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08-03 15:13:50

茶叶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

时间飞逝,悄悄来到了2013年夏天,中国茶叶正处在全面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那么,作为中国茶都,推动中国茶叶复兴、影响中国茶叶发展的杭州“正能量”元素有哪些呢?我们不妨借助百度百科显示的资料以及相关元素所在独立网站资料,简单盘点融入茶人工作和生活的“正能量”。

“正能量”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元素简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56年6月由国务院科技规划委批准筹建、1958年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成立,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茶叶综合性科研机构。2001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为其加挂“浙江省茶叶研究院”牌子。

茶研所所现设有办公室、科技处、财务处等3个职能部门,茶树资源与改良研究中心、茶树种植工程研究中心、茶叶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茶叶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茶叶质量认证发展研究中心、茶业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茶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茶叶试验场等9个业务部门;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设在该所。

中国茶叶学会挂靠在该所。中国茶叶学会是中国科协领导的、民政部依法登记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是全国广大茶叶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茶叶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发展茶叶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促进茶叶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学科发展,茶叶科技的普及与推广,茶叶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科技与茶产业结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元素简评:茶研所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所方针,以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围绕着茶叶优质、高产、高效和茶叶行业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创新。建所以来,茶研所先后进行了500余项课题研究,取得了30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成果95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星火奖1项、省部级奖60项。“八五”期间茶研所获得农业部命名的“百强研究所”称号。200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公布的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评估结果中,我所综合实力排名第13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能量”之二:中国茶叶博物馆

元素简介:中国茶叶博物馆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展览面积2244平方米。1990年10月起开放,是国家旅游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兴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由于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2007年5月24日,中国茶叶博物馆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茶叶博物馆作为展示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建筑选址在杭州西湖龙井茶的产地双峰一带,从而设计出了茶史、茶萃、茶事、茶缘、茶具、茶俗6大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对茶文化进行诠释,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一号楼为陈列大楼,设5个展厅。茶史厅介绍中国茶叶生产、茶文化的发展史,茶萃厅展出中国名茶和国外茶叶的样品,茶具厅展示中国各历史时期茶具的演变和发展,茶事厅介绍种、制茶、品茶的科学知识,茶俗厅介绍云南、四川、西藏、福建、广东以及明清时期的饮茶方法和礼仪,反映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二号楼用作外宾接待和学术交流。三号楼设6个不同风格的茶室,供参观者品尝各茶系的饮茶风味。在四号楼,参观者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的茶艺和茶道表演。馆内建筑具江南园林特色,曲径假山和周围茶园相映衬,把参观者带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氛围之中。

元素简评:一般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都是庄严肃穆的,有一种泱泱经典文化的架子。但茶叶博物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整个地打通了围栏和围墙,仅在需要阻隔的地带,密植带刺植物。茶博馆是一个茶文化氛围相当浓淳的休闲景区,处处彰显了人文主题和茶文化韵味,不仅以独具江南风味的园林艺术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专题展示吸引着广大茶文化爱好者和中外游客,更为中国茶文化的普及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能量”之三:《中国茶叶》和《茶博览》杂志

元素简介:《中国茶叶》创刊于1979年,其前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70~1978年编印的《茶叶科技简报》。该杂志是茶叶干部、技术员、商业人员、茶厂(场)工人、茶农、茶文化研究者、茶叶爱好者以及茶叶科研人员、茶叶院校师生的良好读物。

《中国茶叶》是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技术刊物,其宗旨是:宣传茶叶科技,弘扬茶文化,提供茶叶信息。以及茶文化、茶与健康、茶叶基础理论、学术动态和茶事信息等。主要栏目有政策法规、专题综述、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总结探讨、文化生活、名茶集锦、科技动态、文献精华、读者信箱、茶事消息。

《茶博览》杂志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主办,创办以来牢牢遵循办刊宗旨,办出了特色,办出了风格,受到读者好评。其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雅、博、深、美。

“雅”,《茶博览》从整体设计、图片的色彩和运用、文章的内容和风格,都比较雅致;“博”,开辟“茶人谱”、“茶经济”、“茶乡行”、“茶艺屋”、“茶养生”、“茶博园”等栏目,都是以茶为中心辐射开去,写茶人、茶乡、茶品、茶事、茶具、茶诗、茶画、茶书、茶史、茶道……给人许许多多有关茶的知识;“深”,“博”是受广大读者所欢迎的,但“深”也是不可或缺的。随着茶经济的发展,作为一本专业刊物,应当根据其发展需要,及时作深度报道;“美”,文章大部分在千字之内,没有令人厌烦的长篇大论,且文字优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元素简评:《中国茶叶》宣传、普及了茶叶科技知识,推动了我国茶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都收录了《中国茶叶》期刊;《茶博览》则都是围绕一个“茶”字,用的是散文笔调,给人的感觉就如同置身于一个恬静的港湾,避开喧嚣与繁杂,—边品茗,—边倾听—个个有关茶的故事,心态十分平和,同样为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正能量”之四:两个“茶叶质监中心”

元素简介:其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并经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专业从事茶叶及茶叶制品检验、茶叶标准制修订、茶叶检测技术研究等工作的国家级检测检验机构。

其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认证的全国性法定茶叶检验机构。可检测项目有绿色食品、红茶和绿茶、茉莉花茶、敬亭绿雪茶、饮用菊花、窨茶用茉莉花、有机茶、食品添加剂、茶饮料等。

元素简评:其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担了《茶叶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细则》、《茶制品、代用茶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细则》、《全国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等国家技术法规的起草工作。中心同时又是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确认的茶叶检验能力验证组织单位,多次组织实施了全国茶叶检验能力验证和茶叶测量审核工作。作为ISO/TC34/SC8的技术归口单位,一直参与国际茶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参加国际实验室间茶叶成分分析方法的全球环试。

其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自1989年成立以来,承担了多次国家监督抽查检验和国家重大质量评价检验,其中,全国性抽查检验3次;全国性重大质量评价检验8次。承担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个。同时,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进行日常的委托检验和仲裁检验30000余次,检测参数达240000个。

“正能量”之五:浙江大学茶研所和茶学系

元素简介:研究所依托的茶学学科建于1952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已故的著名园艺学家蒋芸生教授、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和张堂恒教授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茶学学科于1957年招收国外留学生,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开始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学科点。在1989年、2002年和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遴选中分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茶叶研究所负责茶学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和相关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技术与茶资源利用,茶叶化学与综合利用,制茶工程与茶叶品质鉴定,茶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等。研究所有教学和科研人员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专职教师4人,实验茶场职工4人。科研条件良好,主要研究室包括:茶树生物技术实验室、茶资源利用实验室、茶叶品质鉴定实验室、茶园管理与安全生产实验室、茶叶深加工实验室、茶叶化学实验室、茶叶天然产物实验室等;拥有实验基地10公顷,名优茶生产线一条、红绿茶初制厂一座;并在余杭、新昌、嵊州等地建有茶树良种繁育基地500余亩。

元素简评:浙江大学茶学系创建于1952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在1989年、2002年和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遴选中分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茶学重点学科。60年风雨沧桑,60年扬帆竞航,60年春华秋实铸就了茶学系今天的辉煌。茶叶产业前景广阔,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学系在茶叶行业中必将继续开拓光明的道路。

“正能量”之六:《茶人三部曲》

元素简介:《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元素简评:《茶人三部曲》,作家王旭烽的代表作,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展示了杭州一个茶叶世家的兴衰沉浮,着重通过忘忧茶庄三代茶人的命运悲欢的展示,对茶的精神、茶人精神的透视,演绎出中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中国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人类文明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之魂。

“正能量”之七:茶人新“糕点”

元素简介:“糕点”,即“高点”的谐音,代指茶叶界正在火爆热销的两本书《点茶成金》和《茶翅高飞》,也被中国茶叶界称为“高点组合”。“吃糕点”则是指阅读“高点”、吃透“高点”、活用“高点”。

《茶翅高飞》是《茶商八部》系列之一,由杭州远卓品牌策划公司在2011年5月推出,是中国第一本茶叶品牌营销实战专著,全称是《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融汇了作者10余年超低成本品牌策划经验和茶叶品牌策划实战经历,被广泛誉为茶叶行业的“孙子兵法”。出版以来,《茶翅高飞》一印再印,深受茶叶界喜爱,被广泛誉为中国茶叶行业的“孙子兵法”,连创茶书销售奇迹。

《点茶成金》是《茶商八部》系列之二、中国第一本茶叶销售实战专著,全称是《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由远卓策划总监谢付亮先生和文案及SEO总监张之闯先生联合创作,采用“案例+分析”的现场教学方式,模拟茶叶销售的实景现场,从销售根基、市场真相、沟通技巧等三个角度阐述了72种卖茶技巧,易读、易学,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被公认为中国茶叶行业的“销售圣经”。

元素简评:今天,“吃糕点”已经成为中国茶叶行业的流行趋势,不仅更被广大茶人形象地称为。随着茶叶店小妹纷纷学习《点茶成金》,“糕点”又迎来了茶界“姊妹花”的趣味称呼,意指两本书极受欢迎,就像一阵夏日的一阵凉风,既能让人感到凉意,更能让中国茶人冷静下来做好品牌,提高销量。

中国茶叶行业要重视创新,喝茶的时候可以“吃糕点”,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吃糕点”,只不过是“吃糕点”的形式和内容不一样,例如,《指点茶山——谢付亮中国视茶记》一书则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告诉中国茶人,如何“视茶”才能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无论如何,中国茶人需要做的都是看清楚消费者的需求,尽心尽意为消费者提供适合他的产品和服务。

