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数据毕业论文

大数据毕业论文

时间:2023-02-15 10:31:08

大数据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原因;探讨与实践

一、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缺乏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与能力。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实施需要以充分的文献调研为基础。然而,绝大多数毕业生对文献调研并不重视,根本就没有慎重独立思考,甚至有的毕业生对自己所做的课题根本不理解。在查阅文献时,这些学生仅仅依靠百度、谷歌等大众搜索工具,而忽视专业文献查阅数据库,如SCIfind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与ScienceDirect数据库等。2.面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差。学生对检验数据的信息转化能力,就要求学生清楚地了解检测方法的原理以及它的局限性,并正确认识结果的意义和解释。在药学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实验数据,如波普数据、分析测试数据、药物活性数据等。作为一个药学专业毕业生,就必须要学会如何分析这些数据。3.剽窃与造假等不端正的学术行为泛滥。不端的学术行为,指的是学者对学术进行剽窃、造假、抄袭等的不良行为。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结束大学学业的标志,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根据调查,全国重点的一流大学百分之十的论文都存在抄袭现象,甚至普通大学的毕业论文抄袭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大学生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⑴公然抄袭,即对别的学者的实验观察结果、数据以及记录,原始性的语言和思想等进行公开直接使用等不被认可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科研领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⑵数据造假,即数据的捏造和虚构,以及参考文献的胡编乱造。⑶寻找。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不符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根本要求,而且违背了高校要求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初衷,更是对高校教育精神的极大挑衅。4.紧张的毕业实习、找工作和各种考试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精力。许多高校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但是最后一学期是学生忙于就业的时期,况且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学生都忽视了对毕业论文的设计,而是忙于择业。对学生来讲,最后一个学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1)找工作的同学不是参加各种面试,就是忙于准备各种公务员的考试;(2)找到工作的同学还需要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3)研究生笔试通过的同学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研究生的复试;(4)没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要花很多的精力去找工作。

(二)从教师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不足,本科设计选题不新颖。一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一般,有的甚至不熟悉指导的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再加上指导能力欠缺,这就造成了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只是表面应付。2.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一些指导教师以科研任务和课堂教学工作繁重为由,不与学生联系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认真解答,学生的论文拿来过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与指导。

(三)从教学资源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老师不足。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扩招。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此外,在现有师资力量中,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不从事一线科研工作,导致与外界科研现状严重脱节。这导致所选研究课题陈旧,而且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2.学校科研经费与设备投入不足。学校在本科生毕业论中投入的经费与设备相对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受到局限。特别是没有承担课题的教师,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关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套数充足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然而毕业生人数多,用于毕业实习的仪器设备少,许多学生只能合用一套设备,使用时间按计划执行。

二、我校药学院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所做的改革

引入本科导师制,确立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与责任心。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辅导,定点定人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的制度。它是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本科导师制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便于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制订成才计划,便于导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早日成才。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为了杜绝论文抄袭,我院要求所有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是研究性毕业论文。并且我院对论文的格式、论文内容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此外,在安排指导教师的时候,学院尽量安排正处于科研一线的教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如何从事科研。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水平决定着选题的新颖程度、水平的高度以及论文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整体毕业论文水平,学院有计划地将年轻教师送出国深造,提高其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教育的最后一个实践性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然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各方协调、配合。鉴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高校要不断创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使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周中振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唐丹林,尹进.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与探索———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0,(4),30-33.

[2]郑增娟,段煜,张维芬.提高地方高校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02.

[3]潘夕春,周红,陈晓红,刘涛.药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研究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5,02.

[4]惠明.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以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第2篇

关键词:论文管理平台;B/S模式;三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训练。当前不少高校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主要还是采取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在论文选题、论文指导、资料收集、报表提交等多方面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也有一些软件厂商开发了相应的通用软件平台。

多数系统向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类型的用户提供服务,解决了导师出题、学生选题、毕业论文材料的上交与审核。有的系统还实现了师生实时交流、在线评审以及毕业统计等功能。

但是由于不同高校在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存在差异,开发一个适合本单位使用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更有利于论文管理和系统维护。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率,本平台结合某系在近些年实践教学环节中实际情况,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实现了对毕业论文的网络管理,提高了效率和管理水平。

1 系统功能

根据《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有:教学秘书进行毕业论文初始工作(设置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相关通知公告及相关表格文件等)、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选题、学生选择或者自拟论文选题、师生互选、学生提交题目审批表、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资料归档等工作。

2 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系统设计目标是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核心功能是教师拟出课题、学生选题、在线提交各种文档、在线论文指导。系统应满足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四种类型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学生主要有选题、上传文档、提交论文等功能。教师有设定论文题目、选择学生、查看指导学生提交的文档等功能。教书秘书全程调节毕业设计进程。院系领导进行审查和审核。

2.1 教师模块

教师由教学设置用户名和账号。主要实现:课题、选择指导学生、任务书、审核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修改论文、成绩评定等。

2.2 学生用户模块

学生使用平台登录,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系统给出。主要实现:选择课题、选择教师、填写题目审批表和开题报告、提交论文等功能。

2.3 教学秘书模块是毕业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系统管理账户。主要实现:设置指导教师、设置指导学生、统计毕业论文报表、毕业论文计划。

2.4 院系领导模块

院系领导主要对毕业论文各阶段进行监督和审核。

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采用以Web为基础的三层架构的B/S模式,分为客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

客户层:实现在客户端浏览器中显示的用户界面。该层可以调用由业务逻辑层提供的业务方法,也可以直接调用由数据层提供的接口访问数据库。客户层实现了系统与用户间的接口,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论文管理平台。应用层作为系统核心,封装了主要的业务逻辑。

应用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进行逻辑处理。在接收了用户提交的http请求后,由Web应用服务器接受请求并由处理程序解释,并进行相应处理。操作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返回给浏览器。

采用三层结构这种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开发,对代码重用、代码分层以及对以后的软件维护等等有很大的作用。尤其考虑到本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毕业论文流程可能的变化以及对功能扩展的需求,更应该采用三层结构。

开发工具采用Visual 2010,编程语言采用C#,前端界面使用,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其中是创建动态Web页的服务器端技术,作为应用程序采用的数据访问模型。在服务器端运行,应用程序使用连接数据源,并进行数据操作。

4 后台数据库设计

毕业论文平台后台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使用ER图定义实体关系模型,并根据范式理论进行优化。

根据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毕业论文平台主要包含以下数据表:

(1)Administrator,存储教学秘书信息。

(2)Dean,存储院系领导信息。

(3)Teacher,存储教师用户相关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和教师基本信息等。

(4)Student,用来存储学生用户相关信息。

(5)DepartmentInfo,用来存储院系信息。

(6)Plan,用来存储毕业论文计划信息。

(7)Thesis,用来存储毕业设计课题。

(8)Task,用来存储任务书信息。

(9)TitleForm,用来存储题目审批表信息。

(10)Report,用来存储开题报告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表。

5 系统的主要特色

考虑到本单位实际需求和运行情况,平台重点突出两大特色:

师生互选。教务秘书设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总数,教师提交课题后,学生登录平台,查看相应课题,根据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向进行选择。在选题的过程中,每个导师的学生数量有限,达到上限后,学生不能选择该导师,需要从其他导师的课题中重新进行选择课题。教师可以决定是否接受该学生。教师指导人数到达上限后,不再接受学生。

审批功能。教师可以查看到所指导学生的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等信息,并进行审核。院系领导对教师审核后的文档进行最终审批。

6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于本校实际开发,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方便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全阶段的监督和控制;使学生选题过程公开化、合理化,解决了以往选题散乱、人工干预多的问题;促进毕业指导老师与学生互动;较好地适应毕业论文管理需要。今后可以在平台上添加答辩管理、论文检索等功能,进一步规范和扩展使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应颂翔.基于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11.

