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零售业务工作计划

银行零售业务工作计划

时间:2023-02-20 21:00:52

银行零售业务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业务转型;动力;问题;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7-0021-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面临国民财富分配向居民部门倾斜,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和金融资产日益丰富的服务需求、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逆转、银行业竞争加剧带来信贷利差收窄、外资银行优势业务竞争等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使我国银行业普遍加快了业务转型的步伐,由以批发性的公司业务为中心,向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并重,零售业务优先发展的模式转型。2000年以来,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基本都提出了业务转型的战略,2000年初中国银行提出“大公司与大零售并重、以科技为依托”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开始实施《中国银行零售业务五年发展规划》;2004年招商银行提出要打造“零售银行”,并在上海市成立了第一个信用卡中心;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明确向投资者公布其战略转型方向,即“打造中国第一零售银行”等等。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动力的分析,剖析了我国银行业务转型中普遍存在的转型策略雷同、转型流程效率低下、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以人为本的零售文化和法律法规缺失等典型问题,提出了从制定完整的零售业务发展策略、健全零售业务规范、完善零售业务支持系统和制定实施新的零售业务人力规范的操作策略。

二、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动力

(一)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

1979年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稳定增长,国民生产总值(GDP)30年的平均增速达到9.8%①。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国民财富分配逐步向居民部门倾斜,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维持在13%左右,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同时,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日益丰富多元,储蓄、投资、消费等必须借助正规金融媒介的活动急剧增加,开始对各种金融资产和相关银行服务形成了长期稳定、高速增长的需求。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逆转融资方式,压缩了公司业务空间

随着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资本市场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领域。截至2008年末,我国直接融资比例已经提高至约30%,债券、股票、短期融资券、票据的融资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融资方式的逆转压缩了银行业公司信贷的占比,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逐步转向市场方式的融资途径,导致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占比的持续下降。

(三)银行业竞争促使公司业务的利差收窄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入了自主决定利率的时期,利率成为各银行市场与业务竞争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发展和融资模式的逆转,更加剧了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竞争。不仅压缩了公司信贷业务的规模,也压缩了公司业务的利差空间。此外,新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资本的要求也迫使我国银行业纷纷采取转型策略,期望以资本占用更低的零售业务发展取得更高的利润回报和资本回报。

(四)外资银行优势业务带来竞争压力

国际大型银行在20世纪初就基本完成了从批发向零售业务的转型,百余年来的实践累积了外资银行零售业务明显的优势。2002-2003年,JP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第一银行等大型银行集团零售业务的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度在60%以上,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零售业务所创利润分别占利润总额的69%和54.4%[1]。在我国开放银行业之后,外资银行不断以新颖的经营理念、繁多的金融产品、成熟的零售客户服务经验和高效的零售业务处理系统,大力争夺国内商业银行零售客户,尤其是带来丰厚利润的高端零售客户。

(五)网络、信息技术进步奠定了规模化、低成本、差异化零售业务的技术基础

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银行业为处理分散化、规模化、多元化的零售银行业务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系统工具。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可视电话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应用非常普遍,零售业务服务渠道的自动化、网络化趋势非常明显。据统计,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电子银行可降低50%的成本,而互联网系统则可降低88%的成本。互联网络、集成处理、大容量数据存储为大规模、差异化、多样化的零售业务处理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支持条件。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中的典型问题

尽管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提出了自己的业务转型战略,已陆续实施并开始取得不同的绩效,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转型策略和定位雷同、流程效率低下、风险控制薄弱、管理文化缺失和法律法规滞后等典型问题。

(一)转型策略和市场定位雷同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认识到转型策略对银行取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但其转型策略、客户定位基本雷同或者大同小异。主要是通过提高个人客户的贷款以提高个人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进行客户分类管理和差异服务,培养中高端零售业务客户群,针对VIP客户开发新的理财产品,为VIP客户增设更多理财中心和扩大专业理财顾问队伍,形成良好的个人金融服务品牌,以信用卡中心为主体,拓展信用卡业务。在方式上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突出集中客户经营度,以专业化的客户经理队伍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营销;二是提高高科技替代率,以先进的电子服务渠道替代人工,以降低成本;三是打造高中端客户体系,体现零售银行业务高中端客户的定位。

(二)转型流程效率低下,风险管理落后

随着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战略转型,沿用多年的传统银行内部管理组织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和客户的要求。公司治理机制中流程管理的效率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管理不到位、内控不严且环节多等,都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各种服务需求。原有模式难以适应集约化经营原则,其战线太长,组织机构臃肿,前、中、后台职能不清,不能很好地为营销、服务客户提供平台支持。同时,风险管理理念滞后,依然局限于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未确立“大风险管理”战略,全面风险管理和全员风险管理体系没有涵盖到银行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名员工。[2]资本对风险和效益的约束还没有到位,盲目扩张现象仍然存在,贷款风险监控和预警水平、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三)“以人为本”的零售银行文化缺失

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从业人员在服务观念、态度、业务、技术等方面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企业文化,而目前商业银行“官本位”文化依然严重,落实、发扬“以人为本”的零售银行管理文化任重道远。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性问题就是不能按照需求合理安排人员来完成所需的工作。一方面,中国目前缺乏足够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业务经理、专业人才来完成所需的零售业务服务,通常以行政级别来衡量“官位”大小、地位高低、待遇厚薄,而非专业素质、效率高低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人和事不匹配的问题非常严重,表面上看银行普通存在人员臃余的情况,但真正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人员却不多,真正合格的专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四)相关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法律法规滞后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零售业务来看,美国的商业银行接近60%的贷款是用于个人消费,而且这些信贷资产不良率不高,其主要得益于美国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比如《统一商法典》、《公平贷款机会法》、《社区再投资法》、《公平催收法》、《公平信用报告法》等。这些法案对于保护借款人、贷款人双方的权益及解决双方纠纷都有明确而详尽的阐述,对美国零售信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3]。

而我国相关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法律法规比较滞后。首先,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完善的关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保护的政策法规,也没有专门的信用法律;其次,我国还缺乏保护银行零售客户权益的法律法规,如零售客户信息披露法、个人贷款反歧视法等;再次,缺乏与具体银行零售业务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如有关信托、期货、投资基金等法律法规,以及专门针对银行零售业务操作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办法等;最后,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管理办法、具体业务运作的基本规范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极大的差距。

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操作策略

(一)制定完整的零售业务发展战略

在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上,首先,需要明确零售业务的发展思路。一是选择目标客户,按照“扩大零售客户范围、评估识别潜力客户、培育高端客户”的原则,发挥零售服务贴近客户、效率高、员工素质高的特点,在优化布局的网点中,维持大范围的较高层次的零售客户群体。通过客户经理判断和高效率的综合客户信息分析系统,识别更有未来潜力的客户,强化与客户的交流,推荐优化组合的零售产品方案,与客户共同成长和发展。二是识别业务优先性,应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理财(财富)业务、信用卡、财务咨询,通过这四类业务带动其他零售业务的发展。其次,零售业务发展战略需要明确零售业务发展目标。零售业务发展目标可以分成中长期的战略性目标和短期的战术性阶段目标。前者应该提出商业银行在10年内零售业务资产、收益规模和网点功能、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战略目标;后者可以采取年度计划的方式,明确必须达到的阶段性战术目标,包括主要零售业务的资产规模和份额、利润规模和份额、成本费用率、网点构成和分布要求、员工素质水平和业务支持系统的构成及功能要求。再次,零售业务发展战略需要制定阶段性的任务。阶段性任务应该是在近5年内实施的重点任务,这也是银行业务转型初期阶段的主要工作。对应于战术性目标的实现和操作,主要包括对客户需求的调查、潜在需求特点、零售业务调整在业务营销、网点布局、内部人员和设备分配、业务流程改造、业务支持系统开发、核算和激励调整等方面。最后,零售业务发展战略需要制定配套措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必须对现有的业务重点、服务产品、流程和业务支持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前台业务人员的理念、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进行更新改造,这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包括网点布局、营业厅内部安排、业务流程、人员配套、知识和技能准备、业务培训、风险控制、稽核监督方面。

(二)健全零售业务的规范

为确保系统的实施和效率,商业银行总行应该在零售发展规划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业务规范,以规范每一种零售业务的市场营销、网点布局、员工配备、标准流程、操作细节、服务要求、风险控制、事后监督、绩效评估、激励机制。通过业务规范来统一全行的业务操作、核算、监督和绩效考核流程,并用于指导不同发展阶段的业务分析、统计及完善业务细节。业务规范的制定应该立足于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真正起到统一业务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效率、创造最大的服务效益的作用,建立起零售业务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势力。

(三)完善零售业务支持系统

由于过去的零售业务简单、分散、自成一体,再加上产品和服务创新速度加快,因此急需对零售业务支持系统进行整合、集成,以便于在一个柜台上可以完成大多数零售业务的操作。业务支持系统应该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分布式、多用户、多层次结构,满足前后台分工明确,业务数据统一存取和维护,兼顾业务操作、统计分析、相互引用、信息、互为参考的功能。同时,从内容上看,零售业务支持系统必须集成前台的业务处理,后台的业务稽核、成本核算、绩效考核、数据分析和统计、决策支持、数据分类和存储、灾难备份等主要部分,并满足业务、稽核、成本、风险、统计、分析与决策等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需求。

(四)制定实施新的零售业务人力资源战略

零售业务范围、种类、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人员不仅在操作技能上,而且在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分析判断和经验方面,都可能存在许多的不适应。需要对操作和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技能、操作的培训。因此,制定和实施新的零售业务人力资源规范是必要的,其中应该规定相应业务人员基础知识的专业标准,相关业务的专业知识标准,相关操作的技能标准。对于已经在职的员工,还应该制定相应的业务培训计划,对相应的服务意识、客户分类知识、业务操作和综合服务技能进行培训,以满足多样性、差异性、特殊性的服务要求。

参考文献:

[1][英] 戴维•莫德(David Maude).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一)零售银行产品与服务高度综合化、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欧盟银行业为先导,国际银行业逐步过渡到全能银行制度,以不同形式的综合金融集团开展全面金融业务经营。全能银行制度复归在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体现是,银行通过多种渠道向客户交叉销售全面的银行、保险和资本市场产品与服务。

综合不同国家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的情况.现今的零售银行产品主要由类构成,依照复杂程度和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程度。从最简单和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小的基本帐户开始,然后依次是储蓄、保险(汽车、家户、债权人)、直接投资(股票、债券)、消费者贷款、信用卡、长期储蓄(人寿、养老、共同基金)和抵押贷款,基本覆盖了各金融领域的零售产品。这是零售银行产品与服务的综合化。

而零售银行产品的多样化则体现为每一大的产品类别下又有众多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需求的产品。例如在基本帐户类别下。一般都有至少7种以上针对不同人群的帐户类型。

与支票、现金卡、服务卡联结,通过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或ATM机具进入帐户,还根据开立帐户类型的不同获得程度不同的额外收益。以英国国民西敏寺银行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学生帐户为例,开立帐户后银行有学生顾问提供专门支持,能够免息透支,可获得无年度手续费的信用卡,并以特别优惠费率提供学生物品保险。对价值更高的帐户所提供的额外收益更多。

在这些产品中,属于保险和资本市场的产品主要由银行集团的保险子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生产,或是与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结成战略联盟,通过银行的分支网络销售。

此外,各种顾问、服务已经成为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包括投资顾问、私人银行顾问、财务规划顾问.还有股票交易服务、信托服务、个人税收服务、遗嘱和执行人服务以及地产管理服务等等。

(二)以基本帐户为先导大力推行产品的交叉销售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动因之一就是要向客户交叉销售金融产品,实现收入的最大化与单位固定成本的最小化,获得范围经济利益。

由此。以及为了克服市场局限取得收入增长,就需要银行进行交叉销售,增加向每个客户出售的产品的平均数量。

根据SchroderSalomonSmithBarney咨询公司对12个欧洲国家30000名零售银行客户进行的调查与研究,欧洲国家银行以基本帐户为基础向客户交叉销售产品,成效显著。在法国和挪威.客户在基本帐户之外平均持有的银行产品达到3.3个。表1显示了欧洲国家银行以基本帐户为基础向客户交叉销售不同产品的情况,由销售率(百名基本帐户持有者购买某种产品的客户的比率)表示。在七大类产品中,向基本帐户持有者销售存款性产品的业绩最好。欧洲12国平均的销售率为54.5%。比利时的销售率最高达到81%。向基本帐户持有者销售存款性产品业绩最好的银行KBC的销售率达到88%。但是对于直接投资产品、保险产品和消费者贷款产品,由于产品相对复杂、非银行专业性供应商的激烈竞争,交叉销售业绩总体上相对差一些。这三类产品的欧洲12国平均销售率都不到20%,直接投资产品仅为7.4%,但交叉销售这几种产品业绩最好的国家和银行的销售率都大大高于欧洲12国的平均水平。

(三)相对专业化经营具有独特竞争优势

虽然说当代国际银行业进入综合化、全能化经营时代。但是由于银行业市场的可竞争性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迫使零售银行机构根据环境的变化与自身的比较优势调整发展战略,重构业务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当代国际零售银行业目前正在形成许多不同的银行业务模式:全能银行、银行保险等综合化经营模式为主导,小市场(niche-market)经营者或单线(mono-line)经营者等专业化业务模式,以及零售银行产品专业加工商或制造商、分销商等模式各展风采。在综合化经营的大潮下,也有不少银行相信通过专业化能够做得更好。

20世纪90年代末。梅隆银行作为传统银行是美国第20位,但作为资产管理公司,根据所管理的资产排名是美国第7位和世界第11位。所以,该银行就审时度势,迅速把梅隆银行转变为梅隆金融集团公司,出售信用卡业务、抵押业务和ATM,任何缺少规模或容易受商业周期影响的业务都被扫地出门,某些单元甚至是赔本出售以便加快重新定位进程。目前,公司聚焦于投资服务、机构投资和私人银行业务,而收入主要来源于手续费。

Fifth-ThirdBancorp银行集团在美国金融服务控股集团中居第15位,该银行长期坚持银行实际上就是吸收存款再把钱贷出去的理念,而且一直紧紧围绕核心业务开展经营。同时,该银行无意扩大地理范围发展成美洲银行、花旗银行那样的巨型银行,而是专心于在开展经营的几个州提高市场份额。由于长期坚持“聚焦”经营。其收益保持近30年的持续增长,其中22年的增长率都高于10%,即使在2001年第4季度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其收益增长仍高达20%,被UBS认为是“行业中管理最好的”,SalomonSmithBarney咨询公司多次将该银行评为美国最佳银行。

二、分销渠道多元化及传统分支网点再造

(一)互联网分销渠道迅猛发展

多渠道分销战略是当今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在近些年的零售银行分销渠道发展中,网上银行渠道的发展尤其引人瞩目。

