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7 01:4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海报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海报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1.从艺术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海报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靳埭强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对于今天机械工具,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划一的理性倾向,传统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现代手段与智灵手法的协调,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
2.从图像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如韩秉华把冰裂纹(开片)结合汉字引用与“苏州印象”海报作为创意概念。开片纹图案窗格及“三点水”的笔法,组成“州”字的主体,并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衬以山水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
3.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海报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国海报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体系。
1.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即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活学活用。很多设计师还存有“借古人以自重”的倾向,认为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就是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就有了文化内涵,殊不知这恰恰是远离文化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
那么如何在海报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是体现其本土文化设计的关键之一。我们认为,首要的就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之中,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例如余秉楠1995年创作的《海峡两岸一家亲》是为台湾印象海报会设计的“汉字”海报。作品选用了最古的篆字“家”,家是屋顶下的猪,一个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安定和幸福的家庭,它虽然经历长期的形制更叠,繁衍出行,仍离不开造字的初衷,隐喻出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背景是北京故宫九龙壁中的一条栩栩如生,威武动感,再加上一个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线条造型,重叠龙形和人形,把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表达新时代北京的气象,还有很多成功作品,陈幼坚1987年设计的《Hello香港》,李永铨1993年设计的《现代香港设计师八人展——八仙过海》海报等等,都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这对于发现具有新时期民族特色的海报设计艺术具有启发的意义。
2.“全球化”中的现代中国海报设计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与观念交流的载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图形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以求人们免去因文化、地域、语言、种族等,使人类交流产生阻碍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沟通。
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是一种融古通今,关怀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畅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希冀的中国海报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学之风,熔铸古代传统,培育拥护中国的文化生命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盲目裁切我们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凭空移植外来文化。“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把海报设计穿上民族的盛装,让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击撞中接受挑战,汲取营养。
(三):结束语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海报设计师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海报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海报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摘要:在设计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视觉现象非常突出。作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载体的海报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海报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我们海报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海报设计本土化国际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也是与传播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其中海报便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充满信息与传达的交流载体,它往往可以不通过文字的阅读或提示,让人们一目了然地快速识别图形中所传达的内容和含义。德国设计大师皮尔·门德尔认为:“海报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世界设计的大同之日就是它的末日到来之时。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好的海报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渗透的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海报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把握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杭间/何洁/靳埭强主编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雷圭元著中国图案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人类历史上的传播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媒介也经历了众多演变,从结绳记事到今天的数字媒体,这些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这其中就包括海报设计。作为信息传递和接收的手段、载体,新媒介传播下的海报设计同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就有了新的内涵。新媒介下的海报设计视觉语言在信息传播中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传播模式多样性与针对性
相对于新媒介传播,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即固定信息源下的“点到面”形式,而新媒介传播下的信息传达方式具有更丰富灵活的多样性,即从信息源到目标受众的方式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更可以是“多对多”,甚至“多对一”的形式。并且在接收信息的迅捷上看具有同步传播的特征,使得信息接收更为自由和便利。传统媒介传播下的海报设计更多体现为“公共性”,是为更多人服务的,艺术创作完成以后要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媒介,而新媒介传播下的海报设计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开放性、随意性,而且更具有“个人性”,甚至可以将其理解为专为个人而设。
1.2传播内容的数字化和多元化形式
数字化是信息时代传播的重要特征体现,它是计算机对信息处理并传播的一种处理过程,即将常规状态下的信息元素转变为一系列的数字、数据,用来表现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并进行信息传送。可以说,“数字化”是新媒介传播的主要特征,它使得信息流动纵横全球,一个能够交互式传递数据、图形、图像和声音的高流量的信息网因此产生。新媒介无疑是当今最引人注目的多媒体技术,它实现了现实世界的数字化信息传送,这也就包含了现实信息中的多元形式,包括各种图像、文字、声音等,将其转变为模拟信号,传达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就使得现代海报依据新媒介的这种特征,可以具有更广泛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
1.3超人际的图形、图像符号传播
“超人际”传播是基于“人际”传播而言的。人际传播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所以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与面对面交流相比,新媒介传播超过了人际交往中的正常范畴,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超人际”传播。首先,从时间维度上看,超人际传播的交流可以是同步性的,也可以是非同步性的,体现出极强的随意性;其次,从空间的维度来看,超人际传播突破了地域的局限,体现了极强的自由度。在新媒介的超人际传播中,图形、图像符号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信息流动,与传统海报设计中的传播方式相比更为便捷,从信息的生产、发送、接收和反馈方面都体现出无比的优越性。同时,由于新媒介具有强大的存储空间,信息接收者可以将所接收到的信息及时地储存起来,从而形成对设计作品的完整印象。可见,受新媒介的影响,海报设计传播的速度、数量,乃至信息传播的模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这些都是传统媒介下的海报所不能企及的。
2新媒介对现代海报设计手法的变革
从新媒介传播技术上的革新可以看出,“动态”表现已经成为海报设计的一种可能,并且融合了听觉、视觉及其他感官的综合表现,在对信息的选择与认知上也表现出新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由二维静止空间到四维动态表现
由于新媒介技术的介入,传统海报设计的二维静止表现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传播的需求,传播技术的革新已经引起信息内容表现的革新。其二维甚至三维空间表现方式受到新技术的冲击,动态化的视觉表现是新媒介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传统海报设计的表现手段是基于传统传播方式的范围之内的,在时间上也只是静态的一刻。而新媒介海报设计则不同,每一个元素都可以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它都可以在屏幕上“奔跑”、“舞蹈”。它的设计范围超出了印刷媒介的范畴,可以从无限的时空中去表现从宏观到微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时间顺逆潮流中发挥创意,可以用故事情节的形式将某一个概念生动地表现出来,能使受众身临其境,更便于记忆。
