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

时间:2023-02-01 22:0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方法 主线式教学 自主学习 启发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53-02

随着世界新军革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越来越具有主导作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物质因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提高军队人员尤其军校大学毕业生的信息素质成为必然。为提升军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我院新开设了30学时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介绍信息的基本概念,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介绍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等多种基本技术,全面提高军校大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为学员更好地运用信息化装备、指挥保障信息化作战打下良好的信息素质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和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既不能盲目崇拜某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又不能固守陈旧落后的教学习惯而懒于进行教学创新。本文的最后部分,着眼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等现实性问题,属实践性研究。

一 教学内容设计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依据课程特点,课程组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遵从模块化设计思想:以信息及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要素,内容模块化,结构框架化,且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注意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掌握信息技术及运用技能。

基本概念:着眼于大学生实际,从信息的定义、特征、作用等基本概念入手,以信息的流程为主线,将各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系统讲授。初步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基本技术:通过对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存储、加工、服务、安全等技术相关内容的讲授,培养大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基本技能:通过指导大学生实践信息加解密和保密传输、数据加工技术演示等实验,对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强化训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基本概念是整个内容体系的基奠,基本技术是知识和技能的延伸,基本技能是能力和素质的全方位锻炼,以此培养学员独立获取知识、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方法及手段设计

根据本课程及学生特点,课程组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群策群力,发挥众人之长,构建一个全方位、灵活多变的教学体系。其中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学方法及手段如下:

1.注重整体授课思路的主线贯穿始终的教学法

课程中涉及各种模块化信息技术的讲授,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后有所得,首先教师的讲课思路要清晰明了,为此所有主题均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后怎样用?用时注意什么?”五个问题为主线进行讲解,并合理运用启发式、导学式、研究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实例贯穿其中,便于学生理解“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同时结合学员关注的相关案例引导学员理解“学后怎样用?用时注意什么?”,从而保证知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2.注重能力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本课程开设于第五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已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通信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有些内容(如信息传输技术)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五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后怎样用?用时注意什么?”的主线式思路,自己梳理学习内容,自己走上讲台,讲给教师和同学听,然后共同讨论,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全程辅助,关键时引导。多次实践证明,通过此种方法,既能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启发+案例”式教学方法

课程组在授课时,为激发学生兴趣,一般从人们熟悉的海湾战争实例谈起,细致分析战争中各种场景下使用的武器装备以及武器装备上应用的各种信息技术,各种信息技术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原理,并从技术角度总结其优缺点,结合实际战争场景,分析其适用场合。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战争场景的需求有哪些,归纳总结什么样的技术可满足需求,现有武器装备中应用的各种信息技术能否进一步改进等。通过逐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递进剖析案例的教学方式,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全程以学生为主体思考,教员适时引导讲解,学生参与度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

4.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程组坚持“一切手段要有利于引领学员思维”的原则,合理运用板书、图片、动画、视频、实物等媒介构建一个利于学员接受信息的教学环境。如在讲解基本概念和术语时(如并行、串行传输),多采用自制动画或图的手段促进理解;在讲授技术原理(如声呐技术)时,则采用视频演示和原理图讲解结合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在分析各种技术(如红外信息获取技术)的优缺点时又引入各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实例(“成也红光败也红光”)强化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同时向学生推荐各种关于新军革的视频节目,鼓励学生课下观看思考,实现系统加趣味等多种学习形式间的相互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三 结束语

课程组每次授课完毕,均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评估,综合500余份调查问卷,学生认为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非常必要的占100%,认为提高了自身信息素质及技能的占92%,认为授课主线清晰明了的占94%,对启发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90%,对教学手段运用的满意度为85%,对自主学习方法的支持度为88%。总之通过本课程学习,我院大学生普遍认为,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主要特色及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也能切实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前景以及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等,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质。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设计的评价从确定教学目标时已经开始,并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要以评价反馈为途径,检验计划并不断修改完善计划、方案,使教学设计及其成果更趋有效。可以说,没有评价环节,教学设计过程就会缺少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教学设计成果也难以达到真正完美。所以,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和地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内容多课时少、实验实践课少、考核形式单一等,目前正在探讨对策及解决途径,相信通过课程组的共同努力和改进完善,一定会使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取得更加满意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崔静、李宁、齐剑锋等.基于信息化案例教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4(7)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可行性;权威性;正确性;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649-02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SUN Zhu-ting1, YANG Wei-jie2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China; 2.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Despite the fact that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gradually give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cently, the research issues that come from many authors such as lack of feasibility, too authoritative, accuracy and so on. Therefore,this essay i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to propose any methods that might be achieved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feasibility; authoritative; accuracy; methods