根据Unisys公司和GlobalFutureForum进行的第4次在线银行年度调查,2003年世界范围内互联网银行业务较2002年增加了19%。北美80%的银行提供网上银行服务,欧洲大银行中的47%和亚洲大银行中的66%提供这项服务。在所调查的全球400家大银行中,64%都提供在线银行业务,包括在线开户,出现了汇丰第一直达(FirstDirect)、ING直接银行这样经营非常成功的网上银行。进入新世纪以来,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新时代的网络银行更加务实。银行不是在互联网上生成具有虚拟帐户的虚拟银行,也不是把互联网银行作为一个孤立的产品,更不是把它作为银行分支网络的替代物。而是以实用代替了IT泡沫时期的浮华。其二是提供合适的产品。ING的直接银行1997年开始,已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这8个世界上最大而且是最成熟的银行业市场中经营,基本都已经实现了盈利。ING直接银行进入新市场的策略是只提供利率极有竞争性的储蓄帐户这一产品,产品简单,没有分级,不收任何手续费,对于客户使用帐户中的资金没有任何限制。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时服务。第三是通过帐单支付吸引并留住网上客户。电子帐单出票和支付(EBPP)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网络服务之一。波士顿咨询集团使用美国30家大银行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活跃的在线客户比平均的非在线客户的盈利性高33%,活跃的电子帐单支付客户的盈利性则要高98%:注册的第一年,银行从在线客户得到的收入就提高了20%。从在线帐单支付客户得到的收入提高了40%。一些银行采取奖励措施鼓励客户进行网上帐单支付,如JP摩根大通的网站,客户单笔帐单支付可获得5美元奖励,在线支付帐单3个月的客户可以获得最高150美元的奖励,2003年4月推出这项优惠后,不到1个月就吸引了2万多新的在线用户。

(二)传统分支网点再造

虽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新兴渠道蓬勃发展。但传统的物理分支网点在零售银行产品的各种分销渠道中仍然具有难以取代的地位,在渠道组合中执行着许多关键性的功能。国际著名咨询机构Datamonitor的研究显示,对于复杂零售产品的销售和收入创造,分支仍然是最重要的渠道,而且分支的重要性随产品的复杂性而提高,是售卖抵押贷款、人寿保险、投资和支票帐户的关键渠道。表2的数据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在多数发达国家,分支网点数量经历了多年的下降后已趋于稳定,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又开始增加。美国的银行分支网点数量更是增加迅猛,而且经过再造后的分支网点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1.分支业务模式重塑

其中心是把传统的“出纳网点”再造为产品销售中心和利润中心。首先是将多数交易性业务导向自助机具。将后台操作集中到后台处理中心,由此形成“无负载”分支,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员工数量。使分支网点可以专门交叉销售有利润的产品和附加服务。其次是银行分支员工由柜员转变为顾问型销售员。目前。多数银行的分支网点中,冠以客户顾问、客户服务官、业务经理、个人银行家、个人金融顾问或金融规划经理等等头衔的顾问销售员工,一般在分支员工总数中占到2/3以上。客户可以通过电话与银行分支预约顾问销售人员到客户家中或客户到银行面对面咨询。而银行的销售员工也在提供咨询的过程中实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这些具有专业经验的顾问型销售人员由于工作内容明确,积极性、主动性高,服务到位,有力地促进了分支及通过其他渠道的产品与服务销售。同时,一名销售人员接待一位客户后,就一直归该销售人员管理。有利于形成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关系。

2.改善分支内部分区设置

对分支内的每个功能区域划分精心布置、精心设计使分支的销售功能最大化。已成为标准的行业做法。再造网点的经典布置是三个分区:网点前端设数台多功能的ATM和其他自助机具。有可以直接登陆该银行网上银行的电脑.引导接待人员随时关注着客户的神态.根据客户要办理的业务引导向不同的区域,鼓励并帮助客户使用各种自助机具,遇到对机具陌生的客户就耐心地讲解辅导直到客户能自如使用。

诸如支取现金和支票存款这些交易尽可能由自助机具处理,目前占到全部柜员交易的65%;下一个分区是柜员区,柜员的数量减少。一般不处理复杂的业务,不进行交叉销售,交易速度非常快;最后一个分区是顾问或销售人员区,这个分区在一个分支内所占空间最大,每位顾问都有一个设备齐全的独立、私密空间,使客户感到安全踏实。通过这种分区设置既使各种自助渠道得到充分利用,减轻柜员压力,也使分支的产品与服务销售最大化。

3.内部环境的改造

除了服务,成功的银行分支还要有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环境,使客户在其中感到舒适,使员工能够有效率地操作。过去,分支的形象设计最注重的是安全性和坚固性。而现在,分支的形象设计更注重开放透明、便于沟通但又兼顾客户的私密,并能够吸引更多客户进入。所以,总的看,改造后的分支,色彩柔和明快,简洁大方,从地面到墙面再到房顶,色彩的变化都非常适合客户的视觉变化;柜台在保证安全性需要的前提下,通过色彩、造型设计改变以往的冰冷呆板形象:地面材料基本是柔和不光滑的材料,灯光既明亮又柔和温馨;各种产品宣传材料印刷精美,而且摆放极为整齐有序,客户可以随意取用。

目前分支环境改造中很流行的策略是将网点变成友好的邻家咖啡厅,以提高客户的停留时间和随意舒适感觉。一些银行自己经营咖啡厅。但多数银行都是寻找一个成熟品牌吸引客户和非客户。其中在世界各地有7000多家店的星巴克咖啡厅连锁吸引力最大,邀请星巴克的美国大银行有威尔斯法格,CharterOne以及Riggs。在英国,Abbey国民银行与Costa咖啡连锁店联姻。荷兰的ABNAmro最近也邀请了一家咖啡连锁店在其新开张的网点营业。

美国的华盛顿互助银行为分支改造专门进行了两年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客户对银行分支的喜好趣味。他们独辟蹊径,请曾经设计过迪斯尼故事的设计公司帮助创造新的环境。在其新改造的金融中心。引导接待人员手持康乃馨欢迎进入的客户,回答客户的问题、引导客户到适当的服务区。员工穿着随意为客户服务,音乐弥漫店堂。在开放的环境中更舒适地与客户沟通。希望独立地了解更多银行产品的客户可以使用触摸屏。还有专用电脑供客户浏览该银行的网站。设在角落的“WaMu儿童”游乐区中备有活动桌、书籍、游戏娃娃等等,大屏幕电视播放儿童节目录像,还有其他的屏幕供儿童做网络游戏。一些分支还专门有一个小卖店出售类似芭比娃娃的“超级柜员”玩偶和有华盛顿互助商标的商品,营造出宽松的零售环境。

华盛顿互助的分支创新得到了巨大回报,1993年。该行有228家金融中心,2004年达到1800家左右,存款以平均每年34%的速度增长,2002年的收入达到130亿美元,利润达到39亿美元。自2000年以来,其股票价格几乎提高了1倍多。

4.大力发展超市网点等新型分支网络

许多银行在分支再造中把新的分支网点开到客户脚步已经进入的地方,多数情况下是把银行网点开到超级市场,因为这里人群密集、流动量大。店内网点的优势是成本比传统网点低。实现盈利更快。据估计,到2003年,美国有8100家店内网点。占全部网点的10%左右,约600家银行在超级市场设有分支,威尔斯法格银行自己就有1000家左右。

5.分支管理方式的多样化

总体上。银行分支的业务经营自是不断扩大,银行总行与各分支形成中心-辐射式组织管理结构,总行是经营决策中心,信用资产审批中心,产品创新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和后勤服务中心.而分支是销售中心。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银行分支管理方式是特许经营。澳大利亚的澳新银行最近采用了特许经营这种方式,将其分支网络划分成100个独立经营的组团,每个组团有5~10个分支网点,由一个“迷你CEO”负责员工安排、营业时间、网点布置以及成本和收入目标等经营事项。CEO不购买特许权,但是要签订三年的工资合同,如果达到了收入和客户满意度目标有奖金。英国的Abbey国民银行也在进行银行分支特许经营的尝试。华盛顿互助特许经营模式是,分支管理当地化,根据当地需要配置员工和产品组合,当地经理40%的薪酬与业绩挂钩,不封顶。另一种新兴的分支管理方式是分支。在比利时有数千家小型、私人经营的零售店充当银行的分支网点,Dexia银行18%的零售存款和抵押贷款都是靠这些商获得的。而美国的一家地区性中型银行Bendigo银行则是让乡村组织成立自己的网点,作为该银行分支网点的一部分.当地投资者花钱成立分支网点,还要支付经营手续费,可以使用银行的后台系统并得到一部分利润。该行目前除了其自己品牌的分支,有105家社区银行分支网点。

三、以信息化和细分为基础进行客户价值管理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零售银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选择性明显增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由此促使越来越多的银行改变过去以产品为主导的经营战略,纷纷转向以客户关系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在客户中心的时代里,国际零售银行业普遍采用先进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这种管理系统旨在以庞大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为银行提供客户终身价值的信息,根据需求、行为、购买倾向和其他特征区分出现实客户和未来客户,以及现实客户的不同类型。分类进行维护管理,为银行提供了在不同市场、不同地域之间为客户关系定价和估算成本的能力。根据英国Accenture咨询公司2001年对英国和欧洲大陆银行所进行的客户关系管理(CRM)调查,90%的英国银行和95%的大陆银行都把CRM作为收入增长的优先问题。

KPMG和GoldmanSachs两家咨询公司在一项联合研究中将CRM:当作未来零售银行业领先者或落后者的一个关键特征。

在此以西班牙的BBVA银行为例说明当代国际零售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做法。英国的《国际零售银行家》杂志将这家银行奉为当代国际零售银行业运用CRM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典范,其四步客户管理程序在当代国际零售银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实践中非常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第一步是客户细分。建立一套基于内部单一平台的IT系统,覆盖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向客户销售的所有产品,记录、集中所有客户的全部交易信息。以这个客户信息数据库为基础。

把客户划分为不同的价值类别。这家银行把其客户划分为7个类别:(1)基本需求客户,拥有基本产品和服务,如拥有直接借记帐户、开立支票和帐单支付服务的客户;(2)交易性客户,活跃地使用信用卡以及基本的客户服务:(3)储蓄者,一般拥有基本的产品并持有定期存款或受担保的共同基金;(4)复杂客户,承受风险比较多,在储蓄者持有的产品之外,还拥有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5)投资者客户,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一般拥有股票或高收益产品;(6)借款人客户,除了交易还持有抵押贷款或消费者贷款;(7)富有客户,不仅从银行借款还持有高风险投资产品。

第二步是一对一价值管理。为吸引高价值客户,BBVA银行从现有的潜在客户中识别出潜在的高价值客户,并且设计出与每一个客户接触的策略,在正确的时机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以使客户关系的价值最大化。他们估计客户的生命期价值并画出158条有意义的价值开发途径。他们通过跟踪客户行为,识别客户管理的周期,把客户获得到第一年定为两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价值管理,最后是留存。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策略,把握交叉销售的时机。尤其是对那些与银行建立关系第一年的客户,开发出8种接近策略,将每一个新客户与100名类似的客户进行比较,然后对其资金状况、银行预期要获取的收益以及客户的风险厌恶程度和可能偏好的产品组合进行估计,设计出获得价值的战略,进行实施。

第三步是产品与渠道管理。BBVA银行根据客户进入银行的渠道决定什么产品销售给谁。在销售渠道上,一般是透过分支销售比较复杂、金额比较大的产品,而比较简单的产品如卡产品或保险则通过各种电子渠道。该银行还以CRM为基础,改善零售信贷定价机制。贷款的最低建议价格由资金成本决定,再加上信用风险利差,减去一定由可能的交叉销售机会所决定的金额。当地销售人员可以发放贷款的上限由分支经理的经验、既定地理区域内客户群的特征和分支的产品组合特征决定。销售人员可以收取高于建议水平的利率,但是要降低利率则需要区域中心的批准。在进行抵押贷款时。就通过客户细分以及根据抵押贷款指数对抵押贷款定价,提高了零售贷款利差。

第四步是形成一体化模式。银行客户管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模式,将客户分成需要通过大众化营销标定的客户与需要提供独特解决方案服务的客户。他们使用互联网为核心客户服务并向其交叉销售产品,用直接渠道尤其是电话营销等向低价值客户(不一定是不富裕而是对于银行而言价值比较低)销售低价值产品,而分支则用于向高价值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英国的LloydsTBS银行集团于2000~2002年投资7000万英镑建立新型CRM系统,形成基于客户价值和客户需求的综合性经营模式。

其客户观察系统(CustomerInsightSystem,CinS)能够对1600万客户中的每一位客户的当前价值进行监测,披露出每个客户对银行的价值、客户持有该银行的什么产品、银行与客户最近的接触、未来从该银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倾向,并根据客户当前和预期未来对银行的价值,对客户进行细分,形成了多达48个小部分,而在业务一线则被分类为高价值客户、高潜力客户、基础客户和核心客户。通过CRM的建立,从2000~2002年,这家银行每个客户持有的产品从2.3增加到2.8个.由于有1600万客户,每个客户多半个产品就能转化成大量的新增收入,已经成为客户盈利性提高的推动力量。

四、零售银行业务供应商的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与信息技术进步,为非银行机构进入零售银行业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打开了进入的途径。在整个欧洲和北美,提供零售银行业务的供应商种类繁多,非银行机构向零售银行业务的扩张十分迅猛,而且所提品的范围不断扩大,直接对各类银行机构在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传统主导地位构成威胁。这也是欧美各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形势下竞争日益激烈的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机构以外,抵押贷款银行、消费者金融供应商、专业抵押供应商、信用卡公司以及汽车金融公司等专业性金融机构发展历史相对长一些,而且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对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中的地位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有的已经在某些国家个别种类的零售银行业务中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起平坐,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的消费者金融专营商在这几个国家的消费者金融领域的地位与商业银行不相上下,信用卡公司在比利时和英国的信用卡领域占很大的份额.汽车金融公司在意大利和波兰的汽车融资领域是主力。

这是零售银行业务供应商多元化发展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更多的新兴供应商也参与到零售银行业务的竞争之中,提供广泛的零售银行产品(见表3)。

首先是各种原来根本不参与零售银行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零售银行业务中来。

例如。美林证券自1997年就开始从事抵押贷款业务,现在已经是全美主要的抵押贷款发起人之一。2003年又与著名的银行卡经营商MBNA达成协议,由后者为美林提供无担保信用卡的开发、市场营销和服务。由此,美林向其客户所提供的银行业产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个性化信贷和放款、借记卡和年金等等。使其全球私人客户部门摆脱了仅仅以投资为基础提品与服务的局面。

其次是邮政对零售银行业的挑战。世界各地.由于有广泛的分支网络以及复杂的IT基础设施.邮局利用其历史形成的网络向零售金融服务发展的趋势日益强劲,正在成为零售银行业的主要力量,而且是传统银行业一个潜在的强大竞争对手。英国皇家邮政的网络系统在欧洲是最大的,有17000个网点,触及3000万客户。目前,皇家邮政已经与爱尔兰银行结成联盟,销售广泛的邮局品牌产品,包括个人贷款、储蓄帐户、保险和抵押。意大利邮政局近年来也积极向零售银行业务拓展,成立了一家保险公司,利用网络销售保险,发行支付卡进入卡市场.2001年时就有2000台ATM,还发展电子商务,在柜台和网络销售共同基金,成立有自己的基金公司。

