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

时间:2022-06-09 17:0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牌专业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

第1篇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雪巍,付寅琦.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途径[J].教育评论2010.

[2]韩小娟,王红梅.护理礼仪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案[J].

[3]朱红、郑春梅.“礼仪操”在培养高职护生良好形象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4]陈如华.浅谈护士礼仪与护理工作.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4):377-378.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罗健京,单玉梅.医院品牌、医院精神与医院文化的辩证关系〔J〕.现代医院,2006,6(5):103~104.

〔2〕樊仁义.强化优势学科打造医院品牌〔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8):52~53.

〔3〕于德华.医院品牌构筑的策略及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7):440~441.

〔4〕王群.应用医院文化理论构建医院护理文化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0):37~38.

〔5〕孙淑华,吕健,王红,等.护理品牌的内涵与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59~60.

〔6〕邱瑞娟,张广清,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58~60.

〔7〕陈松,张萍.护理示范组在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8):43~44.

〔8〕李妮,阎成美,翁庐英.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9):72~73.

〔9〕李红,王翠玲,李红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的临床实践〔J〕.护理研究,2006,20(2):457.

〔10〕张莉,主编.护理人员形象重塑〔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28.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梁银辉,何国平,李映兰.护理文化的内容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44.

[2]王萍,杨庆玲.现代化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3,3(3):2-4.

[3]董自清.浅谈市场经济下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9):60.

[4]王蒙,王坤,杨群,等.哥伦布儿童医院护理文化启示[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7-58.

[5]周群,李惠玲,王海芳,等.运用华森人文关怀思想指导优质护理服务专业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86-87.

[6]莫正芳,徐虹,厉娜.护理文化建设与医院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793-794.

第2篇

关键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专业建设 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334-02

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支持,技术进步及工业发展是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革命为前提的。这对材料的品种、规格、尺寸精度、生产效率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设备的自动控制、信息的自动反馈与调节必须能准确快速的进行。过程参数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反馈及自动控制必须实施精确的衔接与控制,这是材料成型高效、安全、可靠运行的根本保证。将“成型”、“工艺”与“控制”三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材料成型控制一体化。

一、专业建设规划

江西理工大学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于2006年获得批准。依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总体框架,依托我校已有的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及省级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通过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及专业培养方案,体现地域及专业特色,把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涵盖学科领域宽、适应性强、特色明显的专业,使培养出的学生满足区域经济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应用研究型、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需要。

校院领导非常重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先期投入100万多元用于专业建设所必需的实验设备及教学科研图书资料,今年利用省部共建项目共投资500万元更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自动化及控制等专业的教师参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对专业结构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的问题集中讨论,形成共识,重点实施以下几项。

1.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教师以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学为主,这保证了学科发展建设中的活力,所有教师学历均在硕士以上。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中“控制”作用,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继续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博士,同时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历水平及实践经验。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到其他相关的博士后流动站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资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国内知名学府或国外相关学校做访问学者;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项实践活动。其次,严把理论教学质量关。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评比和研讨,对教学质量差的青年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他们帮助和指导。最后,加强团队建设,以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工作能力。组织申报校级教学和科研团队,支持教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多媒体课件竞赛、双语教学评比、精品课程评比等,以及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其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

2.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参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总体培养框架,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形、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面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领域的高级应用研究型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意识、较强的工程实施能力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及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专业课包括: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成型原理、金属物理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金属熔炼与铸锭、金属塑性加工学、加工成型设备、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模具设计等。独立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

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改革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改革,实现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目的。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总授课计划学时从2 600学时降低到2 300学时,原有课程中的实验学时不减少,增加实践周数,为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顺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上专业课课前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材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及设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专业课进行过程中,将原有的生产实习改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过程及其组织性能研究、合金材料的挤压与轧制过程及材料的组织性能研究、热处理工艺与合金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向。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拟定15~20个专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选择研究课题,由教师指导完成研究计划。实训结束后,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科研团队继续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对于参加课题研究时间超过一年以上的同学,其研究成果可作为毕业研究论文提交。学生参与课题的时间可以从一个短学期到一年半。通过参与一个完全的科研过程,不但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而且熟悉了整个科研的工作过程。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经过系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在第七学期增设为期6周、四个方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全面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专业方面的工程设计能力,为本科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以从业为目的,以适应工作内容要求为宗旨,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也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所在单位需出具证明,签订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协议,并指派专人指导学生。在校学生,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计划。通过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活动,缩短了学生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建设与专业教材使用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所用教材多为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或经典专业教材。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校还组织有教学经验的重新教师编写课程实验指导书、认识实习指导书、专业技能训练指导书等。为了使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能落到实处,编著了《材料成型双语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和《INJECTION MOLD DESIGN》作为教学的辅助用书。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启发式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讲课中要求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鼓励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如《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采用 “精讲+研讨”的教学方式,集中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结合实物进行课堂讨论,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加深对模具结构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会”逐渐进步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多提问、多启发、多分析、多鼓励,实现教学方法多样、丰富教学内容和教与学的互动,同时,结合“嵌入”课题式实践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用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物品作为讲解的例题,以日常塑料制品(如:牙刷、矿泉水瓶、塑料袋、包装盒等等)出发,引发学生对塑料制品及成型方式的兴趣,引出所要讲解内容的主题;利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以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通过参与,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既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又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具吸引力;以先分析,后讲解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充分挖掘学生对事物的探索研究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依托我校已有的省级品牌及特色专业――金属材料工程;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师资队伍渐趋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及科研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喻九阳.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4,(3):17-19.

[2]邹家生,生佳根,朱以忻,蒋成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2):81-83.

[3]周勇军.“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4]余历军.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功能与基地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4,(6):95-98.

第3篇

2009-4-5 21:17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4719次

大三的学年论文,就要个题目和提纲,想到的或者有的留下QQ,我加你,答案满意的另外加分悬赏,谢谢!问题补充:

诶。。也别留下QQ了,不然估计没人留,就直接发在这里吧。。

提纲呢?我还想要个提纲。。

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不登录也可以回答参考资料:提交回答取消

2009-4-5 21:22 满意回答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题目

(2007年修订)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既是本科教育的一项必要训练环节,也是对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务必引起同学们的重视。这里提供的论文题目可作为学生直接选题。

一、总体要求

1、题目要明确、精炼,语句通顺且相对完整,选题不要太泛、过广。

2、内容体系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不管具体体系如何,基本上应按如下层次和逻辑关系展开:①提出问题(立题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②分析问题(事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③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对策等)。

3、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语句通顺。

4、紧扣主题展开写作,无必要或无关紧要的东西不写。

5、要严格按继续教育学院规定的规范写作论文。①内容齐全:如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②页面设置符合规范;③章节设计符合规范;④字体设置符合规范;⑤图表设计符合规范。

二、理论性论文具体要求

原则上不鼓励写纯理论性的论文。如选择了写该类论文,要注意:

1、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

2、要有自己的创新性工作,如某一理论的修正、某一方法的改进、某些学术观点的系统整合、某些新事物或新现象的解析等。

3、一般应有案例分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应用性论文具体要求

鼓励写作该类论文,要注意:

1、能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管理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针对某一具体现象或问题展开分析研究。

2、研究的问题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提倡“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

3、分析问题多以事实说话,建议多采用数据、统计图表展示事实现状、存在的问题,展示分析的过程及分析结果。

4、要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措施或对策等。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1 提高我国广告业设计水平的对策思考

2 论企业管理人员选拔与培训机制建设

3 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模式探索

4 科研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若干思考

5 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灵活应用

6 体验营销方案策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7 论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8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9 项目成本费用控制管理研究

10 论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

11 因特网数据中心的市场分析与市场营销策略

12 “壳”资源重组有关问题的研究

13 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14 我国企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5 论我国企业如何正确选择和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16 中国企业的民族品牌策略研究