[2]潘旭武.基于工作流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22):54-57.

第3篇

一、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自身优势 

(一)支配的时间相对比较宽松 

相对在职人员而言,大学生的时间是比较充裕的,从第七学期开始很多高校的课程就较少了,甚至开设完毕了。因此,只要大学生关注毕业论文写作、充分利用相关时间,就可以为撰写优质的毕业论文提供时间保证。 

(二)身处高校,信息资源比较丰富 

一般的大学图书馆都拥有一定量的藏书,且有校园免费电子数据库,为大学生搜集毕业论文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了广泛而有效的信息渠道。 

(三)配有论文指导教师 

在大学本科阶段,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论文指导老师。从选题、开题、论文撰写到答辩论文指导教师都参与其中,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都可以求助于其论文指导教师。 

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自身劣势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够端正现象严重 

根据笔者对学生论文5年的统计来看,重视论文写作的学生不到20%。目前,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在做毕业论文时,学生通常会忙于择业或准备考研,难以集中精力从事毕业论文写作;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由此很多学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且,根据以往学生毕业论文的通过情况(通过率几乎100%),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只是一种形式,随便找点材料整理成符合要求的论文就会通过的,没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重视、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选题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缺乏应用性 

据笔者5年的统计,约有50%的学生在既不了解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又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情况下,仅凭兴趣进行选题,结果往往出现选题过大、过难等情况,难于开展毕业论文资料的搜集和撰写;约有70%-80%的学生选题时,避难就易,只求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等等,结果抄袭现象甚为严重,缺乏创新和应用价值。 

三、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践拥有的机会 

(一)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需要学生综合实践 

普通地方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属于“应用型”高等院校。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需要“以专业化的知识应用服务于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毕业论文是造就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应用型院校的发展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二)本科院校评估都很重视论文质量指标 

根据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成项目,毕业论文是评估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一个综合性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各本科院校都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 

四、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实践面临的威胁 

(一)指导教师方面 

1、指导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大众化的转化,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造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相对不足,尤其是发展较快的经管类专业。据调查,目前经管类论文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人均学生数超过10人,无奈之下一些低职称、低学历的老师也承担了论文指导任务,影响了论文质量的提高。 

2、教师疲于应付完成毕业论文指导任务。目前,地方高校急于发展,造成高校年轻教师多,而职称评定要求又较高,因此,多数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都较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教师常疲于应付完成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据调查约有半数的指导教师只凭自己的感觉对学生进行指导,基本上要求少,缺乏毕业论文的长期阶段性检查。 

3、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不高。虽然部分指导教师有指导资格,但很少参与科研,甚至不会做科研,本身缺乏科研实践、社会实践背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无法实行有效指导。而有的指导教师虽然本学科的科研很多,但由于部分学生的选题超出了其研究的范围,结果指导水平也受到严重限制。 

4、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端正。据调查,约有半数的论文指导教师认为经管类毕业论文不用做实验,到最后一个月就可以把它写出来。平时对于学生论文方面的指导不积极,甚至表示论文都会通过的,消极应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责任心不强,在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上不负责任,甚至连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和指导评语都由学生本人发表。 

(二)学校方面 

1、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不够、监控乏力。许多地方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认定评价停留在论文的格式、字数、参考文献数目等客观因素上,在过程管理和监控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约束。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撰写论文、定稿到论文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合理的成绩评定办法。毕业论文成绩评判过于宽松,答辩流于形式。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院系领导评价、督导委员评价和学校领导评价等多主体检查评价相比,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明显不够、监控乏力。 

2、信息资料保障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毕业论文的需要。部分地方学校刚刚花负债迎接完教育部评估,图书馆常因办学经费的问题,研究资料更新不快、缺乏相应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校电子数据库设备少、上机浏览费用较高;寝室校园网络普及率不高或失修问题严重等等。 

(三)外部环境方面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高校的扩招,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地方高校毕业生毕业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会上,学校鼓励学生外出择业,同时,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不关心,所有这些方面都制约着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五、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认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对毕业论文的消极认识问题,可通过激励和约束双重途径,端正他们的态度。对学生而言,提前一学期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大会,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目的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强调撰写毕业论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获得学位和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对教师而言,通过定期召开论文指导工作会议,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强调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事关教师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与教师的津贴补助和评优晋级等相挂钩;设立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奖,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二)多渠道缓解指导教师相对短缺问题 

1、对在刊物上公开发表本专业相关论文的学生做出免于参加毕业论文写作的规定。在学生学习阶段,如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撰写相关论文,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通常可认为其已经能用本专业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具备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水平。这样,一方面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部分缓解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 

2、聘请校外单位师资力量。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聘请一些校外单位人员担任论文指导教师,一方面,这些人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论文指导教师相对短缺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工作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毕业论文过程诸环节的管理,学校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专业定位,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尤其是对毕业论文时间安排、选题、开题、中期指导、毕业论文的评定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将质量标准、评价依据等都予以具体化。 

(四)狠抓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做好毕业论文选题工作。以讲座、报告、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等形式向学生讲授如何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工作,要把选题限制在专业培养方向和论文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上,使选题贴近实际。其次,在学生搜集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学校应组织校内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论文指导检查工作。指出存在的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最后,改革论文评审、成绩评定和答辩管理。在指导教师给定成绩后,还应由2名以上的教师在不知道指导教师给定成绩的情况下对论文进行评阅评分。采取结构分模式综合评定成绩,即综合评定的成绩由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定、论文评阅老师评定、论文答辩五部分成绩构成,学校对五部分成绩评定分别给予详细的标准和赋予相应的权重。在答辩过程中,学生指导教师回避,避免主观因素对答辩成绩的影响。对综合评定成绩不及格者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处理,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要严格把关,对学生该严则严,绝不通融。 