2.2主动性和互动性并存的视觉传播与认知
传统意义上的海报设计是以自身展示进行信息传播,其目标人群是被动地将信息进行接收。这个信息传播过程是单向传达,目标人群对信息缺少选择性,导致信息传播效率低下,并且由于信息源的固定和单一,受众人群对于信息具有一定的排斥性。新媒介信息传播下的海报设计以灵活多变的传播模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相对于传统媒介方式而言,其信息传播变为互动性视觉传播,在目标人群对信息的认知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赋予他们更大的选择空间后,信息传播效率变得更高,也更容易为受众接收和接受。
2.3图形、图像与声音的综合展现
由于新媒介信息传播是将多重信息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使得多重信息形式综合展现成为可能。这种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信息相对于传统海报的内容无疑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由于声音的介入,原先复杂并且不易表现的信息成为可能。它具备图形、文字不可比拟的魅力,其表现力是传统海报形式的有力辅助,使现代海报设计更具魅力。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介传播下的海报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优越性,表现形式得到更大的扩展,这也使得设计师对于海报设计的创作方式和设计理念进行变革,其原有的时空观念、表现形式和技法都需要适应新传播媒介下的信息内容表现,这无疑将成为未来海报设计的发展方向。
3新媒介对海报审美心理上的拓展
审美心理学认为,一切客观存在的美只有经过同人的审美心理的相互作用,才能被人所感知和进行能动的创造。设计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活动,美感是人类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自身直观的心理活动,是实践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映方式。传统传播媒介下的海报展现是以二维或三维空间表现为主,以视觉表现为主要信息传播途径,其原有的美学观念在新媒介的冲击下也不断拓展。传统海报设计中的审美心理在虚拟现实、声音辅助、动态表现的技术及观念引领下,具备了原先没有的心理感受,这无疑是对传统视觉语言中设计美学的一种继承和延伸。
1)新媒介中的数字化信息传播使得海报设计视觉语言具备综合表现手段,更加富于趣味性和丰富的心理感受。
这种新的信息审美对于受众人群无疑具有更强大的感官刺激,符合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的视觉吸引和好奇心理,从而使得信息更具表现力,传播效率更高。
2)新媒介传播模式的改变使得信息接收更为自由和主动,这必将引起人们审美思维的改变。
新媒介信息的存贮、传输和显示都打破以往的限制,使得现代海报信息传播也具备了更强大的传播语境,人们的接收、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3)新媒介海报设计的交互性实现了艺术活动的变化。
新媒介的技术系统保证了传受之间真正实现了双向互动。受众人群不再被动接收信息,通过新媒介信息传播,人们具有更广泛的自由,甚至可以互动性地实现信息内容的部分接收,可以改变设计的显示色彩、形状等视觉表现方式,这就满足了用户的不同审美需求。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新媒介海报设计在不断地发展,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对图形的处理能力也越来越强,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探索新技术下的视觉表现,对当前新环境下的目标人群的审美心理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实现更好的信息传播。
4结语
一、“形”残“意”延
人们往往对容易感知的事物感到乏味,甚至是失去兴趣,要想突破这种模式,就需要对海报主题图形加以改变和简化,而图像自身的“断”和“分”就会打破这种视觉上的完整性,提出问号,吸引受众注意,提高记忆指数,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近几年来,在海报设计中有许多运用了这种海报主题图形的“残缺”技巧来设计作品。在著名的陈放教授设计的胜利招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反对战争的招贴海报,画面上无需多余的解释性文字,用残缺的V字形手警示我们胜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运用照片的负底片的形势更能完好的诠释出胜利这两个字的实现,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促使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不得不做出新的审视与反思。在第二届“靳埭强设计基金奖”中获得“未来设计师大奖”的海报《圆》,它也是运用了这种图形的“残缺”,意喻“延续”来传达台湾这块宝地是中华名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报主题以一块玉镯为主题图形,以玉镯的一块小缺口来代表中华名族的一块宝地———台湾,而这块缺口成为了全海报的视觉中心,它引发我们国人对这一缺口更深刻的遗憾,引起更多的反思,从而烘托出了我们的爱国之情。
二、换“形”求“意”新
形成残缺美除了自身图形的缺失,海报图形的同构替换也可以产生残缺美,在海报图形同构替换中将一个物象的局部进行“偷梁换柱”式的移植。图形的缺失和替换使原本的信息中断,形成视觉焦点,并且造成心理的缺憾和阻碍,使阅读受阻,但视线很快又被新的替代物所吸引,形成新的视觉焦点、中心,引起受众的注意。在环保公益海报中,有这样一张海报,为了更深层次的表达保护树木的诉求,海报设计人员在被砍伐的树桩上嫁接了一只血淋淋的断裂的人类手指形态,用血淋漓的手指形象与被砍掉的树枝替换,也起到了一种警示的作用,借助形象外在的一种力量与影响来表达破坏树木就相当于人类自己的自杀,给人以深刻的反思,要珍爱树木,珍爱自然。残缺图形是在破坏中寻找新的生命感与语义的过程。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袁由敏创作的《融合》,海报的主体图形也是运用长颈鹿的动物形象作为画面的外在主体轮廓,通过这层外皮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长颈鹿中指代的画面正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著作不完整的《蒙娜丽莎》用两种图形的同构寻求一种幽默和新意,这种同构手法所造成的残缺,颠覆了人们头脑中惯有的视觉体验,从而传达“意”的新。
三、海报画面的构图在于意的“完整”,形的“缺失”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有舍才有得”这要求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完美,有的时候舍弃也是一种睿智和胆量。做人是这个样子的,当然设计也是如同,海报设计的大小尺寸都是固定好的,并不意味全部占满就是一种美,有的时候在旁边一角剪掉或折掉一角,在画面的构图上留有一定的空白,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形”的缺失,意在引导画框外想像空间的创造,借此达到形的“完整”。如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李少波所设计的《》,画面的中心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盘子,而盘子边缘的空白部分则寓意着澳门还未曾回归的事实,盘子外面正冲向盘子空白处的龙神奇地体现了祖国这一标志性事件。为何盘子的右部是缺失的,这正是引发我们深思的地方,了,但台湾还未曾回归,运用构图上盘子残缺的一角代表台湾还未曾回归,盘子的右部暗示中国还未曾“完整”。此张海报烘托出了浓厚的爱国热情,表达出期盼祖国能早日团圆的意念。而这种构图上的残缺的表现手法并不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所言的,它应海报主题内容所言,以所要表现的内容为前提进行运用的,这种形式必须为所要表达的内容服务,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根据主题的需要减去多余的成分,着力表达你要传达的内容主旨,使得这种形式更吻合于主题的表现,以求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作者:李梅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宣传统战部
1)课程目标
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课程的方向,改革课程的中心目标旨在推动网络媒体下的海报设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适应电商时展需要的设计从业者。尝试以交叉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化、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并掌握相应的技能素养。
2)课程内容
信息时代下的海报设计课程既需要各种相关软件课程的支持;也需要网页设计、新媒体设计等学科知识的支撑。这需要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再配置,大幅增加应用较多的新媒体设计内容,适度地删减现今使用较少的知识内容。同时改变原有的理论—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尝试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式,将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分解由各个小单元解决,强调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技能知识,加强知识的吸收。
3)课程实施
a.综合性和多导师制长久以来艺术设计的各个科目教师独立完成自己的课程教学,学生也很自然的独立看待各科目的知识内容,这造成学生的学科知识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这也是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岗位时往往用不上或者用不好的重要原因。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对于以往由单个教师掌控的课堂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教学的改革必须结合课堂实施方式的革新。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笔者尝试在教学中以大课堂、宽视野的原则,以项目化、实验性的教学内容配合多导师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课程与宽视野指的是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单一的海报设计课程知识,尝试将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教学。以期改变过去独立课程造成的知识碎片化倾向,使高职学生更好的贯通所学知识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请相关电商企业中的一线资深设计师进入课堂,同时将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引入课堂,形成多导师的教学形式。这个过程中尝试了请毕业工作多年有一定成绩的师兄师姐回课堂讲课作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身于一样教学环境下的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优点与劣势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在交流中也更有针对性更有带动性。b.实验性与实用性结合同时运用实际课题与虚拟课题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进行情景式教学。