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

时间:2022-09-16 06:3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语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语文

第1篇

语文阅读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任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互动

阅读是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利用文本这一载体,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来完成教学要求。语文课堂的主题应是师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或 斟酌品味,或讨论研究,或演讲复述,或倾听沉思。可借助多媒体,使之与文本发生关联,并推动师生、生生合作。

针对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生疏字词、相关文学知识的归纳、梳理;为祥林嫂制作人生年谱;理清文章倒叙的写作方式。

2.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比较电影与原著情节上的不同。

3.转入课文学习,让学生探究两种不同类型作品情节上的异同点和电影作品同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上表现手法的区别。

这样学生学得就比较投入,激情被调动,思维被打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影视作品给人的是强烈的视觉与听觉感受,而语言文字给人的是长久的心灵震撼。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三、如何培养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是艺术,也是技术。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现阶段,中学语文

在教学时采用的模式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将应试为方向、升入高一级学生为目标进行教学,过多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在语文培养学生素养方面能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应用教学模式,将教学成果变得高质、高效,是目前对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语文教学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更深层次则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质,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语文价值有所体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和审美能力。语文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而中学是对学生人文知识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教育机构,能将系统、多元、全面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中学教学宗旨必须体现出人文教育,这不但是现代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成果的主要途径,同时,这还是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1、创设精品教学课程。在对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以实践教学经验和完善的中学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支撑,根据学生类型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能帮助教学理念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和多元性。大胆地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并运用创新理念,有足浴系列化语文课程的形成。系列化的语文课程不仅要求将主要知识面覆盖[1],同时还应加强培养素质的系列课程的开展,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方向进行课程分类,例如小说、唐诗宋词鉴赏、当代文学热点问题和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等课程。并且,各个学校还应与国家、省级的有关竞聘课程的文件和活动积极配合,开设并拓展网络课程,中学语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设和学习网络精品课程,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促进精品模仿课程的打造和建设,通过网络共享资源提供给他人进行学习。2、课堂导入趣味性。“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这是黑格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人而言兴趣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或许并非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要求学生有兴趣,但是如何将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找到是众多语文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由于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借助黑板进行板书的模式不但使语文课堂十分枯燥无味,同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不再适应。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充满活跃气氛是改革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之处,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想实现该效果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语文活动的开展,例如课前演讲、辩论会、故事会、即兴发言、知识竞赛、心得交流、演讲比赛和诗文朗诵比赛以及情景模拟训练、经典影视作品赏析等,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能够将生动、直观的体验带给学生[2],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自然美景得到深层次的感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有着直观感受,还能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逐渐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喜爱。3、加强合作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孔子曾经说的这句话我们能够了解到,早期的时候孔子便注意到合作学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中,合作学习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引起了语文教师的重视。传统的班级整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形成,两者之间各有互相无法取代的作用,并且没有任何冲突存在。而不管如何优化语文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都无法将班级授课制的主导地位改变。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逐渐的将教学情景引入到整体授课中,将学习问题提出并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改革由于这种方式是以前者为基础进行的,能使班级整体教学和合作学习关系融洽,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预期目标。两种学习方式还能将结构互补,班级整体教学存在着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完善的缺陷,合作学习由于过于分散缺乏教师的整体指导,而结合两者不但能使学生个人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三、结语

语文课程不但能够体现出优良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学生文学修养、人文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因此,必须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作者:哈力木拉提·阿不都热依木 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语文;修辞;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92-01

一、 语文及修辞的内涵

语文,顾其名而思其义,“语者,言也;文者,书也”,通俗地讲,即口头语与书面语。修辞学不仅是语文知识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还对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 在培养学生此类素质与能力的过程中,修辞学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过目前中学教学界对修辞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往往将修辞简单地与修辞格等同,下文拟就修辞的概念扼要解释。“修辞”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易经・乾卦》云“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此语的含义就是修饰其话语(包含言辞及文辞)需立于诚、信之上,如此方可居守其功业。古人这种“质文统一”的修辞观是需要我们学习与继承的,中学的语文修辞教学不能忘其本宗,这种语言表达的基础要求和道德底线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 修辞的分类