(五)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制度 

为激励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学校要认真组织做好毕业论文的评优活动,制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实施办法及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并把优秀率控制在答辩学生人数的5%之内。对于获得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提高教师指导论文工作的积极性。 

(六)构建新的适合于地方企业用人和就业需要的毕业论文实践新模式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构建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新模式。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鼓励其毕业论文与就业结合起来,使毕业论文撰写紧密结合毕业实践遇到的现实问题。这样毕业论文的撰写既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也可以加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于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以理论研究为主,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七)加大图书馆和校园网的资金投入 

为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教师资料室也尽可能地向毕业生开放,同时延长图书馆开发的时间。通过校企合作尽可能地争取资金,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提供良好的信息搜索渠道。 

参考文献: 

1、陆翠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 

2、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第4篇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由学院提供参考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论文(设计)题目。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学生、工作中的体会或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报学院批准。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应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题目应侧重于理论应用类型或理论研究类型,要有个性化。

2、对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基本要求

1.文献资料的查阅

根据选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查阅、检索有关的国内、国外文献资料,充分了解本领域内的现状与发展。在查阅文献资料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鉴别、判断归纳的能力。

2.撰写要求

①在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应体现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解决社会现实生少右或生产活动中,或个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说理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

②计算机应用,动物科学,食品科这等专业的学生可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应有设计图纸的要求,需要进行试验的,要有试验内容的设计方案,试验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

③不可将毕业论文写成“调查报告”,“工作总结”,主要反映实际现状与问题,缺乏理论深度,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

④文字表述。注意毕业论文的结构应严谨,层次应清楚。语言要朴实、简练,注意学习使用科研论文特有的科学语言,不可过于繁琐,不可使用过于夸张虚饰、感采过于浓重的文学语言。

第5篇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海洋生物资源 实践与心得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34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Guiding the Bachelor Thesi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JIN Cuili, ZHOU Xiaoji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Abstract The bachelor the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 cultivation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which were practiced in guiding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in Yangzhou University, were discussed.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referring three different steps of guiding a bachelor thesis, including topic selectio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sis writing.

Key words Bachelor thesis;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反映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专业素养的评价尺度之一,也是学生可否取得学士学位的内在标准。①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②通过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校正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熟悉论文的一般格式规范,提高资料查阅、调查实验、归纳与分析、知识综合与应用等诸多能力。③毕业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支撑,而这些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应对各种岗位工作挑战所必备的资本。④

作为我校海洋生物资源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在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拟结合扬州大学海洋生物资源类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就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研究实施、论文写作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提出一些具体看法。

1毕业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选题必须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并且具有适当的范围和深度。⑤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分类。一般而言,我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两个学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基本完成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完成了基本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本科毕业论文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汇总和检验环节。与此相对应,这个时候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学生考研深造,准备继续在本领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一类学生则是结束本专业的学习选择直接就业。这种对未来走向的选择,也必然造成两类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时间分配的不同。我们发现考研的学生往往比较愿意选择自己将来可能会接触到的领域的题目,并且愿意积极实践。而准备就业的学生往往偏重于论文的实用性,并不太重视研究的基础性和深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毕业论文选题时有所侧重,一类偏重于研究性与创新性,一类偏重于应用性与综合性。

其次是确定选题的几个具体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在论文选题上我们还遵循以下原则。(1)选题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毕业论文的题目应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进行设计,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力争把知识点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去。通过毕业论文对某一知识点的具体实践,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让学生对其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这样的实践也是学生对科研工作发生兴趣的契机之一。(2)选题应该具体和细化,可操作性强。毕业论文的题目不可过于笼统,所涉及到的操作体系不可过于庞大。对于某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其分成几个侧面或几个阶段,再由不同的学生完成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最后将不同学生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学生对一些相对大而空的题目往往难以驾驭。(3)选题要结合仪器设备及其它实验条件的状况和时间安排,大型仪器的使用应慎重。大型仪器一般比较昂贵,维护成本很高,万一发生问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去修复。而且如果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而某个大型仪器无法正常使用,则可能造成毕业论文无法按时完成。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实验的时间相对一般科研工作的时间要短,对于各类实验条件的调配要能及时满足需要,对于具有季节限制或材料供应限制的实验选题要谨慎。

2实验研究实施

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工作是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研究时间。就我们遇到的情况看,学生们在选题之后,考研的学生需要集中精力进行复习,因此做实验的主要时间要安排到考研结束之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春季各种招聘会召开之前安心进行研究工作。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研究工作的进度。

本科生由于一般缺乏长时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指导教师要在学生实验期间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对于实验室各类规章制度、大型仪器使用规范等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适当利用研究生、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加强指导和监督。对于危险品、有害化学品等更应该加强监管。

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以实验为主导的毕业论文,学生的提前介入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上海交大设立基金,鼓励学生在二、三年级就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⑥我们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就有部分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他们在毕业论文阶段就比较快地进入角色,能够开展真正的探索性实验的时间会比较早。该专业一些毕业论文研究微生物、单胞藻相关的课题,一些学生可能会在接种、培养、无菌操作等基本流程中出现问题而需要重新开始,造成后续工作和论文写作时间的不足。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提倡大部分学生提前开始参与相关课题,完成科研实践经验的早期积累。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素养,保障毕业论文实验期间的安全。

此外,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促使学生实现实验结果检测手段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尽量丰富的科研工具。多重检测手段的使用,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有极大的保障。而且,对于已经学习过的仪器设备,进行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工具的能力,积累使用多种工具的经验;而且可以争取多视角、多方位的结果呈现。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所研究的内容,得到的数据比较系统和立体,可以同时实现多种数据的相互验证,便于发现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毕业论文的写作

毕业论文是所有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的最终呈现形式,也是检验毕业论文工作的最终载体。本科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考试,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学生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使用相关工具的能力。⑦

根据我们的实践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选题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研究了解不足。我们建议学生在完成选题之后,应该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可以从综述性文献开始,了解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基本流程。这一措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而且便于毕业论文的写作。

还有一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掌握不足,把毕业论文写成了散文、随笔等形式。我们通过集中辅导学习相关毕业论文的范本,从毕业论文的一般架构、一般格式要求、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写法等进行指导,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规范性。在实验数据的呈现方面,对于图表的制作,提供范本。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中图表的常见类型,让学生了解数据呈现方式对于论文的重要性。

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描述事实、解释现象的部分一般都能比较好地完成,但数据挖掘程度不深。我们针对学生对于数据分析的深入性较差的问题,把整体数据进行逐步分解,把实验设计中混杂在一起的几个问题进行逐一分离,相应地把数据按问题进行归类,再分析每一个具体问题,最后再进行数据的汇总。结果发现学生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不仅数据分析充分,也能够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终环节,也是检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指导、检验工作,仍然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职责,还应该继续深入探讨和细心研究。

注释

①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② 刘劲聪.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5):107-109.