17 论我国企业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

18 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19 某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评析

20 论企业产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21 论现代企业的管理激励机制建设

22 现代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23 中小企业如何建立和实施成功的营销战略

24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5 论我国零售物流企业如何迎接国际化挑战

26 中国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研究

27 论电子商务在旅游行业中的运用

28 论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

29 论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

30 某集团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分析

31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

32 论汽车制造业的品牌经营策略

33 创业公司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34 房地产企业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35 体育服务器材市场渠道管理研究

36 房地产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37 教育品牌经营策略研究

38 国企人才流失问题分析

39 某地区家政服务业市场分析

40 论企业绩效评估体系的科学设计

41 论广告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42 论我国农产品的绿色生产与营销管理

43 论建筑工程的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

44 论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

45 论商业银行的数字化管理

46 建筑施工质量监控管理研究

47 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48 论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49 需求个性化下的营销策略研究

50 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51 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环保意识

52 论投资活动中的造价管理

53 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分析

5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55 论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6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57 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58 论我国古代兵法谋略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59 论企业的危机管理

60 某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

61 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62 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63 某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64 论中国企业管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65 论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

66 中国外资利用的状况分析及合理利用外资策略研究 67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68 新环境下电信企业的发展战略

69 管理本土化问题研究

70 论银行如何加强对民企放贷款的管理

70 某企业总经销制方案设计

71 我国连锁经营发展对策思考

72 经济转型阶段国有企业职工激励机制的重构研究 73 国有大中型企业薪酬机制研究

74 论新的资质就位政策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75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76 国有商业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77 对我国税费制度改革的思考

78 税务的现状、前景与发展对策研究

79 论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

80 我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81 论企业如何创建名牌

82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83 税收征管的制度因素分析

84 论市场经济下的我国财政职能转变

85 公共财政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

86 论国有资产重组与国企活力再造

87 我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分析

88 论我国轿车制造企业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

89 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现状分析

90 试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可持续发展

91 企业重大事故预防机制研究

92 论房地产企业如何打造强势品牌

93 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 94 论金融风险管理

95 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96 论我国保险企业的诚信经营

97 企业投资决策机制研究

98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分析

99 论我国增值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100 企业战略并购行为研究

101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02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103 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104 国有企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105 论烟草行业的创新发展

106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107 关于中国保险市场规范化管理的系统思考

108 中国城镇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

109 国有企业要走创新之路

110 税收征收成本分析

111 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税收的影响分析

112 论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113 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供需矛盾分析

114 企业cis的导入研究

115 财政管理信息化发展探索

116 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17 现行税收征管模式评析

118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119 控制税收征管成本的途径分析

120 现代商业连锁经营问题分析与发展对策思考 121 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研究

122 中国商品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形势分析

123 论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管理

124 论现行增值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125 税务机制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126 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127 论加强对经济诈骗犯罪的打击防范

128 论如何创建中国特色的企业品牌

129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130 论我国外贸发展从比较优势战略到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131 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132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构想

133 国有大型零售商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134 现代企业竞争与合作行为研究 135 小型配套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136 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机制研究 137 住宅产业现代化研究

138 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 139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140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41 论家政服务行业的市场营销

142 基于消费行为的网络营销策略选择 143 长寿企业的成功秘诀探析 144 论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

第4篇

中国休闲服装消费随着“中国制造”席卷全球,带给服装行业的不是品牌认可,而是廉价标签。而中国服装行业未来面临的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竞争,对于长久以来依靠低价人工成本制胜的中国服装业,应该全面进入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时期。转型升级除了要求服装品质上的迈进,更需要民族品牌制造的提升,以增加服装的附加值,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实现产业链。以攀升国际产业价值链为导向,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主要市场变为国内市场,加工贸易性质不变,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主。从成本导向转向价值创造,延长营销服务等产业链。二是侧重于研发设计。加大技术创新,逐步转变为集设计、制造、经营于一体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实现企业功能升级。三是侧重品牌建设。致力于创品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网络信息共享机制和完善的配套支持网络,实现产业环节升级。四是传承优良的工艺。良好工艺的传承才能提供企业本土化经营的契机,集聚细密的专业化分工、主导区域产业超出地理区域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实现产业结构和价值的空间重组。

1 不断加强民族服装品牌创新、建设

从品牌的运作过程来看,品牌创新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是采用全新的品牌策略。第二是改变品牌的策略。前者着重于品牌的内涵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理定位,后者着重于对已有品牌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要使品牌永远鲜明,引人注目,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不断地更新表现形式。品牌LOGO,代表了该品牌持久不变的视觉形象定位。首先应通过精炼的文字、形象的艺术语言和趣味的审美表现形式诸方面高度概括,确保能够掳获消费者头脑中对情感、认知等的心理内容,转而使品牌“家喻户晓”。LOGO设计最重要的是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由表面和内涵组成,表面有着以下几种功能:1)第一印象传达功能。2)情感表达功能。3)影响操作功能。4)自我表现功能。“天意”LOGO作为区别同类商品之间的媒介,突出第一印象品牌元素选用的是文字和字母,着意在空间、笔画、结构上进行变化处理,易于辨识记忆,使之在信息接受者的头脑里产生醒目突出的表象或概念。古老的“莨绸”面料生态环保,情感内涵是多值和多义的,传递出“平和健康、美丽自然”的文化风格,很好地拟合了品牌定位,以此获得非凡生命力的视觉象征意义,成为自我表现的一种生活理念。“渔牌”LOGO选用篆体字“渔”,即是文字又是图形,用来隐喻情感表[(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达的二个含义:悠闲自在的生活理念,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影响设计元素的蓝印文化系列,立足于中国民俗文化,从而加深了渔牌的品牌自我定位。“木真了”LOGO依托随意、洒脱的毛笔笔触勾画出一条龙的图形,突出有“民族美”的传达功能。“吉祥斋”的文字具备广告效应,能够将趋吉避凶元素神形兼备地表述出来,吸引消费者继续关注产品,产生与品牌更深层次的共鸣。

改变品牌的策略,可以借鉴品牌延伸的成功经验,推出新产品营销或进入新业务领域的常用策略,以期达到节约营销成本和提高新产品被市场接受程度的策略。例如,针对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的路线有:1)在品牌基础上通过进行局部改进,保持与原有品牌的大致类似性。2)实现主品牌下增加副品牌,避免单一品牌延伸所带来的“株连风险”。例如,两种产品共同满足同一需求的可能性,指两种产品相互替代满足同一需求。3)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能有效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活动整体收益水平。4)在原产品基础上延伸产品,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领导市场的话语权。对于同一品牌的休闲服,款式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连带推广新产品,即一个品牌旗下有几个不同的系列。例如,“都市族”、“非主流族”、“传统族”、“潮人族”,使众多产品共享一个品牌。这样,既保证品牌的顺利延伸,也使得原有品牌得到了新的诉求体现。

2 提高产品质量,注重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

提高产品质量,必须持续开发技术,其中开发绿色环保纤维技术是关键。目前,64%的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天然纤维面料制成的服装服饰。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实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绿色环保概念成了纺织服装产业的研究热点。所谓“绿色环保纤维”的开发应以当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瞄准点,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属于可再生资源。例如,天然彩棉的色彩,不需经过漂白、染色等工艺处理,从而避免了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资源枯竭。二是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天然彩棉在种植过程中应用转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生长过程中不需施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植物从种植、纤维生产、纺织、织布到成衣无任何过程污染。大豆纤维被称为“人造羊绒”,手感柔软,保暖性能优良,穿着健康舒适,是开发高档内衣面料的理想纤维。其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废弃物可回收利用,属于绿色纤维。三是可在自然条件下降解。聚乳酸纤维以可再生的玉米、小麦等淀粉原料,用微生物发酵转化为乳酸,再经聚合、熔融纺丝而制得的纤维。聚乳酸纤维制成品废弃后会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随后在阳光的作用下又会成为淀粉的起始原料,构成循环过程。Lyocell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环保纤维,又称天丝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集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优点于一体的新纤维。它的问世对“工装也时尚”休闲装发展的总趋势充满了吸引力。