第三是各种产业性公司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巨头也把触角伸向零售银行业务。不仅提供汽车融资还提供其他零售银行业务。20世纪90年代初,大众汽车公司就已经设立银行开始向德国公众提供银行业服务。到2001年底已经有47万客户和48亿欧元的存款。BMW银行在2001年也已经有了25万客户和25亿欧元的存款,提供信用卡、储蓄计划和投资基金,希望成为其客户的第二银行,而且还进行海外扩张,如在美国、奥地利和英国的经营。戴姆勒克莱斯勒银行2002年下半年成为有直接银行服务的存款银行,这家公司的融资载体已经有30个分支,除了处理诸如汽车融资贷款这样的基本服务。还发行了戴姆勒克莱斯勒顾客信用卡,开展轿车储蓄业务、货币市场帐户和共同基金销售。福特汽车公司也参与零售银行业务,建立了福特金融公司。从1996年就开始营销货币市场帐户,还与其他保险公司合作提供汽车保险,与威尔斯法格银行合作提供抵押贷款服务。

第四,由于零售品牌的实力,低经营成本以及接触客户的有力途径,大型零售商正在成为全面零售金融服务的供应商。沃尔玛是世界最大的零售商,在美国有3300多家店铺,还有1100多家国际店铺,每周约有1亿人光顾其店铺。沃尔玛利用这种优势,把零售业低价战略的成功经验移植到金融服务.向金融服务业进军,提供信用卡、货币指令、货币转移和支票取现等金融服务。其金融服务的价格一般是对手供应商的一半左右,例如在支票提现中。它只收3美元,相当于典型交易价值的1%,而其对手都是3%到6%。由于其优异的品牌形象和低价格,在金融服务发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

英国Tesco连锁超市集团的Tesco个人金融(TPF)业务于1997年7月启动,起步阶段瞄准其非常成熟、非常成功的忠诚卡持有者,以高息储蓄存款为先导,在数月内就吸引了超过10亿英镑的存款,并逐步将产品的范围扩大到信用卡、个人贷款、抵押、人寿和非人寿保险以及共同基金和旅行货币等。到2002年,TPF已经有300万客户.相当于Tesco定期客户总数的1/3。作为Tesco这个英国最大而且最盈利的超市集团的一部分,TPF对集团利润的贡献也在逐年提高,2003年已经达到5%。同时Tesco超市连锁海外扩张的成功也为其金融业务的海外发展提供了空间,Tesco爱尔兰店已经开始提供信用卡和人寿保险。在泰国也开始提供信用卡,可能很快成为国际性零售银行服务供应商。

除Tesco之外,英国的其他几大超市连锁集团如Sainsbury''''s、Safeway、Morrison''''s、Boots、Marks&Spencer以及Asda等都开办了范围不同的零售银行业务,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

五、国际化全球化经营

长期以来,由于法律和规章壁垒,销售渠道的可得到性,市场竞争状况,征信体系建设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商业银行跨越国境开展国际化经营主要是以公司银行业务为主要内容。

零售银行业务的国际化经营则比较少。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性零售金融机构为扩大收入来源增强自身实力,纷纷以跨境并购设立境外子机构的方式开展跨国零售银行业务经营,形成零售银行业务国际化全球化经营的浪潮,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堪称史无前例。

资料来源:RetailBankerInternational,April4,2002.

199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以21亿美元收购美国美隆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形成进入美国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强有力基础。汇丰集团2002年末收购美国的消费者贷款银行家户国际(HouseholdInternational),家户国际是美国第银行卡发行银行、第二大第三方私人标牌卡发行商,通过这次收购汇丰集团增加了5300万客户,直逼花旗集团的全球性地位。荷兰ABN—AMRO集团1996年开始大举进行海外零售银行业务扩张,先后收购意大利第四大银行罗马银行、第银行安东维尼塔银行股权,使意大利成为其第四大母国市场:1997年收购标准联邦银行集团,现在已经成为美国芝加哥地区第二大银行集团;1998年,收购巴西的BancoReal银行,使ABN—ARMO获得了巴西零售银行业市场5%的份额,由此巴西成为ABN—ARMO的第三大母国市场。ABN—ARMO还在亚太地区进行扩张,先后于1998年收购泰国的亚洲银行,1999年在印度、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收购消费者银行业务。Nordea集团1995年以来通过对瑞典、芬兰、丹麦和挪威等北欧国家10多家零售银行合并收购,形成跨国区域性零售金融集团,在2001年,零售银行业务对集团利润的贡献率高达89%。此外,多家非银行零售银行产品供应商如GE消费者金融等,也不断向外扩张扩大其国际经营的地理范围,形成国际性乃至全球性经营网络。

随着零售银行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国际零售银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国际性、全球性零售银行业务赢家。根据《国际零售银行家》杂志2004年的统计与研究,在亚太地区,成功的国际性零售银行业务供应商主要有:花旗集团。汇丰集团,标准渣达银行,GE消费者金融.法国的Cetelem消费者金融公司,日本的AEON信贷,以及澳洲的ANZ银行等。在欧洲,成功的国际性零售银行业务供应商主要有:巴克莱卡品牌的所有者英国巴克莱银行,它是欧洲最大的信用卡发行商,已经扩张到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等多个欧洲国家。

其他的还有苏格兰皇家银行,GE消费者金融公司,美国MBNA,花旗集团,汇丰集团,美国运通,法国Cetelem等等。

资料来源:RetailBankerInternational,November27,2003.

成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竞争赢家的机构,一般是传统的跨国银行业务供应商,具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经验,能够在多个市场之间最优地配置其经验、技能和成本,尤其是卓越的创新能力。GE消费者金融的足迹遍及全球,在世界各主要信贷市场中都有其身影,产品范围无所不包,提供所有类型的消费者金融服务。其成功的经验在于营销的渠道广泛性,既利用丰富的经验直接面对消费者,也通过所收购的专业信贷公司进行销售,或是建立当地合资公司利用合资伙伴的渠道开展营销,还广泛建立市场营销伙伴关系。通过各种零售商、汽车经销商以及其他伙伴经销其产品和服务。

花旗银行德国子行业绩非常出色(收入/成本比率45%),最重要的一点是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时时比其对手领先一步。在德国本土银行开始讨论开放式金融之前很早,花旗就通过其“Citichoice”服务提供投资基金方面的独立服务。它在新世纪初推出的“Citybest”产品是一种完全整合的货币管理工具,使客户能够在线查看其完整的组合(基本帐户、信用卡、共同基金、年金或养老金计划),并无须任何手续费进行交易和支付,在德国零售银行客户中非常受欢迎。目前花旗德国子行已经在德国的资产管理、基本帐户和保险产品市场占1%-2%的市场份额,在消费者信贷市场占到8%的份额。花旗集团在2001年巨资收购墨西哥Banamex银行,推出一个被称为“万能帐户”的新产品,既可以作为储蓄帐户又可以作为转帐帐户使用,提供多样的产品和服务组合,使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生活方式随意进行产品的再设计,为墨西哥银行体系中的帐户概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第3篇

国内银行业界在谈到银行零售业务时,往往将其等同于零售银行(retail banking)、个人银行(personal banking)、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甚至有的将这三个概念混为一谈。

有的认为,私人银行就是贵宾理财业务;有的认为,零售业务不包括银行卡业务(国务院信息办提交的《“十五”期间国家信息化工作的初步考虑和2002年工作重点》)。从调查来看,国外关于零售银行、个人银行、消费者银行及私人银行和贵宾银行的定义很不相同。

国外的理解

国外关于零售银行、消费者银行、个人银行、私人银行的定义有明显差别。

零售银行

指银行或其它金融服务机构向个人、家庭、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由于各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客户需求、银行业自由度、银行性质、银行运作模式各不相同,不同银行对零售银行的理解差异很大,同一银行在不同阶段所指的零售银行也各不相同。例如:

自1998年以来,花旗银行把主要通过电话银行、柜员机提供的服务网络称为零售银行,属于二级部门。

法国第七大银行集团―法国商业银行的中高收入个人客户统一由私人银行部门管理,其余个人客户全部归零售银行管理。

本国排名第5位,世界排名第183位的韩国韩亚银行的零售业务包括:贷款中心、私人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储蓄业务,但不包括信用卡业务。该行认为,零售银行统一管理纯粹的居民业务,而信用卡业务还包括面向法人的公司卡业务,因此把信用卡部设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个人银行

指面向居民个人提供的存款、贷款、支付等全部金融服务,但不包括面向富豪的私人银行业务、法人企业服务。本国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20位的德国商业银行把全行业务分成零售业务和资产管理部、公司业务和投资银行部两个部门,其中零售业务和资产管理部主席由总行行长兼任,全部业务划分为个人银行业务系统、私人银行业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3部分;个人银行和私人银行强调市场营销,而资产管理则侧重于产品。

消费者银行

指向个人提供的存款(deposit)、支票账户(check account)、支付(payment)等业务。自1998年以来,花旗银行所指的消费者银行为一级集团,下辖5个二级部门:向单个消费者和年销售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工商企业贷款的银行业务部;卡类业务部;花旗金融业务部(消费金融业务和欧美日的以社区为基础的贷款业务);旅行者财产保险业务(个人财险、商业财险、政府财险);泛美金融服务(汽车和家庭财产险、共同基金、年金和零售贷款)。

要说明的是,花旗的零售银行部不属于消费者银行范围,它是与花旗全球证券服务、花旗电子商务相平级的新型市场集团。

私人银行

是向那些被认为有较高净值的个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但不包括由零售银行提供的服务。私人银行的客户多是那些拥有上千万净资产和数百万收入的富豪型顾客,客户的目的是避税、向海外投资、移民、继承或转移财产,多侧重于财富本身的安全性。私人银行具有资金规模巨大、隐密性、跨国转移性的特点。私人银行服务场所一般在高楼的顶端,外观也很普通。

贵宾理财

指营业网点有部分或全部区域的特色划分,内装修豪华,专门向存款或贷款达到规定标准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融资理财投资服务,目的是通过银行的专业理财优势,帮助客户获得资产增值收益,凸显客户的地位与尊容。

私人银行与贵宾理财的差别在于,私人银行的最低开户额往往在数百万美元以上,账户一般在海外,只有那些具有全球网络、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跨国金融巨头才有实力开展该项业务。目前,这些业务主要集中在有“保密天堂”之称的瑞士银行,或在“免税天堂”萨摩亚岛国注册的海外银行,以及美国的花旗、美林、大通,英国的汇丰银行等。而贵宾理财的最低开户额为数万或数十万美元,账户一般在国外,国内银行也能提供相关服务,详见下表。

零售业务的定义及分类

零售业务一词,最早起源于商业领域。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将零售业务的性质定义为:“零售包括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供其个人非商业性使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以此类推,零售业务不包括法人服务。但是,由于卡片等业务的客户对象是法人企业,而其实际使用权却有可能归个人,因此,零售业务又涵盖了部分公司法人业务。

另一方面,一些银行的公司业务部门还同时向法人、居民提供服务。在花旗银行,除上面讲到的新兴集团、消费者金融集团外,其它两个集团也向居民提供服务:一是公司和投资银行业务集团下属的所罗门・斯密斯・邦尼的私人客户业务向个人、中小规模企业提供综合性财务计划;二是全球投资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集团下属的3个部门,即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业务部(向富人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包括信托、结构性贷款、外汇交易、资产衍生品和个人资产管理)、花旗集团资产管理部(为不同层次的投资者提供共同基金、管理账户、投资组合)、旅行者人寿和年金业务(向客户提供人寿保险、个人和团体年金产品,制定退休安排和储备计划等)。

由此可见,客户对象的差异并不能区分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唯有客户需求所决定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才是区别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的主要工具。现在来看看国内的情况:

国内银行零售业务可定义为:

商业银行或以银行为主体构成的金融服务机构向居民个人、家庭、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活动统称银行零售业务,其中包括私人银行业务。

银行零售业务分类(按客户需要划分):

⑴ 零售银行业务:以负债、中间业务为主,包括存折、存单、账户、借记卡业务,向普通居民提供小额存款、取款、转账、缴费等传统的银行服务。

⑵ 消费信贷业务:以资产业务为主,指在消费者购买物品、服务时发放私人用途的贷款,主要面向收入较低或财富较少的中、下等中产阶级提供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等信贷产品。

⑶ 信用卡业务:不含借记卡业务,一般面向社会各阶层提供小额短期信贷、支付、转账业务,集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于一身。

⑷ 贵宾理财业务:属代客理财范畴,指向一般面向收入高或财富多的中产阶级以上者提供资产保值、增值服务,如股票、债券、结构性产品等。客户需到银行网点的贵宾理财室办理业务。一位客户经理要负责100名~200名客户。

⑸ 私人银行业务:属资产管理业务,一般面向新兴的富豪或家族性富豪权贵,提供专属、隐秘、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包括海外基金、信托基金、私募基金等,目的是帮助向海外转移财富、避税等。一位客户经理往往只向几人甚至1人提供全职服务。由于不少公司为富豪本人全资或控股,一些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等同于私人银行业务。

本文不对个人银行业务下定义,但把全部零售业务中扣除与法人相关业务的、仅与居民个人有关的银行业务统称为个人银行业务。

国内可重点发展的零售业务

根据上述零售业务的5种分类,预计未来几年内国内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如下:

只能放弃的高利润业务―私人银行业务 目前国内财富集中化趋势显著,亿元、百亿元富翁层出不穷,市场前景可观。但经营私人银行业务,在以下4方面对银行有严格要求: 具有在全球筹集、转移、运用资金的网络;具有高效配置基金、银行、保险、债券各产品的能力;具有随时响应客户需求的服务渠道;具有保护客户财富不受任何人侵犯的传统历史和现实政策。

因此,目前几乎全球的私人银行业务都被花旗等综合性全球金融寡头所垄断。虽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都已建有或收购了一些海外分支机构,但多为当地小银行而不是全球性银行,因而这些银行不具备开展私人银行所需的网络、技术、渠道、人才和政策优势,也谈不上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海外分支机构的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开展这项业务的难度就更大了。

需要巩固的传统业务―零售银行业务 从人的生命周期看,零售银行服务始自于人的青年期,并可以陪伴其终身,因此,一旦客户与银行建立了账户关系后,只要银行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后续的消费信贷、投资理财产品,就可以锁住客户,降低业务和客户的流失率。

零售银行与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主要依靠网点、ATM、手机、因特网等银行现有的服务渠道提供日常的金融服务,这正是国内银行的优势所在。国内银行可以通过优化流程设计、减少作业环节和程序,获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经济的能力。

可以重点发展的传统业务―消费信贷 从人的生命周期看,信贷产品始于人生的成长期,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按照教育贷款、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婚嫁贷款、旅游贷款、子女出生贷款、子女教育贷款、养老贷款的顺序客户。

住房信贷、汽车信贷是消费信贷的主要产品,能为银行带来较高的稳定收入流。作为中长期信贷产品,客户与银行的关系一旦建立后,将长期存在。由于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还款来自于客户在银行的存款账户、或借记账户、甚至是贷记账户,与网点、ATM等零售银行的服务渠道密切相关,因而也是国内银行的优势所在(当然,汽车信贷业务还将受到汽车制造商财务公司的冲击而受影响),有必要加强这项业务。应积极地把消费信贷业务与生产性贷款相结合,在全程参与的风险监控中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能力。