③ 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第6篇

[关键词] 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冶金和材料专业;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70?02

创新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收集资料、思维、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1]。高校应该强化毕业环节在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毕业论文综合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2]。国内外高等教育围绕这一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3-4]。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也是对学生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测试。经过多年的探讨和实践,我国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本科毕业论文操作模式,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模式已严重阻碍了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进程,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5]。

冶金、材料等学科主要研究从原始矿物冶炼到金属材料成品生产的复杂工艺流程和相关理论,根据教育部对冶金和材料类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和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开发力度在不断加大这一现状,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支撑未来冶金、材料等行业。因此,探讨冶金和材料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的实施模式,培养冶金与材料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一、目前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毕业人数太多,无法做到一人一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不断跨越,各大高校逐年扩招,原有的各种设施包括实验室建设无法跟上大学生人数的增长,教师人数也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由原来一个老师带3~4个毕业生,到现在的8~10个毕业生,学生数量的激增,已无法保证每人一题,只能几个学生共一个题,或者每年做的题目都一样,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实验设备不全,很多课题无法开展

虽然目前国家对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越来越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是这些经费基本都用来添置基础实验室设备来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需要。很多大型的、价格较高的分析测试设备没能及时添置,例如SEM、TEM、XRD等的分析测试设备。对于冶金和材料专业的实验,这些设备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些设备,很多实验结果无法获取,也就不存在后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导致很多有意义的课题无法开展。

3. 课题缺乏实用性,学生没兴趣

现在很多指导教师为了省事,随便给学生一个意义不大的课题,例如让学生到网上模拟一个冶炼过程,或者直接给数据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热力学计算和动力学计算,这些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只是一些纯理论性的研究,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自然没有兴趣,也达不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4. 学生不愿动手,数据直接抄袭

有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够,或者对专业不感兴趣,当然对毕业论文的课题也只是勉强应付完成任务。这部分学生不愿意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投机取巧,到相关文献中摘抄数据变成自己的论文,这样完成的毕业论文缺乏应有的意义。

二、冶金和材料类大学生毕业论文实施模式的创新

1.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实验条件及国际合作等资源优势,通过带入产学研联盟,实现互补多赢[6]。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学生融入社会的进程,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学校应选择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企业深度合作、全面合作,推动学生规模化实习,切实保证毕业实习有数量、有质量、有保障,切实保证毕业论文有数据、有支撑、有结合[5]。

2. 与科研项目挂钩的模式

让毕业论文的课题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挂钩,使学生所做的毕业论文课题成为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中。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让学生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3. 变换实施时间的模式

借助教学科研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优秀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计划。对学习成绩优秀、专业知识扎实、热衷于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同学,通过选拔,提前进入实验室,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对保研或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可结合硕士总体培养计划,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纳入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校内推免的同学也可适当将毕业论文答辩后移。这样,将毕业论文工作分为前、中、后3个批次,分流大量毕业学生,而不是都集中在最后一段时间内完成,这可大大缓解实验室和教师的压力,显著提高论文质量[5]。

4.“三阶段逐级提升”模式

分析国内冶金、材料类本科生教育比较成功的大学,例如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等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情况,结合我校冶金与材料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将冶金与材料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毕业论文过程划分为创新意识和知识结构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实施和创新能力迸发的“三阶段逐级提升”模式,针对不同阶段提出本科生创新意识获得途径、表现形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构建一套能够反映冶金、材料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环节控制模式

要建立和完善论文质量监控程序,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不同的质量监控措施[7]。无论是在开题论证、科学试验还是数据分析处理都要严格控制、全面督导,环环相扣,特别是在论文评阅和答辩时,要有标准,有规则。坚持质量优先、宁缺毋滥,切实保证教师论文指导的质量和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

6. 毕业论文的创新与激励模式

通过对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选题、指导及考核的改革,在确保学生基本知识功底扎实的前提下,将目前的适应型毕业论文转变为创新型毕业论文,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 毕业论文与教学过程的关联;② 毕业论文的灵活选题;③ 毕业论文的协同指导;④ 毕业论文答辩方式多样性研究;⑤ 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

同时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一是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立论新颖,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且有实际指导意义,或者能涉足于学科领域中的难点或前沿问题,应给予较高的评价;二是鼓励学生根据三性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已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可替代毕业论文,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三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提出优秀论文的申请并进行答辩。

参考文献:

[1] 黄金. “90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2):150-151.

[2] 吕义,卫绍元,张东旭.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1-83.

[3] 阎桂芝,都治国.加强“SRT”计划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52-55.

[4] 卢晓东.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J].高等理科教育,2000(5):67-74.

[5] 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162.

第7篇

学生结合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主攻专业方向进行选题,同时听取指导老师的合理化建议,包括课题的可行性,课题设计难度,课题的工作量等。最终使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培养,如理论研究能力、科学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双向选择并备案后一般进行“真题真做”;如果不能做到“真题真做”[2],也尽量要求学生达到假题“真做”的效果。以信息类学生来说,要求选择相对先进的开发工具,如编程工具java、visualstudio2005、.net等平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图形设计选择3dmax、autocad、corldraw等等,利用这些软件可以选择编制小型工程软件,也可以设计带后台数据库网站,网站的首页编辑设计,也可以选择叙事型、故事型的flas制作,也可以设计一套logo方案,用三维软件制作并渲染图形、图像场景,用于广告、装潢。

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多元化

指导老师的身份多元化:学校经过严格审查,符合毕业设计制度规定的老师,可以聘为指导老师,形式为(1)学校老师,(2)企业技术骨干,(3)学校老师和骨干联合指导。指导过程教师可以采取面授、电话联系、E-mail、QQ、MSN、博客、留言板、聊天室等技术手段进行立体化师生交流和个别指导,如MSN多播技术,讲授难点,博客上写清技术方案和原理,QQ上传下载,直到对方的电子作品。同时,学生必须将联系记录整理好:(1)看清近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和注意事项(2)整理询问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3)归纳交流的心得和分享成功的调试的经验,数量上以每周一到两次为准。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及网络进行资料收集,有效地辨析选题方向,同时对课题的任务量大小进行评估,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开题,并安排技术方案,进行设计进度安排。指导学生搭建实验原型或数据原型模型,进行设计探索,鼓励学生做实验时,重视专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尊重事实,及时记录、分析、处理、反馈、汇总数据;强化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指导方法,诠释毕业设计的细节,注重强化学生的调试能力、设计能力,尤其是软件开发时注意前台应用程序与后台数据库的接口模块设计,网站的配色、总体设计、数据库的连接、动画作品的创意,各数据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和隐含关系。强调论文写作的能力即综合性处理数据,图表化表达,可视化显示;复合交叉学科应用的能力;积极制作PPT,完成毕业设计作品,撰写好论文,准备答辩资料。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具体流程为“学生选题、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准备”。