“正能量”之八:中国茶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元素简介:中国茶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经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登记的全国性茶文化研究团体,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社会团体法人。中国国际家茶文化研究会是在1990年杭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上,由海内外茶学、茶文化和茶业经济界人士首先发起,并于1993年11年由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准成立的。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倡导“茶为国饮”,一直坚持通过举办茶事活动,带动茶文化旅游、促进茶经济发展、造福广大茶农。研究会主办或协助各地政府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茶文化活动。如先后多次召开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国际茶叶大会和全国性茶文化工作座谈会,举办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举办全国茶艺之星大赛,全国民族茶艺大赛,全国茶道、茶艺邀请赛等。

元素简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积极开展茶文化研究工作,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出版发表了《茶为国饮》、《中国茶文化》、《茶之初》、《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专著和文章。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下属的浙江省华韵职业学校和对外培训中心为全国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培养初、中、高级茶艺师及技师、评茶员。

研究会还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共同筹建了我国首家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在我国首创培养本科层次的茶文化专业人才,目前茶文化学院和旅游与健康学院实行一套班子管理。学院集双方各自优势,把茶文化学院建成我国水平最高的国际性中国茶文化教育与研究机构,成为中国茶文化教育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与展示中心。

“正能量”之九: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元素简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于1978年经国务院国科发字[1978]356号文批准成立,是直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国家级科研院所,2000年3月正式更名为当前名称。该院是集茶叶科学研究、质量监督检验、茶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技术信息服务和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ISO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中国的唯一技术归口单位。目前主要机构有: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业中心、茶叶职业技能培训与信息中心、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浙江省茶叶集团茶叶研究所有限公司等。

元素简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60余项,主要包括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国家质检公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基金项目等。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多次参加并组织承办ISO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承担国家标准制(修)订76项。

该院完成全国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任务数十次,接受数万批次各地企业、工商、质量监督机构及消费者的委托检验业务;培训和考核各类茶叶专业技术人才10000余人次;出版发行《中国茶叶加工》《茶叶信息》两本刊物,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一支信息员队伍;并且与全国重点产茶县政府合作,先后与中国六大茶类重点茶区共建了10个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

“正能量”之十:西湖龙井

元素简介:西湖龙井位列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明代列为上品,清顺治列为贡品。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西湖龙井按具体产地,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档次。新中国建立后,已并作“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据网络资料统计,西湖龙井茶的品牌有30多个。

西湖龙井是绿茶,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龙井茶属于绿茶扁炒青的一种,扁炒青品质特点是形状扁平光滑,因产地和制法不同,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龙井茶始产于宋代,明代益盛。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龙井茶被列为国家外交礼品茶。2011年6月28日“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于注册成功。西湖龙井结束了由于在流通领域没有专属商标注册和使用,对非西湖产区的假冒西湖龙井茶没有法律依据打击的尴尬局面。随后,杭州茶厂的 “西湖龙井”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相当于西湖龙井又多了一道“保险”,同时,其品质、服务都为茶行业树立了行业标杆,同时巩固西湖龙井茶产业的优势地位。

第2篇

关键词: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思路

收稿日期:2009-03-05

作者简介:刘立英(1981―),女,湖北省恩施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3-0034-03

1 引 言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古老而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从古至今,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饮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之重要犹如柴米油盐[1]。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展开,恩施州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以农业商品基地建设、特别是茶叶等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挥山区优势,发展地方经济,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如何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产量、销量及产值等进一步增长,培育真正的地方名优产品,还有待更多地努力。

探讨恩施州茶叶发展的出路,应首先对其茶叶发展的曲折历程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分析总结出茶叶发展的经验、教训,注意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为恩施州茶叶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应该说,这项工作既有很大的必要性,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

2 恩施州地域概况

恩施州地处鄂西南边陲武陵山区,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是湖北省向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经济辐射的“西南窗口”,属我国较典型的中西地带的结合部。恩施州境内山峦起伏、高低悬殊,区内土壤、气候、资源的分布随着山势的高低而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差异和变化:低山多沿江缓坡地,呈带状分布;高山地带有广阔的山间盆地[3]。

恩施州位于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3″~31°24′13″,年日照数1160~1600h,年日均温度10~16.54℃,有效积温2200~5300℃,无霜期200~280d,年降水量1200~2000mm,相对湿度80%~83%[4]。这一良好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气候,特别适宜茶叶生长发育,恩施州茶叶产业也因此得以发展壮大,成为湖北省主要特色茶叶产区。

经过国内外权威部门考察认证,恩施州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第一个富硒地区,石煤和炭质页岩出露的高硒矿床面积超过2100 km2,硒均值达到150mg/kg。现代研究证明,人体长期适量地摄入硒,可防治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饮用富硒茶则是缺硒地区补硒的良好途径。从全州现有茶叶生产现状看,富硒茶园约2.5万hm2,年产富硒茶近3万吨,茶叶硒均值达到1.06mg/kg。现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已经在恩施州立项开发富硒茶,恩施州富硒茶也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声誉[5]。

3 茶叶发展状况

3.1 茶叶已成为支柱产业

恩施州茶叶主要分布在22个重点产茶区。以鹤峰、宣恩、恩施、利川为重点,其重点茶区数量、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了全州重点茶区总数的63.63%、76.02%、85.63%。

恩施州历史上栽培的茶树多为群体种。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大叶和特大叶型等群体。通过在恩施市芭蕉乡、鹤峰县走马乡设点试验鉴定,确定鄂西6号、7号、14号、18号等几个株系为优良茶种,正在扩大繁殖。从恩施州成品茶的品种来看,主要为红茶和绿茶两大类,此外,还有少批量花茶、特种茶、乌龙茶等。

目前,茶叶已成为恩施州的优势产品之一,种植面积和产值在农特产品中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烟叶。早在1991年,全州茶叶提供的财政收入就已达936.36万元,茶叶已是恩施的支柱产业,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税源的主要途径。

3.2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据统计,1991年,全州茶园面积36.13万亩,茶叶产量达14.33万担,占全省59.6万担的24.16%,仅次于咸宁地区居全省第二位,产值4407万元。2004年全州茶园面积达到26.546千hm2,总产量1.098万吨,其中红毛茶产量0.2421万吨,绿毛茶产量1.6266万吨。到2007年,全州茶叶基地面积达到54.53万亩,采摘茶园面积达到40余万亩,分别占湖北省茶园面积和采摘面积的22.7%和22.2%;茶叶总产量28673吨,占湖北省茶叶总产量的25.0%;茶叶总产值达到57848万元,占湖北省茶叶总产值的26.5%,其中名优茶产值约3亿元,占湖北省名优茶总产值的25.6%;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之首;茶叶出口额达477.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7%[6]。

3.3 “两无一优”初见成效

“九五”以来,恩施州加大了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力度。从2000年起,全州更新茶园的速度已达每年茶园总面积3%。恩施州现有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占总面积的40%,占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总面积的6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46.1个百分点。

恩施州狠抓了无公害茶叶生产,鹤峰县已纳入全国20个无公害茶叶示范县,并于2002年通过检查验收,被评为先进单位,另有两个县市也被纳入湖北省无公害茶叶示范县。

3.4 已建成生态茶园

恩施州已建成茶树增温大棚400多个,解决了全州春节前后无新茶上市的问题,同时,增温大棚增加了茶叶采摘轮次,提高了单产和产值。目前,采用增温大棚覆盖的良种茶园,最高亩产值已超1万元,平均亩产值也达到5000元以上。红庙、芭蕉等地引进茶园喷灌技术,总面积已达400多亩,在全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布局不合理

从品种区域看,老茶区发展新茶园,不少造成了品种混杂;在发展茶园时,其主推品种不明确,形成多品种田块相间种植的格局,造成统一生产区主推品种不明确,品种与品牌特性不能从产品上表现出来,茶农自由种植随意性大,见新就推,不能保证主推品种的连续性。

恩施州的茶叶粗加工设备数量基本能满足鲜叶加工,但布点不合理。有的地方过于密集,致使鲜叶不能满足加工需求,设备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宣恩香树林,很小的范围内就有6个茶叶加工厂。而有的地方加工网点与规模又少而小,有的甚至靠手工操作,不少地方还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等等。目前,全州虽有1000多个茶叶加工厂家,相当数量的加工厂家厂房设计不规范,加工设施老化,影响了茶叶加工新技术引进和推广,深度加工举步维艰,产品质量无法提高。

4.2 技术人员严重短缺

恩施州财政收入不足,茶农家底薄,影响了整个产业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恩施州属民族地区,基础薄弱,办学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严重滞后,劳动力素质低下。按50亩茶园需1名技术人员的通例计算,全州现有54.53万亩茶园,需要技术人员1万多人。但全州仅有700多名种植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产销需求。

4.3 缺乏茶叶专业市场

在茶园建设中,“重造轻管”的现象极为严重,造茶园时轰轰烈烈,日常管理却极为粗放,投入很少。由于茶园管理水平低,导致茶叶质量不高,茶叶单产低。

市场是影响恩施州茶叶发展的关键。然而,恩施州茶叶的市场销售管理很不规范,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屡屡发生,茶叶定级不够严格,价格不统一,同一种茶叶,不同的销售地点价格往往相差很大。就产业规模而言,茶叶已形成全州的主导产业之一,但离产业化的水平还相距甚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恩施州现在还没有专业的茶叶批发销售市场,产品缺乏向商品转化的平台,也丧失了大量产品与客商见面的机会。

