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祖父的园子教案

祖父的园子教案

时间:2022-10-10 18:3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祖父的园子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祖父的园子教案

第1篇

新课程改革已十年有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已深入人心。这句话往往只是大家喊在嘴里的口号,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多“让”一点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课堂预设中应留一点空隙给学生

许多公开课,为了吸引听课老师,执教者往往将课堂设计得环环相扣,精巧细致。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预设偏离,教师便想方设法把他们“牵”回来。有人戏说:“那哪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明明是在感悟教师的‘感悟’。”教师心中装的只有“教案”和“预设”,全然忘了自己在为谁而教。在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一潭死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早已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是一头头被牵着鼻子的牛,是一颗颗被安排好的棋子。

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品读《我和祖父园子》这篇课文时,仅用两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读懂了课文,悟出了祖孙深情。于老师板书“看”字后,提出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用眼睛仔细看。走进祖父的园子,你能看到什么?”学生默读完毕,于老师指名回答,并由学生板书看到的景物,写了满满的一黑板。接着,于老师擦掉黑板上的词语,板书“用心”二字,提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再走进祖父的园子。用心看,你又看到了什么?透过擦掉的表面事物,就是说这些事物背后有什么,再默读,这些事物告诉我们什么,可以是一个词,最多一句话。静心思考,慢慢看。”学生默读,于老师不停地在学生间巡视、点拨,学生们再次畅所欲言,并板书各自的发现,又是满满的一黑板。

没有精美的课件,看得学生头昏眼花;没有一万个为什么,问得学生喘不了气。于老师的课就像一幅简约大气而灵动的写意画。让我们在课前预设时,也多留一点空间给学生去深入地品读,静心地思考,尽情地表达,这样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师生对话中应让一点儿精彩给学生

季羡林写的《夹竹桃》一课文辞优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与品悟。一次教研活动,我们聆听一位颇有文采的女教师执教此文。女教师开篇是大段精美的导语,每次的过渡语也是华丽而丰富,师生对话时更是妙语连珠。台下的老师仰视着她,一个个自惭形秽,学生们也是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我想学生此刻心中也一定觉得自己非常渺小。佩服的同时,我又暗自思量,一堂课四十分钟,时间何其珍贵。这么宝贵的时间更应该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充分地朗读,深入地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独到的见解。教师这样做,实则是一种霸道的“掠夺”,一堂课的精彩应该在学生身上体现。

在刚开始接触语文教学时,激情四射、妙语连珠的课是我竭力模仿的榜样。可后来渐渐发现这样做,并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他们变得沉默。因为话都被老师说了,老师精彩的话语更让他们感到自己语言的拙陋。于永正老师的课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看不上眼的那些朴素和简单才最适合学生。课堂不是教师精彩纷呈的表演场,而是学生宁心静气的学习场。

于老师执教二年级《草》一诗,与许多青年教师执教本课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没有精美的图片,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些朴素的话语。在理解“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他让学生先用“原”组词,再让学生从组的若干个词语中选择,“离离原上草”中的“原”是哪个词?从而简简单单地理解了“原”的含义。最后他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片草地,问:“你们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们极其踊跃“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长得很密!”“草长得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多么精彩的发言啊!于老师用最简单的方式,最朴素的语言让学生们感受到原上草勃勃的生机。我们应当像于老师那样,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尊重、鼓励、欣赏、帮助每一个学生,唤醒他们的语言生命,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显己露才,情性之自然;退隐让学,生命之禅修。”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当有一种“让”的精神,把机会和精彩让给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呈现一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豫北小学

第2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笔者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就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备课的这一问题谈谈几点初步的看法。

一、要准确把握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给教师一个极大的余地,它是编者与教师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何运用好教材,教师的备课是关键.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改变课堂结构,优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充分使学生自主,独立,交流学习,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文字是载体。学生通过读,自己生活的经验,已完全能体会,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二、要开阔心胸,远见卓识

自己的胸襟有多宽?爱因斯坦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备课前教师思考的过程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人的胸怀比天大,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把握中国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国际接轨,这样,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胸襟广阔、视野开阔;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固执,思想就不会僵化。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善于浮想联翩,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不能复制名师的备课,要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变化,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按照康德说的那样:“自己思索,自己探索,用自己的脚站着”,使备课教案富有自己的新见、远见和创见。

三、要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自己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创见。人云亦云的、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许多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到课堂的生成变化。