毕业设计评价多元化

毕业设计成果可以软件设计、网站设计、动画设计等有实际软件,并且完成了论文说明书,也可以是带硬件实物的,并且有原理、实现步骤支撑的论文,也可以是纯粹调研报告、技术提升总结类的论文。根据毕业设计开发工具的先进程度、课题工作量的大小、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对毕业设计的评价对象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指导老师的自评,第二评阅者的点评,第三督导抽查的抽评。

成效

“多元质量观”不仅要求用多样化的对待不同学生,更要求质量评价本身的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手段的多元化等[3]。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在多元化培养方案下,系部学生有一人一题,也有团队合作的。经过上述的质量把关,我们对我校学生的具体课题做如下展示:多元化的指导毕业设计,是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按照课题的大中小进行分类,多元多方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评价也是多元化的,对于学校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笔者多年指导毕业设计,多次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

作者:肖海慧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 过程管理 信息系统

1 前言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育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与深化、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布置环节的逐渐细化都将有效地促使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然而,现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大多依然沿用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这样既不能满足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的要求,同时也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产生了制约。本论文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程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在其中引入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相关环节的进步。

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

2.1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程序分析

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有必要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的程序,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实际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程序有十余个阶段,包括成立毕业设计指导组、教师题目申报、题目审查、公布题目学生选题、选题结果统计、实施阶段、答辩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总结、整理归档。

2.2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学生。现有工作程序下,学生在选题、开题、中期、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填写个人信息和论文信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工作量,也给管理者的核对、整理、归档工作增加了负担,而且由于数据量大,繁琐复杂,工作中极易出现错误。

(2)教师。在现有工作程序下,教师在题目申报和审查过程中,需要多次提交、修改题目、背景等相关信息,如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将对后续工作的进行产生影响。

(3)管理者。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要面临来自学生、教师的各种信息数据,数量庞大,且需要随时更新;学生选题和答辩资格审查仍然需要人工审核,无法实现与学校现有教学系统数据的对接。

2.3 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2.3.1系统功能

本系统由相互管理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组成。

(1)管理者

1)信息维护。通过现有教学管理系统导入学生、教师个人信息,设置操作权限,并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

2)审查管理。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等基础参数,审查教师申报题目、学生提交文档及学生答辩资格,完成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成绩录入。

(2)教师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申报、修改、删除题目,查看申报题目审核状态,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审查管理。评阅论文,对论文进行修改、删除,提交评阅分数、意见,对学生进行选择,回答学生咨询的问题。

(3)学生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查阅管理。查阅指导教师信息、题目信息,提交论文,查看论文审核状态,查看各阶段评阅分数,向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咨询。

2.3.2方案设计

在对实际过程管理工作中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管理方案。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基础数据表。本系统需要准备多张相关基础数据表,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题目选择状态表、相关文件表、专业信息表等。由管理员向系统直接导入学生、教师的相关文件及专业信息表,为后续毕设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基础数据操作。该阶段由指导教师陆续在系统中录入申报题目相关信息,管理员对教师所申报题目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题目由管理员公布在系统,此时学生可以查阅题目信息及指导教师信息,并进行选题。选题结束后毕设工作正式开始,在开题和期中检查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系统内完成相关信息的填写,由检查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各环节成绩。

(3)评阅答辩阶段。管理员通过系统对学生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然后向教师分配论文评阅工作,教师使用系统评阅论文并录入评分及评语。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答辩成绩,系统根据规定比例自动计算学生总评成绩。完成录入工作后,系统自动生成相应表格并可以打印,方便整理归档。

3 结语

为了改善传统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管理效果不佳的普遍问题,本文重点用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方法,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实践, 提出了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既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管理过程,还可以综合提升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第9篇

【关键词】 财经院校统计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在统计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在第8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计6学分。毕业论文从确立选题到搜集文献资料,从开题研究、分析论证到论文撰写,都需要高度专注、潜心思考,是所有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最强的环节,是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综合能力最集中的体现。

一、从统计学专业特色看统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学和数学知识,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理论和实践综合业务素质兼备,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经济调查、信息管理与咨询、数量分析与预测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财经院校统计专业的特色是依托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注重产、学、研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独立组织统计调研活动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与其他各类理科论文及经济学论文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专业性、统计实践性、科学创新性。

二、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然而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缺乏创新性。创新是要求学生通过统计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很好地将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应用。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在论文中进行了一些文献的综述,或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但也只是进行简单地罗列,而大部分论述也只是根据书本或文献资料,进行简单地重复。尽管一些同学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但所写的论文不能很好地结合文献综述内容,阐明自己的写作观点、写作目的,在论点、方法上鲜有创新。

(2)论文数据来源单一,参考资料不充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结合第八学期的社会实践或参加各种类型的统计实践活动去完成。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只满足于年鉴、网络等一些工具资料,闭门造车。撰写的毕业论文要么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要么也只是参考他人的文章,置换新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的结果,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查阅参考资料时,多数同学都能阅读一定数量的中文文献,但外文资料几乎没有看过,随便从网络下载一些外文资料,列示在附后的参考文献中,以应付学校对外文文献阅读量的要求。

(3)专业功底不深。学生论文答辩是就学生论文写作有关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选题原因、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创新点进行考察,同时还要考核学生与论文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组教师就论文中有关问题向答辩同学提问,而具体体现在答辩中的一些情况是,真正落实答辩的为数不多,一些同学只就自己的论简要的陈述和说明,基本上是有答无辩,更有个别同学对一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得不够准确和透彻,有些理论回答模棱两可,而对于有些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也是模糊不清,导致方法的误用和滥用。

(4)管理松懈。学生开题现为第七学期末,照理来说,论文已经布置,学生就应着手开始撰写,但学生不是将毕业实习与撰写论文同步进行,而是忙于找工作、考研,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家就近分散实习,学校难以对毕业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只能通过网络与其进行简单沟通,因此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缺少必要的指导,加上有些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差,对指导学生论文不够得力。

2、影响和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成因分析

(1)学生本身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写作态度不够认真。目前,学生毕业后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有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就已经考研;有的已落实了工作单位;有的毕业生忙于各类招聘考试,或奔走于就业单位的应聘,无心在撰写毕业论文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本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开题报告中拟定的写作进度撰写,而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在临近答辩前一个月,东拼西揍、甚至抄袭等,匆匆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提高论文质量。

(2)有些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交流时间少,见面时间短,缺乏定期交流与审阅制度,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写作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3)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质量难以保证。虽然论文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布置,但学生要实习、找工作、准备各种考试,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也只有五至六周左右的时间,而且与多数学生毕业找工作同步,这势必导致论文的“拼揍”、“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

(4)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欠缺,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完成论文的能力不足,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平时任课老师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就某一问题撰写文献综述,学生也只是东拼西凑或抄袭,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学生只会学习课本知识,只会让老师牵着走,一旦放开就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前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成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