好看、好用,易于保养,不危害环境的环保绿色设计理念,让休闲消费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休闲装品牌不断加强面料的功能性开发。一方面加大面料的防护功能和服用功能的发展,包括透气、导汗、保温、抗菌、阻燃、防污、防辐射、抗紫外线等,大大提高对舒适、卫生保健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选择天然纤维与技术化的结合。天然属性的织物经过多种特殊处理获得新的功能性和审美特征。织物贴身塑形体现出运动风格,重点在于纱线中包含了莱卡纤维,防腐、防菌、阻燃,被广泛 地应用于从服装、内衣、丝袜到各种运动和功能性服装服饰,市场前景极为乐观。衬衫采用高支高密纯棉或细支麻、棉面料制作,使织物抗皱免烫,带来更多的美感和舒适。

3 加大民族品牌的市场占有比例,抢占市场份额

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有多种多样,但是,扩大销售的关键主要有密集性、无差异性和差异性市场策略三种。

(1)密集性市场策略。是指以“文化创造价值”为理念,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市场,以设计原创性为经销手段,刺激消费。牛仔服不拘泥“裁”、“缝”等单一线性的设计思维是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证。设计从各种处理手法如波普文化、民族文化、东方元素中寻求灵感。中国的花鸟画印花,阿拉伯的图案刺绣,日本浮士绘手绘,英国波普艺术与牛仔一起律动,挑战视觉新鲜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2)无差异性设计策略。是指选择多样性“后整理”工艺效果形成多元化视觉肌理,更多注重在低碳的深加工方面,所有消费者对这种工艺都需要,不存在差异性,可借助大量生产。牛仔服“独立”、“自由”、“冒险”、“性感”,始终是顾客需求、爱好、习惯的一种生活态度,这说明牛仔服在市场类似程度较高,带有鲜[(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明的市场类似性符号意义。一般采用“洗水”工艺投放市场,能够产生人工刷痕、立体层次的色差,吸引购买者行为。

(3)差异性品牌策略。是指根据品牌不同的定位细分市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差异化可以采取两种手段塑造:一种以精神推崇;另一种以产品差异化推崇。精神推崇实现了品牌不断地谋求发展,如唐狮坚持“我有我的方式”,佐丹奴定位的内核是“没有陌生人的世界”,自然元素以“流行+速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班尼路选择舒适、自然、物超所值。产品差异化推崇目的是为了找到切中消费者需要的品牌利益点,可将其做法归结为四点:1)技术文化差异法:在休闲服制作技术、工艺和功能设计方面建立一个独特的品牌定位。一线品牌的理念:简约不简单;正装品牌的理念:价格高、做工精。商务休闲品牌的理念:宽松、时尚、规范。2)人口需求差异法:根据人口的各种分类特性来进行。一是每年推出的新品多。二是面对的消费层面广。3)价值感与整体感受法:拥有国际顶级时装的成熟设计元素和中档价格。4)定位差异法:品牌定位依靠零售店来完成,可以拥有基本的细分人群市场。

4 提升品牌附加值利润空间

“第四代店铺经营时代”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因素就是“体验式”经营,直接关系到生产、销售、消费的主题、展示形式等营销战术,最根本的目的是推销所展示的服装,让顾客接受,获取最大利润。在“零售为王,决胜终端”的营销思想指导下,服装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终端建设,而终端建设的精髓就是研究并满足顾客的需求和体验。

(1)试衣间体验。以试衣服的思路营造试衣间体验,让消费者感受到环境、设施为生活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新体验和乐趣。例如,在宽敞明亮的试衣间里辅以情境灯光、音乐,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的质量及性能,从鞋拔、衣架钩及“免费修改裤长” 等体验上做创新,来拉近与顾客的心理距离。

(2)展示体验。是商品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媒介,它能够体现一个品牌的生活态度、故事和情绪情感。展示区的设计重点应突出展示商品,增强所陈列服饰的质感、光泽和立体感。常用的陈列载体有:店面陈列柜、货架、橱窗、服饰吊架、人体模特等。其主要功能是展示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品种、细节等,以获得“手感”是消费者习惯的判断产品质量的方式。

(3)互动体验。通过特色有创意的活动事件传达品牌个性。例如,赞助项目、主题竞赛、电视访谈、展览促销、公益[(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社交、新闻事件等,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的惊奇兴趣以及对问题进行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消费者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引起对时装界情感的共鸣,从而促使忠实消费群体的形成。

(4)卖场体验。卖场提供给消费者的是跨品牌、跨品类的“一站式购物”,消费者借助卖场消费快捷、资源共享的优势,实施“一对一”的专业顾问制。“客户需要什么,客户想得到什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是产品,还有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形态,帮助消费者省时省力解决消费问题。

(5)情境体验。对场地、服务设施等除产品之外一切物理层面,创造环境气氛和情境,以体现服装主题和设计意图。在服装专卖店中摆放糖果供顾客品尝,提供雅致的聚会场所及咖啡饮用方式,使得顾客得到温馨、舒适的体验并联想到高贵不凡,增加顾客的逗留时间,加大购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毛蕴诗,金雨晨,李杰.加工贸易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08).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特色;旅游管理;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一种办学形式。其特色品牌建设是关系到学院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转型评估的需要。办出特色、树立品牌已经成为独立院校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专业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而特色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某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为例,探究独立学院专业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与措施。

一、树立专业特色意识是专业特色建设的首要问题

1.专业特色内涵

专业特色指专业所具有的特征、特点。反映在办专业的理念、思路和措施上,具体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简单而言:企业的特色品牌主要体现在其产品上,而学校的产品是毕业生,毕业生是否具有同类专业的其他高校毕业生所不具备的特长即是专业特色。

2.专业特色建设对独立学院的重要性

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若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必须追求办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办学活力,突出办学特色。因此,专业特色建设是独立学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特色和强化办学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这一切的关键是要找准专业特色定位。

二、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

专业特色定位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起点,只有定位明确,才能办出特色。专业特色的定位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发展历史以及资源优势相一致,还应该结合高校所服务面向的区域特点,并与相关行业结合起来。

为使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准确,笔者所在学校采用收发问卷和走访等形式对珠三角20多家知名酒店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旅游企业尤其酒店管理岗位对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个极端:一类为进入门槛低,但需求量大,如服务员、前厅接待等;另一类则是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专业背景,而且至少懂得一门外语的高级实用型管理人才,如大堂经理等。经分析造成后者奇缺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重点大学和普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高,但由于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为规范)和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低,且好高骛远,企业留不住,不愿录用。

第二,高职及中专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都比较强,但仅具备当服务生所必需的技能,由于他们的综合素质不高,不具备走上管理岗位的后劲力量,难以胜任管理重任。

第三,无论是普通院校旅游院系的毕业生,还是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国际交际能力都不强。原因在于,一是英语口语能力差,二是外国文化风情知识严重缺乏,三是懂得小语种的人才少。

综上所述,结合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笔者所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定位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和行业规范)和职业能力(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立志扎根于旅游业,具备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和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具备向中高层、向国际发展所需要的资质。

三、促进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合理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本校广泛参阅了兄弟院校旅游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拟开设的课程均经过企业经理过目,听取他们的意见。聘请知名教授和企业高管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特色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尽量做到厚基础、宽口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选择。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强,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要求行业从业者要具备各科知识,懂旅游、管理、经济、财务、法律、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所以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七个课程模块组成。