目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首先,不少笔者提出落实高校教育信息化,建立长效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是关键。但是,由于该管理体制牵涉到许多高层领导,因此,直接对其体制进行改革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实。其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的情况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上的“两极分化”,许多研究人员高呼取消课堂教学,倡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另外,在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忽视了使用电脑给大学生带来的身心健康的危害。在此,笔者对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建立可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现途径。

1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1]

2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纷纷提出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建立了实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策略。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引起高校的重视。在此,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忽略现实环境因素

许多笔者在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性。如有人直接把科学发展观“搬到”高校教育信息化当中,强调要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等等。不可否认,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艰巨且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正是因为它的具有艰巨性、困难性及可持续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研究解决该问题策略的时候必须做好实践可行性分析工作,我们研究的理论是否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在强调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变革时,我们是否能够撇开理论的正确性,撇开理论的权威性,而对该理论的切实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分析实施该变革的现实环境,分析实施该变革是否有难度。在重视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强调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时,我们在高谈深刻理论之前,是否能够对高校教师有过调查、访谈,是否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心声,询问他们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有何自己的见解,了解他们能够接受什么程度的教学改革。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实践是真理的原则。只有对现实实施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我们才能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之后又能够反过来以实践来完善、指导我们的理论,最终达到理论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2.2 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科课程整合的盲目性

在高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有人主张必须实现“三件”建设。所谓“三件”主要是指教育信息化中的硬件、软件和潜件。硬件建设主要是电教设备、设施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是电化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也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软件建设主要是课程资源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各科现代课程内容体系;潜件建设主要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立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模式体系。[2]

同时,许多教育研究人员也纷纷强调“潜件建设”,意在改革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废弃“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建立现代教学模式体系。即对于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过程中主张“全盘接受”的态度,然而,在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当中,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海德格尔曾经提出,“我们可以对技术对象的必要利用说是;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不,因为我们拒斥其对我们独断的要求,以及对我们的生命本质的压迫、扰乱和荒芜。” [3]所以,在强调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信息技术,我们必须结合信息技术及各学科特点,分析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学科整合。

2.3 强调培养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忽略学生身心健康

自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出现后,许多笔者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提出加强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开设了许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意在鼓励、促进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然而,据调查了解,许多大学生表示,在频繁使用电脑后,身体素质逐渐变差,也有许多报道显示大学生接触电脑过多后,出现与外界隔离的心理现象,并且有拒绝与人交往的倾向。因此,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无论是强调素质教育、德育或是信息素养,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只有在保证人的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强调的教育,才能够促进人的发展。

3 高校教育信息化可能的实施策略

针对以上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可能的实施策略:

3.1 重视可行性分析,理论转化为具体措施

在高谈的深刻、权威性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在、要能够以理论的为基础,做好高校环境现状的分析工作,并能够提出具体措施便以指导各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在面对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变革几乎成为不可能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通过其它方法来弥补或完善该体制。如在维持原有管理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在不涉及到校领导职责和各个部门的利益的原则上,通过加强高校资源建设,加强资源建设者与高校一线教师的沟通来促进高校建立现代教学模式体系。据了解,许多高校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及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的作用,笔者认为高校可以通过以经费保障,注重政策奖励,鼓励这些学生进行资源整合及开发,以促进建立信息化教学模式。此外,各高校可以通过为每位高校一线教师发配资源建设者,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与资源建设者进行沟通,才能开发或整合出适合实际教学中的资源。

3.2 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科课程的合理整合

当前,在高呼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科课程整合的观点与现状出现了“两极分化”,即许多研究主张对于信息技术持有“全盘接受”的观点,而许多高校实际上却是“表面接受,全盘否认”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两极分化”问题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首先,笔者否认“全盘接受”的观点,在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结合信息技术与该学科课程的特点,分析是否需要对其进行整合。例如《中国历史》这门课程,由于课程的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黑板-粉笔”的课堂上,教师在描述历史的过程中及时给学生提出相应的有价值的、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以足够完成该堂课的目标。但是如果硬要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即使是个性化的资源,也只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的呈现,缺少教师的及时引导,缺少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及思维的即兴发挥。然而,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善教学效果。如在《安全知识》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如何使用灭火器等知识点,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视频教程,让学生重复观看至熟练为止。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考各学科及信息技术的特点,不要盲目追崇信息技术的高科技质量,也不要否认信息技术具有的优势。