现代修辞学中修辞的含义由上述概念发展演变而来,但如上文所论,当今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将修辞与修辞格简单同一,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往往会误导学生。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修辞的两类分野,即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是指以语言表达的明白精确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消极修辞一般遵循语法逻辑常规,是抽象的、概念质的。积极修辞又称“ 特殊修辞” “艺术修辞”,指以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往往是具体的、体验的,价值高下取决于意境。

语文写作中消极修辞的运用,举个简单的例子,裴多菲在《勇敢的约翰》中写道:“这殷勤的女人说后,就依了约翰,立即领他走到她的坟地,那里,让他独自与苦痛同在,他跌倒在爱人的坟边,流着眼泪。他想念着过去的、美丽的时光,她纯洁的真心燃烧着情焰,她甜蜜的心,她娇媚的脸――凋谢了,此刻在冰冷的地下长眠。”在这里,裴多菲没有运用过于复杂的表现手法,几个简单的他称代词就把语义表达得非常清楚。

相比消极修辞而言,积极修辞更为丰富。我们大体可以依照陈望道的说法将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类。辞格亦即修辞格,包括材料上的辞格,如譬喻、借代、双关、引用等;意境上的辞格,如比拟、讽喻、示现、夸张等;词语上的辞格,如析字、飞白、省略、回文等,章句上的辞格,如反复、排比、对偶、顶真等。辞趣又可分为辞的意味、音调、形貌三个方面。比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里的“三千丈”白发显然不是在讲事实,而是采用夸张的手法(即运用增加修辞格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感受、体验,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其“愁”的深度与广度,重点是要让读者听众体会那种意境及感受。

三、 修辞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用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中学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修辞作为语言文字表达格式,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文字美感,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的语言更加准确、生动、丰富。修辞学这种突破语法逻辑原则,寻求新奇表达形式的特征使它具有特别的修辞性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充分地分析经典篇目中的修辞范例,那么学生的鉴赏、理解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美感更为强烈,审美意趣也会得到提升。

(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辨能力

阅读和鉴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考历程。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充满了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唤起学生日常生活类似的经验感受,展开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另外,各种修辞的运用,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否是次要的,它主要的特征是在表达概念时表现出的精准性。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不论是形容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所用的几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还是描述几种动物形态的动词“长吟”“伏”“直窜”等,它们无疑都十分精准而又形象,说理合理而清晰。通过阅读并鉴赏此类文章,学生的逻辑辨析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当然,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远远要比上文论述丰富得多,只有充分而又正确地融入修辞教学的语文课堂才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学,也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阅读 评价主体 评价手段 评价内容

一、背景分析和理论依据:

阅读活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其他任何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阅读中常见的问题――如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阅读的目的模糊或单一,老师对阅读活动的评价欠缺科学性、系统性,以致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等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尝试解决,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想激励学生全情地、主动地、积极地投入阅读活动,加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很有必要构筑一个中学语文阅读活动的评价体系,用评价激励机制规范引导学生自觉地、持续性、有相当深广度的阅读,以求更有效地达到学生自身应有的语文能力要求从而达到阅读活动课的目标与效果。

二、研究方向与评价结构:

(一)评价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

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哈里斯和普雷斯利曾经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这样描述过阅读评价:“在教学情景中指导学生充分练习直至掌握。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策略的评价、调控和整合,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评价不应该只是单向的老师评价学生,评价主体也不应该局限于老师与学生。评价的过程应当是师对生评、生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的过程,甚至可以是有家长参与其中的过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阅读活动进行更立体、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与管理。阅读活动评价的实际操作,应当是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完成,而最终以评价对象是否实现积极的、建构性的阅读行为为目标,而不是象过去那样仅仅由老师说了算,凭考试测验的成绩说了算。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构筑了这一个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度的评价模式。

(二)评价的手段从单一走向多样

源于建构观的评价系统甚少使用强化、甚至是行为控制的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这样,评价阅读活动的手段就必然要走向多样化:

