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

时间:2022-09-16 06:31:22

中学语文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语法

一、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

纵观高中语法教学,我们看到教学中普遍纯在一种倾向,偏重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之所以偏重内容与意义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因为此,往往在教学中忽视了形式也就是语法的学习。这就造成学生连最起码的实词和虚词都分不清楚,更无从谈及句子成分、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教学偏颇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一个重视内容而轻视形式的传统是有紧密关系的。

此外,学生语法基础薄弱,教学参差不齐也是造成语法教学困难的原因。初中对语法的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主要文言句式,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远远没有达到以上要求。由于语法知识的缺乏,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教学尺度很难把控。语法讲授过难会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简单又不受重视。因此,教学不在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为目标,而是以立竿见影的快速提高成绩为宗旨。这就将授课的中心放在内容和意义讲解上,淡化了语法的学习。

(二)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难以做到真正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感觉难教, 学生感觉难学,除了基础薄弱原因外,主要问题语法知识薄弱。举例来说,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类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 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 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在《 劝学》 一文中,涉及“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 一句中有特殊用法的词, 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 水” 属于特殊用法, 但再问是什么特殊用法时, 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是词类活用, 更不要说是名词作动词了。 这说明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何等欠缺, 他们不知道能愿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 必须和实义动词一起构成谓语, 所以学生不能判断出“ 水” 在这里已活用为动词。因此,在讲授的时候当时感觉明白了,可是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还是不知知道怎么去解释。其原因就是取法语法知识。

二、语法教学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

(一)分析字形结构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联系。虽然随着的变化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还比较明显。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可以与现代汉字建立关联,提高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比如说,“贸籴粮食”一句的含义,首先弄清楚“籴”的含义。“籴”为会意字,根据它由“入”和“米”两部分组成,推断为“买进米一类的粮食”,联系上下文可以确定 “贸籴粮食”即为“购买粮食。同时,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一部分表音(被称为“音符”),一部分表意(被称为“义符”)。比如,“王”和“玉”旁的字,大多与玉有关;“绞丝旁”与丝帛和布料有关等。如果我们熟练掌握字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分析词或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在文言文中相似的语言结构、句式构成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根据句式整齐的特点,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与“用”意义相同,再补出主语“屈平”,结合他的生平遭遇,就会弄清这两个词是被动用法,作“被任用”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典型语言构成和句式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一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三)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功能

在文言文中经常有一个词语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词性,充当不同的成分,进而导致不同的词义。但一定词性的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是较为固定的,句子成分间的顺序也较为稳定。因此可以通过结构规律推断实词乃至虚词的含义。同时有助于判定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实词活用、省略成分、特殊句式等文言特殊现象。如果能熟练掌握语法结构和功能在应对文言文时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四)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和实词的组合关系

在分析句型结构的时候,虚词、副词、介词、连词最易造成混乱。因此,要想获得争确的文言文解释,必须要明确这些此在句子中的位置、修饰关系、作用。通常来说,一个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组成。副词是常位于动词、形容词前,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介词,与其宾语组合成介词结构(又称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连词,用在两个语言单位(词、短语或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在明确以上内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效的判定词语间的关系,获得争取的句式解释。

三、关于做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词语构成灵活性多样,导致不易掌握使学生很难对其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比如说,讲一些历史、幽默小故事、名人轶事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可以通过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提高同学的参与、探求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自动自发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语文教学重点。古今汉语是有继承关系的,在语法上也有许多基本规则是一致的。因此,在讲授语法时,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强调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区别、重点、实用。这样有助于建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进行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实际联系能力,降低难度。同时,要重点落实字词句,注重整体系统性。选择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字,词、句式结构进行重点讲解。例如:通假字、此类活用、基本句式构成等。

第2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能力 阅读 口语交际 写作

一、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大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力度,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不断丰富词汇,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构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全面的、多层次的统一体,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集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于一体;是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重要条件;是实践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因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对学生有重大的意义。在现实中,部分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不高,表现为朗读不通畅,停顿不够准确;没有足够的阅历和经历,写不出作文来;还有的同学表达能力不强,没有写好文章的信心;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写作时无话可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中学生爱好、兴趣较为广泛,但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应强化学生间语言的交流与切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对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情、理的感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语文教学中语言交流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是文章的主旨、内容,也可以是精美词句、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或者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亲身体验。尤其在古典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吟咏、背诵、默写的强化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在每一节语文课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更生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语文资源,积极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把学校、家庭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如秀丽的田园风光,哪怕一草一木,都带着泥土的芳香,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原野去,到大自然中去,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的空间中,教师可把“鸟语”和“花香”带进课堂,为学生增强语文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探究性学习,强化语文能力