需要加强的业务―贵宾理财业务从人的生命周期看,贵宾理财始于人生成熟期,中小商业银行应利用全社会养老等保障能力差的有利时机,把投资理财方案的落脚点,定位于提高人退休后的养老、医疗、娱乐休闲的保障能力上,藉此开拓业务。

贵宾理财是居民个人财富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贵宾理财的要害在于:一是向客户提供收益率高的融资方案或投资理财方案以收取手续费;二是降低经营运作成本,提高获利能力,扩大代客理财的差价。这要求银行有较高的资金运作能力和畅通的资金运用渠道,具备通过多元化混业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甚至是全方位服务的能力。在我国现有的分业经营格局下,目前国内银行受到的限制颇多。因次,像工行、中行等一些拥有海外机构的银行,或是像中信、光大、招行、交行等有金融控股公司背景的银行,最有可能提供优质的投融资方案。

其它中小商业银行也有机会。它们除了可通过创新衍生金融产品以增强理财方案的供给能力外,还可通过调整业务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提高集约化经营力度,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以提高产出能力,扩大净利差。

建议大力发展的新兴业务―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适合于各个年龄阶层,开户后可以伴随到终身。因此,银行能以此为基础,向客户提供终身服务。此外,信用卡业务并不依赖于银行现有的网点等资源,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把循环信用利息和商品销售折扣收入作为信用卡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能够使建立在客户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市场营销、风险控制、标准化作业、客户服务之间的整合价值呈现最大化,使其应变能力达到最强化。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趋势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本文试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①。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常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容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如果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管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4.整合业务流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是这种渠道结构和同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大量的客户还没有实现渠道迁移,电子银行业务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美州银行2004年全年电子银行(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交易笔数为21.6亿,而营业网点交易笔数为10亿,仅占全部交易笔数的31.6%,远低于国内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网上银行服务,从而不断降低业务成本,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第5篇

银行零售业务是与银行对公业务、同业业务并列的三大核心业务,在经济“三期叠加”、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以及企业融资成本与风险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零售银行业务因其资本消耗低,发展迅猛,价值回报丰厚,被众多银行视为业务转型的重点发展方向。而营销管理作为零售银行获客、活客和粘客的重要抓手,与客户管理、产品管理、渠道管理充分结合,形成零售业务发展的基础性的核心能力,它在推动零售理财、零售信贷、财富管理和信用卡业务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些年,无论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城商行都不断加大资源投入,纷纷掀起一波以营销转型或精准营销为主题的项目建设,内容涵盖零售业务体系设计、组织设计、流程梳理与优化、数据分析模型、营销一体化平台建设等,使得营销管理在零售银行发展战略中重要位置越发突显。

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崛起,商业银行倍感压力,银行零售业务的不仅需要面临同业的竞争,也要面对来自互联网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冲击,银行营销管理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营销产品上,各个产品团队独立营销产品,尚不能站在客户角度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产品组合营销少;第二,在营销客户上,对客户分群不够细致,缺乏对客户完整、立体、动态的画像,客户洞察深度有限;第三,在营销手法上,一味强调销售产品,没有营销和场景思维,缺乏对客户投其所好的个性化产品推荐;第四,在营销渠道上,线上线下渠道无法协同,营销线索转介不畅,导致丧失很多营销机会;第五,在营销规划上,无专门牵头部门负责营销整体规划,缺乏长远体系化考虑,基本上是“走一步算一步”;第六,在营销设计上,无法做到考虑客户、产品、渠道匹配的最优化,容易造成“重复营销、过度营销”,导致营销资源浪费,客户体验差,收益无法最大化;第七,在营销过程上,碎片化严重,人工干预多,营销效率低下;第八,在营销评估上,缺乏对营销过程的完整记录,无法做到效果的定量化评估;第九,在营销管控上,没有多层次的营销管控体系,上级无法监控、指导、督促下级营销工作;最后,在营销经验上,只是个别人有丰富营销经验,营销团队培养慢,不能做到系统化营销话术提示和优秀经验分享。

大数据驱动精益化营销的发展趋势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零售银行要赢得持续发展的空间,需要建立起符合现代金融竞争要求的营销体系,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成熟,零售银行的营销理念也得到了加速发展,营销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营销决策数据化

精益化营销的核心在于营销的精准性,精准的客户需求分析、精准的市场细分与定位、精准的产品及服务组合以及精确的营销控制与考核。精准的本质在于营销决策用数据说话,例如领先银行通过建立客户细分、交叉销售、关联分析、流失预警、资金流向、客户关系网络等主题的分析,对客户进行深入洞察,通过决策模型的建立提高对营销决策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改变营销决策依靠专家经验或人为直觉,提升营销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满足全量客群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运用客户细分和客户画像技术,建立不同特征的客群,对全量客群进行统筹经营管理他们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游、医、玩等;转变银行“二八定律”传统的经营理念,只服务于20%的中高端客户;对于银行而言,既要服务好中高端客户,更要运用大数据的理念、依托强大科技能力服务好大众基础客户,更加关注“长尾”客户,通过提供差异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进行全量客户的经营。

营销介入时机不断前移

按照消费者决策机制理论,客户对产品购买通常经历需求创造、需求认知引导、寻找信息、评估选择、交易行动和体验评价这几个过程。传统上大部分银行介入营销时机多为评估选择和交易行动的阶段,采用数据库营销、事件式营销或是实时互动营销方式进行营销。随着场景金融时代的来临,领先银行通过打造泛金融生态圈或与场景入口的公司合作,开展异业联盟方式,在需求创造、需求引导、需求认知、寻找信息的阶段开展营销,使得营销介入时机更加前置化,营销变得更加生活化、场景化和有很强的代入感。

营销渠道全天候立体化

互联网时代下,满足客户“体验式、碎片化”要求的营销模式成为赢得客户的关键。商业银行通过全渠道营销,将传统线下渠道和线上电子渠道进行无缝衔接,构建“线上+线下、人工+电子、推送+互动”的立体化营销服务体系,实现全客户、全渠道、全产业的营销协作,以满足顾客理财、咨询和社交的综合体验,客户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将不被时间和空间限制,客户可以享受全程及时响应的全天候金融服务。

转型的致胜之道

为了抓住大数据时代给银行精益化营销带来的诸多创新机会,零售银行需要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借助创新的技术和先进工具,配备专业化资源以实现营销转型。

全面深入的客户洞察

多样性客户信息的整合是客户洞察的前提,客户多维度细分与立体生动的客户画像是客户洞察的基础,客户分析模型是客户洞察的核心,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多样性客户信息的整合是指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银行除自身拥有的客户人口特征数据、交易数据外,尽可能多地采集客户在各个渠道与银行交互的数据,包括客户在银行网站、手机银行的浏览、点击数据,客服中心的客户交互数据等,适时引入外部数据包括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运营商数据,以获取客户更多消费、社交和生活信息。

多维度客户分群按照分群目的和数量的不同,通常分为战略分群、策略分群、战术分群和一对一分群。例如战略分群多以客户价值、客户生命周期或辅之以地域维度进行划分,分群数量控制在6~20个之间;策略分群基于行业经验和业务分析经验划分,数量一般在15~100个之间,例如客群、养老金客群、纯信用卡客群、跨境客群、海淘妈妈客群等;战术分群基于数据聚类方法及客户标签库,通常针对特定的营销活动或具体业务场景专门划分,数量通常较多,如沉默存款群、成熟高端投资群、积极投资理财群等;而一对一分群是指把每个客户为一个群,通过实时分析每个客户的特征,做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荐的效果,达到最优的客户体验。再通过对细分客群进行人物画像,让业务人员更加直观、生动的理解分群结果,更有利于进行市场营销策略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

客户分析模型是对客户信息的深度运用,利用专业的分析平台或模型实验室构建面向特定客群特定场景的分析主题,包括:高比例存款高价值客户流失预测分析、客群留存率提升分析、ETC客户获客分析、资金净流出客户的资金流向分析、电子支付交易行为路径分析、零资产客户激活分析、特定产品响应率分析、客户关系网络分析等。举例来说净流出客户资金流向分析,其分析方法是通过梳理出客户资金获取的不同场景,如高存款、基金赎回、工资流入等,对流出客户进行多维度画像,抓取到群体特征;同时建立客户交易关系圈,将不同业务场景下的资金流出情况进行分析,识别资金回流强弱关系,找到潜在的高流失高价值流失客户进行精准营销。再比如ETC获客分析,其分析方法是通过分析客户针对车的消费行为如加油、保养,再结合运营商的数据分析用车情况,有针对性做营销活动精准获取ETC客户。

高效自动化的营销闭环

构建高效自动化的营销闭环一方面解决了大规模部署多渠道营销活动的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将营销策划人员从大量的多方沟通中解脱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营销活动设计以及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跟踪评估上。营销闭环包含分析洞察,活动设计,渠道执行和反馈评估四大环节,其难点在于实时地反馈渠道执行信息并进行多渠道的协同,以及对营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评估。

零售银行在营销闭环上面的投入将在四个方面获得卓越的提升,第一,营销活动数量。3~5人的营销团队每年手工完成大约30个营销活动,以一次性的临时活动居多;而营销自动化带来的效率提升能帮助团队完成100个以上的营销活动,并且大部分是周期性的固定活动。第二,营销活动部署时间。一个活动的设计部署周期从以往5~10天缩短到2~5天。第三,营销活动转化率。将客户洞察结果融合到营销中,通过不断优化,将客户转化率由过去的0.2%~4.8%提升到6.2%~18.7%。

增强银行全渠道的营销体验

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营销体验对于营销效果的提升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目前银行在渠道建设方面正由多渠道到全渠道方向发展,如何增强银行全渠道的营销体验是摆在银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个性化互动式触点营销、统一接触优化、O2O协同营销是提升全渠道营销体验的关键。

实现个性化互动式触点营销需要银行把握好每一次与客户接触的机会,如客户在网银登录,在手机银行上进行贷款计算器试算,向客服或大堂经理咨询产品情况等。根据客户接触银行各类渠道的特点,客户特征、接触历史、最新行为轨迹等,实时推荐适合最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与金融服务,让客户感觉“知我所知”甚至是“替我所想”。

银行优质客户往往是各个业务条线争相营销的对象,过于频繁的信息推送会让客户感觉到过度打扰,这就需要对全渠道下所有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客户接触优化机制,包括建立对接触频次、免打扰规则、活动优先级、容量控制规则、客户渠道偏好、产品最适化等规则的设定,采用优化算法选取最适合营销信息传递给客户,同时保证银行整体利益最大化。

一旦客户对营销的反馈信息在相应的渠道被获取,抽取其中的有效的反馈作为营销线索,使得营销线索在柜面、网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之间无损转介,实现O2O协同营销,为客户提供统一的接触体验,让客户感受到在与同一个银行而不是多个银行进行互动。

营销系统生态圈建设

在大数据驱动精益化营销中,客户数据的可靠性、分析数据的精准度、营销方案的合理性、用户接触优化能力以及渠道的执行力都影响着最终营销效果。成功的营销活动背后一定是由一套完整的“营销系统生态圈”来支撑,它主要包括大数据整合平台、营销数据集市、大数据分析引擎、营销流程自动化引擎、营销实时决策引擎、事件侦测引擎。营销生态一体化系统并非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银行现有的数据仓库、ECIF、ACRM、OCRM、ESB、各渠道系统、核心系统等相关系统在整体架构层面进行定位、分工、整合和衔接,发挥银行营销一体化生态的协同效应。

同时应不断汲取和整合创新的数字化营销方式,包括采用DMP技术实现数字化精准广告投放、优化搜索引擎(SEO)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社群营销等技术实现方式,形成一套完整数字化营销生态体系,达到“营销无所不在”直至“化营销为无形”的效果。

集约化的营销运营团队

目前国内多数零售银行以产品销售为导向,在总行、分行、支行的三级组织架构下,营销相关资源都下放到分支行层面,分支行承担营销考核指标,总行主要把握营销政策、营销考核指标的制定和营销资源的投放。按此模式开展营销业务暴露出诸多弊端,如分支行业务与数据分析结合的人才严重缺失,营销以个人经验为主导,分析人员在获得数据和信息受限,无法利用总行全面数据资源和分析资源等。

因此,总行应构建灵活、敏捷的营销分析和营销设计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数据分析专业技能和业务的结合能力。通过“小前台,大后台”的营销运营模式,发挥总行数据集中和分析能力优势,集约化管理零售客户数据、对客户深入洞察,并不断进行迭代和优化,全面提升营销效率和营销精准度。针对分支行的特色需求,在流程和系统功能上提供“绿色通道”,允许特色数据的导入和分析。

转型的路径选择

零售银行营销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志在高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营销转型。不能一味地追求先进大数据分析技术,而忽略银行自身基础条件和业务价值释放的匹配程度,可以将零售银行营销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

营销转型发展期

发展期注重营销转型体系基础性工作建设,体现在业务层面开展营销转型战略规划,在行里形成营销转型方向与思路的统一认识;在数据层面搭建营销数据集市,客户标签库和事件库的落地;在客户洞察层面,对客户进行多维度细分,对核心客群进行用户画像,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主题进行深入客户分析;系统层面建设自动化营销平台,打通典型几个营销渠道,开展营销方案试点工作将分析结果应用到营销当中评估营销活动的成效。

营销转型创新期

营销转型创新期在数据层面考虑营销数据集市的数据多样性整合能力的增强,补充行内非结构化数据;在客户洞察层面,对更多客群画像,对更多业务主题进行分析,持续满足零售银行对客户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在系统建设上,将更多的线上和线下的渠道打通,形成立体化的全渠道营销网络,引入实时决策引擎技术,实现个性化互动式营销,引入营销优化模块,实现客户统一接触优化,给客户带来更为优质体验;在组织建设上,实现专人对特定客群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比如养老客群、出国客群等。

营销转型超越期

第6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零售银行业务 市场结构 国际活跃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2-042-04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活跃银行经营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保持强劲优势的银行集团大多依托零售银行业务提升公司收入和利润,如花旗集团、美洲银行、富国银行、汇丰控股、标准渣打等大型银行集团的零售业务收入对总收入的贡献率都在60% 以上。

零售银行业务对收入和盈利的重要性日益为国内商业银行所重视,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均将零售银行业务作为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战略转型方向,导致零售银行业务领域的竞争显得非常激烈,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发生悄然变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市场的竞争态势

(一)人民币储蓄存款市场

在人民币存款市场,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体制隐含的国家信誉,历来具有高度垄断的特征。从人民币储蓄存款业务来看,2005年上半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为86.66%;到2006年6月份,集中度进一步攀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达到89.41%。按照市场结构理论,人民币存款市场的竞争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在第二集团,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是主要的追随者和竞争者。交行的这一期间,市场份额从3.57%增加到3.87%,增长了8.4%;处于同一竞争集团的招商银行,由于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定位清晰,市场份额从1.98%增加到2.34%,增长了18.2%。

(二)外币储蓄存款市场

由于政策性因素的延续,中行在外币存款市场享有绝对的优势,占到半壁江山。2005年6月末,中行的市场份额为51.93%,2006年6月末稍有下降,为50.75%;排名第二的为工商银行,位于第三集团的包括建行、农行、交行和招商银行等。

