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7 15:2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部门月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会体育部期末总结范文一
“感受精彩世界,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恰如其分的诠释了体育部的职能与初衷,体育部存在的意义 便在于唤醒同学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为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打 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目的,本部门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活跃我院体育氛围的同时,也选 拔出不少优秀的运动健儿参加校级比赛。体育部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在各个部门的协助下,在土木系篮 球赛和足球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活跃了我院的体育运动氛围,增强了班级的 凝聚力,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认可与肯定。
一、工作原则 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团结一心 务实高效 积极创新。
二、工作效果
1、完善体育部内部机构。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形成有效分工,责任到人,使体育部充满活力和激情。
2、有效开展常规工作,努力发掘体育人才,有效组织活动,使我系在院体育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
3、扩大影响,激发同学们的最大热情和参与度,丰富内外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4、加强为同学服务精神,使我系体育部成为受院内外同学欢迎的工作部门之一。
三、工作简报
⑴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一届运动会 :比赛时间:xx 年 11月 4日--xx 年 11 月 6日 , 比赛地点:安交院北校区, 比赛结果:土木系团体第一名
⑵土木系“新生杯”篮球赛 比赛时间:xx 年 11 月10 日--xx 年 12 月 2 日, 比赛地点:安交院北区大篮球 场,比赛结果:造价二班冠军,港口班亚军,高管班季军 ⑶土木系“新生杯”足球赛 ,比赛时间:xx年12 月 5 日--xx 年12 月 18 日 ,比赛地点:安交院北区操场, 比赛结果:冠军检测专业,亚军港口专业,
(4)土木系学生会“和谐杯”部门篮球赛, 比赛时间:xx年 12 月 6日--xx 年12 月 12 日 ,比赛地点:安交院北区大篮球场, 比赛结果:体育部冠军,治保部亚军。
四、工作缺陷
1、受制于学校活动,学院活动稀少。 从我部的工作任务来看,主要是组织学校和土木系的一些体育活动。对于 10级新 生来讲,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很好的推动;09 及08级学长学业繁重,即将面临毕业工作,也希望团 队合作,而体育活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工作计划中也提到组织更多比赛,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原 因没能实现,最重要的原因是我院的人较少,组织比赛参加者较少而且积极性不是很好,但这并不是不组织比赛的借口,这就 给我们体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活动应该多样化,有所创新,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达到组织比赛的目 的等,就像我们的运动会,可能比赛两三天就进行完了,但同学们为了参加比赛可能提前一个星期或是一个 月来锻炼,实际上它更好的吻合了我们组织比赛的初衷——让同学们锻炼身体。
2、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所有的部门情况是相同的,部长不可能牵头所有的工作,其他成员也会独立的负责活动,这既是总体 安排,又是在锻炼后者。是部长学长间隔的询问工作进展,还是我们大一干事及时地去汇报工作?在这方面,体育部做 得不够好。
学生会体育部期末总结范文二
时光飞逝,转眼一个学期即将结束,院学生会的工作马上就要全面结束了,让我们不得不叹息时间的无情,美好的时光在稍不留意间就悄悄溜走,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学院学生会各部门都开展了各种活动,我们大学部在这一学期中也开展了各种活动和工作,下面我就本部门本学期开展的活动和工作进行简单的总结。希望可以总结出我们工作中的优点和弊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我们学院大学部开展了纳新工作,这次的纳新有很多的大一新生报名,通过初试和复试,选出了九位相对优秀的干事,为大学部吸收了新鲜的血液,更有利于大学部的发展。而我也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融入了体育部这个大家庭。紧接着,我们体育部各方面的工作就逐渐展开了……
不久后,我们迎来了第一个“挑战”——“新生杯”篮球赛。我们负责去各班宣传和发报名表。作为大一新生,初来乍到的,这的确是一个挑战。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宣传。总算,第一份工作做了下来。虽然最后我们学院的球队都没有出线,但是毕竟,大家都争取过,都拼过,而且我们也学到了很多,这就够了。
“新生杯”篮球赛结束后,就要准备运动会的事儿了。同样,这也需要我们去宣传报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们就不再那么拘谨了。因为学院报名的人数很多,但运动会限定的名额又有限,所以我们又开展了运动员的选拔工作。之后就是忙着运动员陪练的事儿了。运动会的时候,每个学院在运动会入场时都需要一个方阵,而我又是方阵的一员,所以,每天还必须抽出两个小时去训练方阵。期间,我还参加了定向比赛。在这同时,又进行了“新生杯”排球赛,从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到比赛,又是一段忙碌的时间。而我又是男子排球队的领队,要安排和通知队员训练,而且每场比赛都必须到场。有时候实在抽不了身,就只能请同学帮忙。在这方面,我们体育部的柳静同学帮了很大的忙,我真的非常感谢她。更加令人激动的是,虽然困难重重,不过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新生杯”排球赛的冠军,我为我们的运动员骄傲。
而后,期待已久的大学第一次运动会来了。因为我们平时方阵训练的很多,所以我们学院进场的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开幕式后,我们就忙着陪运动员去检录,让他们能及时的到达比赛场地参加比赛,为学院,同时也为自己争取荣誉。经过这次运动会,我看到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公管,哪里有我们的运动员,哪里就有我们公管的呐喊声。最后,我们取得了女子组第四名的好成绩。不过,这次运动会也让我看到了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一点慌乱。不过有了这次经验,我相信,下次我们一定会准备的更加充分,进展也将更加顺利。
运动会后,为增进各部门间的联系,我们与生活部进行了联谊活动,在我们享受快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部门间的友谊,也为以后各部门开展活动奠定了基础。
然后,我们就着手组织“公管杯”的各项赛事和“女生杯”篮球赛了。我负责的是“女生杯”篮球赛。同时兼任“女生杯”篮球赛啦啦队队长以及做好必要的后勤工作。在开展公“公管杯”各项赛事时,我也有到场帮忙,担任裁判的工作。但是,由于甲流的原因,“公管杯”篮球赛不得不推迟到下学期。
关键词 机构知识库 信息政策 开放存取 权益管理 数字存储 Dspace
分类号 G250.7
Open Access Policies and Interests Management and Revelation of Foreign IR
Wang Qing
Abstract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one kind of digital storage systems which is to promote academic exchange and knowledge-sharing. Over 100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more than 2,400 different types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up to now. In order to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s and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of IR, Dspace, UIR, SHERPA and EUA have developed the crafting policy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best practices, which providing a good operating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sharing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formation policy. Open access. Interests management. Digital storage. Dspace.