(1)旅游学课程模块:旅游学、旅游资源与开发。

(2)经济学课程模块:西方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等。由于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故需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基础知识。

(3)管理学课程模块:管理学原理、饭店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学作为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由本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对于一个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学生,管理学是必备的背景知识。

(4)历史文化和地理知识模块:主要客源国概况、欧美文化风情和亚非文化风情等。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要与外国人沟通良好,必须掌握旅游外语,还必须以广阔的外国文化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自如,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5)社会交际科学模块:心理学、交际礼仪和公共关系等。由于旅游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学习该模块课程,有利于学生提高服务意识和交际能力。

(6)技术技能课程模块: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英语听说等。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运用网络,能熟练地使用各类管理软件、办公软件。

(7)实践性教学课程模块: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种具体操作必须经过练习、实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实验实训条件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应建立导游酒店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等,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资金限制,独立学院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依托企业,通过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根据该专业培养学生较强职业意识和过硬的职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的宗旨,该专业建立了种类齐全、相互配套、科学合理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课内实训、课内见习、考证培训、毕业论文写作,重点是课内实训和毕业论文写作。课内实训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从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课内见习指让学生外出参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大型旅游设施,以增进学生对大型旅游设施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考证培训指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举办各语种的导游证、会计师证、高级营养师证的考前培训班,藉此提高学生的持证率,以增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

(2)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共有四种: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课外实训。

专业见习以组织新生到广东省内外著名的景区景点进行现场教学为主,藉此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及导游操作的全过程,增加对旅游业的感性认识,坚定专业思想。专业实习指在每年四月的春季广交会期间,安排大二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即珠三角各大酒店参与交易会的接待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意识,了解自身学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以明确今后在校学习的努力方向。毕业实习,是指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下,由该专业组织,统一安排四年级的全体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课外实训指根据所在区域旅游机构和企业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类旅游活动或旅游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铸造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行业走向国际化道路。为了适应国际化企业的人才需求,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旅游院校应该考虑与国外知名大学签订协议,走联合办学之路或者与国外企业合作,建立海外实习基地等来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实践经验丰富、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关系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大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或者激励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并进行实践锻炼。

三、执行效果

经过几年的专业特色打造,本专业已初步形成毕业生受旅游业欢迎的办学特色。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和统计,本专业本行业最终就业率达41%~56%,高于本科旅游院校全国平均线30%以上;07、08级已有41%~53%的毕业生担任了各级管理工作,学生专业思想不断增强,近三年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加了一倍。

第6篇

关键词:建筑专业 就业途径 就业指导

检验大学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学校能否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同时,保证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也是维护和谐社会,关系民生的大事。

一、树专业品牌建设提升就业影响力,走内涵发展之路

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建筑学院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我校土建类专业开办于1985年,至今已有25年的专业建设经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6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经验收成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2007年作为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是湖北省第一批“楚天技能名师”设岗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技术实训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性的专业竞赛中,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因而为打造我校骨干院校建设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二、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我院规定顶岗实习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明确学校指导教师及其企业兼职指导老师的各自职责,采取“全程式指导”或“巡回式指导”方式。采取“全程式指导”的教师需要跟随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指导,要根据实习计划以及企业的具体标准,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计划或者直接进行现场教学;采用“巡回式指导”方式的教师可以采用邮件、电话、微信等即时通讯设施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者不定时地到学生实习的企业进行探访,再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以实现对学生的跟踪管理。

多时段进行顶岗实习考察评价,确保人才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校方不能放松指导,应该结合企业,制定统一的标准,校企共同参与到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评价中,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中,企业要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填写“学生实习考核表”;学校指导老师要根据各教学工作环节,对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积极为实习学生解决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工作和生活问题,要加强对自主实习学生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确保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其他课程教学顺利进行。

三、推动校企合作,提供良好就业环境

在市场经济下,学校不再是象牙塔。学校只有积极地探索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的接轨,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也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谋求长足的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很广,可以在与建筑工程技术有关的单位就业。这样,学校就可以与众多单位如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公司、招投标公司、建筑工程勘测公司、建筑检测公司、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锻炼、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

四、建立共管共育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师徒制度模式

教师除了教学之外,很多都承担着一定的国家或者省级项目,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完全可以找项目带学生。教师可以将自己指导的学生分成几组带到合适的项目中进行分散实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把集中实习给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实习单位的负担降到了最低。

现场指导技术人员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联系密切,认真负责,可随时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在安全的前提下深入到实习岗位。这样学生的安全问题和实习效果才能得到保障。这样成立了以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实习岗位指导师傅组成的三重管理队伍,共同完成实习期间学生的指导工作,全程介入顶岗实习过程。

这样,我们通过建立师徒制度下的共管共育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模式,把企业和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学生在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交际沟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为学生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锻炼和储备了人才,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扬南.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9).

[2]李军民.转变错误就业观树立正确就业观[J].考试周刊,2009年(47).

第7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 教学质量管理 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07-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办学自也在不断地扩大,地方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这种机遇、挑战的焦点和核心,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3月份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地方院校应科学定位,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实施“质量立校、质量兴校”战略。黑龙江科技学院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确立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发展定位,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结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保障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并且这个过渡时间相对较短、比较集中,高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大众化教育深入的影响,高校重心普遍放在办学规模扩大、外延发展上,对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重视不够;二是高校教育教学条件发展跟不上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速度,满足不了学生规模的要求;三是教师资源不足,随着大众化教育深入尤其是教学评估期间,高校比较集中地引进了一些年青教师,导致年青教师较多,教学能力及教学经验需提高,教风建设有待加强;四是高校招生规模过大,学生基础知识有一定差距,学习氛围受到影响,学风建设有待加强;五是人才培养模式沿用传统模式,不符合大众化教育要求,与企业、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六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不适应大众化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七是教学管理缺少先进理念、技术、机制,缺少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效果不佳。

地方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地方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些学校只有实践教学的宏观管理文件,缺少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缺少相关的过程管理监控机制、系统的评估体系;二是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主要是实验设备陈旧、台套数不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三是生师比偏大,教师工作量、压力大,教师既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要完成科研任务,还要指导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往往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工作;四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学生基础有差距,部分学生态度不认真、精力投入不足,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五是教师实践能力、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有些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本身没有工程背景,缺乏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指导不上去,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六是院校实践教学重心较多放到了具体课程和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硬件条件的改善上,较少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企业、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方面来整体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

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我校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的研究,在全面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地方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根据这个思想,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原则,并与教育部“质量工程”接轨,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发展定位、“大工程、大实践”的教学理念,确定了地方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种类和开展的周期。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起了严谨的、科学的并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及运行机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专业建设评估体系、课程建设评估体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评估体系、生产实习评估体系、课程设计评估体系、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运行机制等。建立、健全了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工作相关规范性管理文件。针对地方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当前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采用了线性权重法将三级指标(二级指标)转化为一级指标,权重的选取主要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同时充分考虑到每项指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员性”,体系涉及到相关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二是“全过程”,体系涉及到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的全过程;三是“全方位”,体系以与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教学质量;四是“针对性”,体系指标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学生的实际;五是保证和提高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贯穿始终。

三、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我校依托评估中心和教务处,依据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2005—2012年连续八年对本科专业开展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质量评估,毕业设计评估已成为我校的品牌评估,分为理工类和文管类专业评估,突出了理工类和文管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不同特点。评估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过程进行检查,进行学风和教风检查,掌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开题、进度和工作情况;第二阶段:深入毕业答辩现场,跟踪答辩过程;第三阶段:各教学单位组织专业进行自评,同时,学校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审阅;第四阶段:专家组进行复评(逐个专业进行实地考察),总结成绩,查找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反馈交换意见,评出等级,结果向全校公布。通过毕业设计评估,规范了毕业设计工作管理,保证和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每年都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检评审,结果表明:我校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实际程度高,学生专业知识扎实、运用知识能力强,设计(论文)质量好。近几年,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公开200余篇,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对厂矿企业起到较大作用。