1.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并以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从而学会学习,乐于探究。教师还应具备民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相信并依靠他们,相信学生巨大潜力的存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及时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乐意配合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立足课堂,把语文素养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切身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品味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他们有新奇和新鲜的感受。教师应精心安排每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表现在理解和语言的运用,只有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展现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完成。

3.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亲身践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学生自主为基础,以调查、实验、观察、交流、协作等实践活动为内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语文素养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将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然后给予积极评价。这样,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生动地表现出语文所具有的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喜欢语文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三、多渠道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是积累语文素养最好方式。

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乐趣,并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才能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通过阅读和思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而领悟文本丰富的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风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鉴赏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了解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写作互动的平台。写作互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进行有目的的写作前的对话,写作后的互评和讨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前,师生都要积极搜找相关资料和材料,然后通过积极的对话、谈论,激活写作灵感,燃起写作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作文练习。同时,教师还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互相评改作文、互相讨论作文,可使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从而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3.口语交际的教学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素养,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训练中积累经验和体会,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得心应手地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口语交际情况。同时,口语交际训练可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第3篇

英文名称: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5154

国内刊号:11-1277/H

邮发代号:2-3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4篇

【摘 要】我们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还负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智力,培训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任务;其他学科也有这些任务,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特有任务”和“共有任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敢于摆脱困扰,教学效率提高必须走以灌输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主线,精讲巧练,讲练评结合,着力于语言文字教学的新模式,新模式的建立其目标应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语文工具。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文字;教学

1要研究和梳理语言文字教学的基本内容,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1.1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语言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字词的音、形、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和语言逻辑等。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在于更自觉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所以,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单纯的孤立的机械地进行,只有充分利用课文――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

1.2语言文字教学的另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汉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而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比比皆是。如“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强调侧重点不同;反问句与陈述句等强调语气不同;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兼语句;礼貌用语的训练等。我们汉语绝大多数的字既表形又表音、表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些字的音义就有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语境。语境是语言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中语言因素的挖掘,分析和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此外,语言能力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与表达能力等,都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加强语言教学,加强语言因素分析,到底应提取哪些因素,如何梳理归类,语文教学中关于语言能力水平的序列和层次如何理解和分类,这些都有待探讨。虽然大纲提出了大方向,但如何理解,如何落实到每一课时中去,如何使大纲的要法再细化更易操作,便有待同行的探讨。

2要在突出语言文字教学的前提下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的关系。

2.1语文课是语言课,是语言工具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要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结合审美教育。也就是说,要因文悟道。寓文为鉴赏、审美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对某些范文作分析评鉴,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但必须强调,这些都应在语言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应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孤立的,更非牵强的,或随意延伸的。

2.2众所周知,课文只是语文教学所凭籍的“例子”。教材不过是个例子。但是如何借用这些例子,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不同的教学习惯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任何学科,任何课文教学都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语文课的效率就具体体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内容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上。而内容的选取又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每一课的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任务这一长链中的一个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在哪儿?一个“例子”应选取什么内容交给学生,这是我们应认真对待的。因而,我们只有在继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教法,才能有效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3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对于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意义,说得够明白不过了。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所需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散发挥学生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较普遍的现象是未能将着力点放在基础工具上、语言文字教学上,因而这成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困扰。现在,我们已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光有认识还不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必须加强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到它的工具性、基础性上来,如何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从语言教学为主这方面来

总之,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使学生获得初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要本任务。