四、要预设情境,合理引导

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生成性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些老师认为课前的斟酌推敲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有的甚至认为翻翻教参就可以上课,教案留在课后再写,无须把课堂思路圈起来,但却往往由于缺乏充分的预设,弄巧成拙,甚至迷失方向,这就是教者课前没有充分地预设无法做出合理的引导,只注重生成的形式,不知其设计目的。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否认预设。教学活动是有明确目标,有具体要求的活动,事先应该而且必须有周密的预设,这种预设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努力实现三维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大体过程,并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堂”。即构划出情境。

五、要实践检验,有长远眼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要说,“课堂是检验备课的唯一标准”。课前无论如何精心设计教案,都不能说明备课已经成功了。备课的成功与否要用课堂来检验。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注重课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可问题是很少会有老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再次增添删减,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二次备课”。往往是上完课后就会将教案抛掷一边,不为将来作打算,不为自己的进步做努力,缺乏长远眼光。如果能进行授课后的“二次备课”,根据上课的情况作一些适当调整,会使你的教案趋于完美,会更加符合孩子的需要,如果你有条件再一次走进课堂,运用新的教学设计,你的课堂或许会精彩纷呈。把眼光放远、再放远些,还可以进行“三次”或更多次备课(上课的过程,也是不断备课的过程。有人称通过反复上课,不断修改自己教案的过程为“洗课”),你的备课水平就会在反复备课中不断地提高。例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每次上完课后,都要结合课堂实际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力求完美,当再次走进课堂执教这一课时,他会运用新的教学设计,课堂也越来越精彩。因此,我们应把备课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不仅关注课前的精心策划,也要关注课后的反思,尤其是根据课后的反思作进一步修改,这种修改可能是细枝末节,可能大刀阔斧,但所有的修改或调整都依据课堂的反馈,都靠实践来检验。

第3篇

关键词:动态 生成 智慧 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是新课程创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挑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精彩。在新课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我们要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

一、“生成”源于教师的运筹帷幄

1、对学情的有的放矢

商家注重“预测商情”,因此能尽量避免商业投资的盲目性。老师如果能在备课前预测学情,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预测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生理等多方面作深入了解,既要掌握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气、水平、习惯,也要掌握个体的学习状态。可以通过调查、交流、测试等多种方式准确地把握学情。同时,还要对学生资源、学习环境作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对文本的精心预设

在设计流程中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以促使学生的精彩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既不能拘泥于预设的设计不放,又必须尊重教育资源的生成。我们只有遵循生成与开放的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添精彩生成的许多亮点。例如,教师如果没有对《祖父的园子》中萧红的生活经历深入理解,课堂上就不会有学生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的精彩阐述。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

3、对课堂意外的即时调整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随意而发,我们教师不能随意处理。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运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的生机。

二、“生成”源于学生的体验感悟

1、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无处不在,无所不及,能超越成人的视角,想你所未想,做你所未做。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提升着自己的认识、审美与精神,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教例: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棉花姑娘》

教师问:“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我知道燕子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会捉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会捉蚜虫。”

学生说:“我知道燕子、啄木鸟是益鸟,青蛙和七星瓢虫是益虫。”

学生说:“我知道动物各有各的本领。”

学生说:“我知道了动物必须在合适的环境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教师原以为学生会从不同动物有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和知道哪些动物是益鸟和益虫这两个层面来小结。结果却引发了各种精辟的答案。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发挥想象,自由倾吐,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在标新立志,异想天开中找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这种“多元答案”,往往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束,而是教学活动的真正开始。

2 、对积累的充分调动

课堂与课外是相联系的,但课堂的空间与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发挥有限的时空来连接学生经历过的无限的生活空间呢?借助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联想,调出生活积累,生成一种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原貌,甚至高于生活的情感,促成课内外的联系。

教例:二年级人教板第三册《黄山奇石》。

课文后面有一题想想说说:想一想“仙女弹琴”的样子再说一说。面对这样的练习题,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就如下设计:先请同学仔细看看“仙女弹琴”的图片,然后调动各种感官,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说一说。老师说:“你们看到过仙女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问:“看过西游记中嫦娥吗?”配以古筝音乐让学生自由畅谈所知所感,通过这一过程的讨论、感悟,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了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正是由于课堂与课外相联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凭着生活经验想象并创造,使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三、生成源于师生间的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