的直接原因。

(四)企业对农民工文化生活重视不够

作为提供农民工文化服务的主体的企业,在这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职位空缺。企业在农民工文化生活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据百度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37.6%的企业没有为农民工提供任何文化服务,有20%的企业只提供了电视。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益,往往很少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文化设施当中。即使一些企业建有职工培训中心、文娱活动室、阅览室等设施,但往往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的装饰,基本没有配套的管理制度,广大农民工也就只能望“室”兴叹了。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五感归一”系统工程

为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2011年开始进行了“五感归一”系统工程创新研究和探索。

“五感归一”系统工程总体思路是:利用课外时间,以“五感归一”为抓手,以“红色点亮青春”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在学生中推行“听红色讲座,看红色经典,触社会现状,品志愿人生,秀(嗅)爱国热情”的系列实践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帮助学生确立科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为目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

“五感归一”系统工程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五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和环节。

一、听一次红色讲座

(一)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

由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而且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受制于教材,无法真正就某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讲解,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让学生听相关专题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能真正接受这些内容,而非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特点及教学方式

红色讲座是通过有较深造诣的老师专题讲座或知名学者的网络视频讲座,讲授与“两课”相关、学生直接关注的问题;同时主持老师可以现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学生参与形式

红色讲座每月一期,讲座内容涉及面广,思想开阔,并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同时与学生兴趣高度契合。设有“红色讲座”交流信箱和在线交流QQ,供同学们与老师交流。

二、看红色经典

此项活动包括阅读一本红色题材书籍和看一部红色题材电影。

(一)特点及教学方式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老师在“两课在线”网站实践教学栏目推出百部“红色经典”馆藏书目,设计思考问题,通过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红色书的兴趣。

(二)学生参与形式

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一本红色题材书籍,看一部红色题材电影,学生完成读后感和观后感。每两周周末在报告厅(容纳500人)播放一部红色题材电影,每学期末组织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学生可以到现场参加互动。

三、触社会现状

触社会现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一个创举,是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上的一个综合实践过程。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现状、接触社会,培养运用正确的世界观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一)特点及教学方式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接触社会,多联系实际,老师在“两课在线”网站实践教学栏目布置寒暑假社会实践题目,引导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在学校期间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之后由学生写成社会实践报告。

(二)学生参与形式

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自发组织或独自参加。

1.基本任务

(1)“两课”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前按《“两课”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给学生布置任务,社会实践结束后要对学生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评定,并对总体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2)学生在社会实践前要根据“两课”教学内容,在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选择“两课”社会实践参考题目,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撰写“两课”社会实践报告。

2.实施途径

触社会现状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

(1)校内实践。利用课余时间,结合团委、学生会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让学生分析校园内实际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由学生自己表达、交流个人观点,并且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2)校外实践。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涉及到的内容,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相应的参观活动,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增强理论渗透的效果。主要采取两种形式:①社会调查(生活观察):要求学生组队深入到街道、社区、观察社会生活,感悟人间冷暖。②不固定地由“两课”学生社团带队,组织一些学生到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法制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实践活动。

3.考核办法

学生撰写《“两课”社会实践报告》(两个:一个校内实践或调查报告、一个校外社会实践报告)并填写《“两课”社会实践总结表》,“两课”社会实践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及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评分。优秀实践报告已经集结成册。

四、品志愿人生

(一)指导思想

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弘扬雷锋精神,激发青年学生的热情,在校园内外形成关爱互助的风气,为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二)组织方式

“两课”教研室以课程班级为单位组织安排活动。

(三)特点及教学方式

第9篇

关键词: 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增强本科教学实力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典型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将管理重心下移,推行二级绩效管理,理顺学校与院(系)的管理权责,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校管理从静到动,由细到精地规范高效内部运行机制。

一、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在地方高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涵盖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检查,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发挥团队作用,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形成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二、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专业建设是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的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支撑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生源素质较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①、“三个基本”②、“两个突出”③、“一个引导”④的学习讨论,反复就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实践基地的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学分安排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并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服务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制定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也有了较大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3.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制定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学生手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等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效果良好。

4.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包括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运用于教师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评先选优和绩效工资分配,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工作热情。