1、单项评价。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悟、感受、体会,从而深入理解;阅读又可以是一种集体行为,阅读者在集体活动中互相介绍好书的内容,互相交流读书的心得,因而广泛地拓展影响。我们的阅读活动课教学就是根据阅读的这个特点,先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阅读活动课的两个课时)和空间(学校图书馆)内阅读,并引导学生将阅读时间延伸至课余,将阅读内容拓展至课外,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时事讲评”、“古诗文赏析”、“读书心得交流”、“戏剧作品欣赏与表演”等活动,每项活动均给予评价,或师对生评,或生生互评。这样,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各种单项阅读活动,既能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又能使学生得到除考试评价之外的许多单项评价的机会,从而不断地给学生以良性刺激,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阅读活动。

2、档案评价。建立学生阅读档案袋,记录学生阅读成长的历程,能够开放性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进步,体验到成功,聆听到“花开的声音”。

档案袋能以第一手的资料记录学生自我进步的过程,内容可不拘一格,或为“艺海拾贝”,或为“读后一得”,或为对作品的真知灼见,或为对自己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反思,或为参加各种阅读单项比赛获奖证书,等等;形式上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录音等。建立阅读档案袋,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并保留成功的喜悦,养成反思自省的习惯,使学生成为评价自己的主人,当然这样也有利于家长与子女一起分享成果。

3、考试评价。对学生而言,考试评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评价手段。我们重视考试评价,并不是奉行应试教育的唯成绩论,而是根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规定文段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所得出的答案,作能力上的考查、评价,并且将这些考试评价系列化,以便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从而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能力做出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

(三)评价的角度从平面走向多维

以往,对阅读能力的评价通常只是着眼于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其形式也往往只是教师根据学生测验、考试时的纸笔作答内容打分,不仅评价手段单一,而且评价角度狭窄,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所以,新构筑的评价体系的评价角度应该是多维的。

1、诵读与默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活动能力,首先应该从诵读和默读开始。诵读与朗读略有不同,朗读只要求开口读、朗声读,诵读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力求在诵读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地说,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其诵读的水平相对也要高一些。所以,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能力,要从其诵读时的停顿和重音、语调和语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指导学生提高诵读水平,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的体验与领悟。

2、泛读与精读。对于阅读的质和量的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年级的特点而有所侧重的。在学生的阅读活动过程中,应该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需要广泛涉猎时就采用泛读法,需要深入研究时就采用精读法等等。

3、阅读与写作。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说:“实际上,人们读书是因为他们想写作,总之,读书就是一种再写作。”可见,人们的写作欲往往是其经过大量阅读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展开广泛而较为深入的阅读之余,会更加重视通过写作来评价反馈阅读的效果。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以上一系列的评价体系研究中,我们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中学语文阅读活动中,难以找到一个量化的、固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

第5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现实生活;写作兴趣;习作评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91-01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初中生作文是衡量初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切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新的定位,它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在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那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1、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阶段的初中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有丰富的词汇,又没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

2、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无序性与盲目性。教师本身因为对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热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学生缺乏写作的热情而怕写作文。这种情况表现在作文教学的四环节中。该上作文课,临去教室的前几分钟还没想出个合适的作文题目,直到走进教室才挤出个题目来。这样的命题根本谈不上符合学生实际、真情实感。其结果只能是老调重弹,使学生厌恶非常,哪里还有写作的兴趣?

3、作文指导简单化、庸俗化、模式化。作文批改更是习惯于精批细改,劳而无功,多数学生根本不关心评语,只看眼分数便罢。

综上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现阶段,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与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二、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从生活中发掘灵感,从小处着眼做文章。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目前许多学生的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也就成了正常现象。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学生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我们可以积极组织实践活动,例如郊游、到敬老院帮助老人等,引导学生去体验真的生活。

2、教师用心设计文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极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按阶段分类布置文题。心理学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

3、拓展知识面,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重视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将终生受益。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成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因材施评,教师作为最高评判者,应该对学生的评改结果进行弹性指导,在激发动机的基础上客观评定。

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良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写作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于开拓,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陈毛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 魏书生《中学生实用学习法》沈阳出版社

第6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这既是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的需要,又是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既是语文教师的崇高使命,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指用美的信息去激发人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情感和愿望,去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去引导人们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那么, 如何对学生实施美育呢?从总体上说,对学生进行美育,必须运用的观点,在实践中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去开采语文教材这座“美的矿藏”,去挖掘现实生活中这个“美” 的源泉,乃是叩启语文教学美育从“必然王国”走上“自由王国”的一把总钥匙。