三、提升统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管理,凸显专业特色,全面提高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需要由教师和学生、院方和校方、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在统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为统计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时机就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因此,教学单位除了建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外,还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和总结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老师和学生才会重视毕业论文,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2、积极探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新模式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需求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后劲。学校有统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实习时可利用实习单位的统计资源,在实习单位的科研力量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平台。

3、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

文成于思,思基于学。论文的选题、写作是一个阅读和反复思考的过程。只有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文献,了解本学科前沿理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多次反复中才能确定论文选题并加以完成,这样的毕业论文才会有新意、有价值,而这一过程对我国高校本科生来说几乎是空白。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笔者建议对本科生实施集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及毕业论文撰写为一体的导师制度。从大二学期末就指派导师,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一致性原则,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包括大三、大四学生在内的调研小组。导师的责任是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报告的撰写;为学生指定阅读课程之外相关专业的报刊书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师所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始数据和资料;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4、加强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进行毕业论文的创新改革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从选题、收集资料、确定论点、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统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就有统计专业课程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运用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思维方法写作统计学术论文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从大四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统计工作的实际,撰写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对实际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并可将质量上乘的在统计专业期刊上。如果公开两篇或两篇以上,可免修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严格规范管理

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学生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安排指导教师、论文格式、撰写实习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具体工作布署、具体要求、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关键是要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论文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认真核查,对文中计算结果要验算,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把握好学生论文的初期、中期阶段的检查和定稿的质量关。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应配合教学部门,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既要对学生检查,也要对指导教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毕业论文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为各项制度与措施的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另外,还应重视论文答辩这一环节,这样有肋于提高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鉴别论文自我撰写的真实程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邱鸿江: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J].学术论坛,2006(6)下.

第10篇

关键词:就业;UML建模;B/S模式;.NET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377-04

大专院校的招生就业处主要负责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就业数据以及就业信息统计的采集管理,数据量非常大,程序繁琐。因此,就业管理工作存在信息交流不够畅通,政策不够及时,数据处理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需要。该文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达到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中各类信息数据的搜集、处理、统计、报送、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拓宽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途径,另一方面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学院就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该系统结合已有学院就业网站的特点,突出了实用的模块,更加实用、方便,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

现在大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当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年有6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大专院校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均面临在夹缝中生存的严峻考验。就业处也面临在就业数据处理、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职业测评工作中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续写学院品牌特色。大专院校的招生就业处都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首先出台文件制度、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就业帮扶、职业评定、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和生源地人社局,提前做好就业工作部署安排,及时处理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做好就业前指导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其次,创新现有就业工作常规模式,升级就业网站系统,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招聘需求,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应聘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并且实现对录用学生的信息筛选、联系、管理。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招聘岗位,还能最大限度简化单位到校选录毕业生的繁琐程序和接待工作。因此,招就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了对繁杂就业信息数据的处理工作。实现了大专院校就业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增强了为学生、招聘单位服务的能力,这也是大专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系统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分析了招生就业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访问模式,又要在逻辑上具有集中的特点,能利用已有资源独立工作。本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又能体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推出了适合本国的就业管理政策和措施,部署了相关信息系统。2002年6月俄罗斯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在教育部下属高职院校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安置和就业信息系统的法令》,由此开发了支持青年专家就业的信息分配系统由文献[1]可知,经过几年的发展,俄罗斯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已经设立了支持青年专家就业的信息分配系统,毕业生的就业都比较顺利。在日本,政府对就业问题格外重视,在《文部省设置法》和《劳动省设置法》中专门规定了文部省在就业方面的职责,实现全国统一的就业制度。西方国家有着优良的教育体制,所以在就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很有特色,作用也很明显,像欧美的就业率比较高,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就业信息网,在就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起主导作用。其他如法国、德国、印度等各国也都有自己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颁布了促进就业的法律政策如《就业促进法》、《平等就业法》、《反歧视就业法》等,也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责任,这些制度和措施对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还缺乏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规范,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委托软件公司开发的就业信息网,没有统一的标准依据,因此各自为政,适应性不强。尽管2002年9月,国家教育部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条例,作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行业标准。但是,该条例缺乏就业网站各本体的设计的标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高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许多数据信息量大的部门都使用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经费紧缺,理论不完备,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理论指导问题,而且各个部门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更新速度慢,使得整体信息化使用程度不高。有些高校只有招生就业宣传网,在就业工作使用方面作用很小,即使有了专门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的更新和使用上效率不高,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这就出现了信息传递缓慢、组织乏力、信息采集不及时等问题,因此本系统的开发除了解决这些问题之外,也将研究系统的使用状况,以促进高校正确使用信息化技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 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2.1基于Web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析

本系统的开发主要会涉及的技术有基于Web的三层体系结构(图1)、技术、数据库技术、UML建模技术等。建立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平台,ASP3.0的开发环境,操作系统以Windows XP为主,选择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方便管理和使用。客户端只要支持Windows系统,IE5.0以上即可,扩大使用的范围。

2.1.1 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GI脚本程序的一种活动服务器网页工具,可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操作简单、轻松,是目前网站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ASP是一项位于服务器端的脚本编写环境,通过回应用户端的需要来建立动态网页或web使用程序。ASP网页中允许包括HTML标示、普通文档、脚本操作命令以及COM组件等。ASP技术应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页面中设计交互信息,又可以创建以HTML页面作为客户界面的web程序。因此,ASP有如下特点:

1)展现动态页面技术,实现与客户交互的目的;

2)ASP代码和HTML代码可以出现在同一个文件中,方便修改和调试;

3)ASP程序产生的内容可以用HTML格式或XML格式传送到客户端,保持了良好的兼容性,支持各种浏览器;

4)ASP通过一些内置对象可以从web浏览器中获取用户请求,并以脚本的形式对这些请求进行处理并响应,然后把结果反馈给用户;

5)ActiveX控件具有很强的功能,可以完成如存取数据库等各种各样的交互任务;

6)ASP代码在服务器上运行,只是将结果传送给用户,因此程序保密性很高,防止一些机密算法被窃取。

2.1.2 JSP技术

JSP(Java Server Pages)技术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JSP1.0标准是1999年9月公布的,同年12月又推出了1.1规范,目前较新的是JSP1.2规范和JSP2.0规范。JSP技术推出后,受到众多大公司的支持,纷纷开发使用JSP技术的服务器,如IBM、Oracle、Bea公司等,由此迅速推动JSP成为商业应用的服务器端标准技术。

JSP工作原理是通过Java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事件。同时网页通过tags和scriptlets访问服务端资源。JSP技术分开处理网页逻辑、网页设计和网页显示,加上可重用的组件技术,使得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快捷、安全。JSP与JavaServlet一样,Web服务器在收到访问JSP网页的请求时,首先在服务器端执行相应代码,然后将执行结果连同JSP文件中的HTML代码一起返回给客户,对客户端的软硬件配置要求很低,只要有浏览器就即可。Java程序段可以实现动态网页的功能,进行诸如存取数据库、重定向网页等操作。而Java Servlet是JSP的技术基础,而且大型的Web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Java Servlet和JSP的配合。

