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

时间:2022-07-02 15:0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理论所涵盖的一个二级学科,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攻读学位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位论文质量集中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研究其质量提升路径,对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素养及科研能力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在校学习成果的一种衡量和检验,是对学生专业研究和思考能力的综合检测,是研究生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读书思考、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组织框架,以及写作、导师指导反复修改的过程,使学生对本专业有较为深刻透彻的理解和研究,亩为日后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及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为保证论文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学校要提倡学术批评,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等良好学术氛围。学术把关人和研究生自律的学术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理由相信在合理的制度和自律的学术道德下,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将会逐步提高。同样,当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不高,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较为陈旧,培养方案多年不变,即使在某些时候调整培养方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而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而开设课程。因此,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必须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规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因人设课”的局面,真正从专业的角度来开设课程。落脚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素养及科研能力。

二、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一名合格的导师可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品质。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比如导师素质层次不齐、学缘结构不合理等。研究生和导师作为教育保障体系的两个主体,是高校科研产出和学术发展的宝贵资源,打造名师和培育高徒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等院校应明确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使导师享有招生权、分配权、资助权、论文审查权等权利,激励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实施导师动态管理,逐步打破部分院校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三高”导师队伍。导师应不断丰富自身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升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搭建与研究生互动交流平台,主持领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促进科研团队建设,激励研究生自主发展,争先创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的结果,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导师是否有明确的意识,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条件。导师是否具有合理的教育理念、敏锐的学术视角以及较强的创新素质都深刻影响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写作是一个过程,必须加强对整个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必须做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一般说来,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选题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等。同样,也要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评阅工作。为了增加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以借鉴有的高校对学位论文进行一定比例的“双盲评审制度”,被抽查的学位论文首先隐去导师及学生的姓名,然后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从已拟定的专家库中选择一定比例的校外送审专家,导师以及研究生本人并不知道哪些专家在评阅论文,评阅意见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回收”很多高校通过这种抽查送审的制度,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监督。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做好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建立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和奖励制度,有利于形成一种激励和督促学生、导师和学校努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家建立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和奖励制度,已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很多高校和省级学位委员会也在积极开展校级和省级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并把优秀学位论文的获奖情况作为评价和考核各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管理的重视,也必将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马灯秀,王辉,徐加放.高教论坛. 2015(07)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探析[J].贾桂玲,刘晓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宋效峰,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石彩霞,安徽财经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安徽蚌埠23303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54-04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担负着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经过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长期探索,目前已经建立起较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思政教育专业既有自成体系的学理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学科。但目前我国在思政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培养模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重视学术、轻视应用的培养模式显然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而有必要调整思政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笔者认为,首先要针对该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践和训练的质量,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培养模式,从而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其次,不放松对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之,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进行探索。

一、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激励研究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完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来实现。

(一)在实践层面上,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化对理论、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1 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把课堂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并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内容的领悟力,拓宽知识面,形成对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步骤如下(参见图1):

(1)教师示范。开学伊始,专业课教师要明确本学期此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新步骤,让学生做好思想与行动的准备,之后授课教师主讲本课程的前几章,作为示范课。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授课过程,将其中蕴含的教学所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甚至较高的要求直观地表达出来,使研究生在教师的身教中领会课堂教学注意事项。在已明确的步骤引导下,教师的教与研究生的研究过程是合二为一的。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研究,对授课教师方式的研究,对教师应具品质的研究等多方面是同步进行的。

(2)学生自主学习。任何自主学习的开始,首要的是确定学习的目标。在教师示范之后,研究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章节,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就完成了对此课程内容的分工。目标确定后,进入备课环节。备课是课堂授课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由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结合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授课方法的引路人,必须提供相应的帮助。每位研究生在正式授课之前,都要把备课的电子稿与PPT演示稿发给指导教师,然后依据老师反馈的意见,对讲稿与演示稿进行多次修改,直到符合标准时,研究生才可以最终定稿。在备课过程中,研究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阐述能力,需要大量的资料信息来支撑。这种时候,研究生必须掌握另一种实践能力,即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文献检索能力。文献检索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信息社会时代,信息获取途径日趋多样化,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文献检索能力。通过利用专业数据库获取资料并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可以提高研究生对文献资料的利用能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在研究生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全程参加,纠正授课学生暴露的不足,并从教学准备、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予以及时明确的指导。这样,在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的实践中,研究生获得了实用的课堂授课方法,并锻炼了其实践的能力。

(3)师生评课。所谓评课,实际是开展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目的是发挥评课特有的反馈功能,促进研究生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研究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结果与评优活动相结合,鼓励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在此环节,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参加听课的本专业研究生,每人一份教师课堂教学评分标准表,以此作为评课的标准,对授课研究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当场打分。并以该生获得的平均分作为评优的依据,来角逐院级或校级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奖项,可取得相应的获奖证书,从而建立起研究生课堂教学实践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2 对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就是让研究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对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尤其是与课堂专业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大多源自现实社会,他们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受到对社会上各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他们学习途径以及方法的多样性的影响。上述种种因素决定了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必然还需要一种开放的环境。因此,对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原则性要求是: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形成“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一专业学习”的良性循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其教学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的职业定向性较强。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各级各类机构培养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任务,他们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对研究生潜能的挖掘。以下介绍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两个主要实现途径:

(1)走进社区生活。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

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社区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如何利用社区的这个特点,努力发挥社区的阵地作用,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课题。可以在专业教师及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将学校周围的几个社区联系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基地。研究生定时、定批次地走进社区,根据各社区的社区活动主题,积极参与其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采取侧重于专业所学,开展专项的社区活动,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不仅如此,在各种社区活动中,研究生可能会接触形形的人,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经常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强化研究生与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群体和个体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强化过程的显著作用体现在:使研究生缩短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为尽快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作前期的准备。另一方面,研究生走进社区生活,利于社区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贡献。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担负着普及知识、将大众化的任务。在社区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必然参与到社区的政治生活中,在各社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地为群众解读路线、方针、政策的背景、内涵,让广大人民及时、深刻地认识到政府的政策、决策的出台,始终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区群众思想大致趋同,从而达到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可见,走进社区的实践活动对社区、学生、学校是互赢、共赢的正确选择。

(2)参与企业工作。侧重于专业实习和实践,提高专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技能,是研究生教育后期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在专业教师的协调下,学生进入当地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负责企业的某项活动或协助企业管理,以半工半读的形式,使教育与训练相结合,在实际的岗位锻炼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顺利完成由学校教育到社会岗位的过渡。同时,问题源于实践。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研究生更能近距离地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甚至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可以结合企业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会有效促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模式,加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提供给研究生更多的渠道去获取知识,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逐步形成一种开放性的视野。从中审视周围的生活时,会多一些对现实的理性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在理论层面上,关注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培养

关注理论创新,是对研究生质量和综合水平在理论层面上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另一个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研工作的学术型人才。通过学术论文写作,可使研究生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技巧,了解本专业一些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深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在注重学位论文创作的大前提下,积极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理论创新能力。

1 培养课程论文写作能力。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从各自的视角发现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遵循学术工作的规则,条理清晰地用文字表述出来,形成自己的理论创新。课程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课程论文要符合原创性和规范性的原则,以诚信为学术道德规范,以写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式为学术研究的行为准则。

2 培养课题申报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另一渠道是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让研究生尽早进入学术领域。然而现实状况是,在校硕士研究生在学术领域内申报课题要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高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努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在有条件的学校,专业教师可鼓励支持研究生申报校级课题。随着将问题论证、发展为可行性研究课题到立项、结题等步骤的结束,研究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了科研的方法与技能,还提高了对专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水平。

3 培养学位论文的阶段性研究能力。学位论文的创新,体现的是研究生个体学业学习的过程,是其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逐步深化的过程中,会有研究生关于学位论文部分理论的形成,为了更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程度,有必要将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学位论文创作的阶段性成果,作为学位论文的基础,指导学位论文的深入创作。

二、以教师为主导,确定其导演者的身份定位

在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始终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采取导师个人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还是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导师个人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在评优纠错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将不足教给学生。导师始终处在导演的位置,引导学生前行,在引导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对研究生进行个别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组集体针对研究生学业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可以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导演的主导作用,创建多样性的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的多样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的标准应从单纯的注重结果变为结果与过程并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以把对硕士研究生多样性的评价模式分为三部分:课程学习考核――在各高校普遍应用的传统考核形式上(如作业、课程考试等),加入新的评价元素,即加入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优结果;理论创新探索与成果考核――在只限于学位论文达标的单项考核的基础上,将课程论文写作、课题申报、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创作成果,以量化形式纳入考核之中;社会实践学分考核――把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量化管理,推行社会实践学分制,并予以成绩认定。如某高校研究生院规定:研究生的调研、实习为2学分,教学实践为1学分。通过指标性的限定,吸引、鼓励研究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三、以兼顾个人与社会为导向。追求两者的和谐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工作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教育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更是要造就一批政治素养高,立场坚定、社会责任感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研究生作为教育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不仅社会对他们的道德要求更高,其自身素质的高低更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以期为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奠定基础。

1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的必要性

1.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地转变,研究生培养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按学习方式的不同划分,我国的研究生可分为脱产研究生和不脱产研究生。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又称全日制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

按照专业和用途的不同,研究生可分为普通研究生和特殊种类研究生。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特殊类研究生,即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研究生培养种类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差异。只有贴近研究生的生活,制定符合研究生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才能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事半功倍。

1.2 研究生群体特性的变化

研究生作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群体,在年龄、知识、人生阅历、心理素质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与其他受教育群体本身有着显著的区别,同时,随着80、90后日渐成为研究生的主体,研究生的群体特性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在:

(1)独立性加强,自我意识明显。研究生培养阶段专业学科门类众多,个人专业培养方案差异大,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分级教学的实施导致研究生课程学习较分散,科学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独立,班级同学之间交流机会减少,致使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活动独立性相对增强,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明显,集体观念相对淡薄,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并且研究生人生价值取向多是以自我为中心,渴望成才,注重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这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

(2)价值观念多样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深入,作为对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的研究生,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前沿接触了解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研究生往往处于自我主体性与客观现实性的矛盾冲突中,导致研究生采取多重选择的人生态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普遍,不仅表现在课程的学习方面,还体现在对工作环境的挑剔和未来就业工作的报酬要求上。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3)心理压力较大。在学习上,不仅需要学习公共基础课,还需要学习专业课;在科学研究上,不仅需要发表学术论文,还需要独立撰写具有创新性的学位论文;在经济上,不但要满足自身的生活开销,很多还需支付恋爱和家庭的日常开支;在就业问题上,研究生多希望谋求更好的职业和追求更舒适的就业环境。这些都使得研究生在校学习的短短两年至三年时间里,面临的压力更集中,其心理问题也更多,也较之其他受教育群体更需要好好地调试。