学校定期开展实验室评估、生产实习评估和课程设计评估。实验室评估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深入实验室随机听课;第二阶段:各教学单位组织实验室自评;第三阶段:专家组实地考察实验室,得出评估结论,反馈交换意见。生产实习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深入生产实习现场进行实地抽查,掌握实习的真实情况;第二阶段:专家组逐个单位考察,评出专业等级,反馈交换意见。课程设计评估专家组深入到单位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教学文件、指导教师、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质量四个方面。通过开展实验室、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评估,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铸造工艺设计、航模等竞赛中屡获佳奖。毕业生以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几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居黑龙江省高校前列。

学校常年开展课堂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评教,形成了以校、院两级管理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每年都开展教师教学质量建设系列活动,包括“多媒体课件大赛”、“名师示范教学”、“专家讲座”、“十佳教案评比”、“实践教学大赛”、“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及获奖多媒体课件、教案观摩展等活动。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在我省进行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教师在省内其他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以专业、课程建设评估体系为导向,实施专业、课程项目制建设,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滚动建设。2011年依据评估体系对59项专业建设项目、40项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考核评估,得出了考核结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考查,反馈交换了意见,有效地推进了专业、课程建设,专业服务企业、课程服务专业的转型实践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学校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0个,学校本科专业数量达到51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GZ201201251)部分成果;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青年才俊培养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赵国刚.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2.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课题组.工科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3.袁慧等.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第8篇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有效实施,引导广大教师研究和探讨新课程深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定于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举办2012年首届“心系新课程 给力新课改”全国教师论文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凡全国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院校、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在职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科研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关心和热心于教育改革及课题研究的人士均可独立或合作撰写相关教科研论文并参加评选。

二、论文主题

征文要求涵盖教育课程改革的各个领域,重点关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成果、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就德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课程等某一侧面的某一具体课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文参赛。具体包括:

1.关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解读与思考;对于近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回顾性的专题研究。

2.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和新课标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3.关于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4.关于职业教育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制度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对职业院校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径、过程研究,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意义、模式、产学研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

5.关于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科学定位、品牌及特色的开拓创建,优质专业资源的共建共享,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对专业内容的充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高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关系,专业教学和实验的结合,人文、科学教育的融入以及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等研究与探讨。

6.关于开拓高校管理“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新思路,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和构建以及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制衡,从不同层次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管理制度的保障和平台的专题研究与实践。

7.关于幼儿教育中的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的有效方法,关注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的落实问题,以及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完善问题研究。

8.探索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状况,探讨幼儿园在办学过程中实现特色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三、参评要求

1.参评论文的形式,可以是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课题,教育随笔,教育活动案例与分析、个案研究、日志等。

2.论文要注重“教育科研”含量,要求立意新颖、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所参赛论文一定是原创、无抄袭,引文要注明出处,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参评论文如已产生社会影响(发表、交流、获其它奖项等)者请在文末注明。此次论文报送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28日,以后为每年的12月28日。

4.邮局或银行汇款。

每篇论文收取评审费80元,主要用于评审、授奖和印刷优秀论文集等。评审费可采取邮局汇款或银行汇款方式。

(1)邮局汇款至:武汉市武昌区黄鹂路39号《新课程研究》编辑部收(邮编:430077),请注明详细地址和电话及文章标题(邮局汇款勿寄个人。鉴于时效性问题,请尽量选择银行汇款方式)。

(2)银行汇款,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卡号:6227 0028 7382 0169 705,收款人:杨庆。

四、评选及奖励办法

1.主办方将邀请本市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成评委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环节对征文进行认真、严格的审阅,评出等级奖。其中一等奖比例为参赛总人数的10%,二等奖为参赛总人数的20%,三等奖为参赛总人数的30%。

2.参评论文须经初审、复评、评定三个阶段,分设一、二、三等奖。本刊将全文发表一等奖获得者的文章,并将一等奖获得者吸收为本刊特约通讯员;对二等奖获得者的文章将刊发主要观点及精华部分;其他获奖教师均可获赠一份精美礼品并颁发获奖证书。此外,获奖教师均可免费参加本刊组织的大型教学研究活动,免收会议门票。

3.每年度设立市、县(市、区)及学校组织奖,凡集体组织100篇以上参赛论文的可获一等奖,50篇以上的获优秀组织奖,将获颁奖励匾牌和证书,一等奖单位的领导将获邀作为本刊编委参与杂志的宣传策划和专题报道。

4.获奖结果将于次年1月25日在《新课程研究》杂志社网站上公布。《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拥有对本次征文竞赛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第9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教师应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政工师”和“实训师傅”。高职院校要树立师资队伍建设新理念,培养造就教学名师和实训大师,并建立主要由他们来研究制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设计的制度机制,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实践教学成果应成为教师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文章论述了重庆“重特区”应加强与东部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以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重庆市 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

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本文所说的高职院校,是指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包括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从广义上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有三部分:一是专兼职教师队伍,包括公共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技能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以及外聘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等;二是干部队伍,包括党政工团等各级非教师干部队伍;三是专职辅导员。从狭义上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指专兼职理论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突出技能培养、实践性是其最大特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系统论和统筹学理论为指导,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进行研究。按照系统论和统筹学的思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二是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职业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四是优化学校内部环境;五是改善外部条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师为本,依“法”治师,全面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努力造就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充满活力、专兼结合、执行有力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

二、重庆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资配置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一,从学缘结构来看,高职院校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比例过低。根据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2007年)显示,2007年,重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分别占专任教师的15.25%、18.34%,远未实现教育部规定的到“十五”末基本达到35%的水平。第二,从职称结构看,初、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布不合理,正高级职称的比例很低,2007年,重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者1870人,正高职称者238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29.35%、3.74%。第三,从能力结构看,虽然“双师型”教师数量快速增长,但仍满足不了需要。2007年,重庆市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占29.09%,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第四,从课程师资结构看,公共课教师过剩,专业课教师不足。2007年,重庆高职院校有公共基础课教师1936人,占专任教师的30.4%,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4433人,占专任教师69.6%,比例偏低。

2.“能力本位”意识轻,“官本位”意识重。由于政治地位、物质待遇等原因,一些教师不注重自身能力培养与提高,“官本位”意识重。一些教师舍专业而奔仕途,或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其价值目标,不能集中精力于专业教研。笔者对重庆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57.1%的教师认为造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教师待遇低,有36.6%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官本位”意识重和没有做到以人为本,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实践技能不强,科研水平不高。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由于业务进修少,缺乏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现象依然突出,导致教学与生产实践相分离,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脱节。实践能力不足,必然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少。笔者抽样调查显示,在国家级期刊5篇以上的教师占7.2%,发表3~5篇论文的教师占17.5%,发表1~2篇论文的教师占27.7%,未的教师占47.6%。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中,承担5项以上科研课题的教师占4.2%,承担3~5项科研课题的教师占10.2%,承担1~2项科研课题的教师占22.9%,未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占62.6%。

4.人才流失突出。重庆市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经费短缺,教师待遇不高,这直接影响到了教师队伍稳定,高级人才向优质学校、示范院校流失问题突出。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热门专业教师、高水平专业及学科带头人流失较多,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笔者抽样调查显示,有79.3%的被调查者认为 “专业基础课教师和重点专业骨干教师”流向了主城区优质高职院校。

