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2 02:4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在结合具体的行政管理培训有关内容具体讲一下,员工礼仪和工作纪律、档案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印鉴管理制度、公文打印管理制度、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制度、库房管理制度。
1、员工礼仪和工作纪律
主要包括:员工的着装、仪表、语言、行为、及商务活动中的礼仪等等。工作纪律主要有上下班管理制度、请销假制度、休假制度、奖惩制度、离职及辞退制度。对一些行业来讲,员工的礼仪和工作纪律是公司行政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
2、档案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包括:材料的收集、归档范围、立卷、档案保管期限、保密级别、档案的借阅等等。
3、会议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包括:会议的分类及召开权限、会议的组织、会议纪律、会议记录、会议跟进等等。
4、印鉴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包括:印鉴的制发、公司印鉴对内对外使用规定、印鉴的权责人及部门、印鉴的保管、印鉴使用登记等等。
5、公文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包括:公文格式及行文规范、收文程序、发文程序、公文归档、公文清退、公文销毁等等。
6、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制度
主要制度包括:购置规定、保管制度、领退制度、登记制度。
第一条为了规范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确保拖拉机驾驶培训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部负责全国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工作。
第三条拖拉机驾驶培训实行社会化。农机主管部门及其安全监理机构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驾驶培训班。
国家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公平竞争、保证质量的原则,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实行资格管理。
第四条拖拉机驾驶人员需提供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培训记录,方可参加拖拉机驾驶证考试。
第二章培训机构条件
第五条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应当具备与其培训活动相适应的场地、设备、人员、规章制度等条件,取得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方可从事相关培训活动。
第六条教学场所
(一)教室人均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总面积不得低于120平方米,且采光、通风、照明和消防等条件符合有关标准;
(二)有单独的办公用房;
(三)有固定的教练场地,面积不得少于1500平方米。
第七条教学设备
(一)有5台以上检验合格的教练车辆,并配备相应的农机具,配套比例不低于1:2;
(二)有常用机型的教学挂图、示教板和主要零部件实物;
(三)有必要的电教设备。
第八条教学人员
(一)教学负责人应当具有本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从事拖拉机驾驶培训工作三年以上;
(二)理论教员应当具有农机及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经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三)教练员应当持有拖拉机驾驶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和相应机型5年以上安全驾龄,经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不得少于5人。
第九条组织管理制度
(一)有完善的教学制度,包括学员学籍档案管理制度、教员管理制度、教学设备及车辆管理制度。
(二)有健全的财务制度,配备专职财务人员。
(三)有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章许可程序
第十条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提交《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班)申请表》,并附具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二)教学场所使用权证明及其平面图;
(三)教学设备清单;
(四)教学和财务人员身份及资质证明;
(五)组织管理制度;
(六)生源预测情况。
第十一条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内容符合要求的,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受理,并出具书面凭证。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
第十二条受理申请后,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在10日内完成书面审查。书面审查合格的,应当指派2名以上专家进行现场评审。
第十三条现场评审合格的,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在10日内做出准予许可的决定。
书面审查或现场评审不合格的,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教学场所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第四章培训业务管理
第十五条拖拉机驾驶培训包括:
(一)初学驾驶培训;
(二)增驾车型培训;
(三)与驾驶相关的其他培训。
拖拉机驾驶培训方式分为全日制和学时制,由学员选择。
第十六条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农业部颁发的教学大纲,按照许可的范围和规模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的财务应当独立。
第十七条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应当聘用经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教学人员。
第十八条申请参加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的人员应当符合拖拉机驾驶证管理的有关规定,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申请表》,交验身份证件。
第十九条完成规定课程并考试合格的学员,由培训机构发给结业证书,并提供学员素质评价、培训课时、教练员签名等记录。学员凭结业证书和培训记录参加拖拉机驾驶初考或增考。
第二十条教练车应当按拖拉机登记有关规定取得教练车牌证。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应当于每年12月10日前,填写《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情况表》,报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办法行为的,应当依照职权调查处理。需由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处理的,应当及时报请决定。
第二十三条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予以注销,并收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
(一)办学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不符合本办法规定,在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仍未达到要求的;
(二)歇业一年以上的;
(三)申请终止的;
(四)连续两年未按时报送《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情况表》,限期整改仍拒不报送的;
(五)其他应当注销的情形。
第二十四条省级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公告批准、变更和注销的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
第六章罚则
第二十五条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机主管部门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未取得培训许可擅自从事拖拉机驾驶培训业务的,责令停办,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无违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规定教材进行培训的,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关键词:新型拖拉机;操作;驾驶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S2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67
拖拉机操作驾驶技术培训是确保我国农机安全生产的主要环节,也是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关部门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拖拉机操作驾驶技术培训,包括《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从目前来看,各种新类型、新型号的拖拉机层出不穷,对于拖拉机操作驾驶技术培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就新型拖拉机操作驾驶技术培训进行探讨。
1 全面开展新型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专项检查
为了加强新型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工作,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农机管理部门应该对辖区内的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开展检查。检查组应按照《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通过听取汇报、现场实地察看、抽查档案资料等方式,重点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工作开展情况,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培训任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和费用的收支等进行认真检查。农机管理部门要将拖拉机驾驶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培训机构积极行动起来,进行整改,努力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培训质量,以此来取得较好的培训成效。
2 进一步推进培训教学规范化
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各培训机构应该对档案管理员、校长、教练员、理论教员的岗位职责进行建立健全,建立起一系列的规章管理制度,如安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练车管理制度等,坚持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强化教员的责任意识。无论是教练员,还是理论教员都应该持证上岗,坚持做到“谁教学、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教练员在出车之前,要注意维护保养教练机;培训记录上全部的签名都要严禁代签、做到实名制;值得注意的是,档案资料要及时归档,且完整、齐全,坚持做到1期1卷、1人1档;对各项制度和职责都要坚持执行,尤其是要重点落实资料归档、理论教学、业务公开、结业考试、资格审查、实践训练、培训学时等工作,确实做到位;要建立起统一的业务运转流程,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农业部所出台的拖拉机驾驶培训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从资料归档、核发证书、结业考试、业务公开、资格审查、实践训练、理论培训、培训报名等方面入手来让业务运转流程变得统一、顺畅。另外还要加强对驾驶员职业道德教育,讲道德、讲形象、比技术,培养遵章守法、文明驾驶的良好习惯,确保教学培训质量。
3 进一步推进培训服务优质化
新型拖拉机操作驾驶技术的培训对象是农民机手,要坚持秉承“以学员为本”、“以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为原则来进一步推进培训服务优质化。做好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来进行宣传,及早告知培训时间安排及培训报名条件,便于广大学员能够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宣讲《农机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培训《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拖拉机机械性能、驾驶操作规程,进一步提高了拖拉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不断总结培训经验和方式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理论与实践、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重视拖拉机驾驶操作实践,加强理论知识的宣讲;结合近年来在省内、外发生的拖拉机安全事故案例,逐一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通报了公安农机联合执法中查处的农机违法行为,促进机手保安全、防事故思想的形成;培训安排要方便学员。为了避免学员往返奔波,无论是培训报名,还是考试报名,亦或者领取驾驶证,都要为学员提供一条龙服务;培训的时间要尽量要选择在农闲时间,并且安排固定时间节点,以便能够让广大学员自主选择相应时间。而培训地点也要秉承“就近就地培训”的原则,要尽量选择在交通便利、学员居住地相对集中的星级合作社、中心村组、乡镇等处;培训方式要创新。在理论授课时,教员要多采用对照实物、模型、挂图等方式来直观明了地对广大学员进行讲解;在实践训练时,要仔细分解操作要领,编成口诀,方便学员记忆。