1.3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客观困难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把握研究生思想的动态,近年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生思想的道德素质要不断提高,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一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手段单一;三是网络环境对研究生的思想影响较大,数字化网络时代信息量大,部分研究生辨别能力不强,致使负面信息对其影响较大;四是在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调动研究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主要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党建工作、以及以研究生社团组织为平台,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等。但是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研究生自身多样化的发展,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拓宽现有的工作途径,另一方面可以再挖掘现有途径的深度,采取研究生最易于接受的方式,达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3 结语

总之,为了不断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应当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挖掘研究生,又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0]11号.

[4] 巴图,闫立志.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9).

第4篇

论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环节的个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并未充分彰显,明确并落实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化和实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在学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明显不同,其目标是直接而明确的培育某种观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达到预想结果。而其他学科的取向是知识性或称做学术性的,不直接涉及与知识相关的观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作为一个学科也有自己的学术性特征,但其最终取向却不是传承和增进知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水平。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无一例外都是观念教育,观念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观念教育为内容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当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行观念上的说教,但却明确了一点,即要围绕观念教育选择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培育的目标。而知识性的内容则必须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简单的知识和学术传承。另外,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多种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须注意,这些载体和形式的运用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培养为主导,做到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所谓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程的政治性,把教学简化为政治说教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说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其含义是说没有超越阶级和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目标是要完成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可以简单地在本质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误读反倒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实现。表现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上纲上线”,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表现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过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轻描淡写。表现之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以宣传口号代替理论的逻辑展开,把思想和理论教育演变成政治蛊惑和行动动员。这种“泛政治性”倾向最致命的缺点是没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层面上,无法通过理论的透彻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坚定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相反,过度的政治渲染还会拉大思想和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阻滞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谓学术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观念培育而强化知识性、学术性积累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性还相当孱弱,学术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学术性的追求必须是在对本学科的学术特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条件下来展开,且不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轨道。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专业课进行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和力度,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所谓学术化风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从理论上说,追求教学的学术性恰好用知识性掩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思想性特征;从实践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非该专业甚至都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从课程的数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考虑,学生不可能完成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充分把握和学术积累,遑论基于这一知识性积累而提升思想和观念水平。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每个人即便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都会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有自己的“原初思想”。当然,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这种“原初思想”和我们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从这种差距出发,遴选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就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呼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论化,而要尽可能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这不只是要求运用视听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取那些学生日常经历的,有深刻寓意的鲜活素材,结合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再产生距离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目标。层递性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并在时间上依次递进,例如要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整合,以符合学生思想发生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第5篇

论文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在对保定三所高校学生的普遍问卷调查和个别学生个案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创新性地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新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塑造平台。社会工作作为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门新兴专业,实现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改革和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简述

这次调查是采用个案访谈法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工作者通过和被调查者的面对面交谈和询问,了解被调查者关于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状况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通过询问、对质、澄清等专业方法挖掘个案的深入内在想法,以达到真实、客观的调查效果。

本次个案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如下:

张某,女,20岁,现华北电力大学大三文科学生,家住农村,共青团员。

二、个案调查状况及简单分析

(一)关于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开展形式的个案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当被问及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开展形式时,被调查者谈到,“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专业思政老师单方面进行课堂讲授,是以书本为基础进行主要思想政治知识的教授,不太涉及课外的社会实践和时政政治知识。”

可以看出,她对所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认可程度并不太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传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并没有很好体现。再次,未能构建起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模式。

2、社工视角下的简单分析

一方面,社会工作以案主需求为工作方向,充分尊重案主自觉。这种以案主作为主体,充分尊重案主的个性和个别化的发展需求的思考理念,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上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它要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意见和实际需求,以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很强调的一点就是进行沟通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工作目标的实现和案主社会功能的提升。作为为国家未来的现代性人才灌输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能够把握住社工这一原则,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原则进行借鉴和实践,其意义重大。

(二)关于所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相对响应机制的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根据调查者叙述,当代的大学生在高校中还是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和不适的,但被调查者在提及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时却表示,“在学校期间各个方面的压力虽然是比较大的,但我们学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开展的还不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疏导与帮助。”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高校心理调节机制现状分析

针对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新问题,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及其他特殊心理需求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学校的专业心理调适人员和调适机构组织设置仍不完善,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也还没有建立。

3、社工介入的简单分析

社会工作作为专业介入渠道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发挥,利用专业的个案、团体、社区工作方法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将个人、群体、社会的因素和资源实现整合和优化利用,促使这一体制向更专业、更有效地方向建立和发展。

(1)首先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集中灌输为主,忽视教育对象之间个体差异的工作方式。其次是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要借助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分享来实现教化与改变目的。再次要将社区工作方法积极引进进来,以此来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2)专业人员队伍培训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关键。一是要坚持不断将优秀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选拔、聘任到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建设专业化社工队伍基础;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联合起来,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发展本校社工力量。将学校的社会工作学生也纳入这一体系,作为本校的学生,他们更能清楚直接的认识到问题所在,提出实际的中肯建议。

三、结语

通过本次的个案访谈调查,笔者认为被调查者对其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认可度较高,但仍然指出目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等不足,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的基础上,创建形式多样、主动灵活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来提升思政工作的内涵和效用已变的很有必要和可行。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片面向全面扩充,教育内容不应再局限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关的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被重视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由部门覆盖向社会覆盖渠道转化,以此建立和完善一种能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群体包括边缘人群、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由宏观向微观领域拓展,由关注形式向关注使用转变,由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发展。

参考文献

[1]童长英.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6-68.