一、加强朗读,增强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方式之一。朗读的过程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还要求伴随肢体语言。听着他们各有特点的朗读,看着他们的即兴表演,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情境,学习积极性很高。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形象把握得很到位,也表示坚决不做“变色龙”式的人。

二、激发想象,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可以说,没有想象,我们就无从发现美、鉴赏美。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想象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东西。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同学们结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展开想象,大胆地用图画形式来表达,并展开比赛看谁画得好,以此领会文中蕴含的深意,体会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评价人物,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评价各种人物,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通过主人公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的分析,评价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深入了解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让同学们认识亲情的重要和珍贵,千万不可利欲熏心丑化了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高尔基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是艺术家,都应该把“美”带到生活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教育仅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课外延伸。在教学“青春随想”这一实践活动中,我和同学们一起看《十六岁的花季》,听《相信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曲,谈名人抓住青春刻苦读书的故事,并组织爬山活动,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体会青春的美好,体会人生的价值,而后以手抄报的形式写出自己的“青春之歌”,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让同学们发现身边的自然美、社会美,每节课前安排五分钟的“小作者报道”,引导他们动手动脑,描绘美的事物,抒发美的情感,解剖自我,自觉地按照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塑造自己。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读书、做人、学知识、懂道理、求发展、明人生,全面完成教学育人的根本任务。

总之,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富有生机:为老师们点燃了艺术教育的火花,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美育给语文教学带来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带领同学们体验情感,抽取哲理捕捉美点,把语文教学变成美育的王国。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城关镇初级中学

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活动课;联系实际;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223-01

近年,我国语文教学领域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一、语文活动课开展的背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活动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稿)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初中语文课也必须把活动课列入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一个部分。

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

三、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第8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语文素养”;课程特点;途径

语文是中学课程中比较基础的一门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及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中学阶段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提法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范围的增加,它意味着语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与变革,并尝试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构建语文教育的新的模型。事实上,它不仅包含字词句篇方面的积累,也包括语感养成、思维形成、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养成、写字识字、写作和阅读技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文化品位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思想观念的修炼、情感态度的陶冶等。这些都是“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是学生语文基本功及“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如果人们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学习、生活及交往活动。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

二、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育在课程特点、课程任务方面都存在一定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应注意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构成了灿烂的人类文化。故而,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语文的课程特点与任务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

如在课程任务方面,确定课程任务时不仅要依据人、社会、自然的需要进行考量,还要依据课程性质的特点进行确立。根据以上标准,中学语文课程的课程任务如下:首先,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其次,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态度、健康情感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尽量争取在此过程中创新语文的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事实上,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之中的人们,无疑早已成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主体,人们需要通过不断获取及传递、加工和贮存的过程获取社会、自然及人本身的信息,并进行创造性应用,以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获取到贮存的每个环节都涉及“语文素养”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成果。

故而,针对课程任务特点,教师应从最基础的目标出发,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比如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兴趣等,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应通过对课文的赏析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更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比如,在课文《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读课文,并找出你认为很精彩的段落、句子或短语,并在课堂中分组讨论,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念并说明原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句子的分析和讲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在对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画的河流上航行”的分析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结合课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在看到紫藤萝花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用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学生应该坚强、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地活着的道理,告诉学生要像紫藤萝一样,不管遇见了什么样的不幸,都要依然保持勃勃生机尽情怒放。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基础。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特点和课程任务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把学生培养为具备一定表达交流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积极乐观向上的现代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世界性眼光

比较文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它适应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体现了用包容性眼光看待世界的学科方式,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它宣扬的“世界性眼光和胸怀”以及注重跨界的研究方法,不仅体现了宽广的学科视野,更显示了面向未来的人文素养。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它已步入高校课堂,成为中文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参考陈惇老师的研究资料:1990年,它正式进入研究生培养学科目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其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合并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归属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把“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还把比较文学列入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高教司在对师范院校中文系必修课设置的意见中还取消了过去多年开设的外国文学,而代之以比较文学,而在对综合性大学中文系课程设置的意见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分别开设的两门课。1998年之后,比较文学开始被列为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1]。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首先,它已经是师范性和综合性大学中文系专、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高校中文系毕业生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主要来源。其次,比较文学也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使得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衔接变得顺理成章。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职培训的蓬勃开展,如教育部组织开设的各种中学语文教师“国培”、“省培”计划,以及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逐年扩大招生数量,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和现实性也在大大增加。最后,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以进入高校为主,不少人都选择进入中学当语文教师,而比较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进入中学当语文教师尤为突出,这使得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的联系更为紧密。因而,从学科发展角度而言,比较文学已经进入了中学,具有指导中学教学实践活动的现实性,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连接途径也变得更加迫切。