参考文献
[1]黄春福.关于规范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与考试的思考[J].福建农机.2013(1):120-124.
关键词: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非学历教育与人才所从事社会的工作紧密联系,其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对发展中国人才需求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与层次比例越来越高的学历教育“两翼”齐飞,将是中国未来的教育形式。另外,非学历教育贯穿于工作后的各个阶段,教育重点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转移,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学员组成和学员需求、教育培训运作方式都发生变化。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上看,学历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使我们拥有再学习的能力。而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一些非学历的教育与针对性的培训。学校也应改变原有的培训观念,将培训教育作为与学历教育并重的一项重要职能。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非学历教育应该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由于社会对非学历教育的需要逐步扩大,因此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还存在影响其发展的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应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对在校学生的非学历培训教育。
一、高校非学历教育具有的优势
(一)结合社会需求可充分体现自身专业及生源优势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在逐步扩大,高校生源数量在培训项目的开发上占有绝对的优势。非学历教育的内容具有短期性培训性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可以针对某一个方向集中进行,但课程的设置应灵活,并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例如: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凡申请ISO9000、QS认证的食品企业,必须拥有2名以上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食品企业化验员、检验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方能进行认证。该证书也是海关食品检验、机场配餐、食品企业质检部门等工作机构聘用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结合自身食品相关专业优势,利用业余时间每学期举办一期食品质量检验员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统一参加发证单位举行的考试并获得证书,学生毕业后可持此证上岗。从职业前景来看,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市场对食品质量检验人员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参加此项培训,提高食品质量检测水平已成为高校食品专业毕业生职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高校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是培训的核心保障
高校培训项目开发的核心优势是雄厚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尤其是各个高校所拥有的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这是社会培训机构望之莫及的宝贵资源。在高校培训部门面向社会寻求教育培训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好本校专业学院的优势学科,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上才能够创出品牌项目。例如,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培训部门利用食品相关专业的师资与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培训中心联合举办针对上海市食品相关企业食品质量检验员的培训,质监培训部门负责招生及管理,学校培训部门负责课程授课,目前已培训完成并取得证书人员约1,500多人。此培训项目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可,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三)依托高校便于开发精品培训课程
随着全国非学历教育的高速发展,全国各个地域培训机构的总数逐年增加,培训课程的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精品培训课程应具备:高端化、国际化、综合化、个性化的特点。成熟的高校培训部门依托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相对容易形成精品培训课程,以品牌优势确定在培训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有待创新,职责需进一步明晰
目前,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还未完全实行制度化管理,即建立完整的培训等级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统计制度、学员管理制度等。质量是培训的生命,但培训的质量不局限在教学质量一个方面,而是包括培训产品的市场推广、教学支持、平台搭建、后续服务等市场与服务的方方面面。现在大多数高校的行政机构中均设立了校企合作处,或是每个院系由于教学需要,一般都在和相关专业背景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就容易造成办班主体混乱,与外界企业联系比较分散,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口径,职责不清晰,容易造成很多管理上的疏漏,并影响学校的办学形象。
实行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培训登记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统计制度、学员管理制度。首先,开发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包括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教务管理和考务管理等功能。其次,实现组织机构的高效性。高效的培训教育管理机制应是既有自己的独立编制,又有庞大的兼职人员。这种管理机制既能够保证管理人员的精简又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加强横向协作的高效性。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院校的合作,开设各类课程班,协助学员完成学位课程培训。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培训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并力争形成一套包括完整的培新等级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统计制度、学员管理制度等新的培训管理制度。
(二)市场开拓途径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产业和职业结构的变化,人们对知识与信息相关的培训要求也逐步强烈。例如,在金融投资培训项目中,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抓住了细分市场中的金融衍生品投资分析师培训项目;在炙手可热的营养师培训项目中,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细分出了儿童营养师培训项目;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针对食品专业开始一系列的培训内容,如食品质量检验员、营养指导师、ISO22000/HACCP内审员等,在师资培训项目的细分市场中,不少社会教育培训机构都开办了培训师培训项目等。目前,高校培训对象的主体大多以在校内学生为主,社会培训为辅;而就职业发展角度而言,社会从业人员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则需要强化某些方面的从业技能,这就需要培训机构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培训,而如何开拓社会市场也将是高校培训机构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高校培训绩效考核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高校教师在进行非学历教育工作的绩效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工作数量,教学工作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目前高校非学历教育教学工作量大多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即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主要从教学课时量和学生总人数两个方面考虑,客观上体现了教师工作数量的多少,以此作为发放教师薪酬的主要依据。
第二,教学工作质量是培训机构成立及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工作质量应主要从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应在培训期间不定期安排由专家组成的听课小组,随堂对主讲教师的课堂表现进综合、客观、全面地评定,确定授课教师教学水平是否达到学校规定标准要求。另外培训学生的成绩可直观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应综合考虑上述两种因素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确保高校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
第三,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其教学态度也是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之一,培训机构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授课教师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授课。
关键词:校本研修;资源整合;机制;内容;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118-02
收稿日期:2006-04-07