1 IR及其政策层级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又称为机构典藏或简称为机构库,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SPARC高级顾问Raym Crow(2002)认为IR是获取并保存大学社区智力产出的数字化集合,是学术机构面临的战略问题的具体回应,即通过分类出版结构的激励创新提供学术交流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充当有形机构的质量指标以提高其知名度、信誉和公共价值,机构知识库的内容由制度界定(Institutionally defined)、学术性(Scholarly)、永久累积(Cumulative and perpetual)以及开放和互操作性(Open and Interoperable)等要素构成,IR的出现为学术界提供了三大发展契机:(1)草根教职员(Grassroots Faculty)和学术图书馆(Academic Libraries)的态度转变;(2)学术期刊(Scholarly journal)的经济适用;(3)互用协议(Interoperability Protocols)和元数据标准的技术方案[1]。
IR是一个面向特定群体的开放存取政策规范和应用系统,目的是为了促成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从OpenDOAR①网站统计数据可知,截至2013年9月初,全球已有106个国家或地区的2 419个机构加入,其中美国以304个(占总量15%)位居第一,英日德分列第二至四位,台湾排名第十一。从建立之初发展至今一直呈现线性增长规律,从2005年12月初至2011年9月初中国大陆加入OpenDOAR的机构库数量一直处于缓慢的增长期,由2个增至10个,但2011年10月初迅速扩充至32个,发展至2013年9月初达到35个,台湾从2011年初的56个已增长至58个。为了响应开放获取运动并向机构库提供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为了方便机构库管理员制定或提交机构库政策,OpenDOAR的政策涵盖了“元数据、数据、内容、提交和保存”等五类关键政策选项,其中,内容(Content)和提交(Submission)政策从低到高共分为未知的(Unknown)、未申明的(Unstated)、不明确的(Undefined)、含糊不清的(Unclear)和明确的(Defined)等五级,元数据再利用(Metadata Re-use)政策则分为未知的、未申明的、不明确的、非营利的(Non-Profit)、盈利的(Commercial)和其它(Other)等六级,全文数据再利用(Full Text Data Re-use)政策则有七个等级,内容保存(Preservation)政策有五级,通过对每个等级所占总量比例的比较可知,所有政策项目中等级为“不明确的”比例均超过60%,明确了利用政策的机构库比例均低于20%,说明政策机制并没有引起所有入选机构库的足够重视[2]。
2 IR的开放存取政策
2.1 Dspace的OA政策
DSpace@MIT是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MIT Libraries)向教师和研究者提供的一项知识存储服务,以支持社区稳定,长期保存数字化研究和教学输出成果,最大限度地向世界范围内的用户开放信息资源。内容包括会议论文(Conference Papers)、图像(Images)、同行评审的学术文章(Peer-Reviewed Scholarly Articles)、预印本(Preprints)、技术报告(Technical Reports)、毕业论文(Theses)、工作底稿(Working Papers)、研究数据集(Research Datasets)等等,DSpace@MIT经由社区(Community)专门管理并指派协调员,已被公认为跻身世界一流的学术机构库,共收录了60 000份高质量的作品,并接受平均每月100万次的下载申请。为了更广泛地传播科学研究成果,2009年3月18日MIT教职员全票通过开放获取政策(MIT Faculty Open Access Policy),教职员在保持承诺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政策:(1)在法律条款方面,MIT可以非独占的不可撤销的许可使用各成员的学术文章,并依法行使著作权以达到公开传播或开放分享的目的。(2)在内容传播方面,任何媒介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或出售内容并授权他人作出同样的行为。(3)该政策的例外条款有三项,一是采用政策之前完成的学术文章可以不受约束;二是成员已签订不相容的许可和转让协议,可以事先约定制度的规则,确定作品的存储和利用方式,豁免政策要由作者提出书面申请并经过首席副校长或教务长的批准。为了协助MIT、利用和管理学术文章,各成员要将最终定稿的电子版(如PDF格式)提交教务办公室,由教务办统一送存开放存取机构库。在学部委员会与图书馆系统协商一致后,将负责解释这项政策,解决学术文章的诠释和应用等纠纷,并送达作者本人。在政策立即生效的五年后由学部政策委员会进行审查和报告,并对图书馆系统的服务和机制进行监督以贯彻IR政策的有效执行[3]。
2.2 UIR的OA政策
UIR(Ulste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是阿尔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创建的旨在展示所有学科和科目学术产出的数字化机构知识库,首要目的是扩大学术影响,共享知识和提供开放存取并将信息反馈给研究人员、大学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UIR制定了包括内容(Content)和提交(Submission)等两大版块的开放存取政策,内容政策涵盖四个方面:(1)UIR人员负责制定易于接受的有效元数据;(2)鼓励全文典藏或全文链接;(3)尽可能包含英文摘要;(4)支持文本格式转换或软件开源以确保持续的可读性和可用性。
提交政策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制度体系。(1)创作者/存储者/出版商/资助者(Creators/Depositors/Publisher/Funder)。鼓励经过UIR认可的创作者及时地提交自己的项目,确保遵守与出版商和资助者签订的包括自存储(Self-Archiving)在内的各项既定协议。(2)版本/质量控制(Versioning and Quality Control),最终版本应包含足够的有效元数据,创造者应承担项目内容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责任,并在开放存取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批准。(3)版权/许可(Copyright and Licence)。项目副本可在未经事先约定或收费的情况下允许复制、展示、执行或授予第三方机构进行个人研究、学习、教育以及其它非盈利性目的活动。(4)保留/保存(Retention and Preservation)。UIR将无限期保留在职人员的项目,即使提交者撤回项目,该项目也仅从公众视野中消除而不会从机构库中彻底删除,UIR将根据当前的最佳实践定期备份并尽最大努力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5)通知/下架(Notice and Takedown)。UIR督导组(UIR Steering Group)将根据有效的投诉审查下架或撤回项目的请求,包括违反出版政策或法规、国家安全、大学守则以及病毒或技术问题等,同时UIR还公布了UIR督导委员会(UIR Steering Committee)的组织结构、成员、职权范围和处理流程等管理制度[4]。
3 IR的权益管理政策
3.1 SHERPA的权责管理政策
SHERPA Plus项目是支持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知识库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并通过收集、分析人口使用战略来提供宣传支援。在SHERPA提供的《E-prints存储许可报告》(Report on a Deposit Licence for E-prints)中,E-prints被定义为研究论文的电子印刷版本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开放共享,为了建立创作者和机构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SHERPA对存储许可协议设定了较为完备的政策规定,包括以下几点。(1)寄存人(Depositor)的权利和声明(Rights and Declaration)。E-prints的寄存人无需放弃自己的版权以支持作者自愿提交作品,并以此作为一项重要的激励措施来促进档案开放。利益相关者的声明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为了保障各方的权利和明确法律责任;二是授予机构库复制、改造和转换电子印刷数据的权限;三是提示机构库未来应主动联系的服务对象。(2)机构库的权利与责任(Repository Rights & Responsibilities)。为了保护机构库的法律行为并建立长期的保存要求和持续存取,需要对存储许可明确以下内容:一是存储许可应明确机构库在电子印刷过程中的错误、遗漏和侵权等法律责任(Legal Responsibility),同时对寄存人提品的信息准确度和时效性作出制度规范;二是为确保持续性的开放存取,存储许可应对机构库改变电子印刷的数据格式或采取其它必要措施作出授权。(3)退出战略(Exit Strategy)。机构库可对寄存的材料进行适时保存并允许寄存人在合理诉求的情况下撤回材料,但须保证关联元数据记录的可用性。其中涉及两个重要处理方式:一是由于机构库早期草案或合同文本的制度约束而产生的保留期限(Retention Period)问题;二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Specific Circumstances),例如材料有伪造、中伤和破坏法律规定的情形,应保留关联元数据以应对法律纠纷等不时之需。对于机构库而言,许可协议提供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正式框架;对于作者而言,其提供了作品权利属于创作者的再保证(Reassurance),同时提高了作者对机构库所提供服务类型的认知度[5]。