联系实际的课题设计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强调商业化设计。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不论是行业本身还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和学习角色的学生对于其特性的了解都是不全面的,这使得新的海报设计课程会融入更多探索性、实验性的因素。本课程的实验性涵盖着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层的实验性指的是教学过程一方面应该严格按照设计企业的流程来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对相关信息的积累;中期的整合分析吃透主题,通过合适的创作方式,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进行创意突破;后期以一定的输出规范进行符合业界要求的设计。另一方面则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审美能力和自己独特的设计观点。摆脱商业化带来的流水线设计风格。设计的特质注定只有同时具有富个人色彩与实用性两部分特点才能够培养一流的设计从业者。具有实验性的设计摆脱了僵化的约定成俗的商业设计模式,而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的作业初看起来缺少一些实用性,但是却更有生气。这可以培养学生活跃而有生机的设计思维意识,这是学生应该在专业学习的三年中首先掌握的。许多的设计理论知识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过时,只有设计思维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好的思维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在毕业后不断学习,迅速适应设计工作的需要。c.情景化与项目化课程采用理论教学配合模拟一线设计项目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打破以往一人做作业的方式,以个人设计与团队调研、策划、实施相结合的形式,以模拟投标或网上实际项目竞标项目进行。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设计的实际操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实践中学到知识,又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增加了课程中的不确定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有乐趣,强调快乐地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d.课程置换在设计课堂中的应用一段时间以来,课程置换一直是不少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中研究的课题,它解决了将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校通过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其工作相应的学分的实际操作问题。在海报设计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中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承认学生在此期间的实际设计项目,并通过考核计入成绩。在具体操作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实际设计项目,并计入该课程成绩。设计项目的来源一般由校企合作的设计单位或网络设计交易平台(如八戒网等威客网站)提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自由选择,并按工作量情况由个人或小组完成。在考核中按照委托方的采用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
二、课程评价
课程的评价形式对于课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下的海报设计课程评价中可以采用模糊等级制和社会效益评价结合的形式进行。在现有的教育方式中由于我们对于分值评测的依赖程度,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被单一的分值所表示,这使得所有的可以或不可以被数值衡量的能力都被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表示了。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是这么的精确,当我们看到数据时就会下意识的假设这些数字能客观的表现学生的全面情况。但实际上不论这些数字看起来有多么精确,在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衡量方面的有效性都是非常有限的。分值式的评价方式会让艺术设计课程这类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为主,以个体创造为主要形式的没有标准答案的特质的课程的评价出现困难。所以模糊式的等级评分制反而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将学生在实际设计项目中的作品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评价中,特别是对被采用的设计进行适当的分值奖励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践。以比较综合的打分方式给学生较为全面、合理的评价。
三、总结
一、书法元素在海报设计中所具有的艺术性
将书法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运用到现代海报设计中,具有独特的韵味:一是书法独有的水墨形态,二是图形化。书法的水墨形态反映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装饰美。悠久的中华文明孕育出极富装饰美感的书法字体,民间艺人用丰富的表现手法赋予汉字强烈的审美特色和装饰美感。书法图形化的特征使汉字不局限在字义的传达,更表现为图形的传达,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包罗万象的书法体可以加深人们观赏的视觉印象,增加其审美趣味,将汉字的含义多方面地表达出来,将其所表达的意念个性化。加之书法独有的浓淡虚实的水墨元素,在给海报设计营造出一份诗情画意的同时,也增强了海报的民族特色。综观现代平面设计,书法元素在海报设计中运用的案例屡见不鲜。除了靳埭强、王序等平面设计界的前辈,越来越多的新生代设计师开始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即便在日本、韩国,书法元素也日益得到设计师的青睐。日本与韩国的书法源于中国,书法中汉字的造型方式、丰富的书体、笔法、墨法、章法、神采、气韵、意境等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海报设计的视觉传达语言。准确地把握中国书法的这些特点,能够使海报设计获得无与伦比的意境美。
二、书法元素在国内外设计中的发展与创新
7世纪,日本引进了中国的表意文字,快速地消化了中国的汉字文化且加以改造,所以日本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在现代平面设计领域,许多日本的著名设计师采用书法元素进行设计。在韩国,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开始关注传统书法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书法元素的设计作品在韩国逐渐繁荣。我国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陈幼坚的许多作品中也采用了书法元素,其水墨艺术作品中散发出鲜明的传统色彩和韵味,以书法元素为主体的海报设计精彩纷呈。
三、结语
中国书法是一门点、线、面结合的艺术,是以笔墨线条为手段形成的艺术语言,是书法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点、线、面的元素也是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平面设计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探索书法文化的内涵,探究书法艺术中的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作品相结合,形成独具民族性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运用书法元素进行设计的精髓。我们应该运用传统的民族元素和构成手法,赋予作品民族情感,创作出为世界所认同的中国设计。
作者:石峻川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一)提高电影海报的个性魅力
图形语言是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图形作为人类情感表达最直接、最有效的视觉符号,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不仅能起到一般文字所无法达到的宣传效果,而且能以形象和色彩来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魅力。好的电影海报设计应当以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依赖文字的注解。据相关研究表明,电影海报最引人注目和引起人们兴趣的不是文字,而是形象鲜明的图画。电影海报设计人员将图形语言的这种独特魅力运用到设计中,创造出造型简洁明快、色彩鲜艳、主题鲜明突出的艺术形式,不仅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而且使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最有效的信息。
(二)提高电影海报的审美价值
图形语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增强海报的视觉冲击力,而且使其审美价值得到提高。电影海报是电影灵魂的传播,对于提高影片的知名度、传递影片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票房收入等具有重要作用。审美价值是一种客观的、含有现实现象的自然性质,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但它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与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因而,电影海报的审美价值最大程度地体现出电影中所包含的复杂的影片精华部分,即影片的精神实质和情感生活。这些复杂的联系和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电影海报审美价值的基础。图形语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运用不仅对电影内部存在的精神和价值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降低观众审美评价的不足、提升海报自身的审美价值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将文化与海报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
电影海报能够跨越国家、种族、阶级和语言障碍进入各个领域,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它包含许多人类进化发展的符号,被认为是未来的世界语言。电影海报中图形语言的运用是实现电影海报与电影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电影海报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影片主题内容、观众和市场的需要,集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于一体并通过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来实现。随着电影海报设计与电影文化的结合,电影海报设计的侧重点倾向于集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表现手法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电影文化的表达,文化成为电影海报体现的主要精髓。电影文化与电影海报设计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电影海报的文化价值,增强电影海报的感染力,而且可以提高电影海报本身的吸引力,达到信息宣传的目的。