作者简介:张淑伟(1971-),女,河南新密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转型期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想更好地发挥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立足实际 ,突出实效,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构建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小学教师 开展教改实验,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和服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培训机 构 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即培训机构的职能与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站等发生重叠,如果 这个问题不予解决,就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况且,从组织设置来看,在同一县 域范围之内,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如此众多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很有必要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 室、教科所(室)、电教站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合并为一个机构,成立一 个“四位”一体的新组织,具有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化等综合功能,统一管理、服务于 教师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冲突,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05]4号),并明确规定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试行) 。《通知》在功能定位指标中明确提出:进行教师教育相关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 效实现本 区域教师进修、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上挂高等院校、下 联中小学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合并不是捆绑型的,不是形式上“几合一”而是真正 的功能、机构和管理的整合为一。如果同在一屋檐下,一个牌子几套人马,各吹各的号,各 唱各的调,不仅不会出现1+1+1+1>4的结果,反而会大大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当然,如果 整合后的新机构领导层能以大局为重,真正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过 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和位置,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那么就会缩短磨合 期,尽快建成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 、校本研修引领等为一体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建设有效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对辖区内实验校的研修活动进行监管和服务,明确中 小学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责任和作用,指导各类学校制定研修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 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一)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校本研修必须因校制宜。教师培训机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实验 校大致分成几个发展层次,指导学校制定出校本研修工作的长远规划、中期目标、短期计划 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验学校根据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等不同 类型,也可以按任职资格等级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同一层次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指导实验学校建立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及各个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 目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基本素质、能力、职称、身份(不同级别的骨干),申报不同的级 别,学校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
(二)健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1.建立学校校本研修组织
建立“校长―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本研修活动组―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校长是学校校本 研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培训资金的保障 。由校长、教师代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中、长 期研修方案的制订、实施、评价与调控。“校本研修活动组”负责学校学期研修计划的制定 ,并组织教师具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
校本研修的自主性不等于自我封闭,校本研修也需要开放。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不合理,多数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培训资源短缺。要防止校本 研修工作的低水平运作,有必要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协作小组成员由结成协作伙伴的若 干学校领 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包点教师及中心校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商和组 织协 作组内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帮助不同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 享。
3.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导师团”
导师团成员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学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本地区各 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在校本研修活动启动之初,教师培训机构要组织在校本 研修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各实验校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进行理论讲座,使大家统一思想,澄 清认识。在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导师团成员要经常深入分包学校对教师们进行指 导和系统性的专业引领,使教师们的认识得到深层的升华。
(三)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往往容易出现随意化倾向,从而影响校本研修的均衡发 展和质量提高。要保障和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是非常 必要的。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台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各 地 市也要制定出配套的实施细则。这些制度要多“弹性”,少“硬性”,内容要具有普遍性, 对所属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各县(区)、学校还必须根据自己实际的制定出适合县 (区)情、校情,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具有最佳约束和激励效果的管理制度,如《检查管理办 法》、《考核评价方案》、《表彰奖励办法》等。
在各项管理中,最不容忽视的是评价管理,因为它是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具有鉴定、导向 、改进和调控功能。对教师参加研修情况的评价工作可统一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中 小学校和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区)、乡(镇)、校指导组和中小学校长对参训教师进行评 价。
为了实施动态评价,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倡导并指导实验学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 机制。研修机制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袋包括以下内 容:(1)教师 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所处发展阶段);(2)发展目标,包括学期计划、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3) 文集汇总,包括校本研修自培计划、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案例评析、教学随笔和自修总结 等;(4)成果展示,包括开放课教案、优秀案例、自制优秀多媒体课件、论文和个人获奖证 书等四大块。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入职期、适应 期、发展期、创造期)中各个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的发展目标。学期 初,全校教师都根据自己实际进行申报,学校根据申报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每学期末 ,教师根据自己达成目标情况自评,学年组或学科组进行互评,最后学校进行阶段性总评, 根据总评结果确定教师能否晋级。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机制,明确了研修目标,引入了竞争机制,为评价管理提供了 抓手,使校本研修活动充满了活力。
三、精心选择研修内容,为校本研修提供载体
校本研修内容大致可分为通识性内容和特色性内容两部分。
1.通识性内容
根据实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那些符合国家改革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 道德素养提升的通识性内容应当被列入各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师专业 发 展主题应该是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研修主题,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培训、教育教学 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为主要内容。
2.特色性内容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以校为本、 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还应当结合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审慎地选择研修的特色性内容。如:为 帮助入职期的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站稳三尺讲台,可选择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班主 任工作论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作为研修内容。
四、构建有效研修方式,最终实现研修目标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根据各中小学的实 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方式:
1.“自修反思”式
要求教师对照自选发展目标,有目的地研读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的专刊。在自学过程 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实现理论观点与实践问题的碰撞磨合,联系发生于本地、本校及身边 的教育、教学现象,回放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自省自查中形成新的认识。通过撰写反思日记 、教育随笔、典型案例,定期召开教师“教学反思”座谈会,促使教师素质与理论的提高, 激发教师终身发展的欲望。
2.“接受借鉴”式
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让教师自主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的 做法有:(1)组织必要的教师培训会,聘请专家讲学;(2)举办名师论坛,让名师讲述经验和 体会,发挥其辐射功能;(3)导师团组织校内或校际集中研讨,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4)开 展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
3.“课题带动”式
主要是利用学校承担的各项科研课题研究资源,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课题 研究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提高教育质 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网络环境下的研修方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借助网络环境而形成学 习 型组织,通过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和开展名师骨干帮带、案例评析、成果交流等活动,使 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
利用网络还有咨询诊断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针对中小学教学场所中的实际问题或视 频教学案例,采 用提问、咨询和讨论等策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视频交流,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寻求切实可行 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毕天增,等.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小蔓,等.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
[3]徐学俊,等.教师校本研修及其区域协作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04(12 ).