3.2 EUA的版权管理政策
由850余所大学组成的欧洲大学协会(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EUA)一直重视大学社区的开放存取问题,2007年初即成立开放存取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Open Access)并集中召开三次研讨会,就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版权法律归属、国家数字化机构库及资助机构权益等关键性问题展开政策辩论,大学部门被正式确认为开放存取政策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经过一年多的过渡期,EUA 在2008年3月26日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成立EUA工作组并向所有成员政策建议以促进机构知识库的发展及其网络化建设。政策立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大学的核心责任是守护研究知识这样一种公共产品(Public Good);(2)受到公益资助的研究成果应及时公开;(3)学术出版的前提条件是要经过同行评审,以保证质量并作为数字出版模式的关键要素,但不包括科学研究数据和技术材料等;(4)大学应制定政策和战略来保证学术文章或其他产出以最大化其可用性和可获取性;(5)应在遵守OAIPMH协议①的基础上依据当前的最佳实践来建立和管理机构知识库;(6)大学机构政策应要求研究者必要的自存储且授权公开的时间应以开放存取规定为准而非存储日期;(7)大学政策应将开放存取的版权纳入知识产权(IPR)管理范畴,以确保数字化研究内容更广泛的共享和再利用,并清晰界定所有权和管理权以确保机构有权进行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活动;(8)大学机构政策应开发各类资助和保障措施,以支持类如“作者支付模式”(Author Pays Model)等新兴的开放存取模式;(9)所有EUA成员应贯彻执行上级资助部门的约束条款,以保证自存储的运行效果和OA授权的执行力度。倡导不同区域和行业间的部门协作以促进科学信息的存取、传播和保存。同时,建议书附录了EUA开放存取团队的成员名单[6]。
4 IR的政策框架及启示
4.1 IR的政策框架
通过对Dspace、UIR、SHERPA 和EUA等典型IR有关建设和运行中的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分析可知,IR的运行实质上是一个涉及创作者、机构库、出版者和利用者等诸多信息主体的、复杂的博弈过程,政策制定的背后掩藏着利益争夺和风险分摊,也暗含着资源分配和信息战略等多项经济机制,从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利用方向出发,将IR运行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主体纳入一个整体性的政策框架内,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创作者是整个作品开放利用体系的第一主体,若在提交作品前已经和出版者达成共识或签订某项版权协议,则可直接将作品送交出版,同时在不违背合约并尊重出版者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将作品以预印本的形式提交机构库保存,待正式出版后可以向用户开放,机构库在专门的管理团队的运行之下,依据当前的最佳实践调整政策制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作品不受非法侵害。创作者与作品的利用者一般不产生直接的利益关系,利用者只对IR制定的相关许可使用协议负责,且出版者不能对IR中的作品以任何盈利性商业行为作出决策,即IR排除了非公益性使用目的。在作品提交IR一定期限后,由不同知识结构组成的监督小组将对IR运行的现状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开放存取政策的有效施行,IR的管理者也定期向督导组反馈信息,并将形成的汇报制度送达作品的利益相关者,共同维护这样一个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愿景。
关键词 吉林省;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方式;社会组织;高校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77-04
作者简介
王立范(1966- ),女,白城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白城,137000);曾雯琦(1991- ),女,东北师大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吉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吉林省创业教育的实践困境及未来趋势”(吉教科合字[2013]第48号),主持人:王立范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带来了许多活力,许多敢为人先的工人、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纷纷加入创业行列中,从而掀起了我国的五次创业大潮。总结五次创业大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由于不同地区开放程度不同导致了创业的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第二,受传统观念限制,创业者创业的动机表现出自发性和被动性;第三,创业者多以感情或亲情为纽带筹集资金或组成创业团体;第四,由于只注重创业成本而忽视经营过程导致创业具有很强的投机性。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在我国自主创业尚未发展成熟,多是自发性的创业,要使人们能够自觉考虑、实施创业,并使他们从观念和能力上得到提高,就需要从教育上提高对创业的重视,也就是大力开展创业教育。从吉林省本身的情况来看,吉林省身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多侧重于第一、第二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设备和技术的老化,资源性主导产业衰退,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相比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速度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解决就业问题,吉林省考虑的首要策略之一就是大力提倡创业教育以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从而提升本省的经济活力。
一、吉林省发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基于振兴本省经济的考虑,吉林省从本世纪初就开始鼓励创业,致力于培养创业人才,因此吉林省的创业教育在政府推动、高校和社会各部门大力配合下蓬勃开展。
(一)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创业教育
吉林省政府非常重视对创业人才的培养,为此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开展创业培训,即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人员开展创业培训,使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掌握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必备知识,提高其创业能力。创业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把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例如,2006年省政府提出实施创业经营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把建设县级创业孵化基地与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共同实施,加快孵化创业人才、资本和项目。此外,还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推进创业教育扎实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把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例如,2012年对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推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专门作出了规定。在2013年7月出台的《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将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高校设置民营经济创业与管理专业、小城镇特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部分高校设立民营经济创业学院等。第二,政府提出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实施创业提供实践平台。2013年6月出台了“黄金十一条”政策,其中第三条提出对毕业学年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努力建设一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支持高校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有效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第三,政府要求各部门配合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政府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联合推进,形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体系。以上三方面的政策规定从整体上引导了创业教育的开展进程和涉及范围,这使吉林省创业教育的开展能够在短期之内取得良好的成果。