二、图形语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图形语言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这些图形语言是电影海报设计中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行发展,因而在实际运用中,设计师需要根据影片形式、主题、内容和受众对象的不同灵活应用。
(一)具象图形
具象图形以具体的形象为表现基础,是一种直观的、人们乐于接受和喜爱的视觉语言形式,具有亲近有趣和感人的魅力。具象图形所用的形象是客观对象具体形态的实质表现,这种写实的图形语言形式能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带给人强烈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具象图形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表面地反映电影主题,而是在深刻把握影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对影片内容进行选择、加工、提炼和升华,最大程度地突出影片的主要信息,诠释影片主题。具象图形的写实性特征决定了电影海报必须以突出影片的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演员的特写镜头或经典姿态动作为主。如在影片《佐罗传奇》的电影海报中,画面仅出现了蒙着黑面具、手持长剑的主人公佐罗的形象,具象图形语言的运用不仅准确地刻画出佐罗的游侠形象,而且增强了海报的吸引力、表现力和宣传效果。由于演员本身就是卖点,因而这种注重人物面部特写、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海报是电影海报中最常见、最常使用的形式。具象图形以高度逼真的形象性、真实的情境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具创意的写实性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极大的心灵震撼力,激起人们观看电影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影片《投名状》的宣传海报中,上面部分是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和徐静蕾四位主演的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下面部分展现的是万箭齐发的战争场景,场面激烈震撼,超越了视觉的一般状态,影片的类型、主要演员一目了然。这种写实的、简明扼要的、直奔主题的海报设计形式既有效地利用了主要演员的明星效应,又突出了影片的主要人物、宣传了影片的主要信息,因而已成为电影海报设计中较为固定的模式。
(二)抽象图形
虽然具象图形能快速传递信息,但是由于图形过于直白,缺乏商业化创意和艺术性,因而,无法充分有效地表达电影内涵。抽象图形是与具象图象相对而言的,是以具体物象为基础,经过联想、象征、比喻、暗示等艺术加工后,忽略、超越具体物象的原形,使其成为没有视觉上具体形象再现的图形。抽象图形是一种高度理念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多用来表现精神和意象方面的事物。抽象图形不仅能够使电影海报设计不受时空限制,而且能摆脱表现对象和表现技巧的束缚,强化影片主题,使影片主题体现出典型性和情感化的特征。如在影片《南京》的宣传海报中,整幅海报只有灰暗的天空和一面被高高举起的红十字会旗,尽管画面中没有一个人,但人们却能感受到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正遭受着严重的生命威胁,他们急需人道主义的救援。抽象图形具有宽泛的象征性,常被用在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等电影主题的海报设计中,但由于纯粹的抽象图形很难被多数人快速、准确地理解和接受,因而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很少被单独使用。当前,电影海报设计中最常采用的图形语言是具象图形与抽象图形的相互结合和渗透,这样既能体现简洁明快的效果、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感,又能极大地提升设计的表现内涵和艺术品位。
三、电影海报设计中运用图形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一)图形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优秀的电影海报是电影的预告,与电影是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关系,因而,电影海报设计不仅要在风格、类型、主题、内容上与电影保持一致,而且要以完整的视觉形象和画面来传递信息和文化。电影海报作为电影艺术的衍生物,必须依附从属于电影,为电影服务,这就使得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图形语言不能像其他艺术语言一样可以随意创作,而必须依据影片表现的人物、场景和意境,以比喻、夸张、变形的修辞手法,具有刺激性、艺术性、通俗性和鼓动性的语言形式将影片中最典型、最精彩的镜头和信息传递给受众。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程度、生活阅历、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语言的歧义性和模糊性,使得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等性。图形语言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能够使绝大多数受众从图形语言中准确地理解海报所要传达的信息,尽量减少信息误读误解的发生。因而,海报设计人员在对图形信息和影片信息进行编码时,首先要考虑信息传播的准确性问题,毕竟海报信息传播所面对的是大众人群。此外,设计人员还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图形语言来传播信息,以保证绝大多数人能准确地领悟到海报所传达的信息。
(二)图形语言表达要生动简洁
图形越简洁生动,传递速度就越快,传播效果就越好,因而,电影海报中使用的图形语言除了要准确深刻外,还要简洁生动。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人的视域范围非常有限,通常情况下只能集中于很小的区域。人眼所能看到的视域是由大脑对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外界事物的识别范围决定的。一般来说,外界事物的影像越大、越清晰,物体的层次越少,大脑的反应就越直接,视觉识别的速度就越快。从物体形状和平面图形的角度看,人眼对对称的、简单有规则的图形和恬静的形象识别得较快。据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无意注意时间大约为1~3秒,电影海报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视线、传递影片重要信息,就必须使用简洁生动的平面化图形语言。此外,画面内容太多、太杂还容易引起视觉审美疲劳,因而,简洁生动的图形语言不仅能强化色彩对比和主体形象,还能将繁杂的内容以醒目、生动的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来,实现最短时间内吸引受众高度重视的目的。
四、结语
[论文摘要]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既能传达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能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图形作为一种用形象和色彩来直观地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可以极大地拓展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使其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从而在信息传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电影海报是海报设计的一个种类,但是比一般的海报更富有情节性,具有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电影的“名片”。电影海报设计是一种自我形式的推广,更是电影灵魂的直接表达,这种直观的信息传达有时甚至比电影更有说服力。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史弟在巴黎的一问餐厅里,向观众放映《火车到站》,当时还制作了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海报设计。由于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以及对电影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后来的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参与电影海报设计,他们将绘画和设计的各种风格相互融合,把多种表现形式、手段和技法综合运用,使电影海报设计很长一个时期内呈现出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这些优秀的设计既传达了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同时,也使电影海报成为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多元化发展,东西方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和融合,现代科技、文化、广告都给电影海报设计带来新的观念,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尝试、突破常规,在注重电影信息传达的同时,力图使设计出的电影海报独具风格和富有创意,电影海报成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媒介。图形,作为海报设计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这种设计思潮中成为设计师设计的重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图形在电影海报中的功能
图形是一种用形象和色彩来直观地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魅力,它能够超越国界、排除语言障碍并进入各个领域与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是被称为“世界语”的人类通用的视觉符号。因此,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图形具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易于理解以及将视线引向文案的诱导功能。将不同的图形通过创造性的组合能够产生新的图形语义,使电影海报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拓展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并在信息传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电影海报中图形的具象和抽象表现
具象图形与抽象图形是海报设计最基本的表现方式,这种相对意义上的具象与抽象一直都在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两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两种表现方式有时会同时出现或者以相互融合的形式出现,设计师通常是根据电影形式和内容的不同。以及观众层次的不同需要而灵活应用的。
1、具象图形
具象图形具有一种亲近有趣和感人的魅力,是人们乐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视觉语言形式。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具象图形能通过表现客观对象的具体形态来突出电影主题,同时也能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其富有美感的写实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电影海报运用具象图形来传达某种观念或信息,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如电影《佐罗传奇》的宣传海报设计,画面中佐罗的形象英俊潇洒,黑面具、黑帽子、黑斗篷、佩剑和长鞭,以及人物坚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态,准确地刻画出一位行踪不定、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蒙面游侠。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而且还使电影宣传更富有成效。