三、重庆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应对之策

1.树立师资队伍建设新理念。第一,树立以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为本的理念。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突出师生互动,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教师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精力消耗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实践教学活动为本,在教师实做实训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锻炼动手能力,逐步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坚持把实训效果作为考核师生专业课程教与学成绩的主要依据。第二,树立以质量为本的理念。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之本。教学质量是实施教学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价值满足接受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需要的程度。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高专院校永恒的主题。以质量为本,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习实训质量,这将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社会认可度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树立教师能力以实践能力为本的理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要强化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教师的培养培训应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来制定、组织和实施。

2.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在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发挥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能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力过硬,并为社会所认可。高素质的教师必然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政工师”,因此,需要把培养和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加强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领导集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3.优化师资结构,实施“名师工程”。优化师资结构,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改善教师学缘结构。通过培养在职研究生和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来优化整个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尤其要提高品牌骨干专业、热门紧缺专业、应用类专业等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力争尽快达到有关规定标准。第二,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第三,改善教师职称结构,提高正高级职称比例。

实施高端带动战略,启动“名师工程”。要以高标准制定名师标准和实施办法,从师德师风、学历层次、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衡量教师水平的标准,并由名师研究制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设计的制度机制。

高职院校的生命力在于其办学特色和质量。只有办出特色,才有市场竞争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求发展,是高职院校应倡导的办学理念。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开拓教师培训渠道,为品牌专业教师提供各类培训机会,落实培训措施,支持教师到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顶岗作业和实践锻炼。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大量聘请行业企业一线高级管理者、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来完成的目标。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重点强化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

从政府来讲,一方面,应尽快出台有利于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训或挂职锻炼的政策。例如,政府可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对于到企业第一线或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优先或破格评聘高一级职称,并适当放宽评聘条件;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上与本科院校区别对待,把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重要内容和依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文件规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实践教学成果包括到行业企业第一线的实习实训指导和顶岗作业成绩,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种对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的培训成绩,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等。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为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谋划策。

4.优化环境,加大投入,提高待遇,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一,要优化教学科研环境,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要积极邀请知名高职院校的教授、学者和实践大师到校举办相关讲座或现场示范,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要提高教师待遇,拉开必要的收入差距。待遇的好坏、薪酬的高低,往往成为引导人才流动的“风向标”。劳动报酬要向教师、骨干教师、高学历高职称、贡献多的教师倾斜,建立起教师工资收入与其岗位要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实践成果挂钩的工资福利制度,以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实践型”、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转化。第三,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变目前高职院校以“收学费为主”的投入机制,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财政投入,提高高职预算教育经费比例,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第10篇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原则与来源如图l所示。

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

现阶段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有:与顶岗实习时间冲突、过程控制把关不严、学生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校企合作双导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双结合、指导教师一肩挑等措施,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案例

(一)动画短片《APPLE》

1.设计题目:“动画学院奖”动画短片创作《APPLE》。

2.课题来源:本次毕业设计课题是为准备参加2011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而设定的选题。

3.学生信息:刘芳哲,2008级电脑艺术设计(1)班。

4.指导教师信息:陈淑姣,艺术设计学院传媒系副教授。

5.创新特点:要求学生有对剧本编著的认知、导演艺术的把握、镜头语言的运用、角色和分镜头设定、原画和动画的设定制作、电脑动画及后期合成等多方面的技能。

(二)《素·媚》成衣设计

1.毕设题目:《素·媚》。

2.课题来源:朗姿服装品牌2012年~2013年高级成衣设计与研发。

3.学生信息:康萌萌,2009级服装服饰(3)班。

4.指导教师信息:吴效瑜,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讲师。

5.指导过程:对朗姿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面料特性、特征进行充分把握,依据前期工作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结合面料,进行正稿设计,制出手绘效果图、电脑效果图、1:5结构设计图、1:1工业样板,进行工艺缝制。

6,创新特点:根据企业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调研、设计构思、设计主题、设计效果图、设计选料、设计制作、设计手册汇报等完整的工作。课题通过东西方元素在现代高级成衣设计中相互融合、碰撞,阐释了品牌成衣的内涵。

(三)计算机游戏软件

1.毕设题目:基于J2ME平台的手机游戏开发。

2.课题来源:此课题来源于学生本人参加201 1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大赛的获奖作品。

3.学生信息:杨蕾,2009级手机应用(2)班。

4.指导教师信息:作品指导教师:李云玮,计算机应用(手机游戏设计)教研室;

毕设指导教师:司建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应用博士。

5.指导过程:指导教师首先下发策划目录,学生按照策划目录独立完成游戏策划案的撰写,然后设计游戏的流程图和类结构图,分析了游戏的具体功能模块:界面设计、菜单设计、地图设计、角色设计、战斗系统设计、对话设计、音效设计、场景切换,最后编程实现每个功能模块。

6.创新特点:在游戏战斗的界面中加入了npc的行为判定,主动攻击型,玩家进入任务场景时敌人进行追击和攻击。玩家需要和各种npc对话找到任务的相关线索,通过得到的线索完成任务。

(四)半自动火焰切管机

1.毕设题目:半自动火焰切管机的设计与制作。

2.课题来源:来源于实习,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设备。

3.学生信息:朱继业,2009级焊接技术班、姚卫杰,2009级焊接技术班。

4.指导教师信息:张磊,助理讲师、焊接技术专业教师。

5.指导过程:在研制改造半自动火焰切管机的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切割30度的坡口管时的准确性。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分度头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利用分度头可以根据工件在水平、倾斜或垂直的位置上进行装夹分度的优点,再加上一个可调节固定的切割枪,经过后期的下料、装配、焊接、测试,最终研制出既可以提高切割管的稳定性,又可以提高切管效率的半自动火焰切管机。

6.创新特点:通过研制改造半自动火焰切管机,大大提高了在切割30度的坡口管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同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手动火焰切管中对人力和材料的浪费,为学院节约了经费。

以上作品反映了学校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成果,虽然有些作品还显得幼稚和不成熟,但毕竟是来自社会实践,具有实际意义,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能力,为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活力,激发

 

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大学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机构,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学生组织往往容易出现诸如队伍庞大,学生活动缺乏统筹,特色不鲜明,学生干部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组织文化弱化甚至缺失等问题,使学生组织活性不足,吸引力下降,严重影响到其作用的有效发挥,甚至会给学生组织干部梯队培养带来压力。通过实际工作中指导学生组织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组织活力,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完善制度,规范体系,优化学生组织结构

古语云: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制度化管理是任何一个组织正常运作,产生效益的基本保证。在高校,为了保证人才培养和组织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同时也结合学生流动的周期性特点,高校学生组织每年都要吸收新鲜血液,学生在某个组织的最长任期为三年,而大多数学生在学生组织仅仅工作一年,人员更替相对频繁是高校学生组织的一大特点。“每一个学生干部的工作理念是有差别的,做事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换届前后的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的理解、职能的表述、活动的侧重、工作的具体要求上都会有差异。论文格式。”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学生组织长期目标的实现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保证组织运作的效率,除了教师在指导时要把握方向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体系,使学生组织每一阶段的工作重心明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能够在学生组织换届时保证各项工作的平稳过渡和组织精髓的良好传承。例如学生组织的章程,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干部选拔任免、培养教育、监督考核、奖惩制度,规范学生活动流程的团学活动管理办法等等,能够保证在人员频繁更替的前提下,学生组织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其次,为了保证学生组织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实效性,要特别注意制度出台的需要性、科学规范性、公正合理性以及制度执行的严肃性。第三,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并不是一刀切,学生是学生组织的根本,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每一届学生的特点也越来越突出,学生组织的制度化管理一方面要根据前期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要注意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潜力。在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组织进行结构优化。根据学校或学院学生工作的整体安排,对主要学生组织的架构进行调整,将各组织的资源进行整合;明确各学生组织及其下属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定位,对功能重复部门进行合并精简,取缔功能不明确,存在意义不大的组织,避免机构设置过于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况出现。保证各学生组织工作的协调,使组织各部门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也保证组织内学生干部有足够的锻炼机会和成长空间,积极性提高,便于组织和管理。

