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20 13:5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第1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4.通过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西游记》动画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喜欢看动画片么?现在可以满足大家的愿望,但我有个要求,你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数字信息。播放动画片《一个师傅三徒弟》。

告诉我,你找到了哪些数字?

想知道孙悟空是如何用七十二变破解八十一难的吗?只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你就会揭晓答案。

二、学生合作探讨,引出9的乘法算式

1.(课件1)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格子?

你是怎样想的?(空了一个格子,就是比10少1,是9。)这是几个9?

能写出1个9的乘法算式吗?(板书1×9=9)看到这个算式,你还会想到哪个算式?

2.现在还能很快说出有多少颗星星吗?这是几个9?

1个9和10比,猜2个9和谁比呢?2个9比20少几?

说出2个9的乘法算式,得数是多少?

3.再往下看,这是几个9?(3个9)

相比几十少几?是多少呢?怎样写乘法算式?

4.9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以此类推,猜4个9比几十少几?是多少?那5个9呢?猜下一个会是几个9?7个9呢?8个9?最后一个是几个9?

5.通过看图,老师写出了1个9,2个9,3个9的乘法算式,那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像老师这样看每句话中的前半句列式,看后半句算出得数么?

6.说出你的答案,师板书。

7.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9的乘法)师板题:9的乘法。

三、学生合作探讨,编出9的乘法口诀

1.为了方便,在计算9的乘法时除了用刚才与几十相比的减法来计算外,还可以用9的乘法口诀(板:口诀)

2.想一想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八十一难,是几个9?

(板:九九)齐读

九九八十一中前半句九九即是9个9,算式是9×9后半句八十一是得数。

那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是几个9?所以说八九七十二(板:八九)

3.余下的口诀你会编么?先在书上84页从下边起填上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

结合板书继续往前编写其他口诀,生编写时师板书。

4.谁能介绍一下你编写的口诀,你是怎样想的?

5.观察9的乘法口诀共有几句,思考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规律:

每相邻的两句口诀积差9。

积的十位数字是从1到9,而个位上是从9到1。

9和几相乘就等于几十减几。

每句口诀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都得9。

有几句口诀,积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都得9。(课件2)

四、记忆口诀

1.让你记忆9的乘法口诀,你觉得哪句好记?

2.对口令记忆,同桌坐对,师生对。

3.猪八戒在计算5×9时,口诀忘记了,能帮他想想办法么?(课件3)

方法:一个9一个9地加,一直加到5个九、用50-5、用四九三十六再加9、用六九五十四减9。

4.其实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里,有一个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妙招,你想学么?(课件3-11)他的武器就是我们的双手。让我们试试:两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向上。从左到右,按1到10的顺序排列,算一位数乘9,只要弯曲起相应的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目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面的手指数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计算3×9,就弯起左手左起第3个手指,左面的2个手指表示20,右面的7个手指表示7,所以3×9的积是27。

五、练习

1.学完了9的乘法口诀,我突然有了一个疑问,能帮我解答一下么?(课件12)

2.9不仅是一个特殊的数字,而且还是一个吉利数字。古代的皇帝被称为九鼎之尊,官员被分为九品,其中一品大元是最大的,九品却是最小的,官员家的花圃也是按职称的大小布置。(课件13,观察一至九品大元的花园)分别用哪句口诀计算?用手势表示。

3.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课件14)而他们师徒四人此时却被困在火焰山,愿意去解救他们么?只要破解这四个魔咒就会得到铁扇公主的八蕉扇灭掉熊熊大火,有信心吗?

(1)看第一魔咒,书法(课件15)

(2)走进第二个魔咒。阅读(课件16)

(3)看铁扇公主的第三招是什么?(课件17)

(4)让我们一起努力破除第四个魔咒。(课件18)

4.用我们的智慧破解了铁扇公主的四个魔咒,解救了唐僧师徒四人,可我要考考大家,(课件19)看到12、24、18你能说出几道乘法算式。选择其中一个数说一说。

六、小结

在今天的西游之旅中,你学会了什么?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最后让我们再次问候9的乘法口诀,看板书齐读口诀。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1×9=9 一九(得九) 9×1=9

2×9=18 二九(十八) 9×2=18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7

4×9=36 四九(三十六) 9×4=36

5×9=45 五九(四十五) 9×5=45

6×9=54 六九(五十四) 9×6=54

7×9=63 七九(六十三) 9×7=63

8×9=72 八九(七十二) 9×8=72

第2篇

一、什么是同课异构

从字面上理解:异构――一种包含不同成分的特性。通常被用于信息技术和化学科研。与异构相对存在的就是同构,同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图形,后者是对前者的一个超越或突变。把“构”放在教学中是指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等等。“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建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表内乘法(二)》为例,教师可以怎样实施异构呢?