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国内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引进、介绍到后来的改造、纵深,并在国外比较文学普遍走向危机的情况下,成功接过了学科大旗。在相关学者努力下,中国比较文学越来越走向成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并举,成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由此,逐步形成了以“跨文明、跨文化”为标志的中国比较文学学派。尽管关于“学派说”尚存争议,但它起码表明了中国比较文学界已经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了较强的学科主体性。在众多国内研究者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中,典型的定义是: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2]。这一定义中的方法论、“世界性眼光”、“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反映了比较文学强化跨界研究的学科意识以及面向世界的学科视野。近年来,比较文学界又提出“新人文精神”,倡导比较文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衔接,把比较文学理念往更高层次推进,显示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旺盛势头和新鲜的学术活力,以及与当前世界文化格局变迁息息相关的学科敏感性。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是以中学生为授课对象传授汉语基本知识的教学、学习活动,它的目标除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外,更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根据中学语文新课标的相关规定,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精神,培养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对人以及生命的尊重。这与比较文学提倡的文化平等、跨文化对话、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尊重自然和生命的“新人文精神”颇有相通之处。从倡导理念而言,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学科视野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早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就在中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课。首次运用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是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自成立(1995年)起也一直致力于该课题研究,他们曾计划出版一套丛书《比较文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其中的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的参考教材《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外名篇》由黄燕尤、葛桂录、赵峻、张晋军四位专家级学者完成。

山东省教育部门于2001年曾召开过全国性的中学比较文学研讨会议。山东寿光一中近年来与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比较文学的学术活动,为中学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进行准备。西北师范大学李晓卫教授曾支持完成了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的题目是“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研究”。在论文方面,近年来由高校教师、中学语文教师完成的相关科研论文大概有16篇,这些论文分为两个方向:一为理论探讨,如《比较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介入思路与意义》《运用比较文学拓展语文课堂》《比较文学基本理念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邹建军访谈录》《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比较文学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等;二为教学实践探讨,如胡亚渝的《中学语文比较文学导读》系列。后者为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提供了具体的可行性范例,对中学语文教师备课有借鉴意义。就目前成果来看,研究者已注意到比较文学对中学语文的重要性。其中,高校研究者更多关注理论建设,侧重探讨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在学理层面上的衔接;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则从实践出发,探讨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课堂的可能性。但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相关研究过于强调比较文学学科的严谨性,限制了它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部分研究者都把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限定在对外国文学课文的解读上。在现有的课文解析中,影响研究的阅读方法占据主要篇幅,而采用平行研究解读的较少。但比较文学真的就不适用于那些与外国文学没有关联的中国文学作品吗?平行研究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真的就没有市场吗?笔者看来,影响研究固然能够体现学科的严谨性,保证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捍卫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尊严,但平行研究可能更适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毕竟与外国文学课文相比,中国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学语文课文的主要来源。这些课文,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多与外国文学没有太多关联,因而进行影响研究是不现实的。如果采用平行研究方法,可能更具实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平行研究,比较文学可以更全面地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研究者的担心可能在于害怕在解读的过程中出现“x+y”式的比附,从而歪曲了比较文学的原意。但是,其一,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重中之重,而非严格遵守比较文学定义,即使应该遵守比较文学定义,也应该是不同于高校的专业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解应该适当放松严谨性,代之以灵活性、开放性,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其二,即使平行研究变成了“x+y”的比附,它也有可能为语文教学带来新的视角,增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由联想能力。众所周知,很多具有相似性的文学现象并没有继续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对比较文学研究而言,这种文学现象只能算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劣质材料。但就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而言,这种简单随意比附却可能为教学增添趣味,使得学生以相似性为基础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成为可能。尽管比来比去,可能根本找不到立足点,但在这种“乱联系”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记忆链,却可以使学生更为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尽管这可能偏离了比较文学原意,但它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显然很有帮助。因而,就观念上讲,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应强化影响研究的重要性,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尽可能采用影响研究,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要强化平行研究的使用,保证所有中学语文课文都能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之中。这就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以更为务实的态度面对中学语文以及中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水平。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因素是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等,其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学生。但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往往会被教师取代。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学能力尚在培养过程之中,因而,这种取代是无可厚非的。在以往研究中,论者往往忽略语文教师对中学生引入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要性,而侧重教材的编写和教改方式,实际上相比于其他客体因素,占有主导性的教师才是最需要特别注意的。因而,研究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主要考察的对象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具体来说,中学语文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把比较文学理念和方法贯彻到备课、授课、课外辅导等教学实践之中;对学生的要求则是,要学会用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思维去分析具体文本,由此锻炼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国际性视野,形成宽阔的视域。前面已经提到,就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师的学历构成而言,一个突出现象是大批中文专业(包括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选择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岗位,这种情况使得高校的专业知识得以更好地反馈中学语文课堂,二者形成良性互动。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里涉及外国文学的课文较少,中学语文想当然地就与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联系在了一起,至于与比较文学的链接则形成了观念上的想当然,即研究者和中学语文教师想当然地把它归之于外国文学,想当然地以中国文学为本位来排斥它。一般而言,中文系学生如果立志进入中学当教师,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专业必然是其首选的专业课程。这其实是对比较文学的误解。比较文学的最终立足点依然是中国文学,它的跨出去和比较视野的中心离不开中国文学和文化本身,它强调的是在多维度、多视角前提下对本国文学的重新审视,这种审视会大大丰富和扩大中国文学的内涵以及世界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大都开设在中文系课程里,它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这本身就表明它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厘清对比较文学的认识,就不能受这些观念的影响。这是把比较文学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前提条件。