5 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国茶叶产销已进入市场调控的发展时期,恩施州农垦茶区的形势与全国、全省的茶叶生产形势一样,既面临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机遇,其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5.1 改革茶叶经济体制

“挑起茶袋进茶站,样盘一转评等级,定级以后开价格,钞票一数回家门”,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茶农所养成的一种茶叶销售习惯。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行业管理和服务也面临转轨。成功的经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大量产业的发展已不再可能包揽全程,必须尽快过渡到由新的市场中介或者其它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来承担管理和服务职能。从理论上讲,茶业经济只有实行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一条龙”的管理体制,才能从根本上适应茶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5.2 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茶叶产业要发挥最佳经济效益,科技要先行。科技力量是茶叶生产能力几个分力系统的核心,它决定着茶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程度、茶叶投入的效率以及茶叶决策的管理水平,因而是茶叶开发的主要潜力和根本出路所在。因此,要狠抓茶叶生产加工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特别是有机茶生产技术应加强逐级训练,使有机茶生产技术深入人心,为广大高产茶叶加工技术人员和茶农所掌握。

5.3 创制特色品牌

茶叶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强烈的品牌意识,要坚决做到以质取胜、以优取胜、以诚取胜,尽全力持之以恒地创立和保护名优品牌。

茶叶的生产与销售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信息等多种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的消费群体,对茶叶的需求也各有不同。要尽快使具有数千年历史的茶叶焕发出新的活力,向着现代的人们所需求的艺术化、保健化、天然化和快速、卫生、营养、便捷的方向发展。如利用茶叶中微量元素氟、硒等,生产含氟的儿童牙膏、口香糖和含硒的硒茶等等。要做到这些,仅靠某一两个经济实体单打独斗显然难以胜任,只有联合起来,走工农贸、产供销一体化道路,才能形成真正技术上与经济上的实力,才能抵御风险,使茶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5.4 搞好茶区布局和茶园管造

第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行茶叶区域化、专业化种植,提高茶叶管理水平。就此而言,政府引导大有可为。

第二,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高产茶园,改造低产茶园。这与当前国家的农业开发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稳步发展基地,提高茶园质量;强化茶园的管理,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

5.5 加强市场管理

创品牌的最终目标是产品能走进市场,走进千家万户。因此,如何扩大品牌的销售规模,维护品牌的质量和信誉,是品牌成名后的又一关键问题。应注意通过多媒介、多渠道宣传,建立稳定通畅销售网络,利用多种形式的促销。此外,增强法律意识等也是保障茶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6 结 语

茶叶涉及种植业、加工业和商业等多个领域,只有各方面彼此配合,才能健康发展。

恩施州茶叶发展应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为中心,走“优质、高产、高效”发展茶叶之路。充分利用与发挥恩施州茶叶具有的各种优势和发展潜力,力争把恩施州建成湖北的茶叶经济特区,让恩施州茶叶为家乡增彩,为人民造福。也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国安.土家族近百年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2] 费孝通.论西部开发与区域经济[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 钟巧荣.浅折恩施州茶叶产业的发展[J].产业经济,2007(12):83.

[4] 席险峰,张强.恩施州茶树品种良种化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7,25(2):110~113.

第3篇

关键词:茶鲜叶;水洗方法;绿茶;品质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06-03

茶人工栽培并作为饮品已有5 000余年的历史,传统加工方法是不经过清洗而直接加工成产品,但随着环境变化及消费者对茶叶卫生安全的重视[1-3],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能否经过清洗后再加工成成品,近年来成为业内外争论的热门话题[4-7]。争论焦点在于:鲜叶水洗后对茶叶品质是否有影响,水洗能否有效去除茶鲜叶前期污染,即要明确茶鲜叶水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在此之前必须要解决如何洗的问题,首先就应该确定茶鲜叶的水洗方法。前期通过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平台,名特茶加工岗位团队调查研究了湖北省内茶鲜叶水洗工艺,其中水洗方法多样,有浸泡、淋洗、浸泡+淋洗、浸泡+搅拌+淋洗等多种水洗方式,水洗时间、茶与水比例均无定数,总的来说,茶鲜叶水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

为此,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茶鲜叶水洗方式、水洗时间和茶水比例3因素各设置5水平处理,通过对干茶进行感官审评及理化成分检测,分析各单因素对绿茶品质的影响,探寻茶鲜叶水洗最佳工艺,旨在为下一步茶鲜叶水洗方法最优组合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鄂茶1号试验园1芽2叶鲜叶;清洗水为娃哈哈纯净水。

1.2 茶鲜叶水洗及加工流程

茶鲜叶水洗工艺流程:鲜叶清洗脱水摊放。茶叶加工流程:杀青揉捻烘干。

1.3 试验设计

试验原料为同一批鲜叶,其中各处理鲜叶质量为500 g,鲜叶采摘摊放2 h后进行水洗处理。水洗方法单因素试验设计如下:①水洗方式5水平处理,即浸泡、浸泡+搅拌、淋洗、浸泡+淋洗、浸泡+搅拌+淋洗。清洗时间为2 min,茶水比例(质量比,下同)为1∶10。②茶水比例设置5水平处理,即1∶6、1∶8、1∶10、1∶12、1∶14,清洗时间为2 min,水洗方式为浸泡+搅拌。③水洗时间设置5水平处理,即30 s、1 min、2 min、3 min、4 min。水洗方式为浸泡+搅拌,茶水比例为1∶10。茶鲜叶水洗后进行离心脱水,再薄摊2 h,然后将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工序制得成品绿茶,进行感官审评,并检测其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所有检测重复3次,取平均值。

1.4 检测方法

各处理的干茶样水浸出物含量按照文献[8]的方法进行测定,茶多酚类总量按照文献[9]的方法进行测定,氨基酸总量按照文献[10]的方法进行测定,咖啡碱含量按照文献[11]的方法进行测定,感官审评采用密码审评制,相关程序及要求按照文献[12]的方法执行,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按照名优绿茶感官审评方法要求对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进行评分,其中各项因子权重分别为20%、35%、35%、10%。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洗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5种水洗方式处理后所制绿茶的感官审评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随着水洗程度的加重,绿茶感官品质呈下降趋势,综合得分表现为淋洗>浸泡>浸泡+淋洗>浸泡+搅拌>浸泡+搅拌+淋洗。淋洗处理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加权后总分为90.7分,其中汤色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单项分值高出其他处理4~11分;浸泡+搅拌+淋洗处理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最差,总分为85.4分,由于其清洗程度最重,致使汤色变黄、香气不高、叶底微花杂。5种水洗方式处理后所制绿茶主要内含成分的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绿茶茶多酚含量随着水洗程度的加重有降低趋势,咖啡碱含量有增加的趋势,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则无明显变化,但各处理之间内含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表1、表2的结果后认为,茶鲜叶水洗方式以淋洗为佳,淋洗可提高绿茶汤色,有利于保障茶叶品质。水洗程度越重其感官品质越差,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水溶性物质被浸出,部分内含成分降低。

2.2 茶水比例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5种不同茶水比例处理后绿茶的感官审评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随着水比例的增加,所制绿茶感官品质无明显变化,其中以茶水比1∶6处理的绿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加权总分为91.1分,突出表现在汤色上,其汤色单项得分高出其他处理6~10分;茶水比1∶12处理的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最差,总分为88.2分,但与1∶8、1∶10、1∶14处理的分值非常接近,差值仅0.3~0.7分。不同茶水比例处理后所制绿茶主要内含成分的检测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绿茶中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随着水比例的增加基本呈现降低趋势,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茶水比1∶6处理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与其他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该处理绿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与1∶12处理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2.3 水洗时间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5种不同水洗时间处理所制绿茶感官审评结果见表5。由表5可见,绿茶感官品质随着水洗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以30 s处理的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最优,加权总分为89.0分,4 min处理的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最差,总分为87.7分;从单项因子来看,香气、滋味、叶底得分均以30 s处理最高。不同水洗时间处理绿茶主要内含成分的检测结果见表6。由表6可见,绿茶中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均随着水洗时间延长呈现降低趋势;30 s处理的绿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其中茶多酚、氨基酸含量与4 min处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如下:①茶鲜叶水洗方式以淋洗为佳,淋洗可提高绿茶汤色,有利于保障茶叶品质;随水洗程度加重,绿茶感官品质呈下降趋势;不同水洗方式处理后所制绿茶的主要内含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茶水比例以1∶6处理的绿茶感官审评结果最优,汤色单项分值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干茶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随着水比例的增加基本呈降低趋势;内含成分方面仅1∶6处理与1∶12处理的水浸出物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

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明确茶鲜叶水洗方法,现阶段仅探讨了茶鲜叶水洗方式、茶水比例、水洗时间3个因素对绿茶感官品质及其内含成分的影响,还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正交试验,以优化水洗工艺参数。对于水洗过程中茶鲜叶有水溶性物质被浸出到水中并导致其内含成分降低的推论,还需要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后才能定论。同时,试验材料的选取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 陈宗懋.我国茶叶卫生质量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福建茶叶,2001(3):33-34.

[2] 周金球,赵如敏,谢玲玲.茶叶卫生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146-148.

[3] 陶运来,殷俊峰,田素润,等.关于发展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32-11533,11536.

[4] 高士伟,郑鹏程,叶 飞,等.茶鲜叶水洗工艺研究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680-5684.

[5] 高士伟,龚自明,郑鹏程.茶鲜叶水洗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A].说茶论道蒙顶山-第六届全国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324-329.

[6] 韩庆春,黄延政,屈家新.加工全程清洁化质量安全放心茶[J].中国茶叶,2008(12):23-25.