教学设计(一)

参考教师用书,把7、8、9的乘法口诀分3个课时分别进行讲授。第一课时是教学7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图和表格,利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让学生自己将表格里的数据填写完整,再通过计算乘法算式的积,编制出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记忆和练习。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9的乘法口诀的设计思路与7的大体相同。

教学设计(二)

在教学7、8、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2~6的乘法口诀,并且知道编制的方法。因此,教师把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有效整合,以一句7的口诀“三七二十一”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编制7的口诀;完成后,将学生分成两个竞赛组,分别编制8、9的乘法口诀,再进行记忆和练习。

对比以上两种教学,第二种设计更具开放性和生本特点,值得教师们尝试。

二、同课异构的特征

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文本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因此,这种教研活动在不同学科的不同学段都可以进行。同课异构又可以分成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同课异构等形式。在教学研讨活动中,最经常用到的是两人同课异构模式,两人同课异构又俗称为“一课两上”。

以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各个单元知识后的“整理与复习”内容为例。一种教学设计思路是:根据教材中的练习题安排,逐一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忆和概括,然后做练习题加以巩固提高。另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是将一节“整理与复习”的课分成三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知识整理环节,由学生自主回忆起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有序的整理和板书;第二部分是学生质疑环节,由于学生已经了解本单元的所有内容,那么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困惑或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请求他人的帮助;第三部分是针对性练习环节,可以由学生和教师收集一些易错题或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当堂进行解答。

对比而言,第二种教学思路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充分将孩子们的思想和问题暴露了出来,而且可以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整理与复习就能达到既查漏补缺又提升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同课异构的用途

同课异构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由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①针对性强。它是基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教学方式而采取的一种具有实效的教研方式。②适用性强。它适用于各学科、各学段、各教师,它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建构过程。③参与性高。它是集体智慧的展现,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同伴互助十分重要。④提升力度大。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一般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们采用以下两种设计。

教学设计(一)

以认识二分之一为起点,让学生学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分数二分之一的含义;以四分之一为操作点,让学生通过折、画、比较出不同分数表示的含义和呈现的不同图案,再通过判断、选择等形式的练习,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母的含义。

教学设计(二)

以认识二分之一为起点,让学生学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分数二分之一的含义;以四分之一为操作点,让学生通过折、画、比较出不同的分数表示的含义和呈现的不同图案;再通过判断题的练习,在众多的分数单位中,设计一个几分之几的分数,让学生学习几分之几。

当教师通过思考、探究、集体研讨之后,又有了第三种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三)

以认识几分之几为起点,让学生学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分数的含义;再通过判断题练习,在众多的几分之几数中,设计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让学生学习。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有效 措施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人们对教学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在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了专业化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科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的教学。所谓教学设计,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主要指的是根据教学任务,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对教学活动,形式,方法,评价等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设计的行为。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计。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很多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还很低,学生负担不断加重,而教师的压力也在不断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设计不合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实现科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实现小学数学的科学设计必须要首先对学生的自身状况进行调查,要充分理解学生自身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才谈得上进行科学设计。其次是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来进行设计。而后是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最后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评估,科学评估是以后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前提。只有进行专业的科学评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 认真分析学生特点

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是进行科学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提。我们必须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学生特点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分析,第一种方式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第二种方式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科学预测。所谓对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主要指的是对学生自身的和数学教学有关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是预测学生学习起点的前提。

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预测,我们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来进行预测。所谓调查研究主要指的是在上课之前通过问卷或者是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而后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来寻找小学数学教学的起点。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摸准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没有掌握的知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在调查阶段要了解学生的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解这些难点问题。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及时解决。

二、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特点之后,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科学确定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了。我们认为在确定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学任务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学生表现出色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是有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例如我们在讲解乘法的时候,在确定乘法的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可以问学生之前有没有了解过乘法的概念,对于乘法有什么印象没有。而后在小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先讲乘法的定义和规则,而后讲1到4以内的乘法,然后讲乘加乘减,最后再讲乘法口诀。通过实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最终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掌握乘法的基本知识。

三、 把握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数学教材的掌握程度。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教材内容。还以乘法为例,乘法一节在人教版中主要位于二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这一单元主要讲解的是表内乘法。在讲解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首先自身就需要了解教材本身的内容。只有了解了这一节的课程安排,才能谈得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一单元首先讲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其次是5的乘法口诀;再次是1、3、4的乘法口诀,继而是乘加乘减,最后是6的乘法口诀。针对课程的安排,教师自身就需要进行专业科学,详细的备案,只有做到有备而来,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合适的教学道具来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法是比较适宜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两个结果相同的加法和乘法案例,来说明乘法的便利。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2+2+2+2+2=10"和2*5=10"这两个式子来进行说明,这样可以有效地说明乘法与加法相比是非常便利的。

四、 科学评估,改进教学方法

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评估是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的前提,我们在教学结束后必须要进行专业的评估。专业的评估是确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数学内容基本介绍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动员班上全体学生来对这堂课进行评价。我们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必须要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提问,要了解真正不懂的地方,以利于后期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主动邀请其他教师来专门听课,通过听课的方式来实现更专业的评估。