第5篇

一、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不是看在课堂上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看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单单靠在课堂上的45分钟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也需要教师引导学在课外学习。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需要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我们发现,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会学习以外,在课外也不断积累,不断学习。吕叔湘先生曾说:“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用十年时间,用百分之三十的课时学习本国语文,结果是多数不过关,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跟语文这门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有关。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运用,如果单靠语文课堂上教师讲的有限内容,无法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所以,学生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也需要在课下多学习语文。这并不是说语文课堂教学就不重要,甚至可有可无了,恰恰相反,语文教师更应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下功夫,要在语文课堂上因势利导,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正确的引导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要学会引导,学会启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步随着教师的问题去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愚公为什么要去移山?移山有哪些困难?还有其他的方法去改变这种状况吗?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课文,相互交流,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影响语文课堂效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离开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是残缺的教学,是没有活力的机械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广大语文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授课方式,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也能够明了自己的定位。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去组织教学。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接受心理,而盲目地教学,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去学、主动去学,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陈旧,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需求。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将一些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例如,在讲授《在烈日和暴雨下》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祥子的辛苦生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网络搜集一些简短的视频来供学生观看,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定会更加深刻。

作者:赵妍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浓缩了中华文明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弘扬了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积极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智慧,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是必须加强的。

一、文言文教学的文化价值

文言文记录的都是中国传统文萃精华,是现代汉语的根基。学生要想了解历史,评判历史,读懂中国历史泱泱文化,就要去阅读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历史知识的荟萃,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精神的体现,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凝聚了太多古人的智慧。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属于同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语言。文言文作为语言精华的载体一点都不为过。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功利化性质浓,缺少文化内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文字,其中有许多特殊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多用单音节词,而汉语多用多音节词。古代汉语的一个词有很多种意义,不同的语境其用法和意义都不一样。比如,“之”的用法在汉语中既是虚词又是实词,用法是非常多的,但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已经不再用了,这势必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文言文中有些句式是固定的,比如,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有很大区别。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只是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也就一字一句地记在书中,这种枯燥的学习方法使文言文中的灵魂之美被破坏,学生领会不到文言文中的文化精髓,从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知识技能。

2.教学过于程式化,泯灭文化趣味

很多节选进书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精华中的精华,这些文章选人教科书本来是让学生学习欣赏的,并从中体会出经典作品的韵味,形成传统文化底蕴,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那些现实中并不怎么运用的文言句式,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精神。但是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多数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片面的高分数,采取硬性灌输的方式教学生学习文言文,失去了文言文的真正意义。现代的古文教学在内容和理法上讲究过多,但对学生的吟诵却没有重视,只是象征性地按照套路进行讲解和翻译,却没有让学生领略到其中的文化韵味。

3.教学方式陈旧,学生收获不大

很多文言文写得生动有趣,但是在学生读来却乏味至极犹如“天书”,看到文言文就头疼。对学生来讲,丧失了文言文学习和使用的语言环境,难免会对时代久远的文言文感到生涩难懂。往往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却并没有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文言诗词的文化背景,而后逐字逐句地讲解意思,最后再对整首诗词的内容来个综合分析,教师喋喋不休,圆满结束。而此时的学生却浑浑噩噩,对文言文没有丝毫兴趣,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课堂如死水一般。

三、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异常复杂的,苏联的心理学家根据学习动机来源将学习动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还有一类是外部动机,主要指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引起而产生的动机,比如奖学金等。内部动机是学习的根本,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喜欢挑战,好奇心强。而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学习动机就会随之下降,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投入文言文的学习当中。

2.提升教师的文言文水平

要想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这样才能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讲解自如,才能确保学生受到正统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甄别能力,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地结合不同的文言文进行恰到好处的传统文化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文言功底,还要教师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3.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尽力利用文言文的内涵来熏陶学生。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比较重视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的魅力,通过吟咏默诵、交流思想、记录历史、表达感情,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清清,初中语文新课改与文言文教学[D].河南大学,2011.

[2]朱晓燕,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7篇

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

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

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

《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

《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

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

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

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

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

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8篇

【关键词】废话;人文学科;兴趣;效率;语文素养;德育渗透

何谓废话?翻开《现代汉语大字典》,上面写道:“废话,无用的话。”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既然是无用的话,又怎么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什么话是无用的,对什么而言是无用的。就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区分有用还是无用一般还是以考试为标准,一般也就是指那些对考试没用的话了。可我们不禁又要问,什么话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呢?这个问题当然也没什么标准可言,但就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一般就指的是课文的作者的有关情况(如作者的生平,主要的著作以及生活轶事)以及课文的写作背景(如当时的历史年代,作者当时的状况)等情况,简言之,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文学知识,课外知识。