(二)实施策略

如何把比较文学引入教学实践呢?就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而言,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包括备课、讲课、课外指导、批改作业等。首先,备课要充分。前面已经提到,如果课文选自外国文学作品,那么比较文学的应用就变得顺理成章。教师备课的时候,除了介绍作者之外,更要强化学生对译者的重视,并由此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不能深入展开,但教师势必要让学生明白语言转换中的文化差异,使学生明白文化语境不同,语言表达就会不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外国文学选读课文都直接被当成外国文学作品来讲,这是有问题的。除了翻译问题,同样要讲的还有译文在中国的理解和接受等问题。如果课文来自中国文学作品,并与外国文学有直接关联,那么就可以延续影响研究的思路,寻找课文的外国文学渊源以及产生的中国式变化。如果课文与外国文学没有太多关系,那么教师就需要用平行研究方法,扩展学生的思考宽度。比如教师可以用主题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同一文学主题在不同文化里的表达方式和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类型学方法,探讨不同文类在不同民族文学里的表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的思路要明确,即对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要足够清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相关资料,扩展备课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备课质量。这就涉及了相关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前述的《比较文学视野的中外名篇》以及用比较文学方法对相关中学语文课文的解读论文,都可以直接为教师所用,这就能大大节省教师们查找资料的时间。这也为高校研究者和中学语文教师们提出了一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要针对中学语文课文形成配套的研究成果,以方便其他教师的备课和组织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多种工具和手段把比较文学方法造成的理解困难以相对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里可以采用幻灯片和视频资料等方式,教师充分利用图片等资料,向学生展示异域文化特色,使他们能够形象地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学差异。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涉及的国家、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文学特色,使之能够明白外国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因素。学生可以以此作为参照,理解和提升对本民族文学、语言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适当向学生讲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但当前流行的比较文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化造成的枯燥化。因而在向学生讲解比较文学基础知识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文学现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基本概念和方法入手,求粗不求精,先使学生形成大致理解轮廓。