教学设计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学设计。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低效率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不合理。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按照以上步骤来进行设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志华.精彩数学课堂,从教学设计开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J].读写算:教育导刊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63-02

【案例】 《7的乘法口诀》

走进教室,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字“7”。“嗯?什么意思?”学生情不自禁地猜测。“与7有关的?”“是7的乘法口诀吧!”“7的口诀,我早就会背了。”有人这么一提醒,孩子们一下就说开了:“一七得七,二七十四……”虽然孩子们说得有些纷乱、结巴,但我还是非常肯定并有力地在黑板上写出了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这些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你喜欢哪一句口诀吗?”我提问道。

生1:我喜欢一七得七,一个七就是七,想都不用想。

生2:三七二十一,我经常听别人说“不管三七二十一”。

生3:二七十四也挺简单的,二个七加起来就是十四,比如一个盘子里有7个鸡腿,两个盘子就有14个鸡腿。

生4:老师,我可以讲个故事吗?很早很早以前,天上有22个太阳。地面上很热很热,禾苗枯死,土地裂开,玉皇大帝看着不行,就派一个叫后羿的人去射太阳。后羿拈弓搭箭,一口气射了7个太阳,一连射了这样的三次,这时天空中只剩下一个太阳了,玉皇大帝这才哈哈大笑。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都听得入神了,末了七嘴八舌地大叫道:三七二十一,原来有二十二个太阳,射了二十一个,当然只有一个了。

那一刻,我心里暗自表扬他能将新知识融进神话传说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是一种整合。课继续着,孩子们依然激情高涨,举了一个又一个的例子,在举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并为记忆口诀找到了一条捷径,当学到七七四十九时,另一个孩子再也忍不住了,高高地举起了双手。

生:老师,我这也有个故事。齐天大圣孙悟空曾经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压在炼丹炉里整整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

师:孙悟空炼成了火眼金睛,那你们的眼睛亮吗?(投影了11月份的日历表)你们能找到今天所学的有关知识吗?

生1:上面有数字7、14、21、28,都和我们今天学的7的乘法口诀有关。

师:这些数字怎么都刚好排成一排?

生2:我知道了,一个星期有7天,两个星期就有14天,三个星期是21天,四个星期就是28天了。

生3:这个月有30天。

师:对,11月是小月,有30天。其实有些年份的二月份就刚好是28天的,有兴趣的,课后你们可以了解一下。

课堂已进入了,孩子的发现和表达如此的丰富,而那一刻我所能享受的大概就是他们所赋予的一种所谓的幸福感觉吧。

【反思】

一、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原起点和已有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由此展开的教学才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如片段中“七的乘法口诀”对于孩子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特别是前面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有的学生早就从文具盒上或生活经验中有所收获,有的学生可能倒背如流。所以,这节课上学生一看到数字7就开始背7的乘法口诀,因此我就顺势在他们说出7的乘法口诀后,让他们直接理解和记忆口诀。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喜欢从加法算式中导入,再改写成乘法算式,从乘法算式中编口诀,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虽然孩子也掌握必要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我从来没有遇见过孩子对我说:“老师,我可以讲个故事吗?”在他们的发言中,学生的认知超出了我的想象,让我见识到了他们平时数学课上看不到的另一面。这样的情景让我感受到:尊重他们的已有认知,充分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信念会让教学设计更简单,会让教者、学者更快乐,会让学生思维的浪花汹涌澎湃。

二、课堂教学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上,教师的话语、活动并不多,而是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数学本质的时间、空间,在他们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展现他们的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师生双方都因这样的课堂而拥有了愉悦的心理体验。教师不用无数的框架约束,不用看似需要活动思考的过程走形式,学生完全可以做课堂的小主人,演绎一节精彩的课堂,让思维的火花处处绽放。可见,教师简洁明了的语言引领,像一把万能钥匙,轻松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一堂课下来,老师可以很“沉静”,没有滔滔不绝地讲述,但学生的理解似乎更加清楚、深刻。

在这样的课堂里,不仅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不仅有学生的顿悟,也有学生的茫然;不仅让教师有教学引导的机会,也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不仅解决了问题,也产生新的问题。最朴实的教学设计,最简单的教学环节,能留给学生更为广阔的自主探索空间。

三、使课堂更具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课堂中重要的东西很多:巧妙的设计、精心的铺垫、积极的引导……但一堂真正美妙的数学课堂,它的魅力之处绝不在于此,而在于数学的思维活动,在于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片段中,教者从刚开始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字“7”到接下来提问“这些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你喜欢的那一句吗?”都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赋予这些乘法口诀鲜活的生命意义,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地完善知识的建构。我们所需要的课堂不是让学生看似思考实则表演,看似热闹实则空洞,看似学生聪明了实则思维机械了……这需要教师的真功夫。一支小小的粉笔,一个引人深思的设问,一句巧妙的点拨,一次激情的升华,都能演绎出无限精彩。

真实、朴实的课堂能更深层次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领悟原汁原味的数学知识,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要不断地反问自己,有没有戴着冠冕堂皇的帽子,心安理得地进行着不着“数学边际”的数学活动?