(三)个人信贷市场

个人信贷业务,主要包括个人按揭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消费贷款等业务,是商业银行零售资产业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零售业务主要的收入来源,理所当然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竞争的主战场。

在个人信贷市场,2006年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占到了全部市场份额的79.9%;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位于第二梯队。到6月份末,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下降为77.9%,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处于第二梯队的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市场份额都在稳步上升,其中,招商银行市场份额从3.58%增加到4.11%,增加了0.53个百分点,增幅达14.8%。交行的市场份额也在增加,增加了0.36个百分点,增幅为10.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度的下降和第二集团市场份额的上升,充分揭示了零售业务市场竞争激励程度的加剧。

二、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商业银行的强势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除了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有力挑战,外资银行的虎视眈眈更不容小觑。然而,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在对公业务方面积陷过深,向零售业务的战略转型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

(一)客户资源和渠道建设方面

1.客户信息资源开发落后

国有商业银行对现有客户资源的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陷,缺乏完备的个人客户档案和数据库,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较低层次。

目前,各大商业银行虽然实行了数据的大集中,但相当比重的客户资料不全面,仅显示帐号信息,缺乏关于客户价值的重要信息;更有相当比重的“睡眠”帐户,使得客户资源价值大打折扣。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使得根据完备信息进行的市场细分缺乏基础,对客户价值的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

2.客户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和招商、民生等零售业务发展较为迅猛的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低端客户的比重较高,客户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低端客户不仅挤占宝贵的柜面资源,贡献度较差,更为重要的是,低端客户的众多往往造成网点的嘈杂、吵闹、拥挤和长队等候,影响网点环境和服务形象,对高端客户产生较强的“挤出效应”。

出于社会责任和企业形象的考虑,对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强行设置门槛排挤低端客户,存在较大的声誉风险。如何通过渠道建设实现客户的分流,是业务模式转型的艰巨任务。

3.渠道建设比较落后

第一,网点布局不合理。表现为网点总体水平不高,低产网点占相当比重,且网点位置“冷、背、偏、差"的状况较严重。除了地段位置外,网点的落后还表现为功能和管理的落后,即资源利用率低,功能不齐全、管理不到位。这种状况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较为普遍。

第二,网点的工作效率较低。一是网点的营业时间安排不合理,比如中午一般是客流的高峰期,而银行往往因柜台服务人员轮流就餐,减少了营业窗口。其二,由于系统频频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业务操作的难度,柜面人员操作不熟练,导致柜面服务效率难以令人满意。

第三,自助渠道未能有效分流网点客户。据调查统计,客户虽然对自助银行的利用率较高,但并未有效分流营业网点的存取款业务。在营业网点受理的业务中,依然有近一半为存取款业务,自助银行有相当大的比重为查询业务。

(二)人力资源方面

一是零售业务从业人员总量不够。零售业务面对众多分散的个人客户和家庭,对营销和后续服务的要求较高,相对于对公业务而言,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目前已形成了庞大的营销团队,以项目经理的形式专攻零售目标客户的营销,并具有有效的业绩跟踪与管理机制。相比之下,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营销力量明显薄弱,人员配备不足已构成零售业务发展的瓶颈。

二是专业人员较为缺乏。银行零售产品功能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渗透了很强的金融专业知识,营销战略能否有效实施取决于营销人员的素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的队伍还未充分建立,基层营业网点大堂经理配备严重不足。

三是人力资源的激励措施不清晰。从微观上看,销售业绩的提升和对销售队伍的激励与考核管理密切相关。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以对公为主,对公业务人员有良好的职位晋升通道,但零售板块的客户经理管理缺乏明确的薪酬激励和晋升阶梯,导致零售业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受阻。

四是专业化的培训不到位。专业化的培训,是弥补现有专业人员稀缺的重要渠道。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也在培训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没有实现系统性、规范性。从培训内容看,重业务培训(即产品的运用和开发)轻服务培训(即服务标准、服务核心和服务技巧)的倾向明显。

(三)品牌特征不鲜明

从国际活跃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经验看,树立统一的强势品牌形象,对目标顾客的影响力度较大,是零售业务发展的重要策略。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的宣传和营销方面,一般以分行为主体,没有形成统一的影响策略。而各地庞大的分支机构往往由于人力资源、营销能力和财务能力的制约,营销力度和可持续性不够,使得品牌效应远未形成。

在国内竞争对手中,招商银行的品牌管理策略值得借鉴。招商银行不仅在各地展开强大、统一的宣传攻势,而且在品牌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贯性。招商银行2002年推出针对理财客户的“金葵花”品牌,延续至今,并编制了国内第一套反映都市高收入群体特征与理财投资倾向的指数――金葵花理财指数,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该品牌荣获了“中国首届杰出营销奖”银奖,并被媒体评选为国内银行业最知名理财品牌。

(四)业务结构不合理

整体上来讲,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任务还比较艰巨,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结构还不尽合理,缺乏收入增长的亮点。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高度依赖个贷业务,中间业务占比较低,个贷业务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零售板块的整体发展情况。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升级,上海、北京等城市的个人贷款业务受到很大的冲击。据上海银监局和央行上海总部2006年第三季度的信贷统计数据显示,本应是“放款高峰”的10月,上海房贷余额在第二轮负增长中减少3.77亿元。加之提前还贷压力的加大,贷款余额持续增长难以为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零售板块增长乏力。

(五)风险控制不完善

从保险公司叫停车贷险,到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121号文件),零售贷款的风险已引起各方关注。

以上海为例。2004年,上海中资银行房贷的平均不良率仅为0.1%,是各商业银行的最优资产。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政府对房市进行密集性的宏观调控,使得投资房产的风险骤增,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根据上海银监局的最新统计,2006年9月末上海房贷违约客户超过10000人,中资银行个人房贷的平均不良率已经上升到0.86%,比年初上升0.28%。这即意味着,两年多的时间,上海房贷的不良率上升了7倍多。

同时,为了促进个人消费贷款的快速增长,各银行都加强了对信用卡业务的营销力度。但在我国信用体系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下,信用卡业务的超常规发展则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韩国多家信用卡公司濒临破产的事例也为国内商业银行敲响了信用卡风险防范的警钟。

因此,在当前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房地产泡沫现象屡禁不止、新车价格持续快速下调的情况下,零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将是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个人贷款市场的集中度较高,进而对其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国际活跃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精细的客户信息和客户资源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领域一个突出方面就在于完备的个人客户档案和数据库。这种记录整合了银行各部门的个人客户资料并进行大规模集中的统一管理。通常具备年龄、生活(工作)地区、客户持有帐户类型、交易频率、交易金额等信息,用来分析和了解客户的生命周期、生活需求、社会阶层、偏好、消费习惯、资金运用习惯,并作为衡量客户价值、进行市场细分的重要标准。

比如,结合年龄和工作信息,汇丰将客户细分为类:初出茅庐,刚参加工作;事业刚起步;事业小有成就;中年富有;退休富有;退休不富有;学生;家庭主妇,并将其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事业小有成就和中年富有人群,次要对象定位于事业刚起步人群,对退休富有人群也提供一定服务。同时,针对交易特征和资产规模,又分别采取柜面咨询购买简单产品和由客户关系经理及财务策划经理专门服务两种营销模式。

(二)渠道的更新和功能创新

美国三大主流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中,只要是涉及零售银行的数据,美国银行都名列前茅。正因如此,美国银行屡屡获得英国《银行家》杂志等全球主流金融媒体的零售银行类奖项,被一致认为是当代全球最优秀的零售银行。

美国银行零售业务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其渠道建设具有直接联系。从2004年开始,美国银行回归国内市场,实施了一项叫做“金融中心(Banking Center)”战略的举措,全面改组国内的分支机构。具体包括下列措施:

扩大营业面积。将过去典型的分行面积扩大1.5倍以上,给客户提供更加宽敞舒适的环境;增加服务设施。金融中心拥有可以接入金融新闻网络的电视机、允许即时登录互联网查询账户的电脑、宽敞的空间和门旁的“迎送者”,给客户提供“超值”服务;改变员工形象。将过去仅仅坐在柜台内办公而难以与客户直接沟通的“行员”转变成“金融服务助理”,增强与客户的接触,提高亲和力;延长营业时间,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

在实行金融中心战略后,到2004年年底,美国银行在国内的分支机构涉及29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经营网点即金融中心达到5885 家,且网络银行业务最为完善,拥有全美16771台ATM机和1240万网络用户,交易规模和利润均实现大幅度增长,效果非常显著。

(三)强大的技术支撑

在美国本土市场,花旗银行渠道建设的力度虽然逊于美国银行,但在技术创新方面,花旗银行却是无可争议的市场领先者。

花旗银行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在金融零售业中的关键作用。当花旗首次引入“顾客自动存取终端机”(CAT)时,整个银行业还普遍认为顾客是绝不会放弃热情周到、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或业务服务。然而,不久公众便发现,机器比银行里绝大多数的出纳员更友好、更便捷,甚至在发生恶劣的自然灾害情况下也不耽误工作。1978年袭击纽约的特大暴风雪将整个城市陷入瘫痪,所有的银行分支机构都被迫停业,但花旗银行的CAT仍在工作。花旗银行提出的“花旗永不休息”的口号在上百万的纽约人面前变成了现实。

当其他银行开始全面采用ATM时,花旗银行又通过使机器拥有帮助顾客进行各种财务管理的附加服务,如CDS、共同基金、打印支付帐单和信用卡明细,甚至购买股票等,使自己始终在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花旗银行最新的顾客终端设备甚至可以帮助顾客制定财务计划。

如今,花旗银行在41个国家通过1200个分支机构为2000万客户提供服务,CAT在28个国家实现了全球联网,同时还可以经由电话银行经办业务,且所有业务都可以用多种语言办理。花旗银行的顾客可以在全球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办理业务。市场营销策略与新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花旗银行成为唯一的全球性消费者银行。

(四)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零售业务领域,产品营销能力居于核心地位,对营销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汇丰银行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制度和激励制度值得借鉴:

为了提高零售领域相关人员的技能,汇丰有一套系统化的培训课程。除了销售技能培训外,汇丰特别重视理财能力、财富管理能力的培养,这和其为客户定位及综合金融服务战略是一致的。除了内部培训外,汇丰还通过外部进修鼓励更多的人获得各种国际性的专业资格证书,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同时,汇丰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激励考核系统,包括:

明确晋升通道:使每个销售人员都有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乐于为公司服务,提升忠诚度;多种奖励计划:如营销奖典礼,表现最优秀的营销员及团队有机会获得奖励、参加国际性的营销会议及进行海外交流等;激励性的报酬机制:销售人员实行底薪+销售提成的报酬制度,且销售提出的评估基础包括销售数量、销售品质、服务水平和销售活动成功比率四个方面。评估数量与质量的并重,避免了纯业绩导向下的业务品质问题。

(五)智能化的风险管理

荷兰银行的风险管理比较创新,有两点值得借鉴:

第一,设计、开发较为完善的个人信贷信息评估系统,建立违约数据库,为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系统保障;第二,经营数据能及时转化为管理数据。荷兰银行的零售风险管理系统中有一套比较开放的前、中、后台的处理程序。前台信贷业务操作人员所关心的三个数据是“信贷限额”、“违约率”、“已发生的违约率”。这些数据通过嵌入到相关的信贷操作软件,及时给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中、后台业务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旦发现有风险苗头,系统就能自动做出风险预警,前台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四、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营销战略和服务标准,加大品牌营销力度

在当前各银行抢占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营销力度的薄弱往往导致市场份额的丧失。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比较庞大,建议总行层面建立统一的营销战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营销重点,并建立一支专业的营销队伍,分派到各分行,协助分行在当地进行营销和宣传。在营销战略的设计和规划方面,要考虑到全行品牌和服务的延续性。另外,从提升品牌形象、提高服务质量的角度看,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对推进零售业务的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大对零售业务的资源投入

在转型初期,零售业务拓展是一项高投入、高成本的战略计划,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快对零售业务的资源倾斜。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投入

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人员总量和人员结构的调整两方面。

一方面需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计划,建立规范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愿景激励,留住高素质人才;

另外,要加大对营销队伍的人员投入,充实一线营销队伍。总行层面,为了配合统一的营销战略,需要建立专业化的营销队伍。

同时,针对现有人员总量和人员结构方面的矛盾,需要汲取世界先进的培训经验和培训模式,建立专业化的培训制度,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等基础培训工作,迫在眉睫。

2.财务资源的倾斜

借鉴国外零售业务发展的经验,对现有渠道进行改造,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财务资源倾斜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网点的改造和自助设备的投入。在国内银行中,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零售业务迅猛的发展趋势和其投入是分不开的。民生银行零售业务的资产,在2003年上半年只占3%,到2005年底已增至11.5%,资产比率猛增,意味着一年多以来民生银行对零售业务的巨大投入。截止2006 年3月底,民生银行在全国增设了390家自助银行,以每家成本150万元计,已是5.85亿元。2004年招商银行仅在一个省会城市分行,一年内就设立了二十余家自助银行,在该城市金融业内曾掀起了一股冲击波,其成效也非常卓著。如今,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收入已占到其全部收入的40%,是国内唯一一家名副其实的零售银行。

另外,实施统一的营销战略,需要配套的营销费用、广告费用和人员推广费的投入。

3.信息资源的管理

银行的信息资源包括客户信息、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产品创新和市场策略的推广非常重要。

第一,建立完备的客户信息和客户档案。远程渠道的兴起,对客户信息的综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客户信息的全面、完整,并要求各渠道的信息资源可以集中调度。比如,客户在分支行咨询,银行就可以在网上提出信用授予。甚至,当一个客户通过银行网站搜索或拨入呼叫中心询问抵押贷款利率信息时,分支行就可得到通知,调用相应的客户信息给出其适用的利率信息。

第二,设立有效的产品和市场信息传递机制。分支机构位于消费者终端,是信息搜集的主体。应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分行发现信息,提供信息,定期向总行传递产品和市场方面的信息,由总行再向各分行进行介绍和推广,降低创新的成本。

第三,建立常规性的晨会制度,加强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内部的信息交流,不仅是内部工作人员的一种相互培训,而且构成一种隐性激励,对员工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优化网点布局和功能

具体来讲,对网点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对现有网点的布局进行重新调整。撤迁低效益的网点,按照市场态势合理选设新的网点。

第二,大力发展零售网点。零售网点可分为两类:一类在社区,以自助银行为主。在初期可根据社区情况配备1-2个工作人员,提供自助服务的引导和帮助。另一类为带理财服务区的零售网点。该类功能齐全的零售网点,对于服务高端客户,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第三,人员培训。网点改造会带来柜面人员的节约,需要对人员的岗位进行重新调整和设计,抽调人员充实到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位置,可以有效缓解现有人手严重不足的状况。

(四)IT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从世界范围看,远程电子渠道的兴起是一个趋势。渠道建设的落后将直接导致我国银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失去应有的地位。加强IT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创立有竞争力的远程销售和服务系统,向特定消费者群体提供独特而协调的多渠道体验,是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重要利器。

同时,针对电子网络服务还没有普遍被顾客接受的情况,需要采取相应手段对顾客进行引导、帮助,并积极回应顾客的要求,根据客户的反馈意见改进系统操作的细节,以增强远程服务系统的竞争力。