[7] 屈家新,韩庆春,黄延政,等.鲜叶清洗加工工艺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9(2):26-27.

[8] GB/T 8305-2002,茶 水浸出物测定[S].

[9] 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类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S].

[10] GB/T 8314-2002,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S].

第4篇

关键词:茶叶审评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

2008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茶叶审评技术》是我国茶业行业中的一门主要职业技能课。从2003年该专业开办以来,学院就把茶叶审评技能作为茶文化专业建设的重点。多年来,该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注重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培养模式,按照国家评茶员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行业标准规范对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职业态度的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确立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改革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和落脚点。2004年,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让学生经历接受任务、有产出地独立工作、展示成果和互评总结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要求保持课程学习中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按照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在典型工作情境下,学生通过获取直接的工作经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案例和整体化的学习。在此背景下,我们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了改革。

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

课程定位《茶叶审评技术》是高职茶文化专业骨干课程之一,是面向评茶员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培训及考证的重要综合性专业技术课,是一门研究茶叶品质感官鉴定的应用型课程。它是茶叶生产、收购、营销、外贸、商检、科研及产业升级中进行茶叶品质鉴定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茶叶审评技术》课对促进学生掌握评茶员职业能力,培养高技能评茶人才,起着支撑作用和决定作用。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茶叶专业理论知识,能适应评茶员工作岗位要求、具有创新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行业,贴近企业,符合茶行业与三峡地区特色发展需要,达到高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茶叶审评技术》课程目标与达到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确定课程内容。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指导下,根据课程开发中的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和标准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知识的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各门理论课程的叠加,而是以工作能力需要进行有机的整合。

课程内容设计我们在市场调研、听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议、征求业界行家的意见后,对茶叶审评技术进行课程设计,2006年,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将茶叶生化、茶叶检验、饮茶与健康及茶树栽培与制茶等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更强调了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工作过程化,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架构出课程内容:从评茶环境和设备要求开始,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和六大茶类品质特征,重点突出审评方法和技巧要素训练,加强对茶叶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及应用,强调评茶技能的学习、体验、实训与岗位实践,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达到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课程内容实施在教学内容上,以评茶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优化课程模块,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实训效果。通过广泛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训练,重点体会评茶员的工作流程,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学边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从而掌握评茶员工作过程的综合职业知识、技能,养成从事评茶员岗位工作的良好职业素质。教学中,以技能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特别是学生根据实际工作,不断提高审评鉴别的能力。理论知识包括评茶基础知识,茶叶品质形成、茶叶品质特征、茶叶标准样及茶叶感官审评操作等五部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判别出品质的优次,鉴定品种的优劣,认定加工工艺的正确与否,能评定出该茶的等级和价格,为茶叶生产、加工、贸易提供科学的依据,为茶产业升级服务。

实践性教学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评茶技能,我们改革了茶叶审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实训,注重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评茶技能水平。一是到校外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工作中学习评茶技能。二是在校内茶叶审评室进行实训教学,加强学生对色、香、味形成的规律性变化的认识,为感官审评的准确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按工作过程导向,实训教学确定了主题、过程策划、评茶准备、技能实操、互评总结、提高练习等六个环节,使学生具备样品接收、评茶准备、感官品质评定、审评培训指导、茶叶评比活动的组织实施、咨询及指导等七种能力。教学实施由浅入深,评茶技能逐步提升。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茶叶审评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视频及多媒体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茶叶审评理论水平。

在实训教学中,按照评茶员职业岗位的特点,建立了包括教学实习实训、寒暑假试就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为主体的实训体系,工学交替,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学习评茶,实现从课堂到工作岗位的转换,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真正掌握评茶员必备的工作能力。按照评茶员工作流程实施任务教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审评内容,要求学生策划准备,鼓励大家通过讨论确定活动方案,分工负责,实施完成,同学互相评价,教师对任务完成过程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开放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改革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的依据,在确立课程评价的质量标准时,要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兼顾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要求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方式的多元化。在校内建立了以学院教学督导、系、教研室、课程建设小组为主体的评价机构,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过级率进行检测;校外以茶企业和行业学会、协会为主体,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等信息反馈,进行综合评价,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第5篇

关键词:烘焙温度;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生化品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TS2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61

乌龙茶主产于我国的台湾、广东和福建3个省份,属于我国特有的茶叶品种。乌龙茶的产地不同,往往就会带来不同的风味,如台湾的膨风茶、冻顶乌龙,福建的铁观音、武夷岩茶,广东的岭头单枞、凤凰水仙等,都会给广大的消费者带来不同的饮茶感受。在乌龙茶的后期加工过程中,茶叶烘焙是一道必经的工序。烘焙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茶叶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间,增进茶香,以提高茶叶品质;使茶叶中所含氨基酸类与还原糖类加温时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烘焙技术可以较好地改善乌龙茶的品质,使之形成独特的形、色、味、香。火候的实际作用是使茶叶内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影响茶叶的外形色泽及叶底汤色等,火候掌握适应可以弥补茶叶品质的某些不足,掌握不当则会降低品质。特殊品种的茶叶,火候掌握恰到好处,能衬托特殊的香韵特征,俗称“茶为君,火为臣,君臣佐使。”就是这个道理,茶叶的品种不一样,耐火程度也不一样。本文就烘焙温度对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生化品质的影响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在晴天露水干后采摘优质的九龙袍品种春茶鲜叶,用竹篓(尽量避免鲜叶挤压损伤)及时转运回场,并且在弱光下晒青处理一段时间(注意,避开中午强光晒青,及时翻动茶青);而后经过做青―炒青―揉捻―干燥制作成茶样,拣梗后混匀便可将其作为烘焙原料,。

主要仪器:磁力加热搅拌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型号为6890N-5975B);电热烘焙箱(型号为6CH-18);SPME 手动进样器;PDMS/DVB 萃取纤维;100L移液枪。

1.2 方法

1.2.1 烘焙温度设计

本次实验采用电烘箱来烘焙九龙袍品种乌龙茶,将茶叶的厚度、分量分配一致之后,设置3个烘焙温度,120℃对应高温,100℃对应中温,80℃对应低温。在完成烘焙之后,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摊凉、密封保存等作业。

1.2.2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基于《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09)》来对九龙袍品种乌龙茶样品进行感官密码审评,分别包括5 项因子,分别是叶底、外形、滋味、香气、汤色。

1.2.3 生化成分分析

采用三氯化铝比色法来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香荚兰素比色法来测定儿茶素总量,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来测定氨基酸组分,采用GB8314-2002方法来测定游离氨基酸总量,采用GB8313-2002方法来测定茶多酚总量,采用GB8305-2002方法来测定水浸出物总量。

1.3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DPS7.5版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茶样的感官审评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烘焙温度九龙袍乌龙茶感官审评结果是不同的,其中,中温烘焙茶样是92.20分,高温烘焙茶样是90.40分,低温烘焙茶样是93.75分,未烘焙茶样是93.70分。由此可见,低温烘焙茶样的感官审评结果要略高于未烘焙茶样,特别是低温烘焙茶样在滋味、香气、汤色等方面的单项评分都要更高一些。与中温烘焙茶样和高温烘焙茶样相比,低温烘焙茶样的品质最优,具有滋味甜醇、花香较浓持久、叶底明亮柔软、汤色金黄、外形紧结砂绿等特点。随着烘焙温度由低温上升到中温,再上升到高温,会让叶底转为褐黑色或乌褐色,干茶色泽转为乌褐色,且紧结度也会大幅度增加。因此,本实验表明:低温烘焙有利于对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的感官品质(如滋味、香气、汤色等)进行有效改善,取得最佳效果。

2.2 主要生化成分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烘焙温度的逐步升高,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的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总量都出现了大幅度降低趋势,而黄酮化合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等化学成分却并未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

众所周知,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会对茶汤的厚薄程度M行真实反映,也会影响到茶汤的滋味。本实验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逐步升高,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的水浸出物总量也出现了大幅度降低趋势,与表1中所发现的“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的滋味感官品质明显降低”是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九龙袍品种乌龙茶在高温作用下,其主要成分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进而会降低其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总量也是影响茶汤滋味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变化规律与水浸出物类似。研究表明:在有氧、加热的条件下,氨基酸能够生成相应的1种香气物质――醛。所以,也可以认为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的氨基酸总量大幅度降低会有利于茶叶形成某些香气成分,进而对九龙袍品种乌龙茶的香气品质进行改善。本实验研究表明:与未烘焙茶样相比,低温烘焙茶样的香气评分略高一些。

参考文献

[1]成子龙,庞月兰,杨春.不同烘焙方式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1-115.