5.学习风气渐浓,建设效果明显。通过近年来持续有效的工作,校园学习风气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实训室,图书借阅量增长,自觉到实训室做练习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学习主动性增强。2007年以来,共有8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大学毕业生,66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大学毕业生,168人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5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55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350人次获得学校奖、助学金。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搭建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建立了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形成了服务意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1.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域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置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场所,从而满足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的模式。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分散要求学生回家就近开展社会调查,每学年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舞蹈《大巴山抬工汉》获全国一等奖;舞蹈《红色记忆》获四川省一等奖;舞蹈《麻麻辣俏幺妹》获四川省二等奖;合唱《红色歌谣不变调》、《火龙舞之歌》获四川省二等奖;表演唱《打双麻窝子送》、《巴山妹子》获四川省三等奖。

3.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的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加。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四、紧密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对院(系)办学定位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等。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总之,实施绩效管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院(系)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实行绩效考核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应当把绩效管理及考核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调整,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成效考核更加明显,努力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四个促进”是指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经费投入,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

②“三个基本”是指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③“两个突出”是指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④“一个引导”是指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67.

[2]王峰,涂宝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院系教学工作目标管理[J].黑龙江教育,2009(10):51.

[3]李宝元.绩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第10篇

关键词:开发;学生资源;创设活动;激发兴趣 学生本身就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学生作为地理课程建设的主体,其表现为:首先,学生是地理课程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其次,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是主体,他们创造校园文化的过程,就是加工课程资源的过程。

每一个孩子踏入学校时,都带着他过去生活的经验、情感、兴趣。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有不同的经验,生活在高原、平原、山区、海边的孩子,其经验也各有不同。教师将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经验融合,学生就会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并且可以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激活学生生活体验,开发身边地理知识,引发学生兴趣

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引发兴趣,以引进要讲述的教材。

如讲“季风的形成”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冬天在屋里一开门就会感受到一股冷风扑面而来,这是因为屋内外气温差异造成气压高低差异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就类似于冬季风;

让学生课外调查本社区的人口增长状况,认识人口增长快这一问题;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电的开发等。

开发学习乡土地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创设地理活动,培养学习兴趣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地理课程应注重地理活动的设计安排,以其新颖独特、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地理课本知识的理解、消化,帮助其解决一些课本上疑难问题,巩固课本知识,而且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具体做法有:

1.鼓励学生把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方式搜集地理信息,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的结果,编辑成地理小报、地理墙报、板报;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并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2.组织地理活动小组,对学校附近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如了解河流、气候、植被、动物、农作物、矿产、环境污染、人口、经济发展、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情况,并写出专门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3.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地理摄影、教具制作(如自制小地球仪、等高线模型、制作图例、天气符号、气候类型卡片、剪拼中国行政区划图等)等。

三、利用突发性事件,开发隐性课程资源

在教育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性事件,这些事件往往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内容,提供开发课程资源的契机。我们应善于利用事件本身蕴涵的教育因素,因势利导,让新课程中无法预见的、从未经历的教学情景,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如学习“从世界地图上得到启示”内容时,突然学生提出图中南极洲所有位置都在南极附近,但为什么说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与南极洲曾位于较低纬度,气候较为暖湿,这不矛盾吗?……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去查阅相关资料,上课时交流,结果使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关南极洲以及板块运动的资料,充实了本单元的课堂教学内容。

四、尊重个体差异,保持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在备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提问、布置作业等方面都应面向全体学生,特别照顾那些中下层学生,应使他们听得懂、懂得学、能运用、有提高。

对优生多鼓励,对他们所提的“超纲”问题给予回应,适当拓展,不定期地让他们向全班同学介绍学习地理的经验,让他们主讲某课题等形式,保持他们对地理的兴趣。

对差生多关注,教师可利用课后或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有意识地与其中一两位学习地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交流,将该堂课知识重点提前教授或课后及时检查,多启发、多鼓励,多让他们有抛头露面的机会,这样可以逐步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可采取“一帮一、一对优”的措施,既满足了优生的心理需要,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容易被差生所接受,使他们尽快提高,缩小差距。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成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第11篇