[2]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6-57.

[3]王海伟,李绍伟.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文教资料,2007,(7):45-47.

第6篇

2011年我院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要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要按照省教育厅和我院有关文件的规定,坚持条件,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我院今年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有关政策说明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和高校教育管理研究人员从今年起严格执行《关于印发〈江苏省本科院校艺术学科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等4个文件的通知》(苏职称〔〕15号)规定(学院网站下载)。

(二)凡申报高校教师(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高、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今年升格的2所分院评聘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可不提供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但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

(三)严格执行按岗申报、按岗评聘原则。

1.评聘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必须是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在职专任教师(含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等。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申报对象为专职辅导员,即在一线直接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的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等副处级及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

3.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含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因工作需要,现聘用在管理岗位或专职辅导员岗位,并一直承担部分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在首次聘用期内仍可申报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但其岗位仍为管理岗位或专职辅导员岗位。首次聘用期结束后,须按照所聘岗位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四)关于同级转评

1.对于聘用在教师岗位、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须同级转评为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后,才能申报本岗位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同级转评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需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1年以上;晋升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需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3年以上。

2.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现聘用在管理岗或专职辅导员岗,可直接按现聘岗位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现聘用在管理岗或专职辅导员岗,须同级转评成与现聘岗位同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后,方可申报现岗位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现聘用在管理岗位,可直接申报教育管理研究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教育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现聘用在专职辅导员岗,可直接申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五)关于基础理论课程考试

1.申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副高级、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考试,申报正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可免考基础理论课程。

2.已取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基础理论课程考试合格证书的人员,因转岗分别申报教育管理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不需再参加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考试。

3.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申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具有教育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申报教育管理研究职务,经省教育厅审核同意,可免考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

(六)其他

1.“双肩挑”人员申报教师职务,教学工作量和专业实践要求不低于同学科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管理研究成果不超过总要求的三分之一。

2.教师任现职以来参加培训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的,任现职期间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得少于规定教学工作量的70%。

3.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的计算应扣除全脱产学习时间。

4.申报之日已办理退休手续或已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得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之日以省教育厅规定的申报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准。

5.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员面试答辩由所在分院组织,论文论著代表作同行专家鉴定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

6.在分院成立前,已评聘中专校教师职务的教师,在分院成立三年内(从成立之年算起)可直接申报高一级高校教师职务,三年后须先转评同级高校教师职务,再申报高一级高校教师职务。三年内高级讲师转评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职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可不作要求。分院成立后,评聘为中专校教师职务的教师,不能享受成立前取得的中专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同级转评政策。

三、评审材料报送要求

(一)高校教师、实验技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一律按规定要求准备。

(二)申报或同级转评高校教师高级或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材料、申报人员名册和评审表第18页第十四项须经上级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报送我院。

(三)申报或同级转评高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请人员须填写《江苏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人员情况简表》一式8份,简表内容要与评审表一致,所有栏目必须填写,各分院填至民意测验情况一栏(民意测验人数应达到15人以上),后面部分由学院填写。

(四)材料袋上单位应填写: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xx分院。

(五)各分院要加强对申报人员的论文、著作、课题、获奖证书等各类成果材料真实性的审核,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各分院须对申报人员的论文在“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上进行查询,申报人员论文查询目录经学校审核盖章后作为个人申报材料上报。

(六)《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中由申报人个人填写的栏目,必须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审核把关,负责人签字盖章。申报材料中的复印件,须经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逐件审核确认,审核人签字,加盖公章。申报人提供的代表作及成果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七)各分院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评审条件和政策,严格校内评审程序,加强对申报人员的全面考核,认真做好面试答辩工作,确保评审推荐质量。要严把材料审核关,确保申报材料真实准确、规范齐全。要严格评审推荐纪律,维护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严肃性。凡不符合申报条件和政策的人员、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材料,一律不得上报。对不按规定要求上报的材料一律退回,当年不再受理。对弄虚作假或材料审核不严的学校,一经发现,将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八)申报人员必须按规定如实提供申报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凡申报材料弄虚作假、论文抄袭剽窃的人员,一经查实,省教育厅将取消其3年内的申报晋升资格,并根据有关规定作出严肃处理。

(九)各分院务必于2011年4月14-15日,将申报或同级转评高校教师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材料分别汇总后报送我院教学科研处(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5-2号,联系人:戴巧玲,联系电话:。

(十)购买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袋的分院,请与南京师范大学高师培训中心(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逸夫馆一楼107室,联系人:周老师,联系电话:)联系。