3.3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在强调大学生要提高信息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今天,不要只注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似乎我们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学生获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的同时有没有失去什么?显然,大学生使用电脑过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身体素质变差,心理疾病急剧增多的问题已经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试想,是否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就能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是否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比身心健康更重要?在大学生心理疾病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依然强调信息素养,而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或缓解该问题,仅仅是开一些心理课程,建立心理咨询点就能解决问题吗?笔者认为高校应该提醒大学生适当的远离电脑,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及各种活动。因此,在强调信息素养的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人的发展。

4 总结

如今,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我们高呼深刻的、权威性的理论的同时,需要我们停下笔来分析该理论的可行性,并且试图提供具体的措施,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在我们面对高科技技术的时候,我们需要适当的引进该技术,对该技术能够持有正确的态度,而不是持有“全盘接受”或“全盘否认”的态度。在我们强调信息素养的同时,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韩雪峰,王靖,等.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6(126).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外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70-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18

1 . 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而对于语言学习,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以下简称CALL)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已有很长的历史。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CALL经历了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视听电教阶段、认知心理学为指导的计算机工具辅助阶段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融合阶段(曹超,2009: 40)。杨维东、仇晓春认为信息技术为选择性学习、自主学习、真实情境学习和社会性学习提供保障,改变了外语教与学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在新时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杨维东、仇晓春,2011: 143)。邵红万、陈新仁指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融合的常态化已初露端倪(邵红万、陈新仁,2012: 37)。而从学生自身来讲,除了使用电脑外,使用手机、MP3、MP4、Ipad等也非常普遍,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融合也呈现出常态化。纵观近年来学者们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是教学模式的探索,或是课堂环境的构建,网络课程软件的开发,那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状况究竟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作者对两所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2 . 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南阳市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二三年级的学生,对本校外语教学有着切身的感受,对教学模式也比较了解,设备上该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设有自主学习室,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共300人,回收有效问卷266份。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采用3级Likert量表:1=不同意或者不符合我的情况;2=没有明确看法;3=同意或者符合我的看法;问卷涉及三个维度:学生可利用的信息设备状况、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态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状况。

3 . 结果及讨论

3 . 1 信息设备状况

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6.6%的同学肯定本校有自主听力室及自主学习室,还有21.8%的学生否认这一说法,究其原因是由于设备不足,有的班级的学生能够享受自主学习系统,有的还不能享受,这在后来的访谈中也得到证实。对于第二项,同意自主学习室中资源丰富的占26.3%,不同意的占38.4%,可见在自主学习系统中学习资源还有待改进。第三项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4.4%的同学否定能够通过虚拟平台进行互动,有21.8%的同学承认可以通过虚拟平台互动,这说明该校自主学习室中师生以及生生互动平台系统欠完善。后面三项是了解学生个人拥有信息设备状况,结果显示有64.0%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95.5%的学生有手机或收音机,90.2%的同学有MP3或MP4,这说明多数学生拥有信息设备。

为弥补问卷的不足,本人还对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访谈结果:

问:在设备方面学校除了自主学习系统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可供外语学习设施?如语音室、广播、电视等。

同学1:一周有一两次英语广播,时间短,都是在放学时间播放,有时候能听两句。有电视但很少放,放也不是英语节目,不过周末好多电影都是英语的,可以看。

问:你在自主学习室上过课吗?你觉得自主学习室的资源丰富吗?

同学2:上过一学期,觉得挺好的,可练听力,还可练阅读和写作,进行自我测试,看原版电影,还介绍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比在普通教室丰富多了。

问:对自主学习室设备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同学3:机器总不够用,坏机器太多而且速度慢,由于没联网,在教室不能随时与老师互动。

从以上结果我们发现,不论从校方还是学生自身都具备外语学习基本的信息设备,但学校设施并不完善,自主学习室的学习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交互式的学习。

3 . 2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外语学习的态度

表2表明了有51.8%的同学喜欢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信息平台学习英语,有21.1%的同学不喜欢;有52.6%的同学认为通过虚拟平台的互动能提高语用能力,而20.3%的同学否定此说法;62.3%的同学肯定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掌握语言的运用,12.1%的同学对此持否定态度。总体来说对以上三项持肯定态度的居多数,这说明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外语学习,多数同学是比较欢迎的。也进一步印证了陈波(2005)、丁金淑(2012)等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网络所具有的学习功能(陈波,2005),学生正慢慢树立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丁金淑,2012: 209)。