具象图形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易于快速从心理上取得人们的信任,从视觉上激发人们对电影本身的兴趣和需求欲望,尤其是极具创意的写实图形,其被设计师主观放大的高度逼真的形象,超越了视觉的一般状态,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上的极大震撼。由于电影海报设计中具象图形的表现空间十分宽广,所以它的作用不可估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至今一直占据着电影海报视觉表现的主导地位。
2、抽象图形
抽象图形,是“从具体物象出发,不断反复地剔除物的细节,忽略、忘却它的原形,超越它的具体性,从整体意象上把握它的结构形态,也就是要予以抽象化”,是高度理念化的一种视觉表现,集中体现了客观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的形式美。
抽象图形的独创性可以使电影海报设计不受任何对象和表现技巧的束缚。不受时空的限制,它通常是通过对构图、形象、色彩的单纯化表现强化电影主题,并使主题更为强烈鲜明,更具有典型性和情感化的特征。如电影《黑暗中的舞者》的宣传海报设计,斑驳的黑色背景,散落的白色文字,突起的盲文。不需要具体的形象,简洁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幻想空间:在想象的明亮和现实的滞重问隐约进发出塞尔玛的歌声,也许此时塞尔玛的灵魂正徘徊在无边的黑暗当中,但天堂的光线就在她的前方,她会在那里看见吉恩清澈的双眼,将在那里用她的天籁嗓音歌唱天堂里的颤音。
抽象图形具有宽泛的象征性,所以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表现的范围也是广泛的,既可以表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电影主题,又可以表现科技、文化、体育等电影主题。与具象图形的相互结合、互为渗透,可以对电影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这种两者结合的画面,具有简洁、明快的效果和强烈的现代感、形式感和装饰性。
没有一种图形能够如抽象图形的千变万化和象征特性一样涵盖更多的内容。也正是由于这种宽泛的象征性,要识别和理解它需要依赖于人们的感受与文化程度。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性格、欣赏习惯等因素都会使人们对于抽象图形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选择与运用抽象图形进行电影海报设计时,必须以了解和掌握人们的文化心理、欣赏习惯为前提,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避免因为视觉语言晦涩模糊出现的歧义性和负面效应,以利于抽象图形准确地表述电影主题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抽象图形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打破了具象表现的单一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
三、电影海报中图形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设计应该遵循“阅读最省力”的原则,形象要高度简洁、富于创意。直观形象性的图形阅读越省力,越能增强其被注意值,进而使人们对所要宣传的电影产生明确而又深刻的印象。
其次,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要符合社会与大众的道德观念,在所传递的信息和社会形态的主流文化相吻合的基础上,画面形象应生动鲜明并给人以美的感受,使人们看后能够产生生理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亲近感,既设计中通常所说的感情的愉悦性。
再次,图形的形象要主次分明,主要形象应与设计诉求的目标相一致,为电影主题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单纯的追求形式美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或者不知所云,都会使人们的注意力分散、转移,从而导致电影海报偏离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目的。
关键词:宣传品;传递信息;审美怡情;记录时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海报(poster),又名“招贴”,属于户外广告的范畴,可用于各处街道、影剧院、展销会、商业闹市区、车站、机场、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其目的在于“通过告知行人们确定的信息,以图引起人们相应的行动反应。”
电影海报则是商业海报的一种,随电影的发展而产生,是一种重要的电影宣传品。电影海报由文字、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元素组成,并配以醒目的片名和主要演员、编剧、导演、摄影、美术、作曲等创作人员姓名及制片厂厂名,以鲜明、生动、准确地构图介绍影片的内容、表现影片的主题,张贴后产生直接的宣传效应。其目的是“广而告之地把电影内容清楚、及时地告诉观众,吸引大批观众入座电影院去看电影。”
电影海报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海报实际的宣传效果,它除了能够提供电影的信息之外,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它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设计规律。
2.研究现状
从设计角度专门论述电影海报的专著及论文较少,一些涉及电影海报的书籍和文章较多地是从影评、收藏、鉴赏的角度去探讨。书籍如黄志伟的《流光波影:1905-1966年电影海报集粹》,朱浩云的《电影海报收藏与鉴赏》和《激情岁月的典藏》,托托的《钻石海报收藏》等;文章如张文波的《“先声夺人”“喜闻乐见”――浅谈电影海报的两个功能》等。但这些著作为本文探究电影海报的设计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从设计背景探索的基本思路。
二、电影海报概说
1.电影海报的分类
电影海报从版式上看有横式和竖式两种,以内容来分,又可分为剧情式和非剧情式两类。
2.电影海报的性质
“电影海报同月份牌、年画、宣传画一样可统称为招贴画,也可称为电影宣传画。一般张贴于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电影海报通过绘画和文字组合成为一种招贴,画面构图艺术地表现了影片主题。它主要起到吸引观众注意、增加票房收入的作用,不仅有着很强的宣传作用,而且还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3.电影海报的功能
招贴海报的首要功能是传达信息,“以期达到社会良好风尚的建立和促进销售的目的。”优秀的招贴海报在实现其信息传递功能的同时还能为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感。
(1)传递信息。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广告,传递信息是它最基本的功能。电影海报作为向观众传播电影信息的媒介,大多运用形象传达给观众该电影的基本信息,包括电影的获奖情况、叫座情况、演员阵容情况及画面构成情况等。(2)审美怡情。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只要是属于美术类的视觉艺术,最主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以给人带来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3)记录时代。一张老的电影海报能够唤起许多对以往年代的美好回忆,也能达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的。
4.电影海报与电影的关系
(1)电影是电影海报的依托。杰诺维茨在《大众传播模式》中对大众传播定义如下:“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影等)向为数众多的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电影海报依托电影而产生,是随着电影的问世而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它将电影的主要信息传达给大众,协助电影完成大众传播的任务。(2)电影海报是电影的“名片”。“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感觉和意志,常要借助于各种视觉媒介物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 电影海报用平面设计的手法将电影转换为一种视觉的图像,像人们的名片一样,通过展现主要人物形象及文字信息向人们提供影片的主要剧情资讯,满足大众了解影片基本信息的要求和审美需求。
三、电影海报的设计理念
1.电影海报设计的特性
招贴广告总体上有画面尺寸大、创意无限、视觉冲击力强等特征。电影海报还有如下特点:
(1)时代性。电影海报不仅规格多,各种尺寸齐全,而且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海报还有各自的形制特色,有时从形制规格上就能判定其大致的身份与年代。
(2)艺术性。电影海报就像电影的门面,它集中地展现影片的主题,表现电影内涵;电影海报本身又是一幅艺术作品,有很强的艺术性、观赏性。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此。”众所周知,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电影海报也是如此。它也不是单纯的再现性形象,而是体现了设计者情感和思想、体现了设计者对电影理解的表现性形象。(3)文献性。作为电影文献之一的电影海报以其较高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电影史的载体,它记载了电影从产生到发展直至辉煌的漫长历程,反映了特定的时代风貌。
2.电影海报设计所体现的价值导向
(1)信息价值。它以影片最精彩的镜头,配以最美的广告语言加以推介,都具有十足的吸引力,蕴含着与众不同的故事。
(2)欣赏价值。随着电影的普及,电影海报制作技术的进步,电影海报本身也因其画面精美、表现手法独特、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一种具备时代特色的艺术品。
(3)历史价值。电影海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文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人们还原历史更为直观的形象。
(4)经济价值。在电影收藏品中,电影海报以其新颖别致的设计、精美细致的印刷和光彩夺目的明星形象为收藏者所青睐。
四、电影海报的设计方法
1.审美观念的应用
(1)符合美学的艺术形式
任何优秀的设计都要体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电影海报从早期单一的注重传递电影信息功能,逐渐过渡到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要给大众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有的海报甚至成为了极具观赏性和装饰性的独立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审美特性构成了艺术的本质,任何艺术都是通过审美感受来从事形式的创造,从而获得意义的表现和情感的蕴含。” 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艺术形式是使人产生感性直觉认识的必要前提。
(2)动人情感的艺术特征
在海报设计的情感性构思中,创作者需要根据电影内容和主题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作,较多运用电影中的场景、人物形象作为海报视觉形式的内容,把电影素材、个人情感和设计技巧有机地融为一体,创作出形象鲜明、富有美感的视觉语言,通过形象以打动人们的情感。
2.视觉语言的表述
(1)视觉流程的冲击