四、评审与推荐费交纳事宜

第7篇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关于新媒体,学术界目前并未形成统一定义。一般来说,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并不断动态发展的一个概念,泛指利用计算机(计算及信息处理)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涵盖了门户网站、电子邮箱、论坛、博客、微博、搜索引擎、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多种媒介形态,具有数字化、超文本、网络化、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对公共传播、社会舆论、人际交往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新媒体甫一面世就表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知名网络人士李开复曾经说过,“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新媒体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1、新媒体改变大学生认知方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主要接受相对同步的、线性的“课堂+图书馆”的灌输式学习,认知渠道较为单一。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过度丰富的互联网提供了异步的、多媒体的、非线性的信息来源。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有利于开阔大学生学习视野,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异成果。从消极的一面来看,新媒体下的海量信息会造成“信息过载”,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迷失于信息的海洋,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耽搁正常学业。对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必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高效汲取有益信息。

2、新媒体造成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成为了社会性公共传播主体的一部分,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匿名地参与到公共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去。他们对学校、家长及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不再绝对信任,在价值选择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社会转型期,部分大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无政府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价值观塑造上自我放松,给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现实挑战。更有甚至,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会由于新媒体的匿名性特征而降低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标准,在虚拟的电子空间内不符身份和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出现窥探他人隐私、戏弄他人感情等负面的网络行为。

3、新媒体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更多地受到手机、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络、论坛等新媒体工具的影响。在开放、共享、自由、个性化的新媒体空间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我表现意识。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乃至人格发展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必须引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例如,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带来的精神满足,对现实生活缺乏必要兴趣。

从总体上来看,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的一面来看,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空间、工具和载体,有助于丰富工作方式方法。从挑战的一面来看,新媒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把控。(1)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及人际交往变得更多元、多变、动态且隐蔽。(2)新媒体空间内充斥着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西方国家也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容易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倾斜、迷失甚至蜕变。

二、新媒体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在新媒视域中,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客体的大学生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能够帮助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摆脱制度、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对象、方式和手段,形成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平台。

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时展,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在角色和功能定位上,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主体与客体协同学习的模式,构筑起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1、借助新媒体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要给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阵地不能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积极整合校外校内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系统建设。同时,结合高等院校特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如网站、论坛、QQ群、微信好友圈等。在思想理论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工具的超文本、富媒体优势,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引起大学生的主动注意,充分改善课堂教学成果。总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新媒体力量,占领院校舆论主阵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辅助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坚决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念和落后意识形态的侵蚀。

2、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素养(主要指对媒介信息进行批判、吸收及船舶的能力)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新媒体视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变得较为困难,正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对媒介信息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筛选,在信息时也忽略了审查环节。因此,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媒介素养入手,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去,帮助大学生把握各类媒体的特征,发现“媒介表面活动背后隐藏的东 西”,提高应用新媒体的能力。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

借助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灌输的教育模式,综合利用讲座、论坛、博客、座谈、谈心、社会实践等方式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在形式上,也要综合利用文本、语言、图片及视频等教育元素,设计个性化的课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能够有效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目中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4、健全高等院校新媒体信息过滤监督机制

高等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鼓励大学生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使用新媒体。在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要加强对大学生新媒体应用的引导与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过滤监督机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他们充分接触正面信息。同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注重自身新媒体素质的提高,吸取同类院校经验教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对大学生的各类成长问题(如心理障碍、道德堕落、交际冷漠等)做到及早预防、有效引导和积极解决。

结束语

在信息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基于新媒体的媒介融合已是如火如荼。在带来便捷信息的同时,新媒体也对各个领域产生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对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形态,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合理利用新媒体的媒介潜能,建设校园社会主义舆论阵地,切实保障大学生能够实现知识、心理、人格等多方面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刘晓宇.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4,(8):38-40.

第8篇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因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相对灵活的运作机制,使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与开展与普通院校不同,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本身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因此,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独立学院各项工作的前提。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机制和办学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不同于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由于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与普通的本科院校不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是学院各项工作的前提。

一、现阶段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

1、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办学形式、层次多,学生成分复杂、良莠不齐,学习基础整体薄弱。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于高考失利造成的部分学生上进心较强,部分学生失落感严重;二是学生成绩不甚突出,学风普遍较差;三是家庭条件普遍较好造成心理优越感强、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四是思想活跃,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浮躁不踏实;五是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挫能力低。

另外,独立学院较之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在科研型人才而在应用型人才,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认知率低,就业压力更大。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其一,把思政教育简单等同于德育教育,忽视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其二,知行脱节,思政课堂的教育止于书本,未在实践中得到拓展。其三,内涵建设薄弱,尚未形成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的特色校园文化。其四,专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滞后,归属感缺乏影响到工作积极性。

二、搞好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独立学院各项工作的前提,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细致,就会激化学生与管理者的矛盾或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引发不安定因素,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最终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正常的发展需要。因此,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结合大学生在校的思想活动规律,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收到实效。

三、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以德育教育为主导,以人文关怀为脉络,避免育人的功利性

当前,受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从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到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体现出强烈的功利化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冲击,作用被进一步淡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德育教育为主导,以人文关怀为脉络,避免育人的功利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建立在对学生深入了解基础之上,重视学生的价值,强调学生的尊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内在尺度的管理理念。教育者应该摒弃强制式的、服从式的说教方法,要尽可能的理解、尊重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不同需要的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只有坚持把德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育人导向,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格健全的人才。