1、申办条件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或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设立职业培训机构;
2、设立职业培训机构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有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包括办学章程与发展规划,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及卫生安全管理以及设备管理等多项制度;
3、有与所申请从事的职业训练活动相适应的教师,应配备专职校长,校长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三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有2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经历,专职教学管
(来源:文章屋网 )
1、举办者的申请报告;《职业培训机构审批表》一式三份;
2、举办者的法人资格复印件或公民个人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及本人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证明;
3、拟任主要行政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及资格证明文件、学历文凭、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或职称证书、身份证复印件以及基本情况;
4、拟聘的专兼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名单及资格证明;
5、拟办职业培训机构的注册、验资证明及经费来源的证明、固定资产证明;
6、拟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章程和发展规划;
7、拟开设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8、自有或租借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的证明、教学设施设备清单;
9、有关办学和教学的管理制度;
作者:荣银合 单位:兰州市就业训练中心
在制度方面各地制定了《鉴定实施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考评员资格认定及工作守则、鉴定规程、鉴定所审批办法、考场规则、证书颁发与管理等有关规章,在组织机构方面各地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成立了省、自治区、直辖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并根据相关规定建立了以兼职为主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职业技能鉴定已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进程中。在全国就业市场中,职业资格证书是招聘应聘必备证件之一,有了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准入就业,这是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结果。企业招工用人首先审验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专业对口,符合等级要求的人员优先录用。对于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更要从持有高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而且这些岗位,相对于一般的岗位其劳动报酬也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和用工单位对于员工技能要求的提高,为了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或争取获得更高的收益,许多人主动要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以便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职业资格证书成了打开就业之门的金钥匙。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助于企业现代化管理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产生于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科学开发与管理的需要。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十分重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本质上说既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它是伴随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管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在诸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位列首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管理,二是对技能人才使用和发挥的管理。首先是企业经营活动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因为企业对劳动力的数量以及职业种类和职业资格等级有明确的要求。直接招聘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上岗,企业不仅节省了培训成本和时间,而且用工数量极易确定,改变了原来企业招录、培训、淘汰、再补充的繁复过程。而劳动者在应聘时凭着职业资格证书证明自己专业和能力,接受企业在现代管理体制下对劳动力的精挑细选。当然,在满足企业提高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同时,也使人力资源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增强了人才培养和流动的针对性、有效性,保证全社会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其次,企业要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效率,不仅要配置先进的设备,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新材料,还要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尤其重要的是要保证各种生产资料与人员技术素质之间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企业在使用和发挥人力资源效能方面,要为员工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而建立企业的任职资格体系和实行员工职业资格认证无疑是技术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技术人才不仅合理使用,给予充分发挥个人才干的环境和条件,还要注重不断培养和提升员工的技术素质。面对不断创新的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只有不断提升员工技术素质,并施以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认证,才能始终保障最优配置。对企业而言,这种最优配置带来的是不断更新换代的产品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可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存的问题
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成为我国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向前快速发展的手段之一。职业技能鉴定作为资格认证的主要手段,担负着实施这项制度的具体工作,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项工作既可以维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可能被某些人所利用,成为攫取不当利益的工具。这个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出来,一是主管部门对鉴定机构监管工作不到位,个别鉴定机构把技能鉴定工作变成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新兴产业”;二是对发放证书管理不到位,社会上存在贩卖证书的行为;三是某些培训机构直接参与职业技能鉴定,以此作为招揽生源和超标准收取高额费用的理由。有些地区则出现鉴定机构、培训机构和不法人员串连在一起,形成利益链条,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链”。这种情况不仅严重歪曲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形象,也违反了公平就业原则,妨碍了多数人群的正常就业。为了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康发展,更好地为促进就业服务,一方面要对从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人员加强教育,使他们深刻了解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提高认识,加强自律;另一方面应该采取强有力措施规范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的行为,加强对鉴定机构的监督,发现违规当即予以严厉查处。只有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公正性,才能维护国家资格证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进而维护公平就业的原则。为了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真正实现公正、公平。首先,对一些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澄清。有人认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要采取市场化管理的方式,认为这项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大量的机构进入,就是合理的参与市场竞争;还有人认为职业技能鉴定是针对所有就业人群的行为,利用许多老百姓对政策不了解,盲目服从的心理,鼓动一些并不需要鉴定的熟练工种从业者也参加技能鉴定。第一个认识,错在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性质不了解,把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化管理误认为市场化管理,部分人把技能鉴定当成角逐经济利益的市场。