比如可以先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入手,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明白何谓影响,何谓平行,即使这种简单化会使学生产生误解也在所不惜。然后再逐步推进,讲解翻译研究、阐发研究等。只让学生理解,不求学生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胸怀要宽、心中有世界,眼界要广、眼中有他国。尽管这样的要求有点高,但应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初步意识。在具体讲解时,教师要善于联想和引申,善于引入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作为参照物。这个具体操作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比较文学素养,因而,老师的比较文学素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再次,教师在课外辅导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文学相关书籍,以每次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进行最为合适。比如,利用一周时间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影响研究的理论和相关论文,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关于世界文化的书籍,使学生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时,可以用推荐的方式减少阅读数量,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起码知道西方文学、东方文学的精品之作。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络等工具来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自学能力。最后,学生除了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外,要形成“世界主人”的意识。21世纪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地球村观念已经形成。对中国的中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是未来中国的主人,更会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直接决定了以后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如果从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心中就有这样的意识,那么以后他的人生之路就会更宽。比较文学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核心就是“世界性眼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核心也应该是这种意识,要把具备世界性眼光和“世界主人”意识当成比较文学教学的最终指向。除了学习、阅读之外,有条件的话学生可以通过出国旅游、考察或者交换学习,在视野和境界上拓展自我的世界性眼光,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国际化的中学生。这当然过于理想化了,但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把比较文学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到此可以归纳一下。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策略,主要方面就是教师。提高教师的比较文学素养,这是核心环节。另一个方面是学生,促进学生具备初步的世界性眼光和意识,这是落脚点。为达到这样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具体方式着手:(1)教师培训。中学应有针对性地组织语文教师进行比较文学的培训。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培训政策,组织了相关项目,现在需要的是相关培训院校强化比较文学的教学内容,这是强化中学语文教师理解和接受比较文学的重要途径。在培训过程中,相关研究者应该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探讨“比较文学进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理念和实践方式。(2)授课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国外文学、文化作为参照物。(3)课外阅读。阅读有益于学生初步接受比较文学基本理念和方法,并拓展其文化视野和文学的民族空间。

三、结语

比较文学引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势必会为素质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理解视域。它将会促使学生形成国际性视野,以包容心态面对文化差异,以更广阔视角和方式看待世界。对比较文学本身而言,长期以来它一直纠缠于繁琐的理论讨论上,空谈学科人文关怀和价值,缺乏具体现实指向性,而该问题的研究势必对比较文学提升学科品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随着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培养初具国际化素养和世界性眼光的中学生将不再是一种空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必将会有崭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陈惇.比较文学教学的回顾与思考:为纪念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20周年而作[J].中国比较文学,2005(4):14-15.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意象捕捉

对于目前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来说,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单纯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难以取得预期目的,我们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入手,改变过去单纯记忆的方式,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意象捕捉能力入手,不断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要想做好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多种能力的培养入手:

一、中学语文诗歌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主旨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文字更简练、表达的意境也更丰富。要想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不但需要熟读诗歌本身,对字面意思有一定的理解,还要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做到对诗歌的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对于中学生来讲,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有限,分析和比较能力还很薄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对诗歌的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的总结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主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通过一定阅读基础和背景材料,将诗歌主旨归纳总结出来。有的诗歌中的意象以个体出现,例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中“吴钩”“关山五十州”“凌烟阁”、“万户侯”都是意象,学生都能找出来。通过这种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但能够实现对诗歌主旨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还对日后的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从目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成功,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也是有利的促进。所以,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二、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意象捕捉能力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意象捕捉能力是学生能否持续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而学生意象捕捉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靠正常的阅读教学,还应将诗歌教学作为重要的媒介和手段。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与普通阅读教学不同,对学生意象捕捉能力的培养效果也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应将学生意象捕捉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应通过持续的努力,使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不但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还能提升自己的意象捕捉能力。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意象捕捉能力是一种看不见摸捕捉的本领,具体表现形式往往是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是比较抽象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对于意象捕捉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应想办法将其具体化,应考虑采用具体的讲解和评估的方式,对学的意象捕捉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和验证。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五句话中,第一、三、四句分别构成三副不同的画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一向捕捉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因此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意象捕捉能力,促进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应将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与诗歌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要想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就要将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从目前来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难点在于有些学生往往因无法理解文章内容,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开展,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应将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诗歌有更全面的理解,能够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境和创作背景,从而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其中“骑”“啊,我多伟大”“俯”“做牛马”,对于这种诗句的理解,反映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要想做好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就要将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培养重点。