二、整合资源,结合特色,全力打造品牌学生活动

品牌这一理念自提出至今,发展几十年,现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品牌一旦形成,它所代表的特殊意义就远远超越了其作为一种符号本身的价值,它作为一种形象认知和品质认知是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无形资产。品牌建设,是各种组织发展壮大、扩大影响的有效途径,学生组织也不例外,作为学生组织的重要“产品”,打造品牌学生活动,首当其冲。

学生活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思源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锻炼自我、成长成才的良好平台。如果学生活动缺乏统筹、没有特色,不仅会牵扯学生过多精力,影响学习成绩,也会影响活动质量,无法得到学子的广泛参与和认可,不仅打击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更无法实现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通过建设品牌学生活动,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把握学生组织及其组织活动的功能价值,目的明确,有的放矢,而不是为了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统筹安排主题一致内容相近的活动,确保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有序、高效地投入在精品学生活动中。例如在基层团组织建设方面,着力将基层团校打造成品牌,将对团学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服务意识等各方面的教育要素整合进团校培训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持续性地展开形式多样的课程和活动,能有效改善基层团组织建设中容易出现的表面化,随意性和不连贯等问题。其次,品牌学生活动必须有鲜明的主题,突出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使活动具有专有性和可识别性。可结合学生组织所在院、系的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引导专业学习兴趣,也可结合时代性主题,打造教育意义突出,传承性强的品牌。例如艺术类院系的“百米长卷”绘画大赛,理工类院系的大学生科技节,以重塑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的“一二·九”文化艺术节等等。品牌活动一旦形成,能有效整合资源,实现组织有序,内容充实,影响深远,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组织的影响,锻炼学生干部队伍,提升学生组织文化价值,更能让学生干部从广大同学对这些活动的喜爱和参与中获得认同感的成就感,进而极大地调动工作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工作。

三、积极引导,挖掘潜质,着力培养学生骨干的创新能力

学生骨干是各学生组织的核心和关键,他们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和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组织的形象和作用的发挥。论文格式。但当前高校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越来越复杂,学生骨干也受到影响,出现工作热情不高,官僚作风滋长,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树立的教育目标。学生骨干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执行能力,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工作方法,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是我们培养学生骨干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组织充满活力的基本保证。

培养学生骨干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民主自由的宽松环境,尽量消除可能阻碍创新的思维惯性和固定模式。以“宏观指导,微观放手”的思想,在坚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骨干们“改变陈旧的活动形式,用新形式展现经典活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时代和同学的需求出发,不断开拓学生活动的新领域”。另外,要特别注意个性化培养和针对性指导在创新思维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在实际工作中因势利导地进行引导,因人而宜地安排适合学生潜质的工作内容,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在平时的日常教育管理和具体活动的指导中,以精英化培养思路,对学生骨干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培训、参观、讨论、团队破冰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骨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要求他们在工作中杜绝模仿抄袭,努力学习新知识,发现新情况,开动新思维,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使“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学生干部高度认同和拥护的工作准则,使学生组织成为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论文格式。

四、凝神聚力,浓厚氛围,加强学生组织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组织文化,是指学生组织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组织中的学生干部所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它为该组织所特有,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并直接决定了该组织的精神风貌和成员的行为方式,对学生组织力量的凝聚和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

建设高品质的学生组织文化已成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非常迫切而又非常重要的开创性工作。加强学生组织文化建设,要明确高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定位,结合院、系发展总体规划和专业特点,适应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凝练学生组织的精神内核,紧密围绕这个精神内核,形成明确的组织文化建设思路和合理的组织文化建设政策,以此为指导建设学生组织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努力形成完善的学生组织文化体系。同时通过扩大宣传,争取舆论支持,来帮助组织文化扩大影响力,实现外部认知和认同;通过实现组织文化有形化等各种途径和手段,增强组织文化的内部感知和传承创新。高品质的学生组织文化,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组织在思想教育,学风建设方面的导向作用,促进各项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取得最大成效和影响;能够把学生干部与学生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鼓舞其精神、培养其情感,提高其思想,激发学生干部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励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凝聚一切力量为学生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承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努力工作。同时,组织文化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会对学生干部产生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实现学生组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周贤群.王位,从执行力到公信力[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2]瞿彦剑.张清政,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8.10

[3]彭小孟.龚利明,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组织文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第12篇

一、职业院校执行力的内涵

(一)执行力涵义。职业院校组织执行力(Executive Power),是指职业院校能够高效地实现教学研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指学校组织有效利用内外部可利用资源进行综合协调,制定出可行性的教育发展战略,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措施从而最终实现设定目标的一种能力,是实现学生管理、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品牌专业建设等战略目标,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保持忧患意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战斗力和能力。

(二)执行力实现过程。执行力分为组织执行力和个人执行力,二者相互联系又有区别。职业院校组织执行力尽管不是个人执行力的简单叠加,但从系统论出发其也是职业院校组织内教职员工个人执行力综合统一。教职员工个人执行力水平是学校组织执行力实现的重要基础,个人执行力不强,必然影响和限制组织执行力的提高与实现。

二、职业院校组织执行力的重要性

(一)组织执行力是职业院校参与竞争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要想在教育竞争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品牌特点,就必须始终关注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所以很多职业院校会模仿优秀职业院校甚至大学的战略与战术。组织执行力是职业院校适应形势发展、参与竞争、赢取立足之地的重要前提,没有良好的组织执行力,必然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加强组织执行力建设有利于有效推进职业院校运行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专业品牌化进程,有利于加强职业院校组织忧患意识和雷厉风行工作作风与效能建设水平。因此,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职业院校要赶超竞争对手,就必须加强职业院校组织执行力建设。

(二)组织执行力是落实职业院校战略的关键与保证。职业院校好的教育教学战略目标如果不能被及时有效贯彻执行就毫无用处。针对同样的战略发展规划和目标,职业院校往往因为各自组织执行力的差异而最终发展结果也大不一样。组织执行力作为职业院校教育战略规划与目标的实施力,职业院校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战略的实现程度、实现速度和调整速度。职业院校教育战略的落实和实施需要职业院校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控制体系、人员的有效协调配合,职业院校优良执行力是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组织执行力是职业院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织执行力对职业院校发展极为重要,它是职业院校教育战略落到实处、提升教育研究水平并且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是职业院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全面改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职业院校的战略规划、教学计划、教改方案,只有通过有效贯彻执行,才能达到所预期的价值和目标。职业院校执行力缺失,则职业院校战略规划、教学计划、教改方案就失去了实现的可能,职业院校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成功壮大的必要条件。

(四)强有力的执行力才能让职业院校高效运行。职业院校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以实现教育目标实现的快速化。执行力不强往往造成职业院校教育调控、战略目标的失败。职业院校组织执行力是职业院校战略与目标得以实现的连接枢纽,否则职业院校战略目标将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三、职业院校组织执行力的不足和局限

(一)职业院校制度建立健全机制不到位。制度是规范管理、约束职业院校组织行为的基础工具, 职业院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做保证。职业院校制度本身存在不足与缺陷则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执行效果。实践表明,目前职业院校因制度建立健全机制不到位导致的执行不力主要表现为制度本身不合理和制度修改过于频繁。好的制度是职业院校坚持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前提下,与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实际需求相协调。

1.制度本身可执行性不强。职业院校制度未能立足自身教育发展实际,制度条款空洞不完善、不合理、生搬硬套、有效操作性不强,导致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2.制度修改过于频繁。职业院校制度过度频繁修改,且在权贵、熟人环境里变成没有规则,容易造成学校组织团队和普通员工个人无所适从、无所谓应付, 使得制度的权威性不断丧失。