第二个认识,不仅是认识方面的错误,同时故意误导群众参加没有职业标准的技能鉴定,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因为,并非所有岗位都要持有职业资格证。一些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岗位并不需要职业资格证,例如一般场所的清洁工作等。可是,某些部门或个人为了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置群众利益于不顾,乱收费,乱鉴定、乱发证。结果提高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门槛,加大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强化职业资格鉴定管理的相关建议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上述负面影响,造成公众对职业资格鉴定的反感。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技术型人才紧缺的背景下,职业资格鉴定不可或缺,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要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让社会公众从中获益,只有通过各级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各级鉴定机构加强自律,才能达此目的。进一步严格鉴定所的审批手续要规范整顿职业资格鉴定工作,首先要从审批鉴定机构这个重要环节开始。某些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不按相关工作规定和规则办事,问题就在审批这个环节上,因为这些机构在报批过程中并不具备相关的基本条件,有些是缺少场地和设备,有些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加上管理人员素质低,不懂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规则,所以容易发生违规操作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上级审批机关严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规定》要求进行审批,就能够控制住这个重要的环节。严格评估制度,把好质量监督关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三年进行一次评估的制度早已有之。检查评估的内容:﹙1﹚制度建设;﹙2﹚鉴定基础管理;﹙3﹚鉴定必备条件;﹙4﹚鉴定开展情况;﹙5﹚社会评价。检查评估的方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既鉴定所自查、主管部门审核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评审验收。内容基本完善,方法也比较科学,但是,评估工作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评估工作中必须做到不掩盖问题,不回避矛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每一个鉴定机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鉴定工作质量提高,有利于职业技能鉴定事业的顺利发展。参照职业标准实施鉴定,取缔无职业标准的资格考试职业资格考试是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手段,作为标准参照型考试,各个职业的鉴定考试必须参照相应的职业标准。没有职业标准且操作简单的熟练工种,无需对从业者进行技能鉴定。个别鉴定所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无职业标准的工种实施技能鉴定,是危害群众利益的错误行为,应该坚决予以制止。认真执行考培分离的制度,严禁培训机构参与鉴定考试培训机构不能参与鉴定考试,鉴定机构不能从事技能培训,这种考培分离的制度在部分地区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存在培训机构一边搞培训,一边与鉴定机构联手搞鉴定的现象。这里面隐含着复杂的关联利益,除了违规为双方扩充生源,还人为的提高技能鉴定合格率,以此为筹码向群众收取高额的培训费和技能鉴定费,实现从中非法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目的。对此现象必须严加追究,不可姑息。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坚决杜绝乱收费的行为各地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订了职业技能鉴定收费标准,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乱收费的现象。对鉴定机构进行评估时,绝大多数鉴定机构执行了收费标准,尤其是经过严格审核、正规审批的鉴定机构不存在超标准收费的现象。但是,也有个别鉴定机构违规操作,以谋取不正当利益。此种恶劣行径绝不可等闲视之,要通过舆论监督,群众举报,严厉打击之,以维护群众的利益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声誉。
[关键字]电工上岗培训与电工安全生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来源已不再是单一方面而是向多元化转变。作为特种作业的电工,安全是电力工业永恒的主题,企业离开安全就谈不上生产,更谈不上经济效益。
就目前其从业人员也由单一的来自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在职电工,发展到现既有高职院校、技校毕业生,又有刚从农村进入城市、企业的外包工程的新增劳动力;既有下岗后在就业的职工,又有其他岗位的转岗人员。这些人普遍缺乏基本的职业安全意识。也缺乏电工专业方面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相当一部分参加培训,只是为了拿“电工操作证”,至于安全不安全,其他也就不再考虑。分析近年来电力安全事故其主要原因:作业人员未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按章作业,工作负责人现场查勘不到位等。凸显了作业电工人员安全意识不足,责任心不强,或缺乏基本的安全技能等。对维修电工从业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安全培训机构培训教师的首要职责与任务。
一、培训机构在执行有关规定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其一没有经过认可的未取得培训资质的也进行培训,其二培训机构为了减少开支,按国家颁发的《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标准》减少了“授课时数”;有的培训单位组织,由于条件所限,只进行了理论考试,不进行实际操作的考核;其三培训单位考试要求不严,安排闭卷考试,实作开卷考试,更有甚者是由他人代考,自己只是签名。
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基础工作薄弱
其四培训机构安全培训管理工作基础较差,没有建立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档案。对文化程度考核不很严格,未达到实际文化水平的也参与培训;考核不过关的往往也以已收培训费,帮助“过关”。学员的学籍档案未能如实完整建立等。
三、对特种作业岗前培训和安全意识认识和落实力度不够
从业人员都要有一个企业文化教育和岗前的认知,对真正具体从事的某种岗位具体干什么,能接触或遇到什么技术难题,没有明确的目标,对电工专业术语的掌握也不置可否,按部就班的事情已形成自然。如:什么是短路保护,起到什么作用?高压电气开关有哪几种类型?短路故障怎样排除?其电气设备涉及它们的工作特点和用途。电力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的相关要求和技术参照指标等等。由此可见,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生产技能是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在培训中及安全生产中加强以下环节:
1.重视职业培训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完善培训体制。作为特种作业的主管部门,加强对培训单位的检查,抽查对未按要求操作的单位可以采取不办理证件严重的可停业整顿,主要检查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师资的水平,学员学籍档案的建立等情况。达到提高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师资的水平,保证培训的质量,做好学员学籍档案的建立,维护和管理。同时紧跟职业培训的各项仿真和政策,加强法制观念,与企业共存共赢,更有利于培训机构的发展。
2.管理规范化管理与考核必须规范化。(1)每个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去执行。(2)严格按培训大纲和考纲要求,学员登记表,培训时间,课时计划,培训内容及考核等必须符合国家教学大纲规定。并且加强培训现场管理,做到令行禁止,遵章守纪。(3)特别是严格执行“事故责任倒查制”的管理制度。对学员考勤,考核,培训和资料,学员的就业情况等方面认真做好培训档案管理。
3.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针对参加培训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的现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元件,设备及自制的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在实操课上,教师利用线路模拟板,在介绍模拟板上的元件的同时,介绍它在原理图的符号,以及具体符号在元件上的具体部位。进行原理图分析,让学员弄清主、辅电路,自锁、连锁的关系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最后让学员自己动手,进行接线操作。在对电工进行安全操作培训时我们还严格按照“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即“四措四制”(保证安全的四项技术措施:一是停电,二是验电,三是装设接地线,四是悬挂标志牌和装设遮栏。四项制度包括: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的要求,让学员全面了解和掌握用电安全知识。这样,学员有了感性认识,学习兴趣提高了,也有了学习的自觉性。