整体看,吉林省政府部门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主要表现为政策扶持由粗到细、资金支持由少到多、部门参与越来越多等三方面。政策由最初的只是鼓励创新、创业到后来的提出详细意见并要求各单位开展创业培训,甚至阶段性任务;资金支持由前期的只是开展促创业大会到后期提出对大学生提供创业补助或创业贷款;部门参与由开始的试点县级孵化基地到后来各高校纷纷创立创业科技园等,都可以明显看出政府部门对创业教育态度的变化。
(二)依托高等教育资源开展创业教育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深化理论体系建设。一是在学校里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引导各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而且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使理论充分与理论结合,推进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建立支撑平台建设。以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建立“吉林大学学生创业园区”,将大学生的创新项目纳入学校科技项目推广工作中,对学生给予指导、咨询。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都努力建设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在这些努力之下,强化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创业人才。第三,推动学术创新建设。许多高校都创办了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并且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这对创业教育的理论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整体看,吉林省依托高等教育资源已形成三种创业教育模式:一是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举办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来形成和锻炼创业教育的实践群体。二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主要方式是通过学校进行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三是实施综合式的创业教育。一方面,以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
(三)依托社会组织支持创业教育
由于创业对能力素质的特殊要求,对创业者的教育不仅需要第一课堂中知识的传授,更需要第二课堂中创业实践的磨砺。因此,不仅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平台,社会各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组织也都非常关注创业教育,并为其深入推进不断努力。由团吉林省委、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省学联共同主办,吉林各高校承办的“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截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六届。这一竞赛为全省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也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创业项目的涌现和实施。不仅如此,吉林省还成立了一些帮助创业者的社会组织。例如,2009年底成立了由共青团吉林省委员会、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总工会、吉林省妇女联合会、吉林省青年联合会、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等13家机构倡导发起的吉林省创业促进会。这一组织旨在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有创业意愿群体都能给予帮助,而不只局限于大学生,通过为创业者提供培训、咨询,甚至是资金、项目、技术、政策、网络等支持,帮助他们创业成功。可以看出,吉林省从政府、高校、再到社会各部门,甚至是民间组织都对创业教育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为创业教育的开展以及推进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吉林省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吉林省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受到传统观念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创业教育在全省实施时间尚短等方面的限制,都导致了吉林省的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人们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创业者需要具备与生俱来的能力与素质,这种能力通过教育很难获得,因此对创业教育缺乏信心。二是创业教育教材和课程开发落后,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虽然吉林省的部分高校已经引入了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未形成体系,还处于初步引入的阶段。三是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单一,师资力量匮乏。目前吉林省创业教育的培训主要是通过高校的教师讲授创业的相关课程,或者通过创业成功者举办讲座讲解创业过程及传授创业经验等,不仅教育方法单一,而且缺乏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对创业实践课程的指导。四是创业教育受众面狭窄。从吉林省政府的政策来看,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其他群体则较少涉及到。五是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创业教育实训基础脆弱。虽然在政府和高校及社会各部门的努力之下,吉林省已经成立了多个大学生创业园,但是在庞大的创业需求下,这些实践基地的数量仍然有待增加。此外,吉林省的创业教育还存在资源分散,整合不力、创业研究力量和成果单薄、缺少质量评价体系等问题。
三、改进和推动吉林省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吉林省的创业教育从开展至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要采取多种措施改进和推动吉林省创业教育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
(一)引导创业教育内容由宏观走向微观
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和创业品质教育,但是从目前吉林省甚至是全国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也处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吉林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由宏观地提出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到提出具体的培训意见,如帮助有创业意愿的人了解就业形势、创业环境、相关的政策法规、企业经营和管理必备知识、申办各类经济组织的方法;提出创业教育培训内容要包括创业意识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创业动力教育、案例分析和编写创业计划书的具体建议等。任何一项工作的展开都需要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创业教育内容也应该从宏观走向微观,增加创业关键环节的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由此形成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引导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