2、力行知行统一,拓展思政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虽然大学生对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是认可和赞同的,但践行的时候却具有功利倾向。

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应把握好思政课堂与课堂之外的结合,努力做到知行统一。一方面,思政课堂的理论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生活的实际。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把课本知识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源优势,聘请企业家、经理、厂长走进校园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鼓励他们学习成功人士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创业精神。

3、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大环境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尚未形成成熟的校园文化。为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独立学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要把营造以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工作重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去,通过引导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熏陶和启迪。

4、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导者,有一支高素质又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关键环节。

首先,从学院角度来说,要做好辅导员选聘、培训工作,并给予其充分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为了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加强辅导员对学院的归属感,要针对学院特点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中,充分尊重辅导员的主体性,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强化其在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其次,从辅导员自身角度来说,要有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终身事业发展的理念。

四、结语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意义,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来带动以文化素质为主的其他素质的综合进步,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詹腾芳.关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标准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冲击,进入迷茫状态,无法深入开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把荣辱观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对荣辱观进行系统地学习,加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能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

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新媒体的产生、发展和当代激烈的社会变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失控状态德育论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处于迷茫之中,寻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已是当务之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是过度肯定大学生思想上的成熟性和抵御能力, 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 忽略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健康、向上的荣辱观教育是提高他们明辨荣辱、是非、美丑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摘要突破口。

2、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空间

新媒体环境中的消极思想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空间,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空间,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涵盖了社会主义“三观”的基本内容, 又统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涵盖了“五爱”、团结、诚实、守法、艰苦奋斗等德育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主要内容的要求, 还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正确的观念杂志网。

第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充实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只有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先进校园文化中,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冲击。为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就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首先,校风、教风、学风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建立“八荣八耻” 核心的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其次,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氛围, 充分利用新媒体、校园网、校园电台、校园刊物、板报、横幅等传媒手段宣传“八荣八耻”思想,既可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又能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最后,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搞好“八荣八耻”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形成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让每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荣辱观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处都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2]

第二德育论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添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新媒体中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缺乏新鲜感。只有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中的引领作用,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工作,才可以弥补这一空缺。同时,开办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学术优势,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编写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专门教材,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政治课教材、引入政治课堂,充实课堂内容和校园网内容,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观念。

3、以社会主义荣辱观需为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力

新媒体环境中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痴迷其中,忘记了荣辱廉耻、美丑善恶,这就消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水之木,缺乏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 明荣” 和“知耻” 的过程统一了起来,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 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动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效应。

第一德育论文,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渗透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运用流媒体等新媒体作为载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使高校政治教学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努力使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荣辱观、抵制错误荣辱观,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杂志网。[3]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渗透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动力。新媒体环境使大学生身份和行为虚拟化,大学生习惯于用虚拟的身份网上交流,尔虞我诈,互相攻击,沉迷于虚拟世界,变得人情冷漠,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德育论文,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社会交往和一切社会实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认知灌输,更重要的应该是实践体验。因此,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动力来推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生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精神。高校要拓宽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途径,更新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践行“八荣八耻”,可以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寓于学生具体工作中,创造各种条件使大学生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群众、热忱服务群众,促使他们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体验、提升、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达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动力的目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标准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需要完整清晰的价值标准

新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受到网络腐朽思想的侵蚀,淡化甚至完全丧失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生的价值标准。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甚至悲观失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寻求革命的法宝挽回这种现状已是当务之急。这种法宝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鲜明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根本问题,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完整清晰的价值标准。传统的人才标准则是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虽然提到“德才”,但其中“德才”的界定不够清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标准而定格,这一标准就细化为知荣辱、辨是非、明美丑、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标准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德才”作了详细的诠释。不但强调“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而且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正反对比,更加强调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这就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荣辱观教育,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标准德育论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2、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丰富其内容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想腐化、悲观失望的大学生,要重新树立起其理想的风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已显得软弱无力杂志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需要有丰富的内容扬起大学生理想的风帆,这就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高校传统的培养目标的内容是培育掌握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品德高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很难具体操作执行。为此, 高校就应切实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使大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全面发展目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的思想行动指南,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 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新媒体影响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规范网络和社会道德生活,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努力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4]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道德防线的构筑依赖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立

当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媒体等便携的移动上网设备使网络文化交流更具便捷性、迅速性,日趋泛滥的腐朽思想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防线已分崩离析,一些大学生没有意识到或不能辩识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的现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道德防线的重新构筑已是迫在眉睫。构筑思想道德防线的有力措施只能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也是构筑大学生思想道德防线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回答了学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根本问题, 它从“三观”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培养合格人才的“ 道德底线”和衡量标准, 集中体现了做人与做事的统一, 知识与素养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管理与育人的统一, 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就是在塑造中华民族未来的灵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5]。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防线构筑的最可靠武器,它有利于抵制日趋泛滥的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利于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 有利于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J].教育研究,2006(4):03-04.