为进一步探究该校自主学习系统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还对持不同态度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归因分析,以下是分析结果:在266份有效问卷中有160人选择喜欢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英语,占60.2%,选择不喜欢的有92人,占34.6%,有14人未选。喜欢利用自主学习系统的占多数,这也印证了之前的调查结果。

以上结果表明,喜欢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为自主学习系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的英文,能极大地丰富学习资源,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的、快乐的学习体验。这正是提倡自主学习所期待的结果,这也进一步说明该校自主学习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它的价值,在学生外语学习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自主学习教室的学习状况并不乐观,迟到、旷课、早退现象频频发生,以下是对自主学习教室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归因分析:

表4结果显示,在不喜欢通过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英语的同学中,有56.5%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学习目的是考四级,自主学习系统满足不了他们的考试需要。54.3%的同学认为没有网上学习的习惯,上机不方便,硬件和速度跟不上,而且还要收费。可见在硬件设施上没有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45.7%的学生表示网络上诱惑太多,控制不自己。选F、G的比率虽小,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学校设施不足或欠完善。可见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难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对于新的学习方式无法适应;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以考试为向导的教育已经消磨了广大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思维模式固化。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并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适应新时期新的学习模式,帮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3 . 3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状况

表5的题目旨在考查学生是否会有目的地利用网络,结果显示有36.1%的同学会在课前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而后参与课堂,36.8%的同学不会如此,而其他同学则没有明确看法,这说明多数学生缺乏有目的的学习意识,网络还没有真正和学习结合起来。对于第二项,多数同学表示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这说明多数同学并非用英语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多数是母语抑或是并不互动。第三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网络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有44.3%的同学表明自己能,24.1%的同学表明不能,总之多数同学能够利用网络快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具备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信息设备中,手机体积小、携带方便,当代大学生可以说人手必备,是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然而订阅手机英文报的同学却只有25.6%。为进一步了解利用手机的学习情况,笔者对此也进行了调查,在266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喜欢通过手机学习英语的有182,占68.4%,选择不喜欢的有76人占28.6%,有8人未选。总体来说喜欢通过手机学习英语的占多数。笔者对不喜欢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同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有下几点:

表6结果显示,73.7%的同学表示根本不知如何利用手机学习英语,但其实随着手机3G时代的到来,手机和电脑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学生应该学会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当然这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下手机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就是电子词典、手机英文报,还有英语学习软件,还可登录英语网站,让自己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手机屏幕小,看得人费劲,这是客观原因无法改变,手机自然与大屏幕的电脑无法相比。另外,39.5%的同学认为手机学英语太盲目,考试用不上,由此可见很多学生过于关注考试,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一般规律,也暴露了长期以考试为指导的教育思想的弊端。总体来说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学习的状况不太理想,这与马武林、王露、蒋艳(2010)的调查结果相当。

4 . 结语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地方本科院校信息设备不够完善,在基础硬件设施上似乎样样齐备,但在实际使用中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数同学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外语学习表示欢迎,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状况并不理想,信息技术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良好作用。

基于以上总结,笔者有两点启示:(1)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完善信息设备,让其真正为学生服务;完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策略也受到很大的挑战,而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学会利用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也将是教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曹超.中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30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8):40.

陈波.宁波大学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以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学生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5(1):38.

丁金淑.大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英语的现状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0):209.

马武林、王露、蒋艳.信息技术环境下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个案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外语教育2010(2):10.

第4篇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给传统教育内容的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育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以往的教育内容主要源于文字教材,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现代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资源不仅以多媒体形式存在,而且大量内容和资源经数字化后存储。这样使得教学资源能够方便地大量存储,而且方便广大师生通过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共享。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小集团内部,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甚至实现全球资源共享。传统教育采取学生在学校封闭的学习形式,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受到教育。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不仅大大扩展了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而且可以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打破传统单一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使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网络,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将学校乃至全国、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打破地区、院校、专业的限制,使教育形式开放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决定学习的次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自学、投影学、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传统的教育形式将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唯一载体并加以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这种格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地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远程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方式,深受师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