的确,就实用性而言,这些东西的确不会考,讲不讲完全没关系,学生懂不懂也无所谓(就初中学生而言),这也就难怪我们有些老师称之为废话了。但就笔者个人而言,说这些东西不会考,笔者承认,但要说这些是废话,实不敢苟同。相反,笔者倒觉得这些都是金玉良言,每字每句都如珠似玉。

1 语文学科既是工具性的学科,更是人文性的学科

在过去,我们曾经过于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工具性组织、展开,强调了对字词、语法、修辞、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的抽象分析,并靠“迁移”这块敲门砖去实现一个个实用主义(如应试)的目的,机械、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本应鲜活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被支解得支离破碎――催人泪下的人物,震颤人心的场面,触发灵感的对话,引发异想的讨论,沟通现实的镜头,引人入胜的美景等等,被淡化、被湮没,学生收获的不是语文,不是语文的整体,而是一个个关联不大的零部件。对于优美的文章学生没能用心去感受、去领悟美,没有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人文性”严重失落。正是在这种“唯工具性”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拨乱反正,痛改前非”,提出了“弘扬人文性”的口号,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弘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当然,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最终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就需要我们多讲些“废话”,让学生受到中华伟人的熏陶,感悟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的人文素质最终得到提高。

2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更多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成绩的提高绝不是靠几张试卷,几堂课能够做到的。更何况,现如今的中考,也很少出现单一知识点的考核,而代之以综合性的考查。

(2005年山西曲沃县和宁夏灵武市课改卷)

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答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005年江苏常州)

至少运用下面提供的一个成语,简要介绍你读过的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或情节(学过的课文除外)。

错综复杂 若即若离 急不暇择 充耳不闻 局促不安

答案:《西游记》中,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唐僧对他的解释充耳不闻,还是把他赶回了花果山;《红楼梦》里,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真是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蒹葭》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始终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像这种类型的题目在当今的中考中可谓是比比皆是,那么这种类型的题目难吗?这就得视人而定了。对于那些只知“就本论本”的教师教育下的学生,估计是要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一阵,最终也只能是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了。可对于那些听惯了“废话”的学生来说那可就驾轻就熟,如鱼得水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经常有“废话”打扰耳根子,要想不记得也难啊。真所谓“熟听‘废话’三百遍,不会自写也会搬”嘛。

3 “废话”的适当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知识是触类旁通的,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讲学中能够适当的讲点“废话”,使知识纵横交错的话,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语文课本总共选取了杜甫的四首古诗:《望岳》,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雄视一切的气概;《石壕吏》,全诗通过“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春望》目睹京城被烧杀洗劫惨状,诗人担心着家人的安危,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刮破了,弄得狼狈不堪,却还在推己及人,发出伟大的人道主义的誓愿。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教这些古诗时,只是把课本上的内容讲解一下,而不愿意花些时间把杜甫的生平这种“废话”讲解一番,把这些古诗做个简单的串联,那么即使学生能够死记住,可能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至于对于杜甫伟大人格的领悟,那就好比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了。

(注:杜甫一生分四个时期:35岁之前,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杜甫由于出身名门,且生活优裕,所以意气风发,一心想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的伟大理想。《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35―44岁,困居长安时期;44―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生活贫困之至,狼狈至极,而官僚贵族却奢侈至极,骄横至极,生活折磨了杜甫,但也使诗人更加看清了现实的黑暗和统治者的罪恶。《石壕吏》《春望》写于这个时期;49―59岁,漂泊西南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生活艰难,杜甫基本靠朋友的救济。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忘不了国事,忘不了人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此时。)

4 “废话”的适当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上课效率

语文学科的教学,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既不能像理化一样随时做个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也无法如数学一般经常做份试卷来占有学生,更不能梦想像政治一样索性来个开卷考试,相比于英语,学生的重视程度又无法相提并论。所以语文老师要想吸引学生,只有靠自己的一张嘴。