第6篇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调度会精神,总结回顾____年度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今秋明春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刚才,县农牧科技局局长冉茂超同志总结回顾了____年度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具体安排部署了今秋明春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县茶叶协会会长周小刚同志总结回顾了上半年协会工作,具体安排了协会下半年工作;新景乡、塘坝乡、黄土乡、晓景乡、谯家镇、土地坳镇就生态茶产业发展作了交流发言;县财政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国土资源局、供电局就生态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懿兴茶业、新景茶业、富民农牧专业合作社代表也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会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相互借鉴。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正确估价,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自20__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生态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茶园面积快速增加。20__年至____年春全县新建生态茶园13.2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6万亩,幼龄茶园7.64万亩),发展速度居全省41个重点产茶县的第14位,茶园总面积居全市第五位,现有投产茶园5.6万亩。建成塘坝、新景、黄土、谯家万亩茶叶乡镇4个,千亩以上的茶叶村34个,百亩以上的种茶大户86户。有无公害茶园面积6.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6.3%;每年套种花生、蔬菜等适宜作物5万亩以上,达到了以短养长、以种促管、以种促收、以产业促农业的目标。同时,加大了全县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力度,做到基地建设与良种繁育配套发展,每年繁育良种茶苗300亩以上,基本实现了自繁、自育、自给的目标。(二)产业链条逐步延伸。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资质、有实力、讲信誉的生态茶产业企业落户我县,为生态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加工企业逐步增多。引进茶叶加工企业6家,总投资达4600万元,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的方式,发展茶叶加工企业20家和专业合作社1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地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4家,小型加工厂17个。二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懿兴茶业、新景茶业两家重点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已达千吨,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化精细加工。全县茶叶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涉及绿茶、珠茶、红茶、黑茶等多类茶产品。三是市场开拓初见成效。通过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切实加大茶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以“懿兴雀舌”、“画廊雀舌”、“谯家翠芽”、“千年古茶”“武陵春富硒茶”、“武陵功夫红茶”等为代表的茶产品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为市场占有率打下坚实基础。(三)主导品牌基本形成。按照“党政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组织茶叶企业以“____古硒茶”为主导品牌,先后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茶博会及万人品茗活动,其中“懿兴雀舌”、“画廊雀舌”、“武陵功夫”茶等产品荣获名茶金奖3个、银奖6个,逐步提升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一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县茶叶总产量累计达3600吨,产值1.8亿元,农民收入1.08亿元,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二是收入水平显著提高。____年农民采摘茶青共增收3150万元,茶区10500户,户均增收3000元,积极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2.9万人就业,其中从事茶园生产和管理人员2.78万人,从事茶叶加工人员500多人,从事茶叶市场营销人员700多人。三是生态效益显著提高。我县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受到破坏后很难修复,而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本身又是经济作物,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是我县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择,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国发2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为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基本途径,把生态茶产业作为18个重点支持的产业进行扶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国家、省、市关于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政策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实现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企业不断集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把生态茶产业建成富民兴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三、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动生态茶产业再上新台阶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到2015年全县新建高效生态茶园22万亩以上,着力打造茶叶“两区两带”即谯家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景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以新景为核心的清香型绿茶北部茶产业带、以谯家为核心的栗香型绿茶南部茶产业带。年均茶叶生产能力达到2.86万吨以上,实现综合产值36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0%,有机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20%。重点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__吨以上的茶叶省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初制加工厂17座,小型加工厂70座,培育地方优良品种2个以上,新建茶叶产地综合市场1个,茶青交易市场20个,培育、壮大茶产业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____古硒茶”打造成省内外知名品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快茶园基地建设。鉴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实际,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超前谋划,为顺利完成茶园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加强幼龄茶园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务必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今年的幼龄茶园管理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制定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加强中耕、除草、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三)着力抓好生产、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按照茶叶质量和标准的新要求、新变化,结合本地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为标准化生产和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我县投产茶园面积已达到5.6万多亩,经过三年努力,至少将有10万亩茶园投产,需要有10万吨的加工能力。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要支持企业的茶叶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切实把我县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

(四)着力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市场营销是茶叶从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生态茶产业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培育中介组织,培养营销人才,组建营销队伍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域优势、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全力打造我县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扩大影响力,提升茶叶营销水平。

(五)着力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____茶叶新形象。要围绕“____古硒茶”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合力打造“____古硒茶”品牌。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画廊雀舌”、“千年古茶”、“懿兴雀舌”、“武陵春富硒茶”等茶叶品牌为基础,不断研制茶叶新品种和新产品,根据不同的消费区域、消费群体、消费层次,积极开发高中低档办公用茶、旅游用茶、礼品用茶、外销用茶等,形成沿茶系列产品,树立沿茶新形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____茶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机制,统一策划,并制定____茶叶品牌方案,继续引导企业积极参加茶叶博览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还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

(六)着力强化督促检查。各种茶乡镇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要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工作督查,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成立县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茶办、督查办、效能办定期深入各种茶乡镇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落实。

四、抢抓季节,扎实工作,确保今秋明春茶园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超前谋划,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照市下达的今秋明 春新建茶园2.5万亩,力争3万亩的目标任务,提前做好图班作业设计工作,留足移栽茶苗的好区域好土地面积,确保顺利完成茶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

(二)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茶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提前做好2014年度新茶区规划,搞好作业设计,制作规划图,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四个选好”要求,制定茶区发展区域布局规划。选好区域: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无环境污染、适应机械化耕作管理的宜茶区,以茶区为基本建设单元,每个基地单元规划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0亩。选好地块:选择土质疏松、土壤养分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高、坡度较缓的好田好土种茶。选好种植主体:选择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亩至100亩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作为茶区建设的主体。选好品种:根据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适宜性的原则,选择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合理调配和布局茶树品种,扩大良种的种植比例。二是建设项目茶区。2014年度新建茶区规划实行报批制,各种茶乡镇要根据下达的任务,统一布局,集中打造,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在1:10000地形图上制作规划图,实行图班作业规划设计,报市级审批。新建茶区规划设计图和竣工验收图由县农牧科技局协调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和勾绘,规划设计图、竣工图每个小班面积不超过300亩。茶区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按100亩茶区配套建立一个30立方米的蓄水池进行规划布局,有条件的茶区要建立喷灌或滴灌系统。

(三)密切配合,严格落实责任。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级各部门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全县茶产业发展。县农牧科技局、县茶办要做好茶苗、肥料等物资供应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县林业局要做好晓景乡2500亩高标准茶园建设;县交通运输局要把通乡、通村公路与茶区产业路配套建设相衔接,重点是客田镇、新景乡的30公里茶区路建设及硬化;县供电局要保障茶叶生产用电;县水务局保障茶叶基地 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尤其是要抓好晓景乡下半年1000立方米小水窖的配套建设;县工商、税务、卫监、质监等部门要做好企业申报、QS认证、商标注册、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市场建设和加工环节的管理,保护消费者和茶叶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茶文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广大群众积极自愿参与发展生态茶业产业的社会环境;县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保障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茶大户购买农机具、加工机械、茶青采摘及主要物资所需的资金;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树立为茶农服务的意识,积极支持生态茶产业发展。

第7篇

紫色芽叶生化成分含量组成的研究不仅能为利用紫色芽叶生产适宜的茶类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为茶叶深加工中利用紫色芽叶提制花青素、茶多酚、儿茶素等有效成分提供基础数据。笔者选取芽叶紫色深浅不一的28份紫芽茶树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研究紫色芽叶的内含成分组成特征,以期为有效开发利用紫芽茶树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8份紫芽茶树种质资源取自云南省农业论文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以省级和国家级良种“紫娟”和“云抗10号”为对照,其基本信息见表1。试验于2014年3月份进行。

1.2 试验方法

1.2.1 蒸青茶样制作春季采摘新梢一芽二叶,按相对稳定的工艺技术制备蒸青茶样,粉碎后待测。

1.2.2 生化成分的测定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采用国标法GB/T 8305-2002、GB/T 8313-2008和GB/T 8314-2002测定;咖啡碱和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采用GB/T8313-2008 HPLC法测定;花青素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1.3 数据处理

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数值型性状的最小值、最大值、变幅、均数差异性检验采用SNK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芽茶树种质资源芽叶主要生化成分对比分析

不同紫芽茶树芽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和花青素含量的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供试28份紫芽茶树种质资源和2份对照中的水浸出物含量均较高,变幅为48.20%~56.70%,平均为51.83%,以‘香竹箐野茶2号’含量最高、‘隔界大叶4号’和‘帮崴坝子茶’含量最低。高于‘紫娟’(CK,48.70%)的有26份,低于的有2份;高于‘云抗10号’(CK,51.10%)的有17份,低于的有11份。28份种质材料和2份对照的水浸出物含量差异不大,均具有高水浸出物(>45.00%)特性,说明其含量高低与芽叶的紫色深浅和正常黄绿色无明显的相关性,理论上均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

茶多酚含量变幅为17.30%~27.50%,平均为23. 43%,以‘右文岗红梗绿叶2号’含量最高、‘隔界大叶4号’含量最低。高于‘紫娟’(CK,23.80%)的有12份,相同的有1份,低于的有15份;高于‘云抗10号’(CK,23.30%)的有12份,相同的有1份,低于的有15份。其中‘隔界大叶1号’、‘香竹箐野茶2号’、‘大卵圆大叶茶2号’、‘右文岗红梗绿叶1号’、‘右文岗红梗绿叶2号’、‘津秀野茶1号’和‘义隆茶2号’7份种质资源具有高茶多酚(>25.00%)特性,均达到特异茶树种质资源指标要求。茶多酚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是决定茶汤浓度的主要物质,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正常黄绿色芽叶高,但与芽叶紫色深浅关系不明显。

氨基酸总量变幅为1.50%~5.80%,平均为2.99%,以‘隔界大叶4号’含量最高、‘香竹箐野茶2号’含量最低。高于‘紫娟’(CK,2.40%)的有18价,相同的有1份,低于的有9份;高于‘云抗10号’(CK,2.10%)的有20份,相同的有2份,低于的有6份。其中‘隔界大叶4号’、‘隔界大叶3号’、‘狗街箐茶2号’和‘帮崴坝子茶’4份种质资源具有高氨基酸(>4.00%)特性。大多数紫色芽叶氨基酸含量高于黄绿色芽叶。