[2]卢秉繁.建立社会主文荥辱观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年第3期(总第85期)

[3]王彬.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年第1期(总第83期)

[4]李惠.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合格人才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年第2期(总第84期)

[5]史宁中,柳海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找准切入点[J].中国教育研究, 2006(4):09-10.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实用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一、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笔者作为一名思政课的专任教师,深切感受到在理工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以实用主义解读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少理工类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政课与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无关,与就业不挂钩,可用之处甚少,仅仅因为是必修课而不得不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工具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其为入党、考研的辅助途径,所以只关心成绩,并不在意学习进程和学习所得;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普通的知识传授课,学过便算,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而上学地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处理成彼此隔膜的“两张皮”,认识不到其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民族的重要意义,因之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死记硬背,呈现出上课记笔记,下课印笔记,考前背笔记,开卷抄笔记,考后扔笔记,累手不累心等怪象。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弥漫于大学校园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氛围所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市场经济引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导向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理想、信仰的努力追求,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来自客观社会环境的辐射与影响无法规避,导致今天的高校过度关注于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理工类院校与市场对接早,且更深入,兼之人文基础本就薄弱,所以知识的工具理性更易泛滥。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日趋现实,择业与就业成为压倒一切的重心,围绕这一主攻方向而热衷于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证、考“碗”、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价值意义和深远影响极易被遮没,沦为无足轻重的课程。

2.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课程产生严重的疏离与隔膜所致

高中求学阶段,由于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理科生能接触到的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甚少,即使学习,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被割裂成条块分割的知识点,以被动记忆的方式强行记住来应付考试,鲜有品味、欣赏、理解等引申性的教学环节存在,造成理科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误区,对社会科学所能形成的提升个人素质及精神境界功能的忽视。理工类院校的多数学生为理科生,知识结构和基础方面的缺憾使其欣赏经典名家缜密优美的思想体系、辩证严谨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不足,对触及的宏大主题、关注视野的高远和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理解程度不够,在将理论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念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引入社会科学思维模式补正、纠偏,促成个体思维完善的敏锐性明显欠缺,从而轻率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作与己关系不大的陪衬课,并因之“需死记硬背”而“敬而远之”。

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如人意,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重要作用凸显不足,降低了其在理工类学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所致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类院校中常被视之为汽车的第五个轮子,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工作量计算、课程编排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心理极为失落,职业成就感不强,会严重挫伤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理工类院校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于校内校外建立起来的、供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培训以提升科研水平的平台严重不足,研究环境的制约让教师在科研方面常有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之感,事倍而功半,科研水平难以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领导者往往因袭自然科学的管理模式看待思想教育课程,具体教学环节要求整齐划一,课程改革强调进程短、见效快,不理解思想教育的渐进性及内化结果,对教师业绩考核重量不重质,不认可教师课下的大量潜隐性付出,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科研经费及等量化指标,这种管理模式只能导致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少有精力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积淀教学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拾遗补缺,也缺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需求的兴趣,惟有炮制些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进行边边角角、形式花哨的表面化改革来满足考核要求,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会存在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科研创新不足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刻板灌输教学方式依旧未被深入触及,忽视学生主体诉求等许多突出性问题。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理工类学生由于社会科学课程少,使其更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能为其释疑解惑,并且这种要求往往比文史类学生来得更为直接、实际,基本指向其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渴望思想教育有别于其他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成为一个通俗易懂、丰富多样、较为感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这样一来,教与学双方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空泛与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教学方式简单灌输与学生接受信息主体化、感性化、多样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降低了其对理工类学生本应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思想教育于己、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也就有了学生对课程的质疑、疏远与漠视。

二、改变理工类学生实用主义态度的积极措施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所以,理工类学生中存在的实用主义虽形成原因复杂,但与其环境影响、学科特点不无关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态度,也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理工类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有效抵制、冲淡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影响,以提升学生的学养素质,创设思政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作为理工类院校,虽然以自然科学见长,但决不能忽视浓厚人文氛围的建树,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可以消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误解和偏见,主动接受其形象思维的启发,实现思维模式的完善与创新,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浸润与熏陶,能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志趣爱好,形成对过分物质化的人生追求以及工具化学习态度的有效纠偏。学生学养素质提升了,才会基于热情和兴趣而努力学习,正视物欲而树立健康充盈的价值目标,惟有如此,作为深刻关注自然规律、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更加具备打动人心的强大魅力,获得学生的热切关注和主动追捧。所以作为理工院校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培养“文气”,努力净化校园氛围,重视培育大学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示其意义、拓展其影响、发挥其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为此,理工类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文社科类二级学院的特点和作用,不以盲目的经济指标和创收任务泯灭其灵性和追求,伤及本校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量开设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类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主修和辅修人文社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以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编辑报刊、定期开展活动等方式,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校园氛围的有效改善。

第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课程本身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的重大突破,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和认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加大科研和教学改革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等基本原则方面的重大突破,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社会现实密切衔接的敏锐思考以及向大学生活空间拓展的人文关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释疑解惑的“主心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仍旧抽象空泛,与现实疏离,和实践脱节,止步于对理论体系条条框框式的僵化解说,自然难以令学生信服和喜爱。因而,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的关键问题,贫富悬殊的加剧,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质疑,官商结合、权利寻租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当前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现实,做出了权威性和负责任的回答,融生活与教育为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现实生活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我完善的充沛活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细致入微、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在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学生才会在真心喜爱、真学、真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理工类学生善于探究的主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深深触动被教育者生发感悟与体验的自然过程,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内化,缺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推动则难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研究性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尊重,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师生间因平等交流,精神上产生碰撞与融合而达到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促使学生增强自行分析、判断并选择、吸收的能力,使其享受主动探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变一边倒的枯燥灌输为生机盎然的精神发现探索之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敬而远之的“要我学”转变为想学、爱学的“我要学”。