江苏盐城中学李仁甫老师执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一番朗读之后,他用整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述徐志摩、林徽茵以及陆小曼的恋情,末了,他说人们都说《再别康桥》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我看他表达的,其实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一种心痛,大家课后看看我说的是否有道理。据课后调查,有80%的学生在周记里记下了这节课,并且对“林情徐意”进行了评述,更为可善的是不少学生把徐志摩的书集和有关徐志摩的评论都找来读了。而我们很多老师也上过这篇课文,而且有的老师还把课文作了详细的分析,但结果呢,除了会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外,几乎没产生什么激情。没激情怎可能向前面的学生那样去读徐志摩的其它作品,不读徐志摩的作品又怎能全面了解徐志摩,不了解徐志摩又怎能去分析《再别康桥》,不能分析课的效果又体现在什么地方。那为什么前面的学生会有兴趣而后面的学生会没兴趣呢?前面的学生读懂了徐志摩而后面的学生没有呢?原因就在于李仁甫老师的第一课,就在于那一堂课的废话。

5 “废话”的适当讲解会从另一个角度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要交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想给学生一桶水,你自己必须是常流水。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语文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其实也是缺点)。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提高45分钟的效率,要提高45分钟的效率就得紧紧抓住学生,要想抓住学生就得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就得你老师的那张嘴能够口吐莲花,而要达到这个要求,你老师的语文素养必须得高。教师素养提高了,最直接的受益的者其实还是学生。完成了这个循环,就真的做到了“教学相长”了。

6 “废话”的适当讲解同时也是一个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育学》明确指出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向师性。

第9篇

2.基于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师能力构建李思衡

3.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与素养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袁立权

4.点燃思维之光——浅谈想象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培养王学胜

5.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杜淑英

6.浅谈美育与语文课堂陈淮高

7.研究性学习:"读图时代"背景下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选择唐长青

8.高中语文教学之魂——营造课堂文化氛围黄斌

9.教学目标的预设:果实挂在恰当的高度曹义荣

10.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王艳艳

11.春风不来,三月的桃花不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讲赵振威

12."双主体三步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许卫高

13.语文"六种学习方式"初探周凤娟

14.浅议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构建单思忠

15.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索庄静江

16.探究式学习的三境界——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读本》(四)"走进哲学"专题导读丁育茁

17.探究性学习与"香菱学诗"宋丽华,刘加臻

18.新课程下的语文创新教学崔秋霜

19.实践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一节语文公开课引发的思考王菊翠

20.如何应对课堂意外殷雨濛

21.尝试自能量化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陈玉明,范清华

22.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困惑王倩影

23.莫把课堂当"秀场"张梅秀

24.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林华

25.老树着花无丑枝——从《兰亭集序》的教学谈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何坚平

26.鼓励多元解读,突出思维开发——《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设想、思考和启示姜洪根,荆志强

27.课堂回归质朴交还学生——谈《蜀道难》的教学预设和生成王丽红

28.谈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朱新云

29.例谈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审美回归王旭东

30.清新纯朴的水乡美——沙白《水乡行》赏析彭存明

31.记叙类文章写作中的"虚"与"实"颜金桥

32.有创意地表达的基本策略高爱军

33.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熊春生

34.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任云霄

35.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之我见党文博

36.立足课本,积累写作材料卢燕

37.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作文也快乐王竹香

38.春风化雨话作文曹明凤

39.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冯明德

40.作文创新要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重点卜春富

41.在创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邱淑茹

42.高中作文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黄翔东

43.作文立意的"四忌""四宜"张兴虎

44.高考作文结尾技法戴家华

45.采他山之玉,彰华美之气——谈中国古典诗文在考场写作中的运用魏冬

46.《望海潮》教学案例占爱芹

47.让学生在"幸福"中穿行——记《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侯喜君,李红亚

48.创造者的赞歌——《彩色的荒漠》简析毕宇清

49.如夜蝶舞诗意飞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札记蒲雪咪

50.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章湖君

51.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商榷孙富中

52.让课堂真情涌动王芳芳

53.横看成岭侧成峰——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杜海燕

54.一切景语皆情语丁良杰

55.生活处处皆语文马小清

56.文学作品色彩的调配及其表现功能刘珂,田廷宾

57.信客教国文何以从容不迫孙自见

58.向西部民歌学习语言艺术陈宽明

59.新课改不应抛弃好传统刘甫碧

60.新探《师说》教学王清秀

6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技巧谈梁洁彬

62.诗歌诗论评析鉴赏解答指导孔莉青

63.试卷讲评"五部曲"李奕萍

64.现代文大阅读决胜攻略潘松

65.高考名句默写常见失误及矫正例说杨树平

66.高考"科技文"推断题命制思路揭秘王天宝

67.古诗歌鉴赏五步"诀"马林科

68.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剖析刘敏

6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与借鉴李文俊

70."八句诀"妙译文言文赵文英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学潘正斌

2.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十一个关键尺度——谈"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机制的积极建构郭建华