咖啡碱含量变幅为2.60%~4.90%,平均为4.00%,以‘红芽直立茶5号’和‘右文岗红梗绿叶2号’含量最高,‘津秀野茶2号’含量最低。高于‘紫娟’(CK,3.50%)的有24份,低于的有4份;高于‘云抗10号’(CK,4.10%)的有10份,相同的有4份,低于的有14份。所有供试材料的咖啡碱含量都在常规范围(2.00%~5.00%)之内。

花青素含量变幅为0.90~26.40mg/g,平均为4. 50mg/g,以‘隔界大叶1号’含量最高,高于‘紫娟’(CK,24.90mg/g)和其它27份种质资源材料,而‘云抗10号’(CK,0.90mg/g)的含量最低。表明紫芽茶树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

酚氨比变幅为2.90~18.13,平均为9.17,以‘香竹箐野茶2号’最高、‘隔界大叶4号’最低。高于‘紫娟’(CK,9.91)的有12份,低于的有16份;高于‘云抗10号’(CK,11.09)的有9份,低于的有19份。其中‘隔界大叶4号’、‘隔界大叶3号’、‘红芽直立茶2号’、‘香竹箐野茶3号’、‘狗街箐茶2号、‘帮崴坝子茶’和‘孟连大叶茶’7份种质资源具有低酚氨比(<6.00)特性,是具有加工优质茶品特性的优质茶树种质资源。

2.2 紫芽茶树种质资源芽叶儿茶素组分对比分析

不同紫芽茶树芽叶中各儿茶素组分ECC、EC、C、简单儿茶素总量、EGCG、ECG、酯型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总量的测定结果见表3。儿茶素的组成及含量的差异是显示茶树资源进化类型的一个重要指标,结果显示不同种质材料各儿茶素指标均存在一定差异。儿茶素总量变幅为6.52%~16.79%,平均为11.52%,以‘香竹箐野茶2号’含量最高、‘帮崴坝子茶’含量最低。高于‘紫娟’(CK,10.22%)的有24份,低于的有4份;高于‘云抗10号’(CK,14.59%)的有1份,低于的有27份。

酯型儿茶素总量变幅为4.83%~12.76%,平均为8.94%,以‘香竹箐野茶2号’含量最高、‘津秀野茶2号’含量最低。高于‘紫娟’(CK,7.92%)的有22份,低于的有6份;高于‘云抗10号’(CK,11.97%)的有1份,低于的有27份。

简单儿茶素总量变幅为1.46%~4.03%,平均为2.58%,以‘香竹箐野茶2号’最高、‘帮崴坝子茶’含量最低。高于‘紫娟’(CK,2.30%)的有22份,低于的有6份;高于‘云抗10号’(CK,2.62%)的有13份,低于的有15份。

供试种质资源的酯型儿茶素总量均高于简单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是由非酯型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化而形成的。茶品质随着酯型儿茶素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由表3可见,‘香竹箐野茶2号’、‘右文岗红梗绿叶1号’、‘红芽直立茶4号’、‘红芽直立茶1号’、‘津秀野茶1号’共5个种质资源和‘云抗10号’(CK)的酯型儿茶素含量超过了10.00%。

EGCG含量变幅为2.03%~9.07%,平均为5.21%,以‘香竹箐野茶1号’含量最高、‘津秀野茶2号’含量最低。高于‘紫娟’(CK,5.61%)的有8份,低于的有20份;所有供试材料和‘紫娟’(CK) EGCG含量均低于‘云抗10号’(CK,9.07%)。EGCG是酯型儿茶素的核心组分,EGCG含量超过7.00%的种质资源视为具有高EGCG特性,包括‘香竹箐野茶1号’、‘香竹箐野茶2号’和‘云抗10号’(CK)。

2.3 紫芽茶树种质资源芽叶主要生化成分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紫芽茶树主要生化成分特征指标均具有一定差异,14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在3.94%~140.00%之间,以花青素最大、水浸出物最小,其余均大于10.00%.其中氨基酸总量、酚氨比、EGCG、ECG、EGC、EC、C共7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超过20.00%。由此可见,云南紫芽茶树种质资源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幅度和变异系数均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优异资源筛选潜力大。

3 结论与讨论

茶树作为一种多年生常绿叶用经济作物,芽叶的色泽与鲜叶的内含成分、适制性和成茶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紫色芽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其内含物质成分亦有其特殊性。不同种质资源产生的紫色芽叶,其紫色深浅和芽叶化学组成也不相同。

28份供试种质资源中,以‘隔界大叶1号’花青素含量最高,达26.40mg/g,高于‘紫娟’(CK)24.90mg/g,此外,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酚氨比、简单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总量均高于‘紫娟’(CK),氨基酸总量相同,EGCG含量低于‘紫娟’(CK),可作为特异紫芽茶树种质资源筛选、开发和利用。‘香竹箐野茶2号’水浸出物、茶多酚、酚氨比、EGCG、ECG、EGC、EC含量及酯型儿茶素、简单儿茶素、儿茶素总量均较高,说明该紫芽茶树内含物质丰富,达到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的指标要求。‘隔界大叶1号’、‘香竹箐野茶2号’、大卵圆大叶茶2号’、‘右文岗红梗绿叶1号’、‘右文岗红梗绿叶2号’、‘津秀野茶1号’和‘义隆茶2号’7份种质资源具有高茶多酚(>25.00%)特性,茶多酚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是决定茶汤浓度的主要物质。

‘香竹箐野茶2号’、‘右文岗红梗绿叶2号’、‘红芽直立茶3号’、‘义隆茶1号’、‘津秀野茶1号’、‘义隆茶2号’、‘津秀野茶2号’、‘右文岗红梗绿叶1号‘、‘右文岗红梗绿叶3号’、‘香竹箐野茶1号’、‘隔界大叶1号’、‘大卵圆大叶茶2号’12份种质资源具有高酚氨比值(≥10.00)特性,可以考虑作为加工紫红茶的优质资源,‘云抗10号’(CK)酚氨比值达11.09,是加工优质红茶的国家级品种;‘隔界大叶4号’、‘隔界大叶3号’、‘红芽直立茶2号’、‘香竹箐野茶3号’、‘狗街箐茶2号、‘帮崴坝子茶’、‘孟连大叶茶’7份种质资源具有低酚氨比(<6.00)特性,是具有加工优质茶品特性的优质茶树种质资源。EGCG是酯型儿茶素的核心组分,EGCG含量超过7.00%的种质资源视为具有高EGCG特性,包括‘香竹箐野茶1号’、‘香竹箐野茶2号’和‘云抗10号’(CK)。‘隔界大叶4号’、‘隔界大叶3号’、‘狗街箐茶2号’、‘帮崴坝子茶’4份种质资源具有高氨基酸(>4.00%)特性。28份种质资源的水浸出物含量均较高,变幅为48.20%~56.70%,具有高水浸出物(>45.00%)特性,其中24份种质资源的水浸出物含量> 50.00%,占供试材料的85.71%。水浸出物含量高,表明其内含成分丰富,是加工茶饮品的优质资源。儿茶素是茶树茶多酚的主体成分,赋予茶品浓厚的滋味,使茶品具有苦涩味和收敛性,其含量与茶叶品质及适制性有密切关系。本试验中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C>EGC>EGCG>ECG>EC>简单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总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表明供试种质资源儿茶素组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其中,酯型儿茶素总量高于简单儿茶素总量,但酯型儿茶素总量的变异系数低于简单儿茶素总量,这与审定茶树品种中酯型儿茶素总量和简单儿茶素总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紫芽茶树种质资源芽叶紫色深浅与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但与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总量、咖啡碱、酚氨比、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等的含量没有明显相关性。对黄绿色叶的‘云抗10号’(CK)而言,紫色芽叶中的花青素、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总量、咖啡碱、简单儿茶素总量等均较正常黄绿色芽叶高,儿茶素总量、EGCG、酯型儿茶素总量则较黄绿色芽叶低,咖啡碱的含量相近。

第8篇

关键词:苦丁茶冬青 老叶 抑菌活性

苦丁茶是一种非茶属植物饮料,采其嫩叶或芽制成,茶色清凉,微苦后甜,在我国有2000余年饮用历史。苦丁茶冬青系冬青科冬青属绿植物,自然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是苦丁茶的正品及重要来源植物之一。苦丁茶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止咳化痰、健胃消积、提神醒脑、降血压、降血脂、抗疲劳、抗衰老等药用保健功能。目前,苦丁茶一般采集嫩叶加工而成,对其老叶弃之不用。但广西天等县、大新县等地区民间有采集老叶留下自用的习惯,也有文献记载用苦丁茶的老叶煮水洗澡能治疗多种皮肤病及烫伤等。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对苦丁茶的老叶进行研究,有报道从苦丁茶的老叶中提取得到熊果酸,测定了槲皮素、山柰酚的含量,也有研究表明老叶的水提物具有降血脂、抗炎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苦丁茶冬青的药用资源,本文对海南产的苦丁茶冬青嫩叶及老叶的提取物进行了抗菌活性的筛选,为苦丁茶新的药用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

1.1 材料

供试苦丁茶冬青采自海南省澄迈县万昌种植园,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代正福副研究员鉴定为苦丁茶冬青,标本编号为DQ20101220,保存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1.2 仪器与试剂

洁净工作台(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CO2 培养箱,旋转蒸发仪,高压蒸汽灭菌锅,电子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循环真空泵等。

1.3 供试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由海南省药检所提供;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9551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洪葵教授提供。

2 方法

2.1 苦丁茶冬青提取物的制备 称取苦丁茶冬青的嫩叶和老叶各200g,分别用70%的乙醇超声提取30min,提取两次,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得浸膏。将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和水相。

2.2 抗菌活性试验 采用纸片法测定样品抗菌活性。SA和MRSA采用琼脂培养基,将两种菌分别制成一定浓度的菌悬液(105~107cfu/ml),用棉签将其均匀涂布在供试无菌培养皿中,制成含菌平板。将苦丁茶冬青提取物配成浓度为50mg/ml的样品溶液,选用直径为6mm的灭菌滤纸片,分别加样品溶液50④l,待溶剂挥干后,将已经点样的滤纸片贴于已涂供试菌悬液的琼脂培养基上,放置20min后,再放入培养箱37℃无光照培养,24h后测定其抑菌圈的大小,阳性对照为硫酸卡那霉素。

3 结果

苦丁茶冬青嫩叶和老叶的总提取物对MRSA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对SA表现微弱的抑制作用。经萃取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MRSA和SA均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而正丁醇萃取物和水相则没有抗菌作用。

4 讨论

苦丁茶冬青的老叶和嫩叶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这与文献报道苦丁茶冬青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相一致。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更强,正丁醇萃取物和水相则没有活性,表明其抗菌活性成分存在于中小极性的化学成分中。试验结果还表明,老叶的抗菌活性总体上优于嫩叶,这为苦丁茶冬青老叶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赵云,包雪声,顺庆生,等.苦丁茶的草本及植物来源考证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11:43-44.