“首先人们会通观整个画面,对整个画面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后,人们的视线就会停留在最感兴趣的某一点上;接着便是视线的移动,最后读遍全画,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视觉流程。” 电影海报的性质决定了它给人们视觉的流程要短、冲击力要强。它是在行人匆匆的过往中被动地被注意、浏览到的,需要在短时间内使观众产生视觉震撼,以达到引起注意和保留记忆的效果。因此,海报设计首先要给人们编排一个最佳的、符合人们认识过程的心理顺序和思维发展逻辑顺序的视觉层次,使海报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能在瞬间让人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1月
[2] (美)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副标题: 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3
[3]托托.《钻石海报收藏》.现代出版社,2000-11-0
高中手绘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及表现能力。本文介绍了手绘课程的一种模型,分析了将手绘海报、手绘服饰、墙绘作为三个主体项目纳入手绘课程的可行性及操作方式。
关键词
高中手绘;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
近年颁布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为高中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空间。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课程目标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从以往单一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扩展到创造能力、鉴赏能力、跨学科美术学习能力、美术评论能力等全方位综合提升。相应地,高中美术课程也做出了调整,从单一的美术鉴赏拓展为四大模板,包括:设计•应用、造型•表现、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遍认知的手绘是指现代设计中借助绘画工具手工完成设计作品,近年来随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的兴起而为人熟知,常被归为设计和应用板块的重要部分。本研究中手绘的概念有所不同,不仅仅指作为设计辅助技巧的手绘草图、效果图、表现图等,更多地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而存在,涵盖以手工绘制为表现形式的石绘、墙绘、布绘等艺术形式,强调创意、造型与视觉表现。后现代美术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心灵是生长着的有机体”。4R学说提出,教育者在课程和教学领域应重视创造性,鼓励学生思维多元化,注重课程的丰富性、元素的多元性、教育与文化的关联性、美术思维的严密性。手绘作为美术基础项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绘画和表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美术课程四大板块的学习与创新奠定基础。所谓“灵感在笔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正是高中手绘课程的意义所在。与专业设计学院普遍开设手绘设计课程的情况不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手绘课程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本论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列出了手绘课程的一种设计模式,旨在探索高中手绘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为以后的高中美术教育创新课程开发提供一点参考。
1手绘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开发新课程首先要进行课程资源筛选,在所有可能中选择能够丰富课程发展、符合教学目标的资源,摒除华而不实甚至对课程有干扰作用的资源;其次是目标受众分析,选择符合高中生兴趣点、思维特点,以及与学生当前进行的其他学科有联系的课程;最后是教学主体(即教师)分析,考量现有教师自身特长是否符合新课程的发展、教师的人脉资源是否满足课程开设需求等。手绘包括手绘设计图、手绘海报、手绘服饰、手绘墙、手绘装饰画等,考虑高中生尚不具备专业设计能力,本课程设计以开发学生创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项目为主。考虑项目之间的连续性,选择手绘海报、手绘服饰、墙绘三个项目,在20~21周学期期间内合理分配各个项目,以期达成高中手绘教学目的。
2课程导入:手绘海报
高中手绘课程可从最易入手的手绘海报开始。海报及产品包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教师可提前收集电影海报、食品包装,并制作海报设计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海报或产品包装进行讨论,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师生交流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掘自己喜爱的海报特点,适时补充海报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可通过系列实物展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观察不同内容的海报采取的设计风格各异的字体、排版方式对整体感觉的影响、体会不同色彩传达的情感等。理论讲解基本完成后,教师可安排课程相关的作业,结合校园活动布置海报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审美性和实用性的双重前提下,通过色彩、图形、文字设计一张足以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手绘海报。手绘海报课程时间可安排3~5周甚至更长时间,目的在于通过基础的纸质平面手绘练习训练学生的手绘表达技巧,包括线条的运用、色彩情感传达、版面设计等,并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纸张、不同绘图工具的特点。手绘海报是一项为其他各项目的开展奠定技术基础的项目,教学者应在课程开始之初明确这一目标以便引起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3课程延展:手绘服饰
手绘海报对学生创意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手绘介质(纸张)的单一性和日常性,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较短暂。相对而言,手绘服饰有更强的实用性,更易于引发学生兴趣。有了前期的铺垫,学生对手绘中线条及色彩的运用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手绘服饰恰好可以满足学生“完成自己作品”的需求。不同的颜料碰上不同材质的布料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效果,由于课程时间和课程经费限制,一般手绘课程所用的服饰常采用普通棉质T恤。但在前期手绘服饰理论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发现布料和颜料碰撞后产生的别致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逻辑观念及深化自身的审美能力。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应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在手绘服饰环节教师可将手绘的实用性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从一开始就制订目标,将学生分为3~5人的手绘小组,学生需在3周左右的学习和练习之后自行设计手绘服饰,并在广场或其他公众场合摆设摊位当场绘制手绘T恤,售卖自己的作品。手绘服饰课程时间可安排5周左右,利用3周时间进行小组练习,最后2周通过现场绘制及售卖检验学习成果。手绘T恤对大众而言具有普遍性,对设计者自身而言具有私人性,学生如果想在最终课程检验环节赢得成绩,需要在大众审美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发散思维,做出满足大众需求又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本项目旨在开发学生的美术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设计的实用性,在作品中合理处理个人情感与大众需求的关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价值观及素质养成是极其重要的。
4课程深化:墙绘
墙绘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现的绘画形式之一即包括墙绘壁画。墙绘是通过绘画、雕塑等造型手段在墙壁面上绘制的图画,对环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手绘海报、手绘服饰相比,墙绘对学生造型能力的要求更为复杂。由于墙绘相对耗时较长、作品较大型、作品保存时间较长,因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真对待,可作为从手绘习作到真正的作品之间的转换形式纳入手绘课程。墙绘项目综合囊括了基础美术造型教学的许多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从打形、透视到明暗表现、色彩表现等各方面的造型能力。墙绘绘画内容丰富,从简易几何图案到卡通漫画直至花卉、动物甚至写实的风景人物等均可入画。高中美术中的墙绘课程仅作基础了解,可以不要求学生运用太复杂的绘画技巧,在前两个项目的基础上稍作深化即可。教师应首先布置最终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各个实践小组,引导学生在了解墙绘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制订墙绘计划。墙绘的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卧室或符合条件的咖啡店、书店等商业场所(视教师资源而定)。墙绘课程需要循序渐进,制订绘图计划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小组进行现场勘测,确定墙绘主体的材质、墙绘面积、墙绘主题等;全部确定完成后进入草图设计阶段,草图作为墙绘作品的框架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应在此阶段及时纠正学生错误,以便后续工作顺利进行;草图设计完成到上墙期间,教师应对学生绘图材料的选择、上色先后步骤、造型表现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需要一提的是,墙绘等大型作品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教师应教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即,意外往往造就超乎意料的美,帮助学生以合理的方式修正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墙绘课程时间可安排7~8周,根据计划逐一完成项目的各个步骤。墙绘项目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有极高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项目,对学生的美术能力、造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均有较好的锻炼作用。
5课程创新:其他手绘形式
手绘课程的最后1~2周,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除本课程主体项目之外的其他手绘形式,如布绘、石绘、砖绘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项目或课程项目之外的其他手绘形式完成一个小型作品。自由手绘的设置旨在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美术表达形式,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之美,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介质。
6课程检验:家长、学生、教师全方位评价