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模式,要求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只是单一的传授创业知识,而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世界上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创业课程中就包括商务计划写作、案例研究、企业老板讲座、讨论会、特邀嘉宾讲座、项目研究、可行性研究、SBI(小型企业投资)、实习、社区发展等方法。此外,还包括各种实践训练方法,如创业孵化园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从吉林省的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创业教育的方法还较为单一,要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入各类实践性教学方式,增强对创业者实践能力的训练。
(三)创业教育的对象由少数群体逐步向全民化发展
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项目,创业教育的定位就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教育,目的就是突破现有的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框架,整体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吉林省创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仍然不高,主要存在于高等教育范围内,即使在已经开展了创业教育的大学,也只能推广到部分学生。虽然吉林省的政策已经有意识地将创业教育向全民推广,但是由于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尚短,加上教学资源的有限等客观条件限制,即使政策上鼓励并且推进实施,也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因此,未来要实现创业教育全民化,需要针对妇女、应届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未成年人、农民和城镇居民提供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和培训。
(四)推动创业教育由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继美国之后,欧盟已经开始将创业教育实施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终身创业教育系统,而我国目前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也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有迫切的需求,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由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是包括吉林省在内的全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创业教育的内涵来看,不仅要培养创业者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创业能力和素质,而这一点仅仅通过短期培训或高等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创业教育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的全过程,使创业教育不仅存在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也存在于普通教育中,即由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五)推动创业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吉林省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高校承担了创业教育的主要责任,但是从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来看,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绝非高校自身所能完成的,应该是政府、高校、企业家、地方教育部门、社会组织、民间培训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从吉林省各部门共同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13家机构共同成立的吉林省创业促进会来看,吉林省已经有了形成开放式创业教育系统的意识。但这远远不够,只有在社会各界中针对创业教育有更多的共享和互动,才能够在省内形成包含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在内的治理机制,营造出开放的创业资源流动形式,形成开放式的创业教育发展系统,从而持续推动吉林省创业教育的发展。
(六)创业教育的研究由理论研究逐步转向实践探索
创业教育作为一个舶来品,我国对其引入就是从理论研究开始的,后来才逐渐进入实践领域。吉林省创业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如近些年吉林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已经逐步聚焦于为创业者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创设实践训练的基地。不断地强调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的重要性,尤其是鼓励高校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只是创业教育实践探索的第一步,以后还要强化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为更多的创业群体提供创业实践方面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2]谢梅娟.吉林省创业扶持体系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9):41-43.
[3]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92-93.
[4]王志强.一体与多元:欧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14(4):145-151.
[5]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52-56.
On the Situ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Jilin Province
Wang Lifan, Zeng Wenqi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Jilin province in last 10 years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not only the initially formed the three typical model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t also established a number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bases and cultivated a batch of excellent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However,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shor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course system, single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ways and methods, and narrow education objects, etc. To improv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education of Jilin province, it is essential to detail contents, enrich teaching ways and methods, broaden education objects and strengthen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to guid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of Jilin province to develop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omni-directional, multi-level, wide-field.
关键词:英语教育;母语文教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03-04
2010年1月,在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等6所上海高校进行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高校或是放弃了对理科生语文科目学习成绩的考察,或是规定对考生仅测试其数学和英语两科的学习成绩[1]。而几十年前,我国数学大师苏步青在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就职宣言”中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2]同样是高校招生,同样说的是语文科目,一个说必考、先考,另一个则说可不考,差别何其大也!