4.转变观念,强化理念。观念的转变是安全行为的关键,要从安全生产方针的贯彻、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和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人手,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工作方针、政策等上升到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道理。使学员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学员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操作者,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具有保护自己、保护别人、保护国家财产的重任就在自己的肩上的责任感。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宋建辉(1973-),男,河北文安人,廊坊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81-02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已作为教育技术部门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但由于组织系统、培训体系、形式内容不尽相同,产生了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建立良好的、有效的、切实可行且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来确保培训的质量已经提上日程。文章将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中七个重要的指标出发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核指标的确立进行探讨。
一、培训机构
在管理机构层面上,应成立由国家或省级主管机构认定的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机构,负责学校教育技术培训的组织和运行,机构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领导、人事处、教育技术中心或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员共同组成,负责制定培训的管理制度与措施、指导、协调、监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学校成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由教育技术专家、教育技术应用较好的学科老师等组成,主要负责对培训工作的业务和技术层面提供咨询和指导;培训工作中心挂靠在教育技术中心,在人员上,配备专门的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主要由教育技术中心领导和相关教师及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制订及执行培训教学计划、辅导答疑、考核评价以及对培训工作提供业务和技术的具体支持等工作。培训工作的开展会因为培训机构的授权性质和培训中心的设立情况而有所不同:全国高等教育协作委员会授权的国家级培训与考核中心,每年会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省级机构认定的培训中心,则是不定期组织培训;未设立培训中心,则是由教育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开展培训工作。
二、认证制度
为了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必须充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通过教育技术培训考试合格的教师,可以在职称晋升中免于计算机考试,这样一项措施对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师培训是一个良好的政策导向。如2004年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就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北京市教委关于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十五”期间教育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评聘高校教师、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实验技术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再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考试,相关免试规定不再执行,须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的要求取得教育技术培训考核证书。评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取得一级教育技术培训考核证书;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含正高级),须取得二级教育技术培训考核证书。此政策一经推出即有力地推动了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教育技术水平等级证书可以用作多方面价值认可的参考。
三、管理制度
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管理制度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主要包括培训教学制度、授课教师职责、学员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发证制度等。规章制度制定出来最终需要通过落实来形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培训中发挥实际作用。这些制度既为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和教师明确了工作方向,也规范了学员的日常学习行为,确保了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成功开展。规章制度越健全,管理体制也就越完善。
四、培训大纲
培训大纲是根据每一门培训学科的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培训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专门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定了培训大纲,这是目前高等学校开展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高等学校的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在大纲的使用上应源于此而不拘泥于此,要结合学员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培训教学大纲的制定越是高于协会标准,校本特色就越突出,学员的适应也越好。
五、培训模式
笔者认为,在以高校为中心的培训中,学员最好采用假期面授的方式进行在职培训,对培训中心来说,这更有利于其对培训学员的组织。而且最好是有一个较固定的培训时间,诸如,每年两次,每次大约是几月份开学等。根据调查研究,争取培训效果最好的方式是面授,这也是我们开展教师培训的传统方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培训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进行了初步研究,远程培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精力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师们实现很好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扩大培训的范围,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培训的绩效。因此,既要发挥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同时又可结合远程培训的方式。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存在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单纯地运用哪一种模式都不符合客观规律,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更好效果。B-Training模式吸取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和E-Training两者的优势和特点,整合为一种更有效的模式和运作机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高效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它还是多种模式的Blending(网上自学+网上研讨+定时答疑+集中面授),为教师提供及时的信息,同时结合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部分课程采取远程培训的方式,鼓励学员们自主探索,逐步提高。同时,建设教师培训的专题学习网站,聘请专门人员进行辅导和答疑。这样,可以使全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使名师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方便教师的学习,使教师有了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尤其使理工类高校培训中心缺乏教育技术理论教师的状况得到改善,也使培训成本大大降低。培训模式越多样化,培训效果也越好。
六、培训内容
教育技术理论课程、多媒体呈现软件、数字资源制作平台等基本理论培训越是具有指导意义,学员越能够初步掌握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能力,并可以自我拓展,反之,学员则普遍感觉培训效果不明显,流于形式。
七、培训效果
高等学校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教师通过将先进的技术作用于教育过程,引起整个教育过程的变化,改变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培训效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效果,我们对此项指标的评估将从学员的结业证书获取率、日常教学优化效果等方面加以考核。学员培训考核和教学改进中证书获取率高的,部分作品能够公开发表且日常教学优化效果明显;反之日常教学难以改善的,证书获取率较低。另外,培训效果的考核还需要从参加完培训的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比例,教育技术应用到其专业进行教学的比例,教育技术与专业整合的科研数量等进行考核。
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使高校教师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得到了有效的制度和机构保障,按照科学的教育技术的培训模式、规范合理的培训内容,同时配备既熟悉教学又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专家及管理团队,保证高等学校实现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引起整个教育过程的变化,改变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4]21号)[Z].2004-08-12.