第11篇

各县(市、区)政工取评办、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了切实做好****年度全市政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

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对象和条件

全市政工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范围、对象和条件按照渐少

政职[****]**号,浙企政职办[****]*号,政职办[****]*号、政职办[****]*号、职改办[****]*号文件精神执行。

二、申报时间和组织工作

各地各单位要认真做好申报对象的资格审查工作,于月*O目前

将审核盖章的《申报___职务评审对象花名册》(并带软盘)及相关材料送市政工职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干部处),市政工职评办公室将于*月下旬对申报中级政工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月中旬召开评审会进行评审,同时完成申报高级政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推荐工作。

三、报评材料

、高级政工师评审材料仍按浙企政职办[****]*号文件执行

****年度申报高级政工师岗位人员培训班拟定于*月底在杭州举办,

各地各单位要在*月*0日前将本地本单位准备参加培训班

的人员名单报我办。

*、政工师评审材料

()材料清单一式*份(一份贴在材料袋上);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人一式*份。其中呈报

单位意见栏要求概括地反映申报者政治、业务表现情况,表明推荐态度;

(*)业务总结一式*份。内容为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专

业水平、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情况,字数在*千字以上;

(*)《晋升(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

表(公示表)》,一式**份,要求申报对象如实准确地填报并公示有关材料,推荐单位要根据申报对象公示情况如实签署有关意见;

(5)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聘书复印件各一

式*份;

(*)有关著作、论文、研究报告、奖励证书等复印件各一式*份。须提供任用级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专业论文*篇和三个最能反映本人工作实绩的工作成果(包括策划和组织的活动、调研报告、工作总结、工件报告、经验推介或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案例等);

()外语考试合格证书(综合C级或省外语等级考核英语二级、日语三级)复印件一式*份;

(*)所在单位是企业的,要如实填写《企业基本情况表》一式*份,并经主管部门盖章确认。所在单位属事业性质的,必须提供《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复印件一式*份;

()破格申报的,还需提交所在单位填写的《破格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表人对照破格条件写出破格理批注明符合哪几条破格条件;

(0)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结果挂钩的,需提交相应的证书;

()填报经本人和所在单位领导签名的《如实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保证书》;

(*)二寸半身免冠近照*张;

(*)所有复印材料必须携带原件,由评委会办公室验审原件。所有申报材料(除《晋升(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公示表)》用A*纸外),须中文打字,统一周A*纸复印。除《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和《晋升(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公示表)》外,其它材料一式*份整理成册。

*、助理政工师评审材料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份。

(*)《晋升(推荐)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公示表)》一式0份,要求申报对象如实准确地填报并公示有关材料,推荐单位要根据申报对象公示情况如实签署有关意见。

(*)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份。

(*)所在单位是企业的,要如实填写《企业基本情况表》一式

*份,并经主管部门盖章确认。所在单位属事业性质的,必须提供《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复印件一式*份。

(5)必须提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以后撰写专业论文篇和*个最能反映本人工作实绩的工作成果,并提供复印件*份。

(*)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以后获得的荣誉称号的证书或奖状的原件及其复印件一式*份。

()二寸半身免冠近照*张。

凡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见习期满需确认政工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要填写《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见习期满确定任职资格审批表)》一式*份,并提供学历证书和二寸半身免冠近照*张。

四、材料要求

根据职改办[****]*号文件的要求,各申报对象要翔实、准确地提供能反映本人专业水平、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情况的书面材料和相关证明。对于必须由推荐单位人事部门(职改)部门提供的材料,申报对象不得自行填写;对于要求公示的材料,必须按有关文件要求,全面及时地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否则无效。

五、答辩事项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答辩主要是考察评平对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创新意识以及提供业绩材料的真实性。答辩时间另行女排。

第12篇

我国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实证调查分析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西部高师毕业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调查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述评

试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之实践锻炼法

试论新时期井冈山精神

自我认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

试论“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惩戒教育探析

“海西”发展战略背景下的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听说学习障碍性因素及其对策的分析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探——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简单分析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网页设计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以知识失业现象的视角反思我国高校文科建设——兼论文科招生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统一

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社会经济制约性关系探析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体现职业特色的高职人文教育问题研究

高校女教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论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以转化高校“问题学生”为路径的教育公平研究

从“孝心”与“孝行”说开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高校服务型机关

积极学习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语境策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价值功能探微

西部高校生物类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听力教学改革新思路:元认知策略培训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思考

大众化与高校政治课教学研究

虚拟样机软件ADAMS在工业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植物学”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对农学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点的调查分析——以广西大学农学院为例

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西南科技大学30年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0年的回顾与思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研讨

学术何以道德——论大学学术道德建设的三大路径

大学合法性危机:大学治理的原因探究

论基于信任的教学

教学交往的修辞互动——重构教者与受者的权力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历史回顾、价值分析及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师生关系探讨

对外汉语中级阶段词语辨析方法的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比较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听力教学探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教学探讨

信息光学与设计性实验探索

开展设计性物理实验课程的探讨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与问题探讨

高校德育课堂如何走向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