所谓“语文”,通常是指我们的母语。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的研究表明,母语除了交际功能外,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认知媒介,它会帮助人们进行推理、分析、归纳和综合,会使人从中产生创造性思维活动[3]。母语是一个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人们的文化积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基础,也是人们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的基础,语文都学不好,本民族的文化如何能得到传承与发展?理科学生应有的分析、归纳、综合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何能得以形成?学习外语的认知思维与语言学支撑从何而来?高考不考语文,是一种典型的轻视母语和母语文教育的做法。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环境里,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学生的课业压力很大,若高校招生放弃了对语文学习成绩的测试,学生就将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育中的问题本来就很多,也很大,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会说较规范的中国话的现象出乎想象地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招生若不考语文,若学生都放弃了对语文的学习,未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一、中国的母语文教育目前正遭受着双重的挤压
1.一味地重视英语,英语的地位超过了母语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们中国,英语热高热不退,对语文学习而言,英语的地位似乎超过了母语。多数孩子从幼儿开始就在学英语,几乎所有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学英语。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如果继续读书,还必须学英语,一直学到高中、大学和读研究生。英语关系到学生的升学、毕业和就业。但是,因师资、教法、语言环境和人们的功利心过重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目前仍很不理想。为应对考试,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无限地投放,在心理上和事实上对母语的学习构成了挤压和冲击。上海一些高校招生不考语文,但英语却属必考科目,说明语文教育已被挤压到何种程度!一项关于大学生学习外语和学习汉语时间分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用其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来学习外语的占到大学生总数的6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75%左右[4]。这么多人花这么多的时间学英语,其结果如何呢?
情形一:中国人(主要是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少。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开展的一项对全民的调查,目前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仅4.5本,远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和以色列的64本[5]。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英语学习上的大量的投入,势必占去对其他科目进行学习的时间。同时,更多的在学习者看来是“新鲜”的英美文化充斥着大脑,还会减弱学生对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上述两个因素导致我们的学生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及其传统知之较少,相关知识只限于课本上曾有的。大多数大学生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中国文学名著,对钱钟书和巴金等,知道其名字就算不错了。至于经史子集,则更不用提了[6]。如此,久而久之,我们的民族文化就会出现断代现象。如此,才在某种范围内兴起了国学热,才有试图推动对我国经典名著诵读的现象;如此,也才有了“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的慨叹[7]。
情形二:国人的语言文字能力越来越差。由于读书少,学生没有足够的积累,没有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拿起笔来,不仅写不出什么,更有大量的连话都说不明白的,有所谓的“专著”的作者竟也能写出让人无法对之称许的文字来。在2007年11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全国外语类院校中文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有学者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如今不少研究生、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连‘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用得都不是地方,还满不在乎;甚至连用母语写一段两百多字的通顺短文也成了难事。”[8]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组织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语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在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时,贺阳教授发现,66.2%的学生存在着信件书写格式上的问题,86.5%的学生存在着行文的语气问题,100%的学生存在着语法问题[9]。2010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网和民意中国网对3 269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8%的人承认我国当前存在着汉语应用能力差的危机。在受访者中,有54.4%的人有大学本科或其以上学历。受访者坦言,自己在对汉语的应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词穷”(64.8%),在“词语的使用或搭配上存在问题”(28.6%),“行文格式上存在问题”(27.8%),“语法上的错误比较多”(17.4%),“不认识的汉字太多”(16.4%)[9]。
不仅是学生,就连某些理应有较高一点的语言文字能力的专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其语言文字能力也不容乐观。作为学术期刊语言文字类专栏的编辑,笔者曾接触过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字词使用和标点符号使用上的错误或不妥的甚为普遍,语法上有错的也甚多。让人感到吃惊的是,更有人写出的东西让人不知所云。试看:
例1:某种语言在他国的推广并非被动地是该国国力上升的副产品,也是语言输出国的政府、团体、军队乃至民众刻意推波助澜的成果。
例2:……以他的骄人成绩宣告了英语神话的破产。
例3:且不说简单地增建校舍、加大财力支援、改善设备等方式是否真正能够最后消弭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差别,实现所谓教育硬件条件的均衡化;通过教师流动是否最终真正能够使各校教学水准相对均衡?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的均衡一定并不能仅仅指绝对意义上的资源配置的平均化和对等化,而应该是更为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上引三个例子均来自于某大学教授、某出版社编审的投稿。他是教授,是编审。作为教授,作为编审,他居然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谁能想到呢?但愿这样的教授在现今的中国只此一人!贺阳教授曾指出:“汉语应用能力差,如果变成一种长期而且是普遍的存在,那汉语本身就会受到侵蚀,作为母语的汉语本体就会出现退化。”[9]
2.重理轻文,拔“人”助长
上述情形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人们的功利追求。功利追求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重理轻文。
对理科的学习离不开语文这个思维与表达的工具,这早已是学界的共识。有初中生在学习物理定律时,竟认为“在这个方向上的力”只能是向上而不能是向左或向右[3];“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这一概念初中生也背得烂熟,然改变绘图习惯,正方向朝左画,学生就不认为它是数轴了。对此,除了因语文没学好而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外,还能有什么解释?这正如苏步青教授所告诫的:“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与理解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思维的开发。反之……其他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10]
钱学森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较系统的谈话,核心内容是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11]。钱老讲道:“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这形象思维的形成首先基于人的语文素养,其次是美术、音乐等艺术素养。“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11]。
上海几所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文理科的不同特点,是为了能招到理科精英,是为了不让语文干扰了校方“诚招天下英才”的做法。但是,不考语文或许能招到一些高分的理科苗子,但绝对招不到综合素质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放弃语文的大学教育或许能培养出一些技能高手,但绝对培养不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上海4所大学的校长们,他们想通过不考语文,想通过这种所谓的“不拘一格”来招到天下的英才,到头来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空想[12]。
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英才,语文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汉字和汉语是支撑中国文化的基石。片面地追求理科的发展而不顾及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无异于拔苗助长。事实说明,语文教育的缺失,势将导致教育中的“豆腐渣工程”!