[2]陈丙义.高等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及探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
到2010年,在全范围内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建设一批农村劳务输出专业镇,建立一批农村劳务培训基地和重点劳务中介机构,加速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努力使农民每年的人均劳务收入递增12%,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80%以上,其中,60%实现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尽快形成覆盖面广、城乡衔接、适应不同群体、可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
到2012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输出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维权体系。培训农村劳动力3.5万人,培训规模逐步扩大。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实现应转尽转,全部达到向城镇居民身份转变的目的,农业人口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业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累计向社会输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万人。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劳务收入每年递增12%,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城乡衔接、适应不同群体、可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2020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输出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维权体系已相当成熟,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并实现质的提升。农业人口比重趋于稳定,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状大。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元,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二、九龙坡劳务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改革阻碍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是改革土地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保护和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权益的基础上,以农民自发流转、托管组织流转、委托流转、集中连片流转、再流转以及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条件,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最终实现以身份证取代属地户籍管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安家落户,在主城区、镇(乡)街道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并实际居住的本区籍农村居民,可以自愿将户口迁移到街道入户。三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切实发挥财政支持劳务经济发展职能,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预算的硬约束,建立区劳务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劳务经济发展各种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四是创新金融运行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地区银行业合作金融机构。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积极开发创新适应劳务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及时为农民工提供小额、短期贷款。适当提高小额贷款额度,探索建立适应劳务经济特点的凭信用直接贷款管理制度。
(二)加快推进劳务品质建设
推进教育机制改革。巩固农村基础教育,增加实用性培训内容。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建立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的制度,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以减轻新增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技能培训压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按年人均0.5元以上,由区政府筹措和统筹安排。企业要严格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至2.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职工培训。进一步落实各职业学校办学自,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工助学等办学模式。切实加强技能培训。整合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化职业教育。建立“农民技能培训教育券”制度,大力推行以订单培训为主的培训模式。着力开展农民自主创业培训,坚持定点培训、定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输出,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加快推进创业能力培训,引入社会办学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档次。建立区级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专门实训基地,有针对性的开展钳工、车工、育婴师、家政服务、营养配餐师等初、中、高级培训,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主要着力于开展岗前、岗中、岗后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档次,增强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稳定性。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由区财政统筹安排劳动部门的就业再就业资金、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培训)资金、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资金、扶贫办的“雨露工程”培训资金、三峡移民资金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安排的相关职业培训资金。
全力打造劳务品牌,培植劳务产业。加快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全区每年重点扶持培育2-3个有实力、有规模、有效益的劳务中介法人公司,每个镇(街)每年至少培育扶持和发展1个劳务中介组织,每个村(社)每年至少培育1名劳务经纪人。加快劳务基地建设。依托驻外机构、培训学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外出务工能人及大型企业,按照“开发沿海,发展国外,内外结合”的思路,采取“先考察再建立,先交谈再建立”的办法进行劳务输出的组织培训基地和劳务输入的就业安置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市外劳务输出基地。全力增加就业岗位。以九龙工业园、西彭工业园、白市驿花卉园为平台,吸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的项目入驻,选择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建设富有特色的产业群体,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未来5年,力争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
(三)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制定统筹城乡的就业规划,实行城乡统
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制度,健全和完善区、街镇两级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创新和完善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和服务的企业或中介组织的激励政策。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整合市场资源,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将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拓展到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完善镇(街)、社区(村社)就业服务网络,建成覆盖城乡的三位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信息服务体系。将“金保工程”建设与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加快信息网络建设,逐步构建向镇(街)、社区(村社)延伸,集信息、职业介绍和就业咨询等一体的城乡劳动力信息服务体系。规范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力市场工资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工资制度,强化最低工资保障和行业平均工资指导作用。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到本人。三是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机制,设立农民工法律专项资金,实行仲裁、诉讼等费用由用人单位预付的制度。加强省际间法律援助的协作工作,切实维护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进和强化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建立惠及广大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机制。四是建立完善农民工服务与管理机制。建立区、镇(街)、村(社)三级配套联动的农民工服务管理中心,坚持政府公共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完善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五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和“工伤保险优先,大病医疗保险随后,养老保险分类分层次设计”的思路,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符合我市市情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措施,加快建设城乡衔接、公平统