[2]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11,1288.

[3]符翠莉,蒙大平,荣延平,等.苦丁茶老叶水提取物降血脂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5): 244-245.

[4]庄辉发.大叶冬青苦丁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热带农业科学,2009,29(8):51-54.

第9篇

一、茶学专业建设现状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是由我国著名茶树育种学家陈兴琰教授、茶叶审评专家陆松侯教授、制茶专家朱先明教授等创办,1958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茶学本科专业之一。1982年,茶学专业和茶学学科被确定为湖南省五个重点专业和湖南农业大学两个重点学科之一。此后,茶学专业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1982年在全国农业院校率先成立实验课教研室,将茶学专业的所有实验课统为一体,实施专业技能规范化;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茶学专业于 1988年在校内创建具有自主经营权的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1989年在离校20余公里的长沙县干杉乡建立了自行管理,自行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1999年,湖南农业大学征购了该茶场,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实习基地”;2003年国家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确定在本专业共建“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茶学专业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 茶学专业2008、2009年分获教育部一类、二类特色建设专业。2010年茶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建设团队。2005年以茶学深加工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全国创建了植物资源工程专业。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茶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茶学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是一个有着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光荣传统的优秀团队。茶学专业现有茶叶加工实验室、茶树栽培育种实验室、茶叶审评实验室、茶叶检验实验室、茶叶生化实验室、茶文化实验室、类茶植物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八个专业实验室,另有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省部共建“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科技部药用植物资源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湖南)和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3000 ?O。拥有价值近 3000万元的现代先进仪器设备。拥有自主经营权的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自行管理、自主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基地建有会议室、教室、师生公寓、篮球场、公共食堂等设施,设茶树品种园、生产试验茶园、茶叶加工厂,拥有名优茶、普通红、绿茶、乌龙茶加工机械。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自行管理,自行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两个教学实习基地分别于2005、2007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此外,茶学专业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富民工程”,先后与20多家省内外知名的茶叶企业建立了学、研、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构成了茶学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网络,为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条件。

近5年,茶学专业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湖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湖南省十五重点科技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科学研究项目35 项。十一五期间,鉴定科研成果1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1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6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优化了科研和教学平台,也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为中国茶学高等教育和茶叶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之一,是新时期茶学专业教育改革和茶学学科体系改革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之一。茶学专业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获得认可。1989年茶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先进实验室, 1990年“建立实验课新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自主经营办基地,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构建茶学专业教学新体系,培养农工贸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农林院校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二、茶产业、茶学科发展对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1、茶产业对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中国是茶的祖国。五千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开始利用茶叶,唐宋以后茶成为中国的“国饮”,长盛不衰。从唐代开始,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十九世纪中后期,茶叶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80%,垄断着国际茶叶市场。进入二十一世纪,绿色消费的热潮在世界掀起,古老的茶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茶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茶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以来,中国茶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位居全球第一,出口数量和金额居世界第二。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并既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和消费国。

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农工贸结合紧密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茶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专业。当前,我国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连续多年茶叶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内茶叶消费持续升温,热点不断,从福建乌龙茶到云南普洱茶再到湖南黑茶,饮茶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个人的身心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新生代的消费者,国内饮茶人口基数快速增长,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国内茶叶消费量就翻了一番多,内销成为驱动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目前传统茶产业正走向多元化,传统茶产业正面临着技术升级和茶的应用领域的延伸。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茶产业迫切需要有更高质量的高等茶学教育作为支撑[6]。

2、茶学学科发展对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所以说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同时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会给学科建设增加活力。

从茶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食品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化工技术等影响和渗透到茶学学科,现代茶学是应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和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知识和技术体系。学科跨度大、与多个相关学科的互通性强、知识体系庞大、应用性很强。茶学科技的加速发展、综合化发展趋势,加剧了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教学内容有限性的矛盾,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主动索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茶产业和茶学学科的特点使得过窄的专业面、单一的知识结构将不能适应茶产业和茶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培养基础宽厚、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强,有商品意识与竞争意识,掌握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贸易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营销贸易、茶文化推广以及类茶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的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茶业技术人才。

三、茶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考

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茶产业对人才要求为准则,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已成为今后茶学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茶产业正在向现代茶产业转变,茶产业链的延伸使茶产业内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茶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茶叶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茶学与食品、饮料、药学、日用化工及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紧密衔接、相互渗透,使茶学学科形成了多学科全面交叉融合的态势。为适应这些变化,必须拓展茶学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改革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特色突出、知识覆盖面更广、人才适应性更强的新的教学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茶产业各环节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综合素质的要求,与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业领袖等共同研究茶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制定出新的培养方案,据此修订茶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革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我国茶产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先进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茶产业内涵拓展,茶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的现实,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通过邀请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一线技术专家和国内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专家一起编写专业教材,建立一整套富有产业特色、紧跟学科前沿、反映产业发展趋势的特色鲜明的茶学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把茶叶加工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编写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双语教材,实现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提升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湖南省茶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动力,加快专业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聘请国内茶叶行业各科研院所和优秀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茶文化专家来校作兼职教授,通过引进相关学科的优秀博士生等方式,优化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专业课教师培训、交流、进修制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进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第10篇

关键词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效益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123-02

上饶县是江西省主要产茶县之一。为了探索示范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上饶县农业局在尊桥茗龙开展了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效益分析试验,现将试验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作物:茶叶,品种为龙井43。

1.2 防控对象

试验对象为茶园有害生物(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碳疽病等)。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上饶县茗龙集团尊桥乡茶场、尊桥乡恩山村茶场茶场。这2个茶场茶叶管理水平较高,属优质高产茶园。根椐场茶茶叶生产管理、历年产量及病虫发生情况,每个茶园选取确定5个试验点。江西茗龙集团茶场试验点为1~5号,尊桥恩山茶场试验点为6~10号。每个试验点设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不防区3个处理。绿色防控区:使用避害栽培管理模式,害虫发生前期使用性引诱剂、色板诱杀、灯光诱杀等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害虫种群数量大时使用绿色农药防治[1-3]。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传统防控区:以化学防治为主。不防对照区:不作处理。各小区种植品种肥水管理基本相同,传统防治区与对照区栽培管理基本相同。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面积为3.3 hm2,不防治对照区面积为0.3 hm2。不设重复。

由于试验2个茶场相邻,茶园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基本一致。为试验进行方便,在各试验点具体采取技术措施基本一致,施药时间基本相同。具体处理措施如表1、2所示。

1.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1.4.1 产量记录。根据2013年7月茶产品检测,绿色防控茶园产出茶叶达到国家有机茶叶标准,茶叶定为一级茶;传统防治茶园茶叶有一定农药残留,茶叶品质较低,作为无公害茶叶,定为二级绿茶。按照2014年尊桥茶场及周边茶场平均茶叶价格,一级名茶:330元/kg,二级名茶:220元/kg,一级普通绿茶:32元/kg,二级普通绿茶:22元/kg计算产值。

每试验小区茶叶单独采收,记录茶青数,折合平均出茶率计算产量。茶叶加工按每1 kg茶青出产0.23 kg茶进行计算。

1.4.2 试验过程中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损失率调查。试验区1年来,茶尺蠖、茶小绿叶蝉重发生,病害轻发生。不防治区为害严重,茶园基本上只有干枝,影响来年茶叶产量。在绿色防控小区、传统防控小区选取病虫轻发区或防治极佳区茶叶,折合未受病虫为害发生对照区,测算未受害区产值。各试验区与其比较,测算病虫损失率[4-5]。在各试验区,据多点产量调查,未受害理论茶园,名茶产量以21 kg计算,普通绿查以10 kg计算。茶叶分级与各防控试验区相同。绿色防控区与不防区品质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和产值

如表3所示,绿色防控试验区平均产值105 984.8元/hm2,较传统防控区平均产值增加34 925.5元/hm2;绿色防控区、传统防控区与不防治对比,防治效果明显,绿色防控区较不防区平均产值增加55 910.8元/hm2。绿色防控区名优茶、普通绿茶的总产量分别为996.8、650.0 kg,传统防控区名优茶、普通绿茶的总产量分别为1 001.4、644.7 kg,优于不防区。

2.2 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损失率

试验区1年来,茶尺蠖、茶小绿叶蝉重发生,病害轻发生。不防治区受害严重,茶园基本上只有干枝,影响来年茶叶产量。如表4所示,绿色防控区损失率达3.8%,传统防控区损失率达5.5%,远远低于不防区。

2.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试验期间,各试验防控区未发药害。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绿色防控植保投入较传统防控投入相近,但因茶叶品质有极大提高后,茶叶产值将有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明显。

4 参考文献

[1] 林新富.浅谈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J].福建茶叶,2009,32(3):32-33.