二、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日益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整体心理素质的好坏,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学科、多领域都在做着积极、有益地探讨,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作为负有教育重任的高校,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学生受教育的黄金时期真正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教育领域,要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中做出积极、有益地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日常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全面地发展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生活、学习、工作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乃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培育非智力因素能更好地发挥智力因素。调查结果整体反映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平时封闭孤独,不善交际,自私自利,不善考虑他人需求,不能信任他人,感情脆弱,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社会适应能力差。高校肩负着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任,应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多种学与教的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俱佳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我们现代的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尚有诸多欠缺,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没有正确的生活理想、自私自利、缺乏团队精神、意志薄弱等现象,使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大学理论课应该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对大学理论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力求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进行理论课教学,完善理论课的任务和功能。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在带来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与新颖的方法的同时,也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定位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三、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非智力素质教育的效果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关系到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建设,有必要在对教学设计概念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界定。所谓科学界定,就是要遵循定义的科学性、严格性、逻辑性、高度概括性、理论抽象性和陈述的简明性原则,给教学设计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义。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rch)和拉根(T・J・ragl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到达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包括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韦斯特(Charles・K・West)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从上述关于教学和设计的界定中总结出两点:一是教学是一个有目标的活动;二是设计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决策活动。

教学设计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四、利用学校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

高校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健身锻炼技能与方法,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拓展课程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协作性和探索性,利用网络信息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直观形象的音视频演示、在线讨论、答疑与测验等功能实现交互式教学。网络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现代化的手段演绎传统的教学课程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

建立课程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综合测试、学习资源、交流中心和帮助说明等五大部分。

课程内容理论按章节知识点设计,学生可以随时进入任何一个知识单元学习,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重点指导,学生可以按类别进行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和影像学习资源。

测试部分建立题库,题型分为选择、判断和填空,学生在线可以完成测试,发挥网络出题、联机考试、网上自测、实时评判功能,并实现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分析管理、

交流平台上通过教师答疑指导,通过师生间的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或点评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束语

普通高校非智力素质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高校的网络资源,冲破课上对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探究式学习习惯,增加师生的交流机会,以弥补有限的教学课对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雍潜,岳华.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2]竺培梁.智力心理学探新[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5篇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指人们对数据、语言、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的经验知识、手段、工具的总和。信息技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如今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高中课程不同,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根据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发现适合如今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挖掘学生在信息技术利用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的竞争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1.精选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导致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新,但始终滞后于信息技术的更新,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此外,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由于平时生活中接触较多,对有的知识点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但有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却感到非常陌生和困难。基于这种情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准确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而精选适合对全班同学进行的教学内容。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吸取新理念、新知识,在保持自身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不断寻求突破创新,拓展自身教学思路。此外,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文化来源于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也应联系现实生活。如教师在教授信息的定义这一基础知识时,由于其理论性较强,若只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定会觉得枯燥乏味。为避免这一情况,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积极思考并回答如娱乐新闻、新闻联播、报纸等,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可进行总结,信息具有多样性,其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与信息的联系非常密切。

2.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存在一定差距,这对教师进行统一授课造成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师除统一授课外,还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小组学习和同学互助等形式。小组学习可将信息技术水平相当的学生分在一个组,水平较高小组的学生可相互讨论,共同学习,实现进一步的提升;水平较低小组的学生可一起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共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鼓励支持。同学互助则是水平较高的学生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帮助的过程中也能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如打字这一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定熟练掌握了打字的技巧,在互助的过程中便可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倾囊相授,提高水平较低学生的打字速度。另外Excel中的插入公式往往是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中的难点,仅靠教师讲授,水平较低的学生是很理解和记住的,这时便需要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帮助,帮助其记忆和理解函数公式。

3.确立教学目标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求教师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学生文本,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如教师在讲授Word的操作时,首先面向全班同学进行授课,文档的基本操作与编辑、文档排版、图形图像处理、表格制作和文档视图等Word的基础知识所有学生都应该掌握。教师在讲授完这些基础知识后,便可让水平较差的学生以所讲授内容自己进行操作巩固练习。而后再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集中到前排,再讲授自动更正、文档目录、邮件合并等Word的高级应用,使水平较高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避免水平较低学生由于理解不了较难知识点而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并能够让水平较高学生明白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不能自以为是,时刻保持好学和谦逊。

4.利用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除自己授课外,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学习网站的线上课程,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学习网站如网易公开课和中国大学MOOC等,这些学习网站中都有许多关于信息技术的线上课程,这些线上课程大都针对大学生群体,不仅有国内知名大学的,更有国外知名大学的。高中生观看这些线上课程,能够与大学接轨,能够学习更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尤其国外知名大学的,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还可以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

第6篇

本学期在学校计划的安排下,结合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学期临近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1、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从光盘上或到网上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3、在教学之余,我们还努力搞好我们的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里,学生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学会qq聊天,有的学生学会了阅读电子图书,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教学教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在教学之余,加强了对业务的钻研。

在本学期,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探索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在网上还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配合学校工作,做好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