(二)组织执行力认识局限。很多职业院校在组织执行力建设过程中执行职责模糊不清,认为组织执行力仅仅是基层普通教职员工的职责,与中高层教育管理者无关,战略目标与决策才是中高层管理者职责;而且职业院校在执行力建设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贯彻不到位,认为职业院校制度和规定目的是为了约束执行人员,而不是为相关人提供开展教育活动执行力保证和便捷。

(三)执行程序不科学,未能常抓不懈持续改进。组织的执行程序科学需要职业院校领导层或管理者通过执行效力去深刻考虑职业院校战略决策与计划目标是否科学、执行流程保障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和职业院校成员的实际执行力水平高低等。在执行程序上,职业院校组织未能常抓不懈,坚持持续改进的模式去落实和提高执行力建设水平。职业院校组织执行效力未达到预定目标时,职业院校中高层管理者通常抱怨各自组织成员责任心缺乏和工作态度不严谨,没有很好贯彻落实下达的各种精神与指示。

针对执行指令,职业院校组织未能坚持全过程动态监督与可持续改进和调整,及时关注教学研究工作执行信息反馈,预测判断工作进程,及时修正执行偏差,提高执行效率和质量,系统评价执行效果。

(四)执行力文化缺乏。职业院校组织执行力文化缺乏,不能最大程度利用各种环境因素,未能真正有效通过绩效改革与奖惩分明来营造实现职业院校战略策略目标的执行力文化氛围。

四、职业院校执行力建设措施

(一)建立健全职 业院校组织机构、细化层级责任管理。职业院校不论其规模大小,其教育战略与目标等工作都需要通过领导机构、教学管理部门、教职工岗位与相应的员工来执行完成。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机构、细化层级责任管理,做到职业院校全员岗位责、权、利清晰,建立健全职业院校目标责任管理制度,明确各层级领导与负责人、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各岗位职位责任,全面覆盖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的点线面,做到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明确各自岗位工作内容、考核标准与能力要求等,这是职业院校管理有序、有效率的基础。

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机构、细化层级责任管理是职业院校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岗位责任、确保工作效率与提高执行力建设水平的基础。职业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及时调整职业院校组机构组成与部门职责,以适应职业院校战略管理和执行力优化发展进程的需要。

(二)增强职业院校管理者执行力水平建设。在职业院校中, 常常发生拥有严谨的方案,但是永远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职业院校投入巨大但是教育回报甚微、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这与职业院校管理层缺乏执行力息息相关。职业院校管理层要言行一致地实践职业院校价值观,确立明确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先后顺序,快速行动、专注于目标、关注细节、身先士卒,主动学习执行理论, 解读影响执行的各种要素, 深入分析职业院校执行障碍成因,坚持不断提高自身执行力水平,坚持持续检查与督导,对执行力突出者即时表彰,用人所长。

职业院校管理层水平决定学校整体团队的执行力,管理层要从加强自身的执行意识以身作则起示范、合理授权锻炼员工、团队协作营造氛围等方面加强整体执行力建设,按程序办事, 按制度办事, 按客观规律办事, 强化执行力意识,遵守执行制度, 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增强职业院校管理层水平建设为职业院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带头示范效果,促使职业院校全员执行水平得到促进与提高。

(三)建设优秀执行团队。优秀的执行团队是加强职业院校组织执行力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要加大培训教育投入,建设优秀执行团队,充分利用各级培训教育在培养自身拥有强大的执行技能真正优秀个人执行者基础上,训练出高效执行力的工作团队,坚持以点带面激发团队整体优势,有效形成职业院校高效的管理执行力。团队执行建设不仅仅是领导和个人的职责,更是整个职业院校大范畴的事情。职业院校要在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重视职业院校优秀执行力团队建设。

(四)转变观念,树立正确执行理念与责任意识。责任是执行力之源。事实上,职业院校很多工作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做好,而是因为执行团队与个人没有责任心、没有意识去主动执行。没有责任就没有执行力,没有责任就不会主动承担责任,没有责任就无法改变提高自己,没有责任就更没有工作绩效。

职业院校应及时转变原有陈旧的家族式、传统的“啃老”本位思想和事业单位行业优势思想思维方式与观念,积极培育教学执行文化,强化教学执行意识。要树立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设高效实用执行系统,要积极践行依法办事、依制度办事理念,将执行力理念贯穿职业院校教学研究、专业建设、文化建设和人员观念更新之中,加强对教职员工、学生干部执行理念教育,培养职业院校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积极创新的氛围和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其对执行力的重要性认识和执行意识水平。

(五)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职业院校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自身组织执行力种种因素,树立坚决贯彻执行并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政治意识,树立大局意识,打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懒散现象;必须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衰”的职业院校文化意识,积极落实政策与制度程序,践行职业院校科学发展观的全员责任意识,在职业院校内部积极营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氛围,提高成员对职业院校的依附与认同感,营造职业院校制度严明、目标明确、简明高效、监督到位的执行力文化氛围。

(六)深入基层,有效推行决策议事制度。议事决策机制是职业院校领导管理机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重要体现,职业院校领导层必须深入教学管理一线,了解基层员工思想动态与诉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决策原则,通过决策议事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合理约束权力与分权,做到决策程序化、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扬民主,凡集体决策决定的,任何人无权改变,行动上需要每个人不折不扣地执行;坚持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班子内部的团结协调,积极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议事氛围。

(七)建设学习型职业院校,加强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员工执行力是组织执行力的基础,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走出去、请进来和自我培训增值”等多种学习教育模式加强对员工尤其是中层管理执行层和一线员工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业务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育培训、参观学习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终身学习来不断提高人员的执行能力和工作绩效。

(八)加强执行力绩效考核与监督。加强职业院校绩效考核与监督是有效促进执行力建设的有效手段,职业院校可将执行力建设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执行力建设监督考核检查小组有效加强对工作执行力的执行、督促、检查,把执行力的建设从领导干部传到部门中层,最终传到职业院校一线员工身上,形成执行力全员层级推进良好局面,建立科学、简明的管理、督查制度,并加大奖惩力度,积极选用执行力强的员工和团队,提升全员执行力。

(九)基于PDCA动态上升管理模式提高执行力建设水平。职业院校根据发展规划制定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并将发展战略分解细化,通过制定操作可行的工作管理目标与执行计划,职业院校战略目标的制定分解、执行、跟踪与调整提升的发展过程就是职业院校教育管理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djust、Action调整与行动)动态管理模式。

职业院校要基于PDCA绩效循环管理,明确计划目标、执行者与执行过程、信息反馈与统计分析、执行监督与调整优化,从而通过周而复始的PDCA循环达到持续改进上升的执行力建设水平。

总之,加强执行力建设 是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经济建设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组织执行力是职业院校提升竞争力、落实职业院校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必须仔细思考,认真寻找切合自身实际需要的执行力建设的有效对策,不断增强领导、团队执行力建设水平和文化氛围,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执行力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颖.执行力的提高与效率[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2)

[2]白露.提高基层政府执行力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3]杨开俭.执行力: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之本[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6)

[4]邓蒲妃.南航湖南公司组织执行力改进方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5]陶淑艳.如何提升企业领导者的执行力[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

[6]张[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俊杰.企业执行力建设的流程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

[7]柳士顺.企业管理者的执行力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

[8]杨志萍.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执行文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8

[9]沈祎颂.A服务有限公司执行力分析与提升[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冯喜杰.太阳彩印公司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张丹壹.如何加强机关执行力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2(4)

[12]丹尼尔 A 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刘海平.论转型期国有企业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的持续提升[J].引进与咨询,2006(2)

[14]严书翔.超常执行[M].海口:海天出版社,2005

[15]周永亮.本土化执行力模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