[2] 曾明森,王庆森,刘丰静.茶园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模式与实施方案制订探讨[J].茶叶科学技术,2013(3):14-19,36.

[3] 王能东,赵作朋,袁滢,等.高毒农药替代防治小麦蚜虫田间筛选试验[J].天津农林科技,2011(6):12-14.

第11篇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加工废弃物;茶多糖;提取条件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728-02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Polysaccharide from Reject of Xinyang Maojian Tea

XIAO Ying,YE Zhao-wei,YU Rong-zhen,LI Na,LI Jin-zhe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Xinyang Agriculture College, Xinyang 464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polysaccharide from the reject of famous green tea Xinyang Maojian in dusty, the conditions including extraction time, temperature, the ratio of tea to liquid were firstly studied by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and then orthogonal test. As the result, high extraction rate could be reached unde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using water as solvent at a 1∶30 solid to liquid ratio, extracting at 90℃ for 1.5 h.

Key words: reject of Xinyang Maojian tea;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technology

茶叶性凉,味苦、甘,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作用,还能减轻吸烟对人体健康的毒害,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也有一定的药理作用[1]。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茶叶中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具有药用价值的生化成分,如多糖类[2,3]。多糖是由单糖聚合形成的一类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维持生命机体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之一。现已发现的多糖化合物有数百种,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近年来,由于膜的化学功能、免疫物质化学的研究与发展以及新药物资源的寻找与研究等,人们对多糖及其复合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已经发现多糖具有许多生物活性作用,如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减慢心率、增加冠脉流量、抗凝血及血栓和耐氧化作用[4-7]。

我国对多糖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对多糖的研究发展迅速,但主要集中在对中药材多糖的提取方面,对茶加工废弃物中多糖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就信阳毛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未能入包装的茶叶末及少量杂质)中总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探讨,以期为茶加工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与仪器

信阳毛尖茶加工废弃物来自河南信阳茶叶研究所;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电子天平和数显三用恒温水箱为江苏省金坛市金城国发实验仪器厂生产;L-530离心机为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生产;MZ10粉碎机为青岛迈科隆粉体技术设备有限公司生产;721分光光度计为上海光学仪器厂生产。

1.2试验方法

1.2.1单因素试验称取一定量的茶加工废弃物样品,磨碎过40目筛后,以水为溶剂,将茶加工废弃物粉末以不同的料液比(W/V,g∶mL)、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得到浸提液。①称取干燥磨碎的茶加工废弃物粉末5份各2 g,按料液比1∶20、1∶30、1∶40、1∶50、1∶60,分别于90 ℃反应1.0 h,得到浸提液;②称取干燥磨碎的茶加工废弃物粉末6份各2 g,料液比1∶30,在85 ℃条件下分别反应0.5、1.0、1.5、2.0、2.5、3.0 h,过滤,得到浸提液;③称取干燥磨碎后的茶加工废弃物粉末5份各2 g,料液比1∶20,分别在50、60、70、80、90 ℃下反应1.0 h,过滤,得到浸提液。将浸提液用布氏漏斗过滤,取滤液浓缩后,加入3倍体积无水乙醇进行沉淀,静置1 d,经过4 000 r/min离心15 min后,沉淀物用无水乙醇、丙酮、乙醚交替洗涤,进行干燥称重,并计算多糖提取率。

1.2.2正交试验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影响茶叶多糖类化合物提取率的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浸提温度为3个因素,各取3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见表1。

2试验结果

2.1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料液比对多糖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图1表明,在料液比为1∶30时多糖类化合物的提取率达到最大值,料液比增加或减少所得多糖提取率都会下降。

2.1.2浸提时间对多糖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浸提时间为2.5 h时多糖化合物提取率达到最大值,浸提时间缩短或者延长,多糖化合物的提取率都会降低。

2.1.3浸提温度对多糖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图3)表明,多糖类化合物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且随着温度的增加,多糖提取率的增加速度有加快的趋势。本实验中提取温度为90 ℃时,多糖类化合物的提取率最大。

2.2正交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2,料液比对多糖提取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浸提时间,再次为浸提温度;最佳组合为1∶30的料液比,1.5 h的浸提时间,90 ℃的浸提温度。

3小结

以水浸提法提取信阳毛尖茶加工废弃物中总多糖的提取工艺中,料液比、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均会对多糖得率产生影响,其中影响总多糖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是料液比,其次是浸提时间,最后为浸提温度,最佳工艺组合为浸提温度90 ℃,料液比1∶30,浸提时间为1.5 h,提取率为3.00%。

研究信阳毛尖茶加工废弃物中总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不仅可为总多糖的提取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为茶叶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黄意欢. 茶叶实验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24-125.

[2] 王丁刚,陈国华,王淑如. 茶叶多糖的降血糖、抗炎及碳粒廓清作用[J]. 茶叶科学,1991,11(2): 173-174.

[3] 汪东风,谢晓凤,王泽农,等. 粗老茶中的多糖含量及其保健作用[J]. 茶叶科学,1994,14(1):73-74.

[4] 汪东风,杨敏. 精老茶治糖尿病的药理成分分析[J]. 中草药, 1995,26(5):255-257.

[5] 王淑如,朱力军. 茶叶多糖对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2):122-124.

[6] 王丁刚,王淑如. 茶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分析及降血脂作用[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1,22(4):225-228.

[7] 刘素强,钟应富,吴全,等. 茶多糖的研究及其利用[J]. 南方农业,2009,3(5):111-113.

第12篇

一、行动目标

通过集中执法行动,使生产经营主体及其行为不断规范,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包装标识进一步规范,茶叶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进一步提高,茶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消费者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二、行动内容

1、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以23种禁用农药、19种限用农药、茶叶常用农药为重点,重点对茶叶主产区农药经营网点进行专项整治,加强产品质量抽检和标签抽查,严厉查处违法制售禁限用高毒农药、未经登记、含有非登记成份、有效成份不足、添加禁用农药,以及毒性标识、使用范围、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等标签内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2、开展茶叶生产用药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和农产品检测制度落实情况,对未建立生产记录和产品检测制度的要依法处理。对违规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限用农药超范围使用以及不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农药使用记录、安全间隔期等规定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

3、开展茶叶包装标识执法检查。对已认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叶基地和产品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是认证后的管理、追溯制度的建立以及组织保障机制等环节,对弄虚作假宣传的要坚决查处。

4、广泛开展茶叶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加强茶叶质量安全培训和教育,指导茶叶生产企业、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科学用药,提高农业投入品经营人员依法经营意识。推进茶叶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茶业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与政府部门、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制定相应的行业自律举措,以协会倡议、企业参与的形式,在行业内树立规范生产、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和茶叶质量安全知识,适时曝光典型案例,营造执法监管的社会氛围。

三、行动时间和方式

整个行动于5月上旬开始至5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

(一)执法检查阶段(5月2日—5月20日)。各地以县为单位组织开展现场专项检查行动,集中力量对辖区内检查对象开展巡查和重点检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现场查处。对于典型案件要及时剖析,举一反三。对于大案要案,要及时移送检察和公安机关立案查处。

(二)监督抽查阶段(5月中旬)。市农委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工作组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进行监督抽查,集中检查各地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情况和相关案件查处情况,并反馈督查结果。

1、督查方法:

一是听取汇报。听取各地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情况汇报,查阅文件资料和案件查处档案。

二是组织抽查。每个县(区)抽查2家茶叶生产企业(基地)、2家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查看农事操作记录、生产资料购用记录、投入品的品种、来源与使用情况、安全间隔期执行情况、包装标识的合法性情况,有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深入田间村舍调查农户、基层农药经营户对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的认知情况和基地、农药经营户正确指导服务农民用药情况,重点突出农民在茶叶生产中超范围使用、不合理使用农药情况。

三是反馈情况。督查后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反馈检查情况。

2、时间安排:

第一期:5月11日-15日

检查单位:区、、

第二期:5月16日-20日

检查单位:

(三)质量抽检阶段(5月下旬)。全市第一批安排6家省级龙头企业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工作。按照品牌响、内销量大、主要产品进超市等条件,初定检测企业名单如下:市翠绿茶菊有限公司、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市汪满田茶业有限公司、市凫绿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市松萝有机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各区县可结合实际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监督抽检,自行安排监测情况要及时报市农委备案,并协助做好全市茶叶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工作。

1、检测茶叶产品种类。包括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及我市特色名优茶。

2、检测农药残留项目。以我国无公害茶叶质量标准为检测项目依据,不同茶类按照颁布的具体标准来执行。

3、检测样品数量。每个抽检企业安排2个检测产品,每个检测产品抽取样品数量不得低于4个,每个抽检产品为50克/个。抽检产品均为今年生产的成品茶叶。

(四)总结提高阶段(5月下旬)。各地要全面分析行动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整改提高;同时,认真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完善监管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升执法形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市农委成立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工作组,负责协调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督促检查各项工作进展,督办重大案件。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意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履行农业部门茶叶质量安全监管职责。采取执法检查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日常巡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查处打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全力以赴,抓出实效。请于5月3日前,将分管负责同志、联络员及联系电话、电子信箱报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

市农委茶叶质量安全集中执法行动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