本学期,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的电脑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电脑知识水平和技术理论水平。同时,维护好校园信息网络,保证畅通。

四、充分发挥的优势,提高学校办学的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走在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除了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外,我们还担负着许多其它的任务。其它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另外,学校机房、各室的计算机的维护和维修等。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展望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我觉得还有许多知识要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资源整合;探讨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拿着教材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挑选重点文章反复引导学生阅读、背诵,对高考考点更是要求学生熟记笔记,强制背诵,不要求学生对文章有太深入的了解,只需要根据经验判断类似文章类型,再根据语文教师总结的“定义式”进行“填套式”答题,以保证考试时答案的标准化、准确性。

中国的教育传统就是师傅带徒弟,不管在哪个行业,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刚刚参加工作时都需要拜师傅,由师傅带领着工作,而大多数师傅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徒弟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做,让徒弟强制记下了等熟练以后慢慢理解,以保证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当然教育系统也免不了这一规矩,而且小学教学面临着中国最严格、最残酷的考试-“高考”,小学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更是谨记师傅的经验与教诲,要求学生熟记高考考点,而小学的语文早读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学生只管认真背诵教师标记的高考考点,并不在意文章真正的内涵,此种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标准件式”的书呆子,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相关概述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断的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几十年前难以实现的“楼上楼下”早以不能满足人类对科技的需求,因此声控、光控的电灯早已遍布大街小巷,手机、电脑、平板、电话手表等高新科技亦服务着人类生活,而发展高科技、发展人类文明的教育行业自然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应用信息技术,让未来时代的领导者的学生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单依靠课本、教材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新课标所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与科学素养的教育培养目标了。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通过网络技术搜索优秀文集让学生阅读,增大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让学生不断积累信息素养。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高新科技教学资源的优势,让信息技术为教学所用,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课文教材的等传统教学资源相结合,取长补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势及具体措施

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势互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信息技术教学是小学教学的大胆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扩宽语文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新课标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主要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信息技术和文本情感的有效整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应当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这就需要利用动画、解说、音乐和文字等多种信息,通过充分利用电脑,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将信息技术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使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看短的学习片段,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分享心得,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将信息技术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整合,今后学生可以通过该信息技术这一平台与家长和教师多多交流,将自己的各种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广博.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D].鲁东大学,2012.

第8篇

一、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1、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从光盘上或到网上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3、在教学之余,我们还努力搞好我们的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里,学生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学会qq聊天,有的学生学会了阅读电子图书,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教学教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在教学之余,加强了对业务的钻研。

在本学期,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探索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在网上还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配合学校工作,做好校园信息化建设工作

本学期,我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的电脑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电脑知识水平和技术理论水平。同时,维护好校园信息网络,保证畅通。

四、充分发挥的优势,提高学校办学的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化 高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 教学创新

一、引言

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运用,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不仅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影视文学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影视类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影视文学鉴赏课程问卷调查

2011年6月,我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在选修了《影视文学鉴赏》公共选修课的同学中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答卷131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从影视本身来看,有80.2%的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他们在业余时间观看的大多是喜剧、科幻等影视片,艺术价值较低。在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追捧那些故事情节吸引人的影视作品。由此看来,大学生的影视文学鉴赏水平令人担忧。

从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来看,大部分的同学因为喜欢或者想学习影视文学的知识从而选修了该门课程,反映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有56%的学生在选修该门课程前没有看过影视文学剧本,说明大学生影视文学鉴赏基础薄弱。想让他们学有所获,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进行一些积极的探索。

三、运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影视文学鉴赏课程教学创新途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根据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及影视文学鉴赏课程的特点,改变影视文学鉴赏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把以学生为中心传授知识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化等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优秀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而主动学习,主动地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对目前影视的热点进行评析,从“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主动、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组织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内涵做深入思考。

“看50部有质量的电影,会改变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影视作品的选择和定位是让任课老师头疼的问题,也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关键。

(1)多选择融入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一部影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影视文学作品听细读和品鉴人生命题。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又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满、完善。在影视文学鉴赏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艺术欣赏中体验成功,体验生命的尊严与高贵。

(2)关注新作品、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影讯。大学生喜欢追新求奇。影视文学相比其他文学类型而言非常年轻,演进过程迅速而充满活力。因此课堂教学在保证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感。密切关注当代电影的新动向、新作品,利用网络、电视和期刊,查阅相关资料,将最新的创作动态、影视信息及时告诉学生。这样能让学生及时把握影视文学发展趋势,加强危机意识,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依托世界大学城教学空间,拓展课程容量,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手段,充分依托“世界大学城”的教师个人教学空间,建立空间课程资源库,有效地丰富教学手段,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及时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嵌入式、Flash等技术和软件,通过打碎、集成、泛在、重组,将课件、案例、大量图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断用表格化教案进行整合,调用资源灵活、方便。这样,让鉴赏的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从而更便于引导学生学习。