二、母语文教育的地位及其作用不容我们有任何忽视
1.语文教育关乎外语习得的效率和结果
外语要学,但若没有母语做基础,外语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徐宝妹教授和该学院的陈慧忠教授等学者,根据该学院及其他外语类院校优秀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道:学生的母语水平越高,运用母语的能力越强,其母语对外语学习和外语运用能力的帮助与提高也就越显著[7]。前任中国修辞学会会长、著名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也认为,母语不通,外语同样也学不好;至少,它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8]。有中学生在翻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时,竟然不知道这里所说的“青山”是什么意思[1]。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深爱中国文化,崇拜中国唐朝和尚诗人寒山,专门拍摄了一部关于寒山的电影。寒山,被美国人译为“Cold Mountain”,所以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也叫“Cold Mountain”。但是,当这部影片被引进到中国时,我们的所谓电影翻译家竟把它直译为《冷山》,从而就阻隔了该电影和寒山之间的联系[13]。试想,如果有足够的汉语言及其文化知识,在译者身上能发生这种错误吗?对认知心理学、二语习得理论及经济学上的关于回报递减规律等的研究表明,中国人最佳的外语学习起始年龄应是学生上初一时的年龄。对大多数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外语的人来说,外语不会成为他们思维和认知发展的主动力,母语才是他们的无可替代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源泉[3]。小学甚至幼儿阶段就开始学习外语,不仅会是低效的,并且还不利于幼儿或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会使他们失去继续发展的根基。
2.语文教育关乎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语文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知识的教育,它更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工具。早些年,我们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的传承上的断裂;现在我们若仍忽视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将会导致我们传统的丢失。随着中国的崛起,目前我们迎来了一个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大好时机。国家正在世界范围内广建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正设法在国外传播汉语及其文化。此时,若我们自己不重视汉语,若我们自己都学不好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我们的尊严将何在?我们又怎样才能赢得别国人士对我们的尊重?我们又怎样去向别国人士传播我们的汉语和汉语文化?
3.语文教育关乎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轻视母语文教育,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学生外语学习的低效,会导致学理科者的前途无“亮”,导致我们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断裂,还会使我们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素质严重下滑,导致他们的全面发展失去基础。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母语文化的缺失必然会给外来文化的入侵带来便利。全民学英语,英美文化自然会随之渗透进国人的大脑,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殖民”。对于一部分人,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来说,在他们对自己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尚无基本了解,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自觉尚未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外国文化的渗透过多,必将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显然,这绝不仅是一个文化丢失的问题。前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在2010年11月5日召开的中华诗教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意味深长地说:“学好语文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学好母语对于每个国民来说都是第一要务。我们不是常常讲爱国吗,讲爱国首要的、最根本的是热爱并且保护好我们的语言文字。道理十分简单,我们既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语言文字世界里。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赖以发展、赖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不二根基。”[2]
三、科学规划外语教育
应该说,在目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对各个国家而言,外语教育同样都十分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目前,外语(主要是英语)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明显不合理,并且因此也带来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英语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许多中国人的人生命运。升学,就业,晋级,等等,中国许多人人生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目前均由英语在把关,并且事实上有“一票否决权”。在此情况下,不少人因为英语过不了关而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少其他科目的学习都很好的学生,就因为英语不过关而丧失了美好的前程。2000年,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陈丹青招收博士研究生,5名入围者中的5人,竟全因英语不过关而被卡住了。其中一个考生,绘画成绩位居第一,但就因外语和政治的考试成绩各差一分而落榜了。该考生翌年再考,政治过关了,但仍因外语过不了关而再次落榜。同样的原因,就因考生的外语和政治的考试成绩过不了关,竟使这位陈丹青教授连续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研究生,最终只能愤然辞职[14]!如此下来,中国的教育能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吗[14]?在笔者看来,即便设语言关卡的话,那也应该是母语而不是外语。但可惜,至今笔者还没有见过或听到过因母语不过关而不让毕业、不能升职晋级或不让考公务员、当教师的!