3."三主四式",圆"梦"之路陈宝祥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善用迁移,活学语文谢莉娟

5.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对策唐海霞

6.夯实基础,让语文教学收到实效梁燕丽

7.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张金花

8.在创新中谋求发展赵静瑶

9.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布文胜

10.培养学生多读多写的习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李建民

11.妙用导语,将学生引入美的海洋李晨

12.关注平时注重积累——谈中学语文语言运用教学曹永华

13.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温彩芳

14.课堂提问的多样性梁军hHTTp://

15.浅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江庆农

16.不着一字,难得风流——谈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万琳

17.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吴建雄

18.浅谈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巢红仙

19.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郑旺吉

20.浅说中学生阅读习惯李明霞

21.浅谈文本的深入解读王艳

22.展开想像的翅膀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刘锐

23.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之我见瞿云华

24.《诗经》中"赋"的表现功能黄莉

25.文言文断句浅谈梁小萍

26.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尹学艳

27.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马步功"丁绪华

28.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积极心理体验接轨刘党桦

29.因势利导、调动积累,提升学生作文的文化底蕴陈建生

30.作文敦学如何调动情感何跃

31.诗意地表达生活——高一作文教学杨冬梅

32.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谈学生作文的评改王文荣

33.体物赋形饰情原理——高中生作文如何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马建华

34.发挥个人优势,讲究应对策略翟凤举

35.有效提高作文成绩的可行性论证李晓红

36.三"招"可使记叙文"动"起来黄坚起

37.开发地方资源促进写作教学方圆

38.论学生作文中的几个写作误区林峰

39.作文题记的写法梁悫

40.作文构思训练卢宏基

41.永远的情永远的爱——《雷雨》,一曲伟大的人性之歌何新学

42.周朴园的前世今生王旭忠

43.从范进到孔乙己陈家根

44.花开自在悲乐随心谭志鸿

45.绘寥廓绚丽之景,抒壮志豪迈之情——《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艺术特色赏析祝杏清

46.横看成岭侧成峰——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李元洪

47.肝肠寸断情何以堪——浅谈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郭在欣

48.《死水》反讽手法质疑官炳才

第10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内涵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示物体与经验的符号,教学语言是教师针对特定对象讲授特定内容使用的语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初中语文教师为达到特定教学效果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推进课堂进程的组织语言,与为文本内容进行解读评价性的语言。可分为课堂讲述语言,板书语言与体态语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以培养能力,启迪智慧的语言表达艺术,包括语文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语言风格,巧妙适用的语言策略,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科学开放的教育思想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统一[1]。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常年积累,与教师坚持的熏陶。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看似热闹,实则背后隐藏着学生走出课堂后的茫然。不少学校教师在新课标引领下对课堂教学问题不断研究,但迫于中考压力许多初中教学课堂难以摆脱原有教学模式,教师使用教学语言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存在语言形式方面与教学内容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形式问题具体有发音不标准,体态不恰当。语言发音规范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不少地方教师教学语言方言语音浓厚,个别教师认为口音问题不会影响学生听课效果,一些教师授课时有习惯口头禅,影响了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用建议

(一)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很多教师习惯了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坚持传统教学方式,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发展,鼓励教师勇于实践创新。要求教师不断创新课堂教学语言,通过研究分析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现状,对提升教师教学语言应用水平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建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使用中的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是教师自身职业素养较低。首先建议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强化课堂教学语言意识培养。语言素材的积累是提升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提升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需要注重教师教学语言的钻研能力。教师注意将脑海中的词汇传给学生应严谨思考。首先,研究课程表准,正确掌握教学要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方向正确。其次,选择适合不同文体的教学语言展现文章的个性。如教授《春》时应用充满活力的语言,教授《紫藤萝瀑布》时应用婉转优美的语言。第三,根据教学对象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语言,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