第5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案例:案例一:前测

1.看图列式。

( )×( )=( )口诀:

56÷7=( )想口诀:( )

56÷8=( )想口诀:( )

2.48÷8=( )。

想:(1)8个( )是48,或48里面有( )个8。

(2)因为( )个8是48,所以口诀( )。

3.( )÷7=7。

想:因为7个7是( ),所以口诀( )。

评析:通过新课的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学生易错的知识点,以便调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

案例二:激活

1.师生互动,说口诀。

以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7、8的乘法口诀。

( )七二十一,(三)七二十一,(

)八四十八,(六)八四十八,

( )七三十五,(五)七三十五,(

)八五十六,(七)八五十六,

( )七四十九,(七)七四十九,()八六十四,(八)八六十四。

2.生生合作,用口诀。(课件出示)

(1)填出括号内的数,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4×( )=28 ( )×6=48

7×7=( ) 8×8=( )

(2)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①小组讨论方法:用除法列式。

②学生代表汇报交流:用“三四十二”的口诀计算。

3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评析:梳理已学的知识7、8的乘法口诀,激活已有的经验,唤起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例三:探究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主题图:欢乐的节日。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②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学生讨论发现的数学问题。

(2)指名交流。(问题预设)

①做了多少面旗子?它们是怎样挂的呢?

②星星每组分几颗?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并找出图中的三个有效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3.类比迁移,建构方法。

(1)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境问题。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8行旗子,每行7面。

(2)学生交流: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旗子?

①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旗子。如:7×8=56或8×7=56。

②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也就是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境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①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7面。

②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③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

④呈现题,让学生找错、分析错、改正错。

即表述算理:a.8个( )是56,或56里面有( )个8。

b.因为( )个8是56,所以口诀( )。

结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旗子,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①学生独立解决。

②反馈各自想法。

③交流算理。

评析:在学生已经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教师采用迁移类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交流算理的基础上理解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技能。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探索、讨论、交流,自己主动学习。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①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②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4.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我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评析:采用变中不变的教学策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独立探究。

案例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后测)

后测题:

1.看图列式。

( )×( )=( )口诀:

42÷6=( )想口诀:

42÷7=( )想口诀:

2.64÷8=( )。

想:(1)8个( )是64,或64里面有( )个8。

(2)因为( )个8是64,所以口诀( )。

3.( )÷8=8。

想:因为8个8是( ),所以口诀( )。

评析:练习分了两个层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理解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巩固求商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

总评:教学通过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1.前后呼应,通过前测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原初计算知识基础等方面摸底排查,精心做好学情前测。根据学情前测调整教学设计、合理组织教学,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及时后测,巩固提高计算教学效能。

第6篇

下面笔者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想法。

1 从教材结构入手,领会编者意图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是否能使教材成为学生的学习软件,赋予教材以活的“生命”。数学教科书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活动机会。广大教师只有以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认识、把握数学教材,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理念对照,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把握。例如在第一册教学“8的加减法”这一课时,不同的教师就对书上的插图有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很直接地看图、引出游泳池边有3个孩子,游泳池内有5个孩子。有的教师则巧妙地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既可以根据孩子的位置分成5个和3个,也可以根据性别分成男孩3个、女孩5个。而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再让学生开放地去分一分就显然不行,因为根据图意,足球运动员只能根据队服分成两队开展比赛。可见,无论是数学例题,还是准备题、练习题,均需教师细细推敲编者的用意。

2 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整合教材

如果说领会编者意图仅仅是理解教材,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真正体现了使教材变成学习素材,是教师在对教材个人理解的基础上,揉合了教师对该班学生的情况了解、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以及教师创造性智慧的凸现。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起初有位教师根据教材的编写顺序大致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观察、实验、定义、判断、操作、练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循规蹈矩,气氛思维不够活跃,在教师的组织下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后。首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入手,通过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在实践中感悟图形的区别,渗透分类思想与集合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具有这种特点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并利用轴图形的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巧妙地计算面积和周长,引导学生形成最优化解题策略。实践说明,这课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教材的选择与组织者。

3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体现教学策略

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提供了发展的线索,而教学策 略的采用则为教学过程注人了一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2―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们普遍感到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体系相近、教材结构相似,根据教材的先后编排顺序,教师们经常采用的模式如下:加法导入(准备题)一一图片感知(动手摆摆、画画)一一理解算理、列出算式、编出口诀(尝试学习)一一观察辨析、加强记 忆一一巩固深化、熟练运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单词乏味的感觉。笔者认为,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编排的顺序线索,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合理补充。在教“9的乘 法口诀”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旧知识的铺垫,对乘法口诀的形成有了理解,因而此时再安排摆圆画圆就显得费时费力了。准备题中“每次加9”的设计,是否显得多余,成为教师的疑惑。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中安排每次加9的目的与前几课略有区别,不仅在于使学生体会每一次增加1个 9,更重要的是由于9的乘法中乘积比较大、口诀最多,是为学生能顺利编写乘法口诀作准备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灵活合理地穿插练习,精心选择练习体现的最佳形式与 途径,使之成为教学目标实现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教材 中出现这样的练习:

9x5+9= 9x6+9= 9x7+9=

9x6= 9x7= 9x8=

6x9= 7x9= 8x9=

单纯地让学生算算填填、找找规律,难免显得机械。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通过组织学生找朋友,使学生在寻找中发现规律,体验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计算能力,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4 注重教养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7篇

的确,预习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学起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整个课堂教学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应该给学生怎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应该获得怎样的发展?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随意地创设情境,自由地出示问题,一切都得重新考虑,对静态的数学知识、对动态的学习过程都要重新审视。

“∞”在数学上是指“无穷”的意思,我以为预习后的课堂更应该激起学生无穷的思考,引发学生无边的思考,激活学生无尽的思想。我们应用智慧点燃预习后的课堂,使预习后的课堂更深刻、更广阔,更灵动。

一、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预习后的课堂思考更深刻

学生凭借旧知的学习和新知的预习,对一些浅显的知识自学并理解,但对一些深奥的知识只能“临摹”而不知其产生的过程,只知表面意思而不明白知识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此时就需要老师抓住知识的难点处、关键处,通过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使学生思考得更深刻。

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二年级)时可布置如下预习作业:

学生有“编1~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再通过这样的预习作业,在家中经历了编口诀的过程,对“7的乘法口诀”已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像教材中建议的那样“在教7的乘法口诀时,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编1~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引导学生独立编出7的乘法口诀”,课堂上我们应把重点放在理解口诀的意义和口诀之间的关系上。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7的乘法口诀,谁知道哪些7的口诀?这些口诀的意思你知道吗?选择其中的一句说给同桌听一听。

此问意在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并根据学生全班交流情况板书(板书略)。

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编成了“7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这些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有三个发现:①口诀的第一个数依次加1;②口诀的第二个数都是7;③口诀的第三个数依次多七。

师:为什么口诀的第二个数都是7呢?

生:因为是7的乘法口诀。

生:因为都是几个7相加。

师:原来是这样。我们回忆一下“6的乘法口诀”是不是第二个数都是6呢?

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背“6的乘法口诀”。

师:看来还真是这样。那么“8的乘法口诀”会是怎样的呢?

生:几八几十几。

生:第二个数是“八”。

师:第①个发现和第③个发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口诀第一个数多1,实际上就是多了1个7,所以结果多7。

师:说得真好。看看每相邻两条口诀都相差1个7,结果就相差7。那么如果我们跳着看口诀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生:二七十四比四七二十八少十四。

师:为什么少14呢?

生:因为2个7比4个7少了2个7。

师:谁再说说,你看的是哪两句口诀,有什么关系?

生:我看的是三七二十一和七七四十九,3个7比7个7少4个7,就是少四七二十八。

……

教师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口诀,你有什么发现吗”“第①个发现和第③个发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跳着看口诀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不仅发现口诀在表面上数字的不同,也发现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更探索出任意两句口诀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认识是立体的,是深刻的。“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样才会发现更美的风景;撑起预习这支长篙,向知识更深处漫溯,你就会发现知识深处的美丽风景。

二、海阔凭鱼跃――预习后的课堂思维更广阔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虽然预习的过程或许是囫囵吞枣式的不细致,或许是蜻蜓点水式的不深入,预习后也未必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不可否认的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预习后的学生,有了对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有了自己的困惑和收获。此时,学生的思维不再拘泥于一点一块的知识细节,而更在乎知识的来龙去脉、方法的前因后果。教师应顺势而导,把单线知识置于整个数学体系中教学,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广阔的空间。

如教学“比的认识”一课(六年级上册):

通过预习,学生对比的各部分名称和如何求比值基本上已经掌握,课堂教学此时可这样组织。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比。谁来说说你认为今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要研究的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2比3就是比。

师:你举了个例子。

生: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师:是的。比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例1中说“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

师:你真会学习。

生: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师:不错,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大家说得很好,下面有几句话,哪些是我们今天数学课上要研究的比,哪些不是?为什么?先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第1句不是,因为这表示果汁和牛奶的相差关系。

师:这么说来我们今天的比不是表示两个量的相差关系。

生:我认为2、3、4三句都表示比,都可以表示除法。

师:你抓住了比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来判断。

生:第5句也是的,因为写成了2比0。

师:你的意思是从书写形式上看“20”是个比,和“23”“90015”“116”相同。

生:我不同意,如果20是比,那么它表示2除以0,但是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0的。

(大部分学生同意这种意见)

师:看来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表示两个数的相差关系就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如果可以用除法表示两个量的关系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是这样吗?

(生点头同意)

师:是这样的,表示两个量的相差关系的我们称之为“差比”,差比运用的算式是“减法”。那么除法应该表示两个量的什么关系?