课堂时间有限,而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改编拍成的影视剧往往长达120分钟甚至更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整播放,教师可以将上课涉及的作品全部上传至世界大学城个人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到教师空间学习,将“教学大纲”、“授课讲义”、“电子课件”、“课程视频”、“作业题库”、“影海拾贝”等课程资源网上共享,这样既能加大课程的容量,又方便组织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专题研究学习。

建立影视文学鉴赏学习群组,实现网上答疑、讨论、提交作业和论文,参加课程考试。学生通过影视文学的欣赏和评价,培养了他们的鉴别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影视文学鉴赏教学也从“听老师讲影视文学”真正转变为“鉴赏影视文学”。

4.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影视文学鉴赏中,案例教学法应用较多,课堂影视理论讲解与课外影片观摩构成主要教学环节。为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优秀影片,深刻理解电影所负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生内涵,在影视文学鉴赏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研究法等。

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当前的影视热点结合起来,布置一些专题,例如“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好莱坞科幻大片”等专题,组织学生分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对专题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形成总结报告,制作成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外电影做横向比较、将本土电影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透视文化的差异、传承和融合。

四、结语

面对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挑战,一线教师更应力求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寻找一条更加切合影视文学教学实际,并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经验,培养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龚金平.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公共影视课程的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1.

第10篇

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8期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班级授课制一直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这一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共性就是侧重于整齐划一的教育教学。在知识经济社会即将来临的时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多样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多样的劳动者,这样就要求现代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从受教育者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教育对象的人是富有个性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经说过:

因此,针对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针对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掌握快的班级进行知识的扩充,不局限于课本,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介绍给学生,扩宽其知识面;对掌握慢的班级主要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将授课班按学生水平、兴趣等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对不同小组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长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

二、创设主体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

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事实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学生个性亮点,注重学生情感发展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如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数学逻辑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强等等。因此形象地说,我们教师要配备两个镜子:显微镜--放大学生身上出现的一点点优点,放大学生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望远镜--看到学生身上的一点点天才成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发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只能采用分组等方式来实施有个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的个性化程度有一定

第11篇

目前,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以社区职业教育为主、以岭南文化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为特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技术转化平台、社区教育与服务示范中心和市民终身学习园地。学院积极把握IT类专业特点,立足IT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创业教育模式

学院信息技术系针对国内“高职IT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紧紧把握国内外高校IT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趋势,在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高职院校IT类专业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广东省内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系已有的创业成功案例,结合本校IT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IT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引入美国“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的创业思想和创业理念,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积极借鉴国内外各高校IT创业成功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归纳了适合省情、行情和校情的信息技术创业类型和创业项目,供学生学习研究。学院抓住IT类专业的特点,逐步改变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创业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将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育中,将创业基础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鼓励大学生张扬创业个性、发展创新思维,明确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学院结合实际项目运作,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创业机会,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发挥广州地域优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学院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区域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市场运行充满活力,有着良好的创业外部环境,同时,广东人所具备的独特人文精神也为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2012年,广东省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就包括支持“400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学院充分利用这些政策机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造、创业能力教育,努力培养创业型人才,为大学生未来的自主创业创造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IT类专业大学生从学院毕业后加入了自主创业行列,创业成功者不乏其人。

发挥IT专业特点,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

在当今很多企业“学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处于劣势地位,这使得高职学生更乐于自主创业,创业热情也更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高职院校IT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创业更具有先天优势。学院紧密围绕培养“高职院校IT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目标,按照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业素质,积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等活动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践,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并将其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创新创业的各类活动成果成为学生毕业学分认定的一部分,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

组建高职IT类专业创业团队。项目组成员作为创业实践项目的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创业团队的建设和运作,进一步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职创业模式。通过以上形式,学院形成了由学校、老师、学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积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学院结合现有课程体系,不断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将创业知识和创业教育渗透到日常课程教学中。通过开设IT创业类选修课程,建立“IT创新创业兴趣班”,逐步完善适合兴趣班的课程体系。