JSP具备Java技术的简单易用,完全的面向对象,多平台支持、强大的可伸缩性、多样化的开发工具支持、服务器端组件支持且安全可靠等特点,是Web应用程序开发的首先技术工具。

2.1.3 数据库访问技术

数据库访问技术日新月异,也日趋成熟,目前有ODBC、DAO、RDO、OLE DB、ADO、RDS和。本系统开发使用Sqlserver数据库,因此主要介绍Sqlserver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ODBC技术为访问各种SQL 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接口,通过这一接口一个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共同的代码访问不同的 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ODBC的结构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应用程序接口、驱动器管理器、数据库驱动器和数据源。

OLE DB仍然以ODBC为基础,并提供更高级数据访问接口的组件。OLE DB由三个组件构成:数据使用者、数据提供程序及数据服务组件,可以说是一个针对 SQL 数据源和非SQL数据源进行操作的 API。

是一组面向对象类库,是一种与多种数据源进行交互的.NET技术,数据源既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表格或者XML文件。包含五个对象:SqlConnection对象、SqlDataReader对象、SqlDataSet对象、SqlDataAdapter对象和SqlData Command对象。在中连接数据库的就是。

2.2 基于面向对象和UML建模的需求分析

通过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和UML建模,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如下:系统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分院管理员, 那么系统要实现的基本功能有四项。首先学生用户可以登录、查询、浏览信息,查看、修改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其次用人单位用户能够管理本单位基本信息以及公司简介、招聘简章,可检索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然后二级管理员(如分院管理员)可以对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修改、添加、维护和审核,生成数据表;最后一级系统管理员可以实现对所有用户功能权限的设置和最终审核,对系统及数据库的整体维护。

本系统中一级管理员的需求是审核用人单位资质、、修改招聘信息、删除、更新招聘信息。功能需求是生成就业数据库、各类就业报表、生成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校对表、生成毕业生派遣审批表、生成招聘单位用工信息表等。审核招聘单位资质、添加、删除、更新招聘信息;审核毕业生资质、添加、删除、更新学生基础信息、汇总、整理、上报毕业生就业信息;、更新校园公告。

毕业生的需求是个人账号、毕业生生源地基础信息、求职简历和就业协议书,搜索招聘信息、查看用工信息、投递简历、填写就业协议书、查看单位回复录用情况、处理招聘单位录用情况。系统实现毕业生在就业网站填写生源地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生源地、身份证号、学历、专业、主修外语、学制、培养方式;实现毕业生在网站制作个人求职简历,求职意向、实习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

招聘单位的需求是单位帐号、企业资质和招聘信息。角色功能是管理用人单位个人资料、管理招聘信息、搜索学生求职信息、查看学生就业信息、处理投递学生简历、选录毕业生。

2.3 基于B/S模式的系统总体与详细设计

采用B/S模式是考虑它的诸多优点,总体设计分基础数据设置模块、两级管理员管理模块、招聘单位信息管理模块、毕业生信息管理模块、综合查询系统模块。系统的功能由四类用户 (毕业生、招聘单位、学院就业处管理人员、分院就业管理人员)组成,各自能相对独立地使用系统。角色有五个分别是毕业生、招聘单位、学院就业管理员、分院就业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如图2所示。

2.4 基于软件可移植性的系统实现与测试

测试是对软件整体功能和性能的总体评估,是软件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伴有阶段性测试,使软件隐藏的错误尽可能在早期发现并纠正,通过设计测试用例,分别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数据库测试、可用性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保证系统顺利部署使用。

考虑到系统的可移植性以及用户使用的特点,本系统采用了多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盒测试主要测试系统能否满足功能要求,用户输入能否被正确地接收并输出正确结果,以及能否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文件)的完整性等。该方法侧重于软件的外部特性,而忽略软件的内部逻辑结构。单元测试考查模块功能,用于详细设计。集成测试考查模块之间的接口和联系。回归测试防止之前的测试不准而进行的重复测试。验收测试看软件最后能否满足需求,跟当初软件设计的要求是否一致。

3 结论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探索、测试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分析了招生就业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学院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访问模式,又要在逻辑上具有集中的特点,能利用已有资源独立工作。本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又能体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该系统结合学院已有就业网的特点,突出了本校实用的模块,更加实用、方便,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维佳.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的分析[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11(7):125.

[2] 李景怡.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的形成与完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2):102-103.

[3] 刘广明.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的新进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 朱义清,韩尚峰.香港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内地高校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5] 吴冰,段锦云.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文献综述:传统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理论研讨,2010(22):138-140.

[6] 荆德刚.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9(8):38-43.

[7] 金哲.高校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8] 肖甦.浅谈俄罗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7 (7): 69-70.

[9] 任青云.日本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日本政府就业促进政策分析[C].Beijing: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 2010:254.

[10] 王占仁,董超.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运行机制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39(261):75-79.

[11] 刘亚彬,朱亚莉.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的高校就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职教育,2010(5): 82-85.

[12] 赵燕燕.ASP技术在Web数据库开发中的使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

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毕业论文管理 信息化平台构建 工作流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生培养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也越来越成为备受重视的环节。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日益繁重和多样化的论文管理工作,各高校开始尝试走毕业论文管理的信息化道路。如济南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设计开发的毕业设计题目申报与管理系统[1];陕西天启软件公司设计开发的普通高校毕业设计和实习管理平台[2];西财在线的毕业论文指导功能模块等。[3]

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已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纳入教育信息化进程,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仍被许多高校所忽视。而且就目前的论文管理系统而言,大多功能比较单一,通用性较差。笔者从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的现状入手,分析其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将毕业论文的管理流程和计算机软件设计的全生命周期方法相结合,应用工作流技术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从而更好地提升毕业论文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流程

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过程各高校虽稍有不同,但基本都包括选题、论文撰写、答辩等主要环节,各环节及其产生的文件见图1。

图1 毕业论文主要环节分解图

1.选题环节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论文题目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题目或导师。在选题完成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书和开题报告。该环节若不实施有效控制,则容易出现个别老师或学生的拖延现象。

2.论文撰写环节

为了控制学生的论文进度和检查老师的指导情况,需要保存每次的指导记录,但实际情况通常是学生不会立刻将指导记录写下来,而是最后统一补上,这样就导致指导记录通常是不完全的甚至是胡编乱造的。论文经过审阅和评阅之后,方可提交答辩,同时提交审阅意见表和评阅意见表,最后学生书写小结表。