1.1中职学生道德水平提升难度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入,计算机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然而许多青少年却沉浸于网络游戏中,甚至采取一些非法的途径,例如抢劫、敲诈等方式来获得金钱。长期下来,学生道德观念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无疑增加了中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加上部分学生家庭与自身心理问题,导致整个中职学生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难度比较大。

1.2中职学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势头非常猛,这给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这也使得中职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并且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状况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使得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效用。

2新时期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所做的调整与应对

2.1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效用性

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乐于接受,并且深刻感悟,老师就需要认真挑选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效用性。第一,老师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传授思想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充分地消化并且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做到明辨是非和善恶。第二,在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之后,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的锻炼,让中职学生在懂得是非后,能够坚定立场,坚持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校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来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强化道德意志。第三,帮助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让学生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真正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言谈举止文明、着装简洁得体、时间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强等。

2.2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有趣性

长期以来,中职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轻实效,重形式”的现象,虽然开展和组织了多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但是大多都是流于形式。为了改变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现状,务必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趣性,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具体来说,老师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典型榜样教学法,同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构建老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思想道德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了使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更加有趣和有效,老师还可以邀请家长来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者是教育领域的专家来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等等,这些有趣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中职院校思想道德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保证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2.3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社会实践是实施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更加深入地认识所处的社会环境,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视野,从而将思想道德知识与现实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中职院校教育者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机制中,积极地引导中职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到社会基层去体验生活,具体的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为社会依托,让学生有广泛的实践平台。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等,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也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是社会调查报告,从而强化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2.4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实现更加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具体来说,中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动员和开展各种校内校外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相关的院校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和健全志愿者组织,做好各种志愿者人员的招聘、管理和培训工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进行长期的合作,实现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使得学生能够在志愿者活动中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了解社会的民情,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中职院校可以和街道、社区、福利院等民间机构签订相关的协议,保证各种志愿者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2.5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形成学校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相比于上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来说,它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中职学校务必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开展一些文化科技活动、歌唱比赛、校运会等等,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学会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无形中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提升。

第12篇

    一、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源于实践的理论,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和实践都是教育的内在属性,然而在传统教育中,长期把理论与实践对立,把学校与社会对立。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影响使我们对实践和教育产生了片面理解,认为实践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对于实践对人自身的改造功能重视不够,片面强调实践的主体性思维特点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育人理念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这种教育观不是重理论轻实践,也不是重实践轻理论,而是寻找二者的平衡点,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教育对象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现在的教育对象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就一路长大,享受着前人从未享受过的物质条件,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和文化的影响,在前所未有的关注下长大,优点非常突出,缺点也十分明显。他们个性张扬但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关注社会热点却缺乏奉献精神,享受生活但心理承受力较差,面对挫折也容易走上极端。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教师要更加理性和成熟,能够真正地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理论灌输。

    (三)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粉笔、书本为主,注重的是老师的单向理论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信息。受二元思维的影响,仍有人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学院式教育,更多的还是书本理论的讲解,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再加上很多职业院校的设备较差,老师仍然是靠一张嘴、一个黑板、一支粉笔来传授知识,没有办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寻找更新的、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合学生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高职教育应改变纯理论的学院教育模式“,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出发,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的。”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的改变使高职教育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即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最突出特点之一。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岗位服务的,以培养具有一定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性工人为其主要目标,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不仅会动脑,而且要会动手操作。因此,高职教育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要体现实践性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经费短缺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深,认为应该给予专业课足够的重视,但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用于思想政治研究的费用短缺。而且与理论教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需要的费用更多,没有经费支撑,师生就很难走出课堂。各高职院校一般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但数额相对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教师人数不足,缺乏实践经验21世纪前十年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十年,现在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已经过半,但教师队伍的扩充远远跟不上高职教育的发展,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工作后外出学术交流、实地考察、进修学习的机会又比较少,自身的提高速度不快,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践模式过于单一,或者形式化,效果不理想对于实践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就是改变教学手段而已,例如增加教学案例、课堂活动,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调查作业,而不是真正地去进行指导,对调查结果作追踪,并且进行科学分析。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把实践的内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且需要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配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构建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育人体系初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