一、低费率和可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制定农民工自主创业激励政策
一是优化自主创业环境。二是落实工商登记费用优惠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创业扶持。四是提供创业金融优惠政策。
(五)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劳务经济工作的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健全九龙坡区劳务经济发展管理机制,组建劳务经济发展工作机构,建立网络化的工作体系。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区农林水利局。各镇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和专门工作人员,侧重搞好农村劳务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同时成立劳动力转移指导站,并设专人负责。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农业部门要抓好培训对象的组织推荐工作。教育部门要指导有关培训机构,把农民工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全力以赴搞好劳务输出工作。财政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培训输出提供财政支持。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户籍改革力度,依法加强对劳务经纪人的备案登记管理,保护劳务经纪人的合法权益。司法部门要加大农民工维权案件的查处力度。三是以项目管理推进劳务经济发展。策划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建立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定点和定向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建立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招标制度,保证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按照普及基本技能培训,逐步提高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训比例的原则进行实施。市外劳务拓展工程。加快市外劳务基地建设。通过设立驻外劳务办事处、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鼓励外出务工能人及大型企业等,加大向东部沿海城市和对口支援省市的劳务输出力度,不断拓展海外劳务市场,做大劳务输出工程。农民自主创业扶持工程。全面启动创业培训工程,面向广大返乡农民、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等积极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培训和青年创业培训。农村劳务服务体系构建工程。重点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资源、培训、输出互联互通的劳务信息体系,建立区、镇(街)、村(社)三级联动的劳务开发服务平台,定期举办劳动力交流会,免费提供就业岗位。
(六)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
一是在各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基地设立规范的政策宣传栏;在农村人口集中的集镇设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输出及自主创业政策宣传栏。二是通过张贴海报、发传单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向农民工发放各种宣传资料。三是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增加劳务信息的量,对用工需求、培训方向做切合实际的宣传引导。四是农业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中介机构要派专人定期深入村(社),走村串户,宣传发展劳务经济、农民变市民的政策优惠,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放弃宅基地和耕地,进入城镇安居落户。五是通过咨询电话宣传到培训对象,各相关职能部门、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服务中心及中介机构设立咨询电话,并安排专人值守,解答培训及拟培训对象的疑问。
(七)建立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客观、科学、公正、公平、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职能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劳务输出管理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将与次年任务和资金安排直接挂钩。坚持部门自评和中介机构独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由区统筹办负责劳务经济发展任务指标的分解,督促检查项目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建立完善行政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关于部门(单位)评价标准,包括部门办事效率、标准成本率、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服务满意度等标准项目执行情况。二是建立部门自评制度。坚持部门自评与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相结合的原则,由政府、培训机构、农民、就业单位通过问卷调查、指标考核、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就业工作进行评估评价,并由各职能部门按评价标准撰写年度自评报告报上级领导,对成绩突出的培训机构、优秀农民工代表、示范就业单位进行表彰,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具体研究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制定次年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中介机构独立评估制度。为保证劳务经济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贯切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积极引入中介机构参与评估工作。公开招标1-2家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总投入情况,包括中央、市、区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落实情况;项目执行过程中目标、计划调整情况及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及公开、公示程序的执行情况;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未使用资金情况及原因,是否有截留、挪用现象;项目计划培训人数、实际培训人数,计划转移人数、实际转移人数;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独立撰写项目评估报告。新晨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组织实施教育的是老师。所以老师的水平、工作量等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而教师的数量平衡往往影响着教师的工作量。今天我就我校及周边学校的教师的数量进行分析一下,如有不当之处请谅解。
仪征市实验中学现有学生2200左右,分42个教学班,每班有55人左右。现有教师154人上课,平均每位老师每周要上12节课。关键每个班级55个学生,老师的上课照顾对象之多,课堂组织之难,作业批改量之大,因为很多老师要教两个班语文、数学、英语等。
为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
1. 本校市优质学校,大量的外学区的学生涌入我校,导致招生人数超出应招数。
2. 由于以前是民办学校,聘用了一些老师,改制以来,虽然补充了一些公办老师,但补充的人数远远不够。
3. 由于我校市老旧学校,办学规模受地限制,班级数量不能增加,只能增加班级人数,导致老师工作量增加。
比较实验中学西区校,学生数在1000人左右。老师在编数为170多位,工作量是我校老师的一半不到。
再比较周边乡镇其他学校,也是学生数少,老师多。每班学生数在35左右。中考学科老师一个人一个班。老师只教35个学生。而实验中学多数老师要教110个学生。工作量差距显而易见。
解决策略:
1. 打破城乡教师壁垒,做到城乡一体。如果暂时不能做到,先行一步进行城区一体化。就拿实验中学和实验中学西区校来说,既然校名都这么统一,为什么不把两个学校合并,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合理组合,发挥更大效益。
2. 严格招受学区外学生,控制班级学生数。
3. 加强教师交流制度。现在的交流仅仅停留在表面。应该让优质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去交流。让他们去做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让他们促动教研质量的提高。
仪征市实验中学
我为教育献计献策之如何整治校外培训机构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引发了家长焦虑情绪。
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现状之分析:
一. 中考、高考的压力存在。
由于中考高考的存在,也有好高中好大学的存在,也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存在,迫使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达到跑在别的孩子的前面,不得不促使孩子上辅导班。
二.校外辅导是一块大蛋糕,许多机构趋之若鹜,大肆渲染教育功利,投机取巧,古惑家长。
策略;
一. 查处无证无照培训机构
对无证经营的培训机构查处一家取缔一家,绝不手软。
二.查处无证教师
对培训机构的老师进行持证上岗,如果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要严家惩罚。
三.查处在编教师
对培训机构的在编教师要以师德失范论处,不能评优晋升等行政处罚。
四.重点指向超纲超前培训
重点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以“应试”为导向的各类培训,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标教学”“提前教育”“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
建议:
要治理更要长效管理
为对校外培训机构实施长期有效管理,可以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诚信办学行为开展星级评估,每两年组织实施一次,评估等级分三星级、四星级和五星级三档。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必要条件、招生行为、收费退费、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社会服务等。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建管结合,进一步引导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依法、诚信、规范办学。同时,可以实施黑白名单管理制度。对无不良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建立“白名单”,对有安全隐患、无资质和有不良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建立“黑名单”,两个名单及时定期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