3.答辩环节

论文答辩后,上交答辩结果表,并根据各答辩组上报的成绩统计形成成绩列表。但由于最终论文成绩由指导老师、审阅老师、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等几方面给出的成绩综合决定,因此,任何一方成绩缺少或有变动都将影响到最终成绩的给出。

二、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由上述毕业论文管理的过程可以看出,传统的采用人工管理加纸质文档的形式不仅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很大开销,而且很容易出现一些失误和延误。现总结如下:

1.效率低下

论文管理中有很多文件要发放、表格要填写。诸多文件管理起来容易产生混乱,重复填写等情况时有发生。对于这些文件表格如能集中管理、查阅、填写,则可以有效提高效率。

2.沟通不畅

各级管理人员、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较好的沟通互动平台,出现如信息和接收不同步、信息传达不到位等情况。对不能面对面沟通的,论文的修改则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在文中作标注,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3.容易出错

论文管理参与人员众多且分散,容易造成信息缺乏一致性。如学生最初选题和最终论文题目由于中途变更而造成数据不一致;论文的多次修改版本会由于管理混乱而提交错误等。

由上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周期长、数据量大、效率低、出错率高,因此,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是必要的,也是大有潜能的,而借助论文管理平台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三、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1.论文管理平台的技术框架

本系统采用B/S的多层架构,数据交换以XML和WEBSERVICE技术为依托,在线文档编辑以OLE Microsoft Office为主。后台开发语言为JAVA,Lotus Script和公式语言,前台开发语言以javascript+html为主,数据库采用Lotus Notes,数据库建模采用PowerDesiner,操作系统可以为Linux或Windows,应用服务器为Lotus Domino R6.5.3。[4-5]

2.论文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

该系统从论文管理的全过程着眼,对各环节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加强了流程监控的过程化管理和批阅细节的痕迹化保留。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主界面、电子公告、知识库、过程管理、论文管理、交流园地、留言版、系统设置等,见图2。

图2 系统功能结构图

(1)电子公告

通知、毕业设计动态、实习动态等,让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获知所需信息。

(2)知识库

输入主题、内容、提交人等,将论文规范、论文样本、论文管理文件等存入系统。

(3)过程管理

输入指导老师、学生姓名、论文题目等信息,完成论文题目、学生选题、成绩查询、答辩结果提交等操作。

①论文题目。设置时间和范围,超过设定时段后该功能自动关闭,对老师形成一种约束。

②学生选题。超过设定时段该功能将自动关闭,以有效避免个别学生的拖延现象。选题过程支持动态显示,让学生及时获知各老师的被选信息并调整自己的选择。

③成绩查询。老师对论文给出建议成绩和答辩成绩,折算提交后自动进入数据库供学生查询,避免了人工汇总的麻烦,可导出为Excel。

④答辩结果提交。提交答辩记录、答辩小组意见等,为答辩小组成员共享资料提供方便。

(4)交流园地

支持老师和学生在线沟通和交流,可以按照主题、内容、作者等展开成树型的交流记录。

(5)留言板

为师生提供一个咨询、解答、表达想法、信息沟通的渠道,允许留言内容隐藏。

(6)论文管理

①填写论文的基本信息、正文,支持挂结论文附件。

②进行在线论文修改,并自动保留批阅痕迹,完成指导记录的填写。

③指导老师对论文修改完成后,填写反馈意见,以供学生查阅。

④论文管理各主要流程环节可任意拖动、灵活选择,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论文管理过程,支持流程提交、回退、撤消、会签、流程监控等功能。

(7)系统设置

通过输入各类系统参数,完成权限赋予、菜单设定、分类设定等功能。

(8)主界面

用户登录后可接收到从后台提取的待办文档、留言信息等,方便用户及时处理相关事宜。

四、结语

笔者从高校毕业论文的管理现状出发,对论文的管理过程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基于工作流技术设计开发了论文管理平台,对不合理的流程进行了改进,对分散的信息进行了整合,让师生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完成了论文过程,极大地提高了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系统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可使各高校根据各自不同的论文管理过程灵活选择工作流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

[2]/bysj/.

[3]/webManage/articleWebDirect/art_login.asp.

[4]Ivor Horton.JAVA 2编程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论文;实证研究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美术学论文历来多重视定性研究,较少采用实证研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大量抄袭,失去了毕业论文的根本作用。同时对实证研究的不重视亦导致教学研究的惰性和停滞不前,毕业论文选题毫无方向等等诸多问题。近三年来美术学专业对毕业论文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就包括研究方法的实证性研究。

一、实证研究方法

在教育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被调研对象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叫观察法。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调研对象直接面对面的交谈,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想法的方法,包括问卷测试。

(4)个案法:对所研究事物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研究事务对象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第一手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按照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nalReserarchCountil)关于“科学研究”定义,只有实证研究才属于“科学研究”。实证研究是主流的、科学的、重要的研究方法。而非实证研究最多只能称为“研究”,至于其结论是否科学则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查找80年代――90年代研究论文、著作,可以发现国内高校研究采用最多、最广泛的方法就是定性研究,这大概是怕实证研究的麻烦和急于求成的追求功利的虚荣、浮躁心态,造成的后果是文章抄来抄去,引文出处缺乏规范。这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制约学生创新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二、历年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统计(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见图1示

三、美术教育毕业论文中的实证研究

在历届最初交上来的开题报告中,我们发现学生犯的几大错误:

(一)选题过大、宽泛。如“浅析中学美术教育”

(二)没有创新如“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兴趣培养”

(三)没有观点如“中小学美术教育”“对中学美术教育的思考”等等。

(四)缺乏对实际问题研究

(五)缺乏方法论研究知识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交谈改变综述性的选题,要求并指导学生就实习时所感受到的美术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研究,研究方法要求采用调查问卷、直接访谈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的数据必须采用一手数据,即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得来的数据;研究中的二手数据,如引用各类统计年鉴、公报、报表以及他人论著中的数据时,必须要求被引用者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依据这样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有可信度。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四年制大学毕业论文除了考察毕业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之外,还要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1]而毕业论文的质量,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学校师资的水平,也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考察的是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果综述性题目比例偏大,这样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就会相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选题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要尽可能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我校历届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中,可以看到实证研究方法在近三年采用的愈来愈普遍。尤其在2005级、2006级毕业论文中,论文研究方法一律要求采用问卷、谈话调研方法,并要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有效避免了学生论文抄袭现象,同时由于调研的可信性,论文研究结果也相应具有了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结束语

确立好的选题是做好论文的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引导毕业生工作以后的研究,所以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重视起来。因为毕业论文同时也是对教与学四年结果的双向考察,它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程度,理解的范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而对于教师来说,则是检验指导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的研究与理论水平以及学术敏感。采用实证研究指导毕业论文有利于形成一套相对科学、系统、规范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法,形成相对稳定的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另外通过严谨、科学的论文指导,学生将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严谨、正确的写作方法,对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