(二)改善语文教学语言形式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语言形式方面的问题,提升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要求教师语音准确,语速适中,语义丰富。教师只准确用语音传递信息才能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信息。针对部分语文教师发音不够规范的问题,教师应养成规范的语音发音习惯,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根据实际做到语速适中,适中的教学语言强调根据教学情景变化,如复习旧课语速需稍快,教授新课,为突出重点时,语速需放慢,让学生充分领会教学内容。

(三)完善语文教学语言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内容应用不当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内容方面的问题,建议教师从导入语,评价语,提问语等方面提升教学语言的应用水平。好的导入语具有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明确教学目的等功能。语文教师设计导语时需注意贴近生活,紧扣教学内容,把握课堂时间。讲授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学会艺术的运用教授方法。提升教师的讲授语言水平,要求教师教学语言表述生动。课堂讲授主要凭借语言传授知识,教师使用讲授要达到基本的清晰流畅等标准,注意使学生产生讲练生动的感受。要求教师讲话时句子简短准确,避免使用口头语影响教学语言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言教学;问题;策略

高中语文语言与生活息息相关,高中语文语言视野与技术的基本素养,也是终身学习的利器,高中语文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学且乐于学,而能立足于未来的社会。在高中语文语言教学的历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状态,要清楚的了解与掌握,用心设计高中语文语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高中语文语言概念的澄清与辩证及有意义的沟通、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获得创造知识的喜悦与快乐。

一、当前高中语文语言教学的问题

教学过程透过引导与启发,使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所需的高中语文语言概念、过程、技能和态度。教师可提供现实生活问题或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不同的想法,应需避免预设或过早提出解题方式和结果,且不宜做机械性的解题训练。高中语文语言教学应协助学生体验生活情境与高中语文语言的连续过程,培养学生能从高中语文语言的观点考察周遭事物的习惯,提高应用高中语文语言的能力。

(一)教学时数的不足。依教育部规定领域学习节数中,高中语文语言占10-15﹪,因此目前高中语文语言课程的教学时间分配,低年级每周约3节,中年级每周约3.5节,高年级每周约4节。高中语文语言教学必须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去操作、演算、思考解题的方法等,应用学习上才有效果可言。以实际的教学而言,担任教学的教师就必须运用弹性学习节数,从事高中语文语言的补救、补强教学,才能达成教学目标。终究高中语文语言时数不足的问题,必须受到重视,方能彻底的解决问题。

(二)高中语文语言教科书的版本不同。教科书开放地方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为原则,但各出版社即使是在同一学年的教材内容,经由比较分析,发现教材内容编排上还是有所不同,各单元顺序不一,学生如果要转学,可能因不同校,不同版本而造成衔接的问题,徒增学生、家长的困扰。所谓教学信念乃是教师依照个人的专业背景,应该具有教学与课程的知识,在教学的历程,能善用自己的教师人格特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事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亦能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的一种独特观点和心理的倾向。影响教师教学信念的因素包括有先备因素,即教师的性别、人格特质以及学生时代的学习经验;教师养成教育,即教育课程经验、学科知识及背景以及学历等;与任职有关的因素,及任职地区、学校层级、教学年资、任教科目、教学能力、学生特性以及文化等因素。

二、高中语文语言教学的策略

(一)推广基于心智开发的阅读活动

高中语文语言教学有助于学习新事物,可以通过阅读不断累积知识、增长智慧,这也是大家不断推广阅读的原因,心智能力提升了,自然在阅读文章时,也就能多方思考而理解文本,这些思考图符合思考的形式,可以让读者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每个写作所需要的组织模式,依特定的写作目标。阅读是一种非常复杂动态的心智活动,包括几个相互关联,交互动作的认知历程,即知觉、语言、认知及动作协调,而且会受自动化、注意力、记忆力及文章的语法结构、语意关联度或清晰度所影响。阅读的意义是读者能与作者在思想上进行沟通与传达,甚至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与批判。

(二)加强高中语文课堂中的社交互动

读写萌发理论主张高中生习得文字是一种社会参与的历程,在有意义的文字环境或社交情境中,高中生会逐渐察觉文字的意义和功能。既然高中生的语言教学模式是试图将生活经验与文字建立关联,那么高中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将随着社交经验的发展而发展。合作学习法的教学理念是透过同侪合作达成学习目标,本文将其应用于高中语文的语言教学,是为了提升高中语文课堂中的社交互动。像这样在高中语文的语言课程中提供真实的语境体验,是符合高中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的教学法。