生:倍数关系。

师:对,像这样用除法表示两个量倍数关系的比我们称之为“倍比”。

根据师生交流板书如下:

(在解决完如何求比值后,教师这样组织教学)

师: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也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桌交流,并试着填写下面的表格。(表格略)

关于“比”,教材中这样描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是从比与除法的关系这个角度对比做了一个描述,而比的另一层含义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有了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对“比”意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而是放在更广的知识体系“数量之间的关系”中去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是研究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科,而“比”正好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是表示关系的方法的一种。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认识了倍比,还认识了差比;不仅认识了比,还理清了比、除法、分数三者的关系。此时,学生的思维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广阔的、立体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次好的预习后的教学设计,为孩子的思维打开了一片蔚蓝的天空、一片广阔的海洋,任由他们的思维在此飞翔、遨游。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预习后的课堂思想更灵动

预习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想的舞台,通过预习,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将更具创造性。他们不再徘徊于知识的直白处和局限于教材的坦露处,而会“缠绵”于知识的曲折处和创造于教材的潜隐处。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提出的儿童化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课堂上就会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整个课堂就会流淌着灵动的思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正如罗杰斯所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预习后的数学课堂,将会在学生“情投意合”中变得更加热情洋溢、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番“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喜人景象。

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六年级)可布置如下预习作业:

课上,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作业,我记录了一个小组的交流过程。

生1展示了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同书中介绍的方法一样,沿着圆柱的高把侧面剪开变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展示完后,他问:“书上要求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这个接缝实际上就是圆柱的高。为什么要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呢?”

生2:我就不是沿着高剪开的,我斜着一剪展开后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能求得圆柱侧面的面积。

生3:我随意一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既不是平行四边形,也不是长方形。但后来我又剪拼成一个长方形了。(说完生3还演示了他的方法)

生1:那为什么书上只写了“展开后成长方形”这一种情况呢?

生2:对呀,为什么非得沿着高剪开呢?

生4: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剪成长方形也好,平行四边形也罢,剪成不规则的图形也行,这些情况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听到这儿,我不禁为这些孩子跳跃、灵动的思维叫好,忍不住凑上去说:“我想,肯定有联系。你们可以看看生3为我们提供的例子,再想一想。”

(思索片刻后)

生2:对呀,你看我们把圆柱侧面剪开后要能算出面积才行,长方形我们会算,平行四边形我们会算,但不规则的图形不会算,这不就仍然要剪拼成长方形吗?

生3:是的。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也是把它转化成长方形的。

生4:这下我明白为什么书上只说了一种。因为长方形是我们最先学会求面积的图形。

生1:不管怎样剪,归根结底都是转化成长方形的。

生2:对呀,老师说过“转化”是很好的数学方法啊。

第8篇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课程标准》下重要的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努力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与教师平等地置身于课堂,让每个人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我们的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在平等的氛围中得到完善。那么,教师应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师生平等呢?我认为,可以尝试做好以下几点:

一、“平等”的课堂源于和谐氛围的营造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有心情把心思放在课堂上,才能够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才能积极思考并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新知的探究。因此,课堂才会出现生机与活力,也才会提高效率。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教师接着问学生播出时间,有的说是7点,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教师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上角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随后老师问:大家还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学生兴奋了起来,很自然地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教师同时板书出这些节目的播出时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二、“平等”的课堂源于师生“原生态”的对话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听练模式已成为习惯。要想改变现状,教者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平等面对面地对话,教师在整个“对话”活动中应起到激活、指引、协调、点拨的作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巩固分数的概念,设计了“把一张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的判断题),老师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安排学生在辩论对话中明晰1/2的内在意义,同时也对分数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该教学片段中,教师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看作学习的资源,当学生对话到关键点的时候,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实现自我的建构,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三、“平等”的课堂源于学生的自内而外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课堂看似“主导式”课堂,实质是“主宰式”课堂,导致教学预设在教学时显得过于死板,至于课堂生成就更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教学预设中要更多地注入学习的设计来顺应学生的发展,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要变线性设计为块式设计,要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机会。比如,“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先是设计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再由图说出几个5,从而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开始就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会背5的乘法口诀。”随后,不少学生都跟着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此时,教师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流程,说:“你们真厉害,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不情愿地举了起来,教师借机说:“这些小朋友不会,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课堂一下沸腾了起来: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事先预设的方案进行教学,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一下子由“学数学”转变成“教数学”,学生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如果老师当时立即加以批评,那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四、“平等”的课堂源于课堂评价的恰到好处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师生情感融合的作用。发挥好良性的课堂评价,会使师生情感交融变得轻松自如。对于学生而言,当他的每一个行为得到教师的表情、语言、动作、眼神等因素构建而成的激励性评价时,便能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和师爱关怀,于是,学生的积极情感便能得以充分激活。教师评价时设法找到学生的过人之处,给予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能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而且还能动员全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肯定的评价中不断优化方法。

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各种因素中存在的资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相信,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教学一定会收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水镇光湖小学)