四、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应通过阅读和朗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而言,诗歌不仅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因此,我们应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熟读诗歌并背诵,通过对韵脚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朗诵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成果,就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通过对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意象捕捉的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促进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开展。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学成绩的提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把握教学重点,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诗歌教学统一起来,实现教学双赢。

参考文献:

[1]蒋玖萍;;放飞想象感性读诗—谈诗歌的翻译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J]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89-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名著阅读的教学,名著阅读板块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教学模式的陈旧等各方面原因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主要从事者,语文教师要积极借鉴成功的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案例,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究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块,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阅读模块中的重要部分,名著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意义。

阅读是一种从文字中提炼信息的心智技能,通过阅读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构建精神家园。阅读作为一个传承文化、促进精神成长的载体和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意志和品德,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习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语文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数、理、化以及政、史、地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科习题题干的意思和重点,深入的理解文科教学内容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背景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质量高、分量大的阅读材料,而作为由时间沉淀、作者筛选和教学检验得到的阅读精华,许多文学名著中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精彩卓越的文化艺术,其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人类最真、最善、最美的情感思想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意志品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因此,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名著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和工具性,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改善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直线下降,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就以苏教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分析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名著阅读的持续性关注和序列性指导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苏教版的教材应用较多,值得一提的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花划分了名著阅读板块,涉及到了有关名著导读、推荐和名著鉴赏阅读等放马你的内容,相较于以前版本的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苏教版教材中对于名著阅读模块的涉及形式较为单一,出现次数少,而且对于名著的介绍也只是简单的对作者、背景和写作手法发那个面的简单介绍,鉴赏和阅读形式多采用截取名著中的一段,结合相应的思考问题,这种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的名著阅读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持续性的关注和序列性的指导,是对名著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的忽视,导致名著阅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教师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缺乏科学性

当下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动机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大部分老师对于名著阅读资料的文本形式要求简单化,偏向于资料简介,对于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名著大多数老师只选取名著中的部分段落进行仔细的阅读,很少有老师阅读完了正本名著,在名著教学备课时随意性较强,很少做到精心备课,为使学生快速的记忆,往往将名著阅读教学内容极力压缩,导致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3、学生对名著的接受内力较差

由于名著的都是具有一定时间和历史积淀经典作品,距离学生当下的生活比较遥远,与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导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难以理解而产生了抵触心理,再加上许多名著篇幅较长,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毅力去读完,只是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根据以上对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有效提高名著阅读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明珠的阅读和名著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中。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更是一种自主阅读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脱离功利性的教学动机,在逐渐的教学渗透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特点,对学生的名著阅读加以指导,是学生在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名著的艺术性和阅读的价值。

2、为名著阅读制定相关的计划和指导

名著往往具有较长的篇幅和较深的文化内涵,因此阅读名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持久的计划和合理的指导,很难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因此,在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制定详细的名著阅读计划和指导,有序的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查阅工具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名著中的文字;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加深学生对名著的记忆和理解;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和多元化的名著阅读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提高。

3、实施过程性和开放性的名著阅读评价

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调整,促使学生纠正自己的阅读错误,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达到教学目标;开放性评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进行开放性的评价,而且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甚至是整个中学教育阶段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阅读教学策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行,对乡村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现阶段乡村中学语文开展的现状来看,效果似乎并不理想,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现阶段乡村中学语文课程阅读教学开展的基本现状进行论述,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其有效开展措施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一、阅读内容的有效扩展

就现阶段乡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现状来说,面临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兴趣倾向根本没有得到顾及和考虑,因此,学生对整个阅读教学没有参与热情也就不足为奇了。针对这种情况,在乡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建议教师最好能对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扩展,从而扩展整个阅读教学的开展范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意识,为乡村中学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相应的基础。比如,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始之前,可以结合具体课程的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去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东西,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适当地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展。

另外,教师在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兴趣爱好进行有效的考虑,争取为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创造出有利的情感优势,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阅读教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奠定有利的基础。

二、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

就乡村中学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扩展之外,还应结合乡村中学生的阶段发展特点,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创新以及思维接受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教师在课程的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一些提问,通过提问,教师不仅能轻易地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同时还能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相应的策略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乡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来说,不仅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对现阶段乡村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争取为乡村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 云南省龙陵县木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