建立校外创业基地,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学院在强化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比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采取学用结合、项目实践、软件开发等教学形式,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使教学更具创造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增加创业教育考核比重,逐步建立了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学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材体系,先后开发了《.NET应用开发实训》省级精品培育课程,编写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和《.NET网站系统开发实训》等教材,主持完成了广东省教育厅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材建设研究》,获得通用题库管理与出卷平台V1.0和城职通即时通讯平台V1.0等两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先后完成“依托社会力量,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实践平台”“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双元制’模式在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应用研究”“德国职业教育中‘行为导向’型实践性教学策略的理论架构及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教学改革项目,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59-02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教课堂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1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到高等学校要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相互融合,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作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专业,要加快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步伐,特别是加强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要加强重点课建设工作和教育部要求高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双重背景下,进行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

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高等院校要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要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创设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

从教育发展规划上看,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把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逐步转换到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教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利用信息手段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国外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美国的基金公司分析员Salman Khan通过使用自己制作的视频课件为表弟补课获得成功,并创办了“Khan学院”。自2011年开始,这个非传统教学模式在全球受到欢迎,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关注与争论。目前美国每天有数十万学生晚上在家观看Khan学院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在课堂上跟教师请教遇到的问题。这与传统的“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让教师、课堂的角色产生了根本性变化。翻转课堂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国内的高校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对此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任帅对国外著名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从制作技术、课堂设计、团队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展现了国内高校的案例,引发了读者思考;[1]周意元对利用视频公开课辅助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2]孙文斌和林娟等人对大学生“网络公开课”的使用现状与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3,4]孙宏文等人对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5]山东工商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的范慧茜首先对英语国家名校网络公开课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了国内学生使用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现状,最后提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若干方法;[6]昝玉林对视频公开课的优缺点做了阐述。[7]

从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来看,普遍是对网络公开课展开研究,通常这些网络公开课是以一整节课为单位进行,这样应用到目前大学课堂的各门课程是比较困难的,而如果引入核心知识点视频,则可以把每堂课程分解为若干个核心知识点,便于在高校课堂中推广使用,也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真正地实施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

二、交通运输专业开展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核心知识点视频就是以每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体系为基础,以每个核心知识点为单位,聚焦新知识讲解,形式上强调该视频的独立化和片段化,便于学生用于网络预习和复习。有了核心知识点视频,可以使教学过程强调知识与思维的可视化和动态展示。如:教师查看知识点视频时,发现某个核心知识点的学生点击率特别高,则说明该核心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难点,需要课堂上重点强调或者引入讨论。

“交通运筹学”是交通运输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交通运筹学”是将交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归纳为抽象的数学模型,综合运用数学方法或计算机工具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相对抽象,计算方法较繁琐和枯燥,核心知识点较多,不便于记忆,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不易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物流技术”是交通运输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该课程教学应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管理流程中各种现代成熟技术的基本情况,理解物流运输技术、物流装卸技术、物流包装与仓储技术等在物流管理中的实际价值,同时掌握系统规划与物流配送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学习物流技术,学生对现代物流运作特点、组织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的优化技术(运输问题、选址问题、库存问题、货物配送问题等)和预测技术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些章节在考试中得分率也较低。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介入手段,可以对课程教学的内容结构、教学流程结构、师生互动结构进行优化与重构,从而带来新的教与学方式,因此交通运输专业以教学特点相似的“交通运筹学”和“物流技术”课程为代表,进行如下教学改革研究:

一是经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构建交通运输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交通运筹学”和“物流技术”的核心知识点体系。

二是依据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体系,制作“核心知识点模块”,并投放到课程建设网站,供学生课前下载学习,上课同教师讨论或者课后复习使用。

三是对某些重要的核心知识点,采用课前学习、课上讨论总结的方法,由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转变为有技术支持的学教授课模式,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进一步修改核心知识点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交流讨论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总结归纳能力和讨论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以适应工程类人才培养需求。

三、结语

网络技术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的内容结构、教学流程结构、师生互动结构进行了优化与重构,从而带来了新的教与学方式。利用网络技术提供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以及开放式教学环境和师生交流平台,有助于开展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发现式学习。

对交通运输专业的“交通运筹学”和“物流技术”两门课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建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体系和相应的核心知识点视频,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核心知识点的学习并与同学们讨论存在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成果将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并为其他专业和院校的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任帅.视频公开课改变学习方式[J].中国教育网络,2012,(3):55-58.

[2]周意元.利用视频公开课辅助数学课程教学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4):75-76.

[3]孙文斌.大学生“网络公开课”使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4]林娟,王玉明.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广州化工,2012,(15):237-238.

[5]孙宏文,戴闯,马丽娟.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探索,2013,(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