(五)加大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

从国有银行的上市过程来看,提升品牌形象,提高零售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初衷。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零售业务领域,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可以从以下层面展开:

1.合作开发新的零售产品。外资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强,可以在QDII产品、外汇产品、信用卡产品、汽车金融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

2.借鉴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由于我国零售业务起步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还处于原始阶段,战略投资者在零售业务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是加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

3.培训项目的开发。外资银行一般在内训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人员结构和人员总量的双重制约,通过培训解决人员的瓶颈,需要系统化的培训。合作双方可以互换员工进行业务交流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素质。

第7篇

零售业进入银行业的尝试与障碍

沃尔玛进入银行业的企图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沃尔玛就展开了全方位的攻势,准备成立一家全功能银行,但由于遭遇到了多方面的抵制而未能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2005年,沃尔玛放低要求,准备通过收购美国犹他州一家实业贷款公司,进入贷款领域,也未能成功。沃尔玛最近的成功“突破”可能得益于严重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独立企业联合会的调查表明,在2009年申请贷款的小企业中,只有一半企业得到了其所需要的贷款,而2005年前后,这一比例高达90%。不过,沃尔玛此次“突破”,一是仅为“试验”,即并非全面展开;二是仅为“在线”,即不接受面对面的申请,没有信贷员与借款人面对面的讨论;三是仅为“合作”,并非表明沃尔玛获得了金融牌照;四是仅为贷款,未能涉及反映银行业核心特征的存款业务;五是仅为对其小企业会员发放贷款,而贷款对象中没有包括在数量上大得多的消费者。因此,我们还不能认为沃尔玛已经成功进入了银行业。或许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这实际上是沃尔玛放弃正式进入银行业的打算的一种表现。

华润集团成功收购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似乎应该被视为中国所有“成功”企业希望进入银行业的成功案例之一。但这一案例并不新鲜,十多年以前,刘永好(新希望集团)就已经成了中国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实际上,几乎所有拥有相应实力的企业(或个人)都想开一家自己的银行,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为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这一非对称的利率管制结构,使银行业拥有了法定的最低利差,再加上中国政府提供的免费的隐含存款保险以及总体上供不应求的贷款供求格局,使一张银行执照相当于是一张赚钱执照。虽然零售业与银行业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两者的结合确实能带来很大的互补优势,但与银行业存在这种互补的并不仅仅限于零售业。2009年与华润一起竞购珠海市商业银行的另外三家企业都不是零售企业,而是中石油、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

零售业“大举进军”银行业面临着很多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监管要求和公平竞争担忧。各国监管当局都试图保持工商业务与银行业务的分离,即保证工商企业不会通过控制银行而将其实业经营损失转移到银行上,从而危及银行体系,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从竞争角度来看,沃尔玛的成本领先战略清晰而众所周知,而这一战略的基础是它对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控制力。如果沃尔玛获得银行业牌照,一方面会进一步增强其对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又可能挤垮大量目前正从事银行业务的银行,两方面的共同结果可能使得零售业和银行业的公平竞争都受到严重威胁。

银行业向零售银行业的战略转移

虽然零售业进人银行业仍困难重重,但银行业似乎已经迈进了零售时代:几乎所有银行都将战略重心从批发业务转向了零售业务。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很早就打出了零售牌,几乎所有城市商业银行都在“市民银行”的口号下将市民作为最重要的客户群。

从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来看,零售业务受到国内外商业银行的重视是必然的,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个人手中。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必然导致银行业务重心的重大变化。其次,个人对于银行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是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的外在表现和必然要求。比如通过借贷提高生活品质,通过保险保障等提高生活稳定性等等。第三,相对于批发业务来说,零售业务的价格弹性要小得多。银行只要成功吸引了一个零售客户,继续留住这个客户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成本相对较低。同时,零售客户的需求是长期性的,只要银行能够提供足够的产品,这个客户可能一生都在为银行带来收入和利润。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获得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的渠道越来越多,其谈判能力越来越强,价格弹性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期来看,银行从事零售业务的利润率要高于批发业务。

从业务类型来看,银行的零售业务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银行服务,包括存取款、汇兑结算等;一类是增值银行服务,主要是以理财规划为基础的综合理财服务,即银行在充分了解客户信息的基础上,完全针对客户的具体需要制定一个综合性的理财计划,然后帮助客户来实施这一计划。基本银行服务,属于劳务型的服务,侧重于硬件,客户对这类服务的需求,主要是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增值银行服务,则属于智力型服务,侧重于软件,客户对这类服务的需求,其核心是对银行服务专业性、可靠性的绝对信任。很显然,这两类服务的利润率是不同的,基本银行服务的利润率要远低于增值银行服务的利润率。

通常认为,零售业进入银行业的有利条件之一是基于众多零售网点和广大客户群的“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也就是说,零售业进入银行业的优势将主要限于前述基本银行业务,并不能延伸至增值银行服务,但零售银行业的核心和关键正在于后者,而前者则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而逐渐被自动化技术(如电话银行、移动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所替代。也就是说,零售业相对于银行业的传统优势已经越来越小。这一点说明,零售业实际上并不具备大举进入银行业的独特优势。

向零售业学习的零售银行业

在将战略重心转向零售业务的过程中,银行业也在向零售业学习,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例子是,明确将沃尔玛作为自己学习榜样的美国富国银行。在2010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千家银行大排名中,富国银行按核心资本居全球第六位、美国第四位。富国银行2008年12月31日完成对当时在美国排名第六位的美联银行的并购,显示出富国银行在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中,不仅所受直接影响很小,而且还能抓住机会,进一步扩大规模,富国银行将这归功于其成功的商业模式,而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从沃尔玛那里学到的交叉销售。

富国银行的统计表明,在2000-2009年新销售的产品中,老客户再次购买(相同产品)和交叉购买(不同产品)所占的比例超过了80%。富国

银行还进行了详细的利润核算,得出了如下结论:如果一个消费者客户只从银行购买两个产品,银行每年能从该客户身上赚取224美元的净利润,而如果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达到9个或以上,银行每年就能赚934美元;如果一家企业客户购买3个银行产品,银行每年所获净利润是5000美元,而如果客户购买产品达到14个,那么,银行每年所获利润就将增长56倍,达到28.5万美元。

正是基于上述数据,富国银行确立了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客户关系为核心的经营战略:战略愿景是“满足客户在金融方面的所有需求”,战略目标是“赢得客户100%的业务”,即只要客户购买金融产品,就要争取使客户从富国银行购买。客户的金融需求当然是多方面的。为此,富国银行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实现产品多元化的口号,力图使其成为一家能够提供客户所需要任何产品的、“百货超市”式的全能金融机构:“我们不是一家银行,而是一家金融服务公司。”

产品的多元化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虽然富国银行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产品,但是,富国银行多元化的程度即使再高,也不可能自己提供市场上所出现的、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一切产品。同时,客户希望金融产品的提供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要能够在住宅附近的ATM上随时提取现金,要能够在任何商场和消费场所刷卡购物、消费,要能够坐在家里或在旅游途中通过网络或电话办理银行业务……

为了解决“不可能提供一切产品”以及客户对产品提供方式的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富国银行在产品多元化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拥有自的营销渠道”的策略。由此,富国银行将沃尔玛确定为自己的学习榜样。2009年底,富国银行在美国境内拥有的银行营业网点数量达到1万家,而同期沃尔玛在全球15个国家(包括中国)所开设的零售店加起来电只有8400家。除此之外,富国银行还拥有1.2万台ATM,每年接听客户电话超过5亿人次的电话银行系统,以及客户访问量和交易量在美国居于第一位的网上银行(1.7亿活跃用户)。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前景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各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世界几大著名的商业银行中其零售银行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占银行利润总额的比重均超过40%。零售银行业务以其较高的利润率、较低的风险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青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 头强劲,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块业务,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比较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最早出现于商业领域,根据科特勒教授对零售业务的定义,“零售业务是指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包括供最终消费者个人在非商业性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顾名思义,零售业务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零售银行业务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商业银行为应对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而产生,并随着商业银行顾客对银行服务的新要求而在、品种上不断创新。目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范围已由最初以个人信贷为主逐步拓展到包括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等多个领域等。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以银行卡业务为例,自1979年10月银行开始代理国外信用卡业务,并于1985年6月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银行卡业务从无到有,从单一到集中,从各自为政到联网发行,功能不断完善。截至2002年2月底,我国各类银行累计已发卡4.8亿张,其中信用卡300万张。银行卡的发卡量连续三年递增64%,交易额递增76%。但总的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行尤其是信用卡发行在数量和功能、使用便利度等方面仍较为落后,除一些大中城市的大商场、酒店、宾馆之外,持卡消费仍未普及,银行卡更多的是作为方便个人提现的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近两年住房信贷业务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住房抵押贷款5598亿元,占同期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6.9%,其中2001年当年新增2282亿元,占银行各项贷款新增额 的21.54%;累计发放汽车消费贷款700亿元,并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住房和汽车正成为拉动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的两大支点。此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教育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不限用途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创新也不断增加,零售银行业务正成为21世纪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外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服务业领域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大,外资银行纷踏至来,在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和业务品种创新等方面展开了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但受我国金融业开放时间表的限制,目前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方面仍受到诸多限制,要想在全方位的展开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仍存在一定难度。国内商业银行要尽快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开拓新的业务,而零售银行业务目前正受到各方重视,特别是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等零售业务方面具有很成熟的技术和客户服务手段,将成为未来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利润点的重要阵地。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拓展利润空间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入世效应的逐步显现,金融业服务领域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在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因受金融业开放时间和范围的,在银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商业银行营业范围将不断放宽,竞争将更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削弱,因此,要维持目前的竞争格局,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创新业务品种,转移业务重点,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首选。二是与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2002年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出现0.8%的负增长。为拉动内需,中央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其中许多城市已将房地产、汽车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持产业。

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现实条件来看,目前已具备了一些初步的条件:

一是房地产、汽车成为近几年中国百姓的消费热点。尽管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关于泡沫的警告,但仍有专家预测可能短期内还不会出现。而汽车消费则将逐步取代房地产成为新一轮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7个城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基本释放,城镇居民有74%的人拥有了住房,而对汽车的需求则有所上升。目前,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如此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将为汽车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撑。而在信用卡发行的前景中,目前我国具备申请信用卡的人数已达到5000万以上,目前,我国发达国家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港台地区也在3张以上,如果我国以每人拥有卡2张,信用卡市场的发行量至少在1亿张。

二是银行利润正受到空间上的限制,现有银行资源的整合。目前,银行在利用存贷差获取利润的空间正受到挑战,金融过剩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 元,贷款 元,为保持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信贷人员“惜贷”现象严重。汽车消费信贷的竞争也会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后,汽车消费信贷的逐步开放,国外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公司的进入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竞争加剧,2000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利润占通用汽车公司总利润的36%,福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占20%以上。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范围和营业网点上具有一定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共有 家,其中

营业网点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而我国商业银行 在零售银行的业务载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银行的发展,这条优势将会逐步丧失。四是零售银行业务正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都已开展了零售银行业务,如房地产、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理财等等,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得到重视,许多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已决定成立个人零售银行,进行独立核算,成为我国银行业开拓个人零售银行业务的先行一步,计划将零售银行业务所占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第十届一次会议上,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

三、对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几点建议

(1)加快构建诚信体系,倡导个人诚信消费观念。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最终消费者,这类群体具有人数多、分散化特点。,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时,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等方式,减少房贷或汽车贷款等风险,但由于房地产和汽车均容易受外部市场环境的,价值容易变化,特别是汽车等抵押品更容易因毁损而缺失,对银行零售贷款构成不安全因素。因此,除了加强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操作方式外,还必须要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制度,要联合各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如工商、法院、公安、社会评估机构等组建联合个人诚信评估机构,解决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目前,上海在这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受信息渠道、信息来源的制约,诚信体系的信息量过小,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工商、法院、质检等部门的信息仍未完全涵盖进来。截止2003年3月3日,上海资信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入库人数已突破300万,从而为商业银行推行信用卡也提供良好的基础。

(2)进行银行业务分块功能调整,探索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分公司业务、金融同业业务和个人零售业务三大块,业务采用统一核算做大账的形式,这与外资银行普遍采用的耽搁产品单独核算做小账的做法具有很大差别。采用做大账方式使零售银行业务的成本和收益难以在财务报表上直接体现出来,所以需要通过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让零售业务自成体系、单独考核,将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的规模化、专业化运作,并有利于提高整体行业的水平。

(3)积极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品种创新,不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竞争虽尚未达到公司业务市场竞争那样激烈,但面对这一新型的利润增长点,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都在抓紧开展业务品种 创新,如最近出现的个人委托贷款、股票质押贷款、房地产证券化试点等等。而随着的广泛和商务的普遍开展,一些新的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将会不断开创出来,谁的业务创新快,谁就能在这块业务中先拔头筹。

(4)加块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零售银行业务开展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零售银行法,只在现有的《商业银行法》中对零售银行业务有零星的阐述。而零售银行业务因面对的顾客群具有分散性等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将会随着这一业务的深入开展而逐步会多起来。为此,要加快零售银行业务中的法律问题,条件成熟时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提高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可依。

(5)加强零售银行业务的营销力度,不断扩大零售业务顾客群。尽管国外对于零售银行业务已习以为常,但我国目前这一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了解不多,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功能和范围不清楚,往往仅停留于住房、汽车等方面。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要加大对自身业务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零售银行业务的认知度,创造更多的顾客群。

(6)加快零售银行业务相关人才的培育,提高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人才仍严重短缺,除了传统的信贷人员外,在个人理财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也很紧缺,而零售银行业务对业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复合型的人才。因此,要想与外资银行抗衡,必须要加快人才培养。

1.金德环, 许谨良主编. 2001金融发展报告.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第9篇

关键词: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投资、出口、消费,以高投资、高出口、低国内消费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央决策层不断推出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方案,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收入,培育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为刺激我国内需市场的旺盛奠定阶层根基。随着民生财政政策的不断推进,藏富于民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内需市场。零售业务的发展将成为启动这个庞大内需市场的助推器。零售业务的发展与民生领域息息相关,与个体的投资和消费活动密切相关。

在改革开放前,商业银行基本上只有居民储蓄一项零售业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公众的可支配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断更新,金融投资意识不断加强,以居民为主的零售业务悄然兴起。特别近几年,随着理财业务发展,银行竞争白热化,各大银行争先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零售业务从最初单一的存款竞争,发展为涵盖中间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的零售业务体系,中国目前零售业务的主要内容如表1-1:

表1-1 中国目前零售业务的主要内容

业务种类 零售业务品种

零售资产业务 抵押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透支;小额信用贷款等

零售负债业务 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信用卡存款、金融债券等

零售中间业务 银行卡业务;代收付业务;理财业务;保管箱业务;外汇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