在以上高中手绘课程模型中,教学效果检验由平时项目作品成绩和个人素质成绩两项构成。学期末教师可安排一场学生作品展览,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其他班级学生参观展览,全面了解自身的教学成果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出修正。
7总结
以上手绘课程安排是笔者依照一般的课程设计原则做出的一种实验性课程模型,具体到运用中需要根据各个学校资源、教学能力做个性化调整。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不可能透彻地讲出手绘艺术的精妙,更无法培养出一个手绘大师,该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并逐步喜欢上手绘艺术,进而自发地进行创作和创造,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列出的课程模式还存在着种种局限,更多手绘课程设计方式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蒋其芳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明.浅述“墙绘”作为项目课程引入中职美术课程的可行性[J].科技视界,2011,10(28):53-54.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其优美的图案、多变的色彩、美好吉祥的寓意和百变的造型,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剪纸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剪纸的“身影”经常出现,展现出艺术性和设计感的完美结合。文章分析了传统剪纸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包括色彩、图形、寓意等要素,为更好的推进剪纸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启发。
【关键词】平面设计 剪纸 色彩 图案 寓意
随着现代平面设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奇元素被广泛应用其中,传统文化意象及元素正是典型代表,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实践价值。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以色彩多样、图案百变、寓意美好及文化韵味独特的优势而深受全国各族群众的喜爱。在平面设计的实践工作中,剪纸元素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深受设计师的重视。尤其是随着当代平面设计创新的推进,探讨剪纸元素的运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剪纸的概念及发展
(一)我国剪纸艺术的概念界定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而又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散发出独特而优雅的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种类。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如今又绽放出全新的艺术魅力,成为诸多社会实践领域的选择,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剪纸是一种借助剪刀和纸开展裁剪活动的艺术种类,其主要载体还包括树皮、树叶、皮革、布料、金银箔等。剪纸是一种镂空的艺术创作,剪纸艺人以特定的手法,通过剪刀的勾勒、描绘,刻画出鲜活的艺术形象。剪纸的成品往往十分精美,但是具有不易保存的特点。剪纸可以作为招贴、悬挂、祭祀、纪念、婚丧嫁娶等各类民间活动的重要“媒介”,在民间,尤其是农村地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剪纸艺术的发展
我国最早剪纸形式可以远溯到汉代,到了唐宋时期剪纸艺术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的造纸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民间剪纸技艺也日渐精湛。从元、明、清一直延续到今天,剪纸这门古老的汉民族艺术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间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剪纸艺术汇聚我国传统民俗艺术的精华,表达了劳动人民淳朴、丰富的感情,带有历史和文化的属性。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能够传递不同的信息,不同时代的剪纸艺术也可以透视出那个时代的特质。虽然剪纸从纸张被发明后在民间就已经很流行了,但是保存到至今的传世作品却非常少。也正是因为如此,剪纸艺术的传承价值才更为凸显,剪纸艺术的理念和精神才更加受到世人的青睐。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剪纸艺术的形式、内容和技法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高,人们对剪纸艺术的欣赏水平也在逐渐提升。在未来,剪纸艺术必然可以获得快速的发展,这与剪纸艺术自身的起源、发展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和未来的平面设计中,剪纸元素必然被更广泛的运用,从而彰显出独特的设计艺术魅力。
二、剪纸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一)平面设计中剪纸图形、图案的运用
图形、图案是剪纸艺术的核心,也是剪纸艺术发展和传承的精髓所在。具体来说,图形造型和色彩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剪纸艺术视觉化传达的成败。比如造型精美、剪裁合理、色彩鲜艳的图形,能够提升整个剪纸作品的品位,从而吸引受众的目光。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图形、图案乃至纹样都是应用于平面设计的重要方面。很多优秀的剪纸平面设计作品,都需要通过图形表达剪纸的内涵、精神和文化寓意。运用平面设计形式传递剪纸艺术的文化底蕴和魅力,无疑是剪纸艺术发展的一大突破。无论是传统的十二生肖还是家禽家畜的图形化处理,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吉祥特征的文字形象,都作为剪纸艺术的重要表达素材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传递出特定的信息与文化内涵。平面设计中运用剪纸元素,要着重抓住其优美、丰富的图形、图案因素,从而提升设计的质感。比如,2012年山西省晋城市开展的城市名片宣传海报设计活动,向全国征集优秀作品,最终中标的设计作品就是以传统的山西剪纸元素为创作主体。这幅设计作品以山西传统剪纸纹样为主,十二个正方形代表了十二生肖的纹样形象,构筑了传统山西剪纸艺术的雏形,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剪纸是平面的艺术,同时更是现代视觉艺术,平面设计过程就是把剪纸图形、图案和纹样融入设计作品的过程。现代海报、现代包装设计吸取了剪纸图案形象鲜明、亲切、传播久远和寓意吉祥的优势,进而达成设计目标。
(二)平面设计中剪纸色彩的运用
剪纸的色彩元素具有强烈、突出的象征意义。象征意义指的是剪纸的颜色代表一定的意象或指向。比如,大红色的剪纸是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出现的,因此要在平面设计的相关情景中使用。不同的剪纸色彩象征着不同的意象,所以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剪纸元素要形成图案与色彩的统一。在剪纸元素应用于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注意把握剪纸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平面设计师在了解剪纸图案色彩的象征意义之后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进而提高设计作品的品位。北方的剪纸在风格、手法等方面与南方的剪纸不同,在色彩选择、使用、搭配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别。因此,设计师选择的剪纸元素要注意与被设计对象的背景相关联,从而彰显出剪纸色彩元素的价值。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无论是企业VI系统设计,还是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都要求在视觉上给受众留下良好印象,形成视觉冲击感。剪纸元素的色彩变化及不同的场景运用,符合平面设计的视觉要求。只有合理地运用色彩元素,剪纸才能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现代平面设计中剪纸元素的应用实例解析
剪纸艺术的符号感效果对生活的美化和装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剪纸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表现意义的符号被广泛应用到建筑装饰、家居装饰、陶瓷纹路、舞台效果等不同的设计领域。下面笔者以现代平面设计中出现的剪纸艺术为例,分析剪纸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的案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标志设计,就是沿用了中国剪纸艺术的精华。福娃的外形设计加入剪纸工艺,刻画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间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于一些地方性的特产平面包装设计来说,如果能够正确引用当地的民间创造因素,可以让购买者通过外包装加深对产品的认识和印象,起到间接性的推广和宣传作用。比如,陕西地区的剪纸元素就被广泛的应用于平面设计工作中。陕西“四妹子”食品公司主打绿色农产品类食品,设计师将传统陕西民间剪纸中的妇女形象融入包装盒中,利用陕北妇女喂养小羊的剪纸造型,彰显陕北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将陕北的窑洞造型与汉字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具陕北地方特色的文字标记,从而加深消费者对产品和公司的认识。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现代平面设计工作运用剪纸元素,一方面可以彰显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设计的影响力,便于商业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剪纸是我国民间古老的手工艺术,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符号”。剪纸艺术在我国各地皆有分布,虽然各地的剪纸艺术在内容、形态、表现手法、图案、色彩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也体现了剪纸艺术的独特性。剪纸艺术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工作,业已取得一些成就,成为诸多设计师的“新宠”。笔者相信,随着平面设计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剪纸元素被应用于设计之中,从而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邢立志.浅论民间剪纸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迪[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熊辉.剪纸表现形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张淑范.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与审美.//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4]李志宏.民间剪纸艺术传达方式中的平面构成元素[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5]陈志民.潮阳民间剪纸艺术特色——兼论民间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中职;德育;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30-03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如今在职业高中里,分已然不再是学生的命根,考也不能再成为教师制胜的法宝。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既然是素质教育,就不应该再局限于以传统的纸笔理论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德育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对现在职高德育课课程评价体系的探索与修改势在必行。