第9篇

一、教师之才——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教师之才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在新课程理念中,教材只是一种课程资源,教育必须超越教材,教师不能成为课程的奴隶,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我们要从只会“教教材”上升到“用教材教”。如,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乘法口诀”这一内容,教材上安排了两段教学,第一段教学“1~6”的口诀,第二段教学“7~9”的口诀。在学完“1~6”的口诀后,教材中穿插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多边形的认识”等不相关的知识点。而学生在学完“1~6”的口诀后兴趣点仍然在口诀上,都希望能继续往下学7、8、9的口诀,所以,我就把第二段“7~9”的口诀直接提上来进行教学,使得乘法口诀的教学一气呵成,学生的口诀学习更有整体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二、学生之才——因“材”施教的主体

对教师之“才”的要求都是为学生之“才”进行量体裁衣,学生之“才”是因材施教的主体。学生是有差异的,而教学则要求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包括学习困难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能做到面向全体,兼顾差异,分层教学。怎样做到分层教学,我觉得首先就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学习目标的分层。低层次学生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为基本目标;中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以培养学科能力体系为基本目标;高层次学生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以思维训练、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

如,在讲解新的内容之前,为低层次学生设计有坡度的引导理解的探讨性问题,并利用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反馈练习进行补缺补差。学生的学则以这些坡度性的问题为“台阶”,逐级递进。以9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布置学生自主编9的乘法口诀,因为学生通过1~8的口诀学习已经有了大量的编口诀的经验,所以这个问题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其次,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一点相对来说难很多,所以针对低层次的学生我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出示3×9=27 4×9=36

8×9=72 7×9=63

师:竖着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积,你有什么发现?

(积个位和十位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在口诀中找出这样的算式一组一组来读吗?

师:试着把每一题积的十位和个位相加,你有什么发现?

(和都是9)

我觉得寻找规律来记忆口诀是一种好方法,但并不是一种机械的行为,因此,我并没有要求学生找出多少种规律,而是扶着他们走一走,让他们接受自己能力范围能探索到的知识,这样既能保持课堂活跃的气氛,也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给机会让低层次学生获得成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那么,怎样给高层次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呢?比如,我经常在复习课上,利用高层次学生的复述,解题思路的分析,为中、低层学生提供示范性复习。而平常教学中,则采用高、中、低三个层次学生组合的学习小组进行有效学习,解决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可能性的矛盾。这种小组一般由高层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学习管理,借助高层次学生的“助教”作用,进行“一对一”的学习互助。而且,不同学生各有所长,这个互助组可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从而开发学生的各种资源及各层次学生的潜能,大大提高分层递进的效果。这种分层教学可以激发各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使获得成功的学生能再接再厉,使受到挫折的学生能放下包袱,迎头赶上。

第10篇

一、确定学习起点的策略

1、精心研读教材,把握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积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该具有对教材进行再处理的能力。应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每部分教材的地位作用、编排顺序、前后联系、编写特点、重点难点,及各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对每个知识进行条状、块状处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清楚教学每个知识点的上概念,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准确找到学生的学习逻辑起点。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顺利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

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数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全面了解学生,找准现实起点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运用访谈、测验或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需要重复讲;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识和未知的内容则需重点研究、讨论解决。也可以在课始、课中提问了解学生,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如提问“关于这些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你能解答这些题目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等等,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努力缩短教师主观猜测和学生“客观”水平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学习起点,构建高效课堂

1、实施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的差异,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背景所存在的客观差异,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组织数学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的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如我在教学《比的意义》这个内容时,我就设计了下列问题:1、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基础知识,一般学生都可以找到答案。)2、什么叫做比?(归纳概念的问题,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较完整的答出来)3、比、分数、除法三者有何区别?(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经过思考可以答到)4、数学中的比后项不能为零,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后项却可以为零,这是为什么? (想像丰富,思维活跃的学生喜欢答。)好的问题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2、调整学习预案

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学生发展的现实起点确定以后,教师要根据两者之间的间距,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果断的对自己的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演绎未曾预约的精彩。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预设先让学生看图,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可刚让学生观察图,课堂上就发生了预设之外的变化。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会背9的乘法口诀。(在预设中,应是逐步归纳后再引导学生回答)

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背,有的甚至还背了起来。我愣了一下,意识到我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估计的低了,马上决定突破原来的预设。

师:你们真棒,9的乘法口诀已经会背了。那么,还有不会背的同学吗?