(三)情境创设,反思学习

1.高中语文语言能力为高中教学重点;传统范文观的教学,缺乏阅读理解策略教学;语文教学除了文学内涵,更要教导学生如何思考;教师必须具备使用出版社语文课本进行阅读理解策略教学能力;国家教育政策积极推动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情境分析让研究者了解本行动方案的优势条件与不利因素,有利于研究的规划与实施;情境分析是行动方案发展的基石。

2.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列为教学重要目标;语文教学行动方案的能力取向设计;语文课实施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提供更多思考学习;依语文课本教学活动重点挑选合适阅读理解策略;配合国家政策充实阅读教学专业,运用教学相关配套资源协助教学;发挥优势条件,降低不利因素影响;检视方案,不断修正课程让课程更臻完善。

3.合作学习分组教学,在教学上帮助甚大;教师必须拥有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与信息素养;学习单除了提供教学引导,也是评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让学生在教学上扮演学习的主角;为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经验,课程因此不断发展。

4.学生的学习成效相当良好;教师的教学专业获得成长;进行课程的创新,除了改变教学,评量学习方式也需配合教学进行调整。人类的理解力实是一种静态的智慧,它不是知识,却是掌握并运用知识的重要能力,对于高中生,它也还不过是一个不大的正数,只有自己不断地开发,教育培养,减少误解,增加理解,才能成长为一个聪明的、有力量的人,他最后的动态智慧才可能是一番事业。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理解方面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王嘉栋.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问题.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年第6期.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探析

一、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筛选合理的教学素材

在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合理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教学中,最好可以从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来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语文语法内容繁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语法能力与水平,才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现在的汉语语法是按照五级语言单位来设置的,这种设置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符合,大多数学生都很难完全接受这样的教学。

对于另外一个难点词来讲,如何理解词的构成方式是很多学生特别头疼的事情。其难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因为它设计到了最难的语素知识;二是这方面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水平并不符合,因为大多数初中生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掌握这些内容就显得较难。而对于词性的辨析,虚词是难点,尤其是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就更加难了,因为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生活中很少使用虚词,所以很多初中生都觉得虚词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形容只能意会的东西。可见,这些学习内容与初中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是完全不符合的。

二、把语法的静态教学和动态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一般来讲,语文语法教学有动态教学和静态教学两种形式。所谓静态教学,主要是指在没有把具体的教学融入生活实际的交流中,而只是对语法知识本身进行的静态分析,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动态教学,指的是把语言教学融入生活中实际的语言交流当中,在语言交流中进行动态的语法教学,主要就是要进行语法功能的实践教学,现在,我们的语文语法教学主要包含这两种教学方式,并且主要以静态教学法为主。这样的语法教学实际上就使我们的教学脱离了语言环境,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那些分类、格式等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静态教学和动态教学结合在一起,让二者能够共同发挥作用,换言之,就是要让我们的语法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语法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进行语法教学,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好处。在语法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上,要特别重视语法的读写教学,经常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法水平。

三、把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

目前,我们每个学生手中的语文课本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资料,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文章大多数都能够体现普通话的基本语法规范,所以我们就有了内容可讲。比如说关于词的性质问题,是实词还是虚词,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句子来得出结论。比如说如何恰当地运用语法来遣词造句,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例子来进行,鲁迅先生的《社戏》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语法分析,让学生明白句子结构,从而正确地对句子进行理解,明白句子的主干内容是“清香吹来”;明白是“豆麦”与“水草”在散发清香;明白豆麦”和“水草”是并列关系;明白“朦胧”一词的好处在于哪里。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这句话以至整篇课文都能够有更深地理解了。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里,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最基本的语法知识来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难点和课文的主旨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在《生命生命》一文中,就有许多运用恰当而精妙的修饰语。比如文中有这样一节内容:“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一段中,作者就采用了大量的修饰语,如“不停”“那样”“极力”等等,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当好处,特别具有表现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修饰语进行认真的品味,让他们理解这些修饰语对作者表达情感发挥的作用,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语法知识,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的主旨内容。

在初中教学中,语法教学非常关键,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教学规律,按照基本的语法教学理念不断对语法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力求做到让学生真正掌握到最实用也最好懂的语法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巧玲.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意义探讨[J].新课程: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