一、德育课程特点
德育位于教育之首,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导向和保障作用。对于德育课程的任务,除了各级各类学校共有的、必需的基本思想政治教育外,中等职业学校也应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德育课和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因此,在课程评价上,也应充分体现出这个特点。
二、传统课程评价体系转变方向
1.评价重点由重理轻情转向情理交融。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虽然一直强调德育教育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但在情与理关系的实践中往往重理轻情,出现情理不融,远离职业教育的校情和学情。因此,新课程评价体系应克服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单纯依靠理论知识检验学生德育成果的弊端,让德育真正做到情理交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思想教育。
2.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课程评价应以人为本,建立开放性的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就是“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课程的评价”,职校生素质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学生与家长的认可,才有实际意义。所以,德育课程评价可以通过社会各界、学校相关部门(如政教处、学生处),以及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实习单位、学生本人等共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对德育课程的评价。职三学生进行将近一年的实习期后在毕业前还要准备最后一次补考,这次考试对他们而言,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其实毫无意义可言。笔者考虑是否可以由学生的实习单位、家长及班主任共同对他们在实习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工作表现等方面给出综合的评定,将其作为德育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比单纯的理论补考更有实际意义。
3.评价形式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传统课程评价体系基本以理论考试为主,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命运,特别是各种形式的会考和统考,更是一根根残忍的魔杖。新课程评价形式应从原来单一的理论考试向由理论考试、课堂活动、阶段练习、主题探究等相结合的形式过渡,无疑是对学生综合德育水平的全面考核。在评价内容上也应丰富化:除了对课程内容必要的考核之外,也可以把德育作业本、主题班会、技能节活动,政教处、团委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的参与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形式列举:①收集整理类。收集青少年犯罪案例、收集身边的道德标兵、搜集行业中的优秀模范人物和本行业的职场礼仪;②设计制作类。求职简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书、手抄报、手工环保袋、环保宣传海报设计、营销策划书;③课堂互动类。模拟实验室:模拟法庭、求职现场、拍卖会、大卖场;辩论会、案例分析研讨、网络卫士、道德行为评价、知识竞赛,小品表演、职业风采大赛;④演讲讨论类。新闻会、故事会(哲理小故事)、演讲、时事开讲、热点追踪;⑤体会写作类。观后感、小论文。其他,如上课发言讨论情况(主要由教师及学生共同评价)、每次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4.评价方式由被动性转向自主性。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教师将一个学期课程的重点以复习提纲的形式罗列出来以后,要学生复习以后被动地接受考试。笔者设想,是否可以挑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课题,让他们饶有兴趣地主动探究性学习,以参与课题的积极程度及取得的成果作为考评依据。比如,在每学期初,将本学期考核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布置给学生,帮助学生设定必须参加或是选择参加的项目,也就是必考项和选考项。对于选考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地参与,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特长与潜能,从“要我考”转向“我要考”,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5.评价手段由统一性转向侧重专业特色。传统评价体系无专业侧重点,所有专业统一试卷,很难结合本专业特色评价德育成果。教师在布置评价任务时,也应结合专业特点。例如,关于环保这一主题,广告班学生可进行环保海报设计,摄影作品比赛;服设班学生可进行手工环保袋的制作;旅管班学生可以设计宾馆酒店节能方案,等等,充分体现专业特色。针对各专业学生程度差异,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也可以适当拉开差距。对于程度好的班级,评价标准及要求可高些,而对于程度相对差的班级,评价标准及要求可放低一些。另外,有些内容的考评可采取合作性原则,如创业计划书,学生可以根据小组或自由搭配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能力欠缺的学生可以在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下顺利完成考评,而能力强的学生也能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新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
根据每学期德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德育目标不同,评价形式及评价任务也应有区别,因而评价方法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第一学期教材内容为职业生涯规划,评价重点在于检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建议可以将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作为必考内容,评分比例在40%左右为宜,选考内容可以由创业计划书、纸笔测试、模拟求职现场、搜集本行业先进人物、求职简历制作等部分组成,每项比例在10%~15%不等,再加上平时的作业及课堂发言讨论参与情况,比例在20%左右,以此得出本学期的德育成绩。
第二学期教材内容为职业道德与法律,评价重点在于检验学生道德素质及法律素质,建议将知识竞赛、道德行为评价(包括父母、班主任评价及学生自评互评)作为必考内容,评分比例在50%左右,选考内容可以由职业风采大赛、寻找身边的道德标兵、模拟法庭、案例分析探讨、收集相关案例及事例等部分组成,每项比例在10%~15%不等,再加上平时的作业及课堂发言讨论参与情况,比例在10%左右,以此得出本学期的德育成绩。
第三学期教材内容为经济与政治常识,评价重点在于检验学生政治与经济常识掌握及分析应用能力,建议将纸笔测试、热点时事演讲探讨作为必考内容,评分比例在40%左右,选考内容可以由经济小论文、营销策划书、模拟大卖场、手抄报制作、时政分析等部分组成,每项比例在10%~15%不等,再加上平时的作业及课堂发言讨论参与情况,比例在20%左右,以此得出本学期的德育成绩。
第四学期教材内容为哲学与人生,评价重点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议可以将哲理故事会、演讲作为必考内容,评分比例在40%左右为宜,选考内容可以由观后感、辩论会、手抄报制作、畅谈人生感悟等部分组成,每项比例在10%~15%不等,再加上平时的作业及课堂发言讨论参与情况,比例在20%左右,以此得出本学期的德育成绩。
我至今没有发现中国有这种自成一体的绕不过去的当代艺术家,几乎整个当代艺术还是处在模仿西方艺术语言的阶段。所以,当代艺术史没有谁是不可以绕过去的。
在当代艺术圈中,最微妙的江湖关系就是读书的批评家与不读书的艺术家之间发生的“较劲”。
上个月,我参加过一个画家研讨会,有一个市场明星当着好几个著名批评家的面,自豪地宣称自己没文化,也没读过多少书。一下子把曾经吹捧过这个明星的某个著名批评家搞得很尴尬,他憋了几分钟,嘿嘿笑了一笑,低声说:“你还是有思想的。”算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这几年,由于作品动辄卖到几百万,成为市场宠儿,有些画家、艺术家对于不读书这件事越来越自信,甚至越来越敢说自己没文化。
当代画家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他们一方面离不开别人写评论文章,因为艺术家要出名要市场知名度,不通过知名的批评家、策展人群体,很多机会和局面打不开:但另一方面,他们心里其实瞧不起写文章的人,认为评论家又不会画画,评说绘画不着边际,凭什么要弄得像权威似的,几千字随便一写就要拿几万元稿费。
艺术家或画家一般要求批评家解释两个东西:一是解释他创作时的精神原生态,二是解释他的语言技术。对批评家来说。这种作品原教旨主义的要求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个批评家能准确地知道艺术家创作的精神原生态,以及语言技术是怎么搞的,那这个批评家自己为什么不去做艺术家?批评家主要的工作是把握这个时代精神现实的总体性以及艺术人文的历史脉络,然后用这个总体性和历史框架去解读作品。
我最欣赏的批评家是俄罗斯象征主义的批评家梅列日科夫斯基,他的代表作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个作家的小说我从来就读不下去,但读了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评论。我恨不得马上找原著看。这就是批评的魅力。
批评家和艺术家的关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批评家强于艺术家,比如美国表现主义首席批评家格林伯格,这个流派主要因为格林伯格的批评理论而著名,实际上绘画作品水平不是很高。另一类艺术家是自成一体的,没有批评家也是成立的。如西方的现代抽象画家康定斯基、偶发艺术家约翰・凯奇、概念艺术家科瑟斯,他们自己就是理论家,他们把自己的艺术已经讲得很透彻了。
但是,像康定斯基、约翰・凯奇这样的艺术家,现在也越来越不可能自成一体了。因为随着知识密集程度的提高,一个艺术家既要读很多书,又要做具体作品,在精力上是顾不过来的。而要像高更、克利那样靠自我本能感觉做艺术,也不太可能有伟大突破,因为艺术史上所有靠本能做艺术的可能性都被尝试过了。当代艺术既不能靠本能做作品,也不可能靠一个艺术家自己读书提升思想水平,但是还是要有伟大突破。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批评家作为一个职业读书者和思考者,将阅读和思考的精华写出来。艺术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感性认识。
目前一些当代艺术成功画家有一种“新流氓主义”倾向。这是很可笑的,当代油画只是世界二三流水平。很多当代油画,严格地说也谈不上油画,只是一种海报设计。这种“新流氓主义”甚至有时狡辩,称读书多了就画不好画了。为什么中国文人画家读了那么多书,能做官,照样还能画一手好画?这实际上是一种无知者无畏。
从这一点说,“新流氓主义”有一些。他们既没有画好油画。也没有具备古代文人画家的修养。大部分不读书还自我感觉好得不行的艺术家,因为在西方展览体系和市场泡沫上的成功,而自信满满。有些艺术家觉得现在可以在批评家面前随便说以前不敢说的话,主要是觉得自己成功了,批评家写艺术史绕不开他。奇怪的是,一些批评家缺乏自信,觉得这个艺术家前半阶段创作过好作品,以后卖钱水平再怎么下降,艺术史也非写他不可。但我至今没有发现中国有这种自成一体的绕不过去的当代艺术家,几乎整个当代艺术还是处在模仿西方艺术语言的阶段。所以,当代艺术史没有谁是不可以绕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