1.零售资产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主要以消费信贷为主,而消费信贷主要是由银行向消费者提供资金,以此来满足某种消费需求的信贷方式。在我国目前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方针政策下,人行也积极配合出台了刺激消费的信贷政策,如《关于加大信贷投入支持住宅建设和消费的通知》、《个人住宅贷款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消费信贷规模整体增长较快,但在信贷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1)住房消费信贷增速较快,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居民用在住房方面的消费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比重还是比较低的,但伴随着我国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住房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增长迅速。(2)汽车消费贷款发展迅速,独立经营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目前的汽车销售中,涉及汽车贷款的最多只有10%-15%,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信贷达到了60%以上,因此我国汽车贷款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在开展汽车贷款方面具有专业化的倾向,并且独立经营在成本核算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业务方面把汽车消费贷款独立出来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3)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有所缓解,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采取措施,改进金融服务的方式,从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如工商银行允许小企业在申请期限是3年之内的贷款时可有自然人给与提供财产担保并承担代偿责任。建设银行提出: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和信用评级制度;在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一级分行所在地区设立中小企业管理经营中心等。

2.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负债业务自1984年以来得到长期稳定增长,并且在支持经济增长,吸收家庭储蓄方面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我国零售负债业务中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占有绝对优势。四大银行在2000年储蓄存款中的占比达71%,而到2005年上半年其储蓄存款的占比已经达到87%,到2013年,更是达到89%。近年来,随着股市分流速度减缓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储蓄增加。

3.零售中间业务发展较快,但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较低,商业银行零售中间业务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并且其利润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很低,同时中间业务主要以、咨询等服务方式为主,业务品种数量非常少。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中间业务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零售中间业务以业务为主,各家商业银行为在竞争中取胜,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并渐渐把创新的重点转移到风险较小、收益较高、成本较低的咨询、保管箱等类中间业务上。例如:工商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在开展零售业务时,工商银行在运用网络、自动柜员机等先进设备的基础上,逐渐突破传统存取款等储蓄业务的单一形式,不断满足居民的各种金融需求。工商银行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其零售中间业务已经初步形成以个人理财为品牌,以工资为龙头的8大类150多种业务组成的中间业务体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年报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拥有136072万人,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896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7907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4200元,增长10.1%。

表1-2 2013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 标 年末数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1070588 13.5

其中:住户存款 465437 13.5

其中:人民币 461370 13.6

非金融企业存款 380070 10.1

各项贷款余额 766327 13.9

其中:境内短期贷款 311772 16.3

境内中长期贷款 410346 12.8

2013年末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91644亿元,比年初增加13324亿元。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129721亿元,增加25401亿元。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26558亿元,增加7198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103163亿元,增加18203亿元。

这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无限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还是块人人窥伺但发展却相对滞后的市场,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比重不到3分之1,和发达国家零售业务占比50%以上的比率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还是相当滞后。

伴随对公领域利润的削减,商业银行在强势的对公领域议价能力较弱,在零售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保持着传统的议价优势地位。民间企业家的融资难催生的高利贷,民间金融需求的旺盛与供给的极其不协调,引致个体经营户对金融需求极度饥渴。零售业务的发展恰好弥补这一融资领域的空白,于国于民都是重要的利好政策。因此各大商业银行追逐零售板块的利润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格局的重要风向标。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对解决民间融资需求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零售业务板块中的小企业贷款和个人经营贷,都是针对民间中的融资需求难而设计的产品这些商户大都为各城市的中产收入阶层。零售业务的门槛往往要求商户有房产抵押、净金融资产等准入标准,因此被商业银行遴选中的客户往往具有较高的信用标准。零售板块业务的利润率也远高于对公板块业务的利润率。

二、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主要存在问题

零售业务在国外银行已经有数百年发展历史,但是对于中国,还是一个相对新的银行业务品种,且我国阶段正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商业银行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零售业务也带有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不但表现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上,而且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上,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存在,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最优金融结构理论阐明了一国或地区最优金融结构是不同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最优金融结构没有可比性,适合经济、文化、政治状况是优化金融结构的内在显著变量。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经济增长趋缓,步入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向高等收入国家转变的时期,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第一经济体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对内需重点依赖的趋势明显。因此,关注经济新变化和新趋势,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探讨银行发展,特别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理论支持课题,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系统、有效支持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理论缺乏有效供给。

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资产负债比率高、期限错配、负债主体分散、资产交易信息不对称性较强、外部监管严格等独特的行业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相比而言,要求更为严格。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具有银行公司治理的普遍特点,又兼具地方政府不同程度控制的特殊之处。在运营时期较短、基础较差、地方政府控制和干预较强的现状下,在转型战略确立和实施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需要解决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问题,形成体现自身功能定位和服务职能、统筹利益相关者均衡目标、契合内外资源禀赋、兼具现代公司治理规范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模式和机制。

三、中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零售业务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农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农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第10篇

银行零售业务不是某一项业务的简称,而是有着广泛的业务领域,既可以是资产业务,也可以是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还可以是网上银行业务;既可以是传统银行业务,提供货币兑换、储蓄存款、消费者贷款、贵重物品保管及个人信托等传统个人金融服务,也可以是新业务,对个人和家庭提供理财、财务咨询、信用卡、出售保单、退休计划、证券经纪及共同基金等创新金融服务。近年来,国际银行业零售业务的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并购开拓全球零售市场。1990年代以来,国际性零售金融机构为扩大收入来源增强自身实力,纷纷以跨境并购设立境外子机构的方式开展跨国零售银行业务经营,形成零售银行业务全球化经营的浪潮。例如,荷兰银行1996年开始大举进行海外零售银行业务扩张,先后收购了意大利第四大银行罗马银行、第银行安东维尼塔银行的股权,使意大利成为其第三大海外市场;1997年收购标准联邦银行集团,现在已经成为美国芝加哥地区第一大银行集团;1998年,收购巴西的Banco Real银行,使ABN-AMRO获得了巴西零售银行市场5%的份额。

二是加大创新力度,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产品。零售是银行业务中竞争压力最大的一个领域,原因在于进入门槛低,市场高度透明,客户能在各家银行间对产品、服务及价格等做出比较,任何银行都难以保持垄断地位。随着客户需求日益细化,银行要想争取和稳定客户,需要对客户投其所好,切中要害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产品。零售银行产品的多元化体现为每一个产品类别有众多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需求的产品,例如在基本账户类别下,一般都有几种以上针对不同人群的账户类型。金融产品的创新空间不仅仅在于支票账户、储蓄账户和各种形式的贷款等核心产品,还在于如何将这些产品捆绑、连接及个性化组合,从而强化竞争优势。

三是以信息化和细分为基础进行客户价值管理(CRM)。为了能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产品,首先要对客户需求、习惯和目标有深入了解,国际零售银行普遍采用先进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根据需求、行为、购买倾向和其他特征区分出现实客户和未来客户以及现实客户的不同类型,分类进行维护管理,为银行提供在不同市场、不同地域对客户关系定价和估算成本的能力。

四是分销渠道多元化和交叉销售。多渠道分销战略是当今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近年来零售银行分销渠道发展中,网上银行渠道的发展尤其引人瞩目。与此同时传统的物理分支网点在零售银行产品的各种分销渠道中仍然具有难以取代的地位。其一,技术含量和技术手段日益成为银行成功从事零售业务的关键之一。银行零售业务对客户最大的竞争力在于方便、高效、低成本和安全。为此,西方银行在产品经销上普遍采用ATM、电话银行及网上银行;其二,多种渠道―分行、电话银行、ATM、网上银行、个人对个人、自动销售、汽车银行及超级市场营业点等的交叉结合使用是银行零售业务营销的主要趋势;其三,分支机构的作用得到重新认识,其重要性随产品的复杂性而提高;其四,各种销售渠道不再各行其是,而是互相连接、产生互动,例如移动电话与互联网连接,ATM与PC连接等,这样,客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享受各种银行服务。如今欧美银行业逐步过渡到全能银行制度,全能银行制度在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体现是银行向客户交叉销售全面的银行、保险和资本市场产品与服务。

二、发展零售业务路径分析

在客户积累方面,借助自身一定规模的分支机构和先进的电子银行渠道,实行积极的、主动的营销策略,尽快突破基础客户数量的瓶颈。

在客户经营方面,要加大信息技术系统建设力度,完善电子银行服务渠道,加强产品研发,加大产品的交叉销售,提高零售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

在客户增值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银行客户增值服务的成功经验,尽快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贵宾客户服务体系与私人银行服务体系,进入中高端客户服务的利润区,实现零售业务的超常规发展。

在具体市场策略方面,贯彻和执行“三维四动”的经营方针。“三维”是指从业务结构的维度,要形成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完整的业务体系,丰富中间业务品种;从客户结构的维度,要形成低端(普通客户)、中端(贵宾理财客户)、高端(私人银行客户)完整的服务体系;从核心竞争力的维度,要围绕系统、产品和队伍三个方面全面构建零售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

“四动”是指公私联动、产品拉动、专业促动和全员推动。公私联动方面,要借助城市商业银行公司银行的市场基础和优势,将公司客户中蕴含的零售银行的能量和资源转化出来,以工资、信用卡等服务为切入点,扩充基础客户;加大交叉营销力度,向公司客户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贵宾理财业务的营销宣传,建立业务关系,扩大贵宾客户群体。

产品拉动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开发有吸引力的投资理财产品、信用卡、交易支付工具,丰富网上银行功能,利用差异化产品特点吸引不同客户,同时提高对现有产品的营销能力,实现对产品的组合营销。

专业促动方面,扩充零售银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营销能力,提高理财客户经理产能,带动业务稳定增长。

全员推动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办法,调动全行员工参与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进行零售银行业务营销。

在零售银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首先是建立高科技支撑的零售银行业务体系。在服务渠道、金融交易、产品服务、后台帐务、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强化信息技术运用,以高科技手段降低零售银行运行成本,以高科技手段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以高科技手段提升零售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摆脱依赖物理网点和人员数量的增加来发展零售业务的传统模式;其次,集中经营客户。实施零售银行业务集中经营的经营管理平台、预算管理机制和营销服务机制,对信用卡、借记卡、个人贷款、出国金融、理财产品销售等业务进行集约化经营和管理,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第三,完善的高端服务体系。健全贵宾理财服务体系,打造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统一服务质量标准,充实贵宾服务的增值功能。启动私人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私人银行成功经验,引进和培养私人银行专家人才,探索适合国情和客户需求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

三、实现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七个转变

私人银行是零售银行业务“金字塔”的顶端,是利润回报最为丰厚的业务领域,对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和形象有很大的烘托作用。最近一两年,国外著名的金融机构纷纷瞄准国内富裕人群,抢滩国内私人银行市场,专门为高资产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和财富保障服务,服务内容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遗产安排及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面对日益激烈的零售银行业务竞争,城市商业商业银行要实现从客户积累、客户经营和客户增值三个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加快开发具有高利润价值的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城市商业商业银行必须以国际化视野,参考国外私人银行机构的运作模式,构建起自身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具体说来要实现七个重要转变:

一是在服务对象上由一般理财客户向超高端客户转变。与一般的个人理财业务不同,私人银行服务强调差异化和个性化,单个客户的服务成本较高,因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必须设置很高的门槛要求,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加快产品创新步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由于相互模仿,国内零售银行业务金融产品存在严重的产品同构化现象,这加剧了同业间的盲目竞争。城市商业银行应在研究国外商业银行和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反映情况后,根据各行的金融资源优势加以改造利用;同时对已有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借助多功能银行卡推动个人消费、外汇、证券、保险、基金、债券、收付及消费信贷等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是在服务方式上由标准产品的统一营销向个性化服务的单独定制转变。目前,我国消费层次已经出现分化,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年龄层次、职业及需求偏好等细分客户,实施差异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是主要的竞争策略。进行市场细分这就要求引入CRM系统,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中心,形成大型的信息网络,为每个客户建立数据库(即客户档案),对每位客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并根据客户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特殊需求,为其提供咨询方案,开发出个性化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产品推广过程中要逐个品种、逐个项目地开展市场分析,制定出分类营销方案。银行必须细分市场和客户,全面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每个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度分析,针对客户的风险偏好、年龄、投资目的和金额大小,设计出切合客户需要的服务方案,主动地对客户的财富进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

三是在服务内容上由单一银行产品向综合化金融服务转变。首先需要确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通过对环境的客观分析和细分市场,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和发展策略,并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策略;其次,建立多载体、多层次、全方位的分销渠道,交叉销售零售银行业务产品。新加坡和香港银行的经验值得借鉴,其除了有非常完善的传统营业机构直接面对客户开展个人业务营销外,还有理财中心、房贷中心、汽车贷款中心专卖店、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及自助服务终端等。

四是在服务范围上由自然人向法人,由客户“生前”向“身后”转变。一般性的零售银行业务只针对自然人的范畴服务,而私人银行客户大部分拥有自己的企业,私人银行除了提供个人的财务规划,还要协助客户的企业寻找融资和投资渠道,甚至是企业托管、并购、出售的财务方案。私人银行服务因此要对自然人和法人进行一体化服务。对于自然人,除了对客户生前进行细致周到的服务,往往还要延伸出客户生命周期之外进行遗产管理服务,成为资产管理受托人,将服务延续到客户“身后”。

五是在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上,由一般银行理财经理向高素质复合型客户经理转变。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主要依靠发挥客户经理等专业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他们良好的技能和道德素质来谋求利润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应加快零售专业人才的培育,鼓励员工参加相关科目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加大对基层前台员工的培训力度,使他们从普通储蓄员过渡到个人理财顾问,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头至尾的卓越服务。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具有个性化、综合化的特点,因此,一般银行从业人员无法胜任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职业要求,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必须是精通银行、财务、税收和不动产策划、法律以及会计等领域的复合型专家人才,并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

六是在服务场所上由富丽堂皇、公开的贵宾理财室向隐秘性强的服务空间转变。做为一般的贵宾理财业务往往在位于支行的贵宾理财室内进行,场所公开度较高,装修豪华雅致。私人银行客户则非常注意财富的隐私性,特别是国内的富裕人群有更强的隐密意识。所以私人银行服务空间要格外注意隐密性,更多时候,客户无须到银行网点,由专属客户经理登门拜访进行服务。

第11篇

【关键词】城商行;零售银行业务

一、解读零售银行业务

零售一词原是营销领域的商业用语,营销学大师飞利浦・科特勒教授认为零售是指包括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供其个人非商业性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零售银行已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利润中心。例如,花旗银行2003年上半年零售银行业务盈利达10.5亿美元,占集团利润63%,汇丰银行2004年上半年零售银行业务利润达50.77亿美元,在利润总额中占比为49.6%。我国商业银行在证券、保险、信托、银行相互分离、分业经营的前提下,提供的零售银行业务不仅包括居民储蓄、代收代付、转账汇兑、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保险箱等传统业务,还包括信用卡服务、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客户投资理财、买卖外汇、提供信息咨询等新兴业务。可以说,零售银行业务在金融市场上的优势不可取代。

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是城商行的必然选择

(1)零售银行业务的吸引力。一是利润空间大。资本市场日渐成熟,企业间接融资比例下降,批发业务的利润空间缩小、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导致了现有信贷批发市场的急剧竞争,同时宏观政策积极调控,城商行也难以单纯通过扩大规模来盈利。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零售银行业务主要是针对居民个人,因此,对零售银行业务的需求也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2)我国城商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政策环境――扩大内需带来便利。近年我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了居民消费。二是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奠定物质基础。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超过21.7万亿元,居民消费稳步增长,零售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开展拥有了广阔市场。三是城商行的网点布局――开创了条件。目前我国城商行数量庞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42家城商行在省内外设立了115家分行,其中32家设立的跨省分行。零售银行业务需要直接接触,城商行网点布局之广无疑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发展。