外语是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比不上母语重要。一般而言,人生绝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其母语环境中的,他们使用最多的是他们的母语。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和学习的工具,语言工具中应用最便利、最得心应手的也是母语。任何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的也是深谙本国、本民族文化的母语能力强的本土人才。前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曾指出:中国人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他的思想和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能力。没有母语能力,他是不能达到其思想的最高点的。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他能否创立出相对论都很难说[4]。公民的语言能力中应该包括其外语能力,但这个标准要有其领域性和层级性,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相适应。现阶段,中国的有些领域或人群未必一定要懂外语;即使学外语,应学到什么程度,也该有不同的要求。中国的现状是国人的语文素养从整体上看在严重滑坡。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地或片面地强调国民应有外语能力很不实际,全民学外语绝对没必要,也无法实现。这正如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所指出的:“对外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还是应该结合职业的需求来加以认识的。”[4]实际上,我国的很多职业基本上是用不着外语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对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求学者、从业人员在资格准入和升职晋级等方面用外语来加以限制。王铁琨副司长也认为:“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一样,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强,有些人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你再强迫他学习外语,也不是办法。”[4]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出国留学或到外资、合资企业去工作的,也不是所有行业或岗位都非要有精通外语的人才不可,那么我们为什么非要逼着人们都去学外语呢?逼着人们学外语,学了若干年,最后用不上,必须学的则没有学,或没有学好,这是多大的浪费!全国政协委员、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早在2006年就对我国现行英语教育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学,而是如何学,学多少,多少人应该学。就我国现状来看,在9年义务教育完成后,甚至在高等教育完成后实际使用英语的人究竟有多少?这一数字可能不易统计,但肯定有不少宝贵的人力、智力和财力被浪费掉了。”[15]
出于个人发展的需要,有些人会主动学习外语,这时国家只需为之提供学习的便利就可以了。至于外语专门人才的培养,靠大学教育完全可以解决。
有人强调,学好外语可以直接阅读外文原始资料,有利于我们对国外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吸收。这种观点无可厚非。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这多半只是个理想而已,目前国人中有多少人能在学好母语的同时也把外语学到能自己动手对外文书刊资料直接进行翻译的程度?若不能直接翻译或阅读外文资料,这种外语学习对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来说到底会有多大的帮助?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益川敏英,对英语一窍不通,但他照样登上了科学的高峰;俄罗斯没有多少科学家是具有双语能力的,但俄罗斯却是航空领域的先驱[3]。日本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把外国先进的东西翻译过来,然后在自己母语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学习和研究,然后再有所创新。这与强调原汁原味、强调人人都应学外语的中国模式相比,哪一个更实用,更有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13]。
外语很重要,但说到底,对它应是一种选修式的学习,母语才应是必修的。目前我们把它弄反了,目前我们是全民必修英语,甚至高考可以不考母语,而必须考英语。那么请问,我们的大学到底是要为中国培养人才,还是要为英美等英语国家培养人才?我们的孩子是不是都要出国学习和工作,是不是都能进外企?若他们不能出国学习或工作,不能都进外企,那么他们的出路应该在哪里?
到我们的校园去看看,目前有多少孩子在啃外语。我们的许多孩子随口能说“good morning”,但见到老师却不知道问一声“早上好”,在得到师长的帮助或父母的给予后往往也不知道说一声“谢谢”。几岁的小孩就能较流利地背诵一段英语短文,但一个大学毕业生却未必能背得出几首唐诗宋词,未必看过我们的“四大名著”。长此下去,其状况令人担忧。
外语很重要,但重要的也不仅仅是英语。“外语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4]。那么,独尊英语是出于一种什么考量呢?难道只有英语国家或英语民族的文化才是天下最好的文化资源?难道只有说英语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是天下最科学的?2007年,笔者曾撰文呼吁改革我们的外语教育,呼吁应树立一种“大外语”观,以着力培养多语种的外语人才[16]。由于独尊英语,目前我国小语种的外语人才极缺,缺到已经影响到国际交往的地步。目前我们还不具备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有重要事件发生时我们都能及时地为之提供合适的语言支持的能力。而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应该有这种能力。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在2011年10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研讨会”的闭幕式上谈及中国的语言国情时曾指出:中国能够开设的外语课程的语种目前不到50种,我们经常在使用的外语有10种左右。我们语种人才的分布极不合理,除英语外,所有语种都是人才不足。
四、结语
目前在国际上呈现出一种汉语热的状况,这是值得国人骄傲和欣喜的一种状况。但在我们国内,我们有些人却在忽视自己的母语和母语教育,在贬低母语的地位,这让欧美人士知道了会不会也觉得学汉语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目前实际上正在普及英语教育,并且这种普及的力度还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虽然没有用行政手段强制加以推行,但若从把英语考试合格作为学生升学、就业,作为在职专业人员评职、晋级等的必备条件来看,政府实际上对此也是赞成和支持的。笔者呼吁,政府在这方面应略加留意,条件成熟的话,应尽快制定出一个关于外语教育的政策出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外语人才,也离不开理科中的精英。但是,学外语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对我们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学习。为此,必须合理规划外语教育,必须设法处理好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文理科之间的关系,以为合理的语文教育扫除障碍,还母语教育以应有的地位。作为中国语言生活的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应该关注并反映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育中的问题,以引起相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不考语文实际上是放弃对学生掌握汉语语言和汉语文化的要求,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严重走偏方向。
参考文献:
[1]上海31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EB/OL].(2010-01-29[2010-11-17]. .
[2]柳斌.大家都应当读点诗词[N]. 中国教育报,2010-11-28.
[3]牛强,李开拓.母语环境下外语教育的起始年龄探究[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新华网.教育部 “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会文实录[EB/OL].(2007-08-16)[2010-10-13]..
[8]缪迅,周凯. 母语学不好外语能学好吗[EB/OL].(2007-11-14)[2010-11-13]. http:///publish/portal0/tta414/info193265.htm.
[9]向楠.80.8%的人确认我们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差的危机——专家呼吁“保卫汉语”;71.1%的受访者建议将语文课列为大学必修课[N]. 中国教育报,2010-12-21.
[10]子这样曰过: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语文[EB/OL].(2009-11-10)[2010-10-13].http:///dis/upload/viewthread.php?tid=1133.
[11]涂元季,顾吉环,李明.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EB/OL].[2010-11-13].http://.cn/gn/news/2009/11-05/1947844. shtml.
[12]西江月冷. 从苏步青的先考语文到今天的不考语文[EB/ OL].(2010-03-20)[2010-10-13].http://.cn/index.php/thread/view/id-46400.
[13]唐发铙. 扩大汉语国际传播应改善国内语言环境[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4]奚旭初. 从陈丹青“出走”到贺卫方“罢招”.[ EB/OL].(2005-06-28)[2010-11-12].http:///comments/2005-06/29/content_3149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