几个小手慢慢举了起来。(我考虑应该有不会背的学生)

师:还有些同学不会背,你们愿意帮他们吗?用什么方法能让他们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有的学生思考着,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教身边举手的同学。学的同学听的认真,教的同学热情更高。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并能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确定学生所处的学习起点,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还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已有知识,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强化意义建构

现实起点的形成,是多种信息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学习是不系统的,模糊的,浅层次的,课外知识的积累无法替代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既不能低估学生的起点,也不能高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因此,强化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依然是课堂探究的主要内容。

4、设计弹性目标

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学习起点上的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面对这个事实,处理好共性起点与个性起点关系?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在设置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设计弹性目标。让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并为学习起点较高的学生预留教学空间,使他们得到更高的发展。

第11篇

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1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有45名,他们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这是我刚刚接手的班级,对于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朋友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三、总体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具体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除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在从事“节日广场”“趣味运动会”以及“小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

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3【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二、表内乘法(一);三、角的初步认识;四、表内乘法(二);五、除法的初步认识;六、方向与位置;七、表内除法;八、总复习。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贴近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界。使学生能观察、联想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的学习有现实的意义。

2、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是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问题串”。

3、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

4、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每一部分的“合作探索”板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潜能,体现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第二个层次,运用初步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联想、推断等探索活动,独立地解决综合情境图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初步掌握新知识。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6、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学情分析】

二年级二班共有学生27人,优生占30%,中等生占50%,差生占20%。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大部分学生能吃苦耐劳刻苦钻研,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学习,并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积极性。他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尽管如此,也有个别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较差,说话随便,学习成绩较差。

本学期要针对优生、中等生和困难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困难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的含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4、能辨认不同方向和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

会看路线图。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的含义,使学生知道口诀的来源,记住1到9的乘法口诀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除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措施】

1、结合教材特点,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改编,根据内容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联系教学实际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积极参加角研究活动,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要求,较强扩展,创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掌握叫法,提高学习质量。

4、加强学生的辅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核算题的技能和技巧。

5、引导学生在数学科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录像等。

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今学期二年级共有学生40人,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太好,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认真,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好做小动作,学习成绩比较差。这个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少,大都上进心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今学期要注意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长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景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快图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别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合作用。

(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实际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丛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据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合作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口诀、观察和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置方向,增强数学的好奇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简的位置关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教学任务保障;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更、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2、优生方面: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

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3、差生培养:以学生以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大量的丰富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注意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交流让他们产生兴趣,自觉参入到学习中来,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欢乐。

四、教学进度

按学校教学进度

小学二年级教学计划5一、学情分析:

今学期二年级共有学生40人,上学期期末成绩不太好,大多数学生学习比较认真,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好做小动作,学习成绩比较差。这个班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少,大都上进心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今学期要注意方法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长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置;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使学生经历从简单实际生活情景中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学会用方快图表示统计的结果,会看看图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和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方面

(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别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意义合作用。

(4)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实际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丛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据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在拼图形、测量长度、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观察物体以及简单的调查等活动中,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合作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并在交流中更清楚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口诀、观察和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确定物置方向,增强数学的好奇心。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描述物体简的位置关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思考的合理性。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初步养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教学任务保障;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更、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教学思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有成功感。

2、优生方面:在教学中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与动机。

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创造与探索的空间,释放创造潜能。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途径

对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课堂设计是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自身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构建和思维训练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堂练习设计工作的重视,通过科学的设计对学生提供标准指导,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相应的强化和提升,切实完成高校课堂的构建。

一、课堂练习设计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基于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深化改革的需求,教师在实施课堂练习设计过程中必须仅仅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并且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大限度的避免盲目设计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在具体操作方面,教师的习题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自主验证。对于一项新知识点的学习,教师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扎实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可以在上课的初始阶段为学生设置相应的知识联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课堂练习中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加以验证,培养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拓展知识“抽屉原理”时,可以事先让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经验分析和猜测、,将四个纸片放入三个杯子中的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教学器材,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此时发现无论怎样摆放,必然有一个杯子中存在两个纸片,在此实验基础上,教师对总有和至少等概念进行深入的解析,让学生在自我体验和验证中完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专项训练。每一节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必然都存在一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但是这些知识点必然存在着轻重的差异,并且主要包含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内容,而教师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训练,促使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对小学二年级乘法口诀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的需要,不能让学生对口诀进行死记硬背,而是要在指导学生在对每一句乘法口诀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设计适当的专项课堂练习,让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乘法问题,提升自身乘法口诀记忆能力,为后期更为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堂练习设计应该注意训练技巧,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益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练习设计不仅仅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的组织,还应该注重教学技巧,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理解难度并且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辨析训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基础上,增强教育实效。

多变练习简单的说就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针对一些学生存在的课堂练习效果较好,但是课后自主练习效果相对较差的情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针对同样的题型,以不同的习题方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完成数学习题的解决。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后,针对一些学生单纯的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高÷2,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底和高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多变的习题:可以有选择性的给出三角形的两条底、一条高或者两个高、一个底等条件,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加以计算[1]。这样通过多变的习题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三角形面积知识,还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强化。

三、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练习

在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进行设计和优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练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激情。教师在对数学课堂练习进行设计时,不能只是追求练习的数量,而是保证课堂练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制作小花,然后在其上面标记上数字,教师让学生分析这些数字是如何排列的,学生通过自行操作,并与小组内成员共同合作,大家一起探究,可以对本节课堂俩练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摆脱枯燥的学习氛围,在趣味性课堂教学环境下,使得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从而实现多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2]。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该加强对习题设计工作的重视,在充分把握课堂练习各项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需求对课堂练习进行优化调整,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教育服务,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