三、城商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实施路径

虞月君、李文、黄兴海(2003)在《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经营战略》一书中指出,银行零售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创造核心竟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1)建立适合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专门的直线型管理组织,形成与城商行的组织架构现状不一样的模式。设立事业部型的组织架构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时滞和无效率。总部层次主要由业务部门组成,部门应尽量精简,风险控制、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直接对总行负责。业务部门依产品设置,部门内配备个层次产品经理和业务经理。事业部最高管理层设CEO,建议由副行长担任。(2)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城商行资本结构中,地方政府直接持股比例为平均24.2%,若加上地方政府通过其他企业间接持股,则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基本拥有绝对控股权。城商行股权结构因此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是城商行的内控约束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组织运行效率降低。因此,增强资本实力,城商行可通过引入外部资金来改善股权机构。(3)明确市场定位,实行客户细分,突出个。专家许荔榕认为现代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这就要求我们的经营方式应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适应现代银行技术创新趋势。客户细分可依次从商业银行以下四个指标展开。首先是包括资产、负债和盈利状况的财务指标;其次是包括每项业务对银行贡献度、所使用的产品状况及其他同业产品使用状况的业务指标;再次是由客户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构成的客户指标;最后是包括客户生活观、价值观、风险偏好和产品需求在内的客户行为指标。

综上所述,在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处于我国银行业“第三梯队”的城商行应该从建立适合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优化股权结构、拓展零售产品种类、明确市场定位、实施职工持股计划等方面来逐步将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推向高潮。

参考文献

[1]艾智慧.个人理财: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J].国际金融报.2000(8)

第12篇

关键词: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4-052-04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8年10月17日,银监会在其网站上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第一批监管规章,标志着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新巴塞尔协议所提供的内部评级法框架下,正确处理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分类;不同的风险分类如何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和计量模型的使用;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正确处理归入零售暴露小企业贷款资产池的开发等等,处理好这些问题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有显著的重要性。

二、内部评级法下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理论分析

(一)内部评级法概述

内部评级法是一种二维评级体系,即对于客户和债项自身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因素:风险构成要素、风险权重函数、最低资本要求。即确定每类资产的风险构成要素值,并带入风险权重函数,计算得出最低监管资本要求。

(二)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函数与资本要求

内部评级法下,一部分符合相关规定的小企业贷款归入公司风险暴露,一部分归入零售风险暴露。

我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划为公司风险暴露的条件是小企业年销售额(近3年销售额的算术平均值)不超过3亿元人民币。该类公司敞口风险权重函数如下:

监管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RWA)×8%

RWA=12.5×EAD×K

(2.1)

(2.2)

(2.3) (2.4)

其中:S为年销售额,以百万欧元计量,5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如果S越小,也就是小企业规模越小,销售额越少,相关系数下降越大,最高幅度可达4%,其他数字不变时,资本要求K就会下降。相关系数是指贷款之间是否会互相影响。相关性小的原因在于小企业贷款数量多,两家小企业之间影响比较小。然而随着销售额的增加,说明其规模也在越来越大,当增加到5000万时,就脱离了调整系数所带来的资本节约的好处,从而获得和公司贷款中其他贷款相同的K。

除了划分为公司风险暴露之外,我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中,小企业贷款也可以划为零售风险暴露,条件是商业银行对单个债务人授信总额不超过500万元且该债务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或授信总额不超过500万元且该债务人年销售额不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并且在商业银行内部按照组合方式进行管理。该类零售敞口风险权重函数如下:

监管资本=风险加权资产(RWA)×8%

RWA=12.5×EAD×K

(2.5)

(2.6)

(2.7)

由于零售贷款不用计算期限,因此与划入公司中小企业贷款类的小企业不同,其没有期限调整因子b,在资本充足率要求指标K中也少了最后一项。相关性(R)的调整幅度比较大,除了系数分别从0.12和0.24降低为0.03和0.16,指数的幂分别从-50PD和-50调整为-35PD和-35。

(三)小企业贷款理论适用性分析

小企业贷款归入公司风险暴露和零售风险暴露在六个方面有所不同。

第一,期限因素不同。零售风险暴露不考虑期限因素。公司风险暴露考虑期限因素,并且一般以2.5年为限。

第二,评级方法不同。零售风险暴露没有初级法与高级法之分,但是提供过渡期供银行进行内部估值的准备。公司风险暴露存在初级法与高级法之分。

第三,处理方式不同。零售风险暴露将拥有相同风险特征的贷款作为一个风险贷款池来处理。每个风险池所呈现的风险特征要随时间变化而保持相对稳定,并且有规律可循。而公司风险暴露是单独处理每笔贷款的。

第四,评级政策不同。除非制定书面政策和程序,并向监管部门证明必要性和审慎性,不然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池通常不允许。这是因为零售风险池涉及到的贷款数目就会很多,不利于评估的稳定性。而非零售评级的限制更少,包括评级人员对计量模型评级结果的和评级认定人员对评级发起人员评级建议的否决。

第五,评级更新政策不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规定,公司风险暴露的债务人和保证人评级至少每年更新一次。而每笔零售风险暴露特征的变化情况则应持续检测,至少每年检查一次各类资产池的损失特征和逾期状况,至少每季度抽样检查一次资产池中单个债务人及其贷款情况。

第六,违约定义不同。零售风险暴露是在债项层面进行定义的,零售风险某个债务人的某笔贷款发生违约,并不代表银行应该将该债务人在银行的其他贷款全都认定为违约。正因如此,银行往往是基于风险分池,而不是通过对债务人的评级来管理的零售风险暴露。此外,零售贷款者某笔贷款的违约并不影响他们在其他款项上的还本付息。而对于公司风险暴露,应在债务人层面认定违约,同一债务人的所有债项的违约概率相同。

在内部评级法的框架下,商业银行将小企业贷款归入零售风险暴露更为合适。

首先,小企业分布具有面广、分散的特点,行业内的小企业具有极强的相似性。所以批量处理更具规模经济;如果单笔处理,会浪费极大的人力与物力。

其次,小企业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弱,暂时出现现金流周转不灵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按照公司风险暴露的违约定义,很容易将小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认定为违约,从而影响小企业其他债项的信用评级。如果将其归入零售风险暴露就会缓解这样的情况。

然后,银行可以通过小企业贷款,建立起零售风险池的操作,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的水平和风险管理的能力。

最后,将小企业贷款归入零售风险暴露,有助于商业银行节约资本,投放其他业务。同时,也能激励商业银行加大小企业贷款投放力度,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

三、内部评级法下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实践分析

(一)内部评级法下小企业贷款的最新实践:零售风险池

2008年10月17日,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在零售风险暴露,尤其是零售贷款风险池方面,做出了细致的规定。所谓零售风险池,也就是商业银行在零售风险暴露中建立多个分池,按照特定划分标准将风险特征相类似的资产放于同一个分池之中,批量进行处理的做法。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对单笔授信额度小、数量多的小企业贷款进行分类处理,形成规模经济,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银行识别对某个分池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并加以防范。

零售贷款风险池的划分应该基于三个原则,即有效的同质性、有效的稳定性和有效的全面性。

首先,有效的同质性是指每个分池应该体现具有相同风险特征的零售资产。所谓“有效”就是需要有个“度”。即如果分得过细,每个分池内风险暴露个数太少,达不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如果划分过粗,每个分池内风险暴露个数太多,会使风险特征失去区别。要达到同质性,可以通过划分层次的多少和指标的独特性来控制。

其次,有效的稳定性是和安全性相联系的。如果划分指标的设计使得小企业贷款在各个风险池之间流动性过大,就很难评估某个分池的具体风险暴露。另外,还要顾及分类的集中度。《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规定,若单个资产池中风险暴露超过该类零售风险暴露总量的30%,商业银行应向监管部门证明该资产池中风险暴露具有风险同质性,并且不会影响估计该池的风险参数。这是为了防止占比过大的分池一旦发生变动,对整个零售风险暴露所产生的影响。之所以要强调“有效的稳定性”,是因为要注意一些指标的实际经济意义。应该较少使用货币单位的指标,比如销售额或者贷款额,因为这些是名义指标,而非实际指标,会受通胀率等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削弱其区分度。

最后,所谓“全面性”是从两方面来解释的。一方面,是说所有分池要能有效地全面覆盖所有的零售风险暴露。组建分池是将零售风险暴露分成若干个小部分,便于管理。因此要保证划分指标时的一致性,减少随意性。千万不能遗漏某个风险暴露;另一方面,是说制定指标要考虑全面,不能只注重行业或者雇员人数,要综合考量债务人和债项两方面因素。

制定风险分池时,要注意综合考虑债项和债务人的风险特征。对于小企业而言,企业类型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属于成长型还是科技型小企业,前者还款来源主要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的收入,后者还款来源主要是专利技术等。这种性质上的差别不仅决定了他们还款的保障不同,还能够使银行提前考察风险预警指标,比如企业营业收入或者专利保护时间。对于小企业贷款而言,数据的缺失性也需要作为一个因素。对于那些不能够确定的数据,商业银行宁可谨慎地将其作为数据缺失处理,也不要为了提高小企业的评级,而接受虚高的利润数据。

零售风险池分类的第一层指标取决于银行看重的因素。比如银行希望得到违约客户和非违约客户的特征,那么就可以以“是否逾期”作为第一层指标。对于小企业而言,我认为第二层指标为“行业”比较合适。因为第一,逾期是针对债项而言的,那么之后结合债务人指标比较合适;第二,虽然小企业分散的行业多,但是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同一行业的小企业受到外部风险因素的影响比较类似。第三,小企业贷款有互相担保的现象,因此按照行业进行区分有助于从已经逾期的同行业小企业数据中预测其他小企业是否有违约的可能。第三层指标可以就同行业小企业进行区分,即从小企业信用评分或者是银行内部违约概率入手。这样有助于在同行业中发现业绩优秀与经营良好的小企业,加强对其发展的关注,可能将其培养成为以后的大客户。第四层指标就可以从债项入手,评估银行内部的违约损失率。第五层和第六层就可以从抵押和担保入手,估计银行的第二还款来源,符合银行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但又不至于过渡依赖第二还款来源,而忽视小企业的潜力。我的思路可以用图形表示如下:

零售风险池的设计指标还有很多,但是需要综合考虑债项和债务人的情况,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二)内部评级法下小企业贷款流程再造

传统的流程包括客户营销、调查评价、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五个方面。可将其合并为贷前管理、贷中管理和贷后管理三个方面,在内部评级法的框架下,对小企业贷款流程再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⒈贷前管理:简化贷款申请程序,定位企业经营特点,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第一,加快审查程序。小企业贷款具有“短、频、快”的特点,时效性比较强。因此客户营销和调查评价阶段,商业银行可以简化申请程序,合并执行若干个流程。比如信贷人员对于小企业客户进行营销时,可以同时进行授信的预调查;或者银行对小企业授信的调查与审查可同步进行,即信息的输入和分析同步进行。

第二,从非财务风险调查和财务风险调查两个方面完善贷前调查。非财务调查过程中要注重从工商部门、税务局等机构核实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包括真实的社会信用状况、缴税记录、年检记录等。财务风险调查过程中,非常需要核实其报表的真实性,反复比较三张财务报表,结合现场调查,筛选可靠的信息。比如通过对比海关方面的信息,验证是否夸大其业务量、虚高利润;关注异常的利润数字或成本数字;对主要业务部门进行走访,了解其实际销售情况等。

第三,将打分卡与内部评级法结合,完善风险识别能力。目前商业银行运用打分卡对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判别。所谓打分卡,就是建立一系列对小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发展前景等进行考量的指标,对于每个大类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并依据某些标准进行打分。但是这种信用评级机制也会造成一些问题。比如对企业规模的强调不够。小企业在经营管理、财务指标、流动性等很多方面与大企业迥异,因此应该为小企业开发一套特定的信用评级体系。除此之外,打分卡技术是一种静态评级,一旦贷款发放之后,不利于动态监督。

为了改进打分卡机制,可以将内部评级法与之结合。因为首先,打分卡的结果往往是静态评级。而内部评级法通过对于模型数字的输入和强大IT支持,能够实现对小企业的实时动态评级。其次,内部评级法与打分卡技术能够彼此互补。违约概率是科学度量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指标,符合新资本协议的相关规定,弥补了打分卡过于主观的缺点。最后,国际银行的先进做法,比如瑞士联合银行和花旗银行,也从实践层面上证明了内部评级法与打分卡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

⒉贷中管理: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客户审批效率,缩短银行决策半径

第一,运用内部评级法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机制,随时更新小企业客户的信用数据,将潜在风险包括于价格之中。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内部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并未科学量化银行面临的风险。

所谓风险定价机制即在贷款定价中将银行所承担的成本、预期损失和风险溢价包括其中。对小企业贷款而言,经营费用可能比重更大,资金成本可能比重较小。贷款风险定价机制需要银行提供内部准确的资金价格和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前者是定价的基础,后者是成本细分的依据。

内部评级法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评级法将贷款定价的基础建立在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之上。通过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所得到的预期损失越大,贷款利率越高,从中银行能够得到的风险补偿也就越大;另外一方面,内部评级法有助于银行了解贷款的成本结构,提高经营效率。银行可以从资金成本、经营费用、预期损失和风险溢价四个方面将成本进行分割。如果资金成本比重过高,银行可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比如扩大存贷利差、提高杠杆比率等;如果经营费用比重过高,银行可以简化经营流程,减少重复操作环节等;如果预期损失比重过高,银行可以要求小企业提高抵押担保改进债项评级等。

第二,注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小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比较封闭。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于两个层面,一个是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即商业银行对小企业客户的了解有限;另一个是基层行与审批行之间,即基层行在资料传递、上报的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的缺失和扭曲。商业银行有必要下放审批权,缩短决策半径,提高审批效率。

⒊贷后管理:关注信贷预警信号,积累企业信用数据

在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评估中,就能发现信贷预警信号,比如存货周转率下降,表明小企业商品销路受阻,与宏观环境的变化、小企业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行业的需求等因素有关;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下降,表明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下降。商业银行需要辨别这个比率是暂时地减少还是小企业自身因素导致趋势性减少;留存收益占总资产比重下降,表明小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如果小企业的流动资金临时出现问题,留存收益不足也表明其偿债能力将出现问题等等。

内部评级法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收集和储存关键借款人和贷款特征的数据,以便对内部信用风险计量和管理过程提供有效支持,包括借款人和担保人的内部评级、评级日期、得出评级的方法和关键数据、模型等等。这对于贷后管理也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编,罗平编审.外部信用评级与内部信用评级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翻译.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9).

3.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巴曙松,牛播坤,向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路径的国际差异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6(4).

5.岑伟.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中小企业的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2005(11).

6.陈颖,鲍正新.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研究[D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省略.2008-08-01.

7.戴国强,吴许均.基于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贷款定价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10).

8.韩文亮主编.商业银行科学决策的基石―上海银行研究资料集萃[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